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毕业论文世界

发布时间:2024-07-08 03:39:19

毕业论文世界

1、三观通常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2、世界观:是人从自身向外看,从各个角度审视外部世界的各种现象、问题,从而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视角!3、价值观:是人向内看自己,审视自我,评估自我、肯定自我,建立自己的价值尺度,再向外评价与自己发生联系的人、事、社会、世界之间的各种关系、各种现象、各种问题的视角!4、人生观:就是人思考作为“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视角!5、三者的关系:(1)世界观向外看,价值观向内看,人生观往人的终极意义上看!(2)世界观培养格局和心胸,有助于拓宽人的视野;价值观起于思考,作用于行动,终于评价,是社会的主流导向,也能反作用于评价个人;人生观思考人自身,围绕人自己转圈圈!(3)人生观让人认知自我;价值观让人评价自我和他人;世界观让我们看待和评价世界!

毕业论文尽量不用国家、世界等大范围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一个小而具体分析对象,比如一个小地区、一个公司、一种现象。

尽量不用浅析XXX、论XXX等等非常宽泛的词语。直接明确论文要研究都对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理科论文

理科论文正文也是由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其写作方面的特殊要求也是由其内容来决定的,绪论部分是理科论文的起始部分,要向读者交代课题研究的来龙去脉,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的情况、目的和背景;课题的性质、范围及其重要性。

对课题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理论分析和依据,研究设想、方法和实验手段,研究成果和结论等。理科论文本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观测和实验方法、仪器设备、材料原料、实验和观测结果、计算方法和编制原理、数据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图表、理论分析、公式推导、形成的论点和得出的结论等。

大学合格的毕业论文如何写?

艰辛而又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大学合格的毕业论文如何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合格的毕业论文如何写?

本科专业(含本科段、独立本科段)自考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科类专业一般为毕业设计、医科类一般为临床实习)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相同专业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本科专业自考生这一特定群体,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2)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3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基本格式:一般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4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3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所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总之,撰写毕业论文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对于缺乏写作经验的自考生来说,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考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虚心向指导教师求教。

毕业论文怎么写

一、做好研究调查

围绕主题,制定计划。你需要弄清自己要在论文中提出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进行研究调查。你要先写一份计划书,其中应当包括整个研究的进展步骤和要需要完成的任务(比方说:9月20日前找到10份资料,10月15前完成初步的研究)。

一次只处理一个论点。不要试图一次把你的'主题搞定。 对整个主题有一个大概的感觉,为你需要了解的东西建立一份大纲。之后每次处理一个论点,在完成初稿之后,你就不难发现论点之间的联系。整理好使用的参考书目和资源。这条是弥缝自己添加的。你所参考的书目和资源都应该整理存放好,第一是为了方便再次查阅;第二是论文结束时写参考资料时不再需要重复去找这些资源。

除了网上查找资料外,你可不要忽略身边能利用的人力资源。你的同事和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可能会给你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资料。所以不要浪费了哦!

二、提前开始写作

提前开始。很多人却总拖到最后期限才着急起来,却常常不以为然。现在期刊都是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截稿。所以你要写论文就应该提前制定好计划,如两星期研究,两星期写作,两星期定初稿,剩下一些日子审稿和校对。写作期间,你可以设定每天完成的字数量(五百字是可行的,一般不超过一小时就能完成——一篇博客短文也差不多这个字数),设定结束的部分——当天停笔的位置应该是你第二天开始写的时候容易重拾思绪的地方,以免线索中断。

文章大纲。文章大纲可以说是你的思维导图,是你的文章将涉及的一系列要点,是你论述的目的,是你完成作品的大致面貌——甚至,如果你思路清晰,文章的第一段也可作为大纲将中心内容揭示,并看出写作脉络。不管是以哪种形式,一个有效的提纲能帮到你很多。写的时候它能作为检测进度的尺子,能作为提醒,帮你确定文章是不是已涵盖了在列提纲时你想要表达的那几点,当你思绪凌乱时,它还可以提示你。一个好的提纲让你写作更加灵活,不用拘泥于从头写到尾,如果你的思绪到那了,而且研究充分,可以先写你已经准备好的要点,比总考虑类似第七页还没决定写什么呢,我就不能先写第六页的问题要强多了。最后,手头上有个计划能帮你锁定目标,实现写作目的,而不是“想到哪写到哪,以至不知所云了”,这正是许多作者正在做的事情。

从中间开始。不同作家写作时面临的同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想不出来如何开头。与其盯着一个空屏幕看到视网膜脱落,绞尽脑汁去想一个充满敬畏激情和意义深远的开篇,还不如跳过开头的介绍,直接进入第二段。当你完成后面部分,你随时可以回来写出一段放在第一段——不过接着,你可能发现其实没必要这么谨慎,你会发现,第一段往往是文章最弱的部分,相较于其它有意义的功能,它更常作为进入主题的暖身。

不要剽窃。因为现在正规的杂志基本都会检测抄袭率的,抄袭别人的文章一般发不了正刊的,所以建议你自己好好写作。或者咨询我们如何写作,我们的责任编辑也会告诉你的。

写完文章后,重审你的文章至少一次,注意力集中在核查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是不是都实现了你预设的目的,你期待读者从文章里读到什么,产生怎样的感情,你的每句话可以帮你实现吗,可以让读者充分理解吗。每句话都应指引读者的思维奔向你的结论。

校对校对。校对是一项完全与重审分离的工作,而且是你在明确文章“结束”之前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情,这时你该好好注意语法了——明确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和动词,而且搭配正确。更正所有的拼写错误,特别是文字处理器检测不出来的。充分利用文字处理器,但在校对过程中这只是开始,而不是最后步骤。一个很好的技巧是从后往前校对——先看最后一个单词,接着是倒数第二个,然后倒数第三个,以此类推。这样可强迫你的大脑脱离原先的文章顺序注意每个单词,意味着不受你记忆中想象的该写什么的干扰,看到你真正写下的东西。

做点总结。别把“总结”和“摘要”混为一谈。文章的最后一段或两段应是你的论点最出彩的地方,千万不要老调重弹,只是重复文中的观点。你可以解释你的研究发现,提出你对文中数据的理解,描绘未来研究的前景,或指出在你文中出现的事实的意义及重要性。结论应是论文的最强音,而不是软弱的摘要重述。

