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可以投稿到学校的期刊么

发布时间:2024-07-06 00:41:55

可以投稿到学校的期刊么

可以去的就是那些正规官方的网站,收录时注意版权等

可以载阅读文物上出版,或者给报社投稿,锻炼孩子的能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现在一般都是网络投稿,你关注几个正规的文学杂志官网,里面有投稿要求相关信息

投稿要看杂志定位的,有要三千字短篇的,有要八千到一万五中篇的,还有要四千到八千字的,总不能一个个增增减减再投吧,贴的再多都肯定不是适合你的,写手都是自己找合适的约稿,或者按约稿的大致方向去写。投稿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的,也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并且能顶住退稿的打击,深入研究反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新人的话可以去点将板块看看那些申请文和下面的点评,也许有些帮助,总之,新人不能太好高骛远,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努力,这样才能成功,品 优 刊 有很多约稿和新人投稿指南,一步步学习下来会有很大收获的。

怎么可以投稿到期刊

给期刊投稿一般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确定投稿期刊:首先需要确定你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所适合的期刊,可以通过学术搜索引擎或者相关学术网站查找。

阅读期刊的投稿要求和指南:不同期刊的投稿要求和指南可能有所不同,需要仔细阅读期刊的投稿要求和指南,了解期刊的主题、范围、格式和投稿流程等。

准备投稿材料:根据期刊的要求,准备好投稿所需的材料,包括论文、摘要、图表、参考文献等。

提交投稿:将准备好的投稿材料通过期刊的在线投稿系统或者邮件发送给期刊的编辑部。

等待审稿结果:期刊的编辑部会将投稿材料送至专家进行审稿,一般需要等待数周至数月不等的时间,根据审稿结果进行修改和完善。

发表文章:如果文章通过审稿并被期刊接受,期刊将会通知作者并安排发表。

什么期刊可以投稿校歌

增设文化大学传播文化力量这个建议可以投稿内容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很重要,他能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学生的文化素养。下面小编整理了校园文化建设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校园文化建设建议1一、构建具有文化内涵的符号识别系统从传播的角度说,一所名校想要提高公众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如同商品品牌的独一无二性一样,应该有一套相对完整和独特的符号识别系统。除了语言文字等基本符号之外,“非语言符号”也具有显著的识别功能。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语言符号固然对其文化内涵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中南大学的校训和校风,就是这样一些语言符号。1.完善校训校歌,传承学校精神中南大学的校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取向,“知行合一”是大学实现价值的途径和方式。以这八个字做校训,一是切合中南大学长期以来积累的办学特色;二是与学校秉承的湖湘文化精神底蕴相契合;三是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给学校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对校训的解读:远承先秦诸子格物致用的为学之道,近效湖湘学派务实践行的优良传统。“知”是认识,即对万物事理的思惟省察、对人生哲理的领会理解。“行”是实践,即把所明白的道理运用和落实到人伦日用。知行合一,就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包括:既注重知,又注重行;既知得透彻,又行得切实;既以知为行的主宰,又以行为知的归宿;既重知向行的转化,又重行对知的更新和发展。“经世”,即改造世界,改善社会民生,治理世间事务;它大到致力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富强,小到推动区域环境和文明风习的变革。“致用”,即学以致用,努力践行,在实践中发挥大学和人才对社会的引领作用。经世致用,其根本旨趣就是强调大学要以天下为己任,求索治世之道,培养济世英才,积极入世,引领文明,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中南大学的校风:“向善、求真、唯美、有容”。这八个字凝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要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亦能虚怀若谷,将道德尽善、艺术尽美与科学求真融为一体。对校风的解读: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它浓缩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能海纳百川、综合创新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又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底蕴。“向善”即为善弃恶,修身养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中华先贤追求的人生目标。“求真”是对真理的向往,实事求是,真诚有信,正是孔子“志于道”之人生理想的现代诠释。“唯美”为寓审美于人生,陶冶性情,丰盈内心,即通过礼仪、艺术、体育、哲学、文史、数学、专业等方面的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获得丰盈愉悦的精神境界。“有容”是拥有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谦虚好学的宽阔胸怀,兼收并蓄,不断进取,为成就大业打下坚实基础。清正和美之校风所至,有利于统一和凝聚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有利于形成接续先贤、继往开来的文化自觉意识,有利于形成高品位、跨越时空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有此熏陶,学校必成莘莘学子自由全面地发展的摇篮。由于校训和校风凝练了中南师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和历史使命,在多年的流传中逐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认可并接受,演变为一种精神力量,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资源。虽然构建这些符号识别系统已有一定成效,但仍有可完善之处。此外,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构建同样不可或缺,如宣传片、代表性建筑、形象代言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前面解读了学校的校训和校风,下面再讲校歌。校歌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养成有明显影响,国内的一流名校大多拥有值得称道的经典校歌,如北大校歌《燕园情》、湖南一师《恰同学少年》等。理解一个学校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通过校庆、校训、校风、校歌是最直接、最便捷又能形成长久而深刻影响的途径。可是,对我校现有校歌《热土中南》的问卷调查,约有58%的同学反映没有听过,有12%的同学表示听过但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只有30%的同学喜欢现有的校歌。