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与球迷愿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3 23:01:38

与球迷愿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 张辉,刘淑芳;直拍反面拉弧圈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2 韩同康;乒乓球的动态特性——旋转与速度相对原理[J];体育科学;1994年06期 3 程存德;我国近台快攻直拍横打、拉技术动作的浅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足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袁静.论校园足球回归育人本原之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01):40-42+96.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A].体群字[2009]54号

[3]陈珂琦.对加强校园足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认识与建议[J].中国学校体育,2015(5):9

[4]颜中杰,何志林,玄刚.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研,2011(1):65-68

[5]李纪霞,董众鸣,颜中杰.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85-89

[6]董众鸣,袭波,颜中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2):78-82

[7]梁伟,刘新民.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4(3):151-153

[8]肖佳川.构建校园足球文化促进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报,2015(6):165-166

[9]王涛,崔世君.新型足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传统足球教学比较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108-101

[10]陈枭.校园足球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J].当代体育科技,2016,(34):146-148

[11]张云波,王晓茜.校园足球推广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2):65-66

[12]王登峰.从"有"到"强":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18,38(4):3-7,21

[13]李卫东,何志林,董众鸣.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发展模式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87-9

[14]陈书玲.利用校园足球健全学生人格[J].求知导刊,2015(22):18.

[15]孙晓娟,吴澳.校园足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62-63.

[16]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2):77-83.

[17]黄文洁.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18]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07):29-33.

[19]孙宇.新形势下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运思与发展[J].电大理工,2017,(01):81-82.

[20]姚杰.足球进课堂背景下中小学足球教学的阶段性地位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03):36-37.

[21]周东升.浅析校园足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作用[J].青少年体育,2017,(03):32-33.

[22]宋辉.我国足球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09):20-21.

[23]刘陵,张伟.青少年趣味足球的内涵解读及推进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155-156+159.

[24]陈斌.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目标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09):209-210.

[25]吴剑,桂蓉,曹电康.校园足球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38-142+160.

[26]刘志敏.新疆少数民族青少年足球运动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03):156-160.

[27]张应龙.文化认同视域下欧洲职业足球文化特征及其启示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17-120.

[28]程万军.浅谈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的'方法[J].民营科技,2017,(03):227.

[29]吴楠.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策略研究[J].运动,2017,(06):18+5.

[30]郑志强,李向前.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理事会构建的反思与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22-26+31.

[31]高治,郑原,王岗."足球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3):86-93.

[32]姜南,侯学华.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动力系统及优化路径分析--以协同学理论为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43-147.

[33]艾强.足球产业经济贡献与影响足球发展的经济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7,(08):36-37.

[34]孙莹莹.分析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管理及其执教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7,(08):67+69.

[35]沈雁平,牛曼兰,罗卫东.群众业余足球参与者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市的业余足球参与者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7,(03):95-99.

[36]曹然.校园足球活动中伤害事故的预防和科学应对[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05):71-74.

[37]郭风,谭继业.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81-82.

[38]余翔.成都市五人制足球俱乐部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45-146.

[39]杨培岭.团队文化视野下解读中国足球运动员技能危机[J].当代体育科技,2017,(07):190-191.

[40]贺涛.荆门市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7,(05):44-45.

[41]王本鑫.浅析足球运动对现代人社会生活健康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7,(07):215.

[42]顾海亚.小学足球教学的几点思考[J].田径,2017,(03):48-49.

[43]王岚.足球运动员损伤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J].安徽体育科技,2017,(01):73-75.

[44]陈爱国,陈丽萍,颜军.8周足球运动改善留守儿童执行功能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45]张文波.高校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62-163.

[46]吴军.浅析体育教育专科学生足球裁判能力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6):107-108.

[47]何杰.长沙市校园足球试点高中足球活动的开展现状研究[D].延安大学,2016.

[48]李勇.葡萄牙足球历史演进及崛起因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13-117.

[49]杨世东.南京市青少年业余足球培训市场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30-134.

[50]李水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瓶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154-156+200.

[51]陈浩.简论足球技术中场上意识的培养[J].运动,2017,(04):13-14.

[52]郝宗继.足球游戏在足球训练中的作用分析[J].运动,2017,(04):15-16.

[53]康喜来,李德武.新形势下校园足球的角色定位和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85-89.

[54]周丽芳,文佳黎.基于遗传算法的虚拟足球游戏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02):209-213.

[55]曾广平.论小学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206+243.

[56]宋娜梅,梁潇,林用彬,郑丽.中学校园足球文化结构及认知差异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30-37.

[57]谢军,刘鸿优.比赛情境因素对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技战术表现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02):107-111+136.

[58]刘林星,田德宝.校园足球发展环境建设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7,(01):155-158.

[59]魏家鹏.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疲劳消除方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43+45.

[60]李忠.关于常见足球训练中的技术技巧解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5):56-57.

[61]程公.关于我国高校校园足球竞赛联盟机制的研究[J].科技风,2017,(03):217.

[62]酒华炜."校园足球热"背景下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与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02-106.

[63]赵丽敏,刘鹏.中国企业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的动机与策略分析--基于中国大健康产业的视角[J].对外经贸实务,2017,(02):77-80.

[64]郑波.比较视域下的高校足球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01):31-39.

[65]刘圣泽.阿勒泰地区中学生足球训练方法调查与分析[J].武术研究,2017,(01):145-147.

[66]郭振,乔凤杰,李声民.日本大学足球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7,(01):121-127.

[67]黄华.我国职业足球转会制度的法学透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5-19.

[68]徐金成,高璨,高颀,洪平,赵杰修.中国足球运动损伤研究现状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01):84-90.

[69]李旭天.校园足球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J].青少年体育,2017,(01):109-111.

[70]周俊杰,应依岐.日本足球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青少年体育,2017,(01):42-43+46.

[71]徐龙兵,马加威.浅析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13+27.

[72]杨大轩,唐士智.广东省校园足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3):69-72.

[73]孙奇.身体功能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74]梁冰.从足球热思考制约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50-153.

[75]付海涛.日本校园足球竞赛体制分析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71-174.

[76]龚波,陶然成,董众鸣.当前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重大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01):61-67.

[77]房鹏飞,陈盼.广西中小学校园足球县域发展探讨--以灵山县校园足球开展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7,(01):80-84.

[78]朱广新,孟凯利,刘杰.核心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身体平衡稳定性的研究[J].运动,2017,(02):15-16.

[79]王欣.简析高校足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运动,2017,(02):17-18.

[80]姜南.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17,(01):3-8+26.

[81]柳鸣毅,丁煌.基于路线图方法的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治理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33-38+46.

[82]王永强.情绪效价与执法经验对足球竞赛中犯规判罚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96-100.

[83]张志武,苏长来,刘占鲁.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的目标人群定位及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01):49-52.

[84]赵成浩.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1):191-192.

[85]艾强.足球发展与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若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2):169-170.

[86]李蕾,洪长清.篮球和五人制足球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研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34-236.

[87]郑波,刘迅.基于校园足球文化构建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48-149.

[88]高林.高校足球中足球意识的培养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173-174.

[89]周俊,卢开智,普春旺.浅析现代职业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7,(02):201-202.

[90]马骏.重庆力帆足球俱乐部官方微博营销现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01):50-51.

[91]王冰.浅论提高小学足球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1):133-134.

[92]王勤海,李帅.德国职业足球"50+1"政策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01):18-22.

[93]王泰峰.哈尔滨市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71+73.

[94]程杰.校园足球的安全措施及预防[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16-17.

[95]付瑶.青少年足球团队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37+239.

[96]张建辉.足球运动中的物理原理[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244-245.

[97]颜京朋.结合儿童生理特点的足球技术训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32+34.

[98]赖健.我国青少年足球竞训体系与管理体制探索[J].运动,2017,(01):23-24.

[99]傅鸿浩.我国校园足球内涵式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00]杨铄,冷唐蒀,郑芳.职业足球联赛外援配额制度研究[J].体育科学,2016,(12):18-29.

[101]甄茂洋.北京市东城区小学生足球联赛对校园足球文化影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02]郑秋晨.校园足球与体育产业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03]傅鸿浩,张廷安,水祎舟,郝霖霖.英文期刊中足球运动的研究领域及热点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1):119-127.

[104]张兵,仇军.管办分离后中国职业足球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机制依赖[J].体育科学,2016,(10):3-9.

[105]刘永宝.贵阳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106]殷海涛.足球进校园前提下的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07]张磊,张廷安,夏辉,任定猛.中国足球生态系统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8):117-124.

[108]张琪,龚正伟.我国足球改革的未来效应及其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04):65-72.

[109]刘飞,龚波.欧洲足球协会联盟财政公平法案对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6,(07):24-31.

[110]贺珷.校园足球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流程及组织结构优化和再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111]郭尼.男子足球运动员脚背内侧踢球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D].中北大学,2016.

[112]宁柠.中日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现状与对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113]张玉婷.北京人大附小校园足球开展模式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6.

[114]阴鑫星.西安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5]陈陆隆.基于SWOT视角下的西安市高校五人制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

[116]胡志浩.终身体育视角下淄博市初级中学校园足球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

[117]唐光耀.开封市"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6.

[118]彭家煜.长沙市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吉首大学,2016.

相关体育论文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6).74-79.

[3]冯晓辉.中学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

[4]魏丕勇.于涛.体育与艺术关系研究的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1~13.

[5]梅汝莉.“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J].中小学管理.2002(12).

[7]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9]欣心.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北京教育.2002.(5).

[10]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上海:开明出版社.2003:1-23.

