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近世代数群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6-29 20:38:12

近世代数群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在数学中,群是一种代数结构,由一个集合以及一个二元运算所组成。要具有成为群的资格,这个集合和运算必须满足一些被称为“群公理”的条件,也就是结合律、单位元和逆元。尽管这些对于很多数学结构比如数系统都是很熟悉的,例如整数配备上加法运算就形成一个群,但将群公理的公式从具体的群和其运算中抽象出来,就使得人们可以用灵活的方式来处理有着非常不同的数学起源的实体,而同时在抽象代数之上保留很多对象的本质结构体貌。群在数学内外各个领域中是无处不在的,使得它们成为当代数学的中心组织原理。[1][2]群与对称概念共有基础根源。对称群把几何物体的对称特征定为:它由保持物体不变的变换的集合,和通过把两个这种变换先后进行来组合它们的运算构成。这种对称群,特别是连续李群,在很多学术学科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矩阵群可以用来理解在狭义相对论底层的基本物理定律和在分子化学中的对称现象。群的概念引发自多项式方程的研究,由埃瓦里斯特•伽罗瓦在 1830 年代开创。在得到来自其他领域如数论和几何的贡献之后,群概念在 1870 年左右形成并牢固建立。现代群论是非常活跃的数学学科,它以自己的方式研究群。 为了探索群,数学家发明了各种概念来把群分解成更小的、更好理解的部分,比如子群、商群和单群。除了它们的抽象性质,群理论家还从理论和计算两种角度来研究具体表示群的各种方式(群表示)。对有限群已经发展出了特别丰富的理论,这在1983年完成的有限简单群分类中达到顶峰。

定义: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一个从 到A中的映射 称为集合A上的一个二元运算,简称为运算,也称为乘法或加法,记 在f下的像为 或 ,称为a与b的积或和 定义:设G是一个非空集合,且G上有一个乘法" "满足下列条件: 1. ,有 (乘法的结合律) 2. , ,有 (e称为群G的单位元) 3. , ,使 (b称为a的逆元,记作 ) 则称G关于乘法" "构成一个群 注:一个集合上可定义多种乘法,用 表示群,简记作G 设 是一个群,若 ,有 ,则称G为交换群(Abel群),否则称为非交换群(非Abel群) 例:记 为实数域R上的n阶可逆矩阵的全体所成集合,其乘法为矩阵的乘法,则 构成一个非交换群 设 是一个群,G所含元的个数称为群G的阶,记作 ,若$|G|为有限数,则称G为有限群,否则称为无限群 注:若 ,由乘法结合律,n个a的连乘 有意义,记作 ,规定 ,将满足 的最小正整数n称为元a的阶,记作 ,若上述n不存在,则称a的阶无限,记作 例:在集合 中定义运算" ": ,显然, 是群,其中单位元为 , , ,故 定理:设 是群,则G满足消去律: 1.左消去律: ,若 ,则 2.右消去律: ,若 ,则 证明:定义:设 是群,H是G的非空子集,若H关于G中的乘法构成一个群,则称H为G的子群,记作 ,若 ,则称H为G的真子群,记作 注:显然 是 的真子群, 是 的真子群 若 是群,则 和G显然是G的子群,称为G的平凡子群 引理:设 是群, ,则H中的单位元与G中的单位元相同 证明:引理:设 是群, , ,则a在H中的逆元与在G中的逆元相同 证明:定理:设 是群,H为G的非空子集,则下列条件等价: 为G的子群 2. ,有 ,且 3. ,有 证明:定理:设 是群, 为G的一个子群簇,其中I为某个指标集,则 也是G的子群 证明:设 是群,S是群G的非空子集,G中所有包含S的子群的交称为由S生成的子群,记作 ,即 易证 特别: 若 ,则 若 ,则称G是由S生成的,S中的元称为G的生成元,若S是有限集,则称G是有限生成的,否则成G是无限生成的 显然,有限群是有限生成的,但有限生成的群不一定是有限群,例如 是由1生成的无限群 例:有理数集Q关于加法" "构成一个群 不是有限生成的 证:

大学数学论文范文

导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 大学代数知识在互联网络中的应用

摘要: 代数方面的知识是数学工作者的必备基础。本文通过讨论大学代数知识在互联网络对称性研究中的应用,提出大学数学专业学生检验自己对已学代数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新思路,即思考一些比较前沿的数学问题。