世界史毕业论文

世界历史中的近代社会形态变化研讨范文关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内因说”和“外因说”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世界历史的视野,是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变化需要遵循的根本方法。 近代西方的重大变化是了解近代中国重大变化的重要的外部条件。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历史开始成为世界历史,西方资本展开了向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地处远东的中国成为西方资本青睐的重点对象。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东方是由西方‘发现’并带入历史的”[1](P79)。与此同时,近代中国是在西方枪炮的胁逼下“被全球化”的。基于世界历史的视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是影响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主要原因。 一、鸦片战争前的西方 众所周知,中国曾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长时期领跑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的贡献。15世纪以前,中国商品生产的发展程度远高于西欧,即使到了19世纪初,商品生产和流通仍然生气勃勃,非西方所能逾越。费正清是这样描述的,1800年的中国,庞大的中国航运船队来往于长江及其支流,而千百条大小船只航行于中国沿海,把南方的水果、糖和手工艺品运到满州,而将那里的大豆和毛皮运到南方。 早年一位英国观察家曾经计算过,19世纪40年代长江口上海港的货物吨数超过伦敦港,而当时伦敦已是西方贸易的中心。[2](P59)根据麦迪森的考证,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经济构成的比例也从22.3%上升到32.9%。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总量从占世界总量的22.9%上升到36.6%。[3]可以说,直至19世纪初,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但这一切,毕竟只是最后的辉煌罢了。而此时的英国正在冉冉升起。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英国不仅迅速超过了远东的中国,也超过了欧洲大陆诸国,率先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虽然直到16-17世纪,英国还是一个封建农业国,但18世纪下半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业革命在这个国家首先发生。 工业革命始于毛纺织业,进而扩及丝纺织业和棉纺织业,然后又迅速扩及交通、采矿、冶金、制造等各个工业部门,工业迅速超越了农业的经济地位,英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有资料表明:到1860年,英国的人口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2%,但英国钢铁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3%,煤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棉产量占全球产量的近一半,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20%,拥有全球1/3的船舶和40-45%的工业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4](P16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亲眼目睹了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跨越式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5](P277)从社会形态的视角看,与工业化相伴相随的是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的全面替代。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考西方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时,深入分析了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存在的一种相当特殊的历史现象。这个特殊的历史现象是,西欧城市及其商业始终游离于封建体制之外,与封建体制相分离。具体表现为:在经济上,城市及其商业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之中,同时,城市自身还具有征税以及独立于封建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在政治上,城市是一种相对自治的单位,具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和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并不存在封主与封臣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还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5](P105)城市之间彼此建立了联系,新的劳动工具从一个城市运往另一个城市,生产和交往间的分工随即引起了各城市间在生产上的新的分工,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即超出行会制度范围的生产部门的产生。”[5](P108)马克思还观察到,在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 这种集中逐渐地给这个国家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因而也造成了对这个国家的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这种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正是引起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它产生了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5](P112)正如有学者所揭示的,对于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来说,正是与封建采邑的自给自足体系并存的城市自治体系及其发展,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成为孕育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母胎”。[6](P310) 在生产关系的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关系上,是生产关系的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是相反。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诞生,构成工业革命发生的关键因素。换言之,没有生产关系领域这一重大变化,工业革命就是一种侈谈。马克思深入考察了人类社会由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转变过程的具体机制,他指出:“仅仅有了货币财富,甚至它取得某种统治地位,还不足以使它转化为资本。否则,古代罗马,拜占庭等就会以自由劳动和资本来结束自己的历史了…… 在那里,旧的所有制关系的解体,也是与货币财富———商业———等的发展相联系的。但是,这种解体事实上不是导致工业的发展,而是导致乡村对城市的统治。”[7](P509) 反过来,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消亡,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上看,西欧工业革命的逻辑结果首先是西欧封建主义制度的彻底瓦解、作为制度的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范围内的最终确立;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因素和作为制度的资本主义的一定程度的发展又是工业革命由以产生的‘世界历史条件’系统中的主导条件,也是贯穿其中的主线。”[6](P308-309)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资本主义 历史时代的来临加速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在空间上开创了世界历史。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东方和西方的交往程度也迅速提升,超过了此前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在两篇重要论著中描述了这一现象。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5](P11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5](P276)全球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的扩大,是资本向外拓展的特性作用下的结果,这一特性由资本追逐利润这一本性所决定。马克思指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其条件是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不管是直接扩大这个范围,还是在这个范围内把更多的地点创造为生产地点。”“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7](P390,33)整个世界因由西方资本的全球扩张逐步联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崭新的现象。在全球整体视野中中审视此时的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已经明显处于了相对的弱势地位。 与挣脱封建藩篱后跃跃欲升的西方相比,中国这个曾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东方大国,在西欧各国相继向资本主义挺进时,放慢了前行的步伐,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对于这一问题,只有借助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遵循这一理论和方法,所有制因素应纳入分析的框架之中。 任何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条件直接决定了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如果把社会发展或现代化作为一种功能体现的话,那么,这种功能的发挥必须有赖于能够产生这种功能的结构的确立。所谓发展的差异,不过是不同社会结构的具体表征或功能体现”[8](P224)。 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也认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其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为突出。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无论是封建庄园制度的兴起和衰落,还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生,都与私人财产地位的变革有直接关系。私有权不确定,私人经营的产业及其收入没有合法保障,对个人经营的刺激没有制度上的保障,近代工业和近代商品经济就发展不起来。 这里所讲的财产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其基础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6](P313-314) 生产关系变革的相对落后,是导致中国在同一时期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所以在西方和中国获得了不同的历史命运,主要是因为,繁育这一生产关系的社会土壤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西欧城市的特殊功能所不同的是,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城市始终保持着作为官僚政治中心———军事堡垒的基本属性,在经济上始终依赖于农村。这样,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关系不像西欧是相对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结的,城市从来未曾脱离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体系,没有演化成一种体制外的存在,而始终是一种体制内的力量。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手工业和商业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这种一定程度上的分化不仅没有成长为变革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性力量,反而成为自给自足经济的自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从而进一步稳固了封建的生产关系。没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传统的社会结构就能够始终保持再生的能力,近代工业文明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起来。 正如侯外庐在分析这一历史现象时所指出的:“从16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没有如欧洲那样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关键在于旧的生产方式以及旧的思想影响太深,新的因素十分微弱。”清王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 为了维持固有的统治秩序,清朝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政策,在政治上,以天朝上国自居,将其他国家视为“朝贡”国,以“朝贡”仪式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在经济上,将对外贸易的时间、地点和次数都做严格规定,力求将对外贸易纳入“朝贡”的框架之中。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与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扼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因此,虽然18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随之资本主义萌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仍是难产的”。[9]这就是在西方与东方碰撞之前中国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 三、鸦片战争的特殊解读 东方和西方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碰撞就构成了对立的存在。