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武汉科技馆与比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5:53:47

武汉科技馆与比较研究论文

几年来,武汉科技馆在坚持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科协系统横向联系、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利用现有设施,结合武汉市经济建设,开展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先后举办了“企业优化理论与技术”、“计算机应用”、“节能新技术”、“环境保护与管理”、“创造力开发”等多种培训班87期,培训科技人员达12000人。 武汉科技馆虽建馆时间不长,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但已初步显示出它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先后被武汉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列为“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汉市首批“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武汉市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基地”,1991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馆,1999年年初该馆正式被中国科协命名为 “全国科技馆科技展览教育工作试验点”,1999年12月7日被中国科协列为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郑州与武汉气候比较研究论文

这两个城市我都呆过,个人感觉要看天气,如果是晴天那么郑州冷,如果是阴雨、雪天气还是武汉更冷一些。总体上差异不大,综合来讲武汉要比郑州稍微暖和一些。

应该是比武汉冷,但是还是可以受得住的!零下10度的天气很少!

武汉比郑州冷,纯属扯淡! 冬天去郑州试试,冻得要死

武汉是老牌城市,城市建设武汉比郑州好很多,武汉交通及地理位置是比郑洲好,武汉有两江,有山有水的城市就有灵气,武汉有湿地公园,很多城市是没有的,武汉绿化植物的品种比郑洲好,武汉小学中学大学都比郑州办的好,而且出 体育 人才,医疗郑州无法与汉比,武汉比郑州 强太多了,武汉外省人河南人最多,郑州几呼没有湖北人去。 我是河南的,在郑州上的大学,目前定居武汉了。主要考虑就业环境和下一代教育 明显的感觉是,15年之前,我到过武汉四次,比较顺利,到过南阳市区四次,四次,郑州是喜忧参半,遇到过不少好人,也遇到过不少坏人,个人感觉还是武汉的包容性好些。 武汉,九省通衢之地,交通地位比郑州更重要。长江、汉水交汇于此,构成三镇。独特的地理结构,叫我怎能不选择在此居住? 郑州没有大江大河,只是平原城市。这些时常闹水患,令人不安。当然也希望郑州消除水患,越来越好! 肯定是郑州啊,起码是一线城市,环境好实力强大,远不是穷乡僻壤的武汉能比的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如果选择居住, 我理所应当会选择武汉。 