关键词: 代数;对称;自同构

一、引言与基本概念

《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是大学数学专业有关代数方面的两门重要课程。前者是大学数学各个专业最重要的主干基础课程之一,后者既是对前者的继续和深入,也是代数方面研究生课程的重要先修课程之一。这两门课程概念众多,内容高度抽象,是数学专业学生公认的难学课程。甚至,很多学生修完《高等代数》之后,就放弃了继续学习《近世代数》。即使对于那些坚持认真学完这两门课程的学生来讲,也未必能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不得不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众所周知,学习数学,不仅逻辑上要搞懂,还要做到真正掌握,学以致用,也就是“学到手”。当然,做课后习题和考试是检验是否学会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利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去解决一些比较前沿的数学问题,也是检验我们对于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笔者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互连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用图来表示。为了提高网络性能,考虑到高对称性图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工作者通常建议使用具有高对称性的图来做互联网络的模型。事实上,许多著名的网络,如:超立方体网络、折叠立方体网络、交错群图网络等都具有很强的对称性。而且这些网络的构造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代数结构即“群”。它们的对称性也是通过其自同构群在其各个对象(如:顶点集合、边集合等)上作用的传递性来描述的。

下面介绍一些相关的概念。一个图G是一个二元组(V,E),其中V是一个有限集合,E为由V的若干二元子集组成的集合。称V为G的顶点集合,E为G的边集合。E中的每个二元子集{u,v}称为是图G的连接顶点u与v的一条边。图G的一个自同构f是G的顶点集合V上的一个一一映射(即置换),使得{u,v}为G的边当且仅当{uf,vf}也为G的边。图G的全体自同构依映射的合成构成一个群,称为G的全自同构群,记作Aut(G)。图G称为是顶点对称的,如对于G的任意两个顶点u与v,存在G的自同构f使得uf=v。图G称为是边对称的,如对于G的任意两条边{u,v}和{x,y},存在G的自同构f使得{uf,vf}={x,y}。

设n为正整数,令Z2n为有限域Z2={0,1}上的n维线性空间。由《近世代数》知识可知,Z2n的加法群是一个初等交换2群。在Z2n中取出如下n个单位向量:

e1=(1,0,…,0),e2=(0,1,0,…,0),en=(0,…,0,1)。

●n维超立方体网络(记作Qn)是一个以Z2n为顶点集合的图,对于Q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u,v}是Q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ei,其中1≤i≤n。

●n维折叠立方体网络(记作FQn)是一个以Z2n为顶点集合的图,对于Q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u,v}是Q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ei(1≤i≤n)或者v-u=e1+…+en。

●n维交错群图网络(记作AGn)是一个以n级交错群An为顶点集合的图,对于AG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u,v}是AG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1=ai或ai-1,这里3≤i≤n,ai=(1,2,i)为一个3轮换。

一个自然的问题是:这三类网络是否是顶点对称的?是否边对称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问题都可以利用大学所学的代数知识得到完全解决。

二、三类网络的对称性

先来看n维超立方体网络的对称性。

定理一:n维超立方体网络Qn是顶点和边对称的。

证明:对于Z2n中的任一向量x=(x1,…,xn),如下定义V(Qn)=Z2n上面的一个映射:f(x):u→u+x,u取遍V(Qn)中所有元素。容易验证f(x)是一个1-1映射。(注:这个映射在《高等代数》中已学过,即所谓的平移映射。)而{u,v}是Qn的一条边,当且仅当v-u=ei(1≤i≤n),当且仅当vf(x)-uf(x)=ei(1≤i≤n),当且仅当{v(fx),u(fx)}是Qn的一条边。所以,f(x)也是Qn的一个自同构。这样,任取V(Qn)中两个顶点u和v,则uf(v-u)=v。从而说明Qn是顶点对称的。

下面证明Qn是边对称的。只需证明:对于Qn的任一条边{u,v},都存在Qn的自同构g使得{ug,vg}={0,e1},其中0为Z2n中的零向量。事实上,{uf(-u),vf(-u)}={0,v-u},其中v-u=ei(1≤i≤n)。显然,e1,…,ei-1,ei,ei+1,…,en和ei,…,ei-1,e1,ei+1,…,en是Z2n的两组基向量。由《高等代数》知识可知存在Z2n上的可逆线性变换t使得t对换e1和ei而不动其余向量。此时易见,若{a,b}是Qn的一条边,则a-b=ej(1≤j≤n)。若j=1,则at-bt=ei;若j=i,则at-bt=e1;若j≠1,i,则at-bt=ej;所以{at,bt}也是Qn的一条边。由定义可知,t是Qn的一个自同构。进一步,{0t,(v-u)t}={0,e1},即{uf(-u)t,vf(-u)t}={0,e1}。结论得证。

利用和定理一相似的办法,我们进一步可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二:n维折叠立方体网络FQn是顶点和边对称的。

最后,来决定n维交错群图网络的对称性。

定理三:n维交错群图网络AGn是顶点和边对称的。

证明:首先,来证明AGn是顶点对称的。给定An中的一个元素g,如下定义一个映射:R(g):x→xg,其中x取遍An中所有元素。容易验证R(g)为AGn顶点集合上上的一个1-1映射。(注:这个映射在有限群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映射,即所谓的右乘变换。)设{u,v}是AGn的一条边,则vu-1=ai或ai-1,这里1≤i≤n。易见,(vg)(ug)-1=vu-1。所以,{vR(g),uR(g)}是AGn的一条边。因此,R(g)是AGn的一个自同构。这样,对于AGn的任意两个顶点u和v,有uR(g)=v,这里g=u-1v。这说明AGn是顶点对称的。