近代中国史是以鸦片战争的爆发为起点转自:的,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正如费正清所言,“无论在19世纪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思想中,还是在那场侵略的最后阶段出现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思想中,中国近代史都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2](P58)对于近代中国而言,鸦片战争的意义被赋予了特殊的解读,并构成理解近代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线索。 卢森堡曾用战争对19世纪中国的近代史做了一个完整的勾勒。她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一个与不发达社会进行所谓‘温和的’,‘爱好和平的’商品交换的典型例子。中国近代史,从四十年代早期开始,在整个十九世纪内,是以战争来分段落的,而这些战争的目的就是用野蛮的武力来开辟通商关系。传教士激起了对基督教徒的迫害,欧洲人挑拨了暴动,而在周期战争引起的血腥屠杀中,毫无准备的和平农民,被迫和欧洲列强最新式的战争技术相周旋。沉重的军费造成了国债,中国于是接受欧洲借款,结果欧洲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占领了中国的要塞;自由港口被强制开放,修筑铁路权被破让渡给欧洲资本家们。通过这一切,商品交换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起到中国革命爆发为止,在中国得到了发展。”[10](P307)在卢森堡看来,鸦片战争之所以作为中国历史划界的标尺,是因为它是一个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胜利本质上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对中国封建主义社会形态的胜利。因此,这场真正的结果必然摧毁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迫使中国接受西方的商品经济和现代政治、文化。鸦片战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1]可见,鸦片战争并不构成中国近代史划界的内在根据,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尺。这是因为,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正是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第一次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强有力的冲击,并以此为起点,逐渐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形态。① 鸦片战争的标志性意义在于:一方面,以此为起点,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伴随着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所有这些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的破坏性因素,到1840年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5](P692)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也由此丧失了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胡绳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内部已经酝酿着新的变化,即在经济上已经出现了以手工业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政治上也出现了对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怀疑和抗议。 “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然而,恰恰也是这个因素造成了中国难以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并丧失了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可能性。“以炮舰政策为前驱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到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变化的方向。”[12](P41)由此,两者的碰撞反映为毛泽东所概括描述的矛盾状况: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①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近代中国是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全球的扩张,终于导致了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爆发,把中国卷入了该体系之中,确定了中国在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弱小和不发达地位。”[13] 中国之所以没有成长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问题主要出在西方资本主义身上。它们侵略了中国,在不平等条约下取得了特殊权利,剥削了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压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成长。将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其实已经清楚地表明,不是内因而是外因构成影响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关键因素。这一结论,是在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和方法指导下得出的。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本性的显现,是资本全球扩张的必然产物。西方和东方的第一次遭遇,并不是西方以友好地传送资本主义文明的成果为根本目的的,而是以西方试图变东方为西方的殖民地以便构成“中心和外围”的版图为其根本目的的。殖民化与资本主义化“两者相较,无疑殖民化居于主要地位,而资本主义化居于次要地位。”[14] 由资本主义的固有本性所决定,不可能所有民族都成为具有独立主权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存在,都必须以某些非资本主义落后民族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国际生存条件,否则,资本主义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正是某些国家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堵死了像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通向资本主义的道路。”[15] 四、“内因说”辨析然而,对于这一结论,争论旷日持久,延续至今。在构成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变化的因素中,研究者们都承认西方侵略的外部因素和清王朝改革的内部因素的客观存在,根本的分歧并不在于此。根本的分歧在于这两个方面究竟哪一个因素为主要方面,哪一个因素为次要方面。 与外因说相对立的是“问题主要出在国内”的内因说。持内因说的学者认为,虽然外部因素发挥了作用,但问题主要出在了内部。在费正清看来,外因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的说法会逐渐失去凭借,但是没有人能否认它在许多重要方面的说服力。”[2](P130)费正清认为,1860年开始的40年里,中国耽误了时机,进步迟缓,最终变成了“一只在更大的外国侵略面前坐以待毙的鸭子”。在他看来,日本在终止了它的闭关锁国政策,巧妙地开始西化,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向一个世界强国努力的时候,中国并没有这样做。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耽误的时机不仅仅指费正清认为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的40年,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有近20年的时间,这20年是中国学习外国、改革图强的一个机会,但清朝统治者没有抓住这个机遇,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没有进行任何改革,白白浪费了20年时间。[16]美国学者M·B·詹森(Jansen)虽然指出“西方的侵扰构成了19世纪中国历史的最重要成分”[17](P30),并也注意到了这种相互矛盾的状况:19世纪的国际环境虽然给中国带来了挑战、刺激和榜样,但也带来了劣势和屈辱。国际秩序为中国展示了诸种手段,却又阻止中国使用这些手段;它对中国提出了挑战,却又限制并破坏中国起来应对这种挑战。但是,他坚持认为,中国的国际体系和世界观就其本身的强度和耐力来说是无与伦比的,但其内部并不存在能使中国应付得了现代世纪挑战的重大力量源泉。问题的核心还在中国国内。[17](P40) 在一些学者看来,无论对于现代化的先行者还是对于后来者而言,现代化过程实质上都是一种国内转变。在此过程中,殖民统治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但也是有限的。总的来说,它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认为“后发展国家和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改变不发达状况,改变被动局面的唯一道路,是向西方列强学习,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在国内的改革”的观点是内因说的正宗版本。对上述观点需要具体分析。费正清认为,“在中国经济中资本主义没有兴起,本来是早在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时代以前很久的事了。”[2](P60) 在他看来,一个原因是巨大的人力供应,使机器成为不必要;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几乎没有资本积累和信贷办法为投资之用。其言外之意在于,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兴起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情。这是一个首先需要加以辩驳的观点。中国确实有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资本主义也确实没有兴起,这已经是中国史学界基本认可的两个客观事实。费正清的这一论断虽然承认了后一个客观事实,但通过否定前一个事实作为论证后一个事实的根据,显然就有失公允了。问题出在内部的一个重要根据来源于中日之间的比较。 其实,将中国和日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以两国不同的历史命运论证内因说的正确性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判断。 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方殖民者看来,中国和日本的意义是不同的。M·B·詹森认识到,中日两国各自承受的外来影响之意向和强度有所区别。“ 西方在日本的冀望和意图始终是有限的,不像在中国。日本只是一个顺手牵羊的问题。对欧洲列强来说,日本地处中国的那边,是次要对象;对美国来说,日本也只是处在通向中国的道路上。没有人指望通过开放日本来取得什么了不起的金融或贸易利益。在那里能捞到的油水决不可以与中国通过鸦片交换茶叶或白银所形成的商业利润相比。”进一步而言,“对西方列强来说,它们在向中国进击时如能有一个东亚同谋者,那将是很有用处的,而对日本人来说,‘加入’西方行列则是十分可取的。”[17](P36)可见,日本和中国各自所承受的西方殖民的压力和强度不可相提并论,仅仅强调日本主动变革的有效反应并不能作为支撑内因说的有力依据。 历史的事实是,西方的入侵严重抑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一面是在国际帝国主义的卵翼下得到相当的发展,同时又受国际帝国主义的政治力经济力所笼罩所支配,绝没有在它们的掌握中翻过筋斗的可能”[18](P394)。20世纪30年代,上海棉纺织业资本家等发出了这样的呼号:“究竟中国纱厂的致命伤是什么?”他们自己回答道:“痛痛快快地说,中国纱厂的唯一致命伤,在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中国纱厂一业的复兴与繁荣,必然在现状变化以后”[19]。 据统计,中国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1920年为4.9%,1936年为10.8%,1949年为17%。这个数字充分表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艰难的、缓慢的。[20] 当然,将外因视为中国资本主义难以兴起的关键因素,并不意味着为清朝统治者开脱责任。毫无疑问,清王朝的改革作为内因确实是一种影响中国社会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的资本主义命运坎坷,清朝的专制统治难辞其咎。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日本政府与清王朝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所创造的奇迹,日本政府的高层领导人表示“令我等吃惊”,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日本对西方制度几乎是采取了全面学习和借鉴的政策。 洋务运动虽然可以视为清王朝自强的一次努力,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表明封建统治阶级仍然缺乏彻底的革新意识和精神。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不是清王朝的所为构成中国屈辱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主要原因,这一认识是否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呢? 回答恰恰相反,这是历史辩证法的正确运用必然得出的结论。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拉布里奥拉正确地指出:“整个历史,除了非常古老的和我们所不知道的时期的历史以外,是在不同部落和共同体之间,然后是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接触和冲突的基础上发展的;换言之,那些对某个社会内部矛盾起决定作用的原因,由于同外部世界的冲突而总是愈来愈复杂。……例如内部困难常常促使某个社会或国家参加外部冲突;有时则相反,外部冲突影响着内部关系的改变。”[21](P111) 这一重要论述,为分析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变化的关键因素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条件下,内部状况的变化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部条件的影响,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增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如果说,在近代以前中国与世界基本隔绝的情况下,中国以外的世界历史环境对于中国来说基本上是一种典型外因的话,那么,自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一种游离关系,而是一种渗透关系”[22](P417)。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简单地搬用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那么最终只能与真理失之交臂。参考资料:

现代社会形态的变化,在世界历史的讨论范文现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原因,学术界,长期存在“内部”和“外部原因说:“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领域的世界的历史,是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需要遵循的基本方法。 现代西方显著变化的外部条件,重要的是要了解现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这是因为,在此期间,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上,西方资本扩大的全球扩张的历史进程,并在远东,中国已成为西方资本青睐的重点对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说,东方与西方“发现”,成为历史“[1](P79)。同时,现代西方火炮迫使”全球化“的视野,基于在世界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影响现代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的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前西方 />正如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来领导这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人类走向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15世纪,发展商品生产,中国是远高于在西欧,即使是在19世纪初,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的仍然是充满活力的,非西方的超越。费正清描述,中国,1800年,大型运输船队从长江河及其支流,还有数千航行船舶在中国沿海的南方水果,糖和工艺品,其中大豆和毛皮运到南部的彩色玻璃的大小。初期,英国观察家已经计算出的184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港口的货物吨位超过伦敦到香港,伦敦是西方的贸易中心。[2](P59)根据麦迪森研究,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不仅排名第一的世界,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与此同时,中国的总人口上升到%%,占世界总。[3]可以说的是,直到19世纪初, ,在这个时候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所有,毕竟,只是在最后的荣耀罢了。英国上升。在从一个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不只有迅速在中国在欧洲大陆的亚洲国家,远东,提出的第一个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在这个国家,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封建农业国,但下半年的18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次发生。工业革命开始在毛纺织行业,从而延长丝绸纺织产业及棉纺织业,然后迅速扩大,交通运输,矿山,冶金,制造和其他工业行业,该行业迅速超过了农业经济的地位,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信息:1860年,英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仅2%,但在英国的钢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3%,煤产量占全国的50%的全球产量,棉花产量占全球产量的近一半,贸易占全球贸易的20%,有超过1/3的船,和工业能力的40%-45%,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4](P16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生活时代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共产党宣言”,他们发行这样的感慨:“资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甚至超过所有以前的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机器,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船舶的运动,铁路交通,电报的使用,整个非洲大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填海工程,导航的河流,如如果魔术,从地调用了大量的人口, - 过去哪一个世纪希望社会劳动证明了这一点生产力吗? “[5](P277)从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齐头并进化与工业化是一个全面的替代资本主义的,封建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考西方资本主义的起源时,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深入分析存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这种特殊的历史现象,西欧城市和它的商业总是渐行渐远,从封建制与封建制相分离。具体表现为:经济,城市和它的业务不包括在经济体系中的封建庄园,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城市也有自己的税收外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独立的封建领土,政治,城市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单位,其自己的独立的司法权力,和自己的价值观,并没有存在的关系之间的主要关闭一个附庸。在马克思看来,“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分离也可以看到资本的分离房地产,开始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不依赖于房地产,这仅仅是个开始,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权“[5](P105)在城市之间建立联系的新工具的生产和交换之间的劳动分工的劳动,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立即引起了劳动分工,在生产新的城市,第一个地域的局限就开始消失了。“的一个直接结果之间的分工不同的是一个城市的手工业作坊生产,也就是生产部门的公会系统产生的范围之外。“[5](P108)马克思也观察到,在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结束,”业务不可抗拒的手工业作坊集中在一个国家---英国。 浓度逐渐创造这个国家相对于世界市场,从而使这个国家的工场手工业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能满足在老工业生产力。超过生产力的需要究竟造成了私人所有权的自中世纪以来的第三期电力发展的,它有一个大产业---大自然的力量,作工业用途,整机生产,以及实现最广泛的分工。 “[5](P112),有学者发现,在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资本主义,它是自给自足和封建采邑制度并存的城市自治系统的发展,最具有决定性的,并成为一个产卵地面资本主义的“产妇,胎儿的产生和发展。 [6](P310)生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的革命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而不是相反。究竟是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构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工业革命的关系。换句话说,有没有生产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的关系,是一种工业革命侈谈。马克思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转型过程中的具体机制,他指出:“随着货币财富,即便为它作了某种优势,不足以使它转化为资本。否则,古罗马,拜占庭,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将结束自己的历史。旧的所有制关系的解体,但也与金钱财富---业务 - 如关联发展,但是,这种解体并不在事实上导致工业的发展,但导致村的规则的城市。“[7](P509)反过来,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灭亡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关系。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从世界的历史的角度来看,在西欧工业革命的逻辑结果是在西欧封建制的全面崩溃,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的系统内,但另一方面,在世界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革命的情况,在系统中的“世界的历史条件下,这也贯穿始终的主线。“[6](P308-309)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加速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世界历史上和空间。 过程中的历史变化中的世界的历史,东,西互动的程度也迅速增加,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描述的这种现象中的两个重要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创建的交通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业务的控制,所有的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所以流加速(货币体系开发),资本集中。 “这是首次创造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人都需要,以满足每一个文明国家,与这些国家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除了内向型的国家在过去,自然形成的的状态。“[5](P11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市场的产品,全世界的资产阶级运行驱动不断扩大的需要,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剥削的世界市场,使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已成为世界上。”在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隐居各族人民在各方面的交往和相互依存的,而不是“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极为方便,所有的国家,甚至最野蛮的国家卷起到文明。“[5](P276)的广度和深度的全球交流的扩大,资本向外特征的结果,确定此功能的追求资本性质的利润。马克思指出:“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条件的流通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范围,是否直接扩大范围,在范围内的多个位置建立一个生产位置。”资本一方面,试图摧毁所有的交流,交流的限制,赢得了整个星球的市场,另一方面,也努力摧毁的时空,是指商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花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资本较发达,流动性的市场,资本构成更多的资金空间循环道路市场扩大资本,同时也比较抢手,扩大了市场更多的空间,并努力破坏的时空。 “[7](P390,33)整个世界的西方资本的全球扩张的原因,逐渐作为一个整体的联系,这是一个新的现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整体的全球视野看在这个时候,这东方国家都有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诱惑和挣脱的封建壁垒升的相比,中国西部,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东部的国家,提前向资本主义在西方欧洲国家已经放缓了前行的步伐落后于时代。对于这个问题,只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帮助下,为了得到科学的描述。按照这种理论和方法的所有权因素应该是的分析框架。任何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条件直接决定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如果体现为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一个功能,那么该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建立结构能够产生这样的功能。所谓的发展,不同的社会结构的具体特性或功能的体现差异“[8](P224)。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思和罗伯特·托马斯也认为,社会发展,关键在于体制因素,其中最突出的财产关系中的作用。客观事实是,无论是封建庄园制度的兴衰,现代工业革命的发生,直接关系到私有财产的地位的变化。私有制不明朗,私营企业和业务收入,是没有法律保障,没有制度保护个人经营的刺激,现代工业和现代商品经济就发展不起来。这里的财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基础所有权的生产资料。[6](P313-314)生产变化的关系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导致中国相对落后于同期,原因为何资本主义关系的生产在西方和中国在不同的历史命运,的主要滋生社会关系的生产是土壤中的显着差异。特殊功能的西欧城市,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城市已经永远被保持在这样的官僚和政治中心---军事要塞的基本属性,总是依赖于农村经济。,与西欧不同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但相互关联的城市,从来没出过的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演变成一个系统存在,始终是一个系统,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生活,手工业,商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化,不仅没有增长力。破坏性的力量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但已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有利于经济的补充,进一步强化了封建的生产关系。能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始终保持再生能力,它是不可能产生现代工业文明和发展。侯外庐指出,在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从16世纪,中国的历史是不喜欢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关键在于在旧的生产模式以及旧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太深了,新的因素非常薄弱。 “清代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了保持固有的统治秩序,统治阶级的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封建专制主义在政治上的帝国国家本身,在其他国家作为贡品国致敬仪式,国家对国家的关系处理,经济,时间,地点,和一些外贸做了严格的规定,对外贸易,并要求将其纳入的框架“支流“。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和西方在经济和技术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遏制资本主义的胚胎发育。18世纪社会经济的恢复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它仍然是分娩。[9]这是中国相对落后的西方和东方的碰撞前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特别解释东方和西方在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碰撞,构成了存在的反对。现代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出发点交换来自: ,这是在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正如费正清说,“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思想在19世纪,在最后阶段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侵略。 “[2](P58)”现代中国在鸦片战争的意义被赋予了特殊的解释,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以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卢森堡19世纪的战争中国的现代历史,以做一个完整的轮廓。她指出了:“中国的最近的历史,是一个欠发达的社会因此,所谓的”温和的“,”和平,爱好的商品交换典型的例子近代中国历史,从在早期的四十多岁的在整个19世纪,战争的血腥屠杀分段的基础上,战争的目的是用蛮力打开了贸易关系。传教士煽动对基督徒的迫害,欧洲人挑起骚乱,中的周期战争造成没有准备好和平的农民,被迫到最新的战争技术和欧洲列强处理。沉重的军费开支导致国家债务,因此,中国接受欧洲的借款人,结果欧洲人控制中国的金融占领要塞的中国自由港口被迫开放,修筑铁路的权利转移到的欧洲资本家通过它,打破商品交易所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直到玩了中国革命的爆发,中国已经制定了。 “[10](P307)卢森堡看来,鸦片战争,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为界的原因,因为它是一个人的整体政治,经济,文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胜利基本上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形态,封建主义的胜利。因此,实际结果将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经济,在封建中国,迫使中国接受西方的商品经济和现代政治,文化,鸦片战争是已知的,因为它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1]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并不构成内划分现代中国的历史,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统治者,这是因为,从点的历史来看,世界,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首先受到强烈的冲击,西方资本主义的,封建制,并作为一个起点,逐步影响和改变社会形态。①标志性的意义在于鸦片战争战争: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为出发点伴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马克思指出:“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影响的经济,社会习惯,工业和政治结构在1840年的英国大炮轰击下,充分开发,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面完全隔绝的世界,与外界的接触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当这样的状态下,英国的隔离和暴力突破,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一个密封的棺材,一定解体像木乃伊现场至空气新鲜。 “[5](P692)另一方面,现代中国也因此失去了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变的可能性。胡赊嗯认为,前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在酝酿的新变化,手工业作坊种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出现的经济和政治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怀疑和抗议。“如果你然而,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恰恰是相同的因素造成的困难,中国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并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损失的可能性。 “炮舰政策为先导,西方资本主义到来的侵略势力,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方向。” [12](P41)因此,碰撞的2矛盾的情况反映了毛泽东的一般描述:外国入侵的资本主义,一方面,中国的封建经济的基础上起到瓦解的作用,造成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可同时给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现代的,中国是被动地参与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扩大在世界上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最终导致了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一直参与系统,以确定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和经济结构薄弱,经济欠发达的状态“[13] 中国之所以没有长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问题出在西方资本主义机构。他们侵略中国,,获得特殊规定的权利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市场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抑制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增长。鸦片战争为起点的中国现代史上,事实上,已经清楚地表明,不是内部,但外部因素影响了现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和半封建的国家的一个关键因素。得出结论下的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的思想和方法的指导。 鸦片战争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本质体现,是资本的全球扩张的必然产物。西方和东方的第一次相遇,不友善的转移为根本目的的资本主义在西方文明的成果,试图改变东方,但在西方,西方的殖民地,以构成中心和外围的其根本目的的领土。的。殖民化和资本主义“两相对比,毫无疑问,非殖民化的生活中占主要地位,资本主义第二小提琴。” [14]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所有的人民有可能成为主权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存在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一些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生存条件背后存在的,否则,资本主义不会成为资本主义。 “这是一些高度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封锁了通往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中国。” [15] 四,“十一五”期间的歧视,但是,对于这个结论,争论旷日持久,并一直持续到今天。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也承认西方侵略的清代改革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客观存在,双方之间的根本分歧是不是在这里。哪些因子,这两个方面的主要方面,其中的因素之一为次要方面的根本差异。 反对“的主要问题在于,在国内内部和外部因素说。学者认为内源性说,外部因素起到了作用,但主要的问题在于内部。费正清似乎都外部视图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倡导者说,将逐渐失去其美德,但没有人能否认,它在许多重要方面是有说服力的。“[2](P130)费正清,1860年开始,40年来,中国已经推迟了的时间,进展缓慢,最终变成了“鸭子仍然在面对更多的外国侵略。在他看来,闭关锁国政策的终止,巧妙地开始西化,废除不平等条约,世界的努力大国,中国还没有这样做。有学者认为,延误了时机,中国不仅是指费正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40年后,近20年的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在过去的20年在中国学习国外的改革和加强国家的机会,但清朝统治者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懒惰,什么都不做,并没有进行任何改革,白白浪费了20年。[16]美国学者M·B·詹森(詹森)指出, “西方入侵构成了19世纪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的因素,”[17](P30),同时也指出,这种冲突的情况:19世纪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挑战,刺激和示范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和羞辱。中国国际秩序的手段中显示,但防止使用这些工具在中国挑战提出,但限制和削弱中国,以满足这一挑战,但他坚持认为,国际体系和无与伦比的视图世界上自身的实力和耐力,但它不存在在主要的力量源泉,让中国处理的现代世纪的挑战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在中国。[17](P40 )在一些学者眼中,无论是对现代化的先驱,为后来者的现代化进程本质上是一个国产化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殖民统治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它是也是有限的。总体而言,它既有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欠发达,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改变后的被动局面的唯一道路向西方列强学习,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在国内的改革“是内部正宗的版本。具体分析这些观点需要。费正清认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的崛起还没有,可能是因为早在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时代很久以前的事情。” [2](P60)在他看来,原因之一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供应,机成为不必要的另一个原因是几乎没有积累的资本和信贷计划作投资用途。其含义是,中国资本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并没有上升,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这是一个需要是第一点反驳。不要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中国,实在是没有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崛起,这已经是客观事实基本认可的中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的这篇论文后,被承认的客观事实,而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后的示范否定的事实,前显然是不公平的。问题来自内部的重要基础之间的比较。 事实上,中国和日本放在一起比较各自不同的历史命运参数过程中的正确性的判断是一个似是而非的。 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方殖民者的意思似乎是在中国和日本不同。 M·B·詹森认识到,中国和日本各自承担外,对意愿的影响和强度不同。 “西方在日本的希望和意图一直受到限制,不像中国和日本的只是一个顺手牵羊问题的在欧洲列强,日本在中国的身边,是一个次要的对象;美国,日本仅在通往中国的道路。没有人认为巨大的财务或贸易利益,通过开放日本油和水,从来不会有中国呻吟交流与通过鸦片茶或银的商业利润。“此外,”西权力,对中国的冲击,如果东亚同谋,这将是有益的,和日本人来了“加入”西方的队伍是非常理想的。“[17](P36)可见,日本和中国的西方殖民承受的压力和强度不能同日而语中提到的,强调日本的主动改变的唯一有效的回应,并不能使用内部的支持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事实,西方的入侵,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资本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的国际帝国主义主持下,但也绝不主导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所笼罩他们掌握了跟头[18 ](P394)。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棉纺织业资本家发出了这样的呼号:“什么中国纱厂致命的吗?”他们回答说:“坦率地说,中国纱厂的唯一致命的,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复兴中国纱厂和繁荣的行业中的地位,不可避免的变化“[19]。据的比例,中国近代工业在工业和农业的输出统计,在1920年,%在1936年以%在1949至17%。这个数字被充分证明,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在中国是一个十分艰难和缓慢。

