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苏州大学张国兴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23:59:24

苏州大学张国兴发表的论文

苏州大学现有84个硕士点,涵盖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说明:所有博士生导师同时都是相应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学位点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王晓升 1962.07 教授 发展哲学 狄仁昆 1944.05 教授 经济哲学 沈荣兴 1944.09 副教授 管理哲学 朱奎保 1938.12 教授 马哲原理 不招生学位点名称:中国哲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周可真 1958.07 教授 中国古代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潘桂明 1944、07 教授 中国哲学 蒋国保 1951.06 教授 明清哲学,现代新儒学 范竹增 1942.12 副教授 文化哲学 学位点名称:伦理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 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李兰芬 1950.09 教授 管理哲学,伦理学 陆树程 1956-1 教授 应用伦理学 王晓升,教授,男,1962年6月生,江苏大丰县人,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获得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哲学和语言哲学,发表的主要著作有:《语言与认识》,《现代化:发展与价值》,《走出语言的迷宫》。沈荣兴,副教授,男,1944年9月生,籍贯江苏无锡。1982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逻辑学专业,获哲学硕士。中国逻辑学会理事、江苏省逻辑学会副会长。主要论著有:“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对思维形式研究之比较”、《逻辑学导论》、《创造与方法》等。狄仁昆,教授,男,1944年6月生,江苏省溧阳县人。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方法论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哲学、科学哲学。发表的代表性学术专著为《走向大科学的经济学枣经济学的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与进展》。代表性学术论文:“西方经济哲学研究辨析枣世纪的跨越”、“西方经济理论检验问题的哲学分析”、“论经济系统的自激放大机制”、“经济理论的结构”、“经济知识增长的模式”、“略论哲学逻辑”、“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为何陷入两性”、“区分思维的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等。周可真,教授,男,1958年7月生,江苏宜兴市人。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我校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顾炎武年谱》、《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论文“论思想同异辩”、“生活论枣哲学的未来形态”、“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之我见”、“论顾炎武的思维方法枣兼论审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历史转变”、“论顾炎武的无人观”等。潘桂明,教授,男,1944年9月生于上海。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代表著作为《智岂页评传》。蒋国保,教授,1951年6月生,皖无为县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苏大哲学系主任。1992年获国家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哲学、现代新儒学。发表论文80篇。主要著作为《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晚清哲学》第一作者。范竹增,副教授,1942年12月生,河北省石家庄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为苏州大学马哲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主要著作有:主编《哲学新探》(五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进展》、《中国文化述论》、《文化与文化哲学》以及论文《中国古代文化结构鸟瞰》、《中国古文化元及其整合》、《文化基因与中国古代文化》等。学位点名称:世界经济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 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邢建国 1956.11 教授 世界经济原理 吴声功 1952.02 教授 国际经济合作 罗正英 1957.12 教授 区域经济与国别经济 袁建新 1965.12 副教授 世界经济原理 孙永正 1947.11 副教授 涉外经济管理 学位点名称:财政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 称 备 注方荷生 1944.07 教授 财政学 黄肖广 1954.12 副教授 国有资产管理 孙文基 1963.01 副教授 财政学 郭 纲 1965.03 副教授 财政学 蒋大鸣 1947-11 教授 财政理论与政策 陈忠 1963-8 副教授 税务、财政 学位点名称:金融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 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庄 英 1942.04 教授 国际贸易 王志明 1946.09 副教授 国际贸易 贝政新 1952.11 教授 金融投资学 徐镇南 1943.10 副教授 货币银行学 乔桂明 1956.07 副教授 国际金融 朱仲羽 1951.05 副教授 国际贸易 学位点名称:政治经济学 姓 名 出生年月 职 称 研 究 方 向 备 注顾建平 1966-8 副教授 宏微观经济学 刑建国,教授,男,1956年11月生,籍贯安徽。1989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同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为我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理论、跨国投资。代表作:《三资企业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Deregulation and China's Reform of Economic Marketization等。罗正英,教授,女,1957年12月生,四川隆昌人。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国际会计与成本核算研究。1999年Nopier University(UK)访问学者,从事欧洲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研究方向:地区与国别经济、国际会计。主持与参加国家教委、中欧政府、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社科项目共计5项。代表作品:专著《当代国别经济研究》,论文“外资优惠政策研究”、“三资企业资本结构变动”。现任苏州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国际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声功,教授,男,1952年2月生,籍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市),1976年12月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现为我校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发表的代表性论著有《世界市场行情》、《跨国公司经营谋略》、《论对外开放与苏州的跨国经营》、《知识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综论》等。 方荷生,教授,男,1944年7月生,安徽合肥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专业。现为我校财政学硕士生导师,财政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财政、税收、投资。主要代表著:《现代财政学》、《财政管理学》、《地方财税管理》、《国家税收》、《国际投融资》、《外国投资项目管理》等20余部著作、教材,发表论文40余篇,获省级以上科研奖6项。任江苏省财政学会理事、中国高校投资经济教研会理事、苏州市保险学会副会长。黄肖广,副教授,男,1954年12月生,江苏省江阴市人。