对以上所有受访者调查,能唱出校歌部分乐句的仅有6%,可见我校校歌在校园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空间相对狭窄。因此,有必要改造校歌,来改变认可度不高的现状。《热土中南》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我校作为一所时代气息强烈的现代化大学的精神气质,但与许多经典校歌相比仍存在差距。就歌词而言,其不足有三:第一,缺乏对学校核心文化精神的表述;第二,歌词的精炼程度不够。我校校歌歌词通俗易懂,如“小路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星光照亮了求知的双眼,校园长满了我们的故事,红叶化作了生命的书签”,虽然反映了青春校园中的快乐生活,但由于过于通俗甚至世俗,见物不见人,缺乏必要的底蕴特别是对大学精神的提炼,似乎是所有高校都具备的特点,因此较难成为经典流传。从其他名校的校歌来看,其歌词内容和形式完全可以脱离旋律而自成诗体。也就是说,即便不配乐演唱,歌词也具备浓厚的诗意,符合汉语言的语感和表述习惯,读之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例如北大校歌颇具元曲风格,清华校歌以古雅的四言诗体为主,此类歌词较易激发学子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激情,也显示出名校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就曲而言,38%的同学希望其风格慷慨激昂,30%的同学希望是舒缓悠扬的。我校校歌有庄重雄浑的部分,有轻快活泼的部分,又有舒缓悠扬的部分,却很难找到一个整体风格,为传唱带来了不便。2.制作学校宣传片,精选学校形象代言人我校已有一部招生宣传片,据调查有80%的同学看过,并有50%的人表示喜欢,30%的人感觉一般,没有同学表示不喜欢。整体而言,这个数据还是乐观的。从覆盖率看,这部宣传片已传播至大多数同学中。与传统的宣传载体(如宣传册等)相比,宣传片有着信息量大、图文声像并存等优势,再加上大众化、信息化的传播手段,特别是网络传播(据调查,72%的同学观看宣传片是通过贴吧、人人网等网站的转帖和分享完成的),使宣传片在传播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事半功倍。宣传片凭借新颖的形式和快捷的传播平台,使同学、家长、社会了解学校。因此要在招生宣传片之外,要调动师生们的积极性来制作多种文化宣传片。如果宣传片的形式能顺应受众的兴趣,那么宣传效果一定会随之增强。形象代言人一词多见于商业企业,商业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往往会请 一些人气比较高的明星做代言人,以期增加产品的人气与卖点。很多高校推出自己的代言人,一般是该校涌现的成绩斐然的校友。树立校园名人雕像和名人名言牌匾,是象征学校精神的一种人文符号,人们在关注这些名人的同时,自然会追根溯源地去了解母校。关注这些人物的群体越大,学校的知名度也随之越高。比如北京大学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林语堂、沈从文、梁实秋、徐志摩、胡适。中南大学也出现了很多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人才,有颜福庆、张孝骞、汤非凡、陈国达、陈新民、黄培云、黄伯云、金展鹏、侯振挺、李振翩、谢少文、卢光琇等,这些杰出人士能够极大地弘扬中南精神。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校园名人资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发掘更多的杰出校友,建立学校的形象代言人。3.重视校园绿化工作,建筑学校代表性地标校园绿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可以使人赏心悦目,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好的绿化还可以渗透到人的认识当中,对人的精神世界起积极作用。中南大学老校区绿树成荫,环境宜人。新校区建成并使用多年,面积广阔,教学楼众多,教学设备齐全,并且在全国的大学少见——与老校区相连,给师生们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可是,文化氛围和环境绿化仍是短板。目前虽有地下商场相连,学校可进一步打通新老校区,将其连接的马路修成林荫道,给师生提供了可以孕育沉思的地方,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也能够给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添加幸福指数。再说学校的地标性建筑,例如北大的未名湖、清华的二校门、复旦大学的光华楼,等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属大学的形象,成为了除学校校徽之外的另一张“名片”。相比之下,我校目前尚缺类似的代表性地标。我校纵然历史不长,但挖掘、塑造一个具有广泛社会知名度和校内认可度地标,是完全有可能而且有必要的。2019年公布的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我校的“湘雅红楼建筑群”;主校区的校门、和平楼、民主楼,铁道校区的世纪楼和铁道园,也可开发为我校的地标。为了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可搜集在此发生过的趣事轶文,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进行推广。再次再次呼吁:待新校区的“水立方”等工程完工之后,与“鸟巢”等建筑一起,须正式亮出“中南体育文化公园”的牌子,还应将学校体育课部改名为中南大学体育学院。二、用中南校史资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史是一所学校办学历程的回顾,是学校兴建、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轨迹的真实记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大学精神。各高校在长期办学历史中形成的传统、积淀的文化底蕴,均具有很高的传承和弘扬价值。校史涉及的人物、事件,生动具体,学生一旦进入这个氛围,其思想就会被潜移默化,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校史作为一种文化所体现的大学精神,是几代人努力才形成的一脉相承的价值认同。此外,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规章制度与行为方式,是师生共同遵守的道德和价值准则,即使离开学校多年以后,仍可以在校友心中得到认可、引起共鸣,这就是校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所体现出来的凝聚作用。开展校史编写,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编撰统一的中南大学校史中南大学至今没有三校合一(如果将源自楚怡工校的有色工校算进去,就是四校合一)的校史,确实令人遗憾。编撰校史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协调。要成立校史编撰委员会,规划统筹校史的编研工作。目前,很多高校都重视到校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意义。如四川大学在文化融合理念的指导下,组织编写的180万字五卷本《四川大学史稿》,将原三校历史完整而连续地加以反映,突出了学校发展中蕴涵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理念,为国内合并高校首创之作。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校史》,将论文和著作分类编排,分为论文类的历史编、论文类的人物编、著作类的历史编、著作类的人物编四编,详细展示了影响力较大的人物及其所作贡献。中南大学编写校史有一定基础,其前身中南工业大学早在1992年组织编写了一部校史,书中记录了从1903年湖南高等实业学堂以来的发展史,包括矿冶学院的创办及发展历程,著名的科研成果,杰出校友的事迹,以及学校所获得荣誉;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也有各自的校史。可是,三校合并组建以来,之前各自的校史已不能代表整个中南的历史和当前面貌。学校领导可考虑组织队伍,补写校史内容,反映中南大学的历史演进精神风貌。

