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安徽大学陨石研究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4-07-06 23:50:30

安徽大学陨石研究论文发表

俄方称外星生命或科技先进,正在研究人类文明

俄方称外星生命或科技先进,正在研究人类文明,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 11 日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它们可能比人类更聪明,俄方称外星生命或科技先进,正在研究人类文明。

外星人到底存在不存在?UFO到底是不是外星人的飞船?这些问题,在民间已经炸了锅了,但科学家们却长期没有给出答案。

不过,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专家似乎非常喜欢公开讨论这个话题,而且不约而同地给出肯定的答案。继两大航天大国——美国和中国的专家之后,俄罗斯的专家也在最近提出了他的看法。

最近,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公司CEO(可以理解为俄罗斯宇航局的局长)罗戈津·德米特里·奥列戈维奇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他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

我们知道,最近几年的UFO和地外文明话题频频上热搜,离不开美国公布的多段UFO视频。这些视频都是美国空军拍摄的,并且拍摄到的UFO都非常诡异,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此外还有其他大量的UFO目击事件没有视频流出,但也受到了美国方面的高度重视,而且也都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甚至在公布UFO视频后,美国五角大楼还成立了不明空中现象特别工作组(UAPTF),专门调查这些现象。最近,美国不但发布了长达1600页的报告,其中有大量篇幅描述历史上的UFO事件,还时隔五十多年再次召开UFO听证会。而且,美国宇航局还刚刚成立了新的调查小组,专门花9个月的时间调查不明飞行现象,还要公开全部的数据。

美国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些UFO目击事件,并不是担心它们来自其他星球,而是担心它们来自地球,是属于某个国家的秘密武器。

有人会问:为什么UFO只出现在美国,不去其他国家呢?对于这个问题,美国专家指出,这是因为他们的拍摄设备更先进。罗戈津指出,其实苏联飞行员在20世纪70年代时也拍摄过一些UFO视频,但是目前没有关于它们的具体证据。

罗戈津指出,俄罗斯科学院也在进行着UFO事件的研究,尽管其中大部分UFO目击事件都和外星人无关,但他认为其中仍有一部分与外星人脱不开干系。

罗戈津非但拒绝排除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的可能性,甚至认为有些文明的科技远远超过了地球文明。在采访过程中,罗戈津还抛出了一个问题:“这种生命是否拥有着比我们更先进的技术,从而通过‘放大镜’观察我们,确保我们不会干扰到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呢?我们不止可以研究微生物,自己也可能像微生物一样被研究!”

这段话很有意思,它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费米悖论的疑问。如果外星人存在的话,他们在哪呢?为何我们没有发现他们呢?或许,他们拥有更加先进的技术,在更远的宇宙观测我们,而不需要靠近地球。

此外,美国宇航局局长比尔·尼尔森在去年10月份接受弗吉尼亚大学政治中心主任拉里·萨巴托教授视频对话的'时候,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首先指出了美国飞行员目击到的UFO事件存在许多疑点,进而双方讨论到地外文明的时候,他表示自己没有理由否认地外文明的存在。

还有今年年初的时候,中科院武向平院士在跨年演讲中也明确表示:正是因为相信外星人的存在,科学家们才如此坚持地寻找地外文明。他还举了两个疑似是外星人信号的例子,分别是上个世纪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Wow!”信号,以及最近比邻星传来的神秘电波。

为什么这么多专家都如此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呢?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提出了著名的德雷克方程,表述为“N=Ng×Fp×Ne×Fl×Fi×Fc×FL”,其中N代表的就是银河系内外星文明的数量。后面的参数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计算的是银河系中宜居行星的数量,后半部分计算的是宜居行星孕育智慧生命的概率。如果N大于1,就意味着银河系内很可能存在其他文明。

在银河系中,一共有1000亿~4000亿颗恒星。根据目前的研究,宇宙中有大约20000亿个星系,就算生命出现的概率再低,乘以这么巨大的基数,也很有可能是大于1的。

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们的确很难断言宇宙中不存在其他的文明。尼尔森也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甚至现在的一些理论认为还有其他的宇宙存在,如果真的如此,那我又有什么资格断言地球这颗行星是唯一一个形成并且发展出了像我们这样创造了文明和生命的星球呢?”

