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田运发表过什么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6:37:53

田运发表过什么论文

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陈力丹一,新闻理论1,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原著合集:《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社科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斯大林论报刊》,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编,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社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社科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或任何一本中共历史上的新闻工作文件汇编。《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陈力丹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专题词典:《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陈力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研究著作:《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2002年再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世界传统著作《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密尔顿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论自由》,[英]约翰.密尔著,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3,一般新闻理论中国历史开篇:《新闻学》,徐宝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或见《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国内新闻理论教材代表作:《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作为历史了解)《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作为现在的新闻理论结构了解)外国新闻理论代表作:《当代新闻学》,[法]瓦耶纳著,新华出版社1986年中文版。Media Debates: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by Dennis,E. & Merrill,J. Longman,1991. 《新闻学概论》,[苏]普罗霍洛夫著,新华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作为历史了解)《新闻学概论》,[日]和田洋一主编,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中文版。新闻理论研究专题:《新闻失实论》,蒋亚平、官建文、林荣强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版。《主体与喉舌》,童兵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新闻事实论》,杨保军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新闻价值论》,杨保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二,新闻传播史1,中国新闻史中国历史开篇:《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附有校正200条);或其他各种版本。著作和教材:《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9年版。《中国当代新闻史》(1949-1988),方汉奇、陈业劭编著,新华出版社。《媒体中国》,刘勇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史)《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2001年修订版。《中国电视史》,郭镇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2,世界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大出版社2002年版。《人类传播史》,韦尔伯.施拉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A History of News by Stephens,M.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7. 《当代新闻事业》,李良荣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新闻传播史专题研究:《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无形的网络》,吴予敏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中国古代传播思想史论)《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徐培汀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美]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三,传播学1,一般论述:《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新华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中文版。2,经典著作选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文版。《媒介事件》,[美]戴扬、卡茨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作为话语的新闻》,[荷]凡迪克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3,批判学派选读:《哈贝马斯论交往》,陈学明、吴松、远东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法]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著,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神话----大众文化诠释》,[法]罗兰.巴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4,专题传播学著作选读:《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美]彼得斯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版。《跨文化传通》,[美]萨瓦姆等著,三联书店1987年中文版。《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罗洛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人与人相遇----人际传播论》,王怡红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组织传播》,[美]凯瑟琳.米勒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电视与社会》,[英]阿伯克龙比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通俗文化理论导论》,[英]斯特里纳蒂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美]利文森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无声的语言》,[美]爱得华.霍尔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中文版。《非语言传播学概论》,宋昭勋著,(四川)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5,国内综合性传播学代表作:《传播学简介》,社科院新闻所世界室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作为历史了解)《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元光等三人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作为历史了解)《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2003年增补版。《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网络传播研究:《未来之路》,[美]盖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海南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 Guide to Computers for Reporters and Editors by Brooks,B. Allny and Bacom,1997. 《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网络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得乐园失乐园》,李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数字传媒概要》,闵大洪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四,新闻法及新闻道德《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论表达自由》,甄树青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暗访与偷拍----记者就在你身边》,徐迅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人民日报出版社1981年版。《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续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报纸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编》,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编,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3年2月版。《新闻道德评价》,[美]罗恩.史密斯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五,新闻业务(以下根据留下较好的印象提示)艾丰的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版)郑兴东的《不要这样写……》(人大版)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新闻写作教程》(新华版)黎信、蓝鸿文主编的《外国新闻通讯评选》上下册(长征版)杰克.海敦的《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版)威廉.梅茨的《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新华版)麦尔文.曼切尔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版)沃尔特.福克斯《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新华版)林永年的《新闻写作百例谈》(福建人民版)刘文波的《新闻写作笔法百例》(中国新闻版)安德鲁.博伊德的《广播电视新闻教程》(新华2000年版)特德.怀特的《广播电视写作与报道》(新华2000年版)最近的一本较全的:《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黄晓钟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六,现实研究《新闻学新论》,孙旭培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新闻改革文集)《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陈韬文、朱立、潘忠党编,香港炉峰学会1997年版。(文集)《中国传媒新论》,何舟、陈怀林著,太平洋世纪出版社1998年版。(文集)《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唐绪军著,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学海泛舟二十年----对新闻学与编辑学的探索》,姚福申著,香港语丝出版社2001年版。《解析传媒变局》,喻国明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传媒经营论述文集)《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展江主编,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舆论监督研究文集)七,交叉研究1,比较研究《比较新闻传播学》,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张威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2,宣传学:《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龚文庠著,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3,舆论学:《公众舆论》,[美]李普曼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4,传播心理学:《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郑兴东著,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大众传播心理研究》,刘晓红、卜卫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5,符号学:《人与故事》,高小康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符号学原理》,[法]罗兰.巴尔特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6,未来学:《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三联书店1983年中文版。《权力的转移》,[美]阿尔温.托夫勒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大趋势》,[美]奈斯比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7,公共关系:选任何一本浏览一下。八,相关学科知识1,综合《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附80篇英文原著的阅读光盘),汪丁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2,方法论《社会研究方法》,[美]艾尔.巴比著,李银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卜卫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3,经济学“大众经济学丛书”,三联书店2000年和2002年陆续出版四种。《宏观经济学纵横谈》(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梁小民)、《钱说----货币金融学》(陈彩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跃生)。4,西方文论《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胡经之、张首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盛宁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5,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学》(上下册),[日]北川隆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6,语言学《语言论》,[美]萨丕尔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中文第二版。《当代社会语言学》,徐大明等三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修辞理据探索》,张炼强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研究》,徐友渔等著,三联书店1996年版。7,法学和政治学《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自由民主与政治学》,[美]詹姆斯.西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8,思维学《思维发生学》,张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信息与思维》,田运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思维形态》,吾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9,逻辑学《逻辑学》,宋文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0,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日]绫部恒雄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11,中国古代著作和文论《古文观止》(白话对照),吴兆基编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历代笔记选注》,周续赓、马啸风、卢今编,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九,其他《硕士论文写作》,陈力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田径运动员发表的论文

