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严复发表政论文章的背景

发布时间:2024-07-04 03:00:41

严复发表政论文章的背景

详见此处 介绍的很全面的~~~

从1895年起,严复撰写了很多政治论文,他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章,抨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批判了封建主义,同时赞扬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阐述了维新变法理论和维新变法的纲领:“鼓民力”,“开民智”,“废八股”,“兴西学”;“新民德”,他呼吁禁止鸦片与缠足。创立学院,废除专制政治,实行君主立宪。严复的这些思想对当时封闭的中国人来说如同霹雳闪电,给渴望救国图存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影响很大。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1889年后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 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严复的“三民思想”是在维新运动兴起之前就产生的。早在1877—1879年留学英国期间,严复就广泛研读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考察了英、法的社会实际,为其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接连失利,在民族危亡的时势刺激下,严复接连发表政论,提出变法救国理论。1895年3月上旬, 清军在辽宁前线一败涂地。严复于天津《直报》(一家由德国人汉纳根所办的中文报纸)发表《原强》;3月中旬, 日本逼迫清廷派遣李鸿章赴日谈判,严复发表《辟韩》;5—6月间,清廷被迫签约,举国哗然,严复又陆续发表《救亡决论》。在这几篇文章中,严复首次提出了要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作为自强之本。严复说:“生民之大要三: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西方政治学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定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注:严复:《原强修订稿》,载王轼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页。)由是严复考察了中国“民力、民智、民德”的状况,得出一个基本的评价:“民智既不足以与之,而民力民德又弗足以举其事。”(注:严复:《原强》,《严复集》第1册,第15页。 )进而大声疾呼:“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夫为一弱于群强之间,政之所施,固常有标本缓急之可论,唯是使三者诚进,则具治标则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无功。”(注:同④,第27页。)“民智之何以开,民力之何以厚,民德之何以明,三者皆今日至切之务。”(注:同⑤,第15页。)严复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提到极端重要的地位,并做了具体的阐发。首先,严复认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富的标准在于“三民”:“国之强富贫弱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必三者既上而后政法从之。”(注:同④,第25页。)反之,如果“民力已恭、民智已卑、民德已薄”,(注:同④,第26页。)则富强难行,甚至导向亡国亡种的境地。严复说:“使吾之民智无由以增,民力无由以奋”,被外族“奴使而虏用”、“彼常为君而我常为臣,彼常为雄而我常为雌,我耕而彼食其实,我劳而彼享其逸……”。(注:同⑤,第12页。)那么,距“无以自存、无以遗种”的境地也就相差无几了。其次,就中国的情势而言,谋国救时的根本在于“三民”。严复指出,“民力、民智、民德”是“自强之本也”,(注:同④,第32页。)图强必须标本并治,“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表,而表将自立。”(注:同⑤,第14页。)“表者,在夫理财、经武、择交、善邻之间;本者,存夫立政、养才、风俗、人心之际。”“表必不能徒立也。使其本大坏,则表非所附,虽力治表,亦终无功。”(注:严复:《拟上皇帝书》,《严复集》第1册,第65页。)那么,“三民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严复提出了三方面的具体主张:所谓鼓民力,主要是禁止鸦片、缠足,使人民体质增强,有强健的体魄,作为提高民智和民德的基础;所谓开民智,主要是废除八股,提倡西学,使人民打开眼界,扫除蔽障,启迪新知;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创立议院,各级官吏由公民选举,以改变封建专制,使人民养成爱国公德,“合天下之私以为公”。(注:同④,第31页。)由此可见,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志趣不同,严复从一开始就将着眼点放在“民力、民智、民德”这些国民主体的革新上面,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救亡问题,其根本在于国民主体的程度的提高。从这一点出发,严复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 、新民德”的救国主张,是一种貌似缓进、实则坚实的独到之见。这一思想,同时也决定了严复在戊戌变法时期的具体表现,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当其他维新志士致力于政治活动和制度变革时,严复却以发表政论、提供思想为己任,并且他的思想比康、梁等人的政治活动具有更为持久的影响力。二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思想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包括他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和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从表面上看,严复在各方面都趋于保守,从批判封建专制转向反对共和,从提倡资产阶级新学回到封建主义旧学。但是,在这种表象的背后,被人们所忽视的,是其对“三民”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戊戌变法过程中。严复并未参加比较重要的政治活动,仅蒙光绪帝召见一次,略陈变法对策。事后应光绪帝之命,缮抄《拟上皇帝书》准备呈进,但尚未完成而政变已经发生。变法失败后,严复感慨“临河鸣犊叹,莫谴寸心灰”,(注:严复:《戊戌八月感事》,《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4页。)幸而与康梁关系不甚密切,免于株连。但严复自此更为远离政治旋涡,潜心于教书、译书、著书,继续为实现中国的富强做奠基的工作。1900年义和团之役后,严复避居

