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美国人评论萨达姆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7 21:02:56

美国人评论萨达姆论文发表

萨达姆是靠爆权当上总统的并不是民心 有敢违抗他的嘛? 还有就是伊拉克70年代是最富裕的但是那时候萨达姆还没有上台 从他上台就开始发动两伊战争 8年时间 掏空国民经济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欠下外债1000多亿美元 然后为了稳定国民经济入侵科威特(拥有全球10%地下石油储备) 注:在两伊战争中萨达姆能够在后期结束战争是有美国大量的武器支援 ;所以说萨达姆能在国内站稳脚步是有美国的功劳 ,但是入侵科威特动了美国的蛋糕 美国肯定要打他,所以说是美国和萨达姆一起把伊拉克推向深渊的!

对于一个人的功过评价不是就用简单的 好 或 坏就可以概括的萨达姆瞬间又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11月5日的绞刑判决,激起全世界关于死刑、伊拉克战争以及“萨达姆虽然坏,但该不该处死”的空前争论。美国总统布什带头为绞刑判决欢呼,称“这在伊拉克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日本跟着附和美国,日本首相安倍晋三6日称“法治下的伊拉克进行了一次公平的审判”。但质疑的声音同样响亮,它们来自媒体、国际组织,其中欧洲的反对者最敢说。出人意料的是,英国首相布莱尔6日在记者的追问下也表示,英国反对死刑判决,也包括对萨达姆的死刑判决。法国《费加罗报》则直接抨击美国“在错误的前提下对伊拉克发动了军事侵略,而今的判决让人感到布什政府在努力把这场战争合法化,这实在是个耻辱”。6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也发表了评论,呼吁暂缓对萨达姆执行死刑。看来,萨达姆最终会不会走上绞刑架,将是未来一个时期最吸引人的悬念。 “对萨达姆的判决分化了世界媒体”,法新社和美联社不约而同发表了相似的文章,但被分化的显然不仅仅是媒体。欧洲6日发出的反对声音大大出乎伊拉克政府和美国人的预料。 欧盟轮值主席国芬兰6日发表声明,呼吁伊拉克政府不要处死萨达姆。声明说:“欧盟在任何情形下都反对死刑,如今也不例外。”这一声明几乎为整个欧洲的态度定下了基调。意大利媒体引述总理普罗迪的话说:“虽然萨达姆的罪行使我们大为震惊,可是我们的传统与伦理观念认为死刑并非适当的判决。”意大利由于离梵蒂冈最近,一直是欧洲传统道德及宗教观念比较盛行的国家。此外,瑞典、西班牙、丹麦与爱尔兰政府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罗马教廷方面指出,萨达姆被判处死刑显示在动乱不已的伊拉克,仍然充斥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心态。 俄国家杜马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康斯坦丁接受采访时表示,现阶段执行死刑判决无论对美国还是伊拉克政府来说都没有任何好处,他说,“给予萨达姆执政时期一个公正评价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并预测“萨达姆将获得某种形式的大赦”。 分析人士认为,欧洲各国反对判处萨达姆死刑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们反对死刑。自2003年7月1日起,欧盟就取消了死刑。近年来,欧盟也一直在全球推动取消死刑。因此,西方媒体分析说,欧洲反对的是死刑,而不是对萨达姆的审判。一旦萨达姆被处死,欧洲虽然会表示反对,但可能只会提出比较温和的抗议。二是欧洲对处死萨达姆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感到不安。早在2004年,欧盟就向伊拉克新政府表示了在任何情况下反对死刑的态度,并同时指出,处死萨达姆只会使暴力事件迭起。 与欧美相比,阿拉伯政坛对此事颇为冷淡。除了伊拉克政府和极端反美的巴勒斯坦哈马斯政府外,其他阿拉伯国家几乎至今还未作出官方评论。一些媒体评论说,“目睹身边的邻居政权倒台,首领被判处绞刑,使得阿拉伯国家政府默不作声。” 另外,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阿伯也呼吁停止执行死刑的判决,强调“必须完全尊重被告提出上诉的权利”。

对一个国家的总统处于绞刑是对本人的污辱,是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不尊重。萨达姆是个军人,不管他有什么罪都应该像个真正的战士一样的死去。对美国和它的傀儡政府这样的做法我非常气愤。我们那天几个朋友在一起喝酒共同举杯表示了对萨达姆的尊敬。

专制强权吧,最主要是不听美国人的话呗,你懂的。

美国人谈萨达姆论文发表

1.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他在伊拉克的历史上有功有过."功"就不说了,就拿他实施全国人民免费看病,免费接受教育这两条中国就不知道要学多少年.至于"过",不管是不是美国霸道,毕竟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战争.对于人类来说,这就是最大的灾难. 2.分析功过的大小,本人不才,作个评价:功大与过.(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伊拉克在战争前的经济情况是众所周知的,他们的人均收入排名世界第二(可不是闹的,美国才第五啊).同时,他也是一百分之99的选票连任,(牛吧!!)这可是伊拉克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如此高票连任的!(我怀疑也是世界是唯一的),为什么他能如此高票连任呢.就不多说了,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呗! 那战争又是怎么带来的呢? 哎,好多方面啊.先来说美国.1.美国霸道,这个就不用说了吧.2.小布什上台靠的什么?军火商的支持啊!!不干仗哪来钱啊.3.布什政府改变了全球策略...(这个就不详细说了,不然天要黑了啦)4.石油是什么?有限资源啦!!!用了就没了呀!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美国一直都是靠进口石油用大(他自己都是石油存储大国,为了就是把别人的用完了,再用自己的,那时石油价就高啊!!)伊拉克又是全世界第二产油国,当然美国想有便宜油啦.还不找点借口干他.对吧?所以GRD布什就用伊拉克有威胁人类的核武器为借口干他了.(可怜的伊拉克啊,到最后也没找到核武器啊.这就充分证明了一个道道:人善被狗欺,马善被驴骑啊.)(所以中国要自强啊!!!!!)5.当然萨达姆也太不懂得自重了啦.非要和布什对着干.(知道吗?911的第二天,伊拉克全国放假一天,以似庆祝啊!!我们是没赶上好时候啊.哎.) 所以伊拉克战争证明了什么呢?真是萨哥挑起的?不是啦!(个人观点)这么说吧,就算没有萨哥,美国一样会干伊拉克,只是要从新找个借口罢了.这只能怪他倒霉啊,所谓枪打出头鸟,就是这个道道啦.至于伊国内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所他该!!简单,都是TMD的怕死的东西,亲美派呗. 总的评价:枭雄!!!!!!!!!!!!!!!!!!!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供大家参考,向你们学习.(手都累啊)呵呵

