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百科

李凌发表论文天津职业大学

发布时间:2024-07-04 10:15:12

李凌发表论文天津职业大学

董 刚 机械工程教授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天津市人民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机械加工学会理事;天津市优秀留学人员;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市级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年来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科研、教研课题十几项;在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EI检索5篇);出版著作4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一项...... 专家简历 学术成果 董刚,汉族,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硕士,机械工程教授,现为天津职业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现担任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会理事、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第七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天津市机械加工学会理事、天津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员等职务。2006年被评为天津市市级劳动模范;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组织的百名优秀留学人员评选中被授予“天津市优秀留学人员”荣誉称号;在中国创意节组委会和北京众智百川教育科技中心组织的2006年最具创意百名校长评选中位列第32名。2003年4月由天津市教委调入天津职业大学,担任副校长,分管教学、招生就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和外事工作;2006年8月被任命为天津职业大学校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财务、招生就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和外事工作。董刚同志是一名资深专家,在专业及高职教育研究上有较深的造诣;是一名睿智学校领导,对学校管理工作有丰富的经验;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工作高度负责。在工作中,他敬业奉献,坚持求实创新,重视教学改革,重视科研创新,使学校的教学水平稳步上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位居天津市高校前列,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董刚同志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抓管理抓基础,通过强基固本,提高学校的实力水平。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准备工作为契机,强化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巩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在办学过程中注重突出特色,形成了以“1145”(即:开辟一条天津市高职改革发展的新路,搭建一个全国高职教育研究合作的平台,四个办学依据——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五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双证书培养模式、境外合作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企业介入培养模式)为载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了“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使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特色突出成绩斐然。作为学校的行政主要负责人,董刚同志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又兼任许多社会、团体职务,经常外出开会、评估、参加各种活动,在紧张的行政工作、社会工作之间,坚持不断进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5项教研、科研课题,已完成3项,在研2项,并亲自撰写教育改革论文;他牵头组织实施的“创建‘三三分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了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即插即用”的软件人才探索了新路;主持完成的2003、2004年对全国28个省684所高职院校46.5万名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的课题,被教育部领导充分肯定,课题的数据及研究成果被教育部及《人民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采用。课题成果之一的《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高等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年天津市第八届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教卫系统第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氮化硅陶瓷与冷激铸铁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研究”,通过精确的实验计算,找到了摩擦副磨损率的计算公式,对工程计算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发表在《机械工程》学报上的论文也被美国工程索引检索。作为一名专家型领导干部,董刚校长在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在他的主持和带动下,学校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积极进行科研活动,2006年有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有10项教委级教改课题、37项校级教改课题已结题;有1项课题获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重点课题一等奖,有2项获二等奖;获天津市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有2个课件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级三等奖,12个课件获优秀奖。在科研工作上,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在他的带领下,学校于2006年11月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经过教育部、财政部专家严格评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进一步巩固与确立了学校在天津乃至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位置,既为天津职业大学赢得荣誉,也为天津市职业教育赢得荣誉,并为天津市进入先进职业教育省份奠定了基础。为推进示范校建设,立昌书记和元敏副书记在“天津职业大学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内参上分别做出批示。立昌书记批示:“要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元敏副书记批示:“市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立昌书记99年亲自到职业大学调研,职业大学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把示范校工作更好更扎实的推进,继续走在全国职业教育的前列。作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和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董刚教授非常重视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发挥学校作为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单位的作用,利用出国考察和对全国多所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评估的机会,汲取国内外学校的先进经验,为教职工开展专题讲座,拓展大家的视野,把握教育最新动态;利用研究会完备的网络,构建起全国高职研究信息中心,通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站,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全国高职教育界的影响,广泛宣传了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事业。 董刚同志工作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科研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待人诚恳真挚、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善于博采多家之长,不断进行工作创新,在全校师生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在同行专家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中国西部科技,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编辑部邮箱 , 2010年35期 [1] 牛倩; 罗湛; 基于B/S构架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0年06期 [2] 李和平; 用Access开发学生信息管理系统[J]. 科技信息 2010年01期 [3] 高凤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 硅谷 2010年05期 [4] 唐玉芳; 张永胜; 基于.NET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0年04期 [5] 陈可赢; 基于Web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J]. 厦门科技 2010年02期 [6] 周钦;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J]. 福建电脑 2010年04期 [7] 曲培斌; 浅谈学生信息管理系统[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年06期 [8] 霍霄艳; 基于B/S和C/S混合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 职业 2010年26期 [9] 黄轲; 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10期