罗戈津没有提及平行宇宙,而是讨论了不可观测宇宙。我们知道,宇宙处于膨胀之中,而且距离我们越远的地方膨胀速度更快。根据天文学家的计算,在465亿光年以外的位置,宇宙的膨胀速度甚至超过了光速,这意味着那里发出的光永远都不可能到达地球,我们永远也观测不到那里的宇宙,所以这些空间被称为不可观测宇宙。

不可观测宇宙有多大,目前没有人知道。有天文学家推测,其直径可能达到了20万亿光年!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的可观测宇宙跟它相比简直是一粒沙子。

不管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不可观测宇宙比可观测宇宙大得多的事实基本是肯定的。罗戈津认为,在这么广袤的空间里,可能存在着无数有利于生命甚至智慧生命出现的因素存在。基于这一点,他深信宇宙中存在着其他的文明。

在直径93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中,人类探测器触及的范围还不及其1/10万亿,我们确实无法断言地外文明不存在。只能说,我们希望这些专家是错误的,宇宙中不要存在比我们先进的文明。否则的话,没人敢保证他们对人类怀有善意。

据今日俄罗斯网站报道,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 11 日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它们可能比人类更聪明,技术更先进,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类文明,只是没被发现。

罗戈津说,成千上万的因素可能促成了宇宙中任何地方生命的出现,他补充说,人类研究太空的能力仍然有限," 我们知道‘大爆炸’理论,但如果这个‘大爆炸’只发生在我们可见的宇宙的某一部分呢?可能还有其他世界 ...... 以及无数的因素可能有助于生命的出现,包括智能生命。"

当地时间6月11日,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而且可能比人类更聪明,技术更先进。

他甚至说,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类文明,只是地球人还没发现,像人类研究地球上其它物种一样。

罗戈津认为,宇宙里有几千种因素都可能促成生命出现。

他说:“我们都知道大爆炸理论,但如果这个大爆炸只发生在我们可见宇宙的某个部分呢?也许还有更多这样的世界。”

据她透露,俄罗斯科学院一直在搜集有关地外生命、不明飞行物的资料,虽然99.9%都被证明是与地外生命无关的“大气或其它物理现象”,但他亲自看过一些退伍苏联试飞员的报告,他们都目睹过无法解释的现象。

就在上个月,美国国会首次举行关于UFO的公开听证会,五角大楼发布了神秘物体掠过飞行员的片段,官方称其为“不明空中现象”(UAE),大多数目击事件都发生在美军事训练场和测试场。

2004年以来,美国海军飞行员报告了144次UAE事件,其中大部分的结论是“可能确实代表了某些未知的物理对象”。

五角大楼尚未排除这些事件与外星生命有关的可能性,但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表明UAE来自外星人。

而在6月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刚刚宣布,正在组建一个独立团队,启动一项对不明飞行物(UFO)的研究,预计今年秋季开始,耗时9个月,研究费用不超过10万美元。

罗戈津说,俄罗斯科学院一直在进行研究,并 " 收集与地外生命,特别是 UFO 有关的事实 ",不过他补充说,俄罗斯专家审查的所有此类案例中,99.9% 都是 " 大气和其他物理现象 ",与任何地外智能生命的假设无关。

他补充说:" 我们仍然认为这种 [ 真正的 UFO ] 目击事件可能已经发生了。" 罗戈津还说,他亲自看过一些退伍苏联试飞员的报告,他们报告在首波试飞时目睹了无法解释的现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收到过类似信息。

罗戈津假设,外面可能有一些生命形式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允许它们研究人类文明和我们的星球本身,就像人类对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一样。他补充说:" 我们可以研究细菌,但我们也可以像细菌一样被研究。"

自 2017 年以来,美国的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有所增加。当时,有人透露,五角大楼有一个被称为高级航空航天威胁识别计划(AATIP)的项目,其任务是识别所谓的 " 不明飞行现象 ",或 UAP(也通常被称为不明飞行物,或 UFO)。

