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兰州大学陈斌博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4 04:23:36

兰州大学陈斌博士论文发表

兰州大学博士发表文章不必须有导师。发表文章跟发表论文不是一个概念,博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而发表文章可以在自己有正确的判断力的情况下正能量发表,可需要导师也可以不需要,看自己的情况。

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研究计算机软体的应用以及发展对提高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范围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计算机软体应用与发展探讨》 摘 要:计算机软体作为整个计算机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广大计算机使用者使用最多的系统。计算机软体由于具有较强的功能,因此受到使用者的喜爱。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研究计算机软体的应用以及发展对提高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范围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我国计算机软体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现状入手,对计算机软体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以此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软体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11.52 21世纪作为计算机技术时代。也可以说是计算机技术是促进整个时代进步的主要动力,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必不可少部分,将整个人类社会紧密联络在一起,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看到计算机的身影。计算机由硬体和软体组成,其中软体是计算机正常执行的核心组织。计算机软体通过其强大的各种功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计算机教学photoshop软体的发展对photoshop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研究计算机软体的应用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针对计算机软体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研究分析。 1 我国计算机软体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1.1 软体工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用者对计算机软体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向复杂化和大型化发展,同时软体开发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一、计算机软体开发成本过高,阻碍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1]。因为社会发展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计算机发展趋势复杂化。二、计算机软体开发技术呈复杂化,软体开发周期变长,软体开发的内码表增多,软体开发人员的挑战越来越多。计算机软体开发逻辑性较强,因此在软体开发测试过程中校正时间越来越长,给软体开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由于软体开发的复杂化,计算机维护工作量越来越大,不仅程式程式码增多且漏洞越来越多,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从而保证软体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客户对计算机软体应用体验要求日益复杂,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与客户进行沟通。针对软体开发现状计算机领域兴起了软体工程,要求软体技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2]。 1.2 我国计算软体应用现状 计算机软体是实现软体系统进行高阶操作的系统,计算机软体技术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实现执行模式的支撑体系和扩充套件新的技术领域[3]。软体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可以运营操作的系统,软体系统包括系统软体如作业系统、资料库,支撑软体如程式库以及高阶语言编译器,应用软体。我国计算机软体技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软体技术已经进入成熟期,软体技术的开发进入软体应用过程的改善和新技术研发合并时期,这也是我国未来软体业的发展趋势,其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体的重复使用、软体构建技术、工程技术开发[4]。其中系统软体由多个程式组成,这些程式主要是对系统进行管理和掌控,如计算机关于开机以及储存等操作的执行需要相应的启动储存应用程式来执行,应用程式将程式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语言,从而实现了人机对话,也就是说系统软体是人机对话的翻译。应用软体是为了解决计算机在操作过程中各种问题设计出来的程式系统,应用软体一般包括通用软体和专用软体,通用软体主要是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要求如文书处理程式word、表格处理程式excel、电子演示程式powerpoint等。photoshop软体大量应用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photoshop教学中,因为photoshop软体涉及到影象扫描、编辑、修改、制作、输入与输出以及广告创意等图形影象的处理,且因其使用领域广,且操作简单,因此深受平面设计和电脑美术爱好者的喜欢,因此photoshop软体也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设计、产品包装、网页制作、效果图后期制作等领域,因此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开设了photoshop课程,并且不断的细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日后进入社会适应现代工作形式的能力,对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3 计算机软体的开发 软体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具体要求建造软体系统和系统中的软体。开发过程由多个模组主城,主要包括需求捕捉、分析、设计和实现以及测试。