校歌的创作要充分反映我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兴教立人、德艺兼隆”的办学理念(暂定);既要符合中小学校歌的规范标准,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一定的文化底蕴;既要语言简洁凝练,便于传唱,又要有一定的文采,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活动对象:武隆学校校友、教职工、在校学生(家长)及热心支持隆兴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工作小组: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特成立校歌、校训征集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日常工作由隆兴学校办公室负责征集内容:一、校歌征集(一)歌词1.歌词应简洁生动、朗朗上口,朴实自然,易于传唱,富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有节奏感。歌词要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当代小学生特有的文化气息,反映我校学子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歌词篇幅要适中,以2—3段为宜。能适合不同形式的演唱,以齐唱、合唱形式为主。2.歌词内容要充分反映学校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环境、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要能充分体现我校“兴教立人、德艺兼隆”的校训精神(暂定)、“懂礼、遵纪、守法”的校风;既要反映我校百年的悠久办学历史,又要展现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更要体现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气息。作品具有原创性。(二)曲谱曲谱旋律优美感人,节奏流畅明快,能充分体现昂扬、向上的气概。词曲篇幅不宜过长,并适合广泛传唱。富有创意,避免与其他学校校歌雷同。曲谱可为简谱或五线谱,曲调形式不限。(三)作品可以单有词,单有曲,也可以既有词又有曲(如果校歌词、曲一同谱写,效果更佳)。二、校训征集校训要求文字精炼,主题鲜明,富有生气,涵义深远,激励人心,要充分反映我校历史、特色和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要体现时代精神和风貌。文字不超过8个,对校训涵义作相应的文字说明。如有典籍出处请注明。应征作品应避免与其他各类学校校训雷同,应符合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公序良俗的要求。征集时间:20xx年3月5日—4月1日征集方式:1.所有作品均可交电子文档,邮件直接发送至z(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并注明校歌、校训征集投稿)。曲作品还可附音乐录音,词曲同创者可附演奏(演唱)录音文件。2.所有作品须注明真实姓名、性别、联系方式。评奖及方案采用:1.由办公室组织有关评审小组对所有的征集稿件进行认真评选,提出推荐作品名单。2.办公室将推荐作品进行公示,通过作品展示、投票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最后提交教代会决定。3.经评委会评审出奖项。4.对最终采用的作品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校歌、校训一经确定,版权归属学校,学校有权播放、宣传和修订。注意事项:1.应征作品不得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应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校校歌、其他音乐作品和校训,不得抄袭。2.应征作品不得含有任何涉嫌民族歧视、宗教歧视及其他有悖于社会道德的内容。3.投稿人须保证设计作品的原创性,如作品发生知识产权或版权纠纷等,主办方有权取消其应征资格,所有法律责任由投稿人承担。4.征集作品知识产权归主办方所有,凡入围的作品,其著作权、修改权及使用权归学校所有。5.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隆兴学校校歌校训征集工作小组。

