职称论文百科

朝鲜史研究会论文发表要求

发布时间:2024-07-03 15:59:43

朝鲜史研究会论文发表要求

论文发表第1个要求就是这个论文需要是你自己研究成果,也就是自己,你自己写的不能抄别人的,第2点就是你现在的这个观点需要是别人没有的或者是至少有创新的点。

一、发表文章质量要求发表论文的质量自然是提升论文收录的一个主要的条件.对于这个方面来说主要就是针对于论文的观点正确,文字通畅,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结论有创新,等等.之前收到一篇文章,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编辑实在是看不懂,只能联系作者退稿修改,退稿再修改再审稿,浪费时间,严重的话永远拒收稿子.二、论文格式规范杂志论文格式要求每一个刊物或者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宗旨、栏目和专业定位,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弄清楚目标杂志是哪个方面的.还要搞清是季刊、双月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这直接影响您的稿件发表的速度.符合自己单位要求发表论文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更好,所以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自己所在单位职称等级对于论文格式结构的种种要求,如:字数、论文篇数,对第一作者是否要求、期刊要求(核心?普刊?),有的单位甚至对文章格式都有严格规定(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图表等方面的事项).三、论文发表时间一般的学术刊物,从编辑接收稿件到样刊出来,需要2-3个月.如果是核心刊物,则需要半年,或许更长时间.不少作者认为期刊不是都是月刊、半月刊、旬刊,我这个月投稿,不是就安排下个月就出刊了,其实不然,很多期刊都是被提前会安排好版面,有些期刊版面都安排到下一年了,所以为评职称,还是提前准备为好.四、选择合法刊物发表论文不是随便找个期刊就可以的,期刊必须具有合法性,是合法期刊.不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刊号的刊物,都是非法刊物.目前我国大约有1000-2000家非法刊物,或不规范的刊物.对大部分普通作者来说,是很难判断刊物的合法性的.对于有疑问的期刊,可以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查询里,确认一下是否是合法期

要选择新闻出版部署可以查到的杂志期刊,论文不同用途要求会不一样。而且要求论文要在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检索网站上检索到。大学生发论文更要慎重,重复率不能超过规定的指标,否则会涉及学术不端。评职称发论文,也要看相关评审文件的要求。

一般中级职称论文还是比较好发表的,但是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个方专面:文章是原创的,抄属袭率不能超过30%,这点也是最重要的,一般杂志社都会查抄袭率的;字数不宜太多,3000字左右,正好一个版面为佳;期刊必须有CN或ISSN刊号的,在新闻出版总署网可以查到的期刊。具体对期刊的选择最好是符合当地相关单位要求的;关注一下当地评职称相关文件,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例如有些地方发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加分是不同的;需要注意下发表时间,有些专业性强的期刊发表时间是比较长的,所以应提前几个月准备;还有你在中级职称时发表的文章是不能用作评高级职称的,也就是说评高级的时候还要发表新的文章,并且对期刊要求更高了。具体的你可以去问问爱学术论文网,我同事都在那里发表的,期刊也都拿到手了,很满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朝鲜史研究会论文发表

1977年 8月: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毕业。1982年 8月:延边大学朝鲜问题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 ~ 1986年: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历史学部研修朝鲜近现代史。1993 ~ 1998年:韩国仁荷大学历史学科攻读韩国近现代史博士课程,获博士学位。1999年 1月:聘任为研究员(教授)。2000年 8月:聘任为延边大学世界史学科博士生导师。2001年 6月:聘任为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历史考古学规划专家组成员。2001.6 ~ 12月:韩国首尔市立大学历史学科研究活动。2002年 4月:调任延边大学朝鲜历史研究所所长。2003年 7月:聘任为延边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07年 9 ~ 12月: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研究活动。2008年 8月: 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第八次会员大会上当选为研究会第四任会长(第八届)、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2009年 10月:荣获第三届《延边大学卧龙学术奖》。2011.8 ~ 9月: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研究活动。2012年 7月: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第九次会员大会上连任为研究会会长(第九届)、会刊《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2012年 8 ~10月:作为韩国仁荷大学韩国学研究所聘请教授进行研究工作。2012年 11月:聘任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韩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That's right!

