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同济医院周剑锋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22:46:02

同济医院周剑锋发表的论文

他去世的原因是由致常年的劳累导致身体虚弱,后来身体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高血压和高血糖,所以才会去世。

他有着非常辉煌的一生,因为他不仅是中国血液肿瘤领域的顶级大咖,而且其带领的团队成功实施了华中地区首例CAR-T疗法,所以他的一生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

实施了首例的CAR-T疗法,有效治愈了复发的白血病,致力于研究淋巴瘤的分子治疗,免疫治疗,主持了国家的863个专项,是国家杰出的代表,刊发了文章《同济医院周剑峰教授团队一项骨髓瘤研究,荣获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有着很有成就的研究成果。

他是一线的血液科室的专家,享受着特殊的津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细胞免疫平台,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济医院周琦教授论文发表

三阳路的生殖中心是湖北省第一家生殖医学专科医院,前身是同济医学院的计划生育研究所,全称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梨园医院等一样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而同济医院对面的生殖中心可以理解为是同济医院的一个科室。

没有什么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主院区)、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501号(光谷院区)、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新天大道288号(中法新城院区),始建于1900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医院。

扩展资料:

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有一所海内外闻名遐迩的医院,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医院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1955年迁至武汉。经过11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英才名医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管理方法科学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现代化医院,其综合实力居国内医院前列。

百年同济,名医荟萃。一大批专家、教授享誉海内外,其中,陈孝平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丁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1名,特聘29名院士为同济医院兼职教授,255名教授曾获得博士导师资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94名。

医院现有主院区、光谷院区、中法新城院区,设6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拥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0个(全国第二),妇产科被评选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唯一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康复科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研究和培训中心。服务病人数不断刷新荆楚医疗史,年门、急诊服务病人数连续10多年保持湖北省第一。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同济医院治学严谨在国内独树一帜,这里孕育了1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了3位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和副部长;哺育了无数中国医学界栋梁之才。当代医圣裘法祖院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其“裘氏风范”被称誉为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百年探索、勇攀高峰,同济医院的科研业绩是我国医学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被业内誉称为“同济现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五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五年突破百项,名列全国医院前茅。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数名列全国医院前茅。获得科研课题成果奖达511项次,其中10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和科技发明奖。科研论文发表数位居全国医疗机构前列,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统计显示,2007年-2017年,十年科技论文引用次数全国医疗机构列第二名。

汇通中外,开放融合是同济医院迈向国际化的鲜明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医学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德、美、俄等国6家医疗机构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近年来,同济医院连续12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医院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医院”。2012年12月,同济医院亚洲首个通过德国KTQ质量认证。

一所百年老院,沉淀着物茂风华;一个新的世纪,激荡着意气风发。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百年同济绽放出无尽的光彩。

参考资料:武汉同济医院_官网

同济医院电话多少,我们十堰想去你哪看眼晴

我就是在这个医院看好的!听说他们院长是同济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

余剑锋发表论文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协同,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由科技自立自强“打底”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余剑锋所言非虚,据悉,“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2“海牛Ⅱ号”下钻231米刷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纪录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南海超2000米的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4月7日晚的这次海试,“海牛Ⅱ号”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金永平 摄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研究、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所必备的海洋高技术装备。“海牛Ⅱ号”的研制,依托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研制作业水深不少于2000米、钻进深度不低于200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