一,武汉与上海是中国两个能称得上大的城市,它处在长江中游,九省通衢,地理位置优越,城市 历史 底蕴丰厚,它与广州一样,城市的包容性较强,故此,武汉自古文人汇聚、商贾云集; 二,武汉很早号称美国的费城,海外闻名,经济水平相对比郑州更为发达,外来武汉居住或务工,其生存环境优于郑州; 三,武汉学府与名校较多,文化氛围比较浓郁; 四,武汉的传统 美食 的种类优于郑州,无论在武汉旅居或工作,南来北往的人都能吃得来; 五,武汉湖泊众多,长江、黄鹤楼名扬天下, 旅游 资源远远比郑州丰富; 六,武昌、江夏山光湖色,植被郁郁葱葱,自然环境尤其优美! 七,武汉是长江中游及中国中部地区的翘楚,居住其中,心里倍有 大中国,大武汉 的自豪感! 这就是我选择武汉居住的理由。我家是河南的,选择武汉,交通方便,教育好, 旅游 休闲场所多,相对整洁,学生比例比郑州高,素质上就相对好一些 一个城市是否适合自已居住,主要受自然环境好坏,物价水平高低,交通是否便利,教育医疗配置情况,人际交往圈等众多因素影响,比较武汉和郑州的情况,我选择武汉。 要对两个城市有正确的认知才能选择 武汉跟郑州 都是中部城市 但是武汉要更大 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也是很明显的 我没在郑州生活过 只是偶尔出差从郑州中转 除了武汉夏天太热以外 我觉得没啥大的缺点 作为沿江城市 武汉可以说有山有水 相对湿润一点 我在郑州待就有点到了北方的错觉 有点干燥 另外武汉有中部最好的教育资源 985 211高校数量在全国都能排上号的 所以教育这块更优 医疗条件也是中部第一 从疫情爆发时就能看出 如果是在别的城市 可能有点控制不了了 就这样的医疗力量还是需要各地驰援 再就是吃的方面啦 河南多以面食为主 烩面 焖面 胡辣汤等 我承认好吃 分量也很足 但是多样性上确实差了点 所以对于爱 美食 的吃货来说 武汉要更包容一些 南北味都吃到 天南海北的都有在武汉做生意的 到来了各地的美味 武汉人本身也好吃 会吃 口味包容也愿意创新 而且武汉早点真的多 能让你至少一两星期不重样 武汉可不止热干面与豆皮哦 武汉虽然收入与城市规模有点不对等 但作为土著来说 节俭一点也不是不能活 来武汉的外地人中 河南人很多 但是去郑州的湖北人却很少 所以 很能说明了啊 营商环境更好一些那是肯定的啦 对郑州了解不多 不做点评 我是希望你能喜欢我家乡武汉 当大家普遍优选去武汉居住的时候,你一定要选择到郑州居住。因为,武汉有限的资源将被榨干,居住环境将变得可怜,而此时的郑州则是宜居宜业。这是人性利己论,也是生活辩证法! 事实上,武汉和郑州从生活的角度分析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中心城市,都是发达城市,都是中部城市,都是北温带城市,都是山水兼具的城市,都是面食为主的城市,都是交通便捷的城市,武汉临江,郑州临河,武汉有的郑州也有,郑州有的武汉也不缺。城市的大小其实不是决定宜居与否的关键,再大的城市你经常活动的空间也就那么一小块,再大的GDP规模属于你和你家庭的也就那么一小点,所以以城市大小,GDP多寡等说明哪个城市更加宜居没有意义。 决定一个城市宜居与否的有三点:一是城市文化与自己生活习惯的相融性,比如语言听得懂吗?饮食习惯吃吗?居住方式适应吗?等,这一点武汉和郑州有一些细微差别,比如河南话与湖北方言不一样,武汉吃米多一些,而郑州面食更多一些。二是城市地理和气候条件与自己身体 健康 的适配性,比如冬天的冷和夏天的热能否接受?城市潮湿和干燥情况是否能够适应?这一点武汉与郑州也有些许差别,冬天郑州稍冷一些,夏天武汉火炉更热一些,武汉潮湿一些,郑州干燥一些。三是生活所需的基础保障性和生活成本的高低。从基础保障上看两座城市没有差别,从生活成本上看武汉高于郑州。 综上所述,武汉和郑州究竟哪个更适宜居住不在城市大小和GDP高低,而在城市文化、地理、气候、生活成本、基础保障等与自己的相融性和适配性。如果我选择的话,我一定选择郑州,因为我离不开郑州烩面,哈哈! 肯定是武汉,不谈其它的,武汉有山有水,空气好。而郑州由于风沙大,导致环境卫生不好。医疗、教育、 科技 等也是全面超郑州。武汉有江南水城的灵性,而郑州没有。

