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卡尔曼滤波容易发表论文吗

发布时间:2024-07-09 00:14:21

卡尔曼滤波容易发表论文吗

四轴飞行器有啥专业知识。。。就4个电机,4个螺旋桨,4个电调,一个飞控板,导入程序,一个十字支架,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既没有涉及太多的空气动力学,有没有涉及结构强度的东西。最多就是涉及点控制增稳,可是这一部分已经被飞控板集成了,导入程序就能自动增稳。完全没技术含量,200多300块钱就能做一个。 要想做飞机学东西,就做固定翼的或者真正的直升机,四旋翼就算了。。。完全是成品了

建议百度搜索航模网,在那里寻找朋友交流比较好。这里只能提供解决方向。因为玩四轴飞行器的朋友都是不在这里。

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ing)一种利用线性系统状态方程,通过系统输入输出观测数据,对系统状态进行最优估计的算法。由于观测数据中包括系统中的噪声和干扰的影响,所以最优估计也可看作是滤波过程。斯坦利·施密特(Stanley Schmidt)首次实现了卡尔曼滤波器。卡尔曼在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访问时,发现他的方法对于解决阿波罗计划的轨道预测很有用,后来阿波罗飞船的导航电脑使用了这种滤波器。 关于这种滤波器的论文由Swerling (1958), Kalman (1960)与 Kalman and Bucy (1961)发表。数据滤波是去除噪声还原真实数据的一种数据处理技术, Kalman滤波在测量方差已知的情况下能够从一系列存在测量噪声的数据中,估计动态系统的状态. 由于, 它便于计算机编程实现, 并能够对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的更新和处理, Kalman滤波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滤波方法, 在通信, 导航, 制导与控制等多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有论文发表h1b排绿卡容易吗

美国h1b转绿卡一般需要三到五年。

1、H1b转绿卡,需要先由申请人的美国雇主提出担保,来申请绿卡。提出申请后,若当事人的条件符合的,当事人一般可以在3到5年以内获得绿卡。

2、H1B转换绿卡申请的第一步和H1B申请有些相似,是申请劳工纸,但是申请的程序要比H1B的申请复杂得多,而且周期更长。

3、这也可以是说绿卡转换是否成功的关键。雇主必须进行一个招聘新员工的过程。如果没有合适的美国当地人来工作,H1B持有者的劳工纸申请才有可能获得批准。

4、劳工纸是在美国劳工部申请的。等批准之后,才可以向美国移民局提出移民签证申请。H1B的有效期一般不会超过6年。如果六年之后,移民签证申请还在等待,那么H1B还可以再延期。

绿卡简介:

1、绿卡是一种给外国公民的永久居住许可证。持有绿卡意味着持卡人拥有在签发国的永久居留权,同时,持有绿卡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免去入境签证。

2、绿卡这个词起源于美国,因为最早美国的永久居留许可证是一张绿色的卡片,随着设计的变化已经更新了20个版本,但是绿卡这个名称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3、2010年5月绿卡又重新变成了绿色,一改之前的白底加黄绿色花纹。取得“绿卡”的外国人,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形,将会被警方取消资格:可能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的。

4、被人民法院判处驱逐出境的;通过提供虚假材料等非法手段取永久居留资格的,以及未经批准每年在中国累计居留不满3个月或者5年内在中国累计居留不满1年的。

H1B转换绿卡申请的第一步和H1B申请有些相似,是申请劳工纸,但是申请的程序要比H1B的申请复杂得多,而且周期更长。这也可以是说绿卡转换是否成功的关键。雇主必须进行一个招聘新员工的过程。如果没有合适的美国当地人来工作,H1B持有者的劳工纸申请才有可能获得批准。劳工纸是在美国劳工部申请的。等批准之后,才可以向美国移民局提出移民签证申请。整个申请的难度在于劳工纸的申请。如果劳工纸的申请已经批准了,那么移民签证的申请一般是比较容易批准的。从移民局收到申请的那一天起,申请人就开始等待签证排期了。H1B的有效期一般不会超过6年。如果六年之后,移民签证申请还在等待,那么H1B还可以再延期。等移民签证批准之后,排期也到了,那么申请绿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美国H-1B身份期间不能有任何空档期。H-1B身份的维持是通过持续的雇佣关系来实现的。如果在转换工作的时候提前向现在的雇主辞职,又没有离开美国的话,会导致身份在辞职当天就视为终止。如果先辞职,再递交新公司的H-1B申请,而且被USCIS知道辞职时间的话,会因为之间的空档期(GAP)导致在美国境内申请H-1B转换被拒绝。

法律分析:H1b转绿卡,需要先由申请人的美国雇主提出担保,来申请绿卡。提出申请后,如果顺利可以在3-5年以内获得绿卡。雇主必须满足下列条件才可以为H1B的持有者申请绿卡。

