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中国海洋大学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2024-07-02 17:20:38

中国海洋大学期刊投稿

这个期刊分好几个版,有自然科学版,这个是核心级的;有社会科学版的,这个不是核心期刊的。

检索结果截图是下图显示:

参考文献列出如下,你可以自行选择几篇写上。1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王起钧 河北大学 【硕士】河北大学 2006-05-01 0 2822 传媒引领和谐社会建设途径之探析 洪和根 嘉兴市广播电视总台 【期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06-30 0 463 传媒转型的逻辑与使命 张伟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青岛 【期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10 0 54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下传媒与司法的和谐关系 郑玉洁 华东政法大学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04-25 0 515 试论广播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 王蔚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期刊】党史博采(理论) 2006-01-20 0 236 和谐社会和传媒的社会责任 【期刊】新闻传播 2006-01-30 0 857 旅游传媒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五大角色 《江南游报》 陈鹰 【报纸】中国旅游报 2007-09-21 0 108 传媒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 袁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期刊】新闻爱好者 2009-09-10 789 和谐难题与传媒责任新论 杨建宇 郑州大学 【硕士】郑州大学 2006-05-01 0 13010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传媒责任研究 任慧静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南京师范大学 2008-06-30 0 15511 大众传媒视角下的犯罪控制 张心向; 辛欣 南开大学法学院 【期刊】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15 7812 网络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青岛传媒网《百姓说事》栏目说开去 王瑶; 韩丽楠; 朱凯 青岛传媒网 【期刊】青年记者 2008-09-20 0 6113 论和谐社会中“传媒力”的构建要素研究 张志君; 张婧莹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电视台 博士后 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 【期刊】现代视听 2007-01-30 0 4914 网络时代下的传媒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李娜 郑州大学 【硕士】郑州大学 2006-04-18 0 19915 论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陈世昌 武汉科技大学 【硕士】武汉科技大学 2010-04-30 1716 传媒法制报道的三个理论问题 梁衡 人民日报 副总编辑邮编: 【期刊】当代传播 2007-05-15 3 12917 和谐社会建设与媒体角色定位 骆正林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期刊】现代视听 2007-01-30 0 13518 论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 申思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中央民族大学 2008-04-01 0 16419 论现代传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董姝 长春理工大学 【硕士】长春理工大学 2007-06-01 0 137

中国海洋大学期刊投稿求助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报(02)全国理工农·校文科学报优秀期刊 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88先后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报、全国理工农·校文科学报优秀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

本站讯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19年最新期刊分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Journ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简称《JOUC》)进入地学大类2区,及OCEANOGRAPHY海洋学小类2区。据科睿唯安发布的最新的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的最新影响因子为0.699,较上一年度影响因子增长23%。自2012年《JOUC》被SCI收录以来,在学校“名刊工程”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跟踪学科热点,约、组优秀稿件,旨在展示学科前沿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代表性成果,促进学术交流。《JOUC》将继续加强与编委会、作者群、读者群的联系,继续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积极推进落实“三专”(专辑、专栏、专题)栏目策划和优质稿源建设,真正做到每年有策划、每期有选题,争取将《JOUC》打造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

中国海洋大学期刊投稿要求

楼上您的是本科的。。研究生的论文得发表吧,引注是必须的,需要和参考文献对应

这个期刊分好几个版,有自然科学版,这个是核心级的;有社会科学版的,这个不是核心期刊的。

检索结果截图是下图显示:

算字数。表格里每个数字和字母都是算在你的总字数里,但是如果你的表格是图片的话,那就不算了。中国海洋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就在5000—8000字之间,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1、 题目 (宋体,小二,居中);2、中文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字体:宋体、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3、英文摘要,关键词;4、目录;5、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6、参考文献。期刊内容包括:作者 题名,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结束页码。著作内容包括:作者、编者,文献题名,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中国海洋大学论文发表

1.理、工、农、医各学科的博士研究生,至少应以第一作者在《中国海洋大学认定的重要核心学术期刊》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2篇以上(包括2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1篇被SCI或EI检索系统收录。从事应用研究的应第一作者至少在《中国海洋大学认定的重要核心学术期刊》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1篇以上(包括1篇)学术论文,并同时提供1项(包括1项)以上获得国家授权的职务发明专利,或获国家注册版权的计算机软件(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的第三方软件评测机构的软件测评并出具软件测评报告),或经省部级以上奖励(或鉴定通过)的成果,足以说明其学位论文成果水平。在职务发明专利、获国家注册版权的计算机软件、鉴定或验收成果中,研究生应为第一完成人员。2、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研究生应以第一作者在《中国海洋大学认定的重要核心学术期刊》正式发表2篇以上(包括2篇)学术论文,或以第一作者出版1部专著,或出版2部参编专著(每部执笔5万字以上)。为鼓励学术研究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若博士学位论文成果被政府采纳(需提供市厅级以上政府采纳证明),并在《中国海洋大学认定的重要核心学术期刊》正式发表1篇学术论文,也视为成果合格。