5 月,美国国会举行了自 1970 年代以来第一次关于 UAPs 的公开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展示了几段显示被认为是 UAPs 的视频,但没有提供关于视频中看到的物体的具体解释。他们还说,美国军方没有试图接触任何观察到的物体,因为不清楚它们是否有人驾驶。

最近,随着话题“首次在地球外确认生命之源存在”登上热搜第一,公众对于外星人这个话题的兴趣被再次提升。俄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11日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类文明,只是没被发现。

俄航天局局长:外星生命或正在研究人类文明

据海外网6月12日援引今日俄罗斯网站报道,俄罗斯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11日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表示,他相信外星生命的存在,它们可能比人类更聪明,技术更先进。外星生命可能正在研究人类文明,只是没被发现。

报道称,罗戈津11日接受“俄罗斯24”新闻频道采访时表示,他赞成宇宙中有数千种因素可能促成生命出现的理论。“我们都知道大爆炸理论,但如果这个大爆炸只发生在我们可见的某个部分呢?也许还有更多这样的世界。”

罗戈津表示,俄罗斯科学院一直在搜集有关地外生命及不明飞行物的资料,虽然俄专家审查的此类案例中,99.9%都被证明是与地外生命无关的“大气或其它物理现象”,但罗戈津称,他亲自看过一些退伍苏联试飞员的报告,他们报告在首波试飞时目睹了无法解释的现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收到过类似信息。

罗戈津认为,地球外可能存在某种生命形式,它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够研究人类文明和地球本身,就像人类研究地球上其它物种一样。

截至发稿,话题“俄方称外星生命或在研究人类文明”已登上微博热搜榜第八位,再次引发网友热议。

地球外首次确认“生命之源”,是否能证明地外生命真实存在?

6月8日,“首次在地球外确认生命之源存在”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

据央视新闻援引日本经济新闻6月6日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从小行星“龙宫”带回地球的沙子样本中,发现了“生命之源”——氨基酸。这是首次在地球以外确认氨基酸的存在。

据科技日报微博消息,据日媒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称,科学家在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了20多种氨基酸。这是第一个证明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证据。

2020年12月,“隼鸟2号”的回收舱从小行星“龙宫”返回地球,并带回约5.4克行星表面样本。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名誉教授小林宪正表示,在地球以外天体上发现多种氨基酸“史无前例”,甚至可能暗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这也意味着氨基酸可能存在于其他行星和天然卫星上,暗示生命可能诞生在宇宙中比以前认为的更多的地方。

此次,“隼鸟2号”采集样本来自不受阳光或宇宙射线侵蚀的小行星地下物质,对其分析是在没有将其暴露于地球空气中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意味着研究人员首次证实了外层空间中也存在生命的组成部分。

新华社报道称,“隼鸟2号”于2014年发射,2018年6月抵达“龙宫”附近并采集了小行星岩石样本,“隼鸟2号”回收舱于2020年12月返回地球。有关研究成果还在汇总阶段,今后详细的分析数据将通过论文发表。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物质,某些氨基酸与生命的形成关系密切。有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也存在氨基酸,但由于地球温度变高而消失,之后陨石再次将氨基酸带到了地球上。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视频截图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是形成生命不可或缺的有机分子。虽然还不知道氨基酸是如何到达古代地球的,但有一种理论认为,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氨基酸就已大量存在,但在地球被岩浆覆盖变得极其炎热后便不复存在,但随后又被流星从外太空重新引入。也有理论认为,氨基酸本身就存在于地球表面。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氨基酸是生命体中的重要物质,是合成蛋白质的基础。大量不同的氨基酸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完成生命体重要的生理活动。但发现氨基酸并不能证明地球以外就有生命。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卢恒谦指出,首先,生命的构成至少需要20余种元素,远不止氨基酸所含的碳、氢、氧、氮等;其次,除氨基酸外,生命的构成还需要其它许多条件,也会受到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仅有氨基酸不能产生目前地球上定义的生命体。

