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理工科发表论文中李的

发布时间:2024-07-01 01:54:29

理工科发表论文中李的

发表用来做什么呢

论文发表其实不难的,有文章发不了,或者是不会写文章的,该怎么办呢?一、找朋友,托关系,搭上一点人情,省钱也快捷,即使文章质量差一点也没关系。二、找中介(huikanchina),现在大部分人都私下找中介,只有我们这些不知道的才傻傻的自己去投稿,根本没机会发表,因为排队都让中介排到前面去了。找中介可以少操心

李德毅 (1944.11.28——)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出生于江苏省泰县。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海里奥特·瓦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总参第61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参加了多项电子信息系统重大工程的研制和开发。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和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一阶谓词逻辑的对等性,提出云模型和发现状态空间,用于不确定性知识表示和数据控制,在智能控制“三级倒立摆动平衡”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9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中文著作5本、英文专著2本。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8年被聘为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其实现在的学术性刊物都因评职称变得不那么学术,也不那么专业,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肃。而且因为体制改革,现在发表文章都需要收取版面费,所以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的话,最好选择不发。如果为了理想和见证自己的话,实在想发的话,也可以试试这个邮箱 ,回复很快。

中科大吴李康发表的论文

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有关发表SCI论文的奖励暂行条例20011、对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文章,奖励作者个人150000元人民币。2、对发表在影响因子2以上的SCI文章(影响因子以当年中科院评估中心统计为准,下同),奖励作者10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对于所外人员在我所没有课题经费的,只追加个人奖金,下同),另追加个人奖金10000元人民币。对在中科院评估中心SCI入围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也依此办理。3、对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1小于2的SCI文章,奖励作者6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另追加个人奖金6000元人民币。4、对发表在影响因子小于1的SCI文章,奖励作者3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另追加个人奖金3000元人民币。5、对发表在国外正式出版物上的非SCI文章(如出版社出版的会议论文文集和书中的文章),只奖励作者人民币2000元。6、对发表在SCI Extension上的文章,只奖励作者人民币1000元。二、福建师范大学不论级别和影响因子,每篇SCI奖励5000,EI奖励3000元。三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SCI论文的奖励:按照一级学科分类,将高水平的SCI期刊(主要是国外著名英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界限、影响因子界限以上的部分著名期刊名称及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列出,供广大师生投稿时参考。1、在Nature、Science 上发表论文,予以特别奖励10万元现金。2、对发表各一级学科中影响因子界限以上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1.5万元,其中0.5万元现金,1.0万元科研经费;3、对发表各一级学科中影响因子界限以下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0.3万元,其中0.1万元现金,0.2万元科研经费。4、对自论文发表之日起,三年内被他人引用(不包括自引)达10次或10次以上的SCI论文,每篇奖励1.5万元,其中0.5万元现金,1.0万元科研经费。此项奖励针对自2001年1月1日起以后发表的论文而言。科技处受理时间为每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5、设置单篇影响因子最高奖、影响因子累加最高奖、论文篇数最高奖,再分别奖励1万元、0.5万元、0.5万元现金。四、黑龙江大学学校规定:对于SCI论文以我校为第一单位、主要作者(第一名)目前仍在我校工作,按其文章的IF确定。奖励金额按1000乘以影响因子的平方,在扣除所得税。发一篇3.0左右的文章能得7000元左右吧。若是发出Science,Nature,奖励10万。如果影响因子小于1.0,如国内的杂志,则按每篇500元奖励。五、中科院兰化所奖励额度:影响因子×500RMB六、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对于SCI论文,每篇按照影响因子奖励,一般在1000-5000元。2、EI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通过上述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几个高校及研究所对于学生和员工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奖励政策,可以看到各在单位和高校是比较重视员工和学生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在sci期刊发表论文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不过,含金量高也就意味着投稿难度大。关于“发表sci论文有什么奖励”就介绍到这里了,有想在sci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可以咨询期刊天空在线编辑,给您提供专业论文发表服务。关于我们1、期刊天空网具有20年学术咨询服务经验。2、正规期刊。国内、国际期刊齐全。3、服务从论文质量到选择期刊。我们多用心 作者少操心阅读原文

