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西安事变论文发表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3 06:12:47

西安事变论文发表期刊

【创立易俗社】1912年8月13日,陕西省修史局总纂李桐轩与修纂孙仁玉等创立易俗伶学社(后称易俗社),招生排演新编秦腔剧目,进行戏剧改革,倡导社会新风尚。鲁迅于1924年暑期在西北大学讲学期间,曾5次观看易俗社的演出,并亲笔题赠“古调独弹”匾额。讲学结束后,将自己的部分讲学酬金捐赠易俗社,支持其秦腔改革。1949年后,易俗社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至今仍是西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戏曲团体。 【西安事变】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但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首的部分军队,与红军实现了停战。12月上旬,蒋介石到西安督战,迫张、杨进攻红军。12日凌晨,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临潼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随即,张、杨发表了对时局的通电,提出了八项抗日救国主张。中共中央派周恩来为全权代表来西安调停,争取蒋抗日。经过谈判,蒋介石被迫答应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宣王元舅,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枨、申党:皆孔子门生,位列七十二贤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故号申包胥。春秋时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申不害: 战国时韩国京人。为相十五年,以很高的领导才能将韩国的内政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其虽处战乱连年之时,却未受到任何的干扰和袭击,因此变得国富民安。其学术上的思想源于黄老,主张刑名,和韩非子一起被称为申韩,为法家始祖。著有《申子二篇》。 申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县)人。历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绩。后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性清约。外任频繁,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官终豫州刺史。 申相:明朝山西长治人。著名医学家。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人称良医。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 申泰:庐州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严多干才,锄奸祛弊,有“清同剑水”之誉。任延平知府时,上以搜赃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钞一贯,为天下清廉第一。 申佑:贵州务川人,明朝监察御使,在土木堡战役中代帝赴难,为国捐躯。 申佐:广平府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间进士,曾单骑出塞,调画定盟,使俺答汗称臣献贡。以功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申纶:广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莅官以廉洁著称。 申时行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著名政治家。 祖父从小过继徐姓舅家,故时行幼时姓徐,中状元后归宗姓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历任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以文受知于内阁首辅张居正。万历五年(1577年),由礼部右侍郎改为吏部左侍郎 ,翌年三月兼东阁大士,参与机务,不久又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进少傅兼太子大傅、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为朝廷首辅。为人老练稳重,熟谙政术。张居正改革弊政时,保守派纷纷被罢官贬谪,因时行“蕴藉不立岸异”,反步步高升。 万历十一年(1583年)升内阁首辅后,政务宽大,能容人,世称长者。然务承帝旨,不能有所匡正,一切务为简易,“上下恬熙,法纪渐不振”。为相九年。万历十九年(1591年),五十七岁时告老还乡。其后二十多年,与故人遗老流连吟咏,文藻婉丽。《明史》有其传。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神宗还派行人存问。诏书到苏州,时行已于7月19日(8月23日)逝世,享年八十岁。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诏赠太师。谥“文定”,赐葬吴山之阳。著有《书经讲义会编》、《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大明会典》、《召对录》、《纶扉奏草》、《申定公赐闲堂遗墨》、《申文定公集》等。二子亦有文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相业无咎无誉,诗文亦如其人”。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父子四人皆河北永年人,俱有时名。父佳胤系明末进士,历太仆丞、阅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杀,有《君子亭集》。长子涵光为广平三君之一,绝意仕途,以理学训两弟,有《聪山诗集》、《荆园小语》、《说杜》等。涵昐、涵煜皆进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诗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页诗书画俱工,有《耐俗轩诗集》。 申汝慧:山西灵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历任安徽宣城等县县长,后升为无为州知州。任上屡逢旱涝等天灾,多行善政,为民称诵。 申蕙:江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清代女词人。书法孙过庭。诗苍老,不作闺秀阁中语,工词。与归淑芬齐名,所著《缝云阁集》与归淑芬《云和阁诗》并称《二云阁诗草》。 申伯纯(1898-1979):河北宛平辛庄(今北京丰台辛庄)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情报工作者。 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34年参加革命。曾任国民政府新编第十七路军政治处处长。1936年任第十七路军绥靖公署交际处处长,参加西安事变前后的斗争。西安事变发生时是张学良、杨虎城的新闻发言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议,开展对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1940年任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长、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秘书长。1941年7月当选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议长。1943年任八路军前总情报处副处长兼豫北办事处主任,参与领导了策动高树勋起义。起义当天亲临邯郸马头镇,协助高树勋成功率领新八军和一个纵队共1万多人起义,对平汉战役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解放战争中,任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政协常委等职。1979年7月13日在北京病逝。著有《西安事变纪实》。 申健申健(1915-1992),原名申振民,卓越的情报工作者,与熊向晖、陈忠经并称中共情报战线“后三杰”。 直隶(今河北省)大城人。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经济系。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7年赴美国西保大学学习。1949年回国。历任驻印度大使馆参赞、外交部美澳司司长兼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对外友协常务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1960年后任驻古巴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秘书长、副部长,中国古巴友好协会会长,驻印度大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外交学院教授,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申光洁(1938-):著名教育家。196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后即参加教育工作,1989年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现任黑龙江省中学生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 申海明(1940.1-):河北魏县人。河北经贸管理干部学院医务所副主任医师。1965年8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曾留校任教,后随迁并入河北医科大学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和教学,近年从事医疗保健工作,为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会员。业医35年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学识水平。70年代以来专攻内科杂病,对糖尿病、结石症、脱发病、肿瘤病的中医治疗研究尤多;在方药方面对云南白药、六神九、白金丸、紫金锭及白术、细辛、白花蛇舌草等的临床应用也多有研究。其以中医为本,兼通西医之学,在临床工作中善用中西两法,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进行诊疗,常取得较好效果。曾出席第一届国际传统康复医学学术会议和第二届国际孙思邈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中药外治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获省科委成果证书。近20年来参加编写《中医学问答》、《北方医话》、《医疗事故纠纷的防范与处理》、《临床医学治验》、《疑难杂症经验》、《中国中医药最新研创大全》、《中国当代学者论文精选》等十余部著作,任《河北历代名医学术思想研究》(获全国医史文献工具书铜奖)、《脾胃学》编委,在国内公开期刊发表《中华外科麻醉术的创始——华佗族(国)籍考辨》、《云南白药及其临床应用概况》等40多篇学术论文,多篇获优秀论文奖。业绩入录于《河北名医荟萃》、《中国名医名术大典》等典籍中。 申建华(1944.4-):山西绛县申王坡村人,大专文化,党员,绿县图书馆馆长,县九至十一届人大常委,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副研究馆员,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三十余年来,使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入全省,全国文明图书馆行列。其论文、作品发表60余篇,达30余万字。事迹被《文化群英谱》、《中国当代学者辞典》、《中国人物志》等书刊录用。 申国华(1948.9-):四川成都人,大学文化,长江液压件厂成都分厂书记、高级工程师。主要学术成果:在国家级刊物和省以上学术会议上发表英、日文科技译文和编译文章30多篇,科技论文近20篇。其中11篇科技论文、情报调查报告、软科学研究成果多次获部、省、市各种奖。论文《技术引进三部曲:引进、消化、创新》获省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著一等奖、省企业管理协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情报调研报告《全国装载机行业液压件配套情况对比分析及对本厂新产品开发的建议》获省机械工业厅优秀情报成果奖、全国工程机械行业情报成果三等奖;论文《大中型企业情报信息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获全国工程机械行业情报成果三等奖;论文《我国液压工业现状、发展动态和趋势》获省机械工程学会、省力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荣获省、市“科技情报先进工作者”称号。系中国图书馆学会、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四川省科技情报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四川省力学学会流体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四川省泸州市图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情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申军谊(1957.3.9-):祖籍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侯村。出生于广西一个军队干部家庭,中国电影演员。1975年毕业于北京西城花园村中学。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后在北京地铁当信号工。1984年从影,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通缉令》中扮演角色。后在西影、北影等厂主演影片《杀手情》、《复仇女郎》、《滴血黄昏》等影片。因在影片《欢乐英雄》、《阴阳界》中饰演许三多,于1989年获第十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还荣获中国“十佳电视演员奖”中国当代“十佳影视演员奖”、世界电影一百周年中国电影九十周年“中华影星大奖”。 申军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在荧屏和大银幕上奉献了许多精彩的演出。2003年更是出演央视大戏《天龙八部》中一个重要的配角丁春秋,在张纪中制片、周晓文导演的《天龙八部》演员名单中,申军谊的名字很抢眼。他扮演的丁春秋奸滑自负,戏份不多,却举足轻重。一向抵触古装戏的申军谊勇于面对挑战,出演一个个性分明的邪派人物。2006年最新的一部作品是和刘晓庆、刘佩琦等人主演的连续剧《京城四少》。 申国祥(1959-):湖南祁东人。中共党员,主治医师,解放军某部门诊部主任。1980年毕业于广州军区军医学校医疗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心理研究所心理函授大学医学心理系。1989年毕业于中科院心研所医学心理研究班。从事卫生工作20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内科疑难杂症及中医外治法工作。参与《军婚心理漫谈》、《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军事心理学词典》等撰写工作。参与两项国家“八五”重点科研课题协作工作。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两篇获全国学术成果一等奖,一篇获1990年全军学术成果三等奖,五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其撰写的《常用中药治疗肝癌的药理分析》获1998年巴赛罗那国际中西医结合优秀论文奖。在单位工作中曾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积极分子”、“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嘉奖,荣立三等功两次。1998年5月收录于《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一书,并授予“当代特色名医专家”荣誉称号。1998年12月被军区联勤部卫生部授予“保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申建华(1960-):著名作家。1993年研究生班毕业,同年投笔写作,常有小说、故事发表于报端,一年来著有中篇日记体小说《女大学生日记》、小说《泉草地》(昆仑编辑部)、《警探怪才》(春风文艺出版社)、《走出山谷》、长篇小说《寻找温柔》等作品。 申建章(1961.3-):湖北省襄樊市人。襄樊兴信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税务师。