下面来证明AGn是边对称的。只需证明对于AGn的任一条边{u,v},都存在AGn的自同构g使得{ug,vg}={e,a3},其中e为An中的单位元。给定对称群Sn中的一个元素g,如下定义一个映射:C(g):x→g-1xg,其中x取遍An中所有元素。由《近世代数》知识可知,交错群An是对称群Sn的正规子群。容易验证C(g)是AGn的顶点集合上的一个1-1映射。(注:这个映射其实就是把An中任一元素x变为它在g下的共轭。这也是有限群论中一个十分常用的映射。)令x=(1,2),y(j)=(3,j),j=3,…,n。下面证明C(x)和C(y(j))都是AGn的自通构。取{u,v}为AGn的任一条边,则vu-1=ai或ai-1。从而,vC(x)(u-1)C(x)=(x-1vx)(x-1u-1x)=x-(1vu-1)x=ai-1或ai。

因此,{uC(x),vC(x)}也是AGn的一条边。从而说明C(x)是AGn的自通构。同理,若j=i,有vC(y(j))(u-1)C(y(j))=a3-1或a3;若j≠i,则有vC(y(j))(u-1)C(y(j))=ai-1或ai。这说明{uC(y(j)),vC(y(j))}也是AGn的一条边,从而C(y(j))是AGn的自通构。现在,对于AGn的任一条边{u,v},令g=u-1,则{uR(g),vR(g)}={e,vu-1}={e,ai}或{e,ai-1}。若i=3,则{e,a3-1}C(x)={e,a3}。而若i≠3,则{e,ai}C(y(j))={e,a3}而{e,ai-1}C(y(j))={e,a3-1}。由此可见,总存在AGn的自同构g使得{ug,vg}={e,a3},结论得证。

至此,完全决定了这三类网络的对称性。不难看出,除了必要的图论概念外,我们的证明主要利用了《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的知识。做为上述问题的继续和深入,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1、这些网络是否具有更强的对称性?比如:弧对称性?距离对称性?

2、完全决定这些网络的全自同构群。

实际上,利用与上面证明相同的思路,结合对图的局部结构的分析,利用一些组合技巧,这些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三、小结

大学所学代数知识在数学领域中的许多学科、乃至其他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熟悉的科研领域,选取一些与大学代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前沿数学问题,引导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相关研究,甚至可以吸引一些本科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组。当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比如讲解相关背景知识、必要的概念和方法等。指导学生从相对简单的问题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对代数学知识的系统理解,积累一些经验,为考虑进一步的问题奠定基础。

结束语

本文所提到的利用《高等代数》和《近世代数》的知识来研究网络的对称性就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曾做过的一些尝试。在该方面,笔者指导完成了由三名大三学生参加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一项。这样以来,学生在学习经典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思考一些比较前沿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

随着数学文化的普及与应用,学术界开始重视对于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这其中数学史在阶段我国大学数学教学之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实现大学数学皎月的两种现象进行分析,在揭示数学本质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数学史在我国大学数学教育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在数学教学之中利用数学史进行启发式教学活动。本文从数学史的角度,对于大学数学教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分析出适合我国大学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

数学史;大学数学教育;作用

一、引言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数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是一门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学科,其中不仅仅有具体的数学内容,同时也包含着历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科等多学科内容。这一科目,距今已经有二千年的历史了。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学史研究方法论的相关问题;

第二,数学的发展史;

第三,数学史各个分科的历史;

第四,从国别、民族、区域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

第五,不同时期的断代史;

第六、数学内在思想的流变与发展历史;

第七,数学家的相关传记;

第八,数学史研究之中的文献;

第九,数学教育史;

第十,数学在发展之中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数学史是在大学数学教学之中的作用

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分支,对于大学数学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数学史进行教学活动,由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强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如下总结: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学数学的教学之中应用数学史,进行课堂教学互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弱化学生在学习之中的困难,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定义,转变为简单易懂的生动的事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更便于学生理解。

