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布朗1968年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22:15:33

布朗1968年发表的论文

英国前首相,多译为戈登布朗。 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香港译为白高敦) 1951年2月20日生于英国 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一个牧师家庭,全名詹姆斯·戈登·布朗,是家中的第三个儿子。布朗在10多岁玩橄榄球时发生意外,致使左眼失明(直至今日发表演讲时,必用大号字讲稿)。他从小对政治有浓厚兴趣,12岁时开始为工党拉选票,并于1968年正式加入工党。1972年,他获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苏格兰劳工史)。1976年至1980年,在爱丁堡大学和喀里多尼亚大学任讲师。1977年至1983年间,布朗任工党苏格兰执委会委员。1980年至1983年,在苏格兰电视台担任时事编辑。198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爱丁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3年6月,他当选英国工党议员,此后,他历任工党苏格兰委员会主席,工党影子内阁财政国务大臣、贸工大臣和财政大臣。1997年5月,他在工党执政后出任英国财政大臣。2007年6月24日,他当选工党领袖。2007年6月27日,他成为英国第52位首相 。 布朗爱好广泛,喜欢网球、足球、阅读和写作。2000年8月3日,49岁的布朗与36岁的公关经理沙拉·麦考利结婚。2001年12月喜得千金,由于早产的缘故,这个孩子在次年1月夭折。2003年,他们的儿子约翰出生,为他们带来了一丝安慰。2006年夏,第二个儿子詹姆斯降生,但一生下来就患有囊肿性纤维化病,这是威胁生命的遗传病。布朗曾于2005年以财政大臣身份两次访华。2008年1月,布朗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 今年53岁的戈登·布朗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据布朗的传记作者保罗·劳特利奇记述,布朗很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2岁时,布朗就和哥哥约翰说服工党,允许他们在自己创办的报纸上刊登当时工党领袖哈罗德·威尔逊的一篇文章;16岁时,布朗获得了苏格兰著名学府爱丁堡大学的奖学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4岁时,布朗发表了自己所谓的“苏格兰红皮书”,俨然以英国首相的口气对苏格兰的状况进行分析。 但布朗的家庭生活却曲折很多,他50岁时才有了第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早夭,然后又有了第二个儿子,不过患有先天性遗传疾病。 “撒切尔夫人第二” 布朗生性率直,一位政府官员说,布莱尔很难和人吵起来,但如果布朗和谁“顶”上了,他就会像一头头部受伤的熊一样无礼,不过人们通常不会以此为忤,反而会觉得布朗胸无城府,因而更加乐意接近他。英国经济历史学家里查德·霍尔特在他的一本书中说,布朗是“新的撒切尔夫人”,他和撒切尔夫人一样勤奋、聪明、孤傲、令人敬畏、缺点突出,但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布朗手下眼里,布朗的工作方法几乎带有传奇色彩。他总是在最后一刻才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不会马上付诸文字,即使非常重大的决策也只在公布前几天才会正式付印,从而使一些喜欢向外泄露消息的工作人员无从下手。 百年来在位最久 有人说布朗冷漠、机智,有人说他热情、诙谐,表面强硬而内心怯懦;有人说他是操纵政党活动的政客,也有人说他是反对国家机器的知识分子,还有人说他是带有苏格兰民族主义思想的天才政治家等等。前财政大臣罗伊·哈特斯利认为,布朗可能是英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财政大臣,因此他比绝大多数历任财政大臣都更有望继任首相。而布朗已经成为近100年来在位时间最长的英国财政大臣。 2010年5月12日,布朗宣布辞去英国首相职位。

托尼·布莱尔于2007年6月27日正式向英国女王递交辞呈辞去英国首相职务,由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接任,入主唐宁街10号。由于戈登·布朗是议会多数党领袖,他可以在不经过选举的情况下成为英国首相。戈登·布朗生于1951年2月20日,是英国工党成员,在经济领域的才华得到公认,一直有着很好的口碑。1983年至今,他代表丹佛姆林东区任下院议员,1997年5月至07年6月,任财政大臣(创下连任财政大臣的纪录)。在2005年英国大选中,作为苏格兰Kirkcaldy和Cowdenbeath选区候选人成功当选。“更美好、更公平”是布朗的竞选口号,他提出公仆政府,政府服务于人民的想法。在上世纪90年代,布朗、布莱尔就被视为工党转型中的“双子星座”。戈登·布朗(James Gordon Brown,1951年2月20日— ),生于格拉斯哥,在高中时期一次橄榄球事故中视网膜脱落。经过数次手术后,左眼仍旧失明。戈登·布朗随后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历史,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在进入国会之前,戈登·布朗已颇俱声望:他在学生时期就被选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Rector)和大学法庭的主席,并编辑了苏格兰红皮书。作为苏格兰电视台记者之前,他在母校和喀里多尼亚大学(Caledonian University)授课。1986年,他撰写了一部独立工党政治家詹姆斯·麦克斯顿(James Maxton)的传记。 戈登·布朗在4年追求之后,于2000年8月3日同莎拉·麦考利在他法夫北Queensferry的家成婚。布朗夫人是公共关系主管。2001年12月28日他们的早产女儿詹妮弗·简出生。次年1月8日詹妮弗·简死亡。他们第二个孩子,儿子约翰诞生于2003年10月17日。 1994年,工党领袖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心脏病发去世,托尼·布莱尔与戈登·布朗做成一项政治交易,由布莱尔担任工党领袖即未来工党政府首相,而布朗则担任未来工党政府的财政大臣,布莱尔将在适当时机卸任,并由戈登·布朗继任工党领袖和首相职务。 戈登·布朗在刚刚上任成为财政大臣之后,在这仅次于首相的重要位置上,一干就是10年,不仅创下150年来担任财政大臣一职时间最长的纪录,而且协助布莱尔打造了“新工党”,全力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英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低利率和高增长的奇迹。他出人意料地赋予英格兰银行(The Bank of England)独立制定利息基本利率(Base rate of interest)的权力和责任,从而使其控制货币政策。他对英国经济所做出了两大杰出贡献。首先,他给予英国中央银行“独立操作”的权限。其次,没有加入欧洲单一货币体系。2007年6月27日戈登·布朗接任英国首相,入主唐宁街10号。他的家人和朋友更首次披露,布朗年纪轻轻时就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明确的政治信念。12岁就办起一家报纸,报纸曾经采访到美国的宇航员,还成功预言麦克米伦的辞职以及威尔逊的上任。他在大学里还是所有女生的偶像,他的政治啦啦队“布朗甜心”算得上是“布莱尔宝贝”的先驱。