[12]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8-27

[13]周应德,尹华丁.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12-13

[14]冯克诚主编.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5):4-6

[15]彭伟强.美国多元办学模式及其启示[M].教学理论与实践.(7):29-32

英国足球与英国文化1 引言英格兰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申办形象大使贝克汉姆2009年12月3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足球渗透在我们的文化里,存在于我们的DNA之中。从我们降生到这世界上,足球就和我们在一起,永远不分离。”[12]从贝克汉姆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足球与英国文化的紧密关系。这项现代运动起源于英国,在英国成长壮大,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运动。体育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英国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植根于广泛的英国社会背景之中,渗透与折射着英国文化的特点。以往国内对英国足球与英国文化的研究非常少,仅有的一两篇文献或者没有全面论证英国足球与英国文化的密切关系,或者缺乏具体的实例和深入的论述[6,7]。本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英国足球运动反映出的英国文化中的典型特点:绅士文化、民族国家、岛国心态与阶级意识,力求理论依据翔实,论据充分。2 英国足球折射出的英国文化 绅士文化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绅士风度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向上流社会看齐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的某些价值观念融合而成的。绅士的形象植根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8]。在中世纪,青年男子(往往出身贵族———经济上才能支付得起成为骑士要满足的条件)要从小接受严格的训练,经过严格的程序才能成为骑士;骑士在受到召唤时要挺身而出,勇敢地为道义而战,率领、鼓励人们英勇顽强地奋战到底[18]。与骑士精神紧密联系的历史事件是长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英国军队挥舞红底金狮的旗帜以鼓舞士气,英格兰国王理查德一世因其骁勇善战而获得“狮心理查”称号。狮子在西方文化中也成为勇气、忠诚与高贵的象征。英格兰足协的徽章“Three Lions(三只狮子)”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英国足球对骑士精神的继承:勇气、力量与自豪。狮子(lion)和狮心(lion-heart)是英国报纸描述足球运动员时常用的词。英国足球风格素以英勇、顽强、充满战斗精神著称。“在赛场上,英国球队运动员各个都如骑士般,体现着正直、英勇、公正、牺牲、荣誉的骑士的一些典型特征。他们跑动积极,拼抢凶猛,长传冲吊,与对手进行正面的‘交锋’,动作干脆粗犷”[7]。欧洲大陆媒体对英国足球打法的评价是运动员勇往直前,讲求速度与拼搏,但不擅长(或不屑于)搞迂回,不讲求计谋[14]。绅士文化的内涵随着英国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大批海外殖民地建立以后,大英帝国的缔造者们意识到,仅有勇气和冒险精神不够。“大英帝国越是变成一种统治责任,……统治机构就越是感到需要保持英格兰人的‘纯洁性’。随着国外财富日积月累,国内开始强调道德规范”[5]。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被公认为绅士文化发展到顶峰的时代。整个社会崇尚荣誉,讲究风度、外表举止和礼节,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费厄泼赖(fairplay)”的价值观念。这些礼节与价值观念反映在当时的足球运动中。英国19世纪的报纸赛事报道上,对足球运动员一概冠以Mr.(先生)的称号[14]。成立于1882年的克林西安俱乐部则是公平竞争和“运动员精神(sportsmanship)”的最高体现,“他们不会参加任何商业比赛,也不为奖杯比赛,更不会和裁判员争论。一旦对方有一名运动员被罚下场或者因伤下场,他们普遍做法是,为了公平起见,本方也只留10人应战”[3]。尽管绅士文化在20世纪开始没落,这一彬彬有礼的国度甚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骇人听闻的“足球流氓”现象,但绅士文化的核心精神“勇气与自豪”一直与足球相伴。英国足球运动风格以英勇、凶猛、直截了当著称;在赛场上,运动员的犯规也相对较少。 民族国家作为现代足球运动的发祥地,英国在国际足球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足联”)(FIFA)中独具一格:在国际足联中占有4个席位、可以派出四支队伍参加世界杯比赛。这既反映了英国足球在20世纪初的领军地位,也反映了英国的独特构成:由4个独立性非常强的“国家”(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体。在英语文章中,提到英国的这4个组成部分时,常常称它们为“nation”或“country”。这两个词在各种英英、英汉词典中,都是“国家”之意,与英文中称呼其他具有完整主权的国家并无二致。许多来自苏格兰的人,宁愿称自己是Scottish(苏格兰人),而不愿意被称为British(英国人)。一位美籍爱尔兰裔女士曾坚决反对说伦敦是英国的首都:“London is thecapital of England,not the capital of the UK.(伦敦是英格兰的首都,不是英国的首都)”,因为“英国只是几个国家的联盟,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体。”这种民族身份的意识强烈地反映在足球中:“Anyonebut England”(输给谁也不能输给英格兰)一直是苏格兰足球的口号[16]。1872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在格拉斯哥举行的对抗赛,被称为历史上第一场“国际”足球比赛。1872—1929年间,苏格兰参加的全部比赛都是同英国的“内部国家”———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之间的比赛,在全部的43场比赛中,苏格兰只输过两场(败给英格兰)。对于在经济、政治上与英格兰相比略居次要地位的苏格兰,足球成了他们实现民族骄傲与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尽管人口相对稀少,1937年,在苏格兰国家体育馆Hampden Park进行的苏-英对抗赛吸引了149 415名观众,这一数字至今仍保持欧洲单场足球比赛最多观众的纪录[22]。自从威尔士开始了职业足球运动,“威尔士民族身份意识就渐渐渗入到每一场威尔士和英格兰间重要的赛事”[17]。威尔士传统上的运动强项是英式橄榄球(rugby),但近些年,随着橄榄球成绩下滑,足球引起了更多的关注。Gary Rogers和Joel Rookwood以卡迪夫城市足球俱乐部为例,分析了足球对增强威尔士意识、激发威尔士民族感情的作用。尽管卡迪夫城市俱乐部长期参加英格兰联赛,但这给了他们更多“对抗英格兰的机会”。正如一位球迷表述的:“观看城市俱乐部踢球时,我们背上插着旗子,高唱威尔士歌曲。我们是来自首府的惟一一支球队。我们喜欢做威尔士人,城市球队表达了我们的心声,给了我们表达对威尔士热爱的机会”[20]。在北爱尔兰,足球则以另一种方式体现了民族意识。北爱尔兰内部的民族争端长期困扰这片面积不足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北爱尔兰人口约160万,其中,60%是不列颠殖民移民后裔,他们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40%是爱尔兰岛的土著后裔,信奉天主教。在北爱尔兰归属问题上,前者主张留在英国,后者则坚持回归爱尔兰。长期以来,他们分而聚居,互不往来,且时常发生流血冲突。足球运动深受这种派系斗争和暴力事件的困扰。“派系斗争激烈时,社区间的球赛无法正常进行”,“对优秀运动员的评价总是要透过宗派主义这一有色眼镜”[16]。尽管处在这样一个独特的环境中,爱尔兰足球协会(Irish Football As-sociation)是国际足球联合理事会成员;爱尔兰代表队3次跻身世界杯决赛周;点球、越位等规则也是爱尔兰足球运动员对世界足球的贡献[11]。尽管20世纪末英国成功通过立法,在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成立了地方议会,实现了这些地区的高度自治,与足球相连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结并没有消融。从1974年国际足联取消了职业运动员不能参加奥运会的规定后,英国就没有组织过国家代表队参加奥运会的足球比赛。2012年奥运会即将在伦敦举行,经过一系列协商和让步,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决定不参加国家队,但是宣布不反对由英格兰独自组队代表英国国家队[24]。足球深刻地体现了英国4个地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 岛国心态岛国心态(insular attitude)指的是岛屿国家因为在地域上与外界大陆隔绝,逐渐形成一种封闭排外的心态。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关系是岛国心态特征的典型反映。英国民众对欧盟普遍持怀疑和举棋不定的态度[19]。英国在岛国心态之外,又受着昔日辉煌的困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今甘愿沦为欧洲大家庭的普通一员吗?英国足球与国际足联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岛国心态与帝国的衰落。如同政治、经济上的辉煌一样,19世纪,现代足球运动在英国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足球随着帝国的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尽管在1904年,7个欧洲大陆足球国家成立了国际足联,但它们的足球运动水平远远不能与英国的足球俱乐部抗衡。1905年,英格兰应邀加入国际足联,并以老大哥的姿态执掌国际足联到1918年[23]。后因与其他国家意见分歧(关于国际足联是否可以吸纳德国及其一战中的同盟国)而于1920年退出国际足联。早在1886年,英国国内4个地区(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足协就组成了国际足球联合理事会(TheInternational Football Association Board),负责商讨和确定这项运动的规则以及其他有关足球和足协的事宜。事实上,国际足球联合理事会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对世界足球运动规则的修改有最终的决定权。只不过从1928年起,该理事会吸收了4个国际足联成员,与英国4个内部成员国拥有同样的投票权。这标志着英国第一次正式承认,“他们的足球”成为了世界性的运动[23]。在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大英帝国逐渐瓦解的同时,英国的足球也失去了在世界上的领军地位。1901年,英格兰球队首次同英伦三岛之外的球队交手,业余运动员组成的队伍在伦敦以12比0狂胜来访的德国队。在1906年11月12日的友谊赛中,他们在巴黎15比0狂扫法国队。在1907年,英格兰队同荷兰队两次交手,英队在海牙8比1胜利,在达林顿主场12比2大胜。1936年和1938年,苏格兰在对阵欧洲其他球队的6场比赛中赢了5场[1]。然而,1953年,英格兰在本土首次败给来自不列颠群岛之外的球队———匈牙利队。到1960年,英格兰球队彻底失去了霸主地位。英格兰球队最后一次辉煌是1966年世界杯夺冠,这来之不易的胜利给国势处于衰退中的英国国民打了一剂强心剂,但也同时为英国足球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已经落伍的长传冲吊打法和一成不变的4-4-2阵型因着这次胜利继续在英格兰长期大行其道[14]。苏格兰球队从1950年开始参加世界杯,迄今共有8次入围,但基本上在第1轮就惨遭淘汰[18]。政治上曾经的霸主地位以及岛国心态使英国不愿意过多卷入欧洲事务;作为现代足球的发祥地,英国最初也不屑在国际足联中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尽管早期有些不情愿地加入,但仍摆着家长的姿态,甚至因为对一些问题(如运动员的职业化问题)的意见分歧而扬长而去(1924年重新加入国际足联后于1928年再度退出),直到1946年二战结束后才又以4个足协的身份重新加入国际足联。岛国心态之外,英国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世界各国力量的增长以及足球运动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足球俱乐部开始大规模引进外籍运动员,在受到球迷欢迎同时,“也有些诸如运动员协会成员的足球界人士后悔把外籍运动员引入,他们认为,这样做会限制本土运动员的发展,导致他们不能进入一流的球队。而浪漫派则抱怨说,这些外国雇佣兵破坏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足球运动”[3]。 阶级意识谈到英国社会文化特征,不可回避的是阶级意识。英国社会是阶级意识最为浓重的社会之一。人们大都比较明确自己的阶级归属: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中产阶级(middle class)或上层阶级(upper class)。2007年,《卫报》与英国民意调查局联合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89%的人认为,一个人所处的阶级决定社会对人的评价,55%的人认为阶级对个人的决定作用大于其他一切,如个人能力[13]。上述调查显示,53%的英国人认为自己属于工人阶级,41%属于中产阶级,2%属于上层阶级。社会阶级的划分显著标准是家庭的经济收入,但品味和生活方式也是阶级归属的重要依据。一个汽车工厂的工人收入也许比大学教师要高,但从文化的角度,前者属于工人阶级而后者属于中产阶级。他们读不同的报纸,工人读《太阳报》(The Sun)之类的报纸———时政新闻较少,关于电视剧、王室的动态、体育类新闻较多。大学教师则读《卫报》(The Guardian)之类的报纸,这种报纸版面大,对国内、外时政新闻报道详尽,休闲版块更加关注戏剧、文学之类的高雅艺术[10]。此外,对陌生人来说,听其语音也可以基本断定一个英国人的阶级身份:工人阶级普遍带有较明显的地方口音,而中产阶级持标准的BBC语音。去英国的留学生反映,在大学校园里听懂教授的讲课很容易,但到了大街上,常常发现英国人的英语是那样怪异难懂。体育在英国,自然也与阶级社会紧密相连。“一些体育项目如跑狗、投镖、橄榄球、赛鸽等,当然还有联盟制足球,在公众的心目中一直是与劳动阶层的‘粗布帽’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他像板球、赛马等活动则是能为各个阶层所接受的‘全民性’体育项目。一般来说,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国人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喜欢已经是其社会地位的明显标志了”[4]。英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与19世纪英国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密不可分的。随着19世纪的工业革命,城市人口激增,大批工矿企业成了人口密集区,足球成了工人消磨工余时光的最流行的方式,集中的人口也为这项运动提供了忠实的观众。虽然,现代足球源于贵族学校,是为了强健孩子们的体魄而发起的一项课余运动,但在人口密度大、缺乏娱乐方式的新兴工业城市迅速普及。“英国现在的92个职业足球俱乐部,大部分分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兴工业城市及周边地区,差不多每一个当时的工业重地,都有一个甚至更多的驰名久远的俱乐部”[9]。尽管中产阶级最先规范了现代足球运动,为其大规模普及奠定了基础,但随着足球运动在工人阶级中的日益普及,中产阶级对这项运动渐渐产生了“敌对态度”[15],认为这项运动过于野蛮。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英国“足球流氓”现象使中产阶级与足球运动更加疏离。Giulianotti[15]认为,随着工业企业的衰退,英国20世纪末产生了一大批新一代白领工人,作为传统工人阶级的后代,他们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对足球的热爱,他们受的教育和对新技术的接受又使他们在文化上更为接近中产阶级,这一新生代白领正成为英国球迷的中坚力量。同时,英国政府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进行的整顿足球流氓行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旧的球场看台被翻新,一排排座位取代了只供站立观看的看台,新看台上有豪华的包间出租给各大公司。门票的价格提高了,“一个更为富裕的新的球迷群体开始在更安全更舒适的体育场里观看球赛”。与过去几乎清一色的工人阶层观众相比,现在的观众是一个“混合群体,包括了体力劳动者、管理人员、清洁工和广告行政官”[2]。3 结语英国足球也许不是最优雅华丽的,但却是最纯正最具激情的[9]。足球是英国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涵盖了英国社会的许多特质。英式足球的打法、风格反映了绅士文化的核心———公平竞争和骑士精神;英国国内4个民族国家的民族意识与身份深深地浸透在足球文化之中;英国各足协与国际足联的关系是其岛国心态的又一诠释;同其他运动一样,对足球的喜爱也体现了英国社会阶级差异,尽管更多的中产阶级正在加入工人阶级观赛队伍。透过足球,我们可以更好地解析英国社会与文化;对英国社会与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英国足球,欣赏英国足球。参考文献:[1]蔡亚平。英国为什么在国际足联拥有4个席位———《国际足联》杂志载文说历史及现状[J].足球世界,1999,(22):30.[2]富兰克林•弗尔[美].足球解读世界[M].都帮森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72.[3]亨特•戴维斯[英].足球史[M].李军花译。太原:希望出版社,2005:58,181-182.[4]杰弗里•希尔[英].英国体育史———后现代主义的未来[J].朱悦译。体育文史,1997,(4):50-53.[5]杰里米•帕克斯曼[英].英国人[M].严维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73.[6]李林,沈立新。谈英国足球与英国文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6):59-62.[7]马志刚。英国体育文化研究———以英国足球为例[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1.[8]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415-433.[9]颜强。你永远不会独行———英国足球地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4,后记。[10]朱永涛,王立礼。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册)[M].北京:

1 张辉,刘淑芳;直拍反面拉弧圈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2 韩同康体育科学;1994年06期 3 程存德;我国近快攻直拍横打、拉技术动作的浅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与仰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阅读!有位名人说过:“一个民族总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仰望星空,那真理让我苦苦追寻,仰望星空,那博大的胸怀拥抱着我。仰望星空,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回忆着过去,憧憬着未来,而脚踏实地便是与仰望星空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是一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彩虹桥。我们都很熟悉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工人同时在砌墙,有一位智者走过去问他们在干什么,其一说,他在砌墙;其一说,他在修一座高楼;其三说,他在建设一座城市。智者听后断言,第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够做一个会砌墙的工人,因为它的心中只有砖头;第二个人有可能只成为一名小有成就的工程师,因为他看到了砌墙的作用;而第三位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不错的建筑师,因为他能将一块砖与一座城市联系起来。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人中,第一个人只懂得埋头做事,不懂得抬头仰望星空;而后面两个人却不一样,在他们的心中,装有比“墙”更为宏大的事业,只是,最后一个比第二个的心志更为高远而已。这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差距似乎很巨大,但理想往往也就在一些微小的事情中表现出来。思迥异,做不同。这话在这三个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哈佛大学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统计:在对当时一群学识水平、家庭背景等都不相上下的年轻人的采访中,只有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具有长远的清晰的目标,而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无明?的规划。许多年后,这些接受调查的年轻人都白发苍苍了,再对当时接受调查的年轻人进行回访时发现,当时那些漫无目的的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那10%的人成为了社会的中上阶层,逐渐升职,家庭、事业都令人满意,只有那3%的人成为社会的精英和他所在领域的领袖人物。毫无疑问,第一类人是从不仰望星空,也不懂脚踏实地的人;第二类人则生活得踏实、充实,那3%的人便是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人。在每个人的童年里,仰望星空是一件非常美好的趣事,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幻想,有不少人的梦想,就是从小时仰望星空开始的。可又有多少人坚守了自己童年的梦想呢?这又让我想起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对渴望成才的年轻人说的话:“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是啊!仰望星空可以给自己确定人生的目标,但如果沉不住气,这个目标就会飘然消逝。虽然每一个人的梦想各不相同,但是,希望我们都能怀揣梦想,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向梦想成真的地方。

人们都说:“理想是一个人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也有人说:“理想是灵魂的光芒。”但当理想违背了现实,你又该如何取舍?是不顾一切放手一搏还是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当今社会中,有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们怀着满腔的热血与激情,开始为梦想拼搏。当这些离开了校园、离开家长庇护,犹如刚脱壳的雏鸟的青年们目睹了社会竞争的现实与残酷后,开始怀疑理想,对理想的忠贞也随之变质。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虚浮、焦躁的青年在妄想一夜成名、一步登天的“理想”下,一个个摔得粉身碎骨;他们一个个言辞犀利如剑,行动软弱无泥;一个个勇敢向“前”看,却全然不顾脚下是否是万丈深渊。。。。。。正如有的人为了“面子”选择丰厚的报酬时却没有细想自己是否有这份能力和耐力,是否扛得住“丰厚”带来的压力?在“丰厚”与“可持续发展”面前,因“面子”放弃了原本可持续发展的大有前途的工作,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从“苦难”的第一步做起,初时为自己“丰厚而体面”沾沾自喜,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原来踩在云端,原来脚下是一片软弱的烂泥,直到摔得粉碎碎骨才追悔莫及。所以,不顾实际的高目标注定要失败、要付出惨重代价。好高骛远者,罕有成功也!反之,让我们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例子:霍英东,发家的第一桶金来自起早贪黑的苦力工作---买沙子;比尔盖茨,从哈佛肄业后仔细观摩、了解市场,认真研究自身的优劣势,制定详细的策略和实施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最后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务实、勤奋、努力,才能铸就成功,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浮躁、焦虑的环境中,在人人都向往“成功”的时代,只有保持冷静、脚踏实地、认清形势,发挥自己现有的优势,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人才能笑到最后。也许大家都听说过一个年轻人用一枚回形针换回一幢别墅的故事。这位年轻人在网上看到一则换购别墅的消息,他很喜欢那幢别墅,但由于家境贫寒,他暂时没有这个能力。但他并未放弃,而是在确定目标后选择了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方针,开始选用一枚觉得比较有特色的大块头的回形针,用它换回了一支铅笔,又用铅笔换回了一个夹子,再用夹子换回一根蜡烛。。。。。就这样,每次置换后他都努力使手中的资本增多一些。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获利就收,而是依旧坚持不懈的置换下去,白菜、汽车。。。。。。一步步向自己既定的目标靠近,终于,他成功的置换到了那幢心仪的别墅。可见,只要不放弃你手上的任何机会,只要不心急贪大,坚持不懈,每次进步一点点,脚踏实地,日积月累终有成功的一天。就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掷出的硬币是正是反,也许成功就来自于你的一件微小的事。也诚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以,当您感叹命运没有垂青与您时,请别着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向前走,也许惊喜就在前方。

仰望星空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仰望星空观察星星时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踏空掉了下去。结果被路人救出。当他对路人说:“明天会下雨!”时那人笑着摇头走了,并将泰勒斯的预言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然下了雨。 有人会说泰勒斯只知道天上的东西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然而,人生活在世间,这一辈子总会遇到一些深坑的,在其毫不防范的情况下也会一脚踏空掉了下去。这些是谁都不可避免的,谁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度过了。 深坑、湍流……随时可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把它当作一次次经验的叠加,在下次仰望星空时记得注意脚下也许会出现深坑,要小心掉入深坑中。 在我们含辛茹苦的求学的十二年里,也会出现许多的深坑。比如考试的失利,比赛的失败,荣誉的失去……这些都是我们在仰望知识的星空时不料出现的一些深坑,掉入深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掉入后一蹶不振没有勇气爬出深坑后继续仰望知识的星空,继续欣赏璀璨的明星,继续丰富我们的知识。要让别人知道我们不仅对天上的知识如此丰富,我们同样看得到脚下的东西。 德国哲学家在听了泰勒斯的故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就如坐井观天的青蛙看不到除此之外还有一望无际的高空,高空中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去等待我们探索,有许许多多的奥秘去等待我们揭晓。 我国“神五”“神六”的发射,便是去探索高空中奥秘的两大成功事例,我们国家的那些科技人才也是在仰望星空时不经意间掉入深坑后爬起来继续努力才成功发射了“神五”“神六”的。假想一下当他们再掉入深坑后不敢爬起来,永远躺在坑里不再仰望高空,那么就不会有“神五”“神六”的成功,也就更谈不上“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了。 我们勇敢地仰望星空,不管前面是否有深坑都要一直地勇往直前。

我并非是仰望星空的人,这样的姿态对如今更多的人来说是过于浪费光阴的情节,而那样稀微的星光对如今的我们来说也是近乎渺茫。 我们已经很难?去记起头顶上的一片星空,它仍然孱弱地存在于苍穹之中。自儿时开始,星空就以其深邃的面貌存在,动漫中的人物躺在山坡上看星星的时候留给人唯一的印象便是美好与宁静。的确,它空旷、博大,它深邃、洁净,以至于它的黑暗能禁锢住人心的欲望。然而,恋人们月下深情诉说的浓浓爱意,亲人们夜晚重逢于车站时的亲切拥抱,朋友们星空下后花园中的狂欢派对,这都是星空赐予我们的款款情谊。 只是我们渐渐将它滞留在记忆深处。自上帝将地球托付给人类至今,星空与我们相对时正变得越来越暗淡,这是我们在这空旷的半球上最切肤的感受。“地球?小时”熄灯的流动中?我们与星空相对时,看到的是一个黑暗的空洞。人心终于被黑暗所笼罩,于是在冥冥星空之下我们的欲望开始变成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 18世纪后期,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后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告别了星火中亲切的星空而驱除黑暗迎来光明的我们,却又一步一步地远离了那些曾经盛情关照我们的星空而走入了当前的困境,这是一直在强调脚踏实地的我们努力追赶的现实。“限塑令”下的尴尬是超市盈利的增加,哥本哈根协议的达成离失败仅一步之遥。实际中不断地变化着的星空见证了我们脚踏实地的过程,但我们仍?走着杂乱的旅程。这是黑暗中易犯的错误,必不可少地使脚下的土地缺乏实在的价值,我们造就了一个成熟的世界,却忘记给我们自己留下一条有规律的路,即便是摸索,也只是不断地触碰着汶川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的坚实墙壁。 那些近乎卑微的光亮是真实存在并寂寞地穿越了几多光年才抵达我们面前。即便是惴惴不安地落地,也需要平实地踏上一直独处的地球,彼时孤寂的等待也只能是应时地从那丛生的茫然中剥离,直到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彼此温热的扶持。 难以触及到星空便只是仰望。伫足与稀微星光下的我们顺着微光指引行走,一刹那�,就坚实地踏上我们的憧憬。

