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研二全靠自己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6:19:29

研二全靠自己发表论文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可以。

工程领域,导师给个大方向就没影了,实验室缺测量仪器、比较抠门。研一下学期用了半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装置验证效果。后来又用了半年,通过实验不断地优化装置,再用半年做实验记录数据,写论文。研三9月份第一次投稿投的领域top刊,因写论文吹的有点过被审稿人揪住被拒,后来转投二区sci,很快接收、出版。

在整个过程中,导师除了添乱没啥用,最后还想抢一作。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帮了很大忙,从搭建装置、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投稿、修回,都有帮忙。没有仪器就自己联系别的老师借用,放心都会借用的。需要买的设备不敢买整机,都是买模块自己调。

其间,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选题,必须保证要有创新性、自己还得能做出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的,这时多亏师兄们的建议,虽然他们不完全懂我想做的,但是在你觉得无路可走开导你的思路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的时间变:

研一上结束时,开始调研、选题。

研一下,实验各种方案,分析可行性。

研一暑假,开始搭建装置,边实验边优化。

研二上11月份,观察到细微的预期效果,感觉稳了。

研二下,前期主要做实验,后期处理数据、画图,然后写文章、翻译、润色。

研三上9月份,初投。11月份,二投。

研三下2月份,接收、出版。写大论文,6月毕业。

这个老师在读博士的时候非常聪明能干、科研能力很强。他发表了好几篇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的高质量的sci论文。凭着这几篇论文,他顺利地就职于一所不错的高校成为了一名终身轨助理教授。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在6年之后拿到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要冉冉升起的科研好苗子,6年之后居然差点拿不到终身教职,也就是说他差一点就要走人了。这在他们学校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他的科研生涯非常不顺利。

原因是什么呢? 在非升即走的终身轨制度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科研成果。更直白点来说,就是看发表的学术论文够不够多。

仔细看一看这位老师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他没能够发表足够多论文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写的,和他合作写文章的人屈指可数。因此他的科研成果产量太低。

至于为什么他的合作者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自己不喜欢和人合作,很强势,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原因是,别人看到他的简历,一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单独发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他不会是个好的合作者,因此也不会主动找他合作。

再加上,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也一般,毕业后也未能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有过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业只能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

而进入中年的他,精力不如读书时候好,结婚生子之后更是被生活琐事所累,工作时间有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终究是艰难的,有时候一年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很简单。论文的方向是导师给的,科研经费是导师申请的,学生是在导师(或导师指导过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做的科研。

如果一个研究生自己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里面完全没有导师的名字,难免让人有一些不好的揣测。

第一种揣测:这个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有不同意见。导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论文质量不高),没有批准这篇论文,要求学生改进,但是学生有不同意见,私自发表。或者导师想当一作,学生反对,于是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私自发表。

第二种揣测:这个研究生没有协作精神,很难相处,导师完全管不了,只好任其自由发展。

第三种揣测:学生人品有问题。认为导师只是动动嘴皮子,对论文的贡献不足以作为作者之一。

以上三种就是高校老师知道一个研究生自己独自发表了学术论文之后的真实想法,基本上都是比较负面的。

说实在的,我认为研究生和自己的导师争学术论文的作者顺序这件事情很没有必要。不管学生发表的文章有没有挂导师的名字,也不管导师的名字排在哪里,只要是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一般人缺省地都会认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和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

读研阶段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自己很独立。和独立相比,协作精神显然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导师都无法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的话,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好同事、好合作者。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学老师,他和同事相处得不算好,也没有什么科研方面的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独立发文章,但是不能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单独发表的。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释并且导师愿意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否则的话,和自己的导师至少要有一两篇合发的文章才算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去看看当代的学术期刊,就会发现 几乎95%以上的论文都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很少有单独作者的论文。 至少在我所处的领域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和他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比如说,一个人擅长理论证明,另一个人擅长应用和编程。那么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他们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既有好的应用又有理论支持的高质量论文。

第二、和他人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 比如说,自己一个人一年拼了命最多发表2篇sci论文。但是在和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只需要负责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一年可以发表5篇、1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名的教授一年可以发表几十篇论文的原因。这些论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数目庞大的合作者。

第三、有时候科研很苦,有人一起作伴会更有乐趣、可以走得更长远。 科研之所以苦,是因为它总是与挫折为伴。很多新的想法经过实验检验后都被证实是没有用的。如果是一个人做科研的话,就很容易想要放弃。但是,如果有合作者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你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为你鼓舞。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帮你想办法。你想放弃的时候,你不想连累合作者,于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正因为和他人合作有很多好处,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愿意(或者是不得不)和他人合写论文。

研究生读研阶段可以只靠自己发表sci论文,但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 如果不需要导师,就没有必要读研。 既然读研了,就应该和导师好好地合作,做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合写几篇论文。

好的读研经历应该是让研究生和导师都受益、双赢的。 而不是学生和导师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是摆设。作为研究生,如果想在学术界立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可以从改进自己和导师的关系开始努力。

什么都是有圈子的,对圈外人比上天还难。回答字不多,但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靠自己发一篇还不错的SCI文章比较困难,除非你在英语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选择发一篇开源期刊的SCI论文,难度则会有所降低,基本上可以完全靠自己发1篇。

另外, 发表1篇SCI论文,硕士生完全靠自己发出来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小于5%;博士生能够独立发出来的则相对较高,但占比也不会超高30%。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发表SCI论文对于中国研究生来说不得不承认是有一定困难的,除了文章的创新点的挖掘外,还包括英文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表达、有效回应审稿人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还必须考虑学术内卷严重的问题,作者只是自己一个“弱小”的研究生的话,从结果可信度上就会受到质疑 。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SCI: SCI英文名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SCI论文则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在国内,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非常值得被拿来参考学习和引用。 在国内的很多单位绩效考核、学生毕业等也因此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期刊质量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靠自己发表1篇SCI论文难度很大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SCI论文不是像国内常见的通过花钱买发表等一些学术不端手段就能简单完成的, SCI的期刊审稿过程本身非常严格,一般采取的是2-3人匿名评审,有时候会多达5人之多 ;而审稿人也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返回自己对文章的范围、学术价值、语言等全方面的评述,其中如果有一人给出的结论为拒稿的话,编辑通常会选择拒稿。 因此,SCI的拒稿率也是非常高的 。