2022年发布论文

职称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重点是阐述本人在其中发现、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新技术应用、创新的过程。数量上通常是要求一篇/两篇,而且论文是要在刊号为CN、ISSN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想顺利发表工程师职称论文,顺利评上工程师职称,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说2022年想要评工程职称顺利发表职称论文的话,以下这些内容人才要留意。1、合理选刊。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是有等级之分,一般核心期刊最难发表,国家级期刊次之,省级最简单。而不是认为核心期刊最厉害,就都去发表核心期刊,比如评中级职称一般发表省级或国家级期刊就足够了。2、稿件修改。作者投稿的论文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杂志社的审核要求,如果文章被退回,但附有修改建议,可以按照要求修改以后继续投稿。但要是直接被拒绝的话,可以重写再投稿,或者去别的期刊投稿。3、发表周期。在论文投稿前,人才要咨询好论文发表周期。大部分期刊的发表周期为2-3个月,但有的期刊比较热门,投稿人多,可能排到半年后也难说。要是因为职称论文发表时间耽误了职称材料上报时间,错失评审机会就很可惜了。2022年想要评工程职称顺利发表职称论文的话,除了要留意以上这些内容,以下这三个原则也是需要遵守的。1、专业性强,且和工作岗位相关;2、写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内容为王;3、严格按照投稿期刊的格式,包括版面字数、文章格式等等;

可以的,在初级职称下来后,晋升中级之前这个时间段内发表的期刊一般都是可以用的,有个别单位还会要求用评审前一年的文章才可以参与评审。

1、论文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2、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内容要求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通俗易懂;3、论文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成果;4、论文应符合期刊的稿件要求,并遵守期刊的编辑规范;5、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可复现性,应提供可验证的实验数据或计算结果;6、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提供可实施的设计方案或技术方法;7、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应提供可推广的经验总结或技术指导;8、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应提供可比较的实验结果或技术指标。

论文发表年公布的分区

sci 分区共有两种:1. JCR分区:按当年的影响因子分为4个区,前25%-- 1区,25%-50%-- 2区,50%-75%--3区, 75%-100%--4区。2. 中科院分区:是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每年的JCR数据,将学科分为14个大类和174个小类。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按照近3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分为4四个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前5%(含5%)期刊划分为1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前5-20% (含20%)为2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前20-50% (含50% )为3区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后50%为4区

w 给你一份范文

目前中国常用的两种分区方法:科睿唯安的JCR分区和中科院国家文献情报中心分区(简称中科院分区)。JCR分区:JCR的全称是"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科睿唯安每年将收录的期刊分成176个学科类别,进一步根据类别按IF高低,平均分为4个区:Q1:前25%Q2:  25%~50%Q3:  50%~75%Q4:  75%~100%通常位于Q1的刊物我们成为顶级刊物。中科院分区:中科院首先将JCR中所有期刊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13 大类。然后,将13大类期刊分各自为4个等级,即4个区。按照各类期刊影响因子划分:前5%为1 区;6%~20% 为2 区;21%~50% 为3 区;其余的为4区。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

1、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

2、中科院分区的方法:

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

二区刊:前6% ~ 20%;

三区刊:前21% ~ 50%;

四区刊:后51%~100%。

SCI杂志的分区依据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分区遴选法

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理论基础    科技期刊浩如烟海,刊载期刊上的科技论文的数量更是呈指数型增长。面对如此众多的论文信息,如何有效的选择报道科学前沿问题、具有国际地位的一流期刊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1期刊论文与评价指标的“集中与分散”规律    早在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就首先发现了学术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即:“对某一学科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该学科论文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分出对该学科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相继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后人将此规律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    此后,期刊论文的分布规律受到人们重视而不断发展。

1971年,美国情报学家、《科学引文索引》(SCI)创始人加菲尔德,通过统计2000种期刊中的1000,000篇参考文献发现,24%的被引率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得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分散在数量很大的期刊中,证明了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还有很多研究表明,其他如文摘率、影响因子等因素也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规律。