与伫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省略号用于标明行文中的省略部分,形式为(……)。省略一些词语的,用占有两个字位置的六个圆点表示;省略段落或诗行的,用独占一行的四个字位置的十二个圆点表示。 一、基本用法 1.引用别人的话语时,略去的部分用省略号标明 【例1】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 *** 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魏巍《我的老师》)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赵鑫珊《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吕叔湘《论“基本属实”》)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朱泳燚《看云识天气》)

(程海《三颗枸杞豆》)

(吴冠中《养在深闺人未识》)

(张洁《挖荠菜》)

(刘白羽《白蝴蝶之恋》)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雪中脱险记》)

(陶世龙《时间的脚印》)

(程海《三颗枸杞豆》)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江润秋《烦恼与快乐并存》)

(穆静娴《他从海底生还》)

(冰心《小橘灯》)

(鲁迅《故乡》)

(赵红波《花与夜歌》)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

(曹雪芹《红楼梦》)

(巴金《家》)

(《人民戏剧·杨开慧》)

(田汉《关汉卿》)

(孙云晓《微笑的张琳》)

(《鲁迅言论选辑》)

(《我感到了阳光》《时文选粹》)

(《假如生活重新开始》《微型小说选刊》)

(《留下什么》《中学生议论文论点论据》)

(1993年上海高考题)

(《演讲与口才》1996年1月号)

(《在亲情的站台上送别》《都市》)

(《中学生阅读文选》)

(《牡丹的拒绝》《作文一本通》)

(《我感到了阳光》《话题作文一本通》)

(《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话题作文技法大全》)

(南山《永不绝望》)

(《越长越长的电视连续剧》《社会观察》)

(《渡河之舟》《话题作文技法大全》)

(《精神明亮的人》《美文集粹》)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语文建设》1991年第7期第32页)

(《读书的三重境界》《书摘》)

(《狼之独舞》《二十世纪优秀散文选》)

(《乱世中的美神》《美文集粹》)

不是议论文,是散文。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漾,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选自《名家散文》,作者:祝勇)

魏晋时期的诗歌,发展到刘宋初年,发生了一大变化,就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位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而又卓有成就的诗人,为公认的山水诗派的创始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是独辟蹊径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显示出从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这一特定阶段诗歌艺术演进的历史轨迹。尽管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如后代那样纯熟,但已更多地注意到诗歌的形象性,"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追新"(1),意象鲜明,写景抒情,文辞注意创新,在一个新的主题领域为我们积累了首批宝贵的艺术经验。 一、模山范水的基本范式 谢灵运出身于东晋士族大家,才学出众,有极强的政治优越感,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但刘宋王朝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始终愤愤不平。因此,他在担任地方行政官职永嘉太守时,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借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满情绪。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灵运在山水描写方面继承了魏晋诗歌的写景方法,同时也作了很多创新。在模山范水方面,力求逼真形似,状难写之景于目前,描绘出山水景物鲜明的视觉形象,这是谢诗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魏晋诗歌写景往往分散零碎,难以构成清晰的画面。谢诗则注意借助空间方位来构图,以游踪为线索描写景物,随着游览过程,将沿途所见的景物展现于笔下。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记叙作者清晨出游时过涧、越岭、溪行的经历,一路上山谷幽深,晓景清丽,山岩下云烟缭绕,野花上露水盈盈,萍飘浮深潭,菰蒲覆盖清流。既从远处总览全景,写出山水的起伏变化,也有近视眼前之景,对花草作细致观察。再比如《登永嘉绿嶂山》:"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凝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蛊上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先写诗人带足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启程,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接着按游踪线索写景:诗人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一个澄碧的深潭。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之冻,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朝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这首诗以游踪为线索,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的繁复、曲折、阴暗、清冷,造成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再现了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 二、模山范水的基本手法 谢灵运对山水景物的刻画,有时采用工笔,有时运用白描,皆能巧夺天工,极富奇趣。如《登上戍石鼓山》:"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齐初叶"。这里对石鼓山的地理形势、山岭溪流的走向、山光水色和花草竞荣等景象,都描写得很细致,使读者如临其境,一目了然。再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人眺望眼前胜景:曲曲弯弯的山径,玲珑剔透的沙洲,碧波荡漾的湖面,高耸挺拔的乔木,流水潺潺的深谷,纵横交错的乱石,郁郁葱葱的树林;雨过放晴,万物竞长,初篁新蒲,拔节吐秀,欣欣向荣,海鸥天鸡,上下翻舞,嬉戏雀跃,充满生机的祖国大地,如同一片奇异美妙的神话世界。诗人观察细致,描写逼真具体。《初去郡》中"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这里则是粗笔勾勒秋夜月明景色,留给读者很大想象空间,余味无穷。在一首诗中,作者有时还交错使用工笔和白描:"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前两句概写,妙在上句一顿,舟行轻疾,孤屿在江流中巍然屹立,正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处女楚楚动人。这里用了"趋"和"媚"两个颇为传神的动词说明船行之急与孤屿的迷人。后两句细描,天上的白云与红日相互辉映,时时有光与色的变换;天空与江水浑然一色,清澄明洁,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像人物各有风神气韵一样,山水也各有性情神韵,描绘山水时只有运用不同笔法,才能更好地表现山水的不同面目,避免此山水与彼山水之间的重复。谢灵运的山水诗能够使山水草木之奇丽,云霞烟雾之变幻,氵翁渤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所以他写景虽然不厌其繁,而其山水画面却使人全无雷同之感,这是难能可贵的。 谢灵运描绘山水不仅用视觉,有时也兼顾听觉,这是谢诗的又一个创新。如《石门岩上宿》:"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此诗写夜宿石门,独赏山中夜景,通篇不用视觉,而是全凭听觉,凝神细听山籁,鸟鸣知山禽已栖,叶落觉秋风已起,一片幽静之中,各种声音格外清亮。作者极其敏锐地捕捉着山间的一切声音,借声音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在山水诗中显得别具一格。再如"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登石门最高顶》),"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均是将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使山水更富于情趣,单纯用视觉写景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景、情、理的有机结合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描绘了鲜明如画的山水景物,而且诗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坎坷身世的感慨,对官场失意愤懑的宣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玄理的体悟,以求得精神的暂时解脱。他的一些山水诗往往都表现为情、景、理三者的结合。玄言诗借景说理,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借景说理,但已开始注入了诗人的感情,这就使它们虽然还拖着一条玄言尾巴,然而已经与玄言诗划出了界限。谢诗融情于景,借写景来抒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了。王夫之《姜斋诗话》认为:"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此句之妙,在于真实描绘了诗人久病初起偶然眺望窗外景物时,忽见池塘上生出春草,柳树上鸣禽也换了种类,刹那间捕捉到节物迁逝唤起的生命代谢之感,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激起了心灵的强烈震撼,寥寥十字,无一语及情,而诗人潜在的情感已从写景中充分流露出来,情景合而为一,这就是化景为情之妙。谢灵运的喜、怒、哀、怨经常从其山水景物的描写中流泄出来:"弄波不辍手,玩景岂停目,虽未登云峰,且以欢水宿。"(《初发人南城》)在这弄波戏水的豪情逸兴里,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石浅水潺,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秋日残照,水枯林荒,哀禽遍野,满目凄凉,透露出作者悲凉的心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2)此评可谓中肯,谢灵运的山水诗是他本人身世之感与思想情趣的泄露,绝非仅仅是对山水的描摹与讴歌。 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物时,有时能作到融情入理,使理与情结合起来。作者借山水悟理,表达人生感悟,往往能与内心情感相通,一些说理之句也有了抒情的性质,情与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如"既及泠风善,又即秋不驶。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初往新安桐庐口》)"泠风"一句,借《庄子·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之典,驾着轻风在江上行船,令作者领会到"御风而行"的理趣,又表达了行船游江的轻松快意,既是悟理,又是抒情,开拓了抒情的境界。再比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开头四句虽然着重写游玩山水的情致"游子忄詹忘归",但同时也写到景:"山水含清晖",也写到理:"清晖能娱人"。这里的"景"是山水自然之景,"理"是山水自然之理,而诗人沉湎于其景,领悟到其理,自然而然生出了"忄詹忘归"的情致,毫无牵强生涩之处。最后四句富于哲理性的结论是源于诗人欣然自得地高卧于东扉之下时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又密切地与"清晖能娱人"的山水之景相关,因而"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乎两间"(3)。真挚的情感,精美的景致,高奥的哲理,这三者在诗人的胸间、在诗人的笔端相互渗透,相互发明,从而使他的诗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四、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这是谢灵运山水诗在景物描写上的另一个特点,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忄詹忘归。"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那平淡的笔调中表现出那么亲切的感情,以至于无知无觉的山水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似乎不是诗人流连于山水,而是山水"能娱人",主动以其清晖,以其灵秀,挽留着游子迟归的步履。又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本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诗人用了"敛"、"收"二字,顿时使这客观的自然景象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林壑在执着地伫望游子远去的小舟,而暮色却毫不容情地将它"敛"去;云霞那么痴情地伴着诗人的归途,而浓暗的暮色却偏偏将它驱散。它们是多么依依不舍地与诗人分手啊。在这里,林壑、云霞都被赋予人的意念,客观的时光流逝、夜暮降临,则被视为"不近人情"、"忤逆人意"的。这种拟人手法,很细腻地传达出萦绕在诗人心中的那一缕留恋之情,使"游子忄詹忘归"的含蕴更为深厚。再比如"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诗人把无思维的蒲稗写得像人一样有情有义。它们像一群苗条的少女,在黄昏的湖面上互相亲昵地依靠着,轻盈的腰肢随着微波的摆动,似乎还伸出纤纤细手,轻柔地抚摸着归舟。正是由于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物,物我界限在艺术想象中沟通了,物我浑然一体了,我们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那清灵明澈的境界中,被那一股充盈在黄昏的湖畔山峦间的、略带惆怅的情思所深深感动。 五、丽而能淡的语言艺术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锤炼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谢灵运山水诗,往往用雕琢富艳的语言来描述大自然多姿多彩的风景,展现自然山水的声色之美。如"连障叠,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舟,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青、翠、红、白,错杂纷陈,参差掩映,眩人眼目。"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岩是深色的,云是浅调的,以岩衬云,青白分明。花是艳丽的,露是晶莹的,以露配花,更觉鲜活。谢诗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受到历代诗评家的赞许。如方东树说:"康乐无一字不稳老,无一字不典重,无一字不沉厚深密,如成德之士,求几微之过而不得"(4)。谢灵运炼字精工的佳句,屡见于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清霄�浮烟,空林响法鼓"(《过瞿溪山饭僧》),这里的"抱"、"媚"、"�"、"响"等动词,极富表现力,把自然景物写得鲜活、生动、形象,充分显示出诗人锤炼字句工夫之精深。再比如《岁暮》中的"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照"字不仅表现了明月白雪互相辉映的景色,还表现出天地之间一片白光泛泛的迷氵蒙气氛,更照出愁人悲哀伤感的心情。如果用"与"、"映"、"罩"等字来代替"照"字,形象的鲜明性和丰富性都将大为减色。同样,以"劲"和"哀"来形容朔风,就可以收到景凄而情促的效果。朔风呜咽可以形之为"哀","苦此夜难颓"也是一"哀","年逝觉已摧"又是一"哀",这种情景的高度融合已不是一般的锤炼了,而是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目中相融洽,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 谢诗语言并不仅限于雕琢华缛,也开始向自然平易的方向进行努力。谢灵运的山水诗有不少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诗句。特别是描写山水的句子,不用典不雕琢而能描绘山水的真实形貌。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十个字看起来极平常,全无惊人之处,但历来被公认是谢诗中的佳句,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然浑成,清新可爱,像是信手拈出,全然不费气力,却非情景相遇,妙手偶得而不可到。叶梦得认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5)。此语语言自然流畅,写景生动传神。钟嵘《诗品》引汤惠休语说"谢诗如芙蓉出水",《南史》引鲍照之语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都指出了谢灵运诗的自然清新。在那个"文章殆同书钞"(6)的时代里,谢诗如"芙蓉出水",确实一新读者的耳目。这样的句子在谢诗中比例虽不大,却预示了诗歌语言的正确发展方向。特别是与颜延之等人典重生涩的语言相比,更加难能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谢诗追琢而返于自然"(7),确实有一定道理。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描山摹水、写景、抒情、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谢诗的不足也应做实事求是的总结。 首先,谢灵运的山水诗用典故旧语过多,如《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中"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四句中竟用典三处,几乎一步一典,给初学者带来较大的困难。谢诗随处可见典故和旧语,特别是篇末的议论,有时直接引用老、庄、易、佛之语,缺乏真实体会,破坏了写景的完整。 再者,谢灵运的山水诗在结构艺术上有明显的缺点。他经常是先叙述出游的时间、地点或原因,然后是写景,最后议论一番老、庄抽象哲理。这样的结构不断重复,难免使人感到乏味。一般说来,谢诗还未达到天衣无缝地将主观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景和情完美地妙合无垠的境界。谢灵运一方面要体现汉魏诗歌所具备的情感性特质,另一方面又受玄学和佛学的影响,力求摆脱物累,超越世俗情感,在他的诗中,有时理排斥了情,有时情又占了主导地位,还没有找到情理和谐,相融于景的最佳途径。 第三,谢诗对仗过多。山水景物本有和谐相对的关系,以对仗写景,只要用得适度,并不会给人重叠之感。但谢诗往往是通篇对仗,无论写景、抒情,非对不发,对仗过于密集,句式缺少变化,给人以板滞僵涩之感。如《登石门最高顶》全诗二十句,几乎通篇对仗。沈德潜认为"陶诗高处在不排,谢诗胜处在排,所以终逊一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谢灵运对山水诗创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构成中国诗歌宝库的重要财富。王士礻真曾指出:"迨元嘉间,谢灵运出,始创为刻划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者也。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至唐王摩诘、孟浩然、杜子美、韩退之、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闷,刻露殆尽,若其滥觞于康乐,则一而已矣。"(8)从谢灵运开始,中国诗史上才逐渐形成山水诗这一特定类型,他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功绩是不能磨灭的。他的成就被后人学习和继承,不足之处也不断被后代诗人克服和扬弃。纵观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谢灵运的创造,就没有山水诗的崛起,就没有我国山水诗高峰迭起的长期繁荣。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2)白居易《读谢灵运诗》 (3)王夫之《古诗评选》 (4)方东树《昭昧詹言》 (5)叶梦得《石林诗话》 (6)钟嵘《诗品) (7)沈德潜《古诗源》卷十 (8)王士礻真《带经堂诗话》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师专中文系

