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优化策略

更新时间:2016-07-05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渐意识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对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物质载体,构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对于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关于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多数学者将城乡分割为二元独立主体,着重分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差异及不足,以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解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失衡问题,鲜有学者从城乡共享的角度去分析及解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问题。本文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为目标,在深入认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基本内涵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是由共享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制度环境)、城乡协调(城乡文化设施协同、共享主体利益协调)、共享平台(学习、共享、创新)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即在良好的共享环境下,以城乡协调为动力,通过有效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平台以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利用机制。

(一)共享环境

共享环境奠定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基础,包括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制度环境等。良好的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环境是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有效运行的保证。

囊性纤维化(CF)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种人发病较高,我国极少见。CF患者胰腺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胰管阻塞和腺泡分化差,形成微囊,造成永久性胰腺外分泌组织功能损坏。新生儿CF患者PEI的发生率可达85%[13]。

1.资源环境。资源环境主要包括文化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首先,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 文化设施资源作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物质基础与重要内容,充足的文化设施资源是构建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前提与物质保证。其次,城乡文化设施共享队伍,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人力资源主体,包括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他们拥有专业的学科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及管理经验,是城乡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主力军,为构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提供人才支持。

共享环境是构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前提,良好的共享环境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有效运行奠定物质、人员、制度等方面的基础。资料整理发现,目前我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运行缺乏良好的共享环境,具体表现: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缺乏良好的共享环境主要是由于城乡主体共享观念不足以及缺乏良好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制度环境。

(二)城乡协调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是城乡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过程,即通过区域调配、优化布局、协同带动的方式实现区域文化设施共享。因此,城乡协调主要包括共享主体利益协调与城乡文化设施协同两方面。

3.绿色债券指数品种不断丰富。随着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发布多个绿色债券指数和气候相关指数(见表2)。绿色债券指数的编制为投资者追踪绿色债券市场表现、帮助投资者发现为低碳转型提供支持的固定收益投资项目、提高绿色债券市场流动性等提供了帮助。

共享主体利益协调旨在实现共享利益的前提下,共享主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其主体应坚持利益共享的原则,联合制定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和发展规划及目标,形成发展合力,提升城乡区域整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共享环境下,制定合理的城乡利益协调规则是构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关键。因为共享行为是城乡共享主体在“收益—成本”分析之后的选择行为,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才有共享的可能。城乡文化设施协同旨在实现城乡文化设施资源灵活调配以实现共享,其承担主体要侧重水平协调,坚持公众需求与持续发展的配置导向,达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资源配置的均等性,实现城乡优质文化资源的输出。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协同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现实要求,它依赖于资源整合程度、共享技术水平、人才队伍等因素。

城乡协调是构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动力与核心,只有制定出合理的共享主体利益协调规则与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协同的途径,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全面的协同合作,构建出运行有效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

(三)共享平台

共享平台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渠道,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协同的载体,是构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重要环节。共享平台主要任务在于收集并存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信息,其功能主要包括学习、共享、创新等。城乡之间利用共享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运管以及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管效率。共享平台可开设人才借用、设施查询、资金借用等功能,实现城乡的人才共享、设施共享、资金共享等多方面共享。创新在于利用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及公共文化设施共享,创造出新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设施效益的最大化。

二、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构建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技术水平等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全国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共享环境

2.技术环境。技术系统是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协同共享得以实现的支撑条件,包括资源整合技术、公共文化设施的选址、建造、运营、管理、维护等专业技术、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分类技术、在线设施共享平台使用、维护技术等。另外,文化设施协同共享技术突破城乡地域的空间限制是实现文化设施协同共享的重要方面,城乡文化设施协同共享大多是基于具有跨区域、高效等特性的网络平台实现,因此信息网络技术是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必要条件。

1.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足,文化设施资源环境欠缺。以图书馆为例,2015年,县级以下图书馆1 988个,藏书量23 027万册,人均0.34册,占地面积450万平方米,每千人仅占6.67平方米;县级以上图书馆1 151个,藏书量60 817万册,人均0.78册,占地面积851万平方米,每千人占12.78平方米。其中,农村人均占地面积及人均图书馆藏方面均达不到国家图书馆建设标准;城市千人占地面积标准是大型公共图书馆类型,但是其人均馆藏量少于大型图书馆人才藏书标准,也就是说,在其图书馆类型中,藏书量无法满足城市需求。