专业特长及研究方向:中外关系史研究和中国海洋史研究,专长于中国传统对外政策和涉外制度研究、中国与周邻国家关系史研究,明清王朝海洋政策和海外贸易研究。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1.《儒家文明与中韩关系研究》,韩国学术振兴财团项目,2007-2009;2.《清史·邦交志》(上卷),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体工程项目,2005-2010年;3.《唐代新罗侨民研究》,韩国国际交流财团,2003-2005;4.《鸦片战争前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2004年;5.《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演变研究》,韩国国际交流财团,1997-1999;6.《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第一卷),外交部科研项目,1996-1998年;7.《明代海外交通史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93-1995年;9.《清前期对外关系研究》,教育部人文学科博士点基金项目,1992-1994年;10.《闭关与开放: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89-1991年。著作与教材:1.《儒家文明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2.《儒家文明与中韩传统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3.《山东半岛与中韩交流》,香港出版社,2007年;4.《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制度与政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5.《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6.《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7.《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的演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8.《第三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9.《“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0.《中韩关系史论》,齐鲁书社,1997年;11.《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年;12.《中国海外交通史》,台北文津出版,1997年;1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4.《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主要论文:(一)中国传统对外政策与涉外制度研究论文:1.《海外穆斯林商人与明朝海外交通政策》,《文史哲》2007年第1期;2.《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华夷秩序的构建----兼论明朝是否向东南亚扩张问题》,《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3.《中国传统文化与郑和下西洋》,《文史哲》2005年第3期;4.《澳门问题与乾隆限关政策》,澳门《文化杂志》2004年夏季号;5.《清初“海禁”期间海外贸易政策考》,《文史》2004年第4期;6.《明与清前期海外贸易政策比较》,《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7.《论明朝月港开放的局限性》,《海交史研究》1996年第1期;8.《论宣德至弘治时期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9.《试论明成祖的对外政策》,《安徽史学》1994年第1期;10.《论明太祖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失败》,《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11.《清朝体制与对西方的被动应战》,《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12.《论明代市舶司制度的演变》,《文史哲》1986年第2期;13.《明初海防与郑和下西洋》,《南开学报》1985年第5期;14.《“夷官”与“逃民”:明朝对于海外国家华人使节的反应》,载于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二)中韩关系史领域研究论文:1.《字小与国家利益:对于明朝就朝鲜壬辰倭乱所做反应过程的透视》,《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2.《许国出使朝鲜与东国士庶交谊》,《中国与韩国----崔韶子教授退职纪念论文集》,韩国太阳社出版社2005年;3.《“既在人间世,万事担双肩”----申圭植汉文诗歌作品初探》,金俊烨、石源华主编:《申圭植·闵弼镐与韩中关系》,韩国罗南出版社2003年4月版;4.《论唐代山东地区的新罗侨民村落----兼论高句丽遗民与新罗侨民的敌对意识问题》,韩国《东国史学》第37辑(2002年12月);5.《重陪鹓鹭更何年?---朝鲜李珥出使明朝诗歌初探》,《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6.《明清时代的朝鲜使节与中国记闻》,《海交史研究》2001年第2期;7.《偰长寿与高丽、朝鲜王朝的对明外交》,杭州大学《韩国传统文化·历史卷》,学苑出版社2000年10月;8.《论17—19世纪朝鲜王朝的清朝观演变》,台北《韩国学报》第16期(2000年6月);9.《拒“理”与受“器”:论朝鲜王朝对早期汉译西学的反应》,澳门《文化杂志》第32期(1997年秋季);10.《明初与朝鲜海上交通考》,《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1期;11.《分裂时代的外交竞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韩关系述评》,韩国《东亚研究》第32辑(1996年12月);12.《论唐代的新罗侨民社区》,《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13.《论唐代与新罗的文化交流》,《山东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14.《李鸿章与朝鲜对西方的缔约开放》,《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15.《论高丽王朝对中国典制文化的吸收问题》,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八辑;16.《入唐新罗人与唐罗文化交流》,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五辑;17.《礼义观与现实冲突----李朝政府对于清初漂流海商政策波动的研究》,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四辑;18.《唐代对外开放政策与唐罗关系》,北京大学《韩国学论文集》第三辑。(三)中日关系史与中西关系史领域研究论文:1.《宋朝与丽日两国的民间交往与汉文化传播----高丽与日本接受宋文化的比较》,《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4期;2.《壬辰倭乱时期の明王朝と朝鲜の对日外交》(日文),仲尾宏(日本)主编:《朝鲜义僧将·松云大师と德川家康》,日本东京明石书店2002年7月;3.《澳门模式与鸦片战争前的中西关系》,《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4.《英国的“港脚贸易”与广州》,载于《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3月;5.《明朝对日政策与日本使节的争贡事件,》载于《明史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6.《英国散商对华贸易的发展与鸦片战争》,载于《屈辱与抗争----鸦片战争150周年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7.《胡惟庸通倭问题辨析》,《安徽史学》1990年第1期。(四)中外关系史一般问题与中国海洋史领域论文:1.《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安徽史学》2008年第1期;2.《宋朝州府涉外权力的增强与东亚贸易的扩张----以市舶司为中心》,《东アジアと日本》,日本九州大学出版部2007年;3.《论16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进程和基本特点》,《文史哲》2000年第4期;4.《晚明社会人身依附关系与社会思潮的演进》,韩国《东洋学研究》第4辑(1998年6月);5.《清代的天后宫与会馆》,《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6.《也论清前期的海外贸易----与黄启臣先生商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7.《明代海防与海外贸易----明朝闭关与开放问题的初步研究》,《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8月版;8.《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市场》,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编:《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9.《明朝后期筹海过程考论》,《海交史研究》1990年第1期;10.《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中外界限和分期问题》,《山东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11.《明代海外贸易及其世界影响----兼论明代中国在亚太地区贸易上的历史地位》,《海交史研究》1989年第1期;12.《明代市舶司制度与海外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五)学术评论:1.《缀零碎为整体 寓分析于叙述----评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3期;2.《读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1期;3.《“闭关”或“开放”类型分析的局限性----近20年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研究述评》,《文史哲》2002年第6期;4.《评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光明日报》2001年5月8日;5.《开拓创新,立论严谨----陈信雄〈宋元海外发展史研究〉评介》,《海交史研究》1993年第2期;6.《近来别具一只眼,另察中国衰乱源----简评李金明博士〈明代海外贸易史〉》,《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1期。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韩国研究论丛》编委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海交史研究》编委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史学会理事等

