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14:51:21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论文

饮茶,是这个封建贵族之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迎来送往,亲朋相聚,均要涉及到茶,这种一带而过的描写有书中较常见,几乎每一章回均能提到,可看出作为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可以说是须臾离不开茶的!关于茶的种类,贾府这等人家,书中虽细说的少,但可想而知,茶自然全是些上等的,有时候还会有上供的御用茶叶。书中交待,凤姐就曾给各位姑娘送过海外上供的茶,是暹罗进供的。贾母也说过自己不吃六安茶,妙玉深晓,特意泡了老君眉。如果说茶升华为一种文化,一种为全民族所共有的文化,作为喝茶所用的器具,茶也就成为珠联壁合的文化载体。饮茶器具主要有烹具、茶碗、茶壶、若干茶杯,茶盘等组成。红楼梦所用手法是虚虚实实,故意模糊人物所处的朝代和时间,但通过茶具,还是能透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书里曾交待,喝茶多用盖盅。第六回,刘姥姥初见凤姐,当时“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盖碗,由盖、碗、托三位一体组合而成,而这种茶具是到了清代才出现的。第四十回,贾母等在林黛玉处,“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碗盖茶来奉与贾母。”第四十一回,贾母率人等携刘姥姥品茶栊翠庵,“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 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可见当时这盖碗喝茶在当时是常见的,茶具的精美,也显示出了主人的不俗。妙玉,气质才华杰出,她平时的茶具更是不俗,是只绿玉斗,玉质茶具更显示了妙玉的清高脱俗。茶好,茶具精美,那么泡茶的水,也有讲究,茶圣陆羽曾说过:“泡茶之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贾府的各位公子小姐们,自然是品性高雅之人,平时她们喝的茶多用雨水泡制而成,再讲究者,如妙玉,冬天多采集梅花上的雪,雨水已不可常得,何况这梅花上的雪水呢,,妙玉请黛玉三人喝茶,就泡的是旧年在梅花上收的雪,可见味道尤为淳美,难怪宝玉称赏不已,赞不绝口!茶,不仅作为生活中的一项内容,而且也已经融入了人们的习俗里了,婚丧嫁娶等诸场合均少不了它。第二十五回,凤姐曾求黛玉办点事,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也笑着回敬黛玉:"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当时的习俗,男家向女家求配,茶叶是一项重要的表礼,所以平时牙尖嘴利的林黛玉被凤姐抢白,“红了脸,一声不言语,回过头去了!”秦可卿死后,凤姐协理宁国府,五七正五日,凤姐过来宁府,书里写道“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二十九回,贾妃吩咐府里在清虚观打醮唱戏,“冯紫英家听见贾府在庙里打醮, 连忙预备了猪羊香烛茶银之类的东西送礼。”凤姐没堤防这事,倒弄了个措手不及。 茶是用来品的,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品味茶的妙处,得茶的三昧,而如果借茶撒撒性,迁怒于人,未免有点煞风景了。贾琏因为心情不好,嫌平儿倒的茶凉了,性子上来,把茶水泼到地上,把对凤姐的不满也借机发泄了出来。贾宝玉性格温柔,在女孩子面前最能伏小,可在第八回里因茜雪早起泡的好茶被他的奶妈李奶奶喝了,对奶妈不满的宝玉,借着酒醉,大发公子哥的脾气,将余下的茶泼了茜雪一裙子,并口口声声地要碾了茜雪。后四十回,薛蟠的媳妇金桂看香菱不顺眼,要香菱和她一屋睡,趁机要茶要水,故意折腾摆步香菱,以发泄自己心中的醋意! 饮茶,注重一个“品”字。饮茶是一门生活艺术,着重追求品茶时的艺术情趣,而不是缺乏诗意的清规戒律。即使是讲究“禅茶一味”,也是侧重以禅意来提升品茶的诗化境界,品茶讲究“幽趣”。许次纾《茶疏》“饮啜”就主张:“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徐徐啜咽,细细品味,不能一饮而尽,连灌数杯,毫不辨别滋味如何,等于是佣人劳作牛饮解渴。饮的妙处,红楼梦中妙玉也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书中品茶栊翠庵这一回写得最为精彩和具体: 贾母率众人游赏大观园,到了栊翠庵,妙玉接进去,亲自用旧年的雨水泡了老君眉给贾母等人喝。然后悄悄地请了宝钗黛玉,而宝玉也趁机来吃蹭茶,黛玉宝钗,品貌俱佳,才情在伯仲之间,是十二钗之首;妙玉,更是清高孤傲,自高甚高,因而惺惺相惜。自己亲自在风炉里煽滚了水,另泡了一壶好茶来。茶好,水好,而茶具更是精美绝伦,给黛玉和宝钗用的全是名家收藏赏玩的精致茶具,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这三件不仅是精致的茶具,更是古玩奇珍,妙玉自然将这些并不放在眼里,一概视为俗器。“宝玉吃了,感觉这茶清浮无比”,此茶之水乃是五年前妙玉收的梅花上的雪,因而味道才格外淳香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 虚构的物件,描写其出处,造型,不过为了说明其珍贵。某些喜欢引经据典的老学究又说此杯又是代表了什么,又是预示了什么,未免十分牵强。有炫耀学识之嫌。与作者愿意不符! 此杯叫做斝,音假。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

请关注红楼梦里关于茶的诗词、冲泡方法、选用的水(比如存的头年的雪水)

有了名茶好水,还要讲究烹茶艺术。《红楼梦》对此也有描写:“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名茶冲泡要掌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使茶叶清醇幽香,茶叶品质又不受损坏。这些描述,不禁令人赞叹,作者深得饮茶之道。 《红楼梦》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幽雅的茶事显得富贵豪华。富贵人家喝茶,喝的是上好的茶。首先是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中的六安茶,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县霍山,与龙井、天池并名,为清代贡茶。其次是老君眉茶,是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一般认为指的是产于洞庭湖的“君山银针”。清代也将其作为贡茶。第三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林之孝向袭人索取普洱茶,晴雯说的“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个品种,是盛行清代宫廷和官宦人家的名贵贡茶。第四是小说第82回中的龙井茶。第五是枫露茶,见于小说第8回《奇缘识金锁》。以上5种名茶,反映了清代主要贡茶和名茶的状况,堪称“清代贡茶录”。

我也不太清楚 不过谢谢楼上的 你真厉害 懂得真多。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论文答辩

《红楼梦》中有关饮食生活的内容散见于各章各回,林林总总,至繁至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宝典。《红楼梦》中写到的饮料、糖果、茶点、菜肴、羹汤,以及成桌的筵宴菜肴,绝大部分都是精品,代表着当时饮食的最高水准,给人以炊金馔玉之感。更重要的是,它在写这些饮食生活的时候,总是结合原料产地、烹饪技术、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礼仪制度、历史掌故……从而赋予饮食以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显示了一种高雅的、诗意化的生活方式。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就其规模而言,则有大宴、小宴、盛宴;就其时间而言,则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则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就其节令而言,则有秋宴、端阳宴、元宵宴;就其设宴地方而言,则有芳园宴、太虚幻境宴、大观园宴、大厅宴、小厅宴、怡红院夜宴等等,令人闻而生津。据研究者统计,120回的《红楼梦》小说,描写到的食品多达186种。所有这些包括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食品、洗浴用品九个类别。其中主食原料11种,食品10种,点心17种,菜肴原料31种,食品38种,调味品8种,饮料23种,果品30种,补品补食10种,外国食品7种,洗浴用品4种。这186种食品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随文而出,有的精心安排,名目繁多,精妙绝伦。

火腿炖肘子

【原文摘录】——贾琏向桌上拣两盘肴馔与他放在杌子上自吃。凤姐又道:“妈妈很嚼不动那个,倒没的硌了他的牙。”因向平儿道:“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你怎么不拿了去赶着叫他们热来?”又道:“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第十六回)【考证分析】——火腿炖肘子,清代名菜,今镇江、扬州一带仍行此食,美其名曰“金银蹄”,亦称“煨火肘”。《北砚食单》上说:“煨火肘:火腿膝湾配鲜膝湾,各三副同煨,烧亦可。”“金银蹄:醉蹄尖配火腿煨。”这是一只火工菜,口感要酥烂,适合老年人食,故王熙凤用以招待赵嬷嬷【DIY制作方法】——用火腿肘子(南方叫“蹄膀”)与鲜肉肘子合炖,食盐调味,少加酒糖,炖极烂

火腿鲜笋汤

【原文摘录】——晴雯麝月揭开看时,还是只四样小菜。晴雯笑道:“已经好了,还不给两样清淡菜吃。这稀饭咸菜闹到多早晚?”一面摆好,一面又看那盒中,却有一碗火腿鲜笋汤,忙端了放在宝玉跟前。宝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说:“好烫!”(第五十八回【考证分析】——火腿即火肉,用猪腿腌熏而成。《遵生八笺》中说:“火肉,以圈猪方杀下,只取四只猪腿,乘热用盐,每一斤肉盐一两,从皮擦入肉内,令如绵软,以石压竹栅上,置缸内,二十日次第,三番五次用稻柴一重一间重叠起,用稻草烟熏一日一夜,挂有烟处。初夏水中浸一日夜,净洗,仍前挂之。”火腿鲜笋汤在清代中叶,是高档食品,《调鼎集》上说:“上席……冬笋火腿汤。”明清时食火腿鲜笋汤是江南食俗。火腿与春笋合烹,其滋味特佳,扬州人称“一啜鲜”,故宝玉急急地端起来就喝,被热汤烫了嘴

【DIY制作方法】——用好火腿、好汤、鲜笋或玉兰片(即好笋干)配绿色蔬菜,按常规烧汤

糟鹅掌鸭信

【原文摘录】——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半日雪珠儿了。”……这里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宝玉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糟鹅掌鸭信。薛姨妈听了,也忙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宝玉笑到:“这个须得就酒才好。”(第八回)

【考证分析】——糟鹅掌糟制菜肴为江南食俗,由来已久。五代时僧人谦光说:“愿鹅生四掌”,言其极嗜此食。雪芹之祖父曹寅亦爱食此类物,其《药后除食忌谢方南董馈炸鸡二品,将有京江之行》有句“百嗜不如双跖羹”,也是这个意思。看来,此亦为曹家之食。糟鹅掌用的是熟掌,《宋氏养生部》说:“糟:熟鹅、鸡同掌、跖、翅、肝、肺,同兽属。鹅全体剖四轩,糟封之,能留久,宜冬月。”宝玉食糟鹅掌之时,外面已下了半日雪珠儿了,说时此食正当其时。

糟鸭信鸭信,即鸭舌。鸭舌作菜,江南食俗。糟鸭舌为清?乾隆年间扬州名菜。童岳荐《童氏食规》说: “糟鸭舌,冬笋片穿糟鸭舌。”苏州亦行此食。清袁栋《书隐丛说》说:“其宴会不常,往往至虎阜(即虎丘)大船内罗列珍馐以为荣。春秋不待言矣,盛在夏之会者,味非山珍海错不用也。鸡有但用皮者,鸭有但用舌者……”今扬州、苏州一带鸭舌名菜仍很多,如琵琶鸭舌、烩鸭舌掌、瓢儿鸭舌、糟鸭舌等等。

【DIY制作方法】——将鹅掌及鸭舌煮熟,剔骨,用鸡汤加盐复煮,捞出后用香糟汁或糟油糟食。

野鸡崽子汤

【原文摘录】——王夫人又请问:“这会子可又觉大安些?”贾母道:“今日可大好了。方才你们送来野鸡崽子汤,我尝了一尝,倒有味儿,又吃了两块肉,心里很受用。”(第四十三回)