此次氨基酸的发现只是提高了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想最终证实,还需要更直接的证据,比如发现化石等。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将小行星认为是构成行星体的建筑材料。然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小行星事实上可能只不过是行星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是更早期天体相互之间激烈撞击之后产生的碎片。坠落到地球上的陨石中常常含有一些细小的圆形小球,被称作“球粒”,这是熔融液滴在太阳系早期环境中快速冷凝的产物。大约92%的陨石中都存在这种球粒,科学家们一般将其视作是构建行星体的建筑材料。这些球粒物质是太阳系早期围绕太阳转动的原始行星盘的一部分,这一行星盘的主要成分是尘埃和气体物质,最终从这里将会诞生地球和其他太阳系的大行星。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球粒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星子凝聚之后大约100万年左右,而星子是构成原行星的基础建筑材料。此前有研究认为某些陨石中的球粒可能是太空中的岩石以超过3.6万公里的时速高速相撞过程中形成的。然而,对于大多数球粒的形成原因一直存在争议。现在,科学家们发现太空撞击事件可以在行星形成的最初500万年左右时间内产生足够多的球粒,其数量足以解释我们在陨石中所看到的球粒现象。这项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行星科学家布兰顿·约翰逊(Brandon Johnson)表示:“我们这项工作的最令人惊奇之处就在于,我们在地球上发现的陨石其实并不是构成行星体的建筑材料,而这是我们此前一直以来所持有的观点。但事实上,它们可能只不过是行星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因此,那些含有球粒物质的陨石——也就是所谓“球粒陨石”,或许并不能代表构成太阳系行星体的物质成分。研究组模拟了直径从100~1000公里之间的原行星体在不同速度条件下的相互碰撞情况,结果发现当撞击速度超过每小时5590英里(约合每小时9000公里)时,撞击时产生的,由熔融岩体物质构成的羽状溅射物会形成毫米级液滴,并会很快冷凝形成球粒形状。研究人员计算显示,在一个典型的原行星盘内部,这一碰撞机制可以产生多达20万亿亿千克的球粒物质。相比之下,今天小行星带的物质总质量大约为3万亿亿千克。这一结果意味着天体撞击机制可以在小行星带内产生大量球粒物质,这里是几乎所有小行星最初形成的区域。约翰逊表示:“我们建立起了一个清晰的球粒物质形成模型。一旦我们了解了球粒物质形成的背景条件,我们才能真正开始理解早期太阳系的情况。”另外,约翰逊也指出他们的这项研究工作目前仅考虑了迎面撞击的情况,但在实际情况下,大量的撞击是以一定的角度发生的。不过,这样的斜角度撞击只会产生更多的溅射物,当然也就是更多的球粒物质。

小行星撞击后的碎片会变成球粒。科学家们一直将小行星认为是构成行星体的建筑材料,然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小行星事实上可能只不过是行星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是更早期天体相互之间激烈撞击之后产生的碎片,坠落到地球上的陨石中常常含有一些细小的圆形小球,被称作球粒。它是熔融液滴在太阳系早期环境中快速冷凝的产物。

安徽大学研究生发表论文

安徽大学资环院哪个博士导师好一点安徽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院(系、所):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姓名: 项兴佳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88.11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技术职称: 讲师 联系方式 招生专业名称 生态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 1. 肠道微生物生态 2. 土壤微生物生态 3. 土壤微生物修复 个人简历 2007.09~2011.07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本科); 2011.09~2014.07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南土所生物工程专业(硕士); 2014.09~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毕业论文字数是3万。不同的学校对于硕士论文字数的要求是不同的,要联系一下具体的学校进行询问,毕业论文的字数指的是正文的字数,其他部分例如目录,摘要,参考文献都是不能算到论文总字数当中的。

安徽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 院(系、所):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姓名: 项兴佳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88.11 导师类别: 硕士生导师 技术职称: 讲师 联系方式 招生专业名称 生态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 1. 肠道微生物生态 2. 土壤微生物生态 3. 土壤微生物修复 个人简历 2007.09~2011.07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本科); 2011.09~2014.07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南土所生物工程专业(硕士); 2014.09~2017.07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南土所环境科学专业(博士); 2017.08~至今 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工作。 学术成果 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安徽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建设经费项目和安徽大学资环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曾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目前发表论文19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8篇(中科院大类一区论文3篇)。 获奖情况 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1801989),23.00万,2019-2021,主持。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KJ2018A0001),6.00万,2018-2019,主持。 安徽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J01006160),8.00万,2018-2021,主持。 安徽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育项目(J05011710),4.00万,2018-2019,主持。 填表时间:2019 年3月25日

