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美国科学家协会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15:18:13

美国科学家协会发表论文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和汤斯提出了 激光原理

1958年。

美国科学家肖洛(Schawlow)和汤斯(Townes)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氖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

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他们为此发表了重要论文,并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扩展资料

激光器通常都会标示有着安全等级编号的激光警示标签:

1、第1级 (Class I/1):通常是因为光束被完全的封闭在内,例如在CD或DVD播放器内。

2、第2级 (Class II/2):在正常使用状况下是安全的,这类设备通常功率低于1mW,例如激光指示器。

3、第3 a/R级 (Class IIIa/3R):功率通常会达到5mW,注视这种光束几秒钟会对视网膜造成立即的伤害。

4、第3b/B级 (Class IIIb/3B):在暴露下会对眼睛造成立即的损伤。

5、第4级 (Class IV/4):激光会烧灼皮肤,即使散射的激光光(200W以上)也会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利用激光的热能,可以制造新型的烹饪工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激光

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之一,是分析和解决一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查找学术论文的方法,谢谢你的阅读。 查找学术论文的方法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关于社会的学术论文 “共和构想”是社会包容性政策的核心思想 [摘要]我们不能将“社会包容”一词单纯地理解为“社会排斥”的反义词。“社会排斥”强调的是个体正常的社会关联被边缘化的状态,它是一个与社会秩序相关的保守概念。而“社会包容”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远见的概念,它建立在社会团结的基础之上,它使得个体能够更多、更广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社会包容/社会排斥/社会团结/共和 [作者简介][法]Claude Didry,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经济历史动力与制度研究所(IDHE)所长、主任研究员。 当我们界定“社会包容”一词的时候,有必要提及与之相对的另一个词,那就是“社会排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包容”一词所承载的伟大政治抱负。这一政治抱负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克劳德·尼科莱特(Claude Nicolet)所说的“共和的构想”(Idée Républicaine)①;它也亦如印度籍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所言的“人类发展”②。简而言之,“社会包容”一词意味着社会关联,这就好比伟大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对于“团结”的界定③。实质上这一界定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的,涂尔干认为“团结”这一社会关系,最终将演变为一种永恒的形式存在。我们对这一历史转变过程的认识正是对这一过程中国家角色的考察。 一、对“社会排斥”界定的思考 有人可能会认为,所谓的“社会包容”政策就是反对“社会排斥”的相关政策。但是在我看来,却并没有这么简单。在某些方面,这甚至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社会排斥”一词的相关界定早已完善,我们认为它是用于分析贫乏、苦难及不幸等状况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社会排斥”是一个与物质匮乏或精神贫乏等相关的概念。物质匮乏,主要涉及收入不足、无家可归(没有住所)等等;而精神贫乏,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缺失,好比在失业的情况下失去专业领域根基的个体,亦或是家庭破裂的情况等等。我们在此所谈及的“社会排斥”也可理解为一种边缘化的情境,用来刻画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个体或群体。“社会排斥”一词是由社会关联存在的不确定性来界定的,它也可能会导致如法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卡斯特(Robert Castel)所说的“社会的去参与化”(Désaffilialisation sociale)情况的发生④。 生活在“社会排斥”中的个体们是因为某些原因被束缚在了物质或精神的困乏的情境中,他们偏离了“正常”社会生活的轨道。这也印证了“融入政策”(une politique d' “insertion”)以及“再融入政策”(une politique de “réinsertion”)的社会必要性。刑满释放人员面临的情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法国的“社会融入政策”以及“社会再融入政策”旨在帮助这些被社会所排斥的个体重返其社会位置,重拾其正常的生活方式。比如,为他们提供住所等等,还包括一些扶持重组新家庭的相关方案及政策。这些相关政策的目标群体十分明确,它们只涉及国家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在法国,这些相关政策涉及到了成千上万人,但是和法国近6600万的总人口相比,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当我们谈及“社会排斥”一词时,我们常常会忽略“社会包容”政策的维度。我们往往认为“社会包容”所涉及的情境并没有被排斥,那么所谓的包容也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人尽皆知、显而易见的情况。“社会排斥”一词的出现意味着国家赋予其自身将被排斥群体带回正常社会生活轨道的使命。换言之,公共行为被视为了一种“矫正行动”,它用以纠正自发性的社会机制,这一社会机制使得大部分人能过上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小部分被排斥的个体生活在社会边缘。 二、社会包容:一种社会关联的动态视角 “社会包容”一词的概念决不能简化为一种正常稳定社会状况的描述。它涉及全体社会成员个体之间社会关系的转变或强化的过程,包括那些并没有被排斥的个体及群体。阿马蒂亚·森就对于发展中国家女性群体社会关系的动态演变非常感兴趣。他认为,妇女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她们要打理家务、做饭及照顾孩子。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说这是一种社会排斥,但是妇女承受着巨大的家庭压力,她们必须不断回应着他们的丈夫、孩子以及双方父母们的各种需求。阿马蒂亚·森研究表明那些在外工作的妇女比起留在家中承担大家族服务工作的妇女要更为健康。这也正解释了这样一个社会事实,那就是那些有工作的女性们与强加于她们身上做家务的义务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她们可以开始考虑自身,而不是全身心地聚焦在为家族其他成员服务上。因为她们有工资收入,所以她们在家庭中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她们可以与丈夫一起讨论家庭中的各项决定,她们甚至可以考虑离开丈夫,通过离婚的方式脱离不幸的痛苦深渊等等。在这一情境中,我们强调通过开放工作市场来扩大及提高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度,进一步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社会包容”的形式,它使得个体的社会网络关系得以扩展和转变。 我们再来看看卡尔·马克思(Marx Karl)笔下关于19世纪末法国农村的例子⑤。在那里,工作和家庭生活被混为一谈。在农村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很少会延伸出自己生活的村落之外,人与人之间也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国家存在的意义也仅限于有限的秩序维持上。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是“社会排斥”的现象,而是一种有限社会环境中的嵌入状态(l'encastrement),这是一种超越个体的限制。在对巴黎公社的分析中,马克思写到,农村人口是社会保守派,是一股反对推行公社制度的力量,是一股反对进行社会改革的势力。农民群体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财产,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家庭生活圈子,他们拒绝尝试那些可能会威胁到社会秩序的改革。我们也能在中国发现同样的情况。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被禁锢在各自的“单位”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小企业主害怕改革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在这两种情况下,个体的社会生活面临被限制的风险,同时这也是对开放精神的阻止,很可能会阻碍科技和人类的进步。 但是,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正在逐渐挑战着这些有限社会群体的嵌入现象。市场交换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学者、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社会之间的合作,还有旅游事业的发展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赋予了个体发现其他社会领域的权利。在此,我从教育、劳动法以及民主辩论三个角度来阐释这一观点。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个体提供了彼此之间沟通的技巧,我们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学习阅读、写字以及计算的能力。法国劳动法明文规定禁止雇佣童工,同时规定工作不能占据个体的全部生活,要给予个体家庭生活、休闲娱乐的空间;劳动法也赋予工作者更进一步参与到工作中的权利,鼓励他们为改进工作出谋划策,赋予他们要求通过培训来提高个体工作能力的权利。