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雷达投稿期刊

发布时间:2024-07-05 10:01:07

雷达投稿期刊

有的啊,,还有很多制导与引信》、《航天电子对抗》、《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电子设计应用》、《电子产品世界》、《航空兵器》、《雷达科学与技术》、《中国雷达》等。

别说是核心期刊,就是一般期刊,都几乎没有不收版面费的,而且核心期刊很多还要收审稿费,中国雷达,这个期刊,不收版面费,而且给稿费,优尔设计论文网,提供工科信号处理类论文写作,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写作

比如橡胶工业,轮胎工业,饲料工业,中国水产。这些都是国内比较有权威的学术期刊,大家可以免费去查看,值得赞赏这个行为。

我认为这些刊物有企业活力,江海纵横,当代经济管理,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学生学院学报等等,这些都是不收版面费的,而且里面的知识内容对于我们后续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可以多看一些这些学术杂志。

雷达期刊投稿

有录用意向才会通知缴纳费用,杂志简介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现代雷达》的前身为《雷达技术译丛》,创始于1961年,1979年更名为《现代雷达》。1993年取得国内统一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1996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将《现代雷达》列为“中文核心期刊”;2002年开始邮局发行;2003年起改为月刊出版。

《现代雷达》主管单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它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信息产业部直属电子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十大军工集团之一。主要从事国家重要军民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建设,重大装备、通信与电子设备、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制生产。

首先,核心期刊的质量要求是比较高的。投稿核心期刊应该注意论文撰写的质量。如果是工科核心论文,国内的核心期刊安排周期都是比较长的。也就是说你现在投稿的话,杂志社可能给你安排到明年七八月才可以见刊。这中间有好几个月的间隔,不过也是可以找别人,比如品优刊就是可以的,自己还是进一步的去咨询一下哈!

现代雷达 [1004-7859] 打电话问问编辑部

谈到学术期刊的发表,就需要先看先期刊的分类了。

一般来说,我们将期刊分四大类:

一、A类学术期刊

1、《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按对应版本)所列国外学术刊物;

2、《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按对应版本)所列国外学术刊物;

3、《中国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

二、B类学术期刊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刊物(按对应版本,见附件一);

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库刊物(按对应版本,见附件二);

3、国外一般性学术期刊。

三、C类学术期刊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国内学术期刊(按对应版本,见附件三);

2、国际会议论文集(具有正式出版号)。

四、D类学术期刊

1、省级以上(含省级)一般性学术期刊;

2、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集(具有正式出版号)。

说完了期刊分类,就不得不说,目前国内的期刊市场了。

不管是国内刊还是国外刊,总的来说级别就是普刊和核心的区别,一般普通期刊的费用比较低,大概在几百到几千左右,就是在800-3000之间。省级刊物的版面费一般为一个版面800元。一个版面也就能刊登2000字符左右,还不算图片、表格之类的。国家级的刊物和这个相差不大,普刊方面的话需要注意收录的问题,版面越多价格越高,以这个问题和字数、等级、收录都有关系。

核心期刊的版面费自己投稿一般也就在2000-4000之间,当然也有很多核心不收取版面费,如果通过中介,基本上就是妥妥的上万了。

根据网络信息,整理出来很多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的期刊,这里汇总给大家:

电子技术应用、《高教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东教育》月刊综合版、《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电子对抗》、《航天电子对抗》、《电声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电力自动化设备、高压电气:核心、《燃气轮机》、《河北农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核心刊物、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石河子大学学报、中国铁路、综合运输、探索、天府新论、江苏省盐业信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 英文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计算机科学、现代通信、《系统工程学报》、《现代通信》《重庆通信学院学报》

还有一些计算机学科上非核心,比较好中的期刊推荐给大家:《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与现代化》 、《现代通信》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中国雷达》、《西安通信学院学报》、《重庆通信学院学报》

EI检索:《软件学报》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

高职院校教师发表论文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不收版面费的期刊,对文章质量要求更高一些。

很多职业院校(高职、中职)教师抱怨,发论文特别是核心期刊论文太难了。

以北大核心期刊为例,职业教育方向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等几本专业的北大核心期刊。同时,还有《现代教育管理》《教育理论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等一些大教育类核心期刊也会发表职业教育类论文。

还是按照值得尊敬的期刊来说,现在这些期刊大多都是有稿费的:

中国高教研究(有稿酬,千字50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劳动(有稿酬,千字40元)、中国人才(有稿酬,千字40元)、职教论坛(有稿酬,千字30元)、班主任(有稿酬,千字50元)、人力资源(有稿酬,千字40元左右)、浙江统计、经营与管理(有稿酬,数额不祥)、中国改革(有稿酬,数额不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有稿酬,数额不祥)、企业管理(有稿酬,千字50元)、石油教育(可能有稿酬)、演讲与口才(稿酬很高,不同栏目有差别)、包装世界(可能有稿酬)、中外管理(可能有稿酬)、人力资本(不收费,可能有稿酬)

