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西方哲学论文发表美食文案

发布时间:2024-07-04 07:14:54

西方哲学论文发表美食文案

【诗句类】

1、

槐叶冷淘来急吃,君家醪瓮却须休。

一晁说之《招图机吃槐叶冷淘》

2、

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

——苏轼 《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

3、

馨香饼饵,新鲜瓜果,乞巧千门万户。

一吴潜 《鹊桥仙馨香饼饵》

4、

夏日踞好,茅檐水饼香。

——舒岳祥《夏日山居好十首其一》

5、

赵州道个吃茶去,一滴何曾湿口唇。

——释云岫 《与大知客》

6、

多种竹将挑笋吃,旋栽松待斫柴烧。

——周文璞《题尧章新成山堂》

7、

蘸雪吃冬瓜,谁知滋味好。

——释师观《偈颂七十六首其一》

8、

朱提注酒酒如池,大白淋漓吃不辞。

——杨维桢《春侠杂词(一十二首)》

9、

个中渴羌饱汤饼,鸡苏胡麻煮同吃。

——黄庭坚《奉谢刘景文送团茶》

10、

金樱身子玫瑰脸,更吃饧枝蜜果香。

——杨万里《初夏即事十二解》

【通俗类】

1、

食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

2、

做美食就像做人,必须真材实食料,还要去杂选优。精心烹饪才会成为美味佳肴。

3、

我的梦想是住在食家庄,日日食全渼夜夜碟碟不休。

4、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5、

小混沌,个小,皮薄只要往开水中一捞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鲜美!

6、

对于美食的热爱,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唯美食与爱不可负。

7、

最称心的美食,只会在民间,在一个遍寻不着的处所,在最市井的街巷里,往往藏着人间最好的美味。

8、

对美食的喜爱,会让你忘了美的界限。食的浪漫,会让你沉迷于此,而不能自拔。

9、

在文人雅士眼里,生活处处是华章。在吃货眼中,万物都是美味佳肴。岁月就在这般月月年年好时光的期盼中,缓缓流淌。

10、

极致的美食,总是藏在恰当的季节里,不早不晚地出现。有些美味不过一早一晚,滋味便大打折扣,过了时节再吃,已有隔世之感。

【歌词类】

1、

我面前世界极甜

我突然爱上某些中国诗意

如糖水的雪耳

很古老的细致

要我们也能有些中国诗意

——薛凯琪《糖不甩》2、

就像玫瑰加青瓜布甸

就像蝴蝶面洗过绿茶

就像未试的一切前菜

给我奉来

味道或太多都不算多

份量或太少不怕会腻

——薛凯琪《前菜》3、

喝纯白的豆浆

是纯白的浪漫

望着你可爱脸蛋

和你纯真的模样

我傻傻对你笑

是你忧愁解药

你说我就像油条

——林俊杰《豆浆油条》4、

炒焗炆煎煮 我怎么可以输

亲蜜的鳗鱼 叫我不敢共处

不用惊番薯

我的水果也许也可煮煮

今夜不下厨 没坏处

诱惑太大了 忍到心也酸

——Twins《士多啤梨苹果橙》

5、

高级的知客着高叉

推点心的阿婶无脚

不收加一你喜欢吗

一家几口坐低放一日假

——I love you Boy’Z《大饮茶》6、

家里饭香飘过

如蒸苦瓜 猪腩未见老土

煎猪扒炒通菜亦是最好

全无味精制造

清爽 白菜温暖味道

若然没妈妈特制肉菜饺

——蔡汶家《饭香》7、

我爱你爱着你

就像老鼠爱大米

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

——杨臣刚《老鼠爱大米》8、

坐低点了热咖啡 发根兴奋被拉扯我想今次突破些 旁人只挑选那些9、

这色彩叫迷惘啡 就算被凝望了一夜

——关心妍《发条橙》10、

冰箱只剩一颗芹菜没早餐 我不太习惯没有你在爱能不能永远一半一半 所以我学著释怀

——林志颖《芹菜》

【名人名言类】

1、

从来没有一个例子能证明好话能安慰饥饿的胃。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2、

人应当善于鉴别哪些物品食用有益,哪些物品食用有害。这种智慧,是一味最好的保健药。

——(英国哲学家)培根

3、

一生没有宴饮,就像一条长路没有旅店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德溪克利特

4、

欢乐的气氛能使一盘菜变得像一个宴会。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

5、

用艰苦的劳作换取旺盛的食欲。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

6、

为了能够保持良好的健康,养料不仅分量要有节制,而且质料也要清淡。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7、