实现"三融通"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前提与实践基础——以天津职业大学创建“三融通”办学实践为例【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融通、课程与岗位融通”的“三融通”高职院校发展路径,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融通;前提;基础“工学结合”在德国“双元制”、英国“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合作教育”、日本“产学合作”、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等培养模式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功。“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职业导向的准确定位,充分利用了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社会工作有机结合,给学生的社会就业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和最充分的保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实施“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融通、课程与岗位融通”的“三融通”发展路径,并将此作为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是天津职业大学在多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服务经济社会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学校和社会融通:实现高职文化与产业发展的“零距离”学校与社会融通的基点就是科学确定办学定位,将办学真正融入到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脉搏息息相通。大学本质上是文化现象,这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其“高职文化”的创建,是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工作,且是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为背景,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为基点,以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需求为依据进行的探索实践。1.以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引导建设“高职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是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变革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这一时代发展趋势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高职文化与大学文化既相同又不同。其相同方面,同样是内容博大精深,反映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同样是维系运转的内在力量,是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源,奠定着改革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这是高职文化具有大学文化内涵和共性的一面。同时,高职文化又有其职业性的根本属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职业特征、职业环境、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构成了高职文化的丰富内容。天津职业大学的高职文化,简称“天职文化”在所具有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功能上通过多年的积淀而逐层面展开,其基点是:瞄准时代发展脉络,科学定位,突出内涵,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前提下,建设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形成、规范和完善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依循“撞击反射”原理,全面考量,知己知彼,充分了解服务对象--企业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借鉴其信奉、倡导、员工共同持有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依据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总体规划,逐步实施,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建设内容构成学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持续发展的进取活力和增值潜能。以“天职文化”为主导,学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特别是经过近年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以及学校强校战略的推进实施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高职文化的品位与内涵,确立了高职教育服务时代发展的共同价值理念。2.以精神文化建设创新学校办学的服务理念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了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内容。办学理念是高职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与校训、校风等同样都是学校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学校确立的“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而不群”办学理念,就是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对办学思想进行内化与升华的结晶,是进行理论抽象与价值凝练的必然,充分展示了学校的特征、品位和价值。“服务为本,应用为根”高度概括了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规格,“质量立身,卓而不群”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具有“文化底蕴”与“职业素养”特征的校训,则是学校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校风,又是学校对传统、精神、校训的文化自觉和习惯。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学校展示的“文化名片”,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育德、育能,力实、力新”的校训和“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充分反映了我校服务社会的办学走向,高度概括了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统一规范了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从一定意义上讲,“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而不群”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定位、定向其及功能的根本性认识,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发展战略,引导着“勤奋、求实、团结、创新”校风的逐步形成与不断确立,而“育德、育能,力实、力新”的校训,则诠释、延伸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并规范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3.以制度文化建设规范改革发展的行为准则由学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属于高职文化的机制建设,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基础,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制度虽具强制性,但一经认同并成为内心接受,就会形成师生自觉遵从和维护的无需强制便能发生教育影响的精神要求。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校逐步夯实了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包括:实施依法治校,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具有高职文化属性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提供人才成长运行方式。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效、有力的实施,建立了能很好协调行政和学术权力的机制,教代会制度发挥了民主监督和管理作用,教科委员会承担了学术与专业管理、组织和指导职责。依据高职文化建设内涵要求,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初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参加的校董会基础上,近年来逐步扩展了具有职业性和开放性特点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制度。学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具有高职文化属性的管理体制。自2001年进行三年一个周期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2008年进入到第三个实施阶段。这一改革,建立健全了具有服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等各类人员竞聘上岗、评价考核等一整套制度,为建立有效公正的竞争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奠定了基础。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学校建立了适应企业顶岗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教学保障及教学评估制度,保障和推进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践、“订单”培养等模式的实施、学生综合评价教育与管理活动的开展以及“三率”考核等社会评价机制的建设,促进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4.以物质文化建设构筑人才培养的实施环境物质文化建设是高职文化的基础载体,既是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反映出学校内涵和品位。构筑“生态、人文、网络”校园环境,即硬件建设,是将物质文化作为高职文化“内核”的表征,在校园内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和富有教育寓意的人文环境。建设校园环境与文化景观,就是从校容、校貌、建筑物的楼宇、教室、展厅、操场等赋予“艺术”的精品表征,到一路、一石、一景、一物等具有“寓意育人”的警句启迪,再到学报、书册、标语、标牌及交通工具的“精致、美观”标识印记,无不蕴含着“天职”文化气息,强化着赏心悦目的视觉功能。这些特定的文化符号,使师生时时、处处、事事感受到文化美和思想美,以潜移默化方式形成对一定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具有职业氛围、实践特点和人文环境的培养场景,就是在教学环境、设施和实训场所建设中,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车间,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实训同步、学习与生产并举、学业与培训相通的“教学做一体化”环境。目前,这种校内培养环境建设已成为建设项目的主体。此外,校外实训基地借助示范性建设契机,也呈现出几何发展的态势。建设数字网络教学和网络文化的项目,就是学校从高职教育和经济建设天然联系的角度出发,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其重点是开发校内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特色数据库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形成教育教学、思想道德建设、行政管理事务和学术与技术研究的运行管道。二、专业和行业融通:实现培养与实际需求的“零距离”实现专业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零距离”是第二个层面融通。在这一层面中,学校将“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四个根据”贯穿办学始终,以专业设置、调整和建设作为服务社会发展、实现与行业企业需求“零距离”链接。专业是制约培养目标和规格,服务社会与个性需求的实施通道。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始终把研究需求、适应变化、把准脉搏放在首位,采取多种形式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不断增强办学的适应性、开放性和实践性。1.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工学结合”的实施基础在2007年建设首批国家示范校项目中,学校更加重视整合社会相关资源,通过校区(区域)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示范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基础。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天津市眼科医院共建“天津职业大学眼视光技术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培训等合作;与天津化工设计院滨海分院、塘沽开发区赛闻工业有限公司、中荣包装有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日上免税集团等几百个企业签订合作培养(订单)协议,展开“工学结合”合作培养。同时,在和政府管理部门合作方面,与天津港保税区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委员会共同培养。在科研院所合作方面,与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组建“天津职业大学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在职业院校校际合作方面,与静海县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就中高职衔接、高中后联合办学项目签订为期六年的协议。与社会团体合作方面,与天津妇联共建天津市妇女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中心,开展职业培训,承办教育培训。2.借助企业优势,深化“工学结合”的培养力度通过校企合作、校区(区域)合作,学校以“订单”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极大地提高了“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下的培养质量。“订单”加工--国际交流学院与日上集团的合作,进一步诠释了订单培养模式的真正含义--客户寻找具备“订单”基础的学校,学校按订单“施工”。为迎接奥运会,日上集团扩大经营规模,招聘大量员工。但是,招聘条件严格。通过数次以英语、日语直接对话的面试,学生良好的语言优势和综合素质被集团屡屡看好,集团连续四年与学校签定“订单”协议,并大面积接收学生到企业培训。