严复发表论文的背景

《原强》一文收入光绪二十七年南昌读者有用书之斋刻印的《侯官严氏丛刻》和光绪二十九年作新译书局出版的《严侯官文集》。面对甲午战败的奇耻大辱,严复意识到中国正处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的边沿,很可能会沦落为印度、波兰一样的下场。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

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严复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1889年后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校长)。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主办《国闻报》。“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 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 目前严复的故居,位于福州三坊七巷 郎官巷中

严复发表政论文章的意义

从1895年起,严复撰写了很多政治论文,他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章,抨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批判了封建主义,同时赞扬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阐述了维新变法理论和维新变法的纲领:“鼓民力”,“开民智”,“废八股”,“兴西学”;“新民德”,他呼吁禁止鸦片与缠足。创立学院,废除专制政治,实行君主立宪。严复的这些思想对当时封闭的中国人来说如同霹雳闪电,给渴望救国图存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影响很大。

《原强》一文收入光绪二十七年南昌读者有用书之斋刻印的《侯官严氏丛刻》和光绪二十九年作新译书局出版的《严侯官文集》。面对甲午战败的奇耻大辱,严复意识到中国正处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的边沿,很可能会沦落为印度、波兰一样的下场。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

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和优胜劣汰。意义:严复作为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制度的先驱者,他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步观点,服务于中国当时的社会需要,并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的,是进步的,这对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仍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严复在哪里发表政论文章

“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是严复的政论文章《救亡决论》,1895年发表在天津《直报》。

全文:

“昨者,有友相遇,慨然曰:‘华风之敝,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呜呼!岂不信哉!岂不信哉!”

意思是说,中国的国风的坏处,用八个字可以描述出来,即:以假始起,以耻而终,最后因为无耻而玩不下去了。

短短数言,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内心的道义守则、不讲诚信,就会外化为造假、作伪,最终沦为无赖之徒;倘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不兴求实之风,没有虔诚的信仰而言行背离,那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扩展资料:

救亡决论,篇名。清末学校与科举、西学与中学论争之重要论文。严复撰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斥责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实际都是些“谬妄胡涂”者。

揭露八股的三大祸害:“锢智慧”,指思想上的束缚;“坏心术”,指思想上的败坏;“滋游手”,指滋养不学无术的游民。认为变法莫亟于废八股,八股之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批判中国传统的“旧学”(“汉学”、“宋学”)、科举词章、金石书法等,认为这些都无实、无用、高谈阔论和脱离实际。只有用“西学”代替“中学”,认真向西方国家学习,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收入《严复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救亡决论

“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感觉说到中国弊病之痛处,不知何人论述,网上查到一堆答案,不甚详细,今特细查究竟,记之。先查到是严复(《救亡决论》1895发表在《直报》)下载文章,查知,并无?后下得全文版本,得之,“昨者,有友相遇,慨然曰:‘华风之敝,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呜呼!岂不信哉!岂不信哉!”看来是严复的朋友说的,他引用的,但出处还应该算在严复的《救亡决论》里,呵呵!特记之,以正视听。theggo自记之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严复很大的震动,他认为救国,只有效仿西方。他翻译的《天演论》中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严复于1800年至1900年,在天津工作生活了20年,历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教习、总办等职,并翻译了《天演论》。梁启超从1915年至1929年,寓居津门14年,潜心学术,留下了著名的《饮冰室合集》。他们俩个人,都和天津有着不可割断的渊源。

严复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等五篇政论性文章,对全国影响极大。1896年4月,梁启超离开北京前往上海,为《时务报》主笔,恰好严复去上海办事,与梁启超相识,梁启超时年23岁,严复42岁。梁启超非常崇敬严复的学问和见识,以及严复的为人,严复也赞赏梁启超为才华横溢的盖世之才。虽然俩人相差19岁,却一见如故,终成忘年之交。

1896年8月《时务报》正式出版。9月24日,严复写信给梁启超,对《时务报》大加赞扬,充分肯定其倡导维新变法,具有振聩发聋、新人耳目的作用,并汇寄一百元银票资助,表示对《时务报》的赞赏和支持。