苏州大学历史学是江苏省品牌专业,此专业获准江苏省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撰、教学内容和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来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的合理配置。近几年来,先后引进了著名历史学家晁福林等3位教授,同时引进了3位博士,从而使得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更趋合理。在课程建设与设置方面,“中国古代史”课程继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后,2008年又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等专题类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先后出版王卫平主编《社会救助学》、王玉贵主编《当代中国史教程》、余同元主编《中国文化概要》、高芳英等主编《史学专业英语》、池子华等主编《中国社会史教程》等5部。其中前三部均获得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方面,所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根据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和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逐年进行补充和调整,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主干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建有试题库。在教学研究方面,金卫星、高芳英、余同元、黄鸿山等老师先后在《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苏州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20篇,余同元、王玉贵和高芳英先后获得苏州大学苏鑫、利苏教学奖。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强,撰写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2篇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奖,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奖20余项,主持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14项,发表研究论文62篇。在社会实践方面,2007-2008年所进行的村官调研,多次被《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媒体报道,并得到省委梁保华书记的亲笔批示和高度评价。在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和科研的自动化系统,教学和科研一线人员基本配备办公电脑,高级职称教师配备了办公室;每年新添置教学和学术研究图书在5000册以上,订有专业性报纸和刊物1000余种;建成固定的专业实验室、文物室,面积超过250平方米,并配备了专业的实验员和文物管理人员。 苏州大学社会学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发展已历经百年。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最早可溯及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1917年,由赵紫宸先生(美国Vanderbilt大学道学、文学硕士)首开社会学课程。1927年在东吴大学文学院设立社会系,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雷洁琼等先生均为该校校友。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该校袁少卿教授即着手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并开展学术研究工作。1989年,在费孝通先生的提议与指导下,苏州大学成立社会与发展研究所,徐福基研究员、周海乐研究员、张明研究员先后任所长,并于1993年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6年,随着苏州大学院系体制调整与改革,社会与发展研究所并入新组建的社会学院并成立社会学系,程德祺教授、张彦教授、高峰教授先后任系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百年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积淀,特别是费孝通等前辈关于“江村经济”、“小城镇”以及“苏南模式”等所开创的苏南研究,为该校社会学专业发展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该校社会学专业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从中发掘许多苏州大学社会学乃至中国社会学十分宝贵的学术资源。因此,以弘扬传统为宗旨,挖掘、保护这一丰厚的社会学学术资源,传承东吴社会学学术传统并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激发社会学专业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就成为该校社会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一建设主题,本专业主要完成了以下一些工作:第一,筹建陈翰笙研究中心与江村研究中心,旨在追随陈翰笙、费孝通等先辈的学术道路,跟踪调查无锡、吴江两地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延续前人成果,开拓后续研究;第二,策划出版《东吴社会学旧书重印系列》,以此传承东吴社会学精髓,凸显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特色。自2004年列入苏州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在各方支持与关怀下,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已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条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与社会声誉建设等方面有了全面、稳步地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 历史学(师范)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富有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创新型教研人才,毕业生既可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又可报考研究生,从事专业研究工作,或从事政府部门及其他服务部门工作。主干课程:中国古代史(上)(中)(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上)(下)、世界现代史、当代世界史、中学历史教材教法。 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及其相关部门从事旅游管理和策划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旅游英语、旅游法教程、旅游资源与开发、饭店管理原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经济学。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去向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管理部门从事信息处理、加工、开放、开发与服务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站(网络)信息更新与维护工作;在专业信息内容服务商(ICP)从事信息内容产品(印本信息与数字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与营销工作;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项目实施中从事信息内容产品生产项目的管理或监理工作;在各类中介服务部门,特别是咨询服务企业完成信息搜寻、知识导航等专门工作;在有关部门专门从事竞争情报搜集与分析预测工作;在图书馆、档案馆和其他信息机构(如信息中心或政策研究机构)从事日常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服务工作;承担各单位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主干课程: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化基础、信息检索(二)、信息分析预测、网络信息管理、信息产业管理、企业竞争情报、数据库程序设计 档案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文件信息处理、档案管理、文秘工作和办公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求职去向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各类大中型企业的综合办公部门、秘书部门、机要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信息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宣传部门等;各级各类档案馆;相关中高等档案职业、专业教育部门;有关科研单位。主干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研学、电子文件管理、数据库原理、档案信息化概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管理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社会学、西方经济学(一)、公共管理学、社会保障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社会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教学、政策研究等部门从事与社会学有关的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公共关系、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方法(一)、社会统计学(二)、西方社会思想史(二)、中国社会思想史(二)、西方古典社会学、现当代西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学专业英语、社会统计软件、社区概论、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 社会工作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杜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干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人口学基础、社会调查方法(一)、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工作专业英语、社会工作实务(一)、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与行政、社会政策与法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图书馆学专业 培养目标:为机关事业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服务技能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图书管理专门人才,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是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等。主干课程: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基础、信息检索(二)、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目录学概论、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数据库原理、信息描述(一) 博士后流动站(1个)历史学博士点(1个)中国近现代史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历史学硕士点(13个)古代史、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情报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教育(历史)硕士 社会工作硕士

