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关于文化强国的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2024-07-05 21:58:37

关于文化强国的论文格式

嘻嘻嘻嘻嘻嘻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成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其渗透进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日益成为人们言行的自觉规范。要切实搞好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大力繁荣发展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使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协调、相映成辉,报道真理、揭示真相、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弘扬正气;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陶冶情操、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按照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类别、区别对待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要高度重视文化传媒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不断加大对文化传播平台、载体、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占领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提高国际战略的谋划水平,搞好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的措施。通过对策研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行业教育,使热爱祖国、勤劳勇敢、深谋远虑、独立自强、正直守信、尊重人权、文明友好、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等优秀品格成为中国形象的指代词。要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深化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内外环境的认识,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发展对策研究,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际外交战略的需求,部署重大攻关课题,及时组织力量推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并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学术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等全方位加强文化软实力人才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只有经济蓬勃发展,才能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以便更好地建设队伍、开展研究、更新平台、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和扩大影响力;只有各项政策都能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维护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中国文化的理论主张、理想信念、核心价值、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精神宣传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欢迎。要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文化建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文化发展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相协调

我的中国梦人生如船,梦想是帆,在梦想的海洋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而我中华,更有属于我们的中国梦!在我的认知里,就是实现国家富强,名族振兴,是一个强国之梦,亦是一个富民之梦。中国梦走的是中国道路、弘扬的是中国精神、凝聚的是中国的力量。强国,强的是中国:富民,富的是中国人民,所谓中国梦,归根到底还是为造福我中华千千万人民的梦。既然是为造福我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梦,所以它仰仗的是我中华人民的力量,他需要的是我中华人民的奋斗,他需要的是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他需要的是我中华人民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他需要的是我中华民族为实现梦想而坚韧不拔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的精神。而我中华少年就要有为梦想而敢去想、敢去试、敢去做、敢去拼得精神,为了明天,为了祖国,为了未来,为了成功的人生,我们做起来,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哪怕在追梦的途中碰钉子,摔跟头,我们也要爬起来,继续前行。梦有千千万万,实现梦想的路有千千万万,但是必定有一条路会是我们追梦成功的路,所以,少年们,为自己的梦,为中国梦,努力!努力!!发扬我中华少年敢去闯,敢去拼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我的梦,中国梦!有希冀的中国梦,有期许的中国梦,有承诺的中国梦,有担当的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壮大的历史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全国解放以后,随着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实现文化建设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就成了我们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应该说,在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不断变迁,如何实现新形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又一次成为我们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些年来,党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一是来自传统文化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贵资源,这既是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方针,也是绝大多数人们的愿望。但是,问题在于怎样继承,怎样发展,以及继承什么,抛弃什么。文化虚无主义割断了我们党的文化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而文化保守主义却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旗号下存在着取代我们党赖以存在的文化底蕴的核心观念--飞克思主义的潜在危险。因此,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 二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远比封建文化先进的文化,大胆地借用和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吨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但是,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紧密联系的,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就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和颠覆, 因此,如何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如何在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凭借其经济实力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强大冲击,强调文化建设独立性的同时,拓展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世界视野,避免远离世界先进文化前进的主流而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成了我们党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时必须慎重处理的重大课题。 三是来自社会转型和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冲击。目前,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众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哪些新思想、新观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哪些是腐朽价值观念的沉渣泛起,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加以区分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例如大众文化的兴起、人文价值的凸显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任何不加分析就简单地肯定或者简单地否定都是错误的,任何试图用旧的观念来评价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应该看到,一方面,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代表中国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难度。显然,新情况需要新办法,传统的方法和观念已经无法应对新问题的冲击了。 四是来自党自身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后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文化根基。但是,历史不等于现实。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是能够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党员,文化素质较低、观念陈旧,有些党员甚至信仰丧失,腐化堕落;另一方面,知识在当今和未来时代地位的空前凸显,作为知识承载者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先进文化前进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党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了我们党能否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就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好党自身的建设,从而使我们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关于文化强国的论文题目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壮大的历史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全国解放以后,随着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实现文化建设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就成了我们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应该说,在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不断变迁,如何实现新形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又一次成为我们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些年来,党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一是来自传统文化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贵资源,这既是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方针,也是绝大多数人们的愿望。但是,问题在于怎样继承,怎样发展,以及继承什么,抛弃什么。文化虚无主义割断了我们党的文化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而文化保守主义却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旗号下存在着取代我们党赖以存在的文化底蕴的核心观念--飞克思主义的潜在危险。因此,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 二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远比封建文化先进的文化,大胆地借用和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吨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但是,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紧密联系的,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就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和颠覆, 因此,如何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如何在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凭借其经济实力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强大冲击,强调文化建设独立性的同时,拓展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世界视野,避免远离世界先进文化前进的主流而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成了我们党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时必须慎重处理的重大课题。 三是来自社会转型和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冲击。目前,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众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哪些新思想、新观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哪些是腐朽价值观念的沉渣泛起,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加以区分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例如大众文化的兴起、人文价值的凸显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任何不加分析就简单地肯定或者简单地否定都是错误的,任何试图用旧的观念来评价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应该看到,一方面,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代表中国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难度。显然,新情况需要新办法,传统的方法和观念已经无法应对新问题的冲击了。 四是来自党自身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后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文化根基。但是,历史不等于现实。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是能够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党员,文化素质较低、观念陈旧,有些党员甚至信仰丧失,腐化堕落;另一方面,知识在当今和未来时代地位的空前凸显,作为知识承载者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先进文化前进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党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了我们党能否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就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好党自身的建设,从而使我们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楼主,不论什么情况你一定要hold住!hold住就是胜利!

