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车辆工程专业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全国各高校不断地进行扩招,扩招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同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不进行改革探索,就很难培养出具备“大国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

在国外有许多国家探索了高校教育发展新模式,其中有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度”;而澳大利亚则在国家培训的框架下,建立了“行业指导”;英国职业教育则采用了“合作教育”的新型模式[1]。这些新型的教育模式推动着高校教育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给高校提供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与思路。

建设项目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目前很多项目都是由计划合同人员或财务人员兼管,并未设置专门的保险管理岗位,但保险管理涉及工程、商务策划,合同管理、索赔等多领域,因专业知识的不同,导致前期策划的不全面、合同义务履行的不及时,合同条款的深度解读不合理,经济损失的漏报、错报、证明资料提供不全面、核损金额不足等情况时常发生。

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作为汽车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载着培养汽车设计﹑制造﹑维修等一线工程师的艰巨任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促进校企资源共享,培养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兼备的汽车专业人才,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另两类高等教育机构即学术型大学和高职高专相比,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有其特殊性,学校有严谨的课程教育制度,更看重学生的学分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环节的有序开展[2]。传统的单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不能够适应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

一 车辆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上海电机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自2015年与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以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3+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学生在本科教育期间的前3年在校内完成主要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基础训练,大四一年在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完成校企联合开发的专业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实践中,使知识和实践应用融会贯通,最后达到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多元化人才[3]。应该说这种培养模式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优势突出。

设计型企业与制造型企业在开设企业课程上存在差异,不易于统一管理;设计型企业更愿意承担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出题和指导任务,制造型企业则更倾向于将毕业设计环节留给学校进行管理,企业只承担部分课程与实践环节;不同属性的企业在选择合作模式时,会出现“3+1”和“3.5+0.5”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同时,本专业也在积极拓展更多符合校企合作要求的企业,寻求行业中不同领域的汽车企业,着力培养全方位的汽车专业人才。但是面对不同类型的汽车企业,将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难题:

虽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但是在同一专业内实现“3+1”和“3.5+0.5”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存,这种多元化培养的探索几乎没有,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面临很多问题。(1)“3+1”和“3.5+0.5”的界定。“3+1”校企联合培养,是指学生在校内完成前3年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部分专业课﹑部分实践实习。在企业完成最后1年的企业开发课程﹑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3.5+0.5”校企联合培养,是学生指在校内完成本科期间前3.5年的所有课程及实践实习,在企业完成最后半年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同一专业共存就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毕业设计制度等方面必须实现““3+1”与“3.5+0.5”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并行发展与统筹管理。(2)企业和学校分别属于制造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一般认为,这两个系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集。由于我国目前很多企业看重的只是短期的既得利益,企业即使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也一般不会像学校花那么多的精力花在开发﹑管理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及指导毕业设计上。甚至会出现了一部分汽车企业以校企合作为名义,将学生作为廉价或者无偿的劳动力进行使用[3]。这对于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必将是一个考验。(3)在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上开展困难,比如学校有严谨的课程教育制度,更看重学生的学分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环节的有序开展,而企业更看重的是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要方式后的结果,在人才培养过程控制上并不像学校这么严谨。所以,在较多方面会存在冲突的地方: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时间的冲突﹑课程培训方式的不统一﹑毕业设计指导责任的划分﹑学分的认定等。(4)汽车行业的企业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类,即:制造型企业﹑设计型企业﹑检测维修型企业﹑汽车金融类企业,如果要与各种类型的汽车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同时要求企业开设的课程体现本企业的特点,这就导致了专业课程要多元化。这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要有效地解决以上难题,就要求本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必须多元化。

二 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在脑瘫伴PVL早产儿组与对照组之间ATG5 基因 rs6568431 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型频率以及基因型频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多态性位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 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使多种培养方式协调﹑有序地运行,取决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放性﹑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实习实践环节体现企业属性等方面[4]。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如下:(1)修订适合于本培养模式的新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特征+行业要求”为主线构建适应“3+1”与“3.5+0.5”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的理念,本专业开展了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首先聘请了合作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专家,进行车辆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撰写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目标及毕业要求,最终构建柔性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需求[5]。针对汽车行业不同企业的性质,构建的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的课程架构,包括了四大专业课程模块,即:整车与零部件设计﹑车辆制造与工艺﹑车辆测试与分析﹑项目管理与综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是多元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2)精简﹑优化校内课程。对校内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突出应用性。尤其是大四学年的课程,须构建柔性化的课程体系,每个课程模块开设2-3门核心课程,并设置多门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类型的企业开课需求。(3)制定企业课程与校内课程学分互认的方案,并对企业课程的设置﹑内容选定﹑课件﹑作业﹑成绩评定材料,制定规范化文件。首先企业课程要体现企业特色,同时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就需要校企共同合作开发企业课程,对课程内容﹑教材﹑考核的方式等做出明确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必须设置好企业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模块下课程的对应关系,便于对企业课程与校内课程进行学分互认。(4)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目标﹑有规划地放在实习基地进行,有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有序开展。(5)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要求联合培养的学生大四阶段的毕业设计首先由企业工程师进行指导,这既保证了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行业工程应用能力及快速就业能力。同时,配以校内导师进行毕业设计规范性的指导。对毕业设计各环节进行规划性的管理,包括:毕业设计课题的选定﹑审订;开题﹑中期﹑毕业答辩各阶段材料准备;指导工作的相关规范等。

汉江流域作为全国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唯一试点流域,主要任务是建立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管理指标体系、水资源监控管理体系和监督管理与评估体系,为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完善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汉江流域试点目前初步确定了“三条红线”管理指标,构建了流域水资源监控管理体系,提出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方案,拟定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汉江流域实际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四 结语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为汽车行业培养各类的专业人才,车辆工程专业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保障:构建基于OBE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企业课程与校内课程的学分互认﹑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等。

参考文献

[1] 毛俊.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1):136-137.

[2] 徐瑞兰.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科学导报,2015(11):15-16.

[3] 孙瑞雪.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4):174.

[4] 李云飞.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2013.

[5] 张建超.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4):39-42.

 
袁伟光,乌秀春,杨洪刚
《教育现代化》 2018年第29期
《教育现代化》2018年第29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