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第一篇职称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2024-07-07 20:58:49

第一篇职称论文发表时间

1 高校评职称论文开始于1993年。2 因为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制度暂行规定》,规定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必须有学术论文作为必要条件,这就是高校评职称论文开始的标志。3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评职称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如今不仅要求有学术论文,还要求论文在权威期刊上发表、有一定影响等。

评职称都是按刊物的刊期来算的,如果刊物是9月的刊,那就是9月的,哪怕是7月收的刊物。

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

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

概念

职称论文发表,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用于评定职称。“论文”是指精深而有系统的学术文章,是课题研究、问题讨论的表达形式。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由于利益驱使,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假刊,发表论文前一定要认真鉴别,避免上当受。

你好,根据一般习惯,是以杂志实际出版的日期为准,因为自它印刷并公开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出版的事实标准。杂志上标注的刊期只是杂志社为了杂志的时效性所以都会把时间往后写,这样当你8月收到9月杂志的时候不会觉得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刊物来说,这样能避免读者买杂志总觉得像是买到过期的一样,保持读者的新鲜感。一般杂志从收稿到编辑、校对、印刷、发行都会有不同的时长,刊期越长(月刊、双月刊、季刊)出版周期就越长,特别好的学术期刊,长的甚至半年一年,所以你发表时一定要注意问清杂志的出版时间能不能赶上你的时间需要,以免做了无用功。要发表可以再问我,我就是杂志编辑

高校评职称论文于2001年开始实施,根据《教师职称评定暂行办法》的规定,高校教师申报副高级职称时,除须提交职称评定材料外,还须提交一篇高校评职称论文作为评定材料。因此,高校评职称论文的开始时间为2001年。

第一篇职称论文发表

不怕笑话,我是基层专技人员,很多时候找不到发表的办法,自己写的论文,有时候也不一定完全通过,但是有发行单位跟我联系,有些迟疑当中发了自己第一篇职称需要的论文。发论文,首先要找靠谱的公司,然后说明你要发几篇,怎么发,发表要求啥的。第二可以自己投稿,自己投稿就是要知道论文的基本格式,记一下参考文献,实在写不了或者想偷懒的时候,可以交给给你发表论文的公司,一般会收一点写作费用。这里推荐一下百姓论文网,因为我们单位都是那边发的文章准备好之后,拿去投稿检查重复率,通过之后拿到录用通知,等3-6个月左右,期刊就出来了。帮我发论文编辑说过要有校对和排版,时间虽然长了点,但是比较安心说起来就是找靠谱的公司,安排好发表时间。评职称真的是我们奋斗在基层的同志的一个机会了,真的不想因为一篇论文又耽误一年两年的,我都提前一年半年联系发表。最后给点进来看到我的回答的朋友们一个祝福,希望都能顺顺利利的通过职称评审。

看你发表论文的用途是什么的了,我是评中级时候用的,所以只了解这一块,具体你先准备好一篇论文,属于你申报的专业论文,如果你没有论文也可以请他们代笔,我们单位当时发表都是统一组织的,主要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写,多给了点钱全部都包了,记得当时写好了会给我看一下,然后我自己改了改,差不多用了2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收到书了,没什么困难的,具体流程的话你可以去百姓论文网问一下,我们单位每年都会组织在百姓论文网发几篇。大概就知道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不过貌似也可以自己投稿,不过不通过的可能性比较大。可以多了解一下

"1.现在发表学术论文一般要求作者交一定的版面费给杂志社,除非是知名专家和学者。具体多少各个杂志社都有不同的规定。2..根据你的实际需要找相关刊物,一般来说,中级职称发国家级或者省级专业刊物或者相关刊物就可以,国家级刊物所需的版面费比省级刊物贵不了多少。高级职称则可能需要发核心刊物,各地的规定有所不同,比如北大核心、cssci、sci等,一定要弄清楚你所在地区认可哪个核心。3.注意判别刊物的真假,可以先去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或者中国记者网查询,然后去诸如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浏览网、龙源期刊网等查询。4.严防论文子!一定要去杂志社验证对方的身份。可以通过114查询或者去百度搜该杂志社编辑部的电话,然后打电话查询验证。如果没有头绪,我推荐给你一个以前我发表过的网站,书已经收到了,网上口碑也不错,百度 百姓论文网 你可以查一下,具体的东西你可以问他,比较耐心,同时也祝你发表成功! "