上海与武汉疫情比较研究报告论文

这次疫情的规模比武汉还要打,但疫情的严重性比武汉要低。奥米克戎的这个变异株毒性下降,传播力在增加,传播速度很快,所以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增加了我们的管控难度,压力很大。目前来看,上海的救治比较平稳。

病毒发生了变异、传播的速度更快、潜伏时间较长、多数为轻症患者、后遗症不明显等不同,所以上海的抗疫方式跟武汉也有所不同。

因为这个城市的人口还是非常密集的,有的时候大家的人流量也比较大,所以疫情比较严重。

生活等基础物资同样要保证,使得隔离区粮油米面,蔬菜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重症急症要能及时就医。

武汉长春观与归元寺研究比较论文

说起武汉 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归元寺、洪山宝塔、长春观、清凉寨等武汉标志性建筑。武汉,简称“汉”,中国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以下是中达咨询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武汉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武汉 建筑——归元寺归元寺简介:归元寺(Guiyuan Buddhist Temple),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由白光法师于清顺治15年(公元1658年)兴建。被誉为“天下祈福最灵寺”。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归元寺现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现有僧人数十名,住持为隆印法师。归元寺南院主体建筑是罗汉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二年(1852)毁于兵灾,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1902年完成,至今有二百年历史。著名景点有藏经楼、罗汉堂等。武汉 建筑——归元寺归元寺建筑历史:初建归元寺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败屡兴。是清顺治十五年(1658)浙江僧人白光、主峰来此创建的。修缮重建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新中国以来,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文物古迹,不断对归元寺进行维护修葺,使归元寺的面貌为之一新。从1973年至今,归元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武汉 建筑——归元寺归元寺建筑规模:寺院大小归元寺现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现有僧人数十名,住持为隆印法师。寺内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被称为“汉西一境”。这里还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归元寺以建筑完美、雕塑绝妙、珍藏丰富而声震佛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许多外国游客包括各国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等都曾先后来此观赏,并分别向该寺赠送礼品。归元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地全国重点佛教寺院。现为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这里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是“汉西一境”。建筑风格归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罗汉堂三组主要建筑,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北院的主要建筑是藏经楼,是一座两侧五开间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5米,顶为大脊,鱼角搬爪,飞栱飞檐,古朴玲珑;当面为四柱通天,双凤朝阳,五龙戏珠。整个建筑精巧壮观,金碧辉煌。这里藏有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像、法物、石雕、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国内收藏佛像较多的一个佛寺。1935年太虚法师出访缅甸时,仰光的佛教徒赠他一尊1吨多重的玉石雕成的释迦牟尼佛像,就供奉在这里。这种佛像在我国只有三尊,其他二尊分别列供于北京和上海。藏经阁里收藏的佛经有:清代《龙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碛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频伽藏》一部。另外还有两件珍品:一是清光绪元年(1875),湖南衡山69岁老人李舜千书写的“佛”字。“佛”字是在长宽不超过6寸的纸上,由《金刚经》和《心经》原文共5424个字组成。