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英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3:31:56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英文

不完全是。虽然以第一作者发表全英文SCI学术论文是英语水平较高的一个标志,但是否需要通过六级考试主要取决于各个高校的规定和要求。一些高校可能会根据学生发表SCI论文的数量、质量等标准,允许免除英语考试要求,但这通常也需要其他条件的满足,比如成绩优秀、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等。因此,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所在高校的英语水平要求,可以查询相关规定和要求,或者咨询学校的招生办公室或外事办公室等相关部门。

论文中的'第一作者"的英语表达为“First author”论文中的'第一作者"主要是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等的署名中,对论文贡献最大的人的署名在最前面作为第一作者。例句:我国并列第一作者发文情况调查与分析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by "parallel first authors" in China 并列第一作者,又称“共同第一作者”指的是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多人贡献相同或者近似无法判别高下,因此视作相同贡献,并列第一作者。

浙江大学 本科二年级 的学生项晨(化名)前段时间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不是什么花边新闻,而是因为这位同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SCI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 这位同学才刚刚大学二年级 。

有能力发表SCI 论文,起码是在研究生阶段。这位在本科二年级就发表SCI 论文的同学,而且还是第一作者,能够走红,也就不奇怪了。项晨所学的专业是生物学,所以其发表的SCI论文是关于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CI)优化策略的综述性文章,发表的期刊为《 骨科转化杂志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以下简称JOT )。先一起看一下这位优秀的师弟的文章吧。

图片来源:JOT 杂志官网截图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

一般来说,完成高质量的专业主题综述,是优秀的研究生一二年级时的水平,那么一个大二的本科生是如何做到的呢?看看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怎么说的吧!

总结前人文献,提出创新想法

项晨关于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CI)优化策略的综述性文章在《骨科转化杂志》上发表。

图片来源:JOT 杂志封面截图

由于膝关节软骨组织在一生中都受着不可逆的磨损,而目前最热门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又有许多弊端,该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从其他途径获取不同种类的干细胞再转为软骨细胞来延长ACI 疗效的想法,以减轻ACI 技术对人体的损伤。

图片来源:论文配图截图

SCI 论文分为研究论文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则需要基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由于项晨所学的生物学进行实验的周期极长,所以几乎没有人能在毕业前得到实验结论,所以项晨选择了相对快捷的文献综述论文。

项晨的导师表示,从2006 年到2018 年,每年都有8~12 个本科生来到他的实验室做研究实习,十三年来总计超过100 个。他们一般都是作为共同作者发表SCI 文章,也有七八年学制的医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3~4 年实验再在大四大五时发表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 但在大一就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完成英文SCI综述论文投稿并在大二发表的,项煜晨是第一个 。

历经半年写就,虽苦却收获满满

据项晨介绍,这篇文章源于他大一时课堂上了解到的各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经过文献查阅和多番对比,项晨选择了「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这样一个前人钻研尚浅的新课题。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

为了写这篇不到6000 字的论文,项晨在大一的暑假里闭关写作。通过阅读至少120 篇的顶刊文献,不断推倒之前的逻辑重构,写成后再交由欧阳导师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们查看,方才完成了初稿。尽管项晨对第一次的投递并不抱什么希望,但是看到编辑反馈回来的洋洋洒洒的十八条修改意见时,他直言内心有些崩溃。

修改任务繁重没有头绪,新学期开始课程也变得紧张。项晨几次有放弃的念头。好在他并没有放弃,利用各种机会不断优化文章。经过长达半年的修修改改,2018 年12 月26 日,经欧阳导师审稿后文章终于投递出去。这次他没有再收到修改意见,成功发表SCI 综述。

选择科研,也是享受科研

这次顺利的投稿,他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继续深造,读到博士后成为研究所的研究员或者导师,日后从事抗衰老( anti-aging )方向。他从一开始就笃定了学术的道路—— 与其说他选择了科研,不如说他享受着科研 。

项晨说,做科研是一件有温度的事情。他认为研究者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小小乐趣: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科研方向,给自己的实验室取个特别的名字,与师兄师姐们一起探讨…… 这些看似平淡事情,其实可以给枯燥的研究生活带来莫大的安慰。科研与乐趣,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交织成了项晨心中科学家的真正模样——故事性。在他看来,写论文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而讲述者本身应该是一个「 有故事的人 」,这样才能在科研中兼顾人文情怀。