同等学历报考中科大不需要发表论文。

评职称需要学历或该学历相对应的工作年限,由于所评职称系列不同,学历和工作年限要求也不同。再就是考职称计算机和外语,当然有的人可以免考,要根据当地人事部门的政策执行,各地是不同的。

还有就是要通过相关专业课考试,这个问题要问单位人事处,一般单位统一出题。档案放在当地人才市场的要咨询人才市场。

发表论文写作要求:

1、按照单位科研课题、上级主管部门的基金课题以及所在教研室研究方向撰写的论文,必须按照严谨的学术论文风格撰写。

2、格式标准按照:标题、小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介绍、英文标题、英文关键词、英文摘要来书写。

(1)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

(3)提要:也称为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中科大李旭东发表的论文

男,32岁,右上臂刀割伤16小时。查体:T36.5℃,P80次/分钟,R18次/分钟,BP120/80mmHg,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腹软,无压痛,右上臂外侧纵行伤口长约4cm,边缘尚整齐,清创后,伤口不缝合,此时伤口内应放置的引流物是(请求答案和解释)A硅胶管B生理盐水纱条C烟卷纱条D乳胶片E乳胶管

是的,是因为每年的出生率特别的高,但是天才出现的几率特别的小,而且人数也比较少。

古代的数学家有张丘建、朱世杰、贾宪、秦九韶、李冶、刘胡明复、冯祖荀、姜立夫、陈建功、熊庆来、苏步青、江泽涵、许宝騄、华罗庚、陈省身、林家翘、吴文俊、陈景润、丘成桐、冯康、周伟良、萧荫堂、钟开莱、项武忠、项武义、龚升、王湘浩、伍鸿熙、严志达、陆家羲、苏家驹、王菊珍、谷超豪、王元、潘承洞、魏宝社、高扬芝、徐瑞云、王见定、吕晗.徽、祖冲之,现代的数学家有