雷达兵期刊投稿

国内物理电子学类期刊 2008-05-10 12:38:59 1、传感器技术(月刊) 本刊是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四十九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技术刊物。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对外推荐的中文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计量测试文摘》、《中国电子科技文摘》等的收录期刊。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奖、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期刊奖,信息产业部优秀科技期刊奖,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奖。主要报道国内各类敏感元件,传感器及电子技术,科研成果及产品等,同时报道企业概况、人物介绍、行业活动、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等。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四十九研究所 编辑单位:《传感器技术》编辑部 主 编:范茂军 主 任: 地 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9号(哈尔滨44信箱信息中心) 邮政编码:15000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23-1300/TN 国际刊号:1000-9787 邮发代号:14-203 定 价:7.5 2、光学技术(双月刊) 本刊由国防科工委主管,中国兵工学会,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北方光电工业总公司联合主办,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系和中国兵工学会光学学会承办,光学技术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央级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1975年创刊,现为双月刊,96页,大16开版本,每单月20日出版。国内邮发号为2-830,国外邮发号为4127BM。本刊杂志从1990年开始一直被美国工程索引(EI)列为固定的收录期刊,文章收录率一直为87%左右。本惠的发行范围较广,基本上覆盖了国内的整个光电行业。 主管单位:国防科工委 主办单位:中国兵工学会,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北方光电工业部公司 编辑单位:光学技术杂志编辑部 主 编:揭德尔 主 任: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081 电 话:68471784 传 真:68412867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1-1879/O4 国际刊号:1002-1582 邮发代号:2-830 定 价:15 3、电子显微学报(双月刊) 本刊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电子显微镜分会承办。是国内惟一一份报道电子显微学和其它显微学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新仪器研制生产及实验技术的双月刊。本学报及时反映电子显微学和其他显微学的新动态、新进展,及时报道利用电子显微学研究诸如生命科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特别是新兴的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化学化工、地质科学等所取得的高科技成果。《电子显微学报》报道的内容涵盖自然科学领域之广,为自然科学类期刊中仅见的学术期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物理学会 编辑单位:《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 主 编:姚骏恩 主 任:李宁春 地 址:北京2724信箱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8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1-2295/TN 国际刊号:1000-6281 邮发代号: 定 价:20 4、激光与红外(双月刊) 本刊是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电子部激光与红外专业情报网、中国电子学会量子与光电子学分会的联合刊物,报道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科技进展、新技术成果等。设有综述与评论、激光技术、红外技术、光电器件、光电材料、市场动态和文献信息等栏目。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与红外》编辑部 主 编:袁继俊 主 任:所洪涛 地 址:北京8511信箱(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 邮政编码:100015 电 话:64362211-310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1-2436/TN 国际刊号:1001-5078 邮发代号:2-312 定 价:8 5、激光杂志(双月刊) 本刊是国家新闻出版局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以报导光电与激光技术为主的科技期刊。从1992上起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物,所刊登论文被美国《EI》检索。 主管单位: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办单位:重庆市光学机械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杂志》编委会 主 编:程正学 主 任:刘凌云 地 址:重庆市石桥铺渝州路35号 邮政编码:400039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0-1085/TN 国际刊号:0253-2743 邮发代号:78-9 定 价:10 6、激光技术(双月刊) 本刊是国家新委批准出版的全国性自然科学技术期刊,属国家级科学技术刊物。本刊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反映激光在我国国防、工业、农业、生物、医学、通信及人们生活相应用,进展及成果,跟踪国外高技术发展;密切注视各国激光技术的研制状况和动态,为我国科研、教学、生产和应用提供最新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主办单位: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技术编委会 主 编:侯天晋 主 任:於祖兰 地 址:成都市238信箱209分箱 邮政编码:610041 电 话:-291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125/TN 国际刊号:1001-3806 邮发代号:62-74 定 价:15 7、红外与毫米波学报(双月刊) 本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刊登在红外物理、凝聚态光学地质、非线性光学、红外光电子学、红外与毫米波技术等方面有创新的论文、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并设置了交叉学科研究专栏。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 编辑单位:《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编辑委员会 主 编:褚君浩 主 任:糜正瑜 地 址:上海中山北一路420号 邮政编码:200083 电 话:-36323或36307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577/TN 国际刊号:1001-9014 邮发代号:4-335 定 价:10 8、 光电工程(月刊) 本刊刊登内容包括工程光学和光电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主要有自适应光学,应用光学,微光学,光电捕获跟踪测量技术,光学设计,薄膜光学,自动控制,电视技术,激光技术,光刻,精密刻划和光电传感技术,光通信,光计算,以及光学方面的其它高新技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编辑单位:《光电工程》编辑部 主 编:马佳光 主 任: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350信箱29分箱 邮政编码:610209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346/O4 国际刊号:1003-501X 邮发代号: 定 价:11 9、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月刊) 本刊由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国家惯性约束聚变委员会联合主办。旨在关注科技发展热点,报道高新技术前沿,追踪科技研发动态,介绍科学探索历程;展示最新科技产品,汇萃时尚科技讯息。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编辑单位:《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辑部 主 编:范滇元 主 任:陈秀娥 地 址:上海市嘉定清河路390号(上海市800-211信箱)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69918166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690/TN 国际刊号:1006-4125 邮发代号:4-179 定 价:20 10、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双月刊) 本刊为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类科技双月刊。主要报道范围有激光技术(如激光加工、激光医学及其他激光应用技术)、红外技术、大气光学与环境光学、光学与光电探测技术、光纤通信与传感技术,以及光电子新材料、新器件和新技术探索等国内外光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应用水平及最新进展。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光电子技术与信息》编辑部 主 编:余吟山 主 任: 地 址:合肥市1125信箱 邮政编码:23003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4-1138/TN 国际刊号:1006-1231 邮发代号:26-145 定 价:6 11、 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月刊) 本刊是我国唯一全面反映激光领域最新成就的英文版专业学报类期刊。主要发表我国在激光、光学、材料应用及激光医学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研究论文。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光学快报》编辑部 主 编:徐至展 主 任:颜严 地 址: 上海800-211信箱(上海喜定区清河路390号)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890/O3 国际刊号:1671-7694 邮发代号:4-644 定 价:35 12、 中国激光(月刊) 本刊是我国唯一全面反映激光领域最新成就的专业学报类期刊。主要发表我国在激光、光学、材料应用及激光医学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研究论文。涉及领域包括激光器件、新型激光器、非成性光学、激光在材料中的应用、激光及光纤技术在医学中的使用,锁模超短脉冲技术、精密光谱学、强光物理、量子光学、全息技术及光信息处理。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激光》编辑委员会 主 编:周炳琨 主 任:雷仕湛 地 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上海800-211信箱)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339/TN 国际刊号:0258-7025 邮发代号:4-201 定 价:25 13、量子电子学报(双月刊) 本刊主要刊登光学、激光以及光学的电子学交叉学科等量子电子学领域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刊 物曾多次获搣中国光学期刊攠、搣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攠及、搣安徽省优秀期刊攍och 奖。已被国际权威检索期刊《科学文摘》(SA)、《化学文摘》(CA)以及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收录。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量子电子学报》编委会 主 编:龚和本 主 任:王广昌 地 址:合肥市1125邮政信箱 邮政编码:23003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4-1163/TN 国际刊号:1007-5461 邮发代号:26-89 定 价:12 14、 光学与光电技术(双月刊) 本刊属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学术型刊物,是民用与军用相结合怕综合性光电技术信息载体,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与湖北省光学学会联合主办。 主管单位: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 湖北省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光学与光电技术》编辑部 主 编:潘德彬 主 任:刘爱东 地 址:武汉市雄楚大街981号 邮政编码:430073 电 话:-2351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2-1696/O3 国际刊号:1672-3392 邮发代号: 定 价:10 15、 光电子技术(季刊) 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的学术类刊物,主要刊登国内外光电子技术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综述文章,及时报道该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及有关器件、整机的应用。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 编辑单位:《光电子技术》编辑部 主 编:陈向真 主 任:刘广荣 地 址:南京中山东路524号(南京1601信箱) 邮政编码:210016 电 话:-5864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2-1347/TN 国际刊号:1005-488X 邮发代号: 定 价:8 16、 光电子穧激光(月刊) 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光电子、激光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新型光电子器件、装置和材料、光电控制和检测、光存贮和光电信息处理、通讯和光纤应用技术光电集成技术、光计算和光学神经网络、激光加工和激光应用、光电生物医学等方面。 主管单位: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天津理工学院 编辑单位:《光电子穧激光》编辑部 主 编:巴恩旭 主 任:汪美林 地 址:天津杨南开区红旗南路263号 邮政编码:30019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2-1182 国际刊号:1005-0086 邮发代号:6-123 定 价:10 17、应用激光(双月刊) 本刊1981年创刊,刊登激光技术在我国工业、农业、科研、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文章,深受广大读者欢迎,1985年发行量达到4250册/期。成为同类刊物中发行量最大的期刊。《应用激光》论文被搣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攠选为引文源期刊,并被美国EI、德车FIZ选用。1996年《应用激光》列入全国搣影响因子攠最大的前五十种刊物之一。 管单位:上海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应用激光》杂志社 主 编:王之江 主 任: 地 址:上海市宜山路770号 邮政编码:200233 电 话:-3401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375 国际刊号:1000-372X 邮发代号:4-376 定 价:7.5 1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 本学报是信处科学与电子科学的学术理论刊物。被国内外多种重要检索系统收录,2000年再次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报道范围包括通信与信息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应用数学,密码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编辑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梁昌洪 主 任:李维东 地 址: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349信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710071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61-1076/TN 国际刊号:1001-2400 邮发代号: 定 价:10 19、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 本学报是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的自然科学类期刊,是集创造性、学术性、科学性为一体的电子综合性刊物。主要刊登电子通信、电子测量、电视技术、生物电子学、雷达、电子对抗、遥感遥测、信息论、电磁场工程、天线、微波理论与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子材料与元件、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电子物理与器件、激光与光纤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系统工程、数理化等基础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学术性总结;新技术、新工艺的论述;国内外科技动态的综合评述;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等。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编辑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林为干 主 任:徐安玉 地 址:成都东郊建设北路 邮政编码:61005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207/T 国际刊号:1001-0548 邮发代号:62-34 定 价:5 20、光通信技术(月刊) 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光通信、光纤维传感技术在公用通信、专用通信和国防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包括系统与网络、光纤光缆与器件、光通信相关技术的开发及新技术新产品介绍等,还刊登专题讲座、厂商简介、书刊评价、人物专访、重大活动报道。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及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主管单位: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34研究所 编辑单位:《光通信技术》编辑部 主 编:汤志强 主 任: 地 址:广西桂林市5号信箱 邮政编码:54100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5-1160/TN 国际刊号:1002-5561 邮发代号:48-126 定 价:7 21、 光学精密工程(双月刊) 本杂志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精密机械分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院士、唐九华院士担任顾问,陈星旦院士任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首批入选者、长春光机所所长,青年科学家曹建林博士担任主编。《光学精密工程》辟有综合评述、空间光学、图像处理、信息处理、纤维光学、微纳技术、精密机械、激光与技术、光学检验设备、光学以其余技术、测试技术及设备、信息光学、光电跟踪与自动控制、摄像技术及装置、光电技术及器件、光学工艺及设备、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光谱分析与光谱测量、激光测距与跟踪、摄像技术与装置、计算机辅助设计、薄膜光学、光衍射仪器与器件等专栏。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编辑单位:《光学 精密工程》编辑委员会 主 编:曹健林 主 任:白雨虹 地 址:长春市东南湖大路16号 邮政编码:130033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22-1198/TH 国际刊号:1004-924X 邮发代号:12-166 定 价:18 22、 光通信研究(双月刊) 本刊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和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技术类期刊。是我国最早的以高新科技光纤通信为内容的科技期刊,全国电信技术类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载光纤通信网络、系统、设备、光纤光缆、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与其有关的前沿学科。 主管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编辑单位:烽火科技学院《光通信研究》编辑部 主 编:毛谦 主 任:程晓红 地 址:武汉市洪山区邮科院路88号 邮政编码:43007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2-1266/TN 国际刊号:1005-8788 邮发代号: 定 价:8 23、 红外与激光工程(双月刊) 本刊由航天机电集团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类核心期刊。本刊主要包括红外、激光和光电技术在航天、卫星和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研究、设计和应用上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各种新的光电技术实验方法和结果,新工艺、新材料、国内外先进光电技术方面的优秀论文及信息报导,本刊栏目多,内容丰富,可供从事光学与应用专业方面的科研、厂矿、企事业单位、各大专院校及部队有关人员阅读参考,亦可供国内外各大图书馆及信息部门收藏。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红外与激光工程》编辑部 主 编:孙再龙 主 任:赵雪艳 地 址:天津市225信箱32分箱 邮政编码:300192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12-1261/TN 国际刊号:1007-2276 邮发代号:6-133 定 价:10 24、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 本刊为科学技术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机械工程、电子技术、信息科学、材料 科学、能源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管理科学、基础理论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其中,以机械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优势专业。 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论文统计用刊源之一。目前,已被国内外30余家权威文摘期刊和重要数据库收录。 本刊先后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湖北省十大名刊等多项荣誉称号。 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编辑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主 编:樊明武 主 任: 地 址:武汉喻家山华中科技大学校内 邮政编码:430074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42-1658/N 国际刊号:1671-4512 邮发代号:38-9 定 价:6 25、强激光与粒子束(月刊) 本刊主要报道我国激光与粒子束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 内容涉及高功率激光(含高功率微波)与粒子束的产生、传输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主要学科包括: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激光器与加速器技术,等离子体物理及惯性约束聚变等。 主管单位:四川省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四川核学会 编辑单位:《强激光与粒子束》编辑部 主 编:杜祥琬 主 任: 地 址:四川绵阳919-805信箱 邮政编码:6219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51-1311/O4 国际刊号:1001-4322 邮发代号:62-76 定 价:10 26、光学学报(月刊) 本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光学学术刊物,反映中国光学科技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内容主要包括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适应光学、纤维光学、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光器件、全息和信息处理、光学元件和材料等。为我国光学科技人员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以跟踪学科前沿和发展我国光学事业服务。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光学学会《光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主 编:徐至展 主 任: 地 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上海800-211信箱) 邮政编码:201800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国内刊号:31-1252/04 国际刊号:0253-2239 邮发代号:4-293 定 价:25 上面可能有你感兴趣的