因此,根据“集中与分散”规律,选择集中了学科领域内大量论文、集中了学科期刊较高指标值、具有较高国际显示度的少数期刊,作为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的利用期刊信息了解学科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

1.2 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评价指标    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用来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期刊的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度。   影响因子(IF)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数的比值。它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中的篇均被引频次,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能够客观的反映期刊的相对影响,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总被引频次(CI)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测度该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反映其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单干被引用的次数,是用于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

2 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我们主要基于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三个评价指标,利用ISI出版的JOURANL CITATION REPORTS(JCR)(2001版)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以分区的方式遴选各学科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在JCR(2001版)中,报道了5748种期刊,排除社会科学类16种,我们按照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天文、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综合共12个学科(类),将其余5732种期刊分类,每个类有ni种期刊,1≤i≤12。

由于期刊论文数量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很高,为了减少期刊论文量的波动带来的误差,我们同时利用了JCR(2000版)和JCR(1998版)光盘提供的数据计算每一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频次。

第一步:计算每个期刊的三年平均影响因子(IF)、平均总被引频次(CI)。   IFij=(IFij1998+IFij2000+IFij2001)/3,1≤i≤12,j=1,2,, ni;   CIij=(CIij1998+CIij2000+CIij2001)/3,1≤i≤12,j=1,2,, ni;

第二步:对JCR(2001版)期刊按学科从影响因子(IF)角度进行分区。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平均影响因子(IF)降序排列C={c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一区期刊,再将其余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平均分为三部分,再由下列公式的计算结果产生二区、三区和四区期刊,即:    一区期刊:Ci1={ cij: 1≤i≤12,j=1,2,„,ti, ti < ni , ti / ni =0.05};    二区期刊:Ci2={ cij: 1≤i≤12,j=ti+1,ti+2,„,mi, mi < ni , / =1/3};   三区期刊: Ci3={ cij: 1≤i≤12,j=mi+1,mi+2,„,pi, pi< ni , / =1/3};    四区期刊: Ci4={ cij: 1≤i≤12,j=pi+1,pi+2,„,ni, / =1/3}。

第二步:按学科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总被引频次(CI)降序排列A={ a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Ai={ aij: 1≤i≤12,j=1,2,,ki, ki / ni =0.05}。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计算影响因子时的两年总被引频次(IFCI)降序排列B={ b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Bi={ bij: 1≤i≤12,j=1,2,,mi, mi / ni =0.05}。

各个学科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期刊为Si=(Ai∪Bi∪Ci1)∩(Ci1∪Ci2),则Si就是我们遴选所得各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

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意义

3.1 为文献情报机构的期刊工作提供参考    采用分区遴选方法选择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无论在评价指标还是学术质量上都具有较高水平,在各学科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显示度。

图书情报部门可以此作为选择国外期刊的参考依据,结合馆藏特点和用户需求有效的提高订购期刊质量;同时可以指导读者重点阅读,建立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和检索系统。

3.2 为科研部门的学术成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分区法确定的国际一流期刊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此,可以为科研部门间点科技成果、评价研究水平提供定量的参考依据。但指的注意的是,科研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以同行专家评审意见为基础,不能简单的根据其是否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确定研究质量。

3.3 为科研工作者利用期刊提供参考    国际一流期刊在学科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他们刊载的学术论文质量较高、体现了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领域。科学家们通过阅读这些一流期刊,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学科发展态势、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同时,遴选出的国际一流期刊也为科学家们选择高水平期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参考。  3.4 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分析这些国际一流期刊的内在与外在发展特点,可以帮助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国外期刊的发展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

前5%一区。生物:8以上一区;4-8二区;2-4三区;2一下四区!

普朗克发表的论文

不是。普朗克,德国理论物理学家,1918年因发现能量量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普朗克对理论物理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他作为物理学家的名声主要取决于他作为量子理论创始人的角色,这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原子和亚原子过程的理解。

900年,德国柏林大学教授普朗克首先提出了“量子论”。1906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柏林的物理学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公式,这一天被普遍地认为是量子物理学诞生的日子。早在1895年,普朗克就在世界许多物理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能量是否均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1900年10月19日,普朗克发表了研究论文。又经过6年时间的研究,他终于提出了一个具有革命性的假设:每一个自然频率为V的线性谐振子,只能够不连续地取得或释放能量,其能量值必须是某一最小能量的整数倍。普朗克把这每一小份能量叫做量子。这就是著名的普朗克量子假说。普朗克量子论的提出,使各门科学均以崭新的面貌在世界上出现。1858年,普朗克生于德国基尔一个法学家家庭。1874年进慕尼黑大学读数学,后转入柏林大学学物理。1877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88O-1885年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基尔大学任教。1888年在柏林大学任教,兼任物理研究所所长。1892年升为教授。由于在量子论学说方面的卓越成就,1918年普朗克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奖。1926年先后被选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物理学会名誉会员。1930年任柏林凯泽-威廉物理化学研究院院长。947年10月3日殁于格丁根。