萨达姆政权:

1979年7月16日,萨达姆就任总统,成为伊拉克党和国家的领导人。1991年3月,镇压南部什叶派穆斯林和北部库尔德人发动的暴动。1991年4月17日,开始遵守联合国687号决议,提供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信息,但被指控有欺行为。

表现:

萨达姆执政时,两大政绩包括发展经济及阻止伊拉克分裂。伊拉克未成为现代国家前,原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省,内地种族、宗教及经济差异极其分离。

什叶派与逊尼派的交恶,阿拉伯人与库尔德人的积怨、部族首领与城市新兴商人阶级的斗争,一直困扰伊拉克国境。萨达姆上任后,曾大力发展经济及福利,以争取民众支持;同时亦改革党内权力架构,避免政变再次发生。

扩展资料:

伊拉克和伊朗长期以来存在着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5年两国曾为解决双方之间的争端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力量;伊拉克则同意将阿拉伯河南段102公里中心线定为两国水界。

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日趋恶化,不断发生边界冲突。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权。22日出兵伊朗,导致两伊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占领伊朗约2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一些城镇。

1982年4月,伊朗大举反攻,收复了大部分领土。6月,伊拉克单方面宣布停火并将其军队撤至边界。7月以后,伊朗在两伊边界不同地段多次越界发动攻势,但进展不大,战争基本上在两伊边界一带进行,同时双方不断炮击和空袭对方的边界城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萨达姆·侯赛因 (伊拉克共和国前总统)

达姆·侯赛因统治下的伊拉克构成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因为在那里,在一个暴君的统治下,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有国家支持恐怖主义,有国际性侵略行径,有对人权的持续侵犯。 乔治·W·布什总统2002年9月12日在联合国发表讲话时说:根据历史、逻辑和事实,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萨达姆·侯赛因政权是一个与日俱增的严重危险;任何其它设想都是不顾事实的一厢情愿。如果认为这个政权会有诚意,就等于拿着亿万人的生命与世界和平进行一场轻率赌博。我们绝不能冒这个风险。 现在,国际社会已经为对付伊拉克的威胁采取了一步重要的行动,即通过联合国一致要求伊拉克立即和无条件地公开并销毁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此外,联合国安理会2002年11月8日以15票对0票一致通过的第1441号决议确定,伊拉克已经而且仍在严重违背其义务。决议还阐明,任何新的违规行为都将导致严重后果。布什总统在安理会通过决议后说:今天通过的决议是对伊拉克政权的一次考验 ─ 最后一次考验。伊拉克现在必须毫不拖延地、不讨价还价地完全消除武器,接受全面核查,并彻底改变它十多年来所采取的立场。萨达姆·侯赛因自从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失败后,一直无视联合国强令他消除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的多次要求,反映出他对国际社会的蔑视。联合国要求巴格达停止迫害伊拉克人民,释放外国囚徒,归还窃取的财物,停止非法利用石油换食品计划,但这一切也全未得到执行。在人权方面,萨达姆·侯赛因统治下的伊拉克深陷灾难,数以千计的公民常常被任意逮捕,遭受酷刑和被处决。言论自由、宗教活动、政治团体、隐私和合法程序 ─ 所有这一切根本都不存在。伊拉克政权用对待任何反对其统治或试图主张某种独立的团体的无情手段来迫害和利用伊拉克的宗教社团。巴格达发动了一场残酷运动,对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穆斯林领袖和信徒长期施行无故逮捕和草率处决。伊拉克军事和安全机构被用来对整片伊拉克地区实行民族清洗,使全国约100万人流离失所,并残酷迫害少数民族和那些被认为是异议人士的人。在对他们发动的攻击中,伊拉克部队越来越疯狂地对手无寸铁的伊拉克平民使用化学武器。萨达姆·侯赛因不顾国际核查人员的检查和全面制裁规定,不惜以伊拉克人民的苦难为代价,大肆谋取化学、生物和核武器。 伊拉克仍是一个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并继续推行在政治上给各种恐怖主义组织撑腰和为它们提供庇护的长期政策。 伊拉克政权长期以来一直大力进行恐怖主义训练和组织活动,其基地大都在塞勒曼帕克(Salman Pak)地区附近。此外,有有力证据显示,从阿富汗逃出来的"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分子在伊拉克国内得到庇护。腐败在伊拉克四处流行,整个国家在很多方面如同归萨达姆·侯赛因及其家族所有的子公司。偷运石油,暗中对石油买卖附加收费和以种种手段操纵利用联合国的石油换食品计划,是萨达姆非法收入的主要来源。所有这些非法所得都被他的家族和支持者瓜分,而不是用于改善伊拉克人民的福利。 萨达姆·侯赛因自1979年全面掌权以来,两次把他的国家推入灾难性的冲突中 ─ 两伊战争和入侵科威特。两次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都是苦难、死亡、失败和民族耻辱。美国希望看到将来出现一个民主、统一的伊拉克,与邻国和平共处,并成为国际社会中受尊重的一员。一个没有萨达姆及其家族、同夥和支持者的新的伊拉克政府,将使国际社会有机会和伊拉克一起愈合过去十年来的创伤,帮助伊拉克公民重新建设他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

汉子,西楚霸王知道自己确实无力回天了,就勇敢的拔剑谢天,而萨达姆呢,因为没有这种勇气,以至后来被囚于监下.萨达姆是个懦夫吧,不过该死,感谢美国人!