800元~自己去买这里谁会帮你写~~~~~~~

知网。苏炳添是我国的一位百米短跑运动员,该运动员的论文是发布在知网上面的,所以在知网看。苏炳添,男,1989年8月29日生于广东省中山市,中国田径运动员,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主项短跑。

如何更好地发挥田径运动美学与价值功能内容摘要:目前人们对田径运动之关的内涵认识不充分、不完善,在田径课程的教学中更存在田径运动美学的缺失。田径是“运动之母”,其中之美是其他运动项目不能替代的。文章从田径课程现状、田径运动美学、田径教学完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改变田径课程现状,完整田径教学过程,必须注入灸育教育。关键词:田径课程;田径运动:田径美学;教学完整;注入关育一、研究背景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学校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度,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职责与地位也越来越凸显。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把文学、美术、音乐等作为美育的主要方面,没有注意到体育教学中也蕴含着无穷的美育因素,尤其令人非常担忧的是,享有“运动之母”美称的田径运动,在高校中却不受学生青睐。随着体育选修课在高校的展开和普及,田径课程选择者却寥寥无几,许多高校因班级人数建制的制约,不得不取消田径课程。这种消极的做法无疑是体育教育的一种悲哀,它有悖于田径运动特殊的功能价值,对我国田径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存有严重的隐患。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资料研究、走访调查,对田径课程日趋低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原因之一是田径课程缺乏完整性,必须注人美育!二、田径课程实然:美育的残缺1.美育的责任一塑造美的人《教育大辞典》对美育的论述为:“美育亦称‘审美教育’,使学生掌握审美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该论述对美育提出了两大任务:一是审美教育。“审美是人作为主体对‘美’的对象的感受过程,美感来源于客观现实中的美,是美的对象在审美主体头脑里的一种映象。美感对美的反映不是照镜子似的机械、刻板、被动、消极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存在性的反映。”二是塑美教育。一个人既是审美主体同时也是审美客体,是被审美的对象。美育的目的是要按照美的规津去美化世界,更要美化人类本身,使主体成为身心健康、精神丰满、人格高尚、个性完善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则是美育内容高度的概括。心灵美影响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形成;而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则是心灵美的直接表现。从中不难看出美育的职责和任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美的知识,增强审美能力,更要促进学生从内心世界到外在表征都符合美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美的人。2.田 径 课 程现状:美育的缺失根据调查表明,目前普通高校在田径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与社会、学生需求极不相适应和不尽如人意的现象:(1)教学目标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学习田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外,更要注重使用田径运动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据了解,学生之所以不愿选择田径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觉得学习田径运动太苦、太累、太脏,这不能不说明是心灵美教育的缺乏和道德教育的失误。(2)教学内容短跑、跳高、跨栏、铅球等内容,小学学,中学学,大学还在学。蹲踞式的一蹲到底和铅球的滑步推球等使学生厌烦,反复的重现已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导致放弃该课程的学习。(3)教学过程沿袭竞技体育的一套程序,缺乏健身养,娱乐休闲过程,使身心处于长期紧张状态,影响了健身美。(4)考核评价以速度、高度、远度来评判优、良、中、差,使考试成了无差别组的“竟技比赛”,学生从中得不到美的享受,不得不避而远至。(5)教学设施相当多的高校至今还在多年失修的稍有风吹就尘土飞扬的煤渣场地进行田径教学,学生饱受风吹日晒之苦更有损于身体健康。使学生体验不到自然美、环境美,失去学习兴趣冷落田径课程是在情理之中。三、田径运动美学:魅力无穷远古时代,人类为了获得生活资料,依靠跑、跳、投技能方式与大自然进行较量,取得了胜利,底得了生命的存在。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只设一个项目,就是田径运动的短跑;公元前5-6世纪,在古奥运的发源地雅典的教育中,孩童人学即学初步体育,科目包括跑步、角力、掷标枪、投铁饼等。他们把体育视为伟大的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现象。是体育使人类创造了文化,创造了历史,做了历史的主人。田径运动具有其他项目不可替代的功效,它要求参与者具有在一定条件限制下表现出最大的潜能;具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品质、争先的精神;具有战胜枯燥、忍受痛苦、接受环境考验的锲而不舍的奋斗气魄;具有自我调控、独立应变、自我挑战的心理素质。这些无不体现了田径运动的精神: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雄伟的、刚强的、劲健的美。这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的显现,是心灵美的显现。四、田径教学的完整:注入美育田径教学应当包括德、智、美等活动在内的教育过程,应当是以田径知识为载体,以田径健身教学方式为映体,以优化学生心理结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课程中美育应当以田径运动之美来启迪学生的智育;以田径运动之美来启发学生塑造做人的真谛;以田径运动之美来启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田径运动之美来启诱学生感悟认知、情感体现和创造激情。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田径课程的品位。田径教学中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的不同,设计方案要呈现其特点。如进行耐力为主教学时,要以思想品质教育为主。长跑技术相对比较简单,而对学生的内在素质要求很强,教师要从心灵美的教育着手,不失时机地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条件,使学生与大自然紧密接触,让他们享受自然美。可以利用校园周边条件,开展山地跑、公路跑、围湖跑、定向越野跑、寻宝探险跑等。美育设计的原则归纳为:(1)着眼于在田径教材内容,发掘和发现美育因素,着眼于教学任务系统中确立与之相应的美育教育目标。(2)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田径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要借助美育中的审美教育、塑美教育,使德育更具有情感性,减少强加性和说教性。总之在田径教学中注人美育,更好地发挥田径运动美学与价值功能,使田径课程走向完整,使田径运动在高校普及与发展。

油田论文发表什么刊物

核心期刊的话今年版面早就征集完了 《价值工程》统计源科技核心 明年3月合适就扣我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您好。如果是评高工需要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最少两篇论文 。具体刊期要看您的文章方向才能确定。我是《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的编辑。我可以帮您 安 排,联系方式看资料

etalibaba(站内联系TA)核心期刊有这些,具体哪个快不知道,希望有用 1. 石油勘探与开发2. 石油学报3. 天然气工业 4.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5. 石油化工 6. 石油实验地质7.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 石油钻采工艺9. 油田化学10. 新疆石油地质 11.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石油机械 13.钻采工艺 14. 石油炼制与化工15.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6.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9. 油气储运20. 石油天然气学报21.中国海上油气22. 石油钻探技术 23.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4. 石油物探25. 油气田地面工程26.天然气地球科学27.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8.测井技术29.断块油气田tangbohejin(站内联系TA)石油天然气学报相对好投一些。。。。

