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青海林业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3 07:21:12

青海林业论文发表

应该有很多刊物都行的,只要是省级正规期刊,评助理工程师都应该有用。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是集青海省五大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的综合农业科研所,也是全省最大的农业专业技术研究所,建所历史已达50余年。主要开展农作物遗传资源、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设有小麦研究室、马铃薯研究室、青稞研究室、蚕豆研究室、豌豆研究室、品种资源研究室、旱作农业研究室、成果转化研究室、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西宁)分中心等9个专业研究室(中心);青海省马铃薯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现有在职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19人(其中正高职称的6人、副高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的9人、其他人员3人。有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5人、大学本科17人、其他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青海省级优秀专家1人,青海省级优秀专业人才1人。2004—2009年间作物所曾先后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党支部称号,4次荣获青海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荣获青海省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班组”称号;2009年获青海省政府颁发的“青海省模范集体”称号。2006年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评估中,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居青海省35个研究所首位。多年累计取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175项,有33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25项,其它奖励5项。其中“十五”以来我所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9个,获奖成果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1项。 “十五”以来累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40项,有12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其它奖励3项,这些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优秀科研成果如小麦品种 “青春38”、“青春39”、“青春40”;蚕豆品种“青海9号”、“青海10号”、“青海11号”、“青海12号”、“青海13号”;豌豆品种“草原12号”、“草原24”、“草原25号”等系列新品种;马铃薯品种“青薯168”、“青薯2号”、“青薯6号”等系列新品种;青稞品种“昆仑164”、“昆仑12号”、“昆仑13号”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和推广应用,在我省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2008年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重大农业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2004年青薯2号马铃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所获得的国家级奖项;同年草原276豌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青海10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青海11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2010年获得各类省部级科研成果20项。作物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农业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是青海省从事马铃薯、球茎花卉及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主要科研单位之一,下设植物病毒检测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马铃薯高山实验站、抗旱生理研究室、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科管科及开发科。生物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植物茎尖脱毒、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脱毒植株苗、植物病毒检测、植物蛋白质分析等研究工作。现有各种大、中型实验设备40多台(套),价值人民币1200多万元。主要有大型超净工作台、大型高压消毒锅、超低温冰箱、冷冻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全自动紫外分光光度计、96孔自动洗涤机、ELISA读数仪及面积1300平方米的全自动温室等。现有职工16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5人。研究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病毒检测、盐湖微生物研究等工作,实施完成省、部、国家级农业研发项目27项,获得省科技成果4项,其中科技成果“马铃薯脱毒与繁育技术研究”荣获2007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引进和培育马铃薯新品种3个,其中抗旱、优质、高产新品种青薯9号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并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申请国家专利1项。1992年“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实施欧盟援助“青海马铃薯发展项目”,从国外引进先进仪器设备60多台套,组建了“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实验室”;2003年完成了农业部种子工程项目“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建设”,现已达到年繁殖脱毒试管苗达120万株,年生产微型薯250万粒的能力;建立有县级原原种繁殖基地300亩;高山原种繁殖基地2000亩,可年生产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约4000吨。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007年选育出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该品种的推广,将大大改善我省马铃薯的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我省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马铃薯产业向高产、优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现正实施的项目有农业部跨越计划“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试验与示范”、农业部行业专项子专题“马铃薯旱作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星火计划项目“青藏高原脱毒马铃薯种薯标准化服务和技术开发”、省科技厅“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及“大蒜脱毒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另外研究所所长为农业部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08-2011年度到位科研经费1200多万元,为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研究所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青海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青海省的马铃薯生产水平更上了一个台阶,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使青海省在马铃薯品种选育、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鉴定、脱毒苗快繁、原原种生产、种薯基地建设和新品种推广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使青海省在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及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开发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研究所在紧紧抓住脱毒马铃薯这个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开发领域,开始着力研究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技术研究所机构设置 所设科室 科室工作内容 负责人 植物病毒检测中心 病毒检测与质量认证 周 云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杨永智 马铃薯高山实验室 原种繁殖、资源鉴定 叶广继 抗旱生理研究室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 王 舰 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 脱毒技术研究及利用 蒋福祯 科管科 科研项目组织与管理 周 云 开发科 品种示范推广、种薯销售 贾 豪 科研团队:团队人员共19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6人,博士生导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杜德志,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油菜改良青海省春油菜分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油菜学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和《西北农业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春油菜品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7个(青杂1~7号),这些高产优质的油菜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900万亩,种植区累计增收约18亿元,并从根本上改善了种植区农民食用油的品质,其中青杂1号和青杂2号先后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荣获首届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发条件:拥有品质分析、小孢子培养、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共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超过了300m,有科研试验地30亩、活动网室10亩、温室384m、晒场1000m、种子仓库495m、挂藏室400m,拥有国内最大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年制种面积近1万亩。研究成果:建立了成熟的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于育种亲本的快速创建和遗传群体构建;建立了SSR、AFLP和SRAP三种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应用这些技术开展了油菜育种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品种指纹图谱构建、杂交种纯度快速鉴定,优良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或基因定位等研究;利用白菜型油菜与甘蓝进行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资源,利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选育出了一批新型特早熟甘蓝型油菜资源,拓宽了甘蓝型春油菜的遗传基础;先后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杂交种7个,其中青杂2号是春油菜区主栽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早熟品种青杂3号比青油241增产40%左右,基本替代了白菜型油菜青油241,是青海、甘肃两省海拔2750-2900米的油菜主栽品种;青杂5号连续两年(2008-2009)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青杂6号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10%左右,适合在整个春油菜区种植;早熟品种青杂7号2009年通过省级审定,比对照青杂3号增产7%左右,适合在青海省海拔2750 -2950米的油菜产区种植。对外交流与人才培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著名油菜研究单位在科研、品种选育与推广、研究生培养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5篇;已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0余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5余人、硕士研究生34余人。 一、基本情况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是青海省园艺科研的核心单位,主要开展蔬菜种质创建、新品种选育、设施高效栽培技术、蔬菜安全生产,以及蔬菜遗传多样性和生理生化研究,是青海省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宗蔬菜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青海省园艺品种中间试验站的依托单位。下设育种研究室、栽培与生理生化研究室、菊芋研究开发中心、种质资源研究室等专业科室。现有在编职工18名,专业技术人员15名,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硕士学历8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现有试验基地120亩,日光节能温室22栋,塑料大棚5座,晒场800 m,办公室200 m;实验室450m,并配备有相关的仪器设备。二、工作情况简介园艺研究所立足青海高原的气候和资源特点,在蔬菜品种选育、保护地设施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以及蔬菜安全生产及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园艺所共承担国家、省部及其它各类科研课题65项,取得省级科研成果37项,发表论文108篇,选育蔬菜新品种7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我所各项蔬菜科研工作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成为我省蔬菜科研的先头军,引领全省的蔬菜科研不断进步,为青海省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三、现有技术基础1、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已经建成青海省蔬菜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22个科,35个种类,共3500余份蔬菜资源,其中包括辣椒资源600余份,西葫芦500余份,菊芋300余份,葱60余份,甘蓝40余份。应用系统选育、有性杂交、辐射诱变等技术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审定青线椒1号、2号线辣椒品种,青芋1号、2号、3号菊芋品种,大通鸡腿葱品种,青甘1号甘蓝品种等蔬菜新品种7个。