有,《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海大字[2014]13号)等文件的要求,结合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评定细则。一、评定范围与内容全日制脱产学习,2014年8月30日以后入学的研究生(含博士、硕士)学业奖学金的评定适用本细则。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学业奖学金,博士研究生按照二等奖学金标准发放,硕士研究生按照三等奖学金标准发放。二、评定标准和比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构成类别等级比例/%金额(元/年/生)博士生一等3018000二等7015000硕士生一等2012000二等608000三等205000三、评定条件和办法1.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按照综合考评成绩评定学业奖学金根据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课程成绩、学术与科研活动成绩和社会活动等综合评定。学院根据每位研究生的综合考评成绩确定其学业奖学金等级。其中,思想品德为定性评价,思想品德不合格者,不享受学业奖学金;课程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与一等学业奖学金评定。2.综合考评成绩构成综合考评成绩由课程成绩、学术与科研活动成绩和社会活动成绩三部分构成,综合考评总成绩、每部分成绩均折合成百分制。其中,二年级硕士生第一学年课程成绩、学术与科研活动成绩、社会活动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50%、45%、5%,三年级硕士生第二学年学术与科研活动成绩、社会活动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95%、5%;博士研究生学术与科研活动成绩与社会活动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95%、5%,博士生课程平均成绩如果在75分以下,不得参与一等奖学金评定。3.综合考评各部分成绩计算(1)课程成绩:为年度所修全部课程的平均学分绩,若有博士综合考试成绩,则为(平均学分绩+综合考试成绩)/2。平均学分绩计算公式如下:平均学分绩=具体评选规则见附件1:“课程成绩计算办法”。(2)学术与科研活动成绩:参照附件2:“学术与科研活动成绩计算办法”执行。(3)社会活动成绩:社会活动包括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学校、院(系、所)和班级学生工作以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情况等。具体评选要求参见附件3:“社会活动成绩计算办法”。四、评定机构和程序1.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负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副院长和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学科(学位点)主要负责人、导师代表等为成员的研究生奖助学金工作小组,负责指导学院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2.成立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小组,博士组分海洋化学和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组进行评审,硕士研究生按招生专业分别成立海化、化工(含专业学位研究生)、化学 (应用化学分析化学相关专业) 专业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小组,各专业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小组分别由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指导教师组成,具体负责组织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3.学业奖学金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中国海洋大学学业奖学金申请表》,并附上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奖励证书复印件,指导教师须在评议时对研究生本年度的综合表现做出评价。4.学业奖学金评定结果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送研究生教育中心。5、在研究生申报、审核和奖励过程中,如发现弄虚作假,或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者,一经查明属实,即撤销奖励,追回奖金,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五、附则本办法由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工作小组负责解释。附件1.课程成绩认定办法.docx附件2.学术与科研成绩认定办法.doc附件3.社会活动成绩认定办法.doc

中国海洋地理期刊投稿

海洋科学前沿这本期刊上肯定有你想看的文献

6.4.1.1中国近海的波浪

6.4.1.1.1波浪分布概况

风系性质和中国近海区域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近海波浪情况的分布特征:冬季盛行偏北向的风浪,夏季盛行偏南向的风浪;渤海、北部湾风浪波高较小,台湾海峡的风浪较大;太平洋的波浪可通过琉球岛链传入东海、黄海,通过巴士海峡传入南海,在黄海、东海、南海都可生成涌浪,并在济州岛东南海区、台湾岛东北海区、东沙岛东南海区易形成大浪;气旋风活动时,有较强的巨浪,这种突发性海浪常在东海、南海和黄海出现,北部湾、渤海也会出现。

每月出现5级(3m)以上大浪的频率不低于20%的叫大浪频繁出现月,频率小于20%的叫大浪较少出现月。现将我国各海域每月的风浪情况列表6.2予以说明。根据表6.2有关内容,将与中国大陆相邻各海区的每月最多浪向为偏北向的月份和偏南向的月份以及各海区的大浪频繁出现月与大浪较少出现月的情况概括于表6.3。从表6.3可知,中国(中)东部沿海海域的偏北浪向和大浪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表6.2中国各海区主风浪浪向、频率.5级以上风浪浪频在各月份的分布