德州学院张兴峰论文发表

一、德州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二、德州学院简介 德州学院 是山东省政府直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建校40多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之沃土,汲取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之灵韵,秉承艰苦创业与励志育人之精神,不断谱写教书育人、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座落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称和纳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德州市。德州历史源远流长,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有大禹治水、董子读书台、刘备署理平原县、明清运河故道、苏禄国王墓等历史文化古迹,涌现出董仲舒、东方朔、祢衡、窦建德、颜真卿、邢侗、任继愈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德州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京沪高铁等线路的开通,更是将德州全面融入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和省会半小时生活圈,南水北调工程将使古老运河重新发挥重要作用。******、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山东省唯一全域纳入规划的城市,“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德州拥有“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一圈一带一区”全部或部分覆盖德州市,承担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现代农业示范区等52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丰厚的地域资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校始建于1971年,历经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高等专科学校、 德州学院 三个时期。1971年5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文革”中诞生,经历了启程的步履维艰,在规范和超越之中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3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直业余大学三校合并办学,组建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开启了综合性办学之路。1999年以来,又先后并入了5所职业院校,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本科层次的 德州学院 ,标志着学校从普通专科学校向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德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6年11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9月,被山东省教育厅和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十三五”首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坚持遵循办学规律、服务区域发展与立足实际相结合,立足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积极创建服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注重突出学科专业特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整体优化、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原则,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和传统文理学科的应用型方向,逐步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管学科为主体,以信息技术、能源机械、食品生物、纺织服装、材料化工、经济管理、人文教育为引领的优势专业群。注重人才培养特色,根据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学生需求和学生实际,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注重突出地域特色,确立了“扎根德州,面向山东,辐射周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等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德州及周边区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服务定位,把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相对接,把人才培养与地方需要相对接,加大企业行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力度,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学校特色。注重突出文化特色,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浸润淳朴厚重的区域文化特质,不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励志育人的办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学校现有71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教育、部分重点专业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200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 山东师范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等联合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原子和分子物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2017年,获批山东省“十三五”首批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设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2个。拥有德州市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德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社科研究基地)。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25578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3120人,与 山东师范大学 、 青岛科技大学 等高校联合培养在校研究生24人。 学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有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课程36门。近3年,承担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32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3项,获得省教学成果奖8项,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4项,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471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EI收录2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19项。获大学生科技文化国际赛事奖励51项,其中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参赛学生连续荣获国际一等奖。全国赛事奖励2169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红绿蓝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全国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流通业经营模拟竞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比赛中均荣获全国一等奖。山东省赛事奖励1817项。获批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17年获批实施学分制管理试点单位。

【 #教师招聘# 导语】2020山东德州学院政法学院人才引进公告已发布,通讯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大学西路566号德州学院政法学院, 考 网现将招聘公告原文发布如下: 一、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与现状:政法学院始建于1979年,现设法学、行政管理2个系、1个实践教学中心,下设哲学、民商经济法、宪政与刑法、教育行政管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5个教研室。 学科专业:现有法学、行政管理2个本科专业,法律事务专科。涉及法学、管理学2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973人。2014年,本院法学、行政管理两个专业全部进入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行列,法学专业进入校级卓越人才培养专业行列。 人才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特色,根据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学生需求和学生实际,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录取率平均在40%以上,过半数学生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录取。本科毕业生有较强的能力,近年来,法学应届毕业生司法考试平均达到30%,行政管理应届毕业生人力资源师、速录师考取率超过50%。 教育教学: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山东省特色专业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近年来,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57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全国赛事奖励18项,山东省赛事奖励31项。 科学研究:近年来,出版著作、教材29部,发表论文147篇;主持和完成校级以上科研立项课题5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9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教育科学项目2项,省教育科学项目3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1项,市级、校级28项。 服务社会: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深化贯彻落实《德州学院“对接京津冀服务示范区”实施意见》,建立服务地方社会实践基地13个,承办各类活动53项。多年来,为社会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各类人才6500余人,培训各级干部1000余人,为德州市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师资力量:现有专兼职教职工43人,其中专任教师38人,博士16人,硕士20人;具有高级职称23人,律师7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良好的学术风气。其中,山东省首届高校教学1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省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新长征突击手8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3人,校级教学1人、教学骨干4人。 办学条件:拥有多媒体教室、电教室、资料室、模拟法庭实验室、法律诊所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场所,资料丰富,设备先进。 二、引进类型 (一)两院院士、“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重点学科建设急需的教授等领军型人才。 (二)建设应用型大学急需的优秀博士(包括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社科门类的博士毕业生均可报名。 A1类:符合条件1并具备条件2和3之一,同时通过专家组审核者。 1.毕业于国内重点大学或全球排名200的海外高校。 2.首位发表SCI、SSCI一区检索论文5篇及以上; 3.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首位。 A2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通过专家组审核者。 1.首位发表SCI、SSCI一区检索论文3篇及以上; 2.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前二位。 A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通过专家组审核者。 1.首位发表SCI一区检索论文或SSCI、A&HCI检索论文或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1篇及以上; 2.首位发表SCI二区检索论文或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文2篇及以上,或在CSSCI来源期刊中各学科排名第一位期刊发表论文1篇及以上; 3.首位发表EI检索论文和取得发明专利合计4篇(项)以上的工科博士。 4.教学、科研项目主持人; 5.获得省部级教学奖励(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或科研奖励(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或专利一等奖前三位,或二等奖首位。 B类:获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且符合《德州学院重点建设科研平台》(附件一)急需的优秀博士。 C类:学校转型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优秀博士或教学特别急需的优秀博士,并获得较高水平科研成果,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对于少数代表性成果数量较少、水平较高的优秀博士,可根据其代表性成果的同行评价意见确定相应层次。 三、引进待遇 (一)对院士等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人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协商相关待遇;对“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参照《德州学院“天衢英才”工程实施办法》(德院党字〔2019〕17号)执行。 (二)博士(包括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 1.安家费: 按A1、A2、A、B、C五个层次分别提供安家费60万元、40万元、30万元、25万元、20万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安家费在同层次博士安家费的基础上增加20%)。 2.生活补助: A1、A2、A类博士来校工作前三年,完成每学年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后,每年享受生活补助12000元。 3.按项目管理方式提供科研启动经费。 文史类博士(博士后)3-10万元。 4.提供周转住房,可免房租居住2年;不需要周转住房的,2年内提供住房补贴1000元/月。 5.按照《德州学院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的补充规定(暂行)》,取得或省部级人才工程称号的,可直聘教授,获批教学科研立项(首位)或者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前两位的,可直聘副教授。 6.按照劳务派遣方式安排家属工作。 7.科研经费配套和奖励政策。 对于学校发展急需的特别优秀博士,按一人一议、一事一议方式确定其引进待遇,可不受德州学院2020年人才需求信息中引进层次及待遇的限制 四、基本要求 1.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 2.德才兼备,身心健康,能胜任岗位工作; 3.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4.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1980年以后出生),特别优秀的博士可适当放宽到45周岁; 6.原则上必须在2020年8月31日前毕业并提交毕业证、学位证。 7.受聘到校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大学西路566号德州学院政法学院 邮编:253023 电话:、(邵老师) 六、其他说明 应聘人员填写《德州学院2020年人才引进登记表》(见附件一),与个人简历以附件形式,发送至德州学院政法学院电子邮箱。 1.2020年德州学院人才引进登记表.doc 2.德州学院重点建设科研平台.doc 德州学院政法学院