写一篇历史学术论文,不谨谨是要对历史这方面熟悉,还要懂得论文的结构顺序。下面是我整理的历史学术论文如何写,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历史学术论文如何写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 广告 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 方法 、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 总结 、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历史学术论文 范文 历史理论与历史教学 [关键词]通史体例,历史哲学,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 编号]0457-6241(2011)21-0003-03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几经变化。2007年,新编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了通史体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新教材要在高一、高二阶段用于实现对学生基本的历史观念 教育 ,达到公民教育的目标。中学历史课程不是要培养专业历史工作者,而是要学生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所应该了解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知识,而且这种历史知识应该是成体系的,其理论基础也应达到历史哲学层次。通史体例有利于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高中生也是接受通史教育最合适的年龄阶段,他们有能力理解并接受作为历史哲学的通史观教育,教学也可以在这个层面去强化。 综合这两方面看,高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例是合理的。同时,我们也借鉴了上海市编写的前两套高中历史教材和国内外同类教科书的 经验 ,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通史体例,更加强化世界通史的整体结构,更好地体现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的联系和互动,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也能够与初中教材在体例结构上有所区别。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我们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历史理论作为教材的指导思想,这是通过比较各种历史理论后做出的选择。 目前通行的世界通史编纂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理论范式: 1.综合―比较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一种历史叙述的框架,即国别史的综合与比较,不存在客观的整体性世界历史运动。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民族主义史观的基础上。 2.联系―互动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人类社会不同空间单元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随着人类交往空间的扩大,世界史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但并不改变人类社会的多元结构。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 文化 形态史观的基础上。 3.结构―演进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形态演进的结果,客观的世界史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高度、使之有能力在世界意义上形成整体性结构的产物。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近年来流行的“全球史观”包含以上后两种理论范式,因此衍生出不同历史理论指导下的“全球史”体系。 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联系―互动范式出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交往史即“世界史”,因此,交往的历史起点即世界史的发生。同理,在联系和互动的意义上,“世界史”与“全球史”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从交往的空间范围和联系的紧密程度上区分,两者也许可以作为表达阶段性差异的概念:从局部的、有限的联系和互动走向全球化的联系和互动。 从唯物史观的结构―演进范式出发,世界史的发生有赖于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及其方式需要并且能够将分散的社会单元(民族、国家)通过各种联系形式“聚合”为结构性的整体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的本质――整体性获得了“结构”的内涵,而不是泛指的联系和交往。因此,所谓“世界史”的发生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结构的起源。 从分散的、联系和互动的人类社会到结构的、整体运动的人类社会,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历史动力实现的,这就是“工业生产力”。所以,工业化的起点是与世界史的发生相一致的,第一个“工业社会”也就是世界史结构的原型。原型的扩展及其与其他社会的冲突、融合构成了过程性的世界历史运动。在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历史运动(工业文明的全球化)进程中,早期的、尚具有明显地域性结构特征、单向度扩展的“世界史”逐渐向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结构特征、多向度融合的世界史(“全球史”)演进。显然,这种发展的阶段性表达的不仅是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和联系程度的紧密,更重要的是结构意义上人类社会整体性的提升。 我们认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通史观是对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科学阐释。我们这套教材以此为指导思想,以中外通史合编为基本体例,在内容上突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产方式及制度演进线索,突出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现代世界体系发展中纵向性因素与横向性因素的互动作用,突出中国历史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当然,我们对编写体例和指导思想的选择并非仅仅是主观偏好,而是吸取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史学界共识的、最新的、发展的世界通史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最突出的理论成果之一就是突破了苏联通史体系的束缚,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合乎其本义的阐发。在这方面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作出了重要贡献。吴于廑先生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并按照这一观念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纳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罗荣渠先生在国内最早将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就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世界进程展开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体现在我们编写的这套教材中。 我们认为,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应基于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在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地域性很强,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历史的特征。第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从此人类摆脱了地域性条件的束缚,开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整体性发展,直至进入“全球化”时代。所以,到了工业文明阶段以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应当成为历史叙述的主线。如果不区分时间维度上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差异,只是在空间维度上强调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就会陷入“文化形态史观”的片面性。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尽可能地将上述对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认识贯穿于中外通史合编的框架体系中。 目前使用的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第一到第三分册是放在地域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展开的,古代东方,古代欧洲、美洲、非洲,都是并行发展的。由于是中国的历史教材,所以教材中中国史占有较大的比重,但中国史内容的比重大并不代表历史观念上将中国历史看作世界历史的主线。正确的理解是,中国历史是人类历史上若干主要地域文明之一。我们提醒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古代历史无论是说西欧主导还是中国主导都是不正确的。所以建议大家对第一到第三分册――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前的古代历史的讲解,应该把不同地域性文明的地理环境、历史起源、生产方式、制度特征、文化类型讲解清楚,并作适当的比较。在古代历史的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各个地域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以及各相邻地域间文明因素的传播和渗透。地域文明起源阶段的社会结构演进过程及其特殊性尤应引起重视,因为在这一阶段,原始血缘社会共同体向地域社会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发展道路和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西欧的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孕育了后来被称作“现代性”的社会基因,为工业文明的发生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相应的观念文化。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古代地域文明的比较时,重点应放在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差异上,而不仅仅是表现为多样性的文化类型。在文明发展的时间轴上,制度的差异会表现出“先进”与“落后”,而在文明分布的空间轴上,文化的多样性始终是人类社会的特征。 第四分册重点介绍西欧社会如何走向工业革命的历程,并由此展开整体性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一分册的内容是人类历史重要的转折点,教师的讲解应该把握住这一重点。在第四分册中不仅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的概念,还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世界体系的概念。第四分册最后一个单元的题目是“世界体系的形成”,我们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整个世界的体系结构尚未形成,虽然有文化的交往、贸易的往来、武力的征服,但这些交流并未导致各文明区域走向整体性的发展道路。现代世界体系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并通过殖民主义的强制启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的进程。所以教师在使用第四分册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仅仅介绍西欧历史,而要把它放到走向整体性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去理解。 第五、第六分册重点叙述在20世纪现代化世界进程中整体性与区域特殊性的关系及其进一步发展,并突出中国在此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世界历史运动。这一百年间,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决定性地超越了区域性发展阶段,工业文明的全球普及和现代社会发展机制的全球扩散最终把世界各个区域联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在经济力量的驱动下,在伴随着种种矛盾和冲突的历史进程中,进入了全球性现代化的新阶段。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以殖民主义为标志的世界体系初级形态的解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体系从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世界主导力量的转移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为世界体系的重新整合准备了条件。但是,二战后出现的东西方冷战格局推迟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国际政治层面的两极结构影响下,世界体系一度表现出二元特性。实际上,这种二元性所反映的仍然是世界体系重构中的过渡性。作为世界体系基础的世界市场的本质是由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所以,即使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最后以二元结构的整合和两极结构的崩溃结束了冷战。冷战后,世界市场的一元性和全球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也得到了普遍认同。世界体系的发展所提供的结构性要素与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术性要素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深刻根源。当然,全球化也带来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演化为“全球性危机”,这是当今世界全人类必须面对的挑战。对此我们在教科书中也做了必要的提示。 最后要强调的是,时空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性环节。通史比较凸显人类历史的时间性,它是在时间的前提下来考察各个空间的具体发展道路及其历史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历史的时间性非常重要。如果忽略时间的线索,就变成了各个不同地域空间和各种历史事件的随意或简单组合,这就背离了唯物史观和通史体例的宗旨。当然,在正确把握历史时间的前提下,空间因素的表达也十分重要,因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叙事就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空间地域具体展开的,无论是文本书写还是课堂教学,历史叙事的建构者及其接收对象都是具有空间身份(民族、国家、地域)的人。 【作者简介】余伟民,男,1951年生,上海人,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主编。看了“历史学术论文如何写”的人还看: 1. 关于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2. 历史教学学术论文 3. 学术论文写作标准格式要求 4.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5. 本科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写法