论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摘要:中朝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学传入朝鲜后,对朝鲜的政治统治、思想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朝鲜立足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侧面与儒学发生了融合,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关键词:朝鲜文化;儒学;关联一、儒学何时传入朝鲜厘正春秋末期,中国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孔子以“治世”、“行道”为己任,总结历史经验,创立了儒学。儒学历经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们的不断加工改造,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历史学家杨昭全认为,“自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至清末,历数千年之儒学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春秋末期至隋唐时的儒学、宋元时期的理学和明清时的实学”。[1]本文主要探讨儒学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对于朝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儒学产生和发展以后,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与这些国家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成为该国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朝鲜和日本,儒学思想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而形成特殊的“东亚儒学文化圈”。据史料记载,儒学最先传入的国家是朝鲜。古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与我国山水相连,由于地理上的这种原因,中朝两国很快就开始相互往来,思想文化交流也日益深入。儒学传入朝鲜后,经过朝鲜学者的理解消化,儒学已深深融进朝鲜的传统文化中,影响了朝鲜的社会发展,并形成了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对于儒学传入朝鲜的时间,中外学者观点不一。主要观点有:商末箕子东走朝鲜时引入;由战国燕与秦末中国移民引入;汉初,卫满率众避难至朝鲜时传入;汉四郡建立时引入;朝鲜百济、新罗时期传入。而笔者较认同杨昭全学者的观点:儒学传入朝鲜以汉四郡的建立(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为宜。其一,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学开始成为全国占统治地位的独尊思想,为其对外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其二,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西汉灭卫满朝鲜,并于其地设立乐浪、临屯、真番郡,翌年复设玄菟郡,即汉四郡。汉四郡设置后,封卫满朝鲜原官员为侯。汉武帝在卫满朝鲜故地封五侯,立四郡,标志着体现儒学思想的儒家政治制度进入朝鲜。其三,在汉四郡建立儒家政治制度,俎谷、朝服、鼓吹等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华文物随处可见。因此,在汉四郡建立起的体现儒家思想的政治、礼仪制度,标志着儒学已传入朝鲜。二、儒学朝鲜化的系统性由于儒学符合百济、新罗和高丽王廷的利益,又符合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致使百济、新罗和高丽封建王朝对儒学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发展中儒学逐渐对百济、新罗和高丽的统治理念、道德秩序、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朝鲜理念体系的构建中国汉代董仲舒的天命论标志着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学说的最高范畴是“天”。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万物非天不生,同时又是最高的神灵。“天者,百神之大君也。”[2]他认为宇宙万物皆天之产物,人类社会一切也是天意之安排,君主贯通天地人,是上天在人世间之代表,具有绝对的权威。他的这一理论论证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君王统治地位乃天之意志,即君权神授论。儒学这种君权神授和秉承天意治国的理论自然符合朝鲜历代国王的需要,因此成为维持与巩固其封建统治的护身符。而宣扬其统治地位乃天之意志与安排,其治国治民秉承天之意志,实质是借助天界之权威强化人间之权威。这就致使朝鲜历代国王与王廷信奉天命、信奉君权神授。再者,朝鲜历朝统治者提出以德治国。所谓“道”,即儒学,意即用儒学治理国家,以道德治理国家,即德治。同时,《书经》指出,要以德治与武功结合并重来治理国家。高句丽太祖东明王将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概括为“以道与治”,这是德治思想的最初提出。此后,高句丽历代国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孔子创立的仁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仁者爱人。从对人的关怀出发,孔子反对统治者执政之穷奢极欲,要求他们贯彻仁爱原则,关心百姓生活,使其安居乐业。朝鲜历代王朝也将“仁”,即“爱民”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如公元676年新罗统一半岛后,新罗文武王为此颁令减轻百姓负担。公元681年,文武王“欲新京城。问浮屠义相。对曰‘虽在草野茅屋,行正道则福业长。苟为不然,虽劳人作城,亦无所益。’(文武)王乃止役”,[3]从而减免了百姓的徭役。(二)朝鲜道德秩序的完善“三纲五常”是儒学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朝鲜历代王朝的国王都利用儒学的伦理理论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完善国家的道德秩序。朝鲜固有“子孝于父”的孝道思想,与儒学伦理理论相结合,进而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将孝道提高到人伦的最高原则。