每个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用30倍放大镜看,笔力挺秀,是书法珍品。另一件是武昌僧人妙荣和尚刺血调和金粉抄成的《华严经》和《法华经》,字体娟秀,堪称精品。1948年,杨树谋题归元寺寺大士阁联。归元寺南院主体建筑是罗汉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二年(1852)毁于兵灾,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1902年完成,至今有二百年历史。民间有句谚语:上有宝光(成都),下有西园(苏州),北有碧云(北京),中有归元(武汉)。是说这四个寺院的五百罗汉堂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塑像的精华。中国汉地佛教供奉五百罗汉是从五代时开始的。当时,吴越王钱氏在天台山方广寺造五百铜罗汉。五百罗汉的名号,最早见于五代的《复斋碑录》,惜今已不存。另有南宋绍兴四年(1134),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将五百罗汉一一起名造姓。归元寺的罗汉堂布局成“田”字型。四个小天井给庞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罗汉依“田”字排列,殿堂里尽管安放了五百尊尊者塑像,却没有拥挤之感。这种建筑格局既巧妙又合理。这里的五百罗汉是湖北黄陂县王代父子用九年时间塑成的。黄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乡,有悠久的泥塑传统,技艺娴熟,艺人辈出。工艺上采用“脱胎漆塑”,又称“金身托沙塑像”。罗汉堂外侧地藏殿内,供奉着地藏菩萨。殿内的木刻神龛为佳品,其间斗栱飞檐,鱼度搬爪,双凤朝阳,飞龙滚柱,浮雕垂柱,花草人物,均极为精巧玲珑,为国内少有的艺术珍品。中院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该殿初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后经多次维修。现大雄宝殿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两侧为其弟子阿难和迦叶。释迦偏袒左肩,结跏趺坐,庄严静穆。佛像后背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五龙捧圣”的图案。佛像前还有韦驮、弥勒、地藏像。佛像后是一组海岛观音像。只见海岛观音赤足站立,左右侍立着一龙女和童子,背后是一面高达八尺的泥塑悬崖峭壁,足下碧波万顷,怒涛汹涌。整个塑像向前倾覆。人们仰视上去,只见观音衣袖似在飘动,正在汹涌的波涛上迎面向你走来,增加了宗教艺术的感染力。佛像前的供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木刻珍品。武汉 建筑——归元寺归元寺建筑景点:藏经楼北院的主体建筑是藏经楼。藏经阁1920年至1922年兴建,是一座两层五开问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5米,顶为兽头大脊,鱼角搬爪,斗拱飞檐,古朴玲珑,当面为四柱通天,双凤朝阳,五龙戏珠。整个建筑、门扇窗牖,涂朱绘彩,刻画镂雕,精巧壮观,金碧辉煌,是武汉市唯一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物。这里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象、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等。藏经楼收藏的佛教造像有来自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炳灵寺及各地千佛洞的石佛、石刻。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有鎏金、银、铜、石刻、木刻、瓷塑、泥塑、牙雕、玉雕等多种质地,还有一些是东南亚各国的赠品。是国内收藏佛像较多的一个佛寺,部分文物是国内外少有的珍品。如藏经阁正厅陈列的一座玉石雕成的释迦牟尼佛像,重一吨多,雕工细腻,技艺精湛,是1935年太虚法师访问缅甸时,仰光的佛教徒赠送给中国的。象这样精美的玉雕佛像,国内仅有三尊,另两尊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再如南北朝时埋藏的石刻观音像,姿态轻盈,髻结敞胸,身佩缨络,手携净瓶,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还有两尊红木雕刻的达摩像,是清康熙初年的木雕精品,两尊像,一坐一立,富有个性,生动表现出达摩面壁九年,闭目冥思、超然物外的形态。藏经阁里收藏的佛经有:清代《龙藏》部,共714函分作48个柜子储藏。宋代版影印本《碛砂藏》一部,计593函。清末民初上海印《频伽藏》一部(缺“寒”字一号)。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版《续藏》和《大正藏》各一部。此外,还有两件令人惊叹的珍品:一是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南衡山69岁老人李舜年书写的“佛”字经,这个“佛”字是在长宽不超过六寸的纸上,由《金刚经》和《心经》的原文共5424个字组成。每个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若在三十倍放大镜下观看,每个字都一丝不苟,笔力挺秀,实乃书法珍品。另一件是民国初年(1915一1924年),武昌僧人妙荣和尚刺血调和金粉抄成的《华严经》和《法华经》,字体娟秀,堪称稀有。