在软体开发中使用使用者特定的某种程式软体语言实现软体开发。每种软体的开发要有相应的软体许可,这是保证软体使用者合法使用软体的根本措施,因此任何软体的开发都不能违背法律,保证软体的使用获得软体版权所有者的许可。 软体寿命决定于软体设计,其寿命周期主要涉及计划、开发和执行三个阶段,当然一个阶段又可分为多个小阶段,如计划阶段包含了对软体问题的定义以及开发可行性的研究,开发阶段包括了使用者需求分析、软体概要设计及其他详细设计和编码等,执行阶段包括软体的测试和维护。由此可见软体开发包括计划、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步骤。其中计划的制定是软体开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要求软体设计者准确掌握软体开发所要解决的问题,预设相应的解决对策[5]。最好计划这一环节是保证软体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时更是降低开发成本的重要措施。下文将用一个具体的案例论述软体应用与开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利用单机版执行的VB6.0+Acess和利用高阶资料伺服器的软体开发区别在于单机版的VB6.0+Acess只要安装相容性良好的系统即可,而高阶资料库伺服器则需要安装更多的步骤,应用操作较为繁琐。单机版的VB6.0+Acess执行过程中随着使用者数量的增多执行速度会越来越慢,而高阶资料库伺服器则会因为使用者人数过多会给使用者进行限制,访问步骤会变得更加复杂,不利于使用者的应用[6]。 1.4 我国软体行业优势 首先软体是IT行业的核心部分,软体能够保证计算机的正常执行,只有安装软体才能实行人机对话,促进计算机网路之间资讯和资源的共享,因此软体开发对IT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计算机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如网上购物,智慧家电等,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计算机网路游戏如QQ等也是人们娱乐的重要工具,另外计算机软体也是人们工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如网上订票、计算机教学等。因此加大计算机软体在各行各业的开发,根据生产与工作的需要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体成为我国智慧化研究的重要的课题,如根据医院的需要开发医院资讯系统能够实现医院管理的资讯化[7]。我国实行电子政务需要相应的软体才能确保政务的公开,这些都是软体行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量。 2 计算机软体的发展前景分析 2.1 计算机软体发展的分析 软体技术大诞生是因为人们想操控计算机,人们想要计算机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在早期的计算中,软体和硬体之间区别并不是很大,导致计算机在一个较长的使其只能进行大规模的计算,计算机成为代替人力进行庞大运算的机器。 人们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开始研制新的程式语言,个人电脑的出现得益于软体的开发,人们借助电脑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工作。随着人们对不同软体需求的增长,软体开发行业也在日益发展,推动软体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计算机软体升级速度越来越开,同时促进了硬体的和软体的分离。 2.2 软体行业前景分析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计算机软体行业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国家根据实际需求加大了对软体行业的各项投入,如资金、人力、物力、政策。国家将软体行业的政策指导性意见落实到各领域,如医疗资讯化、各种安防工作、物联网、银行支付以及电子取证等,国家政策的支援给软体各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有资料显示我国软体行业在未来3年增长速度可达30%以上。但是软体企业的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上市公司投资需求较大,公司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下业资讯化较为成熟的公司在投入和增长方面的速度都会有所放缓。因此软体行业未来投资的重点应该放在医疗、金融等需求旺盛的公司。随着网际网路产业的兴起,“云端计算”与“物联网”将会成为政策重点扶持的领域,提高公司渠道和服务能力是计算机软硬体企业在激烈的软体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计算机软体企业应该加大对软体开发人员的培训,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提高计算机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增长速度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计算机技术有利于实现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利益于我国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通过提高计算机软体和硬体开发技术是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关键因素。计算机软体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要求开发人员应该根据各行业的实际需求研发出符合行业需求计算机软体,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大计算机软体的研发力度,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默.浅析软体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路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18***:275. [2]周国强,董保华.计算机软体的开发与发展分析[J].资讯与电脑,2012. [3]陈斌.计算机软体的深度开发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21***:61. [4]冯玉林.软体工程方法工具和实践[J].兰州大学学报,2010***09***:456. [5]李辉.资讯处理技术与工具[J].经济经纬,2011***08***:489-492. [6]李成伟.我国ERP软体产业优势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经纬,2012***03***:423-425. [7]丁剑洁.基于度量的软体维护过程管理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1***06***:125-127. 作者简介:徐小亚***1976.09-***,女,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谢延华***1975.08-***,女,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兰州大学王斌博士论文发表