鉴于此,学院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按订单调整计划,按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学生社会就业竞争能力大大提高。根据环渤海区域发展要求,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与天津长荣印刷包装设备有限公司、天津赛闻包装制品工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联合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并共建“长荣班”,安排学生交替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在学校理论学习直至毕业,企业提供奖学金,安排技术人员现场讲课。订单不但调动了学校办学积极性,而且企业更有订单需求--为企业培养员工。工学交替--近年来天津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北方金融、贸易及旅游城市,酒店业发展迅速。酒店管理专业采取工学交替的灵活方式,满足酒店对招聘员工、季节用工和实习人员的时段性顶岗要求。2007年,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交替培养活动:第一课堂“教学做一体”,教学和培训交替进行;第二课堂“素质化实践”,强化具有职业场景的社团组织、职业培训、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第三课堂“顶岗型实训”,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组织打工实践,安排毕业实践等活动。项目整合--根据企业要求组建相应教学班,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不断完善,促进校企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工程等专业2007年实行批量“订单”的“天钢班”、“陈塘热电班”、“三星班”模式不同,形式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按照岗位需求重新制订教学计划,到岗顶班,校企分别考核。顶岗实习--所有毕业生全部达到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要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2007年毕业生顶岗实习占学院学生总数80%,顶岗实习占整个教学环节30%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参与实训中心建设、科研项目辅助研究和生产岗位的实际操作。学生在学院与天津柯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膜生产与分离实训车间实行轮岗实训,参加生产实际操作,参与项目开发活动。酒店管理专业与日上集团合作实施的“完全工学交替式”培养,采用完全顶岗方式,即大二开始以半工半读形式,在校企进行学习与参加企业实训;在天士力药业集团采用“学习+实习”的培养方式,2/3时间在学校学习,1/3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学生按照企业准员工身份进行管理。共建共享--2007年,天津包装技术协会将产学研基地设在校内,扩大了学校依托行业协会、搭建公共技术服务途径、拓宽行业服务范围的舞台。面向全国“包装结构设计师资培训班”、面向企业“包装艺术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图像制作员培训及鉴定”等活动,增强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天津市龙福宫老人院共同探索应用文科“订单”培养新途径,以老人院为合作基地,通过“订单”培养老人院院长助理,共同完成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承担企业科研课题、参与企业管理以及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深度合作项目。天津日报等专此报道。天津市汇通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共建的学校机械工程实训中心,现已成为天津高职院校数控技能大赛的主赛场,在2007年第五届天津高职院校数控技能大赛活动中,62%以上的项目在此举办。3.吸纳企业骨干,提供“工学结合”的实施保障学校采取专兼结合的组建方式,2007年集中精力建设了8个重点专业的教学团队,一年来建设成效突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包装突出贡献奖”1人;“国家精品课程”主讲2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优秀教师”2人。目前,由行业企业相关技术领域和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参加的8个重点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全部完成组建工作。生产一线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兼职教师达到124人,承接专业课程、技能训练、职业培训任务,并承担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制定、辐射专业实践指导工作。多种途径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初步转变了兼职教师中基础课教师偏多、高校教师为主体的状况。同时,教学团队建设在多渠道进行:重点建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美、澳、新及香港培训与学访;开展国际间学术合作;下企业顶岗兼职,由企业进行培养和考核;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强化职业培训,2007年学校组织35岁以下青年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在《天津日报》刊登引起社会关注,9个职业岗位技能考核、评审全部由天津市劳动部门承担,天津市总工会副主席到现场视察这一天津高校首次组织的教师技能竞赛活动。三、课程和岗位融通: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的“零距离”课程建设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点,也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的主动脉。学校以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切入点,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试点,推进依据典型职业岗位任务要求,从课程设计出发,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创新活动。依据职业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课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课程与职业证书的融通、课程与项目任务的融通。1.课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打破学科型课程体系是必须的,但重建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课程体系是艰巨而复杂的活动,需要对原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构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搭建新的建设基础与运行平台。为此,我们分四个步骤组织力量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尝试:首先,进行职业领域(岗位)典型化工作任务的研究。包括:到行业企业生产与工作岗位调研;开展国内外课程的学习、访问、研究。大面积的面向市场需求的课程建设调研,十余次组织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学校教师的反复论证与研讨,邀请不同方面课程建设专家的讲座与交流,初步形成了学校课程建设思路:依据、导向、解构、重构,即依据职业能力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解构原有课程体系,重构新的课程体系。其次,制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路线图。“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培养实践中“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一种科学理念与建设实践。鉴于职业岗位生产(工作)任务各异、专业类别不同,学校形成的课程建设路线图的主旨:原则一致,路径不同,要求统一,特色各异;由此形成了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眼视光技术专业等),工作任务情境的课程方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等),项目开发类型的课程方案(物流管理专业等)。再次,选定新的课程建设试点专业。8个重点专业首先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重点专业及辐射的专业群在调研相对应职业岗位典型任务基础上,将其工作过程详细分解为完成一个产品、一个项目或一个独立程序的闭环系统,并按照相关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理论知识、专项技能与拓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设计;之后,依据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形成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同时,新的课程分别以动词结构表述的课程名称进行确认。新课程教学形式以教学做一体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征和运行方式。作为保障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生产实训基地和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伴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进程逐步深化。经过多次反复研讨、数轮开发论证,重点建设专业均拿出了创新程度不同的新的课程建设方案。最后,全面推开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活动。一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为课程与工作过程的融通提供了最佳的创建契机、最好的基础保障和最有力的理念指导。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活动全面推开。为保障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重要切入点的高职教育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学校第三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提供运行保障基础,作为课程建设深化的动力基础和制度保障。2.课程与职业证书的融通学校将“双证书”作为服务社会需求的“通行要件”,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开始调整,将双证书制度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全力推进,逐步深化。学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始于1994年,目前可对42个职业岗位(工种)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与技师等不同级别的培训、考核与鉴定工作。以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试点,是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5年批准天津市各院校首批职业技能证书“直通车”活动的一部分。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眼视光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的高级工标准,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以课程建设为轴心的双证书教育促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与培训活动在多渠道的实施:教师参与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制订,组建面向行业企业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远程教育中心,打造了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和教师组建的“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实施了遍及全国27省的初、中、高和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活动,并为眼镜行业培养了3000余名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为企业培训、鉴定、指导员工10000余人。作为天津市批准各院校首批职业技能证书“直通车”试点的眼视光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标志着我校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已由多年的课程与证书相加的“体外循环”过渡到课证融通的“直通车”实施阶段。课程与证书融通--这一学生培养与训练的成功做法,在更多的专业“克隆”。3.课程与活动项目的融通实现课程与社会技能大赛等项目的融通是深化“工学结合”的重要载体。自2004年天津市高职院校数控大赛,学校连续四年获得数控车床理论、操作、综合和团体等不同项目类别的第一名。在一名学生获得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第五名(北方高校第一名)并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技师称号后,曾有多名同学获得全国和天津各种技能大赛、行业竞赛等活动优异成绩,其重要原因就是在培养中实施了课程与活动项目融通、结合,使得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提高了学生社会就业竞争能力。作为管理类的物流管理专业业绩积极面相关岗位工作任务,按企业职业能力设定项目,以工作项目为轴心,对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扩展知识组成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课程单元,讲授课程单元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形成了具有工作项目情境的“企业实习+课堂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融“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建设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专业课程《仓储管理》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三融通”的探索实践,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实践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在面向市场化、集约化、柔性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将会愈发显示出其“工学结合”的强大优势,而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与行业企业、与职业岗位等方面的融通将会更加通畅。这种融通将是高等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天津大学李阳发表论文