我觉得也有这个可能。因为有很多的人也是非常聪明,他们也是学霸的一种人,但是他们也没有成为天才那种,让人觉得神奇不可思议。

中科院李魁岭发表的论文

韩国与中国唇齿相邻,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韩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朝鲜半岛。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中国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当时朝鲜半岛可能会接触中国的饮茶,但无可靠的文字记载因而忽略。下面从新罗统一、高丽、朝鲜、现当代四个时期来叙述韩茶道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罗统一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普及,中国茶道——煎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兴盛,茶具独立发展,茶书画初起,茶馆萌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一个高峰。 (一)新罗饮茶之始 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6�1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三国遗事》中收录的金良鉴所撰《驾洛国记》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茶作祭祀之用。由此可知,新罗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二)新罗饮茶的发展 在宫廷,新罗大多数国王及王子与茶相依,茶为祭祀品中至要之物。三十五代景德王(公元741-765年在位)每年三月初三集百官于大殿归正门外,置茶会,并用茶赐臣民;在宗教界,与陆羽同时代的僧忠谈精于茶事,每年三月初三及九月初九在庆川的南山三花岭于野外备茶具向弥勒世尊供茶,忠谈曾煎茶献于景德王;仙界人物花郎饮茶以为练气之用,花郎有四仙人在镜浦台室外以石灶煮茶。曾在大唐为官的新罗学者崔致远有书函称其携中国茶及中药回归故里,每获新茶必为文言其喜悦之情,以茶供禅客或遗羽客,或自饮以止渴,或以之忘忧。崔致远自称为道家,但其思想倾向于儒家,被尊为“海东孔子”。 (三)新罗茶风的兴盛 《三国史记�6�1新罗本纪�6�1兴德王三年》载:“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命植于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于此盛焉。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已有茶。唯此时方得盛行。”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三年(公元828年)新罗使者金大廉,于唐土得茶籽,植于地理山。韩国饮茶始兴于九世纪初的兴德王时期,并且开始种茶,这时的饮茶风气主要在上层社会和僧侣及文士之间传播,民间也开始流行。 (四)新罗的饮茶法 新罗当时的饮茶方法是采用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茶经碾、罗成末,在茶釜中煎煮,用勺盛到茶碗中饮用。崔致远在唐时,曾作《谢新茶状》(见《全唐文》)其中有:“所宜烹绿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瓯”,描写的便是煎茶法。崔致远为创建双溪寺的新罗国真鉴国师(公元755-850年)撰写的碑文中记:“复以汉茗为供,以薪爨石釜,为屑煮之曰:‘吾未识是味如何?惟濡腹尔!’守真忤俗,皆此之类也。”真鉴国师曾于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学,“为屑煮之”乃将茶碾罗成末煎之,且用石釜煎茶。崔致远于唐僖宗时在唐,正是唐代煎茶法盛行之时,故回国后带回大唐的煎茶法。 新罗统一初期,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是新罗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且用茶祭祀、礼佛。