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武汉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加速,加强对地名的规范管理工作显得日益紧迫。文章以武汉地名为研究对象,归纳出武汉地名的四种结构形式,即“专名+通名”型、“专名”型、“附加”型、多层结构型;并概括出武汉地名的六种命名方法:说明法、借词派生法、形象命名法、缩略法、借词转化法、谐音雅化法等。从而进一步总结出武汉地名的命名规律及其反映出的武汉地域文化特点,并对武汉地名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相关意见。关键词:地名 结构方式 命名方法 地域文化地名是一定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约定的专有名称,是历史的产物、地理的反映,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简单地说,也就是地理实体和行政区域的名称,地理实体和行政区域名称构成了地名的两大组成部分。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曾说“文化既包括显性式样又包括隐性式样”,地名也就是隐性式样和显性式样的综合体。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复杂的地名现象看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外部也就是地名的物质材料——语言文字形式及结构形式,是作为地名的显性形态而存在的;地名系统的内部主要由与文化、社会、历史、地理、生活发生联系的多种因素构成,是地名的隐性内涵。地名的显性形态是隐性内涵的外化,要受到隐性内涵的种种限制、规约;同时通过对地名的显性形态进行描写、分析,可以较准确地把握隐含在其背后的种种观念,从而揭示地名与文化的深刻关系。一.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地名首先是一种语言现象,其结构形式是指从词或词组的结构平面来观察其结构组合的项以及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与层次,是横向平面的、静态的共时范畴的概念。下面结合1990程干庭的《武汉地名志》以及2010搜狗语料库中收录的最新语料分析武汉地名的结构形式。地名的出现经历了从单音节向双音节及多音节发展的过程,这与汉语词汇化、双音化有关系。起初的结构方式复杂多样并无固定的词汇结构模式,后来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了“专名+通名”的结构形式,它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地名的指位和指类功能,即专名指“位”指示某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或者人文地理特征,通名指“类”指示某地的地理性质、地理类型,专名通名便于区别和识别不同位置、不同性质的地理事物。通名如“街、道、巷、村、路”等,专名如“天门墩”、“桂子山”、“街道口”等。现代武汉的地名也是在“专名+通名”这种基本格式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现代武汉地名从这一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专名+通名”型、“专名”型、“附加”型、多层结构型。1.“专名+通名”型.专名为简单的结构类型这种类型中的专名由单纯词、合成词或者词组构成。(1)单纯词作专名:该类型多为双音节地名,专名由单纯词构成,多保留古代汉语单音词特点,在语法功用上相当于一个词。如花山、双墩、猴山、汉江等。(2)合成词作专名:其中发现名词作专名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动词次之,形容词的数量最少。a.名词:金鸡山、竹叶山、龙灯堤、白沙洲b.动词:建设路、复兴村、团结村、解放桥c.形容词:快活岭、崇仁路、汇通路、幸福村(3)词组作专名:a.偏正结构:十里铺村、白沙洲大桥、升官渡小区b.述宾结构:循礼门、归元寺、打网台、兴华路c.主谓结构:石榴红村、诸葛祭风台、刘备郊天台d.并列结构:武汉法国街、东风阳光城、湖北东湖大厦e.数量结构:一一六街、一二一街、二七花园、八一路.专名为复杂的结构类型这种结构的完整形式为“专名+通名+通名”。“专名+通名”作为一个整体转化为另一个新地名的专名部分,原通名的指类功能消失,附加其他通名形成“转类地名”,原地名多为路标性地理实体,新地名在其附近。如金珠港湾、莲溪寺路、团结村路、解放公园路等。2.“专名”型一个地名中只有专名成分,省略了通名部分,一般来说是种不完整的地名形态。近年来由于人们为包装产品求新求异,使得这种地名迅速增加,常见于各种楼盘、公寓的名称中。这类地名多为四音节词,且“2+2”型要远多于“1+3”或“3+1”,赵元任分析原因为3+1的3多为2+1或1+2,仍能造成2+2的效果。如银湖翡翠、山水星辰、华城新都、澜花语岸等。3.附加型附加型是指把表数字、方位、大小新旧等性质的语素粘附在通名或某一专名及原地名前。附加语素起定位作用,位置不定,一般分前置、后置两种类型。其中较能产的附加成分是表方位的“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及表性质的“大、小、老、新”。如西港、东港、东湖、老北湖、小洪山、大郭湾等。4.多层结构型一般多为“专名+通名+专名+通名”,由“专名+通名”型叠加而成,前后两个“专名+通名”分别表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地段,这是应地理实体数目增加的需要,在原地名基础上增加区别项的结构形式。