对于非中心对称体系,在打破时间反演对称性后,其电荷输运性质可表现出非互易性,即单向磁电阻。不同于重金属/铁磁体或者拓扑绝缘体/铁磁体异质结的单向磁电阻,非中心对称体系的非互易输运并不需要磁性界面的参与。近年来,人们在极性半导体、拓扑绝缘体以及界面/表面Rashba等体系中观测到大的非互易电荷输运特性,但是非互易电荷输运特性仅存在于低温,这严重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寻找具有室温非互易电荷输运的非中心对称材料,以实现基于非互易响应的新型两端口整流器件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昭华课题组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生长出高质量的铁电Rashba半导体薄膜α-GeTe。前期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测量结果显示,α-GeTe同时具有表面和体Rashba能带结构,其体Rashba系数可至~4.3 eVÅ,对应的自旋劈裂能高达~2300 KBT【Xu Yang et al., Nano Lett . 21, 77–83(2021)】,这为实现室温非互易输运提供了可能性。最近,他们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 科技 大学张西祥教授课题组合作,基于二次谐波探测技术,在α-GeTe中探测到可达室温的非互易输运行为,发现单向磁电阻与电流和外磁场强度均成正比。进一步研究表明非互易输运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呈现非单调变化,这有别于以往的研究体系中非互易输运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小的规律。 他们提出了Rashba体系中非线性的自旋流和电荷流的转换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并确定α-GeTe的非互易电荷输运主要源于其体Rashba能带贡献。该工作不仅为未来整流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阐述了Rashba体系中非互易输运的微观机制。 相关工作近期发表于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博士后李岩(物理所博士毕业生)、博士生李阳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成昭华研究员和沙特阿卜杜拉国王 科技 大学的张西祥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艾克斯-马赛大学的Aurélien Manchon教授给予了理论指导。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以及阿卜杜拉国王 科技 大学的支持。 相关工作链接一 相关工作链接二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论文