正和满储着食物的房子容易住满老鼠一般,食物太多者的身体,会多疾病的。

——(英国作家)狄更斯

8、

饮食习惯的改良比其他任何改良,其优点显然要大得多。

——(英国诗人)雪莱

9、

饮食如不适可而止,厨师亦成下毒之人。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10、

愈是能够欣赏食物的人就愈不需要调味品,愈是能够欣赏饮料的人就愈不忙于寻求他所没有的饮料。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

【语录类】

1、

只有在无可复制的地域,才能成就独一无二的美食。

2、

看似简单,却充满了饮食之道。只有真的懂得火候,食材与调味原理,了 解每-个小吃背后的艰辛,才能看懂制作者从小处用心的美好。

3、

对于美食,有时不一定非要四处寻觅。人们围坐在一起,守着地老天荒,就这样生活着,何尝不是一种对美食的纯真态度。

4、

三亩地,一头驴,吃着饼子就着鱼。

5、

无论你吃山珍海味喝琼浆玉液,最后没吃主食心里都不踏实。不管你多风光多逍遥会呼风唤雨,后没淡然静守暮年都不算完美的一生。

6、

我所知道的勇敢,就是可以毫无忌惮地大口吃肉,我所知道的幸福,就是今天饭桌上有肉。

7、

对美食的爱,往往是发自内心的。无论在何处,在何时,一阵味蕾的犒赏之后,依然会回味那一份小吃的美妙,滋味尽是如此。

8、

对于某些人来讲,有时候美食,确是一种治愈良药。

9、

小混沌,个小,皮薄,只要往开水中一捞,就能盛入碗中,吃上一口,好鲜美!