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 且和爱因斯坦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大物理学家。他因发现能量量子化而对物理学的又一次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1874年,普朗克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数学专业,后改读物理学专业。1877年转入柏林大学,曾聆听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教授的讲课,1879年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7年任德国威廉皇家学会的会长,该学会后为纪念普朗克而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 从博士论文开始,普朗克一直关注并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发表诸多论文。大约1894年起,开始研究黑体辐射问题,发现普朗克辐射定律,并在论证过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数h(后称为普朗克常数),成为此后微观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极为重要的普适常量。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报告这一结果,成为量子论诞生和新物理学革命宣告开始的伟大时刻。由于这一发现,普朗克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54540.htm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4.23.―1947.10.3.姓名:马克斯·普朗克 职务:教授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普朗克的伟大成就,就是创立了量子理论,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从此结束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1900年,普朗克抛弃了能量是连续的传统经典物理观念,汇出了与实验完全符合的黑体辐射经验公式。在理论上汇出这个公式,必须假设物质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只能是某一个最小能量的整数倍。普朗克把这一最小能量单位称为“能量子”。普朗克的假设解决了黑体辐射的理论困难。普朗克还进一步提出了能量子与频率成正比的观点,并引入了普朗克常数h。量子理论现已成为现代理论和实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理论。普朗克由于创立了量子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生平简介 普朗克,M.(Max Planck 1858~1947)近代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1858年4月23日生于基尔。1867年,其父民法学教授J.W.von普朗克应慕尼黑大学的聘请任教,从而举家迁往慕尼黑。普朗克在慕尼黑度过了少年时期,1874年入慕尼黑大学。1877~1878年间,去柏林大学听过数学家K.外尔斯特拉斯和物理学家H.von亥姆霍兹和G.R.基尔霍夫的讲课。普朗克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这两位物理学家的人品和治学态度对他有深刻影响,但他们的讲课却不能吸引他。在柏林期间,普朗克认真自学了R.克劳修斯的主要著作《力学的热理论》,使他立志去寻找象热力学定律那样具有普遍性的规律。1879年普朗克在慕尼黑大学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基尔大学任教。1888年基尔霍夫逝世后,柏林大学任命他为基尔霍夫的继任人(先任副教授,1892年后任教授)和理论物理学研究所主任。1900年,他在黑体辐射研究中引入能量量子。由于这一发现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他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普朗克成了德国科学界的中心人物,与当时德国以及国外的知名物理学家都有着密切联络。191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0~1937年他担任威廉皇帝协会会长。在那时期,柏林、哥廷根、慕尼黑、莱比锡等大学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是同普朗克、W.能斯脱、A.索末菲等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在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以一个科学家对科学、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与纳粹分子展开了,为捍卫科学的尊严而斗争。1947年10月4日在哥廷根逝世。 二、科学成就 1.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此后,他从热力学的观点对物质的聚集态的变化、气体与溶液理论等进行了研究。 2.提出能量子概念 普朗克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著名的普朗克辐射公式,创立能量子概念。 19世纪末,人们用经典物理学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时候,出现了著名的所谓“紫外灾难”。虽然瑞利、金斯(1877—1946)和维恩(1864—1928)分别提出了两个公式,企图弄清黑体辐射的规律,但是和实验相比,瑞利-金斯公式只在低频范围符合,而维恩公式只在高频范围符合。普朗克从1896年开始对热辐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汇出了一个和实验相符的公式。他于1900年10月下旬在《德国物理学会通报》上发表一篇只有三页纸的论文,题目是《论维恩光谱方程的完善》,第一次提出了黑体辐射公式。12月14日,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例会上,普朗克作了《论正常光谱中的能量分布》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激动地阐述了自己最惊人的发现。他说,为了从理论上得出正确的辐射公式,必须假定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不是连续地、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只能取某个最小数值的整数倍。这个最小数值就叫能量子,辐射频率是ν的能量的最小数值ε=hν。其中h,普朗克当时把它叫做基本作用量子,现在叫做普朗克常数。普朗克常数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常数,它标志著物理学从“经典幼虫”变成“现代蝴蝶”。1906年普朗克在《热辐射讲义》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的工作,为开辟探索微观物质运动规律新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三、趣闻轶事 1.启蒙老师 普朗克走上研究自然科学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一个名叫缪勒的中学老师。普朗克童年时期爱好音乐,又爱好文学。后来他听了缪勒讲的一个动人故事:一个建筑工匠花了很大的力气把砖搬到屋顶上,工匠做的功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能量贮存下来了;一旦砖块因为风化松动掉下来,砸在别人头上或者东西上面,能量又会被释放出来,……这个能量守恒定律的故事给普朗克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不但使他的爱好转向自然科学,而且成为他以后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一。 2.“普朗克行星” 普朗克进入科学殿堂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动摇过他献身于科学的决心。他的家庭相继发生过许多不幸:1909年妻子去世,1916年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1917年和1919年两个女儿先后都死于难产,1944年长子被希特勒处死。但是普朗克总是用奋发忘我的工作抑制自己的感情和悲痛,为科学做出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贡献。 他一生发表了215篇研究论文和7部著作,其中包括1959年所著的《物理学中的哲学》一书。 在普朗克诞辰80周年的庆祝会上,人们“赠给”他一个小行星,并命名为“普朗克行星”。1946年他虽然体弱,但却非常高兴地出席了皇家学会的纪念牛顿的集会。 3.墓碑号刻着他的名和h的值 普朗克为人谦虚,作风严谨。在1918年4月德国物理学会庆贺他60寿辰的纪念会上,普朗克致答词说:“试想有一位矿工,他竭尽全力地进行贵重矿石的勘探,有一次他找到了天然金矿脉,而且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它是无价之宝,比先前可能设想的还要贵重无数倍。假如不是他自己碰上这个宝藏,那么无疑地,他的同事也会很快地、幸运地碰上它的。”这当然是普朗克的谦虚。洛仑兹在评论普朗克关于能量子这个大胆假设的时候所说的话,才道出了问题的本质。他说:“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样灵感观念的好运气,只有那些刻苦工作和深入思考的人才能得到。” 1947年10月3日,普朗克在哥廷根病逝,终年89岁。德国 ***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把威廉皇家研究所改名叫普朗克研究所。 普朗克的墓在哥庭根市公墓内,其标志是一块简单的矩形石碑,上面只刻着他的名字,下角写着: h=6.62×10-27尔格·秒。 有几点不明确或者欠妥 1 Planck在客观上也是事实上最早引入了量子的概念,但其主观初衷正好相反,他是在维护经典物理,只是用量子在调和实验与理论的矛盾,这点他自己都不否认,也许这才是他值得尊敬的地方,真正在主观上刻意引入量子的是老爱,用途?解释光电效应 2 说道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常数,只说h未免少了一个c?这样才能4分物理 3 说道对抗纳粹,有2类人,1类,老爱,费米,伦敦兄弟(London,Fritz; Heinz),Born,Max,他们直接离开了当时的纳粹德国或者义大利,第2类,Sommerfeld,Planck,Hahn,von Laue,Heisenberg都反对当时Stark提出的所谓亚利安物理学,(Stark是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纳粹,赶跑了老爱,当上了威廉皇家研究所的头,二战后还被关了10个月),其实若不是Hahn和Heisenberg是反对纳粹,而消极怠工,最先造出原子弹的很可能是德国,历史恐怕也不会有现在这么简单,战后,Goettingen18著名科学家联名反对联邦德国发展核武器,所以德国至今没有核武,不得不与法国走到一起。