在满足学历工作年限等基本条件后,需要准备业绩材料。继续教育学时作为申报基础条件之一,若是未完成规定的学时,将无法参与职称评审。业绩材料包括论文、专利、著作等,因为评审周期较长,所以建议提前发表。不同职称级别和地区,所需要的业绩材料也是不同的,具体会有相关文件的要求。流程大概就是:(1)准备论文:如果论文已经准备好了,按照论文找合适的期刊就好;如果论文没写好,建议还是先找合适的期刊,然后参照期刊的要求进行论文的写作,这样能更容易通过审核。(2)投稿:将论文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期刊编辑部。(3)审核:核心期刊一般是同行评审制度,编辑部会把你的论文转发给三个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由他们提出意见,编辑部会举行会议研究这三个专家的意见后作出录用或者修改或者退稿的决定。这也是核心期刊审稿时间长的原因。普通期刊一般由编辑部自己审核,速度比较快。(4)录用:审核通过后,编辑部会开一个录用证明给作者,作者支付相关版面费后就可以安排发表了。(5)出刊:热门期刊的刊期通常排在一年以后了,而冷门的刊经常还在收上一年的版面。一般的出刊时间是在3-6个月左右,出刊后编辑部会付费邮寄给作者一本样刊。(6)上网:如果是上知网的期刊,那么出刊1-3个月后,作者就可以在知网上检索到自己的文章了。至此,整个发表流程完成。

徐涛第一篇论文发表时间

您想问的是为什么徐涛28岁就博士毕业吧,因为他读的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四年制。1988年,徐涛进入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92年)、博士学位(1996年)。1995年,受邀到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在导师Erwin Neher教授(199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徐涛,1970年8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细胞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副校长,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农工民主党十七届中央副主席。

1988年到1997年,徐涛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先后学习了自动控制工程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1995年,他受邀到世界著名的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在导师Erwin Neher教授(199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并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6年至1999年,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1999年至2000年,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 Senior Fellow;,其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Bertil Hille教授。1999年10月11日,徐涛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纳贤信。毅然决定回国发展,为国家效力。

2000年6月,徐涛回国担任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年仅30岁的徐涛被华中科大聘为"教育部奖励计画"特聘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0年至2003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3年至2007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入选"百人计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和2009年,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最年轻的院士候选人。

2015年7月,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在京举行,当选为十二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2017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国科学院欧美同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11月,当选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与细胞专业委员会主任。

血糖调控涉及胰岛素的释放和葡萄糖转运体的上膜。这两个过程都需要囊泡的参与。本研究组主要以胰腺β细胞和脂肪细胞为对象,研究其中囊泡转运和融合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阐明血糖调控的分子细胞机理。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胰岛素储存囊泡分泌过程中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胞内第二信使对分泌的调控作用;葡萄糖转运体在脂肪细胞内转运和上膜机制的研究;细胞内Ca2+信号的自稳平衡和对分泌的调控作用。

国外留学期间,在Cell、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ell Biology、EMBO J、Biophysical J.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发表于Nature Neuroscience的论文同时配发了特约评论文章。

回国后主要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信号转导和分泌机制进行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等国家级研究课题。

在Nature cell Biology、J. Physiology、PNAS等国际权威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获得自然科学2等奖,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迅速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细胞膜转运和胞吐的研究基地,其中细胞膜电容检测技术平台、光解钙离子释放技术、全内反射萤光显微镜技术平台等都具有领先水平。

徐涛还凝聚了一支创新能力强、勤奋敬业、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相继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973等多项项目。

2003年,由于突出的科研成就,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生物物理学科的发展,他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入选"百人计画",并兼任该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科研创新