雪祝勇是议论文作品。你可以去看一看这篇文章,很好的一篇文章。

与迷途风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匿名的风景论文格式:1、论文全程不得有省编号和代码。2、全文格式同论文正文格式一样。

西湖论文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白(居易)堤苏(东坡)堤,还有几近湮没不为人知的杨(孟瑛)公堤,使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关于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已经早有论述,并由一九七五年的钻孔证实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积。为此,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已经毋需再论,值得继续探讨的是,从海湾、泻海而至于湖泊以后,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就此结束。对于一个天然湖泊,因为注入这个湖泊的河流的泥沙冲积,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必然要发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断变浅的现象,而最终由湖泊而沼泽,由沼泽而平陆,这就是湖泊的沼泽化的过程。但西湖从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这当然是由于它的沼泽化过程受到了人为遏制的结果。也就是竺可桢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为此,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于西湖的影响很有讨论价值。特别还要看到达这个地区,许多古代湖泊,如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都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遭到人为的围垦而淹废。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下湖以及临平湖、诏息湖和尚有争论的明圣湖等等,也都循着沼泽化的过程先后淹废。对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够众废独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假使社会条件没有特殊的变化,则必然与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由其本身的沼泽化过程,加上日益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淹废,这是不庸置疑的。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钱唐县是秦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其位置据刘宋县令刘道真所撰的《钱唐记》一书中所说“县在灵隐山下”,当在今西湖群山之中。当时,钱唐湖在县境东部,自然绝无西湖之名。假使钱唐县的地理位置长期不变,稳定在西湖群山之中。也就是说,这个湖泊一直以钱唐湖为名,则它必然如同这个地区的其他许多湖泊一样,早已淹废成为农田。 西湖之所以能够众废独存,从地名上说,恰恰是因为它最后能冠上西湖这个名称。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为此必须首先把钱唐县的发展稍加探索。秦钱唐县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广阔的平原地带,却要局促到狭隘的崎岖的西湖群山之中,这当然是因为平原地带当时尚无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卤。也就是刘道真在《钱唐记》中所说的“昔一境逼近江流”。在这样的地方,当时连饮水与燃料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必再说垦殖土地,发展生产了。但是,时日推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土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毕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到了后汉,这里就开始修建了“防海大塘”。假使当时县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则修塘就并非必要。在古代技术条件甚低的情况下,要修建如此一条堤塘,正是说明人们对平原已经垦殖利用,修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说明后汉的钱唐县治有可能迁入平原。即使后汉钱唐县是否已经迁入平原的问题尚缺乏佐证,南北朝初期的钱唐县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区,因为刘道真在《钱唐记》中已经明白写出:“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这个“县”是后汉钱唐县当然还可商榷,但它是刘宋的钱唐县却是无可置疑的了。假使当时县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释,在今灵隐寺附近一带,则向东一里许,绝对到不了与修防海大塘的江边或海边,这说明刘宋钱唐县必已进入平原,只是由于记载不详,故其具体位置,现在不得而知。 可以设想,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但后世明确知道秦以后的钱唐县治所在,却晚至公元六世纪后期的隋代。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五九一),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这就是说,城市中心已经迁移到今江干一带。按地理位置,西湖位于这个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区。当然仍无西湖之名,而西湖以东的今市区中心,当时也仍然荒芜尽管秦钱唐县治逐渐迁入平原的路径今天还不清楚,但从隋代州治建于今江干一带这个事实中可以得到启发,即迁移的路线是循着今钱塘江北岸地带进行的。县治为什么只沿着钱塘江边平原比较狭隘的地带移动而不进入西湖以东即今市区中心所在的广阔地带,这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前者还比后者优越得多的缘故。县治沿江边移动,显然是依靠着从今白塔岭到凤凰山这条沿江分布的山麓线的。在这条山麓线上,地理形势是南临江海,北负山丘,它既能发挥平原的地利,却仍并不远离山区。这一带,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带,可以建立宫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饮水方面都不虞匮乏。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于当时钱塘江自南大门出海,今江干一带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广阔,可以垦殖发展农业。相反,今西以东地区,地形低洼,土地斥卤,又缺乏可以作为立足点的丘陵冈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建立城市,显然相当困难。 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隋初把钱唐县升为杭州州治,特别是接着而来的江南运河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开凿,从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达的水路交通。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又是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而作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会稽的要津。这样,杭州就是一跃而成为一个商业城市,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就是《隋书·地理志》所描述的:“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当时,今江干一带的繁荣状况可以想见。而这个地区的土地毕竟并不广阔,人满之患,也就不可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的外围,聚落开始向西湖以东的今市区扩展,也就势所必然。当时,在西湖以东建立聚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给水。在整片斥卤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咸水,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这里的聚落不得不紧靠西湖,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惩的困难。可以设想,今市区范围内,从紧靠湖边的聚落出现开始,直到市区逐步扩展,由于给水问题的难以解决,必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由于商业发达,户口增加,西湖以东的广阔地区,聚落渐增,生齿日繁,对解决给水问题愈来愈感迫切。这才促使唐大历年间(七六六——七七九)所谓“六井”的出现。 以上只是略述了从秦钱唐县到隋迁钱唐县至柳浦并升作州治的过程,还没有涉及西湖的事。也正是因为在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西湖在杭州尚不足轻重,所以史籍极少记载。隋建州治于柳浦,杭州开始迅速发展,唐朝初年,杭州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聚落与居民势所必然地要向今市区移动。这样,城市开始与西湖发生关系,出现了西湖为城市解决给水的详细记载,这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著名的“六井”。所谓六井,其实不过是六处蓄水池,蓄水用瓦管或竹筒从西湖引来。从六井的分布来看,它们离西湖都并不很远,这反映了当时这个地区聚落街市分布的大体范围。当然,它为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虽然是小小的六处蓄水池,它们所分出的水量只占西湖总水量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值,但其意义却十分巨大,从以后的发展中可以证明,它几乎成为西湖能够免遭淹废的决定力量。因为从六井开始,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进了城市的扩大与发展,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巩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 西湖的沼泽化过程实际上是相当迅速的,长庆二年(八二二),当诗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时距李泌修六井不过五十年左右,但湖中已经出现了葑田数十顷。白居易充分明白西湖对于杭州城市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疏浚了西湖,并疏通了六井的阻窦,使之恢复充沛。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这里需要述几句的是,历史地理学者常常重视地名在历史上的演变,习惯于用某一时代的地名称呼当时的地理事物。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科学的。因此,对于有关西湖名称及其湖泊的性质,就必须作如下的说明:西湖在其海湾和泻湖时代,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没有留下名称。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它的名称应该是钱唐湖(唐朝起作钱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个尚有争论的明圣湖。西湖一名,正如以下还要提及的,在官方文件中始见于北宋,民间何时开始流传则不得而知。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因此,可以肯定,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的角度,都是正确的。这正是竺可桢所说的“人定胜天”。 当然,人工湖泊同样存在沼泽化的过程。上述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和宁汉的广德湖等,都是在天然洼地上经过人工围堤筑塘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它们都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先后淹废。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沼泽化的速度也相当可观。在白居易浚湖以后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底淤浅,面积缩小。当时,杭州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的首都,为了西湖的深广和六井的弃沛,吴越国王钱镠因此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专职疏浚队,称为“撩湖兵”,日以继夜地从事疏浚,才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浅,并且畅通了六井。在吴越国的八十余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西湖也获得了较好的整治,城市与西湖的这种唇龄相依的关系,较之前代更为明显。 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无疑大大地延缓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但当然并不是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湖泊的淤浅仍然是日积月累毫不休止的过程。北宋以后,杭州的许多贤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畅通六井作为施政的重要任务。例如景德四年(一零零七)的知州王济,他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接着是宋仁守时代(一零二三——一零六三)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后者则为了增加城市居民与日俱增的用水需要,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特别值得黎道的是苏轼。他于熙宁二年(一零六九)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到任之初,他就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他于熙宁五年(一零七二)(注应为七年)卸任离杭,但就是在这一年,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这无疑就是苏轼悉心研究的成果。元佑元年(一零八六)(注应为四年)他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虽然相隔不过十六年,但西湖的沼泽化速度在这段时期中确实是很惊人的。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在这个文件中,说明了西湖必须疏浚的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说:“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这条道理把西湖的存在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假使西湖淹废,杭州居民势必耗散,城市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苏轼的这段话里,可以反证我在前面的论述,六井的修建,开始无非是引西湖之水供应沿湖聚落居民,但其结果却成为西湖本身继续存在的关键。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同时,他又修复当时已经逐渐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进一步密切了西湖与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此外,他又在西湖和纵贯城市南北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扰,达到了潮不入市的目的,并且疏浚这条运河,使之深达八尺。于是不仅河道畅通,沿河斥卤得到改变,而河水又可为居民所取用。这样,就使这个日益扩展的杭州城市对西湖的依赖关系发展到了顶点,为西湖的立于不废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南宋,杭州成为国家的首都,从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三世纪七十年代,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城市人口骤然增加,乾道年代(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增加到五十余万人,到了南宋末期而超过百万。城市随着迅速扩大,市面繁荣,商业发达,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这在至今尚存的《繁胜录》、《都城纪胜》、《梦梁录》等南宋著作中都有详细记载,不必赘述。当时,这个庞大城市的基本供应来源是“南柴、北米、东菜、西水”,西湖仍是杭州的唯一水源。而且首都城内的河流如大河(盐桥运河)、小河(市河)和西湖(清湖河)等,也都由西湖供水,西湖成为百万人口的命脉所系,所以在南宋一代,对西湖的整治,确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还应该指出,南宋一代,西湖除了作为首都百万生灵的蓄水库的职能外,随着杭州城市职能的变化(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又增加了它的一项新的重要职能——旅游业。 南宋以前,西湖除了它的天然胜景外,湖山之间的人工雕琢是不多的。在吴越国建都的八十多年中,虽然也不无建设,但内容限于寺院、浮屠等佛教艺术。南宋一代中,由于这里是首都所在,举凡王室、官臣、城市富商等等,都竞向西湖从事宅院、园苑、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大型的娱乐场所如钱湖门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桥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处开始营业。西湖被迅速地开辟成为一个风景区,这个风景区的总体布局即是别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事实上,在这个庞大的首都之中,上至官家豪富,下至市井庶民,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供人游憩的大公园。从此,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如上所述,西湖是这样地以它的一湖甘水扶植了杭州城市,反过来又因杭州城市的发展而有效地阻遏了它的沼泽化过程使之继续存在。南宋以后直到明朝前叶的二百多年中,由于长期失修,使西湖发生了近五百年来的一次最大淤浅,苏堤以西,葑田连片,六桥流水如线。但是,由于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尽管盗湖为田的人多为权贵,但知府杨孟瑛仍能排除阻难,于正德三年(一五零八)拆毁葑田三千余亩,疏浚全湖,使复唐宋之旧。在杨孟瑛上朝廷的奏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若西湖占塞,水脉不通,则一城将复卤饮矣。”就数这一条最有力量。从苏轼到杨孟瑛,西湖始终以它自己的一湖甘水保存了自己。 本文在开始时就已经指出,在这个地区的大量古代湖泊中,西湖是一个废独存的例子。我们不妨举一些这个地区的其他人工湖为例:余杭的南下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北宋;萧山的临浦和渔浦,兴建于南北朝,淹废于北宋;绍兴的鉴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南宋;宁波的广德湖,兴建于唐代,淹废于北宋。淹废较晚的还算富阳的阳陂湖,它兴建于唐初,淹废于明初。所有这些湖泊,都曾经在当地的农田水利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却在沼泽化的过程中,最后被围垦而成为农田。这些湖泊淹废之后,由于各地在农田水利上随即又进行了新的部署,因此,总的说来,在农业上都未曾出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围垦所得的土地都甚为可观。以绍兴鉴湖为例,围垦的结果,获得了肥沃的湖田二千多顷,使山会平原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而今天,古代鉴湖地区土地平整,河渠纵横,大面积的耕地都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因此,本文拿这些湖泊的淹废与西湖进行对比,并无因西湖的独存而惋惜这些湖泊淹废的意思,由于地点不同,条件迥异,上述湖泊的淹废,从历史上各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看来,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当然,西湖的众废独存,较之上述湖泊的淹废就具有更为巨大的意义。因为上述湖泊的淹废,只是增加了各地的耕地,发展了各地农业;而西湖的独存,却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 缅怀杭州的先贤,为了延缓西湖的沼泽化,曾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时至今日,西湖已经成为杭州这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现代化旅游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尽管广大市民早已不再在给水上依赖西湖,但湖山在旅游上给予人们的贡献,将远远超过历史时期给予城市的供水。从今天的技术条件来看,要防止西湖的沼泽化发展已经比较容易,事实上,建国以来,西湖的平均深度不过五十五厘米;而现在,这个数字几乎增加了两倍。此外,在道路敷设、园林布置等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古代人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对西湖进行的整治相比,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实在还并不满意。当然,在今天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我们既不忧湖底淤泥,也无虑葑田连片。但是,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问题,例如,西湖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西湖湖水负营养化的问题,至今已成当务之急。建国以前,湖底虽浅,而浅水的透明度在零点五米以上,清流见底;但现在已经降低到零点三米,影响了湖光山色之美。水质当然也不能与过去相比。北宋苏轼浚湖的时代,用湖水酿造官酒盛极一时,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税二十万缗。

见过的最好的旅游网站 直客交易交友社区 旅游爱好者旅行前必去的站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参考资料:

] 李淼. 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 , 2005 [2] 李怀兰. 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 广西大学 , 2004 [3] 窦清. 论旅游体验[D]. 广西大学 , 2003 [4] 袁凯. 核心—外围格局的演化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5 [5] 邹艳芬. 中国股票价格理论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2001 [6] 公学国. 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研究[D]. 山东大学 , 2006 [7] 张颖. 重庆都市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 2003 [8] 李国卿. 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 , 2005 [9] 谢峥. 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及提升对策[D]. 四川农业大学 , 2005 [10] 郑聪辉. 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 2006

