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中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29 07:09:29

中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投稿方式无非就是在网上找对应的期刊(自然科学),然后找有这书的网站,你联系下客服人员,你要的答案就都可以解决了~

北京时间1月7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的论文,验证了广域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已初步成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表示:“我们的工作表明,量子通信技术对于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已经足够成熟。类似地,如果把来自不同国家的国家量子网络合并在一起,并且如果大学,机构和公司聚集在一起以标准化相关协议、硬件等,则可以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

研究团队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对接的基础上,构建了世界上首个集成700多条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QKD)链路和两个星地自由空间高速QKD链路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现了地面跨度4600公里的星地一体的大范围、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并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测试、标准化研究以及政务金融电力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示范。

这项研究成果由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彭承志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及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

“论文是对上述成果的一个系统性总结,证明了广域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已初步成熟。我国科研人员通过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官方网站上称。

尽管研究论文是一项总结性的工作,但是意义重大。自“墨子号”量子卫星于2016年8月发射以来,研究团队在优化地面站接收光学系统、提高QKD发射系统时钟频率并应用更高效QKD协议的基础上,实现了卫星对地面站的高速量子密钥分发,生成速率比之前的工作高出约40倍;研究团队还成功地将卫星与地面的安全成码距离从1200公里拓展到2000公里,相应的地面站俯仰角跨度可达170 ,几乎可覆盖整个天空。

与传统的加密不同,量子通信被认为是不可破解的,因此银行,电网和其他部门的安全信息传输的未来。量子通信的核心是量子密钥分发(QKD),它使用粒子的量子状态(例如光子)形成一串加密字符串或者密钥,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进行的任何窃听都会更改此字符串或密钥,并立即引起注意。

目前普遍的QKD技术使用光纤进行数百公里的传输,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但对通信信道损耗很大;而利用卫星和地面站之间的自由空间进行千公里级别的传输,将地面光纤和自由空间结合,可以实现大规模、全覆盖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介绍,按通信信道的不同,量子密钥分发主要有光纤和自由空间两种实现方式。光纤QKD技术的信道稳定性较好,可以实现基本恒定的安全码率,在城域城际范围内可以方便的连接到千家万户;在超远距离、移动目标、岛屿和驻外机构等光纤资源受限的场景,可以通过卫星中转的自由空间信道连接。

量子通信网络已接入多个行业领域

2017年9月底正式开通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总长超过2000公里,覆盖四省三市共32个节点,是目前世界上最远距离的基于可信中继方案的量子安全密钥分发干线。研究团队攻关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可信中继传输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监控等系列工程化实现的关键技术。建成后,开展了长达两年多的相关技术验证和应用示范以及大量的稳定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及相关标准化研究,同时京沪干线网络的密钥分发量可以支持1.2万以上用户同时使用。

目前该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已经接入包括金融、电力、政务等150多家行业用户。2019年初,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于该网络,建立了跨越26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信道,实现了电力通信数据加密传输,首次从工程上检验了星地量子通信开展实际业务的可行性。

“本工作发展的相关技术也为量子通信系统小型化、低成本、国产化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方面表示,“最近团队成功研制了重量约百公斤的小型地面站,实现了与墨子号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和国际多个地面站的进行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未来有望进一步做到可单人搬运;同时,在保证密钥分发速率的前提下已经成功研制几十公斤的小型化空间量子密钥分发载荷,这些成果也为形成卫星量子通信国际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

根据《自然》论文,未来该团队将与来自奥地利、意大利、俄罗斯和加拿大的国际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网络。他们还将致力于开发小型、经济高效的QKD卫星和地面接收器,以及中高地球轨道卫星,以实现空前的万公里级QKD传输。

另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介绍,在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大量测试结果及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全球三大标准化组织之一ISO/IEC正在基于京沪干线的实践编制国际标准《QKD安全要求、测试与评估方法》,另一国际组织ITU也正基于京沪干线的建设模式起草可信中继安全要求、QKD网络功能架构等国际标准。

中国“天才少年”曹原又发Nature了,这是他的第5篇,曾2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2018年曹原曾一天连发2篇Nature,2020年5月7日,他再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当年,《自然》发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中,曹原位居榜首。在Nature发布文章为何难,下面具体分析:

一、《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会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关注。所以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非常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是否正确有效。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提问与质疑给予处理,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从而不能发表。

二、科学的发展基本发端于西方。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在全球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像《科学》、《自然》、《细胞》、《柳叶刀》等,全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都在西方,而全球一流的科学家也都在西方,包括评判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由西方提出并打造出来的。科学是同行评价体系,如果一个顶尖的研究脱离了同行的评价体系,其成果和地位就很难在业界认可。 所以说,如果你能在nature上面发表文章的话,说明你在这一领域有非常深的认识,研究和了解,并且能够在这个领域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三、要想在Nature 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的文章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