这就使得孝道深入民间,成为人们事亲的行为规范。《三国遗事》中记载的“贫女养母”、“孙顺埋儿”就是很明显的事例。另外,儒学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实是男尊女卑,朝鲜历代深受其影响。高句丽著名实学家金富轼就曾强烈地抨击过新罗曾有的善德、真德两位女国王。他曾写到,“新罗扶起女子,处之王闰,诚乱世之事,国之不亡,幸也”。[4]又如,公元861年(新罗宪安王五年)新罗国王宪安王病危时,曾嘱其臣下说:“寡人不幸,无男子有女。吾邦故事,虽有善德、真德二女主,然近乎牝鸡之晨,不可法也。甥膺廉年虽幼少,有老成之德,卿等立而事之,必不坠祖宗之令绪,则寡人死且不朽矣”。[5]可见,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普遍,也十分严重。(三)朝鲜教育体制的确立儒学对于朝鲜文化教育思想方面的影响也尤为巨大,也成为朝鲜教育体制确立的影响因素。公元682年新罗于礼部下属设置主要讲授儒学思想的教育机构———国学。公元747年,新罗在国学设置诸业博士和助教。公元759年,新罗改国学为大学监。但其后继位的惠恭王又将大学监恢复为国学:“惠恭王复故”,[6]把《论语》、《孝经》作为共修之科目,目的是强调儒学的实践意义。公元992年,高丽在首都开京设置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招收贵族两班子弟学习儒家经典。除朝廷官办的儒学教育机构外,高丽还出现了私人兴办的儒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其中朝廷重臣、学术泰斗崔冲被誉为“海东孔子”。此后,高丽历代国王都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公元788年,新罗设立读书三品科的科举考试制度,即从国学之学生中选拔官吏。考试的内容为儒家典籍。这一制度的设置,充分表明新罗王廷对精通儒学思想的人才的需求。同时,新罗国王由于亲幸国学,曾多次听讲儒学经典,这一举动进一步表明了王廷对儒学思想的重视与渴求,从而更促进了儒学思想在新罗的传播与发展。公元958年,高丽国王光宗采纳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始设科举。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取进士兼取明经医卜等业”,且“大抵其法颇用唐制”。[7]高丽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基本为儒学经典,科举的实行使学习儒家典籍成为热潮。儒学与仕途的结合,使儒学具有了特殊地位,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唐太宗还大力扩充国学和太学,这为新罗等国派遣大量贵族子弟入唐求学创造了条件。新罗派遣王族子弟入唐宿卫也是来唐学习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金仁问为武烈王的次子,于公元651年奉王命入唐宿卫。又如金嗣宗为圣德王之弟,公元728年奉命入唐献方物,同时“兼表请子弟入国学”,[8]唐帝应允。新罗不仅派王族子弟入唐宿卫,还经常派遣贵族子弟赴唐求学。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求学的学生为216人,公元840年,新罗自唐回国的学生达105人。除新罗王廷派出贵族子弟赴唐求学者外,新罗也有不少一般平民子弟赴唐求学,如崔致远、崔承佑、崔承 等皆为自寻途径赴唐求学者。高丽从建国初就派遣学生赴中国求学,学习儒学思想,高丽学生不仅在中国可以应试,还可以在中国任官。公元976年,高丽派金行成入宋国子监求学。翌年,金行成擢进士弟,授官,后官累至殿中丞。公元980年,在宋求学的高丽兵部侍郎康允之子康戬参加科举及第,并任为官吏,官至工部郎中。公元1115年,高丽派遣金端、甄惟底、赵奭、康就正、权适等五人入宋太学。高丽赴宋求学的学生应试中举后任宋吏者众多。另外,新罗还通过多种形式大量输入儒学典籍。公元686年,新罗遣使赴唐,“奏请《礼记》并文章”,武则天应允,“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于《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戒者,勒成五十卷,赐之”。[9]公元743年,唐玄宗遣使嘉奖景德王,“并赐御注孝经一部”。[10]此外,不仅赴唐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回国时携带儒学典籍,而且新罗的商人也自唐购买书籍,其中有大量的儒学经典。到了高丽前期,随着高丽与宋、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儒学典籍也大量输入高丽。其输入方式与途径更是多种多样,有奏请宋、元皇帝赐与的,有高丽使者、学生带回来的,这使得儒学典籍广为传抄和翻刻。三、结论朝鲜文化在与儒学的融合中逐渐形成其本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百济、新罗对峙时期为朝鲜儒学的萌芽期;统一新罗时期为朝鲜儒学发展期;高丽前期为朝鲜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期。在每个时期,对于朝鲜的政治方面、教育方面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朝鲜社会变革的各个时期,儒学都因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显现出来,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维护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精神法宝。而朝鲜文化在与儒学不断融合的基础上,结合了本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使儒学本土化,最终演化为与儒学相近同时又有所差异的朝鲜儒学,并使其成为朝鲜思想文化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深层动力。[参考文献][1]杨昭全.中国—朝鲜、朝鲜文化交流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2]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祭[Z].[3][朝]三国史记·卷7·新罗本纪第7·文武王下[Z].[4][朝]三国史记·卷5·新罗本纪第5·善德女王条[Z].[5][朝]三国史记·卷11·新罗本纪第11·宪安王条[Z].[6][朝]三国史记·卷38·杂志第7·职官上·国学条[Z].[7][朝]朝鲜史略·卷3·高丽史[Z].[8][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圣德王条[Z].[9][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神文王条[Z].[10][朝]三国史记·卷9·新罗本纪第9·景德王条[Z].