1、雇主必须为H1B持有者提供永久性的工作职位,另外工作职位还必须是全职的。为H1B持有者申请绿卡的雇主可以和最初申请H1B的雇主不同。

2、H1B转换绿卡申请的第一步和H1B申请有些相似,是申请劳工纸,但是申请的程序要比H1B的申请复杂得多,而且周期更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第九条 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佩雷尔曼论文发表

菲尔茨奖被誉为是国际性数学奖项,若非有极高的天赋与才华,许多人一生也触及不到这个奖项。 可即使这个许多数学家一生都无法触及的奖项, 却有人不屑一顾,甚至获奖之后还拒绝去领奖 。

而也就是这位不屑于菲尔茨奖的人,他不仅在数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还解决了一道世纪难题,在破解世纪难题之后,面对破解世纪难题的百万美元奖金,竟选择了拒绝。与此同时,在2005年,可以被称之为是数学界奇人的他却退出了数学界,从此不再是数学家了。

那么这个解决了世纪难题的人是谁?世纪难题究竟有多难解?这位数学家又为何要拒绝领取百万美元奖金?难道他是百万富翁吗?成名后隐退的真相又是什么?

数学界的这位奇人就是格里戈里·佩雷尔曼,1966年出生,父亲是位工程师,母亲是名教师。他母亲在他退出学术界的时候,也已经退休了。幼年时候的佩雷尔曼,父母虽然都是工薪阶层,薪资也只够温饱。 因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和其他家庭相比,佩雷尔曼的家庭教育环境会比较好一些 。

幼年的佩雷尔曼就已经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龄孩子都在踢足球、玩 游戏 的时候,佩雷尔曼已经沉浸在数学王国中 。虽然热爱数学,沉醉于此,可佩雷尔曼业余爱好也很丰富,读书、下象棋,拉小提琴等充实着佩雷尔曼的童年。跟教育相关的是,成年后的佩雷尔曼不仅是一位有名的数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

在俄罗斯时,佩雷尔曼就是在专门教授数学的学校学习,后来佩雷尔曼去美国留学,也是为了更系统地学习数学。不过在美国留学三年后, 佩雷尔曼不顾美国名校的多方挽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俄罗斯继续自己的数学研究 。

佩雷尔曼结束在美国的学习是在1995年,但在 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从苏联中分离出来 ,在1994年,刚分离出苏联的俄罗斯又与车臣发生战争。而在 1995年,“车臣战争”正是最激烈的时候,佩雷尔曼却选择了回国。

当时许多人对佩雷尔曼的选择非常不解,明明相对于俄罗斯而言,美国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教育环境,都会比当时的俄罗斯好一些,为何佩雷尔曼还要拒绝在美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国。面对众人的疑惑, 佩雷尔曼抿唇一笑,回答说:“在这里(指俄罗斯)我能更好地工作”。

回国后的佩雷尔曼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研究中,虽然 那时候的俄罗斯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人民生活贫苦, 社会 动荡不安, 可这些并没有影响佩雷尔曼对祖国数学事业研究的热情,佩雷尔曼与许多俄罗斯科研人员一样,以高涨的热情,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即使是生活清贫、艰难,佩雷尔曼也时刻坚守在自己的研究岗位上。

也许正是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与1995年回国之后的经历, 佩雷尔曼一生不事权贵、淡泊名利。 在1996年,刚回国的佩雷尔曼, 才三十几岁,就获得了欧洲数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奖 ,可佩雷尔曼对这杰出青年数学奖不为所动,直接拒绝了领奖。

在 2006年的时候,因为破解了千禧年的世纪难题“庞加莱猜想”,佩雷尔曼获得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 ,可谁也没料到,这项世界数学家都梦寐以求的奖项,也被佩雷尔曼拒绝了。

佩雷尔曼拒绝去领“菲尔茨奖”的理由十分清奇, “没有路费去领奖” ,这就是佩雷尔曼拒绝领“菲尔兹”数学奖的理由,许多人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啼笑皆非。

说“没路费去领奖”,面对这位有才华的数学家,有人也愿意卖个好,当时还是国际数学联盟主席的 约翰鲍姆表示,愿意免费资助佩雷尔曼去领奖 ,谁知,约翰鲍姆的好意,也被佩雷尔曼拒绝了。佩雷尔曼从头到尾,都不为金钱名利所动。

虽然佩雷尔曼一生在数学领域的成就颇丰,拒绝过无数数学奖项,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 佩雷尔曼也曾登上过领奖台 。那是 1982年,才16岁的佩雷尔曼在布达佩斯,以42分的满分,拿到了国际代数和几何奥林匹克竞赛中的金牌 。在此后,除了数学研究,再多的奖项也无法入佩雷尔曼的眼了。

佩雷尔曼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个妥妥的奇才、科学怪咖。破解了世纪难题“庞加莱猜想”,明明靠着这道难题就能一夜暴富,却拒绝了百万美金奖项,最后还退出了数学界,不再是数学家。那么被誉为是世纪难题“庞加莱猜想”究竟有多难解?佩雷尔曼又是如何破解这道难题的?佩雷尔曼又为何要隐退?