1981年考入襄阳地区财税贸易学校学习商业会计(两年制),1985年2月考入湖北函授大学学习工业会计(3年制),1983年7月分配到襄阳地区纺织品公司从事会计工作,曾任襄樊市纺织品公司毛纺织厂联营公司主办会计,襄樊市纺织品总公司清欠办主办会计,1993年经考试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1994年经湖北省财政厅批准为执业注册会计师,同年10月经全国会计职称统考,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职务,1995年经湖北省税务师资格审查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税务师,现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在企业工作期间,根据自己长期办理结算业务和清欠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清欠方法和分期收款核算办法,并在湖北省商业厅主办的《财会探索》杂志上发表了《分期收款销售核算》一文。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期间,举办各类会计培训班10余期培训会计人员数百人次,在各类企业执行注册会计师业务数百件,近年来在湖北省会计学会主办的《财务》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等7篇,多次被评为会计工作先进个人,1996年被襄樊市人事局、财政局授予“市财政系统先进个人”。申国兴(1962.7-):河南睢县人,大学学历,中共河南睢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辑。主要学术成果:编著《睢县志》(中州亩籍出版社出版)、《睢县古今地名荟萃》(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睢县方言志》等书;撰写《环境与人口剖析》、《评选“优秀公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十种“病症”》、《浅谈对落聘人员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等论文,其中《许翰》被收录《商丘文史大观》一书。系商丘地区人员理论学会会员。 申雪(1978.11-):女,1978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申雪与赵宏博多次合作参与双人滑冰的花样滑冰赛事。 1998年2月,首于长野参加冬季奥运会,排名第五。花样滑冰向来是欧洲人的强项,对两人而言,这绝对是好成绩。 1999年,在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项目中获得亚军,是两人在重要锦标赛上的首个奖项。 2000年,再次获得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亚军。当年又在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中夺冠。这是两人在众多重要赛事中第一次登上冠军宝座。 2001年,获得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的季军。 2002年,第二次参加冬季奥运会并在双人滑中获得铜牌,是中国自参与冬季奥运会的花样滑冰项目双人滑小项以来的最佳成绩,该奖牌亦是中国继陈露在1994年和1998年连续两届冬季奥运会获得女子单人滑铜牌后的第三块冬季奥运会花样滑冰奖牌。同年终于首次成为世锦赛冠军(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第二次在世锦赛上获得世界冠军称号。第一次由陈露在1995年世锦赛上获得),并在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得亚军。 2003年,成功卫冕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项目的冠军。 2004年,获得世锦赛双人滑亚军与花样滑冰大奖赛冠军。 2005年,赵宏博因跟腱断裂而近乎整年未参与赛事,两人在都灵冬季奥运中再次取得一面铜牌。 2006年,夺得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双人滑冠军。 2007年,夺得长春亚冬会双人滑冠军。 2007年,第三次获得日本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冠军。 2009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双人自由滑冠军(两年之后的完美复出秀)。 2010年1月16日,获得2009年CCTV年度体坛风云人物最佳组合奖;2月15日,短节目比赛创历史最高分;2月16日,申雪和赵宏博在温哥华勇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花样滑冰奥运冠军!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温哥华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高中历史老师想问您你究竟要问什么?

这个问题太庞大了,建议你还是去图书馆找资料!或者去网络上找那些论文文献资料

西安事变论文发表

日本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而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却仍在顽固的执行他的先内后外的反动路线。。。。。。

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一次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辟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从而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其研究一直颇为国内外学术界瞩目。近年来,随着学术争鸣日趋活跃,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多层面对其进行了剖析与审视,有力地推动了西安事变研究向纵深发展。兹就近年西安事变研究中一些与中学历史教材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一综述。 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中国社会矛盾激化说。杨拯民认为,西安事变的发生绝不仅仅是张、杨两位将军一时冲动下的偶然之举,而是中国三十年代社会各种矛盾发展、激化的一必然环节⑴。施文魁亦指出事变发生的原因是:第一,从根本上说,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第二,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击,使张学良感到继续“剿共”毫无出路;第三,蒋介石一向利用“剿共”来消灭杂牌军,使张逐渐觉醒;第四,东北军士兵要求打回老家去的强烈愿望影响张的转变;第五,共产党政策的积极影响,促使张放弃“剿共”转向抗日⑵。 2.国民党内部矛盾发展说。姬天舒指出:“西安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内部矛盾的斗争和发展是其内在原因,它既是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左派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亲日派相互斗争的产物,又是国民党阵营中‘嫡系’和‘杂牌’之间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⑶”马成碧从张学良、蒋介石的政见分歧说明事变发生的必然性。张和蒋从不同的途径走上政坛,他们以各自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思想。张形成的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政治思想体系;蒋形成的是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独裁的政治思想体系。两人都主张中国要统一,并力行实现,但在如何实现统一以及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对待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等问题上则存在分歧,当矛盾双方的斗争发展到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极限时,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张、杨采取了兵谏的方式⑷。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杨颖奇认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对张、杨逐渐接受联共抗日主张起了直接的、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张、杨采取非常方式扣蒋兵谏,逼蒋实现抗日主张,亦起了间接的、重要的推动作用。理由是:第一,从1935年8月到1936年4月,中共积极主动地开展统战工作,直接推动张、杨走上联共抗日道路;第二,从1936年5月到9月,随着中共逼蒋抗日方针的逐步确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更广泛开展,中共进一步推动张、杨坚定地走上联共抗日道路,实现了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的联合抗日局面;第三,从1936年10月至12月初,随着蒋介石欲图大举“围剿”红军,压迫张、杨“剿共”的严重内战行动,中共从挽救民族危机出发,有力地推动张、杨担负起制止内战,逼蒋抗日的重要历史责任。⑸ 随着研究视野的逐步拓展,近来有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新诠释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如徐林祥认为中国三十年代社会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不只存在于西安,同时也存在于全国。他认为当时国民党情报失误是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表现是: 第一,国民党情报掌握失真、行动决策失误; 第二,国民党特工组织混乱、应变指挥失灵; 第三,国民党秘密电讯中断、通讯联络受阻⑹。王杉以现代化为视角,认为事变是在现代化的众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发生的,是中国人关注中国命运的产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民主政治的又一次尝试。她指出近代中国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民族主义意识由传统走向现代,以及政治生活中一定程度的民主化,是事变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⑺。李云峰则从文化层面着眼,指出张、杨进步统一观的形成,显然是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之外,西方文化传统与苏化传统的潜移默化功不可没,他们的统一观与蒋介石以传统文化消极部分为主要基础构成的统一观相比较,其进步性不言自明。两种统一观的互相对立、冲突,发展到正常手段不能解决时,便有了异乎寻常的西安事变的爆发。⑻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一直是西安事变研究中的热点,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1.中共抗日主张作用说。李新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作出的。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党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共产党应当“采取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⑼”房成样亦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和平解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下,中共中央不仅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政策,还协助张、杨妥善处理了事变。⑽2.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说。姬天舒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依据是:第一,张、杨发动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主张和平解决;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英、美派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等人从大局着眼,主张和平解决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也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尽管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身利益,企图利用事变来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⑾3.合力作用说。这种观点目前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研究者们认为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结果,只是表述不尽相同: (1)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在事变和平解决中的作用。张庆瑰认为,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事变性质的判断存在原则性的分歧,但在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政策上基本一致。中共中央确定和平解决方针在时间上先于共产国际、在内容上也存在不同之处⑿。范敏华亦指出二者在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根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了在如何处理蒋介石的具体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共产国际主张无条件释蒋换取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无异于支持蒋的反共内战方针⒀。 (2)关于国共两党在和平解决事变中的作用。苏丽认为西安事变的解决是以中共和平方案为主体内容,在国民党亲英美派的一些具体方法辅助下实现的,两种和平主张的合力作用是事变得以结束的关键⒁。郑德荣亦指出,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是西安、南京、延安三方面诸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否认其他方面作用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⒂。季云飞对直接参与谈判的各方政治代表进行了作用评估。他认为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因素;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是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因素;代表蒋介石意志的宋子文、宋美龄是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因素⒃。 (3)国际力量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朱超南分析了几个主要国家对事变的态度,认为起作用最大的是英国与苏联。英国主张双方采取妥协让步的态度以和平解决争端,其原则是既维持蒋介石现有的统治地位,又必须接受张、杨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政治条件,并保证事后张、杨个人的生命安全。苏联政府获悉事变后立即对张学良采取指责态度,并断定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苏联竭力维护和赞美蒋介石,希望蒋能恢复原有的最高统帅地位⒄。李佩良指出虽然日、苏、英、美等国没有支持张、杨的举动,但上述国家的态度并不一致,应对事变后的国际舆论作具体分析。⒅三、西安事变作用的评价 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西安事变与中国社会进程问题。