资料来源:王颖等(1996),中国海洋地理,科学出版社。

表6.3每月最多浪向为偏北、偏南的月份和大浪频繁出现月份与大浪较少出现月份分布表

6.4.1.1.2特殊天气系统下的波浪

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冷空气大风可控制从渤海到南海北部的广大海域,对南海中部甚至南部都有影响。我国又地处中纬度地区,温带气旋从秋末至翌年初春均可在渤海、黄海、东海生成或在沿海陆上生成后移入上述海域。夏秋期间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可频繁影响南海、东海、黄海,有的还可伸入渤海。以上是构成中国沿海海域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也是产生中国沿海海域主要灾害性海浪的天气系统。这些灾害性海浪不仅会冲决海塘使海水涌入平原,同时也能在一些潮间浅滩及水下岸坡掀起大量泥沙,在一些有侵蚀陡坎发育的潮间带或水下岸坡有时还会产生大范围坍塌。现将这些灾害性海浪的分布特征分别简述如下。

A.冷空气大风所形成的波浪。冬季中国海域从北到南都会出现西北风、北风、东北风,形成风力8~9级、风向稳定、持续时间达数天甚至10余天的大风。中国海的波浪自北至南随风区增大而增强,冷锋所在海区往往形成浪高4~8m的巨浪区,浪高最大可达9~11m。冷空气大风所形成的海浪,其波向从渤海到南海皆以西北向、北向、东北向变动。这些波向的巨浪即是形成涌浪的渊源。

注:根据表6.2有关资料编制。

B.热带气旋(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所形成的波浪。热带气旋风是快速移动的逆时针旋转风系,中心风速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热带气旋范围内的风浪,波向不时地随风向调整,在气旋移动方向右侧有利波浪生成,因而巨浪区大多在气旋移动方向的右侧出现。气旋近中心多风浪,边缘为涌浪。东海已记录到气旋大浪波高为17.8m的狂涛,南海亦已记录到波高为14m的狂涛。

C.温带气旋所形成的波浪。温带气旋的活动范围虽不及热带气旋,但由于它的突发性强,发生的季节长,故对它所形成波浪的危害不容忽视。它的最大风速可大于10级,在渤海可产生7m狂浪,在黄海、东海可产生8m狂浪。

6.4.1.2中国近海的潮汐与风暴潮

6.4.1.2.1中国近海的潮汐

据沈育疆(1980)、丁文兰(1985)等研究,中国近海区域的潮振动主要为太平洋传入的潮波所引起的谐振动,来自日、月引潮力所产生的独立潮很小。由图6.1可知,太平洋潮波是从琉球岛弧与巴士海峡分别进入我国东海与南海,形成东海、黄海、渤海的潮振动与南海潮波运动。

图6.1传入我国海域的潮波示意图

大洋潮波为许多频率不同、振幅不等的分潮波所合成。在诸分潮中,主要太阴半日分潮(M2)、主要太阳半日分潮(S2)、太阴太阳合成日分潮(K1)和主要太阴日分潮(O1),这4个分潮的振幅之和一般约占实际潮波振幅的70%左右。其中M2分潮和K1分潮由于分别在半日、全日分潮族中的振幅和比重均最大,故可以这两个分潮为代表来了解中国海域的半日潮波和全日潮波的活动情况。

图6.2反映了我国渤海、黄海、东海M2分潮波运动的基本特征。图6.2所示潮波自琉球岛弧传入后大部分以前进波形式经东海向黄海传播,进而进入渤海;小部分则在台湾北部沿海形成所谓“退化旋转潮波系统”,以左旋方向进入台湾海峡。

图6.2渤海、黄海、东海M2分潮同潮图(据王颖等,1996)实线为同潮时线(东8时),虚线为等振幅线(cm)

在渤海、黄海各有两个M2分潮的逆时针旋转的潮波系统。前者两个无潮点分别位于辽东湾口和黄河口外约13km处,后者两个无潮点分别位于山东半岛成山头附近与连云港外海。

在台湾海峡的半日潮中,一支由东海南下,另一支由太平洋经巴士海峡传入南海,后向北进入台湾海峡。两分支在金门—台湾马公一带汇合,呈驻波性质(丁文兰,1983;郑文振等,1982)。