从学生接受性的角度来讲,数学史促进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帮助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形成了自我认知,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透彻掌握,激发了学生兴趣的产生。其次,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数学史实际意义上来说,有很多讲授数学家在创新思维研发新的理论的故事,这些故事从很多方面对于当代大学生据有启迪作用。例如数学家哈密顿格拉斯曼以及凯利提出的不同于普通代数的具有某种结构的规律的代数的方法代开了抽象代数的研究时代。用减弱或者勾去普通代数的各种各样的假设,或者将其中一个或者多个假定代之一其他的假定,就有更多的体系可以被研究出来。这种实例,实际上让学生从更为根本的角度对于自己所学的代数的思想进行了了解,对于知识的来龙去脉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针对这些过程,学生更容易产生研究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再次,认识数学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广泛应用,在以往的大学数学教学之中,数学学科往往是作为一门孤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其研究往往是形而上的研究过程,人们对于数学的理解也是枯燥的,是很难真正了解到其内涵的。但是数学史的应用,与其在大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在社会生活之中的数学,在数学的教学之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具有真实性,将原本孤立的学科,拉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从这一点上来说,数学史使得数学更加符合人类科学的特征。

三、数学史在大学数学教学之中的应用

第一,在课堂教学之中融入数学史,以往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除了记笔记验算,推导以外,只能听老师讲课,课堂内容显得比较生硬,教师针对数学史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之中融入数学史,在教学活动之中将数学家的个人传记等具有生动的故事性的数学史内容,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兴趣。例如一元微积分学的相关概念,学生在普通的课堂之中,很难做到真正意义的掌握,而更具教学大纲,多数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比较呼和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但是却忽视了其产生与又来,教师在教学之中可穿插的讲授拗断——莱布尼茨公式的又来,将微积分艰难的发展史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加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利用数学方法论进行教学,数学方法论是数学史的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方法论的探索对于大学数学教学来说,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极限理论的课堂教学来说,除了单纯的对于极限的相关概念进行讲解的基础上,也可以将第二次数学危机以及古希腊善跑英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等相关故事,融入到课堂之中。这种让学生带着疑问的听课方式,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全面的促进了学生在理解之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理解极限的形成思想,并逐渐的享受自身与古代数学家的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对于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融入数学史的相关内容,不仅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实践之中,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这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对于提高我国大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更进一步推动了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行。

作为工科类大学公共课的一种,高等数学在学生思维训练上的培养、训练数学思维等上发挥着重要的做用。进入新世纪后素质教育思想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如果还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以现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和理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数老师以课后实验着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使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陈旧化

就当前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而言,高数老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思考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过于重视,一切以课本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门充满活力并让人感到新奇的学科,由于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落后,课堂教学之中没有穿插应用实例,在工作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怎样把问题解决,工作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让学生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方法传统化

教学方法的优秀与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高数老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是以课本的顺次进行,也就意味着老师“由定义到定理”、“由习题到练习”,这种默守陈规的教学方式无法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独自学习、思考的能力进一步下降。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和谐课堂氛围营造以及使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

二、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对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数学建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国内出现很多以数学建模为主体的赛事活动以及教研活动,其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还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品质,培养踏实的工作精神,在协调学生学习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等上有突出的作用。虽然国内高等院校大都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或者培训班,但是由于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课程无法普及为大众化的教育。如今,高等院校都在积极的寻找一种载体,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让学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最好的载体则是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作为工科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其必修课的性质,把数学建模引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具有较广的影响力。把数学建模思想渗入高等数学教学中,不仅能让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得以还原,更让学生在日常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在简化、抽象、翻译部分现实世界信息的过程中使用数学的语言以及工具,把内在的联系使用图形、表格等方式表现出来,以便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实际的学习数学建模之后,需要检验现实的信息,确定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通过这一过程中的锻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客观的辩证的运用数学方法,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将建模思想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在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

在高数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公式,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技巧进一步提升之余,还要和建模思想结合在一起,让解题难度更容易,还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为了让学生对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理解的更透彻,老师还应该结合实例开展教学。

(二)讲解习题的时候使用数学模型的方式

课本例题使用建模思想进行解决,老师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很好的讲述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使用数学建模。完成每章学习的内容之后,充分的利用时间为学生解疑答惑,以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和学生水平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例题,完成建模、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一般而言,在竞赛中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竞争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充分的利用资源并广泛的宣传,让学生积极的参加竞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在竞争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也会努力学习,改正错误,提升自身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数学主要对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等数学中应用建模思想,促使学生对高数知识更充分的理解,学习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提升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当前,在高等教学过程中引入建模思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高校高等数学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以便于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

近世代数论文研究方向

我的理解是,研究方向,是技术专业背景下,比较具体的研究主题。如:交通运输专业,研究方向可以是交通安全管理、汽车运行品质、驾驶员人脸识别疲劳驾驶研究等等。

如果招生简章没有特别规定,就应该是不管什么研究方向,由考生自选。该校2014研究生招简根据研究方向设置了复试科目: 0701数学070101基础数学008理学院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720数学分析④817高等代数《近世代数》或《实变函数》或《复变函数》或《点集拓扑》加试科目:1、《常微分方程》2、《复变函数》17070102计算数学《近世代数》或《概率论》或《实变函数》或《常微分方程》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或《实变函数》或《复变函数》或《常微分方程》070104应用数学《常微分方程》或《概率论》或《实变函数》或《复变函数》0701Z1应用密码学《近世代数》或《概率论》或《实变函数》或《复变函数》或《常微分方程》 搜 杭州师范大学点 人才培养点 研究生教育点 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数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1、并行组合数学模型方式研究及初步应用。

