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奥斯特发表过哪些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4:57:01

奥斯特发表过哪些论文

1、电流的磁效应是奥斯特发现的。1820年的一天,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奥斯特正在给学生上电学实验课。只见他用导线连接伏打电堆的两端,又把磁针悬挂在导线上。 2、“瞧,磁针转动了,偏离了南北极!”一位名叫玛尔格蕾特的女学生惊奇地说。这一偶然现象,令奥斯特教授兴奋不已。 3、奥斯特用许多伏打电堆做成了一个很大的“电流影响磁针偏转的实验装置”。他决定改变一下导线和磁针的方向,变相互交叉成直角为平行并排放着。他把导线转了90°角,让它和磁针平行,成南北方向。就在接通电源的一瞬间,磁针迅速转动起来,从南北指向转为东西指向,轻轻晃动了两下后停下来。当切断电源后,磁针又恢复到原来的南北指向。 4、这次实验,证明电流确实能对磁针发生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奥斯特发表了他著名的论文《论磁针的电流撞击实验》,他将这一实验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为了纪念奥斯特,磁场强度的单位以“奥斯特”命名。

奥斯特瓦尔德是物理化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物理化学的开创者,在物理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那么奥斯特瓦尔德的研究范围是什么,对现代物理化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下是对奥斯特瓦尔德生平简介。奥斯特瓦尔德出生于1853年,19岁的他进入多帕特大学学习物理化学,毕业之后,他继续留在了学校,师从当时有名的物理学家奥丁根,在这段时间的学习期间,奥斯特瓦尔德接受各种物理分析手段的训练,在此期间,最重要的方法是他利用物理手段,结合化学知识来一起分析研究科学问题,这成为了他以后始终保持不变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手段。1878年,奥斯特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年仅26岁的他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科学界对于他在博士期间做出的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开始重视起来。这是奥斯特瓦尔德生平简介中的学习生涯中的简介。

1880年,奥斯特开始撰写关于的书籍,在书中阐述从物理化学的角度来研究问题。1881年,奥斯特开始在大学任教,并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1888年,他去了莱比锡大学任教,并研究了化学与热力学的关系,成功通过运用物理理论解释了化学中的酸碱指示剂的理论。之后,奥斯特运用物理原理,开始了对催化现象的研究,1906年,奥斯特退休,离开了莱比锡大学,开始撰写自己的自传,1909年,奥斯特由于在物理化学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上是奥斯特瓦尔德生平简介。

阿累尼乌斯出生于1859年,是瑞典著名的物理化学家。阿累尼乌斯是电离理论的创立者,同时又以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闻名于世。说到使他轰动化学界的电离理论,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奥斯特瓦尔德。阿累尼乌斯与奥斯特瓦尔德不仅是普通的师生关系,更是关系密切的挚友。阿累尼乌斯与奥斯特瓦尔德的相遇,使阿累尼乌斯的电离理论得以有问世并为大家所知晓的机会。奥斯特瓦尔德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而阿累尼乌斯则是瑞典人,按说在阿累尼乌斯成名之前,他们两个人是完全没有交集的。当时,阿累尼乌斯以《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一文来申请博士学位,谁知他的观点不被众多专家老师所接受,答辩后,他被评为四等,只被保留通过。也就是说,他虽然得到了博士学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被认可,这使阿累尼乌斯几乎失掉了在乌普萨拉大学担任讲师的资格。

在整个瑞典都没有人支持他的观点的情形下,阿累尼乌斯开始向国外寻求支持者。1884年,在处处碰壁后,阿累尼乌斯有幸结识了在里加工学院任教的奥斯特瓦尔德教授。奥斯特瓦尔德对他的观点很是欣赏,在他的支持下,阿累尼乌斯继续他的研究。阿累尼乌斯与奥斯特瓦尔德的合作也在那年夏天随即开始。在奥斯特瓦尔德的支持和帮助下,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逐步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奥斯特瓦尔德是物理化学这门学科的开创者,他成功的将两门学科结合起来,从物理的角度去研究解释化学中的相关问题,1909年,因为他在物理化学研究中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那么奥斯特瓦尔德的成就有哪些呢?奥斯特瓦尔德的成就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化学的催化剂的催化现象方面的研究,以及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奥斯特是化学中第一个研究催化现象的化学家,催化最早是由瑞典化学家提出来的,但是在之后的学者的研究中,没有人能够证明催化剂与催化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1890年奥斯特开始研究催化过程,同他的助手进行了异相催化的研究,并在1895年发表了相关 文章,在文章中,他指出了催化剂的其他特性,催化剂只能起到加速反应的作用。