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n你这样的好肯定好的

我为大家找来了一些有关强国的作文题目,大家赶快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吧。

复兴强国

弘扬爱国精神,实现强国梦想

科学强国

爱国,报国,强国

青春强国

回首历史,中华的复兴已经矫健的跨过了半个多世纪。这六十多年来,我们风雨同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成绩。这是一幅雄浑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听着这首歌,我想起了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为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长征,不光是靠自己的双脚从漫漫征途中走过来的老一辈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只为60多年前对战友的一句承诺,86岁的欧兴田放弃天伦之乐,拖着病弱之躯,自带干粮,两年内四上北京、走访六省,为重建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四处奔走,并坚持为2400多位牺牲的战友们守墓30年,被选为诚实守信的“中国好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因在车祸瞬间为救学生,导致双腿被轧断高位截瘫,生命状况堪忧。张丽莉的感人事迹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被称赞为“最美女教师”;“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

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08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某乡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得到了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如今,每每当我看到我国运动健儿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摘金夺银时,看到中国的神五,神六,嫦娥一号飞上天空时,看中华人民到被外国认可时,心中就充满着骄傲自豪与高兴。

让我们一起为复兴中华而奋斗。在这片蔚蓝的天空下,有一只东方巨龙在腾飞。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找来的强国的作文题目,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文化强国论文题目

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n你这样的好肯定好的

啦啦啦啦,先采纳。我就给你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但当下中国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消解等问题。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断言,中国仍不是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点”。且不论撒切尔夫人的话是否有失偏颇,但她指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不足这一现状。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上升到全球第二位,成为经济大国,然而文化实力的提升幅度却未与之匹配。一直以来,中国输出的大多是资源和劳力,而非文化和精神,存在巨大的“文化逆差”现象。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要想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实现中国文化自强,成为文化强国。中国文化当自强,要以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为基石。当以中国文化符号为素材的《功夫熊猫》打着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强势袭来,当各种西式快餐、洋节日扑面而来,当年轻人玩转各种外语,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正渐渐远去,有着泱泱五千年璀璨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根基也正在动摇。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中国文化要想自强,首要之本,就是传承与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感。中国文化当自强,繁荣文化产业是关键。纵观世界文化强国,其都拥有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如美国靠“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就征服了世界,文化产业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而中国文化产业所占比例不足4%,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缺乏创新后劲,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几无回击之力。要繁荣文化产业,就要通过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严厉打E-盗版、完善融资体系等调控手段破解发展难题,壮大文化产业,为中国文化自强注入强有力的生命力。中国文化当自强,还要打开“国际表达”的窗口。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古有备受世界推崇的《孙子兵法》,今有荣摘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更有被称为“最妙的出口品”的孔子学院。这说明,中国文化自身并不缺乏吸引力,缺的是“窗口”。文化输出要加强与本地文化价值的沟通融合,注重承载民族文化的“软产品”,如茶文化、中国菜等,“以他人之言而为之言”,赢得国外受众。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而一个国家的强盛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我国的经济实力已不容小觑,真心希望我们民族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以文化上的清醒、自信和自强,共圆“文化强国”梦,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征程!