1939年7月7日,《云南日报》刊登冯友兰的新体诗《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录作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该诗改自“西山苍苍”。1939年7月下旬,张清常把《满江红》和“西山苍苍”谱写成“献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组曲。曲谱上写明《满江红》罗庸作,“西山苍苍”冯友兰作。这份曲谱在1939年10月由冯友兰提交给联大常委会、经清华校长梅贻琦批复归档。1946年联大结束前,张清常作《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有引、校歌、勉词、凯歌词四个部分。1967年3月1日台湾新竹版《清华校友通讯》新第19期刊登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篇首署名:“罗庸作校歌词,冯友兰作引及勉词、凯歌词,张清常作曲并指挥”。其中勉词就是冯友兰所拟校歌歌词“西山苍苍”。1980年上半年,在清华大学校史组工作的黄延复先生通过写信或访问方式与王力、冯友兰、郑天挺、张清常、施嘉炀、沈有鼎等先生联系,询问联大校歌作者问题。王力先生的答复是:“《联大校歌》的作者,你们说是罗庸,林树永同志说是罗常培,我听说是冯友兰,此事你们可以询问张清常,也可以询问冯友兰。”黄延复访问冯友兰先生时,冯说歌词应是他的作品,因为“当时联大常委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我不记得另外委托过别人,所以应该是我作的。”1980年6月19日黄延复给张清常写信询问联大校歌作者问题,张清常于7月10日回信,提到1938年初冬收到朱自清寄来的两份歌词,并注明《满江红》作者为罗庸,现代体诗《西山苍苍》作者为冯友兰。张清常只为《满江红》谱了曲,把歌谱寄给朱自清。张清常回忆说,“五线谱谱本封面上写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满江红》,罗庸词,张清常曲’,简谱谱本写有:‘罗膺中制校歌《满江红》词,张清常廿七年十二月于广西宜山。’”之后,黄延复在清华大学档案馆查到张所说的五线谱曲谱,正如张所说,罗庸的名字写在歌谱的封面上。1980年11月1日《北京晚报》刊登张清常文《西南联大校歌的作者》“西南联大校歌词作者是谁,现在众说纷纭。蒋(梦麟)、二罗(罗庸、罗常培)、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六人被提到,冯本人说是他作的。这写说法都有一定原因,实际上是罗庸作词”。1980年11月23日《北京晚报》以《来函照录》形式刊登冯友兰的答复文字,“委员会公推我执笔写校歌,我遂写了这首《满江红》词。经委员会通过,送常委会,上报教育部。“上报文件虽附有歌词、歌谱,但却没有报告歌词或歌谱作者的名字,因为我以为,词虽我写,却是校歌委员会通过,是集体的事,不该写个人的名字。我亲笔书写的歌词原件,现存西南联大档案。“张文所谓冯友兰所作‘现代诗体的歌词’,只不过是冯氏后来应张清常要求,特别为张清常个人创作的《西南联大进行曲》所写的几句白话诗,与制定校歌并无关系。”1981年2月冯友兰应北京图书馆之请,把联大校歌词《满江红》写成条幅,并注明录四十年前旧作。1981年4月《清华校友通讯》复3期刊登黄延复先生的《西南联大校歌考》,考证歌词作者为罗庸,文中附有张清常《献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组曲曲谱首页的复印件。1984年12月 冯友兰著《三松堂自序》出版,认定自己是校歌词作者。《三松堂自序》还说校歌评审阶段有三首歌词,分别为冯友兰、马约翰及张清常所作。因校歌委员会从未对外征集歌词,后两人均不可能写校歌歌词而参加评审。所以在以此书的某些内容作为史证材料引用时还须事先考证其是否符合史实。1987年6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黄延复、张源潜的文章《西南联大校歌制作经过》,该文依据西南联大的档案材料和张清常的回忆文章,认为罗庸是联大校歌《满江红》真正作者。此后,闻黎明与侯菊坤合编的《闻一多年谱长编》,姜建、吴为公合编的《朱自清年谱》,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编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王学珍等主编的《北京大学纪事》,齐家莹编《清华人文学科年谱》等,均认定罗庸是联大校歌歌词的作者。2000年4月香港司徒华先生得到友人从《西南联大校友通讯录》上剪下的联大校歌歌片,其上印有:“罗庸等词,张清常曲”。司徒华先生还猜测:大抵冯友兰是“等”人中的一个罢。2001年第12月台湾学者翟志成先生发表《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考辨》一文,论证冯友兰是歌词作者,文章的结论说:“本文用了四万多字的篇幅,从正反两个方面层层加以考述和论证,从而推翻了黄延复、张源潜的结论,否定了大陆学界的定论,证明了冯友兰是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真正作者。相信日后即令有新材料面世,也只会加强本文的证明。或者,应当更保守或更保险地说,在没有更新的核心材料的出现足以否定本文立论之前,本文的结论,已经是整个西南联大校歌歌词作者争论的定案了。”2009年11月岳南先生发表《破解西南联大校歌悬案》一文,文章称翟文的“结论一时成为定案,学术界莫可驳之”。2011年11月清华大学新闻网“清华史苑”栏目刊登孟凡茂的《关于西南联大校歌歌词的原创作者》,该文论证罗庸为《满江红》的原创作者,并认为在校歌定稿阶段,冯友兰提议把“倭虏”,改为“仇寇”,也就成为歌词的作者之一,考虑到校歌歌词由专门委员会指定起草人及最终认定,不完全属于个人创作,应以1939年6月的油印歌片作为最初版本,认定罗庸和冯友兰同为校歌歌词作者。