战斗机一旦被火控雷达锁定,凭借现代导弹技术灵敏度的进步,基本上能够逃脱的概率非常低。即使现代战机拥有极强的机动性能,可以做到9个G的过载机动,但是空空导弹都能做到50G以上,相对而言,9个G的过载根本不算什么了。打击作战飞机的导弹一般分三种制导模式,一种是红外制导的导弹,一般毁伤率都在90%以上。第二种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一般毁伤率都在80%以上。而第三种则是被动雷达制导的导弹,毁伤概率相对于前两者比较低,能达到70%左右。在这样的概率面前,几乎战机逃脱的概率非常低。 AIM-9X红外导引头一,红外制导导弹,我们以空空导弹为例。红外制导就是通过战机向外辐射红外光,被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捕获,并且一直追踪到目标为止。而战机最大的红外辐射区就是机尾的发动机尾喷口,所以现在空战很多时候都是要占据对方的尾部位置。 AIM-9X 的红外导引头 随着现代战机的红外抑制技术的发展,单纯的依靠最大红外辐射信号追踪战机,已经被战机携带的红外干扰诱饵所欺。空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随着电子技术发展,进一步升级。已经拥有可以捕获战机红外轮廓,这样即使再多的红外干扰诱饵也几乎不起作用了。在近距离空战中,一旦被对方的锁定,基本也就没有什么逃脱的机会了,只能拼命的释放红外干扰诱饵了。 释放红外诱饵的日本F-15战机 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这种导引头的导弹一般会装在中程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之上。主动雷达制导引头所以拥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依靠导弹自身携带的雷达系统搜索发现,跟踪,锁定目标,并发动最终的攻击。而目前这是中远程空空导弹的主流发展方向,比如我们的PL-15,美国的AIM-120这都是主动雷达导引头的空空导弹。 AIM-120主动雷达空空导弹由于战机被对方的火控雷达锁定,发射中程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就已经拥有了对手大致的方位。由于战机的雷达反射面积随着导弹的逼近越来越大,主动雷达导引头锁定的概率越来越大,击落对手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主动雷达导引头。三,被动雷达导引头(也叫半主动雷达导引头),这是利用战机携带的火控雷达,或者说是地面防空火控雷达为导弹指引目标的导弹。我们留按战机火控雷达说话,当战机发现并锁定对手战机时,发射被动雷达导弹。需要战机火控雷达的持续照射目标,直到导击中目标。 F-16战机的雷达 所以,对于现代作战飞机而言,毕竟其机动过载是有上限的,而作为导弹却完全不同,只有技术能达到,80个G的过载它也能做到。更加现代化的空空导弹已经让现代战机几乎很难逃脱,除非战机拥有超越“SR-71黑鸟”的速度,或者安装主动防卫系统,击毁来袭的导弹! 可能在二月二七日击落印度空军米格-21战斗机的“霹雳-5”EⅡ型红外制导“格斗导弹”。 空-空导弹是现在空战的最主要武器!飞行速度、打击目标的精确性是过去“航炮”不能比拟的!现代空战中敌机只要是被导弹锁定就非常难以逃脱了,因为在导弹的射程内飞机的飞行速度远不如导弹的飞行速度! 更主要的是现代空-空导弹的制导跟踪系统分成:红外制导(近距离“格斗弹”)和中段半自动、数据链制导+末端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离拦截弹)这两种制导方式都非常先进!比如:图片上的“红外引导头”,采用多点128 128红外光感材料基阵(锑化铟),红外线非常敏感!所谓“多点”设计就和“蜻蜓的复眼”一样,可以准确的发现/跟踪战机发出红外线光源,并且引导头可以安装在“万向支架”上可以随目标的飞行轨迹/角度的变化进行跟踪…直至将目标击落。 现代空-空导弹的制造工艺都很先进,让导弹自身的结构强度很高,这样才能做出大过载机动,否则在跟踪做复杂机动的战机时把自己撅断了!所谓过载简单的解释就是: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在突然变换飞行轨迹时自身所承受的重量,单位用G来表示,也就是自身结构强度可以承受几倍的自身重量。 现代的“格斗型”空-空导弹都能做50G的大过载机动动作,而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虽然有“抗荷服”,但是人最多可以承受9G的过载,超过这个数值飞行员身体就会承受不了,会马上失去各种知觉…。 所以,只要被导弹锁定了受飞行速度和大过载机动的影响,飞行员就算做出任何机动动作都不能和导弹的飞行速度和大过载数值相比…所以是很难逃脱的! 另外一种空战中打击敌人飞机的方式是“中等距离”进行拦截,所谓“中等距离”指的是在25 200公里之间的距离,现代战机都尽量利用技术优势,要将敌机在“格斗导弹”的最远飞机距离外将敌机击落,因为敌机进入到格斗导弹的距离双方进行“狗斗”,自己和敌人被击落的可能性都很大! 美制AIM-120“中距离拦截弹”的制导部分,“中距弹”打击飞机先得由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照射”,并且将探测到敌机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链制导给飞行当中的导弹,直到导弹飞行的最后20公里时(不可逃逸距离),由导弹自身携带的雷达对目标照射自行跟踪(自末端制导)…直到击落目标,“中距离拦截弹”在飞行速度和机动过载能力上都大大战斗机,所以在“不可逃逸距离内”战斗机也很难“甩开”导弹。 米格25战斗机曾经躲避过四枚来袭的“响尾蛇”格斗弹。 现代格斗弹和中距弹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很多次 的改进,性能达到了令人惊讶的水平,而现代有人战斗机就是因为机体设计的关系和载人的关系,飞行速度和抗负荷量都远不如导弹,在被锁定后被击落的概率是很大的。 当然,事情也没有绝对的,目前世界仍然有个别几型战斗机即便是被雷达锁定,甚至发射导弹后也没有被击落。 导弹或者其它防空系统与各种飞行器之间的“斗法”,从一战时期开始到现代已经近百年的 历史 了!两方在技术水平的支持下胜率此消彼长,但目前来看,导弹一方的胜率在50%左右,没有太高的胜率!而飞机一方目前除了自身的机动性能在提高之外,各种软硬方式反击导弹一方的努力也在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抗还在继续。 空战导弹自问世以来,对战斗机就一直处于弯道超车,得益于体积小、重量小,还有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空战导弹对战机的性能上已经处于碾压的优势,逼着世界各国对战斗机发展已经从机动性优先开始向隐身性优先转变,就是为了达到“尽量我能看见敌人,而敌人却看不见我”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四代隐身战机才大行其道成为主流。 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成就了空战导弹的飞跃,10年前的空战导弹的红外引导头,到如今也许感觉就像小孩玩耍的玩具一样简单了,10年前也许还能用满屏的红外诱饵弹让导弹失去目标,10年后导弹红外引导头上已经具备了凝视功能,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电视视觉的方式来分辨飞机的外形与红外诱饵弹的区别,让飞机无处遁形,空战导弹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只知道奔着空中红外源最强的信号点而去的时代了,这大大的提高了导弹的制导能力。而得益于导弹尺寸优势、更强的飞行适应能力、还有更强大的推重比,以及更简单的构造,空战导弹的设计难度和性能都远远低于飞机的设计难度,直接的展现出来的效果就是空战导弹的速度、机动性成倍的提高,最新的空战导弹能够轻松的做出10个G以上负荷的机动动作,但战斗机限于飞行员的承受能力最大设计只能限制在9G。速度能突破3~6马赫的空战导弹一旦发射等待战机的结果就是一个噩梦,如今的超视距空空导弹不可逃逸区域能够轻松达到50公里以上,因此在这个区域的战斗机99%的命运就是被击落,谁能先发现对手,谁能优先开火就占据着空中战场的绝对的优势。 局座也在多期节目中说过:现代空战,发现即意味着击落!因此各国对未来战机的发展都争先恐后的放在了尽量早发现敌人,于是各国战机雷达都向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展,并为机翼前缘配置L波段雷达;还有就是尽量晚的被敌人发现,于是四代隐身战机成为了主流,这都是给导弹逼出来的。 战斗机本是就是一个发热源,一般导弹都会配备红外线跟踪器,你怎么飞它都会跟着你,加上导弹多,诱饵弹不够用的情况下,很多战斗机都会被导弹追上。很多人可能会说,那我就跑啊。没错,如果飞机飞行的速度比导弹快,导弹追不上,那么确实能跑的掉,可是大部分的导弹都比飞机快,尤其是先进国家的导弹,速度远远超过了飞机,所以不好摆脱。那么被导弹锁定真的逃不掉么?答案肯定不是的,有很多技术高超的飞行员可以轻而易举的逃脱。超低空飞行是躲避导弹最好的办法,地面的杂波对导弹的影响很大,地面指挥的雷达也扫描不到飞机,不能给导弹正确的直径,加上飞行员可以用障碍物躲避,所以很多逃生的机会都是在低空飞行的时候创造的,当然,很多战斗机还没有到低空飞行的阶段可能就被导弹打下来了。firecontoIradar/火控雷达、雷达扫描系统与火力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铺助系统综合为火炮、导弹提供目标、速度、方位……/防空导弹/空空导弹接受到火控雷达的目标信息后结合自身的电视、红外线“寻找”跟踪系统飞向目标…… (舰载火控雷达系统) (机载火控雷达系统) (雷达系统弹炮一体联合作战系统) (现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系统)(防空导弹Air.defense.missiIe) (世界上第一种空空导弹/纳粹德国的“X-4”型) (空空导弹air-to-air.missiIe) (现代空空弹的开创者美国人的/AIM-9x响尾蛇空空导弹) (机载多种型号近、中远程空空导弹) (世界上第一种武装直升机专用/空空导弹中国的“TY-90”)(战斗机发射空空导弹)空战中、一旦被对方飞机或者地面火控雷达照射、空空导弹/防空导弹发射后、逃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空空弹/地空弹的飞行速度高达2 4马赫数、远高于现代作战飞机的速度。从导弹发射到击中目标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被火控雷达/导弹跟踪追迹的飞机驾驶员接收到预警系统报警后唯一的选择就是大过载机动摆脱、打干扰弹迷惑来袭导弹…… (被火控雷达导弹跟踪飞机打干扰弹)实在不行只能保命跳伞逃生……。 因为战斗机的机动过载没有导弹大。飞机对付锁定最好的办法就是隐身,这是五代机最大的优势。 战斗机的机动过载没有导弹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因为战斗机并不是光要考虑机动能力,还需要考虑挂载和探测搜索等能力,飞机的重量和气动构型也更加复杂,导弹则比较简单了,第一是小,第二是轻,也没有复杂的气动外形,不需要考虑强度和挂载,不需要起降机构,也不需要考虑其他指标,它可以做到短小灵活,甚至可以实现过肩发射、360 攻击等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飞机难以作出有效的机动动作去规避导弹,因为你能飞出来的机动,导弹都能做到更加敏捷,所以飞机必须在机动时继续采取其他手段去规避导弹。采用多机编队飞行,可以较好的掩护友机不被锁定。 其次是因为战斗机里有人在驾驶。这造成了两个影响,第一个影响是即便飞机还有机动过载的余量,但是人已经承受不了了,人可以承受的机动过载很难超过4-6个G,但是导弹可以进行的机动可以承受10个G甚至是20G以上的机动过载,就算是飞机可以承受10个G的机动过载,人也受不了,所以飞机很难作出超过人的承受范围的机动动作。第二个影响是人的反应问题,人的反应绝对没有电子计算机和机械系统的反应那么敏捷和可靠,人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不出现头晕、反应慢、紧张就是好的,至于能快速、敏捷的作出当时最正确的机动动作,还是不要指望了,所以飞机对付导弹的锁定是很困难的,一般近距离的锁定就等于击落了。飞机的机动性再强也不如导弹,所以尽量不要仅仅依靠机动去规避导弹,而是要依靠机动去争取锁定敌人的飞机。 最后啊,是因为导弹并不是采用击中才能爆炸的碰撞式引信,而是采用近炸引信,也就是说,导弹并不需要一定就能准确命中飞机,他只要能在可以杀伤飞机的半径内爆炸就可以,他可以发射到一个大略的方位就可以,这对于飞机而言是很难躲避的,因为你无法判断导弹的杀伤半径,也许等到你准备机动的时候,他就已经爆炸了,他的碎片就已经损伤了飞机了,所以飞机很难躲避。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战斗机被锁定就逃不掉?这个命题就是伪命题。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锁定”这个概念。空战中的“锁定”,指的是使用雷达跟踪并盯准目标。 一架战斗机如果被敌机或敌方防空雷达锁定,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摆脱跟踪:第一是通过进行战术机动动作脱离雷达跟踪范围,第二是使用自身或周边友机的电子干扰使敌方雷达失的,第三是自行或请求其他友军单位摧毁敌方单位。这三种方式当中,第三种较难实现,而第一种和第二种相对容易。 现代战斗机基本都采用静不稳定设计,并且在气动外形、飞控系统、动力装置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因此采用高机动脱离敌方雷达锁定区并非没有可能,此方面的效果与和敌方雷达的距离基本成正比。而在主动防御方面,现代战斗机普遍具有不错的自卫性电子干扰能力,一些新型战斗机甚至能够压制型号较为老旧的雷达,此时敌方雷达锁定战斗机相当困难,战斗机完全可以利用敌方雷达“被致盲”的锁定空白期从容摆脱锁定。 虽然目前搜索/火控雷达也在不但发展、并对战斗机形成越来越强的威胁,战斗机在应对雷达锁定时的对策也更加麻烦,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雷达提升性能的同时战斗机的技术也在不断进行升级,两者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有过升级停滞状态。因此,说战斗机一旦被锁定就逃不掉完全是误解,没有任何一对互为矛盾的武器装备中一方会对另一方毫无办法。做好这些就能逃生吗?当然不是,现代导弹一旦锁定目标很难被甩掉,原因有以下几点:1.导弹机动性一般大大优于战斗机。2.导弹的飞行速度数倍于战斗机,留给飞行员的反应时间很短。3.根据导弹制导方式不同(雷达、红外、还有符合制导),选择的应对方式就复杂得多,战斗机的被动防御效果均非常低(不久前,沙特被击落的F15就是很好的例子)。像电影里面的带着导弹秀机动性的场景不可能出现。所以,导弹相对于飞机来说有比较大的优势,一旦锁定想要摆脱概率非常小。这里多说一句:中距以上的空空导弹命中率就很低,因为战斗机有足够的时间机动,可以选择的干扰手段更多。 欢迎关注“东北讲武堂”。空战的时候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斗机再面对导弹锁定的时候并不是只能束手就擒,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首先要知道空空导弹是如何搜索战机的, 目前空空导弹的制导模式主要是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 所谓红外制导就是,导弹本身的红外敏感器件去追踪敌方飞机的红外特征,例如尾部发动机的高温热源、机身再高速飞行中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源。 而雷达制导又分为主动雷达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主动雷达是指导弹本身具有小型雷达可以自行搜索目标,而半主动雷达需要靠己方飞机上的雷达照射敌方飞机,为空空导弹提供指引。 这其中红外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都属于可发射后不管的空空导弹。 再面对红外制导的空空导弹,要想摆脱他的追击需要发射 红外诱饵弹 ,红外诱饵弹的成分多为镁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烧时会产生高能热源,对导弹进行诱。 而面对雷达制导的导弹,则需要进行电磁干扰,或抛洒箔条干扰导弹的雷达信号使得战机逃脱锁定。在被导弹追击的过程中肯定会做很多机动动作,来规避来袭导弹。不过导弹发射出去之后主要是靠本身的燃料进行追击,一旦燃料用尽导弹就会靠惯性飞行,所以再空空导弹刚刚发射出去的时候是最危险的,如果导弹燃料即将耗尽那么直接开加力逃走即可。如果近距离被格斗弹缠上那还真是凶多吉少,导弹的过载远超战机,被击落的可能性非常大。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发射空空导弹的命中率还不到10%,可是英阿马岛战争时候,英国发射空空导弹的命中率高达90%以上。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战机要想摆脱导弹的锁定越来越难了。 战斗机出现以来,空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最初的机枪,到航炮,再到现在的导弹,可以说技术进步是日新月异。 导弹技术的发展逼着飞机从开始的强调机动性,向现在的隐身性转变。 目前的导弹的制导模式主要有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 红外制导就是,导弹本身的红外敏感元件去感受敌方飞机的红外特征,例如尾部发动机的高温热源,从而引导导弹追踪敌方飞机。 而雷达制导又分为主动雷达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主动雷达是指导弹本身具有小型雷达可以自行搜索目标,而半主动雷达需要靠己方飞机上的雷达照射敌方飞机,为空空导弹提供指引,都是引导导弹追踪飞向敌机。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已经具备了凝视功能,通俗讲就是可以区分飞机和红外干扰弹,所以现在飞机在被锁定后,发射红外干扰弹,依靠红外干扰弹的高温热源来吸引导弹的做法,已经不起作用了。 而导弹得益于结构简单,尺寸优势,设计难度低和更大的推重比,直接表现就是导弹的速度、机动性成倍提升。现在的导弹可以达到10个G以上负载的机动,速度能达到3 6马赫。这相对于战斗机飞行员最大承受能力设计在9个G来说,就是战斗机的噩梦。 所以现代空战,发现即意味着击落! 各国在战机的研制中,除了增加发现敌人的能力,也就是雷达的能力,比如有源的相控阵雷达出现,可以发现更远距离的敌人。 另外一方面,就是减少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比如四代机的隐身性能,让敌人看不见。 这些都是被导弹逼出来的!