民主辩论的发展避免了个体被统治集团排斥在外的局面,它推进了满足公民相关需求的立法工作,强化了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契约以及他们对公共机构的信任。这一切都建立在选举制度的基础之上,当然同时还包括了对各种协会以及工会工作的依赖。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一起思考如何对民主生活作出贡献,如何解决现存的问题,集思广益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何认识及处理国家政府与立法机关之间的关系等等。 让我们重新回到阿马蒂亚·森的观点上,我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予了个体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的能力,使得个体有权利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但是个体的社会参与能力建立在个体社会参与的自由之上,而这一自由又建立在基本自由得以保障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展个体的社会参与能力。 三、社会包容:一个伟大的政治抱负及政策构想 为了进一步理解个体能力的发展过程,即“社会包容”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超越“价值增值的增长”(La croissance de la valeur ajoutée)及财富增长的发展观。价值增值的增长对于个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使得工作者以及他们的家庭有足够的收入来参与消费。但是这一增长取决于工作者的良好健康状况,以及其自身读写等能完善其工作的能力。将它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过程中来解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还整合了公共机构以及公共机构所能提供的对个体基本自由的保障。这也导致了在社会和人类发展过程中国家角色的觉醒。它包括市场自由的进步和发展,一如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流的参与自由的发展一般。这一意识的形成正是“社会包容”政策的出发点。在法国,这就如前文所提及的,被我们称之为“共和的构想”一样,“社会包容”的相关政策重点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个体的社会参与能力。这一构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公共服务。我们应该将发展大型的公共服务看作是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必经之路。其中两项具有优先权的任务,为公民参与国家生活提供可能性。其一是对健康的保障。社会保障与个体的社会安保及医疗保障体系密切相关。这一保障应该是不分贫富贵贱的,应该是全体公民都能享有的。这就意味着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这些也将打消大多数人自己照顾自己的念头。其二是对教育的扶持。这将确保个体能够讲同样的语言⑥。对于一门共同语言的掌握还延伸到了对阅读、写作和算术等能力的掌握。它涉及到一种文化的共享,在文学和科学方面抱有开放精神,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兴趣等。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共和政体已经逐步开始发展,并涉及到健康等公共服务体系。例如,提供社会保障经费,建立免费、义务制的非教会学校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基本的公共服务以及即将变为必须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公共交通服务的发展,它为应对交通拥挤等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从能源公共服务角度出发,从对环境的担忧出发,同样也是出于对个体健康的考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以及核能源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民主参与。对社会的选择性参与、民主参与的重要性都是有据可依的。因为我们假定公民们都是训练有素的,他们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运行都是有意识、有想法、有选择权的。这就涉及了选举制度的存在,公民选出国家层面的代表,这些代表听取选民的意见,一如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所提及的“民主激励”(l'aiguillon démocratique)政策。民主参与还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结社自由。例如工会,它是关注劳动状况,并想方设法改善劳动环境的机构。再比如一些公共利益协会,包括保障和维护妇女及儿童的权利的组织以及环境保护组织等等。 第三,参与交换的自由。市场的自由提供个体自由选择消费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个体自由公平选择工作的权利。 第四,独立的司法机构。独立且不腐败的司法机构对于建立共和政体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的司法机构才能真正捍卫个体的权利,尤其是在家庭、就业以及消费等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上。 第五,安全网的存在及完善。一个社会中,只有社会安全网的建立及其完善,才能够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尤其是在他们丧失了经济来源,失去了工作,或是生病的时候。在他们孤立无援的时候,这一安全网的存在意义重大。 “共和的构想”这一重大的政策是保障个体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政策。它为个体更大的自由权奠定了基础。但是,当下的法国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同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个体自由的体制基础,即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平等自由权,正逐渐变得越来越淡化。这些体制基础就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饮用的水一般。如今,它们已经被个体以及国家因为太过于熟悉而遗忘。个体似乎早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公民权。他们不再愿意参与选举,不再愿意加入工会或是其他相关组织,他们更愿意关注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在国家层面,首先是税收和公共支出的削减,其次是公务员职位的减少,最后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私营化,例如健康卫生、教育以及电力系统等等。在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中,这些核电站正是政府委托给私营公司运行的。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公共服务私营化将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这种情况可能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它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生态灾难,包括经济和政治危机。在欧洲,社会包容政策的推行最终却导致了公民的无保障、不稳定状态,这其中还有民族主义的反作用力,即对自由的威胁等等。在世界范围内,受金融危机和紧缩政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正遭受着叛乱、革命及变革。但中国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公民拥有市场参与的自由权,拥有消费产品市场的自由权,拥有就业市场中的自由权,这一切都要感谢邓小平同志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也逐步意识到建立一个法制国家的必要性,江泽民同志就多次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偶尔牺牲一下个体的自由,但仍予以社会包容极大的动力。这一社会包容的极大动力预示着一个全新领域的开放,它将进一步发展全体公民的参与权,即全体公民社会流动的自由权。 “社会包容”政策意味着要进一步发展国家的公共服务事业。例如教育、卫生以及公共交通等领域。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所带来的结果之一即是全体公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及身心健康⑦。这也意味着中国应该构建全新的公共服务体制,适用于全体公民,而不应该再像从前那样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和区隔公民。 “社会包容”政策也意味着发展公民参与立法环节的自由。通过协会或是工会组织的磋商,当然同时也要考虑到自由可能带来的风险。中国社会是一个果敢、好学以及充满求知欲和创造力的社会。国家的实力也已发展成为了一种安静的力量,即对政权的清醒意识。显然,中国已经意识到了在保守主义与经济强国之间碾碎创造性美好憧憬将带来的危机。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考察社会包容,我们不难发现,它注重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的强化及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股复杂的推动力,这股力量不能简化地理解为市场的发展或是财富的增长。它还整合了国家的角色,以及制度在保障个体追随这一转变的能力时所起到的作用,以此来强化和延伸社会关系纽带的作用。这也致使国家意识到在这一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以至于产生一系列社会包容性政策,它们将超越简单的财富积累及发展,而将是一整套发展个体能力、实现真正自由的政策体系。 来源:《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作者:Claude Didry 看了“如何查找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如何搜学术论文 2. sci论文怎么查询 3. sci论文怎么搜索 4. 关于学术论文怎么写 5. 大学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