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归集更是日趋完整。从检索到的文献看,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即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定性分析、建立规范式定量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概括说可分为公司特征、治理特征、评价与信息披露、构建与执行四类影响因素。

一,公司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公司规模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越大,投入内部控制建设的资源越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徐菁忆C2014认为,财务杠杆越高,外债角度力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也越高。但是,当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而触及退市临界点时,企业为了降低退市风险、转亏为盈,易于出现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王芸等(201D认为,财务状况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2.公司的成长阶段与上市年限

蔚风英等(2015)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成长阶段、上市年限与内部控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张颖等(2010采用Likertscale,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会显著改善遵循法律法规的情况,更易于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促进经营业绩并与战略目标呈正相关。因此,成熟期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

3.企业的自身特征

李越冬等(2014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自身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有重要影响。上市时间越久的企业,由于早期较为宽松的监管,以及为拯救国企而建立的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适应新颁布法规的滞后性,使得内部控制存在较多缺陷,有效性较低。周川楣C201f)认为,经营复杂程度越高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也越大,内部控制质量越低。

二,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所有者影响

程晓陵等(2008)以沪深股市1162个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质量显著优于其他公司。张先治等(2010)发现,国有控股及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赵晓铃等(2015)通过深市主板6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发现控股股东性质对内部控制的质量不具有显著影响。除了研究股权性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外,许多学者对机构投资者也进行了研究。朱熙等(2012)发现,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具有更专业的投资技能和投资规模,机构投资者持股越高,对企业内部控制越有积极影响。李阳等(2014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并提出我国应积极引进诸如证券机构、合格境外机构等高质量的机构,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储成兵(2013)研究了金字塔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实证检验了金字塔股权结构中,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即金字塔层级越多,上市公司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差。研究还发现,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选择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来攫取控制权私利,因此,公司治理中应重点关注终极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

2.治理层影响姚嘉等(2014选取2013年沪深两市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和ST、ST、S*ST公司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人数越多,董事会会议召开的频率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

步磊(2014以上交所258个A股公司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资产负债率均值为4.84%。其中,214家公司财务报告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样本数据的82.9%。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会议召开次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显著影响,说明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会议质量能够发挥监督与战略决策的职能。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显著,甚至出现消极影响,说明独立董事未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雷辉等(2014采用面板数据模型、Driscoll-Kraay标准误差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的权利结构,更有利于内部控制发挥作用,而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特别提到了异地独立董事因素的.影响,证实异地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假设。陈汉文等(2014借鉴Coles、Daniel、Naveen(2007)的做法,以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就职时间晚于董事长就职时间的人数占比,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董事长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审计委员会作用并不明显。刘怡芳等(201#选择因财务报告违规披露被处罚、对财务报告进行重述和财务报告被出具费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及配对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规模、会议频率4个特征,实证分析审计委员会质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越大、成员专业性越强、独立董事占比越高、开会次数越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即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周敏(2015)与以往横向研究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同,他将企业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研究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通过纵向研究表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管理层影响

