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云南有色金属论文发表机构

发布时间:2024-07-03 14:12:16

云南有色金属论文发表机构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校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铸造分会理事长,云南省耐磨耐热耐蚀材料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磨损及失效预防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委员。1996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教育部第五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 研究方向:金属耐磨材料加工、半固态材料加工。主持或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ISPT收录论文10篇,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科研成果“控制冷却贝氏体球墨铸铁”及“控制冷却贝氏体耐磨铸钢”实现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云南省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主任、昆理工鑫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云南省热处理协会副理事长,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 研究方向:功能材料和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制备加工一体化新技术研究。先后主持过十二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云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二项;云南省省长基金一项;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云南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基金一项;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基金一项;中国有色高校科学基金一项。在国内外刊物或国际会议论文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有15篇论文分别被SCI,EI,ISTP收录。获得三项发明专利;六项实用新型专利。有五项科研课题通过云南省及有色总公司组织的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二项成果获省级科技三等奖。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学校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云南省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材料成形与加工技术及其工程模拟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计委攻关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教委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教改项目等十余项。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50余篇论文,其中被SCI.、EI.收录6篇次,获1999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获2004年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复合带材异步轧制工艺基础及理论研究》一部。合作获发明专利三项。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金属间化合物制备研究、机械合金研究、新材料制备研究。主持过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兼任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本科教育水平评估专家。 研究方向:材料制备与加工工程、计算机仿真模拟。共完成科研项目24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39篇(本);在国内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11项;主讲过8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独立编写约20万字的教材一本,并参加一本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独立完成其中约5万字的章节。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校光电子新材料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美国材料科学研究会会员,国际拉曼光谱杂志顾问、编委,巴勒斯坦物理学会名誉会员,化学物理学报光谱与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编委、副主编。研究方向:光电子功能材料物理及应用、钙钛矿结构薄膜、纳米材料、拉曼光谱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共获中国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邮电部技术进步三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技术二等奖六项,获授权专利7项。 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理学院激光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工程光学学会SPIE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9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4月获云南省优秀工作者称号。研究方向:信息光学及数字图像处理研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被SCI、EI、ISTP、SA等引用60余篇(次);出版专著《激光热处理优化控制研究》和《激光的衍射及热作用计算》两部。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冶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功能材料 纳米材料主持、参加过包括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及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子课题、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目前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云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各一项。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生物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主持过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二层次人才基金4项科研;参与国家基金和省基金8项。承担二层次人才项目“溶胶-凝胶法制备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现主持中-意国际合作项目“骨再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激光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热场模拟》专著一部,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属SCI检索源杂志的共10余篇。多年从事激光加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溶胶-凝胶法制备新型催化剂载体、微滤和纳滤材料的研究开发;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材料加工新技术近十年来,科研工作主要是对连续挤压理论和工程应用进行系统研究,1996年提出了多材料连续挤压复合的工艺原理。自主设计并制造了连续挤压复合工业机型,形成了示范性工艺流程,具有年产1000吨精密异型材的生产能力。根据连续挤压及喷射沉积的发展需求,2004年提出了喷射沉积连续挤压的技术集成思路,将先进的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相结合,为高性能材料的短流程、近终形、高成材率的加工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属于材料成形技术方面的前瞻性工作,目前在研项目为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喷射沉积连续挤压高合金材料基础研究”。先后主持省基金、国家基金、云南省重点项目、省科技攻关、浙江省科技攻关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研究方向:多孔金属材料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加工技术-加工部分”,出版“多孔泡沫金属”译著一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主要从事多孔金属材料(泡沫金属和金属蜂窝)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戴永年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及材料、电池及电池材料。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以及大量的本科生,承担并完成了数十个研究项目,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真空冶金》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1项。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 等相关技术已在国内40多个单位及巴西、玻利维亚和越南三个国家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奖励共计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300万元)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四项、中国真空学会 “94'科技成就奖(HAYASHI AWARD)”一项。 