徐涛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统地开展了神经和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及囊泡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细胞内囊泡的分泌活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神经递质释放、激素分泌和免疫防卫等生理活动的机理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是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徐涛系统性的研究工作阐明了不同动力学分泌过程所对应的分子状态,揭示了分泌相关蛋白在囊泡分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SNARE蛋白的作用模型。他证明了一条新的调控分泌的途径,提出了囊泡分泌的钙离子敏感性能被蛋白磷酸化所调控。反映该项成果的研究论文发表后,被特约评论文章评为"fascinating novel finding(新奇的发现)"。在此基础上,他又深入研究了该现象形成的机理,提出钙离子结合位点的减少是分泌致敏的原因。这些工作为解释突触传递和激素释放的可塑性提供了新的机制。他首次报导了在自然杀伤细胞(NK)上一种快速生成分泌型溶酶体的现象,该工作是第一篇在NK细胞上研究分泌特性的工作,对于理解NK细胞产生杀伤的信号转导和溶酶体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在囊泡分泌研究的方法学上作出了贡献,发展了活细胞中亚细胞结构的动态三维跟踪技术,为深入阐明分泌囊泡转运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技术基础,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近年来,徐涛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等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是973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之一。

迄今,徐涛已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细胞》、《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神经科学》、《欧洲分子生物学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转运》、《生理学杂志》、《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杂志》、《生物物理学杂志》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的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多次获得特约评论文章,被他人引用七百多次,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进取挑战

随着科研成就的进展,徐涛赢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与细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同时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

2004年9月,徐涛领衔担任科技部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总经费达2500万,将如此重大的科研任务交与一个年仅34岁的科学家,在科技部并不多见。徐涛建立的实验室还被德国马普学会确立为中德马普合作实验室,也得到了中德科学中心的重视与资助。

2015年11月,获得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

第一篇代数论文发表时间

刘 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一书中, 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贾 宪 贾宪,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曾撰写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九卷)和《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数导)均已失传。 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中学数学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与此相仿,增乘开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整齐简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开高次方时,尤其显出它的优越性,这个方法的提出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 秦九韶 秦九韶(约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他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早年在杭州“访习于太史,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1247年写成著名的《数书九章》。《数书九章》全书凡18卷,81题,分为九大类。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组解法)与“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使这部宋代算经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号敬斋,金代真定栾城人,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1232年钧州被蒙古军所破,遂隐居治学,被元世祖忽必烈聘为翰林学士,仅一年,便辞官回乡。1248年撰成《测圆海镜》,其主要目的是说明用天元术列方程的方法。“天元术”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相类似,“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设x为某某“,可以说是符号代数的尝试。李冶还有另一步数学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讲解天元术的。 朱世杰 朱世杰(1300前后),字汉卿,号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算术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四元玉鉴》则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现今河北省涞源县,他是南北朝时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并且是一位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出的圆周率为3.1415926<π<3.1415927,这一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误差的范围,是当时世界最杰出的成就。祖冲之确定了两个形式的π值,约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这两个数都是π的渐近分数。 祖 暅 祖暅,祖冲之之子,同其父祖冲之一起圆满解决了球面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体积公式。现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纪可谓祖暅对世界杰出的贡献。 杨辉 杨辉,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在13世纪中叶活动于苏杭一带,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变本末》三卷(1274年)、《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1275年)、《续古摘奇算法》二卷(1275年)。 杨辉的数学研究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在计算技术方面,他对筹算乘除捷算法进行总结和发展,有的还编成了歌决,如九归口决。 他在《续古摘奇算法》中介绍了各种形式的"纵横图"及有关的构造方法,同时"垛积术"是杨辉继沈括"隙积术"后,关于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杨辉在"纂类"中,将《九章算术》246个题目按解题方法由浅入深的顺序,重新分为乘除、分率、合率、互换、二衰分、叠积、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类。 他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在《算法通变本末》中,杨辉为初学者制订的"习算纲目"是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 赵 爽 赵爽,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曾注《周髀算经》,他所作的《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云幅插图(已失传),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最早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是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 赵爽还在《勾股圆方图注》中推导出二次方程 (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图注》中利用几何图形面积关系,给出了"重差术"的证明。(汉代天文学家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称为重差术)。 华罗庚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专家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苏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 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 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 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 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 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 今仍是最佳纪录。 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 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 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 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 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 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 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 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 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 “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 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陈景润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 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 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 学季刊》主编等职。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 际领先的成果。这一成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引用。这项工作,使之与王 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获得197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后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 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 16 ,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 生活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 数学》等著作。