“庞加莱猜想”是法国数学庞加莱,在1904年提出的一个猜测。 “如果一个三维流形是闭的且单联通,则它必定同胚于三维球面。” 庞加莱提出的这个猜想,看似只有一句话,但真正想要证明却异常艰难。

拓扑学又叫做位置分析,是一门几何学,目的是研究图形或者集合在连续变形下的不变的整体性质。而庞加莱的这个拓扑学猜想提出后,许多拓扑学的研究者前仆后继,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却无人能够真正破解这道数学难题。

不过,虽然“庞加莱猜想”在近一个世纪中无人真正破解, 但却有人在“庞加莱猜想”的数学难题上有所突破,并且有些人还因为将“庞加莱猜想”破解向前推动一步,获得了“菲尔茨奖”。

1966年“菲尔茨奖”得主斯梅尔,就是推动“庞加莱猜想”前进一步的数学家之一。在研究“庞加莱猜想”之初,斯梅尔反问自己:“利用三维破解不了庞加莱猜想,那么高维是否容易一些呢?”

于是在1961年, 斯梅尔 公布了自己的证明推论,并 展示了自己利用五维及五维以上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 ,数学界为奖励斯梅尔对“庞加莱猜想”证明的进一步推进,1966年的“菲尔茨奖”就颁给了斯梅尔。

而继斯梅尔之后,1983年 ,美国数学家福里德曼 证出了 四维空间中的“庞加莱猜想”, 将数学界的难题“庞加莱猜想”的破解之路又推进了一步,为此,福里德曼也获得了1986年的“菲尔茨奖”。

佩雷尔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对“庞加莱猜想”进行研究,终于在2002年,佩雷尔曼破解了这道数学领域像珠穆朗玛峰般存在的“庞加莱猜想”。在2002年11月到次年7月,佩雷尔曼连续在网络上发表了三篇论文。

这三篇论文,完整地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因为佩雷尔曼的论文并没有注解,许多学术界的大咖也看不懂,于是在2003年, 麻省理工学院直接邀请佩雷尔曼来进行讲解。

讲堂内熙熙攘攘挤满了人,佩雷尔曼在讲台上板书着“庞加莱猜想”的破解方法。他详细地讲述了自己 在瑞奇流方程和奇异点方面的研究 ,用这些来破解“庞加莱猜想”。可拥挤的讲堂内,真正听讲的人寥寥无几。也因此,佩雷尔曼的“庞加莱猜想”破解法,数学界研究者,花了三年时间,才证实了其正确性。

而在2000年的时候, “庞加莱猜想”被拟定为七个千禧年数学大奖难题之一, 这七个千禧年数学难题,一个难题设定的奖金就有一百万。 佩雷尔曼是唯一成功破解千禧年难题之一的人,却也是唯一一个是拒绝领奖的人 。

而佩雷尔曼之所以退出学术界,是因为他认为, 数学界的人与体制令人失望,许多人研究数学,都是为了争名夺利,没有纯粹地研究之心,争夺科研成果这种事情,也屡见不鲜 ,所以,最终他在证明“庞加莱猜想”之后,因为不齿于学术界的明争暗斗,将论文发表于网络,虽然那个网络的权威性并不高,但可以让世人都看见,可以让世人共同享受科研的研究成果。

最后破解“庞加莱猜想”之后,佩雷尔曼彻底隐退,销声匿迹,最终也回归了平凡的生活。因为是位胡子邋遢的大叔形象,所以在许多时候,走在大街上也没人认识了。

霍奇猜想是代数几何的一个重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它是关于非奇异复代数簇的代数拓扑和它由定义子簇的多项式方程所表述的几何的关联的猜想。它在霍奇的著述的一个结果中出现,他在1930至1940年间通过包含额外的结构丰富了德拉姆上同调的表述,这种结构出现于代数簇的情况(但不仅限于这种情况)。

庞加莱猜想最早是由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提出的一个猜想,是克雷数学研究所悬赏的数学方面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2006年确认由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完成最终证明,他也因此在同年获得菲尔兹奖,但并未现身领奖。