朝鲜史研究会论文发表时间

评职称都是按刊物的刊期来算的,如果刊物是9月的刊,那就是9月的,哪怕是7月收的刊物。

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

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

概念

职称论文发表,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用于评定职称。“论文”是指精深而有系统的学术文章,是课题研究、问题讨论的表达形式。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由于利益驱使,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假刊,发表论文前一定要认真鉴别,避免上当受。

首先拿自然投稿来说,省级和国家级的论文审稿需要1-2天,发表时间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话半个月内就可以完成,慢的话甚至要4-7个月之久了。对于质量水平较高的期刊和一些大学期刊来说,投稿发表时间通常在6个月左右,较快的也需要3-4个月。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发表需要6-10个月,总体时间大致是1-1.5年。北核和南核的审稿需要3-4个月时间,出版则需要6-15个月时间,跨度大,总共需要时长约1-2年。SCI和EI等与北核南核时间周期类似。众所周知,省级和国家级别的期刊是普通期刊,是职称期刊发表的起跑线。相对而言,从选刊到成功收刊用不了多长时间。有些刊物块的话研究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收到了,如果慢的话,大概也就是3个月左右的时间。

发表论文 多久能发表 ?有很多人快到评职称提交评估材料的时间,各种考试都通过了,但还没有发表文章,即使加急发表,但也不能保证100%的发表成功,比如参加各类考试而耽误些文章,导致文章不符合杂志的要求,同时期刊杂志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出版延误的原因,如版面已经排满,这是很耽误时间的,或许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之后才会有版面的情况也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把握好发布时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 什么时候发表论文最为合适 呢?职称评审一年只有一次,一年的延迟对于作者来说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不言而喻,下面具体讲下发表论文什么时候发表最为合适。 省级、国家级期刊建议至少提前8个月准备;一般来讲,杂志社为了确保每期杂志正常出刊,都会提前将当期之后1-3个月的稿件提前安排好,而一些创刊较早,认可度更高的热门期刊,来稿量较大,发表周期可能就会更久。提前准备,意味着杂志的可选择性更多。 核心期刊建议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 核心期刊 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需要更早准备。 因此我们建议大家,评职称之前3-6个月收到刊物就行,不要提前太多,也不要迟于3个月。原因是这样的:太早发表,可能评职称的要求变了,还要重新发表,而且刊物容易丢失;太晚发表也不行,如果刊物发行延迟,势必影响晋职,另外,刊物在知网收录还需要1-2个月的时间,所以最好能提前3个月-6个月的时间拿到刊物,这样比较保险。

这个具体要看你发的是什么样的杂志了,不同杂志的发表周期也不一样。省级、国家级的普刊一般是2-6个月(特别快的1个月左右,一部分可以办理加急版面)。杂志都有出版周期的问题,而且有的版面特别紧张,所以,如果用,要提早半年,不宜临时抱佛脚。每年三月份、九月份,是各地上报职称材料的高峰期。各个正规杂志社稿件大量积压,版面十分紧张,因此,及早准备。早准备、早受益。我当时是在百姓论文网发表的,省级的大概在2个月左右拿到手的,各方面都挺满意的,

朝鲜百年苦难史论文发表

当时的朝鲜由3部分组成,新罗,高句骊,百济。我记得唐朝好像和百济一起打过日本吧,

如何面对苦难议论文如下:

当我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不会逃避、退缩,而是会勇敢的去面对。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登上顶峰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就算再多的困难,也不会阻挡我登上顶峰的路上。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一首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音乐就是要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逃避,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困难就是音乐中的风风雨雨。

只有亲身经历过了才会懂得怎样去克服,我就像花草树木一样,没有经历了风和雨的考验又怎能茁壮成长呢?