除了在催化剂方面的研究,奥斯特瓦尔德的成就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奥斯特瓦尔德在大学任教之后,开始了他的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1880年,奥斯特开始撰写相关书籍,他的物理化学书籍出版之后,受到了学者们的欢迎,但是也有大量的质疑之声,当时欧洲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有机化学的研究,认为奥斯特的研究不属于化学。之后,奥斯特开始了化学与动力学还有热力学的研究,成功证实了前人的研究。之后,他又开始了对溶液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一直沿用至今。

1820年的一天,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奥斯特正在给学生上电学实验课。只见他用导线连接伏打电堆的两端,又把磁针悬挂在导线上。

“瞧,磁针转动了,偏离了南北极!”一位名叫玛尔格蕾特的女学生惊奇地说。这一偶然现象,令奥斯特教授兴奋不已。

奥斯特用许多伏打电堆做成了一个很大的“电流影响磁针偏转的实验装置”。他决定改变一下导线和磁针的方向,变相互交叉成直角为平行并排放着。他把导线转了90°角,让它和磁针平行,成南北方向。就在接通电源的一瞬间,磁针迅速转动起来,从南北指向转为东西指向,轻轻晃动了两下后停下来。当切断电源后,磁针又恢复到原来的南北指向。

这次实验,证明电流确实能对磁针发生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奥斯特发表了他著名的论文《论磁针的电流撞击实验》,他将这一实验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为了纪念奥斯特,磁场强度的单位以“奥斯特”命名。

奥斯特在哪里发表论文

答案:首先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物理学家是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1820年7月21日,奥斯特写成《论磁针的电流撞击实验》的论文,是一篇极其简洁的实验报告。奥斯特在报告中讲述了他的实验装置和60多个实验的结果,从实验总结出:电流的作用仅存在于载 流导线的周围;沿着螺纹方向垂直于导线;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可以穿过各种不同的介质;作用的强弱决定于介质,也决定于导线到磁针的距离和电流的强弱;铜和其 他一些材料做的针不受电流作用;通电的环形导体相当于一个磁针,具有两个磁极.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首先发现电流磁效应的科学家是:奥斯特

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他是1820年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发现的,

1820年4月的一天晚上,奥斯特在为精通哲学及具备相当物理知识的学者讲课时,突然来了“灵感”,在讲课结束时将通电导线与磁针平行放置于是,他在一个小伽伐尼电池的两极之间接上一根很细的铂丝,在铂丝正下方放置一枚磁针,然后接通电源,小磁针微微地跳动,转到与铂丝垂直的方向。

小磁针的摆动,对听课的听众来说并没什么,但对奥斯特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多年来盼望出现的现象,终于看到了,当时简直使他愣住,他又改变电流方向,发现小磁针向相反方向偏转,说明电流方向与磁针的转动之间有某种联系。

奥斯特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电流对磁针的作用,于1820年4月到7月,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做了六十多个实验,他把磁针放在导线的上方、下方,考察了电流对磁针作用的方向;把磁针放在距导线不同距离,考察电流对磁针作用的强弱;把玻璃、金属、木头、石头、瓦片、松脂,水等放在磁针与导线之间,考察电流对磁针的影响。

并于1820年7月21日发表了题为《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这篇论文仅用四页纸,十分简洁地报告了他的实验,向科学界宣布了电流的磁效应。

是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同志于1820年发现的。

杰拉尔德奥斯特发表的论文

电流的磁效应是奥斯特发现的。著名的奥斯特实验揭开了电和磁的联系。奥斯特实验是这样的,把一根拉直的导线下方,放一只小磁针,使小磁针与导线平行,闭合开关通以直流电,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改变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发现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发生了改变。

1812年,奥斯特出版了《关于化学力与电力的统一研究》,他提出导线可能产生磁效应。

1820年7月21日,《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一文发表,论文指明,电流所产生的磁力既不与电流的方向相同也不是相反,而是与电流方向垂直。此外,电流可以穿透周围的非磁物质而影响磁针。