现在的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且取得了成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擅长治疗各种复杂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脑出血及各种脊髓肿瘤、血管病等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擅长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治疗及颅内动脉瘤、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等疾病的诊断治疗. 擅长三叉神经痛的介入治疗,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国家级核心杂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3篇.先后应邀在省市级电视台多次举办讲座.主办国家级和东北三省继续教育学习班多次,推广新技术.参与科研课题《介入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获辽宁省人民医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1.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中华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4,(3)9:110-1112.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华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2,(12)73.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13)5:1256-12574.PMC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临床并发症探讨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14)4:1280-12815.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并发症分析中华临床医药卫生杂志, 2004(3)3:1245-12466.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体会21世纪神经外科研讨会7.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东北三省首届神经介入治疗研讨会8.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13:1256-12579.球囊形状在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意义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5)15:1573-157410.经静脉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初步体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21)3:15511.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5):23012.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附204例分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9月12卷9期13.选择性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肢体痉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年23卷12期学习工作经历1995年9月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获本科学历.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99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入选者,1999政府特殊津贴,2001撰写的案例“大气研究”获得国际计算机世界科学类最高荣誉奖-21世纪成就奖,2003首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2003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先进个人,2004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奖成果应用一等奖,2005世界气象组织(WMO)大气科学委员会(CAS)委员,2006.2-2009.12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委员,2009.1-今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观测系统研究与可预报性试验(THORPEX)资料同化与观测策略工作组(DAOS WG)委员,2010.7-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基于网络环境的科学活动”专家组成员, 2003-2010中国科学院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2010中国科学技术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今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2010-今

兰州大学陈虹博士论文发表

这位女博士发表论文之后,惊艳世界,后加入了世界著名企业成为骨干,如今她的发展很好,前途不可限量,至今还在带着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她自己的科研。

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原为3篇)即可毕业,一改多年来实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多年从事《敦煌学辑刊》编辑的经验,对此发表一点看法。编辑不胜其扰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不要将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最好不要求发表论文。硕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写的学术论文多为概论性或者综述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论文是重复性研究,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发表者不乏其人。作为期刊编辑不胜其扰。因为,第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甄别,看其是否已经发表过;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现象;第三,核查学术观点和论文内容有无抄袭现象。多数人情稿就是从这个层次来的,有些硕士生凑合出一篇论文,害怕发不了,就将导师名字挂上,有些告诉导师,还有很多没有告诉导师,对编辑造成误导,使得他们既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害怕陷入抄袭门中纠缠不清。学术杂志成博士生培养者目前各个学校对此标准不一,有权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兰州大学原先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后来增加《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又规定在以上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最近又改为,在CSSCI来源期刊各大类的前60%发表3篇或者前30%发表1篇。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无形中将博士生培养权给了各杂志的编辑们。博士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杂志的级别,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于级别,在送审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送审,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前期发表成果,通过严格的送审程序,照样可以毕业。人才培养是老话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指导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单位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却指导不出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绝对指导不出优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像理工科那样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该领域的引路人,导师将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博士生进入该学科前沿领域,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质,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养关键,没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难培养,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用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融压力、动力和信心为一体,这样不需要硬性要求,也会产出优秀成果。

我觉得壹品优刊不错的,我之前也是在那发表的

现在的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且取得了成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兰州大学陈晨硕士论文发表