江苏大学张晓云发表的论文

张晓云——中医急症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197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一线工作24年。擅长于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发表论文16 篇。作为主研人员先后参加国家课题3项,部省级课题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的研究工作,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

内科、外科、妇科、生殖医学中心、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口腔科、皮肤性传播疾病科、麻醉科、临床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等科室。 生殖医学中心是经卫生部批准开展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的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殖医学,主要开展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丈夫精液人工授精;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人类配子、胚胎的冷冻和复苏,囊胚培养、冷冻保存和复苏,赠卵,辅助孵化。辅助生殖技术医学中心现有人员16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6人,中级职称人员4人,初级职称人员6,其中硕士学位者5人,其中1人为在读博士。生殖中心主要专业技术人员均经正规的辅助生殖技术培训。生殖中心的临床医师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大多数,全部具有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及执业医师证书,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长期从事生殖医学的研究、临床和教学工作多年,所有临床医生均掌握妇产科学、生殖内分泌学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临床专业技术。实验室技术人员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实验室人员均具备医学或生物学专业学士以上学位。具备细胞生物学、胚胎学及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及实验室技能,均经过严格的实验技术训练,一直从事生殖医学实验室工作,具备从事实验室技术的能力。场所、设备符合卫生《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的要求。目前,本中心周期妊娠率51.27%,冻胚妊娠率51.28%,赠卵也获得妊娠,累计妊娠率65.56%。 我院妇科是以女性生殖健康、生殖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特色,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科室。妇科拥有一支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科研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在女性不孕症、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辅助生殖以及避孕节育等的诊疗方面颇有建树,并承担国家级、省级多项科研项目。专业队伍稳定,常年有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竭诚为您服务。我科重点开展输卵管性不孕、排卵障碍性不孕、免疫源性不孕等各重原因引起不孕症的诊断,并进行药物、手术、辅助生殖等方法进行治疗;开展复发性流产的病因诊断、咨询及相关治疗;开展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疾病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开展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无排卵性功血、排卵性功血)、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经前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和保健;开展外阴及阴道炎症、宫颈炎症、盆腔炎症等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门诊开展各类计划生育手术,如无痛人工流产术、药物流产、清宫术、诊断性刮宫术、各类避孕节育手术(安取宫内节育器、安取皮下埋植剂等),开展外生殖器感染及损伤修复术,如前庭大腺囊肿剥除术、前庭大腺脓肿开窗引流术、尖锐湿疣激光治疗术、处女膜损伤修补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宫颈糜烂物理治疗等。同时专业开展输卵管的相关检查,如输卵管碘油造影、输卵管通液术等。住院部开展经腹部手术及腹腔镜、宫腔镜下微创检查与手术,如盆腔粘连分离术、输卵管阻塞的修复整形术、宫腔镜下输卵管导丝介入术、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输卵管妊娠保守及输卵管切除手术、子宫纵隔切除术、子宫内膜异位症电凝术、子宫肌瘤剥除术、子宫切除术、宫腔粘连分离术、卵巢囊肿切除术、多囊卵巢卵巢打孔术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男科是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优秀科室。科室拥有省内知名中西医男科学专家,医疗技术力量雄厚,专业人才结构合理,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科室现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医师2名,其中拥有博士、硕士学位2人。科室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现为中华中西医结合男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男科学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医学会男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省泌尿外科专委会委员单位。科室人员长期致力于男科、泌尿外科工作,创造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男科疾病的独特疗法。临床主要针对男性不育症、性功能障碍、生殖器畸形、发育不良、前列腺疾病、生殖系感染、性传播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生殖系统肿瘤等100多种疾病,开展了睾丸活检术、输精管造影术、显微外科输精管附睾管吻合术、输精管结扎术、各式包皮环切术、精索静脉曲张显微解剖结扎术、隐睾下降固定术、阴茎延长术、腹股沟疝修补术、两性畸形整形术、鞘膜积液修补术、睾丸附睾切除术等60多种手术,包括门诊、辅助检查、病房及手术室四大区域。开展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睾丸附睾精子冷冻等辅助生殖技术,对无精子症患者行睾丸附睾抽吸、活检取精子行试管婴儿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教学方面,本院男科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开展男科医师进修和培训工作,担负博士、硕士培养和全省男科、计划生育临床医师的继续教育任务。科研方面,科室人员曾获得国家三等发明奖、部省级及省部级科技成果进步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共22次,承担科研24项(其中国家级5项),合编出版了《男性性功能障碍》、《男科学》、《实用男科学》、《现代男性不育诊疗学》、《中国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国男性不育证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黄明孔:主任医师,从事外科、男科40余年,曾赴英美德国学习,省级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本院男科主任,中华男科学等3个杂志社编委,四川省医学会男科学专委会、计划生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性学会男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四川省卫生厅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及人类精子库专家组专家成员,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技术服务专家指导组专家成员。专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不育、节育并发症、性功能障碍、生殖系疾病、发育异常,以及精道造影、显微吻合等生殖系各种手术。门诊时间:星期一、三、五全天。梅焕猷:副主任医师,从事外科、男科4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操作技能,曾担任绵阳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副所长,主持“输精管注射粘堵、栓堵应用研究”获得四川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四川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输精管节段性阻断钳的研制”,并获得“输精管节段性阻断器”、“位控头灯”等两项专利,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专长:男性不育、节育、生殖系疾病,以及输精管造影、结扎、阴茎延长等生殖系各种手术。门诊时间:星期二、四、六全天。季明勇:副主任医师,从事泌尿外科、男科19年,曾到多家三甲医院进修泌尿和普外科,现任四川医学会男科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委会委员。专长: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生殖系疾病、泌尿外科疾病和手术。门诊时间:星期一、二、三、四、日全天。俞旭君:医师,中西医结合男科博士研究生,现任男科副主任。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男科学分委会委员、四川省性学会男性学专委会委员兼秘书,从事男性临床及科研工作6年,发表学术论文13篇,参编论著2本,主持、参与省级科研研究项目5项,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等男性生殖系疾病,以及无精子症、包皮过长、精索静脉曲张等多种手术。门诊时间:星期一、四、日全天。余颜:医师,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从事男性临床及科研工作6年,发表学术论文5篇,擅长治疗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生殖道感染等男性生殖系疾病,以及无精子症、精索静脉曲张等多种手术。门诊时间:星期一、二、三、四、五全天。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是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国家教育部及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科室拥有国内外享誉盛名的妇科专家、男科、泌尿科知名教授及硕、博士专业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业务技能精湛,团队成员均能娴熟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解决临床问题,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科室特有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临床疗效确切,对部分疑难性疾病的治疗有立竿见影的功效。本科室在省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是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成都市中医学会内妇儿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单位、四川省医学会生殖学会委员单位、中华中西医结合男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男科学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医学会男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省泌尿外科专委会委员单位。科室现有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人,博士学位者1人,硕士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百名杰出青年中医1人。目前科室开展了中医中药、非药物治疗(电针、温针、火罐、运动治疗方案、中医导引术)及中医传统疗法(外敷、中药浴足、药酒灸、艾灸、药薰、膏方)。