美国人对美发表论文

如果申请人申请PhD或者偏研究的学科,如经济学,发表学术论文对申请是会有帮助的。作为一名本科生,一般能够发表到省级的核心期刊上就是很不错的了,如果能够发表到专业内的国际核心期刊上,那更是再好不好过了。这个就要顾问花点心思了,一般来说,IF(影响因子)越高越好,但是有一些学科呢含金量很高的杂志不一定IF很高。

我找到一篇大学的作业 给你好了。但是注没法给你复制进来。或者你留个邮箱 给你发去。这论文是我当年的美国史作业 经不起推敲,呵呵。简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原因摘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对美国来说,种族问题是一个与生俱来的问题。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使现实的美国与其所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黑人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进行了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的长期不懈的斗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发生的变化,这种斗争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民权运动”。关键词:黑人 民权运动 中产阶级 二战黑人在美国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黑人却一直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南北战争后,虽然奴隶制被废除,黑人争得了公民权,但是,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作为美国公民应有的平等权利。相反,他们仍然生活在种族隔离的樊篱之下。189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定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使种族隔离具备了法律依据,各州遂在居住、交通、教育等方面对黑人实行公开隔离。长期以来,黑人问题是困扰美国政府的一大难题。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这样预言:“在威胁美国的未来一切灾难中,最可怕的灾难是黑人在这个国土上的出现.一些观察家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他们在考察美国的目前困境和未来危险的原因时,几乎总是归结于这一主要事实”。 黑人为此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是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当时美国重大的社会运动,最终促使联邦政府从法律上废除了种族隔离制,从而书写下黑人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本文就二战后民权运动兴起和高涨的原因进行初步探究与分析。 一、教育是黑人夺取选举权的基础 黑人要拥有选举权,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而教育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尺度。南北战争后,随着似有身份的降临,黑人渴望接受教育,许多黑人学校建立起来,遍及美国的黑人教育制度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但是教育并非朝夕之事,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奴隶制留给黑人的只能是无知和愚昧。进入20世纪以后,黑人的教育状况有了改善,19世纪后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开始走向社会,而学校里的黑人学生数量仍有增无减。1910年时,在南部10个州里,在校黑人学生增加到1426102人,1930年达到1893068人。1930年时,美国黑人中的文盲率下降到16%。黑人教育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此时黑人受教育的水平,是美国历史上各个人口集团中上升最快的。到1970年,黑人所受教育年限和白人相比只相差半年左右。战后黑人教育还有这样的特点:层次提高、黑白人同校。1960年,黑人攻读学位的有22.7万。1970年增长到55.2万。黑人还进入白人大学学习,1970年,大约有378000名黑人在这样的大学或学院接受教育。这一切,表明战后的黑人已具备了“文明交往的基本条件”。再也不用“文化测验”等手段来阻止他们行使选举权了。用知识武装起来的黑人。再也不满足于二等公民、被剥削选举权,因为他们懂得:“只有黑人拥有选举权时,才能学会保护自己。”随着黑人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在为选举权抗争时,能进行有理论、有策略、有组织的斗争。因而,黑人在自身素质普遍提高的五六十年代赢回选举权是不足为奇的。二、中产阶级是黑人争取选举权运动的领导力量有人认为,第一批黑人中产阶级产生于南北战争后。但够得上中产阶级条件的黑人,在当时是属凤毛麟角。主宰着当时黑人社会的事谷物成分农,在南部390万黑人中,谷物成分农占到85.6%,他们生活水平和地位十分低下,无力自拔。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初一部分黑人开始离开南方农村,进入北方大城市寻求新的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少数黑人站稳了脚跟,上升为中产阶级。1910年,“在一千万的黑人人口中,有工作的男子共3178554人。其中做牧师的有17427人,做医生的有3077人,做律师的有796人,做教师的有7035人。在同一年间,妇女做学校教员的有2245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黑人中产阶级人数增加,力量增强。1950-1970年,黑人平均收入由占白人收入的54%上升为64%,其中,黑人妇女平均收入由占白人主妇的40%上升为92%。 到70年代中期,已有1/3的黑人家庭上升为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产生与壮大,对黑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取得选举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凡为中产阶级,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经济上也有相当的地位。这些人有知识与才干,懂得自尊与自信,也有参与美国社会和政治的要求。他们已超越了对基本生存的需求,而进入了更高的对政治权力与平等权利的要求阶段。因而,他们要求选举权的迫切程度大大超过了别的阶层,正如美国史学家所说:“大多数具有进取精神的黑人,都来自具有‘中产阶级’背景的那些人中,是摆脱了贫困的黑人”。 1909年成立的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就是由中产阶级组成与领导的一个影响深远、颇有力量的组织。著名黑人领袖布克•华盛顿和马丁•路德•金也是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争取黑人选举权的斗争中,黑人中产阶级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运动领导的责任,从而为这一斗争提供了训练有素的领导力量。三、黑人在地理分布上的比的变化 我们已经知道,19世纪后期的黑人,主要从事的是农业劳动。他们集中在南部地区,分散在农村中。至于北部地区,少有较大规模的黑人迁徙。数目众多的城市,居住者主要是白人。地理分布上的这种特点,不利于黑人获得选举权。第一,南部是民族矛盾尖锐,种族实力强大的地区,正是在这一地区,种族主义者处心积虑地要剥夺黑人选举权。第二,农村相对闭塞落后,黑人长期生活于此,觉悟和意识比较低下,不利于组织与领导。 20世纪初,这种情况开始改变,黑人开始了向北部和西部城市的迁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迁徙速度加快。战火燃起时,大批白人青年应征入伍,许多工厂劳动力缺乏,芝加哥、克利夫兰、底特律及其他北方城市的工厂主,纷纷到南方去招募工人,这就给南方黑人提供了机会。 黑人的大规模迁徙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0年时,住在城市的黑人人口已经超过了居住在农村的黑人人口。1970年,纽约、华盛顿、底特律、费城、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黑人居民超过50万。伯明翰、亚特兰大、新奥尔良、纽瓦克、加里等城市,黑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一半以上。从布局看,黑人迁出南部后分布在全国各地,北部中央地区占26%,东部占22%,西部占19%, 其余则分布在南部。 黑人迁出南部,分布于全国各大、中城市,对于五六十年代黑人获得选举权有着重要的意义。黑人集中于城市,为现代文明耳濡目染,开始变得见多识广,富有朝气,对于体现他们政治地位的选举权格外看重起来,他们毅然投入到五六十年代为恢复自己权利而进行的斗争中。另外,黑人集中在城市,便于动员和组织,也便于形成强大的力量,五六十年代能出现如此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四、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二战后,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出于维护其国际形象的需要,美国政府开始正视几个世纪以来竭力回避却仍然无法回避的黑人问题。与此同时,20世纪50、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对联邦政府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马丁•路德•金明确指出:“黑人已组织成强大的力量,这使得政府无法回避他们的要求,他们已从实力出发来发展形势,使政府感到同他们合作是明智和深谋远虑的”。 此外,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非洲的独立运动,对美国黑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这一形势,美国政府只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一改压制黑人斗争、维护白人利益的做法,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推动黑人斗争的措施。