不可以。硕士生毕业发表论文一定要体现自己的科研水平。因为论文是体现科研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生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才能满足毕业条件,近两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从发表普通期刊论提升到发表核心、C刊、SCI、EI等国际核心期刊才能顺利毕业。

陨石科研论文与发表

研究人员在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了一颗有46亿年 历史 的陨石,他们说这块陨石曾经属于一个失散已久的小行星,从未成年。 科学家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写道,陨石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古老的岩石 , 也许是太阳系行星祖先剩下的少数证据之一。 “我从事陨石研究已有20多年了,这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奇妙的新型陨石,” 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的Jean-Alix Barrat 说 。 岩石名为Erg Chech 002,于2020年5月在 阿尔及利亚西南部的 Erg Chech 地区发现 。 科学家立即发现这块岩石不寻常。与大多数被发现的熔岩冷却后由玄武岩制成的陨石不同,该陨石似乎由另一种稀有的火山岩组成,称为安山岩。 研究论文称, 它被 归类 为无定形的。钙长石是由熔融岩浆制成的火成岩,来自内部经历了内部融化的岩体,该岩体将岩心与地壳区分开。 根据气象公报数据库的数据,到目前为止,仅发现了3179个无序陨石,其中75%来自太阳系内小行星带4 Vesta小行星的地壳和地幔。由于它们通常仅来自一两个行星体,因此它们几乎无法揭示太阳系行星 历史 的多样性。 然而, 据 Barrat称,这种安山型无序石 与从未发现过的任何其他陨石都不同。对岩石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它曾经熔化过,并已在46亿年前左右凝固。 地球已有45.4亿年的 历史 。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 “该陨石是迄今为止分析最古老的岩浆岩,为覆盖最古老的原行星的原始地壳的形成提供了启示 。” 研究人员写道,先前的研究发现,这种注入二氧化硅的安山岩结壳在太阳系原行星形成阶段很常见,“与陨石记录所暗示的相反”。 但是,寻找可比示例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他们说,安第斯岩石不仅在陨石记录中罕见,而且在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带中也很罕见。 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岩石必须是久违的原行 星的残余物,原行星是处于形成初期的原始行星。 研究报告称,EC 002可能是其原行星的唯一剩余证据。行星祖先的其他遗物可能被砸碎或撞碎形成其他岩石体。 研究人员认为,有些甚至可能已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第一个构建基块。 当您接近太阳系的起点时,获取样本变得越来越复杂,”巴拉特 说 。“我们可能不会找到比这个样本更旧的样本。

中科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学科带头人徐伟彪教授、李晔博士及其合作者,发现了一块特殊的来自普通球粒陨石母体的熔融残余;这块陨石形成于太阳系的早期,约4546 ± 34 Ma年前。研究团队推测,太阳系早期的冲击作用于未完全冷却的小行星有利于这类陨石的形成。

普通球粒陨石通常被划分为3-6型,变质程度从3型到6型递增;此外,还有少量的具有熔体结晶结构或经历了“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岩石,这部分岩石被称为熔融体或者7型岩石。

前人的研究显示结晶于熔融体的普通球粒陨石(如PAT 91501和MIL 05029)主要显示以下特征:

研究团队发现LL7 NWA 11004陨石发育以下特征:

图1. NWA11004的背散射图像。(a-b)PMO-0390未发生角砾化,(c-d)PMO-0391由角砾化部分和未角砾化部分组成(两者由虚线分开)。橄榄石-Ol,辉石-Pyx,斜长石-Pl。

图2 NWA 11004低钙辉石和高钙辉石的TiO2 vs. Al2O3单点投图。其他数据点来自McSween and Patchen (1989), Brearley and Jones (1998), Ruzicka et al. (2005), Mittlefehldt and Lindstrom (2001), Gastineau‐Lyons et al. (2002), and Tait et al. (2014)