如四官殿仁海路、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中华路汉阳门、蔡甸三眼桥等。二.武汉地名的命名方式及特征意义地名的命名方式是指造出、发展出地名的途径,是对地名的扩充方式在纵向平面的动态考察。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归纳武汉地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说明法、派生法、形象命名法、缩略法、借词转化法、谐音雅化法等。地名的意义主要包括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基本意义主要是指地理实体的类型、方位、范围等;附加意义包括特征意义和隐含意义,特征意义指该地的自然景观、经济文化背景、历史人物事件等,隐含意义指人们在命名地名时对该地的认识及寄寓的愿望。1.说明法说明法是指大量地名通过其命名方式可以立知其命名意义,或是表明地理位置起到标记作用,或说名该聚落地居民的姓氏,或说明该地盛产的资源或曾作为生产、商贸交流、宗教祭祀场所的历史背景。该方法在武汉地名中运用最广。说明地理方位地名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与地理位置、方位无法解开的渊源关系,地名最为突出的功能即为标记作用。在武汉地名中有许多这种以地理方位命名以说明地理位置的例子,如“沿江大道、拦江路”标明在长江边上,洲尾街、洋湖大道、堤后街、上堤前街等均属此类。说明人口姓氏及来源在古代常常人的姓氏得源于地名,如古代诸侯大夫的封地采邑等。据清代黄本骥《姓氏解纷》中收单、复姓3795个,按照书中解释约有一半以上的姓氏是以“地”为姓,包括封国、封邑、食采、出生地、祖籍等。现代地名也有以古封国、古村镇来命名的,如湖北随州市(春秋随国)、鄂州市(楚鄂王封地)、樊城(古代樊国)等县市的得名。但后世往往出现地因居于其地的氏族而得名的现象,这多与氏族的迁徙有关。这种命名方式在武汉的聚落名中最为常见,如马家庄、陈家湾、熊家台、徐家棚等,反映的是最初驻足该地始建村民的姓氏。再如很多聚落往往包含两个姓氏,如乔木湾、程杨湾、尤李村等,反映的则是该聚落主要的姓氏包括两大家族。说明手工业、商贸发展、宗教建筑武汉出现了不少因行业命名的地名,如筷子街、玻璃街、洋油坊、打扣巷说明这些地名曾经作为手工业生产基地兴盛一时;再如高坡店、叶麻店、十里铺、孟家铺、张家铺这些通名为“店”、“铺”的地名反映该地曾作为商贸集市而存在;再如火官庙、龙王庙、长春观、四官殿、青菱寺、归元寺则折射出该地曾经、现在作为宗教场所的信息。说明军事设施、官署衙门武汉以旧官署衙门、文化设施、军事设施及编制命名的地名也较为突出,如察院坡、抚院街、都府堤、粮道街等传达出武汉历史上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再如御书楼、学府街、崇文坊、文昌阁等说明武汉是一座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城市;如辎重营、汉防营(今汉防街)、戈甲营、广埠屯等说明武汉在历史上作为军事重镇的地位。说明对生活的美好愿景这类地名多含褒义色彩,表吉祥、发家发财的美好寓意。如地名祥和苑、升官渡、怡博苑、仁寿路、吉庆街、平安路等。2.派生法派生法主要是由原生地名附加某种成分派生而出新地名的方法,既无需另起炉灶又点名地理方位。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类地名也日渐增多,最为常见的演化关系就是“对称地名”和“联称地名”的产生,此外还有附加序数词的方法。对称地名主要是附加“大中小、南北、上下、新老”等词义相反相对的反义词。如知音东村、知音西村,上堤前街、下堤前街,下钱东村、下钱西村等。联称地名通常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原生地名各抽取部分缩略合成一个新地名的造词方法。如武汉市的得名就是“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减缩造词后的结果,再如其他宋徐湾、肖陈湾、程杨湾、尤李村等都可看作是联称地名。附加序数词通过在“街、道、巷、路、村”等通名前附加序数词,形成序列化数字地名群。如康居系列的“康居二路、康居三路、康居四路”,古田系列“古田一、二路”,再如将军一路至七路、常青一路至四路,将东西湖吴家山地区的一支沟至九支沟改名为一清、二雅、三秀、四明、五环、六顺、七雄、八方、九通等路名。3.借词转化法借词转化法是指很多地名中往往借用别的名称转化而来,并加上一定的通名,多起纪念意义,也是运用名词联合短语构成的“熟悉陌生原则”的典范,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把与武汉密切相关的如由人名、事件名、典故、其他城市名转化命名一些街道聚落。a.人名:中山路、黄兴路、张之洞路、张自忠路、张公堤b.事件名:二七街、八一街、首义路、广埠屯、九女墩c.典故名:钟家村、落驾山、卓刀泉、梳妆台、楚望台d.城市名:北京路、广东巷、四川路、江西路、福建路a中分别为缅怀孙中山、黄兴等人;a中为纪念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武昌起义、广埠屯源于明代楚王的仓库名广埠及屯田制、太平天国起义;c中为追思高山流水、楚庄王平叛、关羽卓刀、万历太后礼佛、楚王朱桢不忘父恩;d中现象在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4.形象命名法形象命名法是在武汉地名的命名中多使用比拟的方法,即借助想像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如金鸡山、狮子山、元宝山、凤凰山等。