正在向西葫芦、菜豆、大白菜等蔬菜育种拓展。相关分子育种工作也已起步。2、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针对青海省冬季低温而持续时间长、气候冷凉、环境洁净等特点,开展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展有机生态型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优化筛选主栽蔬菜的基质配方,制定相关技术标准;针对青海省辣椒、黄瓜、番茄等设施蔬菜以及线辣椒、大蒜等特色露地蔬菜,开展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形成安全高效的蔬菜生产技术;引进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新品种50余个,开展蔬菜新品种丰产性、适应性等方面的筛选试验与示范,为青海省的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技术依据。3、菊芋技术研发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是国内首家系统开展菊芋研究的单位,主要开展菊芋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栽培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已收集、引进和创建菊芋种质资源400余份,创立了国内最大的菊芋种质资源库;选育青芋1号、2号、3号、4号菊芋新品种4个,其中青芋2号菊芋已经成为我国菊芋的主栽品种,并建立起国家级菊芋标准化示范区;取得研究成果1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编制菊芋地方标准8项,发表学术论文32篇。开展的菊芋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菊芋抗旱生理、果聚糖代谢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正在开展菊芋植物DUS测试技术研究,初步筛选出了可用的菊芋DUS测试性状和标准样本,同时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菊芋ISSR-PCR反应体系,为菊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四、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依靠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以及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已经建成蔬菜产业技术转移中心1个,下设育种、植保、土肥、栽培、设施设备等5个功能室;另外在乐都、平安、互助、湟中和大通县建立了产业技术推广中心。已形成具有省级专家与骨干技术人员16名、县级专家与基层技术人员100名,连接示范户20000户的高效示范推广体系;建立起以新品种选育、新品种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研究、新型设施设备展示示范、新技术引进熟化为主要功能的京青合作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示范各类蔬菜新品种,接待省内外专家参观指导,培训农民和各类科技人员;同时,在黄河谷地地区的贵德县建立以蔬菜良种繁育技术试验为主要功能的基地50亩,主要开展辣椒、甘蓝、西葫芦、菠菜、萝卜等蔬菜种子的繁育与制种技术研究;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开始着手建立非耕地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五、学科建设本学科为青海大学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三个重点专业方向之一,2010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高原蔬菜遗传与生理科研创新团队”,2011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园艺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园艺所承担着青海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及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截至2012年5月,已经培养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4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包括作物栽培硕士生2名)。实验室还为青海大学农学系、生科系本科生提供毕业论文研究实习条件,每年协助培养本科生3-4名。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55年,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性省级科学研究机构。现有在职工18人,其中科研人员17人,财务人员1人。在科研人员中,有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5人、高级实验师1人、助理研究员6人、研究实习员2人。全所设植物病害研究室、农业昆虫研究室、杂草科学研究室、作物抗性鉴定中心、生物防治研究室和农药研究室6个研究室(中心)和管理科共7个部门。1990年以来我所共承担国家 、省(部)级攻关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及其它来源研究课题36余项,课题登记成果20余项,其中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6项。《青海省地方标准》登记成果19项。获奖成果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其它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20余篇,获省级优秀学术论文奖17篇。编写著作一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还是农药部农药检定所指定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 一.基本情况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是全省土壤资源、土地利用、肥料研究、测试分析、耕作制度、土壤微生物和食用菌以及农化科技服务的专业研究机构。建所五十多年来,共承担各类研究、开发项目百余项,其中获奖成果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要成果有青海土壤图勘察绘制,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荒漠灌区快速经济培肥技术及其理论研究,灌区退耕撂荒地复苏利用技术研究,化肥经济施用技术研究,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和成果开发示范推广,温暖灌区轮作与复种制度研究以及土壤薄层整段标本制作等科研成果。农作物专用复混肥研究与开发、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中-加项目土壤养分资源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和食用菌种引选及栽培技术研究这些成果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效主要措施,也为青海省农业发展、科研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科研队伍素质较高,设备条件比较先进,学科较齐全的专业研究单位。现全所在职人员28人,其中高级7人,中级12人,初级7人。具有专业研究室6个,即土壤资源环境、肥料施用、农业微生物、农产品加工、分析测试和食用菌研发。全所现有实验室8个,仪器设备89台(件),可承担土壤、肥料、植物等的物理、化学、生理生化以及水质、有害物质的分析,同时还开展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抗生菌剂筛选、菌肥研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肥料使用技术和耕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二.“十五”以来科研工作及成果经全所人员积极努力,多渠道争取科研,主要项目有“中国—加拿大合作项目土壤养分资源管理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全国肥料长期定位检测”,“全国叶面肥效协作网”,青海省科技厅“湟水流域农田主要土壤类型微生物调查”,“海南洲共和盆地塔拉滩生态治理工程前期调研”,“龙羊峡库区移民区农田盐碱危害及治理”,“新型肥料磁化肥肥效测定”,“三江源生态工程治理”。引进国外技术合作项目“氮素循环损失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为了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所重视科技开发,主要项目有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示范推广,全元有机生物肥研制生产和生物菌肥、叶面肥推广。农业微生物利用研究与开发,在生物菌剂防治土传病害、根瘤菌应用、微生物肥料研制和食用菌高效栽培等方面取得较快进展和效益。通过与国内外协作,拓宽了工作领域,科研项目的实施范围扩大,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科技开发突出了本专业优势,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取得的成果有参与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项目“农田土壤钾素状况及钾肥效应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食用菌双孢菇引种示范”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承担省科学基金项目“高原富钾地区钾素效应研究”、“农作物高效缓释专用肥研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引进强效叶面肥“施丰乐”进行室内、田间多点试验示范,测定增产效果,通过省级评审,申报省主管部门进行产品登记。承担“香日德—巴隆地区农业开发项目前期调研和现场勘察工作”,提供土壤、水质分析结果4000余样次,完成了种植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加拿大钾肥合作项目”已工作14年,研究内容扩充,资助额度增加。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开发工作,以研制和生产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为主,与化肥企业合作,通过测土分析,设计施肥方案,组织企业生产提供产品为用户服务,专用肥料具有较强针对性,增产显著,基层反映较好。引进示范推广叶面肥施丰乐、高乐、根施微肥、富万钾等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大量提供生产使用。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是具高原特色的林业专业研究所。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积极进行内部机构改革,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以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形成了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运行机制,成为高原林业科研与生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科技力量。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立足于青海高原生态治理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开展林木育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经营、荒漠化治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绿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青海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取得研究成果56项,其中获各类科技奖33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青海省木本植物志》、《青海次生林经营》、《西宁小蛾类图鉴》等专著10余部。所内设有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荒漠化治理、城市林业五个研究室和林业公司。现有职工23人,其中科技工作人员20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3人,技术人员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各研究室简介一、林木育种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育种、引种、树种驯化。分类选育三江源地区、柴达木地区、东部旱区以及城市绿化的造林树种,进一步加强抗逆性灌木和观赏树木的引种驯化及规模繁育工作,积极寻求生态、观赏和经济多用途树种,开拓林木利用方向,为高原林业生态和林业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二、森林培育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寒区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以高寒区森林培育为重点,开展高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脆弱生态区的植被恢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研究分析高原森林生态环境演替的规律和机制,高原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主要措施,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三、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保护、森林经营、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以经济林、食用菌、中藏药及野生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和保护性的开发技术研究。同时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治理本区域重大森林病虫危害及抵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巩固绿化造林成果为总体目标,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四、荒漠化治理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荒漠化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区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研究高寒区土地荒漠化机理与发展趋势,荒漠化防治、高寒湿地保护及重建、高寒沙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沙区新型产业技术开发。五、城市林业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原城市林业体系、园林绿化树种资源开发与利用、园林绿化新技术以及绿化工程咨询、设计与施工 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9月,是从事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专业研究所。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人员7人,中级4人,其他人员2名,其中硕士学历5人。专业涉及植物学、微生物、林学、园艺等,研究所下设“植物资源利用研究室”和“食用菌研究室”2个研究室,建有“天然产物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2个实验室。研究所“十一五”期间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发改委等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现已在荒漠资源植物种质资源选择利用、野生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与开发利用、野生灌木引种驯化、高原城镇园林绿化树种的引选与栽培、高原特色野生食用菌驯化、珍稀食用菌引种栽培及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青海林业科技期刊投稿