【考证分析】——即野子鸡煨的汤,肉嫩味鲜,故贾母尝了汤,觉得“倒有味儿”。吃了肉,“心里很受用”。清袁枚《随园食单》中“野鸡五法”大略介绍了这两种吃法:“野鸡披胸肉,清酱郁过,以网油包放铁奁上烧之,作方片可,作卷子亦可,此一法也。切片加作料炒,一法也。取胸肉作丁,一法也。当家鸡整煨,一法也。先用油灼,拆丝,加酒、秋油、醋,同芹菜冷拌,一法也。生片其肉,入火锅中,登时便吃,亦一法也,其弊在肉嫩则味不入,味入则肉又老。”【DIY制作方法】——“崽子”即仔鸡。切块,过油,加黄酒、食盐、葱姜,用好汤代水炖之,炖极烂出锅

鸽子蛋

【原文摘录】——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第四十回  【考证分析】——鸽子蛋,为清宫御食,有清宫老档可查。鸽子蛋有多种制法,《童氏食规》上载扬州制整煨鸽蛋之法:“煨鸽蛋:法如煨鸡肾同。”——“煨鸡肾……又,鸡肾数十枚,煮微熟去膜,同鸡汤、作料煨之,鲜嫩绝伦。”扬州盛行鸽馔,鸽肉、鸽蛋为高档筵席常用之物【DIY制作方法】——把鸽蛋煮微熟,去皮,用鸡汤加作料煨炖,令入味

酒酿清蒸鸭子

【原文摘录】——说着,只见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个盒子来。小燕接着揭开,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第六十二回)

【考证分析】——酒酿,即江南人所谓酒娘。《调鼎集?白酒娘》中说:“白糯米一斗,夏日用冷水淘,浸过夜,次日捞起蒸熟,不要倾出,用冷水淋入甑内至微温为度,倾扁缸摊凉。用白酒药三粒,捣碎如粉,拌饭铺平,饭中开一锅穴,再用碎白药一粒。糁匀窝穴四周。其缸用包袱盖好。三日,其窝有酒,即成酒娘。”清蒸,指不加其它配料,不用浓重调味品,以主料略加调味蒸制而成。凡清蒸菜,都特别讲究原料之新鲜。鸭馔,为乾隆宫廷御膳常物,种类甚多,如炒鸡白鸭子杂烩、燕窝八仙鸭子、清蒸鸭子糊猪肉攒盘、肉丝清蒸肥鸭旋子、酒炖鸭子……等等。《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三群之虫,水居者腥。”鸭肉略带腥气,以酒蒸之,可解腥味,故江南鸭馔调味多用酒【DIY制作方法】——鸭肉切块,用酒酿汁(北方叫“糯米酒”)细盐拌腌片刻,盛汤碗中,上摆小葱及生姜片适量,入锅蒸四小时

燕窝

【原文摘录】——燕窝成了御膳常馔,多用燕窝配鸡、鸭,配得最多的还是鸭子:燕窝秋梨鸭子热锅、燕窝苹果烩鸭子热锅、燕窝冬笋烩糟鸭子热锅、燕窝鸭子葱椒面、燕窝鸭子徽州肉镟子、燕窝松子清蒸鸭子、红白鸭子燕窝八吉祥、燕窝鸭子炖面筋、燕窝醋溜熏鸭子、燕窝攒丝鸭子。此外野鸭、小鸡、鹿尾配燕窝菜也较多 ;而《红楼梦》中写贾府吃燕窝也是连篇累牍、第14回写秦可卿损亏吃第45回宝钗因黛玉多咳,便取自家的燕窝劝黛玉食冰糖燕窝粥,第87回宝玉因哀悼晴雯,未吃晚饭,一夜未眠,袭人要厨房做燕窝汤给宝玉吃,清人裕瑞就此批评《红楼梦》“写食品处处不离燕窝,未免俗气。”实际也有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夸张。实际上是不了解实情,此中消息,在当时非皇亲国戚、宫中宠幸是不得而知的。难怪一些外省缙绅之家出身的当代红学老先生也不了解《红楼梦》美食为何多有燕窝【考证分析】——燕窝又称燕菜,有自燕、毛燕、血燕等不同分类,是与鱼翅、熊掌齐名的山珍海味之一,历来被人们奉为美食极品。其主要成分为七人体所必需的各种高级蛋白质、氨基酸、含氮物质、纤维、多种旷物质、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及独特的表皮生长因子,具有很好的滋补养生作用。燕窝作为珍贵滋补品,对大多数人都很有稗益。燕窝甚为平和,容易消化,男女老幼皆宜。对老人、体质虚弱者、裳美女士特别有效。适用量:每次干品10-15克

【DIY制作方法】——烹调燕窝的方法最好是文火隔水炖。燕窝要持续吃才有功效。因为它性质平和,功效慢慢渗透,不能期望吃一两次就神奇效果。大约有20%的儿童因吃了燕窝而引过敏症,故儿童应慎食

油盐炒枸杞芽儿

【原文摘录】——柳家的忙道:“……连前儿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议了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来,现打发个姐儿拿着五百钱来给我,我倒笑起来了(第六十一回

【考证分析】——枸杞菜,即枸杞的嫩芽茎。茄类,落叶小灌木。茎丛生,有短刺,叶卵状,披针形,春夏季开淡紫色花,浆果卵圆形,红色。嫩茎、叶可作蔬菜。《茹草编》中说:“枸杞头:昨有道士揖余言,厥惟灵卉可永年。紫芝瑶草不足贵,丘中枸杞生芊芊。摘以莹玉无瑕之手,濯以悬流瀑布之泉,但能细嚼辨深味,何以勾漏求神仙?村人呼为甜菜头,春夏采嫩头,汤焯,盐醢拌食。”《遵生八笺》中说:“枸杞头:枸杞子嫩叶及苗头采取如上食法,可用以煮粥更妙。四时惟冬食子。”枸杞芽、枸杞子,乾隆时为宫中后妃所食之物,大观园姑娘们亦食之

【DIY制作方法】——春天采摘枸杞之嫩叶,用油盐清炒,有滋肾养阴、清肝明目、退热解毒之功。

牛奶茯苓霜

【原文摘录】——又笑道:“……只有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的精液和了药,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说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钟,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我们想着,正宜外甥女儿吃。”(第六十回【考证分析】——用鲜茯苓去皮,磨浆,晒成白粉,因色如白霜,质地细腻,故得名。茯苓,《史记》称伏灵,又叫松苓、伏菟,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根上,以云南产者为最佳,号云苓。《本草正》中说:“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所以柳家的哥嫂把她丈夫值班分的茯苓霜包了一包,送给怯弱有病的外甥女柳五儿吃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前后,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的饮食业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出现了极大的繁荣景象。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饮食文化!

茄鲞\螃蟹小饺儿 , 鸡皮虾丸汤\酒酿清蒸鸭,鸽子蛋,炖肘子,莲子羹,蒸羊羔\烤鹿肉,真的是数不胜数!

其中《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写到:“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时至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写道:“只有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 古人因看到茯苓长在老松树的根上,以为它是松树精华所化生的神奇之物,称它为茯灵(茯苓)、茯神或松。晋朝葛洪在他的《神仙传》中就有"老松精气化为茯苓"的说法。所以在《红楼梦》中才说这东西最是补人的,和牛奶吃是最好的,实在不行用开水也是使得的!

说了这么多,小编最感兴趣的还是凤姐喂给刘姥姥的那一筷子茄鲞,原文中是这样写的,把才摘下来的茄子的皮削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小编也看过这样的:“你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儿摘下来,把皮和穰子去尽,只要净肉,切成头发细的丝儿,晒干了,拿一只肥母鸡靠出老汤来,把这茄子丝上蒸笼蒸的鸡汤入了味,再拿出来晒干。如此九蒸九晒,必定晒脆了,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时,拿出一碟子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道:"我的佛祖,到得十几只鸡儿来配他,怪道好吃。”)

总觉得那些茄子已经不是茄子了,而是真正的一盘肉丝!

古人烹饪理论,对于一切荤素菜肴,有两句极为扼要的名言,即"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如把这个原则灵活地掌握了,那就可以神通烹饪的三昧了。

茄子是蔬菜,本身有清香,但非厚味,此其一。茄子是时令菜,并非一年四季都有,要在没有茄子的季节,还吃到茄子,此其二。这就要创造出既能保持茄子清香,又能入厚味,且易于保存,能经较长时间还美味可口的茄制佳肴,这就制成了"茄鲞"。