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出生于德国荷尔施泰因,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 从1894年起,开始研究黑体辐射问题,发现普朗克辐射定律,并在论证过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数h(后称为普朗克常数),成为此后微观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极为重要的普适常量。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报告这一结果,成为量子论诞生和新物理学革命宣告开始的伟大时刻。由于这一发现,普朗克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和普朗特不是同一个人。

中国早在先秦时的墨子把几何学光学力学讲的超出西方几百年中国的科学在明末还是先进水平清才落后你敢说贡献少吗?

拉格朗日发表的论文

拉格朗日的著作非常多,未能全部收集。他去世后,法兰西研究院集中了他留在学院内的全部著作,编辑出版了十四卷《拉格朗日文集》,由J.A.塞雷(Serret)主编,1867年出第一卷,到1892年才印出第十四卷。第一卷收集他在都灵时期的工作,发表在《论丛》第一到第四卷中的论文;第二卷收集他发表在《论丛》第四、五卷及《都灵科学院文献》第一、二卷中的论文;第三卷中有他在《柏林科学院文献》(1768—1769年,1770—1773年)发表的论文; 第四卷刊有他在《柏林科学院新文献》(1774—1779年,1781年,1783)年发表的论文;第五卷刊载上述刊物(1780—1783年,1785—1786年,1792年,1793年,1803年)发表的论文;第六卷载有他未在巴黎科学院或法兰西研究院的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第七卷主要刊登他在师范学校的报告;第八卷为1808年完成的《各阶数值方程的解法论述及代数方程式的几点说明》(Traité des équations numériquesde tous les degrés, avec des notes sur plusieurs points de lathéorie des equations algébriques)一书;第九卷是1813年再版的《解析函数论,含有微分学的主要定理,不用无穷小,或正在消失的量,或极限与流数等概念,而归结为代数分析艺术》一书;第十卷是1806年出版的《函数计算教程》一书;第十一卷是1811年出版的《分析力学》第一卷,并由J.贝特朗(Bertrand)和G.达布(Darboux)作了注释;第十二卷为《分析力学》的第二卷,仍由上述二人注释,此二卷书后来在巴黎重印(1965);第十三卷刊载他同达朗贝尔的学术通讯;第十四卷是他同孔多塞,拉普拉斯,欧拉等人的学术通讯,此二卷都由L.拉朗(Lalanne)作注释。还计划出第十五卷,包含1892年以后找到的通讯,但未出版。