好消息!江西“人造太阳”首次成功放电的消息曝光后引发大家各界人士的关注热议,“人造太阳”这个词语并不是第一次听到,但是一直以来都觉得“人造太阳”技术离我们太远了,感觉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但是中国江西“人造太阳”再次轰动了整个世界,这让很多其他国家的人都感到非常震撼,身为一名中国江西人真的感到非常骄傲了,那么,我国科研发展到底有多硬核呢?我觉我国科研发展真的是太硬核了,从原来的最初发展阶段然后到在现在的成就,可以说发展的速度真的非常快,而且成就也非常高,真的超级厉害!开始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还以为是什么小道消息呢?一直以来各国的科研都想要制造这种“人造太阳”,但是因为技术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国家真正成功过,江西这次再次轰动整个世界,由江西省科研人员发明的“人造太阳”首次成功放电的消息曝光后引发网友们的轰动,这可以算是科研成果的很大突破,所谓的“人造太阳”就是可以很太阳一样散发热量和其他的各种能源,这对于今后的科研工作有这很大的推动作用,据说这是我国第一个实现压缩融合启动等离子体电流的球形托卡马克装置(NCST)正式投入运行并且实现首次成功放电,之前江西在这方面的技术是空白的,但是这次可以说让大家刮目相看,真的超级硬核。江西“人造太阳”首次成功放电的消息一经曝光后很多国家都表示非常羡慕,尤其是印度,因为印度也一直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技术卡壳所以一直都没有成功,所以面对这次江西的成功,印度方面表示真的很佩服,而且也很羡慕,虽然说现在这个技术还不是最后的结果,现在这个“人造太阳”也是在实验的阶段,技术也不是完成成熟,但是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这次的成功对于之后的研究来说非常重要。现在其他国家都还没有这方面的成就,我国也算是这方面的领头羊,想到以前很多国家还嘲笑我国的科学技术落后,现在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且也获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一直默默潜心努力,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人的低调和气度。

中国科技即将迎来新的重大突破,不仅中国自主研发的天宫空间站即将建成,而且今年“中国制造”又迎来新的重大突破!中国“人造太阳”装置建后才能,成功完成首次放电!

12月4日,中国的核聚变发展迎来新的重大突破,研发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四川成都建成并且成功完成首次放电!这是中国对核聚变试验迎来新成就。中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更为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建造时间约为10年,耗费50亿元美金巨资成功打造。它是一个成功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也被叫做“人造太阳”!

ITER计划在1985年开始提出,实验堆的研究设计工作于1988年开始实行,经过13年的努力,耗费15亿美金,终于在集成世界聚变研究主要成果的基础之上,于2001年完成设计。设计完成之后就是紧张的谈判环节,中国耗时5年,最终ITER计划在2006年和其他七大国家正式签署联合实施协定。ITER计划拥有着重大意义,它是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另一个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其中提到的核聚变研究是目前世界科技界为了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国际合作计划,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技术将会改变未来世界能源格局!

我国的核聚变研究可以追溯到60年代初期,曾经也经历过漫长的困难时期,但是本着坚强的毅力,不断解决困难,最终建成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两个最大、由理工结合的大型现代化专业研究所——西南物理研究院、合肥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国家为了培养更多关于这方面的人才,在几大科技学院都相继设立了核聚变以及等离子体物理专业以及研究室。

那“人造太阳”有何用处呢?天上已经有一个太阳了,多出一个“太阳”会不会有何副作用呢?此太阳非彼太阳,“人造太阳”在未来就用来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一旦实施运用,未来人类将会摆脱对矿物能源的依赖,给人类带来更加清洁的能源,就像太阳光芒普照大地一样!

人类生活的环境不仅面临自然资源缺乏的问题,还有大量能源被浪费的问题,还有大多数能源在生活中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带来重大的影响,为了改善这一系列的糟糕状况,核聚变应该被好好利用起来,它所释放的能量很有可能掌控未来的能源格局!市场前景很广阔,未来中国技术将会再创辉煌!

“国际空间站”曾经拒绝中国的加入,如今有些国家参与着中国研发设计的“人造太阳”工作,虽然曾经的中国不被看好,并且经常被数落,但是中国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卧薪尝胆”,潜心研究之下,终究会迎来最大的爆发,“人造太阳”就是最好的见证,除此之外,中国自主建造的天宫空间站在未来两年也将会投入使用,届时便成为唯一的太空空间站,中国正如冉冉升起的“太阳”,在未来将会用自己光芒万丈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世界的每一寸土地都会感受到中国带来的温暖!