文化 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的灵魂,文化强国战略就是通过发展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及其内涵价值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及其内涵价值篇1 文化战略是指国家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造就文化人才,使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实现国家经济、社会、 教育 、科技、生态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形成国家的文化品牌,提升国家的文化辐射力、传承力、创新力、支撑力、竞争力等,增强国家文化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消费和文化人才的综合实力居于国际的第一方阵。文化强国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强国对公民素质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良好的教育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深刻地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国家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通过文化强国建设,使国家公民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文明行为方式是文化强国的最首要特征, 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是否拥有科学文化力量,以及多大程度上拥有科学文化力量。 人民必备的文明行为能力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如果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传承家庭美德、崇尚职业道德、升华个人品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那么就很容易树立起良好的国家整体形象。 二、公共文化的建设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数字文化建设工程,促进数字 网络技术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完善的文化活动信息发布机制,健全的文化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政府职能转变,由办文化到管理文化转变为治理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上来。满足实际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建立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制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建立经营性文化场馆的优惠服务制度探索建立对高雅艺术演出活动的票价补贴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坚定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保障,明确的政策、法规保障,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资金筹措引导机制。 三、文化强国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国家形象传播是由国家形象传播者包括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居民等推动,通过国家符号的选择来传递国家理念,以吸引国内外公众的行为过程。国家形象传播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形象推广、宣传公关、媒体传播、企业诚信、文化交流、公民行为素质等各种传播 渠道 来影响人们对这些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以及各要素之于国内外人们的总体印象和感受,从而累积或改变人们对一个国家印象的能力。文化强国的国家形象传播力能够让人们看出这个国家的风格、特色以及文化特点,增加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产生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 四、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 国家文化传承是文化强国的责任和使命,增强国家文化传承力是国家各级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国家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保护工作机制完善有效,国家文物数据库动态管理系统完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及时到位,文物保护手段和方式现代科技含量较高,物质文化遗产在安全保护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完善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措施 。 传统文化 在扬弃中得到弘扬和创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国学被大力重视和提倡,国学热成为时尚,国家内涌现出一大批国学大师和传承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发创新发展的时代理念的得到了极大地弘扬。随着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各地区的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都在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展现给每一个人,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大家对文化意识的认同,营造出最为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五、文化强国的创新力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建设最大的推动力就是不断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让文化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这也是建设先进文化理念,繁荣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最有效措施。先进的文化发展需要各种相应文化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更需要文化思想的不断创新,也需要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和文化环境的新鲜化。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遵循政企分开的原则,由政府领导部门牵头带动社会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实行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建立法人治理机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较强的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主动创新和保护创新的意识;完整的系统的文化强国战略;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是文化的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辐射力的源泉;浓厚的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创新力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影响力。先进文化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活力所在,在当今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经济能否保持较快发展,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产品的研发能力、文化产业的创意能力。 六、文化强国的品牌竞争力 文化品牌的建立是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品牌一旦建立起来可以在市场经济运作中获得丰厚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利润,并且在市场发展中率先获得独占性。文化品牌效应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对文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能够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能够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吸引投资,推动旅游。文化强国要形成一批代表国家形象、具有国家特色的文化品牌,要创立适合国内外人民需求的文化品牌,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富有创意的挖掘和提炼,开发深受人民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品牌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国家的文化需求。 七、文化人才创造力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兴旺发达,关键在人才。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一方面要靠资源,另一方面要靠文化人才,两者缺一不可,但在这二者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人才,尤其是能够提供文化创意的文化人才。繁荣和发展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途径就要培养一大批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文化行政管理、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艺术专业方面的专门人才。文化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内在文化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努力取得创造性文化成果,并对人类的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人。文化人才的内在文化素质是其特有的认识文化现象、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进行文化创造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了文化创新的特质。创造性文化成果是文化人才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文化传承、生产、经营、管理、创新等。 文化强国的战略论文篇2:《浅谈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 当代大学生在传统道德文化强国的视域下应该更为积极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合格的高校学生,学习大学国文课程不仅是审美的精神享受,更是精神层面的成长。 一、何谓大学国文 国文是建立在国学大的背景下展开的。广义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狭义的国学是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文是指本国的语言文学作品,民国时期的国文就是现在所说的语文科目。“国文”顾名思义,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唤起的是我们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依赖感。需要说明的是,1949年之前,“语文”被称作“国文”。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国文课的学习更强调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现代语文的学习则更强调功能、更强调应试,进而忽略了原有的本族文化意蕴的深刻内涵。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国学”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精粹,它是我们民族精神成长发育的基石,也是一个国民尤其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 基本素养 。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文化多元现象,弱化了我们对“国学”的传承。而大学的人文素质课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大使命,作为教师更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们汲取国学瑰宝中人文素养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大学国文教育现状 (一)主动学习意识不足 当下主流意识是功利的,从而忽略了人文素质课基础课的学习,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才是自己立足社会的基本,忽视了写作、演讲、 面试 的能力。这些综合能力才是一名合格大学生 毕业 的立足之本。现在的学生书写能力不及高中水平,错字处处可见,表达能力欠佳,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唤醒他们对国文学习的主动意识。 (二)国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功利社会的背景下,大多数人重物质不重精神,这是社会大背景下的原因。中国文化的精神风貌不再像古代受到重视,儒学之风在物质世界极大丰富的今天已经俨然被削弱。大家之所以喜欢陈晓旭版的《红楼梦》,封其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剧组演员的敬业。在当年拍摄伊始,他们就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培训,学习其中的文化课,使演员被知识熏陶,慢慢融入其中。然而,在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鲜有剧组会花费大量的金钱与时间在拍摄的前期准备过程当中,大多数人都把预期效益、投资费用看得很重,从而忽视了当中蕴含的文化纲常。当代高校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考试课的学习,忽视考查课和人文素质课的学习,归根结底是因为追求学分的功利心。从而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学科外部的关联性。当今学生更注重学分,忽略了需要学习相应的文化,夯实自己的学习能力,最后达到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的目的。 (三)相关表现 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本国历史的地位在一片“振兴国学”的呼喊声中却仍在下降,这种巨大的反差不能不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感到忧心。出于这种对弘扬母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我们高校老师更应该自己以身作则把母语教育和人文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各个高校更应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而不是任意删改觉得“没有用”的学科,着力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联系,使学生更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大学国文课程设置的走向究竟需要强调人文性、强调工具性、强调审美性、强调适用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现代大学里开设了很多通识课程,很多都有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但通过提高驾驭母语、品味母语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课程恐怕非大学语文莫属了,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应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通过学习品味语言来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和终极关怀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倘若脱离了工具性,便失去了这门课程的基础;倘若脱离了人文性,便失去了这门课程的方向,而大学,则更强调人文性。母语水平和人文素养是大学语文课的两大支点。所以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文化元典和文学经典的结合,以及知识性、审美性、趣味性的结合。 三、大学国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语言规范性 语言文字应放在大背景下考量,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得创造的文明得以继承。语言的产生与发展是对社会主流意识的肯定,比如“点赞”“给力”,新词汇的产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得以流传和发扬。外国语的大量深入,提醒我们注重本族语的文化倾向性。对语言文字要有责任意识,使其健康发展。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普通话,写规范汉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将其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在尊重方言的同时,推广普通话,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建设和谐的社会。 (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口语的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在当今社会立足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经济发展的现在能够迅速地抓住机会,才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试金石。口语表达的基础又是语文能力学习的外在表现。高校毕业生应具备基本的演讲能力及面试能力。不善言谈和不善表达的话,就很容易给人留下能力不高和思想匮乏的印象。这样的人不管处在哪一个社会层面,也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轻松地进行 人际交往 ,也不会得到足够的器重和赏识。要想摆脱这种不利的境地,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语言成为架通事业成功的桥梁,让语言成为连接自己和他人的纽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立世和处事的成败。因而高校大学生应通过国文类的课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增强语言方面的自信力。 (三)增强教育品德功能 人品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学校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做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知识的传授。巴金勉励后辈“说话要说真话,做人要做好人”。先贤的众多论述,都强调了做人的重要性。诚然,不做好人,就不会说真话;不会做人,“努力学习”就失去了方向,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孔子也讲“不学礼,无以立”。待人以礼,待君以礼“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乡党》)。在大学里学知识固然重要,修习人品更重要。比如清华大学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复旦大学学生投毒事件,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都在提醒我们,学生应该以德为本,德育是首要。尤其是高校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培养学生的品德。从每一句话、从每一节课、每一个学期做起。 (四)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纲常 世人一讲到儒,马上就会联想到孔子、孟子,因此很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儒”是从孔子那时才有的,“儒”都是孔子、孟子那样的人,他们胸怀天下、知识广博、讲究仁义。其实这些都是误解。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儒”,他们的流品非常复杂,有“君子之儒”,也有“小人之儒”。孔子常常教导自己的弟子要做“君子之儒”,而不是“小人之儒”。后来经过孔子的不断努力,把那些“古儒”改造成“新儒”,这就是思想史上讲的“儒家”。历朝历代也把这种儒家思想延续至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儒”为“柔也,术士之称”。“儒”为什么会有“柔”的意思呢?我们分析,这可能与以下两点有关:一是“儒”源于东夷,而东夷诸族柔逊多礼;二是初期的“儒”多是有学问、有本事的公族,亦即读书人,而读书人大多性情柔逊。 从汉字的结构看,“儒”字从“人”从“需”。“需”的本义是密云在上,雨要下而未下的样子,因此“需”字有办事不坚决果断、性格柔弱的意思。凡是从“需”的字,常常都有柔弱是意思,如“孺”“孺”“糯”。许慎所讲的“术”,有时并非泛指所有的杂术,而是专指所谓术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那么他讲的“术士”,也可以专指熟悉六艺的读书人,他们都是帮助诸侯用六艺教育人民的人,都是人民教师,当教师时间长了,自然有股文弱之气,所以被他们成为“儒”。儒家学说主要内容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身修养。 无论是孔子讲做人的道理,抑或是孟子讲政治,都以“仁”字为出发点,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仁”的核心。他们的重点是人,也就是指人的心性和品德,因此孔子和孟子从始至终都非常重视人格修养。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文化纲常和道德的最高标准。实施国学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教学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积淀国学底蕴,大幅度提高人文素养,将对社会公德、各种公约、 规章制度 、行为规范的被动遵守转变为一种自觉意识、自觉行为,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大学需要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德才兼备才是培养的首要任务,是重中之重。在大学国文意识形态下,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崛起势在必行,由此,更要构建出一套合理的 教学 方法 ,以适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强国的战略论文篇3:《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重视文化的发展,重视用先进文化来武装全党、引领社会,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优秀的华夏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精神力量以及重要保证和支持,不仅开辟了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推动了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对它的认识程度也越来越深。对于“文化强国战略”这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一举成功的,相反,它是我们党在经历了几十多年的辛苦探索,不断深化对文化的认识后,才最终形成和提出的。 2002年11月,党的召开。这次大会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任务以及部署,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体制改革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拥有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2007年10月,党的 报告 具体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它的战略地位,在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这一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要求。 2011年10月,党的全会,通过对目前形势的分析,实事求是地 总结 了我国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的 经验 教训。会上提到,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对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高度的培养,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要做到文化自觉,更要做到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而奋斗。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规律,也体现了在先进文化发展这一问题上,党的执政能力作用的发挥,更彰显了中共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刻认识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使我们更加自觉地自发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前进。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全国人民面前许下的承诺。从党的十八大为起,我们国家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而且要让人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增强文化软实力。亿万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光荣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重要的精神支撑是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我们党是一个有着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文化建设,历来都高度重视。坚持文化的前进方向、团结奋斗力量,用先进的文化来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以新的文化视觉、新的文化成果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不管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改革发展都要加快步伐,时刻牢记文化建设的任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途径 为了文化的发展,为了提高我们国家的实力,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带领下,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实践,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促使文化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实现这样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必须选择科学的文化发展途径。 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关键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最关键的一点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要使文化生产力得到不断的解放和发展,使文化体制不断得到深化和改革,不仅要创造学术民主,还要发扬艺术民主,激发全民族的活力,确保人民的基本的文化权益,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各民族文化之间,应形成各具特色、和而不同、互融共存、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增强,将为文化强国提供强劲的原动力,使文化持续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2.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加快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于文化强国的建立,不仅仅是要坚持正确的道路,要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随时迎接新的挑战。 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必须提高党的领导能力 对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前提,要提高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文化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并与之相协调,使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得到体现。作为执政党,如果不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就不能领导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党。所以,为了文化的发展,必须提高党的引领能力,以此来保证文化强国的建设。 四、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强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在各个方面都不能松懈,面对的挑战还很多。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投身文化建设上来,学习和借鉴那些优秀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猜你喜欢: 1. 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强国梦 文明梦 幸福梦 2.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读后感 3. 全民阅读2017倡议书 4. 2017年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关于文化强国的论文参考文献