博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先后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原中国有色金属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选拔赛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金奖,中国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云南省科技发明比赛一等奖,云南省首届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二等奖,全国及云南省大学生科技“挑战杯”获奖指导教师,获昆明市青年十杰称号,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研究方向:微波加热在材料冶金中的应用、冶金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担任博士、硕士、本科生的《微波冶金》、《微波加热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5门课程。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 20余名,本科毕业生论文20余人次。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攻关项目、昆明市科技重点项目、四川省攀枝花市科技项目、中-德、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等29个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的项目被评为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版专著2部,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91篇,刊于国内核心刊物62篇,国际核心期刊8篇,国际会议31篇,其中被SCI、EI、ISTP、CA等收录1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10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华一新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冶金工程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5年被评为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人才,1997年被评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与新工艺、冶金物理化学、微波冶金、离子液体应用。讲授过《普通冶金学》,《冶金新技术》,《冶金动力学》,《现代冶金分析技术》,《微波化学》,《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等9门课程,主持《有色重金属冶金学》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1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等各种科研奖励5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出版《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和《微波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2部学术专著。王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96年5月被原有色金属总公司授予“先进青年工作者”称号,97年5月被授予“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12月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称号,2000年12月获昆明理工大学首届香港伍达观基金杰出教师奖,2005年6月被授予“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3年1月当选为第13届昆明市五华区人大代表。研究方向:冶金能源与环保、强化冶炼与节能、钢铁冶金新技术、冶金过程仿真与控制。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讲授主干课程7门,已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优秀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申请国家专利19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每年能获得1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5项,省自然科学2等奖1项、3等奖1项。谢刚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学科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云南省青联常委,当选为1996年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研究方向:计算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主讲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课程6门,指导毕业博士及硕士生20多人,指导在读博士及硕士生10多人。承担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三项。多次主办和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获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 199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 1998年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1994年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4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004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真空冶金。发表科研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3项,已授权10项,研制成功的真空冶金新工艺和新设备,在国内推广应用,累积创利税上亿元,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余名。陶东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熔体(溶液)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液态合金理论及应用、硅酸盐熔体(熔渣)热力学》。讲授本科生的必修课《冶金原理》、研究生的学位课《冶金热力学》和必修课《材料热力学》以及选修课《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已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有16篇为SCI收录、4篇为EI收录。在Metall. Mater. Trans. A和B上已发表6篇论文,提出了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承担过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1本。省部级科研奖1项(均排名第一)。郭忠诚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昆明市优秀专家,昆明理工大学首届特聘教授。荣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云南省高校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标兵”和全国电镀行业首届“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物理化学过程、新型多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微观结构表征、超细粉体金属粉体材料、表面工程。讲授过3门研究生课程,培养了硕士生7人,博士生2人, 自90年代以来一直开展新材料及其表面改性与精饰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40多篇,被国内外刊物引用200多篇次,出版专著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魏昶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和新材料制备、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及其理论研究、复杂矿物资源和再生资源分离新技术。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EI和全国核心期刊收录。编著并出版了《湿法炼锌理论与应用》、《铅锌锡及综合利用》等专著,参加编著并出版了《锌冶金学》等著作。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硫化碱法提锡的基础理论和新工艺”;国家“八五”攻关子项目“镍电解混合阳极液除铁研究”;云南省应用基金项目“高钙镁难选低品位氧化铜矿新工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脆硫铅锑矿湿法分离新工艺和基础理论”等项目。目前已培养6届硕士研究生16人和1届博士生。王亚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生化学院院长。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理事,全国松香、松节油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造纸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十五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新型催化材料。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要从事纳米粒子催化剂固体超强酸的制备、物性表征以及在天然产物(松香、松节油等)的深加工制精细化学品的催化性能研究及相关技术开发。出版专著两部,《催化原理及新催化技术》获97-98年度西南、西北地区科技图书贰等奖,《松节油择形催化》获2002年西南地区科技图书壹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EI收录10篇。松脂深加工新型催化剂、新工艺研究》获2002年度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贰等奖(排名第一)。获发明专利授权二项(排名第一)。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06年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兼任日本东京大学可持续材料国际研究中心合作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青联委员等。研究方向:真空冶金物理化学及多晶硅材料。现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预研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7项,参编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