《吉林农业》《甘肃林业》《绿色科技》《南方农业》《河北农业科学》等都是省级的,你要是打算自己投稿的话,你可以去知网上搜一下林业,会出来很多农业相关期刊,每个点出来都能看到什么级别的,一般省级出版社出的就属于省级期刊。然后文章的话你看一下每一个期刊底下的目录,比较杂的,文章质量你觉得不高的那种其实比较好发,然后多投稿,拉高杂志社看到你论文的几率,好中一些。或者找代理,那就需要自己花钱了,省级的文章不长一般几百也就发了。你要是时间很充裕你可以自己先投一下试一试,不行再找代理。

1.1专题评述 能够反映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论文篇幅不限。作者本人或所在室验室在本领域有相当的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1.2研究论文 反映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尚未发表过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1.3研究报告 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论文篇幅要求在5-8个印刷页面左右。1.4专题介绍 主要介绍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分子育种领域的文献综述性论文。论文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以上。1.5学位论文简报 主要刊登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硕士论文之大摘要。篇幅要求在2个印刷页面。中英文同时刊登。1.6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 主要刊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经过鉴定或品种审定的新材料及品种。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1.7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 主要刊登我国学者自主发明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篇幅要求在6个印刷页面左右。

以下林业科学期刊是从新闻出版总署网站采集的正规期刊,其中众多林业科学期刊审稿快、易发表。林业科学期刊也可通过学术期刊网平台推荐发表。刊名: 安徽林业科技Anhu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办: 省林科院;省林学会周期: 季刊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刊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主办: 北京林业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0-1522CN: 11-1932/S邮发代号: 18-91《福建林业科技》是林业综合性技术类期刊。创刊34年来,在历届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编辑同仁的不懈努力,如同一棵稚嫩的小苗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茁壮成长,充满生机,挂果满枝。34年的办刊历程,共编辑出版期刊144期,刊登科技论文3380余篇,其中1999年以来(10年)共编辑出版46期,刊登科技论文1782篇;为我国林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福建林业科技》自创刊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厚爱,刊物质量不断提高,现已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福建省优秀科技期刊,并被国内多家大型数据库和网站收录。尤其是2000年以来,刊物经过重新定位与改版,刊物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各项期刊评价因子逐年上升,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2000年荣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7年荣获第二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荣获第三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本刊主要刊载与林业有关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专题讨论、技术开发等文章,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技术性、知识性、实用性,是广大从事林业生产、科研、设计、教学工作者和林农果农必不可少的科技参考资料。刊名: 福建林业科技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办: 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周期: 季刊出版地:福建省福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2-7351CN: 35-1136/S邮发代号: 34-34河南林业科技是由河南省林业科学院、河南省林学会合办的综合性林业科技刊物,被国内多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主要刊登育苗、造林、森林经营、经济林、林业经济、调查设计、森林保护、林副产品深加工与利用、木材加工、花卉栽培等方面的科研论文、试验报告、经验总结以及实用技术介绍、国内外林业发展趋势和动态、译文、信息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技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刊名: 河南林业科技Journal of Hen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办: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周期: 季刊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3-2630CN: 41-1166/S……详情 请咨询中国学术期刊网

青海交通科技期刊是一份针对青海省内的交通科技方面的期刊,其专注于报道青海省内的交通技术、建设以及管理方面的信息。期刊致力于提供青海省内最新、最全面的交通科技信息,以支持青海省交通建设和管理的发展。期刊分析了青海省内的道路建设、桥梁建设、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青海交通科技期刊的内容一直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由于其丰富的信息、全面的报道以及准确的分析,期刊已成为青海省内最具影响力的交通科技期刊之一。同时,期刊也被认为是青海省内最受欢迎的交通科技期刊,每期都吸引着众多读者的关注,受到了众多行业用户的一致好评。