《红楼梦》中的饮食谱正是汲取了民间奇巧的肴馔和上膳御厨的烹饪方法,而形成的南北兼杂,别具风格特色的《红楼梦》饮食文化。

《红楼梦》 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古代封建贵族大家庭中的人与事,《红楼梦》在写作手法上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通过对各类事件的描述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由于《红楼梦》是一部以描写贵族生活为主的小说,因此对宴会的描写固然是非常多的。占了书中的大量篇幅,书中详细而精湛的描绘使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贵族的雍容,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饮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礼仪及传统文化。 一、从家宴中体现的餐桌礼仪 书中第三回,林黛玉在贾府的第一次用餐是在贾母处,餐桌上的规矩之大,使初来咋到的林黛玉处处小心翼翼,以免出错引来笑话。书中如此描述: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 王夫人 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 王夫人 进羹。 贾母 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 探春 左第二, 惜春 右第二。旁边 丫鬟 执着 拂尘 ,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 丫鬟 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 林如海 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一顿家宴,就有着那么多的规矩,从中让我们读出了传统的餐桌礼仪。 从进餐的落座顺序就可看出,贾母总是首先落座,然后才是王夫人这一辈,接着再依次落座。体现了长辈优先的家规。 从描写中我们看到贾母落座之后,王熙凤拉着作为客人的林黛玉在贾母身边落座;接着其他人按着辈份再陆续落座。体现了宾客优先的风度。 忙前忙后侍候长辈进餐的总是两位孙媳,而且孙媳必须是站立着侍候。体现了严格的家风。 作为嫂子的李纨、凤姐站立侍候,而作为小姑的贾府三位小姐迎春、探春、惜春则落座用餐。体现了平辈之中未婚之人优先于已婚之人的风俗。 用餐顺序也是十分讲究,先用餐,再漱口,再用茶。体现了精致的生活要求。 从餐桌礼仪中,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家规的严谨性,长者在家拥有绝对的权威。中国尊老爱幼、礼让宾客的传统从贾府的餐桌礼仪中真实地反映了出来,这样的餐桌礼仪折射出了传统餐饮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 1、礼孝之道 在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并不仅仅是对美食的追求,同时也展现出了当时社会中礼孝的思想,而且这一思想也成为了今天饮食文化中的核心所在。在饮食文化中所传递出的传统价值观是极为丰富的,在这一饮食文化中饮食并不是重点,而是表达礼与孝的方式之一。礼其实就是在宴席中通过以礼待人等来招待客人,其背后则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饮食上的展现。孝则是建立在长辈基础上的,通过长辈先食等一系列规定展示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红楼梦》中所提及的日常饮食与一些大型宴会等都详细地展现出了这一思想,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餐中就有许多详细的描述。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甚至一个家庭的文化内涵。 2、美学理念 《红楼梦》中对美的追求有着一种全新的境界,在餐饮上不仅涉及传统的色香味,同时也涉及到食材、做工、盛器、上菜顺序等方面。对食材的选用是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只有高质量的食材才能制作出优质的美食。对食物的做工也是非常讲究,特别是表现在食物外形的塑造上,只有制作出诱人的外形才能吸引用餐者的目光。盛器更是餐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只有保证器具的精美性,才能更好的衬托食物。对上菜的顺序,通过合理的安排,调动用餐者的食欲。以一种愉悦的心情用餐,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3、养身之道 描写饮食文化的同时传递出了浓重的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渲染了食疗养生内容。在贾府中一直比较注重养生,通过食用具有养生价值的食材,以此来实现养生目标。除了传统的养生方法以外,还涉及到了食疗治疾的方法,如采取净饿的方法来治疗伤风咳嗽等等。通过对各种饮食不同功效的阐述,展现出了《红楼梦》中的饮食养生思想。 4、崇尚精致 荣国府与宁国府作为贵族阶层的代表,对精致的追求在饮食上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刘姥姥进荣国府时,用“茄鲞”来招待她,虽然带有一点茄子的味道,但是却又不像茄子,在询问做法时,凤姐通过言语的讲述也充分展现出了制作工艺的精致。在许多各类宴会中展示的菜肴或点心,都显现了这种精致的制作工艺,彰显了崇尚精致的传统饮食文化理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其内容上的渊博真不愧是文学史上的奇葩,看似一部谈情说爱的小说,却有着大量篇幅对饮食文化进行的展示,作者采用宴会描写作为小说创作的叙事题材,描述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宴会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宴会活动不仅向我们真实地勾勒出古代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场景,更是于这一群体活动中塑造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从而,让我们真切地领悟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学,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在许多古典文学中都有所提及,也许,《红楼梦》是堪称之最的。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注册商标.见《红楼梦》而不读,就等同于过中国古典文化的大门而不入。这是一部人情小说,中国的文化就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以情,以人的感情为沟通。而一部红楼却又不仅仅讲人情,它包含了甚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很多方面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都是种种表现。《红楼梦》被深深烙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比如,它采用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有机融合,力求更充分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用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来引导读者认识生活。《红楼梦》艺术语言、准确、通俗、生动、丰富,具有感觉色彩和艺术情韵,有很强的表现力。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 《红楼梦》内容宏富,包罗万象,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清代学者王希廉曾评价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世尺牍,爱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酒令灯迹,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世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及匠作构造,栽种花果,营养禽鱼,针黹烹调,巨细无遗;人则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女,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娼妓优伶,黠奴毫仆,盗贼邪魔,醉汉无赖,色色具有;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宣淫,操守贪廉,宫闱仪制,庆吊盛衰,判狱靖寇,以及诵经设坛,贸易钻营,事事皆全;甚至寿终天折,吞金服毒,暴病身亡,药误,以及自刎被杀,投河跳井,悬梁受逼,撞阶脱精等等,亦件件皆有。可谓包罗万象,襄括无遗,可谓才大如海,岂是别部小说所能望其项背。”中国有着两千余年的封建历程,是农耕社会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红楼梦》诞生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全文所述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基本层面。《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是读不尽的,正如鲁迅先生评述《红楼梦》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的思想根源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在作者那个时代,外来与内在,理想与现实在激烈的碰撞,时代的尴尬,最终成就了这部不朽名作。曹雪芹出生时正值18世纪的开始,欧洲文艺复兴已过去了400年,在这段时间,世界范围的人文思潮进一步发展,其特点是反对中世纪的神权和专治统治,尊重和提倡人的价值,人要自己主宰自己。同时大力提倡科学,产生了哥白尼的太阳学说。中国封建王朝处于康乾鼎盛,而西方进入进一步认识世界的科学时代。1760年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乾隆25年《红楼楼》手抄本诞生并在社会上传播。此时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已开始应用于工业,带来了工业革命的高潮。当时中国与世界的隔绝是比较严重的,但也不是一点风都吹不进来。在明万历10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带来了西方文明和科学技术。万历30年利玛窦来到了北京,呈进自鸣钟以讨皇帝的欢欣,同时带来了万国图,即世界地图,使上层及士大夫开阔了眼界。其后耶稣教士汤若望于清顺治年间来到中国,带来了基督教义与西方文明及科学知识。基督教义是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纳妾等,这些思想不可能不影响到中国社会,特别是上层知识界。这是《红楼梦》产生的外部思想根源,也就是世界的大环境。在《红楼梦》问世之前,从国外环境、国内形势的发展,封建思想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思想的斗争是很激烈的。一些文人指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要甚于"焚书坑儒"。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更加残酷。读《红楼梦》时,把小说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作一番理解,读起来便是另一番味道与体会。因为时代的更迭,中华文化自身不会永远处于静止状态。时代的车轮,碾碎一切的一成不变。明清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归整期。明清文人背负了太多的历史重负,在追慕前人辉煌的同时,总是希望把前人辉煌的成就纳入自己的轨道。红楼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年文学史上的一座巅峰,就体现着对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自觉继承和运用,从而能够有足够的气魄,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全景视野展示封建社会的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走进红楼世界,宛如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艺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及匠作构造、栽种花果、蓄养禽鱼、针黹烹调,巨细无遗”,“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的,红楼梦是“中华之文化小说”,“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是红楼梦中,中华民族古典的尚悲气息扑面而来,“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具有传统的浓郁的诗性气质:庄子之超逸,屈原之慨叹,佛家之性空,儒家之忧世。无不熔铸于红楼之中。因此红楼梦所折射出来的思想也异常复杂,儒释道三教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但似乎又都不是。 红楼梦的美不仅在于它从流飘荡的叙事风格,草蛇灰线的骨架结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在于它本身具有的中国古典文学一以贯之的具有悲情特质的文化气息,其中透着一股文人的圣洁、文化的圣洁。红楼梦是一部解脱的书,更是一部执著的书。它充满了对个性和理想的执著。书中富贵豪华的深处隐伏着深沉的悲凉,而这悲凉又隐含着作者无法泯灭和割舍的忧患意识,一种潜意识中深沉的历史感,也就是对人生对永恒的一种终极式的追问。 王蒙曾说:“全书有一种人生的悲剧意识,有一种社会的没落意识,还有一种宿命意识,最后又有一种超越意识。” 读者所解读的红楼梦所蕴涵的意义可能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思想,但曹雪芹对儒释道三教思想是有一定的超越之处的。然而他在否定封建传统观念的同时,又表现出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定势。在贾宝玉身上找不到出路,他并没有让贾宝玉走向毁灭,却给后人留下这充满感慨,既解脱又执著的一个梦。在肯定贾宝玉这个“末世愚顽”时,闪露着探索合理人性的思辨之光,但在曹雪芹的意识深处,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于是发生了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所以红楼梦的悲剧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也是当时作为末世的历史文化不可阻挡的悲剧。一部作品,它所含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它所储存的信息量越大,也就越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和探讨的热情。研读《红楼梦》就是在研读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标本了,这是中国任何一部其他小说难以达到的成就。《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通价值的少有杰作之一。《红楼梦》能够而且已经起到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作用。