给你点中美关系论文的参考文献1. 梅孜主编:《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2. 资中筠主编:《美台关系四十年(1949—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 苏格著:《《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4. 茅家琦主编:《台湾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 袁明、[美]哈里•哈丁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6. 贾庆国著:《未实现的和解—中美关系中的隔阂与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7. 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8.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9.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0.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二卷(下册),世界知识出社,2004年版。11. 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2. 王玮、戴超武著:《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3. 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战后美国史(1945—2005)》(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2版。14. 王玮主编:《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1776—1995)》,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5.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八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16. 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编辑组:《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卷),武汉大学出版,1983年版。17. 刘金质著:《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18. 袁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9. 颜生毅主编:《当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0.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21.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22.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23. 顾维钧著:《顾维钧回忆录》(第12分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24. 何春超著:《国际关系史纲(1917—1985)》,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25. 戴超武著:《敌对与危机的年代—1954~1958年的中美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26. 朱明权、吴莼思、苏长和著:《威慑与稳定:中美核关系》,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27. 王光远著:《蒋介石在台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28. 巨永明著:《核时代的现实主义—基辛格外交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29. 周琪著:《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0. 杨奎松著:《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1. 谢力夫著:《毛泽东面对美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32. 杨奎松著:《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3.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34. 金先宏著:《影响白宫对华政策的中国通》,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35. 林家有著:《冷战与内战》,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36.(日)入江昭著:《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37.(美)约翰•鲁滨逊•比尔等著:《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38.(美)欧内斯特•梅、小詹姆斯•汤姆逊主编:《美中关系史论—兼论美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39.(俄)谢•赫鲁晓夫著:《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0年版。40.(美)卡尔•罗特•兰金著:《兰金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41.(美)迈克尔•谢勒著:《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42.(美)邹谠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3.(美)孔华润著:《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44.(美)罗伯特•H.费雷尔著:《艾森豪威尔日记》,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45.(美)斯蒂芬•安布罗斯著:《艾森豪威尔传(1952—196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46.(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著:《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受命变革(1953—1956)》(上册),生活•知识•新知三联出版社,1978年版。47.(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著:《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缔造和平(1956—1961)》(下册),生活•知识•新知三联出版社,1977年版。48.(美)保罗•肯尼迪著:《战争与和平大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49.(美)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50.(英)彼特•卡尔沃卡雷西等编:《国际事务概览1949—1950》,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51.(日)趾街富士丁著:《蒋介石的美国顾问—欧文•拉铁摩尔回忆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文化 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的灵魂,文化强国战略就是通过发展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及其内涵价值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及其内涵价值篇1 文化战略是指国家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造就文化人才,使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实现国家经济、社会、 教育 、科技、生态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形成国家的文化品牌,提升国家的文化辐射力、传承力、创新力、支撑力、竞争力等,增强国家文化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消费和文化人才的综合实力居于国际的第一方阵。文化强国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强国对公民素质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良好的教育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深刻地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国家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通过文化强国建设,使国家公民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文明行为方式是文化强国的最首要特征, 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是否拥有科学文化力量,以及多大程度上拥有科学文化力量。 人民必备的文明行为能力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如果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传承家庭美德、崇尚职业道德、升华个人品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那么就很容易树立起良好的国家整体形象。 二、公共文化的建设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数字文化建设工程,促进数字 网络技术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完善的文化活动信息发布机制,健全的文化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政府职能转变,由办文化到管理文化转变为治理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上来。满足实际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建立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制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建立经营性文化场馆的优惠服务制度探索建立对高雅艺术演出活动的票价补贴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坚定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保障,明确的政策、法规保障,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资金筹措引导机制。 三、文化强国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国家形象传播是由国家形象传播者包括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居民等推动,通过国家符号的选择来传递国家理念,以吸引国内外公众的行为过程。国家形象传播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形象推广、宣传公关、媒体传播、企业诚信、文化交流、公民行为素质等各种传播 渠道 来影响人们对这些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以及各要素之于国内外人们的总体印象和感受,从而累积或改变人们对一个国家印象的能力。文化强国的国家形象传播力能够让人们看出这个国家的风格、特色以及文化特点,增加对这个国家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产生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 四、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 国家文化传承是文化强国的责任和使命,增强国家文化传承力是国家各级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国家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保护工作机制完善有效,国家文物数据库动态管理系统完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及时到位,文物保护手段和方式现代科技含量较高,物质文化遗产在安全保护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完善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措施 。 传统文化 在扬弃中得到弘扬和创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国学被大力重视和提倡,国学热成为时尚,国家内涌现出一大批国学大师和传承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发创新发展的时代理念的得到了极大地弘扬。随着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各地区的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都在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展现给每一个人,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大家对文化意识的认同,营造出最为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五、文化强国的创新力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建设最大的推动力就是不断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让文化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这也是建设先进文化理念,繁荣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的最有效措施。先进的文化发展需要各种相应文化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更需要文化思想的不断创新,也需要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和文化环境的新鲜化。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遵循政企分开的原则,由政府领导部门牵头带动社会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实行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建立法人治理机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较强的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主动创新和保护创新的意识;完整的系统的文化强国战略;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是文化的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辐射力的源泉;浓厚的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创新力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影响力。先进文化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活力所在,在当今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经济能否保持较快发展,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产品的研发能力、文化产业的创意能力。 六、文化强国的品牌竞争力 文化品牌的建立是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品牌一旦建立起来可以在市场经济运作中获得丰厚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利润,并且在市场发展中率先获得独占性。文化品牌效应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对文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能够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能够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吸引投资,推动旅游。文化强国要形成一批代表国家形象、具有国家特色的文化品牌,要创立适合国内外人民需求的文化品牌,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富有创意的挖掘和提炼,开发深受人民喜爱、市场占有率高的文化品牌产品,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国家的文化需求。 七、文化人才创造力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兴旺发达,关键在人才。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一方面要靠资源,另一方面要靠文化人才,两者缺一不可,但在这二者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人才,尤其是能够提供文化创意的文化人才。繁荣和发展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途径就要培养一大批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文化行政管理、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艺术专业方面的专门人才。文化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内在文化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努力取得创造性文化成果,并对人类的文化发展产生影响的人。文化人才的内在文化素质是其特有的认识文化现象、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和进行文化创造的知识和能力,体现了文化创新的特质。创造性文化成果是文化人才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文化传承、生产、经营、管理、创新等。 文化强国的战略论文篇2:《浅谈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 当代大学生在传统道德文化强国的视域下应该更为积极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合格的高校学生,学习大学国文课程不仅是审美的精神享受,更是精神层面的成长。 一、何谓大学国文 国文是建立在国学大的背景下展开的。广义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狭义的国学是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文是指本国的语言文学作品,民国时期的国文就是现在所说的语文科目。“国文”顾名思义,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唤起的是我们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依赖感。需要说明的是,1949年之前,“语文”被称作“国文”。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国文课的学习更强调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现代语文的学习则更强调功能、更强调应试,进而忽略了原有的本族文化意蕴的深刻内涵。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国学”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精粹,它是我们民族精神成长发育的基石,也是一个国民尤其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 基本素养 。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文化多元现象,弱化了我们对“国学”的传承。而大学的人文素质课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大使命,作为教师更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们汲取国学瑰宝中人文素养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大学国文教育现状 (一)主动学习意识不足 当下主流意识是功利的,从而忽略了人文素质课基础课的学习,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才是自己立足社会的基本,忽视了写作、演讲、 面试 的能力。这些综合能力才是一名合格大学生 毕业 的立足之本。现在的学生书写能力不及高中水平,错字处处可见,表达能力欠佳,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唤醒他们对国文学习的主动意识。 (二)国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功利社会的背景下,大多数人重物质不重精神,这是社会大背景下的原因。中国文化的精神风貌不再像古代受到重视,儒学之风在物质世界极大丰富的今天已经俨然被削弱。大家之所以喜欢陈晓旭版的《红楼梦》,封其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剧组演员的敬业。在当年拍摄伊始,他们就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培训,学习其中的文化课,使演员被知识熏陶,慢慢融入其中。然而,在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鲜有剧组会花费大量的金钱与时间在拍摄的前期准备过程当中,大多数人都把预期效益、投资费用看得很重,从而忽视了当中蕴含的文化纲常。当代高校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考试课的学习,忽视考查课和人文素质课的学习,归根结底是因为追求学分的功利心。从而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学科外部的关联性。当今学生更注重学分,忽略了需要学习相应的文化,夯实自己的学习能力,最后达到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的目的。 (三)相关表现 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本国历史的地位在一片“振兴国学”的呼喊声中却仍在下降,这种巨大的反差不能不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感到忧心。