我问一下电话

一、发展沿革 1946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正式成立。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史念海等人当时曾在系内执教。解放后,历史系蓬勃发展,先后有赵俪生、张孟伦、李天祜等一批著名学者在我系工作,经过老一代的艰辛努力,奠定了历史系在全国学术界的地位,同时,也开创了“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系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史系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师资力量不断补充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开始崭露头脚;1981年,专门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史、世界地区史、国别史硕士点正式批准招生,标志着历史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开始。世界史本科专业的招生,成人教育的开展,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历史系的发展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历史文献学(1984年)、民族学(1986年)、中国近现代史(1986年)等硕士点陆续获准招生,1990年民族学博士点申报成功,表明我系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1995年,申报游管理本科专业成功,为长线专业挖掘潜力,加强社会应用学科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特别是1995年1月,申报首批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获得成功,1998年申报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点成功,1999年申报教育部历史文献学文科研究基地成功,2000年申报教育部西北少数民族重点研究基地成功,标志着历史系的学科建设有了重大发展,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发展现状 目前,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民族学、历史文献学科研基地布点单位,历史系是我校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历史学科综合群体。除历史系外,兰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敦煌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亚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等均挂靠于历史学系。本系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共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2名,高职比率达64.7%;有博士生导师9名(兼职5名),硕士生导师20名;中青年教师中硕士达72%,博士达12%;教师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者8人,有1人为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目前,基地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在学校文科各系中居于领先地位。 本系现设有历史学、世界史、民族学三个本科专业,有民族学、历史文献学两个博士点,民族学、中国古代史(1996年)、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少数民族史(1998年)等7个硕士点;有教研室、研究室12个。现有在校本科生354人,研究生115人(博士33人,硕士82人),还有研修生90余人,大专学生90人。1977年以来历史系共培养本科生近2000名,培养研究生300多名。 本系基础设施齐全,学习条件优越。设有大型资料室(藏书25655种,73475册,中外报刊585种,现刊279种),并较早建立起了先进的图书微机检索系统;专门设有基地班阅览室,内置新购图书3500余册。计算机室拥有微机50台,所有局域网中的微机均可进入互联网进行资料查询;电子阅览室有“紫光”镜像服务器一台,可供多人同时共享网络资源。共拥有电化教学设备共70余台(件),其中微机60台,教学设备新增量在50%以上。还设有文物陈列室(有各类文物3000余件);并创办有《西北史地》、《敦煌学辑刊》等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学生会另主办有《史学纵横》、《九色鹿》等颇具特色的系刊。 长期以来,历史系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在抓好主干课质量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三语”(古汉语、外语、计算机语言)能力的提高,采用参考书目、主干课题库、电化教学等手段全面加强教学工作,引入激励机制注意激发师生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组织、资助教师编写出版了《世界通史》、《外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选》、《当代中国与世界》等一批高质量教材。经过努力,我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重视科研。 讲求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形成,教书育人,成绩斐然。1995年以来,我系有多名教师荣获省、市、校级教学优秀成果奖;1人荣获甘肃省优秀教师称号,2人被授予全校”师德标兵“,4人荣获宝钢教育奖,1996年,我系集体荣获甘肃省教育系统最高奖—”园丁奖“,2000年,1人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近年来,我系学生四、六级外语过关率、考研率均名列全校前茅(基地班考研率达35%以上),有30多位同学荣获”赵俪生奖学金“(由系友王瑞琴捐资10万元设立)、”真善美奖学金“(由台胞曾宪章博士捐资6万元设立)。1995年我系学生获兰大五项基本技能比赛第一名;1997年在全省迎香港回归演讲赛中荣获第二名;1998年荣获中国教育记协”97香港:百年圆梦“征文比赛一等奖,1999——2000年,在全国基地”史学新秀奖“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另荣获了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0年基地学生又荣获第二届”史学新秀奖“二等奖和宝钢优秀学生奖。此外,基地学生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文章400余篇。 在科学研究方面,历史系教师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促进学科全面发展为主要方向,坚持“作西部文章,创国内一流”的思路,团结协作,埋头苦干,在民族学、敦煌学、西北地方史、俄国中亚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1978年以来,我系教师出版各类著作130余部,发表论文3000余篇,获得国家级基金20余项,部委、省市及其它项目30余项。荣获国家级、部委级各类成果奖50余项,其中《西北灾荒史》荣获1994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荣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荣获1998年度第11届中国图书奖,1999年第七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充分显示了我们兰州大学历史系的科研水平和整体实力。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前身为1981年任继周院士创办的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2002年4月并入兰州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名称继续使用。学院现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萃英特聘教授1人、萃英特聘讲席教授3人,教授19人(一级教授2人、二级教授5人)、副教授24人、讲师12人;博士生导师23人(兼职4人),硕士生导师56人(兼职13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达88.9%,出国工作、学习一年以上的占70.4 %;有4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5人次任SCI期刊编委 。拥有我国草业科学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和临泽草地生态试验站等15个野外观测站和示范基地 。