、校徽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特色、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载体。为激发广大师生的爱校热情,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我校决定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社会友人开展“校歌(歌词、歌曲)、校徽”征集活动。具体安排如下:一、征集对象本校师生员工(含离退休教职工),海内外校友和所有关心、支持我校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

从哪可以看到期刊的投稿

我们投稿前也要熟悉一下期刊的投稿情况,这些情况主要是从投稿须知里面获取,所以你一定想办法了解期刊的投稿须知。

首先,sci投稿须知从官网看每本sci期刊,几乎都有对应的官网。官网是本期刊官方建立的网站,会展示该期刊的相关信息,比如期刊简介、投稿须知、要求等。即作者发表sci,先匹配期刊,可以通过搜索该期刊的官网查看投稿须知。

1、首先在打开个人用户中心的“邮箱投稿记录”。2、其次点开“投稿记录”的“查看”。3、最后即可看到是否投稿成功。万维书刊网是一家提供免费投稿通道服务的第三方独立平台,可以实现作品直投编辑部,由河南高校教师创办于2009年9月。

个人经验,可以采用如下的两种方式查找杂志: 初步搜集一批潜在的投稿杂志后,通过 letpub 或 梅斯 进一步确定杂志信息,整理包括以下内容的表格: 以上步骤确定投稿杂志后,需要修改手稿满足杂志要求,可以通过网站的作者指引整理为清单进行修改(重点关注上传文件类型,手稿格式,图片的细节要求可以不关注)。 例如Oncogene ( )下的文章指引(如图)可以整理为如下的表格。