刘培平认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理由是:第一,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标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中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第二,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第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第四,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独裁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第五,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也是中国共产党由“非法”到“合法”的转折点。这一系列的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⒆。王杉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强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促进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由直觉阶段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加速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而且使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程度在抗战初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另外,它也使南京国民政府的各个部门得以正常运转,使其在抗战爆发后,能够迅速组织力量面对突变的时局,其挽救和发展经济的举措,为未来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有序有效创造了条件。⒇2.西安事变与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日政策的问题。对此,目前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张仲良认为,国民党集团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它有抗日的要求和愿望,即使没有事变,它也会走上抗日道路。事变前,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巨变,蒋介石转向抗日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是日军出兵华北逼蒋走上抗日道路〔21〕。李佩良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虽然蒋介石统治集团有一定的抗日愿望和要求,但是没有事变的推动,他们是绝对不会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的。因为,国民党对日妥协与对内“剿共”的政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内“剿共”决定对日必定妥协,而对日妥协又是服务于对内“剿共”的。在“剿共”和抗日问题上,蒋介石坚持把“剿共”作为内外政策的中心。〔22〕3.西安事变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问题。学术界对此亦有不同的看法。王真认为,事变的爆发缓解了中共和红军的危难局面,从客观上为中国革命的大发展保存了力量;而且事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壮大了革命力量,并为最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蒋家王朝奠定了基础〔23〕。张学继认为事变给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是极为有限的,中共的迅速发展是因为遵循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并非事变提供的机遇造成的。理由是:第一,事变前,中共虽然处境很艰难,但经过长期反“围剿”斗争的磨炼和伟大的战略转移,已具有更强的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并开辟和巩固了今后得以继续发展的根据地,前景是乐观的。第二,中共在事变前向国民党呼吁停战议和,一致抗日,是从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大局出发,绝不是惧怕内战。第三,事变虽带有偶然性因素,但隐蔽其后的必然性是举国上下的抗日要求与蒋“剿共”政策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即使不在西安事变中爆发,也要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对此深有洞察,才因势利导地处理了事变,西安事变也才因此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西安事变论文发表期刊app

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宣王元舅,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枨、申党:皆孔子门生,位列七十二贤申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故号申包胥。春秋时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申不害: 战国时韩国京人。为相十五年,以很高的领导才能将韩国的内政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其虽处战乱连年之时,却未受到任何的干扰和袭击,因此变得国富民安。其学术上的思想源于黄老,主张刑名,和韩非子一起被称为申韩,为法家始祖。著有《申子二篇》。 申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县)人。历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绩。后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性清约。外任频繁,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官终豫州刺史。 申相:明朝山西长治人。著名医学家。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人称良医。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 申泰:庐州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严多干才,锄奸祛弊,有“清同剑水”之誉。任延平知府时,上以搜赃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钞一贯,为天下清廉第一。 申佑:贵州务川人,明朝监察御使,在土木堡战役中代帝赴难,为国捐躯。 申佐:广平府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间进士,曾单骑出塞,调画定盟,使俺答汗称臣献贡。以功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 申纶:广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莅官以廉洁著称。 申时行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著名政治家。 祖父从小过继徐姓舅家,故时行幼时姓徐,中状元后归宗姓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历任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以文受知于内阁首辅张居正。万历五年(1577年),由礼部右侍郎改为吏部左侍郎 ,翌年三月兼东阁大士,参与机务,不久又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进少傅兼太子大傅、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为朝廷首辅。为人老练稳重,熟谙政术。张居正改革弊政时,保守派纷纷被罢官贬谪,因时行“蕴藉不立岸异”,反步步高升。 万历十一年(1583年)升内阁首辅后,政务宽大,能容人,世称长者。然务承帝旨,不能有所匡正,一切务为简易,“上下恬熙,法纪渐不振”。为相九年。万历十九年(1591年),五十七岁时告老还乡。其后二十多年,与故人遗老流连吟咏,文藻婉丽。《明史》有其传。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神宗还派行人存问。诏书到苏州,时行已于7月19日(8月23日)逝世,享年八十岁。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诏赠太师。谥“文定”,赐葬吴山之阳。著有《书经讲义会编》、《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大明会典》、《召对录》、《纶扉奏草》、《申定公赐闲堂遗墨》、《申文定公集》等。二子亦有文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相业无咎无誉,诗文亦如其人”。 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父子四人皆河北永年人,俱有时名。父佳胤系明末进士,历太仆丞、阅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杀,有《君子亭集》。长子涵光为广平三君之一,绝意仕途,以理学训两弟,有《聪山诗集》、《荆园小语》、《说杜》等。涵昐、涵煜皆进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诗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页诗书画俱工,有《耐俗轩诗集》。 申汝慧:山西灵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历任安徽宣城等县县长,后升为无为州知州。任上屡逢旱涝等天灾,多行善政,为民称诵。 申蕙:江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清代女词人。书法孙过庭。诗苍老,不作闺秀阁中语,工词。与归淑芬齐名,所著《缝云阁集》与归淑芬《云和阁诗》并称《二云阁诗草》。 申伯纯(1898-1979):河北宛平辛庄(今北京丰台辛庄)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情报工作者。 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34年参加革命。曾任国民政府新编第十七路军政治处处长。1936年任第十七路军绥靖公署交际处处长,参加西安事变前后的斗争。西安事变发生时是张学良、杨虎城的新闻发言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议,开展对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1940年任八路军前方总部秘书长、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秘书长。1941年7月当选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议长。1943年任八路军前总情报处副处长兼豫北办事处主任,参与领导了策动高树勋起义。起义当天亲临邯郸马头镇,协助高树勋成功率领新八军和一个纵队共1万多人起义,对平汉战役的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解放战争中,任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政协常委等职。1979年7月13日在北京病逝。著有《西安事变纪实》。 申健申健(1915-1992),原名申振民,卓越的情报工作者,与熊向晖、陈忠经并称中共情报战线“后三杰”。 直隶(今河北省)大城人。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经济系。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7年赴美国西保大学学习。1949年回国。历任驻印度大使馆参赞、外交部美澳司司长兼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对外友协常务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1960年后任驻古巴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秘书长、副部长,中国古巴友好协会会长,驻印度大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外交学院教授,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申光洁(1938-):著名教育家。196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后即参加教育工作,1989年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现任黑龙江省中学生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 申海明(1940.1-):河北魏县人。河北经贸管理干部学院医务所副主任医师。1965年8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曾留校任教,后随迁并入河北医科大学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和教学,近年从事医疗保健工作,为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会员。业医35年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学识水平。70年代以来专攻内科杂病,对糖尿病、结石症、脱发病、肿瘤病的中医治疗研究尤多;在方药方面对云南白药、六神九、白金丸、紫金锭及白术、细辛、白花蛇舌草等的临床应用也多有研究。其以中医为本,兼通西医之学,在临床工作中善用中西两法,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进行诊疗,常取得较好效果。曾出席第一届国际传统康复医学学术会议和第二届国际孙思邈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中药外治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研究获省科委成果证书。近20年来参加编写《中医学问答》、《北方医话》、《医疗事故纠纷的防范与处理》、《临床医学治验》、《疑难杂症经验》、《中国中医药最新研创大全》、《中国当代学者论文精选》等十余部著作,任《河北历代名医学术思想研究》(获全国医史文献工具书铜奖)、《脾胃学》编委,在国内公开期刊发表《中华外科麻醉术的创始——华佗族(国)籍考辨》、《云南白药及其临床应用概况》等40多篇学术论文,多篇获优秀论文奖。业绩入录于《河北名医荟萃》、《中国名医名术大典》等典籍中。 申建华(1944.4-):山西绛县申王坡村人,大专文化,党员,绿县图书馆馆长,县九至十一届人大常委,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副研究馆员,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三十余年来,使图书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跨入全省,全国文明图书馆行列。其论文、作品发表60余篇,达30余万字。事迹被《文化群英谱》、《中国当代学者辞典》、《中国人物志》等书刊录用。 申国华(1948.9-):四川成都人,大学文化,长江液压件厂成都分厂书记、高级工程师。主要学术成果:在国家级刊物和省以上学术会议上发表英、日文科技译文和编译文章30多篇,科技论文近20篇。其中11篇科技论文、情报调查报告、软科学研究成果多次获部、省、市各种奖。论文《技术引进三部曲:引进、消化、创新》获省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优秀论著一等奖、省企业管理协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情报调研报告《全国装载机行业液压件配套情况对比分析及对本厂新产品开发的建议》获省机械工业厅优秀情报成果奖、全国工程机械行业情报成果三等奖;论文《大中型企业情报信息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获全国工程机械行业情报成果三等奖;论文《我国液压工业现状、发展动态和趋势》获省机械工程学会、省力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荣获省、市“科技情报先进工作者”称号。系中国图书馆学会、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四川省科技情报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会员,四川省力学学会流体控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四川省泸州市图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情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申军谊(1957.3.9-):祖籍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侯村。