此外,NWA 11004的低钙辉石显示波状消光-马赛克消光冲击特征,记录发生在熔融事件之后的冲击碰撞事件(冲击等级为S4)。磷酸盐的207Pb/206Pb年龄为4546 ± 34 Ma(图3),代表了此次碰撞事件的时间。这说明,NWA 11004的部分熔融事件发生在4546 ± 34 Ma之前。

图 3 (a) NWA 11004 磷酸盐的Tera- W asserburg U-P b反向谐和图. (b) NWA 11004 磷酸盐的207 Pb/ 206 Pb 加权平均年龄

在太阳系形成早期,假设球粒陨石母体发生热变质(26Al是主要热源)并形成洋葱层结构,6型球粒陨石在整个小行星母体所占比例最大,大约占的~70-80 vol.%,其峰期变质温度大概为~900-950℃,不足以在静压条件下使硅酸盐发生熔融 (Kessel et al., 2007; Mare et al., 2014)。

但是,近期的研究发现存在少量形成于太阳系初期的7型球粒陨石(如PAT 91501和MIL 05029的Ar-Ar年龄大约为4.46-4.53 Ga,NWA11004的磷酸盐207Pb/206Pb年龄为~4.55 Ga;Friedrich et al., 2017; Garrison & Bogard, 2001; Ruzicka et al., 2015; Trieloff et al., 2003);这些岩石的矿物晶体参数特征以及矿物化学特征均记录了高温过程(Ruzicka & Hugo, 2018)。球粒陨石母体数值模拟结果显示

(1)在太阳系形成最初的~10-20Myr,冲击碰撞频率相对较高(Bottke et al., 2015; Ciesla et al., 2013; Davison et al., 2013);

(2)在太阳系形成最初的~30-40Myr,球粒陨石母体尚未完全冷却,内部温度相对较高,可能可以达到~850–950°C(Bennett & McSween, 1996; Ciesla et al., 2013)。假设变质温度为500-950℃的5-6型普通球粒陨石受到冲击作用,只需要升高100-500℃便可发生熔融 (Tait et al., 2014)。 目前发现的7型陨石大部分都是熔融结晶或固态重结晶形成的,而NWA 11004是一块熔融残余,对进一步研究球粒陨石母体早期热演化以及冲击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及类地行星先导专项骨干成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李晔博士和骨干成员徐伟彪研究员

该成果获得了中科院行星科学先导B项目(XDB41000000),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十三五”技术预先研究空间科学项目(D020202和D020302)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3060, 41773059, 41873076和41803051)等的经费支持。

李晔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助理研究员 天体化学 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类地行星先导专项成员

徐伟彪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天体化学 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学术带头人

Li, Y., Rubin, A. E., Hsu, W., & Ziegler, K. (2020). Early impact eventson chondritic parent bodies: Insights from NWA 11004, reclassified as an LL7 brecci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Planets,125,e2019JE006360.

Bennett, M. E. III, & McSween, H. Y. Jr. (1996). Revised model calculations for the thermal histories of ordinary chondrite parent bodies.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31(6), 783–792.

Bottke, W. F., Vokrouhlický, D., Marchi, S., Swindle, T. D., Scott, E. R. D., Weirich, J. R., & Levison, H. (2015). Dating the Moon‐forming impact event with asteroidal meteorites. Science, 348(6232), 321–323.

Ciesla, F. J., Davison, T. M., Collins, G. S., & O'Brien, D. P. (2013). Thermal consequences of impacts in the early solar system. Meteoritics &Planetary Science, 48(12), 2559–2576.

Davison, T. M., O'Brien, D. P., Ciesla, F. J., & Collins, G. S. (2013). The early impact histories of meteorite parent bodies.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48(10), 1894–1918.

Friedrich, J. M., Ruzicka, A., Macke, R. J., Thostenson, J. O., Rudolph, R. A., Rivers, M. L., & Ebel, D. S. (2017). Relationships among physical properties as indicators of high temperature deformation or post‐shock thermal annealing in ordinary chondrite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3, 157–174.