出于这种对弘扬母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我们高校老师更应该自己以身作则把母语教育和人文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各个高校更应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而不是任意删改觉得“没有用”的学科,着力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联系,使学生更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大学国文课程设置的走向究竟需要强调人文性、强调工具性、强调审美性、强调适用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现代大学里开设了很多通识课程,很多都有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但通过提高驾驭母语、品味母语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课程恐怕非大学语文莫属了,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应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通过学习品味语言来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和终极关怀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倘若脱离了工具性,便失去了这门课程的基础;倘若脱离了人文性,便失去了这门课程的方向,而大学,则更强调人文性。母语水平和人文素养是大学语文课的两大支点。所以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文化元典和文学经典的结合,以及知识性、审美性、趣味性的结合。 三、大学国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语言规范性 语言文字应放在大背景下考量,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得创造的文明得以继承。语言的产生与发展是对社会主流意识的肯定,比如“点赞”“给力”,新词汇的产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得以流传和发扬。外国语的大量深入,提醒我们注重本族语的文化倾向性。对语言文字要有责任意识,使其健康发展。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普通话,写规范汉字。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将其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在尊重方言的同时,推广普通话,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建设和谐的社会。 (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口语的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在当今社会立足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经济发展的现在能够迅速地抓住机会,才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试金石。口语表达的基础又是语文能力学习的外在表现。高校毕业生应具备基本的演讲能力及面试能力。不善言谈和不善表达的话,就很容易给人留下能力不高和思想匮乏的印象。这样的人不管处在哪一个社会层面,也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轻松地进行 人际交往 ,也不会得到足够的器重和赏识。要想摆脱这种不利的境地,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语言成为架通事业成功的桥梁,让语言成为连接自己和他人的纽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立世和处事的成败。因而高校大学生应通过国文类的课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增强语言方面的自信力。 (三)增强教育品德功能 人品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学校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做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知识的传授。巴金勉励后辈“说话要说真话,做人要做好人”。先贤的众多论述,都强调了做人的重要性。诚然,不做好人,就不会说真话;不会做人,“努力学习”就失去了方向,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孔子也讲“不学礼,无以立”。待人以礼,待君以礼“君命召,不俟驾行矣”(《乡党》)。在大学里学知识固然重要,修习人品更重要。比如清华大学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复旦大学学生投毒事件,这些血淋淋的事实都在提醒我们,学生应该以德为本,德育是首要。尤其是高校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培养学生的品德。从每一句话、从每一节课、每一个学期做起。 (四)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纲常 世人一讲到儒,马上就会联想到孔子、孟子,因此很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儒”是从孔子那时才有的,“儒”都是孔子、孟子那样的人,他们胸怀天下、知识广博、讲究仁义。其实这些都是误解。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儒”,他们的流品非常复杂,有“君子之儒”,也有“小人之儒”。孔子常常教导自己的弟子要做“君子之儒”,而不是“小人之儒”。后来经过孔子的不断努力,把那些“古儒”改造成“新儒”,这就是思想史上讲的“儒家”。历朝历代也把这种儒家思想延续至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儒”为“柔也,术士之称”。“儒”为什么会有“柔”的意思呢?我们分析,这可能与以下两点有关:一是“儒”源于东夷,而东夷诸族柔逊多礼;二是初期的“儒”多是有学问、有本事的公族,亦即读书人,而读书人大多性情柔逊。 从汉字的结构看,“儒”字从“人”从“需”。“需”的本义是密云在上,雨要下而未下的样子,因此“需”字有办事不坚决果断、性格柔弱的意思。凡是从“需”的字,常常都有柔弱是意思,如“孺”“孺”“糯”。许慎所讲的“术”,有时并非泛指所有的杂术,而是专指所谓术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那么他讲的“术士”,也可以专指熟悉六艺的读书人,他们都是帮助诸侯用六艺教育人民的人,都是人民教师,当教师时间长了,自然有股文弱之气,所以被他们成为“儒”。儒家学说主要内容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自身修养。 无论是孔子讲做人的道理,抑或是孟子讲政治,都以“仁”字为出发点,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仁”的核心。他们的重点是人,也就是指人的心性和品德,因此孔子和孟子从始至终都非常重视人格修养。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文化纲常和道德的最高标准。实施国学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高中语文教学的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积淀国学底蕴,大幅度提高人文素养,将对社会公德、各种公约、 规章制度 、行为规范的被动遵守转变为一种自觉意识、自觉行为,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大学需要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德才兼备才是培养的首要任务,是重中之重。在大学国文意识形态下,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崛起势在必行,由此,更要构建出一套合理的 教学 方法 ,以适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强国的战略论文篇3:《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一直都重视文化的发展,重视用先进文化来武装全党、引领社会,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优秀的华夏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精神力量以及重要保证和支持,不仅开辟了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推动了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对它的认识程度也越来越深。对于“文化强国战略”这个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一举成功的,相反,它是我们党在经历了几十多年的辛苦探索,不断深化对文化的认识后,才最终形成和提出的。 2002年11月,党的召开。这次大会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任务以及部署,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体制改革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拥有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2007年10月,党的 报告 具体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它的战略地位,在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这一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要求。 2011年10月,党的全会,通过对目前形势的分析,实事求是地 总结 了我国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的 经验 教训。会上提到,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对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高度的培养,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要做到文化自觉,更要做到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而奋斗。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规律,也体现了在先进文化发展这一问题上,党的执政能力作用的发挥,更彰显了中共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满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刻认识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使我们更加自觉地自发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前进。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全国人民面前许下的承诺。从党的十八大为起,我们国家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而且要让人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增强文化软实力。亿万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光荣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重要的精神支撑是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我们党是一个有着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文化建设,历来都高度重视。坚持文化的前进方向、团结奋斗力量,用先进的文化来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以新的文化视觉、新的文化成果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不管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改革发展都要加快步伐,时刻牢记文化建设的任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途径 为了文化的发展,为了提高我们国家的实力,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带领下,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实践,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促使文化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实现这样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必须选择科学的文化发展途径。 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关键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最关键的一点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要使文化生产力得到不断的解放和发展,使文化体制不断得到深化和改革,不仅要创造学术民主,还要发扬艺术民主,激发全民族的活力,确保人民的基本的文化权益,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各民族文化之间,应形成各具特色、和而不同、互融共存、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增强,将为文化强国提供强劲的原动力,使文化持续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2.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加快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于文化强国的建立,不仅仅是要坚持正确的道路,要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随时迎接新的挑战。 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必须提高党的领导能力 对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前提,要提高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文化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并与之相协调,使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得到体现。作为执政党,如果不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就不能领导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党。所以,为了文化的发展,必须提高党的引领能力,以此来保证文化强国的建设。 四、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强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在各个方面都不能松懈,面对的挑战还很多。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投身文化建设上来,学习和借鉴那些优秀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猜你喜欢: 1. 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强国梦 文明梦 幸福梦 2.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读后感 3. 全民阅读2017倡议书 4. 2017年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 文化 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一:《文化软实力》 摘要:当今世界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也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中国社会要想健康和谐持续稳定的发展,拥有快速发展的经济是一方面,有时候文化的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他们之间有互补的关系。以往我们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建设,而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传播,但是现在我们的政府和社会看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正在逐渐正视和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并让世界各国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战略;伟大复兴; 1、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 (一)基本内容 约瑟夫·奈曾论证说,以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基础的指挥权是硬实力,而一个国家通过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其他国家想要他所想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其他“硬”实力来说的,之所以说它“软”是因为文化产业所决定的,也就是文化所变“硬”的 方法 。文化涉及的范围可谓无所不包,从而其产业的特征与以往的产业,如制造业有很大的不同,使其能够产生的价值无可估量,但是又很难界定,如知识产权的问题。文化也就作为产生这一价值的源泉,它的地位也就相当重要,却非常难以界定。因为其难以界定,从而使其在很多方面无法用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来约束,很多地方无法达到强硬的管理,就像你可以很容易估计一个U盘的价值,却无法估计里面储存的资料的价值一样。也就是无法进行这种约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增加文化软实力,毕竟“想法”是很难受到“保护”的。以上就是我认为为何要加一个“软”字。而文化实力简单的来说可以理解为创新创意实力,毕竟文化是这些的源泉。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的一个重要表征。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 (二)发展历程 “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唐代兴在《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一书中提到,软实力就是国家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由文化、制度安排、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相整合而成,它大致可以展开为四个方面,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和外交影响力,但这些影响力最终都要通过大众传媒而得以实现。在这四个方面的影响力中,文化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一个国家的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精神指向及情感表达方式,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那么,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影响力、外交影响力也就自然会得到增强,并产生良性循环和扩张的结果。 文怀沙在为高占祥所著的《文化力》一书写的序言《文化力的发掘者》一文中提到,我们国家当前还面临着许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可能都是文化问题。我近年经常去陕西、河南等地,这些省份大打文化牌,努力创建文化大省,现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可见,文化力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胡锦涛在十七大 报告 中提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然而比起周边 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2、文化软实力的分析 (一)传统西方大国文化对我国的冲击 西方文化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就征服了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自身的原因,二才是外部文化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阶级斗争阶段,特别是“”时期,对 传统文化 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长期对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的轻视,使中国人普遍存在文化上的精神空缺及文化满足上的空虚。恰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那种多样性及多彩性,弥补了中国人长期压抑的文化需求,所以普遍被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并迅速扩展开来。从西方文化自身的原因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非常讲究的文化,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给中世纪昏暗的文化注入了多姿多彩,优雅的元素,于是诞生了莎士比亚,达芬奇等一大批天才文艺作者。并且西方文化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又给西方文化披上了一层神圣神秘的外衣。这些原因都给严重缺乏文化寄托的中国人强大的新鲜感。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西方国家在饮食,音乐,电影甚至是语言等多个方面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西方节日 和传统节日的比较,似乎人们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追捧西方的节日,而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其实本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西方节日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 (二).