英国曾凭借首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优势迅速发展,并且通过不断完善君主立宪制使本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英国还机智的抢占先机,积极海外扩张,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掠夺了大量的生产原料,为本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一度成为海上霸主。但由于其海外扩张的非正义性,以及后来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使得其霸主地位动摇(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对其实力有进一步的削弱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另外,其对还外政策的不完善严重侵害了战败国和其海外殖民地人民的利益(美国就是一个例子),导致资本主义国际社会动荡,东欧各国在世界上一直以来保持的经济政治上的优势为美国、苏联所取代。苏联曾凭借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的稳定性,在十年内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于是为其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奠定了基础。可其最终因为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斯大林模式),严重侵害了广大苏联人民的利益,最终解体。最终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遇到经济危机时会及时颁布适当的经济政策解决危机。而且其当局善于向人民及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妥协,从而避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而且,美国在与苏联对抗时善于拉拢他国,对抗苏联(比如:与中国建交)。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政府向人民妥协的表现,因为政府一旦高度压制人民就会导致政权覆灭(苏联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中国应当学习英国,抓住机遇;应当学习美国,不断完善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善于联合海外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对抗那些反华势力,为国家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确保共同理想的实现,以至实现共产主义。当然,适当的提高国防实力,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高度重视科技发展,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以调动其对科学研究 热情。发展科技还必须发展教育,这就要求教育部门不断推进教育革新。中国教育重视理论基础但不重视实践学习,这有利也有弊,所以导致大量人才外流,这一点必须改革。一定要让大学生有事做、有老师教。并且要改变教育观念,要让传统的“教”,变成“服务”,以免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从而没有社会责任感。待这一切解决之后,科技必定有飞跃的发展。但事实上很难做到,而且政府不愿这样做。改革必定会触犯贪污腐败者的利益,改革者要不惧生死。总之,现在的中国,要懂得忍耐,敢于受辱,忍一时的耻辱,得一世的尊重。