首先,美国总统发表言论支持黑人斗争。肯尼迪总统说:“这个国家是建立在人人生而平等原则基础上的……如果一个美国人,因为其皮肤是黑色的,就不能在对公众开放的餐馆就餐,就不能送子女去最好的公立学校读书,就不能投票选举能代表他的人出任公共官职,一句话,就不能享受充分的自由生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除非全体公民都得到自由。“ 约翰逊总统继承了肯尼迪的政策,并进一步支持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称“他们(指黑人)的事业也应该是我们的事业“,认为“我们大家应该战胜(种族隔离制)这一并非完美的顽固不化和不正义的遗产”。 其次,联邦政府采取一系列民权立法措施。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7年颁布了第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权法,该法令禁止干预黑人投票。肯尼迪政府在司法部专设一名民权助理部长,在三年内,该助理部长共向国会提交了几十个民权方面的议案。约翰逊政府颁布了1964年的《民权法》、1965年的《投票权利法》和1968年的《防止住房歧视民权法》。最后,联邦政府对违抗民权法令者采取强硬措施。1957年9月,阿肯色州小石城地方法院根据1954年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宣布该市中心中学接纳9名黑人学生入学,但此举遭到种族主义者的坚决反对。州长法布斯以“防止暴乱”为名,派出200名武装的国民警卫队员,在小石城中心中学周围布岗,阻止这9名黑人学生入学。已注册的黑人学生被赶出校门,暴徒还殴打黑人,在市内煽风点火,从而引发严重骚乱。艾森豪威尔政府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派兵开往小石城,以军管措施平息了阻止黑人学生进入白人学校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9月,黑人梅雷迪思申请入密西西比大学就读,引起该州一场地震级的哗变。在肯尼迪总统的支持下,梅雷迪思最终在联邦政府的“伴护”下入校注册。1965年,约翰逊政府采取保护措施,压制亚拉巴马州州长华莱士,使从塞尔马到蒙哥马利的黑人进军得以顺利进行。联邦政府的上述措施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美国联邦政府的有力支持,美国黑人的斗争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果。五、二战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1939年,希特勒挥师偷袭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虽未举全力出战,但大力发展国防工业,充当了“民主国家的兵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兵役。广大黑人群众对此做出积极响应,他们怀有满腔热忱准备报效国家,但是却遭到种族歧视的挫伤和打击。在复苏的国防工业中,他们受到严重的歧视;在军队里也受到各样的限制,黑人只能参加完全由黑人组成的军队;各种支援战争的社会活动,也将黑人排斥在外。当报国热情和希望与白人“并肩作战”的美好愿望被现实打击后,黑人在痛心之余,也对真正实现民主平等原则产生了强烈的要求。二战对此来说,正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众多黑人确信,他们必将从战争中获益。如专栏作家乔治•斯宾勒认为“和平意味着……当前地位的延续……如果黑人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结束这种状况”。因此,二战持续得越久越好,因为有一天“或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已从长期受压迫的地位中翻了身”。黑人们之所以对二战抱有如此厚望,是因为他们逐渐认识到,战争给黑人提供了一个让美国百人的良心受到谴责和震撼的绝好机会。“是战争让我们有机会……来劝说、强迫我们的政府和国家,并让其感受到尴尬和羞耻……从而对占其人口十分之一的黑人采取更加开明的态度!”美国黑人在二战民主宣传的激励下,开始从新审视自己在美国的社会位置。米尔多指出:“毫无疑问,美国各阶层黑人的精神与几十年前已大不相同。”美国黑人中间的却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战斗性增强,用于大声抗议,强烈表示不满。二战则是为黑人进行提供了更多的理由和机会。上述黑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所有倾向——不满、希望、增强的种族意识和战斗精神,都在“向华盛顿进军”等运动中体现出来。这些活动,显示了黑人的抗议行动已经逐渐向有组织的大规模运动方面发展。虽然在战争这种非常时期,此类斗争形式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形成全国性运动,但是这些小范围的活动已经为民权运动的兴起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其所开创的群众性抗议活动形式为后来的民权斗争所广泛采用。 战争危机为美国黑人认清并指出美国所宣称的民主信条与其实践之间的反差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二战期间黑人种族意识和黑人群众战斗性的增强及战争所全力维护的民主思想意识和观念,使黑人重新看到了希望。他们确信,二战已将旧有的种族结构永远地摧毁了。当美国白人拒绝承认这种变革的存在时,广大黑人便行动起来。这颗斗争的火种几经孕育,不断壮大,终于在50年代中期形成燎原之势,发展为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六、黑人自身的斗争以及国际国内的推动力量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进步”,黑人争取自己政治权利的斗争也是如此。当重建结束,保护黑人选举权的大环境不复存在时,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黑人,再也无力为选举权抗争了。黑人的斗争在总体上处于低谷时期。加上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尚处于无序阶段,人们的文明程度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剥夺黑人选举权的行为,以及三K党屠杀黑人的野蛮行径,很难引起全国舆论的关注与谴责。这些都为剥夺黑人选举权又添一筹。 二战以后,黑人们掀起了震动整个美国社会的民权运动,他们向种族制度的各个方面发起了冲击。据美国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布赖恩特•道勒斯的统计,1963年到1968年的5年中,爆发各种族骚乱的城市有265个,骚乱总次数341次,骚乱总日数703天,被捕人员53409人,受伤人数8459人,死亡221人。 正是在如此激烈的冲突中,黑人赢回了选举权。黑人著名活动家查尔斯•希尔伯曼说:“在美国过去和现在的历史上,没有那件事情能说明,没有直接的对抗,黑人就能在美国社会获得正当的地位。” 二战后,白人的种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于黑人的苦难不再熟视无睹。1964年,三位民权工作者在密西西比州的内肖巴县给黑人选民登记时被暴徒杀害,这激起了全国舆论的愤怒,从而推动国会于1964年7月通过了重要的民权法。在1965年亚拉巴州塞尔马市的黑人示威活动中,维奥拉•利厄佐夫人于3月9日被暴徒杀害,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北方许多城市举行了声援示威。副总统对利厄佐夫人的家属表示慰问,总统发表了电视讲话,并于3月15日向国会提交了投票权利法案,8月,国会通过了这一法案。国际社会的支持也对黑人争取选举权起了推动作用。例如,小石城事件发生后,许多国家的报纸质问道:“从小石城事件看来,美国到底是怎样一个国家?”对于迫害黑人的行径,周恩来总理也曾发表措辞严厉的声明:“美帝国主义对黑人的法西斯暴行,揭穿了美国的所谓民主和自由的本质,暴露了美国政府在国内的反动政策和在国外的侵略政策的内在联系。”在同声谴责的世界舆论面前,美国政府必须有所交待。战后的几个民权法和投票权立法也可以看作是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反应。道格拉斯说,黑人选举权“对于那个曾长期被奴役的人民来说是生死之权”。重建时期的参议员桑门腊说:“黑人没有选举权,就等于没有自由……光有自由是不够的,一个公民既需要自由又需要平等……这两者对于构成一个完整的美国公民的资格是缺一不可的。” 二战后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是一种对种族歧视与压迫的直接回击,是历史沉积下,时代条件与社会现实综合作用的结果。经历了10余年的斗争,使形形色色的种族隔离制被消除,黑人的斗争迫使美国政府通过许多有关民权的法律和命令,黑人的选举权在各州基本上得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处境,为美国社会注入了活力。但是美国的种族问题有根深蒂固的渊源,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只要美国黑人坚持不懈地斗争,在美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几百年来黑人梦想的平等与权力就能最终实现。[参考文献][1](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 布罗莱,《美国黑人简史》〔M〕,纽约。[3] 威廉•伊塞尔,《美国社会的变化1945-1983》〔M〕,纽约。[4] 哈利•A•波罗斯基,詹姆斯•威廉,《美国黑人历史》〔M〕,纽约。[5] 威廉•伊塞尔,《美国社会的变化1945-1983》〔M〕,纽约。[6] (美)乔安•妮格兰特改编,郭瀛、伍江、翟一我等译,《美国黑人斗争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版。[7] 何章银,《肯尼迪政府民权政策成因探析》,载《学海》,2002年第3期。[8] (美)阿瑟•林克 、威廉•卡顿著,刘绪贻、王锦瑭、李世洞、胡志宽等译,《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9] 卡罗•林罗斯,《少数民族问题》〔M〕,纽约,1972 年版。[10]格瑞德•迈克维尼,《重建与自由之人》〔M〕,芝加哥。