基本描述

在1900年,庞加莱曾声称,用他基于恩里科·贝蒂的工作而发展出的同调论,可以判定一个三维流形是否三维球面。不过,他在190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举出了一个反例,现在称为庞加莱同调球面,与三维球面有相同的同调群。他引进了一个新的拓扑不变量,称为基本群,并且证明他的反例与三维球面的基本群不同。三维球面有平凡基本群,也就是说是单连通的。他提出以下猜想: 任一单连通的、封闭的三维流形与三维球面同胚。 上述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没有破洞的封闭三维物体,都拓扑等价于三维的球面。粗浅的比喻即为:如果我们伸缩围绕一个柳橙表面的橡皮筋,那么我们可以既不扯断它,也不让它离开表面,使它慢慢移动收缩为一个点;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象同样的橡皮筋以适当的方向被伸缩在一个甜甜圈表面上,那么不扯断橡皮筋或者甜甜圈,是没有办法把它不离开表面而又收缩到一点的。我们说,柳橙表面是“单连通的”,而甜甜圈表面则不是。 该猜想是一个属于代数拓扑学领域的具有基本意义的命题,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及其带来的后果将会加深数学家对流形性质的认识,甚至会对人们用数学语言描述宇宙空间产生影响,对于一维与二维的情形,此猜想是对的,现在已经知道,它对于任何维数都是对的。

证明历史

20世纪 这个问题曾经被搁置了很长时间,直到1930年怀特海首先宣布已经证明然而又收回,才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怀特海提出了一些有趣的三流形实例,其原型现在称为怀特海流形。1950和1960年代,又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包括R·H·宾、沃夫冈·哈肯、爱德华·摩斯声称得到了证明,但最终都发现证明存在致命缺陷。1961年,美国数学家史提芬·斯梅尔采用十分巧妙的方法绕过三、四维的困难情况,证明了五维以上的庞加莱猜想。这段时间对于低维拓扑的发展非常重要。这个猜想逐渐以证明极难而知名,但是证明此猜想的工作增进了对三流形的理解。1981年美国数学家麦克·傅利曼证明了四维猜想,至此广义庞加莱猜想得到了证明。 1982年,理查德·哈密顿引入了“里奇流”的概念,并以此证明了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庞加莱猜想。在此后的几年中,他进一步地发展了此方法,后来被佩雷尔曼的证明所使用。

21世纪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7月之间,俄罗斯的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发表了三篇论文预印本,并声称证明了几何化猜想。在佩雷尔曼之后,先后有3组研究者发表论文补全佩雷尔曼给出的证明中缺少的细节。这包括密歇根大学的布鲁斯·克莱纳和约翰·洛特;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翰·摩根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田刚;以及理海大学的曹怀东和中山大学的朱熹平。 2006年8月,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兹奖,但佩雷尔曼拒绝接受该奖。数学界最终确认佩雷尔曼的证明解决了庞加莱猜想。

七大数学难题是: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庞加莱猜想、黎曼假设、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纳卫尔-斯托可方程、BSD猜想。

1、NP完全问题

人们发现,所有的完全多项式非确定性问题,都可以转换为一类叫作满足性问题的逻辑运算问题。既然这类问题的所有可能答案,都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计算。

人们于是就猜想,是否这类问题,存在一个确定性算法,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直接算出或是搜寻出正确的答案呢?这就是著名的NP=P?的猜想。

2、霍奇猜想

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发现了研究复杂对象的形状的强有力的办法。基本想法是问在怎样的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给定对象的形状,通过把维数不断增加的简单几何营造块粘合在一起来形成。这种技巧是变得如此有用,使得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推广;

最终导致一些强有力的工具,使数学家在对他们研究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对象进行分类时取得巨大的进展。不幸的是,在这一推广中,程序的几何出发点变得模糊起来。在某种意义下,必须加上某些没有任何几何解释的部件。

霍奇猜想断言,对于所谓射影代数簇这种特别完好的空间类型来说,称作霍奇闭链的部件实际上是称作代数闭链的几何部件的(有理线性)组合。

3、庞加莱猜想

如果我们伸缩围绕一个苹果表面的橡皮带,那么我们可以既不扯断它,也不让它离开表面,使它慢慢移动收缩为一个点。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象同样的橡皮带以适当的方向被伸缩在一个轮胎面上,那么不扯断橡皮带或者轮胎面,是没有办法把它收缩到一点的。

我们说,苹果表面是“单连通的”,而轮胎面不是。大约在一百年以前,庞加莱已经知道,二维球面本质上可由单连通性来刻画,他提出三维球面(四维空间中与原点有单位距离的点的全体)的对应问题。这个问题立即变得无比困难,从那时起,数学家们就在为此奋斗。

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7月之间,俄罗斯的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在发表了三篇论文预印本,并声称证明了几何化猜想。

在佩雷尔曼之后,先后有2组研究者发表论文补全佩雷尔曼给出的证明中缺少的细节。这包括密西根大学的布鲁斯·克莱纳和约翰·洛特;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翰·摩根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田刚。