中国雷达期刊投稿

比如橡胶工业,轮胎工业,饲料工业,中国水产。这些都是国内比较有权威的学术期刊,大家可以免费去查看,值得赞赏这个行为。

我认为这些刊物有企业活力,江海纵横,当代经济管理,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学生学院学报等等,这些都是不收版面费的,而且里面的知识内容对于我们后续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可以多看一些这些学术杂志。

别说是核心期刊,就是一般期刊,都几乎没有不收版面费的,而且核心期刊很多还要收审稿费,中国雷达,这个期刊,不收版面费,而且给稿费,优尔设计论文网,提供工科信号处理类论文写作,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写作

谈到学术期刊的发表,就需要先看先期刊的分类了。

一般来说,我们将期刊分四大类:

一、A类学术期刊

1、《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按对应版本)所列国外学术刊物;

2、《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按对应版本)所列国外学术刊物;

3、《中国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

二、B类学术期刊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刊物(按对应版本,见附件一);

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库刊物(按对应版本,见附件二);

3、国外一般性学术期刊。

三、C类学术期刊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国内学术期刊(按对应版本,见附件三);

2、国际会议论文集(具有正式出版号)。

四、D类学术期刊

1、省级以上(含省级)一般性学术期刊;

2、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集(具有正式出版号)。

说完了期刊分类,就不得不说,目前国内的期刊市场了。

不管是国内刊还是国外刊,总的来说级别就是普刊和核心的区别,一般普通期刊的费用比较低,大概在几百到几千左右,就是在800-3000之间。省级刊物的版面费一般为一个版面800元。一个版面也就能刊登2000字符左右,还不算图片、表格之类的。国家级的刊物和这个相差不大,普刊方面的话需要注意收录的问题,版面越多价格越高,以这个问题和字数、等级、收录都有关系。

核心期刊的版面费自己投稿一般也就在2000-4000之间,当然也有很多核心不收取版面费,如果通过中介,基本上就是妥妥的上万了。

根据网络信息,整理出来很多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的期刊,这里汇总给大家:

电子技术应用、《高教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东教育》月刊综合版、《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电子对抗》、《航天电子对抗》、《电声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电力自动化设备、高压电气:核心、《燃气轮机》、《河北农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核心刊物、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石河子大学学报、中国铁路、综合运输、探索、天府新论、江苏省盐业信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 英文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计算机科学、现代通信、《系统工程学报》、《现代通信》《重庆通信学院学报》

还有一些计算机学科上非核心,比较好中的期刊推荐给大家:《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与现代化》 、《现代通信》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中国雷达》、《西安通信学院学报》、《重庆通信学院学报》

EI检索:《软件学报》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

高职院校教师发表论文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不收版面费的期刊,对文章质量要求更高一些。