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亚洲正在崛起,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筹。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 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东亚的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强国,早在1985年,日本经济持续增长之时,就试图从“经济大国”转向“政治大国”最终走向“文化大国”。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其目的就是要推出日本文化。试图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使亚洲国家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同时,也接受日本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所以,大力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已在国际主流社会达成共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举办世博会是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将大大推进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世博会已经经历了150多年,而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在我国、也是在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文化的复兴、展示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中国通过学习世界文明使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差距,相对于硬实力的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 3、结论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文化竞争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一个战略制高点,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提升思想、观念和原则等多方面价值理念,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4、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 【2】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____.《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二:《文化强国——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文化强国,对于每一个中国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它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总结 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 经验 ,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关键词】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创新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文化强国战略从大的层面讲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小的层面讲得看我们是否有叫得响的文化作品、我们的创意产业是否位于世界前列、我们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能否输出海外。 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去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呢? 首先要了解文化强国的意义。只有完全地理解了文化强国的意义之所在,我们才能够更正确的、更积极的去为他出力。文化强国的意义到底有哪些呢?第一,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一个民族国家若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绝对不是一个强国。一个多元的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利益上,而且表现在思想上。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多样性、选择性、多变性等一系列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这是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我认为,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就是要通过文化来整合整个社会,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二,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阶段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第三,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大批走向世界,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国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现不文明,留给世人的就是一种不佳形象。这种情况下,怎么让人看到一个大国、强国形象呢?第四,建设文化强国,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就是因为我们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则就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或综合竞争力,关键问题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区域文化企业的产品及其服务在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来获取长期稳定可观的利润的能力,同时也是在竞争中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或关键)能力。根据要素载体,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竞争力、文化需求竞争力、文化企业竞争力、政府行为竞争力等四大要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创新能力,而四大要素竞争力则取决于其创新能力,它贯穿于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和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之中。 要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提升文化生态的支持力。树立以创新价值观为主导的理念,积极促成创新的价值导向,增强创新意识,奠定共同的创新理念与价值基础。把培养创新价值观纳入国民 教育 全过程,把创新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要总结和宣传体现创新要求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铸造人们创新价值观的形成。媒体要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以倡导创新精神、烘托创新氛围作为节目评估的重要考量。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和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并把创新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文化时尚。 其次,要提升政府行为的推动力。 我国尚处于历史转型期,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比较,政府行为推动力在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比重大,作用尤为重要。一是要积极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制定具 体操 作方案,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实现我省文化产业振兴目标。二是要以政策为引导促使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如,加大创新资金扶持。文化产品的创新,尤其是内容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风险投资,过高的创新成本使得中小文化企业规避创新。对于有创新意向并有认可的创新项目、但缺乏抵押资产的小企业,政府要提供贷款担保,再如,为鼓励文化企业的创新导向,对于创新型文化企业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新开发的文化产品可以缓征所得税。此外,当前特别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好重大文化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条件,使资金、智力、人才、技术等关键创新要素涌入文化产业。三是从立法层面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通过立法,完善有关法规,加大对原创文化产品的保护力度,保护那些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要通过立法,加大对文化资源特别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保护,反对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开发。要结合近、中、远期的市场需求,处理好开发与保护文化资源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环境保护的关系(如房地产开发、城市改造中,要出台保护文化遗产新法规),处理好当前开发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以实现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接着,要提升文化企业的创新力。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文化企业创新力状况直接决定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文化 企业战略 要确立创新理念。文化企业始终要具有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设计”,而不是“等待、观望、模仿”,要避免格式化,避免跟风,文化企业要以塑造创新理念来打造企业精神。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实体。三是要有高水平的创意,根据实际情况,突出各地文化特色,在市场发展需求与自身文化资源属性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大胆创意组合,实现产品创新。在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中,要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创意等行业的融合,重视原创能力的不断提升。 最后,要提升创意人才的支撑力。 人才是创新的载体,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的教育优势,设立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学院、专业,培养造就文化产业所急需的高素质创意人才。文化产业技术专业要开设人文科学课程,如,动漫专业,各院校更多地重视绘画和电脑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人文底蕴、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成为支撑动漫产业原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制约瓶颈。要强化技术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鼓励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 想象力 的培养。二是要面向国内外,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具有创意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学习并掌握他们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新思维、新理念,影响和带动现有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使现有人才水平和素质得到提升。三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创业环境。人才流动性强是文化产业的特点,要增强工作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人才对工作岗位的忠诚度,克服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虹吸现象。要把开发、持续吸引创意人才和构建拔尖人才高地作为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基础工程。 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它在我国经济增长转型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已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支出产业。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不仅能够引领我国经济发展,而且能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动漫时代背景下,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渐扩大,文化强国被作为国家战略得以重视,文创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蓝海。中国企业家当瞄准行业前沿,思维也应与新兴业态接轨,深刻解读、领会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方针,寻求与包括动漫企业在内的文化创意型企业对接,实现企业产品或模式有别于竞品的差异和超越,并为企业实现差异化蓝海、创造可持续发展赢利的 商业模式 。 文化的毛概3000字论文篇三:《试论促进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策略》 目前湖南省部分高校在读本科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多数高校管理者缺乏对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忽略校园体育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只对极少数为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名次奖项而让有限的体育尖子参加 体育运动 训练和比赛,或为举办体育赛事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与中小学师资和场地器材等相比,可以说高校实施体育文化建设条件比较优越,但由于高校总人数较多,用于体育文化场地场馆以及活动器材等方面的制约,场馆器械设施的缺失和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氛围都成为阻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目的 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对于体育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为广泛,那么高等院校作为培育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人才的摇篮,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体,所以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吸收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先进体育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学生参与性的提升,才能使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教育形式的改革、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提升、增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如何对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转变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满意度,以及体育物质文化需求等问题的解决是促进大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中的研究,对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研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全面,通过查阅大量关于高校体育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体育教育学,体育文化期刊等书籍,在网上收集相关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文化现状和文献资料了解,达到充分了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综合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写作的依据。(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校校园走访,对高校教师及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提出关于体育教师与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参与度,以及了解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物质文化条件的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3)数据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首先用 Excel 表进行筛选统计,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和归纳,用量化的数据分析,找出潜在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现状与分析 (1)在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因素中,高校领导在管理校园文化中对体育文化管理工作相对缺失,体育管理制度体系不够明确,对体育师资开展体育文化知识教育掌握程握,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应引起高校领导阶层对体育文化制定长远规划的关注与重视,体育教学师资体育文化新的认识。(2)体育文化教材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部分同学对体育文化课程满意度不高,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文化课程的热情,学校应对体育文化课堂创造新的组织活动氛围,重视体育文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理论学习的兴趣。(3)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受学生习惯影响,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优美环境的创建等一些必要的 措施 ,还受业余时间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所需体育装备所支出的比重有比较重要影响。 四、结论 (1)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整体状况较好,能掌握基本的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但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热情有待提高。(2)湖南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较多,但活动内容不够系统,同时体育理论知识了解需要加强,学校应大力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理论知识,教师队伍发展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文化,进而吸引学生参与。 五、建议 (1)通过创新体育文化管理模式,及新型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培养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意识,弘扬体育文化精髓所在之处。(2)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不容忽视,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理论知识竞赛,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能力,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3)加强体育文化所需的物质文化建设,提高体育场地建设的经费比重,使学生顺利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得到保障,使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创建更好的环境条件。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4000字 2.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3.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4. 四个全面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5. 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毛概论文3000字 6. 关于文化的毛概论文3000字