对不孕症、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腺肌症、子宫肌瘤、外阴白色病损、盆腔炎、围绝经期综合症、排卵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病症有显著疗效在四川省首家开展体外授精—胚胎移值(IVF-ET)术前、术后中医及中医非药物调理,在胚胎移植过程中,对胚胎着床产生良性作用,显著提高临床妊娠率。开展非药物治疗肥胖症、痤疮、输卵管性疾病,颈、腰椎、膝关节病取得极其显著的疗效。科研成果显著,现有国家级课题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获中华医学会学术著作奖二等奖一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拥有专利一项。教学、临床相长,目前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接受外国留学生及研究生临床实习,2009年以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1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26人,博士2人,接受外国留学生临床实习14人次。科室专家介绍:陆华: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全国首届百名杰出女中医师。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部重点学科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学科带头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传统与现代生殖医学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医学会生殖学会委员,成都市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汶川地震灾后再生育全程服务全国专家组”成员。长于中西结合治疗不孕症、闭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外阴白色病损、盆腔炎、围绝经期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病症。门诊时间:每周二全天常德贵: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主要从事泌尿男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国中西医药结合学会男科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药结合学会男科学专委会青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学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男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男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泌尿外科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针灸学会推拿专委会委员兼秘书、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编写组成员、《中国男性不育证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编写组成员。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男性不育、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门诊时间:周三上午卫波: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二院医务科科长。有深厚的中医文化传承,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长于对妇科、内科、儿科等疾病的诊断和中医治疗,四川省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技术服务”省级专家中医指导组成员和办公室成员。门诊时间:每周五上午唐吉莲: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长于妇科、内科、老年科、儿科、皮肤科病症的中医治疗,尤其长于月经病、痛经、急慢性盆腔炎、阴痒、阴疮、卵巢囊肿、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粘连、围绝经期失眠症、头昏、耳鸣、心理障碍、乳腺包块、雀斑、周围性面瘫等都有较深的临床研究和疗效。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白松林: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医科主任。从事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工作14年,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参与国家11.5重大专项的申报及研究。善于应用针灸结合中西药调理不孕不育及女性内分泌紊乱综合症群。对肥胖症、糖尿病、座疮(青春痘)、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症、腺肌症、痛经、颈腰椎病、膝关节病、面瘫、急性脑血管后遗症的治疗有显著疗效。对胚胎移植(IVF-ET)术前、术后中医非药物干预有独到的方案,能显著提高临床妊娠率。门诊时间:周四下午胡翔:硕士学历,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主治医师,从事中医妇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5年,在中医药应用于妇科学和生殖医学领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研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3项,发表文章4篇。长于治疗月经失调、不孕症、盆腔炎、黄褐斑、失眠、便秘等病。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我科在主要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在高血压合并妊娠、糖尿病合并妊娠、甲状腺疾病合并妊娠、乙肝丙肝或呼吸道感染合并妊娠等方面的诊治具有独特优势,属省内一流水平。另专门开设了便秘门诊,致力于解决老年人顽固性便秘的问题。科室技术力量较雄厚,人才结构较合理。现有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3人,四川省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4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主研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地方专项3项,参编中西医结合专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中华医学会和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高级卫生技术资格考试辅导》1部。科室现配有飞利浦十二导同步心电图仪、美国伟伦动态血压监测仪、飞利浦动态心电图(holter)、尿素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仪、拜耳指尖血糖仪等设备。吴疆:博士,科主任、四川省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十余年。负责或主研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负责教育部博士点课题1项,主研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参研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地方专项3项,参编中西医结合专业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卫生部《高级卫生技术资格考试辅导》丛书。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已发表学术论著20余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6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临床上主要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肝、慢性咳嗽和慢性胃病的治疗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于上述内科疾病合并妊娠时的诊疗。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周日。王兆会:硕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曾在卫生部高级病理生理师资班进修。已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三十余年,对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能熟练的处理内科疑难病症。门诊时间:待定。蒲晓英:主治医师,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研究方向为风湿病的临床诊治。2007-201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科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专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皮肌炎、痛风等风湿免疫疾病的临床诊治,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经验。门诊时间:周六。 李艳青: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博士,中医妇科学硕士,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教育部课题1项,曾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进修2年,参加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危重症诊疗技术培训,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陈绍宏及张晓云教授。擅长治疗神经、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治,如脑出血、脑梗塞、顽固性失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慢性咳嗽、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对月经不调、盆腔炎、子宫肌瘤、不孕症、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产后病、外阴营养不良等病的诊治及围试管婴儿期、围绝经期(更年期)、围手术期、围肿瘤放化疗期中医药特色治疗及保健较有心得。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五下午。杨晓红: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医肾病、老年病,师从省名中医周俊仙主任医师、教授。对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尿路感染,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门诊时间:周二、四全天。邓荣荣:硕士,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现为内科教学秘书。师从著名肾病专家叶传蕙主任医师和李明权主任医师,对肾脏疾病的诊治较有心得。曾在李明权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大黄不同剂量复方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疗效的观察》的临床课题研究。临床上,长于大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上午。李莎:硕士,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研究方向为耳鼻喉疾病,师从于四川省名中医熊大经教授。对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的诊治较有心得。擅长于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和烙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门诊时间:周一、五全天。 口腔科是一个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从事口腔及颌面美容的专业性诊疗科室。这里交通、停车方便,全新进口高科技牙科设备,拥有根管治疗机、牙科X光片机。全自动消毒炉、各种进口高档治疗和修材料、进口超声波洁牙系统和光固化系统。主诊医师由华西医科大学口腔专业副主任医师刘勇担任,采用国际流行的“四手化”操作,一人一机,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最科学化的治疗。帮助你解除牙病烦恼。“仁爱为本,还你健康”,是我们一贯奉行的服务理念,走出这里,你将拥有更加灿烂的笑容。诊疗项目◆儿童、成人各种类型牙列不齐矫正治疗◆补牙、拔牙及牙周病综合治疗◆活动、固定假牙修复◆牙齿美容(四环素牙的治疗、精品烤瓷牙)◆国际标准的不定期洁牙(洗牙),祛除烟班、色素