美国文学自其殖民地时期初具雏形至今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变得日趋成熟。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简述美国自然文学 美国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虽然在传统上受到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但是,它产生于“新大陆”文明的美国,便自然有着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能有的特性。美国的自然文学是源于17世纪,奠基于19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别具美国本土特色的文学流派。 自然文学 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意识 一、美国自然文学的概念 自然文学就其字面理解,无非是以自然为主题进行写作。但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却十分丰富。它是在美国特殊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自然文学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的新颖和独特。从形式上看,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而言之,美国的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美国自然文学的意义在于它的创新。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而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动力则是要将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它由最初纯粹的自然史,到将文学揉进自然史;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为主的自然散记,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存的自然文学。我们可以说,从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趋势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 二、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 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概念产生于现代,可它却是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有其历史渊源。 17世纪的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和威廉・布雷德福德的《普利茅斯开发史》都是以描述性的散文体写就,其语言清新简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日后的自然文学独特的文体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乔纳森・爱德华兹在他的《自传》和另一部《圣物的影像》中大胆地将内心的精神体验与外界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以比喻的手法,表明上帝把整个物质世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影子”。18世纪另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威廉・巴特姆,被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欧美大陆的文学界获得声誉的人”。他的代表作《旅行笔记》不仅反映出作者作为一个自然之人的哲学思想,而且对欧洲的浪漫主义产生了影响。人们通常认为,自然散文只是到了18世纪末才成为一种独特文体,它以巴特姆的《旅行笔记》的问世,作为自己趋于成型的标志。 到了19世纪,随着诸如托马斯・科尔的《论美国风景的散文》、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论自然》等作品的问世,美国作家才开始把新大陆的风景作为文学和艺术的源泉。在此之前,美国的作家与艺术家往往是把目光投向欧洲大陆,去寻求文学艺术创作的文化根基。科尔在《散文》中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联络不是着眼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说欧洲代表着文化,那么美国则代表着自然。生长在自然之国的美国人,应当从自然中寻求文化艺术的源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科尔建立了美国哈德逊河画派,提出了“以大自然为画布”的宣言,吸引了一批被爱默生称为有着“新的眼光”的大自然的画家。后来,这个画派的作品与美国自然文学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长期以来,爱默生的精神及其人文思想一直是美国文化及文学的研究重点。但是目前在国内,将“爱默生与自然”作为主题进行挖掘与探讨的人并不多。其实,无论从爱默生所信奉的超验主义及其著作,还是从其生活和日记中,都不难看出他对自然的特殊情感与密切联络。就爱默生的著作而言,他的第一部作品便是《论自然》。他改良了爱德华兹的观点,明确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曾于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所列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他被视为美国文化的偶像,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自然作家。他的精神被视为美国文化的遗产。而《瓦尔登湖》也成为众多梭罗追随者向往圣地和效仿的原型。人们通常把梭罗视为爱默生的“圣徒”。从二者在自然文学中的作用而言,他们有着相似的灵魂。从现代的眼光看,梭罗在美国自然文学中所起的作用似乎比爱默生更胜一筹。梭罗不仅把爱默生的理论付诸实践,而且比爱默生超前一步。他预见到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的观点。 美国自然文学在20世纪有了新的发展。20世纪之前的自然文学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其作者对自然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希望从中寻求个性的解放,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升华,但是他们的思索与写作的着眼点仍限于自然与自我或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范畴。只是到了20世纪,随着诸如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以及玛丽・奥斯汀等跨世纪自然文学作家的出现,自然文学才展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这时的自然文学开始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生态的和谐。 从广度上,20世纪的自然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美国的东海岸,而是覆盖了几乎整个美国本土。随着奥斯汀、迪拉德和威廉斯等女作家的出现,原来以男人为主导的自然文学领域开始有了女性的声音。这种以不同的地域为背景,用不同的声音来描述自然的状况,使得美国自然文学形成了一种多维的组合,因此而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从深度而言,由于20世纪的自然文学作家大多掌握了自然科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知识,他们无疑获得了比他们前辈更深刻的洞察力。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一个被人遗弃的农场里,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呼吁人们培养一种“生态良心”。爱德华・艾比在没有人烟的西部沙漠中,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对立――妥协――平衡。特里・T・威廉斯则在盐湖边,呼吁人们视荒野为一种情感,像热爱一个人那样去热爱荒野。在当代自然文学作家的心目中,人与自然已不再是“我和它”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他们认为已经没有一个单纯的自我,而只有与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自我,他们所信奉的已不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 三、总结 总之,自然文学是以文学的形式,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激励人们去寻求一种高尚壮美的精神境界。在美学上,它展现了中自然清新、别具一格的审美取向。探索这一领域,将会像当初欧洲移民发现新大陆一样,令人在一个又一个新奇发现中激动不已。 参考文献: [1]亨利・纳什・史密斯.处女地[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2]安妮・迪拉德著.余幼珊译.