云南有色金属论文发表

戴永年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真空冶金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及材料、电池及电池材料。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以及大量的本科生,承担并完成了数十个研究项目,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被列为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真空冶金》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11项。研究成功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和“卧式真空炉” 等相关技术已在国内40多个单位及巴西、玻利维亚和越南三个国家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奖励共计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奖金300万元)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四项、中国真空学会 “94'科技成就奖(HAYASHI AWARD)”一项。 博士、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先后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原中国有色金属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银奖,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选拔赛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金奖,中国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云南省科技发明比赛一等奖,云南省首届青年科技成果大奖赛二等奖,全国及云南省大学生科技“挑战杯”获奖指导教师,获昆明市青年十杰称号,云南省高等院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研究方向:微波加热在材料冶金中的应用、冶金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担任博士、硕士、本科生的《微波冶金》、《微波加热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等5门课程。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 20余名,本科毕业生论文20余人次。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攻关项目、昆明市科技重点项目、四川省攀枝花市科技项目、中-德、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等29个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的项目被评为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出版专著2部,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91篇,刊于国内核心刊物62篇,国际核心期刊8篇,国际会议31篇,其中被SCI、EI、ISTP、CA等收录10余篇。申请中国专利10项,其中4项已获授权。华一新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冶金工程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5年被评为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跨世纪人才,1997年被评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教师。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与新工艺、冶金物理化学、微波冶金、离子液体应用。讲授过《普通冶金学》,《冶金新技术》,《冶金动力学》,《现代冶金分析技术》,《微波化学》,《火法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等9门课程,主持《有色重金属冶金学》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1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等各种科研奖励5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出版《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年)和《微波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2部学术专著。王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1996年5月被原有色金属总公司授予“先进青年工作者”称号,97年5月被授予“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12月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称号,2000年12月获昆明理工大学首届香港伍达观基金杰出教师奖,2005年6月被授予“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3年1月当选为第13届昆明市五华区人大代表。研究方向:冶金能源与环保、强化冶炼与节能、钢铁冶金新技术、冶金过程仿真与控制。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讲授主干课程7门,已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优秀回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申请国家专利19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每年能获得1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5项,省自然科学2等奖1项、3等奖1项。谢刚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学科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云南省青联常委,当选为1996年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研究方向:计算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主讲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课程6门,指导毕业博士及硕士生20多人,指导在读博士及硕士生10多人。承担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三项。多次主办和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获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 199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 1998年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1994年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4年获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2004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称号。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真空冶金。发表科研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3项,已授权10项,研制成功的真空冶金新工艺和新设备,在国内推广应用,累积创利税上亿元,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余名。陶东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熔体(溶液)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液态合金理论及应用、硅酸盐熔体(熔渣)热力学》。讲授本科生的必修课《冶金原理》、研究生的学位课《冶金热力学》和必修课《材料热力学》以及选修课《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熔体相平衡的分子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和《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已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有16篇为SCI收录、4篇为EI收录。在Metall. Mater. Trans. A和B上已发表6篇论文,提出了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承担过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专著1本。省部级科研奖1项(均排名第一)。郭忠诚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昆明市优秀专家,昆明理工大学首届特聘教授。荣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云南省高校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十大杰出标兵”和全国电镀行业首届“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改性及其物理化学过程、新型多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微观结构表征、超细粉体金属粉体材料、表面工程。讲授过3门研究生课程,培养了硕士生7人,博士生2人, 自90年代以来一直开展新材料及其表面改性与精饰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化、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40多篇,被国内外刊物引用200多篇次,出版专著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魏昶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和新材料制备、有色金属冶金新技术及其理论研究、复杂矿物资源和再生资源分离新技术。近几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EI和全国核心期刊收录。编著并出版了《湿法炼锌理论与应用》、《铅锌锡及综合利用》等专著,参加编著并出版了《锌冶金学》等著作。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硫化碱法提锡的基础理论和新工艺”;国家“八五”攻关子项目“镍电解混合阳极液除铁研究”;云南省应用基金项目“高钙镁难选低品位氧化铜矿新工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脆硫铅锑矿湿法分离新工艺和基础理论”等项目。目前已培养6届硕士研究生16人和1届博士生。王亚明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生化学院院长。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分会理事,全国松香、松节油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造纸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十五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带头人,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新型催化材料。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主要从事纳米粒子催化剂固体超强酸的制备、物性表征以及在天然产物(松香、松节油等)的深加工制精细化学品的催化性能研究及相关技术开发。出版专著两部,《催化原理及新催化技术》获97-98年度西南、西北地区科技图书贰等奖,《松节油择形催化》获2002年西南地区科技图书壹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EI收录10篇。松脂深加工新型催化剂、新工艺研究》获2002年度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贰等奖(排名第一)。获发明专利授权二项(排名第一)。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006年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2007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兼任日本东京大学可持续材料国际研究中心合作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青联委员等。研究方向:真空冶金物理化学及多晶硅材料。现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预研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7项,参编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余篇次。