关于建设文化强国论文的题目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壮大的历史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全国解放以后,随着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实现文化建设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就成了我们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应该说,在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不断变迁,如何实现新形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又一次成为我们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些年来,党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一是来自传统文化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贵资源,这既是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方针,也是绝大多数人们的愿望。但是,问题在于怎样继承,怎样发展,以及继承什么,抛弃什么。文化虚无主义割断了我们党的文化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而文化保守主义却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旗号下存在着取代我们党赖以存在的文化底蕴的核心观念--飞克思主义的潜在危险。因此,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 二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远比封建文化先进的文化,大胆地借用和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吨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但是,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紧密联系的,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就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和颠覆, 因此,如何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如何在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凭借其经济实力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强大冲击,强调文化建设独立性的同时,拓展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世界视野,避免远离世界先进文化前进的主流而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成了我们党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时必须慎重处理的重大课题。 三是来自社会转型和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冲击。目前,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众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哪些新思想、新观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哪些是腐朽价值观念的沉渣泛起,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加以区分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例如大众文化的兴起、人文价值的凸显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任何不加分析就简单地肯定或者简单地否定都是错误的,任何试图用旧的观念来评价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应该看到,一方面,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代表中国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难度。显然,新情况需要新办法,传统的方法和观念已经无法应对新问题的冲击了。 四是来自党自身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后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文化根基。但是,历史不等于现实。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是能够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党员,文化素质较低、观念陈旧,有些党员甚至信仰丧失,腐化堕落;另一方面,知识在当今和未来时代地位的空前凸显,作为知识承载者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先进文化前进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党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了我们党能否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就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好党自身的建设,从而使我们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写作思路:可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以及整个过程的发展进行阐述,中心要突出明确,语言要符合当代的国情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并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