因为是Nature这个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自然文化杂志之一,在这个领域有着非常高的声望,可以说是自然领域的权威杂志。杂志的声望高,门槛高,对于文章的要求也随之就高。

自然杂志中国发表论文数量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并不惊讶,因为如果换是我写的话,自然也然,在世界上可能找不到我。所以,我说的并不惊讶,是我们中国的各方面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在论文方面也显示表现出来了,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恰好,我们中国就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金子,只是没人去注意他而已,所以作为中国人,不需要大惊小怪。

在日本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他们都参考了科睿唯安公司的具体数据,分析了主要国家的论文数量,由于每年的实际变化较大,研究所根据3年平均值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到2018年至的平均值里,中国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05927篇,居全世界首位,高于美国的281487篇。

德国67041篇,排名在第三,日本排名第四,大概有64874篇文章,此外,从报纸的世界份额来看,我们中国跟美国分别占19.9%和18.3%左右,而排在第三位的是德国仅占4.4%左右,在可靠的NHK的报告中显示,我们中国的论文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中国论文数量大概是20年前的18倍。

在1998年至2008年的时候,平均值大概是10年前的3.6倍 ,其次,值得我们一提的是,我们中国研究论文的质量也非常接近美国了,从被引用的前10% 篇论文的份额来看,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美国有37800篇论文 24.7%,全世界排名第一,中国有33800篇文章22%,排名全世界第二。

关于你怎么看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研究论文数跃居地界第一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还是我太过分了

你好,《Operations Research》期刊是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收录中国人的文章数量不多。2013年之前均为个位数,2014年收录了10多篇。2006-2009 每年内地各有一篇2006 中山大学的傅科2007 清华的赵晓波2008 中科大的梁梁2009 复旦的朱书尚Operations Research 这个杂志和Management Science)在管理科学领域就相当于Science或Nature了!而且纯国内作者很少,大部分都是在外面或者附有老外作者

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感到惊讶,因为如果它是我写的,自然地,我可能不会在世界上被找到。因此,我的发言并不奇怪。正是我们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它也已在论文中显示。黄金无处不在。碰巧我们的中国是一块巨大的黄金。人们关注他,因此作为中国人,无需大惊小怪。

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都说“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说明了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正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很多少年人从小就被家长寄予厚望,希望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长大后有所成就对祖国做出一点贡献。这样优秀的人往往都是别人家的小孩,但现实中确实就有很多这样优秀的人存在,这两天一直被讨论上了热搜的中国少年曹原就是大人们口中所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了。曹原可以说是天才一般开了挂的存在了,虽然年年纪小,但个人所获得的荣誉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峰。2月1日他再次在《自然》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五篇论文,引起了很多人的热烈讨论,被大家直呼天才,作为一名中国人非常值得大家骄傲,也印证了那句老话“自古英雄出少年”。对于曹原的成绩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那下面就来具体说说他有哪些值得大家为之称赞的地方。

1996年出生的曹原从2007年开始,在三年内完成了小学六年级,初中以及高中的所有课程,并在2010年一高考总分6699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在大学毕业后又成功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现在是该学校的博士生,这样一路飘红的成绩可以说是只有在小说里才能见到了,这样的中国少年确实值得大家对他竖起大拇指。

英国《自然》杂质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非常的有权威性,不管是不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都是非常优秀的,而曹原在2018年时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该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接着在2020年以及2021年2月份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该杂志上先后发表了3篇论文,短短的三年内发表了5篇论文,也是该杂志上最年轻的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这样的成就确实优秀了。

在2018年曹原就以22岁的年龄入选了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的科技领域精英榜单,成为入选年龄最小的一位。并且在同年12月份,曹原也荣登《自然》杂志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这样的荣誉可以说是对他的学术研究以及个人能力是非常认可的,曹原这个名字在国际上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而这位少年是来自中偶的,也是非常值得中国人骄傲的。

看了曹原的个人成就,对他的赞赏已经不能用言语表达了,只能说开挂的人生确实无需多加解释了,就是牛。

中国论文发英文期刊可以展现中国论文水平的提升。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文化。

那是因为很多人质疑他的能力,他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很多人也是质疑他的成绩有造假的嫌疑,觉得有些太厉害了。