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理,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举例子等方法,来确定某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

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孙进的发言:“高句丽是中国的历史,是因为高句丽的主体发生在中国。直至今天,原高句丽三分之二的领土都在中国,而当时四分之三的高句丽居民都归顺了中国。”“在高句丽的大部分历史里,高句丽一直归属中原。虽然韩国主张高句丽历史由‘一统三韩’(新罗统一三国)的过程,而由新罗继承。但高句丽不属于‘三韩’。历史事实是唐朝合并高句丽,而新罗合并百济。”

朝鲜发表论文

1. 韩方新闻通告称炮击演习在没有没有争议的韩方领海一侧;朝方新闻通告称韩方“偷偷更改了演习的地点”,和只“使用了上次演习剩余的炮弹”。2. 演习后朝方并没有反击。3. 国际社会,特别是美、中都反对进一步加剧半岛紧张局势,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和理性。鉴于以上三点,可以初步判断20号在延坪岛进行军演炮击点应该不在朝韩争议领海区域看地图韩国那几个小岛都快把朝鲜给包起来了。

新年到了,半岛的人们比较兴奋,把炮弹当礼花放,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世界警察美国,为了维护公共安全,放弃假日,直接开赴这一敏感地域,一场战争似乎正在拉开大幕。半岛危机的两个主角是朝韩兄弟。朝鲜目前是金政权,这是一个没落的、腐朽的、专制的政权,比我们的晚清还晚清。朝鲜一直很神秘,像是个传说,神秘往往都是虚弱的和见不得人的,不敢被人知道而去刻意的掩盖,宣传管制,整天洗脑,强调纪律,经常搞暗杀,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全国一张嘴、一支笔、一个脑。经济能九年连续保持负增长,实属不易,只有正日才有这个水平。朝鲜人民生活困苦,简直无法想象,儿童严重营养不良,一杯酒,一袋面就可以俘获一个女人……当丹东市灯火透明时,对面的朝鲜是一片黑暗。这就是朝鲜人民的状况吧:饥饿难耐、水深火热。看看韩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全球排名前15的经济水平,开放、多元的文化局面。国民衣食无忧,长的难看了,还可以整容。哎,同在一个纬度上,生活的差距咋这么大呢?就朝鲜人民而言,倒金入韩是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半岛的战争能否打响,主要取决于美国,美国会不会打呢?纵观美国近几届总统,不论大小布什、还是克林顿,都会发动战争,所以奥巴马任内发动对朝战争很正常。最近美国经济一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战争则是转移国内人们视线,摆脱经济困境的有效方式。当然,发动战争,主要还是利益。面对朝鲜的挑衅、中国的崛起,美国适时打一打,对维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利益时很有必要的,从战略上来讲这是符合美国利益的。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利益一定会有冲突,中美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美国打朝鲜,中国会不会再次出兵呢?中国是否参战主要是由我们的国家利益和高层核心决定的。如果我们不出兵,结果是朝鲜金政权颠覆,韩国实现半岛的统一,朝鲜人民幸福了。这对我们倒没有太大损失,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朝鲜是我国抵御美韩的屏障,这是多么的荒诞。现在的洲际导弹能打多远距离,美国真要打我们,岂是一个弹丸之地的朝鲜所能阻拦。统一的韩国,相对成熟的经济体制,倒是能推动中韩的贸易发展。决定我们是否参战,除了有一个领导集体,还要有一个在全党、全军、全国中威望极高的领袖人物。不论是抗美援朝、还是对越自卫反击战都有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强势人物在驾驭。而我们现在党内是没有这样的人物的,这也正是导致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缓慢的原因,毕竟政治改革牵涉到太多的利益集团,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博弈,只有真正能驾驭全局的人物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另外,我们国家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这是几代领导集体的追求,所以我们不会卷入朝鲜战争,我们会全力制止。当然美国打朝鲜,肯定要师出有名,毕竟都是文明国家,要打文明杖。韩国就是引诱战争发生的最好对象。以前是朝鲜挑衅,现在是韩国了,大力挑衅,只要朝鲜动手,美韩日马上就会对朝鲜大打出手,当然我们中国肯定要尽力去制止战争,积极去和美国协商,哪怕是用一些利益来换取半岛的和平,这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也是历史上我们擅长的。目前军队里有些鹰派,不论对台独,对钓鱼岛、对美国航母进入黄海,都是要坚决打击,这是军方的强硬,也是中国人的脊梁,对待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上,梁光烈部长表现一直很强硬,很值得我们去顶。可以想象一下,朝鲜是我们一个负担,金政权下的朝鲜人民生活艰辛。如果我们的军队、特别是海军和空军能力足够,在美日韩打击朝鲜的同时,我军迅速攻台。朝鲜半岛统一了,我们中国也统一了。这倒不错,可惜我们现在海军的实力堪忧,不知道和当年的北洋水师比起来怎么样?