与眺望远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MLA)和示范格式师生园 2009-09-29 18:22 阅读245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要求一.结构要求第一、前置部分l 第一页:英语封面 包括外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系院校、时间等。具体请参阅英语封面例页。l 第二页:汉语封面 封面格式必须符合学校要求, 封面上的论文题目必须与文中的题目一致。具体请参阅汉语封面例页。l 第三页:英语内容提要页论文题目(英语):居中排列。提要正文(英语):约200词。摘要必须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应反映出毕业论文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不能过于简略。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外文摘要应符合外语语法,无语言错误,语句通顺,文字表达自然流畅。 关键词(英语):3- 6个。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词条。外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一致。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英文摘要内容与具体的关键词为小4号Times New Roman体。l 第四页:汉语内容摘要页论文题目:汉语,粗体3号字,居中排列。提要正文:汉语。关键词:汉语,3- 6个词语。中文摘要应与外文摘要一致,并且语句通顺,文字流畅中文摘要内容与具体的关键词为小4号宋体。l 第五页: 论文提纲页(英语) 主题陈述:只能用1-2句子,表达本文核心观点(结论性)的判断陈述句。提纲正文:至少要有二级标题,标题级别要对应,标题数目要对应,提纲格式要正确。具体请参阅提纲例页。第二、正文部分 严格按照提纲用英语写作;英语字数控制在4500-6000范围之内;行文要用正式语言,每段开始句要缩进5个字符。论文标题打印用3号粗体, 正文打印用小4号(即12号), Times New Roman字体。严格遵守引文规范,严禁抄袭、剽窃。正文页码位于底端居中位置。具体请参阅教材及辅助材料MLA style。第三、后置部分参考文献:先英语参考文献,后汉语参考文献,均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总数应不少于10篇/本。如果某一条目不止一行,从第二行起,每行缩进5个字符或2个汉字。英文参考书目书写具体格式请参阅教材及辅助材料MLA style。汉语参考书目书写顺序为:作者,论文题目[代码],刊物,发表时间、期号、页码;或作者,专著名[代码],出版地点,出版社,出版时间。具体请参阅例页。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正文中要标出每个附录的名称(如:Appendix 1…)。 二.论文打印与装订1、 论文的前置、正文、附录部分均需打印,打印纸均采用A4号纸张。2、 字体和字号:中文为宋体,英文和数字为Times New Roman 体。 3、 封面:论文封面一律使用学校统一设计的封面。论文封面注明专业研究方 向、指导教师、学术职称、学位授予单位(详见例页)。4、 中英文论文摘要需一致并附关键词。5、 论文页面设置 (1)页边距上边距:;下边距:;左边距;右边距:。行间距为倍距。(2)页码的书写要求毕业论文文本前置部分的封面、摘要、提纲不编入论文页码。页码从毕业论文正文部分开始至附录,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6、论文打印与装订毕业论文按以下排列顺序用A4纸打印后从左侧装订。(一) 学院统一英语封面;(二) 学校统一汉语封面;(三) 英文摘要; (四) 汉文摘要;(五) 提纲(英语);(六) 毕业论文正文部分;(七) 参考文献;(八)附录等三. MLA基本格式示例(1)直接引语文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均在句末采用圆括号内标明作者姓和具体页码(两者之间空1字符)的形式,如:It may be true that “in the appreciation of medieval art the attitude of the observer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Robertson 136).如果作者的姓已在文中出现,则:It may be true, as Robertson maintains, that “in the appreciation of medieval art the attitude of the observer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136).(2)间接引用Ancient writers attributed the invention of monochord to Pythagoras, who lived in the sixth century BC (Marcuse 197).(3)超过四行的引文整段引文左右各空10个字符的间距, 上下与正文各空一行, 一倍行距, 五号字体。(4)参考文献(Works Cited)的基本格式顺序:先英文,后中文(如有中文参考文献的话),按照作者姓的字母或拼音顺序排列,具体做法为:书目:(一) 一人撰写的著作:作家的姓在前,名在后Burstyn, Joan. Victorian Education and the Ideal of Womanhood. Totowa, NJ: Barnes and Noble, 1981. (二) 两人撰写的著作:其中第二位作家姓名不用颠倒Simonds, Wendy, and Barbara Katz Rothman. Centuries of Solace: Grief in Popular Literature. Philadelphia:Temple UP, 1992.(三) 期刊文献:Gardner, Thomas. “An Interview with Jorie Graham.” Denver Quarterly (1992): 79-104. 四. 日程安排2008年1月10日成立系毕业论文工作小组;2月25日完成指导教师聘任及其指导学生名单的分配工作;3月3日指定具体指导教师;3月25日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工作,打印并交指导老师;4月10日完成学位论文修改订稿工作;4月12日完成论文打印、装订工作,并将论文1份(内含中英文摘要)及论文电子搞交指导老师;5 月1日前完成论文评阅、答辩工作。五. 附件(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 附件1Supervision Procedures for GraduationResearch Papers (毕业论文指导程序表)Undergraduate ____________ Supervisor__________Procedure Time Supervisor’s Signature Thesis Proposal Mar. 31— 2008First Draft Apr. 2007Second Draft , 2007Final Draft Apr. 10, 2007Thesis Evaluation & Defense Apr. 25, 2007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Fuyang Teachers College附件2 (英文封面例页)An Investigation into Learner Autonomy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论文题目:三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居中在三号字, Times New Roman 体状态下, 空3行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导师姓名(汉语拼音):均为三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 居中Author: Li SiSupervisor: Zhang San在三号字, Times New Roman 体状态下, 空3行A ThesisSubmitted as a Partial Fulfillment of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 in English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学院、学校、完成时间均为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Anhui ProvinceMay, 2008本页不标页码附件3 (汉语封面例页)下划线,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学位论文为三号宋体加粗,居中英汉文化寒暄语比较研究在三号字, 宋体状态下, 空3行陈 功(学号01021)在三号字, 宋体状态下, 空3行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为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左右对齐 单 位 阜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专业名称 英语教育申请学级别 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阜 阳 师 范 学 院2008年 月 附件4(英语内容摘要例页)题目居中,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 The Image of the Room in Kate Chopin’s Works小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 居中 中间空一行Abstract中间空一行小4号Times New Roman体 Now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orerunner of feminist movements, in her writing Kate Chopin introduced her readers to strong-willed, individualistic, and rebellious heroines, and expressed the feminist view that women should be independent and free in soul and body. This thesis doe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repeatedly-used the image of the “room”. It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oom in the women’s lives in terms of role-fulfillment as a mother and wife, their psychic growth from repression, awakening to rebellion. It illustrates the profound revelation and criticism evoked by the image of the “room” itself in Chopin’s works. Chopin condemned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showed her sympathy with women by depicting what happened in the room.