首先,政府对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观念的认识存在以下几种误区。第一种认识是,当地政府“建办失调,只建不办”,所建造的公共文化设施大多成为“豆腐渣工程”,只是应付上级巡查和任务指标,将财政经费挪用其他地方,甚至留为己用。这导致了财政投资的严重不足,使设施总量、建筑面积、供给内容等都达不到国家标准。第二种认识是,地方政府认识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投资建设一些符合国家标准的文化设施,满足了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的“硬件”要求,但其忽视了“软件”需求,即缺乏与当地居民及时沟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并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切身需求,造成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缺乏群众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的知晓率、利用率较低等问题;第三种认识是,政府主体已认识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享的重要性,但在落实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完全将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带到农村,用城市的服务内容覆盖农村的服务内容,使农村丧失特色文化。

3.城乡共享技术水平落后,技术系统有待完善。总体来看,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技术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技术落后。虽然政府已经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也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形式以实现与公众的沟通,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受到访谈主体、访谈客体等多面影响,网站与平台的应用率较低,居民对信息交流平台了解不够,尤其是乡镇地区,政府的信息网站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情况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二是城乡共享资源的方式大多以线下共享为主,共享方式单一,网络文化资源共享程度低。以图书馆为例,基层分馆的共享技术落后,数据量库存空间不足,总馆与分馆信息对接率偏低,总馆的文化资源共享到分馆的实际运作有一定阻碍。

共享技术水平是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构建和利用过程中所应用的数字和网络手段,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的重要构成,主要包括信息反馈机制、文化资源共享技术、文化设施应用技术等。革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共享技术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有效的网络技术提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共享水平。革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共享技术应从文化设施供给环境与文化设施接受环境两方面入手,形成供给方与接受方的有效对接。一是在文化设施供给层面,革新公共文化设施供给技术,提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供给能力。应及时更新或引进先进的技术,扩大网络文化设施的库容量和文化设施信息资源传输速度,实现城乡文化设施相关信息的快速传输、交流与整合。二是文化设施接受层面,要及时开展设施应用技术培训,通过设施应用宣讲会、文化服务体验等途径转变城乡居民接受文化服务的手段,了解城乡公共文化信息的最新获取途径和方式。此外,应构建城乡公共文化信息共享数据库,既可以扩充城乡文化资源的总量,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文化信息之间的共享,也可以实现城乡之间硬件之间的共享,即任何暂时缺失必要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城市或农村都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其他共享地闲置的硬件资源,可以与其进行租借,实现城乡之间硬件资源共享。

3.制度环境。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财政、成员行为规范、人才管理等制度。财政制度目的在于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建造、管理、运营、维护等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保障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行为制度规范是约束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相关人员共享行为的工作规范,是保护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主体有效享有文化设施的管理措施。人才管理制度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人才队伍的交流、学习、共享,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保证文化设施管理机构具有合理的人才结构和专业的文化队伍。

(2)CuⅫ矿体。位于研究区西区,矿体赋存于上三叠统鄂拉山组凝灰熔岩中,主要含矿岩石为上三叠统鄂拉山组凝灰熔岩。矿体展布方向北西段为北北西向,南东段转为北西向。沿走向总体控制长度280 m,矿体呈条带状产出,地表矿体具分枝复合现象。铜品位0.16×10-2~1.8×10-2,平均品位0.53×10-2,矿石具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现象。

2.城乡文化队伍欠缺,人力资源环境不佳。城乡公共文化队伍的能力集中体现在从事文化事业的人数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上,目前,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状况仍然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低等问题。以湖南省为例,据2015年度《湖南省机构数、从业人员数综合年报》显示,文化部门的从业人数仅27 681人,占从业总人数27.2%;乡镇、街道文化站共计2 534个,工作人数5 877人,专业技术人员1 248人,占比仅21.2%,平均每个文化站仅有2-3位工作人员。由上可见,文化部门从业人数相对不足,基层文化队伍的工作人员数量及人员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管理人员与专业人员比例失衡,同时,由于文化产业对于专业能力要求不高,以致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工作素质参差不齐,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缺乏。

同时,由于地方对“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还没有充分形成,民营经济参与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门槛已然过高。许多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文化活动场所的活动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