溪畔天问[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Scott Slovic.Contemporary American Nature Writing.Tokyo:Fumikura Press,1993. [4]Don Scheese, Nature Writing.the Pastoral Impulse in America.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6. 篇2 试论美国文学中幻灭的美国梦 摘 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大量文学作品紧扣文学作品中对"美国梦"这一主题开展全面的反省和批判。本文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的文字细读,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关键词:美国梦; 美国悲剧; 幻灭 一、引言 研究美国文学,首先接触到的是美国梦---美国文学的主题问题。“美国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 从狭义的方面来讲, 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从17世纪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陆之日起,赤贫的欧洲农民到这里后无须奋斗便可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南北战争后,机会一个个接踵而至,掀起全国性的疯狂,美国成了一个‘牛奶加蜜糖’的国度,大批做着‘美国梦’的移民蜂拥而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美国梦形成的自然基础,《独立宣言》的颁布使美国梦有了思想基础。《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美国梦’的驱使下,美国迅速发展,特别是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引发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美国梦”得以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在美国文学中,“美国梦”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美国梦的幻灭 斯格特•菲茨杰拉德 F•ScottFitzgcrald,1895~1940 和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DrEiser,1871~1945 都是伟大的美国作家。他们出生于美国不同的时期 ,身世背景截然不同 ,但是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了一个相同的悲剧主题--- “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是20世纪 20年代“美国梦 ”幻灭的代表作。小说写了主人公盖茨比与苔西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幻灭。贫家子弟盖茨比在服役期间爱上了豪门之女苔西,苔西却不愿下嫁一无所有的盖茨比。 战后盖茨比对苔西难忘旧情, 通过非法买卖发了横财后与苔西重温旧情, 而苔西却仍无勇气放弃她已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在一次车祸后, 为保护苔西, 盖茨比主动承担责任,而苔西的丈夫汤姆借死者丈夫之手谋杀了盖茨比, 然后与苔西一走了之。 盖茨比以毕生心血构筑的美好梦想, 就这样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盖茨比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菲兹杰拉德借故事叙述人尼克之口, 把盖茨比的梦和美国早期移民的梦联络在一起, 追溯了美国梦的渊源。美国的早期移民憧憬依靠个人奋斗创造财富, 盖茨比把苔西视为自己的梦想的化身 ,也曾想以自己的努力重新赢得她。但社会的现实迫使他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盖茨比的发财之路说明了美国精神的腐败。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 20 世纪前期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代表了美国现代文学的进步和光明。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小说主人公克莱特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他不甘心忍受困苦,离家自谋出路。资本主义社会污秽腐蚀 ,使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吃喝玩乐,对贫穷的母亲置之不理,为了和大资本家的女儿结婚,挤入上层社会,竟溺死了自己的情人洛蓓达。作品通过克莱特从追求、挣扎到堕落、毁灭的一生,指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所在,即以金钱为中心的美国现代生活对克莱特世界观的形成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产生的决定性影响。而且,只要这种环境和这个制度不改变,克莱特的悲剧,同时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就将一代一代重复地继续下去。 三、破灭的“美国梦”的主题意蕴 这两部作品写作年代不同,写作风格迥异,但是主题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美国梦”的悲剧表现。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一个青年人的追求和幻灭。在西方文学史上,这是一个经常重复的主题但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美国生活的深刻而冷静的体验,将它写成一部蕴意隽永的“美国梦”破灭的悲剧。盖茨比的追求也是很多美国人的企盼,小说最终为盖茨比送终 ,也是为他们的“美国梦”画上句号。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悲剧》是根据 1906 年切斯特•吉莱特谋杀格蕾丝•布朗的真实案件改编的。德莱塞进行提炼加工,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悲剧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悲剧。他所涉及的既是一个悲剧人物 ,又是一种悲剧文明。德莱塞把克莱特作为由环境所造就,受环境逼迫,并为环境所毁灭的人物来进行塑造。他怀着怜悯的心情去探索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扭曲了自己的人性,而堕落成一个残忍的杀人凶手的经历。《美国悲剧》采用了纯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尽量客观化的叙述和朴实的语言揭示了个人人生毁灭的悲剧,使作品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文字。它塑造了一个对金钱和地位充满向往的下层青年自我毁灭的悲剧,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国家、一种文明的悲剧。 四、结语 纵观以上两部小说,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美国梦”的主题却是不断发展的。盖茨比无论多么富有,依然不能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所接纳;而克莱特的个人悲剧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美国的悲剧。所 以,如果仅仅把追求财富和名利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到达了非人病态的程度,这也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 社会里“人的异化”的梦想早晚都要破灭,两位主人公悲剧性的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除了菲茨杰拉德和德莱塞这两位作家 ,很多知名作家的创作也深受“美国梦”这个主题的影响,例如海明威和福克纳在作品中把人们对“美国梦”的失望引申为对美国这个国度的失望。 “美国梦”再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憧憬和奋斗的力量,它的美丽光环早已消失殆尽 。“美国梦”破灭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和审美价值。无论是两位作家本人还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一生都在孜孜以求虚无缥缈的“美国梦”,一生都在追逐著能够体现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财富、金钱和权力。残酷的现实促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物质奋斗和享乐主义的毁灭作用,表现出了带有悲剧性的时代幻灭感。 参考文献: [1]刘保瑞等译,《美国作家论 文学》〔M〕,北京:生活,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 [2] 董衡巽等编,《美国现代小说家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F.S.Fitzgerald. The Great Gat *** y. For Eign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4]TheodoreDr EIser. An American Tragedy. T. Y. Crowell pany Press, 1964.