2、数学规划在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中的应用。

3、金融经济学中的组合数学问题。

4、竞赛数学中的组合恒等式。

5、概率方法在组合数学中的应用。

6、组合数学中的代数方法。

7、组合电器局部放电超高频信号数学模型构建和模式识别研究。

8、概率方法在组合数学中的某些应用。

9、组合投资数学模型发展的研究。

10、高炉炉温组合预报和十字测温数学建模。

11、基于数学形态学-小波分析组合算法的牵引网故障判定方法。

12、证券组合投资的灰色优化数学模型的研究。

13、一些算子在组合数学中的应用。

14、概率方法在组合数学及混合超图染色理论中的应用。

15、竞赛数学中的组合恒等式。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1、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能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日常学习与翻阅专业文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有了感兴趣的内容,就要付之实践。

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知网等工具可以轻松地检索到自己感兴趣内容的相关文献,当然还可以通过百度、谷歌等浏览器以及图书馆等社会资源下载所需文献。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再考虑是否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明确导师的研究方向

了解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和预期目标是确定研究内容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应当详细地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其次,如果是导师给出的研究方向,那么一般是可行的;这时我们就要积极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对于该课题的想法;在进行充分、有效地交流之后,我们就要对导师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考虑,可行度较高的话,就可以着手开始搜集资料,为论文完成打好基础。

3、确定研究思路和计划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与导师、学长学姐的沟通,我们可能会对这个课题有一定新的认识,确定了研究方向之后,就要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更深的了解。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同时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论证方式进行记录,同时要进行思考研究课题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

扩展资料:

考虑要素

1、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2、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3、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近世代数毕业论文题目

第一题必要性易证,充分性的话考虑n=2的情况,两边左乘a逆右乘b逆即得第二题必要性:如果F为无限域那么F(a)一定是无限域了充分性:已知F为有限域,又因为[F(a):F]=a在F上极小多项式的次数,而F(a)又是代数扩张,所以a在F上极小多项式次数有限,所以F(a)为有限域第三题Z12={1,w,w2,……,w11} 其中w是12次单位根,所以Z12的生成元有四个:w,w5,w7,w11(w2就是w的二次方,等等)。。。。。。。。。剩下题不爱做了。。。。

哈哈哈。。。。去年我近世代数挂了。。。百度知道上我估计无人能解。。。我上次一道数论题都没人解得出。。。。

我是初一的 这还没讲呢 抱歉

近世代数中对循环环的研究论文

循环群与高等代数的关系:近世代数是高等代数的后续课程,近世代数中的很多一般理论都建立在高等代数的一些具体的群、环上,并且这些结构还可以验证近世代数中的一-些结论。

用矩阵环验证环论中的一个结论,若M,N是环R的子环,M+N未必是R的子环。设R为--个数域F。上2的全矩阵环,设0xO0∈M,00y0∈N,0x00+00y0=0xyO?场M+N,不封闭,自然不能构成子环。

含义

由于群之间的同构关系具有反身性、对称性和传递性,故这个定理告诉我们,凡无限循环群都彼此同构,凡有限同阶循环群都彼此同构,而不同阶的群,由于不能建立双射,当然不能同构。这样抽象地看,即在同构意义下,循环群只有两种,即整数加群和模n的剩余类加群。