青海省林业类论文发表期刊

农业核心方面湖北农业科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都是合适的刊物,湖北这个是半月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是月刊,后者的因子要高一些。园艺和林业的稿件其实也都可以投这两个刊物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是集青海省五大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的综合农业科研所,也是全省最大的农业专业技术研究所,建所历史已达50余年。主要开展农作物遗传资源、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设有小麦研究室、马铃薯研究室、青稞研究室、蚕豆研究室、豌豆研究室、品种资源研究室、旱作农业研究室、成果转化研究室、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西宁)分中心等9个专业研究室(中心);青海省马铃薯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稞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现有在职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19人(其中正高职称的6人、副高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的9人、其他人员3人。有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5人、大学本科17人、其他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青海省级优秀专家1人,青海省级优秀专业人才1人。2004—2009年间作物所曾先后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5次荣获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先进党支部称号,4次荣获青海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荣获青海省创建学习型组织“标兵班组”称号;2009年获青海省政府颁发的“青海省模范集体”称号。2006年在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评估中,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居青海省35个研究所首位。多年累计取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175项,有33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25项,其它奖励5项。其中“十五”以来我所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9个,获奖成果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1项。 “十五”以来累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40项,有12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四等奖2项),其它奖励3项,这些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优秀科研成果如小麦品种 “青春38”、“青春39”、“青春40”;蚕豆品种“青海9号”、“青海10号”、“青海11号”、“青海12号”、“青海13号”;豌豆品种“草原12号”、“草原24”、“草原25号”等系列新品种;马铃薯品种“青薯168”、“青薯2号”、“青薯6号”等系列新品种;青稞品种“昆仑164”、“昆仑12号”、“昆仑13号”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和推广应用,在我省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2008年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重大农业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2004年青薯2号马铃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所获得的国家级奖项;同年草原276豌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青海10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青海11号蚕豆新品种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2010年获得各类省部级科研成果20项。作物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农业科技进步的丰硕成果,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是青海省从事马铃薯、球茎花卉及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主要科研单位之一,下设植物病毒检测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马铃薯高山实验站、抗旱生理研究室、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科管科及开发科。生物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植物茎尖脱毒、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脱毒植株苗、植物病毒检测、植物蛋白质分析等研究工作。现有各种大、中型实验设备40多台(套),价值人民币1200多万元。主要有大型超净工作台、大型高压消毒锅、超低温冰箱、冷冻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全自动紫外分光光度计、96孔自动洗涤机、ELISA读数仪及面积1300平方米的全自动温室等。现有职工16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5人。研究所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病毒检测、盐湖微生物研究等工作,实施完成省、部、国家级农业研发项目27项,获得省科技成果4项,其中科技成果“马铃薯脱毒与繁育技术研究”荣获2007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引进和培育马铃薯新品种3个,其中抗旱、优质、高产新品种青薯9号申请国家品种权保护并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申请国家专利1项。1992年“马铃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实施欧盟援助“青海马铃薯发展项目”,从国外引进先进仪器设备60多台套,组建了“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实验室”;2003年完成了农业部种子工程项目“青海省马铃薯脱毒中心建设”,现已达到年繁殖脱毒试管苗达120万株,年生产微型薯250万粒的能力;建立有县级原原种繁殖基地300亩;高山原种繁殖基地2000亩,可年生产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约4000吨。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在2007年选育出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该品种的推广,将大大改善我省马铃薯的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我省马铃薯的产量及品质,从而促进西部地区马铃薯产业向高产、优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现正实施的项目有农业部跨越计划“抗旱优质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试验与示范”、农业部行业专项子专题“马铃薯旱作节水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星火计划项目“青藏高原脱毒马铃薯种薯标准化服务和技术开发”、省科技厅“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研究”及“大蒜脱毒技术研究及应用”等项目,另外研究所所长为农业部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08-2011年度到位科研经费1200多万元,为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研究所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为青海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青海省的马铃薯生产水平更上了一个台阶,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使青海省在马铃薯品种选育、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鉴定、脱毒苗快繁、原原种生产、种薯基地建设和新品种推广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成果,使青海省在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及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开发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资源,研究所在紧紧抓住脱毒马铃薯这个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开发领域,开始着力研究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技术研究所机构设置 所设科室 科室工作内容 负责人 植物病毒检测中心 病毒检测与质量认证 周 云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杨永智 马铃薯高山实验室 原种繁殖、资源鉴定 叶广继 抗旱生理研究室 植物抗旱机理研究 王 舰 植物脱毒技术研究室 脱毒技术研究及利用 蒋福祯 科管科 科研项目组织与管理 周 云 开发科 品种示范推广、种薯销售 贾 豪 科研团队:团队人员共19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7人、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6人,博士生导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杜德志,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油菜改良青海省春油菜分中心主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油菜学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和《西北农业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春油菜品质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7个(青杂1~7号),这些高产优质的油菜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900万亩,种植区累计增收约18亿元,并从根本上改善了种植区农民食用油的品质,其中青杂1号和青杂2号先后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荣获首届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发条件:拥有品质分析、小孢子培养、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共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超过了300m,有科研试验地30亩、活动网室10亩、温室384m、晒场1000m、种子仓库495m、挂藏室400m,拥有国内最大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年制种面积近1万亩。