高斯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 <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祖冲之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 阿基米德 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便请阿基米德鉴定。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

陈景润。他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用掉几麻袋的草稿纸,证明了离哥达巴赫猜想(1+1)最接近的(1+2)。 高斯在上小学时,小学老师对学生很不负责任。这天,老师让大家做从一加到一百的计算题,不一会儿,高斯做完了,老师拿来一看,便对他刮目相看: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5050四个字。老师也算过,答案也是5050。高斯说:“其实很简单,100加1是101,99加2也是101,一共有50对,只要101乘以50就可以了。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华罗庚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次陈景润去理头发,他是38号,理头发还早着呢!于是他去了图书馆,忘了理发,38号的牌子还在口袋里呢!高斯在上小学时,小学老师对学生很不负责任。这天,老师让大家做从一加到一百的计算题,不一会儿,高斯做完了,老师拿来一看,便对他刮目相看: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5050四个字。老师也算过,答案也是5050。高斯说:“其实很简单,100加1是101,99加2也是101,一共有50对,只要101乘以50就可以了。 祖冲之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 阿基米德 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便请阿基米德鉴定。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

李冶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号敬斋,金代真定栾城人,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1232年钧州被蒙古军所破,遂隐居治学,被元世祖忽必烈聘为翰林学士,仅一年,便辞官回乡。1248年撰成《测圆海镜》,其主要目的是说明用天元术列方程的方法。“天元术”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相类似,“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设x为某某“,可以说是符号代数的尝试。李冶还有另一步数学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讲解天元术的。 朱世杰 朱世杰(1300前后),字汉卿,号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算术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四元玉鉴》则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现今河北省涞源县,他是南北朝时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并且是一位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出的圆周率为3.1415926<π<3.1415927,这一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误差的范围,是当时世界最杰出的成就。祖冲之确定了两个形式的π值,约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这两个数都是π的渐近分数。