杜运燮可以投稿到什么期刊

牛汉 档案简介 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导、摄影师。1929年9月生于山东莱州。1949年由华北大学毕业到北影新闻处任见习编导。1952年随抗美援朝摄影队赴朝,停战后回国,进北京电影学校学习摄影两年。毕业后,在新影任副摄影师。1973年调到西影至今。40年来共拍摄新闻和长短纪录片120个主题。拍摄科教片《黄河在前进》、《农用柴油机》、《防治甲状腺肿》、《地下河》、《包装机械化》等8部。拍摄故事片和戏曲片有《黑面人》、《叛国者》、《大刀王五》、《花枪缘》、《千古一帝》、《山村锣鼓》等。拍摄的电视剧有《飞行师长》、《水土缘》、《杨虎城将军》。1956年秋,登上西沙群岛,根据历史记载从西沙群岛的东北隅草丛中发掘出明代所立石碑,并拍下了这一历史的见证。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诗歌国度,代有辈出的诗人。但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获得卓越的成就。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时代和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独特个性深刻感受历史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而又富有才华的诗人,才能在诗歌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跨越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诗人中,牛汉同志是命运坎坷、经历丰富的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他有蒙古族的血统,早年即向往革命,远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开始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和《爱与歌》等。1946年他曾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又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那时,他即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但1955年后,不幸在所谓“胡风集团”的冤案中被牵连,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而被迫中断写作。复出后,他迅即放声歌唱,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并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不但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20人诗集《白色花》,为这个解放前曾经存在共同志趣的诗群留下可贵的纪念;他个人更新作频频。他的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奖;他还出版了《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他虽年事渐高,却老而益壮,至今勤奋笔耕不辍,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 近半个世纪来,我们的祖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可谓旧貌换新颜。但在这历史的剧变中,却产生许多的曲折,在欢乐中有苦难,在前进中有倒退。每个人在这历史的波涌中,无不几经命运的沉浮,面临种种严酷的考验。诗人是时代敏感的神经,他最能敏锐地感受到历史的阵痛,有的人因自身的脆弱而倒下,有的人却因自身的坚强而屹立于滚滚浪涛的面前。牛汉同志就是时代浪涛中的坚强者,是当代不平静诗坛的硬汉。即使在困难的状况下,他仍能以各种题材展现自己昂奋不羁的坚强人格,抒发自己充满深邃人性的情思。这位写过长诗《鄂尔多斯草原》的诗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他的大部分作品多托草木以言志,借鸟兽以抒情。他的名作《鹰的诞生》、《华南虎》、《半棵树》、《车前草》、《巨大的根块》等都寄托着作者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为人们塑造了生命蓬勃而壮烈、渴望自由和奋斗的崇高的艺术意象。他笔下的鹰在“暴风雨里”诞生,在“雷鸣电闪”中唱着“激越而悠长的歌”;他吟唱的虎,虽被囚禁,趾爪被铰,利齿被锯,仍向往“苍苍莽莽的山林”,发出石破天惊的咆哮声。那被雷电劈剩的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叶”,“还是一棵树那样伟岸”!他写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铁的山脉》和《丰碑》两诗,写铁山虽遭风雨雷电的袭击,却仍等待“献身的时刻”和“粉身碎骨的幸福”;写天安门前那“粗糙的花岗岩”和“朴素的水泥砖”为能铺成“宽阔的路”和“神圣的广场”而无限欢欣!歌颂的实际上都是不顾自己荣辱得失的为人民做奉献的伟大忘我精神!毫无疑问,人们从他的诗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悲剧的崇高美,还感受到一个崭新时代的令人兴奋鼓舞的时代的强音! 牛汉同志的诗作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他善于把人生体验的真情与深刻的思想意蕴相结合,通过强有力的艺术构思,创造一种粗犷、豪放的风格。而他后期的诗更见凝重与深沉。像《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更透出一种深深的苦涩,它感叹自己“是大树母亲绿色的胸前/凝结的一滴/受伤的血”,但诗人最后还是吟唱作为“一颗早熟的枣子”是“多么羡慕绿色的青春”!在悲剧的氛围中仍然表现出对自己和生命的执着的热爱和追求。他的另一代表作《梦游》则以意识流动和时空交错,似梦非梦地表达了自己痛苦的人生体验以及“从灾难和历史阴影中突围出来”的愿望,更多地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手法。 牛汉同志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也是一位卓具艺术个性并勇于艺术探索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在20世纪的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他的艺术足迹为后来的诗坛探索者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和发人心智的启迪。

代表作品:《鄂尔多斯的草原》、《彩色的生活》、《萤火集》、《悼念一棵枫树》、《华南虎》、《半棵树》等。牛汉(1923年10月2日-2013年9月29日),本名原为“史承汉”,后改为“史成汉”,又名“牛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七月”派代表诗人之一。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20年来同时写散文。曾任《新文学史料》主编、《中国》执行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名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他创作的诗广为传诵,曾出版《牛汉诗文集》等。牛汉于2013年9月29日7时30分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89岁。他的追悼会在10月9日上午在八宝山举行,11月29日上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京为其举行追思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