不需要。有色金属期刊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来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量和单位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10000字左右为宜(优质论文除外)。2.来稿应标明作者姓名、单位及邮编,并注明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一),性别(民族一汉族可省略),职称(博士或博导请注明),主要研究方向,E-mail;在篇首页地脚处标注基金项目名称及其编号。3.来稿请附中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其中中文摘要250。300字,应简明、确切地表达论文的重要内容,内容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要具体、详细,不能空泛而谈。英文摘要要有与中文摘要对等的信息量(不少于150个实词)。关键词一般3~8个,要规范,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有关键词要便于检索和索引。4.表格请排为三线表,标注表序号、表题名(应有自明性)、表项名称,表项指标值;线图和照片应科学合理、规范清晰。5.注意文中外文字母的大小写、上下角标、正斜体的正确用法,物理量符号用斜体字母,单位符合用正体字母,变量符号中对于矢量、张量、矩阵、向量应标注为黑体。6.参考文献应按规范著录齐全,在正文中被引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18篇,且大多应为近8年内的文献和引自较高水平的中英文期刊。本刊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与正文引用处一一对应标注。7.来稿文责自负,凡涉及单位技术成果、专利和保密资料的稿件,须附单位对稿件的审查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否则按可以公开发表的程序进行处理。8.稿件自收到之日起2个月内决定刊用与否,出刊后赠送一本样刊。

云南有色金属论文发表网

省级刊物:《民营科技》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云南省民办科技机构管委会 国际刊号:ISSN 1673-4033,国内刊号:CN 53-1125/N,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知网、维普、万方收录。 省级刊物:《科技资讯》 主管单位:山东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山东省技术开发服务中心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9960 国内统一刊号:CN 37-1021/N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知网、万方、龙源、维普收录。 省级刊物:《黑龙江科技资讯》 主管单位:黑龙江科协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1328 国内统一刊号CN 23-1400/G3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知网、万方、龙源、维普收录。 国家级刊物:《文体用品与科技》 主管单位:国家轻工联合会 主办单位:全国文教体育用品资讯中心和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I006-8902 国内统一刊号:CN11-3762/TS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知网、万方、龙源、维普收录 国家级刊物:《数字技术与应用》 主管单位:天津市中环电子资讯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天津市电子仪表资讯研究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9416 国内统一刊号:CN12-1369/TN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知网、万方、龙源、维普收录。 由于篇幅有限,中国期刊库就只介绍这么多科技期刊给大家,如果您还需要了解更多,或者您需要找我们快速发表论文的话,可以联络中国期刊库线上编辑。 中国期刊库---------论文发表,专业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这个比较多了,中外都有,有的含金量高,有的花钱就行

推早发表网,投稿过一次流程不复杂觉得很好。

直接到中国知网或者图书馆去找你本专业的学术期刊,与杂志社直接联络,网上很多都是中介,并不是杂志社的人,有的可靠有的不可靠,特别是那些说包发包过一上来就要打订金打多少钱的十有八九是子。如果是艺术类职称可以再问我