阵列形式的零点定理 设R是一个QF环. 下述三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借鉴Hilbert Nullstellensatz定理的含义, 把它们总称为阵列形式的零点问题. 问题A(弱零点问题):若I是R[X]的理想, 且I与R[X]不相等, 则是否存一个非全零阵列b, 使得 b是AnnM(I)中的元素 ? 问题B(零点问题):下述恒等式是否成立 I=AnnR[X](AnnM(I)) (1)Macaulay 在名著[9]中着力研究的逆系(Inverse Systems)问题与问题A, B是密切相关的. 在证明(2)式时, 他采用了dialytic arrays方法. 然而,我们认为Macaulay的方法只适合于理想 是零维时的情形. D. G. Northcott(1974)[11]给出了公式(1)的完全证明. 问题C(强零点问题): 设R是QF环, 给定R[X]的一个多项式理想I, 是否存在一个由有限个LRA阵列生成的R[X]-子模M, 使得I=AnnR[X](M). 当R=F是域时, 问题C是多维线性系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问能否用有限个行为(behavior)数据确定整个系统. C. Heij(1992)得到了一些进展. 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由 S. Zampieri(1997)[13] 对F[X]=F[x,y]时给出了的肯定的解答. 我们发现Macaulay[9]有个论断: 对R[X]的任意理想I, Ann(I)一定是有限生成R[X]-模. 如果利用Macaulay的这个论断, 再利用Macaulay的公式(3),则问题C似乎可以轻松地解决. 然而, 经过细致地分析, 我们发现Macaulay的这个论断是不对的, 他的证明只有当$I$是零维理想时才通得过. 那么, 要使Macaulay的论断成立, 是否一定要加上$I$是零维理想这个条件吗? 本文将解决这个问题。定理A (弱零点定理): 设R是QF环, I是 R[X] 的任意一个理想. 则AnnM(I)非零 当且仅当 I与R[X]不等。定理B (零点定理): 设R是QF环, I是R[X]的任意一个理想. 则 I=Ann(Ann(I)) 定理C(强零点定理): 设R是QF环, I是R[X]的任意一个理想. 则存在M的一个有限生成R[X]-子模M, 使得I=AnnR[X](M). 问题D: 设 M是任意一个由有限个R上的LRA生成的M的R[X]-子模, 是否存在R[X]的一个理想I, 使得M=AnnM(I)? 当R是一个域时, Macaulay([9],p71)用 dialytic方法证明了这个‘定理’. 然而,我们认为,这个证明也只能在 是有限生成R-模时才能通过. 实际上,我们将证明: 定理D: 设R是一个QF环, M是M的有限生成R[X]-子模, 则M是R[X]的某理想的零化阵列模, 当且仅当M是有限生成R-模. 定理E: 设R 是一个有限域,M= 是M的有限生成R[X]-子模, 其中a,…, b是阵列. 则存在R[X]的理想I使得M=Ann(I) 当且仅当每个LRS阵列a,b最终周期的(即:不计初始的有限项外是周期的).三、零化阵列模的结构与Nechaev问题 问题E: 设I是 R[X]的一个理想, 给出I恰是某个LRA阵列的特征理想的判别准则, 即给出充要条件. 当n=1且R是一个唯一因子分解整环(简记为UFD)时, 问题就不简单.当n=1且R是一个有零因子的环时,问题更难以处理。当R为Potential整环时, 即要求R和R[[x]]都是UFD时, Fitzpatrick 和 Norton(1995)[7]证明R[x]中的理想I恰是一个LRS的特征理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I是由一个首一多项式生成的主理想。我们要在R是一般的UFD上给出R上LRS的特征理想的刻画。 问题F:设R是QF环, 给定R[X]的一个理想I. 问在什么条件下,AnnM(I)是一个循环R[X]-模. 我们得到下面简明的解析判别公式。 定理F:设F是一个域,F[X]的零维理想I是F上一个LRA阵列的特征理想,当且仅当dimF (I:rad(I))/I =dimR F[X]/rad(I).上述判别公式中的数值是容易用Grobner基理论中常规的算法计算, 所有这些计算须对I进行准素分解.当R是Artin局部主理想环且$I$是准素理想时, Nechaev[10]给出了Ann(I)恰是一个R上的一个LRS生成的循环模的判别准则, 该判别需用到对I的准素分解。他在该文中提出了如下三个未解决的问题. Nechaev公开问题1: 设R是局部Artin主理想环, I 是R[x]的理想, 给出一个判别零化序列模Ann(I)是循环R[x]-模的准则, 且要求该判别只与理想I(或I的生成元)有关, 而不依赖于I的准素分解的. Nechaev公开问题2: 当R是任意QF环时, 对R[x]的任意一个理想I,建立规范生成系(简记CGS)(Canonical Generator System)的概念, 以便能够方便地判别理想I的代表元的归属问题, 即:对任意f(x) in R[x], 能否有算法方便地判别f(x) in I与否. Nechaev公开问题3:} 在Nechaev问题2相同的条件下, 给出构造性的方法求出R[x]-模Ann(I)的生成元系并进一步给出循环性的判别. 我们利用定理F的结果和方法,解决了Nechaev公开问题1。上述三个Nechaev问题中,真正有实在意义和难度的是Nechaev问题1。因为, 我们证明了 定理G: Nechaev的CGS恰是极小Grobner 基. 因此, 只要QF环R拥有如下两个附加条件:a. R中的元素能够用计算机可接受的形式表示出, b. 能用计算机实现“+", “x"运算和求解系数在R上线性方程. 