Garrison, D. H., & Bogard, D. D. (2001). 39Ar‐40Ar and space exposure ages of the unique Portales Valley H‐chondrite. In Paper presented at 32n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No. 1137). Houston, TX.

Kessel, R., Beckett, J. R., & Stolper, E. M. (2007). The thermal history of equilibrated ordinary chondrit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ural maturity and temperature.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1(7), 1855–1881.

Mare, E. R., Tomkins, A. G., & Godel, B. M. (2014). Restriction of parent body heating by metal‐troilite melting: Thermal models for the ordinary chondrites.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49(4), 636–651.

Ruzicka, A. M., & Hugo, R. C. (2018).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 study of seven heavily metamorphosed chondrites: Deformation systematics and variations in pre‐shock temperature and post‐shock annealing.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34, 115–147.

Tait, A. W., Tomkins, A. G., Godel, B. M., Wilson, S. A., & Hasalova, P. (2014). Investigation of the H7 ordinary chondrite, Watson 012: Implications for recog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ype7 meteorite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34, 175–196.

Trieloff, M., Jessberger, E. K., Herrwerth, I., Hopp, J., Fléni, C., Ghélis, M., et al. (2003). Structure and thermal history of the H‐chondrite parent asteroid revealed by thermochronometry. Nature, 422, 502–506.

最近发布的美国太空司令部通知中证实,2014年坠入太平洋的陨石是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物体”。对星际物体的观测极为罕见,这是首次确认与地球发生碰撞。 这颗名为“CNEOS 2014-01-08”的陨石于2014年1月8日坠落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北部海岸。当时还是哈佛大学学生的研究员 Amir Shiraji 在 2019 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将其确定为星际物体。 当时,Shiraji 先生正在研究 2017 年首次在太阳系中发现的“Oumuamua”,它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近地天体中心,目的是寻找其他星际物体。调查(CNEOS)的数据库。结果,短短几天,我就发现了一颗看起来像是星际陨石的天体。陨石正以约45公里/秒的速度飞向地球。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速度约为每秒 30 公里。研究小组正在测量来自移动行星上方的陨石速度,因此 45 公里/秒并不是实际速度。 陨石相对于太阳的速度是根据与地球的角度来测量的。陨石从地球后方相撞,根据白路先生的计算,相对于太阳的实际速度约为60公里/秒。 随后对陨石轨道的调查显示,它是一个开放轨道,而不是像其他陨石那样的封闭轨道。也就是说,这颗陨石并非围绕太阳运行,而是来自太阳系之外。 “可能是由另一颗恒星形成的,它从那个恒星系统向我们的太阳系喷射并与地球相撞。 但是,由于这项研究是基于没有披露测量值准确性的 CNEOS 数据,因此目前无法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小组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但最近收到美国太空司令部副司令的通知,已确认这是一颗星际陨石。 副指挥官的一封信称,根据向 NASA 报告的估计速度的准确性,美国太空部队专家已确认这代表了一个星际轨道。 Shiraji 说,他看到五角大楼的一封信令他感到惊讶,因为他已经转移到另一项研究并忘记了这一发现。 他的研究团队正准备将论文重新提交给科学期刊,并打算组建一个团队,尝试部分回收掉入太平洋的陨石。然而,该项目的规模如此之大,不太可能实现。不过,如果能得到这个“星际天体的圣杯”,将有望揭开太阳系外恒星系之谜的跨时代成果。

安徽某大学研究生论文发表

可以的~~~建议你投一些二本地方性院校的学报比如皖西学院学报 宿州学院学报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等等都可以 《科学技术与工程》这种杂志有时要版面费太贵 而却还不知是不是正规刊物祝你好运!~~~\(^o^)/~

不可以。硕士生毕业发表论文一定要体现自己的科研水平。因为论文是体现科研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生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才能满足毕业条件,近两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从发表普通期刊论提升到发表核心、C刊、SCI、EI等国际核心期刊才能顺利毕业。