南理的吧。。。。。。。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红楼梦前80回有70多万字,后40回也有30万字,在中国是一部规模很大的书。故事写了一个很大家族的故事,也可以说是写了一个最大的家族,主要是贾家,还涉及到王家、史家、薛家。写一个家族有什么意义?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特点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所以中国的伦理道德有三纲五常。三纲里面有两纲都和家庭有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五常又是家庭内部的拓展。三纲五常是中国伦理最高的一个表述,而《红楼梦》恰好写了一个大的家族。它的意义非比寻常。大家族在明清时期是社会的基本支柱。《红楼梦》还写了家族内外所发生的缠绵悱恻、惊心动魄的各种各样的爱情。有些爱情很单纯、很纯粹。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爱情。他们的情跟性是分开的。他也写了另外一种爱情,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那是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里,薛宝钗是爱贾宝玉的,但是宝钗没有表露,她在等待最后的时刻,等待这个家族里最高的决策者都同意她跟宝玉结婚。红楼梦还写了很多畸形的爱情。比如贾珍和秦可卿的爱情。儿媳妇死了,他的公公哭得如同泪人一样,这个是很失态。但是里面也有非常的真诚的感情。别人问,秦可卿丧事怎么办,贾珍说要倾其所有。红楼梦这部书写的是女性的悲剧。作者的同情似乎站在女性一边。如果我们用现代解释学的观点分析,作者可能采取的是女性的视角。他似乎对男性没有什么好感,尤其是对已婚男性。对于女性的同情作者也是有分别,对待未婚的女子,作者就特别有好感。所以他说“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泥做的就很污浊,水做的就很清洁。结了婚的人在作者的眼中就不如以前的那么清纯了。《红楼梦》的文笔非常好,任意打开一页看,你都觉得好看。这样的书就是好书。红楼梦写得好,有时候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第29回贾母带着全家人去清虚观。张道士给宝玉端了一盘礼物,让宝玉挑选。在挑的时候,贾母发现了盘中的一个金麒麟,顺手就把麒麟给拿来了。她说这个好像家里哪个女孩子戴过的。贾母对女孩子戴什么饰物很关心。薛宝钗说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略小一些。薛宝钗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不仅关注史湘云有一个,而且连大小她都比较过。这时候宝玉说话了,他说史湘云就在家里住着,但是自己却没有发现。这点很有意思,因为贾宝玉一点也不关注别人戴什么饰物,可见他也没有把饰物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然后探春说宝姐姐有心,无论什么她都记得。后来林黛玉说,她在别的事物上都有限,唯在戴什么饰物上倒记得清楚。你看贾母拿了一个金麒麟,一人一句话,把每个人的性格都连在一起了。而且把红楼梦的整个情节都联系在一起了,对于一部小说的描写不得不佩服,所以我说这一个情节就是一场人物的心理战。红楼梦的文化传统《红楼梦》这部书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偶然,它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远的说直到清朝中叶为止,四千年的文化传统都可以看做《红楼梦》的背景。里面渗透的传统文化的因子非常丰富,就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来说,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就它所渗透文化的因子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总汇。古典文学艺术和技艺的各种形式《红楼梦》里面都有。同样,读懂《红楼梦》也需要相当大的知识储备。所以在中国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著作都为读者广泛接受,唯有红楼梦则需要知识层次更高一点的人来读,它是一部文化典范。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写18世纪中叶那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生活,书里写到吟诗、作赋、行酒令、猜谜、喝茶、绘画、下棋、弹琴、说书、看戏、宴饮,基本上都是文化活动。本来像很多都是物质享受的东西,在红楼梦里已经升华到一种艺术层面,变异成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第38回写薛宝钗协助史湘云做东,请贾母吃螃蟹。这一活动和游园赏花、作诗结合在一起的,它的艺术价值超越了使用价值。第40回写贾母和史湘云还席,吃的东西倒是没有具体写,而是把几个人的座位排序,碟子的花色,碟子的摆放,碟子的传递方式写得一清二楚。作者有意在写大家族里面宴饮时的文化层面。第71回贾母八旬寿宴,荣宁两府齐开宴会。宁府请的是官客,荣府请的是常客。这个宴会也是重点凸显排场和礼仪。曹雪芹一方面把艺术生活化了,也把生活艺术化了。文化是个大概念,不仅阅读学习书本知识是文化,言谈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仪表、服饰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风貌。红楼梦里面的有些人没有文化,可是很懂得礼仪,原因就是他们很懂得“敬”。在贾宝玉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一文化因子,文化性格也是有的。几个人一起作诗,贾宝玉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做得不好,这不是虚伪是谦虚,谦虚在众人面前永远是一种美德。曹雪芹在写人物的时候,常常采取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把具象抽象化、形体灵动化,相貌神韵化、环境意象化,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就像中国画一样,不能画得太满,还要留下地方来题诗、题款、印章,甚至空白也让你觉得不是空白。《红楼梦》在写人物上也是这样,所以人物写得真是妙诀!有时候他没有写这个人物长什么样,没有写眼睛的大小,留的发饰,身材高低,可是你就是感觉林黛玉很美!我们仔细看,她大体是苗条的,所以“行动处似若柳扶风”;写她的眼睛没有写双单眼皮,没有写大小,只是说她“似喜非喜含情目”;写她的眉毛像一抹轻烟。写史湘云也没有写她的样貌,面孔、眉毛、眼睛、嘴巴都没有做正面说明。第62回写史湘云醉卧芍药阴,也是从别人的眼中展现出她的美。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非常美的画面,面孔怎么样没有写,我们觉得湘云非常好看。作者在写人物的手法上就像画写意画一样。总的来说,红楼梦这本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关于百年红学的记忆红楼梦是乾隆时期写的。开始是手抄本,到1791年,乾隆59年的时候才有了刻本。书最早只有80回,80回也没有完全写完的,有些缺结尾,有些缺开头。到1791年的时候,有两个人一个叫程伟元,一个叫高鹗。他们到处搜罗,找到了后面40回的一些情节和内容,把它们组织在一起,就成为120回的红楼梦。刻本的红楼梦出来以后影响就大了,研究的人就多了。真正的《红楼梦》研究是从蔡元培、王国维、胡适之这三位大家开始的。我认为100多年的红学研究的特点是,中国的近现代学者,一流的思想者,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红学研究的大潮中。1904年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西方的文学美学思想来重新诠释中国的古典文化,他提出红楼梦是悲剧的悲剧。蔡元培写了一本书叫《红楼梦索引》。胡适之1921年发表了《红楼梦考证》,批评蔡元培。胡适之说:“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老师的索引是猜谜。”因为胡适之发现了新的版本,他认为红楼梦写的是曹家的家世史,而蔡元培的索引写的是明清社会的历史。还有许多学者,你们一定想不到陈独秀也在很早的时候写过红楼梦的评论——《红楼梦新评》。诗学研究专家俞平伯,清华国学院的主任、诗歌浪漫的诗人吴宓,后来成为新儒家代表的牟宗三,还有一些很有名的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像郭沫若,王力,郭绍虞……他们都写过红楼梦的文章。杭州大学的蒋亮夫先生,他是敦煌学家,他也研究过红楼梦。除此之外有很多作家也卷入红学,给红学增添了亮点,像鲁迅、巴金、沈雁冰、冰心、周立波、徐迟、林语堂等,有的有专门的著作,有的有专门的文章。诗人何其芳,上世纪50年代后成了中国文学所的所长,他有一本书叫《梦红楼梦》,在那个时候已经代表了很高的水平。张爱玲写过《红楼梦魇》,还有戏剧家、翻译家杨绛在1963年纪念曹雪芹100周年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艺术是克服困难的》。近十年来,也有几个作家开始研究红楼梦:一个是王蒙,出版了《红楼启示录》。还有刘心武。作家加入红学的领域使得红学名声加大,而且增加了新的色彩。作家的眼光和学者的眼光是有区别的,百年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是学术研究吵架吵得最多的领域。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文化与文化的竞争意味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上下浮升。中国的传统文化秉持的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地合一的理念。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的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我们道德尺度和行为举止的标准。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并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红楼梦中的酒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红楼梦》中的酒令,笔者之前已有五篇小文加以解析,分别是抢红与射覆、猜拳与拇战、女儿令、牙牌令、占花令,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种多次描写的酒令——“击鼓传花令”。与前几种酒令有所区别,这种酒令特点是场面大,声响大,适用于人多的场合,随机性强,停鼓灵活,罚酒偶然,因此令人多有提心吊胆的感觉,易于活泼场面,壮观有趣。[1] 击鼓传花,是集氛围热闹与情绪紧张双双涵盖的一种酒令游戏。通常是在酒宴上大家依次而坐,为了以示公正,由一人击鼓,或者蒙上击鼓人的双眼,或者击鼓人与宴席用围屏隔开。随着击鼓开始,花束也开始依次传递,鼓声落时,花束落在谁手,则该人便被罚酒。因此大家传递的很快,唯恐花束留在自己手中。而击鼓之人利用技巧,或紧或慢,时断时续,忽行忽止,让人难以捉摸,现场造成一种分外紧张的气氛,一旦鼓声戛然而止,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关注持花者,此时大家一哄而笑,紧张的气氛也随之一消而散。持花者接受罚酒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先定好的行令规则行令,如讲故事、说笑话或出谜语等。 《红楼梦》中所涉及“击鼓传花令”的场景有三处,第一,是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时所行的“喜上眉梢令”;第二,是第六十三回平儿等人在榆荫堂以芍药相传取乐;第三,是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时以桂花相传为令。其中第六十三回的相传芍药令仅是一带而过,没有具体描写,但大体和其他两次的描写类同,所以不再赘述。第五十四回和第七十五回的两次“击鼓传花令”都属于诗词曲文类酒令中一种,都是以讲笑话为一种惩罚措施完成行令游戏,而曹雪芹巧妙的把酒令与笑话融为一体,在阖家团圆的大型宴席中,以酒令为载体,以笑话为契机,不仅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还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也为后文的情节做以铺垫或伏笔,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其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 一、元宵夜宴之“春喜上眉梢”令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时,凤姐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所谓“春喜上眉梢”,红研所校本《红楼梦》中的解释为:即“击鼓传梅”的雅称,“梅”、“眉”谐音,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梅)梢”是讨吉利的口彩。[2] 书中写到:“那女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这段描写完美的体现了击鼓传花令的独特韵味,虽然简短,但却异常精彩,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足见曹雪芹的描摹能力之强。 这次所行的“春喜上眉梢”令,曹雪芹设定被罚者讲笑话。笑话,是指民间口头创作,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一种文体,以篇幅短小精干,情节简单巧妙,题材通俗广泛为特点,但往往在突然之间给人意料之外的结局,从而取得哄堂大笑的艺术效果。傅憎享先生在《红楼梦艺术技巧论》中指出:“读者先知先觉,不能引人发笑,听后仍不知不觉,也不能发笑。妙在先藏后露,读者期待急于求知,说者抖开包袱突然意外,听者当然开怀大笑了。”[3]因此,这可以说是对《红楼梦》中的笑话最好的注解了。本回书中一共讲了三个笑话,一个是贾母讲的“巧嘴媳妇”,余下两个是王熙凤讲的“一家子吃年酒”和“聋子放炮仗”,这三个笑话在书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不妨一一析之:1、贾母所讲“巧嘴媳妇”(红研所校《红楼梦》第五十四回743页): 这个笑话,曹雪芹借用笑话真假相映、虚实相生的技法,巧妙的揭示了贾母与凤姐的关系。毋庸置疑,凤姐的聪明伶俐大家有目共睹,她也是贾府中最会讨贾母开心的人,因此贾母对她格外宠爱。古谚云“过慧易夭”、“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些都是古代人生智慧的总结,历经繁华和风雨的贾母,不仅深沉大度,还能洞察入微,最能明白其中的深刻寓意。对于凤姐的“太聪明”,贾母是有所担忧的,书中贾母不止一次把凤姐称为“猴儿”,如第二十二回“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了,怎么说不过这猴儿”、第二十九回“猴儿猴儿,你不怕下割舌头地狱”、第三十五回“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做人情”、第三十八回“这猴儿惯的了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起来,恨的我撕你那油嘴”,可见凤姐在贾母心中是最为口齿伶俐的,这次又借用“吃了猴儿尿”的笑语来委婉提出,既表现了她对凤姐的喜爱和肯定,也表现了她对凤姐的劝诫之心。贾母能够信手拈来编成笑话应景,足见其阅历丰富、胸有丘壑的大智慧。从另一方面说,这个笑话也体现了凤姐性格中聪明伶俐的一面,充分契合凤姐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可见一个小小的笑话所包含的内容何其丰富。贾母的笑话以《西游记》为基础,巧妙的讽刺了凤姐,又不失笑话的娱乐功能,就连一向矜持的薛姨妈也说“笑话不在好歹,只要对景就发笑”,因此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2、凤姐所讲“一家子吃年酒”和“聋子放炮仗”(红研所校《红楼梦》第五十四回744页): 凤姐的两个笑话都具有“应时应景”的特色,而且有深层次的寓意。第一个笑话,分明就是从贾府元宵夜宴的即景得来的,此时的贾府处于鼎盛之巅,国公府邸的奢华达至顶峰,元春封妃的喜悦依然笼罩着贾府,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曹雪芹运用笑话加以渲染贾府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而这个笑话不仅形象、贴切地描绘出贾府元宵节合家吃酒赏灯的热闹喜庆气氛,也再一次体现了凤姐性格中的“刚口”的一面。 戴从喜先生《<红楼梦>笑话试论》一文中对凤姐所讲的第二个“聋子放炮仗”的笑话的解释是:“源于明朝冯梦龙《笑府》中的‘拾爆竹’,这则笑话本嘲笑近视者,凤姐将取笑对象转向聋子,并由此编出一句歇后语:‘聋子放炮仗──散了罢。’连贾母也跟着说:‘他提炮仗来,咱们也把烟火放了解解酒。’这里不仅表现了凤姐诙谐幽默,更重要的是凤姐的笑话自然引出元宵节的热闹场景。”[4]笔者以为,这个笑话在此处出现,除了戴从喜先生所分析的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其一,作为贾府内宅的当家人,凤姐对一家老小的起居安排时时在心,刻刻留意。她这个笑话在必要时刻对整个酒宴时间流程的把控可谓恰到好处,不仅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更不会因此而打断众人的兴致,也是巧妙的提醒沉浸在欢乐氛围中的贾母,一是该“放烟火”了; 二是,夜已深,大家该“散了”休息了,这是“爆竹”和“散了”的浅层寓意。 其二,曹雪芹借用放爆竹的故事,把书中两次描写贾府“元宵节”前后融合起来,在本是举家团圆的上元佳节,一而再点出“散了”的主题,赋予了“爆竹”更深层次的哲学意蕴。第一次描写贾府元宵节时,“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元春谜底是“爆竹”的灯谜诗“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可以说是元春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正合庚辰批语“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5]。而同回中贾母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谜底是荔枝,取“离枝”之音,寓离散之意。庚辰夹批曰:“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6],再点“散”字,可谓用意深远。面对在元宵佳节时的几个不祥灯谜,贾政犹自沉思:“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贾政所表现出来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更充分说明了贾政为家族未来的种种担忧,以及曹雪芹借此隐寓的“离散”之意。戚序本此回的评点更是令人为之一振,“作者倍菩提心,捉笔现身说法,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犹恐不入,再以灯谜试伸致意,自解自叹,以不成寐,为言其用心之切之诚。读者忍不留心而慢忽之耶”[7],可见此批者堪称曹雪芹之知音也。 第二次描写贾府元宵节时,凤姐又讲了这个以“爆竹”为主题的笑话,两者结合而看,“爆竹”在《红楼梦》中的特殊寓含已经呼之欲出,一响而散的爆竹,就好比元春昙花一现的恩宠,虽然轰轰烈烈,但却难逃弦断曲终的命运。而贾府的尊贵奢华也难敌末世运消、好景不长的规律,最终一败涂地而无可挽回的惨景,正如一支爆炸的爆竹,烟消云散之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在这样喜庆的时刻,曹雪芹却以令人捧腹的笑话来层层深入的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气,其寓庄于谐、喜中含悲的写作手法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确实是独树一帜。 二、中秋家宴之凸碧山庄桂花令 《红楼梦》中虽然三次描写到“击鼓传花”,但各具风格,特犯不犯。第七十五、七十六回中的“击鼓传花”令,除了讲笑话,随着曹雪芹的笔锋一转,又插入以作诗代为行令的情节,使得两次描写的“击鼓传花”令有了很大区别。1、贾政所讲“怕老婆的汉子”(红研所校《红楼梦》第七十五回1052—1053页): 这个笑话,历来被认为是表现贾政的低级趣味,因此贾政也被贴上了“道貌岸然”的标签。其实,在曹雪芹的笔下,贾政这个人物虽然处于次要地位,对他的描写也比较零散,但这个人物在“亲情”这一方面的表现还是比较突出的,只是大多数人把眼光聚焦在贾政和宝玉的父子关系上,因而忽视了他和其他人的关系。综合而看,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素性潇洒,从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或者在书房中与相公清客们闲谈,然因案牍纷烦,不免有些迂腐古板,但他对家人的关心书中一直有所描写,如:第四回,薛家上京,他非常体贴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又如:第十三回,可卿死后所用棺木,贾政也表示“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再如:第二十二回,对于孩子们所制的灯谜,贾政心内自忖道:“……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因此“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回至房中仍是思索,“翻来复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更如:第七十九回,贾政又深恶孙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因此道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等等。这些简短的描写,正是对贾政这个人物在亲情方面的着重之笔,而且书中写他有意承欢母亲的情节不止于本回,类似的场景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时已有描写,因他在场大家拘束,但他依然坚持陪笑道:“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以儿子半点?”因此,脂批也道“贾政如此,余亦泪下”[8]。 至于这个笑话的插入,笔者以为,此时的贾政较之前文,“因年景渐老,事重身衰,又近因在外几年,骨肉离异,今得晏然复聚于庭室,自觉喜幸不尽。一应大小事务一概益发付于度外,只是看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日间在里面母子夫妻共叙天伦庭闱之乐”,这是借此进一步描写贾政对亲情以及天伦之乐的向往。 本回写到鼓声两转,桂花偏偏落在贾政之手,大家的表现是:“众姊妹弟兄皆你悄悄的扯我一下,我暗暗的又捏你一把,都含笑倒要听是何笑话”,由此可见在家人的眼里,贾政本是一个墨守成规之人,平日里和他同处较多的清客也多是酸腐文人,所以,在贾政的世界里或许根本没有“笑话”的存在,这个笑话或许也是他临机而编。因此对于他不苟言笑的一贯表现,是否能讲出笑话才是大家对他最大的好奇之处。而他讲的这个笑话也实在算不上高明,比起凤姐、贾母等人的笑话真是相差太远。结合本回脂批“竟能使政老一谑,真大文章矣” [9],我们可以窥见贾政生活中的另一面,也体现了脂砚斋对曹雪芹塑造人物的良苦用心的深深理解,如此一来,贾政这个人物就摆脱了古板守旧的单一面孔,即刻灵活生动起来。而同回另一条脂批“这方是贾政之谑,亦善谑矣”[10],又明白无误的提示读者,贾政这个笑话,初衷是以善为谑。由此可知,贾政是个极重孝道之人,为了冲淡老母亲心头笼罩的伤感,他一反常态,效仿“戏彩斑衣”的典故,讲了这个通俗诙谐的笑话,以博得贾母开怀一笑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脂批固有“这方是贾政之谑”的结论。2、贾赦所讲“偏心母亲”(红研所校《红楼梦》第七十五回1054页): 贾赦的这个笑话,从侧面反映出他与贾母的关系。很明显,这个笑话的主题——“偏心”,曹雪芹采用了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林兴仁先生在《红楼梦的修辞艺术》一书中对这个笑话的解析可谓深浅得当,他认为:“这个笑话整个由谐音双关构成。‘肋条离心还远呢’,就是‘偏心’;这个‘偏心’又与作父母的‘偏心’双关;而且它的言外之意又与贾母的‘偏心’双关。这个笑话很对景,所以贾母说:‘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鲁迅曾经说过‘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使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红楼梦》的作者也深知这一窍门,他在这儿夹杂运用谐音双关所讲的笑话,既表现了贾赦和贾母之间的矛盾,又使文章增添了活气,的确使读者感到格外有趣。”[11] 贾赦这个人物随着情节的推进也在不断变化,因篇幅关系,仅举一二为例,前期贾赦为了督造大观园,不仅时时关注一应景点事物的安插摆布,还亲自督率匠人扎弄省亲所需花灯烟火之类,在第二十五回,凤姐与宝玉遭遇魇魔法时,身为父亲的贾政尚有放弃之心,唯独贾赦“也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由此可知,贾赦对家事和家人还是非常关心的。及至四十六回,贾母拒绝了他讨要鸳鸯之后,母子关系也就发生了微妙变化,他对贾母、贾政的不满也渐渐显现出来,,此时的中秋夜宴,虽然人在一处,但已经貌合神离,并且借饮酒行令对贾母偏向贾政表示出丝丝不悦。《酒令丛抄》列“说笑话”令曰:“须对景,便觉可笑。人或不笑,说者自饮。”说笑话内容宜雅,不得低级庸俗,最忌以同席人之外貌、生理缺乏,或姓氏、身分取笑。此外,还应注意同席者的身分、职业等特点,所讲的笑话不要引起别人的误会,否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以为你在讽刺他,就会造成不愉快[12]。果不其然,贾赦这个借故发挥的笑话,引起了贾母的误会,半日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贾赦此时才意识到自己出言冒撞,让贾母疑心,虽以别言解释,但母子之间的芥蒂更加难以释怀了。而贾赦这个人物,且不论他的好色贪酷,这被家族边缘化的处境却是事实存在的,所以他的不满也是人之常情。而曹雪芹简单的运用一个笑话,就非常高明而又隐晦地表现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刻画人物的精巧之法。3、贾政所限“秋”字令(红研所校《红楼梦》第七十五回1053—1055页): 本回的“击鼓传花令”,行令方式区别于前回的单一讲笑话,又增添了“限字令”。这里是为书中不善讲笑话的人物所特设的环节,宝玉、贾兰、贾环在书中所行之令,既是限字令的一种,也是即景诗的一种,都属于诗词曲文类酒令。具体到书中,贾政所限之字为“秋”,即作诗令中的诗中必须含有“秋”字。《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赋中秋诗处有批云“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13],由此可知“秋”和“春”在书中已经被曹雪芹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同时,应该还有互为对应的作用。现存的八十回中“三春”被一再重申,如“三春争及初春景”、“堪破三春景不长”、“将那三春看破”、“三春去后诸芳尽”、“三春事业付东风”。很明显,这些“春”字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意义,或者是表达对时间长短的概念(即三个春天),或者是表达对人物结局的蕴含(即三个人物元春、迎春、探春),总之,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关于“秋”字的描写,除却贾雨村的中秋诗和上述的一条脂批,再无其他描写,而本回所缺的宝玉、贾环、贾兰三人的中秋诗即以“秋”为题,在书中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是否可以据此理解“三秋”暗指宝玉、贾环、贾兰呢?奈何《红楼梦》未完,此处所缺三首诗终将会成为永久的遗憾。而且,这三首诗是否对有关人物或者整部书的结局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寓意,我们更加无从得知,唯有对着一句脂评“缺中秋诗,俟雪芹”[14]空叹了!4、尤氏所讲半个笑话(红研所校《红楼梦》第七十六回1059页): 关于尤氏这个笑话所取得的效果,应该从尤氏这个人物本身来分析。凤姐说她“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既有有理的一面,也有无理的一面。尤氏有没有口齿,看“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一回可知;有没有才干,看“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也可了解;但为什么被形容为“锯了嘴子的葫芦”?因为她在贾府的地位非常尴尬,虽然贵为族长之妻,但续弦、无子的身份,都是她无法改变命运的羁绊,所以很多场合下对很多事情的处理她只能采取三缄其口的方法,小心翼翼的维持“贤妻良母”的名头。此回所讲这个笑话,笔者以为智绪彪先生在《尤氏讲的并非笑话——<红楼梦>人物形象浅探》的解释比较合理,他认为笑话中的“四个儿子”暗指内容是典出《左传》中的一个成语:“自郐以下”。其“四个儿子”所特指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言而不应是尤氏一生四位一体的悲剧命运。尤氏所讲的‘笑话’正是对这一悲剧命运所做的理论的概括和教训性的总结,并使这一悲剧思想得到了升华,同时又是对《红楼梦》全书悲剧构想的一次重大铺垫。”[15]另外,曹雪芹把尤氏所讲的这个笑话放在中秋赏月的末尾,且戛然而止,正合了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见贾府最终也必将是难以万全的,中秋赏月说月缺月圆,大观夜宴说悲欢离合,皆非吉兆,这一系列场景的安排都应是贾府离散悲音大剧目的一曲前奏。  三、 小 结 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描写饮酒行令的形式多样,除了作诗联句、牙牌令、掷骰行令、摇抽令签,还有我们上述的击鼓传花令。