出生于广西一个军队干部家庭,中国电影演员。1975年毕业于北京西城花园村中学。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后在北京地铁当信号工。1984年从影,在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通缉令》中扮演角色。后在西影、北影等厂主演影片《杀手情》、《复仇女郎》、《滴血黄昏》等影片。因在影片《欢乐英雄》、《阴阳界》中饰演许三多,于1989年获第十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还荣获中国“十佳电视演员奖”中国当代“十佳影视演员奖”、世界电影一百周年中国电影九十周年“中华影星大奖”。 申军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在荧屏和大银幕上奉献了许多精彩的演出。2003年更是出演央视大戏《天龙八部》中一个重要的配角丁春秋,在张纪中制片、周晓文导演的《天龙八部》演员名单中,申军谊的名字很抢眼。他扮演的丁春秋奸滑自负,戏份不多,却举足轻重。一向抵触古装戏的申军谊勇于面对挑战,出演一个个性分明的邪派人物。2006年最新的一部作品是和刘晓庆、刘佩琦等人主演的连续剧《京城四少》。 申国祥(1959-):湖南祁东人。中共党员,主治医师,解放军某部门诊部主任。1980年毕业于广州军区军医学校医疗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心理研究所心理函授大学医学心理系。1989年毕业于中科院心研所医学心理研究班。从事卫生工作20多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内科疑难杂症及中医外治法工作。参与《军婚心理漫谈》、《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军事心理学词典》等撰写工作。参与两项国家“八五”重点科研课题协作工作。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两篇获全国学术成果一等奖,一篇获1990年全军学术成果三等奖,五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其撰写的《常用中药治疗肝癌的药理分析》获1998年巴赛罗那国际中西医结合优秀论文奖。在单位工作中曾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学雷锋积极分子”、“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嘉奖,荣立三等功两次。1998年5月收录于《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一书,并授予“当代特色名医专家”荣誉称号。1998年12月被军区联勤部卫生部授予“保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申建华(1960-):著名作家。1993年研究生班毕业,同年投笔写作,常有小说、故事发表于报端,一年来著有中篇日记体小说《女大学生日记》、小说《泉草地》(昆仑编辑部)、《警探怪才》(春风文艺出版社)、《走出山谷》、长篇小说《寻找温柔》等作品。 申建章(1961.3-):湖北省襄樊市人。襄樊兴信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税务师。1981年考入襄阳地区财税贸易学校学习商业会计(两年制),1985年2月考入湖北函授大学学习工业会计(3年制),1983年7月分配到襄阳地区纺织品公司从事会计工作,曾任襄樊市纺织品公司毛纺织厂联营公司主办会计,襄樊市纺织品总公司清欠办主办会计,1993年经考试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1994年经湖北省财政厅批准为执业注册会计师,同年10月经全国会计职称统考,取得会计师专业技术职务,1995年经湖北省税务师资格审查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税务师,现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在企业工作期间,根据自己长期办理结算业务和清欠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清欠方法和分期收款核算办法,并在湖北省商业厅主办的《财会探索》杂志上发表了《分期收款销售核算》一文。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期间,举办各类会计培训班10余期培训会计人员数百人次,在各类企业执行注册会计师业务数百件,近年来在湖北省会计学会主办的《财务》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等7篇,多次被评为会计工作先进个人,1996年被襄樊市人事局、财政局授予“市财政系统先进个人”。申国兴(1962.7-):河南睢县人,大学学历,中共河南睢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辑。主要学术成果:编著《睢县志》(中州亩籍出版社出版)、《睢县古今地名荟萃》(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睢县方言志》等书;撰写《环境与人口剖析》、《评选“优秀公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十种“病症”》、《浅谈对落聘人员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等论文,其中《许翰》被收录《商丘文史大观》一书。系商丘地区人员理论学会会员。 申雪(1978.11-):女,1978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申雪与赵宏博多次合作参与双人滑冰的花样滑冰赛事。 1998年2月,首于长野参加冬季奥运会,排名第五。花样滑冰向来是欧洲人的强项,对两人而言,这绝对是好成绩。 1999年,在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项目中获得亚军,是两人在重要锦标赛上的首个奖项。 2000年,再次获得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亚军。当年又在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中夺冠。这是两人在众多重要赛事中第一次登上冠军宝座。 2001年,获得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的季军。 2002年,第二次参加冬季奥运会并在双人滑中获得铜牌,是中国自参与冬季奥运会的花样滑冰项目双人滑小项以来的最佳成绩,该奖牌亦是中国继陈露在1994年和1998年连续两届冬季奥运会获得女子单人滑铜牌后的第三块冬季奥运会花样滑冰奖牌。同年终于首次成为世锦赛冠军(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第二次在世锦赛上获得世界冠军称号。第一次由陈露在1995年世锦赛上获得),并在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得亚军。 2003年,成功卫冕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项目的冠军。 2004年,获得世锦赛双人滑亚军与花样滑冰大奖赛冠军。 2005年,赵宏博因跟腱断裂而近乎整年未参与赛事,两人在都灵冬季奥运中再次取得一面铜牌。 2006年,夺得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双人滑冠军。 2007年,夺得长春亚冬会双人滑冠军。 2007年,第三次获得日本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冠军。 2009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双人自由滑冠军(两年之后的完美复出秀)。 2010年1月16日,获得2009年CCTV年度体坛风云人物最佳组合奖;2月15日,短节目比赛创历史最高分;2月16日,申雪和赵宏博在温哥华勇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花样滑冰奥运冠军!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温哥华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一次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辟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从而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其研究一直颇为国内外学术界瞩目。近年来,随着学术争鸣日趋活跃,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多层面对其进行了剖析与审视,有力地推动了西安事变研究向纵深发展。兹就近年西安事变研究中一些与中学历史教材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一综述。 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中国社会矛盾激化说。杨拯民认为,西安事变的发生绝不仅仅是张、杨两位将军一时冲动下的偶然之举,而是中国三十年代社会各种矛盾发展、激化的一必然环节⑴。施文魁亦指出事变发生的原因是:第一,从根本上说,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第二,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击,使张学良感到继续“剿共”毫无出路;第三,蒋介石一向利用“剿共”来消灭杂牌军,使张逐渐觉醒;第四,东北军士兵要求打回老家去的强烈愿望影响张的转变;第五,共产党政策的积极影响,促使张放弃“剿共”转向抗日⑵。 2.国民党内部矛盾发展说。姬天舒指出:“西安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内部矛盾的斗争和发展是其内在原因,它既是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左派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亲日派相互斗争的产物,又是国民党阵营中‘嫡系’和‘杂牌’之间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⑶”马成碧从张学良、蒋介石的政见分歧说明事变发生的必然性。张和蒋从不同的途径走上政坛,他们以各自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思想。张形成的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政治思想体系;蒋形成的是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独裁的政治思想体系。两人都主张中国要统一,并力行实现,但在如何实现统一以及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对待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等问题上则存在分歧,当矛盾双方的斗争发展到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极限时,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张、杨采取了兵谏的方式⑷。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杨颖奇认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对张、杨逐渐接受联共抗日主张起了直接的、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张、杨采取非常方式扣蒋兵谏,逼蒋实现抗日主张,亦起了间接的、重要的推动作用。理由是:第一,从1935年8月到1936年4月,中共积极主动地开展统战工作,直接推动张、杨走上联共抗日道路;第二,从1936年5月到9月,随着中共逼蒋抗日方针的逐步确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更广泛开展,中共进一步推动张、杨坚定地走上联共抗日道路,实现了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的联合抗日局面;第三,从1936年10月至12月初,随着蒋介石欲图大举“围剿”红军,压迫张、杨“剿共”的严重内战行动,中共从挽救民族危机出发,有力地推动张、杨担负起制止内战,逼蒋抗日的重要历史责任。⑸ 随着研究视野的逐步拓展,近来有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新诠释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如徐林祥认为中国三十年代社会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不只存在于西安,同时也存在于全国。他认为当时国民党情报失误是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表现是: 第一,国民党情报掌握失真、行动决策失误; 第二,国民党特工组织混乱、应变指挥失灵; 第三,国民党秘密电讯中断、通讯联络受阻⑹。王杉以现代化为视角,认为事变是在现代化的众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发生的,是中国人关注中国命运的产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民主政治的又一次尝试。她指出近代中国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民族主义意识由传统走向现代,以及政治生活中一定程度的民主化,是事变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⑺。李云峰则从文化层面着眼,指出张、杨进步统一观的形成,显然是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之外,西方文化传统与苏化传统的潜移默化功不可没,他们的统一观与蒋介石以传统文化消极部分为主要基础构成的统一观相比较,其进步性不言自明。两种统一观的互相对立、冲突,发展到正常手段不能解决时,便有了异乎寻常的西安事变的爆发。⑻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一直是西安事变研究中的热点,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1.中共抗日主张作用说。李新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作出的。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党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共产党应当“采取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⑼”房成样亦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和平解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下,中共中央不仅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政策,还协助张、杨妥善处理了事变。⑽2.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说。姬天舒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依据是:第一,张、杨发动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主张和平解决;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英、美派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等人从大局着眼,主张和平解决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也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尽管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身利益,企图利用事变来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⑾3.合力作用说。这种观点目前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研究者们认为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结果,只是表述不尽相同: (1)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在事变和平解决中的作用。张庆瑰认为,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事变性质的判断存在原则性的分歧,但在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政策上基本一致。