他14岁就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在2018年的同一天发表了两篇Nature,又在2020年的同一天发表了两篇Nature,特别厉害。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上面的仁兄回答得挺细,其实《科学》有中文版网站,你看看就知道啦,《自然》和《科学》他俩的原则都差不多,投稿不需要稿费,至少在初期如此,不象国内许多期刊要审稿费,人家没有!后面我还没接触过,不知有什么费用,应该还是没什么费用吧?因为看了他们的所有说明,没提到费用。中国的权威自然科学期刊有《自然科学进展》,是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办的,这个是最好的。如想给《自然》和《科学》投稿,只需要注册一个帐号,然后上传你的论文,然后到时侯自己查看论文状态就行了。人家很详细地,告诉你正在专家手中,还是已有了结论什么的。、你要例文我有例文,我自己就投过,走过一遍。我不太赞成上面有位仁兄说的,没必要和你的导师来讨论这件事,最好别让他知道,如果你确实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话(如果是基础理论方面的成果,应该是你自己完成的,不太可能有多人参与),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利,如果导师知道了,万一他想署个名,你怎么办?不答应不好,答应吧,违反了科学原则,人家《自然》和《科学》都要求作者详细列出每个署名者的工作内容,你总不能为导师编一个吧,那你不成了子啦?:)另外,应该提醒你,对于署名有争议的论文,人家是非常不爱采用的。中国的论文,应该说全亚洲的论文,被录用率很低很低,我记得才2%左右,所以,真为你担心,我相信,你一定有非常好的成果,祝福你啊!已给你发去《自然》例文四篇,还有一篇《科学》例文,因为今天刚发现你那个提问马上就到期,怕你担心,我就提前给你先办理这件事,即把你要的例文发过去,这可额外费我不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希望能够对你有用。我是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以前曾向《自然》投过稿,本想把我的论文当成例文也给你发过去,尤其是cover letter,但是现在一时不方便找,等过两天闲时再办这事,希望你谅解。另外,cover letter并不难写,我后来对比才发现,《自然》所要求的cover letter格式并无什么特别,你只要到图书馆随便找一本《英文论文写作指南》这类的书,就可以找到相关的介绍,也就是说,《自然》的要求和普通的论文要求并无两样。希望看到你的好消息!希望你成功后告诉一声我们这些想帮你的人:)让我们也分享一份喜悦。

双螺旋结构。

1953年,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这篇文章对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方式进行了阐述,宣告了DNA结构的正式发现。

DNA双螺旋(外文名DNA double helix)指的是一种核酸的构象,在该构象中,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结构。

相关信息:

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在英国杂志《自然》上公开了他们的DNA模型。经过在剑桥大学的深入学习后,两人将DNA的结构描述为双螺旋,在双螺旋的两部分之间,由四种化学物质组成的碱基对扁平环连结着。

他们谦逊地暗示说,遗传物质可能就是通过它来复制的。这一设想的意味是令人震惊的:DNA恰恰就是传承生命的遗传模板。

接力捧随后传到了英国的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小组。在40年代末,威尔金斯的研究小组就测定了DNA在较高温度下的X射线衍射,纠正了阿斯特伯里发现的缺陷,而且初步认识到DNA是一个螺旋形的结构。

但是后来随着研究的发展,威尔金斯似乎再也无法深入到更深层面了解DNA的真实结构。这时弗兰克林这位具有非凡才能的物理化学家加盟到威尔金斯小组。

你觉得自己算民间科学家吗?我觉得你不算,你最多只能算伪民科。是被退稿了还是怎么了?我觉得你还处于钻木取火的阶段,人家已经用上打火机甚至更高级的点火设备了。就是这样一种水平,而且你还是闭门造车,你说你猴年马月能造出一辆像样的车子?不觉得自己很像井底之蛙吗?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

《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论文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详细介绍】

《自然》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之一,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直到1919年卸任。

《自然》每周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杂志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杂志内最重要的文章。杂志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栏目。杂志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注意。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

美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

《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论文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详细介绍】

《自然》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之一,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直到1919年卸任。

《自然》每周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杂志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杂志内最重要的文章。杂志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栏目。杂志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注意。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

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文章需要做一下准备:

1、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

science和nature的每本子刊所专注的领域不同,投稿前一定要仔细、谨慎选择刊物。

2、了解你的读者

就投稿而言,首要的读者就是编辑和审稿人。学会像编辑和评审一样思考问题。

3、准备稿件

投稿之前,要准备投稿信,详述所投稿件的主要意义、核心内容及发现,以及自己的名字电话、通讯地址等信息。

投稿可以使用science和nature的在线投稿系统。

4、评审过程

一般学术期刊都是先投到主编工作室,主编根据根据稿件摘要,了解研究领域及只要内容后,找两名(至少)评审员一同评审。

《Science》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

《Nature》杂志1869年创刊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涵盖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CIENC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ATURE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