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时间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7年10月15日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国学者科昂.塔诺季,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俘获原子的方法。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尖端技术造福人类 10月15日凌晨,睡梦中的朱棣文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他的研究生率先向他报告了获奖的消息,起初朱棣文还以为是学生在跟他开玩笑,随后,一个叠一个探询和祝贺的电话不断打进来,朱棣文这才确信:"我是真的得奖了"。 在兴奋之余朱棣文坦言:事先已有一些预感,觉得自己的研究"非常地疯狂",所以得奖是"应该有一点机会的"。事实上,朱棣文从事该项研究已有14年,且取得一定的成就--1993年该项研究即获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据介绍,朱棣文从事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激光致冷捕捉技术研究,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用途,这项研究为帮助人类了解放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深入理解气体在低温下的量子物理特性开辟了道路。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中,研究气体的原子与分子相当困难,因为它们即使在室温下,也会以上百公里的速度朝四面八方移动,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冷却,然而,一般冷却方法会让气体凝结为液体进而结冻。朱棣文等3位学者则利用激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即用激光束(molassos)达到万分之一绝对温度,等于非常接近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度)。原子一旦陷入其中,速度将变得非常缓慢,而变得容易俘获。该技术可以用来做精确测量,特别是做"重力测量";人们还可以利用此技术做成重力分析图,由此解开地球上的许多谜团:例如观察油田的内层、勘探海底或地层内的矿物质,在生物科技上可以解读去氧核糖核酸(DNA)的密码;科学家还可以借此研究"原子激光",制造精密的电子元件;也可以测量万有引力,进一步发展太空宇航系统,进行准确的地面卫星定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研究成果。科技世家一门豪杰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学者之家。 朱棣文的祖父朱祝年是江苏太仓城厢镇的一位读书人,十分重视培养后代。大姑妈朱汝昭早年曾留学日本;二姑妈朱汝华早年留学美国任兰加哥大学化学工程教授,是中国第一代化学家;三姑妈朱汝蓉,1943留学美国攻读化学,也为一名化学教授。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1940年毕业於清华大学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读於麻省理工学院,1946年获该院化工博士,先后任美国圣路易、纽约及新泽西的3所大学教授,历任美国和欧洲60多家石油、化学、导弹、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顾问,亦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其母李静贞出生於天津一名门之家,1945年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书田是20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生,1923年公费留美,回国后投身教育事业,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据了解,朱棣文父兄辈中至少有12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大学教授职位。因此,朱棣文说,出身学术世家对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有相当的影响,关键的是,没有他们,就根本不会有我。中西文化共育英才 朱棣文有一兄一弟。哥哥朱筑文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专长DNA研究;弟弟朱钦文是南加州比华丽山庄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都拥有博士学位。 成长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里,朱棣文三兄弟从小就受到了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从父母身上他学会了刻苦、勤劳和谦逊,美国的开放式教育也造就了他的幽默、风趣和自信。 朱棣文非常感谢父母在学习上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升到中学后父母就很少再过问3个孩子的功课,而且,一直鼓励他们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来选择科系专业,一旦选定目标就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於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建筑,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验是枯燥无味的,然而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学问做得津津有味。1970年他获得了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和物理双学士;1976年28岁时,获得柏克莱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从事两年的博士后研究;1978年到美国贝尔实验室(目前属朗讯公司)任电磁现象研究人员,因成绩显著并做得一手"漂亮实验"於1983年升任该实验室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转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从1983年起朱棣文开始从事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他荣获诺贝尔奖的科研项目的主要工作是1987年到1992年期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的。参加这项研究有很多科学家,和他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奖的人,朱棣文说,虽然他们是单独工作的,但"各自从不同方面做成了这件事。虽然我们的具体目标不一样,但这是一个异曲同工的贡献,我们的工作将造福人类。"面对荣誉泰然处之 朱棣文教授目前带着8个博士生、2个博士后和2个大学生;每年给硕士研究生开2门课。在学生心目中,朱教授聪明非凡,谈吐风趣,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楷模,他们认为朱教授口才非常好,能将一场学术性很强的演讲讲得十分生动,在学生讨论时听上两三句就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朱棣文教授对学生要求极严,他会经常出其不意地跑到实验室看他的研究生们的实验进度如何,如果因不努力而进度落后了他会毫不留情地批评。 朱棣文的工作十分繁忙,除带研究生及上课外,还要从事原子物理学研究。因此他很爱惜时间,即使在外出旅行等飞机时也会拿出一张纸来做计算。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爱好打网球、游泳、骑自行车,还喜欢烹饪。他的父亲称赞他很能干、人缘好。总有一大堆朋友,而且很孝顺,老人家最爱品尝他做的烤鸭和他调制的香槟酒。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像1996年获左根汉研究奖;1993年获第一个国际大奖;1987年获美国物理学会艺术奖等,他都没有表示出特别的兴奋。这次获奖他仍然表示:"我还是我,跟昨天没有什么两样。"在获知得奖的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去上课。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么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在谈到所获诺贝尔奖金时,他以幽默的口吻说,目前还没有考虑到如何处理这笔奖金,但在扣除了给"山姆大叔"的税后,可能就所剩不多了。但"至少可以付一部分未还清的贷款"。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01. 熟鸡蛋孵出小鸡,居然还能发论文?

4月26日,一篇刊登在《写真地理》杂志上、主题为 熟鸡蛋能变回生鸡蛋并孵出小鸡 的科研论文刷爆全网。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难道 科技 进步到蛋白质变性都可逆了?难道煮熟的鸡子真能飞了?这还不马上把诺贝尔返生了给作者颁奖!

论文一作是郑州市春霖职业培训学校的校长郭平,我当即开扒,发现她一共用了 两篇论文 共计两张A4纸来讲述这一诺奖级成果。上面那篇是2020年6月发表,主要讲 熟鸡蛋如何变成生鸡蛋的 。第二篇是2021年3月发表,主要 讲小鸡是怎么孵出来的(???)

后台回复“鸡蛋”可获得两篇论文原版

我推测成果的核心技术点应该在第一篇,就仔细研读了一下。论文前一半都在讲实验,流程大概是把 生鸡蛋煮熟 — 打碎发现真熟了 — 施法返生 — 打碎发现真变成生鸡蛋了!

其中,大家最为关心的 施法返生 环节,论文仅用了一句话“ 学生利用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 ”就概括完毕。你这学校里的学生都是X战警吗!有没有可能是蛋没煮熟啊!溏心蛋的可能性更大吧!你15个字就返生了,这返生速度比我反悔速度都快啊!