10、

我的梦想是住在食家庄,日日食全美夜夜碟碟不休。

1、吃货往往是在餐桌上炼成的。 2、真倾慕那些能事变起来就忘了用饭的人啊。来自一个吃起饭来就忘了事变的人。 3、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 4、我好喜欢小动物,比如说炸鸡、烤鸭、水煮鱼。 5、我拿来水瓶,朝茶杯里倒上开水,顿时,水中的龙井茶如同千万条小鱼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6、我之所以把自己吃的这么圆,就是为了不让别人把我看扁。 7、在纷乱的世界里,哪怕一个人也得好好享受美食,任何原因都不能干扰吃,它是一种哲学和信仰。 8、享受做美食的乐趣,空闲时间用心给自己做点美味,爱自己,爱自己的味蕾。 9、没有吃就没有恋爱,不信你一顿饭不带请的谈一次爱情给我看看啊。 10、天若友情天亦老,人间正道吃烧烤。 11、我们都是吃货。闺蜜,等俺有钱了。我要带你吃遍所有的美食。 12、角黑森林性价比较高,甜而不腻;塔拉米苏是放在一个小小的杯子里,虽然量少了一点,但是味道比较不错;绿茶蛋糕清新甜美,唇齿留香;肉松面包松软可口,肉松比较多。 13、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14、想在有酒有肉的日子里,款待没心没肺的自己。 15、吃货怎么了,吃货只会想着吃,不会想着勾心斗角,吃货不好吗? 16、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17、我有烧烤和啤酒,就问你跟不跟我走。 18、一个真正与美食有缘的人,哪怕是一块肥肉,都会藏着对食物的美好记忆。 19、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 20、盐水鸭皮白柔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 21、臭豆腐干是热情好客的,她总是把浓郁的烈性的香味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让人为谋其面,先文其香。 22、无论你吃山珍海味喝琼浆玉液,最后没吃主食心里都不踏实。不管你多风光多逍遥会呼风唤雨,最后没淡然静守暮年都不算完美的一生。 23、云南的特色美食,我是几乎没有尝到过的。有高原胃口退化的原因,还有精神胜利法的原因,等等。现在已想不起那些味道了。也许有些辣,也许有些酸。也许,似是而非。 24、盐水鸭皮白柔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 25、吃一点点,应该不会长胖的吧。 26、菡萏离愁薄日斜,煎饼果子不可缺 27、西瓜全身都是宝,西瓜皮炒着当菜吃,瓜瓤可以解渴,清火,瓜籽也可以炒了在休闲的时候吃,西瓜全身不全是宝。 28、吃好喝好,长生不老,白白胖胖,充满希望。 29、虾肉味道鲜美,回味万千。尤其是品尝完龙虾肉之后,可以汤汁拌饭,美味之极! 30、抛弃一切烦恼,从吃开始。 31、有种女孩,脑海里只有两件事:吃和减肥。 32、留不住的是过往,到不了的是远方,放不下的是美食。 33、人世间,酸甜苦辣,若长良川。 34、晒房晒车晒美食晒恩爱,那都不叫事,有本事中午出去晒太阳。 35、大家都在朋友圈晒美食我看了一圈无动于衷内心没有一丝起伏我成长了。 36、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37、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38、晒美食,是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39、我有一颗减肥的心,奈何我有一张吃货的嘴。 40、我总是徘徊在吃饱和吃撑之间。 41、每天叫醒你的不是梦想,也不是尿急,而是不安分的灵魂,因为饿了。 42、除了吃美食、还有比这跟美好的事么。 43、酸菜鱼很好看,上面有一个个很辣很辣的辣椒,还有很多很多,又润又滑的酸菜鱼肉。 44、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太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45、我想吃拉面,想试着自己做拉面汤。无聊的时候琢磨琢磨美食也是人生一大享受,对吧,应该是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从小吃货变成能吃就行,完全不讲究。 46、盐水鸭皮白柔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 47、天要下雨,菜要下饭。人生苦短,再来一碗。 48、视体重为无物,视美食为全部。 49、有的饭桶相当于吃货,但吃货却不一定是饭桶。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饭桶很能吃,吃货很会吃。 50、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51、提起一座城市。只想到那儿的美食。这就是吃货旅行的意义。 52、回家吃饭是检验幸福的唯一标准。 53、不识人间烟火色,小葱拌面留人间。 54、西瓜的品种也很多,有甜津津的无籽瓜;有瓜皮特别脆的爆炸瓜;有水分特多的水蜜瓜;还有小巧玲珑的凤瓜。 55、食为天性,静静地咀嚼,轻轻地回味,非比寻常的韵致。 56、对美食的喜爱,会让你忘了美的界限。美食的浪漫,会让你沉迷于此,而不能自拔。 57、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 58、嘴不用来享受美食和亲吻居然用来谈人生,有病。人生是谈不完的,走着看呗。 59、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60、爱上你的那天不是因为你有多好,而是因为那天阳光正好,吃得很饱。 61、人生得意须尽欢,胡吃海喝须尽兴。 62、把桂圆凑近嘴边,用手一捏表皮,桂圆就会扑溜一声滑进嘴里,轻轻一咬,嘴里顿时灌满了新鲜的汁水,甜津津的,细腻爽口。 6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64、我只是个思想合格,胃不争气的吃货。 65、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66、生活的仪式感很重要,忙绿的日子里也要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的有诗意。给自己做一顿美食,好好享受。愿自己每天都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和积极的生活心态。 67、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猪猪肉肉。 68、希望好吃的能早点遇见我。 69、要瘦一定要付出代价的。怕吃苦的太娇气的就不要开始了。没有好方法,就是忍。不要问我怎么忍,就是不要去吃。 70、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吃肉过一生。 71、美食一上桌,脑子里发布的第一指令是吃而不是拍照,才能称为称职的吃货!