查了史料,没有确切的日子,形成成果是是当年7月21日 1819年冬,奥斯特在哥本哈根开设了一个讲座,讲授电磁学方面的课题.在备课中,奥斯特分析了前人在电流方向上寻找磁效应都未成功的事实,想到磁效应可能像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热和光那样是向四周散射的,即是一种横向力,而不是纵向的.1820年春,奥斯特安排了一个这方面的实验,他采用讲演时常用的电池槽,让电流通过一根很细的铂丝,把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放在铂丝下面,实验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1820年4月的一天晚上,奥斯特在讲课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想法,讲课快结束时,他说:让我把导线与磁针平行放置来试试看.当他接通电源时,他发现小磁针微微动了一下.这一现象使奥斯特又惊又喜,他紧紧抓住这一现象,连续进行了3个月的实验研究,终于在1820年7月21日发表了题为《关于磁针上的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这篇仅用了4页纸的论文,是一篇极其简洁的实验报告.奥斯特在报告中讲述了他的实验装置和60多个实验的结果,从实验总结出:电流的作用仅存在于载流导线的周围;沿着螺纹方向垂直于导线;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可以穿过各种不同的介质;作用的强弱决定于介质,也决定于导线到磁针的距离和电流的强弱;铜和其他一些材料做的针不受电流作用;通电的环形导体相当于一个磁针,具有两个磁极,等等. 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磁效应,是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它立即引起了那些懂得它的重要性和价值的人们的注意.在这一重大发现之后,一系列的新发现接连出现.两个月后安培发现了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阿拉果制成了第一个电磁铁,施魏格发明电流计等.安培曾写道:“奥斯特先生……已经永远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新纪元联系在一起了.”奥斯特的发现揭开了物理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奥斯特不只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的讲课有表演,有分析.他非常重视实验,他说过“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因为归根到底,所有的科学进展都是从实验开始的.”

特斯拉发表过论文吗

因为特斯拉不想要自己好不容易研究出来的东西被别人剽窃使用,所以要销毁自己的手稿。

尼古拉·特斯拉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那些消失的手稿据说是被CIA拿走了,因为这些科学研究要是成真了,会带来不少经济利益,但是这一点还是猜测,不能证实。

卓越的远见性,是很多伟大科学家都具有的一个独到技能。当然,科学家之所以有着卓越的远见性,这是因为他所具备的深厚学识在辅助他的眼光。一般的科学家只能预见几十年之内的社会发展,而一些极其伟大的科学家能预见一两百年的社会发展趋势。其中,有一些科学家因为研究领域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所提出的一些言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这么有一位奇特的科学家。喜欢这位科学家的人们会说:倘若没有他,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延迟几十年;而不喜欢这位科学家的人会说: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电气工程师。而这个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尼古拉·特斯拉。

一开始,人们把目光瞄准了美国CIA。因为在特斯拉死亡的时候,美国CIA把特斯拉所在房间给封锁了,他们不止把特斯拉的尸体给搬走了,还把几个装着许多资料的皮箱给带走了。可是在后面的声明中,CIA却说尼古拉·特斯拉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资料或是手稿。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特斯拉在死之前就把自己的资料销毁了吗?特斯拉自身的手稿去了哪里呢?真的是毁掉了吗?那他为什么要毁掉自己亲手写出来的一些资料呢?人们对此各有各的说法。

1911年,特斯拉公开发表了好几篇论文,这几篇论文都是关于反重力飞行器的描述。特斯拉说,他已经研究出了一种不需要化学能就可以推进的反重力飞行器,而且这种飞行器还能在大风的空中控制自身保持稳定静止。在这篇论文中,特斯拉只是大概说了一下这一飞行器的外貌,没有说出具体的设计方法和原理。

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时的人们都觉得特斯拉是在空口说大话。但在后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特斯拉所说的飞行器还真的有可能做到,那就是超导体飞行器。此类超导体飞行器可以在空中保持静止的状态,也被称为是“量子悬浮”。

很多的人猜测,特斯拉可能是担心如此先进的技术落入到一些为人不善的人群手中,所以就毁掉了这些手稿。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如果说科学是拉动人类发展的马车,那么科学家则是驾驭这匹马车的人,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人类才有了发展的方向以及源源不断的动力。

纵览人类科学发展史,许多科学家的名字耳熟能详,例如彻底改变人们时空观的爱因斯坦、为诸多科学领域奠定了基础的牛顿,以及发现物种间演化规律的达尔文等等。

而在这众多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中,有一位科学家可以说非常的特殊,因为许多人将他称为“接近神的男人”,他就是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一生争议不断,甚至在他去世之后这种争议不仅没有渐渐停息,反而是愈演愈烈。

然而争议抹不掉他对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所发明并改造的现代交流电系统,让全人类都能用到了廉价实惠的电能,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和文明的整体进步。

那么尼古拉·特斯拉为什么会被有许人称为接近神的男人呢?就是因为他在现代交流电系统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下面就来看看他都做了些什么,以至于被人们称为接近神的男人。

1911年,尼古拉·特斯拉对外发表了数篇论文,文中提到了一种哪怕是现在看来都非常科幻的东西——反重力飞行器。

这种飞行器使用的飞行原理并不是常规的空气动力,推进也不需要使用任何的化学燃料,可以说完全超脱了正常飞行器的范畴。

由于尼古拉·特斯拉并未在论文中给出详细的设计原理,仅用寥寥数句话和一些简笔画对这种飞行器进行了介绍,所以当然没有人相信他的这种设计,甚至许多人直言这种飞行器永远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