01分享基因组信息我们分享的第一个基因组信息是在1月11号,特别强调这个时间实际上是第一时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信息的共享,全球各个国家才有条件开始病毒研究、药物开发和疫苗研究,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在共享数据方面,我们还搭建了两个平台,一是在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有一个平台叫“全球冠状病毒组学数据共享与分析系统”,第二个平台是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这两个平台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02搭建学术共享平台我们在《中华医学杂志》上搭建了“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台”,现在已经有99种期刊上线,论文和报告一共超过700多篇,浏览量已经超过230万次。在鼓励发表论文上,像《柳叶刀》、《新英格兰杂志》等四大主流医学杂志,还有综合性杂志《SCIENCE》、《Nature》、《CELL》等共七大期刊,中国科学家已经发表了54篇论文,供同行交流。钟南山院士团队发表的论文涉及到1099例的病例分析,中国疾控中心发表的文章涉及到7万多例的病例分析。03构建交流机制首先在WHO框架下有10个工作组,10个组我们全部参加了。二是通过科技部的驻外科技参赞和各个政府、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很好的交流机制,开展视频会议和学术交流等等。三是非政府机构之间的交流,科学家之间的交流。04开展技术合作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我们的五大研究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有国际合作的内容。同时在对外援助上,我们有科技产品,有科研人员参与,还有研究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到疫情严重的地区提供技术服务。徐南平说,中国科学家在两个月时间内能取得这样一些成绩是努力奋斗的结果、拼搏的结果,也是汇集全球智慧和国际合作的结果。

同济医院麻彬发表的论文

那你可以重新再上传一下,看看能不能发过去?

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规则,在学校里,社会上到处都是规则,我们人人都要遵守规则。我们常在作文中提及规则,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有关规则的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韩非子

2. 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孟子

3. 宁愿跑起来被摔倒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

4. 这个伟大的世界永远旋转,不断地改变陈规。——丁尼生

5.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6. 党的原则性,是灵活性的标准和尺度。——刘少奇

7. 遵守交规,走过春夏秋冬,安全永驻心中

8. 道路通行见形象,红绿灯前看修养

9. 罗素先生云,真正的伦理原则是把人人同等看待。——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原则名言

10.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淮南子)

那是九岁那年,我的身体很不好,爸爸妈妈每天像对待炸药包一样对待我,生怕我又出什么意外,爸爸妈妈常常说我太娇弱了,像个瓷娃娃,一不小心就会摔破。

这不,爸爸向班主任请假,要带我去武汉比较有名的同济医院看病,一路上,爸爸滔滔不绝的向我介绍同济医院,说每到双休日,医院里就挤满了人,用‘人山人海’这个词来形容是决不算夸张的。听了爸爸这番话,我显得忧心忡忡,因为只要人多的地方,就会很拥挤。到时候怎么办呢?我悄悄打起了小算盘:待会儿插队吧,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来到医院。一直令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医院的每个挂号处都站满了人,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我心想:没有办法了,只好插队了!正当我刚想实行‘计划’,却看到一幕令我吃惊的景象,我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拥挤,人与人之间还都隔着一定的距离,也没有一个人因为等得不耐烦而大声喧哗。这时我深深的被感动了,我为自己的想法而自惭形秽,我自觉的站到了队尾……

没错,到最后我和爸爸的确等了很长时间,但是我并没有为此而恼怒,相反而言,我的心里始终洋溢着一种快乐,因为我看到了生活中的规则之美和人性之美。

其实,规则本身无美感可言,但是有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才拥有和谐有序的美好景观,不是吗?规则的美,最终是要靠人来显现;规则的制定,要靠人去遵守,去维护,才能显示规则的好处与美丽。其实这些‘美’是由我们来创造的,让我们一起创造更多这种规则之美吧!

上海同济医院发表论文

实施了首例的CAR-T疗法,有效治愈了复发的白血病,致力于研究淋巴瘤的分子治疗,免疫治疗,主持了国家的863个专项,是国家杰出的代表,刊发了文章《同济医院周剑峰教授团队一项骨髓瘤研究,荣获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有着很有成就的研究成果。

致力于白血病,还有淋巴癌这些疾病的研究,先后主持了许多专项项目,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在临床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血液系统疾病精准治疗方面获得了突出的结果。

专家:许树长(消化内科)

“胃食管反流”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如果你频繁感到烧心、泛酸、嗳气、胸骨后不适、或者发生不明原因的咳嗽、咽炎、甚至哮喘,这很有可能就是一个信号:你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有文献统计人群发病率为5.77%,按我国13亿人口算,病人大约7500万,其中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人群发病率可达17%。现实的尴尬就是,胃食管反流在公众中认知度、就诊率更低。那么什么是胃食管反流,这种病好治吗,治好了如何才能不复发?