作为一名在量子波动速读上小有所成的人,我一个没忍住展开了实验验证...

实验宣告失败。而在原论文中,作者验证实验真实性的方式竟然是人证...给科研圈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倍感离谱的我又回溯了一遍论文,离谱地发现第一篇论文发表时间是2020年6月,但是文中写的实验时间却是2020年8月!难道! 郭平老师才是真正的返生之人?!

在最新的采访中,作者本人表示熟鸡蛋返生是使用了一种时间倒流技术。啊,这么解释的话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作者原声大碟:时光倒流 来自毕导 00:0000:06

这我们成立一个郭平研究院,把郭平的技术研究透彻,全体学会返生之术,岂不是又能踏平美利坚,活捉特朗普了!可能有读者会说,毕导,现在应该活捉乔拜登了啊?错!我们已经学会了时间倒流了,当然是回到过去活捉特朗普更刺激啊!

02.细扒论文作者,越来越离谱

能编出熟鸡蛋返生这么天才的论文,我不禁对一作郭老师本人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郭平 ,原名郭花平,aka郭平、郭萍。发论文的时候署名郭平,当校长的时候叫郭萍,上次看到有这么多重掩护的人还是利路修

郭老师长期从事人体潜意识唤醒开发运用研究,著作颇丰。有 《煮熟绿豆返生发芽的实验与思考》 《物体穿瓶越壁的实验与思考》《意念照相与录相》等等让我 光看标题拳头就硬了的著作。

鸡蛋能返生,熟绿豆尼玛也能返生??我直接50米冲刺搜索到了这篇文章,发现这个实验果然比鸡蛋还要离谱。鸡蛋返生只是孵出了小鸡,但绿豆返生是变成花生了啊!

实验是这样的:郭老师找来8名培训班学生来返生绿豆。绿豆由一名家长提供。学生需要将生绿豆含在嘴里, 运用脑屏与绿豆对话让绿豆返生 ,过程中能听出绿豆的性别

听说过兔分雌雄,但没听说绿豆也分雌雄,是有什么口感上的不同吗?平时喝绿豆汤的时候还是太粗心了。实验共有7人11次返生了绿豆,返生后的生绿豆又恢复了生意!

看到这里我觉得平平无奇,只能证明郭老师的论文是自己写的。不过接着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返生过程中,有一个同学的绿豆竟然返生成了花生!还是带皮的那种!面对这种奇迹, 谁能相信这不是事前把花生含在嘴里再吐出来呢?

但郭老师认为这一定是有科学依据的。她认为是多维空间的作用。在多维空间里物体可以变化成任何形态,人也可能变成动物植物无机物…

看完这段我忽然顿悟了,原来多维空间竟在我嘴里。下面我也给大家表演一下我是如何运用多维空间来变幻物体的

《吃坚果吐高粱饴》

了解完一作的学术水平,我又对二作三作产生了好奇。

我惊喜地发现,二作郭大安是小学老师兼孵化场老板。郭老板担心自己被人质疑养鸡不端,连忙表示这个实验我不懂

三作名叫印大民。不像鸡场老板不懂科学,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人体科学,并与郭老师密切地合作过另一篇名著《 宏观物体隐形传输现象再 探索 ——抖药片 》。撇开抖药片这三个字,这篇光从摘要看理论素养就深不可测

有费曼内味了

实验具体内容就是召集一波孩子一起来抖药片,随着实验的进行,他们发现封闭药瓶里的药片争先恐后地被抖出来,认为这是宏观物体隐形传输现象的重要证据,也是现代科学的致命漏洞

怕不是脑子漏洞了

这种隔空传送让我联想到了我国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的研究。目前潘建伟只能实现几十个光子的量子隐形传态,而印大民等人却已经能实现上百个药片的传输。 真是南有潘建伟,北有印大民啊!

我还上了印老师的视频课。我发现印老师是一个理论实践两手抓的科学强人。他还熟练掌握宏观物体隐形传输中的水遁、气遁、土遁、火遁等技术,不知道他是来自哪个忍者村。

曾用水遁摸出过黄鳝、摄像头、酒瓶、菩萨以及人民币几十万元

话说钱在水里不会湿吗

他还把这些开成了课,虽然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但这不比博人传燃?