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room of a view”, that is, Chopin’s feminist views that women should break the cage of the present life and go out into a free world. It puts forward that when we look at women writers collectively, we can see the recurrence of the images of the “room” and the “house”, because of their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as women. In the conclusion part, it proposes that other images, regarded as the “female s are worthy of study, for instance, the long beautiful hair of women. 中间空一行英语内容摘要200词左右,两端对齐, 倍行距Key words:room; female roles; female psyche; a room with view 加粗,小四号 小四号宋体, 中间以分号隔开标题居中,宋体,三号,粗体 附件5(汉语内容摘要例页)宋体小四号,首行缩进两个汉字, 两端对齐中间空一行 凯特肖邦作品中的房间意象居中,四号,粗体中间空一行 内容摘要凯特肖邦是十九世纪一位重要女性作家。其作品表达了新女性在身体、心灵和灵魂三方面的觉醒意识,表达了女性解放的主题,抨击了十九世纪夫权统治下的道德规范。本文以肖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房间”意象为研究对象,阐述“房间”意象的运用如何有助于刻画女性压抑心理,记录女性自我成长,和表达女性解放主题。本文拟用传记批评方法,结合肖邦进行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说明肖邦重复使用“房间”意象的内在动因,分析“房间”在妇女被动完成女性角色(妻子与母亲)过程中所具有的空间位置意义。并运用精神分析法和女性批评方法分析“房间”所具有的心理学意义,即在“房间”里女性经历了从压抑,觉醒到反叛的成长。再分析作家如何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伫立“房间窗前”,眺望远方这一场景来表达女性其女性主义呼声。最后,笔者认为肖邦作品中其他多次出现的意象,如女性浓密乌黑的头发亦具有研究价值。关键词:房间;女性角色;女性心理;窗 左对齐,小四号宋体,粗体附件6 (提纲例页),Are Books Obsolete?: The Prospects 题目居中,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 for Electronic Texts小四号字,加粗,下划线顶格, 左对齐, 倍距 Thesis StatementAlthough the recycling of plastic packag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 diminish the plastic waste stream, the excessive use of plastic packaging is difficult to justify from an environmental as well as from an economic point of view. 小四号字,加粗,下划线OutlineI. 一级标题加粗 Introduction II. The New Electronic Medium III. Advantages of Electronic TextsA. 提纲各级标题均为小四号字 For Publishers 1. Publishing on Demand 从二级标题开始依次缩进, 每一级标题序号与上一级标题的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对齐 2. On-line Publishing 3. Electronic TextsB. For Readers 1. Instantaneous Access2. Capacity to Read the Text in Different Ways3. Elimination of Storage Problems C. For Authors IV. Drawbacks to Electronic Publishing A. For Publishers B. For Readers C. For AuthorsIV. The Enduring Appeal of Books for ReadersV. Conclusion 本页不标页码附件7(参考文献例页)在三号字, Times New Roman 体状态下, 空1行居中,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Works Cited空5个字符Benjamin, Walter. “Blending Networks in Translation.” Hermeneus. 7 (2005): , Joan. Victorian Education and the Ideal of Womanhood. Totowa, NJ: Barnes and Nobel, , H.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 Thomas. “An Interview with Jorie Graham.” Denver Quarterly (1992): 79-104. Marcuse, Sibyl. A Surve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New York: Harper, , Adrian. “Singin’ in the Rain:A Hypertextual reading.” Postmodern Culture (1998). 25 June 2000<. >.丁家永. 现代教育心理学[M]. 广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龚春燕, 林允舒, 扬勇.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M]. 广西: 漓江出版社, 2004.王敏. 风格与气韵——雪莱《西风颂》三家译文之比较[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4): 55-58.文献排列顺序先英文,后中文;按照作者姓的字母或拼音顺序排列, 小四号, 倍距

老人于海中可能会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眺望

窗往外总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舒心,放下所有的烦恼和不适去自由的遐想,去释放我的心灵。所以我喜欢眺望窗外,去找回真实的自己。

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吃饭,上课。中午,也是如此。晚上更是如此。成天都沉浸在课堂与题海之中。一次课堂中偶然的心不在焉,让我与这窗外接下了不解之缘,让我感受到了它的魅力,不可抗拒。它能让我极力远眺,也能让我静静的凝望眼前的情景。却没有任何的约束感。

我常常伏在窗台,一个人,去与它共融,将自己完全的交给他,将眼睛完全的交给他,让他无形的话出窗外,去尽情的感受大自然的恩惠。有一天,它让我冲破烟雾,让我看到了成天烟雾迷蒙的空中的那一片蓝天,并告诉了我,那一片蓝的秘密。我知道了,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悲伤,原来我也只是一道风景。

我极力远眺,想看清他的真面目,但我做不到,它总是那么朦胧,沉浸在烟雾之中,是人不可捉摸。我选择放弃远眺,因为我的肉眼无法办到,我不能。但它出现了,它又告诉我,如果我选择放弃,那么我永远的成了别人眼皮底下的一道风景,失去了,就只能做别人的自己。我又抬起了头,决定与它共同去解开那神秘的面纱。

一天,两天,三天。。。。。。,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在接近它,又是隐约觉得我触摸了它,但它却还是烟雾缭绕,没有任何的变化。

终于,我累了,我的双眼告诉大脑,该休息了,就这样,我睡着了。

“天啊!那不是我吗?我为什么要呼唤自己?难道我不是原来的自己吗?”不,我快崩溃了,再想想,我是在梦里吗?嗯,对,也许,我顺手掐了一下自己,怪疼得。它走过来了,没有一点点空气的震动,它的步伐很轻,很悠闲,自然的样子,它张开双臂,身体缓缓浮起在空中,向空中那我未曾捉摸的烟雾中飘去,在那一刻,那团从未消散过的烟雾竟顷刻间烟消云散,那一片蓝天,终于呈现出了它真正的面目,我凝望着她,惊呆了,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悲凉。我再也承受不下去了。“这就是现实中的我吗?”我大吼,我要斗破苍穹,将他魂飞魄散,我要将它永不存在!

“太糟糕了!”真的,我醒来后发现全身都被汗水浸湿了,真是的!我不经意间抬起了头,却望见那一片蓝天就在眼前,而那成天缭绕的烟雾再也看不见了。

眺望中回首自己,去寻找真实的自己,眺望不仅仅是对远处风景的美感的欣赏,也是对心灵深处的细致探索,也许这就是人类眼睛存在的意义及其最好的归宿

眺望 窗往外总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舒心,放下所有的烦恼和不适去自由的遐想,去释放我的心灵。

所以我喜欢眺望窗外,去找回真实的自己。

每天,早晨起床,洗漱,吃饭,上课。

中午,也是如此。

晚上更是如此。

成天都沉浸在课堂与题海之中。

一次课堂中偶然的心不在焉,让我与这窗外接下了不解之缘,让我感受到了它的魅力,不可抗拒。

它能让我极力远眺,也能让我静静的凝望眼前的情景。

却没有任何的约束感。

我常常伏在窗台,一个人,去与它共融,将自己完全的交给他,将眼睛完全的交给他,让他无形的话出窗外,去尽情的感受大自然的恩惠。

有一天,它让我冲破烟雾,让我看到了成天烟雾迷蒙的空中的那一片蓝天,并告诉了我,那一片蓝的秘密。

我知道了,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悲伤,原来我也只是一道风景。

我极力远眺,想看清他的真面目,但我做不到,它总是那么朦胧,沉浸在烟雾之中,是人不可捉摸。

我选择放弃远眺,因为我的肉眼无法办到,我不能。

但它出现了,它又告诉我,如果我选择放弃,那么我永远的成了别人眼皮底下的一道风景,失去了,就只能做别人的自己。

我又抬起了头,决定与它共同去解开那神秘的面纱。

一天,两天,三天。

,每天都在努力,每天都在接近它,又是隐约觉得我触摸了它,但它却还是烟雾缭绕,没有任何的变化。

终于,我累了,我的双眼告诉大脑,该休息了,就这样,我睡着了。

“天啊!那不是我吗?我为什么要呼唤自己?难道我不是原来的自己吗?”不,我快崩溃了,再想想,我是在梦里吗?嗯,对,也许,我顺手掐了一下自己,怪疼得。

它走过来了,没有一点点空气的震动,它的步伐很轻,很悠闲,自然的样子,它张开双臂,身体缓缓浮起在空中,向空中那我未曾捉摸的烟雾中飘去,在那一刻,那团从未消散过的烟雾竟顷刻间烟消云散,那一片蓝天,终于呈现出了它真正的面目,我凝望着她,惊呆了,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悲凉。

我再也承受不下去了。

“这就是现实中的我吗?”我大吼,我要斗破苍穹,将他魂飞魄散,我要将它永不存在! “太糟糕了!”真的,我醒来后发现全身都被汗水浸湿了,真是的!我不经意间抬起了头,却望见那一片蓝天就在眼前,而那成天缭绕的烟雾再也看不见了。

眺望中回首自己,去寻找真实的自己,眺望不仅仅是对远处风景的美感的欣赏,也是对心灵深处的细致探索,也许这就是人类眼睛存在的意义及其最好的归宿...