2006年8月,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兹奖。数学界最终确认佩雷尔曼的证明解决了庞加莱猜想。

4、黎曼假设

有些数具有不能表示为两个更小的数的乘积的特殊性质,例如,2、3、5、7……等。这样的数称为素数;它们在纯数学及其应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所有自然数中,这种素数的分布并不遵循任何有规则的模式;

然而,德国数学家黎曼观察到,素数的频率紧密相关于一个精心构造的所谓黎曼zeta函数ζ(s)的性态。著名的黎曼假设断言,方程ζ(s)=0的所有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这点已经对于开始的1,500,000,000个解验证过。

证明它对于每一个有意义的解都成立将为围绕素数分布的许多奥秘带来光明。

5、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

量子物理的定律是以经典力学的牛顿定律对宏观世界的方式对基本粒子世界成立的。大约半个世纪以前,杨振宁和米尔斯发现,量子物理揭示了在基本粒子物理与几何对象的数学之间的令人注目的关系。

基于杨-米尔斯方程的预言已经在如下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室中所履行的高能实验中得到证实:布罗克哈文、斯坦福、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和驻波。尽管如此,他们的既描述重粒子、又在数学上严格的方程没有已知的解。

特别是,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确认、并且在他们的对于“夸克”的不可见性的解释中应用的“质量缺口”假设,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数学上令人满意的证实。在这一问题上的进展需要在物理上和数学上两方面引进根本上的新观念。

6、纳卫尔-斯托可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

起伏的波浪跟随着我们的正在湖中蜿蜒穿梭的小船,湍急的气流跟随着我们的现代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深信,无论是微风还是湍流,都可以通过理解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的解,来对它们进行解释和预言。

虽然这些方程是19世纪写下的,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仍然极少。挑战在于对数学理论做出实质性的进展,使我们能解开隐藏在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中的奥秘。

7、BSD猜想

BSD猜想,全称贝赫和斯维纳通-戴尔猜想(Birch and Swinnerton-Dyer 猜想),属于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它描述了阿贝尔簇的算术性质与解析性质之间的联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世界七大数学难题

尼尔斯波尔发表的论文

尼尔斯·玻尔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他最著名的贡献是对量子理论和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子结构研究。

1885年出生于哥本哈根,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玻尔从小就对物理学感兴趣。他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一直学习这门学科,并于1911年在哥本哈根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当他还是学生时,玻尔在哥本哈根的科学院举办的一场竞赛中获胜,因为他对使用振荡流体射流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的研究。波尔在他父亲(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的实验室里工作,进行了几项实验,甚至自己制作了玻璃试管。

波尔通过考虑水的粘度,并结合有限的振幅而不是无穷小的振幅,超越了当前的液体表面张力理论一个。他在最后一刻提交了论文,获得了第一名和一枚金牌。根据Nobelprize.org的报道,他改进了这些想法,并将其提交给伦敦皇家学会,并于1908年在《皇家学会哲学事务》杂志上发表。他的后续工作越来越理论化。正是在进行金属电子理论博士论文的研究时,玻尔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斯·普朗克早期的量子理论,该理论将能量描述为微小粒子或量子。

1912年,玻尔被介绍给欧内斯特·卢瑟福时,正在英国为诺贝尔奖获得者J.J.汤普森工作,他对原子核的发现和原子模型的发展使他在190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玻尔开始研究原子的性质。

玻尔于1913年至1914年在哥本哈根大学担任物理学讲师,并于1914年至1916年在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担任类似职位。1916年回到哥本哈根大学,成为理论物理学教授。1920年,他被任命为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结合卢瑟福对原子核的描述和普朗克关于量子的理论,玻尔解释了原子内部发生的事情,并绘制了原子结构图。这项工作使他在1922年获得了自己的诺贝尔奖。

同年,他开始与卢瑟福的研究,波尔结婚了他一生的挚爱,玛格丽特Nørlund,与他有六个儿子。后来,他成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也是世界各地科学院院士。

当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入侵丹麦时,玻尔设法逃到了瑞典。他在英国和美国度过了战争的最后两年,在那里他参与了原子能项目。然而,对他来说,重要的是要将他的技能用于善而不是暴力。他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物理学和解决发展毁灭性原子武器引起的政治问题。他认为各国之间应该完全开放,并在1950年致联合国的公开信中写下了这些观点。

玻尔对现代物理学的最大贡献是原子模型。玻尔模型显示原子是一个被轨道电子包围的带正电的小原子核。

玻尔是第一个发现电子在分离轨道围绕着原子核,外轨道上的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bohrium(Bh),编号107,以他的名字命名,

玻尔的理论工作为科学家理解核裂变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他的液滴理论,液滴提供了原子核的精确表示。