世界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然而,这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因此,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同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有所不同的。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人类从其诞生时开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都需要同周围的现实世界打交道。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的自然界,也要逐渐地积累对自己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就是凭借这些认识向自然界索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并联贯起来,就形成了对诸如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的看法,这些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观。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哲学则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当人们形成了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人们的世界观并不都是一样的。因为: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实践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的所不同。第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和在社会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各自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的世界观,即使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世界观也会呈现出差别性。所以,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之间,其内容和形态也有许多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只能在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从而一部分人得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因此,哲学从其产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为剥削阶级所垄断并且为他们服务。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才意味着劳动人民真正有了自己的哲学。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同时,科学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历史的每一阶段上,哲学、科学和文化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哲学的发展,有一个同具体科学浑然一体而后分化出来的过程。当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在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里,基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和需要,推动了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也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人们在不断积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进行理论概括,于是就形成了早期的哲学。当时,哲学和许多具体知识掺杂在一起,更多的是被人们当作知识的总汇。直到近代,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地理上的新发现,自然科学才开始了独立探索的进程,从而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独立的学科。这一事实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进步,既有利于自然科学和其他具体知识的发展,也有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然而,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味于哲学和具体科学分化的趋势,往往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他们认为,各门具体科学只能提供不完全的、相对的真理,只有哲学才能提供完全的、绝对的真理。实际上,他们妄想借助于纯粹思辨来获得对自然界的终极认识,赋予自己以高居于科学之上并把科学纳入自己体系的特权,结果不仅造成自己的僵化,而且阻碍了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既反对以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科学之科学”,也反对否定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积极作用,使具体科学脱离哲学的指导的错误倾向。一般说来,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就哲学的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知识都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加以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哲学和具体科学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离开实践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知识和科学知识。但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又具有不同的层次。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经过加工整理归入不同层次的各门具体科学;而所有这些知识又成为哲学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加工整理的材料,哲学理论就是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最一般的结论。就具体科学和哲学这两个大的知识层次同实践的关系来看,二者同是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人类知识的大厦中,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贯通的。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植根于具体科学的土壤中,不断从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新的材料、经验和知识中总结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否则,哲学作为一门最抽象、最概括的学问,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也就会枯竭,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特有的功能之一。科学史证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失去工作的方向并出现思想混乱。许多有重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哲学的理论思维,自觉思考认识论、世界观的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过:“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爱因斯坦也说过:“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哲学和具体科学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交织汇合成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