2017年10月18日电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表现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给人以知识武器,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推动人们有效地建设现代化事业。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

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上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邓小平同志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并不只是人和自然简单的物质交换过程,而且是在人与人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要以科学的思想为先导,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不安,国无宁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必须记取。在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壮大的历史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全国解放以后,随着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实现文化建设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就成了我们党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应该说,在解答这一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随着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不断变迁,如何实现新形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又一次成为我们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些年来,党在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一是来自传统文化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贵资源,这既是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方针,也是绝大多数人们的愿望。但是,问题在于怎样继承,怎样发展,以及继承什么,抛弃什么。文化虚无主义割断了我们党的文化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而文化保守主义却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旗号下存在着取代我们党赖以存在的文化底蕴的核心观念--飞克思主义的潜在危险。因此,正确地看待传统文化,对于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二是来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远比封建文化先进的文化,大胆地借用和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优秀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吨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但是,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紧密联系的,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就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和颠覆,因此,如何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如何在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凭借其经济实力对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强大冲击,强调文化建设独立性的同时,拓展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的世界视野,避免远离世界先进文化前进的主流而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成了我们党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时必须慎重处理的重大课题。三是来自社会转型和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的冲击。目前,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众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哪些新思想、新观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哪些是腐朽价值观念的沉渣泛起,这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加以区分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例如大众文化的兴起、人文价值的凸显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任何不加分析就简单地肯定或者简单地否定都是错误的,任何试图用旧的观念来评价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应该看到,一方面,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代表中国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难度。显然,新情况需要新办法,传统的方法和观念已经无法应对新问题的冲击了。四是来自党自身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我们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自成立以后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文化根基。但是,历史不等于现实。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在社会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是能够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党员,文化素质较低、观念陈旧,有些党员甚至信仰丧失,腐化堕落;另一方面,知识在当今和未来时代地位的空前凸显,作为知识承载者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先进文化前进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党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了我们党能否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者,就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好党自身的建设,从而使我们党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先进性,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成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其渗透进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日益成为人们言行的自觉规范。要切实搞好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大力繁荣发展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使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协调、相映成辉,报道真理、揭示真相、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弘扬正气;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陶冶情操、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按照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类别、区别对待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要高度重视文化传媒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不断加大对文化传播平台、载体、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占领科技制高点,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提高国际战略的谋划水平,搞好中国国家形象的设计,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的措施。通过对策研究、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行业教育,使热爱祖国、勤劳勇敢、深谋远虑、独立自强、正直守信、尊重人权、文明友好、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等优秀品格成为中国形象的指代词。要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深化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内外环境的认识,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发展对策研究,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际外交战略的需求,部署重大攻关课题,及时组织力量推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并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学术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等全方位加强文化软实力人才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只有经济蓬勃发展,才能为之提供充足的资金,以便更好地建设队伍、开展研究、更新平台、提升科技水平、增强和扩大影响力;只有各项政策都能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维护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中国文化的理论主张、理想信念、核心价值、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精神宣传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所欢迎。要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文化建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文化发展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相协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