很多职业院校(高职、中职)教师抱怨,发论文特别是核心期刊论文太难了。

以北大核心期刊为例,职业教育方向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等几本专业的北大核心期刊。同时,还有《现代教育管理》《教育理论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等一些大教育类核心期刊也会发表职业教育类论文。

还是按照值得尊敬的期刊来说,现在这些期刊大多都是有稿费的:

中国高教研究(有稿酬,千字50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劳动(有稿酬,千字40元)、中国人才(有稿酬,千字40元)、职教论坛(有稿酬,千字30元)、班主任(有稿酬,千字50元)、人力资源(有稿酬,千字40元左右)、浙江统计、经营与管理(有稿酬,数额不祥)、中国改革(有稿酬,数额不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有稿酬,数额不祥)、企业管理(有稿酬,千字50元)、石油教育(可能有稿酬)、演讲与口才(稿酬很高,不同栏目有差别)、包装世界(可能有稿酬)、中外管理(可能有稿酬)、人力资本(不收费,可能有稿酬)

火控雷达期刊投稿

跟帖的说的很清楚了F22那些图不是突破音障产生的激波 是空气中水气在负压下凝结造成的

又是F22 F22无敌吗???那个不是突破音障 超音速飞行呈现的汽雾应该在尾部。那个只是过矢机动负压造成的雾水而已。

战斗机一旦被火控雷达锁定,凭借现代导弹技术灵敏度的进步,基本上能够逃脱的概率非常低。即使现代战机拥有极强的机动性能,可以做到9个G的过载机动,但是空空导弹都能做到50G以上,相对而言,9个G的过载根本不算什么了。打击作战飞机的导弹一般分三种制导模式,一种是红外制导的导弹,一般毁伤率都在90%以上。第二种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一般毁伤率都在80%以上。而第三种则是被动雷达制导的导弹,毁伤概率相对于前两者比较低,能达到70%左右。在这样的概率面前,几乎战机逃脱的概率非常低。 AIM-9X红外导引头一,红外制导导弹,我们以空空导弹为例。红外制导就是通过战机向外辐射红外光,被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捕获,并且一直追踪到目标为止。而战机最大的红外辐射区就是机尾的发动机尾喷口,所以现在空战很多时候都是要占据对方的尾部位置。 AIM-9X 的红外导引头 随着现代战机的红外抑制技术的发展,单纯的依靠最大红外辐射信号追踪战机,已经被战机携带的红外干扰诱饵所欺。空空导弹的红外导引头随着电子技术发展,进一步升级。已经拥有可以捕获战机红外轮廓,这样即使再多的红外干扰诱饵也几乎不起作用了。在近距离空战中,一旦被对方的锁定,基本也就没有什么逃脱的机会了,只能拼命的释放红外干扰诱饵了。 释放红外诱饵的日本F-15战机 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这种导引头的导弹一般会装在中程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之上。主动雷达制导引头所以拥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依靠导弹自身携带的雷达系统搜索发现,跟踪,锁定目标,并发动最终的攻击。而目前这是中远程空空导弹的主流发展方向,比如我们的PL-15,美国的AIM-120这都是主动雷达导引头的空空导弹。 AIM-120主动雷达空空导弹由于战机被对方的火控雷达锁定,发射中程主动雷达空空导弹就已经拥有了对手大致的方位。由于战机的雷达反射面积随着导弹的逼近越来越大,主动雷达导引头锁定的概率越来越大,击落对手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主动雷达导引头。三,被动雷达导引头(也叫半主动雷达导引头),这是利用战机携带的火控雷达,或者说是地面防空火控雷达为导弹指引目标的导弹。我们留按战机火控雷达说话,当战机发现并锁定对手战机时,发射被动雷达导弹。需要战机火控雷达的持续照射目标,直到导击中目标。 F-16战机的雷达 所以,对于现代作战飞机而言,毕竟其机动过载是有上限的,而作为导弹却完全不同,只有技术能达到,80个G的过载它也能做到。更加现代化的空空导弹已经让现代战机几乎很难逃脱,除非战机拥有超越“SR-71黑鸟”的速度,或者安装主动防卫系统,击毁来袭的导弹! 可能在二月二七日击落印度空军米格-21战斗机的“霹雳-5”EⅡ型红外制导“格斗导弹”。 空-空导弹是现在空战的最主要武器!飞行速度、打击目标的精确性是过去“航炮”不能比拟的!现代空战中敌机只要是被导弹锁定就非常难以逃脱了,因为在导弹的射程内飞机的飞行速度远不如导弹的飞行速度! 更主要的是现代空-空导弹的制导跟踪系统分成:红外制导(近距离“格斗弹”)和中段半自动、数据链制导+末端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离拦截弹)这两种制导方式都非常先进!比如:图片上的“红外引导头”,采用多点128 128红外光感材料基阵(锑化铟),红外线非常敏感!所谓“多点”设计就和“蜻蜓的复眼”一样,可以准确的发现/跟踪战机发出红外线光源,并且引导头可以安装在“万向支架”上可以随目标的飞行轨迹/角度的变化进行跟踪…直至将目标击落。 现代空-空导弹的制造工艺都很先进,让导弹自身的结构强度很高,这样才能做出大过载机动,否则在跟踪做复杂机动的战机时把自己撅断了!所谓过载简单的解释就是: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在突然变换飞行轨迹时自身所承受的重量,单位用G来表示,也就是自身结构强度可以承受几倍的自身重量。 现代的“格斗型”空-空导弹都能做50G的大过载机动动作,而驾驶战斗机的飞行员虽然有“抗荷服”,但是人最多可以承受9G的过载,超过这个数值飞行员身体就会承受不了,会马上失去各种知觉…。 所以,只要被导弹锁定了受飞行速度和大过载机动的影响,飞行员就算做出任何机动动作都不能和导弹的飞行速度和大过载数值相比…所以是很难逃脱的! 另外一种空战中打击敌人飞机的方式是“中等距离”进行拦截,所谓“中等距离”指的是在25 200公里之间的距离,现代战机都尽量利用技术优势,要将敌机在“格斗导弹”的最远飞机距离外将敌机击落,因为敌机进入到格斗导弹的距离双方进行“狗斗”,自己和敌人被击落的可能性都很大! 美制AIM-120“中距离拦截弹”的制导部分,“中距弹”打击飞机先得由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照射”,并且将探测到敌机的各种数据通过数据链制导给飞行当中的导弹,直到导弹飞行的最后20公里时(不可逃逸距离),由导弹自身携带的雷达对目标照射自行跟踪(自末端制导)…直到击落目标,“中距离拦截弹”在飞行速度和机动过载能力上都大大战斗机,所以在“不可逃逸距离内”战斗机也很难“甩开”导弹。 米格25战斗机曾经躲避过四枚来袭的“响尾蛇”格斗弹。 现代格斗弹和中距弹都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很多次 的改进,性能达到了令人惊讶的水平,而现代有人战斗机就是因为机体设计的关系和载人的关系,飞行速度和抗负荷量都远不如导弹,在被锁定后被击落的概率是很大的。 当然,事情也没有绝对的,目前世界仍然有个别几型战斗机即便是被雷达锁定,甚至发射导弹后也没有被击落。 导弹或者其它防空系统与各种飞行器之间的“斗法”,从一战时期开始到现代已经近百年的 历史 了!两方在技术水平的支持下胜率此消彼长,但目前来看,导弹一方的胜率在50%左右,没有太高的胜率!而飞机一方目前除了自身的机动性能在提高之外,各种软硬方式反击导弹一方的努力也在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抗还在继续。 空战导弹自问世以来,对战斗机就一直处于弯道超车,得益于体积小、重量小,还有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空战导弹对战机的性能上已经处于碾压的优势,逼着世界各国对战斗机发展已经从机动性优先开始向隐身性优先转变,就是为了达到“尽量我能看见敌人,而敌人却看不见我”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四代隐身战机才大行其道成为主流。 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成就了空战导弹的飞跃,10年前的空战导弹的红外引导头,到如今也许感觉就像小孩玩耍的玩具一样简单了,10年前也许还能用满屏的红外诱饵弹让导弹失去目标,10年后导弹红外引导头上已经具备了凝视功能,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电视视觉的方式来分辨飞机的外形与红外诱饵弹的区别,让飞机无处遁形,空战导弹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只知道奔着空中红外源最强的信号点而去的时代了,这大大的提高了导弹的制导能力。而得益于导弹尺寸优势、更强的飞行适应能力、还有更强大的推重比,以及更简单的构造,空战导弹的设计难度和性能都远远低于飞机的设计难度,直接的展现出来的效果就是空战导弹的速度、机动性成倍的提高,最新的空战导弹能够轻松的做出10个G以上负荷的机动动作,但战斗机限于飞行员的承受能力最大设计只能限制在9G。速度能突破3~6马赫的空战导弹一旦发射等待战机的结果就是一个噩梦,如今的超视距空空导弹不可逃逸区域能够轻松达到50公里以上,因此在这个区域的战斗机99%的命运就是被击落,谁能先发现对手,谁能优先开火就占据着空中战场的绝对的优势。 局座也在多期节目中说过:现代空战,发现即意味着击落!因此各国对未来战机的发展都争先恐后的放在了尽量早发现敌人,于是各国战机雷达都向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展,并为机翼前缘配置L波段雷达;还有就是尽量晚的被敌人发现,于是四代隐身战机成为了主流,这都是给导弹逼出来的。 战斗机本是就是一个发热源,一般导弹都会配备红外线跟踪器,你怎么飞它都会跟着你,加上导弹多,诱饵弹不够用的情况下,很多战斗机都会被导弹追上。很多人可能会说,那我就跑啊。没错,如果飞机飞行的速度比导弹快,导弹追不上,那么确实能跑的掉,可是大部分的导弹都比飞机快,尤其是先进国家的导弹,速度远远超过了飞机,所以不好摆脱。