研究成果:建立了成熟的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于育种亲本的快速创建和遗传群体构建;建立了SSR、AFLP和SRAP三种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应用这些技术开展了油菜育种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品种指纹图谱构建、杂交种纯度快速鉴定,优良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或基因定位等研究;利用白菜型油菜与甘蓝进行杂交人工合成了一批甘蓝型油菜资源,利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选育出了一批新型特早熟甘蓝型油菜资源,拓宽了甘蓝型春油菜的遗传基础;先后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杂交种7个,其中青杂2号是春油菜区主栽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早熟品种青杂3号比青油241增产40%左右,基本替代了白菜型油菜青油241,是青海、甘肃两省海拔2750-2900米的油菜主栽品种;青杂5号连续两年(2008-2009)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青杂6号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10%左右,适合在整个春油菜区种植;早熟品种青杂7号2009年通过省级审定,比对照青杂3号增产7%左右,适合在青海省海拔2750 -2950米的油菜产区种植。对外交流与人才培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著名油菜研究单位在科研、品种选育与推广、研究生培养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5篇;已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0余人,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5余人、硕士研究生34余人。 一、基本情况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园艺所是青海省园艺科研的核心单位,主要开展蔬菜种质创建、新品种选育、设施高效栽培技术、蔬菜安全生产,以及蔬菜遗传多样性和生理生化研究,是青海省蔬菜遗传与生理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宗蔬菜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青海省园艺品种中间试验站的依托单位。下设育种研究室、栽培与生理生化研究室、菊芋研究开发中心、种质资源研究室等专业科室。现有在编职工18名,专业技术人员15名,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硕士学历8人。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现有试验基地120亩,日光节能温室22栋,塑料大棚5座,晒场800 m,办公室200 m;实验室450m,并配备有相关的仪器设备。二、工作情况简介园艺研究所立足青海高原的气候和资源特点,在蔬菜品种选育、保护地设施建设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以及蔬菜安全生产及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园艺所共承担国家、省部及其它各类科研课题65项,取得省级科研成果37项,发表论文108篇,选育蔬菜新品种7个,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我所各项蔬菜科研工作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成为我省蔬菜科研的先头军,引领全省的蔬菜科研不断进步,为青海省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三、现有技术基础1、种质资源及品种选育已经建成青海省蔬菜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22个科,35个种类,共3500余份蔬菜资源,其中包括辣椒资源600余份,西葫芦500余份,菊芋300余份,葱60余份,甘蓝40余份。应用系统选育、有性杂交、辐射诱变等技术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审定青线椒1号、2号线辣椒品种,青芋1号、2号、3号菊芋品种,大通鸡腿葱品种,青甘1号甘蓝品种等蔬菜新品种7个。正在向西葫芦、菜豆、大白菜等蔬菜育种拓展。相关分子育种工作也已起步。2、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针对青海省冬季低温而持续时间长、气候冷凉、环境洁净等特点,开展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开展有机生态型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优化筛选主栽蔬菜的基质配方,制定相关技术标准;针对青海省辣椒、黄瓜、番茄等设施蔬菜以及线辣椒、大蒜等特色露地蔬菜,开展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形成安全高效的蔬菜生产技术;引进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新品种50余个,开展蔬菜新品种丰产性、适应性等方面的筛选试验与示范,为青海省的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技术依据。3、菊芋技术研发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是国内首家系统开展菊芋研究的单位,主要开展菊芋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选育、生长发育规律、栽培技术、栽培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截至目前,已收集、引进和创建菊芋种质资源400余份,创立了国内最大的菊芋种质资源库;选育青芋1号、2号、3号、4号菊芋新品种4个,其中青芋2号菊芋已经成为我国菊芋的主栽品种,并建立起国家级菊芋标准化示范区;取得研究成果12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编制菊芋地方标准8项,发表学术论文32篇。开展的菊芋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菊芋抗旱生理、果聚糖代谢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正在开展菊芋植物DUS测试技术研究,初步筛选出了可用的菊芋DUS测试性状和标准样本,同时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菊芋ISSR-PCR反应体系,为菊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四、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依靠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以及青海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已经建成蔬菜产业技术转移中心1个,下设育种、植保、土肥、栽培、设施设备等5个功能室;另外在乐都、平安、互助、湟中和大通县建立了产业技术推广中心。已形成具有省级专家与骨干技术人员16名、县级专家与基层技术人员100名,连接示范户20000户的高效示范推广体系;建立起以新品种选育、新品种引进筛选、栽培技术研究、新型设施设备展示示范、新技术引进熟化为主要功能的京青合作蔬菜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示范各类蔬菜新品种,接待省内外专家参观指导,培训农民和各类科技人员;同时,在黄河谷地地区的贵德县建立以蔬菜良种繁育技术试验为主要功能的基地50亩,主要开展辣椒、甘蓝、西葫芦、菠菜、萝卜等蔬菜种子的繁育与制种技术研究;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开始着手建立非耕地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五、学科建设本学科为青海大学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三个重点专业方向之一,2010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高原蔬菜遗传与生理科研创新团队”,2011年获批建立“青海大学园艺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园艺所承担着青海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及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截至2012年5月,已经培养遗传育种硕士研究生4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包括作物栽培硕士生2名)。实验室还为青海大学农学系、生科系本科生提供毕业论文研究实习条件,每年协助培养本科生3-4名。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建于1955年,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社会公益性省级科学研究机构。现有在职工18人,其中科研人员17人,财务人员1人。在科研人员中,有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5人、高级实验师1人、助理研究员6人、研究实习员2人。全所设植物病害研究室、农业昆虫研究室、杂草科学研究室、作物抗性鉴定中心、生物防治研究室和农药研究室6个研究室(中心)和管理科共7个部门。1990年以来我所共承担国家 、省(部)级攻关课题,国际合作项目及其它来源研究课题36余项,课题登记成果20余项,其中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6项。《青海省地方标准》登记成果19项。获奖成果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其它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20余篇,获省级优秀学术论文奖17篇。