SCI论文强调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点、扎实的数据分析以支撑所得出的结论、文章背景论述必须科学合理迫切、综述必须切题、结果必须有价值讨论环节、语言表达需清晰明确等, 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对文章的质量进行了保证,而也正是这种高要求使得文章的发表难度加大 。

不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博士研究生要比硕士研究生对文献阅读掌握的更加熟悉)在科学问题挖掘和分析方面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领悟、分析、实验、讨论等步骤完成的,且科学的路总是崎岖不堪,跟别说没有辅导的情况下。

SCI论文难写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在于其逻辑表达与中文论文的差异性。 首先,在文章结构方面 ,SCI论文强调研究方法独立成章、重视讨论要胜过结果、数据分析及处理环节需要足够严谨等,所以在其写作习惯方面初学者就会感到非常别扭,没有中文 科技 论文的直叙方便; 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 ,英语具有天生的简洁和意思的直接表达性,所以对于英语写作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国的研究生身上是普遍欠缺的; 最后,在深度挖掘方面 ,中文小论文更加看重方法的高大上、内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论点,但是SCI论文要求必须在一个创新点上深挖、讨论、明确, 必须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因此,SCI论文的写作逻辑需要基于大量的外文期刊文章的阅读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把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却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研究生的自身能力方面。一方面, 写论文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地去累积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总结之后提出自己的创新点的,读文献的基本功显然研究生是普遍不足的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是一个客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断不可揠苗助长,自身能力水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和沉淀的 ,而基于经验,研究生几乎70%的小论文发表都集中在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个别优秀的学生则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发表了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是基于导师、师兄师姐等的他人协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够是另外一个事实,当前能认真做自己研究的学生真是稀少,大部分都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也没有对SCI论文发表的太高的述求。

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一方面,研究生通常学制为3-5年,第一年主要任务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第二年则开始细致地研究文献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这一年研究能力才开始提升;第三年则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自主写作,对于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创新点也能和导师等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说研究生的时间是非常紧凑的 。

另一方面,SCI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基本上按照经验需要1年时间之久,而从投稿到最终录用时间至少也得1-2年之久 ,但不排除一些比较快速的半年就可以见刊的期刊。这样看来,假设从研究生一年级就开始准备写SCI论文,假设一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客观时间来看也需要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能有50%的可能发表,而 这其中还并没有考虑上课、读文献、拒稿再重投、好几个月之后拒稿再重投等系列问题 。

因此,从时间来看,硕士生独立完成基本不可能,博士生独立完成也需要到博士四年级或者五年级。

这是一个难倒无数学生的问题,导师给不给论文版面费。虽然很多SCI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费的,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开源期刊是需要高额的版面费,通常在1万到1.5万元之间,有的会更高。这些经费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1)研究生全程只靠自己发表一篇SCI文章太难了;

(2)研究生在能力养成和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正常时间需要2年之久;

全程靠自己发表SCI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自己没法完全掌握;二、实验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同门的支持,无论是经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及经验都离不开大家的探讨;三、论文的结构、逻辑以及语言的修改自己是无法做到很完美的;四、发表论文时必须带上导师的名字,否则没法毕业;五、论文的返回与修改有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没有前期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开展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除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很高,能够很快地解决困难,但是刚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白纸一张,所以基本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还是不建议完全靠自己,因为你的独立会给你带来孤独,无法融入群体中去。

这要看你是什么专业。对于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比如数学等,只靠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我就有数学专业的博士同学在读书期间自己发表了SCI。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比如化学,实验物理,生物这些,想要发表需要实验数据支撑的SCI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导师提供实验平台,如试剂,测试仪器等。但是,这些学科的学生还是可以自己写SCI综述论文的。只不过一般发表综述时杂志 社会 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方向的个人论文清单。如果学生自己的研究背景比较薄弱的话,可能文章的档次不会太高。

总而言之,对于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

考研闲聊,跟你聊聊。

题主的意思是,读研后,不经过任何科研训练,不经过导师的任何指导,全部靠自己摸索能不能发论文?

我认为很难,因为sci发文都是有套路的,如果没有任何指导,即使你的点子石破天惊,但是不懂按照套路包装,也大概率发不出论文,甚至编辑都不给你送审。

文章的结构怎么梳理?格式怎么调整?期刊偏重什么文章,哪些表述要避免?哪些表述要强调?参考文献怎么做?这些都是套路。你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抄,很多细节的问题没人提点,也很难改正。经验丰富的审稿人,把文章拿来,随便看两眼,就知道是新手还是老手的文章,那都是十几年看文献的功夫,你靠自己瞎搞,恐怕很难过关。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过程会很曲折,很曲折。回忆起来都是泪[捂脸]