《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论文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详细介绍】

《自然》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之一,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直到1919年卸任。

《自然》每周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杂志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杂志内最重要的文章。杂志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栏目。杂志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注意。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

美国眼科协会发表论文

美国加拿大眼科医生反对硬性角膜塑形镜RGP/OK镜/MCT用于一般近视眼美国最高眼科权威是<<美国眼科医生协会>> 它由几万名会员美国和加拿大的清一色的眼科医生(EYE M.D).和教授组成;其中包括有美国哈佛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和耶鲁医学院等世界一流眼科医生和教授。2000年左右,在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对有十几位少年儿童被硬性角膜塑形镜CRT/RGP/OK镜/MCT搞坏角膜搞瞎眼睛案件作出判决后,<<美国眼科医生协会>> 立刻发表一篇题为<< OK镜造成孩子们永久失明>>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划时代和纲领性的。从此之后,在美国的土地上,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一位为一般近视眼患者配硬性角膜塑形镜(RGP/OK镜/MCT)的美国眼科医生(Eye Medical Doctor 或Eye M.D.)!现在的MCT和“梦戴维”第四代角膜塑形镜都属于OK镜一类。第一,不小心,硬性角膜塑镜会使角膜发炎,穿孔,眼睛瞎掉。美国的生产厂家把这种危险性也说得清清楚楚。在中国20多位学生角膜发炎,穿孔,眼睛瞎掉后,这种危险已不是一种理论上得可能性,而是实实在的危险!小心点行不行呢? 还是不行。因为,即使很小心,就算角膜没发炎,没穿孔,眼睛没瞎掉,戴硬性角膜塑形镜(RGP/OK镜/MCT)仍然会得其他的角膜和眼睛的严重疾病。第二,如<< OK镜造成孩子们永久失明>>一文所说硬性角膜塑形镜(RGP/OK镜/MCT)“剥夺氧气”。结果是“干眼”。 一般1-2年“干眼”形成。 “干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疾。必须医治3-6个月。美国的生产厂家实际上也说的清清楚楚1)硬性角膜塑形镜(RGP/OK镜/MCT会造成“干眼”;2)有“干眼”的患者不能戴硬性角膜塑形镜(RGP/OK镜/MCT;戴硬性角膜塑形镜(RGP/OK镜/MCT必须“立即”停下来。年轻的家长们,你们知道吗?你们被告知了吗?第三,角膜中心变薄 (Cornea Thinning)。案例表明,硬性角膜塑形镜(RGP/OK镜/MCT每年使角膜中心变薄20um左右。5年使角膜中心变薄100um左右。很多人不知使角膜中心变薄100um多以后的可怕后果。临床表明,角膜中心变薄是“圆锥角膜病”(俗称“突眼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病理是:角膜中心变薄后,眼内的压力冲向角膜中心变薄的部分;角膜中心变薄部分慢慢向外突出。临床研究也表明,角膜中心变薄100um多以后不是马上得“圆锥角膜病”,而是20-30年后。第四,角膜曲率变形(角膜中心变薄周边相对高出)。其结果是不规则散光和不规则重影。硬性角膜塑形镜(RGP/OK镜/MCT一年后,你会发现“散光”出现或加深 --- 实际上这国人轻易上当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国人对有关硬性角膜塑形镜CRT/RGP/OK镜对角膜,视力和眼睛造成的严重危害的英文原文读不到也读不懂。加上配镜师谢培英误导。可悲的是,国人上当不算,还以为得了个好东西;“互相交流”。一开始,并无显著不良症状。1-2年后,各种不良症状开始显露,并不断严重:包括眼干燥;角膜损伤,角膜变形。所以,配近视眼硬性角膜塑形镜CRT/RGP前,配镜 医生一定会让你签具一份只有你本人(而非近视眼CRT/RGP 医生)对风险和负面后果负责的书面保证书。近视眼硬性角膜塑形镜CRT /RGP医生对风险和负面后果没有任何法律负责。由于不良症状 而停止带近视眼硬性角膜塑形镜CRT/RGP/MCT后,近视眼硬性CRT/RGP造成的不良症状目前很难或无法治愈,如角膜变形。角膜变形的临床症状是近视加迭影或不规则重影。不规则重影没治!第五,难以预料的眼科疾病的综合症。配镜师谢培英把中国少年儿童当作“小白鼠”实验硬性角膜塑形镜,违法医得和人类最基本道德准则,是不可取的。 患近视眼的中国少年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是弱势群体,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重视