那么被导弹锁定真的逃不掉么?答案肯定不是的,有很多技术高超的飞行员可以轻而易举的逃脱。超低空飞行是躲避导弹最好的办法,地面的杂波对导弹的影响很大,地面指挥的雷达也扫描不到飞机,不能给导弹正确的直径,加上飞行员可以用障碍物躲避,所以很多逃生的机会都是在低空飞行的时候创造的,当然,很多战斗机还没有到低空飞行的阶段可能就被导弹打下来了。firecontoIradar/火控雷达、雷达扫描系统与火力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铺助系统综合为火炮、导弹提供目标、速度、方位……/防空导弹/空空导弹接受到火控雷达的目标信息后结合自身的电视、红外线“寻找”跟踪系统飞向目标…… (舰载火控雷达系统) (机载火控雷达系统) (雷达系统弹炮一体联合作战系统) (现代战斗机火控雷达系统)(防空导弹Air.defense.missiIe) (世界上第一种空空导弹/纳粹德国的“X-4”型) (空空导弹air-to-air.missiIe) (现代空空弹的开创者美国人的/AIM-9x响尾蛇空空导弹) (机载多种型号近、中远程空空导弹) (世界上第一种武装直升机专用/空空导弹中国的“TY-90”)(战斗机发射空空导弹)空战中、一旦被对方飞机或者地面火控雷达照射、空空导弹/防空导弹发射后、逃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空空弹/地空弹的飞行速度高达2 4马赫数、远高于现代作战飞机的速度。从导弹发射到击中目标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被火控雷达/导弹跟踪追迹的飞机驾驶员接收到预警系统报警后唯一的选择就是大过载机动摆脱、打干扰弹迷惑来袭导弹…… (被火控雷达导弹跟踪飞机打干扰弹)实在不行只能保命跳伞逃生……。 因为战斗机的机动过载没有导弹大。飞机对付锁定最好的办法就是隐身,这是五代机最大的优势。 战斗机的机动过载没有导弹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因为战斗机并不是光要考虑机动能力,还需要考虑挂载和探测搜索等能力,飞机的重量和气动构型也更加复杂,导弹则比较简单了,第一是小,第二是轻,也没有复杂的气动外形,不需要考虑强度和挂载,不需要起降机构,也不需要考虑其他指标,它可以做到短小灵活,甚至可以实现过肩发射、360 攻击等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飞机难以作出有效的机动动作去规避导弹,因为你能飞出来的机动,导弹都能做到更加敏捷,所以飞机必须在机动时继续采取其他手段去规避导弹。采用多机编队飞行,可以较好的掩护友机不被锁定。 其次是因为战斗机里有人在驾驶。这造成了两个影响,第一个影响是即便飞机还有机动过载的余量,但是人已经承受不了了,人可以承受的机动过载很难超过4-6个G,但是导弹可以进行的机动可以承受10个G甚至是20G以上的机动过载,就算是飞机可以承受10个G的机动过载,人也受不了,所以飞机很难作出超过人的承受范围的机动动作。第二个影响是人的反应问题,人的反应绝对没有电子计算机和机械系统的反应那么敏捷和可靠,人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不出现头晕、反应慢、紧张就是好的,至于能快速、敏捷的作出当时最正确的机动动作,还是不要指望了,所以飞机对付导弹的锁定是很困难的,一般近距离的锁定就等于击落了。飞机的机动性再强也不如导弹,所以尽量不要仅仅依靠机动去规避导弹,而是要依靠机动去争取锁定敌人的飞机。 最后啊,是因为导弹并不是采用击中才能爆炸的碰撞式引信,而是采用近炸引信,也就是说,导弹并不需要一定就能准确命中飞机,他只要能在可以杀伤飞机的半径内爆炸就可以,他可以发射到一个大略的方位就可以,这对于飞机而言是很难躲避的,因为你无法判断导弹的杀伤半径,也许等到你准备机动的时候,他就已经爆炸了,他的碎片就已经损伤了飞机了,所以飞机很难躲避。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战斗机被锁定就逃不掉?这个命题就是伪命题。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锁定”这个概念。空战中的“锁定”,指的是使用雷达跟踪并盯准目标。 一架战斗机如果被敌机或敌方防空雷达锁定,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摆脱跟踪:第一是通过进行战术机动动作脱离雷达跟踪范围,第二是使用自身或周边友机的电子干扰使敌方雷达失的,第三是自行或请求其他友军单位摧毁敌方单位。这三种方式当中,第三种较难实现,而第一种和第二种相对容易。 现代战斗机基本都采用静不稳定设计,并且在气动外形、飞控系统、动力装置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因此采用高机动脱离敌方雷达锁定区并非没有可能,此方面的效果与和敌方雷达的距离基本成正比。而在主动防御方面,现代战斗机普遍具有不错的自卫性电子干扰能力,一些新型战斗机甚至能够压制型号较为老旧的雷达,此时敌方雷达锁定战斗机相当困难,战斗机完全可以利用敌方雷达“被致盲”的锁定空白期从容摆脱锁定。 虽然目前搜索/火控雷达也在不但发展、并对战斗机形成越来越强的威胁,战斗机在应对雷达锁定时的对策也更加麻烦,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雷达提升性能的同时战斗机的技术也在不断进行升级,两者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有过升级停滞状态。因此,说战斗机一旦被锁定就逃不掉完全是误解,没有任何一对互为矛盾的武器装备中一方会对另一方毫无办法。做好这些就能逃生吗?当然不是,现代导弹一旦锁定目标很难被甩掉,原因有以下几点:1.导弹机动性一般大大优于战斗机。2.导弹的飞行速度数倍于战斗机,留给飞行员的反应时间很短。3.根据导弹制导方式不同(雷达、红外、还有符合制导),选择的应对方式就复杂得多,战斗机的被动防御效果均非常低(不久前,沙特被击落的F15就是很好的例子)。像电影里面的带着导弹秀机动性的场景不可能出现。所以,导弹相对于飞机来说有比较大的优势,一旦锁定想要摆脱概率非常小。这里多说一句:中距以上的空空导弹命中率就很低,因为战斗机有足够的时间机动,可以选择的干扰手段更多。 欢迎关注“东北讲武堂”。空战的时候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斗机再面对导弹锁定的时候并不是只能束手就擒,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首先要知道空空导弹是如何搜索战机的, 目前空空导弹的制导模式主要是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 所谓红外制导就是,导弹本身的红外敏感器件去追踪敌方飞机的红外特征,例如尾部发动机的高温热源、机身再高速飞行中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源。 而雷达制导又分为主动雷达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主动雷达是指导弹本身具有小型雷达可以自行搜索目标,而半主动雷达需要靠己方飞机上的雷达照射敌方飞机,为空空导弹提供指引。 这其中红外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都属于可发射后不管的空空导弹。 再面对红外制导的空空导弹,要想摆脱他的追击需要发射 红外诱饵弹 ,红外诱饵弹的成分多为镁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烧时会产生高能热源,对导弹进行诱。 而面对雷达制导的导弹,则需要进行电磁干扰,或抛洒箔条干扰导弹的雷达信号使得战机逃脱锁定。在被导弹追击的过程中肯定会做很多机动动作,来规避来袭导弹。不过导弹发射出去之后主要是靠本身的燃料进行追击,一旦燃料用尽导弹就会靠惯性飞行,所以再空空导弹刚刚发射出去的时候是最危险的,如果导弹燃料即将耗尽那么直接开加力逃走即可。如果近距离被格斗弹缠上那还真是凶多吉少,导弹的过载远超战机,被击落的可能性非常大。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发射空空导弹的命中率还不到10%,可是英阿马岛战争时候,英国发射空空导弹的命中率高达90%以上。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战机要想摆脱导弹的锁定越来越难了。 战斗机出现以来,空战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最初的机枪,到航炮,再到现在的导弹,可以说技术进步是日新月异。 导弹技术的发展逼着飞机从开始的强调机动性,向现在的隐身性转变。 目前的导弹的制导模式主要有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 红外制导就是,导弹本身的红外敏感元件去感受敌方飞机的红外特征,例如尾部发动机的高温热源,从而引导导弹追踪敌方飞机。 而雷达制导又分为主动雷达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主动雷达是指导弹本身具有小型雷达可以自行搜索目标,而半主动雷达需要靠己方飞机上的雷达照射敌方飞机,为空空导弹提供指引,都是引导导弹追踪飞向敌机。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已经具备了凝视功能,通俗讲就是可以区分飞机和红外干扰弹,所以现在飞机在被锁定后,发射红外干扰弹,依靠红外干扰弹的高温热源来吸引导弹的做法,已经不起作用了。 而导弹得益于结构简单,尺寸优势,设计难度低和更大的推重比,直接表现就是导弹的速度、机动性成倍提升。现在的导弹可以达到10个G以上负载的机动,速度能达到3 6马赫。这相对于战斗机飞行员最大承受能力设计在9个G来说,就是战斗机的噩梦。 所以现代空战,发现即意味着击落! 各国在战机的研制中,除了增加发现敌人的能力,也就是雷达的能力,比如有源的相控阵雷达出现,可以发现更远距离的敌人。 另外一方面,就是减少被敌人发现的可能,比如四代机的隐身性能,让敌人看不见。 这些都是被导弹逼出来的!