论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摘要:中朝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学传入朝鲜后,对朝鲜的政治统治、思想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朝鲜立足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侧面与儒学发生了融合,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关键词:朝鲜文化;儒学;关联一、儒学何时传入朝鲜厘正春秋末期,中国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孔子以“治世”、“行道”为己任,总结历史经验,创立了儒学。儒学历经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们的不断加工改造,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历史学家杨昭全认为,“自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至清末,历数千年之儒学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春秋末期至隋唐时的儒学、宋元时期的理学和明清时的实学”。[1]本文主要探讨儒学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对于朝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儒学产生和发展以后,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与这些国家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成为该国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朝鲜和日本,儒学思想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而形成特殊的“东亚儒学文化圈”。据史料记载,儒学最先传入的国家是朝鲜。古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与我国山水相连,由于地理上的这种原因,中朝两国很快就开始相互往来,思想文化交流也日益深入。儒学传入朝鲜后,经过朝鲜学者的理解消化,儒学已深深融进朝鲜的传统文化中,影响了朝鲜的社会发展,并形成了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对于儒学传入朝鲜的时间,中外学者观点不一。主要观点有:商末箕子东走朝鲜时引入;由战国燕与秦末中国移民引入;汉初,卫满率众避难至朝鲜时传入;汉四郡建立时引入;朝鲜百济、新罗时期传入。而笔者较认同杨昭全学者的观点:儒学传入朝鲜以汉四郡的建立(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为宜。其一,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学开始成为全国占统治地位的独尊思想,为其对外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其二,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西汉灭卫满朝鲜,并于其地设立乐浪、临屯、真番郡,翌年复设玄菟郡,即汉四郡。汉四郡设置后,封卫满朝鲜原官员为侯。汉武帝在卫满朝鲜故地封五侯,立四郡,标志着体现儒学思想的儒家政治制度进入朝鲜。其三,在汉四郡建立儒家政治制度,俎谷、朝服、鼓吹等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华文物随处可见。因此,在汉四郡建立起的体现儒家思想的政治、礼仪制度,标志着儒学已传入朝鲜。二、儒学朝鲜化的系统性由于儒学符合百济、新罗和高丽王廷的利益,又符合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致使百济、新罗和高丽封建王朝对儒学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发展中儒学逐渐对百济、新罗和高丽的统治理念、道德秩序、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朝鲜理念体系的构建中国汉代董仲舒的天命论标志着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学说的最高范畴是“天”。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万物非天不生,同时又是最高的神灵。“天者,百神之大君也。”[2]他认为宇宙万物皆天之产物,人类社会一切也是天意之安排,君主贯通天地人,是上天在人世间之代表,具有绝对的权威。他的这一理论论证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君王统治地位乃天之意志,即君权神授论。儒学这种君权神授和秉承天意治国的理论自然符合朝鲜历代国王的需要,因此成为维持与巩固其封建统治的护身符。而宣扬其统治地位乃天之意志与安排,其治国治民秉承天之意志,实质是借助天界之权威强化人间之权威。这就致使朝鲜历代国王与王廷信奉天命、信奉君权神授。再者,朝鲜历朝统治者提出以德治国。所谓“道”,即儒学,意即用儒学治理国家,以道德治理国家,即德治。同时,《书经》指出,要以德治与武功结合并重来治理国家。高句丽太祖东明王将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概括为“以道与治”,这是德治思想的最初提出。此后,高句丽历代国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孔子创立的仁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仁者爱人。从对人的关怀出发,孔子反对统治者执政之穷奢极欲,要求他们贯彻仁爱原则,关心百姓生活,使其安居乐业。朝鲜历代王朝也将“仁”,即“爱民”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如公元676年新罗统一半岛后,新罗文武王为此颁令减轻百姓负担。公元681年,文武王“欲新京城。问浮屠义相。对曰‘虽在草野茅屋,行正道则福业长。苟为不然,虽劳人作城,亦无所益。’(文武)王乃止役”,[3]从而减免了百姓的徭役。(二)朝鲜道德秩序的完善“三纲五常”是儒学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朝鲜历代王朝的国王都利用儒学的伦理理论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完善国家的道德秩序。朝鲜固有“子孝于父”的孝道思想,与儒学伦理理论相结合,进而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将孝道提高到人伦的最高原则。这就使得孝道深入民间,成为人们事亲的行为规范。