最后,项晨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关于投稿的个人经验分享:

来源:钱江晚报、浙江大学 封面来源:站酷海洛Plus Image byrawpixelfromPixabay

just "the first author"或者你要强调 “the first and primary author”

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

一般独立作者是指你自己一个人完成所有内容,而分第一第二作者的话,指文章是你们合作完成的。如果是为了走学术路线的话,第一作者价值高点,其他的也什么区别,主要还是看个人单位的要求。

一般评职称单位要下发文件,文件上会有具有要求,一般都是要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文章;

还有的文件上规定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或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第二作者身份发表2篇,其实从发表文章来看这个第一第二的没有什么区别,关键要看下发的文件上是怎么要求的,怎样发表能承认才是关键,总之一句话一切以单位下发文件为主。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明文规定:硕士生发表论文,原则上导师是第一作者;博士生发表论文,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这个规定引起了研究生的不满和投诉,它实际上涉及到科研工作中的道德和体制问题,需要仔细辨析。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校硕士、博士生发表科研论文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导师,这不仅是出于惯例,而且是合理的。因为情况往往是,研究课题是导师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这时,不论用道德的眼光,还是用权利的眼光,导师署名第一都无可非议,因为关键思路(搞科研最看重的就是这个,习惯上称作“idea”)出自导师,学生投入和贡献的是一般工作、知识、精力和时间。我们可以说,即使在另外的情况下,两人合作决定署名次序也是如此,导师的身份、学校的行政权力等背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搜索18次:论文大全158、高级经济师考试联盟

评职称的论文作者都需要评职称本人是第一作者,大学毕业论文就看大学的规定了,有的学校会承认第二作者,当然,是在第一作者是指导老师的情况下。

包括1篇即满足要求。

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论文

一、话说回来,这年头要发CNS,工作的出色程度,通讯作者的人脉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平平无奇的小兵工作再出色,想直接发正刊难度会比大牛组高出很多倍,这就是现在的科研现实,资源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认清并接受这一点也不是坏事。能在身边见到这样一个真正意义科研天才,说实话十分震撼。这之前我也无法想象本科生发science这种事,更别说就发生在我身边,但现在看来,虽然肯定有些运气成分,但足够强的能力是足以击破你们眼中的牢不可破的所谓阶级壁垒的。

其实一开始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也是往这方面想的,毕竟一个普通本科生哪有那么容易就榜上国际著名教授,还能受到谷歌学术引用超10万的大佬亲自指点。但即使是学二代或者其他人猜测的别的背景,都无法掩盖他发的文章是science这个事实。共同一作本身就是他对这篇工作实际贡献最好的证明。而且一个本科生做出science共一的成果,其中受到的训练也是99%以上的学生无法企及的。

二、在高中比赛中,李显明对有机化学的热爱和天赋。 邀请我们向我们的竞赛学生教授有机化学的教授们都非常惊讶。 设定,世界金牌选手都觉得他的有机水平不亚于自己,但这一切在2017年8月末的预赛中戛然而止。李白没能通过测试,30只拿到10分 点有机测试。 省队仅获得全省一等奖。 高三伊始,意识到自己又要参加高考的李,凭借聪明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迅速从年级垫底爬到了前100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高考650分。 成绩被天津大学录取。

上大学后,他如鱼得水,投身于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自学计算化学。 大一的学期还没结束,我的小学期也还没结束。 他们已经放假了。 我在复习最后一门专业课的时候,他借用了张校区。 嘉也来我们学校图书馆学习。 当时在他的电脑上看到了一些有机+计算的东西。 无论如何,我无法理解它。 他还笑着说,李院士已经在世界领先了。 好吧,至少它是领先的国家。

三、病毒刚出现的那一年,20年来,大家都窝在家里玩。 他让我出来学习,他还带了一台电脑来做数学。 当时他告诉我,他组的一年级学生跟着一个外国学生。 计算领域的大牛做到了,他跟着学长的介绍。 去年5月,发表了一篇ACS催化,纯计算的文章第二篇,第一篇是前辈,也很给力截至目前,Science已经发表了两篇论文。 一年多来,我一开始就准备投票给 Nature。 没成功的时候跟我说这可能是第二个作品,看能不能一共拿下最终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之前预测的机制,也没事至于为什么是Science,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降解条件非常温和,可以说是该领域的一个突破。