获得我国草业科学的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拥有草业科学专业国家教学团队之一,承担草业科学领域六门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的2门,以及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审中,“草学”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1 。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5项,承担国家、省部重大重点项目24项,包括国家“973”项目2项,“863”课题2项,科技支撑课题5项,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6项。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这是学院主持的第4个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也是我国草学界第11个获奖项目;同时,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育成“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品种并通过国家审定;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728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14篇。2010年以本学科为主的兰州大学农学类论文被SCI收录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7 。学院与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公司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有我国草业科学唯一的国家“111”草地农业创新引智基地。新西兰梅西大学出资设立了任继周教授奖学金,用于鼓励两国学生、学者的交流。学院2名特聘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 设有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草学、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草业地理信息学、草地营养生物学、草坪生物学和农业经济管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草业领域、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和草业科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草业科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甘肃省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已形成了支撑草业科学发展的完整学科群。学院以草业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同时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设以下研究方向:一、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主要研究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演化与调控,管理专家系统等。二、草地资源管理与遥感监测,主要研究草原演替与分类,天然草地的放牧管理、培育改良,退化草地恢复,草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牧区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等。三、栽培草地管理,主要研究草地混播组合,牧草优质高产栽培,草田轮作等。四、草类植物保护学,主要包括草地毒害草、鼠、虫、病害等的生态防治,微生物—牧草—家畜互作等。五、草类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草类植物适应我国西部高海拔、低温、干旱、盐渍化等环境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筛选、转化功能基因。六、草类植物育种与种子学,主要面向我国寒、旱、高海拔、盐渍化区域,培育高抗优质高产牧草和乡土草新品种,研究草类植物种子的特征、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等。七、草原生态化学,主要研究草业系统在农业管理措施下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探索其使用效率提升的机理与途径。八、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主要包括草畜界面生态,青藏高原反刍动物营养,草类饲料资源开发与畜产品安全,反刍动物分子营养与生物技术。九、草坪学,主要研究草坪绿地和运动场设计、建造与管护,草坪草、乡土草与草坪生理生态等。十、草业经济学,主要研究草业系统的经济特征,草畜贸易,农牧区社会、政策,农牧民生产决策行为,动物伦理,草业科学史等。 学院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良好,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大楼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其中学术报告厅和国 内外专家专用房间共600 多平方米,研究生教学和各类科学研究实验室3000多平方米,现有各类科研仪器设备(含正在执行中的“985工程”建设设备计划)总计2000多台。 学院资料室 面积600多平 方米,存有种类齐全的本学科领域内中文、英文、日文、俄文等期刊、图书和音像资料2万余册。在 兰州大学新校区实验楼投入250万元教学设备经费,装备 4个本科生专业课教学实验室,实验室总面 积为 750平方米 ,先后开设了草地培育学、草坪学、植物生态学、草地保护学、土壤学、草原生态化学、动物营养学、牧草育种学、农业微生物学等15门专业实验课。学院现在设有甘肃庆阳黄土高原 试验站、临泽草地生态试验站、景泰农业生态试验站、秦王川农业试验站、云贵高原草地农业试验站。这五个教学科研基地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不同生态区域 ,土地总面积达5000余亩,为本科生的 教学实习和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了重要基地。学院现设有《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2个编辑部。由任继周院士先后担任主编的《草业学报》和 《草业科学》期刊为我国草业科学领域重要的高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代表我国草业科学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应用与生产方面的学术论文。主办的《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国际CABI源刊,影响因子在全国1994种科技期刊分别排名第4和第220,在畜牧兽医类期刊分别排名第1和第4。《草业学报》连续11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学院坚持开门办学的主导思想,更加广泛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新 西兰梅西大学、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内容包括互换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聘任教师,相互接受访问学者,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等。努力通过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国 家外专局和甘肃省政府的各种渠道,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国际农发基金会、国际种子检验协会、国际天然草地大会连续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俄 罗斯、白俄罗斯、荷兰、德国、法国等国的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经常性的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以促进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学院将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夯实理论基础 ,加强学科建设,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兰州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强力推动和学院全 体师生的拼搏努力,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草业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中心和高科技草业工程中心。