新罗统一后期,是新罗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时期,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总之,新罗统一时期,新罗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二、高丽王朝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点茶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茶馆兴起,茶书画始兴,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二个高峰。 高丽王朝时期,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兴盛时代。高丽的茶道——茶礼在这个时期形成,茶礼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百姓中。 (一)王室及朝廷茶文化 每年两大节:燃灯会和八关会必行茶礼。燃灯会为二月二十五日,供释迦,八关会是敬神而设,对五岳神、名山大川神、龙王等在秋季之十一月十五日设祭。由国王出面敬献茶于释迦佛,向诸天神敬祷。 太子寿日宴,王子王妃册封日,公主吉期均行茶礼,君王、臣民宴会有茶礼。朝廷的其他各种仪式中亦行茶礼。 (二)佛教茶文化 高丽以佛教为国教,佛教气氛隆盛,禅宗中兴,禅风大化。中国禅宗茶礼传入高丽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中国唐代怀海禅师制订的《百丈清规》,宋代的《禅苑清规》、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和《禅林备用清规》等传到高丽,高丽的僧人遂效仿中国禅门清规中的茶礼,建立韩国的佛教茶礼。如流传至今的“八正禅茶礼”,它以茶礼为中心,以茶艺为辅助形式。表演者席地而坐,讲究方位与朝向。 高丽王朝时期与新罗时期的明显区别不仅以茶供佛,而且僧侣们要将茶礼用于自己的修行。真觉国师便欲参悟赵州“吃茶去”之旨,其《茶偈》曰:“呼儿音落松罗雾,煮茗香传石径风。才入白云山下路,已参庵内老师翁。” 著名诗人、学者、韩国茶道精神集大成者李奎报(1168-1241)也把参禅与饮茶联系在一起,其诗有:“草庵他日扣禅居,数卷玄书讨深旨。虽老犹堪手汲泉,一瓯即是参禅始。……”表现了禅茶一味的精神。 (三)儒道两家的茶文化 高丽末期,由于儒者赵浚、郑梦周和李崇仁等人的不懈努力,接受了朱文公家礼。在男子冠礼,男女婚礼,丧葬礼,祭祀礼中,均行茶礼。著名茶人、大学者郑梦周《石鼎煎茶》诗云:“报国无效老书生,吃茶成癖无世情;幽斋独卧风雪夜,爱听石鼎松风声。” 流传至今的高丽五行献茶礼,核心是祭祀“茶圣炎帝神农氏”,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是韩国茶礼的主要代表。道家茶礼,焚香、叩拜,然后献茶,其源出于宋。 (四)庶民日常用茶 高丽时代百姓可买茶而饮,在冠礼、婚丧、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典礼中均用茶。 (五)饮茶方法 高丽时期,早期的饮茶方法承唐代的煎茶法;中后期,采用流行于两宋的点茶法。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宋朝使者徐兢一行访问了高丽,徐后来著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但图已佚失,惟文流传。其《茶俎》条记:“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锡赉之外,商贾亦通贩。故迩来颇喜饮茶,益治茶具,金花乌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制度”。其时以中国团饼茶为贵,茶具、饮法皆仿效中国制度。徽宗时,是中国点茶道的高峰时期,赵佶本人就是点茶高手,亲撰《大观茶论》。高丽接受中国点茶道当不会晚于北宋徽宗时。 李奎报在《谢人赠茶磨》诗中说:“琢石作弧轮,回旋烦一臂。……研出绿香尘,益感吾子意。”用石制的茶磨研出绿色的香茶粉。李仁老(1152-1220)《僧院茶磨》诗:“风轮不管蚁行迟,月斧初挥玉屑飞。法戏从来真自在,晴天雷吼雪霏霏”。唐代煎茶用茶末,碾即可;宋代点茶用茶粉,非磨不可。故知当时的高丽流行点茶法。 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兴盛之时,初期流行煎茶道,中晚期流行点茶道。茶具文化也极辉煌,并影响日本。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就是代表。 总之,宋元时期,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便是代表。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的最辉煌时期。