其次,在营造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制度环境方面,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及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一方面,专业的文化队伍直接影响着城乡文化资源整合的程度和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水平。但是,由于财政投入、政策倾向等多方原因,城市在人才吸纳、培养、激励等各环节具有巨大的优势,大部分人才倾向于城市文化机构,而农村严重缺乏专业文化人才,文化队伍能力严重不足。同时,农村借用城市的人才以充实文化队伍,但需要承担一定的借用费,加重农村文化服务供给成本。另一方面,城乡文化设施的财政投入存在着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就全国来看,2015年,文化事业费投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 0.39%,与卫生事业投入及教育事业投入差距较大(见表1),全国县以上的文化事业投入共352.84亿元,占比51.7%;县及县以下的文化事业投入共330.13亿元,占比48.3%,且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仅 49.68元,城乡文化事业财政投入差距明显(见表2)。

表1 全国文化事业费与其他社会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

资料来源:2016年中国文化统计提要

项目 2005 2010 2014 2015文化事业费 0.39 0.36 0.38 0.39教育事业费 11.71 13.96 15.18 14.91卫生事业费 3.06 5.35 6.70 6.78

表2 全国文化事业费用使用情况

资料来源:2016年中国文化统计提要

年份 县以上文化事业费/亿元 县以上文化事业费占比/% 县及县以下文化事业费/亿元 县及县以下文化事业费占比/%2005 98.12 73.3 35.70 26.7 2010 206.65 64.0 116.41 36.0 2014 292.12 50.1 291.32 49.1 2015 352.84 51.7 330.13 48.3

一是落实河湖长制专项经费。河湖长制工作以属地为主,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资金使用方向,省相关部门应通过整合资金、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河湖管理与保护投入,设立河湖长制资金专项账户或建立集中统一账户,专门用于河湖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和水域岸线管控,为河湖长制推行提供财力保障。特别是应研究建立河湖生态补偿资金和生态处罚机制,用市场办法、经济手段促进河湖生态治理管护。

(二)城乡协调能力不足

城乡协调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整合,抑制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程度,导致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动力不足。城乡协调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主体利益分配失衡。目前,城乡的利益协调方式大多是以投入的比重进行利益分配,但是,共享的隐形资源无法进行准确的量化,同时并没有考虑到公共文化设施在共享使用之后的管理、维修等费用该由谁承担,由此引起城乡利益分配的不均衡,甚至造成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所带来的利益小于城乡专有使用所带来的利益的现象。二是城乡共享内容单一,导致城乡文化设施协同能力不高。目前,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运行过程中,城乡共享内容仅限于通用资源,而城乡专有资源并未实现共享,即城乡共享内容仅限于已建的公共文化设施,但是与其配套的专业技术、管理方式、工作人员等并未实现共享,严重抑制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程度,降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效能。此外,由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限制,城乡共享技术水平的差异,开展城乡公共文化活动无法形成对接,导致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无法得到合理的运用,造成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等现象。

城乡协调能力不足主要是因为缺乏合理有效的城乡主体利益协调机制。构建有效的城乡主体利益协调机制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标准,目前,城乡主体将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都按投入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其忽视了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差异,软件资源的难以量化性导致投入与收益的失衡,使文化设施所有者得不到相应的利益,甚至造成共享之后的利益所得小于共享之前的利益的现象,导致城乡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倾向于通用资源共享,共享内容片面化,引起城乡共享内容单一,降低城乡文化设施协同能力。

第一,如果所学内容涉及到运算律,但授课的时间在学运算律之前,例如“凑十法”本质上是加法结合律,老师们不能使用运算律的知识,但在讲运算律的时候,前面的知识可以作为使用运算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运算律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

(三)共享平台不完善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平台不完善导致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在优化资源环境、增强协调城乡能力方面受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共享平台信息储备不完善。一方面共享平台信息内存不足,无法储存足量的文化设施资源信息;另一方面共享平台信息储备内容不足,只收集部分城乡的文化设施信息,在人力资源、相关技术信息、闲置资金等内容并未在共享平台中呈现。二是共享平台功能不健全。在学习功能方面,主要在于城乡之间进行学习交流经验,学习也仅突出在学习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层面,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特色文化活动;在共享功能方面,仅限于通用资源的共享,在人才共享、资金共享、特色资源共享方面存在诸多限制,致使城乡共享程度较低。三是基层政府缺乏自主权。其主要表现在权力分配的失衡,由于行政体制的原因,目前共享平台的管理权主要落实在县、市级政府,基层政府缺乏自主权。在资源调配时,基层政府需要获得上级相关部门的许可,但是上级政府经常以自身利益的角度决定是否批准基层政府的申请,致使城乡利益失衡,不利于城乡均等化。