中共中央确定和平解决方针在时间上先于共产国际、在内容上也存在不同之处⑿。范敏华亦指出二者在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根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了在如何处理蒋介石的具体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共产国际主张无条件释蒋换取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无异于支持蒋的反共内战方针⒀。 (2)关于国共两党在和平解决事变中的作用。苏丽认为西安事变的解决是以中共和平方案为主体内容,在国民党亲英美派的一些具体方法辅助下实现的,两种和平主张的合力作用是事变得以结束的关键⒁。郑德荣亦指出,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是西安、南京、延安三方面诸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否认其他方面作用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⒂。季云飞对直接参与谈判的各方政治代表进行了作用评估。他认为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因素;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是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因素;代表蒋介石意志的宋子文、宋美龄是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因素⒃。 (3)国际力量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朱超南分析了几个主要国家对事变的态度,认为起作用最大的是英国与苏联。英国主张双方采取妥协让步的态度以和平解决争端,其原则是既维持蒋介石现有的统治地位,又必须接受张、杨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政治条件,并保证事后张、杨个人的生命安全。苏联政府获悉事变后立即对张学良采取指责态度,并断定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苏联竭力维护和赞美蒋介石,希望蒋能恢复原有的最高统帅地位⒄。李佩良指出虽然日、苏、英、美等国没有支持张、杨的举动,但上述国家的态度并不一致,应对事变后的国际舆论作具体分析。⒅三、西安事变作用的评价 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西安事变与中国社会进程问题。刘培平认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理由是:第一,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标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中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第二,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第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第四,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独裁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第五,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也是中国共产党由“非法”到“合法”的转折点。这一系列的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⒆。王杉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强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促进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由直觉阶段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加速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而且使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程度在抗战初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另外,它也使南京国民政府的各个部门得以正常运转,使其在抗战爆发后,能够迅速组织力量面对突变的时局,其挽救和发展经济的举措,为未来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有序有效创造了条件。⒇2.西安事变与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日政策的问题。对此,目前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张仲良认为,国民党集团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它有抗日的要求和愿望,即使没有事变,它也会走上抗日道路。事变前,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巨变,蒋介石转向抗日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是日军出兵华北逼蒋走上抗日道路〔21〕。李佩良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虽然蒋介石统治集团有一定的抗日愿望和要求,但是没有事变的推动,他们是绝对不会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的。因为,国民党对日妥协与对内“剿共”的政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内“剿共”决定对日必定妥协,而对日妥协又是服务于对内“剿共”的。在“剿共”和抗日问题上,蒋介石坚持把“剿共”作为内外政策的中心。〔22〕3.西安事变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问题。学术界对此亦有不同的看法。王真认为,事变的爆发缓解了中共和红军的危难局面,从客观上为中国革命的大发展保存了力量;而且事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壮大了革命力量,并为最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蒋家王朝奠定了基础〔23〕。张学继认为事变给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是极为有限的,中共的迅速发展是因为遵循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并非事变提供的机遇造成的。理由是:第一,事变前,中共虽然处境很艰难,但经过长期反“围剿”斗争的磨炼和伟大的战略转移,已具有更强的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并开辟和巩固了今后得以继续发展的根据地,前景是乐观的。第二,中共在事变前向国民党呼吁停战议和,一致抗日,是从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大局出发,绝不是惧怕内战。第三,事变虽带有偶然性因素,但隐蔽其后的必然性是举国上下的抗日要求与蒋“剿共”政策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即使不在西安事变中爆发,也要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对此深有洞察,才因势利导地处理了事变,西安事变也才因此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申 伯:西周时申国国君,宣王母舅。为周卿王,佐宣王中兴有功,赐谢邑,筑城定居,以卫南土。时贤相仲山甫,称之曰:“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申 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县)人。历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绩。后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性清约,外任频繁,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官终豫州刺史。申 泰:庐州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严多干才,锄奸祛弊,有“清同剑水”之誉。任延平知府时,上以搜赃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钞一贯,为天下清廉第一。申 佐:广平府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间进士,曾单骑出塞,调画定盟,使俺答汗称臣献贡。以功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申 纶:广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莅官以廉洁著称。申 相:山西长治人,明代名医。以医为业,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人称良医。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申 蕙:江苏长洲人,清代女词人。书法孙过庭。诗苍老,不作闺秀阁中语,工词。与归淑芬齐名,所著《缝云阁集》与归之《云和阁诗》并称《二云阁诗草》。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与伍子胥友善,后伍子胥奔吴,并助吴灭楚,包胥入秦请求援兵,依庭墙哭,七日水米未进,秦哀公乃出师救楚。申不害: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人,战国时思想家。治黄老刑名之学,于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为相期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有《申子》两篇。申时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年间累官至内阁首辅(宰相)。为政务为宽大,世称长者。对上言听计从,无所作为。后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赐闲堂集》等。申佳胤、申涵光、申涵昐、申涵煜: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时当时。父申佳胤是明末进士,历太仆丞,阅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杀,有《君子亭集》。长子申涵光为广平三君之一,绝意仕途,以理学训其两弟,有《聪山诗集》、《荆园小语》、《说杜》等。涵昐、涵煜皆进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诗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页诗书画俱工,有《耐俗轩诗集》。申汝慧:山西灵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举人,历任安徽宣城等县县长,后又升为无为州知州。在任期间,屡逢旱涝等天灾,多行善政,为民称诵。申伯纯,北京丰台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前方总部高级参谋、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驻北平办事处处长,华北财经委员会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处长,政务院秘书厅主任,政务院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第二、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岁。著有《西安事变》等。

额。。。你想了解过程?还是什么?

西安事变论文发表文章

1,铸就新的长城画面上这一幅幅生动的图片总能引领我们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激荡起心中不灭的爱国情愫;那千千万万的爱国心一旦团结在一起,所激发出的民族潜能是无坚不摧的,它是拯救民族于水火、带领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不屈力量,也正是这炎黄赤子心铸就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1936年12月9日,时值“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之际,西安一万名大学生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队伍行至灞桥时,埋伏在那里的反动派早已架起阴森的机枪。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学良将军驾车赶来,面对群情激昂的学生,他挥泪发誓:“你们的爱国热忱我是佩服的,我张学良也不愿当亡国奴,也要抗日!”……他向学生们保证代表大家向蒋介石请愿,三日之内以事实来答复大家的要求。此时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犹如团团烈火包围着热血沸腾的张学良。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也通过种种渠道,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更坚定了张学良联共抗日的决心。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用兵谏的方式,规劝蒋介石放弃“剿共”的内战立场,实行联共抗日的政策,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对学生们许下的诺言。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分析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就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张学良将军是我们东北大学的老校长,他的这样一番话或许能使我们更加真切的了解那段历史:“我真不信我们中国不能复兴,我真不信我们中国不能脱离日本帝国主义的羁绊。我们要承认过去的错误,但我们绝不一错再错,中华民族终有自由解放的一天!”今年夏天,为了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的考察队来到了西安事变纪念馆,一张张发人深省的图片,一篇篇振人发聩的文章,我们再一次被历史所震撼。张学良老校长的魄力在这震烁古今的壮举中得以不朽。“千古功臣,顶天立地奇男儿,生荣死哀,光耀二十世纪;险夷不变,赤胆忠心谋统一,浩气贯虹,永铭十亿神州。”老校长对东北大学的发展也倾注了无限的心血,他提出的办学宗旨,充满了爱国主义,许多理念在今天也非常适用。另外,老校长还邀请刘半农和赵元任为我们东北大学的校歌作词、谱曲,听——“唯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相聚在东北大学,相聚在汉卿会堂。老校长的坦荡和超然,已与这白山黑水浑然一体,萦绕在我们周围。东北大学的光荣爱国主义传统更是老校长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奋然前行。是啊,我们不能停歇,时代的马达正全速运转,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古训,我们任重而道远。为了让巨龙腾飞,我们一定会踏着先人的足迹,奉献我们的热情与青春,倾注我们的智慧与热忱。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们,无论你们以后身在何方,请相信我们的心始终同在一起。让我们团结起来,共筑中华民族新的长城!2,弘扬爱国精神,谱写青春之歌1935年12月9日,一个令人痛心,但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在北平爆发了,当北平的爱国学生在听到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后,他们像雄狮一样怒吼起来,把“九?一八”以来郁积在心头的仇恨和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愤懑都并发出来,开展了抗日救亡斗争,掀起了“一二?九”运动.回溯历史,今年12月9日是伟大的“一二?九”运动75周年75年前,中国局势已是万分危机,东北沦陷,华北告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北方五省危在旦夕,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千百万中国人民被杀害,成百上千的村镇被胰为废墟,一座又一座城市被狂轰烂炸.