1、期刊备案、收录查询。鉴别期刊真伪,尽量不要发增刊、特刊。首先要到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其备案情况;2、选择可靠的代理会事半功倍。我先后在网上找过三个代理,有一家收了定金找不到人了,有一家到是每次电话话都说的好听,可是出版的杂志一而再再而三的拖,过了一年多才来通知书,早就过了我的发表时间,之后也没有退定金,幸好在这期间有一家叫博雅论文辅导中心的网站还算靠谱,虽然站长脾气有点大,不过最终事情是办成了。

去找早发表网,出刊只花了21天。

这个一般来说,有两种为主要, 一,投稿到各大杂志社, 通过他们的稽核后 就可以发表了。 二,是在网上找个机构帮你发, 这样的好处是 发表得快点 因为他们有关系 而且专业 不过 坏处是 你可能会遇上子, 这个的话, 我跟你说个网 你自己去看, 诚信 义论文 发表, 这站挺不错的 。

这样的网站有很多,建议找几个编辑问问!

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学术期刊、CN类期刊、ISSN期刊等,这些类别之间有交叉关系。具体论文发表资讯,你可以去找早发表网看!

只要查重的时候,抄袭的重复率没有太多,都不会有什么发表的问题。早发表投稿还是挺放心的。

目前有很多矿业类的期刊,但都是核心,发表起来要求学术水平非常高,对于屏职称完全没有必要。我有个同学也是矿业工程的,在新汶矿业集团,我给他发表在《价值工程》上,他评审通过了,一点问题没有。如果确实是高水平文章,可以到中国知网找相关期刊。

您好,本人也是采矿工作者。采矿方面的论文可以发表到以下期刊: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矿业安全与环保金属矿山矿冶工程煤矿机械矿业研究与开发煤矿安全煤炭学报煤炭工程煤炭科学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中国矿业有色金属中国煤炭矿山机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湖南科技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中国煤炭露天采矿技术河北煤炭建井技术采矿技术矿冶矿业工程江西煤炭科技煤矿爆破煤矿机电煤煤矿现代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煤矿开采煤炭科技煤炭学报:英文版煤炭技术山东煤炭科技山西焦煤科技能源技术与管理陕西煤炭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广东有色金属学报中国煤层气有色矿山有色金属:矿山部分中国矿山工程中州煤炭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山东科技大学学报华北科技学院学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安徽理工大学学报以上比较详细了,望采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外审后终审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外审后终审中国有色金属学报(Th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编辑出版的一份国际性学术期刊,定期发表有关有色金属矿产、加工、应用、环境保护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它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发表的论文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为了保证本刊论文质量,减少编辑部门的工作量,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采取了外审后终审的方式,即在编辑部门完成编辑工作后,将论文投稿给外审专家,由外审专家审阅论文,并根据论文的质量和内容,给出审稿意见和建议。最后,编辑部门根据外审专家提出的审稿意见和建议,进行最终审核,决定是否发表该篇论文。外审后终审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本刊论文的质量,保证论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读者能够获得更加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外审后终审的方式也有助于减少编辑部门的工作量,提高编辑部门的工作效率,使编辑部门能够更加专注于论文的审核和发表工作。

云南有色金属论文发表时间

1、论文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2、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内容要求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通俗易懂;3、论文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成果;4、论文应符合期刊的稿件要求,并遵守期刊的编辑规范;5、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可复现性,应提供可验证的实验数据或计算结果;6、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提供可实施的设计方案或技术方法;7、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应提供可推广的经验总结或技术指导;8、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应提供可比较的实验结果或技术指标。