为首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和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国内首部《角膜移植学》专著和主编国内首部《人工晶体植入学》。另主编、主译和参编书籍 l4 部。在国内外眼科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302 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论文81篇,居国内之首,以第一作者或通迅作者发表被 SCI 收录国外发表论文 75 篇。完成角膜移植手术和白内障手术各万余例。先后承担国家 863和 973子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 25 项。1999 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杰出成就奖,2004 年获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现为《中华眼科杂志》等12 种眼科杂志副总编、编委、美国眼科学会国际会员、国际眼表疾病学会理事、亚太地区角膜病及屈光手术学会理事。教学方面,作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等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达100余名,进修医师遍布全国各地,为我国眼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287篇。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卫生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代表。并于1998年获中华眼科学会奖,1999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国际杰出成就奖”,2004年获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2005年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功勋奖”,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自主创新人物”,同年获中华医学会“眼科杰出成就奖”,并于2007年当选为亚洲角膜病学会副主席。

刘苏冰是在郑州视光坐诊,擅长屈光不正、老视、圆锥角膜、干眼症的诊治。刘苏冰院长领衔创办郑州视光医院,在准分子手术、飞秒激光手术、ICL晶体植入手术等屈光手术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刘苏冰院长在开展了河南首例准分子手术,首例ICL晶体植入手术,首例v4c晶体植入手术,首例LDV飞秒激光手术,首例老花眼激光手术,目前累计手术经验18万例。刘教授的每年手术量都是河南省第一位的。近视手术多少钱?刘苏冰院长从业三十余年,曾参加美国眼科学会年会(AO)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和刊物宣读发表论文,曾在《中华眼科杂志》等SCI期刊与《眼科世界》等重要眼科期刊发表论文论著六十余篇,频被国际国内同道引用。多次赴国外参加美国眼科学会年会、欧洲屈光与白内障学术会议和亚太屈光和白内障会议;连年参加中华全国眼科大会、全国性屈光与白内障会议,主持并宣读论文交流学术成果,并从国外引进的眼科技术。想了解更多关于刘苏冰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视光眼科。视光眼科是一所以激光矫正近视为特色、眼底病、小儿眼科、白内障、青光眼、眼表疾病、眼外伤、医学验光配镜等诊疗项目综合发展的专业眼科医院,同时是省、市医保定点单位、新农合定点单位,残疾人联合会低视力矫正定点单位,并且作为国内为数不多拥有6套近视矫正的设备的医院,在术检方面也有省内特殊检查项目--欧堡和CBI,为近视手术保驾护航。

论文 注意多喝水,眼睛感到疲劳是可以滴下眼药水,平时可多吃些含有B-胡萝卜素的食品,如:红萝卜、木瓜、番瓜、绿色蔬菜等,有些人在办公室会泡些枸杞茶、或是决明子茶,这些都是对眼睛很有帮助的东西.希望可以帮到您 2020年6月,我国发布了首部《中国眼健康白皮书》。书中指出,2018年我国近视人数已经超过6亿人,其中,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为53.6%,大学生近视率更是超过90%。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近视?孩子有哪些表现可能是近视了?治疗孩子近视有哪些方法? 1. 导致孩子近视的两大不良用眼习惯! 两大不良用眼习惯是导致孩子近视的罪魁祸首,一是  连续用眼时间过长 ,比如连续看3小时电视等;二是  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 ,比如连续玩手机3小等。 对于孩子来说,缩短连续用眼时间,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是控制近视最好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用眼习惯呢?美国眼科学会专家提出了防控近视的“320”法则,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抬头看远处20英尺(≈6米)的地方,看20秒。 也就是说,当孩子集中学习或近距离用眼一段时候后,让孩子看看远处或者去户外活动一下,将用眼的时间分成一个一个节段,避免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 虽然养成这样的习惯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多孩子可能还是无法做到,有的孩子可能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近视。对于家长来说,能够早期发现近视也十分重要。 2. 孩子有哪些表现可能是近视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下几种“奇怪”的眼神,往往可能预示着孩子发生了近视。 看东西会凑近 什么叫凑近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看电视,看一会就跑到电视机跟前去看了,妈妈说离远点看,孩子却和妈妈说离远点看不清楚。 眯眼 孩子一看东西就将眼睛眯起来了,妈妈让孩子把眼睛睁开,孩子会说睁开看不清楚。 频繁揉眼 有的孩子看东西看不清楚不会说,而是频繁揉眼,这种孩子往往可能是单眼有问题,斜视的孩子可能也会揉眼。 歪头 孩子平时不歪头,但一看特别精细的目标时,就开始歪头,这种情况往往和散光、斜视有关。 出错 有的孩子写着写着字,就串行了,这可能也提示着孩子视力有问题。 总而言之,妈妈观察孩子的眼神,如果五天内偶尔出现一次上面的某一种情况,可以继续观察,先不管它,但如果孩子一看东西就出现以上情况,就要赶紧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视力,及时治疗了。 3. 目前治疗孩子近视最有效的三大方法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治疗近视有三个被全世界眼科专家公认的最关键的方法,一是角膜塑形镜,二是0.01%的阿托品,三是户外运动。 下面我们就来展开讲讲: 『 角膜塑形镜 』 角膜塑形镜,又称“OK镜”,主要适用于75度到500度的近视。我国规定,8岁及以上的孩子都可以配戴角膜塑形镜。 晚上给角膜戴上塑形镜,通过一晚上让角膜重新塑形,在第二天早上睁眼视力能达到1.0,1.0的视力能够看清楚就可以不戴眼镜,同时延缓近视度数的增长。 但1.0的视力是有时限的,有的孩子能维持24小时,有的孩子可能只能维持10个小时,这也就要求孩子第二天晚上需要接着戴角膜塑形镜。 还需注意的是,角膜塑形镜不能像平时配眼镜一样在眼镜店配,而是要到医院去配。 同时,戴角膜塑形镜之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眼科检查,排除眼病,符合角膜塑形镜配戴条件的才可以。 另外,戴角膜塑形镜有特定的时间和时效,相当于是在孩子近视增长最快的时候来了急刹车,只能延缓近视发展,并不能治好近视,疗效在70%左右,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100%的疗效,同时只对500度以下的近视有帮助,超过500度帮助就不太大了。 对于孩子来说,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才是最好的选择。 『 0.01%的阿托品 』 0.01%的阿托品由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专家提出,提出后引起很多国家学者兴奋,被认为是控制近视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它同样也只有70%左右的效果,也有部分家长反馈说用了一段时间后,疗效减弱。这时建议及早咨询医生,换别的有效的控制方法。 『 户外运动 』 户外运动是医学里的用语,更准确的意思是户外晒太阳,或者叫沐浴阳光。 这个结论来源于澳大利亚眼科学者的一项研究,他们对两个尖子班的孩子做了一个统计观察,其中一个班的孩子很少到户外活动,另一个班的孩子经常到户外活动。 三年过去后,他们发现很少参加户外活动的班级比另一个班级里的孩子近视发病率高30%以上。 这项科研成果同样引起了全世界眼科专家的注意,很多专家进行同样的试验后,试验结果非常相似,就认定户外运动能够防控近视。 户外运动需要运动多长时间呢?2小时。但这个时间对于我国很多孩子来说,还是无法做到。 根据此,我国眼科专家做了临床观察,发现1小时和2小时的户外运动,防控近视的结果相似。 所以,现在提倡孩子们每天最少进行1小时的户外运动,能够有效防控近视。可以参考德书籍:

中国美术家协会期刊投稿

艺术类国家级核心期刊有《美与时代》和《艺术品鉴》。

可以在《美与时代》和《艺术品鉴》上发表美术理论,这两种刊物均在中国知网收录。

扩展资料:

投稿须知

1、稿件署名作者应为合法著作权人,文责自负,作者排序以原稿为准,文章内容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本刊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文稿请以WORD格式按附件形式发至本刊投稿信箱。

2、本刊对来稿一律先按栏目要求进行汇总编号登记,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对来稿文章进行必要的删改,不接受删改的作者请声明。

3、来稿应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用字规范。文辞力求精炼,以3000~6000字为宜。随文根据需要可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参考文献若干。

4、若来稿论文受到省(市)、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并将相关证明(或复印件)的电子版发送到本刊编辑部邮箱。

5、来稿请作者注明真实姓名、性别、所在单位全称、联系电话、手机和信箱。

6、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概不退稿,出刊后每篇文章赠作者1~2册样,如果作者仍有需要,可按邮局征订价购买。

7、来稿需注明:作者姓名、研究方向、单位全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以及联络手机,以便于给杂志社给你邮寄用稿通知和杂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与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艺术品鉴

可以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进行投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不定时征集艺术作品,你可以在官网上或者公众号上留意,在指定的时间内投稿即可。投稿时,需要匹配对应的投稿类型,切勿投错。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期间应该如何学习?研究生期间会有哪些困惑和不足?论文如何构思与撰写……近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系主任王犁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思考,以《未来学术的底色——研究生期间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为题,在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课堂上给出了其建议。以前常给本科生聊本科四年应该注意些什么?硕士研究生阶段跟本科生肯定不一样,在提醒大家前我还是先聊聊自己读研究生时在这个阶段的困惑和不足吧。一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和近代美术史的把握,我在两者之间找了一个交叉点,博士论文写傅雷与黄宾虹——博士论文写了实足一年半多,题目是《几上峰飞来——傅雷与黄宾虹几个常见问题的疏证》,十五万字就写了三个问题:1、黄宾虹生前有不有名?2、黄宾虹的国际视野?3、傅雷为黄宾虹做了什么?博士论文答辩通过以后,我突然觉得,假如自己对近现代思想史再熟悉一些,会把黄宾虹的民族主义思想根源研究的更清楚。黄宾虹一辈子绘画风格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坚信中华文化可以拯救未来的世界,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文化自信”。要知道他的这种文化自信是在晚清民初李鸿章所说的中国社会正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背景里确立起来的,其根源是否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呢?很多朋友问我读博收获了什么?我说收获当然是很大的,例如明显感觉我的文献阅读能力增加了,但认识问题的深度还不够,驾驭材料的能力也不足。1951年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的黄宾虹1964年译著《艺术哲学》出版后的傅雷夫妇我是国画人物专业出身,教学之余,读书、写作、画画、练字,字一直写不好,但一直也不愿意放弃,故在写字上花了很多时间,剩下留给画画的大概是教学之余的四分之一时间,有时还会更少。去年在天津美术学院国画学院做了一个讲座,讲座后提问环节有同学问我,这个阶段绘画上的困惑是什么?我才开始反思这个问题,自己现阶段在绘画上,对经典转换的能力还不够,也就是处理形的能力要建立在对经典的转换上,而不是自己向壁虚构硬搞,自己凭空处理的形,总觉得格调不够高。这就是摆在我面前两个水平为什么不够的学术命题。孔夫子说“五十知天命”,也就是一辈子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到了五十岁已经可以有个大概的估计,但还有什么动力让自己继续前行?人总是这样,不管什么阶段,只有尽力了,才无怨无悔。我常跟朋友聊起,学问不一定做的好,但努力成为一个明白的人,或者成为一个不人云亦云的人。二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我们的学术问题是什么呢?我先不聊学术问题,先聊聊怎么与导师相处的问题——谈什么我总先谈人,谈完人,再去谈人要去做的事。以前我总提醒本科生,是否能够和老师相处成同行、交成朋友,说实话现在的本科教学,师生间不熟悉是很大的弊病。同学的性格大概怎样?同学擅长什么?同学们的喜好?他(她)是哪里人?怎么走上这条道路的?这些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了解都不具备,怎么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我们的研究生阶段呢?假如本科阶段是因为人数多,教师上课面对不同的班级,造成相互间不熟悉,研究生阶段人数相对少,我们怎么来弥补这个弊端?我建议大家在一年级完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之余,多去导师办公室坐坐,条件允许一星期一次以上,条件不允许的话,一个月至少一次以上。假如自己离开杭州,最好给导师打个招呼,说自己什么事离开了,大概什么时候回来,这不是制度意义上的请假,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近的方式。从硕士研究生开始,你的老师就是你的师傅,因为这层关系,将会一辈子与你有关,你相处的好,会是父母以外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这种相互的关系,首先你要有这个意愿,需要具体行动实施这个意愿。我看过很多北大学者怀念老师的文章,写到老师平时闲聊怎样影响他的读书治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很多并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中。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常交往中,你的性格是什么,导师的性格怎么样,都有相互的了解,从而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和友情。三聊完人与人的交往后,我们再聊聊学术。研究生毕业论文要达到什么水平?最低水平是不抄袭、符合基本的要求,能够勉强通过毕业答辩。假如只有这个要求,我估计你这辈子跟你研究生从事的专业也就没有太大的关系了,或借助这个专业出身的理由,混碗饭吃罢了。那么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论文需要达到什么水平呢?首先,你要知道你就读的专业国内一流学者是谁,你能不能给你们专业的学者排出一个你眼里的排行榜?