讲到汽车市场的起伏,我们也并不担心,因为:第一,汽车技术本身正在快速升级,麦格纳机电智能系统已经在技术储备方面大大超出了同业;第二点,即便有所波动,但是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不会变;最后,其实当市场在下滑的时候,对于那些真正的强者反而意味着更多机遇,因为市场有可能出现新一轮洗牌过程。

共享平台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其网络技术水平不高、共享内容单一、组织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共享平台网络技术水平不高直接限制着共享平台的使用效率,使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渠道受阻。共享内容单一一方面使共享的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影响共享平台发挥应有的功能,学习交流的经验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无法结合当地特色,创新型文化服务有限。组织体制不完善导致共享平台在“由谁管理”以及“如何管理”的责权不清。在“由谁管理”中,城级主体领导乡级主体,乡级的从属地位致使在“如何管理”中,乡级主体的自主权无法保证,影响其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中的主体地位。

三、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享机制优化路径

(一)树立共享理念

树立共享理念是构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前提。拥有共享理念的城乡政府才能以实现共享为目标去建设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城乡居民才能以共享为原则积极参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和利用率。其一,政府要树立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水平的意识,把共享水平作为城乡文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政府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所有权与经营权,建立城乡文化设施同等共享的机制。其二,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受益者与参与者,城乡居民要树立共享意识,以共享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共享中,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参与水平与参与能力,提高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供给有效性,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提供物质与群众基础。一方面,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共享观念宣传力度。例如,印发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标语及宣传手册,以城市社区或者基层村委为单元,将宣传手册发到每家每户。多次举办城乡公共文化交流活动,如电影下乡,皮影进城等活动,让城乡居民切身感受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带来的精神享受,更深入地了解城乡公共文化共享。运营电视媒体、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介积极更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及文化资源共享的相关内容,提高城乡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完善公众需求表达机制,培养城乡居民的主体意识,即提高城乡居民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积极性。首先,加强教育,培育合格的需求表达主体,培育文化服务需求表达主体的权利意识;其次,规范文化服务需求表达行为,促使公众明白什么是合理的、正确的文化需求,不仅要引导其去表达正确的、合理的文化需求,还要通过合法的形式表达文化诉求;再次,提供文化需求表达实现形式。如构架吸纳多层次、多群体的城乡协商平台,扩大需求表达主体,进行城乡协商对话。

(二)优化共享环境

1.建立城乡文化服务人才交流机制,优化人力资源环境

设施是软件,人才是软件,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城乡文化设施共享的重要基础。建立城乡文化服务人才交流机制,实现城乡人力资源共享,是弥补农村文化服务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的有力措施,是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得以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着力加强城乡文化队伍建设,举办城乡文化骨干培训班,重点组建扶持农村文化队伍,培养一批农村文化带头人,同时,要及时推进城乡文化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套吸引人才、鼓励人才、留住人才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其次,构建城乡文化人才资源联动机制。由城乡文化人事部门组织,组建起城乡文化人才资源数据库,纳入城乡共享平台中,将城乡区域内长期参与文化活动、有文化特长、有专业管理技术的人才进行统计和分类,再有城乡文化人事部门根据城乡需要或城乡各自申请,从人才数据库中搜索聘用所需要的文化人才。文化人才资源联动机制打破了城乡人才交流的障碍,有助于实现城乡文化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共享,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人力资源环境。

①给出科学客观的用水计划确定方法,给出鼓励和削减用水计划中调整系数的具体情形,给出计划用水申请时应提供的材料,给出特殊用水户建设项目施工申请用水计划应当提供的材料等具体计划用水中的申请、确定、调整制度,使计划用水的源头管理得以规范化、准确化。

2.革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共享技术,优化技术环境

MOOC建设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工作,需要精心设计,把握好每一个环节,这方面有很多参考资料,结合实验MOOC建设的实践,仅就MOOC建设中撰写脚本、拍摄视频、配音、视频编辑等谈一些做法和重点需要把握的地方。