2014年12月底,河北省2014年年度高职评审工作已完成,正由各评委会省级主管部门官方网站上陆续公示。2015年1月5日,省教育厅网站已公示教师高职通过人员名单。省卫计委尚未在官方网站上公示,应每日关注。

如果盘点当今全球最成功的科技企业,大致上可以归为两种企业组织模式:流行于硅谷的创新领袖模式(the innovation guru model)和以传统日韩品牌为代表的集团军模式(conglomerate)。起源于硅谷的经典科技型企业通常仰仗创新领袖的领导力和个人魅力,这样的模式成就了如苹果、特斯拉等强烈依赖“明星级”创始人的科技公司,然而也因浓厚的个人色彩让公司隐藏着风险。第二种较为普遍的模式是上世纪80、90年代流行起来的集团军模式,这类企业以全面开花为特点,却也因其规模庞大、阵线太长而反应缓慢。两种模式显然都各有优劣。但是,在华为看来,当人类步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普及的新时代,共同创新、社交化生产和聚众文化的兴起正在带来一些不同。华为表示,企业组织结构中,传统上自上而下式的决策方式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有效了。 “由于科技进步,人们之间的联系前所未有的顺畅,人们的工作和社交方式发生了巨变。 千禧一代新生活方式的出现,人们更像是一个一个USB,不需要总是依赖某个大组织和大公司,他们可以随时连接同伴和组织”,张晓云对此表述表述。所以,华为另辟蹊径独创了蜂巢型企业模式。蜂巢的六角柱型体是用最少耗材制成最大的菱形容器的科学结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坚信企业的成功也必须依循损耗最低、效用最大的原则。在华为的蜂巢组织模式中,组织架构就是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利用数字化链接,汇聚全球员工的智慧,更开放、自由、高效。具体来说,华为蜂巢型企业模式有三大特点:1、轮值CEO制度。华为有三位轮值CEO,每六个月轮换一次,这就是华为著名的轮值CEO制度:依靠集体民主决策而非一人独裁,保证了华为避免因个人意志和判断对企业造成巨大的起落风险。2、98.6%股份由员工持有。华为在过去20年中获得高速成长,特别是用了5年时间就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企业,背后重要驱动力量之一就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员工持股制度。任正非创建华为之初持有100%公司股份,而今天,任正非只拥有公司约1%的股份,其余股份归华为员工所有。这一股权机制最大程度上确保了企业与全体员工“力出一孔,利出一孔”。3、集合全球最优秀创新力量。华为在全球有16个研发中心,聚合最顶尖的地缘资源和人才资源。比如华为手机的外观设计来自于世界时尚中心巴黎,工业设计则来自工业革命的诞生地伦敦,华为还在数学基础深厚的俄罗斯建立了运算

苏州大学发表论文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在高水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Hybrid nanogenerator for simultaneously harvesting sun and rain energy”的一篇论文。该研究团队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从太阳和雨水中收集能量。该混合纳米发电机采用了多层结构,包括由半导体纳米线、珍珠岩和碳纤维布组成的柔性基板和由钛酸锶、银、氧化锌和聚丙烯腈等复合材料制成的光电极。在实验中,该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输出太阳能和雨能电能,达到了不错的能量转换效率。这项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在实现清洁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还证明了科学家们通过将不同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的能源转换装置。