你站在的山顶眺望,你可以发现,原来山林之间也散发着点点灵动,你可以与山齐高,你可以一览众山小,你可以尽收山中之美,你可以领略到登临绝顶的喜悦,你可以感受“飞翔”的感觉,你可以呼吸着美好的空气……此时此刻,你会感觉到,原来,真正的美来源于眺望。

“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灿烂的红霞,灼热的太阳,温暖的阳光,它并不是永恒的。

或许,在它即将消逝的那一刻,你可以试着做一个眺望的动作,这是,你仿佛能追忆那即将逝去的美好事物,或许,你还有一点新的发现;或许,你还能在此刻触发一点自己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在你登临绝顶的时候,在你站在高处的时候,你千万记得,你可以做的唯一一个动作在也不是单纯的“拥抱自然”,你也可以眺望,可以眺望,眺望着,眺望着……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来,一起做一个眺望的动作,一起发现新的美,一起感受不一样的事物,一起领略眺望之美的所在吧!

你站在的山顶眺望,你可以发现,原来山林之间也散发着点点灵动,你可以与山齐高,你可以一览众山小,你可以尽收山中之美,你可以领略到登临绝顶的喜悦,你可以感受“飞翔”的感觉,你可以呼吸着美好的空气……此时此刻,你会感觉到,原来,真正的美来源于眺望。

“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灿烂的红霞,灼热的太阳,温暖的阳光,它并不是永恒的。

或许,在它即将消逝的那一刻,你可以试着做一个眺望的动作,这是,你仿佛能追忆那即将逝去的美好事物,或许,你还有一点新的发现;或许,你还能在此刻触发一点自己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在你登临绝顶的时候,在你站在高处的时候,你千万记得,你可以做的唯一一个动作在也不是单纯的“拥抱自然”,你也可以眺望,可以眺望,眺望着,眺望着……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来,一起做一个眺望的动作,一起发现新的美,一起感受不一样的事物,一起领略眺望之美的所在吧!

自己想的才是最好的!高三了再要求多读点书也许不太好,但是作文训练一定要到位!打开自己的思维!当年我们写议论文,同一个题目一篇一篇地写,直到自己非常满意。

高考作文真的是可以练出来的,而且还不难,只要你的态度好,一切作文题到手里都会有很好的思路。

您好!《眺望远方,扬帆起航》的作文如下:如果说梦想是海洋上搏击的帆船,那么梦想就能感受风浪,如果说梦想是扬帆,那么它将将彼此的宿愿送达到你我的心房。

“你有梦吗?”有人会问。

当然,我会毫不犹豫的点头。

当你坐在窗台前,望着星星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的梦想?当你趴在床上时,你是否想过你的梦想?当你高唱“我的未来不是梦时”你是否想过你的梦想?有人会点头,但你是真的想过吗?以前的我在流沙般的时光里,对于玄幻小说可是情有独钟。

就算做梦的内容也是小说里的精彩画面。

为了小说,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

我开始慢慢的沉迷,晚上看小说看到凌晨一、二点,才意识到黑夜的降临。

直到有这样一天,在小说中看到这样一段对话:“你有梦想吗?”雷翔问到。

“当然有!我的梦想是打败天下所有的人,这是什么也无法阻挡的信念。

”长弓威自豪地答到。

到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也会有梦想,但我当时不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很纠结,也很不愉快。

因为我连自己的梦想的梦都不知道,我认为我没有梦。

第二天,我心情舒爽了许多。

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梦,就如找到了我的灵魂一样。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歌手,当我把我的理想告诉我的家人时,迎来的只是一阵哄堂大笑,首先第一个笑的是我的姐姐叶铭晖,她当时捂着肚子,笑着对我说:“就你那个难听的声音,还想当歌手,难道你不怕笑死别人吗?哈哈哈哈哈。

”我的心顿时破碎了。

但我很快又振作了起来,因为我认为人生就会有挫折,我们应该勇敢的去面对。

那天夜里,我将说有的小说书籍收集在了书柜里。

用钥匙紧紧的将柜子锁住,将钥匙遗弃在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我驾着梦想的帆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和梦想一起飞翔!我要让他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成功没有捷径,也许走弯路也是成功道路上的榜样吧!梦想在浩瀚长空高傲地飞翔,我将为他挡住所有的风浪,为将她送达到温暖的心房。

放飞梦想,他载着我的宿愿扬帆起航。

我眺望大海它是那样纯净而深湛那洁白的浪花让我深深地喜欢,留恋我眺望大海它是那样温柔而恬雅那晶莹的碧波让我充满安宁,感到欢喜我眺望大海它是那样汹涌而热烈那绵延的巨浪让我的心魂惊颤,振奋我眺望大海它是那样博大而无畏那不屈的惊魂让我渴望飞翔,搏击风雷

这套书共分十册,是由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选编。

全书命名为“大语文”其意味深长,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使语文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作为通常意义上的日常阅读,它也是一套有理由向所有热爱阅读的学生推荐的书籍。

这套读本可谓做到了文质兼美保证了选文的经典性,也是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一套富于挑战性的经典之作,可谓大语文、大视野、大格局。

本书《燃烧的心》之章节是高尔基写的一篇童话小说。

充满了浪漫之气质,体现了任务形象的善恶、美丑对比鲜明,自然景物描写的夸张而富有想象力。

故事开始设置了一系列障碍来考验我们的主人公,丹柯却在这些障碍面前表现出始终如一的高尚品格,他一心为公,又勇于实践,在族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丹柯果断号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向着希望前进。

在大雷雨来临时,疲惫的人们丧失了斗志,他们不去想办法战胜深林的黑暗,反而开始围攻引路的丹柯,丹柯孤身一人面对自然界与族人的双重“大雷雨”,却没有对走出森林的信念产生丝毫动摇。

尤其难得的是,人群的出尔反尔并没有让丹柯产生放弃继续为众人引路的念头,恰恰相反,他更加认定了如果没有自己,这些人”也许就会灭亡“。

于是在咆哮的雷声中,他毅然掏出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了通向希望的路径。

人们终于重新呼吸到了安宁、自由的空气,英雄丹柯的理想实现了。

我们要学习丹柯的那份 *** ,我们记住这颗伟大的心灵的同时也要记住高尔基笔下的丹柯。

《燃烧的心》教会了我们这个道理,年轻人丹柯之所以能够带领族人逃出森林,是因为他有一颗勇敢的心,而正是这颗心中的勇敢燃烧了希望,使他们战胜困难,改变死亡的命运。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小困难而停止脚步,望而生畏,这样我们最终将面临的是失败。

困难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可怕,正真可怕的是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战胜困难不是什么艰巨的任务,只要有希望,就能找到战胜困难的方法,有了勇气和决心,就能克服困难,释放自我。

抬头,看见天;低头,看见地;回头,看见过去;眺望,看见的是光明还是黑暗……——题记一日度一日,一年又一年,时间如流沙般的消逝。

正如朱自清所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多么希望可以不长大,又多么希望时间能凝固在这一刻,这样我们就永远接触不到黑色又恐惧的死亡。

这种烦恼从我爷爷去世的那一天就产生了。

看着那白骨,谁又能想到可亲和蔼的爷爷呢?看着爷爷70岁大寿的照片,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我既伤痛又害怕,我何尝没有这一天呢?也许“死亡”这两个字离我还很远,但又使我觉得离它很近,近到让我窒息。

我开始讨厌《西游记》,那些“长生不老”“转世投胎”的名词让我厌恶,若真有“投胎,长生不老”之说,我的爷爷呢?倒是把爷爷还给我啊!尽管我知道谁也无法听到我的呼唤。

我也明白生命是短暂的。

我又一次一次地告诉自己,不要想着死,不要想着未来,可是往往我总会梦见一个女鬼正张牙舞爪、血盆大口地向我走来,我总是在睡梦中惊醒。

这似有似无的烦恼天天缠绕着我,我越刻意地忘记,就越深刻。

时间呵,你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死亡呵,你让多少人看见了你满身的血腥。

一年365天,月月变,日日变,时时变,多少人在岁月的变迁中从婴儿长到幼儿,从幼儿长到少年、青年、中年,最后是饱经沧桑的老人。

我也在成长,谁能告诉我怎样去掉那片乌云,谁能告诉我时间会在哪一时刻停歇?这烦恼,谁也解不开。

是的,谁也解不开。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黄昏早早降临,独自倚窗而立,我眺望着远方…… 一 眼前的天空如同墨画,最后几只鸟儿匆匆归巢。

雁过无痕,却在心里留下一道道完美的弧线。

远处,烟,是那么美。

从远山蒸腾起来,笼罩在绵延的小山上,给他们又添了一份秀气。

炊烟,是高妙的,不知是谁在焚香,袅袅上升的烟,动静结合,虚实互动,炎凉互换。

遥望,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二 天色渐渐暗下来,天空染成了一块黑布。

四周都暗淡了。

此时一抬头,却看到了远方朦胧的灯光,闪闪烁烁,星星点点,像镶在暮色中的宝石。

近处公路上的灯,好象划开一道云汀,延伸到远方,一直到我心灵深处。

我扭开灯,不知道远方是否有人像我这样,心情也随灯光改变呢!他是否知道,有人这么钟情于远方的灯光呢?我这摇曳的灯光,是否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呢? 三 月朗星稀,举头仰望明月,她天生丽质,羞见人世。

启幕轻步而上。

回顾静寂,灯影憧憧,想表达她的美,无奈字句被风掀起,铿锵一地。

四 远方的火车在黑夜里穿行,灯光连成一串,像夜光的珍珠一样。

我也不知道拿什么来比喻它,只觉得好象自己也随着它移动,什么时候能把行李备好,去我最心爱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眺望 作文800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