田广科发表过的论文

论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改进摘要管理是企业生存之本,现场是企业立足之地,现场管理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企业的现场管理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益,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合理制定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成为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的当务之急。生产现场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对生产过程诸要素,包括人(操作者、管理者),机(机器设备、工艺装备),料(原材料、辅助材料、零部件),能(水、电),法(操作方法、工艺制度、规章),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将它们有机结合,达到一体化,通过生产过程的转换,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质量合格的、成本低的、交货期及时的产品的一种综合管理方法。本文通过加强现场的重要作用和现场管理对安全生产的现实意义来说明生产现场管理的意义,并结合本人工作单位山东聊城东海锻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现场管理现状,指出其现场管理的经验及不足,联系工商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加强零件设计的规范化,改进生产现场的流程管理,产品工序设计与安排,完善生产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产品质量改进与保障体系,员工现场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培训教育对生产管理优化作用的探讨。从而找出生产现场管理改进的方法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指导企业的生产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企业价值与员工发展的有机结合,也为其他中小型制造类企业的生产现场改进提供一个借鉴。关键词: 生产现场管理改进 5S管理 TQM质量管理前 言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业强国,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制造业是其他行业的基础,只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才能从根本上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方法,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对的技术和产品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制造类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突出区域优势,加强整体产业整合,优化人员配置,实现技术和市场的双重突破,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现场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流、物流、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客观存在以物在场所的科学管理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生产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把需要的物品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促进生产现场管理文明、科学、达到高效生产、优质生产、安全生产。我的毕业设计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学会进行方案的比较和各种管理方式的综合运用;(2)了解设计的一般步骤和现代企业生产的基本流程;(3)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均衡,从战略上进行管理的能力。利用所学的机械及工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我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及对生产现场管理的深入研究,我选择这个课题作为我的毕业设计,进行大胆的尝试。设计中主要以课本和各种参考资料作为依据,从简单入手,聆听设计人员,厂长经理,一线管理人员及现场员工的建议与方法,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此我非常感谢东海锻压厂长李玉西,厂总设计师张云和,车间主任马振东及其他一线管理人员及所有职工的大力支持,是你们给我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材料和建议,才能顺利完成本篇论文。当然,由于知识有限,经验不足,一些问题考虑不周,也可能存在有某些错误和遗漏,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目 录第一章 我国制造业的概状………………….……….……..……………11.1 我国制造业历史发展状况…………….……….……………………11.2 现代制造业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11.3 我国生产现场管理的现状及原因……….……….…….………… 3第二章 我厂生产现场管理概述…………………………………….……52.1 我厂发展概况………………….……….……….……….….…… 52.2 我厂生产现场管理实际情况及改进方向……………………………6第三章 现场操作维修与保养的改进…….…. ….……….…….……113.1. 我厂产品生产流程……………………………………………………113.2. 机床操作与维修保养改进………………………..…………………133.3. 数控设备的预防性维修……………………….…….……………163.4 5S的现场管理法……………………………………….…………… 17第四章 产品质量控制改进…………………………………….………… 204.1. 产品退货及质量问题…………………………………………………204.2. 厂部改进意见………………………..………………………………214.3. TQM的现场质量改进………………………………………………21第五章 改进后现场管理状况及总结……………………………………24参考文献…………………………………………………....…………...……25 第一章 我国制造业历史发展状况1.1 我国制造业历史发展状况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 八十年代中叶,中国的制造业开始重新崛起,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逐渐崛起。“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为两种体制改革的模式,使得中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中国市场也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中,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的进入是突出特征是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大量出现,这些企业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形成了国际竞争力,赢得了大量的OEM订单,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而支撑这些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是来自中国农村的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化生产,是这种优势让我国一步步的成为制造业大国,而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国有制造业体系,制造业有了相当的基础,并已形成规模,在制造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1.2 现代制造业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但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中国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透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环境和能源的制约。