F-22战斗机 F-22战斗机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21世纪初主力制空战斗机,主要用于替换美国空军现役的F-15战斗机,在美国空军武器装备发展中占有最优先的地位。2002年9月,美空军正式将F-22改名为F/A-22,确立了F/A-22将兼顾制空与对地攻击双重任务。2005年12月,美国空军兰利空军基地的第27战斗机中队装备的F-22A率先达到初始作战能力(IOC),随后国防部表示F-22A已经达到战备状态。同时美国空军又恢复了F-22这一名称。在2007年进行的一系列演习中,F-22A创造了模拟空战击落144架“敌机”而自身无一伤亡的“神话”。尽管这一数字不可全信,但仍足以佐证F-22A性能的超前程度。 2007年初F-22已经完成交付一个完整的大队,并已开始部署到阿拉斯加和日本冲绳岛。尽管稍后F-22即退回美国基地,但该机已经成为美国干涉东亚事务的重要筹码。2007年8月,美国空军签订了总额50亿美元的多年采购合同,3年内共采购60架F-22战斗机。2007年底,F-22形成完全战斗力。如果预算经费没有大的改变,F-22将在几年内停产,也就是说在其他国家的第四代战斗机开始正式研制之前,F-22将已完成生产装备。 美国空军航空系统部建立了先进战术战斗机系统计划办公室(SPO)。SPO于1983年具体提出了ATF的概念,随后分别向七家主要的航空制造企业发出了各价值100万美元的设计方案合同,包括波音、通用动力、格鲁曼、洛克西德、麦道、诺斯罗普和洛克韦尔下属的北美飞机公司。在要求中,ATF应该能在未来空空、空地战场威胁环境中夺取空中优势,确保美军在全面或高技术的局部战争中夺取绝对的制空权。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要求:低可探测性、高机动性和敏捷性、超音速巡航、较大的有效载荷、具有飞越所有战区的足够航程。同年,通用电气和普·惠公司被选入ATF计划,为ATF研制新型发动机。美国空军希望凭借少量的先进的F/A-22抗击大量技术相对落后的敌机,取得制空权。美国方面称其为制空(Air Dominance)战机。 为了在技术水平上彻底超越F-15和苏联战斗机,SPO不断为ATF增加细节的明确要求。包括甚高速集成电路、主动变弯机翼、高压液压系统、不易燃液压技术、液压传动武器挂架、隐身能力、声控指挥控制、保形传感器、共享天线、一体化飞行控制与推进控制、短距起落、矢量推力、人工智能、先进复合材料、先进数据融合和座舱显示、集成电子战系统(主要包括AN/ALR-94电子战系统和AN/ALE-52箔条投放器等)、通信/导航/识别一体化、变速常频发电机、氧气发生系统以及光纤总线等等。1985年9月,美国空军开始发布招标。到1986年7月,七个竞争方案全部提交。经过空军评审,1986年10月31日宣布洛克希德/波音公司的YF/A-22和诺斯罗普/麦道公司的YF-23方案为优胜。1990年6和9月,YF-23和YF/A-22先后开始试飞。 经过半年多的对比试飞,1991年4月23日,美空军宣布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YF/A-22获胜。这就是F/A-22最早的原型机。91年8月,F/A-22战斗机进人工程制造和发展阶段。首架F/A-22原型机于1997年4月9日出厂,5月29日首飞,生产型计划于2004年开始装备部队。美空军原计划采购438架,现减为339架。 为配合研制计划的进行,许多空中测试平台也应运而生。其中最为特别的是波音757FTB“空中测试平台”。 F/A-22的材料分布图如下。在机身制造上,F/A-22有着许多独创的新技术特点。例如前机身的舭状边缘,世界上最大的钛合金锻件——中机身隔框,传统航空材料(铝合金与合金钢)仅占全重的20%,钛合金比例高达36%,复合材料也达到24%。该机的整体式座舱盖尺寸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米x1米x0.76米的规模,重达163千克,可承受以相对速度1018千米/小时正面的一只1.8千克重飞鸟的撞击。该座舱盖采用聚碳酸脂透明件,厚度达20毫米,强度达到117~196MPa。该座舱因为强度很大,弹射座椅已经无法使用穿盖方式,改为使用火箭抛射方式。F-22后机身前后梁采用了热等静压钛合金铸件的电子束焊接结构。 F/A-22战斗机采用翼身融合体、双发双垂尾布局,综合优化曲面外形,截尖菱形上单翼,V形倾斜双垂尾,全动平尾,S形进气道,使飞机的隐身性能和机动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折衷(见题图)。据介绍,F/A-22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约为0.1平方米,生存能力比目前的常规飞机提高18倍,作战效能是F-15战斗机的3倍。 F/A-22装两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F119-PW-100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55.7千牛,发动机推重比达到10,飞机推重比达到1.1。发动机不开加力时,飞机能以M1.58作超音速巡航30分钟。这一特性对于高速突防、快速通过敌防空区极为有效,并可大大提高空中发射导弹的初始速度,使空射武器没有空带限制,这在双方迎头相遇的超视距空战中尤为重要。同时,超音速巡航能力还有利于快速追击,利用速度优势提高截击能力、扩大导弹的攻击范围和增加攻击机会。发动机装二元俯仰轴推力矢量喷口,可在俯仰方向变化正负20度,使飞机具有高的超音速机动性能和好的低速大迎角性能,最大迎角可达60度。飞机能在空中迅速变换自己的位置,使机头快速指向目标,并能在空中任一位置向敌机发起攻击。F/A-22的爬升率、盘旋角速度、滚转角速度、加速特性、盘旋半径、爬升特性、盘旋角加速度和滚转角加速度等性能都优于F-15战斗机。这些性能指标上的优势使F/A-22具有更强的空中格斗能力,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进行各种超常规机动作战。F/A-22的短距起降能力极佳,能在500米长的跑道上起降。 F119-PW-100在2002年9月获得美国空军颁发的初始使用批准(ISR),标志着该发动机即将投入现役使用。在4000多小时的飞行试验中,F119-PW-100发动机没有发生过一起空中停车或发动机失速的故障,这一极高可靠性的表现是航空发动机历史上前所未有。普·惠公司成功进行了F119的全面的部件和整机试验,其中包括相当于美国空军6年的服役期的耐久试验。严格的试验项目证实了该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全寿命期能力和其他所有部件的基地维修间隔寿命。所有的试验结果都证实了该发动机满足维修性、性能、操作性和结构完整性的要求。 美空军表示:F119发动在整个飞行试验评估中工作良好,满足或超过所有要求,期望F119在实际使用环境条件下仍保持优良的性能。目前,F119正在进行加速成熟计划AMP的试验,这一计划是F119部件改进计划的一部分。AMP将模拟F/A-22武器系统6到8年的运行时间以及其他恶劣的工作条件。例如,提高了最高涡轮前温度的工作时间,增加加力燃烧室点火器的数目和喷管矢量循环数以及加大发动机的不平衡量使之超出正常预计值。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F119发动机仍具备较好的性能、可操作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迄今为止,普·惠公司已交付36台生产型F119发动机。 F/A-22配备综合航空电子系统。配备综合航空电子系统是第四代战斗机的主要特点之一。该系统的特点包括:通过数据总线进行信息传送,采用模块化结构实现结构的简化和资源共享,通过传感器数据融合获取更丰富、准确、质量更高的目标信息,所有作战信息通过平显和多功能显示器显示,为飞行员提供关键的飞行及作战信息,显著降低了飞行员的工作负担,通过机内自检和系统重构,使系统具有容错能力,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高性能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使F/A-22具有良好的识别、选择、瞄准、快攻和帮助飞行员决策的能力。 F/A-22配装APG-77多功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AESA),对3平方米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00公里,可同时跟踪攻击30个空中目标,能探测跟踪16个地面目标,并能拦截巡航导弹。另外,它还有很强的侦察能力,所用的电子侦家设备可以比F-4G“野鼬鼠”飞机更精确、快速地测定敌方雷达的坐标位置。美空军还将为F/A-22的APG-77增加合成孔径技术(SAR),以改善其对地武器投放精度。SAR将在F/A-22形成初步作战能力后,作为首个重大改进项目。当SAR成功结合在APG-77上以后,F/A-22采用JDAM攻击时,将使误差减少约50%。由于用SAR部件替代AESA中老式的零部件,要比较便宜,所以从长远观点来看SAR能节省APG-77的费用。下图显示了相控阵雷达的优点,在极短的瞬间内可以进行多项工作。 AN/APG-77雷达可通过F-22飞机上的通用信息处理机(CIP)与其它的传感器和航空电子设备相联。该处理机可对天线的收/发波束方向图进行控制并对所接收到的雷达数据进行处理。这种有源电扫阵列由2000个低功率X波段收/发组件构成。每一辐射单元的发射机和接收机是分置的,这种类型的天线可为支持F-22飞机的空中优势提供必需的灵活性、低雷达截面和宽带宽。较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对增加的复杂性、重量和采购成本进行补偿。APG-77采用了砷化镓(GaAs)技术,一个70mm×3mm的收/发组件可产生10W的射频功率。APG-77本身没有数据处理机。F-22上的两台CIP把雷达同F-22飞机上的其它传感器和电子战系统综合在一起。雷达同飞机武器系统的有效接口就是直接通过这两个CIP来实现的。 APG-77具有先进的抗电子干扰能力,预计装机后,F-22将在强杂波和多目标威胁的环境下具有全天候、全向、全高度空/空和空/地作战能力。据2000年期刊透露,APG-77除去具有聚束式合成孔径方式获得高分辨率外,还采用逆合成孔径技术获得超高分辨率(UHR)。由于其分辨率为约0.3米,一个30米长的目标就会有100个像素来确定目标的大小和形状。这种目标的形状识别能力加上回波频谱特征的计算机比对,使该雷达具有一定的“非合作目标识别(NCTR)”能力。 