则我们可以借助环上的Grobner基理论, 解决Nechaev问题2, 并用解决Nechaev问题1的同样方法解决Nechaev问题3.四、理想的零化阵列模的基构造当R是有限域, R[X]=R[x,y]是两个变元的多项式环时, 文献[8]通过刻划I的约化Grobner基的标准型, 给出了类似于(2)式中一维LRS的基的具有漂亮组合性质的二维LRA基.我们采用与[8]中不同的方法, 对任意n和任意零维理想I, 求出Ann(I)的生成元组. 我们的工作是基于Grobner基理论和一些基本的同调代数知识. 实际上, 我们利用如下的对偶定理。定理H: 设I是R[X]的任意理想, 则Ann(I)与Hom(R[X]/I,R) 是R[X]-模同构 五、Galois环上的阵列 八十年代以来, Nechaev[10], Kurakin, Kuzmin等对环上的LRS和LRA作了大量的研究. 有关的综述报告参见Mikhalev & Nechaev(1996) [15]. 进入九十年代, 由于Calderbank等[6]关于Galois环上的代数编码理论的突破性进展, 由于剩余类环Z/(m)环上的编码成功地应用于编码与调制相结合体制, 因而Galois环上的编码问题,在国际信息论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研究热潮. A. A. Nechaev 的论文[10]是研究交换环上LRS的一篇重要文献. 该文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1). 在R上线性递归序列的有限生成子模格与单变元多项式环R[x]中的首一理想格之间建立了Galois对应. 2). 在更特殊的Artin主理想环上, 对R[x]中的理想I, 给出I的零化线性递归序列R-模Ann_R(I)是循环R[x]-模的判别准则. 应该注意的是, [10]中给出的循环模的判别准则是基于构造Ann(I)的R-模生成元组, 然后根据这些生成元之间的复杂关系, 给出Ann(I)是循环R[x]-模的判别准则, 而且他的判别准则涉及到对理想的准素分解. 求对多项式理想的准素分解的算法一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尽管可以用Grobner 理论给予解决, 但是这些算法依然是很复杂的. 六、 LRA的综合问题如何有效地求解综合问题一直是信息论, 系统论, 控制论和密码学等许多学科中活跃的重要研究课题. 域上有限序列最小特征多项式的综合问题是由Berlekamp(1968)[17]和Massey(1969)解决的. 他们给出的著名的B-M算法已成为工业标准. B-M算法的计算复杂性是O(m2), 其中 是序列的长度. 而用常规的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的复杂性是O(m3). BM算法解决KeyEquation的求解。 在R=Z/(m)剩余类环, 且n=1时, Reed 和 Sloane(1985)[12]给出了BM算法的推广. KeyEquation缺乏代数的结构性. 作者(1993)[3]提出用齐次关键方程HKeyEquation代替KeyEquation的新方法, 这样不但有极好的代数结构性质, 具有更广的适用性. 我们已证明, 求KeyEquation的解与求HKeyEquation的解是等价的[3]. HKeyEquation容易推广到对LRA的综合, 且可以用于代数几何码的译码. 基于我们齐次化方法的同样思路, 周锦君等(1996)[14]将HKeyEquation推广用于求解剩余类环上的阵列的综合. 最近, J. Althaler & A. Dur (1996)[5]也开始使用齐次化方法研究序列的综合,但他们用逆幂级数表示序列,而相应的特征多项式是常规的多项式, 因此序列和特征多项式不在同一个环中,无法直接利用Grobner基理论和Syzygy的计算。 实际上,他们给出的综合算法必须要借助已有叠代算法. 通过齐次化方法, 我们(1993[3])已证明LRA的综合算法与Grobner基有很好的联系. 本文将进一步揭示综合算法的每一步与Grobner基有精密联系. 七、 主要结果 我们简要列举本文得到的主要新结果. 设R是局部Artin主理想环(或更广的Quasi-Frobeniou环), 是R的极大理想, F=R/m是域, R[X]多元多项式环, I,J 是R[X]的任意理想. M,N是R上的某些阵列构成的R[X]-模. 则:1. (弱零点定理):Ann(I)=0当且仅当I=R[X].2. (零点定理): Ann(Ann(I))=. (强零点定理):存在有限个阵列生成的R[X]-模M, 使得 I=Ann(M).4. Ann(I)是有限个阵列生成的R[X]-模, 当且仅当, I是零维理想, 当且仅当 Ann(I)是有限个阵列生成的R-模. 5. 有限个阵列生成的R[X]-模M是R[X]的某理想的零化阵列模当且仅当M 是有限生成R- 模.当R是域, I 是R[X]的零维理想. 则存在阵列a使得I=Ann(a) 当且仅当 dimF (I:rad(I))/I =dimR F[X]/rad(I).6. 解决Nechaev 的3个Open问题 7. Ann(Ann(M))=M 当且仅当M是有限生成R-模. 这样既推广了Macaulay的逆系定理, 又指出Macaulay的原逆系定理的不确切之处, 并给出了逆系定理成立的充要条件. 8. 当R是主理想局部环时, 给出R[x]的理想I的Grobner基的标准型, 和计算I的Grobner基的快速算法, 并给出对I准素分解的基于Grobner基理论的算法. 9. 给出阵列的代数表示和计算Ann(I) 的 R-模基的新方法. 10. 揭示序列综合的Belerkamp-Massey 与Grobner 基之间的紧密联系 11. 当R是UFD, I是R[x]的理想. 则I是某个LRS序列的特征理想当且仅当I是由首一多项式生成的主理想. 从而推广了Fitzpatrick 的结果.