这一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分裂铀原子的第一次尝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波尔是原子弹发展的重要一步,尽管他在二战期间为美国原子能项目做出了贡献,但他还是直言不讳地提倡和平利用原子物理学,并提出了波尔的互补性概念,他在1933年至1962年间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到,电子可以被看作两种方式,一种是粒子,一种是波,但绝不能同时被看作两种方式。

这个概念构成了早期量子理论的基础,也解释了无论人们如何看待电子,对其性质的所有理解都必须植根于经验测量。玻尔的理论强调,实验的结果深受测量工具的影响。

玻尔对量子力学研究的贡献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永远被铭记,他在1920年帮助建立了这个研究所,直到去世1962年。后来为了纪念他,它被重新命名为尼尔斯玻尔研究所。

“每一个伟大而深刻的困难都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它迫使我们为了找到它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我们称为真实的一切都是由不能被视为真实的东西构成的。”

“独裁的最好武器是秘密,但民主的最好武器应该是公开的武器。”

“永远不要把自己表达得比你能表达得更清楚。”思考。

由Traci Pedersen,Live Science贡献者

波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他于1913年在原子结构问题上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提出了定态假设和频率法则,从而奠定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基础。波尔指出: (1)在原子系统的设想的状态中存在著所谓的"稳定态"。在这些状态中,粒子的运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经典力学规律,但这些状态稳定性不能用经典力学来解释,原子系统的每个变化只能从一个稳定态完全跃迁到另一个稳定态。 (2)与经典电磁理论相反,稳定原子不会发生电磁辐射,只有在两个定态之间跃迁才会产生电磁辐射。辐射的特性相当於以恒定频率作谐振动的带电粒子按经典规律产生的辐射,但频率u与原子的运动不是单一关系,而是由下面的关系来决定 h = E'-E"。这就是波尔的原子能。 生平简述 波尔1885年10月7日出生於丹麦的哥本哈根。他父亲是一位生理学教授,思想开明。为使两个儿子从小就热爱自然科学,经常与朋友们一起就科学、哲学、文化及政治等问题进行有趣的讨论,以薰陶波尔和它的弟弟海拉德。除此之外,波尔的父亲还极为重视两个儿子的体质,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所以,波尔和弟弟在少年时代就成了著名足球运动员,长大以后,他弟弟还进入了国家足球队,而波尔还具有了兵兵球、帆船和滑雪等终身爱好。 波尔在童年时代是一个行动缓慢、做事专心的孩子。他在学校里各门功课都很好,尤其是物理学和数学。他还酷爱文学,但本族语学得很费力。他一生都用功克服这一困难,花了很多时间一遍一遍地抄写手稿 不管是科学论文、大会发言稿,还是给朋友的信件。这反映了波尔对准确性的迫切要求和使自己的著作能传递尽可能多信息的强烈愿望。为了培养波尔的动手能力,他父亲为他购置了车床和工具。心灵手巧的波尔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金工技术,并敢於修理一切损坏了的东西,家里的钟表或自行车坏了,都是波尔自己动手修理。 在中学时代,波尔虽然是班里的第一名,但他从来不爱虚荣,甚至不曾为争夺第一名奋斗过。 他思维非常迅速,自然地、毫不拘束地发展著自己的才能,并毫不动摇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做一个物理学家。 1903年,波尔顺利地中学毕业,进入了哥本哈根大学自然科学系。起初,他酷爱在大学的实验室里做实验,到二年级时,他决定参加丹麦皇家科学协会组织的优秀论文竞赛用瑞刊在1873年提出的射流振动法测定?获得了卡尔斯堡基金会的一笔助学金,从而有机会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跟随当时最有权威的物理学家J.J·汤木生 进行深造。 但波尔和J.J·汤姆逊处得并不融洽,原因是波尔和J.J·汤姆逊 第一次见面时就指出了J.J.汤姆逊 一篇论文中一些他认为错误的地方。于是,在1912年春转到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卢瑟福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里有许多被卢瑟福发现和吸引来的优秀青年人才,如盖革、马考瓦、马斯登、埃万斯、拉歇尔、法扬斯、莫寒莱、海鸟希、查兑克 、达尔文等,波尔和他们相处得非常好,并和其中大部人成了终生朋友。这当中关系最好的,除了卢瑟福之外,就是海鸟希了。这位匈牙利物理学家是一位十分机敏可爱的交谈伙伴,时时处处成为集体的中心。他帮助波尔了解实验室当前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熟悉实验室的每个成员,并且海鸟希还精通化学,而波尔正好极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波尔在卢瑟福的实验室工作了四个多月,於1912年7月底回国,因为他将在8月1日举行婚礼。在卢瑟福实验室工作的四个多用里,波尔收获极大,他对卢瑟福衷心敬重,无论在为人方面还是在治学方面,卢瑟福都是他的楷模。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之间深厚而纯朴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这一友谊延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直到卢瑟福过早地离世。 1912年9月,波尔到哥本哈根大学担任编外副教授,主讲热力学的力学基础。波尔在讲课中表现出一个教师的非凡才干,不管多难理解的问题,他都讲得清清楚楚、饶有兴趣。 在上课的同时,波尔继续在理论上进行探索,1913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成为他迈向森严的科学王国的伟大起步。 1914年10月,波尔又应邀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副教授,主讲热力学、运动学、电磁学和电子理论,并继续进行实验研究和原子结构理论及带电粒子制动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著波尔声望的不断提高,哥本哈根大学决定为波尔设立理论物理学教授职位,于是,波尔於1916年夏天回国,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第二年,他又被选为丹麦皇家科学协会会员。 19l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瑟福又邀请波尔去担任他们不久前专门设置的哲学博士职务,但波尔为了发展丹麦的物理学研究而婉言谢绝了。 1920年9月,在波尔的不懈努力下,哥本哈根大学终於建成了理论物理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成了吸引年轻而有富有天才的理论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研究原子及微观世界问题的白心。 海森堡、克拉迈尔斯、狄拉克、泡利、赫韦希、哈尔特列、朗道、派耶尔斯等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都先后在这里工作过。