工作方式 空/空:空/空搜索与跟踪,空战机动(ACM,近程空战格斗),边测距边搜索(RWS),搜索高度显 示,边速度搜索边测距(VSR),边跟踪边扫描,单目标跟踪(STT),袭击群目标分辨,改 善上视搜索(远距搜索),战情提示,通过凹口跟踪技术。 空/地:增强实波束地形测绘,扩展地形测绘,多普勒波束锐化(选用地图“冻结”),信标,地 面动目标跟踪,地面动目标显示(GMTI)。 空/海:海面目标检测(选用地图“冻结”,中/低海情),固定目标跟踪,地面动目标显示 (GMTI),地面动目标跟踪(GMTT)。 作用距离 160n mile(用VSR方式对上视/下视迎头目标) 160n mile(用RWS方式对迎头或尾追目标) 80n mile(用增强实波束地图测绘方式对导航地形图和地面目标探测) 40n mile(使用GMTI方式对陆地和海面目标) 10n mile(用ACM方式自动锁定被探测到的第1个目标) 31n mile(用STT方式自动锁定第1个目标) 扫描范围 格斗状态:30°×20°(正常),10°×60°(垂直扫描) 跟踪能力 同时跟踪10个目标 波束锐化 8:1(DBS1),64:1(DBS2) ISAR 像素的目标尺寸为0.3m,30m长目标有100个像素 天线型式 有源相控阵列 天线直径 约1m T/R组件 2000个 组件功率 10W/组件 MTBF 整机 400h 天线 2000h 冷却方式 液冷 根据军方对F-22飞机的探测距离远的要求,雷达设计师对有源和无源阵列及其体积、重量和电源作了论证比较后选择了有源电扫阵列。虽然有源电扫阵列在技术和费用方面的风险较高,但能获得较宽的射频带宽并实现远距离探测。6位相移T/R组件设计本身代表了一种复杂的折衷,即对发射功率、效率和增益等参数作相互折衷选择后以得到一个可承受的T/R组件性能结果和可承受的最终成本,对GaAs芯片的多次研制评估后达到这种平衡。接收机使用低温共烧陶瓷(LTCC)作为中频接收机的基板,这种LTCC具有导热性佳和重量轻的优点。在激励器、采样数据交换器、通道形成器和阵列环流器基板/汇流环中也均使用了LTCC。在激励器中采用的大量振动隔离措施对频综器的离散频谱产生有效的控制。电源使用高密度电源并采用分布式设计,这样做大大提高了雷达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2001年5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提出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JSF联合攻击战斗机设计的有源电子扫瞄阵列雷达用于F/A-22战斗机的可行性。据诺·罗公司介绍,由于F/A-22的设计方案在该项目进入工程制造与发展阶段(91年8月)时即已定型。因此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JSF联合攻击战斗机的雷达远比F/A-22先进得多。正是由于这种技术上的先进性,使得JSF的雷达系统售价仅相当于F/A-22雷达的一半,重量更轻,作战能力相当,其中空对地目标定位能力比F/A-22雷达还要强。成本问题也部分导致了两种机型在生产数量上的巨大差异。然而,到目前为止,JSF上的系统还没有被批准用于F/A-22上。这是因为系统集成和测试的成本也很高,阻碍了系统被用于其它设计。 武器方面,F/A-22配备一门口径M61A2 20毫米机炮;可挂4枚发射后不管AIM-120C中距空空导弹和2枚AIM-9X近距导弹,还可挂HARM“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AGM-154联合防区外发射武器,GBU-32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ASSM联合防区外隐身空地导弹,WCMD风修正子母弹,GBU-22“宝石路”III型制导炸弹等。炮口和弹舱门均装有能够快速开启的舱门,轻巧敏捷的弹舱挂架还具有快速伸出并弹射弹药的功能。使得这些开口都得到了保护,提高了隐身性能。 2002年4月美空军为使F/A-22具有悬挂标准重量250磅(113千克)的小型炸弹(SDB)的能力,计划将原本设计在武器舱内的环控系统导管去掉。SDB目前正在由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进行竞争。如计划实现,F/A-22战斗机可内挂多达8颗SDB,显著增强对地攻击能力。目前武器舱仅为内挂AIM-120C和JDAM设计,设计时环控系统导管穿过武器舱,不便于挂载其他武器,因此必须移走。环控系统导管的作用在于将发动机吸入的空气引到环控系统,为飞机的航空电子设备和飞行员提供冷却用气体。这项从武器舱内移走环控系统导管的工作,可能在2003财年开始进行。 F/A-22战斗机的空重为13.6吨,最大起飞重量27吨,最大飞行速度M2.1,作战半径1500公里。F/A-22战斗机的研制和生产总费用达到了700亿美元,出厂价格预计每架为7200万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战斗机。 作为第四代战斗机,F/A-22战斗力倍增,而可维修性大大提高。F/A-22将比它所替代的第三代战斗机可靠得多。与F-15相比,F/A-22飞机保障所需的资源明显减少,作战能力却明显提高。这样F/A-22是真正意义上的战斗力倍增器。从F/A-22设计伊始,就注重保障性设计,目的是降低F/A-22的使用与保障费用,由此将使F/A-22飞机20年服役费用只有F-15同样使用年限的一半。过去保障性设计只是在飞机设计全过程的最后阶段才给予考虑;但在F/A-22的飞机部件或系统图纸设计阶段,维修人员就与设计工程师及制造工程师一起,参与飞机部件或系统的设计、制造及维修工作。设计、生产、维修三方在保障性设计方面需要通力合作。生产一线使用的工具,如果对维修保障有用,也推广应用到维修一线。例如,工厂生产线上使用的座舱盖安装吊车,已经应用在部队。F/A-22与F-15相比,可连续出动架次是F-15的两倍,可靠性指标也是F-15的两倍,每飞行小时只需要0.5个直接维修工时,再次出动检修时间是F-15的2/3。此外,部署一个F/A-22中队(24架飞机)值班30天仅需8架C-141运输机,而部署一个F-15C中队则需16架C-141运输机;部署F/A-22中队所需的车间设备(如机轮和轮胎、弹射座椅、飞行员装备等)和飞机备件也都比F-15明显减少。 F/A-22机身底部离地面只有0.9m,这样,几乎所有的部件或系统都在肩膀高的高度范围之内。模块化结构的航空电子系统,采用了目前民用计算机相当流行的即插即用(P&P)技术,排除故障既方便又迅速。机内自检技术可以将故障诊断系统到外场可更换模块(LRM)即可插拔电路板卡,实际上是一个可确定故障等级的专用电子卡。故障过滤技术系统可以确定故障危险等级以确定是否在座舱向飞行员发出提示甚至告警信息。重要故障数据记录使得维修人员知道什么时间什么部件发生什么故障。F/A-22飞机上拥有能为飞行员供氧的机载制氧系统(OBOGS),因此不需要地面液氧设备。为保证飞行安全,在油箱油量下降时,需给油箱充惰性气体。因此,F/A-22拥有机载惰性气体制造系统(OBIGGS),用其输出的氮气给油箱充气。F/A-22还拥有1个辅助动力装置(APU),因此不需要地面电瓶车。F/A-22的操作尽可能简单,例如,只需要4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使发动机启动。总体上看,F/A-22再次出动准备包括给飞机补充油料、弹药,以便飞机能再次升空作战。F/A-22允许航炮装弹和导弹挂装同时进行,而在其他战斗机上,则必须严格按先后次序进行。F/A-22采用单个加油点、单个耗材状态检查点。F/A-22采用气动液压伸缩式导弹发射架,以防飞机再次出动准备期间发生走火。 F/A-22系统具有可靠性高、保障备件少、空运保障量小等特点。它的航空电子系统采用容错技术,当某一电路板发生故障时,系统能自动进行重构。该电子系统应用液冷技术,利于延长系统寿命。此外,在研制期间,航空电子系统就经历了综合分析、研制测试和全规模测试,这些测试比传统的军用标准测试更加严格、时间更长。例如,电子设备测试的热循环次数是军标的10倍,高速震动的振动时间也是军标的10倍。 近期F/A-22武器系统有新进展。美EDO公司从洛克西德·马丁航空公司获得了一份940万美元关于其先进中程空空导弹发射器的合同,合同还包括140万美元的先进材料采购经费,经洛克西德公司批准,该先进材料将由EDO公司的船舶与飞机系统工厂生产。EDO的首席执行官称,这一合同巩固了EDO公司作为一个用于飞机上的气动发射机构的供应商的地位,这种气动发射机构将在21世纪装备部队。EDO公司的武器弹射产品是公司成长战略的一个核心产品,这种专用产品广泛用在国内和国际的飞机上,包括未来的联合攻击机。这种导弹弹射发射装置称为LAU-142/A AVEL,可使挂装在飞机内部的武器安全与飞机分离。AVEL使用了一种高可靠性、非化学能系统。当在飞行中接到发射导弹的指令时,AVEL系统充气,然后将导弹安全地推射出去,导弹非常迅速地穿过临界空气流动层。 2001年8月,F/A-22研制成功10年后,美国终于下定决心投入巨资批量生产F/A-22战斗机。国防部次长阿尔德里奇宣布,将正式投产F/A-22“猛禽”战斗机,以替代目前正在服役的F-15机群。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承接生产295架F/A-22的生产订单,如果价格成本令军方满意,五角大楼将会增加订数。 由于订购计划的确定,F/A-22的其他试验计划也开始加速进行。如近期F/A-22进行了被弹试验,即抗毁损能力的试验。试验中用高射炮弹向停放在实验室内的F/A-22射击,F/A-22的部分蒙皮损坏,但主要结构未受大的影响。这证明了F/A-22的机体结构可以顶住少量小型高炮炮弹的攻击。 目前美国空军已经为F/A-22战斗机的首支作战联队选定基地,即著名的弗吉尼亚州兰利空军基地。首批F/A-22计划于2004年9月进驻该基地,2005年12月将具备初始作战能力。之前美空军根据F/A-22战斗机作战联队驻扎的最终环境影响的声明中有关的信息、分析以及公众的态度,做了详细的研究报告。可见环保力量的强大。最终认为驻扎兰利基地符合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EPA以及政府关于NEPA中环境质量的规定。 具体工作包括: ·在基地建立三个战斗机中队,包括72架F/A-22战斗机和6架备用机。F-15“鹰”战斗机被替换。该工作将于2002年开始; ·在基地为训练和作战部署提供管理; ·为 全长 18.92m 全宽 13.56m 全高 5m 空重 13636Kg 最大起飞重量 27273Kg 超音速巡航时飞行速度 1590km/h 高空最大飞行速率 M1.35 海平面最大飞行速率 1482km/h 升限 15240m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