看图吧

虽然思路看上去挺简单的,不过要从头到尾做下来确实不太容易

R的包含M的理想全体,与,商环R/M的理想全体之间有一一对应I |-----> I/MR/M 是单环当且仅当 R/M 没有非平凡的理想 , 当且仅当 不存在 R的真理想 J 使 J 真包含M ,当且仅当 M 是R的极大理想.

数学应用类的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的引用是对论文进行引文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来源。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数学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数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李士 ,《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0]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3.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数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2][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3][苏]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时勘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4]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5]丁尔升,《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6]马忠林,等,《数学教育史简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7]魏群,等,《中国中学数学教学课程教材演变史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6年。 [8]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9]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10]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李求来,等,《中学数学教学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14][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方企勤等译,《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 [15]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数学论文参考文献(三) [1]孙艳蕊,张祥德.利用极小割计算随机流网络可靠度的一种算法[J],系统工程学报,2010,25(2),284-288. [2]孔繁甲,王光兴.基于容斥原理与不交和公式的一个计算网络可靠性方法,电子学报,1998,26(11),117-119. [3]王芳,侯朝侦.一种计算随机流网络可靠性的新算法[J],通信学报,2004,25(1),70-77. [4][J],Networks,1987,17(2):227-240. [5]],(1):46-49. [6][J],(4):325-334. [7](3):389-395. [8]. [9]封国林,鸿兴,魏凤英.区域气候自忆预测模式的计算方案及其结果m.应ni气象学报,1999,10:470. [10]达朝究.一个可能提高GRAPES模式业务预报能力的方案[D].兰州:兰州人学,2011 [11]符综斌,干强.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大气科学,1992,16(4):482-492. [12]顾震潮.天数值预报屮过去资料的使用问题[J].气象学报,1958,29:176. [13]顾震潮.作为初但问题的天气形势数值预报由地而天气历史演变作预报的等值性[J].气象学报,1958,29:93. [14]黄建平,H纪范.海气锅合系统相似韵现象的研究[J].中NI科学(B),1989,9:1001. [15]黄建平,王绍武.相似-动力模式的季节预报试验[J].国科学(B)1991,21:216. 猜你喜欢: 1. 统计学论文参考文献 2.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免费参考 3. 关于数学文化的论文优秀范文 4. 13年到15年参考文献论文格式 5. 浅谈大学数学论文范文

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论文就是“讨论”和“研究”有关教学问题的文章,属于议论文,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一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 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 .教育新论,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7]尚晓青.DGS 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左晓明等.基于 GeoGebra 的数学教学全过程优化研究[J],2010,P101

[1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02

[1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二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 黎世法.异步教育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4]虞应连.采用复合评分法 注重个体内差异评价[J].中小学管理,2001(1).

[5](美) Carol Ann Tomlinson,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6]茹建文.关于构建小学数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2).

[7]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顾泠沅等.寻找中间地带--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9]马艳云.评价应注意学生的心理需求[J].人民教育,2005(17).

[10]陈小菊.给自己一个支点超越自己-“个体内差异评价策略”探微[J].福建教育,2005(7).

[11](美)Diane Heacox ,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陈泳超.差异评价“ 实施因材施教”[J].福建教育,2001(7、8).

[13]安艳.差异性学生评价研究--以济南市三所初中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王俭.教育评价发展历史的哲学考察[J].教师教育研究,2008(3).

参考1 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2 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3 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4 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5 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1、《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 文集》李克东 何克抗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教育中的计算机》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1998 3、林建详编:《CAI的理论与实践——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全国CBE 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3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参见D. A. Drennen, ed., 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Metaphysics,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此书是一本从巴门尼德到怀特海的著作选集,按形而上学中的问题分类。 [2] 参见R. G. Collingwood, An Essay on Metaphysic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40。此书正文的第一句话是:“要讨论形而上学,唯一正派的、当然也是聪明的方式就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 [3] 《形而上学》,982b14-28。 [4] 引自《古希腊悲剧经典》,罗念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49页。 [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b-986a,昊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2-13页。 [6] 参见若-弗·马泰伊:《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90页以下;《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78页;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290页以下。 [7] 《古希腊哲学》,78页。 [8] 《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115页以下。 [9] 同上书,125页。译文稍有改动。 [10] 《希腊哲学史》第1卷,290页。 [11] 亚里士多德:《论天》,引自〈希腊哲学史〉第1卷,283页。 [12] 《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107页以下。 [13] 巴门尼德的话可以简略地表述为:“是是,它不能不是”,因为“存在”与“是”在古希腊和大多数西方语言中从根子上是一个词,如英文之“being”与“be”。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够不够 我在给你找

点我用户名,空间博文有介绍详细各种论文检测系统软件介绍见我空间各种有效论文修改秘籍 1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