目前,我国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单位产值能耗远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 (2)核心技术的制约。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进口。一方面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3)产业结构的制约。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低水平、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产品严重积压,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4)中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低廉的产品价格,但这一优势正逐渐减弱。 (5)人力资源缺乏。一方面,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外流严重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能力。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技工荒”问题已十分突出,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6)很多制造行业由于底层技术缺失,导致产品同质化,陷入无序的恶性竞争。中国制造企业在竞争中自相残杀,相互压价,导致中国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利润水平极低,很多企业甚至只是靠国家的出口退税而维持微薄的盈利。(7)制造企业盲目扩张,导致了制造行业的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综上所述,虽然我们的制造业很大而全,但是没有突出优势,仅仅是靠代工生产及一些低档产品的重复生产,附加值不高,综合利润率低,特别是在此次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好多的中小型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我认为面今天的生存环境,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把握:1、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制造业的创新体系,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2、以品牌塑造为核心,实施创名牌战略,增强产品质量及市场认可度。3、发展绿色制造。兼顾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制造模式,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4、全方位培养制造业人才。应大力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总之,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必须通过新的技术革命及管理革新,在全面确立产业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既靠物美价廉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又要凭借一流的科技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领导世界工业发展的新潮流。1.3 我国生产现场管理的现状及原因所谓现场,就是指企业为顾客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服务以及与顾客交流的地方、现场为企业创造出附加值,是企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在制造业中,开发部门设计产品,生产部门制造产品,销售部门将产品销售给顾客。企业的每一个部门都与顾客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及销售的整个过程都是现场,也就都有现场管理,这里我们所探讨的侧重点是现场管理的中心环节--生产部门的制造现场。现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就必须使所用的资源处于良好的、平衡的状态,加强现场管理,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现场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缩影,企业的主要活动都是在现场完成的。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点:1、现场能直接创造效益。现场是产品开发和生产的场所,企业要降低生产成本、按期将产品交付给顾客,以及产品质量要达到顾客期望的要求,这一切都要在现场实现,企业也正是从现场获得产品的附加值而得以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 2、现场能提供大量的信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间接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实的,要想获得准确的第一手材料,只有到现场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 3、现场是问题萌芽产生的场所。现场是企业活动的第一线,无论什么问题,都是直接来自现场,出现问题时如不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放任自流而任其发展,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概率要比向坏的方向发展的概率要小得多。 4、现场最能反映出员工思想动态。人是有感情、有思维的,一个人所做的不一定是他认为是最理想、最顺心的工作,如果他感到不称心,心里就可能别扭而意气用事。这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会反映到他的工作上,都是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和生产效率。 总之,到了现场才能清楚地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就看其现场管理是否完成总的经济目标而设定了各项阶段性和细化了的具体目标,是否很好地引导广大员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经济合理地完成目标。现场是企业所有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重视现场管理的企业终究是要衰败的,然而我国企业现场管理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制造业的生产车间都是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现场给人一种忙碌、杂乱的感觉,地上到处都是垃圾、油污和灰尘,零件及各种零件箱在地上随意乱放。各类人员和各种运输设备就在这样脏、乱、差的环境中低效地作业,最先进的设备也加入不良机械的行列,等待维修或报废。员工在这样的工厂里,当然是越干越没劲,要么过一天算一天,要么另栖他枝。这样的现场我们认为它只会生产问题和制造麻烦。