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伴有胸痛、憋闷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睡眠差、精神抑郁等。因为胃里面大部分是胃酸,胃酸就是稀盐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第二个就是胃蛋白酶,还有从这个十二指肠反上来的胆汁和胰酶,这个占小部分原因。那么物质随着反流反到食管里,食管就相当于受到了一个强腐蚀性物质的刺激,所以就会产生反酸、烧心、胸痛、爱气,如果我们做胃镜还会看到一部分病人会有粘膜破裂的现象。时间长了以后就会有溃疡甚至其它一些并发症,总体来讲就这叫胃食管反流病。

这种疾病以前比较少见,随着现代生活越来越好,但是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人有肥胖的困扰,平时吃的又多、又精细,胃的负荷太重,排不下去的时候就容易反上来。还有一个是贲门,贲门是胃和食管的一个闸门,平时闭的很紧,胃酸不容易上来。但是如果天生的贲门比较深,年龄大了就松弛了,这个扣就松了,所以管不住胃酸就上来了。一些特殊的情况也有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比如说,也许做胃镜会看到食管内膈肌松了,就不能在固定的位置,胃的一小部分就上来了,以后到了胸腔这个闸门就更松了等等这些因素。

胃食管反流如何治疗?

胃食管反流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就具体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药物治疗

01

常选用质子泵抑制剂,最常用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对症状较轻的患者效果较好

手术治疗

02

口服药物效果不理想患者,经医生严格评估,慎重选择抗反流手术治疗,可经腹腔镜进行胃底折叠,亦可在内镜下直接解决

一般治疗

03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治疗后如何自我管理才能不复发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饱餐及饭后平躺,保持食管与胃的上下关系,胃内容物则不易进入食管腔;肥胖朋友注意运动,控制饮食;习惯性便秘患者通过药物或蔬菜水果,解决便秘问题。

睡眠方式的改变。由于抗反流机制的功能减弱,患者需抬高床头15-20cm,以减轻因为入睡后的重力作用导致的各种反流,有利于睡眠,防止反流误吸入呼吸道造成的呼吸困难,是患者自我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

注意食物的选择。胃食管反流病以酸碱混合反流为主,要以所测定的食管pH阻抗结果为金标准,因此,此类患者要大致以摄入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进食酸甜油腻、辛辣刺激、生硬的食物,戒酒等,均有利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自我管理。最重要的是喝酒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的机会,特别是烈性酒。酒的成分乙醇能够通过刺激胃酸分泌,又能使食管蠕动率下降,加大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所以,即使中老年患者平时爱好咪个一两口,也一定要在治疗期间管住嘴。

当然三餐也必须规律。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人多伴有精神情志的问题,患者的自我管理也需要非常关注心身 健康 。心身疾病的问题虽可服用相关药物减轻症状,关键还是患者自己的心情愉悦和放松,不能把紧张的情绪带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很多患者并不清楚这一疾病的发生发展。定期就医尤为必要,向主治医生了解自己的病情,沟通交流,充分了解本病的病因机制,制定长久的诊疗措施放松心情。

总之,胃食管反流病并不可怕,虽然症状严重,但大部分该疾病通过治疗可痊愈,最主要的是患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如何做到按时规律的进食、以及对于食物的把握,同时要放松心情,长此以外,才能和胃食管反流病说告别。

专家名片

许树长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特需门诊:周二上午

擅长领域:胃肠功能性及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消化内镜的诊治

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肠镜学组委员,国家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专家组委员,上海市胃食管静脉曲张内镜诊治专委会主委,上海市消化内镜专委会副主委,大肠学组组长,上海消化专委会动力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消化内镜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兼任上海市医务青年联合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务工会常委,为《中华消化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及《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审稿专家。已培养毕业硕博士研究生20余人,在其领导下的团队主要从事有关脑肠互动异常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的研究以及胃肠道疾病的内镜下诊治临床研究,有关内脏感觉的研究获得2016年上海市医学 科技 奖二等奖,曾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引导类及临床重点项目10余项,该团队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5项、上海市申康临床新技术推广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临床引导类项目1项,已发表包括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5部,参译著作1部,专利4项。

文 |消化内科

图 |以上均为版权图

编辑丨宣传处

他一直在从事CAR-T研究,会研究肿瘤分子的靶点,在肿瘤方面有很深的了解,获得过中华医学奖的一等奖,获得过国家教委提名的进步一等奖,首开白血病停药门诊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