兰州大学博士发表论文

在武侠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十年磨一剑,一剑惊江湖。"侠客们都渴望自己有一天凭借武功盖世从而震惊整个江湖,但是这背后所需要的时间,付出的努力,往往让人退却。

2018年7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杂志《Science》报道了有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关于这项研究的文章的第一作者便是兰州大学女博士:马天琼。

一个默默无闻的博士生居然能研究出如此成果,让不少人惊叹。在人们了解了马天琼博士奋斗的心酸历程后,一时间,鲜花掌声围绕着她,人们称赞她,肯定她。因为她值得。七年的时光,真的很少人能够坚持下来。

热爱兰大,成长兰大

马天琼,甘肃省临夏人。2006年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她的四年本科生活中,可不是人们的那种认为只会读书的"呆子"。她的爱好十分广泛,虽然学的是有关物理的专业,但是她的口才能力极其出色,且控场能力强。例如在她参加的许多辩论赛中,都得到了"优秀辩手"的称号,各种大会的现场也经常会出现她主持的身影。

不仅如此,在大二时,马天琼还担任了08级材料化学班副班主任一职。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一边要兼顾自己的学业,一边要操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可是她并没有退缩,她把这看成锻炼自己能力的一个机会,同时她也希望为自己所爱的兰大做出一点贡献:教育好学弟学妹们。

更令人敬佩她的是,本科毕业后,她选择赴榆中县第二中学支教一年。支教期间,她曾同时承担两个年级五个班的课程,一度成为全校课时量最大的老师。马天琼从不后悔自己这样做,在她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坚持自我,走常人难走之路

在支教一年回来后,马天琼继续钻研自己的科研事业,也继续在这条艰辛之路上挥洒自己的青春。

2011年,马天琼自主合成出一例新的COF材料,命名为LZU-111。但欣喜之余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那时关于记录COF材料结构的资料非常少,所以对于这项前途渺茫的研究,大多数人都放弃了。

可是马天琼却不甘心就这样完了,为了研究LZU-111的结构,她决定自学晶体学和计算机结构模拟。自学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可唯有当事人才知道这两个字背后的不容易。

没有人的成功是靠走别人的老路而得来的,要想得到成果,必须靠自己探索出一条道路来。没有人知道马天琼是否会成功,马天琼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她知道研究晶体结构是她的理想,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她每天待在实验室里看书做实验,但是她的实验却一点进展也没有。

没有人知道那是一段怎样黯淡的时光,明明满怀着热血,却总是得不到好的结果。马天琼每天工作完,疲惫地从实验室里出来后,经常抬头仰望天空,默默的告诉自己:要继续坚持下去。她的导师王为教授也将她的不懈努力看在眼里,并没有给她任何压力,只是默默地鼓励她,告诉她:"不要怕,尽管放手去做"。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天琼终于在历经无数次实验后,第一次模拟出了晶体材料的粗略结构。王为教授十分开心地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这一举动也极大地鼓舞了马天琼继续做科研的决心。

沉浮七年,一鸣惊人

后来的马天琼在导师王为教授的帮助下认识了在药物多晶型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殷小天博士。在一番交流学习后,马天琼得到了诸多的启发。她开始自己尝试在各种条件下培育出COFs材料的大单晶,然后通过单晶衍射方法得到晶体的准确结构。

要知道这并不容易,甚至很难。当时的马天琼不仅在研究上受阻,生活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父母着急她的年纪越来越大却还没有工作,身边早已毕业的朋友不解她为何如此坚持。很多人劝她放弃,以后安安心心毕业找个好工作就可以了。

但是马天琼不甘心,她始终坚持做自己的原创性工作。就这样凭着自己不服输的精神,她实现了控制生长大尺寸单晶COFs的方法,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合成出了多种单晶COFs,不仅如此,马天琼还通过此方法研究出LZU-111的精确结构。