在“击鼓传花令”这类酒令中,曹雪芹把酒令和笑话杂糅一体,以酒令为形式、以笑话蕴寓意,在刻画人物和推进故事情节方面都取到了非同一般的效果。因为曹雪芹描写的这些酒令不仅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同时这些行令场面还全方位的体现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方式,以及清代酒令文化的繁荣,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红楼梦》及其当时时代背景的一个切入点。 酒令艺术在中国古代的文坛酒域自成体系,独显风姿。尤其是随着雅令的成熟与丰富,以诗、字、名、典将中国文化的每个侧面浓缩于一体,为酒令活动增添了迷人的文学色彩和无穷的艺术魅力,在酒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推波助澜,涂染绚丽[16]。在古代,文人墨客与酒结缘,以酒为乐,也以酒消愁,在不断的演变中,酒令也成为古代文化中一支馥郁馨香的奇葩,诗人赋诗,文人作文,在很多方面做到了诗、文、酒、令融为一体,表达着诗人的情怀,也抒发着文人的感慨,尤其以酒令为体裁的诗文更是构成了我国文学创作中独特的酒令文化。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酒令失传,但我们应该通过古代诗词或古典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去领会酒令文化的魅力,以及其在我国古典文化中的重要性。后  记: 《红楼梦》中有关酒令的文章至此已全部完毕,共六篇,分别是《抢红与射覆浅解》、《猜拳与拇战浅解》、《女儿令浅解》、《牙牌令浅解》、《占花令浅解》、《击鼓传花令浅解》,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酒令形式多样,可以说是古代四大酒令之古令、雅令、通令、筹令无不涉及,而且通过人物和场景的绝妙搭配,也充分体现了酒令的三大基本作用,其一调节气氛,增添乐趣;其二形式别致,情调高雅;其三,陶情怡性,增进智力[17]。 众所周知,一代文豪曹雪芹是个嗜酒如命之人,现有资料中有关他好酒的记述比比皆是,如敦诚的《赠曹雪芹》中“举家食粥酒常赊”和“司业青钱留客醉”、《佩刀质酒歌》中“雪芹酒渴如狂”和“鹿车荷锸葬刘伶”,又如敦敏的《赠芹圃》中“卖画钱来付酒家”、《题芹圃画石》中“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等句,都说明曹雪芹是一个有傲骨、好饮酒之人,他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贫困中只能借酒浇愁,而历经秦淮繁华的他,又曾是豪门酒宴的主人或常客,因此在《红楼梦》中有如此精细又如此多种形式的酒令描写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与酒结缘,视酒为知己,既能借酒遣怀解忧,又能遗世而独守。     历代文人以酒为情绪的调解,激发智慧的火花,通过酒的宣泄与升华,深层感受到艺术的韵味,也成为他们寻悟一条条生命出路,一座座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曹雪芹也不例外。但,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是,曹雪芹挥洒自如的运用小说这一体裁,把各种酒令穿插、融合在多处酒宴场合,并且独辟蹊径的把酒、酒令与情节、人物及其结局巧妙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条鱼贯始终的脉络,既有烘托之巧,又有伏脉之妙,不仅达到了寓悲于喜、喜中见悲的绝佳效果,更体现了其刻画人物寓意之深,描写事件用法之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文人与酒及酒令这种独特文化的交融,可以作为我们具体把握中国整个文化精神发展脉络的一个窗口,从而更深一层对中国酒及酒令文化的特征、形成、演变、传承有一更为全面的认识,而对《红楼梦》中这些酒宴、酒令的研究也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深入其中。综上所述,故拙作对红楼诸酒令的解析虽然粗浅,但还算小有意义,只是不到或不妥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孙浩宇,闫琳琳著;金开诚编,《饮酒与行令/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 [2]《红楼梦》(红楼梦研究所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742页注释①; [3]傅憎享《红楼梦艺术技巧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4]戴从喜,《红楼梦》笑话试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3),117; [5]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出版,出版,第七十五回第337页庚辰夹; [6] 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出版,出版,第七十五回第337页庚辰夹; [7] 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出版,出版,第七十五回第339页戚序回后; [8]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出版,出版,第七十五回第337页庚辰夹; [9]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出版,出版,第七十五回第541页庚辰夹; [10]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出版,出版,第七十五回第541页庚辰夹; [11]林兴仁《红楼梦的修辞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85-186页; [12]宋涛主编:《酒经》,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出版; [13]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出版,出版,第一回第18页甲戌眉; [14]朱一玄,《红楼梦脂评校录》,齐鲁书社出版,出版,第七十五回第539页庚辰回前; [15]智绪彪,《尤氏讲的并非笑话——<红楼梦>人物形象浅探》,《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四辑,338页; [16]《茶文化 酒文化》,刘利生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 [17]李元秀编著:《茶道与酒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18]本文涉及到的《红楼梦》原文,均出自曹雪芹著,无名氏续,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酒 文化 是指在酒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酒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酒文化的论文篇1 浅析中西酒文化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酒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明显差异。西方酒文化一般指葡萄酒文化,而中国酒文化则是白酒文化。本文从酒的起源,酒与宗教的关系,酒器的使用,饮酒礼仪以及酒的社会功能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中西方酒文化的区别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酒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 酒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方面,跟其他方面一样,其形成过程以及在地域上造成的差异,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社会以及历史的不同因素形成了文化的最终不同。只有从各个方面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才能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1.酒的起源 从酿酒所使用的原料方面来说,在中国早期的文化起源地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并且农作物发展较为先进,人们便用粮食酿造就有中国特色的黄酒以及白酒。而在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巴尔干半岛古希腊地区,境内多山,土壤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反而很适合葡萄的生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就成为西方酒文化的代表。对于酒神崇拜,从神话 传说 方面来说,西方的葡萄酒最早起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据说他是最早 种植 葡萄并且酿造葡萄酒的。而在中国,中国历史上没有明确的酒神,而又普遍地将仪狄或是杜康认为是中国的酒祖。 2.宗教与酒文化的关系 从宗教方面来讲,____是西方的主流宗教,在圣经中多次提到葡萄酒。耶稣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后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并且让人们记住自己是为人类赎罪而死的。因此基督____萄酒视为圣血,而且葡萄的种植以及葡萄酒的酿造被教会人员视为工作,在这种背景情况下,人们对于葡萄酒是一种敬仰与喜爱的心情。在中国佛教的影响较为广泛,而佛教的教义是反对饮酒的,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在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人们很多听信佛的教戒,尽可能的控制饮酒。加之中国的白酒多是粮食酒,因此人们对于饮酒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 3.酒器的使用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们对酒器的重视都是略见一斑的:酒器制造所用的材质,最终的形状以及做工的精美都有不同的讲究。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中,依据材质,使用者和时代等因素的不同,酒器的名称很多,比如有尊、壶、爵、角、觥、杯、卮、彝、卣、?、瓿等,不胜枚举。中国酒器的繁多,不仅是因为时代变迁从而生产力所带来的材质改革,更是因为在封建等级社会的中国,酒器的使用更是印上了等级制度的烙印,不同的酒器代表了不同的身份。西方国家的酒器也有很多种,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西方国家的酒器基本上以透明的玻璃杯为主而又形状各异。透明的高脚杯是西方饮酒时所使用酒器的典型代表,但是根据各种不同的酒所适用的不同的酒杯,这种高脚杯的形状又有很大差别,如郁金香型的细高型的香槟杯,矮脚的梨形的白兰地酒杯等等。西方人对酒器的讲究毫不逊于中国。但是中国的酒器更多的反映使用者的身份,西方的酒器则更多的是为了衬托酒本身的艺术性。 4.喝酒的礼仪 中西方在酒文化中都存在饮酒的礼仪,但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的酒文化中更善于劝酒。同是饮酒的场面,必定中国人一起饮酒的场面更为热闹。劝酒是敬酒的一种方式,是中国人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俗。封建社会中等级分明,很多人一同饮酒时,卑者、少者须向尊者、长者敬酒。一顿饭下来,敬酒的次数是不好计算的。单是敬酒,在敬酒词,敬酒姿势,自己饮多少别人饮多少,敬别人,被敬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学问。在西方国家,民主与自我意识占主导,在饮酒方面也有体现。首先,因为各种高脚杯形状的不同,手持酒杯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正确的姿势也是礼仪的一个方面。在西方餐桌上,饮酒的人也会彼此举杯,但是一次喝多少,完全是个人意愿。在一次正式的西餐中,敬酒(toast propose)的次数也一般一次,这一次一般也是面向所有在座宾客,祝酒词是必不可少的。 5.酒的社会功能 而西方人把葡萄酒看为艺术品:把葡萄酒的酿造看成制造艺术品;把饮酒也看成一种欣赏与品味艺术的行为,饮酒的兴致就在酒本身,因此可以常常看见西方人在不就餐的情况下而仅仅品味葡萄酒的场景。中国人把酒当做交流或是表达感情的工具,常为“醉翁之意不在酒”,饮酒的兴致不在酒本身,而在乎与谁饮酒以及以什么样的心情饮酒,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饮酒是离不开饭桌的。中国人就餐时相比较而言更讲究的是菜肴,酒则从始到终都是一种酒。但是在西餐中,他们吃一道菜换一种酒, 一般吃沙拉和冷拼小吃时喝干白葡萄酒,吃头道序菜时喝干白、干红或玫瑰葡萄酒,吃海鲜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白葡萄酒,吃肉禽类正菜时喝高度干红葡萄酒,吃甜食时喝甜食酒或香槟酒。正式的宴会要上三五道莱,而每一道菜对应一种葡萄酒。除此之外饭前还有开胃酒,餐后还有鸡尾酒或威士忌、白兰地一类的蒸馏酒。这样一顿餐下来总得需要五六种酒。 总的来说,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而各个方面的差异又是由不同的因素造成的。探索形成差异的原因,有助于对酒文化更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且促进中西交流。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爱德华.红葡萄酒鉴赏手册[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2]侯淑琴.形象礼仪[M].北京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3]杨乃济.中西酒文化比较[A].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4. 酒文化的论文篇2 浅谈水族酒文化 水族自称“虽”,汉语译称“水”,是全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古骆越人的后裔,ol(r}s})有着古老的文字《水书》、历法《水历》。水族现有人口40余万,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自治州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剑河等县,以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最为集中。(zlcr}3)水族人民喜食糯米,除一部分做成糯米饭,大多都是用来酿制糯米酒。水族的酒味美甘醇,特别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九吁地区的九吁酒,更是远近驰名。在水族地区,不论是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是各种各样的独特风俗中,酒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生历程中,水族已经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人另一阶段。酒伴随着水族人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贯穿了水族的历史进程。 一、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饮酒习俗 (一)酒与水族端节 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端节“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水族端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f3J(r}s}0)为方便互相走访,水族地区是分期分批轮流过端节。水族端节中,酒是不可或缺的。 端节当天凌晨五点左右,水族村民就开始煮韭菜包鱼和糯米饭,煮熟后端到祖宗灵位前的酒桌上祭祖。 酒桌的四面都要摆满酒杯,酒杯比来贺新年的人数只能多不许少,意为讨个好兆头。天亮后,整个族人就挨家挨户去贺新年,水语叫“幼端”。每到一家,大伙按辈分依序在酒桌前围成圆圈,每人都用右手把自己的酒杯或酒碗举到右边族人的嘴旁,大家同时喊一声“秀”,便从主人家开始喝,而且喝酒的人必须干杯,然后在大家“秀”的喊声中把自己酒杯的酒倾入下一个人嘴里。这就是水族的“转转酒”。 有些少数民族也有喝“转转酒”的习俗,一般是一个人只喝一VI就把已喝过的酒杯传递给下一位。水族的“转转酒”则不同,虽然也是以传递的方式饮酒,但是每个人的手上都必须有一杯酒,左侧的人将右手所持的酒杯送到右边的人的嘴边,杯到酒干。水族人挨家挨户喝完贺年酒后才回家接待客人。在水族的端节中,这种“转转酒”不仅仅限于族人内,迎接远方的客人进家门后也会以最能表达心中热情的“转转酒”相待。 水族端节中喝“转转酒”这种习俗是水族先民们“一人获取、众人共有”这种氏族社会公有分配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可增强民族的亲和力;这还与水族先民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共同抵御 自然 灾害和外族侵略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也是一种追忆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今天,水族端节中的饮酒习俗已成为一种聚合民族和凝结人心的重要方式。 (二)酒与水族卯节 水族“卯节”和“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按传统一向是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水族卯节的日期也是依据水族历法来推算的,具体的日期是以水历九、十月(即阴历的五、六月)内的卯日分四批过节。水历十月,水书中称为“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辛卯日则被称为“最顺遂的日子”。卯节的分批是约定俗成。头三批卯节在荔波境内,第四批卯节,除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鲜、水维、永康等乡的水族人,也在这最后一批卯日过节。 卯日那天,各村寨的人们都会在村寨门El隆重接待亲朋好友,在村寨门VI都设有“拦门酒”。水族的“拦门酒”由三到五个年轻的姑娘主持,客人一到寨门口,姑娘们立即为远方来的每个贵客敬上一碗“拦门酒”,然后再由青壮年上前把客人迎进家中。水族待客一向有“以酒为尚,以醉为乐,以醉为荣”的观念,所以在卯节中,也会像端节一样,用最热情的“转转酒”待客,总之都要让客人尽兴,醉酒的越多,主人越觉得光彩。 酒足饭饱后,各村寨的人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往卯坡对歌。这一天,不仅过卯节的水族村寨青年人要上卯坡对歌,就是不过卯节的外寨的男女老幼也会赶来参加盛会。在卯坡的树丛中、草地上、山石旁,青年男女各自寻找自己中意的人对歌,歌词均为即兴演唱,主要内容是青年男女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若情投意合,即可相约成婚。这是卯节受到水族青年男女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酒与水族丧葬习俗 水族是一个非常崇拜祖先的民族,存在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前好酒、喜酒乃至嗜酒如命的亲人去世后,仍要让他一如其生地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畅饮美酒。因此,水族在老人去世后,祭品中酒是必备之物,而且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地区,无论家庭是富或穷,老人在60岁左右就特地亲手酿制一坛酒,然后以土坛密封窖藏,直到老人离世的那一天才由子孙取出让亲人和近邻品尝。 老人活得越久,酒窖藏的时间越长也就越甘醇香冽。这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物质享受,还包含着水族人希望延年益寿的文化 心理。 出殡之日,亲戚朋友来奔丧所携带的物品中,最重要的也是酒。酒的数量多寡不等,依据奔丧人与丧主的亲疏关系而定,多至数十斤,少至一两斤。奔丧人把酒瓶或酒罐放在棺材前的桌上,若酒太多,则倒人一个大缸中,以便取酒招待客人。但亲戚带来的酒不能全都倒完,在酒罐或酒瓶里至少要留一点酒。因为在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的祭悼仪式中,水族人意识上的酒已经具有超现实的幻化功能,奔丧携酒既是出于避邪逐煞的心理,也是对主家的一种祝福,在酒罐里留点酒也是一种祝福,是丧主对亲戚的一种祝福,祝他们年年余酒。可以说,强烈的群体意识是水族的心理特质之一,这一心理特质在丧事活动中表现尤于明显。 在出殡之日水族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在唱祭歌时给歌手倒酒。这种倒酒方式也很讲究。 在所有亲戚奔丧结束后,丧主从家中搬出一张四方桌,摆放在选好的宽阔的场地上。酒桌中间摆放爆米糖一斤、白糖两包、豆腐两块、橘子和苹果各一盘。男女歌手各坐一边后,丧主在歌手面前各置五杯酒后,又在桌子边空缺的位置全都摆上酒杯,并倒满酒,以供听众饮酒。待吉辰一到,孝家立即倒酒,倒酒的同时歌手开始唱水族祭歌。倒酒的顺序非常讲究,孝子先倒第一杯酒,之后是孝女及孝主的儿媳妇、孙子,最后轮到血亲的表哥。水族丧事中的这一种习俗也反映一种文化心理,他们很重视孝道,请歌手唱祭歌一方面表明尊重长者,另一方面也是用歌声来寄托心中的哀思。 三、酒与水族婚姻习俗 在婚姻中,酒作为许多民族倾心 爱好 的特殊饮料,体现出重要的媒介功能。作为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的水族,酒更是贯穿婚姻的整个过程。 (一)提亲酒和定亲酒 水族青年有恋爱的充分自由,但不论是否自由恋爱,想要结婚的时候,都必须察告父母,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L61(})水族的提亲过程很复杂,就算是双方都已经中意,至少也要去提亲三次。 第一次提亲时媒人所带礼品是四个红糖,第二次提亲所带的礼品是:四个红糖、五斤酒、五斤肉。前两次提亲都会遭到委婉的拒绝,而媒人一般都会预料到这样的情况,所以还需要精心准备第三次提亲。第三次提亲所带礼品有:全新的一个篮子(内装红糖10斤、糯米五斤、手镯一对、银项圈一个,摆放的顺序是糯米在底层,手镯和银项圈第二层,红糖在最上层)酒(至少10斤)、肉(至少五斤)。 按照水族习俗,第三次提亲议定婚约之后就吃定亲酒,主要是约定吃大酒的日子。吃定亲酒的时候,女方会明确交代男方须准备的礼品: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红糖至少50斤、糯米30斤、酒一坛(100斤)。 可见,无论是在水族的提亲还是定亲中,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迎亲中的酒 按水族婚姻习俗是结婚前一天晚上男方就要派迎亲队伍到姑娘家去,而且出门的时间还要请懂得《水历》的水书先生选择吉时。 迎亲时男方所带聘礼:一坛酒(约100斤)、一头猪(约200斤)、红糖(约80斤)、糯米(约80斤)、手镯一双、银项圈一根。结婚时,男方所带礼物中,最重要的就是酒,无酒不成礼。 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家后,新娘家立即杀猪,第一次酒席正式开始,喝酒吃肉都很随意,没有人来劝酒。等到女方把猪杀好,第二次酒席开始了。这是正席,水族婚姻中的正席跟许多民族都不同,双方的男女必须分桌。 按水族婚姻习俗,酒席至一半的时候,新娘还要到酒桌旁敬酒。新娘首先献给自己的父亲,这叫“感恩酒”。然后媒人会上前来介绍新郎的父亲,聪明的新娘会立即接话:“父亲,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孩子了,孩子在这里给父亲倒一杯酒。”这叫“认父酒”。男方父亲干杯后,一般都要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在酒杯里,然后才把酒杯递过去,表示大红大喜。新娘倒酒的过程中,凡是男方来的客人都会在喝酒后送红包,但新娘的同村兄弟喝酒后不送红包。 次日早晨,新娘家用红糖拌糯米稀饭招待客人,然后才开酒席,开席的同时女方把要送的嫁妆全部拿到祖宗的灵位祭祖。女方嫁妆一般有:水族婚礼服装一件、猪腿一只、糯米20斤、布两匹、布鞋至少巧双、棉10床、衣柜一个、马一匹或牛一头。 到了双方预定的吉时,双方男人齐聚祖宗灵位前祭祖,然后新郎家派代表上前领新娘的嫁妆,代表人一般都是双方的哥哥。在领取嫁妆之前,双方的男人必须在祖宗灵位前履行一系列庄严复杂的程序,并由此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饮酒习俗。 1.誓婚酒。首先是双方的哥哥上前来代替新娘新郎喝“誓婚酒”,而且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女方哥哥:“你现在把妹娶走,祝愿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要把她当晒米的木板,不要把她当洗脸帕,不要玩耍她。”(水语汉译,下同。) 男方哥哥:“现在你放心,我接她回去,到我家就如神仙般,一定好好善待她,不会玩耍她。” 然后媒人递上两杯酒,说:“现在你们俩代替新郎新娘发誓了,说话算数,请喝了这杯‘誓婚酒’。” 2.甜酒。喝完“誓婚酒”后,新娘家最有威望的寨老上前问新郎的哥哥饮的这杯酒是甜还是苦,这时候若误答为“苦”,婚事就会立即被取消,对方会认为你嫌弃他家女儿,若答“甜”又得喝一杯酒。这是因为说“甜”便是祝福新郎新娘婚姻甜美,所以不少人戏称为“甜酒”。 3.媒人酒。寨老接着会想方设法给媒人喝上一杯“媒人酒”,口才稍差的媒人喝了一杯又有一杯,所以水族的媒人除了会说还要能喝。 4.舅爷酒。媒人喝干酒之后,寨老又倒酒,面对众人说:“追本溯源,先有祖后有宗,不忘祖恩。有你舅爷才有这些儿女,请舅爷上前喝一杯。”舅爷上前来接酒杯,一般都要谦虚一番之后才喝。 祖宗灵位前的复杂程序结束后,在领取新娘嫁妆的过程中,又涌现出各种各样名称的酒,显现出水族酒 文化的浓重色彩。例如在领取衣柜时,衣柜的钥匙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钥匙的人就要喝一杯酒,名为“钥匙酒”;在领取棉被时,捆棉被的绳子在新娘的哥哥手里,去接绳子的人也要喝一杯酒,名为“棉绳酒”。 5.马料酒和汤锅酒。在酒席结束后,众人一起把嫁妆抬出来,男方的人作好抬嫁妆的准备。这时候,新娘家会派一个口才好的人去拴马的地方等候,而男方也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能说会辩的代表前去牵马。马匹旁边会摆上几个四方桌,上面都摆上三个大碗,并倒满酒。男方代表前去牵马的时候,女方代表会以忘记喂马料来为难,并要求男方代表代替马喝下桌上的酒。男方不能拒绝,一旦不愿代替马喝酒就无法把马牵走。这就是“马料酒”。 喝完“马料酒”后,女方代表又以马想上汤锅行去吃汤锅为由带男方代表到预设的汤锅行饮一碗酒,这碗酒名为“汤锅酒”。 水族婚事中前去的牵马的人不是那么容易牵马走的,其中有许多道酒拦着,最有名的莫过于上述的“马料酒”和“汤锅酒”。当然,能说会辩的人代马喝的酒便少点,口才差的人几碗进肚后就牵不了马了,就会闹笑话。水族喝“接马酒”的过程既幽默又能生动,增添了婚事中的喜气,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使人赏心悦目。 (三)喜酒与酒歌 到新郎家后的酒宴,也分有晌午饭和正席。晌午饭也很随意,并不劝酒。傍晚时分正席开始。在新郎家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唱酒歌,主要是女人那一桌的对歌。 正席开始后,男方的女歌手先唱第一支歌:“我们三家叫我倒酒,我们四家叫我倒茶,我倒酒也是倒给你们,我倒茶也是倒给你们。提起这杯酒,不知姨娘是否接受?姐与妹共庆哈喂哈喂!”(意译)女方歌手对唱:“坐在你身边应该喝两碗,坐在伯母身边应该喝五碗,喝不得双方都不开心。跟妈学酒学不成,不知哪天才学会。到奶奶身边却让我讲,如果我能讲,我们一起笑。坐在桌边,哪个吝啬?大家一起来干杯!”(意译)众人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再接着唱下去。水族婚姻中非常重视唱酒歌,一般都要唱整整一个晚上,而有的地区则连续唱三个晚上,例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廷牌乡就有这样的风俗。 四、结语 中国 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 历史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 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已经拥有独特的地位。神州到处酒飘香,饮酒习俗自古蔚然成风。中国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而水族的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水族端节和卯节中的“转转酒”、“拦门酒”别有风味,丧事中丧主一家大小轮流为唱祭歌的歌手倒酒的习俗让人对水族的孝道赞叹不已,而水族婚姻中花样百出的酒习俗更是让人开怀大笑。由于特定的生存 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 心理文化积淀的影响,酒不仅在水族独特的习俗中得以体现,在水族人的Et常生活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接待朋友时,“酒重于肉”,如果客人来到,桌上没有酒,主人就有“不成敬意”之憾,可以说酒无处不在。 拜访 以酒为礼,迎客以酒为敬,感激以酒为谢,报恩以酒示情。酒在水族人的交往中所显示的不仅是物质赠馈上的多寡,而且可以借以表达 人际交往 和精神需求。可见水族丰富多彩的饮酒习俗与民族风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氛围,很值得我们探究。猜你喜欢: 1. 中国酒文化与宴请礼仪论文 2. 中日酒文化对比论文 3. 红酒文化论文 4. 浅析彝族酒文化中的音乐性论文