职称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重点是阐述本人在其中发现、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新技术应用、创新的过程。数量上通常是要求一篇/两篇,而且论文是要在刊号为CN、ISSN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想顺利发表工程师职称论文,顺利评上工程师职称,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说2022年想要评工程职称顺利发表职称论文的话,以下这些内容人才要留意。1、合理选刊。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是有等级之分,一般核心期刊最难发表,国家级期刊次之,省级最简单。而不是认为核心期刊最厉害,就都去发表核心期刊,比如评中级职称一般发表省级或国家级期刊就足够了。2、稿件修改。作者投稿的论文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杂志社的审核要求,如果文章被退回,但附有修改建议,可以按照要求修改以后继续投稿。但要是直接被拒绝的话,可以重写再投稿,或者去别的期刊投稿。3、发表周期。在论文投稿前,人才要咨询好论文发表周期。大部分期刊的发表周期为2-3个月,但有的期刊比较热门,投稿人多,可能排到半年后也难说。要是因为职称论文发表时间耽误了职称材料上报时间,错失评审机会就很可惜了。2022年想要评工程职称顺利发表职称论文的话,除了要留意以上这些内容,以下这三个原则也是需要遵守的。1、专业性强,且和工作岗位相关;2、写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内容为王;3、严格按照投稿期刊的格式,包括版面字数、文章格式等等;

云南有色金属论文发表要求

1、论文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2、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内容要求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通俗易懂;3、论文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成果;4、论文应符合期刊的稿件要求,并遵守期刊的编辑规范;5、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可复现性,应提供可验证的实验数据或计算结果;6、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提供可实施的设计方案或技术方法;7、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应提供可推广的经验总结或技术指导;8、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应提供可比较的实验结果或技术指标。

职称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技术水平。重点是阐述本人在其中发现、分析、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新技术应用、创新的过程。数量上通常是要求一篇/两篇,而且论文是要在刊号为CN、ISSN的专业期刊上发表。想顺利发表工程师职称论文,顺利评上工程师职称,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说2022年想要评工程职称顺利发表职称论文的话,以下这些内容人才要留意。1、合理选刊。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是有等级之分,一般核心期刊最难发表,国家级期刊次之,省级最简单。而不是认为核心期刊最厉害,就都去发表核心期刊,比如评中级职称一般发表省级或国家级期刊就足够了。2、稿件修改。作者投稿的论文不一定会完全符合杂志社的审核要求,如果文章被退回,但附有修改建议,可以按照要求修改以后继续投稿。但要是直接被拒绝的话,可以重写再投稿,或者去别的期刊投稿。3、发表周期。在论文投稿前,人才要咨询好论文发表周期。大部分期刊的发表周期为2-3个月,但有的期刊比较热门,投稿人多,可能排到半年后也难说。要是因为职称论文发表时间耽误了职称材料上报时间,错失评审机会就很可惜了。2022年想要评工程职称顺利发表职称论文的话,除了要留意以上这些内容,以下这三个原则也是需要遵守的。1、专业性强,且和工作岗位相关;2、写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内容为王;3、严格按照投稿期刊的格式,包括版面字数、文章格式等等;

①、看期刊是否正规合法:大家无论选择哪本期刊,都要首先确认自己要投稿的期刊是否正规合法,建议大家亲自去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查看一下,你所选择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被收录了!②、看期刊级别是否合适:对评职称的人来说,期刊级别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期刊级别的高低限制着你评职称的等级,如果评初、中级职称,省级期刊就可以;如果是评高级职称,则必须是国家级期刊!在期刊级别这点上,大家一定要注意看单位的要求,有些单位会要求核心级的期刊,那么大家在选择发表论文的期刊时就要注意了!③、看期刊收稿方向是否符合:每本期刊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有自己的侧重点,选择一本符合你论文发表方向的期刊,能够确保文章快速通过审核,也更能证明你论文的学术价值④、看刊期是否来得及:评职称也好,大学生发表论文也好,都是有时间要求的,所以大家必须看下你所选择的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能够及时见刊!

以中级职称论文为例,因为中级职称论文的要求就是论文发表的基本要求,中级职称评定对论文的要求并不算高,比较适中,一般要求发表1-3篇职称论文即可,发表刊物是省级或是国家级就可以,要求看上去确实不高,但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主要还是集中在论文的写作上,虽说要求不高,但也需要申报人员认真对待的,如果抱着浑水摸鱼走走过场的心态,按照当下职称评审制度的考核标准,很难通过评审,如今的职称评审越来越注重申报人员能力水平的考核,职称论文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科研成果形式,如果在论文写作达标过程中有疑问或者需要专业指导,可以登陆职称驿站咨询在线编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