最终她的研究成果在2018年7月正式被美国《Science》发表。在这之后,马天琼终于能够坦然地参加博士学位答辩,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以后,马天琼并没有凭借自己获奖去选择找一个高薪工作生活下去。因为她知道科研事业需要她,而她也不会停止研究。她说她将继续前往下一个地方去实现她关于单晶结构那个美丽的梦。

整整七年的时光,就为了研究清楚晶体的结构。这让许多人为马天琼感到不值,可是我们需要的不就是这种"工匠精神"么?一心一意的研究自己的课题,多年如一日的热爱自己的事业,遇到困难不放弃,敢于创新,走自己的路。

老话常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正困难的不是一开始,而是快接近成功的时候。

假若马天琼在家人朋友的疑惑不解下犹豫,在面对实验停滞不前时候放弃,那么今天的她还有如此作为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的。要知道当年我们的国家从一穷二白的困窘中站起来靠的是每个人的实干,苦干。在日益浮躁的生活中,人们缺少静下来的心态和坚持下来的决心,总想着投机取巧,耍小聪明,这样当然是行不通的。不要整天想着如何走捷径,要知道通往成功的路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

如今她过得很好,她也从事了事业,为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也希望她能够越来越好。

2018年7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杂志《Science》报道了有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关于这项研究的文章的第一作者便是兰州大学女博士:马天琼。在这之后,马天琼终于能够坦然地参加博士学位答辩,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马天琼并没有凭借自己获奖去选择找一个高薪工作生活下去。因为她知道科研事业需要她,而她也不会停止研究。她说她将继续前往下一个地方去实现她关于单晶结构那个美丽的梦。

说到女博士,给我们很多人固有的印象就是高学历、低情商,做事呆板等等,甚至,有人对“女博士”一词有着贬义的解读。其实女博士也是人,她们与我们在情感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可能比我们知识更加丰富,更理性一些。女博士大多数都是拥有很高智商的,她们大多数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都有着非常优异的成绩,甚至比男博士们做得更好。在人人平等的社会,女人早已经不是生娃的工具了,女博士值得我们尊重。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位女博士,她的名字叫马天琼,毕业于兰州大学,她在两年前,被《Science》期刊中报道,报道的内容正是她多年来研究的有机材料成果,这项成果花费了她七年的光阴,可以这样坚定的去研究一件事情,不是谁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久的坚持与耐心才行。当年,就是这位兰州大学的女博士,独自潜学了7年之久,最后发表世界顶级的论文让人赞叹,结果怎样呢?

在14年前,马天琼以优异的成绩,步入了兰州大学的校门,主要研究物理科学,在大学时的她就非常优秀,她并不是大家眼中那种呆板的学霸形象,她是一个非常乐观向上的人,对于学校的活动她总是会非常积极的参与其中,口才更是了得,她在很多次辩论赛中都脱颖而出,在学校的盛会中,她也多次担任主持人。更厉害的是,她还成为了学弟学妹们的副班主任,马天琼就是兰州大学的一个风云传奇人物,老师赞扬她,同学崇拜她。

这么优秀的马天琼在大学毕业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她毅然的选择了去乡村支教。一年后,她全身心的搞起了科学研究,她研究出一种特殊的COF材料,这种材料被叫做LZU-111,它研究起来并不简单,因为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靠她自己去研究解读,她每天都会出现在实验室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这一坚持就是七年,终于成功的攻破了一个个难题,将LZU-111的谜底揭开,最终她也因此一举拿下了博士学位。

七年的潜心研究,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家人也劝过她放弃,但是马天琼还是选择了坚持,如果当时选择放弃,就不会有现在成功的她,这种坚持梦想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对于梦想,我们也应该执着的面对,成功的路上必定会遇到阻碍,我们不能轻易就选择放弃,我们应该用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其中,稳扎稳打的一路向前,相信只要能够坚持,定可以滴水穿石,精诚所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