《红楼梦: 历史与美学的沉思》 丁维忠,黑龙江敎育出版社, 2002本书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和论述了“时代镜子”说,“近代补天”说,“早期人文”说,“主题·主线三维结构说”,宝玉“时代精神”说;本书论述了《红楼梦》的划时代意义和美学成就。《红楼梦: 一个诗性的文本》薛海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本书旨在考察《红楼梦》的“创新”与诗文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探究“真”、“俗”、“女儿”、“情”等范畴在明清小说论中的基本意义及其与传统“诗六艺”说和文章学之间的联系,并将其置于长篇章回小说史中考察,提出话本以后文人的小说创作一直受到经史、诗文等高级文类的影响,以“言俗意雅”的方式为小说进行“变俗为雅”的改装,而《红楼梦》在此方面有集大成之意义. 《红楼梦: 爱的寓言》 裔锦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本书内容包括:系列梦作为小说的框架结构、梦与现实共存、爱的寓言:西方中世纪寓言与《红楼梦》及结束语等。《红楼梦: 悲剧人生》陈文新, 余来明,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本书内容包括:《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悲剧诗人贾宝玉、从西门庆到贾宝玉、悲剧诗人林黛玉等.《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北京出版社, 2004 本书是作者作为红学前辈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的文集,通过结合著者时代背景、思想内涵等对书中代表性人物的分析,也展现了对《红楼梦》的总体认识。《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萨孟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以研究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引领读者深入贾府的家庭生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家庭,剖示传统社会的文化与伦理格局,演绎社会风气的流转。