这些学者的学术成果放到近现代这个专业发展史上水平如何?其中你最喜欢的学者,成名作和学术制高点的作品是那几篇文章或专著,他们是什么年龄写出来的。到这一步你就开始慢慢知道你就读专业所处的学术现状,在这个学术现状的前提下找到你的定位和未来的目标。美术教育专业的学术制高点在哪里?首先要知道它不是对大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一般性陈述,它肯定涉及教育史、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而中国当代做美术教育研究最好的专家又是哪几位?放到整个教育研究领域他们的水平又怎么样?中国人聊大学,开口闭口北大清华,我们了解北大清华做教育研究的学者是哪几位?他们在中国当前研究教育的地位有多高?形成他们的学术高度的学术资源又是哪些?聊到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我们要把从事美术教育这个职业和从事美术教育研究区分开来 ,我们美术教育研究的学术制高点是研究美术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美术教育这个学科在中国八大美术学院中,从美术师范系到现在的美术教育系,美术师范系只是给当时的中小学培养美术教师,没有美术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和责任,美术教育系是2002年扩招的结果,所以美术教育专业在美术学院中发展并不稳定,或许在人文学院史论系美术史研究中涉及教育的某些研究成果会更好一些。真正美术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综合性师范大学会比美术学院做的好一点,比如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希望美术教育的研究生要关注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学精神》梁启超等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8月第一版《大学之道-北京大学的传统》刘军宁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怎样鉴定书画》张珩著,文物出版社1966年4月第一版黄涌泉(1927-2005),浙江嘉善人,被誉为国内研究陈洪绶第一人。《法国文化政策:从法国大革命至今的文化艺术机制》 杰郝德-莫里斯著 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1月第一版作为研究生,我们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知道我们可以接着做些什么。四下面再谈谈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研究生学习除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以及专业课程以外,专业课程的安排每一个导师的情况又不一样,但是,不管怎么安排其实都有大量的自主时间,这些时间都是应该拿来阅读的。我大概计算了硕士研究生的三年时间可以读完多少本书,书有厚薄深浅,假如精读两星期一本书,一年也就24本,三年72本,研究生期间读72本书并不多,当然阅读有精读与泛读,我会在精读一本书时,泛读其他稍浅一点的书,这样的话用深浅来调整阅读节奏,也是阅读的休息方式。但是,我们很多同学要扪心自问,我们养成这个阅读习惯了吗?说不准这个并不多的72本也读不完。我去年才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资格,还没有第一批学生,我正全力以赴的等着他们的到来,或者说,人类有一种藏在黑暗深处“虐待”他人而获得快感的动物性。当我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后没几天,学校研究生处就派了个访问学者给我,访学时间四个月,访学大概是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要求。四个月其实时间很短,我为了不耽误她,很快见了个面,给她说我能够提供什么帮助。还有四个月时间其实很短,学院的硕博课都公开,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选听,我本科的课也可以来插班上,但有一个要求就是两周一本书的阅读量,一个月选一本写书评,四个月最好完成四篇书评,再找一个选题写一篇专业论文,作为访学的业绩。写书评的目的是逼自己看书仔细一点,还有训练文字的表达能力,当一定的阅读量和书评的文字训练,自然就推出了最后要完成的论文。她就问我要看什么书?其实我最反对给别人开书单,看书是一本一本看的,读完一本发现的问题,就会牵出下一本,虽然趁年轻要多读几本“硬书”,但对于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还是先看几本看得懂的书。当你觉得太浅不过瘾时,自然会去读更有深度的书。怎么写书评?我给她介绍了一个“上海书评”公众号,里面都是优秀人文学者写的书评,稍化点心思琢磨一下,学点皮毛也够应付普通报纸的“千字文”了。《黄宾虹画传》王中秀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这位访学的同学递交第一篇书评是读王中秀先生《黄宾虹画传》,我给她标红批改: 1、不要有学生气,注意学术表达的口吻,什么口吻是“谦虚”?什么谦虚是“学生气”?自己要琢磨一下。2、每一遍文章要有不同的题目,不是“读后”。3、文后都要有写作时间。4、正文中的修改意见标红的地方。5、要完成两周一本书和一个月一篇书评的任务,不然四个月学不到什么东西。假如你一个月两本书选一本写书评,四个月就是四篇书评,假如有四篇书评发表,那是很骄人的成绩。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2021年12月24日《书法报》“读书”版。第二次是看她全程旁听了我们学院“国之华光——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学术研讨会”,安排她写个学术活动的侧记,电话里又在给我各种扭捏,我说四天时间一篇五六千字的稿件,《美术报》要用,给我回答做还是不做?你不做我找其他人,不要在这个时候给我谦虚,后来就是这篇我们看到的2022年1月8日《美术报》“美育”版整版的文章。第二篇书评是我给她的任务,广西艺术学院的近代美术史家刘新寄给我的新著《中国美术中的广西图像——20世纪中国画家的广西行旅》,我没有时间写书评,就推给了她,推给她有推给她的道理,就是阅读这本书可以发现,在边远的广西怎么寻找与近代美术史有关的话题,后来她完成《20世纪中国画家广西行旅的研究意义——读〈中国美术中的广西图像〉》,发表在天津《中国书画报》2022年3月2日“美育”版面。还有一个月她访学就要结束了,我期待她最后一篇稿件。从前三个月的业绩来说,我相信她肯定比较努力和辛苦,也感受到什么叫充实,说实话一切事都是为自己做。要有这样的阅读量和训练,怎么会怕最后的毕业论文呢。这位访学的同学是来自宁夏固原学院的王宏芳。后来负责研究生工作的周华老师给我说,访问学者也是来自高校的老师,不能算学生,只是挂在某个导师名下带一下。真是抱歉!我把她当学生“欺负”了。五再来谈谈研究生期间的业绩。我们学院美术教育、艺术鉴藏是实践与理论兼修的人才培养方向,艺术管理是以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为主的培养目标。实践就体现在大家的艺术创作,刚听说我们学院黄骏教授的研究生一年级的创作成果,有四位入选全国青年美展,这是了不起的成果,也体现我们学院实践类的实力和水平。另一个方面就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涉及论文写作与发表。一提到写作与发表,我就想起作家余华谈创作,一个东海边海盐县城的牙医,很羡慕县文化馆上班的工作人员可以不坐班,睡到几点上班就睡到几点,因为他们是县里的文艺人才,文艺人才包括画画、唱歌与文学,他觉得自己这么大的年纪开始学美术、音乐已经来不及,那就写作吧。而且中国有那么多的文学期刊,基本上每个省由一大一小两份,比如浙江有《江南》与《西湖》,直辖市就更多了,写了就投稿,无数次不用以后,总有一次被编辑看中,于是出现在文学刊物,慢慢因为写的好,还成为了著名作家。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家故事。