在研究所里,波尔充分发挥每个年轻人的才干和独创性,从不借助行政手段进行领导,也不喜欢用指示或命令,因而充满著集体主义和友善精神。环境没有拘束,工作集思广益,解决了许多现代物理学最深奥的课题,形成了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而波尔成了这一大学派的领袖。有人问波尔他的学派成功的奥秘何在,波尔回答说:"我从来不怕在青年人面前出丑。" 波尔的每一天都被工作挤得满满的,即使晚年也像青年时代一样精力充沛,这使许多人感到惊奇。他不习惯使用时间表,从来不按工作计划工作,在节日和假日里也常常工作,甚至从挪威滑雪归来也不止一次地带回突然成熟的思想,在乘船远航时也不停止工作。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给波尔做助手的。要做他的助手,不仅要有坚强的神经系统,而且要放弃几乎全部的个人自由。因为这位导师在一天24小时内,随时都可能来找你谈一谈有关当前主要问题的复杂性,或者谈一谈他忽然想到的一个什麼主意,或者让你帮助他校正某种见解等。 1922年,波尔因对研究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的辐射所做得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此,整个丹麦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举国上下都为之庆贺,波尔成了最著名的丹麦公民。为了支持正义与和平,波尔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章捐给了芬兰战争。后来,人们又为他募集黄金重铸了一枚,永远陈列在丹麦博物馆里。 1924年6月,波尔被英国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授予科学博士名誉学位,剑桥哲学学会接受他为正式会员,12月又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的外国通讯院士。 1927年初,海森堡、玻恩、约尔丹、薛定谔、狄拉克等成功地创立了原子内部过程的全新理论 量子力学,波尔对量子力学的创立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927年9月,波尔首次提出了"互补原理",奠定了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解释的基础,并从此开始了与爱因斯坦持续多年的关於量子力学意义的论战。爱因斯坦提出一个又一个的想像实验,力求证明新理论的矛盾和错误,但波尔每次都巧妙地反驳了爱因斯坦的反对意见。这场长期的论战从许多方面促进了破尔观点的完善,使他在以后对互补原理的研究中,不仅运用到物理学,而且运用到其他学科。 1933年,希特勒夺取了政权,德国成了法西斯国家,这对於丹麦来说是一个危险的邻邦。波尔不是一个对什麼都不关心的人,他既关心政治时事、国家生活,也关心国际事件。他对当时法西斯政权实行的种族迫害和政治迫害深感忧愁和愤怒,积极创立和参加了丹麦救援移民委员会,对从德国逃难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及其他难民,给予了尽力的支持相帮助。 1940年4月,德国侵占了丹麦,丹麦政府宣布投降。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的大学打电报给波尔,邀请波尔全家到他们那里去避难和工作。波尔非常不安,友好的关心和对自己命运的焦虑打动著他的心。但是,这一切都没能动摇他留在自己的岗位 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决心。 波尔相信,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不久都会过去。因此,不应该陷入苦闷,要坚持下去继续工作,抵抗侵略者,为共同的斗争做出贡献。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波尔日见消瘦,然而他却勇敢地和毫不妥协地坚持著。波尔不隐瞒自己的好恶爱憎,拒绝与侵略者合作并不与支持侵略者的人来往。 1943年9月,希特勒政权准备逮捕波尔,为了避免遭到迫害,波尔在反抗运动参加者的帮助下冒著极大的危险逃到了瑞典。在瑞典,他帮助安排了几乎所有的丹麦籍犹太人逃出了希特勒毒气室的虎口。过了不久,林德曼来电报邀请波尔到英国工作,波尔在乘坐一架小型飞机飞往英国的途中几乎因缺氧而丧生。在英国待了两个月后,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魁北克协议,美国和英国物理学家应密切合作共同工作。于是波尔被任命为英国的顾问与查德威克等一批英国原子物理学家远涉重洋去了美国,参加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波尔由於担心德国率先造出原子弹,给世界造成更大的威胁,所以也和爱因斯坦一样,以科学顾问的身分积极推动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但他坚决反对在对日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也坚决反对在今后的战争中使用原子弹,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观点。他积极与美国和英国的国务活动家取得联系,参加了禁止核实验,争取和平、民主和各民族团结的斗争。对於原子弹给日本造成的巨大损失,他感到非常内疚,并为此发表了《科学与文明》和《文明的召唤》两篇文章,呼吁各国科学家加强合作,各平利用原子能,对那些可能威胁世界安全的任何步骤进行国际监督,为各民族今后无忧无虑地发展自己的科学文化而斗争。 1945年8月20日,波尔又回到了丹麦,继续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并被重新选为丹麦皇家科学协会主席。在以后的日子里,波尔不仅积极参加和领导原子物理的理论研究,而且继续致力於发展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随著时间的推移,波尔为争取和平事业和国际合作而进行的斗争广为人们所知,他的威信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了。因此,1957年他理所当然的被授予第一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奖。 波尔成了丹麦的骄傲,全国广泛举行了庆祝他诞辰60周年和70周年的活动。在庆祝他60周年诞辰时,为他建立了40万克朗的独立基金,以便他用来鼓励各种研究活动。在祝他70周年诞辰时,国王授予他丹麦一级勋章,政府和科协会决定设立铸有他头像的波尔金质奖章,用来奖励那些有卓越贡献的现代物理学家。 波尔在暮年时,仍然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巩固各国科学家的国际合作而到处奔波,直到1962年11月18日与世长辞。 从此,人们矢去了一位天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一位争取世界和平和各国人民相互谅解的战士,一位纯朴、诚实、善良和平易近人的全人类的朋友。世界上许多国家约有关机构给丹麦皇家科学协会发来了无数唔电、信函,沉痛悼念这位科学巨人。 12月14日,隆重举行了纪念波尔的大会,国王夫妇、波尔的妻子、儿子、儿媳及许多波尔的朋友和同事出席了大会。大会的报告介绍了波尔对物理学和哲学的发展所做的不朽贡献,以及他的活动对皇家科学协会的重大意义。夜晚,大家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倾谈对波尔的怀念。 为了纪念波尔,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被命名为尼尔斯.波尔研究所。