沈阳理工李松论文发表

张子煜,肖冰,王波,等. 钎焊金刚石薄壁小孔钻研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1,40⑷:40-41,61李松,肖冰,张发垒,王波. 钎焊金刚石线锯切割铝合金厚板试验研究.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0,39⑷:23~24,46张发垒, 肖冰. 钎焊金刚石线锯的制作工艺.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09, 38 ⑶ : 87~89丁文锋,徐九华,傅玉灿,苏宏华,肖冰,徐鸿钧. 银铜钛合金与立方氮化硼磨粒钎焊界面显微分层结构及形成机理. 机械工程学报,2008,44⑹:61~65(EI收录)丁文锋,徐九华,傅玉灿,肖冰,苏宏华,基于残余应力分布优选钎焊CBN 磨粒出露高度,中国机械工程,2007,18⑽:1235-1238丁文锋, 徐九华,周来水,傅玉灿,肖冰,苏宏华. 立方氮化硼超硬磨料与45钢钎焊接头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 机械工程学报,2007,43⑸: 133-137(EI收录)丁文锋,徐九华,傅玉灿,苏宏华,肖冰,周来水. 单层钎焊立方氮化硼砂轮工作面磨粒包埋深度的确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7,17⑶:441-445(SCI收录)包华,肖冰. 标准砂研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07丁文锋,徐九华,沈敏,傅玉灿,肖冰,苏宏华. 活性元素Ti在CBN与钎料结合界面的特征.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35⑻: 1215~1219(SCI收录)李曙生,徐九华,徐鸿钧,傅玉灿,肖冰. 钛基钎料真空钎焊金刚石的试验研究.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 25⑴:77-80(EI收录)马伯江,徐鸿钧,傅玉灿,肖冰,徐九华. 两种钎焊金刚石工具微观结构的对比分析. 机械工程材料,2005, 29⑺:10-13(EI收录)马伯江,徐鸿钧,傅玉灿,肖冰,徐九华. 高频感应钎焊金刚石界面特征. 焊接学报,2005,26⑶:50-54(EI收录)苏宏华, 徐鸿钧,傅玉灿,肖冰. 多层烧结超硬磨料工具现状综述与未来发展构想. 机械工程学报,2005,41⑶:12-17 (EI收录)卢金斌,徐九华,徐鸿钧,傅玉灿,姜澄宇,肖冰. Ni-Cr合金真空钎焊金刚石界面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焊接学报,2004,25⑴:21-24(EI收录)马伯江,徐鸿钧,傅玉灿,肖冰,徐九华. 金刚石磨盘磨削的磨粒损伤特性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2004,15⑿:1085-1088(EI收录)靳晓丽,袁军堂,肖冰. 工程陶瓷材料孔加工技术的试验. 工具技术. 2004,38⑸武志斌,徐鸿钧,姚正军,肖冰,傅玉灿. Ni-Cr合金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界面结构的研究. 应用科学学报,2002,1:10~13(EI收录)肖冰,徐鸿钧,傅玉灿,孙方宏. 采用径向射流冲击与钎焊砂轮解决磨削烧伤的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2002,38⑴:91-94 (EI收录)肖冰,徐鸿钧,傅玉灿. AgCuTi合金钎焊单层CBN砂轮的研究. 焊接学报,2002,23⑵:29-32(EI收录)肖冰,徐鸿钧,傅玉灿. 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关键问题的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2002,13⒀:1147-1149武志斌,肖冰,徐鸿钧.单层钎焊超硬磨料砂轮与绿色制造.机械制造,2002,40(455):10-11肖冰,徐鸿钧,武志斌. Ni-Cr合金真空钎焊金刚石砂轮. 焊接学报,2001,22⑵:23-26(EI收录)肖冰,徐鸿钧,武志斌. 加Cr银基钎料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实验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33⑴:46-49 2001年姚正军,徐鸿钧,肖冰,等. Ni-Cr合金Ar气保护炉中钎焊金刚石砂轮的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2001,12⑻:956-958武志斌,徐鸿钧,肖冰. 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实验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2001,12⑿:1423-1424武志斌,肖冰,徐鸿钧. 单层钎焊金刚石砂轮工艺研究初探.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30⑴:53-54武志斌,肖冰,徐鸿钧. Ni-Cr合金真空钎焊金刚石砂轮的研究. 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20⑹:888-891姚正军,徐鸿钧,肖冰,Ni-Cr合金钎焊金刚石砂轮机理的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2001,32⑷:96-98武志斌,徐鸿钧,肖冰,等. 氩气保护条件下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研究. 航空学报,2001,22⑹:573-575肖冰,武志斌, 徐鸿钧. 银基钎料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研究.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1,1(121):4-7武志斌,肖冰,徐鸿钧. 真空感应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实验研究.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37⑴:18-21武志斌,徐鸿钧,肖冰. 真空条件下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研究.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⑵:47-49武志斌,肖冰,徐鸿钧. 单层钎焊超硬磨料砂轮与绿色制造. 工具技术,2001,40(455):10-11武志斌,徐鸿钧,肖冰. 银基钎料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试验. 焊接学报,2001,22⑴:24-26武志斌,肖冰,徐鸿钧. 难加工材料磨削弧区强化换热的研究. 航空工程与维修,2001,⑴:26-27武志斌,徐鸿钧,肖冰. 磨削弧区强化换热装置的改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33⑵:163-165姚正军,徐鸿钧,肖冰,等. Ni-Cr合金与金刚石和钢基体界面微区的分析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33⑷:311-314肖冰,徐鸿钧,武志斌.Ni-Cr合金真空感应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实验研究.工具技术,2000,34⑽:3-5肖冰,徐鸿钧,武志斌.金刚石与金属基体钎焊机理的研究.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0,36⑹:21-24肖冰,袁军堂,马少杰.汽车防抱制动液压调节器的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30⑹:668-674

李松,笔名李凇。湖北荆州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2003年调到北京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美术史,佛教美术史,道教美术史。主要著作有《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远古至先秦绘画史》、《陕西古代佛教美术》等。2009年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国家最高美术奖项);2002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999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首届“美术学论文奖”一等奖;2006年度北京大学教师奖;2004-2005年度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主持国家艺术学科重点项目“中国道教美术史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艺术批评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