我觉得这种情况应该和导师好好商量一下,看看究竟是哪里的问题。

虽然在我读研的时候没有出现过导师不让发表论文的情况,但我认为如果真的有这种现象,那么通常来说导师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他完全没有必要阻拦学生正常的论文发表需求。也许有以下几种情况:有可能是学生论文的研究深度达不到发表的标准。导师要为学生的研究成果负责,而如果一篇论文或者研究项目达不到预期的成果,或者创新性不足、内容深度不够等原因,那么老师是不会让学生发表的,毕竟含金量不高的论文发表出去,导师也会觉得丢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尽量的听从导师的意见,向老师虚心请教修改意见,然后继续钻研,把论文的深度提高到能够发表的标准,到时导师自然会让你发表。还有可能是学生的论文存在着学术不端的情况,比如抄袭、洗稿、数据造假或实验结论不准确等等。这种情况下是导师最反感的,老师当然不会冒着名誉受损的危险让学生发表论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应该立即向导师承认错误,端正自己的学术态度,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真正令人信服的原创研究成果。另外一种可能,是学生发表论文而没想让导师署名。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脱离导师的帮助,但有的学生却想要单独或者与他人共同发表文章,忽略了导师的贡献。或者明明是导师提供了研究成果的主要想法和思路,但学生却想要第一作者而降低了导师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的价值。这种情况有的导师也不会容忍,毕竟科研项目按照贡献程度来排序是通用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与老师“争功”。既然你接受了导师的指导,在论文署名的时候把导师放在第一作者是很正常的。作为研究生一定要学会与导师处好关系,导师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帮助你,但是如果学生真的跟导师闹僵了,那么后悔的一定是学生。

这个要看你自己了,有自信的话,再来一遍

研二得自己发表论文吗

不需要,研究生毕业条件原则上和大学英语六级没有关系,英语六级只是对学生本科阶段英语能力的要求;而研究生阶段英语能力有相对应考核要求;研究生毕业条件主要是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参考如下。根据各学科不同的要求,硕士研究生毕业申请学位对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如下: 硕士学位: 基础研究 :申请人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导师排名不计)。 一、 应用研究 :申请人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内检索期刊上至少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上至少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2、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导师排名不计)或至少有一项申请专利的证明或至少有一项经过鉴定、验收的科研成果。 二、管 理 : 申请人至少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三、说明: 1、申请学位者必须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论文。2、申请硕士学位的论文要以大学学报编写的《投稿指南》为准。 3、在统计国内核心刊物时,在SCI、E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排序二、三名),可视为一篇国内核心刊物(第一作者)。4、为鼓励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在非本专业类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与在本专业类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同等看待。 5、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要求由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审核。

不用,研究生招生考试没有证书、英语、和论文要求,只有考生的学历符合就可以报考。研究生有本科学历就可以直接考研,大专学历毕业2年后就可以考研。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全国统一考试的部分或全部考试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

扩展资料:

研究生招生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本科毕业以及具有与本科毕业同等学力的中国公民。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和复试都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初试由国家统一组织,复试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

初试方式分为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以及推荐免试。

推荐免试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对部分高等学校按规定推荐的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其他符合相关规定的考生,经确认其免初试资格,由招生单位直接进行复试考核的选拔方式。

考试科目: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置四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

研一以课程学习为主,还要学习写实验报告或综述报告。研二以学术研讨为主,并且学习写论文,还要准备在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研三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然后为考博或求职做准备。研究生入学后,一般情况下,研一要以课程学习为主,在此期间,还要积极阅读文献资料,并开始学习写出1-2篇文献综述报告。对于工科生而言,还要学习使用实验工具和实验器材,学习写实验报告。研二还会有部分课程,但是要在学好课程的基础上,同时要涉猎学术研讨,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的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然后,通过参与项目,开展项目或研究,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1到2篇论文。最好能够在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研三的上半学期是求职的高峰期,各单位的秋招也开始了,在此期间,可以将工作找好,下半个学期可集中精力写好毕业论文,顺利毕业。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同等学历的考研一些学校需要发表论文,正规国民教育序列本科考研不需要发论文

研究生想发表论文靠自己

研究生毕业论文怎么发表哇,好就发表了些个人的一切诚意在论文上发表。

研究生发核心,难发一点的。一般核心要求是讲师职称评副高职称要用的,所以如果你没职称的话,恐怕要加一个导师做第二职称,才能达到要求。当然这个也不是所有的期刊,大多数。再说说质量方面。质量上你想投稿哪个核心,就先去熟悉这个刊物,包括他收稿方向,内容质量等。尽量结合自己专业按照人家要求写,机会会比较大。希望可以帮到你。

1.首先确定选题。选题很重要,看一下是否适合自己去做。2、查阅资料,列提纲确定论文的内容。先列提纲(用来反应你的思路结构,征求别人意见),写出草稿,写作时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比如:仪器材料,实验方法,结果),抽取有价值结果放入讨论,完成讨论,结论,引言。3、查阅资料,做试验,收集数据,写论文。4、写完论文,找导师查阅,修改。文章修改(需要多次,这里第一次是概括的讲可以包含几次直至达到目的)5、论文定稿后找一家刊物出版社发表论文。

不全是这样的!!同等学力有何报考要求在国家基本规定(毕业两年以上)的基础上,各招生单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同等学力考生做出自己的规定。比如要求本科段课程成绩、英语水平、发表论文或有科研成果等等。综合各招生单位对同等学力考生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本科段课程。各招生单位对同等学力考生的要求,大都主要体现在对本科段课程学习程度的要求上。在具体要求上,有的学校要求考生必须通过5门以上本科段核心课程成绩,有的要求8门以上,有的要求10门以上,还有的要求必须在本专业专升本并通过本科段的所有核心课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招生单位将考生通过本科段课程的要求视为考生是否达到同等学力的重要条件。所以,并不是只要专业毕业两年就可以报考了,考生应详细了解招生单位的具体要求并提早做好准备。在报名前应到本科段就读学校开具由教务部门出具的成绩证明单。自考生到自考办开具证明。 2、英语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很多同等学力考生认为,考研需要过英语四级。其实,英语水平的要求招生单位各不相同,只有少数学校对同等学力考生的英语水平做出特别规定,考研并非一定要过四级。何况从2006年开始不允许社会考生报考四六级了,届时招生单位也会对此做出适当调整和灵活处理。其实,随着研究生招生政策的日趋灵活,招生单位把自主权放到各有关院系。比如对英语水平有的高校只是在原则上规定“英语达到本科毕业水平”,至于具体作何要求,则由各院系掌握。 3、要求发表论文或有科研成果。很多同等学力考生表示这很不现实。其实,各招生单位对此也了解,只是对同等学力考生作出更高要求而已。在招生录取上会有灵活或变通的形式来处理,比如只要考生出示论文,并不一定要发表。考生在复试时只要能够提供足以证明自己水平的材料,比如论文、科研发明等材料即可。也有少数学校虽然要求招生简章中做此要求,实际上并不需要论文。当然,考生还是尽量能够达到招生单位的要求,以提高自己复试成功的几率。 4、复试时要加试两门专业课。加试是对同等学力考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其目的在于以直接的形式检测考生的实际水平。加试要求考生必须达到及格水平。对于专业课加试的情况,考生应该在初试完毕接到复试通知后,尽早了解报考专业的要求,提早做好准备。