总结他的成功经验,首先是他对科学研究的绝对热爱。 他几乎痴迷于有机化学。 二是他的才华。 比赛归来一个月后,他从成绩垫底跃升到了前100名。 中流 985)可见到最后,他一定要懂得抓住机会,合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一直在向上攀登,最终赢得了ucla中美院士的青睐。 非常成功的工作。

我也理解评论部分的怀疑。 毕竟身边没有这么好的人,千万不要相信。 认识他这么多年的朋友都觉得他厉害,更何况隔着一道屏风。 你拿着键盘呢李和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二线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 他的父母也和我们的父母差不多,跟所谓的学霸、权贵、py,甚至教育界都没有关系。 从他的经验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热爱这个职业并坚持下去。 大家眼中的“天坑职业”,比如“生化材料”,其实有一个优势:努力可以带来回报。 只要你热爱你的专业,在这个领域努力,努力做实验,发表文章,你一定会有相应的成果。 发表SCI的难度远低于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

四、学生在接触UCLA教授之前,熟悉教授领域的大部分作品,了解教授的品味和工作,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才能受到教授的青睐。 这对于大家找导师也很有帮助。 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名利和学科去找导师的,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人脉,提前详细了解导师是很重要的。 远见和努力固然重要,但远见更重要。 学生选择了计算化学这个有前途的行业,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主要结果,做了“大胆的假设和仔细的验证”。 如果选择其他成熟方向之一,只能做一些枝条的修剪,恐怕出几本杂志就够了。 是眼光、运气和天赋。 如果你努力,前两个就可以做到,这已经保证了你有很多SCI+大牛导师。 最后一点要靠运气,但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希望以后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越来越多。 祝他好运。

文章的共同作者是一名初中校友。 他是我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也是我化学竞赛班的两年同学。 一位多年的朋友说,他的一些事迹应该反映他。 我们高中根据每学期期末考试排名分班。  1-50 年级和 51-100 年级分别分为子类别 1 和 2。 我们属于第二个子类。 上课期间,不得自学比赛内容。 李普利多次违反这条规则,偷偷看比赛书,刷比赛练习。 他多次被各科老师抓到,但他还是没变。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高中最后一个学期决定在学期末分班。 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有451人,理科有460人左右。 他们成功地退回到并行课程。 平行班相对不那么严谨,老师也不太在意竞争。

61岁的杨教授不仅是数学系教授,还精通三门外语,健身数十年。凭借着严谨的教学,杨晓京很早以前就是清华的名人。

清华大学,杨晓京被称为“发论文狂魔”,是清华大学所有教授里,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在数量上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清华现任校长邱勇。

据称,课堂上的杨晓京严肃高冷,不闲聊但喜欢讲冷笑话,然而笑点奇特——因为冷笑话都是和函数相关,那种只有学霸才能听懂的“数学冷笑话”。全程板书,从不用PPT,对学生严厉负责,很受学生欣赏的老师。

作为一名“资深清华人”,杨晓京始终牢记清华的“体育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健身,令这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老师,依然有着比一般年轻人更强壮的体质。

杨晓京教授的主要成果:

截止到2011年1月为止,共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8篇,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名列2002年度中国数学专业SCI论文发表篇数并列第一名)。

杨晓京教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发表SCI收录论文最多的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杨晓京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

超高水平,在我国大学生人群中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地步,因为大家的水平都在中等

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sci论文

学校面试1分钟自我介绍(通用8篇)

当碰到不熟悉的人时,时常需要我们进行一个自我介绍,用自我介绍往往可以让他人有一定的了解。写起自我介绍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学校面试1分钟自我介绍(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家好!我是来自经济学系的xxx。我的性格活泼开朗,喜欢广泛交友,平时也很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因此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我的思想比较活跃,经常有不错的创意和点子,我特别希望能够加入年志愿者协会,和大家一起努力,策划出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且通过这些活动真正的达到完善自己,辐射他人的目的。