红楼梦的毕业论文

提供一些《红楼梦》的论文题目,供参考。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 《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论《红楼梦》的女性主义价值诉求 浅析《红楼梦》中的几桩糊涂官司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浅谈《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试谈《红楼梦》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红楼梦》的女性观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从《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看归化与异化之争 从人物品格看《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超越 论《红楼梦》的矛盾冲突 论《红楼梦》的艺术表现 《红楼梦》艺术成就拾零 新时期《红楼梦》语言研究述略 论《红楼梦》的诗美体式 论《红楼梦》所叙宦官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情节描写的穿插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从人物性格的深刻性看《红楼梦》人物的美学意义 论《红楼梦》某些景物的特殊作用及语言魅力 试论《红楼梦》开端艺术的特色与意义 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 再论《红楼梦》中的庙庵与僧道及其社会意义 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 论贾宝玉典型性格的悲剧美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 试论贾宝玉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论贾宝玉的双性化性格特征及其实质 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 “情不情”、“情情”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贾宝玉和汉诺悲剧人生之比较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贾宝玉感情状态透析 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宝黛爱情悲剧与林黛玉的情商 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的性格分析 草木有本心——林黛玉名士型文化人格解读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一个封建礼教的回归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见 论曹雪芹的文人情结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 略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 从林黛玉形象塑造看《红楼梦》人生价值取向 试论薛宝琴、晴雯、龄官和香菱是林黛玉的四个形象副本 论林黛玉个性的塑造 从《红楼梦》的二重世界看林黛玉与眼泪之关系 就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谈人际关系 中西文化的误区——林黛玉和安娜�6�1卡列尼娜悲剧情结 浅论林黛玉的诗人气质 片言谁识解秋心——林黛玉为人漫议 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论晏几道的痴情——兼谈林黛玉的痴情 潇湘馆环境描写与林黛玉性格刻划 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论林黛玉的存在体验 论林黛玉“真实”的人性品格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林黛玉形象议 “春秋”法子促狭嘴——林黛玉语言特色之一 论林黛玉悲美风采和诗词的和谐统一 解读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共时空存在 封建“淑女”的理想化与世俗化——以燕梦卿、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 试论《红楼梦》林黛玉形象塑造 浅析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意蕴 林黛玉性格浅析 从王熙凤的出场看曹雪芹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与曹七巧的人生误区 王熙凤——一个被包裹住了的悲剧人物 王熙凤口才分析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 试论悲剧英雄王熙凤的悲剧意义 对王熙凤艺术美的思考 从协理宁国府看王熙凤的管理才能 “二令”及王熙凤悲剧之源 曹操与王熙凤——关于典型形态问题的一个侧面 论环境对潘金莲和王熙凤妒妇、市侩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惊人的相似——骊姬与王熙凤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 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 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刘姥 姥形象的社会文化底蕴 论《红楼梦》人物刘姥姥与贾母的审美同构关系 同在喜剧背景下演绎悲剧人生——桑丘和刘姥姥形象比较 刘姥姥与尤老娘形象论析 论刘姥姥形象的恒久魅力 刘姥姥三题——《红楼梦》人物论 析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特殊作用 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塑造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 刘姥姥与桑丘形象的异中之同 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意义 刘姥姥对人物性格的映衬作用 王熙凤判词里的闷葫芦 试论王熙凤艺术形象 从触摸传播谈王熙凤的性格塑造 略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个性化 责权利对等与王熙凤治丧 含笑的罂粟——尹雪艳和王熙凤形象之比较 解读王熙凤命运的密码——“一从二令三人木”探析 魇魔法的真谛——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聪明”和“愚钝”破译