编写著作一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还是农药部农药检定所指定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 一.基本情况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是全省土壤资源、土地利用、肥料研究、测试分析、耕作制度、土壤微生物和食用菌以及农化科技服务的专业研究机构。建所五十多年来,共承担各类研究、开发项目百余项,其中获奖成果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主要成果有青海土壤图勘察绘制,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荒漠灌区快速经济培肥技术及其理论研究,灌区退耕撂荒地复苏利用技术研究,化肥经济施用技术研究,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和成果开发示范推广,温暖灌区轮作与复种制度研究以及土壤薄层整段标本制作等科研成果。农作物专用复混肥研究与开发、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中-加项目土壤养分资源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和食用菌种引选及栽培技术研究这些成果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效主要措施,也为青海省农业发展、科研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经过五十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科研队伍素质较高,设备条件比较先进,学科较齐全的专业研究单位。现全所在职人员28人,其中高级7人,中级12人,初级7人。具有专业研究室6个,即土壤资源环境、肥料施用、农业微生物、农产品加工、分析测试和食用菌研发。全所现有实验室8个,仪器设备89台(件),可承担土壤、肥料、植物等的物理、化学、生理生化以及水质、有害物质的分析,同时还开展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研究、抗生菌剂筛选、菌肥研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肥料使用技术和耕作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二.“十五”以来科研工作及成果经全所人员积极努力,多渠道争取科研,主要项目有“中国—加拿大合作项目土壤养分资源管理及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全国肥料长期定位检测”,“全国叶面肥效协作网”,青海省科技厅“湟水流域农田主要土壤类型微生物调查”,“海南洲共和盆地塔拉滩生态治理工程前期调研”,“龙羊峡库区移民区农田盐碱危害及治理”,“新型肥料磁化肥肥效测定”,“三江源生态工程治理”。引进国外技术合作项目“氮素循环损失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为了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所重视科技开发,主要项目有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示范推广,全元有机生物肥研制生产和生物菌肥、叶面肥推广。农业微生物利用研究与开发,在生物菌剂防治土传病害、根瘤菌应用、微生物肥料研制和食用菌高效栽培等方面取得较快进展和效益。通过与国内外协作,拓宽了工作领域,科研项目的实施范围扩大,研究工作逐步深入,科技开发突出了本专业优势,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取得的成果有参与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项目“农田土壤钾素状况及钾肥效应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效食用菌双孢菇引种示范”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承担省科学基金项目“高原富钾地区钾素效应研究”、“农作物高效缓释专用肥研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引进强效叶面肥“施丰乐”进行室内、田间多点试验示范,测定增产效果,通过省级评审,申报省主管部门进行产品登记。承担“香日德—巴隆地区农业开发项目前期调研和现场勘察工作”,提供土壤、水质分析结果4000余样次,完成了种植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加拿大钾肥合作项目”已工作14年,研究内容扩充,资助额度增加。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开发工作,以研制和生产农作物高效复混专用肥为主,与化肥企业合作,通过测土分析,设计施肥方案,组织企业生产提供产品为用户服务,专用肥料具有较强针对性,增产显著,基层反映较好。引进示范推广叶面肥施丰乐、高乐、根施微肥、富万钾等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可大量提供生产使用。 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是具高原特色的林业专业研究所。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积极进行内部机构改革,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以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形成了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运行机制,成为高原林业科研与生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科技力量。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立足于青海高原生态治理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开展林木育种、森林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经营、荒漠化治理、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城市绿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青海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共取得研究成果56项,其中获各类科技奖33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青海省木本植物志》、《青海次生林经营》、《西宁小蛾类图鉴》等专著10余部。所内设有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荒漠化治理、城市林业五个研究室和林业公司。现有职工23人,其中科技工作人员20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3人,技术人员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各研究室简介一、林木育种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育种、引种、树种驯化。分类选育三江源地区、柴达木地区、东部旱区以及城市绿化的造林树种,进一步加强抗逆性灌木和观赏树木的引种驯化及规模繁育工作,积极寻求生态、观赏和经济多用途树种,开拓林木利用方向,为高原林业生态和林业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二、森林培育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寒区森林培育、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生态工程技术。以高寒区森林培育为重点,开展高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脆弱生态区的植被恢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研究分析高原森林生态环境演替的规律和机制,高原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促进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主要措施,为高原森林资源的培育和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三、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森林保护、森林经营、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以经济林、食用菌、中藏药及野生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和保护性的开发技术研究。同时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治理本区域重大森林病虫危害及抵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巩固绿化造林成果为总体目标,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四、荒漠化治理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荒漠化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区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研究高寒区土地荒漠化机理与发展趋势,荒漠化防治、高寒湿地保护及重建、高寒沙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及沙区新型产业技术开发。五、城市林业研究室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原城市林业体系、园林绿化树种资源开发与利用、园林绿化新技术以及绿化工程咨询、设计与施工 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9月,是从事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的专业研究所。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研究人员7人,中级4人,其他人员2名,其中硕士学历5人。专业涉及植物学、微生物、林学、园艺等,研究所下设“植物资源利用研究室”和“食用菌研究室”2个研究室,建有“天然产物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2个实验室。研究所“十一五”期间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发改委等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现已在荒漠资源植物种质资源选择利用、野生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与开发利用、野生灌木引种驯化、高原城镇园林绿化树种的引选与栽培、高原特色野生食用菌驯化、珍稀食用菌引种栽培及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等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青海林业科技期刊官网投稿