发表论文达人

点击导出/参考文献,然后就给你写好了

《常识与洞见》,《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2期New Ethics and Old Roles: The Identity Dilemma of May Fourth New Women,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Vol.33,No.1, February 2012 《一份苏联时期珍贵的历史档案》,《南方周末》2012年2月16日《爱伦凯与五四新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5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9期转载《<小团圆>:张爱玲的“忏悔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3期《孙犁的精神特征》,《文艺报》2011年4月15日《成长创伤与家族史书写——谈新近出版的张爱玲自传小说<雷峰塔><易经>》,《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7期《“达人”的随笔》,《文艺报》2011年10月19日《生命本体与汉语新世纪——关于汉语文化哲学与中国文化建设的一次对话》,《励耘学刊》第13辑,2011年8月《五四离婚思潮与欧阳予倩<回家以后>“本事”考论》,《新文学史料》2010年1期The Absence of Gender in May Fourth Narratives of Woman’s Emancipation: A Case Study on Hu Shi’s The Greatest Event in Life,New Zealan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12 No.1, June 2010《个人主义与性别权力:胡适、鲁迅与五四女性解放叙述的两个维度》,《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4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10期、《新华文摘》2010年11期转载《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5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12期转载《性别与认同:从五四新女性谈起》,《身份、叙事与当代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启蒙”、“革命”与民族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6期《自然之子——沈从文》,《语文建设》2009年2期Women and Revolu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1927 Nationalist Revolution and its Literatur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Edited by Tao Dongfeng, Yang Xiaobin, Rosemary Roberts and Yang Ling, Newcastle upon Tyne, UK: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9《五四社交公开运动中的性别矛盾与恋爱思潮》,《现代中国》第10辑,2008年1月《女性与革命:以1927年国民革命及其文学为背景》,台湾《政大中文学报》第8期,2007年12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0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2期转载《释校粗疏自检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2期《晚清女权话语与民族主义》,《励耘学刊》第5辑,2007年11月 《2004年现代文学研究综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母语还是翻译》,《华文文学》2006年第1期《“走出”之后的“返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五四关于女性“解放”的话语——以《终身大事》和《伤逝》为例,台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文学“现代”之起点——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历史意义》,《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1期《生命的微光,人间的智慧——谈李霁野的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期《叙述的修辞性与鲁迅的女性观》,《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3期。《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0期转载。《回到现场,重构历史》,《读书》2005年第6期 《阅读札记》,《芙蓉》杂志2004年第6期《破碎的语言,“现代”的焦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1期《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清末女权:从语言到文学》,《文艺争鸣》2004年第2期《20世纪初中国的女权话语与文学中的女性想象》,《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孽海花>:新旧文学之间的大桥梁》,《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40——70年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笔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沈从文的“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2期,133-150页《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一)——梁启超及晚清启蒙论者的国民性批判》,《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10期《从曾朴到李劼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现代模式的形成》,《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6期《“新”之启蒙与公众舆论——论晚清新小说的价值》,《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二)——晚清新小说批判国民性母题的形成》,《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1期《晚清与五四文学的国民性焦虑(三)——鲁迅国民性话语的矛盾与超越》,《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2期《从“谴责小说”看文学研究的亟待突破》,《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域外小说集〉与周氏兄弟的新文学理念》,《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孽海花〉与中国历史小说模式的现代转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4期《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4期,1-28页《二十世纪文人的边缘化与文学“游戏”说的产生》,《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5期《林纾与新文学》,《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21日《晚清小说现代性一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4期《文明的追慕与质疑——20世纪中国文学文本的一种解读》,《文艺争鸣》2001年6期《“五四”的困境与新文学的历史描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现代以来的女权主义叙事》,《文艺报》1999年3月11日《傅斯年的科学主义与现代史学》,《文艺报》1999年7月15日《闻一多人格精神的两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由郭沫若对现代中国个性主义思想的反省》,《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抒情化小说艺术境界论》,《学术月刊》1998年7期《小说的抒情化与语言的本体性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孙犁:革命文学中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4期《非表现的表现——五四浪漫小说艺术批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白夜〉与贾平凹的人生止境》,《中华工商时报》1995年11月21日,《文艺报》1996年2月2日转载《人性的悲悯与文化的反省——评王安忆<我爱比尔>》,《作品与争鸣》1996年10期《情无尽,长歌音不绝——〈伤逝〉语言的音乐特质》,《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5期Wat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ume 27, Fall 1993,No.2,Bowling Green, USA《李劼人长篇小说艺术批评》,《文学评论》1990年3期《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1期《巴金创作中的女性崇拜》(第一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李劼人与法国现实主义》,《学术之声》第4期,1988年