根据最近的学术报道,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CoCu纳米芯片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应用研究”的论文。该研究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CoCu合金纳米芯片,并将其应用于反应性气体传感器中。研究显示,在CO2和NH3等反应性气体的作用下,CoCu纳米芯片的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实验,研究人员得出结论:CoCu纳米芯片可用作一种非常灵敏和准确的反应性气体传感器,并有望在环境检测、医疗诊断和制药生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项研究成果为新型纳米电化学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对于促进纳米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限域空间纳米流体传质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一维碳纳米管以及二维纳米结构组成尺寸均一的纳米及次纳米尺度离子通道,孔隙内部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更为可控,是制备高功率纳米流体离子导体的理想材料结构体系。受自然界独特的微观结构的启发,将二维材料通过简单的湿法纺丝重新组装成具有纳米尺度间隙的纤维结构。重组后形成的二维材料层与层之间的限域空间可以充当分子和离子运输的二维通道。Ti 3 C 2 T x 作为二维材料MXene中发展最成熟的材料之一,具有很多与氧化石墨烯结构类似的薄层二维结构,丰富的表面官能团以及极性溶剂高分散等特性,还具有氧化石墨烯不具备的高导电性,是制备高导电纳米流体纤维的理想材料。但是由于Ti 3 C 2 T x 较大的长径比以及柔性片层结构,在湿法纺丝过程中片层易褶皱、堆叠,造成结构缺陷,显著降低纤维力学、导电特性,阻碍离子在纤维结构内部传导,从而制约了Ti 3 C 2 T x 纤维在传感、储能、制动等多功能方面的应用 探索 。

Ti 3 C 2 T x 分散液在外界剪切力作用下,可形成定向液晶结构,可借助湿法纺丝过程形成二维片层的取向排布结构。 苏州大学 邵元龙教授团队 借助这一原理,控制湿法纺丝过程的喷丝口断面结构以及牵伸速率,诱导Ti 3 C 2 T x 片层形成取向结构,并通过Mg 2+ 离子交联作用,最终制备得到具有高取向度结构的Ti 3 C 2 T x 纤维,实现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离子传导性能以及电化学性能的提升。相关工作以“Assembly of Nanofluidic MXene Fibers with Enhanced Ionic Transport and Capacitive Charge Storage by Flake Orientation”发表在《 ACS Nano 》上。

这项研究工作中Ti 3 C 2 T x 纤维取向度大幅度的提高主要依赖于 喷丝口的设计以及牵伸过程 。 受 流体定向 纺丝过程的启发 ,作者设计不同的喷丝口来探究Ti 3 C 2 T x 片层在流动过程中的排列情况。当处于液晶态的Ti 3 C 2 T x 纤维经过 高度纵横比的扁平状流体通道时,受到的剪切力在横向上显著增强;在水平剪切力引导下, Ti 3 C 2 T x 片层沿着纤维轴向定向排列。与圆状通道相比,扁平状流体通道有效解决了了剪切力梯度变化问题,减少了纤维中片层褶皱,孔洞等缺陷。为了提升纤维的取向度,作者对所制备的Ti 3 C 2 T x 初生凝胶纤维进行 牵伸处理 ,经过 牵伸后的纤维内部片层排列更加紧密,消除了片层间不规则的孔隙 ,这种取向结构将加速电子传输,减少电荷转移电阻和电能损失,经过WAXS测试纤维的 取向度高达0.86 。与此同时,作者采用 离子交联 进一步提升Ti 3 C 2 T x 纤维的力学性能。镁离子进入层间后与Ti 3 C 2 T x 片层 表面含氧官能团产生静电相互作用,减弱片层间双电层的厚度,增强层与层之间相互作用力 。经过交联之后的纤维力学强度高达 118MPa ,电导率提升到7200 S cm –1 ,实现优异的电子传导。通过红外热成像仪对纤维导热性能进行测试,发现 Ti 3 C 2 T x 纤维在低功率下能够快速升温到108 。

Ti 3 C 2 T x 取向纤维的离子传导及电化学特性

高定向的Ti 3 C 2 T x 纤维在保持高机械性能和电子传导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优异的离子传导。与无序片层组装成的纤维相比, 定向纤维内部片层能够互相连接构成连续的层状通道 ,离子在其中的传输路径更短,传输速率更高 。当电解质被限制在纳米通道中时,电解质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性质。在比德拜长度更窄的纳米流体通道中,内壁上的表面电荷排斥单极离子并吸引反离子。这种单极离子传输可以使离子电导率提高几个数量级在1mM盐浓度下,高度定向的Ti 3 C 2 T x 纤维表现出9.7 10 4 S cm 1 高离子电导率。有效的离子输运电导率还可以促进离子在Ti 3 C 2 T x 薄片表面的快速输运,形成电双层,提高功率密度和速率能力。定向Ti 3 C 2 T x 薄片可以与密集填充的薄片形成受限的纳米流态离子传输通道,在这种电解质离子约束场景下,局部库仑有序排列被打破,层状受限孔可以有效地用于电荷存储。对Ti 3 C 2 T x 片层进行定向,同时使层状孔适应电解质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比电容,高达1360 F cm 3 。

小结

作者通过微流体通道控制二维片层材料取向排列,构筑快速离子传输通道;采用离子交联进一步提升纤维各项性能,从而制备出优异的Ti 3 C 2 T x 纳米流体取向纤维,有望在人工纤维组织、生物传感器分析和神经电子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团队介绍:

邵元龙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生物质纤维课题组组长。2016年获得东华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博士导师为李耀刚教授和王宏志教授,期间于2013-2015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Richard B. Kaner教授课题组博士联合培养。2016-2018年剑桥大学石墨烯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Andrea C. Ferrari教授和Clare P. Grey教授。2018-2019年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 科技 大学任职研究科学家,合作导师为Vincent C. Tung教授。2019年9月,加入苏州大学能源学院,任特聘教授。迄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 Nat. Rev. Mater. , Nat. Commun. (2篇),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ACS Nano (2篇) ,Adv. Funct. Mater., Mater. Horiz. (2篇)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6篇,他引4300余次,7篇被ESI收录为高被引论文(Top 1%),2篇被ESI收录为热点论文(Top 0.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影响因子3.782,中科院SCI化学2区)“Advanced Materials for Supercapacitors”专刊客座编辑。