研究生论文靠自己写发表吗

嗯,最主要的是靠自己,但如果有什么难处的话,可以问一下自己的老师或者是导师。

可以找全日制的小伙伴们“帮帮忙”哦。

博士发论文的话,这个一般是靠自己的,然后这个还是要靠自己的团队哦,一般都是有其他的组员的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可以。

工程领域,导师给个大方向就没影了,实验室缺测量仪器、比较抠门。研一下学期用了半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装置验证效果。后来又用了半年,通过实验不断地优化装置,再用半年做实验记录数据,写论文。研三9月份第一次投稿投的领域top刊,因写论文吹的有点过被审稿人揪住被拒,后来转投二区sci,很快接收、出版。

在整个过程中,导师除了添乱没啥用,最后还想抢一作。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帮了很大忙,从搭建装置、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投稿、修回,都有帮忙。没有仪器就自己联系别的老师借用,放心都会借用的。需要买的设备不敢买整机,都是买模块自己调。

其间,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选题,必须保证要有创新性、自己还得能做出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的,这时多亏师兄们的建议,虽然他们不完全懂我想做的,但是在你觉得无路可走开导你的思路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的时间变:

研一上结束时,开始调研、选题。

研一下,实验各种方案,分析可行性。

研一暑假,开始搭建装置,边实验边优化。

研二上11月份,观察到细微的预期效果,感觉稳了。

研二下,前期主要做实验,后期处理数据、画图,然后写文章、翻译、润色。

研三上9月份,初投。11月份,二投。

研三下2月份,接收、出版。写大论文,6月毕业。

这个老师在读博士的时候非常聪明能干、科研能力很强。他发表了好几篇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的高质量的sci论文。凭着这几篇论文,他顺利地就职于一所不错的高校成为了一名终身轨助理教授。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在6年之后拿到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要冉冉升起的科研好苗子,6年之后居然差点拿不到终身教职,也就是说他差一点就要走人了。这在他们学校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他的科研生涯非常不顺利。

原因是什么呢? 在非升即走的终身轨制度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科研成果。更直白点来说,就是看发表的学术论文够不够多。

仔细看一看这位老师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他没能够发表足够多论文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写的,和他合作写文章的人屈指可数。因此他的科研成果产量太低。

至于为什么他的合作者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自己不喜欢和人合作,很强势,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原因是,别人看到他的简历,一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单独发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他不会是个好的合作者,因此也不会主动找他合作。

再加上,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也一般,毕业后也未能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有过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业只能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

而进入中年的他,精力不如读书时候好,结婚生子之后更是被生活琐事所累,工作时间有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终究是艰难的,有时候一年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很简单。论文的方向是导师给的,科研经费是导师申请的,学生是在导师(或导师指导过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做的科研。

如果一个研究生自己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里面完全没有导师的名字,难免让人有一些不好的揣测。

第一种揣测:这个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有不同意见。导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论文质量不高),没有批准这篇论文,要求学生改进,但是学生有不同意见,私自发表。或者导师想当一作,学生反对,于是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私自发表。

第二种揣测:这个研究生没有协作精神,很难相处,导师完全管不了,只好任其自由发展。

第三种揣测:学生人品有问题。认为导师只是动动嘴皮子,对论文的贡献不足以作为作者之一。

以上三种就是高校老师知道一个研究生自己独自发表了学术论文之后的真实想法,基本上都是比较负面的。

说实在的,我认为研究生和自己的导师争学术论文的作者顺序这件事情很没有必要。不管学生发表的文章有没有挂导师的名字,也不管导师的名字排在哪里,只要是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一般人缺省地都会认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和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

读研阶段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自己很独立。和独立相比,协作精神显然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导师都无法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的话,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好同事、好合作者。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学老师,他和同事相处得不算好,也没有什么科研方面的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独立发文章,但是不能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单独发表的。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释并且导师愿意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否则的话,和自己的导师至少要有一两篇合发的文章才算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去看看当代的学术期刊,就会发现 几乎95%以上的论文都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很少有单独作者的论文。 至少在我所处的领域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和他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比如说,一个人擅长理论证明,另一个人擅长应用和编程。那么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他们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既有好的应用又有理论支持的高质量论文。

第二、和他人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 比如说,自己一个人一年拼了命最多发表2篇sci论文。但是在和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只需要负责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一年可以发表5篇、1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名的教授一年可以发表几十篇论文的原因。这些论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数目庞大的合作者。

第三、有时候科研很苦,有人一起作伴会更有乐趣、可以走得更长远。 科研之所以苦,是因为它总是与挫折为伴。很多新的想法经过实验检验后都被证实是没有用的。如果是一个人做科研的话,就很容易想要放弃。但是,如果有合作者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你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为你鼓舞。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帮你想办法。你想放弃的时候,你不想连累合作者,于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正因为和他人合作有很多好处,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愿意(或者是不得不)和他人合写论文。