志愿者协会对我来说是一个洋溢着爱心与热情的大家庭,从这里,每个人都能得到帮助他人的乐趣。我向往这种乐趣,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出这份乐趣。着责任心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做事有条有理认真负责。是因为我还有一颗爱心,我曾是我们当地的一名义工经常参加各种志愿活动,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我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也许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会是最负责的一个,也许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会是个更勤奋的一个。如果我能有幸加入,我定会秉承“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勇于创新,锐意 进取 ,积极而有效地来开展各项工作。希望能够给我这个从事志愿服务的机会,我非常想带着我的热情加入年志愿者协会这个团结友爱的集体!让我用“奉献点亮青春”!谢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xx,来自xx,是xx学校植物学博士,应届毕业生。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是在xx完成的。6年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让我对xx学校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首先,请允许我在这里感谢我的母校和老师们长期以来对我的培养,是xx学校在我最青春的季节播下希望的种子,是xx学校在我的人生画卷中描绘了最绚烂的一笔!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我的科研成果。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五篇论文,两篇SCI,三篇一级学报。我参研了四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国家级,两项省级,一项校级。由于我的突出表现,我从xx名博士生中脱颖而出,20xx年荣获国家奖学金,20xx年荣获省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鹰击长空,感谢阳光的召唤;鱼翔浅底,感谢河水的浮托;秋实累累,感谢春天的孕育;花香悠远,感谢清风的承载。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与栽培,这也就是我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初衷。谢谢大家!

hello,大家好,我叫xxx,小女芳龄18岁。我今天是来面试学校团委的。我的小毛病很多,天知道我们会被缘分紧紧缠在一起,好吧,你们呢就认了吧,注定我们是朋友了!“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我的做人准则,所以有时候会小矫情,还希望大家多多关照。小女子我性格活泼开朗(幽默的孩子的共性,呵呵),爱好广泛,喜爱交友。大学四年的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会看到彼此的颓唐或者进步,好了不说了,总之一句话——此时不搏何时搏。

男生嘿,大家好,我是xxx.青春年少的我,和大部分男孩子一样喜欢运动,最爱篮球。我呢交友有三不,有人会问了,什么不呢,那就是不矫揉造作不自命清高不哗众取宠.从各位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看到了这三个元素,好吧我小小的拍了下马屁。

作为新生我们都是盲目的小羔羊,还是希望能够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只筷子折不断,什么什么的。哎呀,新同学如旧友,想说的话说不完啊……

各位老师:

同学好,首先我要感谢校学生会带给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我能坐在那里和你们进行交流。我叫黄忆,是机械系数控一班的学生。

由于同学们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我很幸运的在开学时当选为了班上的组织文娱委员。上周六,我们班上组织,策划并主持了一台以班为单位,以增加群众凝聚力为目的的小型文娱晚会。晚会虽然到达了预期的目的,却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

高中时听说大学学生会是人才的摇篮,在那里能够在同学长,同学的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好让自己能更好的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我想学生会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透过 网上的资料和自己的`了解,我觉得学生会文艺部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校内大小的文艺活动,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己任,能让大学校园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组织。

如果我有幸能得到你们的认可,我将尽力办好上级分派给我的任务,不辜负学长们对我期望,以此为新的起点,为文艺部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自从我有了这一想法,我就严格要求自己,朝着合格教师的方向努力。我懂得,学高仅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在软硬件方面提高自我,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第一,我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领域勇攀高峰;第二,我有意识地拓展自己领导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带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耐心指导师弟师妹,用真诚与汗水换来他们的点滴进步。在与同学协作的过程中,我善于合作,乐于助人,赢得同侪的认可。这些能力素养,为我未来的教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骏马千里,须有鉴马伯乐;沙尽泥泻,更待识金慧眼。今天,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就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的未来,我的前途和我的职业生涯掌握在各位的手中。如蒙恩遇,我必以百倍热情投入工作,将青春的热血挥洒在农大这方哺育我的土地上,不辜负领导老师们的殷切期望与信任。谢谢大家!

尊敬的xxx:您好!我叫xxx,在法语系学习,有相当好的语言功底,和外教沟通很好,热情开朗,喜欢交朋友。我从小立志刻苦学习,将来一定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我在中学学习期间不但是一名学习认真,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且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交友家”。 此外,我的特长是英文,爱好是篮球,特别是在比赛场上更能表现我的不怕苦不怕累和团队精神。

世上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xx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总是执着地带着激情学习 。自我认为可塑性强,接受新知识新环境的能力强,可以认真地说,你教我什么,我懂什么,你让我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这就是我的可塑性。

尽管我煞费苦心把自己介绍给x,用意是不言而喻的:希望您能赏识我,接收我。

各位学生会部长:

大家好,我叫xx,来自2017级人文学院中文系1班。

我喜欢热闹的生活,喜欢交朋友,喜欢笑。坚信一切美好的信念,认真的生活。

我常常觉得,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极其宝贵的一段时光,虽然最终我们还是要步入社会,但我仍旧希望,在学习之余,我拥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不希望这_ _年 在记忆中只是一片埋首在题海中的灰白。所以我希望进入了学生会工作。

多年的班级工作经验,使我有信心承担学生会的工作,我也坚信通过努力,我可以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我希望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可以在任职的期间,切切实实做一切事情服务同学。我们怀抱着激情与期待生活着,工作着,以极大的耐心与信心面对未来未知的挑战。

期待生活,挑战生活。

各位老师:

我来自xx中学,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向各位老师介绍自己。

我兴趣广泛,成绩优异,擅长于理科学习。我热爱体育。爱打羽毛球、网球,尤其喜欢足球,从足球这项运动中我学会了团队合作与拼搏奋斗,我也曾在校运动会上取得过第一的佳绩。我热爱科技,并曾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我喜爱阅读与绘画,喜爱用文字与画笔去关注和描绘生活。去年参加海中百年校庆的经历让我第一次领略到海中的魅力,也许是初三就进入海中校园学习的缘故,我也更多地感受到海中的文化底蕴。我 个性 执著不轻言放弃,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都会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地拼搏和奋斗。我相信,在将来,我一定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发扬海中敦品力学大气卓越的精神,为海中新百年的辉煌奉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的自我介绍,谢谢!

这么厉害呀,那是真的值得给你点赞的呀,我觉得你这个水平挺高的呀,最起码在我眼里你是挺高水平的,虽然我不是这个环境专业毕业的,但毕竟这么大年纪了,多多少少懂得一点吧,但愿你将来越来越顺风顺水的以后越来越发扬光大,走出更好的路来,取得更好的成绩啊。

石家庄铁道大学博士引进待遇,首先给予引进博士国家事业单位正式编制,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实行年薪制,年薪80万元。享受约170平方米住房1套(有现房),在校工作十年后产权归本人所有。同时享受安家费60万元。根据科研需要,安排科研经费,配备科研团队。待遇很优厚的

引进博士国家事业单位正式编制,聘为教授、引进待遇(1)一层次学术骨干:科研启动经费120万元(自然科学)/60万元(社会科学);安家费100万元(分三年发放);如果申请协议工资,入职后三年内每年协议工资50万元+教学津贴。(2)二层次学术骨干:科研启动经费80万元(自然科学)/40万元(社会科学);安家费60万元(分三年发放);如果申请协议工资,入职后三年内每年协议工资30万元+教学津贴。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

郑海峰男,1979年生,副研究员,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博士学位。现为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环境变化与生态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Plant Production Science》、《地理研究》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

2005年赴瑞典参加昆明医学院-瑞典厄尔布鲁大学校际交流,代表昆医作“Motherhood safety in Yunnan Province”发言;2005年在韩国举办的“XIXth Asian and Oceanic Congress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代表中国作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 length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in Chinese women” 大会发言。2006年在马来西亚举办的“XVIII FIGO世界妇产科大会”担任“Mortality & Morbidity”session”分会主席。成为本次盛会应邀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专家之一,并在该会作“Reducing maternal mortality in resource-limited area, China”发言。2004年承担国际合作课题“昆明香港地区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及与膳食的关系”获18万元,已结题。2007年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妇女妊娠期糖尿病内脏和外周脂肪Omentin、Islet-1、vaspin mRNA 表达差异的研究”一项,获5万元。至今第一作者共发表SCI收录英文论文4篇,其中一篇FI 7.84; 第一作者国内核心期刊共发表中文论文30余篇。2007年参编《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待出版;2007年参编《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救治的基础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待出版;2008年参译《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人民卫生出版社待出版。,女,43岁,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分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云南省妇产科分会委员,昆明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1985年7月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留附一院妇产科工作迄今。其间,1989年在上海中医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妇科专业攻读硕士,1992年7月获医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人类遗传中心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7月获博士学位。2003年4月到5月间作为卫生部特邀专家参加英国DEFID项目研究。2006年1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往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做访问学者一年。近五年撰写论文并公开发表30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先后参加过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研究,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性周期β—内啡肽变化”,获2001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二),“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获2006年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子宫腺肌病E-cad、MMP-2的表达及生物学行为相关性研究”获2006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目前已培养研究生15名,临床方面主要擅长中西医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围绝经期综合征、不孕症等的治疗及各种妇科手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