拉格朗日在数学、力学和天文学三个学科中都有重大历史性贡献,但他主要是数学家,研究力学和天文学的目的是表明数学分析的威力。全部著作、论文、学术报告记录、学术通讯超过500篇。拉格朗日的学术生涯主要在18世纪后半期。当对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主体。数学的主流是由微积分发展起来的数学分析,以欧洲大陆为中心;物理学的主流是力学;天文学的主流是天体力学。数学分析的发展使力学和天体力学深化,而力学和天体力学的课题又成为数学分析发展的动力。当时的自然科学代表人物都在此三个学科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下面就拉格朗日的主要贡献分别评述。数学数学分析的开拓者牛顿和莱布尼兹以后的欧洲数学分裂为两派。英国仍坚持牛顿在《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中的几何方法,进展缓慢;欧洲大陆则按莱布尼兹创立的分析方法(当时包括代数方法),进展很快,当时叫分析学(analysis)。拉格朗日是仅次于欧拉的最大开拓者,在18世纪创立的主要分支中都有开拓性贡献。变分法这是拉格朗日最早研究的领域,以欧拉的思路和结果为依据,但从纯分析方法出发,得到更完善的结果。他的第一篇论文“极大和极小的方法研究”(Recherches sur la méthode demaximis et minimies)[2]是他研究变分法的序幕; 1760年发表的“关于确定不定积分式的极大极小的一种新方法”(Essai d'unenouvelle méthode pour déterminer les maxima et les minima desformules integrales indéfinies)[3]是用分析方法建立变分法的代表作。发表前写信给欧拉时,称此文中的方法为“变分方法”(themethod of variation)。欧拉肯定了,并在他自己的论文中正式将此方法命名为“变分法”(the calculus of variation)。变分法这个分支才真正建立起来。拉格朗日方法是对积分进行极值化,函数y=y(x)待定。他不像欧拉和前人用改变极大或极小化曲线的个别坐标的办法,而是引进通过端点(x1,y1),(x2,y2)的新曲线y(x)+δy(x),δy(x)叫曲线y(x)的变分。J相应的增量△J按δy,δy′展开的一、二阶项叫一次变分δJ和二次变分δ2J。他用分析方法证明了δJ为零的必要条件就是欧拉方程他达继续讨论了端点变动时的情况以及两个自变量的重积分的情况,使这个分支继续发展。1770年以后,拉格朗日达研究了被积函数f包含高阶导数的单重和多重积分时的情况,已发展成为变分法的标准内容。微分方程早在都灵时期,拉格朗日就对变系数常微分方程研究做出重大成果。他在降阶过程中提出了以后所称的伴随方程,并证明了非齐次线性变系数方程的伴随方程的伴随方程,就是原方程的齐次方程。他还把欧拉关于常系数齐次方程的结果推广到变系数情况,证明了变系数齐次方程的通解可用一些独立特解乘上任意常数相加而成;而且在知道方程的m个特解后,可以把方程降低m价。在柏林时期,他对常微分方程的奇解和特解做出历史性贡献,在1774年完成的“关于微分方程特解的研究”(Sur les intégralesparticulieres des equations différentielles)[22]中系统地研究了奇解和通解的关系,明确提出由通解及其对积分常数的偏导数消去常数求出奇解的方法;还指出奇解为原方程积分曲线族的包络线。当然,他的奇解理论还不完善,现代奇解理论的形式是由G.达布(Darboux)等人完成的。常微分方程组的研究在当时结合天体力学中的课题进行。拉格朗日在1772年完成的“论三体问题”(Essai sur le problémedes trois corps)[8]中,找出了三体运动的常微分方程组的五个特解:三个是三体共线情况;两个是三体保持等边三角形;在天体力学中称为拉格朗日平动解。他同拉普拉斯一起完善的任意常数变异法,对多体问题方程组的近似解有重大作用,促进了摄动理论的建立。拉格朗日是一阶偏微分方程理论的建立者,他在1772年完成的。“关于一阶偏微分方程的积分”(Sur l'integration des équationau differences partielles du premier order)[21]和1785年完成的“一阶线性偏微分方程的一般积分方法”(Méthode génèrale pourintégrer les equations partielles du premier order lorsque cesdifferences ne sont que linèaires)[23]中,系统地完成了一阶偏微分方程的理论和解法。他首先提出了一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解分类为完全解、奇解、通积分等,并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来又进一步证明了解线性方程Pp+Qq=R(P,Q,R为x,y,z的函数)(5)与解等价,而解(6)式又与解常微分方程组等价。(5)式至今仍称为拉格朗日方程。有趣的是,由上面已可看出,一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可以化为解常微分方程组。但拉格朗日自己却不明确,他在1785年解一个特殊的一阶偏微分方程时,还说不能用这种方法,可能他忘记了自己在1772年的结果。现代也有时称此方法为拉格朗日方法,又称为柯西(Cauchy)的特征方法。因拉格朗日只讨论两个自变量情况,在推广到n个自变量时遇到困难,而后来由柯西在1819年克服。方程论18世纪的代数学从属于分析,方程论是其中的活跃领域。拉格朗日在柏林的前十年,大量时间花在代数方程和超越方程的解法上。他在代数方程解法中有历史性贡献。