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国.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北平市学生联合会率领北平市6000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学生的示威游行得到了北平市民众和各界人士的支持,示威游行的队伍不断扩大.国民党政府出动了大批的军警进行镇压,打伤和逮捕了许多学生.1935年12月10日,北平市学生联合会组织全市学生举行总罢课,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斗争,12月16日,北平市学生和市民及各界人士一万多人再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北平市学生和市民及各界人的示威游行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持和援助,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杭州等地相继举行了示威游行.天津学生又组成了南下扩大宣传团,开赴当时的国府—南京.一场举国上下,波澜壮阔,声势浩大,得到全国人民,各党派,各界人士的支持的抗日救国学生运动席卷中华大地,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掀开了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的序幕.“一二?九”运动是“五四”以来又一次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并得到全国人民响应的运动,至今已整整75周年了.今天,我们在此聚会纪念,面对他们“我真横刀向天吴,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情操;面对他们“爱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热情;面对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我们的心能平静吗?我们能无动于衷?当然不能!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及忧国忧民的光荣传统.如今,作为我们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未来祖国前途无限光辉灿烂,我们更应该具有爱国之情和树立报国之心.当远访国外参加演出的同学为了中国的主权毅然放弃时,我们不禁要对他们的行为肃然起敬;但我们的学生闻听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后,上街游行以示抗威时,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学生高昂的爱国热情,再一次从他们的身上感到了流淌着的爱国热血;当看到一个个海外归来的游子们,用他们的知识报效我们祖国时,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情操的巨大动力.它才真正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它才真正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它不是与生俱来,但它是后激勃发;它不是上帝,但它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亡;它不是利剑,但它永远是对外最有利的武器.“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面对中国入世,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的不再是战争的洗礼,而是就业的竞争.我们的报国之举也不再是抛头颅、洒热血,而是学知识、建家乡.其实,无论是战争还是竞争,我们都需要一颗爱国之心,只有高尚的爱国情操才能架起我们心中的一杆利益之称,是“人不为己,天株地灭”呢?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记得古罗马哲学家维吉尔曾经说过“命运始终厚爱勇敢的人”.让我们在文化学习中,勇做一个汲峭攀登的人;在业余生活中,敢做时间的主宰者;在社会实践中,争当一个活雷锋.同学们,让我们勇敢地站起来!“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学生爱国运动.它永垂青史,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同学们, “一二?九”运动已经过去75年了,今天,我们纪念它不仅是缅怀过去,追念先人.更是为了让我们永远铭记“一二?九”这个神圣而又伟大的日子,牢记国耻,永远不忘日本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国家已非昔日的贫穷与落后的中国,我们已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日渐繁荣的,团结进步的,具有着强大的国防力量和经济基础的,具有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努力建设我们伟大的国家.3,奔驰啦,少年!曾记,在1935年的12月9日,数千学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救亡图存的意义,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燃起了中华大地上救亡抗日燎原之火。我们不会忘记,当时,平津危机!华北危急!中华名族危急!是他们敢于以自己稚嫩的肩膀肩负起打破那黑屋的责任,最终里面的人终于被惊醒,自此,一场席卷华夏大地的抗日斗争展开了它的序幕。我曾不止一次的在历史书上读到这段历史,但当我看到梁启超老先生所写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时,我心中一怔,少年才是国家的未来,而生为国家未来栋梁的我们,为祖国而努力是责无旁贷的。只有我们发奋,只有我们努力,中国才有未来,回想当年的先辈们,诺不是人人心中所系吾之中华的存亡,哪会为之去抛头颅洒热血呢。我曾彷徨,不知在当代是否还有这种精神,但在经历过2008奥运会后,我不再彷徨。看到舍生护卫火炬的金晶,这位轮椅上的微笑天使在面对传递途中突如其来的冲击,毫不畏惧,紧紧护住火炬不被抢走,同时脸上仍然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她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着奥运精神、中国精神,很多人被她的奋身守护火炬的画面所感动。这是怎样的一种忘我奉献将身啊!而当我看到在面对整个法国的误解时中国留法学生李洹以前地道的法语,富有哲理和逻辑的行文,流畅而又连珠般的语速让整个法国为之震动,他就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身上放射出的时我们年轻一代中国人的名族自信核空前的爱国热情。他的那篇《不能让祖国受委屈》一文,喊出了在法中国人的心声,是他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在奥运期间,类似这种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这样做的的时候,面对的困难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金晶直接受到了“藏独”分子的袭击,而李洹在巴黎集会前,收到威胁和恐吓,对方扬言要枪击或搞爆炸,但他却依旧站在了那个演讲台上。是什么在支持他们呢,也许没人能说的清楚吧,或者这就是天生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其实这句诗应该是最好的诠释了。所谓“不离家不知何谓家,不出国不知何以为国。”不在特定的场合下我们又怎会被激起那纯纯的爱国之心呢。国家的归属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出于对国家的认同,对国家的归属感,我们才能从形形色色的各地各处汇集到一起,为我们的祖国喝彩,为我们的祖国出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在这些方方面面中,我们得到强烈的感召,中国的少年非但没有成为“垮掉的一代”,而已能够肩负起祖国的荣辱!少年如长江之初发源,虽然看似就那潺潺的一股,但终究会成为千里大江。虽然在过程之中会有波折,但不经历风雨怎能看见彩虹!少年如朝阳、乳虎、大洋海之珊瑚岛,生生不息,给人以活力的感觉,非常喜欢《恰同学少年》,也许是由于自己产生了共鸣的缘故吧,尤其是那激昂的《少年中国说》让我顿时耳目一新。“三十功名成与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虽然我们现在年青,但时间却是十分的无情,往往当你决定要去努力时才发现自己早已错过了那个路口,所以我们不应该在白白浪费时间,当我们确定目标后就朝着目标全力进发吧。少年啦,奔驰!奔向远方!我们不要做那“垮掉的一代”,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4, 勿忘国耻 血铸中华永远铭记五星红旗的颜色代表的是什么?是先烈们用鲜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换来了我们能“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幸福。永远不能忘记75年前的国耻是什么?是国难、是国恨、是外来侵略者对无数中国人精神的蹂躏。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人何去何从?是忍辱负重、苟且偷生,还是拼死搏斗,雪洗国耻?在这个时期,青年大学生发出了他们最嘹亮的呼声:生命可以灭亡,但却绝对不能被蹂躏,任何外来侵略者都将会受到我们伟大祖国最有力的打击与惩罚,不管你是妇,还是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身为站立在由英勇无畏的反抗外来侵略者们用热血铸造的光辉路途中的新时代青年,“一二?九”爱国运动所体现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勇敢践行。曾经亲身经历过那场伟大爱国运动的邓兰儒老人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是的,想想那些与我们有同样的年龄,同样的身躯,却有着不同的遭遇,不同的行为的前辈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一起振臂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散发抗日救国的传单。想想与我们有同样血液,同为炎黄子孙的革命先驱,高声呼喊:中国青年是最优秀的青年!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从不会屈服,正如有句话所说的:输了,并不代表永远认输!退一步,并不代表屈服! 头可断,血可流,民族气节不能丢。把时间追溯到75前,也许他们是文弱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的襁褓之下,可是当岁月的指针指向这一刻时,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心都澎湃了,他们放下书本,握紧拳头,喊出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在国防线边缘的北平,他们是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他们面对的是手执大刀、木棍的警察,但他们是不畏强暴的中华儿女,面对日寇毫不畏缩的勇士。在天津河北有这样一群青年女教师,她们看不起国民党政府不但不抵抗,反而向侵略者献媚讨好的行为,她们柔弱的心面对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波澜不止,她们异常地悲愤和苦闷,她们感叹长夜漫漫,希望在何方?同样在那个冬天,这些青年女教师听到游行示威的口号声毅然号召学生,打开窗子加入12?9这项爱国事业上来??????。每当想到中国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想到列强将庞大的中国踩在脚下,把中国人民当作不敢反抗也不会反抗的动物来看,想到我们在自己的领土上受其他人的统治,想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贫苦日子,我们炽热的心沸腾了,仿佛回到当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马克思说过:“在科学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也形象地告诉了我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和胜利,就必须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因为它是成功和胜利的保证,也只有这样,青春才会永驻。我们现在在处在和平的年代,在安静舒适的教室里,在自由平等的制度下,我辈当好好学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继承先烈们的优良传统,发挥中国人不可战胜的精神,为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斗,扬我华夏国威。虽然时代不同,但相同的是“强国梦 ”,相同的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东方、屹立于世界的梦想,这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必须接过的接力棒。透视历史,莘莘学子不仅仅要掌握牢固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一腔热血,一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之心。面对现在拥有的,回忆曾经经历的,我们要努力奋斗,实现我们的价值,才不枉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不要忘了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做我们该做的,是最实惠的,是最实际的。把国耻留在心头,让12?9爱国运动的精神永垂不朽,血铸中华。5,一二?九与当年代大学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弹指一挥间,数十载春秋,已悠悠而过,再次想起北平,再次想起北大,再次想起一二?九。那个1935年的十二月,令人难以忘却它的雄壮。任凭历史的风刀肆虐,记忆却从未模糊,反而更加清晰。重新翻开那段历史,思绪万千,不仅仅是哀叹和心痛占据我们的心灵,还有一种精神和情节孕育其中,引发我们深深地思考。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多少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用热血与青春去温暖整个冰冷的时代。国难民怨让他们更坚定了这条伟大的道路,无怨无悔的一路走去。尽管反动派的尖刀那样的锋利,他们也还是昂首向前。谭嗣同为变法而舍生取义,吟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林觉民为革命而抛妻弃子,宋教仁为改组国民党而被袁世凯杀害,鲁迅为医治国民的心理疾病而弃医从文,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北平学生为了爱国救亡的抗日运动而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言“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正是那一代青年用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正是出于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完成了一个个的英雄壮举,用“舍我其谁”的豪情铺就了一条坚实的革命道路,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精神传承下去。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奋斗,我们的新中国才在一个令人振奋的十月诞生。虽然,在她的前进中遇过许许多多的挫折,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她呈现出了令人振奋的局面。“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国家还不及发达国家,国力还不够雄厚,人民还基本处于温饱阶段,科技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作为国家的栋梁我们应该继承前辈不懈追求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当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当代青年施展才华、多做贡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青年生逢盛世、恰当其时,“莫空谈,白了少年头”,唯有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意志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腾飞的历史重任,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历史使命,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拿出饱满的热情投身国家四化建设,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作为学生首先应该发奋学习,掌握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当代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但最关键的是人才的竞争。