而百年后这个说法就被彻底推翻了。因为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尼古拉·特斯拉设计的飞行器是个超导体,那么的确能够达到描述的飞行状态。

这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个巨型磁场,而超导体在特殊情况下具有零电阻效应,也就是说电磁经过超导体不会有任何的损耗,从而形成强大的电流,继而形成强大的磁场,在这种磁场下可以实现悬浮。

而超导体具有的这一特性,在可预见的未来必然会引起人类交通工具的革命,使人类的交通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要知道超导体这种特性在尼古拉·特斯拉时代并未被发现,而他却早一步知道了这种特性,甚至利用这种特性构想出了非常科幻的飞行器,那么从这点来看,是不是能够被称为接近神的男人呢?

不仅是非常科幻的反重力飞行器,尼古拉·特斯拉还设计了一种非常科幻的武器——死光武器。

许多人认为死光武器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但是根据许多好事者的调查,死光武器可能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因为尼古拉·特斯拉在1935年5月16号发表了一篇论文,文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技术——“在自然媒介下投射集中能量的新技术”。

因为尼古拉·特斯拉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电磁,所以许多人认为这项技术中的“集中能量”其实指的就是激光,所以这个有些奇怪的新技术其实就是传说中的死光武器。

事实上,早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前,尼古拉·特斯拉在一次采访时就曾声称,他在一次电磁实验中发现,只要调整某些特定的参数,那么被聚集起来的电束将具有巨大的威力。

正是这两个线索相结合,人们才认为尼古拉·特斯拉早已制造出这种神秘的死光武器,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能够颠覆战局的武器被隐藏了起来。

如果你认为仅依靠死光武器和反重力飞行器,就奠定了尼古拉·特斯拉接近“神”的称号,那么说明你一点也不了解他。

1898年,为了测试新发明的“振荡器”,尼古拉·特斯拉在东休斯敦大街46号做了一个实验。

在这次的实验中,由于“振荡器”的威力惊人,实验室周围许多楼房出现了晃动、坍塌等情况,尼古拉·特斯拉遭到了警方的警告。

在没隔多久的采访中,尼古拉·特斯拉更是语出惊人,表示只要自己愿意,那么摧毁布鲁克林大桥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要知道布鲁克林大桥长1834米,高41米,许多人并不相信他有这样的能力。

然而事实证明尼古拉·特斯拉并未说谎,因为在1912年的时候,尼古拉·特斯拉用振荡器成功将一个十层楼高的稳固钢架解体。

而1935年的那次实验,更是被许多人控告想要摧毁半个纽约城。不过也正是这次实验,“特斯拉效应”才会被人们普遍知晓。

让人遗憾的是,直到尼古拉·特斯拉去世,这个威力巨大的“振荡器”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以上就是尼古拉·特斯拉能够“封神”的原因之一。当然了,虽然每个科学家都是人类的财富,但是他们肯定也不希望自己身后被过分拔高,尤其对于尼古拉·特斯拉来说,如果他真的在乎这些名利,那么当初也就不会将交流电专利免费给公众使用。

安因斯坦论文发表过哪些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

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三月到九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21年演讲中的爱因斯坦。

这时间完全长于现今的通用时间,欧洲攻读博士学位的五年时间很长,尽管这在当时并不罕见但如今平均时间却为三年。

爱因斯坦于1902年开始在瑞士专利局工作,您会注意到这年他刚刚获得博士学位。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找不到让满意的教学岗位,所以他需要另一个收入来源来维持生计。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四篇论文。这四篇论文中每一篇都足以获得一次诺贝尔奖,这些成就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爱因斯坦也由此变得举世闻名。在第一篇论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里,爱因斯坦通过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并最终证明了能量子以及光子(即光的粒子)的存在。

另外一个是布朗运动,还有一篇是关于原子大小的测定,我们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在20世纪最重要的两个物理学学术贡献中占了一半,除了相对论之外,量子力学、光电效应都从爱因斯坦开始。

在该年度发表的论文中,爱因斯坦深信原子真实存在,直到那时,原子对科学界来说还更多的是一个对方程有用的数学工具,而不是物理实体。假设热水是由很多不稳定的水分子组成的,水是热的,这些分子不稳定,到处移动,无规则地撞击花粉;爱因斯坦推论花粉的运动是碰撞的结果。爱因斯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需要结合热力学和经典力学来阐述他的观点,后者描述物体的运动,前者却研究大系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