在长篇论文“关于方程的代数解法的思考”(Réflexions sur le resolution algébrique desequations,《全集》Ⅲ, pp 205—421)中,把前人解三、四次代数方程的各种解法,总结为一套标准方法,而且还分析出一般三、四次方程能用代数方法解出的原因。三次方程有一个二次辅助方程,其解为三次方程根的函数,在根的置换下只有两个值;四次方程的辅助方程的解则在根的置换下只有三个不同值,因而辅助方程为三次方程。拉格朗日称辅助方程的解为原方程根的预解函数(是有理函数)。他继续寻找5次方程的预解函数,希望这个函数是低于5次的方程的解,但没有成功。尽管如此,拉格朗日的想法已蕴含着置换群概念,而且使预解(有理)函数值不变的置换构成子群,子群的阶是原置换群阶的因子。因而拉格朗日是群论的先驱。他的思想为后来的N.H.阿贝尔(Abel)和E.伽罗瓦(Galois)采用并发展,终于解决了高于四次的一般方程为何不能用代数方法求解的问题。拉格朗日在1770年还提出一种超越方程的级数解法。设p为方程,这就是后来在天体力学中常用的拉格朗日级数。他自己没有讨论收敛性,后来由柯西求出此级数的收敛范围。数论拉格朗日到柏林初期就开始研究数论,第一篇论文“二阶不定问题的解”(Sur la solution des problémès in détèrminésdu seconde degrés)[14]和送交都灵《论丛》的“一个算术问题的解”(Solution d'un problème d'arithmetique)[15]中,讨论了欧拉多年从事的费马(Fermat)方程x2-Ay2=1(x,y,A为整数),(9)不定问题解的新方法”(Nouvelle méthode pour resoudveles problèmes indéteminés en nombres entiers)[16]中得到更一般的费马方程 (B也为整数)(10)的解。还讨论了更广泛的二元二次整系数方程 ,(11)并解决了整数解问题。拉格朗日还在1772年的“一个算术定理的证明”(De monstration d'un théorème d'arthmétique,《文集》Ⅲ,pp.189—201)中,把欧拉40多年没有解决的费马另一猜想“一个正整数能表示为最多四个平方数的和”证明出来。在1773年发表的“质数的一个新定理的证明”(Démonstation d'un theorem nouveau concernant les nombres premiers)[17]中,证明了著名的定理:n是质数的充要条件为(n-1)!+1能被n整除。拉格朗日不仅有大量成果,还在方法上有创新。如在证明(9)式研究”(Recherches d'arithmétiques,《文集》Ⅲ,pp.695—795)中,研究(11)式解时采用的方法和结果,是二次型理论的基本文献。函数和无穷级数同18世纪的其他数学家一样,拉格朗日也认为函数可以展开为无穷级数,而无穷级数则是多项式的推广。他还试图用代数建立微积分的基础。在他的《解析函数论……》(《文集》Ⅸ)中,书名上加的小标题“含有微分学的主要定理,不用无穷小,或正在消失的量,或极限与流数等概念,而归结为代数分析艺术”,表明了他的观点。由于回避了极限和级数收敛性问题,当然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级数理论和函数论,但是他们的一些处理方法和结果仍然有用,他们的观点也在发展。拉格朗日就在《解析函数论……》中,第一次得到微分中值定理(书中第六章)f(b)-f(a)=f′(c)(b-a)(a≤c≤b),(12)后面并用它推导出泰勒(Taylor)级数,还给出余项Rn的具体表达式(第二十章)Rn就是著名的拉格朗日余项形式。他还着重指出,泰勒级数不考虑余项是不能用的。虽然他还没有考虑收敛性,甚至各阶导数的存在性,但他强调Rn要趋于零。表明他已注意到收敛问题。他同欧拉、达朗贝尔等在任意函数能否表为三角级数的长期争论,虽未解决,但为以后三角级数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拉格朗日内插公式最后要提一下他在《师范学校数学基础教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拉格朗日内插公式。直到现在计算机计算大量中点内插时仍在使用。另外在求多元函数相对极大极小及解微分方程中的拉格朗日任意乘子法,至今也在用。其他除了对数学分析在18世纪建立的主要分支有开拓性贡献外,他对严格化问题也开始注意。尽管回避了极限概念,但他仍承认可以在极限基础上建立微积分(《文集》Ⅰ,p.325)。但正是对严格化重视不够,所建立的分支到一定阶段就很难深入。这可能是他晚年研究工作少的原因。他在1781年9月21日给达朗贝尔的信中说:“在我看来,似乎(数学)矿井已挖掘很深了,除非发现新矿脉,否则势必放弃它……”(《文集》XⅢ368)这说出了他和其他同事们的心情。事实表明,19世纪在建立数学分析严格基础后,数学更迅速地发展。 分析力学的创立者他在所著《分析力学》(1788)中,吸收并发展了欧拉、达朗贝尔等人的研究成果,应用数学分析解决质点和质点系(包括刚体、流体)的力学问题。他在总结静力学的各种原理,包括他1764年建立的虚速度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分析静力学的一般原理,即虚功原理,并同达朗伯原理结合而得到动力学普遍方程。对于有约束的力学系统,他采用适当的变换,引入广义坐标,得到一般的运动方程,即第一类和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全书用数学分析形式写成,没有一幅图,故名《分析力学》。书中还给出多自由度系统平衡位置附近微振动的基本理论,但对振动特征方程有重根情况说得不确切,这个错误直到19世纪中叶才分别由K.维尔斯特拉斯(1858)和O.H.索莫夫(1859)作了改正。拉格朗日继欧拉之后研究过理想流体运动方程,并最先提出速度势和流函数的慨念,成为流体无旋运动理论的基础。他在《分析力学》中从动力学普遍方程导出的流体运动方程,着眼于流体质点,描述每个流体质点自始至终的运动过程。