可以想象,这种工作环境,是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的,其产品的成本不可能是最低的。所以不难看出我国企业的现场管理在世界总格局中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 我国企业在现场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国有、私营企业的现状,其现场管理没有完全强调现场意识和作业标准化,导致有些企业浪费严重、不良品增加、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对一些企业来说,全面质量管理(TQC)似乎成了过去,近几年流行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也确实让一些企业耳目一新,预计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不久将会位居亚洲前列。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一些企业的基础工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许多具体工作没有去做,或者只是浮在表面;定量把握工序中的因果关系对许多企业来说还是天方夜谭;新产品开发的策划和开发还是凭拍脑袋、拍胸脯,最后是拍屁股解决问题的思路还是天真的想当然。 2、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现场是企业的一面镜子,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及企业文化直接反映在现场的管理上。造成我国企业现场管理的这种现状是有其根源的,主要原因是: (1)旧体制的影响,在我国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由于物资供应相对缺乏,就形成了所谓的卖方市场。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需要关心市场需求,而是根据指令性计划。工厂不需要考虑产品的销路,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行了。所以体现在形式上是为了扩大生产量而争取国家尽可能多的设备物资,也就无所谓什么市场竞争。改革开放了以后,企业管理的重点没有及时适应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导致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企业没有及时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制订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在机构调整的过程中随意撤并了质量、计量等职能机构,以致企业内部一些关键性的基础工作处于空白状态;导致企业管理不严、劳动纪律松懈、现场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 (2)管理观念守旧,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仍然有不少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资本经营意识、创新意识等都十分薄弱。企业管理者,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方法,重领导政绩,轻经济效益;重外部环境,轻内部管理;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等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改代管、以包代管、以股代管、以奖罚代管的现象依然相当严重。不少企业市场营销和技术开发能力薄弱,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产销率下降,库存积压严重。企业的管理者也养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员工抱着看似铁一样的饭碗,几十年如一日,按照一个模式工作,这样的企业如何谈发展。 (3)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老化,整体素质较差,其经营管理水平、开拓创新能力、管理决策水平等,都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忽视了对职工进行培训教育,导致职工的技术素质、道德水平和劳动纪律明显下降,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第二章 我厂生产现场管理概述2.1 我厂发展概况聊城市东海锻压有限公司成立与1994年,是以锻压。铸造为主的综合性股份制工业企业,主要生产农用运输车的铸件,主要销售到时风、巨力、飞彩、双力等大型企业,目前公司资产总额6140万元,各类设备122台套,拥有员工1000人, 是集铸造、锻压、机械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股份制工业企业,占地400亩,产值超亿元,资产总额8900余万元,是以铸造、精锻、冲压、机械加工、装配为主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拥有员工1200人,专业技术人员近百人,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68人,锻件年生产能力18000吨,锻造件15000吨多年被评为聊城市明星企业,山东省先进民营企业 ,AAA级信用单位。本厂主要生产各类精密锻造产品,产品包括臂类、轴类、连杆类、盘类、叉类、各种羊角轴、转向节等;生产各类精密锻造产品,产品包括制动毂、小型铸造件、专门出口美国的制动毂、变速箱体、钢圈、刹车总成、前桥、半轴套管等。年能生产铸造件1.5万吨,锻造件500吨。公司具有完整的QS9000质量保证体系(QS9000质量保证体系是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特三大汽车公司正在采用的质量体系标准。QS9000体系比ISO体系覆盖的内容宽而广,从质量管理角度出发,ISO9001包括质量成本、营销、产品安全和责任等多方面的内容,QS9000是在ISO9001标准基础上结合汽车工业的特点,又增加了生产部件批准过程、不断的改进、制造能力等因素),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及美国、韩国等地。公司现拥有大型机械设备160台(套),其中精密锻造生产线两条、前轴加工线一条、转向节生产线三条、轴头加工线、制动磨檫盘加工线、专用焊接线、磷化处理线、烤漆线、前轴总成自动装配线等生产线。 我公司以“以诚为本、与时俱进、吸天地之灵气、铸世界之辉煌”作为企业发展宗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市场营销,使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获得了超速发展。公司适时的开发生产出了多种铸件、锻件,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协作关系。公司具有完整的TS16949量保证体系,部分产品出口国外。 公司主要产品 铸件:重型汽车配件、工程机械配件、农机配件、城市建设用品等(球墨铸铁、灰铁) 锻件:转向节、轴类、臂类、盘类、叉类等 主营产品 铸件产品、后桥壳、机座、锻件产品 2.2 我厂生产现场管理实际情况及改进方向现场是由各生产要素所构成的,现场管理是对人、机、料、法、环、信息、制度等生产要素的综合管理,而人是现场管理中诸要素的核心,只有满足了员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追求,实现员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人价值观,同时营造出员工"自我管理"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参与管理的"自我改善"机制,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对现场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为企业管理的整体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你 代写的 都不知道?代谁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以上的比较权威,如没有特别要求,综合性的期刊就可以发表。只要有相关的栏目。