1896年10月8日,梁启超致信严复,言他其时正学习拉丁文,又索严复的《原强》、《天演论》,拟刊于《时务报》。当时严复已完成《天演论》译文初稿,在10月15日写好自序后,一方面托人将译稿带给吴汝纶,请他指教。同时也将另一份《天演论》译稿寄给梁启超,并给梁启超写了一封信,称赞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如同旭日东升,气象万千,风行海内,影响很大。并对梁启超在学习拉丁文给予鼓励,最后回答梁启超所索文稿曰:“拙作《天演论》,仅将原稿寄去。登报诸稿,挑寄数篇,金玉当前,自惭形秽,非敢靳也。《原强》如前所陈,拟更删益成篇,容十许日后续呈法鉴如何?”接着严复就对《原强》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内容增益近半,文字亦多有改动。

梁启超是最早看到《天演论》手稿的人之一,读后誉严复为“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1897年3月,严复给梁启超写了一封长达21页的长信,批评和规劝梁启超办报和发表言论要慎重,宣传变法要有次序,尤其是对梁启超随康有为大肆宣传建立孔教会,及其发表《古议院考》以附会中国古代就有类似西方的议院和议员之类的言论,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和劝导,并深刻阐明“教不可保,也不必保”的道理。梁启超给严复也回复了一封长达3500字的长信,十分诚恳地表示:“二月间读赐书二十一纸,循环往复诵十数过,不忍释手,甚为感佩,遒至不可思议。今而知天下之爱我者,舍父师之外,无如严先生;天下之知我而能教我者,舍父师之外,无如严先生。……承规各节,字字金玉。数月以来,耳目所接,无非谀词,贡高之气,日渐增长,非有先生之言,则启超堕落之期益近矣。……来书又谓教不可保,而亦不必保。又曰保教而进,则又非所保之本教也。读至此则据案狂叫,语人曰:不意数千年闷葫芦,被此老一言揭破。不服先生之能言,而服先生之敢言之也。从此,梁启超逐渐放弃立孔教为国教的“保教”主张,并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此文成为梁启超彻底放弃保教主张的宣言书。

1897年4月2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转载了严复的《辟韩》。5月,严复在天津开始筹办《国闻报》,8月严复作《国闻报启》送《时务报》发表,9月21日严复又写信给梁启超催其刊登。10月26日《国闻报》创刊号出版,11月24日又出版《国闻汇编》第一册。《国闻报》的许多社论都是由严复撰写的,鼓吹变法维新,与《时务报》构成南北呼应之势,被誉为当时南北舆论的“两颗明星”。

1898年梁启超等的《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析》,要求废止八股取士制度,则就是通过严复在《国闻报》7月1日和7月2日的连载,而第一次公诸社会。

戊戌政变后,即使是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严复也冒着风险与梁启超保持书信往来,进行学术交流,为梁启超在日本编辑出版的《新民丛报》供稿。1901年当严译《原富》头两篇在上海出版后,梁启超立即著文在《新民丛报》第二期发表推荐,并在致严复的信中,建议译文要通俗以便阅读和扩大其影响,但严复复函认为,不宜以俗文翻译西方经典著作,各舒已见,意见虽不相同,但却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1902年2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开辟《饮冰室诗话》,在《饮冰室诗话》里,梁启超怀着无比崇敬钦佩之心,全文录下了严复作于1901年的一首七言长诗,并于诗前写了一则热情洋溢的简颂小记:“候官严先生之科学,学界稍有识者,皆知推重;而其文学则为哲理所掩,知者盖寡,余前作《广诗中八贤歌》内一解云:“哲学初祖天演严,远贩欧铅搀亚椠,合与莎米为鲽鹣,夺我曹席太不廉。”益深佩之也。”严复的这首长诗,是1901年3月北行时赠别熊季廉唱和之作,由熊季廉寄给梁启超存录的,是严复的诗歌代表之作。梁启超赞赏其作,专意录存于“诗话”中,“芳馨悱恻,辄讽诵之”。在严复和梁启超的交往中留下一段可赞美的人间佳话。

严复和梁启超二人是在维新运动的大潮中互相鼓励,图强共进,促成的战斗友谊,后来,梁启超还在《寿严几道先生》的生日祝寿诗里,由衷的赞佩说:“楞伽悟澈皆心印,震旦流传此导师”。梁启超评价《天演论》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复其首也。”所以梁在“八贤歌”的开首即称“哲学初祖天演严”。他还把严复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及欧洲近世大诗人米尔顿相提并论。并戏言严复的译著、诗作影响之大、思想之新、文笔之美,简直要夺占我辈文坛席地了!而严复对梁启超,亦有“言论界饮冰势力最巨”之誉。

严复在什么上发表政论文章

救亡图存,是甲午战争后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提出的。——肖秀荣1000题答案147页