与半日潮相比,渤海、黄海、东海的全日潮振动较弱(见图6.3、图6.4)。由于周期较长,全日分潮(包括K1分潮和O1分潮)在渤海、黄海皆只能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潮波系统。另外,整个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中部海区全日潮波的运动均为驻波性质(丁文兰,1984)。

整个南海区潮汐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平洋经巴士海峡传入的潮波,其次是引潮力在整个海域产生的独立潮,两者叠加构成了南海潮汐系统。南海潮振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全日潮波大于半日潮波(见图6.5、图6.6)。K1、O1两个主要全日分潮合成的潮差在南海大部分海域为1~1.5m,而M2、S2这两个主要半日潮合成的潮差在大部分海域为0.5~1m。

6.4.1.2.2中国近海的风暴潮

“风暴潮”是指海面在风暴强迫力场作用下偏离正常天文潮的异常升高或降低的现象。导致我国沿海风暴潮发生的主要风暴为热带气旋、强冷高压系统和温带气旋三种。

每年影响我国海域、沿海甚至内陆的热带气旋平均约20次,每年影响我国北方的强冷空气约5~6次,而每年影响我国海域的温带气旋多达近50次。我国沿海平均每年发生增水1m以上的风暴潮有14次,2m以上的严重风暴潮2次,构成重大灾害的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我国沿海是世界上各类风暴潮的一个频繁多发地区。我国沿海风暴潮的分布概况如下。

图6.3渤海、黄海、东海K1分潮同潮图(据王颖等,1996)实线为同潮时线(东8时),虚线为等振幅线(cm)

图6.4渤海、黄海、东海O1分潮同潮图(据王颖等,1996)实线为同潮时线(东8时),虚线为等振幅线(cm)

图6.5南海M2分潮同潮图(据王颖等,1996)实线为同潮时线(东8时),虚线为等振幅线

图6.6南海K1分潮同潮图(据王颖等,1996)实线为同潮时线(东8时),虚线为等振幅线

A.黄海、渤海地区。在江苏沿海,主要为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导致的风暴潮,其中以前者为主。此类风暴潮每年一次多。在8114号台风期间,吕泗(四)、射阳河口及小洋口最大增水分别达到2.38m、2.95m及3.81m。

在渤海寒潮大风是产生风暴潮的主要原因,主要的天气形势为“冷高压配合气旋”和“横向冷高压”这两种类型。前者一般发生在春、秋两季,后者多出现在秋末—冬初。在渤海南岸这类风暴增水不但频率极高,且增水极为显著。在1958~1974年间,增水大于1m的出现61次,平均每年3.4次,超过2m的有23次,3m以上的2次。

B.东海地区。本区的风暴潮基本以热带风暴潮为主。其中每年袭击、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为6.8次,袭击、影响浙江沿海的3.7次,长江口一带平均每年约1次以上。

浙江自1949年以来,台风增水超过1m者已有20余次,其中1956年8月1日特大台风袭击时,镇海最大增水2.33m,澉浦达4m以上。

C.南海地区。影响南海海域及其沿岸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多达13次,约占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总数的五分之三。其中在广东沿海登陆的平均每年5次,在广西沿岸登陆的平均每年2.5次。每年影响时间达6个月之久(5月中旬至11月中旬)。

以汕头为代表的粤东岸段,在1955~1977年的23年间,台风增水超过0.5m者多达63次,超过1m的11次,最大增水3.02m;在粤中珠江口黄埔一带,1950~1974年的25年间,台风增水超过0.5m者多达90次,超过lm的有18次,超过1.5m的有11次,最大2.45m;在湛江出现5.94m的特大增水峰值(至今为世界纪录的第3位)。

以上叙述了中国近海海域波浪、潮汐、风暴潮的分布情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苏北射阳—吕四以东海域存在两个潮流系统,一个是太平洋的前进波,通过中国近海大陆架到达黄海地区;另一是太平洋的前进波通过中国近海大陆架碰到山东半岛后形成反射波。前进波和反射波汇集形成辐射状潮流场。据王颖(2002)资料,这个地区的平均潮差达4.5m,最大达6.5m,但已测到9.28m,表明该区的潮流作用很强。另一方面,苏北射阳—吕四沿海岸滩以淤泥(沙)质为主,在波浪、涌浪、潮汐、风暴潮、涌潮的作用下,大量泥沙容易被掀起成为悬移质。同时,在苏北射阳—吕四滨海分布众多的沙洲(见6.4.3节),在这些凸出的沙洲处波浪往往出现辐聚,能量集中;尤其是在冬季偏北浪向和大浪盛行,风场稳定,强劲的波浪使先前堆积的泥沙被重新掀动悬移。在后文(见6.4.2节)有关中国近海浑浊流的论述中将指出,遥感影像显示中国近海浑浊流的最大宽度和含泥沙量最高处出现在苏北射阳—吕四以东海域,其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6.4.1.3中国近海的海流