这种方法现在称为拉格朗日方法,以区别着眼于空间点的欧拉方法,但实际上这种方法欧拉也应用过。拉格朗日研究过重刚体定点转动并对刚体的惯性椭球是旋转椭球且重心在对称轴上的情况作过详细的分析。这种情况称为重刚体的拉格朗日情况。这一研究在他生前未发表,后经J.比奈整理,收在《分折力学》第二版(1818)的附录中。在此以前,泊松在1811年曾独立得到同样的结果。拉格朗日在1811年还导得弹性薄板的平衡方程。 天体力学的奠基者天体力学是在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687)时诞生的,很快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它的学科内容和基本理论是在18世纪后期建立的。主要奠基者为欧拉,A.C.克莱罗(Clairaut)、达朗贝尔、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最后由拉普拉斯集大成而正式建立经典天体力学。拉格朗日一生的研究工作中,约有一半同天体力学有关,但他主要是数学家,他要把力学作为数学分析的一个分支,而又把天体力学作为力学的一个分支对待。虽然如此,他在天体力学的奠基过程中,仍有重大历史性贡献。首先在建立天体运动方程上,拉格朗日用他在分析力学中的原理和(16),(17)式,建立起各类天体的运动方程。其中特别是根据他在微分方程解法的任意常数变异法,建立了以天体椭圆轨道根数为基本变量的运动方程,仍称作拉格朗日行星运动方程,并在广泛应用,此方程对摄动理论的建立和完善起了重大作用,方程在1780年获巴黎科学院奖的论文“彗星在行星作用下的摄动理论研究”(Recherches sur la théorie des perturbations queles comètes peuvent éprouver par l'action des planètes)[13]中给出,得到达朗贝尔和拉普拉斯的高度评价。另外在一篇有关三体问题的获奖文章中[8],把三体问题的运动方程组第一次降到七阶。在天体运动方程解法中,拉格朗日的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发现三体问题运动方程的五个特解[8],即拉格朗日平动解。其中两个解是三体围绕质量中心作椭圆运动过程中,永远保持等边三角形。他的这个理论结果在100多年后得到证实。1907年2月22日,德国海德堡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后来命名为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阿基里斯(Achilles),编号588],它的位置正好与太阳和木星形成等边三角形。到1970年前,已发现15颗这样的小行星,都以希腊神话中特洛伊(Troy)战争中将帅们的名字命名。有9 颗位于木星轨道上前面60°处的拉格朗日特解附近,名为希腊人(Greek)群;有6颗位于木星轨道上后面60°处的解附近,名为脱罗央(Trojan)群。1970年以后又继续发现40多颗小行星位于此两群内,其中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四颗,但尚未命名。至于为什么在特解附近仍有小行星,是因为这两个特解是稳定的。1961年又在月球轨道前后发现与地月组成等边三角形解处聚集的流星物质,是拉格朗日特解的又一证明。至今尚未找到肯定在三个拉格朗日共线群(三体共线情况)处附近的天体,因为这三个特解不稳定。另外,拉格朗日在一阶摄动理论中也有重要贡献,提出了计算长期摄动方法(《文集》Ⅴ,pp.125—414),并与拉普拉斯一起提出了在一阶摄动下的太阳系稳定性定理(参见《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天文学家Ⅰ》中“拉普拉斯”条)。此外,拉格朗日级数(8)式在摄动理论中有广泛应用。在具体天体的运动研究中,拉格朗日也有大量重要贡献,其中大部分是参加巴黎科学院征奖的课题。他的月球运动理论研究论文多次获奖。1763年完成的“月球天平动研究”(Recherches sur laLibration de la lune)[6]获1764年度奖,此文较好地解释了月球自转和公转的角速度差异,但对月球赤道和轨道面的转动规律解释得不够好。后来在1780年完成的论文解决得更好(参见《文集》Ⅴ,pp.5—123)。获1772年度奖的就是著名的三体问题论文[8],也是针对月球运动研究写出的。获1774年度奖的论文为“关于月球运动的长期差”(Sur l’equation séculaire de la lune)[9],其中第一次讨论了地球形状和所有大行星对月球的摄动。关于行星和彗星运动的论文也有两次获奖。1776年度获奖的是他在1775年完成的三篇论文[10,11,12,]其中讨论了行星轨道交点和倾角的长期变化对彗星运动的影响。1780年度的获奖论文就是提出著名的拉格朗日行星运动方程的那篇[13]。获1766年度奖的论文是“木星的卫星运动的偏差研究……”(Recherches sur les inégualités des satellites de Jupiter…)[7],其中第一次讨论了太阳引力对木星的四个卫星运动的影响,结果比达朗贝尔的更好。拉格朗日从事的天体力学课题还有很多,如在柏林时期的前半部分,还研究了用三个时刻的观测资料计算彗星轨道的方法(《文集》Ⅳ,pp.439—532),所得结果成为轨道计算的基础。另外他还得到了一种力学模型——两个不动中心问题的解,这是欧拉已讨论过的,又称为欧拉问题。是拉格朗日推广到存在离心力的情况,故后来又称为拉格朗日问题(《文集》Ⅱ,pp.67—121)。这些模型仍在应用。有人用作人造卫星运动的近似力学模型。此外,他在《分析力学》中给出的流体静力学的结果,后来成为讨论天体形状理论的基础。总的看来,拉格朗日在天体力学的五个奠基者中,所做的历史性贡献仅次于拉普拉斯。他创立的“分析力学”对以后天体力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