西方哲学论文发表美食

你快毕业了并且已经发表两篇论文,为什么还提出这样的问题?1、发表关于西方哲学论文的主渠道是期刊编辑部、期刊有《世界哲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等;2、也可以把论文压缩投稿《中国社会科学报》(京)、《社会科学报》(沪);直接向杂志社投稿,现在有很多靠版面费赚钱的杂志。找中介机构需要支付高昂的中介费,不值得。

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是一个广泛的称呼与概念,包含吃、喝相关的文化及做为。 饮食是现代的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中国饭好吃,外国人爱吃也是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 饮食文化 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

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

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   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

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2009.5:234

西方哲学论文发表美食图片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1、系统的饮食典籍主要包括。烹饪技术类、烹饪文化与艺术类、烹饪科学类、综合类。

2、独特的饮食科学。天人相分的生态观、合理均衡的营养观、个性突出的美食观。

3、起伏的饮食历史。意大利菜是西方饮食文化鼻祖,法国菜是西方饮食文化国王,美国菜是西方饮食文化新贵。

4、精湛的饮食制作技艺。制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也重视美食与美名、美食与美器、美食与美境的配合。

5、众多的饮食品种。著名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著名饮品有葡萄酒、咖啡、红茶。

6、多彩的饮食民俗。日常食俗,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节日食俗,宗教色彩浓厚,缅怀上帝,玩乐为主。人生礼俗,以宗教成礼,祝愿健康快乐。社交礼俗,推崇“女士优先”、尊重妇女。

扩展资料: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不仅火遍大江南北,更是红遍海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饮食强调和注重的是对“美”的体验和追求。

这种“美”来自于食物的“色、香、味、型、器”,通过感受这种意境,从嗅觉、视觉、味觉和触觉等体验来享受食物本身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而不去关心食材营养搭配是否合理,烹饪方式是否健康。

与中国人追求感官的享受,追求食物对味蕾的刺激,而带来的充实感和无穷无尽的乐趣形成鲜明对比,西方的饮食则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加强调食物给食用者所提供的营养价值,怎样吃更加利于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的充分吸收,有利于身体健康。

在西方的饮食观念里,吃只是为了满足身体饥饿的生理需求,解决生存需要和保证身体健康的手段,与精神享受没有丝毫的关系。

中国的饮食过度追求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忽视食物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实属“美中不足”。而西方的饮食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进餐时食用者体会不到更多的精神乐趣和享受,这又未免太“务实”。

所以中国饮食和西方饮食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既能够保证食物的营养合理搭配,又能不失“口味”和“鲜美”的折中方式,满足人们对食物的不同需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饮食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饮食多以植物性食物、热食和熟食为主。注重各种食物的搭配以及食物的味道,讲究“色、香、味、型”。

西方饮食以生食、冷食、甜食、肉食为主,追求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西方饮食非常注重营养。

2、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

西方人则用盘子盛食物,用到即切即吃,喝汤有专门的汤匙。

3、就餐方式的差异:

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宴席用圆桌,这在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礼貌的气氛,符合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普遍心态。

西方饮食宴席的核心在于交谊。实行分餐,流行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比固定在位子上,走动自由。付钱也经常是AA制,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自我的尊重。

4、餐桌就座礼仪的差异:

中餐的宴请活动中,多用圆桌。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

西方的宴请活动中,多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子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

5、上菜顺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凉菜、饮料和酒,后上热菜,然后上主食,最后上甜食和水果。

西餐上菜顺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凉菜、汤、海鲜、主菜、甜点和咖啡以及水果。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

西方哲学家们参透人生的思想金句:

西方哲学家们参透人生的思想金句

哲学的本质就是带你走出你所认知的世界,去发现外面世界原有的真实面目,从而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无限的宽容必将导致宽容的消失。”—卡尔·波普尔

学术理论家、哲学家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荣誉侍从勋章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康德

德国哲学家、作家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没有所谓的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

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你担心什么,什么就控制你。”—约翰·洛克

英国哲学家、医生

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启蒙思想家俗称“自由主义”之父

“最热烈的爱情会有最冷漠的结局。”—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学家

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古希腊三贤之一

希腊(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没有相当的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叔本华