你是哪里的医生,根据职称晋升政策推荐啊!《中国社区医师》《中国乡村医药》《医学信息》 《中外医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当代医药》《中国现代医生》这些都都是国家级杂志,开设栏目很多,大多都有病理研究、分析类的栏目的,你可以上创新医学网上去发,正规的杂志学术推广中心。我朋友发过,很正规。比起发给杂志社快多了,1-3天审稿,1-3个月就可以见刊发表了。具体的你可以进去了解下。还有很多其它级别的杂志。发表论文可用于职称晋级、继续教育、毕业论文、科研课题报告等。

田金徽发表过的论文

医学毕业生毕业论文2篇

在西学东渐背景之下,我国医学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本科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评价问题式教学法(PBL)教学模式在郑州大学20XX级本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郑州大学20XX级共计354名临床医学生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PBL教学和LBL教学,比较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PBL教学班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综合能力LBL教学班学生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教学法适用于本科临床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临床医学;高等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授课仍以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为主,LBL是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学生集体)灌输式教学;临床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其学习兴趣不易提高。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这种单向传输、死记硬背的被动教育模式不能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其临床思维。如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了现代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问题式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是国际上较新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模式实施的主要方法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该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临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针对性临床问题的探讨,提高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临床思维,由此解决医学生的单向传输的学习问题。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于2006年引入这一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问题式教学法。虽然PBL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益,但对于高等教育临床医学生,尚未有但PBL教学法是否达到了之前的预期效果,我们仍没有客观的评判指标。因此,我们此次的研究旨在通过客观的调查来评价问题式PBL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效果教学模式在郑州大学临床医学20XX级本科教学中的效果,以期为PBL教学法广泛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郑州大学20XX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全体学生共计记354名。以班级为单位分成2组,实验组32人接受问题式教学法(PBL组),对照组322人采用传统教学法(LBL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设计