《三国遗事》中记载的“贫女养母”、“孙顺埋儿”就是很明显的事例。另外,儒学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实是男尊女卑,朝鲜历代深受其影响。高句丽著名实学家金富轼就曾强烈地抨击过新罗曾有的善德、真德两位女国王。他曾写到,“新罗扶起女子,处之王闰,诚乱世之事,国之不亡,幸也”。[4]又如,公元861年(新罗宪安王五年)新罗国王宪安王病危时,曾嘱其臣下说:“寡人不幸,无男子有女。吾邦故事,虽有善德、真德二女主,然近乎牝鸡之晨,不可法也。甥膺廉年虽幼少,有老成之德,卿等立而事之,必不坠祖宗之令绪,则寡人死且不朽矣”。[5]可见,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普遍,也十分严重。(三)朝鲜教育体制的确立儒学对于朝鲜文化教育思想方面的影响也尤为巨大,也成为朝鲜教育体制确立的影响因素。公元682年新罗于礼部下属设置主要讲授儒学思想的教育机构———国学。公元747年,新罗在国学设置诸业博士和助教。公元759年,新罗改国学为大学监。但其后继位的惠恭王又将大学监恢复为国学:“惠恭王复故”,[6]把《论语》、《孝经》作为共修之科目,目的是强调儒学的实践意义。公元992年,高丽在首都开京设置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招收贵族两班子弟学习儒家经典。除朝廷官办的儒学教育机构外,高丽还出现了私人兴办的儒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其中朝廷重臣、学术泰斗崔冲被誉为“海东孔子”。此后,高丽历代国王都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公元788年,新罗设立读书三品科的科举考试制度,即从国学之学生中选拔官吏。考试的内容为儒家典籍。这一制度的设置,充分表明新罗王廷对精通儒学思想的人才的需求。同时,新罗国王由于亲幸国学,曾多次听讲儒学经典,这一举动进一步表明了王廷对儒学思想的重视与渴求,从而更促进了儒学思想在新罗的传播与发展。公元958年,高丽国王光宗采纳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始设科举。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取进士兼取明经医卜等业”,且“大抵其法颇用唐制”。[7]高丽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基本为儒学经典,科举的实行使学习儒家典籍成为热潮。儒学与仕途的结合,使儒学具有了特殊地位,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唐太宗还大力扩充国学和太学,这为新罗等国派遣大量贵族子弟入唐求学创造了条件。新罗派遣王族子弟入唐宿卫也是来唐学习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金仁问为武烈王的次子,于公元651年奉王命入唐宿卫。又如金嗣宗为圣德王之弟,公元728年奉命入唐献方物,同时“兼表请子弟入国学”,[8]唐帝应允。新罗不仅派王族子弟入唐宿卫,还经常派遣贵族子弟赴唐求学。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求学的学生为216人,公元840年,新罗自唐回国的学生达105人。除新罗王廷派出贵族子弟赴唐求学者外,新罗也有不少一般平民子弟赴唐求学,如崔致远、崔承佑、崔承 等皆为自寻途径赴唐求学者。高丽从建国初就派遣学生赴中国求学,学习儒学思想,高丽学生不仅在中国可以应试,还可以在中国任官。公元976年,高丽派金行成入宋国子监求学。翌年,金行成擢进士弟,授官,后官累至殿中丞。公元980年,在宋求学的高丽兵部侍郎康允之子康戬参加科举及第,并任为官吏,官至工部郎中。公元1115年,高丽派遣金端、甄惟底、赵奭、康就正、权适等五人入宋太学。高丽赴宋求学的学生应试中举后任宋吏者众多。另外,新罗还通过多种形式大量输入儒学典籍。公元686年,新罗遣使赴唐,“奏请《礼记》并文章”,武则天应允,“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于《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戒者,勒成五十卷,赐之”。[9]公元743年,唐玄宗遣使嘉奖景德王,“并赐御注孝经一部”。[10]此外,不仅赴唐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回国时携带儒学典籍,而且新罗的商人也自唐购买书籍,其中有大量的儒学经典。到了高丽前期,随着高丽与宋、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儒学典籍也大量输入高丽。其输入方式与途径更是多种多样,有奏请宋、元皇帝赐与的,有高丽使者、学生带回来的,这使得儒学典籍广为传抄和翻刻。三、结论朝鲜文化在与儒学的融合中逐渐形成其本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百济、新罗对峙时期为朝鲜儒学的萌芽期;统一新罗时期为朝鲜儒学发展期;高丽前期为朝鲜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期。在每个时期,对于朝鲜的政治方面、教育方面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朝鲜社会变革的各个时期,儒学都因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显现出来,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维护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精神法宝。而朝鲜文化在与儒学不断融合的基础上,结合了本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使儒学本土化,最终演化为与儒学相近同时又有所差异的朝鲜儒学,并使其成为朝鲜思想文化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深层动力。[参考文献][1]杨昭全.中国—朝鲜、朝鲜文化交流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2]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祭[Z].[3][朝]三国史记·卷7·新罗本纪第7·文武王下[Z].[4][朝]三国史记·卷5·新罗本纪第5·善德女王条[Z].[5][朝]三国史记·卷11·新罗本纪第11·宪安王条[Z].[6][朝]三国史记·卷38·杂志第7·职官上·国学条[Z].[7][朝]朝鲜史略·卷3·高丽史[Z].[8][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圣德王条[Z].[9][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神文王条[Z].[10][朝]三国史记·卷9·新罗本纪第9·景德王条[Z].

才给30分就想一片论文。。。。。。你太有才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