研究生读研阶段可以只靠自己发表sci论文,但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 如果不需要导师,就没有必要读研。 既然读研了,就应该和导师好好地合作,做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合写几篇论文。

好的读研经历应该是让研究生和导师都受益、双赢的。 而不是学生和导师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是摆设。作为研究生,如果想在学术界立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可以从改进自己和导师的关系开始努力。

什么都是有圈子的,对圈外人比上天还难。回答字不多,但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靠自己发一篇还不错的SCI文章比较困难,除非你在英语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选择发一篇开源期刊的SCI论文,难度则会有所降低,基本上可以完全靠自己发1篇。

另外, 发表1篇SCI论文,硕士生完全靠自己发出来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小于5%;博士生能够独立发出来的则相对较高,但占比也不会超高30%。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发表SCI论文对于中国研究生来说不得不承认是有一定困难的,除了文章的创新点的挖掘外,还包括英文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表达、有效回应审稿人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还必须考虑学术内卷严重的问题,作者只是自己一个“弱小”的研究生的话,从结果可信度上就会受到质疑 。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SCI: SCI英文名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SCI论文则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在国内,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非常值得被拿来参考学习和引用。 在国内的很多单位绩效考核、学生毕业等也因此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期刊质量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靠自己发表1篇SCI论文难度很大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SCI论文不是像国内常见的通过花钱买发表等一些学术不端手段就能简单完成的, SCI的期刊审稿过程本身非常严格,一般采取的是2-3人匿名评审,有时候会多达5人之多 ;而审稿人也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返回自己对文章的范围、学术价值、语言等全方面的评述,其中如果有一人给出的结论为拒稿的话,编辑通常会选择拒稿。 因此,SCI的拒稿率也是非常高的 。

SCI论文强调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点、扎实的数据分析以支撑所得出的结论、文章背景论述必须科学合理迫切、综述必须切题、结果必须有价值讨论环节、语言表达需清晰明确等, 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对文章的质量进行了保证,而也正是这种高要求使得文章的发表难度加大 。

不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博士研究生要比硕士研究生对文献阅读掌握的更加熟悉)在科学问题挖掘和分析方面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领悟、分析、实验、讨论等步骤完成的,且科学的路总是崎岖不堪,跟别说没有辅导的情况下。

SCI论文难写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在于其逻辑表达与中文论文的差异性。 首先,在文章结构方面 ,SCI论文强调研究方法独立成章、重视讨论要胜过结果、数据分析及处理环节需要足够严谨等,所以在其写作习惯方面初学者就会感到非常别扭,没有中文 科技 论文的直叙方便; 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 ,英语具有天生的简洁和意思的直接表达性,所以对于英语写作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国的研究生身上是普遍欠缺的; 最后,在深度挖掘方面 ,中文小论文更加看重方法的高大上、内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论点,但是SCI论文要求必须在一个创新点上深挖、讨论、明确, 必须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因此,SCI论文的写作逻辑需要基于大量的外文期刊文章的阅读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把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却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研究生的自身能力方面。一方面, 写论文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地去累积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总结之后提出自己的创新点的,读文献的基本功显然研究生是普遍不足的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是一个客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断不可揠苗助长,自身能力水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和沉淀的 ,而基于经验,研究生几乎70%的小论文发表都集中在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个别优秀的学生则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发表了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是基于导师、师兄师姐等的他人协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够是另外一个事实,当前能认真做自己研究的学生真是稀少,大部分都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也没有对SCI论文发表的太高的述求。

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一方面,研究生通常学制为3-5年,第一年主要任务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第二年则开始细致地研究文献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这一年研究能力才开始提升;第三年则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自主写作,对于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创新点也能和导师等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说研究生的时间是非常紧凑的 。

另一方面,SCI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基本上按照经验需要1年时间之久,而从投稿到最终录用时间至少也得1-2年之久 ,但不排除一些比较快速的半年就可以见刊的期刊。这样看来,假设从研究生一年级就开始准备写SCI论文,假设一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客观时间来看也需要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能有50%的可能发表,而 这其中还并没有考虑上课、读文献、拒稿再重投、好几个月之后拒稿再重投等系列问题 。

因此,从时间来看,硕士生独立完成基本不可能,博士生独立完成也需要到博士四年级或者五年级。

这是一个难倒无数学生的问题,导师给不给论文版面费。虽然很多SCI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费的,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开源期刊是需要高额的版面费,通常在1万到1.5万元之间,有的会更高。这些经费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1)研究生全程只靠自己发表一篇SCI文章太难了;

(2)研究生在能力养成和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正常时间需要2年之久;

全程靠自己发表SCI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自己没法完全掌握;二、实验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同门的支持,无论是经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及经验都离不开大家的探讨;三、论文的结构、逻辑以及语言的修改自己是无法做到很完美的;四、发表论文时必须带上导师的名字,否则没法毕业;五、论文的返回与修改有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没有前期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开展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除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很高,能够很快地解决困难,但是刚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白纸一张,所以基本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还是不建议完全靠自己,因为你的独立会给你带来孤独,无法融入群体中去。

这要看你是什么专业。对于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比如数学等,只靠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我就有数学专业的博士同学在读书期间自己发表了SCI。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比如化学,实验物理,生物这些,想要发表需要实验数据支撑的SCI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导师提供实验平台,如试剂,测试仪器等。但是,这些学科的学生还是可以自己写SCI综述论文的。只不过一般发表综述时杂志 社会 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方向的个人论文清单。如果学生自己的研究背景比较薄弱的话,可能文章的档次不会太高。

总而言之,对于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

考研闲聊,跟你聊聊。

题主的意思是,读研后,不经过任何科研训练,不经过导师的任何指导,全部靠自己摸索能不能发论文?