现在因投稿而走上文学道路的少之又少,大概是网络上被某编辑看到,而慢慢出现在文学刊物上。那我们研究生的论文怎么出现在刊物上?相信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体现理论研究的成果,一是刊物发表;二是论坛发言入编文集。要谈论文发表,就得谈谈现在美术期刊的现状和学院科研的现状。当你要进入大众的视野的时候,已经不是学生的身份了,是年轻学者,竞争对象是国内同行,或许很多是师辈同行。大家有没有听过C刊、核心期刊、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一般性期刊的概念?所谓量化管理,就是便于管理,表格一目了然,省心省事。全国的艺术院校教师评职称,从讲师、副教授、教授,都要用刊物发表的业绩分层评估,把自己对个体员工的学术评价责任推给社会,优点是杜绝校园内部的人情和不公,缺点是学校推卸判断教职工学术水平的责任,学术水平不是文章内容决定,是刊登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来决定,再也不会出现沈从文、梁漱溟这样无文凭有真才实学的学者进入校园了,那些拍板让沈从文、梁漱溟任北大教职的前辈,都有个体的自信和魅力啊。接着说刊物。美术类刊物就那么几家,前几年艺术类传媒的市场化,也就是以版面付费的方式刊登,几乎摧毁了美术刊物的公信力,少数院校学报守住底线成为现在的“核刊”。现在纸质媒体滑坡,一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二是自身没有守住学术底线。一个靠钱就能刊载的刊物,哪有什么学术公信力啊!这几年稍稍有点点回潮,没有前几年市场化那么疯狂。少数有责任心的刊物编辑想,反正大家对传统纸质媒体不重视了,办好办坏都卖不掉,不如把它办好一点,也就是极少数优秀刊物尚存的原因。假如一个社会沦落到守住弱者公平正义的底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追求卓越只能成为每一个体的隐私。好的刊物有限的栏目,已经被那些为了评职称和项目结题的稿件挤得堵车;烂的刊物收版面费,稿件庞杂不分类,文章就是刊发在里面,也如泥牛入海无学术交流的光芒,只是达到完成硬性规定的目的,凑数而已。在这个社会现状的前提下,我们研究生发表的机会在哪里?我仔细想想,应该是向各个专业院校举办的论坛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各地美术家协会举办学术活动投稿,很多画院的学术活动也向全国公开征稿,比如这几年扬州“扬州画派”纪念活动,无锡的倪云林纪念活动,绍兴的徐文长纪念活动,还有各大美术院校举办的各种门类的学术论坛,都会向全国公开征稿,有些还特意开设青年学者环节,这就给我们研究生提供机会,这些机会只要你的论文够水平,一般都会录用,假如有刊物联合举办的背景,还有在刊物发表的机会。这些论坛从征稿到截稿,大概半年的时间,现在网络很发达,只要有心就容易发现这些信息,选择与自己研究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投稿参加,当你在这些论坛一展风采时,相信你会获得一些作为青年学者的快感。六硕士研究生期间有点传统师徒的方式,看很多前辈学者与学生在一起都是谈最近在读什么书,互相分享阅读的经验。因为研究生期间是共同学习的过程,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近阶段伴随研究的阅读吧。傅雷家书去年暑假接受“听松文库”的邀约,给他们翻译引进日本的一本楠濑日年《书斋管见》写前言,我又翻出我所有有关吴昌硕的书,把有关学者书房的书看了一遍,当然也认真读了这本已经编排好的著作,写下一篇权做前言的文字《没有什么比书斋更能展现主人的个性了》,虽然书还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的手上走审校的程序,也因写这篇四千字上下的短文,我阅读了《吴昌硕年谱长编》(朱关田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吴昌硕谈艺录》(吴东迈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回忆吴昌硕》(刘海粟、王个簃等编著)等,还有几本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陈振濂,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维新:近代日本艺术观念变迁——近代中日艺术史实比较研究》(陈振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在山西大学从事教学的日籍学者堀川英嗣先生,还为我提供了吴昌硕写给楠濑日年书法作品图片。文章写好后也给几位要好的朋友看看,希望他们提提意见,温州的方韶毅先生看了挺认可,建议投稿三联的《读书》,《读书》是我一直喜欢的知识分子刊物,假如可以发表,也很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依建议行事,投在刊物的邮箱上,三个月也没有音信,没有入刊物编辑的法眼。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家看我发表了很多文章,更多的时候杳无音讯的退稿。去年暑假还写了一篇有关诸乐三研究的文章,2022年是诸乐三诞辰120周年。诸乐三是吴昌硕的弟子,金石书画大家,在文献上我比较熟悉,但自己书法上认识薄弱,无法在其金石、书法、绘画上聊深入的见解,看到安吉诸乐三艺术馆丛书之一《诸乐三写生画稿》(山水卷、花鸟卷)(诸乐三艺术馆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写了《诸乐三速写浅论兼谈中国画教育的造型问题》的一篇万字论文,论文提交组委会后,卢炘老师也提了一些意见,给我国庆节的十天假日修改。我聊这些事就是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老师,也跟大家一样,并不是想象那么容易或简单,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看文献资料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情,怎么驾驭资料的认识高度,反而是我感到最困难的事情。暑假两个月还写了一篇林风眠研究的文章《〈傅雷家书全编〉中的林风眠》,这篇文章比较长有一万五的字,是我博士论文的副产品,写的比较快感的一篇文章。暑假两个多月,其间还接受毛建波老师布置的任务,写一篇与吴永良老师速写有关的文章。去年十一月份无锡《书画艺术》主编薛源来电话,邀请我参加倪云林学术研讨会,我说对元代美术史不熟悉,对方问我熟悉那一块,我说近代美术史熟悉一点,对方就说你可以写一篇倪云林在民国时期的传播与影响,最后我找了一个更小的点,写了一篇《浙江博物馆藏黄宾虹〈临倪瓒山水图轴〉(1913)辨析》,写的非常快感,成了2021年下半年自己较喜欢的一篇文字。你看写文章就是这样,逼一逼也可以逼出跟自己研究有关的切入点,事后想到这件事,还是很感激对方的催逼。寒假计划写四篇文章,最后只完成两篇。从正月初三开始精读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读了二十多天才读完,这本完成于1941年的名作,真是让我为之感叹的一本近代史著作。抄一段与大家分享:“中国对于传教事业疑虑,慈禧于拳乱后,尚信教士挖眼取心配成药剂之说。德龄女士言其不足凭信,举其父裕庚办理教案为例,因论教士救济穷苦之事业。太后转言教士果实悲天悯人,救济穷苦,收养孤儿,医治病人,何不在其本国而来中国?其言足以代表大多数人民之思想,今日之怀此见者,数尚不少。”(第345页)读来感慨万千,虽然时至今日,挖眼制药已经不信,“无利不起早”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还是很普遍的事情。实话说,我学术研究基础并不好,还好有基本的阅读习惯。哪怕做不好什么研究,看的东西多了,就会有宽容开放的态度,努力寻求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最后,我像建议本科生一样,在此提醒大家,要记得努力学习之余谈恋爱,本科、研究生都是人生最好的阶段,处理好男女之间的感情问题也是一种需要经历与学习的能力,也是感受“人之为人”最好的方式,但我要提醒你们,谈恋爱期间,男女朋友不要合伙做生意,情感夹杂着经济往来,基本没有什么好结果,最后影响的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学业。