我们青年一代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加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而代表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社会,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高新技术革命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大学生要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而大学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大学里可以尽快接近当代的学科前沿。大学里集中了为数众多的专家学者,他们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我们还应注重锤炼优良的品德。先进文化不仅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文化,还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科学文化知识很重要,但思想品德的修养在某种意识上是更重要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此外,还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大学生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足现实、艰苦奋斗、乐于奉献、不畏艰苦,以实际行动,用心和汗水为祖国培育出更加丰盛的果实,创造出滚滚如潮的物质财富和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从而实现祖国的强盛、中华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的阔步前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必须的。只有对国家充满信心,才能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也才能在根本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己过去的 20 世纪中的百年中,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与一批又一批,—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不断探索,英勇奋斗紧密联系的。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我们应牢记一二?九发扬他们的大无畏精神,为祖国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让我们再次在心中默念一二?九,传承一二?九精神,让我们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6,纪念一二九运动七十七周年七十七年的岁月,是短暂还是漫长?他花白了一位老人的须发,却不过是悠悠千年的一次停歇。七十七年的岁月,是忘却还是铭记?他模糊了那些往昔的记忆,却让一个名字,一腔深情,一份生生不息的中华魂更加镌刻于心。一二九,满载着我们最深切的敬仰。那是1935年的中国,纵观华夏,满目疮痍。九一八的枪响犹在耳边,东北沦陷的情形犹在眼前,气焰嚣张的日本又向东北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妄图的是我整个中华。懦弱无耻的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竟顺应日本提出的各种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胜心切,眼看他国铁蹄步步紧逼同胞兄弟水深火热。失地丧权,国难当头,亡国灭种,间不容发。危急时刻,是学生,是手无寸铁的学生,是稚气未脱的学生,是北平的六千爱国学生。12月9日,他们走上街头,他们振臂高呼,他们不怕强权的威慑,他们不畏流血的子弹。高扬的标语,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从未低下的头颅;飘扬的纸单,是爱国信念生生不息的相传;怒吼的口号,带着长夜无息的响雷,洞穿炽热胸膛,叩问灵魂悲壮。一声声喊出的是青年血性,一声声喊出的是民族的觉醒与尊严。前面的队伍倒下了,犹有后者;一个北平倒下了,更有揭竿而起的上海广州长沙武汉。一二九,他是中华民族摆渡的灯塔,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学会抗争,一个蹂躏不屈的民族从此苏醒。一句一二九,字字牵中 。而今,这份历久弥新的中华魂,带着中国人敢比天命的豪情,伴着青藏铁路的车轮轰响微笑在一片青稞丛;而今,这份历久弥新的中华魂,带着中国人追寻嫦娥的浪漫,伴着明月几时有的天籁傲然于茫茫外太空;而今,这分历久弥新的中华魂,深深熔铸在这六个烫金的大字——————民族 理想 荣誉,你能感受这份深沉的分量?同为青年,前辈们付出的是生命代价,而我们还在抱怨着作业好多课业好重;同为青年,前辈们思考的是民族兴衰,而我们还在惦记着那本青春小说和电视剧的结局;同为青年,莫为那些无谓的小事牵绊,明确方向,我们有更大的理想;同为青年,我们又该如何把握今天的时光,才对得起前辈们的热血头颅?同为青年,或许有人感叹生不逢时,和平的年代我们再也无法把一份对于民族的感怀演绎得如同战火纷飞时那样精彩,可是如果我们真的能铭记历史,面向未来,心有他人,胸怀天下,并且时时刻刻都坚守贯彻着,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精彩呢?七十七年的岁月,是短暂还是漫长。似火焰般壮烈,我们与历史的长河虔诚地仰望。一二九,让我们在彼此追忆,让我们在此岸起航。,7,纪念一二九运动无论什么产品多流行多畅销,哪位明星红透半边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消热退温的一天。而马上就要来到的“一二?九”运动则不然 ,这七十五年来,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还记得那高亢的口号吗?——“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那口号声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让那该死的日本帝国主义吓破狗胆!那口号声为中华民族高唱胜利的凯歌!那口号声永远盘旋在人们的记忆和脑海中!因为“一二?九“运动是永恒的主题!“一二?九”运动公开接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野心和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对抗战功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深远的重大历史意义!如此看来,这一天让我们如何能忘记那?令人失望的是当代大学生却真有不知道什么是“一二九”运动的,有甚者问:“是一月二十九日还是十二月九日啊?”我们不能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当代大学生啊!况且真的是“一心只读圣贤书”吗?记住“一二?九”运动这辉煌的一天不比记住哪个明星的生日容易得多有意义的多吗?历史不允许我们遗忘这一天!现在不答应我们忽视这一天!未来更不同意我们淡漠这一天!当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并篡改历史的时候,难道你能无动于衷吗?不!我们不能!但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历史都不清楚我们如何理解这愤怒那!我们就只有看着那“披着羊皮的狼”“温和”得吃着“青草”啦。陈水扁搞台独,日本人兴风作浪、从中作梗,你能袖手旁观吗?你能允许日本人再次在中国犯下滔天大罪吗?不!我们不能!前段时间,日本首相小泉竟然频繁的参拜靖国神社,你能不为之愤怒吗?你能容忍吗?不!我们不能!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眼中是如泰山中还是如鸿毛轻那?是抱着此事不关你我他的态度吗?醒醒吧!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啊!你们担负着社会的责任!担负着历史的使命!担负着国家的希望!我们应勿忘国耻!勿忘那中华民族走过的艰辛历程!国家需要你们去保卫、去建设、去富强!未来等待你们去更新、去创造、去打拼!记住吧!——这永恒的主体!“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一次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辟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从而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其研究一直颇为国内外学术界瞩目。近年来,随着学术争鸣日趋活跃,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多层面对其进行了剖析与审视,有力地推动了西安事变研究向纵深发展。兹就近年西安事变研究中一些与中学历史教材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一综述。 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对此,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中国社会矛盾激化说。杨拯民认为,西安事变的发生绝不仅仅是张、杨两位将军一时冲动下的偶然之举,而是中国三十年代社会各种矛盾发展、激化的一必然环节⑴。施文魁亦指出事变发生的原因是:第一,从根本上说,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第二,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击,使张学良感到继续“剿共”毫无出路;第三,蒋介石一向利用“剿共”来消灭杂牌军,使张逐渐觉醒;第四,东北军士兵要求打回老家去的强烈愿望影响张的转变;第五,共产党政策的积极影响,促使张放弃“剿共”转向抗日⑵。 2.国民党内部矛盾发展说。姬天舒指出:“西安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内部矛盾的斗争和发展是其内在原因,它既是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左派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亲日派相互斗争的产物,又是国民党阵营中‘嫡系’和‘杂牌’之间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⑶”马成碧从张学良、蒋介石的政见分歧说明事变发生的必然性。张和蒋从不同的途径走上政坛,他们以各自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思想。张形成的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政治思想体系;蒋形成的是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独裁的政治思想体系。两人都主张中国要统一,并力行实现,但在如何实现统一以及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对待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等问题上则存在分歧,当矛盾双方的斗争发展到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极限时,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张、杨采取了兵谏的方式⑷。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杨颖奇认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对张、杨逐渐接受联共抗日主张起了直接的、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张、杨采取非常方式扣蒋兵谏,逼蒋实现抗日主张,亦起了间接的、重要的推动作用。理由是:第一,从1935年8月到1936年4月,中共积极主动地开展统战工作,直接推动张、杨走上联共抗日道路;第二,从1936年5月到9月,随着中共逼蒋抗日方针的逐步确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更广泛开展,中共进一步推动张、杨坚定地走上联共抗日道路,实现了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的联合抗日局面;第三,从1936年10月至12月初,随着蒋介石欲图大举“围剿”红军,压迫张、杨“剿共”的严重内战行动,中共从挽救民族危机出发,有力地推动张、杨担负起制止内战,逼蒋抗日的重要历史责任。⑸ 随着研究视野的逐步拓展,近来有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新诠释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如徐林祥认为中国三十年代社会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不只存在于西安,同时也存在于全国。他认为当时国民党情报失误是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表现是: 第一,国民党情报掌握失真、行动决策失误; 第二,国民党特工组织混乱、应变指挥失灵; 第三,国民党秘密电讯中断、通讯联络受阻⑹。王杉以现代化为视角,认为事变是在现代化的众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发生的,是中国人关注中国命运的产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民主政治的又一次尝试。她指出近代中国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民族主义意识由传统走向现代,以及政治生活中一定程度的民主化,是事变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⑺。李云峰则从文化层面着眼,指出张、杨进步统一观的形成,显然是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之外,西方文化传统与苏化传统的潜移默化功不可没,他们的统一观与蒋介石以传统文化消极部分为主要基础构成的统一观相比较,其进步性不言自明。两种统一观的互相对立、冲突,发展到正常手段不能解决时,便有了异乎寻常的西安事变的爆发。⑻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一直是西安事变研究中的热点,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1.中共抗日主张作用说。李新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作出的。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党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共产党应当“采取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⑼”房成样亦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和平解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导下,中共中央不仅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政策,还协助张、杨妥善处理了事变。⑽2.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说。姬天舒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依据是:第一,张、杨发动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主张和平解决;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英、美派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等人从大局着眼,主张和平解决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也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尽管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身利益,企图利用事变来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⑾3.合力作用说。