我认为很难,因为sci发文都是有套路的,如果没有任何指导,即使你的点子石破天惊,但是不懂按照套路包装,也大概率发不出论文,甚至编辑都不给你送审。

文章的结构怎么梳理?格式怎么调整?期刊偏重什么文章,哪些表述要避免?哪些表述要强调?参考文献怎么做?这些都是套路。你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抄,很多细节的问题没人提点,也很难改正。经验丰富的审稿人,把文章拿来,随便看两眼,就知道是新手还是老手的文章,那都是十几年看文献的功夫,你靠自己瞎搞,恐怕很难过关。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过程会很曲折,很曲折。回忆起来都是泪[捂脸]

自己发表论文靠谱吗

我觉得大学生发表论文有用,因为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学术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由我来讲讲吧,相信大家看完我写的话后有所启发。

进入大三大四了,课程没有之前那么多了,但是还是要写论文的,这是大学期间一个重要的任务,可以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写论文不能超过查重的20%,论文都是几千字。好的论文写得好,能够顺利毕业,甚至会被学术摘录。论文查重率越低,说明原创度越高。论文是看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

其实,发表论文是有好处的。成功发表论文可以获得学分、奖学金,顺利拿下毕业证书;对考研来说,也是很大的帮助。面试环节可以跟面试官了解学术的话题,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如果成功有发表论文的话,那么录取的概率会高;出国留学的同学,可以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增加录取几率;即将就业的同学们,论文是敲门砖,如果你是当医生、教师的话,可以让企业了解你的专业水平,突出自己的优势,能够增加就业竞争力,在众多的求职中可以脱颖而出,对未来就业是很有利的。

同时,对办公知识能力有所提高,例如:Word文字排版、PPT的放映技巧。

我有个同学,今年即将要毕业了,她很忙,学校布置一篇专业论文,她正在为论文做好准备。我看到她每天去图书馆,找好写作素材,引证证据。使用电脑查看知网,看看别人的论文怎么去写的。还要答辩,做PPT,很累。认真备好学术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可见她是多么的辛苦。

所以,毕业论文不合格不能获得学分,甚至无法毕业。论文说实话并不是很容易,先提前几个月的准备时间,确定论文的主题,理清知识的脉络,构建知识框架,主要你努力去写,字数按要求一定要够,不出现抄袭,建议多积累科研成果,就能顺利毕业的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空余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发论文的朋友来说,基本上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来找参考资料写论文,继而衍生出论文机构.很多没有接触过论文的作者都会问,网上论文发表靠谱吗?在这里,学术堂可以肯定的说,论文是合理合法的,但是论文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基于时间上的考虑,很多作者往往非常捉急,得到各种保证后容易听信别人被忽悠钱,耽误职位晋升.这里谈几点论文需要注意的地方.1、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想快速发表论文,尽快拿到刊物,首先要明确的是评职称的时间,到底是哪几天要交材料,最迟是哪几天,哪几天要求递交发表刊物的信息,哪几天要递交发表的刊物原件.明确了时间之后,再去找合适的刊物.2、刊物的选择.既然前面已经明确了职称评定时间,那么接下来就要对刊物做出选择.首先应该去人事部门去了解职称评定具体的对刊物的要求,要求是省级,国家级还是核心,要求在哪个数据库检索到才算数,要求必须是知网收录的,还是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也可.更有的单位,还有一个刊物黑名单,对于某些刊物,单位不认可,即便发表了也没用.弄清这些再去选择刊物.3、论文发表周期.选择了刊物之后,办理了流程,如果顺利通过的话,就等着拿到刊物了,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必须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缓冲时间,有的论文发表网站告诉你一个月可以拿到刊物,有时候会拖延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或者更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尽早做准备.另外还有留出数据库收录的时间间隔来, 有的单位要求必须在几月份,哪个数据库可以检索到论文,才算数,而论文发表成功拿到刊物后,一般要等1-2个月后数据库才会收录,这个也应该注意.撰写特点:1、按照单位科研课题、上级主管部门的基金课题以及所在教研室研究方向撰写的论文,必须按照严谨的学术论文风格撰写.2、纯粹的职称论文撰写,一定要迎合刊物的办刊要求以及刊物本身的栏目来撰写,保证高度的紧跟时代步伐,能够吻合当前的科研方向.3、字数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一般来说如果发表国家级刊物字数在4000-5000左右,如果是发表核心字数在6000-8000为宜.4、格式标准按照:标题、小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介绍、英文标题、英文关键词、英文摘要来书写.5、论文观点不要太偏.这个很重要.必要性(1)职称论文是工作水平、工作业绩的证明文件之一;(2)晋升职称、加薪的必要文件之一;(3)评审中、高级系列职称的硬性指标之一;(4)对外宣传单位、个人、进行学术科研交流的必要途径;(5)是现代学术发展的趋势.

网上发表论文这件事,其实很早就有了,十几年前就有了,就是通过网络上的第三方代理机构然后快速给发表出去,就是所谓的论文代发表。这个东西靠谱不靠谱呢,从渠道来说,确实是有靠谱的。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可以。

工程领域,导师给个大方向就没影了,实验室缺测量仪器、比较抠门。研一下学期用了半年调研、选题、可行性分析,做了模型装置验证效果。后来又用了半年,通过实验不断地优化装置,再用半年做实验记录数据,写论文。研三9月份第一次投稿投的领域top刊,因写论文吹的有点过被审稿人揪住被拒,后来转投二区sci,很快接收、出版。

在整个过程中,导师除了添乱没啥用,最后还想抢一作。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帮了很大忙,从搭建装置、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投稿、修回,都有帮忙。没有仪器就自己联系别的老师借用,放心都会借用的。需要买的设备不敢买整机,都是买模块自己调。