投稿美国统计家协会期刊

美国统计协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以下同学分享申请美国生物统计学经验总结,申请人美国本科背景,没有明显劣势或优势,申请结果有密歇根大学OFFER以及匹兹堡大学OFFER以及其他一些学校的录取,希望这份总结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 背景:美本一枚 GPA: overall: 3.6, major: 3.83 Major: Math, Biology GRE:580+800+3 Research experience: one year experience as RA in public health, one summer experience in applied math and neuroscience, almost 2 year experience in biostat recommendation: one/two from school professor (depends on school requirement), one/two from the faculty who I work with paper: one is under review, one is drafting, but I am not the main author 申请学校:UW(biostat), Umich(Biostat),unc(biostat), Upitt(stat), BU(Biostat), UT health center(Houston) (Biostat) Offer:Umich,Upitt admi: UT(funding still deciding) withdraw: Unc ,BU rej: UW(伤心,但是拒了我以后,我少了很多纠结,因为Umich就是我的next choice。因为在北卡读的本科,如果有其他的option,就不想在北卡继续呆了,想换个地方挑战下自己) 选校:我这次主攻生统,因为自己背景更match biostat。申了几个排名很前的。但是也申请了几个排名很一般,当保底。保底一般都是看地理位置啊,申请难度一类的。如果一定是要上学的,那么还是需要有保底的。

美国化学协会发表论文

是,IECR为美国化学会旗下工程技术领域期刊,旨在发表工程应用领域内最新的高质量原创性研究成果,该期刊被国际化工领域学者公认为化工三大顶级学术期刊之一。

IECR由美国化学学会数据库ACS主办,在化学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主要覆盖化工领域的材料、分离、反应工程、过程控制与分析、聚合、分析化学、应用化学、有机及无机合成等方向。

报道化工领域中新颖、实用、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目前IECR论文引用频率已超过了AIChE和CES,其审稿周期也是三大期刊中最短的。

iecr杂志的全称为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是化工领域的一本期刊。

是学术水平很高的人才。acs期刊是较高等级的。ACS(美国化学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协会,ACS期刊涵盖生化研究学、药物化学等多个领域,属于较高等级的期刊。现有163000位来自化学界各个分支的会员。美国化学会每年举行两次涵盖化学各方向的年会,并有许多规模稍小的专业研讨会。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是SCI,算不上顶级期刊,但也是很不错的期刊了,IF大概8多一些,且还在缓慢上升,是侧重于材料应用的多学科交叉期刊。能发ACSAMI还是可以的。

J.AM.CHEM.SOC是指《美国化学会志》期刊(简称JACS)。

1.《美国化学会志》(英语: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JACS是美国化学学会发行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879年,初期为半月刊,1967年改为双周刊,现为周刊。内容包括通讯或快报和全文等形式,涵盖化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是化学领域最富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

2.《美国化学会志》,是每个材料和化学家梦想发表论文的地方。可以说是《材料与化学》杂志的领军人物(谷歌学术将所有学科分为八个领域,JACS在材料与化学领域排名第一)。

扩展资料:

1.J.AM.CHEM.SOC由美国化学会志于1879年创立,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2011年,影响因子为9.9073176,发表文章3176篇和408307篇。

2.2012年,影响因子为10.677,发表论文3099篇,总引文431286条。2013年,影响因子为11.444,共引用462510条。2014年,影响因子为12.113,共引用489761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JACS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