我校临床医学学制为5年。所有医学生接受全部临床专业课程。对照组根据我院课程的大纲要求采取传统授课方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具体方法如下:传统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主要以系统性讲解理论知识为主,问题式教学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课前由老师设计病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堂上由老师引导进行讨论分析病例。

1.2.2观察指标

(1)期末理论考核成绩:采用相同试卷对两组医学进行理论考核。成绩均为百分制,包括临床医学5年制所有专业课程,包括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

(2)效果评价:自制临床医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主要包括:①综合能力评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及主动性的提高程度、自学能力等方面,每个条目包括显效、有效、一般、无效四个选项;前二者定义为“有效”;②是否考研。采用不记名填写问卷方式。以上从客观和主观上分别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1.3统计方法根据观察指标数据类型的不同,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D表示且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基本情况:共调查PBL组32名,收回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90.63%;调查LBL组354人,收回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82.77%。

2.1期末理论考核成绩

期末理论考核科目包括: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考核成绩结果显示:与LBL组相比,PBL组学生在所有考核科目中具有较高的成绩,两组在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老年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传染病学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效果评价

2.2.1考研率

在考研率方面,PBL组为81.3%,LBL组为71.1%,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综合能力评估

总体上,大多数PBL组的同学对PBL教学法较为满意并能很快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实验组同学认为PBL教学在搜集文献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培养团队写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有优势,而在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差别不大,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方面存在劣势(表2)。

3讨论

我国目前医学院校仍多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将知识高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并极大地节约了教育资源,这种教学法至今仍是其他教学法不可替代的。①但对于医学生,过于重视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其以后适应临床工作是不利的。②PBL教学,将医学生置于临床问题中,有利于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变学生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理论结合临床,灵活应用知识,有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③经过几年的探索,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已形成了一套以基于问题教学为主体,辅以理论知识串讲的PBL教学法,但PBL教学在国内仍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同学们普遍反映由于减少了老师串讲的环节,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存在欠缺,这一点仍需教师在今后课程和问题的设置上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尽量缩小同LBL教学法在构建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差距。通过对PBL组调查问卷、两组考试成绩、考研率的分析,PBL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等方面显示出了其一定的优势,适合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推广。

注释

①于述伟.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②Prince,K.J.A.H.,Eijs,P.W.L.J.V.,Boshuizen,etal.,Generalcompetenciesofproblem-basedlearning(PBL)andnon-PBLgraduates.MedicalEducation,2005.39(4):394-401.

③田金徽,刘爱萍,申希平等.PBL教学法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39-43.

【摘要】在我们目前开展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是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减弱,人文精神和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多年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科室在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在人文和道德培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研究生的培养又能促进科室的建设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室

1998年我国开始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出了大批高层次的人才。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推进,为了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09年《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医学教育部门近年开展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尝试和探索。虽然在这种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是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减弱,人文精神和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1-2]。在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充分发挥科室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对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到达促进科室建设与发展的双赢局面,也是科室建设的必由之路。

1提高认识,把研究生培养作为科室建设的的重要工作

1.1改善医务人员的学历结构

研究生教育是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我院南楼的特殊工作性质,医疗保健工作任务繁重,医务人员渴望提高医疗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研究生教育的实施,能够缓解了这方面的突出矛盾,为培养高素质的保健人才,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我院南楼消化科为例,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通过研究生教育,改善了科室人才结构,缓解了人才断层状况,而且开拓从事医疗保健工作的医务人员的视野,有助于将他们所获得的知识,转换为临床实际的工作能力。目前,我科中级职称以上医师获博士学位者占66.7%,有研究生学历者达100%。