其间,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选题,必须保证要有创新性、自己还得能做出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的,这时多亏师兄们的建议,虽然他们不完全懂我想做的,但是在你觉得无路可走开导你的思路是非常有用的。

个人的时间变:

研一上结束时,开始调研、选题。

研一下,实验各种方案,分析可行性。

研一暑假,开始搭建装置,边实验边优化。

研二上11月份,观察到细微的预期效果,感觉稳了。

研二下,前期主要做实验,后期处理数据、画图,然后写文章、翻译、润色。

研三上9月份,初投。11月份,二投。

研三下2月份,接收、出版。写大论文,6月毕业。

这个老师在读博士的时候非常聪明能干、科研能力很强。他发表了好几篇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的高质量的sci论文。凭着这几篇论文,他顺利地就职于一所不错的高校成为了一名终身轨助理教授。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在6年之后拿到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要冉冉升起的科研好苗子,6年之后居然差点拿不到终身教职,也就是说他差一点就要走人了。这在他们学校是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他的科研生涯非常不顺利。

原因是什么呢? 在非升即走的终身轨制度下,能否拿到终身教职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科研成果。更直白点来说,就是看发表的学术论文够不够多。

仔细看一看这位老师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他没能够发表足够多论文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写的,和他合作写文章的人屈指可数。因此他的科研成果产量太低。

至于为什么他的合作者很少,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自己不喜欢和人合作,很强势,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第二个原因是,别人看到他的简历,一看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单独发的文章,很容易就知道他不会是个好的合作者,因此也不会主动找他合作。

再加上,他和博士生导师的关系也一般,毕业后也未能和导师以及师兄师姐有过任何合作。久而久之,他的事业只能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

而进入中年的他,精力不如读书时候好,结婚生子之后更是被生活琐事所累,工作时间有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终究是艰难的,有时候一年连一篇文章都发表不了。

一般情况下,研究生都是和自己的导师一起发表学术论文的。原因很简单。论文的方向是导师给的,科研经费是导师申请的,学生是在导师(或导师指导过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做的科研。

如果一个研究生自己发表的所有学术论文里面完全没有导师的名字,难免让人有一些不好的揣测。

第一种揣测:这个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有不同意见。导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论文质量不高),没有批准这篇论文,要求学生改进,但是学生有不同意见,私自发表。或者导师想当一作,学生反对,于是自己作为唯一作者,私自发表。

第二种揣测:这个研究生没有协作精神,很难相处,导师完全管不了,只好任其自由发展。

第三种揣测:学生人品有问题。认为导师只是动动嘴皮子,对论文的贡献不足以作为作者之一。

以上三种就是高校老师知道一个研究生自己独自发表了学术论文之后的真实想法,基本上都是比较负面的。

说实在的,我认为研究生和自己的导师争学术论文的作者顺序这件事情很没有必要。不管学生发表的文章有没有挂导师的名字,也不管导师的名字排在哪里,只要是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论文有关的学术成果,一般人缺省地都会认为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和导师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

读研阶段根本没有必要去证明自己很独立。和独立相比,协作精神显然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和自己的导师都无法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的话,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个好同事、好合作者。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学老师,他和同事相处得不算好,也没有什么科研方面的合作者。

研究生可以独立发文章,但是不能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单独发表的。除非你有合理的解释并且导师愿意给你写很强的推荐信,否则的话,和自己的导师至少要有一两篇合发的文章才算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你去看看当代的学术期刊,就会发现 几乎95%以上的论文都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很少有单独作者的论文。 至少在我所处的领域是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

第一、和他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 比如说,一个人擅长理论证明,另一个人擅长应用和编程。那么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在一起合作完成他们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既有好的应用又有理论支持的高质量论文。

第二、和他人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产量。 比如说,自己一个人一年拼了命最多发表2篇sci论文。但是在和他人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只需要负责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于是,一年可以发表5篇、10篇、甚至更多的论文。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有名的教授一年可以发表几十篇论文的原因。这些论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数目庞大的合作者。

第三、有时候科研很苦,有人一起作伴会更有乐趣、可以走得更长远。 科研之所以苦,是因为它总是与挫折为伴。很多新的想法经过实验检验后都被证实是没有用的。如果是一个人做科研的话,就很容易想要放弃。但是,如果有合作者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你取得的一点点进步,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为你鼓舞。你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帮你想办法。你想放弃的时候,你不想连累合作者,于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正因为和他人合作有很多好处,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愿意(或者是不得不)和他人合写论文。

研究生读研阶段可以只靠自己发表sci论文,但是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不值得提倡。 如果不需要导师,就没有必要读研。 既然读研了,就应该和导师好好地合作,做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合写几篇论文。

好的读研经历应该是让研究生和导师都受益、双赢的。 而不是学生和导师都觉得对方是多余的、是摆设。作为研究生,如果想在学术界立足,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协作能力,可以从改进自己和导师的关系开始努力。

什么都是有圈子的,对圈外人比上天还难。回答字不多,但好理解吧?

圈子很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重要的事情说3遍。

本人亲身经历,完全靠自己发一篇还不错的SCI文章比较困难,除非你在英语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如果你选择发一篇开源期刊的SCI论文,难度则会有所降低,基本上可以完全靠自己发1篇。

另外, 发表1篇SCI论文,硕士生完全靠自己发出来可能性太小,比例基本小于5%;博士生能够独立发出来的则相对较高,但占比也不会超高30%。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发表SCI论文对于中国研究生来说不得不承认是有一定困难的,除了文章的创新点的挖掘外,还包括英文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表达、有效回应审稿人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还必须考虑学术内卷严重的问题,作者只是自己一个“弱小”的研究生的话,从结果可信度上就会受到质疑 。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SCI: SCI英文名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 ,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SCI论文则是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在国内,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学术文章,非常值得被拿来参考学习和引用。 在国内的很多单位绩效考核、学生毕业等也因此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和期刊质量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只靠自己发表1篇SCI论文难度很大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SCI论文不是像国内常见的通过花钱买发表等一些学术不端手段就能简单完成的, SCI的期刊审稿过程本身非常严格,一般采取的是2-3人匿名评审,有时候会多达5人之多 ;而审稿人也会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返回自己对文章的范围、学术价值、语言等全方面的评述,其中如果有一人给出的结论为拒稿的话,编辑通常会选择拒稿。 因此,SCI的拒稿率也是非常高的 。