李硕 ,2019年9月至今为苏州大学能源学院与材料创新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邵元龙教授。主要从事功能纤维器件相关研究。入学以来以第一作者在ACS Nano杂志上发表论文;荣获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三等奖。

【课题组招聘】

招聘石墨烯及复合纤维方向博士后2-3名

招聘需求

1. 年龄原则上不超过 35 岁, 身心 健康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一定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基础;有较强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2. 博士后要求具有国内外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材料、化学、物理等专业博士;

3. 具有纤维纺丝、柔性可穿戴器件、理论计算等相关研究背景人员,优先录取。

应聘材料:

1. 个人简历,包括基本信息、学习和科研经历、已有成果;

2. 代表论文电子版;

工作待遇

按照苏州大学统招博士后发放相关待遇,具体如下:

(一) 统招博士后人员聘期内的总薪酬由基本年薪和奖补金两部分构成。绩效评估优秀者的总薪酬为 100 万元,绩效评估良好者的总薪酬为 80 万元,绩效评估合格者的总薪酬为 60 万元。

1.基本年薪:20 万元(去除学校承担的 社会 保险和公积金之后的税前收入),按月发放。

2.奖补金:根据绩效评估结果按年度发放。

(二)对表现优异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将追加基本年薪,相关追加部分不计入 聘期内总薪酬,额外发放。

(三)提供 0.1 万元/月的租房补贴(不计入总薪酬)。

(四)在站期间获得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等项目资助的,所获得的资助补贴不计入学校的总薪酬,另外叠加发放。

(五)在站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可按照学校规定享受学校科研成果奖励。

(六)在站期间可根据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七)绩效评估优秀者,可优先推荐应聘校内教学科研岗位。

有意向者请将个人简历,以及代表作等相关信息发送到邮箱: 。

投稿模板:

单篇报道: 上海交通大学周涵、范同祥《PNAS》:薄膜一贴,从此降温不用电!

系统报道: 加拿大最年轻的两院院士陈忠伟团队能源领域成果集锦

苏州大学考博申请不是必须要求出版文章。根据查询想换公开资料,苏州大学2023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要求考生坚守学术诚信,无学术不端行为记录,有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产出,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作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作为主要成员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科研项目且已取得一定成果。4、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5、在全国研究生创新竞赛或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内竞赛项目中获得奖励。6、取得其他科研成果或奖励,经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认定可作为申请条件。

苏州大学论文发表

最近,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团队在高水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Hybrid nanogenerator for simultaneously harvesting sun and rain energy”的一篇论文。该研究团队成功地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从太阳和雨水中收集能量。该混合纳米发电机采用了多层结构,包括由半导体纳米线、珍珠岩和碳纤维布组成的柔性基板和由钛酸锶、银、氧化锌和聚丙烯腈等复合材料制成的光电极。在实验中,该混合纳米发电机可以同时输出太阳能和雨能电能,达到了不错的能量转换效率。这项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在实现清洁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还证明了科学家们通过将不同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的能源转换装置。

对。1、中国知网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库,苏州大学硕士论文可以到中国知网上查询。2、收录资源包括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等学术与专业资料。覆盖理工、社会科学、电子信息技术、农业、医学等广泛学科范围,数据每日更新,支持跨库检索。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近期,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在国际重量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Ultrastrong and Tough Graphene Aerogel Fibers with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的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气凝胶纤维,该纤维具有超强和韧性的特点,并且具有分层结构。这种新型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所得纤维具有超高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并且具有显著的储能能力和超高的导电性能,因此在柔性电子、高强度材料和先进能源储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项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提高了我国在新型高性能材料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而且也为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苏州大学蒋珠燕老师指导论文严格吗蒋珠燕老师肯定严格呢发论文带导师名字吗?发论文要不要带上导师的名字?发表论文,但是不清楚要不要带上老师的名字,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很多作者还是在校学生,必然会有发论文的需求,但是有的作者不了解发论文到底要不要带上老师的名字呢?这个是要根据情况来的。首先还是要看这篇论文是用来做什么的,比如如果是毕业论文的话,你想不带导师的名字也不行啊。没有导师签字,你这个论文也没法拿来毕业。如果你只是平时写的小论文的话,带不带导师的名字,那就不一定了。要看老师对这篇论文的贡献有多少,他有没有指导,你来写这篇论文,另外平时他有没有给你提供相关的帮助,比如是不是用了实验室,还有学校提供的资源,还有课题组的相关资源等等。如果使用了的话或者是导师在其他方面给予你帮助,那么必然是要带的。当然有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署名而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是导师担任一作呢,还是担任通讯作者会比较好一些?这个要和导师商量着来了。有的时候是由导师来单身一做,比如这篇论文是由他主导的,费用也是由他出的,那么他担任一族是理所当然的。有的作者会觉得不理解,觉得活都是自己干的,为什么一作要给导师呢?可是如果没有导师的话,学生可能一个人是根本写不了这篇论文的,更甭提发表了。这种情况导师担任一作是很正常的。还有的是学生用来毕业或者是学生自己想写的论文,导师只是给出指导。应该说学生对这篇论文的贡献是更大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导师来担任通讯作者学生来担任第一作者。当然咱们不排除有一种情况,就是导师比较霸道蛮横,故意抢学生的一作,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一般来说如果还在忍耐范围之内,大家基本都是默默承受下来,顶多是背后偷偷吐槽。毕竟现在这种学术环境下,导师对学生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不想要延毕想要顺利毕业的话,往往就只能屈服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