1.2研究生学位课题与科室学科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

为了使研究生所完成的学位论文能够与科室建设的具体规划相一致,达到通过培养研究生,促进科室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目的。我们在研究生科研立题时,重视强调将选题与老年消化疾病的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与科室承担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并要求研究生要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突出课题的创新性。积极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完成学位论文。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老年消化实验室应用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如制备抗体、纯化和鉴定蛋白、提取质粒、细胞培养等都逐步开展起来。既保证了学位课题的完成,又为科室获得高层次的科研课题和争取高等级的科技成果奠定了基础,先后获得了多项军队重点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为今后科室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3始终坚持大局意识

科室在研究生选题、课题论证、实验步骤、论文写作、临床实践等方面,各位导师都能够互相通气,主动协商,步调一致。营造一种既重视团结、和谐的气氛,又要坚持对研究生严格要求、在科研工作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证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圆满实现。互相信任是做好研究生工作的基础。科室老专家在这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其十分尊重科室对研究生的培养意见。对研究生在课题完成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科室也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保证了研究生培养和科室建设同步发展。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实践,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始终坚持大局意识,是科室发展的关键。

2为研究生完成高质量的研究课题努力创造条件

我院南楼临床部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医疗保健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临床科室的学科发展,尤其是科研课题的完成,很大程度上需要研究生来完成,他们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此,研究生实验工作的顺利与否不仅关系到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而且与整个科室科研工作与学科发展有直接的关系。站在这个高度上,科室对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真正做到及时了解、及时帮助,将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作为大事来解决。为适应研究生学位课题研究的需要,近年来,我院老年消化研究室在南楼临床部和老年医学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以及科室的共同努力下,经多方筹措,先后添置了二氧化碳孵箱,低温冰箱、高速低温离心机等实验设备,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遇到需要某些实验设备,科室不能解决时,积极同其他实验室协调,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科室不仅为本科室研究生完成科研论文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实验条件,还吸引了其他科室的研究生来我科室做实验。通过连续培养研究生,不仅使科室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和稳定,而且通过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科研工作,真正的促进了科室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和本科大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和“学”字上。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工作、独立研究的能力。研究生除了继续深入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今后的科研实践中,注重利用各自的优势培养科学的思维。研究生不仅仅是单纯地参加科研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让其了解所参加的科研课题的立题过程、意义及现阶段实验在整个课题中的作用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科室要求研究生都要在阅读大量文献包括专著和专业期刊基础上,在科室完成一次本研究方向的公开性学术讲座。培养和训练研究生学会找书、读书,学会收集、识别有价值的信息,并有机地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的学习能力。研究生具有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信息、勇于创新的特点。他们上进心强,攻读学位期间,都希望通过努力完成较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文章。为达到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目的,科室十分重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积极鼓励研究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科研工作完成学位论文。根据攻读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来源和工作年限,结合个体素质、能力、个性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科室合理安排工作。外地生源的研究生,即使是科学学位研究生,入科后也安排在临床先熟悉情况。对于本科室来源的研究生,尽可能给一定的时间,在实验室开展并完成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创新性的课题,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4重视科室在研究生人文和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时间长,很多专业课程改为夜间上课,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培养时间减少,加之带教导师忙于临床工作,常常忽略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的传授,出现了人文精神和道德教育弱化的弊端[1,3-4]。在医疗过程中,患者不仅需要治疗生理上的疾病,更多的人越来越注重心理及思想上的关怀,一个医师没有人文修养时,是无法应对患者因病而衍生出来的许多其他问题的。人文思想教育可以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伦理、明辨是非及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人文精神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师应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应树立“医者仁心”的观念,以治病救人为本,以仁爱精神为准则;还需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牢牢树立“医德至上”的理念,做到大医精诚,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5]。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时间长,导师在带教过程中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对患者的态度和言行,做到关心、体贴患者,提高研究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是研究生人文培养的重要环节,而且临床期间不仅是导师的单独指导,更多的是需要科室多名带教老师共同协作,他们对于患者的态度及言行直接影响着所带教学生的对于医患关系的理解。因此,科室重视对研究生的人文和道德培养,是切实保障新的培养模式下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关键。

5讨论

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科室医务人员的全面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导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研究生所做的工作绝大部分是本学科前沿性的课题,这就要求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导师的人文道德影响了研究生的发展,也要求导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科室在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培养也对科室的业务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乾利,刘明,蒋秋燕,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分析及培养思路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37(5):748-751.

[2]冯静静.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模式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7):70-71.

[3]向征,康清杰.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2):136-137.

[4]李晓峰.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7):30-31.

[5]王国栋,陈潇卿,李葳,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人文思想[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4):351-35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