唐冬妮(2012)选用深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0年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剔除异常数据后,共采用1215个观测值,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即管理层持股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反而越差。原因可能是我国多数上市公司股权改革不彻底,管理层身居要职受利益驱使侵占股东利益等。蔚风英等(2015)与以往多元回归法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同,采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来评价内部控制的质量。研究发现,管理层对风险持厌恶态度,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高管薪酬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吴秋生(2013)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领导者权利及其运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领导者的强制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不显著相关外,领导者的合法权、奖赏权、专家权和崇拜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赵晓玲等(2015)选用员工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反映管理层对员工的工作胜任能力的重视,以此考察其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素质的员工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池国华等(2014与以往研究影响内部控制的显性硬因素不同,而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隐性软因素上,从管理层背景特征入手,以2009—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高管的风险意识、管理理念、管理哲学、价值观等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管背景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提出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发挥软因素的积极作用。刘长奎等(2015以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包括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管薪酬、管理层年龄、管理层学历等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作用是相当复杂的,是通过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不同方面,进而对整体有效性产生影响。

三,信息披露的影响

张建儒等(2015)选择中小企业披露2013年财务报告的635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2013年财务报告中,标准意见审计报告高达98.93%,审计意见披露情况差异较小,对内部控制影响不明显,标准审计意见没有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蔚风英等(2015)的研究结果显示,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影响显著,外部审计的监督能够促进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提出,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披露,比自愿披露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张加存(2015)以2009—2013年发表在《审计研究》、《会计研究》等期刊的相关文章为依据,从内控信息披露现状、影响因素、披露效果、改进建议四个维度,总结了内控信息披露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积极影响。

四,内部控制系统构建与执行的影响

李小燕等(2015)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分析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建构逻辑与执行偏差后得出,我国应吸取美国SOX法案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本国实际,从制度设计、执行机制和制度文化3个方面,建立制度的自强化机制,使制度的设计者、执行者与受益者达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问题。王龙英(2012)提出,要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遵循内部控制基本原则,强化对会计信息和经营活动控制,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以此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孙洪哲等(2014针对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从相关要素出发,提出构建和执行对保证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影响。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和谐;其次,在内部控制实践中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沟通机制,通过有效沟通,不断提升内部控制质量,达到自觉进行能力完善和行为监督的目的汤后,要重视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提高风险评估水平,改善内部控制质量。齐保垒等(2010)以2007年、2008年沪深两市219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一个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使用Logit回归分析,验证了企业内部控制越好,内部控制出现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金成浩(2015与以往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主要阐述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内控体系的措施,强调了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对保证内部控制质量的现实意义。

五, 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图与结论

1.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图

综合上述文献,将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用下图表示:

2.结论

通过从公司特征、治理特征、信息与披露影响、内控体系构建与执行四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分类回顾,具体阐述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以及识别内部控制风险因子具有启示作用。