萨克斯近日发表评论文章

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发表文章表示新冠病毒可能含有美国最新生物技术,新冠病毒是在美国人的生物实验室中创造。

作文标题: 读《永远的萨克斯》有感 关 键 词: 有感 初中初三 800字 字    数: 8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初中初三 作文来源: 本作文是关于初中初三800字的作文,题目为:《读《永远的萨克斯》有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阅读《作文:读《永远的萨克斯》有感》,“作文网”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初一作文”,请随时关注! 读《永远的萨克斯》有感来自:作文大全 今天,我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一本书,书中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永远的萨克斯》,它是冰波写的。来源:作文网 zw.liuxue86.com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讲述一只棕熊巴可每天都坐在树前吹萨克斯给另一个母棕熊米都听。当米都离开巴可后,他把萨克斯埋进土里,整天像一个叫花子,吃了就睡,睡了就吃,住在他前面的果狸一直来很喜欢巴可吹的萨克斯,而现在却见到巴可变成这样,决心改变他现在的心情,让他能重新振作起来。于是,果狸费尽了千心万苦,终于让巴可振作了起来。巴可也知道了自己有一个朋友,他就是果狸,他会帮助自己。于是他们又像以前那样,一个吹,一个听...... 这个童话故事最终是以美好的结局结尾的,让人把悲伤的心稍稍放下了。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般人遇到挫折时的表现,正如棕熊巴可那样,在失去自己的爱时,只知道整天睡觉,,醒了就吃,吃完了又睡,不愿面对现实的世界。看到巴可的这种表现就想起了自己,在升学考试中,我发挥不好,一直成绩优异的我,从小学时的前十名,落到了五十名。我整天灰心丧气,感到天不再那么蓝,阳光不再那么灿烂,校园的生活也不再多姿多彩。也许这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吧! 在看到后来果狸的出现改变了巴可原本的心情,使他重新振作起来,这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自我时,朋友是自己在茫茫大海上的灯塔,指明正确的方向;是黑暗中从东方升起的太阳,给我们希望和温暖。平时,他总是默默无闻,让你有时候不知道还有他;但是在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马上出现在你的面前,尽自己所能全心全力的帮助你,他只求付尽,不求回报,就像雨水只会下落,不会上升。我们也是别人的朋友,那么就也来帮助别人吧! 不要只想着别人的帮助,也要想着帮助别人。朋友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人的,是相互的。 在看完后,我懂得了朋友是人生道路上很重要的,不是有一个成语是一个好汉三个帮吗! 朋友,是茫茫大海上的灯塔给你指明正确的方向;朋友,是黑暗中从东方升起的太阳,给你希望和温暖;朋友,在跌倒是的拐杖,给你帮助和力量。总之,朋友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正如每个人不可能不喝水。 《读《永远的萨克斯》有感》这篇优秀的“初一作文”由作文网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投稿,仅供参考和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冯文艺的邮件是由一位名叫赵晓晨的女性发出的。赵晓晨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女性,她曾经在一家大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但是她最近辞职了,并开始独立创业。赵晓晨发现冯文艺的邮件中有许多不实信息,因此她决定举报冯文艺。赵晓晨把她发现的不实信息汇总成一封邮件,并发送给了冯文艺的老板,以便让他们能够知道冯文艺的行为。

举报冯文艺的邮件是谁发的?是李星星发的,这次李星星发的,这个举报冯文艺的邮件是实名的,因为冯恩义的许多事情都已经侵害到了许多人的利益,而且对许多人造成了伤害,李星星这次的实名举报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大家,一定要把冯文毅的所作所为公之于众,所以举报冯文艺的邮件是李星星发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