卡特尔发表了论文

卡特尔: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1890年)

首先倡导测验运动的是优生学创始人、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爵士(Francis Galton)。他在研究遗传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有必要测量那些有亲缘关系和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们的特性,以确定其相似程度。

他设计了许多简单的测验,如判断线条长短与物体轻重等,企图由各种感觉辨别力的测量结果来推估个人智力的高低。高尔顿还是应用等级评定量表、问卷法以及自由联想法的先驱。

在心理测验的发展史上,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J.M.Cattell)占据了一个特别突出的位置。卡特尔早年留学于德国,从师冯特(W.Wundt)。

188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期间,与高尔顿过从甚密,深受其影响。

回美后,编制测验几十个,包括测量肌肉力量、运动速度、痛感受性、视听敏度、重量辨别力、反应时、记忆力以及类似的一些项目。他于1890年发表的《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

心理测验与测量是卡特尔发表的。

卡特尔是美国心理学家,早年师从冯特,后来与高尔顿有过密切交往,并受到后者的影响。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并报道了他所编制的一套能力测验在大学生身上的应用,这是心理测量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学文献上。

卡特尔与其老师不同,他非常重视人的个别差异的研究。他对感知、反应和记忆等进行了大量的测验与研究,提出了常模、测量标准化的概念,卡特尔的工作对心理测量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他受其表兄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对个别差异与心理遗传的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于1883年发表其名著《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这本书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心理测量运动的开始。

1904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应教育部长的邀请,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研究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1905年比纳和西蒙认为要解决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先诊断这些儿童的智力,要把智力儿童与正常儿童区别开来,为此他们编制了第一个可用于智力测验的量表。

在1908和1911年,比纳与西蒙对量表进行了两次修订。这三个重要阶段的心理测验的创建与发展,对于心理测量运动的推进与完善有广泛的影响。同时,心理测量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从理论性和定性的探索走向实验性和定量化的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