安徽师范大学发表研究论文

自2000年建院以来,科研工作一直积极围绕建设创新型学院的目标,实施精品战略,质量至上,始终把高素质学术团队建设,高级别项目申请作为重点。申请并获得了一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一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分子基材料重点实验室;两个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和化学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同时在学科建设方面获得了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有机化学博士点,为科研工作搭建了一个较高水平的平台。争取到科研项目15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2项,省部级项目42项,厅局级项目65项,累计科研经费3856(含配套)万元。发表学术论文961篇,其中SCI论文439篇。申请专利15项,获得授权专利8项。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目录:杨超, 杨传秀. 王锦蛇( Elaphe carinata) Sox 基因保守区的克隆及测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1):53-56.杨超, 花兆合,周伍,张贺京,王媛,李志红,孙凯. 智能发育不全患者的跖纹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5):580-583杨 超,蔡亚非,龚仁敏,邵登辉,孙影芝.莴苣皮生物材料吸附水溶液中阳离子染料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 29 (2) : 45-49.杨超,柯丽霞,龚仁敏,刘慧君,孙影芝.花生壳粉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偶氮染料的研究. 生物学杂志, 2005,22(2):45-48.杨超,龚仁敏,刘必融,刘慧君,孙影芝,柯丽霞.花生壳粉生物吸附水溶液中阴离子染料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4,11(15):2195-2198.杨 超,杨传秀,聂刘旺.赤链蛇不同组织Sox基因表达的RT-PCR分析.激光生物学报, 2004,13(5):334-338.杨 超,杨传秀 聂刘旺.两种蛇Sox基因的PCR-SSCP分析. 动物学杂志, 2003, 38(1): 8-12.杨 超,聂刘旺. 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2):169-172.杨 超,聂刘旺.赤链蛇Sox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激光生物学报, 2002, 11(1):15-18.杨 超,聂刘旺.乌梢蛇赤链蛇Sox基因的PCR扩增研究.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 21(3):174-176.杨 超,聂刘旺.乌梢蛇Sox基因的克隆及测序.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2002, 10.杨 超,聂刘旺.虎斑颈槽蛇Sox基因的克隆及测序.发育与生殖生物学报, 2002,12.孙影芝,张小平,龚仁敏,刘慧君,杨超.化学修饰对花生壳吸附染料能力的影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1):60-63.Renmin Gong, Yi Ding, Mei Li, Chao Yang, Huijun Liu, Yingzhi Sun. Utilization of powdered peanut hull as biosorbent for removal of anionic dyes from aqueous solution. Dyes Pigments, 2005. 64: 187-192.孙影芝,龚仁敏,张小平,刘慧君,杨 超.甘蓝皮生物吸附去除水中的阳离子染料. 中国环境科学 2005(suppl.),2005,25(Suppl.):61-64.Renmin Gong, Yingzhi Sun, Jian Chen, Huijun Liu, Chao Yang. Effect of chemical modification on dy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peanut hull. Dyes Pigments, 2005. 67: 175-181.Renmin Gong, Mei Li, Chao Yang, Yingzhi Sun, Jian Chen, Removal of cationic dyes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adsorption on peanut hull. J. Hazard. Mater., 2005. 121: 247-250.孙影芝,龚仁敏,张小平,刘慧君,杨超.苤蓝皮生物吸附去除水体中的阴离子染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80-83.杨传秀杨超陈壁辉 扬子鳄大脑皮层后期胚胎发育的超微结构.解剖学杂志, 2004,27(2):152-156.杨传秀杨超陈壁辉 扬子鳄胚胎大脑皮层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的超微结构特征.动物学杂志, 2003,38(2):20-22.柯丽霞,杨 超. 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生态分布.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10):1739-1742.花兆合, 周伍, 杨 超, 张贺京, 王媛, 李志红, 孙凯. 智力低下患者的手纹分析. 人类学学报,2002 , 21(3):239-244.杨传秀杨超.陈壁辉初孵扬子鳄端脑基底中枢的组织学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3):270-273.杨传秀,杨超.陈壁辉初孵扬子鳄大脑皮层组织学结构观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1):43-46.杨传秀,杨超,陈壁辉.初生扬子鳄嗅球、嗅束的组织学结构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4):321-323蔡亚非 杨 超 李君陈壁辉. 虎斑颈槽蛇Duvernoy腺超微结构.解剖学杂志,1999, 22(6): 492-49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