这种观点目前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研究者们认为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的结果,只是表述不尽相同: (1)关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在事变和平解决中的作用。张庆瑰认为,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对事变性质的判断存在原则性的分歧,但在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政策上基本一致。中共中央确定和平解决方针在时间上先于共产国际、在内容上也存在不同之处⑿。范敏华亦指出二者在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根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了在如何处理蒋介石的具体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共产国际主张无条件释蒋换取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这无异于支持蒋的反共内战方针⒀。 (2)关于国共两党在和平解决事变中的作用。苏丽认为西安事变的解决是以中共和平方案为主体内容,在国民党亲英美派的一些具体方法辅助下实现的,两种和平主张的合力作用是事变得以结束的关键⒁。郑德荣亦指出,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是西安、南京、延安三方面诸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否认其他方面作用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⒂。季云飞对直接参与谈判的各方政治代表进行了作用评估。他认为以张学良为首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因素;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是事变和平解决的决定因素;代表蒋介石意志的宋子文、宋美龄是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因素⒃。 (3)国际力量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朱超南分析了几个主要国家对事变的态度,认为起作用最大的是英国与苏联。英国主张双方采取妥协让步的态度以和平解决争端,其原则是既维持蒋介石现有的统治地位,又必须接受张、杨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政治条件,并保证事后张、杨个人的生命安全。苏联政府获悉事变后立即对张学良采取指责态度,并断定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苏联竭力维护和赞美蒋介石,希望蒋能恢复原有的最高统帅地位⒄。李佩良指出虽然日、苏、英、美等国没有支持张、杨的举动,但上述国家的态度并不一致,应对事变后的国际舆论作具体分析。⒅三、西安事变作用的评价 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西安事变与中国社会进程问题。刘培平认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理由是:第一,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标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中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第二,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第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的转折点;第四,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独裁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第五,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也是中国共产党由“非法”到“合法”的转折点。这一系列的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⒆。王杉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强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促进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由直觉阶段向自觉阶段的转变,加速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而且使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程度在抗战初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另外,它也使南京国民政府的各个部门得以正常运转,使其在抗战爆发后,能够迅速组织力量面对突变的时局,其挽救和发展经济的举措,为未来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有序有效创造了条件。⒇2.西安事变与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日政策的问题。对此,目前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张仲良认为,国民党集团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它有抗日的要求和愿望,即使没有事变,它也会走上抗日道路。事变前,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巨变,蒋介石转向抗日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是日军出兵华北逼蒋走上抗日道路〔21〕。李佩良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虽然蒋介石统治集团有一定的抗日愿望和要求,但是没有事变的推动,他们是绝对不会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的。因为,国民党对日妥协与对内“剿共”的政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内“剿共”决定对日必定妥协,而对日妥协又是服务于对内“剿共”的。在“剿共”和抗日问题上,蒋介石坚持把“剿共”作为内外政策的中心。〔22〕3.西安事变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问题。学术界对此亦有不同的看法。王真认为,事变的爆发缓解了中共和红军的危难局面,从客观上为中国革命的大发展保存了力量;而且事变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壮大了革命力量,并为最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推翻蒋家王朝奠定了基础〔23〕。张学继认为事变给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是极为有限的,中共的迅速发展是因为遵循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并非事变提供的机遇造成的。理由是:第一,事变前,中共虽然处境很艰难,但经过长期反“围剿”斗争的磨炼和伟大的战略转移,已具有更强的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并开辟和巩固了今后得以继续发展的根据地,前景是乐观的。第二,中共在事变前向国民党呼吁停战议和,一致抗日,是从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大局出发,绝不是惧怕内战。第三,事变虽带有偶然性因素,但隐蔽其后的必然性是举国上下的抗日要求与蒋“剿共”政策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即使不在西安事变中爆发,也要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对此深有洞察,才因势利导地处理了事变,西安事变也才因此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1937年2月15日,《大公报》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这篇文章是刚刚从延安赶回的28岁记者范长江所写。这是最早报道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真相的独家报道,在当时引起爆炸式反响。当天上午,从西安回来不久的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下午,他在每日必看的《大公报》看到这篇文章,勃然大怒,当即叫来执掌大公报的张季鸾,对其大发雷霆。范长江这篇报道写:“‘双十二’事件之发生,实以东北军为主体,陕军为附庸,共产军以事后参加之地位,而转而成为领导的形式……现在共产党之转变,在西北已有不少事实为之证明,在他们的政治理论中,认为中国不能倡导人民阵线,盖人民阵线为国内的对立,中国此时不需要国内的对立,中国此时需要和平统一,以统一的力量防卫国家之生存……照中国实际政治情形需要,国家的政治机构应当走到‘统一的民族阵线’,即是同一国力,集中力量,以求对外图存……”文章中所写的“西安事变”真相和团结抗日的主张,与蒋介石上午刚刚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却对文章十分满意,他给范长江写了一封亲笔信。“长江先生:那次很简慢你,对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们都看过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藉供参考,可能时祁为发布!甚盼时赐教言,匡我不逮。敬颂撰祺! 弟 毛泽东 三月廿九日廿四时”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时,范长江正在绥东的红格尔图采访。张学良、杨虎城先是扣留了蒋介石,不久,张学良又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虚惊一场之后,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局外人莫名其妙,当时并没有详细的资料和报道来解释这短短的两星期究竟给中国的政局带来怎样的变化。

中国是伟大的民族,我为能生在这样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国度自豪。今年是一二九运动72周年的纪念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这些悲壮剪影,心居斗室,心忧天下,这是五四以来中国学生呈现出的精神风貌。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72年前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面对这样的现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率先展开抗日救亡斗争。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数千人举行游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国民党当局出动军警镇压游行队伍。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12月14日,北平报载,国民政府应日本“华北特殊化”的要求,拟定于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16日,北平学联组织上万学生,冲破军警重重阻挠。走上街头,反对华北自治。将近中午,游行队伍从四面八方会聚到天桥广场,工人、农民、市民、东北流亡同胞也都参加进来。天桥广场,旗帜如海,标语成林。“打倒汉奸卖国贼”“反对华北自治”的口号声,如阵阵春雷,震天动地。“冀察政务委员会”被迫延期成立。学生们的爱国行为,打击了国民党卖国的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纵观近代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人心、思想和干部。一二九运动则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将军以兵谏的形式迫使蒋介石投入抗日大潮。西安事变——群学生与一位将军一种情怀的契合与共鸣。在我看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让人感动和欣慰的镜头之五。一二九运动的火种,传到了国民党编制核心之下的以张学良将军为代表的人心中。1940年,日军发动枣阳会战。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大可不必亲率部队出击,但他不顾部众的再心劝阻,亲率仅剩的2个团加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渡过襄河作战,最后举抢自戕壮烈殉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夫哲人者,舍其事而成其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一二九运动,注定会成为可与五四运动比肩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生运动。历史不是一页书签,可以供我们轻佻地把玩;历史不是已经成为化石的过去;历史不是时间长流中一段孤立的截取场景,和中国的现在与未来毫无瓜葛;历史是祖先的脚印,一行行、一代代的努力才把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道路前仆后继铺到了今天;历史是一艘摆渡的巨轮,不断地把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往前摆渡;历史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记忆,它们曾经在竭蹶的背景,风雨交加的时代下彰显和平时代所不能目睹的绚烂;历史是一段段螺旋上升的楼梯,我们靠着它不断抵达一个又一个高度……楼梯并没有抽掉,历史不容忘却。现代社会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源配置国际化为基本特征的。在这场与共同挤乘物质快车的地球村村民展开的艰苦精彩并呈的长时间搏弈中,我们必须洞见其中的隐患、凶兆。中华民族曾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现在如果我们一着不慎的活,同样有可能被吞噬掉宝贵的国家利益,掏空身子。一些民族和国度早就环向周围,馋涎欲滴。既然历史是并没有抽掉的楼梯,我们何不利用这笔财富和教训,在民族精神符号的记忆中找寻我们尚未完全记取的英勇姿势呢?因此,我们应当记取隔着72年光阴的“一二九”运动,记取以学生为先锋的全民抗日高潮中英勇的民族符号! “一二九运动”是一个爱国运动,是学生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的一次抗日救亡示威游行。1931年,日本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国民党采取了“不抵抗”政策。1935年5月和日本还签定了“何梅协定”。使得河北,察哈尔爱的大部分地方丧失主权。中共带领北平学生6000千余人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的旗帜。举行爱国运动,北平同学受到了军警的袭击。这次爱国运动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打击了日寇与国民当的反动气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成。 同学们回顾了历史,想到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同学们都立志要努力学习,保家卫国,将爱国主义进行到底。

西安事变论文发表小说

这个问题太庞大了,建议你还是去图书馆找资料!或者去网络上找那些论文文献资料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事件结果: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 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高中历史老师想问您你究竟要问什么?

本地实力派有影响的人物 于右任(去了台湾 国民党元老 对西安非常呵护 三秦内影响当属第一人)、杨虎城(百度吧你)、孙蔚如(杨虎城早年部下,解放武汉后,没去台湾后为陕西副省长)、井勿幕(护法运动)、陈伯澜(康有为的好友 参与公车上书)等1862年回民趁太平天国造反 也趁乱造反,左宗棠平定西北叛乱(死了不少人)1926年 直系河南军阀刘镇华攻西安成、李虎臣、杨虎城、冯玉祥守西安1936 12.12的西安事变(这个网上都是)欢迎大家补充 楼主的题太大了。看样子 李仪祉、吴宓、刘古愚这样的知识分子 不在你考虑范围内就不介绍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