如何发表论文?论文投稿流程有哪些? 学术论文投稿流程一般为:选择期刊、投稿、审稿、录用(返修、退稿)、见刊。而投稿一旦进入审稿阶段后,都有被拒稿的可能性。 下面就仔细谈谈各环节的具体情况! 1.选择期刊 不同期刊对于稿件的要求不同、不同期刊偏好的专业方向也不同,因此在投稿之前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期刊,并根据期刊的格式要求调整论文的格式。不然论文质量再好,投错了期刊,最终肯定还是会被拒稿。所以在投稿前可以在知网上通过关键词搜索来选择合适的期刊。 注:找期刊的投稿方式挺麻烦的,一不小心就进广告网站了,所以要保证找到正规的投稿渠道! 2.投稿 确定好期刊之后就是投稿了,投稿的方式一般有四种:官网投稿、邮箱投稿、邮寄投稿和机构代投。随着科技的发展,邮件投稿的方式比较少见了,官网的方式比较普及。所以如果你知道相应期刊的官网或者邮箱,按照流程进行投稿就可以了;如果找不到期刊的官网或者邮箱,也可以找机构进行代投,该方式比较方便直接。至于相关期刊的投稿方式,建议通过知网里点击相关期刊直接投稿即可。如果真的想省事省时,可以点击下面的卡片进行咨询! 【点击这里】即可获得:免费论文资料包+名师一对一辅导+专业期刊匹配 3.审稿 审稿过程一般遵行“三校三审”的基本制度。以一般的核心期刊审稿流程为例,首先是编辑收稿,也称初审,初审主要由期刊的编辑部对文章进行快速筛选,所以初审只是对文章的大致浏览,重点考核论文的基本写作格式以及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当然,还会关注文章是否涉及敏感话题和重复率等。 二审,也称复审或者外审,是论文审核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针对论文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以及创新性进行全面审核。外审主要是专家审稿,是编辑部之外的相关领域比较权威的专家,因此该环节耗时一般较多,且通过率也相对较低。 三审,也称终审,是论文审稿的最后一个环节。进入终审环节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发表,作者不能过于松懈,终审是对文章的最后审核,一般由杂志社资深编辑或者主编来完成,主要审核论文是否符合期刊最近用稿要求。相对于初审和外审,终审的通过率相对较高。 4.返修 返修一般出现在外审之后,终审之前,是外审专家认为文章总体上符合发表要求,但论文存在一些需要修改的问题,然后将相关问题反馈给作者,让作者进行修改。作者在规定时间内就修改的稿件再次提交,然后论文会再次进入审稿环节。可能会出现多次返修的情况,也会出现返修之后被拒稿的情况。 5.录用 论文审稿流程通过后,编辑部就会给作者发录用通知,通知形式有:图片、PDF、邮件、手写通知。当然,在收到录用通知之后也有需要作者做的事情。第一,校对。作者根据期刊的具体格式要求进行校对修改文章,如排版方式、确认挂名作者、添加基金项目,甚至压缩论文版面等;第二,版面费。很多期刊发表论文是需要版面费的,因此在论文录用之后,发表之前,作者需要缴纳相应的版面费。当然,有些期刊不收版面费,也有些期刊有稿费,这都要视情况而定。 6.见刊 在所有的流程走完之后,我们只要默默等待论文见刊就可以了。论文见刊一般有两种方式:网站首发和样刊。前者一般快于后者,即录用的论文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站(知网)进行查阅;而样刊一般是编辑部将作者论文所在的那一期样刊邮寄给作者,邮寄样刊一般是到付的哦! 7.写在最后 发表论文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耐力活。首先在期刊的选择上一定要挑选合适的期刊,这点很重要,没有匹配合适的期刊,论文再好也是南辕北辙;其次,论文的审稿是有过程的,并且随着期刊质量的提升,审稿周期也会相应增加,像核心期刊的审稿一般在两个月以上,上不设限。这也从侧面说明选对期刊的重要性。