【摘要】 王熙凤是《红楼梦》里的重要人物。她是家贾家荣府的实际统治者,威重令行,机敏善变,凭着自己的才智与苦心,在贾家这个大家庭里应付自如。协办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初显个人才能。她口才出众,八面玲珑,博得男女老少卑尊的喜悦。她不懂一般闺阁中琴棋诗画的消遣,在衣食享受权利争取之外,并无精神生活可言。她没有女性的温柔,没有女人的气息、秉性与情怀,没有爱情,没有真正的朋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制造了别人的悲剧,最后制造了自己的悲剧。 【关键词】 人情练达 精明强干 红颜悲怜 【目录】: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一、 人物形象之一:人情练达 二 、人物形象之二:精明强干 三、 人物形象之三:红颜悲怜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首曲子是写王熙凤的。曲名“聪明累”,是受聪明之连累、聪明自误的意思。语出北宋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红楼梦》就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悲剧,家族衰落的悲剧,儿女情长的悲剧,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悲剧。文章对悲剧人物的塑造更是丰满鲜活的,尤其是对“凤姐”这一形象的塑造更是让人觉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不论是怎样人物的出场都逃不出悲剧的结局。 王朝闻先生在《论凤姐》中说:曹雪芹是讨厌凤姐这一形象的。在这本厚厚的书中满是批判,其实对于凤姐有让人鄙弃的一面也有令人佩服的一面。 人物形象之一:人情练达 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按说王熙凤在整个贾府当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来当家呢?除了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贾母的靠山,还有她对人情世故的巧妙周旋,她的聪明和才智。 宝玉曾说:若说老太太只喜欢会说话的,那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宝钗曾说:凤丫头说笑过后也就罢了,便便林丫头爱用春秋的法子这两个人的评价无疑很公道地说出了凤姐性格中乖巧的一面,也正是这一面使得她在老太太面前八面玲珑,在众姐妹面前谈笑风生,在下人面前威恩并重。 你看,林黛玉出场,刚进贾府,王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王熙凤说“我早都预备下了”。这个地方脂砚斋有一个评语:她并没有预备衣料,她是随机应变,但是王夫人就点头相信了。比如大观园那个诗社起来,探春这里刚出口,说王熙凤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探春一说,王熙凤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们是想要赞助了,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水晶心肝玻璃人”。说这个王熙凤通体透亮。其实王熙凤的心机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的心机深细、谋略周密,有更加精彩的表演。 王熙凤这种揣测对方的心理,善于察言观色本事超出任何一个人。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同一件事,原来这样说,现在又那样说,但是她都说的入情在理,十分动听。例如邢夫人要讨鸳鸯。邢夫人先来找王熙凤商量,说老爷想讨鸳鸯作妾,就是把这件事先跟王熙凤说,王熙凤一听,她就连忙回说,“别去碰这个钉子,”她脱口而出,她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了,何况说老爷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反劝告邢夫人,“明放着不中用,反招出没意思来,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她先这样说,觉得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这个邢夫人呢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冷笑说:“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个花白胡子的……”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她说老太太未必好驳回。反而埋怨王熙凤,说我还没有去你倒派我不是。王熙凤听了邢夫人这话,知道邢夫人听不进去,邢夫人气性大发,王熙凤知道刚才那番实话全不对路,就立即调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陪笑:“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而且她举出例子,她说那个贾琏,贾赦邢夫人的儿子,贾琏有了不是,老爷太太恨得那样,及至见了面,依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父母待儿子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你看她这个出言何等现成,何等有说服力。当时邢夫人又喜欢起来。同样是讨鸳鸯这件事,一正一反的两番说辞,同出于王熙凤之口,居然都通情达理,动听入耳。像这样能够顺应对方心里,急转直下又不落痕迹,像这样一种本领在《红楼梦》里,只有在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得到。所以说王熙凤的这种机心,机变之速真是能够让人叹为观止。 有关描写凤姐的练达之处时时出现,如:对贾琏说“国舅老爷大喜”几分娇媚;钗黛宝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说吃了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老太太额上的包是来盛福寿的,几分急中生智;“我们大家也放炮仗??散了吧”,几分不露狰狞的逐客之道;贾母正为贾赦讨鸳鸯的事发怒,她却说“是老太太的不是,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怪不得人要”。……她把个“老祖宗”捧得团团转,疼她爱她,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她,她好“挟天子以令诸侯”。凤姐的这一性格,是调和人物关系,发展故事情节的不可或缺的佐味。实际上正是这样,她才成了贾府的权倾一时的掌权者。 人物形象之二:精明强干 还在凤姐未出场之前,作者就借冷子兴之口向读者这样介绍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后来,周瑞家的向刘姥姥这样描绘她:这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

提供一些《红楼梦》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 《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论《红楼梦》的女性主义价值诉求 浅析《红楼梦》中的几桩糊涂官司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浅谈《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试谈《红楼梦》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红楼梦》的女性观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从《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看归化与异化之争 从人物品格看《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超越 论《红楼梦》的矛盾冲突 论《红楼梦》的艺术表现 《红楼梦》艺术成就拾零 新时期《红楼梦》语言研究述略 论《红楼梦》的诗美体式 论《红楼梦》所叙宦官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情节描写的穿插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从人物性格的深刻性看《红楼梦》人物的美学意义 论《红楼梦》某些景物的特殊作用及语言魅力 试论《红楼梦》开端艺术的特色与意义 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 再论《红楼梦》中的庙庵与僧道及其社会意义 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 论贾宝玉典型性格的悲剧美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 试论贾宝玉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论贾宝玉的双性化性格特征及其实质 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 “情不情”、“情情”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贾宝玉和汉诺悲剧人生之比较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贾宝玉感情状态透析 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宝黛爱情悲剧与林黛玉的情商 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的性格分析 草木有本心——林黛玉名士型文化人格解读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一个封建礼教的回归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见 论曹雪芹的文人情结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 略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 从林黛玉形象塑造看《红楼梦》人生价值取向 试论薛宝琴、晴雯、龄官和香菱是林黛玉的四个形象副本 论林黛玉个性的塑造 从《红楼梦》的二重世界看林黛玉与眼泪之关系 就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谈人际关系 中西文化的误区——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情结 浅论林黛玉的诗人气质 片言谁识解秋心——林黛玉为人漫议 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论晏几道的痴情——兼谈林黛玉的痴情 潇湘馆环境描写与林黛玉性格刻划 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论林黛玉的存在体验 论林黛玉“真实”的人性品格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林黛玉形象议 “春秋”法子促狭嘴——林黛玉语言特色之一 论林黛玉悲美风采和诗词的和谐统一 解读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共时空存在 封建“淑女”的理想化与世俗化——以燕梦卿、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 试论《红楼梦》林黛玉形象塑造 浅析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意蕴 林黛玉性格浅析 从王熙凤的出场看曹雪芹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与曹七巧的人生误区 王熙凤——一个被包裹住了的悲剧人物 王熙凤口才分析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 试论悲剧英雄王熙凤的悲剧意义 对王熙凤艺术美的思考 从协理宁国府看王熙凤的管理才能 “二令”及王熙凤悲剧之源 曹操与王熙凤——关于典型形态问题的一个侧面 论环境对潘金莲和王熙凤妒妇、市侩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惊人的相似——骊姬与王熙凤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 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 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刘姥 姥形象的社会文化底蕴 论《红楼梦》人物刘姥姥与贾母的审美同构关系 同在喜剧背景下演绎悲剧人生——桑丘和刘姥姥形象比较 刘姥姥与尤老娘形象论析 论刘姥姥形象的恒久魅力 刘姥姥三题——《红楼梦》人物论 析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特殊作用 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塑造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 刘姥姥与桑丘形象的异中之同 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意义 刘姥姥对人物性格的映衬作用 王熙凤判词里的闷葫芦 试论王熙凤艺术形象 从触摸传播谈王熙凤的性格塑造 略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个性化 责权利对等与王熙凤治丧 含笑的罂粟——尹雪艳和王熙凤形象之比较 解读王熙凤命运的密码——“一从二令三人木”探析 魇魔法的真谛——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聪明”和“愚钝”破译 20世纪王熙凤研究综述 一夜北风紧——王熙凤结局之我见 浅析王熙凤的悲剧 错不在王熙凤 自尊与对抗评王熙凤的“辣” 解读《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人物形象 女正位乎内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试论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背景 王熙凤的社会伦理意识 王熙凤巧言令色的性格特征论析 男权压迫下的封建妇女——王熙凤新论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悲剧人生三部曲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中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形象的塑造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管理方法的思考 浅谈王熙凤的美、才及命运悲剧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林黛玉与薛宝钗 论林黛玉形象描写特点及艺术魅力 浅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谈《林黛玉进贾府》的艺术真实美 林黛玉“忧患”意识的美学象征意义 论《红楼梦》中的薛蟠形象 母爱的异化———《红楼梦》中的四位典型母亲形象分析 晴雯和春梅——《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研究一例 着意塑造的模糊艺术形象《红楼梦》秦可卿种种 论《红楼梦》人物的绰号艺术 《红楼梦》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 从环境与人物的非典型因素深入研究《红楼梦》 但闻其声如见其人——浅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特色 浅谈《红楼梦》与《金瓶梅》情节设置的相关性 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体悟《红楼梦》 《红楼梦》与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红楼梦》主要人物年龄考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美 《红楼梦》宴会描写简论 论《红楼梦》悲剧中的喜剧描写 《红楼梦》贾探春自卑心理浅析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性格之比较 林黛玉性格的形成因素 论《林黛玉进贾府》的辞令艺术美 论林黛玉的双重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 浅议林黛玉的悲剧美的意蕴 原型意象与林黛玉的忧郁 至刚至柔至阴至阳——破译林黛玉的男性气质 简爱与林黛玉比较谈 林黛玉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林黛玉“悲剧根源”的现代阐释 异域别壤中的两朵孤独之花——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 独立与叛逆——简·爱与林黛玉之比较 论《红楼梦》的思想 曹雪芹的自然观和《红楼梦》的自然美 《红楼梦》梦境之原型解析 论关于《红楼梦》的散曲

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不知道你敢不敢写,有没有能力写——反贪纵观一部红楼梦,其实就是一副巨大的贪污腐败利益链画卷。贾母的资产支撑着整个贾府的财政,仔细看你就会发现,她的钱从何而来。贾府真正的嫡子本应该继承的财产哪里去了?贾府两代人冲锋陷阵积累的财富怎么到了第三代就开始拮据了呢,反而靠贾母的私产支撑。王家是最后支撑四大家族的关键点,也是最后的荣光,那么王夫人(贾宝玉的母亲)的嫁资应该很丰厚,为什么不见台面?显而易见,王熙凤的嫁资都可以支撑那么久,王夫人的嫁资就更不用讲了。以上是高级管理层面的 我们再讲基层管理者,陪嫁过来的各大管事、大媳妇——XX家的等,他们从奴隶、仆人到自由民,是一个什么样的跨越。而他们跨越出来最大的依仗就是有钱了,那么钱从何来?具体看贾母的陪嫁人员,儿女还自由身,买了价值不菲的宅院,装修的极尽夸张。还请主子去看,去炫耀。这章你们应该有印象吧,好好看看就知道问题大把。店铺、田庄、生意等掌柜、掌权者又捞到了什么可想而知,最后奴才肥了,主子穷困潦倒了。 唉,这个问题越谈越心酸。再仔细看看,你们就知道了。完了,回归现实。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