SCI论文强调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点、扎实的数据分析以支撑所得出的结论、文章背景论述必须科学合理迫切、综述必须切题、结果必须有价值讨论环节、语言表达需清晰明确等, 这一系列的要求自然对文章的质量进行了保证,而也正是这种高要求使得文章的发表难度加大 。

不论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可能博士研究生要比硕士研究生对文献阅读掌握的更加熟悉)在科学问题挖掘和分析方面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领悟、分析、实验、讨论等步骤完成的,且科学的路总是崎岖不堪,跟别说没有辅导的情况下。

SCI论文难写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在于其逻辑表达与中文论文的差异性。 首先,在文章结构方面 ,SCI论文强调研究方法独立成章、重视讨论要胜过结果、数据分析及处理环节需要足够严谨等,所以在其写作习惯方面初学者就会感到非常别扭,没有中文 科技 论文的直叙方便; 其次,在语言表达方面 ,英语具有天生的简洁和意思的直接表达性,所以对于英语写作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一点在我国的研究生身上是普遍欠缺的; 最后,在深度挖掘方面 ,中文小论文更加看重方法的高大上、内容描述的全面性,一篇文章可能有几个论点,但是SCI论文要求必须在一个创新点上深挖、讨论、明确, 必须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因此,SCI论文的写作逻辑需要基于大量的外文期刊文章的阅读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把握,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不得不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的质量水平却在逐年下降,最主要的方面就体现在研究生的自身能力方面。一方面, 写论文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地去累积研究领域的参考文献,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总结之后提出自己的创新点的,读文献的基本功显然研究生是普遍不足的 ;另一方面, 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提升是一个客观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断不可揠苗助长,自身能力水平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成长和沉淀的 ,而基于经验,研究生几乎70%的小论文发表都集中在研究生三年级阶段,个别优秀的学生则在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发表了文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是基于导师、师兄师姐等的他人协助下完成的。

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够是另外一个事实,当前能认真做自己研究的学生真是稀少,大部分都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毕业文凭,也没有对SCI论文发表的太高的述求。

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一方面,研究生通常学制为3-5年,第一年主要任务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考试;第二年则开始细致地研究文献并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这一年研究能力才开始提升;第三年则基本上可以进行一些自主写作,对于研究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创新点也能和导师等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说研究生的时间是非常紧凑的 。

另一方面,SCI论文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基本上按照经验需要1年时间之久,而从投稿到最终录用时间至少也得1-2年之久 ,但不排除一些比较快速的半年就可以见刊的期刊。这样看来,假设从研究生一年级就开始准备写SCI论文,假设一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客观时间来看也需要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能有50%的可能发表,而 这其中还并没有考虑上课、读文献、拒稿再重投、好几个月之后拒稿再重投等系列问题 。

因此,从时间来看,硕士生独立完成基本不可能,博士生独立完成也需要到博士四年级或者五年级。

这是一个难倒无数学生的问题,导师给不给论文版面费。虽然很多SCI期刊是不收取版面费的,但是也有一大部分的开源期刊是需要高额的版面费,通常在1万到1.5万元之间,有的会更高。这些经费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显然是巨大的。

(1)研究生全程只靠自己发表一篇SCI文章太难了;

(2)研究生在能力养成和论文写作到发表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SCI论文从准备、写作、完成发表、审稿、修改、录用等整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正常时间需要2年之久;

全程靠自己发表SCI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一、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自己没法完全掌握;二、实验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同门的支持,无论是经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及经验都离不开大家的探讨;三、论文的结构、逻辑以及语言的修改自己是无法做到很完美的;四、发表论文时必须带上导师的名字,否则没法毕业;五、论文的返回与修改有时候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在没有前期的实验基础条件,实验开展起来也是非常吃力的,除非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很高,能够很快地解决困难,但是刚开始大家基本都是白纸一张,所以基本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因此还是不建议完全靠自己,因为你的独立会给你带来孤独,无法融入群体中去。

这要看你是什么专业。对于不需要做实验的学科,比如数学等,只靠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我就有数学专业的博士同学在读书期间自己发表了SCI。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比如化学,实验物理,生物这些,想要发表需要实验数据支撑的SCI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导师提供实验平台,如试剂,测试仪器等。但是,这些学科的学生还是可以自己写SCI综述论文的。只不过一般发表综述时杂志 社会 要求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方向的个人论文清单。如果学生自己的研究背景比较薄弱的话,可能文章的档次不会太高。

总而言之,对于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己发表SCI是可能的。

考研闲聊,跟你聊聊。

题主的意思是,读研后,不经过任何科研训练,不经过导师的任何指导,全部靠自己摸索能不能发论文?

我认为很难,因为sci发文都是有套路的,如果没有任何指导,即使你的点子石破天惊,但是不懂按照套路包装,也大概率发不出论文,甚至编辑都不给你送审。

文章的结构怎么梳理?格式怎么调整?期刊偏重什么文章,哪些表述要避免?哪些表述要强调?参考文献怎么做?这些都是套路。你就是按照别人的文章抄,很多细节的问题没人提点,也很难改正。经验丰富的审稿人,把文章拿来,随便看两眼,就知道是新手还是老手的文章,那都是十几年看文献的功夫,你靠自己瞎搞,恐怕很难过关。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过程会很曲折,很曲折。回忆起来都是泪[捂脸]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