天津大学李祥高论文发表

一、研究方向及硕士指导教师: 应用电化学方向: 1)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2)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3)高比能化学及物理电源,目前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高效微型温差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4)电沉积及化学沉积 5)生物电化学 6)有机电化学 7)电催化与电合成 8)金属腐蚀与防护 9)环境电化学 硕士指导教师:唐致远,姚素微,王为,田建华,刘建华 精细化工方向: (1)精细化学品合成化学与精制技术 (2)现代精细合成技术理论及应用 (3)特种功能材料化学及其应用 (4)纳米粒子制备与分散技术 (5)纳米半导体催化科学 (6)高效环境净化技术 指导教师:冯亚青、刘东志、王世荣、张天永、张卫红、李祥高 二、专业特点: 1、应用电化学方向: 天津大学应用电化学是国家211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始建于1957年。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影响广泛的专家学者,可以培养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在内的各类人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威望,是我国应用化学学科首批博士和硕士点授权单位,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应用电化学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应用电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进入21世纪,电化学科学和技术在各类高、精、尖技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形成了诸多系统的发展方向,包括:材料电化学、能源电化学、生物电化学、环境电化学、半导体电化学、微电子电化学、有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等等。作为工科院校的应用电化学专业,我们在纳米材料、金属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化学电源及物理电源、电催化及电合成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居国内领先。 应用电化学学科现已形成的极具优势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 新型高比能电源: 1)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的研究:近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通过国家科技部鉴定之后,在北京高新技术园区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锂离子电池中试生产基地。已成功地生产出我国最大容量的150Ah动力型大功率锂离子电池;2)电化学电容器及电极材料的研究:已成功研制出以纳米氧化镍为电极材料,比能量达50wh/Kg,比功率2500W/Kg的电化学电容器,关键技术指标已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后继研究目标是设计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组合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系统;3)铝-空气电池及相关材料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铝电极的活性溶解与钝化间的矛盾,已研制成功性能高度稳定、比能量高的铝-空气电池,获得显著经济效益;4)聚合物膜燃料电池(PEMFC):是我国最早进行PEMFC基础研究的单位之一,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市重点基金及横向课题。自98年起进行PEMFC样机的研制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已成功试制出500W-3kW的氢氧燃料电池;5)微型高效温差电池采用纳米材料技术,通过构制具有高的热电转换效率的一维有序纳米线阵列热电材料,研制开发微米量级、适用于微机电系统和芯片系统的新型自供式微型高效温差电池。该项研究目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 本学科采用化学与电化学方法研制纳米材料,在纳米点、纳米线和纳米面等纳米材料的形成机理、制备技术及应用方面进行了长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进行中的科研内容主要有:1)以单分子膜自组装体为衬底,化学沉积纳米金属膜与多层膜,以获得三维空间尺度均为纳米量级的金属元器件和纳米金属结构体(列阵);2)纳米碳黑及有机颜料分散技术;3)一维纳米线阵列结构半导体高效热电转换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4)一维纳米孔阵列结构无机膜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5)纳米材料催化剂及纳米材料抗菌剂的制备技术及应用;6)纳米复合镀层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2、精细化工方向: 本研究方向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精细化工的多个行业如染料、颜料、医药、有机中间体、有机光功能材料、日用化学品、助剂、农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科研项目投资少,见效快,研究成果与日常生活及国民经济建设联系紧密,新产品附加值高。最近几年,又开展了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包括纳米光催化净化环境污染物和纳米光催化精细有机合成。为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对友好环境重视,加强了高效、绿色环境净化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本专业师资力量强,多数导师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年青、有活力,新知识接受快,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教与学效果。安排课程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后工作需要,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合理。 目前精细化工研究方向为隶属于应用化学学科的博士点,授予应用化学博士、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2名(教授)。本专业与全国同类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教学与科研领域有密切交流与合作,每2年1次轮流由本校主办全国青年精细化工学术会议,加强同行的交流,并扩大在全国的影响。 二、硕士期间主要课程及论文要求: 电化学方向: 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外国语、应用数学基础、工程与科学计算、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基础、最优化方法、随机过程基础、数理方程、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法、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无机化学 必修考查课程:体育课、学术报告、现代化工新实验技术、绿色化学工艺(双语)、知识产权法、现代管理学、电化学进展、论文选题与写作 选修课程:量子化学、高等精细有机合成、有机功能材料、纳米光催化科学与应用、有机结构波谱分析、有机化合物分离分析技术、结构化学、固体表面化学、界面化学、配位化学、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计算机文献检索与国际互联网、最优化方法、第二外国语(英语)、天然聚合物化学、电极过程动力学、金属组织与性能、纳米材料科学、新型功能材料、材料电化学、能源电化学、有机电合成、有机光电信息材料、仿生材料与组织工程。精细化工方向: 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级英语、英语听说、管理英语、商务英语、应用数学基础、工程与科学计算、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基础、高等有机化学、高等精细有机合成、化工分离过程。 必修考查课程:体育课、学术报告、现代化工新实验技术、绿色化学工艺(双语)、现代管理学。 选修课程:有机化合物分离分析技术、量子化学、有机功能材料、精细化工进展、纳米光催化科学与应用、有机结构波谱分析、结构化学、固体表面化学、界面化学、配位化学、化学反应工程(I+II)、化学动力学、计算机文献检索与国际互联网、最优化方法、第二外国语、天然聚合物化学等。 在学期间应能发表1~2篇研究或综述论文,同时完成3~4万字高质量学位论文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 四、近年来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电化学方向:本专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近年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科技研究计划863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教委优秀青年基金、霍英东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省部级星火项目等百余项,完成多项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等科技攻关项目,科研经费超过数千万元。应用电化学专业取得国家发明三等奖两项,国家教委二等奖多项,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几百篇,其中SCI及EI收录的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本。 精细化工方向:本专业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近年承接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霍英东基金、天津市及其它省部级科学基金、国家教委优秀青年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百余项,完成多项国家六五、七五、八五等科技攻关项目。取得多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百余篇,其中SCI及EI收录的论文几十篇,经教育出版社、化工出版社、中国石化出版社、天津科技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十余本。 五、就业方向: 本专业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并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毕业生在社会上深受欢迎,适应范围广,择业面宽,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大中型企业以及独资、合资企业如安美特、摩托罗拉公司、宝洁公司、三星公司、华达电源公司等,也有很多毕业生在本校或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还真不是很清楚的,路过