应该是严复,他们虽然都有救亡图存的思想,但最先旗帜鲜明提出的还是严复。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偕梁启超参加会试。路过上海时,兴中会重要成员陈少白登门造访,共议时局。会试期间,中日甲午战争已近尾声。同年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康有为闻讯极为愤慨,三月二十八日,同梁启超等鼓动广东、湖南举人百余人上书都察院,请代奏皇帝拒绝批准条约。随后,各省举人亦相继上书。四月初,康约同18省举人1300多人,开会决定联合上书,会上公推康有为起草,康用一日两夜的时间,起草了1.8万字的《上今上皇帝书》,请求光绪帝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严复与梁启超关于译语之争的焦点透视 《中国翻译》2015年02期【摘要】:20世纪初,严复与梁启超曾就翻译语言发生过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论。梁启超指责严复 太务渊雅 的译语语言不利于对粗通文墨的普通民众进行思想...

《国闻报》。

《国闻报》是清朝维新派创办的一份报刊,1897年10月26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一日),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创办于天津,初期为日报,创刊一个月之后增出旬刊《国闻汇编》,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

1899年,由于慈禧太后的压制,报社被迫卖给日本外务省;之后报社被义和团战火所焚,印刷机被毁而自动停刊。

1897年10月,严复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与北洋学堂总办王修植、育才学堂总办夏曾佑、内阁中书杭辛斋等人集资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

《国闻报》每日出两张,毛边纸印刷,两张都是八开版,单面印刷,对折成四版,两张共八版,四号铅字排印,每日约8000——10000字, 其版面内容排序首先是每天的“上谕”,其次是路透社电报,再次是报馆主笔(严复)的文章。

再次是本地新闻,再次是京城新闻,再其次才是全国各地新闻。最后如果还有版面,就刊登一些外国新闻,“至于东南各省新闻,东南各报馆言之甚详,本馆一概不述。 ”

《国闻报》所发表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社论”和“来稿”部分,前者共42篇,约半数以上为严复所作。《国闻报》每月售制钱三百文,每期还会随报免费附赠一张《京报》。

1898年2月,每天销量为1500张。其中:天津100张、北京200张、俄商150张,外省700余张。

创办五个月后迫于俄国的压力,《国闻报》面临停刊威胁,王修植和严复经过讨论,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报馆设在天津租界地面,主要人物不公开露面,推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福建人李志成充当馆主。

2、撰写文章均不署名,对外不承认自己是主笔、主编。

3、严复等主要报人不踏报馆之门,办报之事聚集在王修植家里商议。

4、盘给日本人,对外宣称肉"销行不广,资本折阅"已由日人接办。

戊戌政变后,由于西太后的压制, 经营陷入困境。1899 年4 月29 日, 在日本驻天津领事郑章昌和海军中佐洗川具涌的斡旋下.以1. 1 万元的价格卖给日本外务省。

《国闻报》盘出后,外务省以西村蹲为馆主继续发行。其后《国闻报》因发表有关光绪帝废立的文章与清政府发生龃龉, 1900年4月30日日本外务省曾下达了卖却的命令.但在义和团事变之际,报社为战火所焚.印刷机被毁而自动停刊。

《天津日日新闻》 :《国闻报》在义和团事变时因遭受炮击而停刊,后该报社长西村博与该报主笔方若用赔款卫创设了一个新报。名为《天津日日新闻》机刷发刊时曾有少量的文章用日本语。1902 年, 西村博又创立了一份日文报纸《北清时报》。

因此将《天津日日新闻》的名义出让,自此以后.该报实际全部中方经营,所刊登的文章也全部用中文。由于该报乃《国闻报》的续刊。加之西村博与康有为交厚。因而被称作是君主立宪派的报纸,并且该报从外表上看很像是日本的半官方言论机关,其实该报与天津的商人倒有很深的渊源。

办报特色

严复以为,“塞于下情国必弱,昧于外情国必危”。因此,《国闻报》自创刊之日起,就特别重视对外国报刊、书籍的翻译介绍工作。他们不惜重金聘请懂得英、法、德、日文字的翻译人员,大量译载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外电、外报的消息和评论。

该报在创刊之初,即在《国闻报馆章程》中规定除京、津、华北地区的新闻外,东南各省新闻“一概不述”。《国闻报》曾用大量篇幅报道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的消息,发表了康梁在成立大会上的演说,并配发评论为其叫好。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的全部诏书哈维新派大臣的各项条陈,也都全文发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政变发生以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顶住压力,向读者报道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殉难的过程,为中国近代史留下了珍贵史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