2.4 “四化同步”的新型职业农民教学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手段信息化、考核评价社会化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围绕主导优势产业,针对三类培育对象,设计三类模块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采用项目化设计理念,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全部基于实际生产过程,做到产教衔接、农学融合;在教学手段运用上,突出信息化技术应用,采用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多媒体、微课等方式,建立农民在线教育培训资源库;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坚持应用导向、以证代考、多元评价的社会化考核方式。

3.利用多元合作优势,优化财政制度环境

资金投入影响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运行的每一个环节。资金缺乏导致文化设施资源匮乏,技术系统无法更新,城乡主体利益无法及时协调,共享平台无法正常运营,因此,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财政制度环境,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对构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设施体系投入上的多元性,多元主体参与构建文化设施体系是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保障资金建设的需要。 首先政府部门要逐步提高财政预算中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支出比例,加大公共财政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构建的支持力度,对一些大型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示范项目,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其次,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等模式,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团体、文化事业单位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最后,在多方筹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大和调整对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建设的力度和方向。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要坚持城乡文化设施资源整合的前提下,切勿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加大对城乡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培养专业的文化人才;努力突破实现城乡文化设施共享的技术瓶颈,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大对城乡共享平台的投入,提高共享平台的运营效率。

根据讨论,经过挑选,师生从中确定了以下两个实验,学生可以自选其中一个完成,也可以完成一个后再完成另一个。

(三)增强城乡协调能力

1.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共享主体利益

城乡共享意味着将城乡专有资源转变为共享资源,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资源分配,这种作用于城乡协同合作的共享关系本质上是利益的分配。因此,城乡主体利益协调必须以资源投入为标准进行利益分配。首先,将城乡共享资源分为硬性资源与软性资源,硬性资源包括公共文化设施、财政资金等,软性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其次,针对不同的资源类型按照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共享硬性资源可建立资源开发共享制度,实现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合理的资源产权组合,按照资源产权所占比重进行利益与收益的分配,既能保证城乡主体的产权得以实现,又能激发参与共享主体的积极性。软性资源由于量化的困难性,适宜采用协作与契约的形式进行利益分配。城乡主体可以针对共享软性资源所用的费用补偿、收益分配等进行协商,以合同契约的形式进行分配。

2.确立城市反哺农村的援助机制,增强城乡文化设施协调能力

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方面要优于农村,确立城市反哺农村的援助机制有助于改善农村文化队伍匮乏、文化设施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是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机制的现实要求。首先应对城乡文化设施进行一体化管理,积极推动城市反哺农村战略,构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联网体系,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有关信息进行统一收集整理,比如文化设施资源、人才资源、专业技术等,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发展。其次,城乡主体利用共享平台可以按需申请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相关资源,比如,农村可以借用城市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共文化设施;城市也能共享农村的特色文化等。

3.完善城乡共享平台

城乡共享平台不仅用于收集与存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信息,还承担着有关公共文化设施的学习、共享、创造等功能。首先,完善城乡共享平台,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共享的城乡文化设施资源,包括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资源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等进行统计、分类、整理、编序,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存储于共享平台中,以便共享主体查询、借调、使用。对于城乡主体按照程序有关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借用、调动的申请给予及时的回应,满足其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的要求,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这就要求共享平台一方面要具有先进的网络技术,及时扩大网络存储容量,另一方面要培育适合共享平台的专业技术人才与工作人员。其次,完善共享平台的组织体制。建立起权威性的城乡协调机构,该机构作为城乡共享的领导机构,全面管理城乡共享平台。由此,应有国家或者省级文化服务建设部门牵头,组建包括省、城市、农村文化部门在内的常设机构,负责制定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共享规划、指导、协调等工作。最后,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实现城乡协同、资源共享的基石,只有将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标准化统一,才能实现共享平台的功能,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共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总体标准,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共享的指导原则、术语标准和其他综合标准;二是技术标准,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质量标准、共享平台数据库标准等;三是工作标准,包括纳入共享的各个文化机构的日常工作与服务标准、规范、工作流程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N].人民日报:2017-02-03(14).

[2]陈立旭.关于“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J].党政视野, 2015(1): 12-15.

[3]齐勇锋, 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2(1): 64-71.

[4]张楠.纵横结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型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 2012(3): 98-105.

[5]刘俊生.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及其变迁研究:从旧思维到新思维的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 2010(1): 39-41.

谭九生,郑玉春
《城市学刊》 2018年第2期
《城市学刊》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