比拟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造像“,创造情景或景象引起人们的联想。5.缩略法缩略法是从中国的古籍经典中提炼压缩有关含义赋予地名古雅的文化内涵。如一元路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义。与一元路平行的还有五条路,直通二至六码头。为相互对应,“二曜路”路取“日月光曜”之义;“三阳路”取“三阳开泰”之义;“四维路”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义;“五福路”取“寿、富、康、德、命名为五褔”;六合路”取“六合同春”之义。6.谐音雅化法谐音雅化法是指原来本地有一个名字,但是比较俗气不雅,往往以接近的语音所代表的高雅化的词语来命名这个地方的地名。如武汉的积玉桥,原称鲫鱼桥,后谐音雅化为积玉桥。同样的还有武汉的珞珈山原名为落驾山,“落驾”与“珞珈”二字谐音,寓意当年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三.武汉地名与地域文化地名是文化的镜像与载体,并与文化的共生共变,地名的命名总是有它独特的由来和含义的,也总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武汉地名充分体现了武汉的地形水文以及历史文化特色。1.武汉地名与水文地形多湖、多湾、多墩、多桥,约占武汉地名的13%。武汉素有“百湖之市”之称,众多的湖泊和河流,几乎曾占据了武汉整个地域。含桥、口、渡、湾的地名非常的多,这也反映出武汉市的水系比较发达。众多含墩、台、塆的地名则说明因为湖泊众多,人们为避水害需筑堤围湖并垒土为墩,以营建居室,形成聚落。多“场、坝、坪”说明武汉地处江汉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人口集中,聚落密布。2.武汉地名与移民文化武汉地名成了“江西填湖广”的一部“活教材”。相比较其他城市的地名,我们发现武汉地名中含有姓氏的特别多,这些姓氏地名多是从明朝开始有的,且其祖先多为江西人,如杨家湾、尤李村、马家庄等。这与从明初开始明末清初达到高潮的人口大迁移有关,“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是这一地名现象的最好注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人的宗族家庭观念,而武汉山水阻隔的地理环境更为血缘族群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3.武汉地名与历史传统荆楚文化武汉是荆楚文化的腹心也是荆楚文化重要的传承地,在地名中也可见一斑,体现出荆楚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如经典故事类,与高山流水有关的“钟家村、琴台路、知音路”,与楚庄王有关的“落架山、鼓架山、清河桥”等。三国文化武汉在三国时期属于吴国,称为夏口,苏轼《赤壁赋》中“东望夏口,西望武昌”的夏口即武昌,武昌是现在鄂州市的鄂城县,至今武汉地名尚留三国印记。a.与关羽有关的:卓刀泉、洗马长街、藏马洞、关帝街b.与鲁肃有关的:鲁山、鲁山城、白马洲、鲁肃湾等c.与三国故事有关的:如诸葛祭风台、刘备郊天台等。4.武汉地名与世俗文化一个城市的大街、大道多由政府、文人来命名,但是小街小巷多由市井乡民随意命名,并流传下来,这类地名往往能够反映城市的世俗文化。如搞条街、杨簸箕湾、王麻子河、光秃岭、新屋熊等,名虽不雅但却折射出武汉人豪爽直率的性格特征。而如仁寿里、升官渡、平安路等则反映老百姓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5.武汉地名与时代发展如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一系列地名如首义路、民主路、民权路、民生路等;与殖民统治有关的梅神父路、巴黎路、洋园、渣甸路、猪巷地名的演变等。进入新中国后,前进村、向阳村、跃进村、红卫村等带有浓重时代气息的地名在武汉也十分常见。由于近年来武汉与台湾交流合作密切,出现大量以台湾的市、县名做专名的地名,如台北路、高雄路、澎湖路、马祖路。四.结语综上所述,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具有标志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地名与语言学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地名的结构形式以及命名方法的归纳,我们可以总结出武汉地名的命名规律及其反映出的武汉地域文化特点。地名是时代的标志,地名常常随着自然环境的沧海桑田、时代更替、人口迁移、科技发展、经济进步、文化繁荣而发生更改,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地名。但是另一方面地名的产生发展变化却往往滞后于自然地理以及人文社会的变化。武汉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做好地名的管理规范工作有助于确保城市中系统内信息交流机制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城市地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并有助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高与升华。一方面要保持地名相对稳定,能不改的尽量不改;如若必须更名,应审慎地把握武汉地名的命名规律进行科学论证;无论更名与否,都不能切断历史文化血脉。另一方面要努力解决重名现象、一个地名多种书写形式,做好地名标志以及地名工具书的编撰工作,将武汉地名“数字建设”。