德国哲学家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阿尔贝·加缪

法国作家、哲学家

“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西方哲学论文发表美食教程

1、系统的饮食典籍主要包括。烹饪技术类、烹饪文化与艺术类、烹饪科学类、综合类。

2、独特的饮食科学。天人相分的生态观、合理均衡的营养观、个性突出的美食观。

3、起伏的饮食历史。意大利菜是西方饮食文化鼻祖,法国菜是西方饮食文化国王,美国菜是西方饮食文化新贵。

4、精湛的饮食制作技艺。制作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也重视美食与美名、美食与美器、美食与美境的配合。

5、众多的饮食品种。著名菜点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著名饮品有葡萄酒、咖啡、红茶。

6、多彩的饮食民俗。日常食俗,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节日食俗,宗教色彩浓厚,缅怀上帝,玩乐为主。人生礼俗,以宗教成礼,祝愿健康快乐。社交礼俗,推崇“女士优先”、尊重妇女。

扩展资料: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不仅火遍大江南北,更是红遍海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饮食强调和注重的是对“美”的体验和追求。

这种“美”来自于食物的“色、香、味、型、器”,通过感受这种意境,从嗅觉、视觉、味觉和触觉等体验来享受食物本身所带来的美好感受,而不去关心食材营养搭配是否合理,烹饪方式是否健康。

与中国人追求感官的享受,追求食物对味蕾的刺激,而带来的充实感和无穷无尽的乐趣形成鲜明对比,西方的饮食则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加强调食物给食用者所提供的营养价值,怎样吃更加利于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的充分吸收,有利于身体健康。

在西方的饮食观念里,吃只是为了满足身体饥饿的生理需求,解决生存需要和保证身体健康的手段,与精神享受没有丝毫的关系。

中国的饮食过度追求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忽视食物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实属“美中不足”。而西方的饮食注重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进餐时食用者体会不到更多的精神乐趣和享受,这又未免太“务实”。

所以中国饮食和西方饮食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在两者之间寻找一种既能够保证食物的营养合理搭配,又能不失“口味”和“鲜美”的折中方式,满足人们对食物的不同需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饮食文化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无尽的资源,不用客气:)

你好,希望采纳,谢谢!中国用碗盛饭,用筷吃饭,多吃熟食,用汤匙喝汤,一个盘子装一道菜,一盘菜多人享用,中国人吃饭时间比西方人短。西方用盘子盛汤,面点,肉,用刀叉进餐,生食熟食,或半生不熟兼吃,西方人吃饭要很长时间

哲学论文发表美食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 二、食物制作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西方饮食,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相比西方饮食,中华美食文化奇树一帜,食花美天下。 三、食物器皿 饮食用具的多样性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特别用竹筷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中国饮食用具从用途上来分,有豆、罐、鬲、杯、盆、碗、盒、瓮、壶、甑、盘等等;从材料上来分,有陶制品、瓷制品、金属制品和竹木制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饮食用具在材料、质量、形态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从隋唐开始,已大量使用了金银等贵金属所制的饮食用具,在民间,陶瓷用具大量使用,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瓷器享誉海外。直到现代,陶瓷食具美不胜收,灿烂辉煌,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和特色。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以及各种杯、盘、盅、碟,其餐具的种类,很是单调。 四、营养保健 以谷物为主,注重饮食保健。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中国人很注重饮食的营养保健,主张营养成份合理搭配,平衡饮食,通过调配食用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气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补精益气、养身健体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同时还概括了十条“不食”以及注重卫生,遵守时节,讲究营养,有节制不过量的科学饮食法则。 西方人也注重饮食科学,讲究食物制作严格按科学规范行事,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把厨房弄得像个化学实验室,而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别无二致。 五、饮食审美 中国饮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十美风格”: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饮食大约只是一种必需的生理活动,对于其中美的追求,却忽略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饮食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同样,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人们将会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营养的食品。 参考文献: 1.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赵洪恩、李宝席.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姚伟钧. 中国饮食文化探源.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 易艳萍、马寅初. 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 .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徐旺生. 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 海南出版社,199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