从图6.7可知,对中国近海影响较大的海流有:黑潮、黄海暖流、台湾暖流、沿岸流和季风飘流,现分别简述如下。

(1)黑潮。源于太平洋的北赤道流。北赤道流西进至菲律宾东岸受阻后分成两支:一支南下;另一支(主体)北流(称黑潮),从台湾东北部进入东海,然后折向NE,经吐噶喇海峡出东海重入太平洋。

黑潮的流幅较窄,约150km,大于0.8节流速的黑潮主流宽度变化于70~110km之间,在东海的厚度为800~1000m。如以700m深度作为起算面,黑潮在东海的平均流量约为21×106m3/s(相当长江径流量的676倍)。

(2)黄海暖流。在北纬30°以南,东经125°以东地区,由黑潮主干分出一支流向日本海方向的对马暖流,对马暖流又在济州岛南分出一支从东海流向黄海的支流——黄海暖流。该暖流从南到北纵贯整个黄海,最后进入渤海。黄海暖流从黑潮分离出来后能长驱直入渤海湾,这与潮波的全程相随、助推有密切关系。

该暖流在进入黄海南部时的流速约为0.2节,在北上途中受海底地形影响不断有分支分向沿岸,其中在北纬34°左右有一条向西的分支分出,致使苏北如东以东的沿海浑浊流在形态上产生明显异常(见后面的图6.9);约在北纬37°附近向东、西两侧又各有一条较大分支分出,分别与南下的朝鲜西海岸沿岸流和苏北滨海的黄海沿岸流汇合;黄海暖流的主要部分经老铁山水道进入渤海,在抵达渤海西北部时又分成两支,北支沿辽东湾西北岸北上,汇入辽东湾,南支南下与黄河等入海的径流汇合形成沿山东半岛北部流动的渤海沿岸流。

(3)台湾暖流。这是黑潮主干在台湾东北海域向北分出的一个终年具有高温、高盐特征的支流。它自黑潮主干分出后,沿东海大陆架底坡北上,沿途受海底地形影响,流速逐渐减弱。该海流除表面易受季风影响外,中、下层的流向比较稳定,终年向北。其前锋在长江口外与南下的沿岸流混合,然后折向东北,其中一部分海水汇入对马暖流,另一部分汇入黄海暖流。冬季东北风盛行时,迫使海水向岸输送,暖流方向与沿岸流方向相反,此时台湾暖流势力减弱,流幅变窄。在浙江近海的暖流和沿岸流之间形成向西倾斜的锋面,锋面以西为沿岸流南下,以东为暖流北上。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时,迫使海水离岸输送。这时台湾暖流与沿岸流同向,两者汇成一片,流幅宽而势力强,几乎遍及东海西部的浅水区。

图6.7中国近海海流分布示意图[根据王建(2001)主编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图6.18和引自的地形等资料编制]。

(a)近海冬半年海流分布;(b)夏半年海流分布

(4)南海季风飘流。据孙相平(1996),南海的表层流流向随其季风的更迭而改变,故称南海季风飘流(见图6.8)。在10月中旬至翌年4月为东北季风飘流,主要靠近我国华南和越南、马来半岛近岸,经卡里马塔、卡斯帕海峡流入爪哇海。部分黑潮水也经巴士、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并折向西南。表层流流速一般(南海)北部为1~1.5节,南部为1节,主流流速一般为2节,最大3节。6~8月为西南季风盛行时期海流转为向东北流,流速除越南近海及海峡内较大外,南部大部分海区的表层流流速较小,一般为0.5节。强流区出现在马来半岛及越南南部沿海,流速1节,最大2节。至南海北部,大部分海水经巴士海峡及巴林塘海峡流出南海汇入黑潮干流,小部分继续北上流入台湾海峡。

图6.8南海冬、夏季风飘流图(根据王颖等,1996)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1964)资料,在北部湾,冬季由于受东风和东北季风的影响,海水作逆时针方向运动,流速为0.2~0.4节。在春季湾内仍有一个较大逆时针环流。夏季受偏南风的影响,海水作顺时针方向运动,形成一个与冬季海流方向相反的环流,流速为1节左右。秋季时,湾内西侧海水已改变为逆时针方向运动,仅雷州半岛仍为顺时针运动。