天津职业大学教师论文发表

截至2013年末,学校有教职工698人,专任教师48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46%,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76.2%,双师素质教师占86%。有1名教师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4名教师被评为天津市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眼视光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高雅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王艳国)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个):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王珑)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王艳国 质量工程 截至2013年末,学校有全国高工专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5个,天津市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市级精品课程28门,由该校教师主编的23种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工专特色专业(1个):化工工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视光眼镜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处理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5个):眼视光技术、包装技术与应用、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天津市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3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社区管理与服务天津市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7个):机械设备及自动化、化工工艺、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彩色电子印刷技术、视光眼镜技术、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央财“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2个):电器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天津市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5个):模具设计与制造、生物制药技术、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装潢艺术设计精品课程国家级(14门)包装材料性能检测及选用、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网络营销、电器元器件检测与应用技术、社会工作方法、包装结构与模切版设计、嵌入式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物流市场调研与开发、隐形眼镜验配技术、传质与分离技术、眼屈光学、仓储管理、环境分析与监测、眼镜材料与工艺学市级精品课(28门)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企业信息系统分析与应用、宴会策划与服务、商业印刷设计、网络营销、电器元器件检测与应用技术、眼镜维修与检测技术、实用英语课程、Photoshop CS:色彩构成、胶版与柔性版印刷技术、验光技术、酒店员工管理实务、客户管理方法与实务、数控与电控技术、企业物流管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餐饮实务实训、传质与分离技术、微生物与发酵工艺、体育、仓储管理、VC++程序设计、制版原理与工艺、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环境分析与监测、眼屈光学、有机化学、数据结构 学校注重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2013年实验实训设备总值已达11777万元,有设施齐全的机械工程、化工、印刷等学训中心,有各类校内实验实训室145个,与社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51个。天津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学校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第28所,可开展对43个职业或工种的初、中、高级别职业技能鉴定;设有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站,可开展25个模块的中高级鉴定和培训,学校“双证书”教育学生取证率达86%。 教学成果 截至2013年末,学校有《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基础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三三分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和《眼视光技术“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等3项教学成果分别获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包装结构与模切版设计”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做学一体、训赛相通——机电(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等5项教学成果获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 学生获奖 学校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全国和天津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在2008年全国第五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中,1名学生获全国三等奖;在2008年全国第三届数控技能大赛中,有6名选手进入全国单项前10名;在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代表天津市参赛的5名选手,4名获全国一等奖、1名获二等奖;在2009年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代表天津市参赛的10名选手,1名获全国一等奖,7名获二等奖,2名获三等奖,其中2名获单项第三名,另外获团体二等奖2项;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1个全国二等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2个全国二等奖;在第六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中,该校学生获1个全国二等奖;在2011年由人社部、教育部等六部委主办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8名师生作为天津代表队选手全部获奖,谢学浩获教师组数车第3名,被劳动部直接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梁景律获学生高职组加工中心第3名,被劳动部直接授予技师职业资格。 学校申报的《400T冲床自动生产线研制》等5项科技成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人才需要与供给的战略选择》获2006年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2项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获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2年,学校申报专利169项,专利授权25项,申报专利数在天津市高校连续四年排名第六,并被授予“天津市专利试点单位”称号。同年,学校又被授予“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单位。在百所示范校中,学校教师2012年人均发表论文数为0.54篇,排在第8位;核心期刊教师人均数量为0.254,排在第2位。 天津职业大学2001年9月-2006年8月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施来喜 书 记 2001.9-2006.8 于洪文 校 长、副书记 2000.11-2006.8 天津职业大学1996年3月-2001年9月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张志刚 书 记 1996.3-2001.9 李宗尧 校 长 1986.6-1999.4 于洪文 校 长、副书记 2000.11-2006.8 天津职业大学1986年6月-1996年3月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张重安 书 记 1986.6-1996.3 李宗尧 校 长、副书记 1986.6-1999.4 天津职业大学1983年7月-1986年6月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李振馥 书 记 1983.7-1986.6 李宗芳 副校长(主持工作) 1983.7-1986.6 天津大学化工分校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贾 经 书 记 1982.2-1983.4 贾 经 校 长 1979.9-1983.4 南开大学第二分校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邓汉英 领导小组副组长 未到任 许世杰 领导小组副组长 1978.10-1979.7 王大璲 领导小组副组长 1978.10-1979.7 宋玉梁 成 员 1978.10-1979.7

天津大学毕业发表论文

这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水平了,一般情况下对研究生才会要求Science论文发表。

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博士毕业要求为发表高水平论文。2005年及以后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如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则需增加发表1篇被SCIE或EI或SSCI或A&HCI收录的学术论文。

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毕业要求如下:1、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获得论文被指定网络期刊发表;2、完成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等学术研究工作;3、通过毕业评审委员会审查;4、按照学校规定完成原则性、实用性研究;5、解决科学技术问题,建立相应学术理论;6、完成学术训练,如实验、实习、研讨会;7、达到博士学位研究生有关要求;8、有较强的实际分析、设计能力;9、遵守学术道德、研究管理规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