说起武汉长安建筑,最为有名的就是归元寺、洪山宝塔、长春观、清凉寨等武汉标志性建筑。武汉,简称“汉”,中国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以下是中达咨询为建筑人士整理相关武汉建筑资料,具体内容如下:武汉长安建筑——长春观长春观简介:长春观,中国著名的道教场所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该地区现存的唯一此类建筑,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道观坐落在武汉市内双峰山南侧,传说道教的祖师老子曾经在这里停留,早在公元前3世纪这里就开始有道教建筑出现。元朝时,全真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丘处机来到这里修炼和传教,使它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因为丘处机被称为长春真人,所以道观就称为长春观。 自建立以来,长春观的影响就不断扩大,在明朝和清朝又继续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它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山门、灵官殿、太清殿、三皇殿等,布局紧凑,规模宏大。在观内建筑七真殿旁边,有一处功德祠,墙壁上镶嵌着一幅天文全景图,是著名道士立理安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对研究古代天文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现在,长春观不仅是当地的道教活动中心,还是景色优美的旅游胜地,每年有许多游人和信徒前来朝拜。武汉长安建筑——长春观长春观建筑历史:武汉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蛇山)中部,是我国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为历代道教活动场所。称“江南一大福地”。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北宋期间,双峰山建有元庆观,嗣承江西阁皂符箓金丹教义,布施于鄂州,为天师道扬,元初在此建长春观。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曾进行维修和重建,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战火。同治二年(1863年),龙门派十六代传人何合春自武当山来此,发愿重修长春观。他得到官员和士绅的赞助,募得款项,仿明代建筑模式,以斗拱铆榫纯木结构重修三皇殿、紫微殿、玉皇阁、来成楼及殿后登山石级,使殿堂焕然一新,“庙貌森严,回复旧观。”民国14年(1925年)侯永德任监院期间,得到督军萧耀南士族项竹坪的损资而修藏经阁。1926年北伐战争中,北伐军叶挺独立团驻扎在长春观,这里成为前线指挥所。藏经阁、来成楼、三皇殿均遭炮弹击损,后由省主席夏斗寅出资恢复原貌。1931年,侯永德道长又谋得夏斗寅的支持捐资,对道观进行大规模的修缮,长春观建筑群格局终于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对原在黄鹤楼旧址的吕祖阁拆迁,遂由政府拔款,将吕祖阁的神像等迁入长春观,并对长春观进行维修。“文化大革命”中,长春观受到冲击,神像被捣毁,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82年政府拔款,重修长春观殿宇,重塑神像,1984年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并对外开放。该观建于元代,为邱处机门徒所建,以纪念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龙门宗的创始人丘处机(公元1148年-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之劝德。始称“长春观”。长春观历史悠久,道学渊源,被武汉市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一座道教修身养性、礼神朝真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处风景清幽、建筑典雅的游览胜地。其历史悠久,风景清幽,山势峻美,福地洞天,就连远在江西的庐山历史上也设有长春观的下院。武汉长安建筑——长春观长春观建筑布局:前殿后庑门廊过道更臻于完善,形成一个分为左、中右三路依山势而上、层层递进的建筑群体,结构严谨,布局得体。中路主体建筑为五进:灵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古神坛、古先农坛,两坛之间为“地步天机”和“会仙桥”。右路为十方堂、经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阁和藏经阁等;左路为斋堂、寮堂、邱祖殿、方丈堂、世谱堂、纯阳祠等。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斗拱飞檐,梁柱栏板和殿内神龛的雕刻,细腻生动,精致典雅,具有典型的湖北道教建筑艺术特色。武汉长安建筑——长春观长春观建筑景点:灵宫殿为长春观山门,坐北朝南,红墙黛瓦,额嵌砖雕,牌楼式殿面,洞开三门。殿内正中供奉王灵官像,两侧供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护法元帅。王灵官为道教护法神,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统领百万天将神兵镇妖伏魔,被玉皇大帝封为“都天纠察豁落先天主将”。老百姓称其为:“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太清殿重檐歇山,宝瓶压脊,翘角舒翼,雕梁彩绘。殿内正中供奉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左奉关尹子文始先生,右奉南华真人庄子。太上之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退藏于密者,清净自然之修也,包罗万象,先儒谓老君之学,合易经阴阳变化之理,故世间以老易并称,其著作《道德经》为万古明灯,大无不包,细无不微。老君圣号甚多,有太上道祖,无极老祖,三清道祖,道德天尊等等,与庄子合称“老庄”,与黄帝合称“黄老”,其道德理义为道教之根本和基石。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归元寺,有悠久的历史

武汉黄鹤楼与岳阳楼比较研究论文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天下三大名楼之一其它两楼分别为岳阳楼、滕王阁。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楼共五层,高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 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共同点都是名楼,留下了很多诗词歌赋 岳阳楼纯木结构,比较还原真实, 黄鹤楼高·大.但是是现代的水泥砖木结构 在上面做了点修饰!里面还有电梯,显得非常格格不入.

我住岳阳,在武汉学习··在我看来两者没什么不一样···不过现在岳阳楼重修了景区··范围扩大了不少··还是有点看头得···

最起码所在的地方不一样嘛一个湖南一个湖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