03.屡禁不止的教育局

这些能人异士兴风作浪的最终目的,往往就是开班卖课学生。果然,很快我就扒出了郭平等人的智慧结晶—— 春霖教育,一个专注青少年全脑开发的专业机构

点进专栏页面可以发现,该机构基于“全脑开发”这一核心目的,开设了 “快速作文创作” 、 “原子能量波动速读” 、 “超感知潜能全脑” 等多层次教学课程。非常丰富全面,堪称我多年来打假对象的集大成者,我们历来吐槽过的伪科学他们全都搞了一遍

官网还放了一些学员成果展示,比如暗视、蒙眼穿针、蒙眼写作业等。其中这个蒙眼写作业我刷了1个小时都没刷出来,可能我的眼睛被蒙住了吧

春霖教育首创于河南郑州市,但并不局限本土,还辗转全国各地搞开发。比如郭平、印大民等领军人物,就曾助力过 新疆全智星学习力潜能成长应用中心 的发展

在向外扩张之余,春霖教育也并没有忘本。就本次 “利用时光倒流实现熟鸡蛋孵小鸡” 的新型课程,校长郭萍给出了 “外地学生一年十几万,郑州当地孩子只要6万” 的特大优惠!回馈家乡父老的力度之大,感觉当地人不上这课会倒亏10万(不是

看着这些所谓课程和创新技术,我真的很难想象如此离谱的东西居然会成为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写真地理》工作人员也表示, “该论文正常审核是不会通过的”。 我估计是仔细审核了才通过的

我估计这就是辣鸡教育机构和辣鸡杂志共同打造的产业闭环,两者互帮互助共同进退,把一众家长得团团转:

这些机构为了钱毫无底线,真的可恶!

但居然有那么多家长会斥巨资送孩子去学,也真的可悲...

为啥看上去这么明显的局,会真的到家长呢?

因为这一套组合拳确实能混淆视听:商业集团发表“学术论文”,大肆宣传所谓优秀学员的成果,屡屡刺激着家长的神经。而本该承担科普义务、求真务实的学术期刊,也跟着同流合污,颠倒黑白...

那孩子们返生鸡蛋、绿豆的时候,自己难道不会觉得荒诞吗?

有可能不觉得。也有可能他们的确觉得荒诞,却只能硬着头皮欺自己,毕竟身边的小伙伴们都返生成功了,我失败了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

自身知识的匮乏+商业集团的洗脑+科普机构的误导,就这样让望子成龙的家长一念之差上当受。

可见科普之路真是任重道远啊! 希望每位懂科学知识的读者朋友们,勇敢地向你们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做做科普,也向家族群里的奇怪谣言说不!别让这些局再把纯良之人引向歧途!

也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擦亮眼睛,不要在教育压力的挑拨下蒙蔽了双眼,不要让孩子在虚假的环境中被伪科学毒害,逐渐丧失辨别真相的能力。

真正的科学,应该是引人思考的真理,而不是令人失望的局。

截至2015年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有9位,他们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屠呦呦。2013年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长远的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1] 话音未落,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便唱起了反调,在广州的一场教育论坛上,他指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在大陆受过中小学教育”,他甚至认为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1] 如郑也夫教授所说,新中国的教育确实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获得者。8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也仅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接受过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曾在北京读过小学,后到香港和美国深造。

你好,根据一般习惯,是以杂志实际出版的日期为准,因为自它印刷并公开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出版的事实标准。杂志上标注的刊期只是杂志社为了杂志的时效性所以都会把时间往后写,这样当你8月收到9月杂志的时候不会觉得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刊物来说,这样能避免读者买杂志总觉得像是买到过期的一样,保持读者的新鲜感。一般杂志从收稿到编辑、校对、印刷、发行都会有不同的时长,刊期越长(月刊、双月刊、季刊)出版周期就越长,特别好的学术期刊,长的甚至半年一年,所以你发表时一定要注意问清杂志的出版时间能不能赶上你的时间需要,以免做了无用功。要发表可以再问我,我就是杂志编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