青海交通科技期刊是一本重要的科技刊物,它不仅记录了青海交通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且还报道了青海各类交通科技成果与研究方向。本刊主要以综合性为特点,涉及轨道交通、公路交通、民用航空、港口经济等各方面的交通科技领域,致力于推动青海交通发展,促进交通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贡献力量。本刊创办至今,发表了大量有价值的论文,其中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高质量的文章达到1000多篇,受到了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致赞誉。总之,青海交通科技期刊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科技刊物,值得大家细细阅读和学习。

《吉林农业》《甘肃林业》《绿色科技》《南方农业》《河北农业科学》等都是省级的,你要是打算自己投稿的话,你可以去知网上搜一下林业,会出来很多农业相关期刊,每个点出来都能看到什么级别的,一般省级出版社出的就属于省级期刊。然后文章的话你看一下每一个期刊底下的目录,比较杂的,文章质量你觉得不高的那种其实比较好发,然后多投稿,拉高杂志社看到你论文的几率,好中一些。或者找代理,那就需要自己花钱了,省级的文章不长一般几百也就发了。你要是时间很充裕你可以自己先投一下试一试,不行再找代理。

论文投稿期刊要经过准备稿件、投稿、审核、答复通过(不通过)、办理版面费、安排版面、出刊、邮递样刊这个流程。

投稿之后,要在第一时间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记录下投稿论文的题目、目标期刊的名称和投稿时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给自己提供一个“备忘”,方便我们在一个月、两个月和三个月之后知道已经投稿一个月、两个月和三个月了。

无论是何种方式收到的修改意见,第一时间表示感谢,同时表明一定会认真修改的态度和立场。然后,在修改截止日期到来之前的一天之内返回修改稿,不必过早也不要太晚。太早了给人的感觉是敷衍了事,不重视、不认真;拖延给人的感觉是缺乏诚信,不守时、不靠谱。

收到期刊用稿通知,先去核实一下用稿通知来源的真实性。越是收费期刊,越要核实;收费越高,核实力度越大。在确信用稿通知真实之后,请再次确认一下目标期刊的级别、学科方向以及印刷质量是否符合你的发表预期。

论文的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对于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或文摘数据库,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禁祖便。

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

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照颂匪的柜灶主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青海林业科技期刊投稿方式

知网上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杂志点开邮箱进行投稿审核通过了,编辑会给出结果,修改,或者通过通过了会给录用通知,付版面就可以了。这个简单,普刊没有多少的技术含量的。如果实在不想自己浪费时间可以找熟知的编辑帮忙,我也是编辑,也可以帮忙。

一般期刊都有自己的投稿email或是期刊网址网上投稿

一般程序是选择与你论文专业相关的期刊,然后联系编辑咨询后续的事宜,一般会有专用的投稿通道的,像汉斯出版社在自己的官网就有在线的投稿系统

一、关于科技期刊(科技核心期刊、源刊):科技核心期刊可登陆中信所(全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上面有相关目录,可了解那些期刊为科技核心期刊。(百度搜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即可)二、投稿方式:可登陆万方数据库查看联系方式(百度搜索: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媒体输入你要投稿的刊名,进入后里面有详细信息,包括各刊负责人姓名、编辑部电话、投稿信箱等信息。 另,个人建议:投稿前请尽量电话联系编辑部详细咨询(审稿时间、发表周期、投稿要求、收稿范畴等),这样有助于你的论文发表成功率。 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