(5)沿岸流。中国大陆沿海的沿岸流因其成因不同可分成南北两部分,即北沿岸流和南沿岸流,两者大致以分布于台湾海峡的驻波地域为界。

A.北沿岸流。流向一年四季均由北向南。对于北沿岸流的成因,我们认为并非是传统观点认为的主要是由江河入海的径流所形成(孙大文,1992;孙湘平,1996等)。我们认为黄海暖流在北上途中向两侧分出的流向相反的分流和抵达渤海西北部时产生的回流是构成北沿岸流的主体,江河入海的径流主要是对沿岸流的盐度有局部冲淡的影响。黄海暖流在北上途中,受海底地形影响,不断向两侧分出的流向相反的分流。在抵达渤海西北部时,受陆地阻挡,按质量守恒要求,必然要向其两侧形成回流(参见图6.7(a)):一支向东北沿辽东半岛—朝鲜半岛西岸—朝鲜半岛南端;另一支向南,并且沿途不断得到由M2、K1和01分潮在渤海、黄海形成的逆时针旋转的潮波系统所加强,沿山东半岛南下,经苏、沪、浙沿海直至台湾海峡南端与南沿岸流汇合。沿途相继与海河、黄河、灌河、射阳河、长江等入海河流的冲淡水混合,从而形成中国(中)东部大陆沿海的北沿岸流。北沿岸流的分布和强弱随冬、夏更迭而有所变化:在冬半年时(大致是9月至翌年4月,共8个月),受较强的偏东北风影响,北沿岸流的规模增大,流速加快;在夏半年时(5月~8月,约4个月),北沿岸流规模萎缩,流速减缓,至闽北海域全然消失(参见图6.7(b)。

B.南沿岸流。主要由季风飘流派生而成,故流向随季风飘流的更迭而转换。在冬半年时(10月至翌年4月,共达7个多月),流向由北往南。从台湾海峡南端开始沿两广沿海,进而沿中南半岛东部沿海南下。夏半年时(4月至8月、9月,长达5个多月),流向从南往北。南起越南的金兰湾附近海域,北上至福建厦门附近的海域最终消亡(这与台湾海峡中所存在的驻波地域相吻合)。

南沿岸流与北沿岸流相比,最大的差别有以下三点:①南沿岸流主要由风浪流派生而成,北沿岸流则主要与黄海暖流在北上途中向两侧分出的分流和抵达渤海西北部时产生的回流有关,并不断被M2、K1和01分潮在渤海、黄海形成的逆时针旋转的潮波系统所加强。②南沿岸流流向随风浪流的更迭而变化,北沿岸流流向始终自北而南不变。③南沿岸流流势较弱,规模较小,而北沿岸流流势较强,规模较大。

综上可知,黄海暖流、季风飘流对中国沿岸流的形成与变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潮波对中国沿岸流的影响也很大,其中最显著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夏半年期间,北沿岸流于闽北海域消亡,与东海潮波垂直这一岸段直冲而来有关。因为此时北沿岸流行进到这一岸段附近海域,本来前进的力量已不是很强,自然这直冲海岸而来的潮波便成了它一道不可逾越的“坎”。②在台湾海峡,南下、北上的潮波于海峡南部相汇,致使在交界地区形成了一条横亘海峡的驻波带,这条驻波带便成了夏半年期间从南海沿岸北上的南沿岸流难以逾越的障碍。③在江苏昌四以东海域是前进潮波与旋转潮波相交汇的地方,致使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潮流系统,自然北沿岸流行进此地亦受到强烈干扰。④在水深小r等于λ/25波长的滨海地区,潮流成了往复流,这时对沿岸流运动影响很大。另外当遇到风暴潮和大规模涌浪时,正常的沿岸流格局亦会被彻底打乱。

海洋(SEA),地理名词,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有关纪录片海洋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蓝色经济区海洋优势产业布局优化研究2、海洋产业立法问题研究3、三维GIS在数字海洋中的应用4、海洋石油污染与生物修复5、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6、北海区主要海洋产业现状比较分析7、海洋资源开发的绿色评价模型研究8、我国国家海洋公园建设的背景、目的及现状研究9、浅析丹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咯研究10、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法的高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研究11、格老秀斯与《海洋自由论》12、海洋生态补偿立法研究13、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14、蓝色国土的呼唤——当前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15、论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的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论文格式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