炼金术 源自西方 还有牛顿在后半生都在致力研究炼金术 所以在那个时代 这并不是什么可笑的事 以下是我给你找的资料 炼金术是寻求长生是人类受到一切诱惑中的最大诱惑。有史以来,人类就曾希望自己长生,并且作过种种的尝试。在所有的尝试中,炼金术士的幻想和技艺是被应用得最普遍的。 炼金术是起于12世纪欧洲的一个名字。到公元八世纪,炼金术真正开始了。和中国的情况相近,制金并不占重要地位,炼金术士们追求的是制药,长生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 西方的炼金术可追溯到希腊化时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息摩斯。大约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息摩斯相信存在着一种物质,它能魔术般地使金属出现人所企望的变化。他对这种物质的称呼,经阿拉伯传入拉丁语系后,叫做“Elixirvitae”(长生不老药),也就是类似于中国所说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药”———“金丹”。另一位炼金术士,活动于公元三世纪的赫米斯,是埃及的教士。作为一切有用的技艺的发明者,赫米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与埃及的月神有沟通,后来慢慢地被神化为“三倍大神赫米斯”,以至于他的名字,最后就直接演变成为“炼金术”。 炼金术士相信,“炼金术”的精馏和提纯贱金属,是一道经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的过程,象征了从事炼金的人的灵魂由死亡、复活而完善,所以,他炼出的“金丹”又能延年益寿、提神强精,并能使他获得享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改变他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与造物主沟通。不用说,这样的目标是无法达到的。炼金术士也明白这一点,因而从各方面来作出“说明”。例如,一部炼金术著作解释长生之难求说:“由于它是人世间一切幸事中的幸事,所以我认为它只能由极少数人通过上帝的善良天使的启示而不是个人的勤奋才获得哲人之石的。”而且对服用“金丹”能否治病长生的方法,也故意说得非常微妙。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长生的诱惑力,直到用化学方法制金的可能性未能被科学证据否定的19世纪之前,它一直都有广阔的市场,甚至像伊萨克·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都认为,通过实验来制取黄金,是值得做的。西方的不少国王,也与中国的那些皇帝一样,一心希望通过炼金术使自己达到长寿永生。如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是炼金术的忠实信徒。其中特别有趣的,像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对炼金术士约翰·迪真是宠幸得无以复加,甚至特许他在宫中从事炼金术活动。在号称“炼金术的中心”的布拉格,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鲁道夫二世把炼金术士迈克尔·梅尔特封为伯爵。 近代化学的出现,使人们对制金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到了17世纪以后,炼金术遭到了批判。炼金术的希望破灭了。 炼金术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实践,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目标是将一些基本金属转变为金子,发现万灵药及制备长生不老药。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纪之前,炼金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炼金术尝试。近代化学的出现才使人们对炼金术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 西方的炼金术 早期的炼金术者的生活时代是从公元一世纪到五世纪。西方最早的炼金术著作是伪托德谟克里特的名字写的(约公元100年)。西方炼金术认为金属都是活的有机体,逐渐发展成为十全十美的黄金。这种发展可加以促进, 或者用人工仿造。所采取的手段是把黄金的形式或者灵魂隔离开来,使其转入贱金属;这样贱金属就会具有黄金的形式或特征。金属的灵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种灵气,主要是表现在金属的颜色上。因此贱金属的表面镀上金银就被当作是炼金术者所促成的转化。 炼金术者所采用的一个相当普遍的方法是把四种贱金属铜、锡、铅、铁熔合,获得一种类似合金的物质。然后使这种合金表面变白,这样就赋给它一种银的灵气或者形式。接着再给它加进一点金子作为种籽或发酵剂使全部合金变为黄金。最后再加一道手续,或者把表面一层的贱金属蚀刻掉,留下一个黄金的表面,或者用硫磺水把合金泡过,使它看上去有点象青铜那样,这样转变就完成了。 另一种为早期炼金术者加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是一种更原始的观念,即金属是两性生殖的产物,金属本身就有雌雄之分。这种观念在伊斯兰教和中古炼金术里的地位比较重要。自公元12世纪起,基督教盛行的西方开始翻译阿拉伯和希腊著作,包括炼金术文献。希腊炼金术对欧洲的影响远不及经过了系统化的阿拉伯炼金术所产生的影响。炼制黄金是欧洲炼金术的主要目标。欧洲学者根据伊斯兰炼金术的理论,作了大量实验。虽然不可能成功,但为化学的发展与出现积累了大量知识。 伊斯兰的炼金术 伊斯兰炼金术体现了一种关于本质的哲学,它与古希腊赫尔墨斯的哲学和中国的炼金术,以及关于矿物和金属转变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历史上,穆斯林学者对炼金术的效能长期争论不休。正统的宗教学者大多反对炼金术,而多数自然学科的学者,尽管他们也不相信一般金属能变成黄金,却接受了炼金术的基本观点。著名的伊斯兰医学家伊本·西那 在他的《治疗书》中关于金属构成的学说,便是以炼金术的理论为基础。 穆斯林最早的炼金术者是倭麦亚王子哈立德·伊本·叶基德。8世纪初,炼金术甚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贾比尔·伊本·哈扬。他的著作《七十本书》和《平衡书》,被视为伊斯兰炼金术的基础理论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关于炼金术最重要的文献。穆斯林医生兼炼金术拉齐被誉为将炼金术发展为古代化学的奠基人。 中国的炼金术 炼金术在中国古代叫炼丹术。 中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药。汉武帝本人就热衷于神仙和长生不死之药。到了东汉炼丹术得到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炼丹术家魏伯阳,著书《周易参同契》以阐明长生不死之说。继后,晋代炼丹家陶弘景著《真诰》。到了唐代,炼丹术跟道教结合起来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炼丹术家孙思邈,著作《丹房诀要》。这些炼丹术著作都有不少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药物六十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 炼金术的影响 炼金术经过现代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作为近代化学的先驱在化学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炼金术,人们积累了化学操作的经验,发明了多种实验器具,认识了许多天然矿物。炼金术在欧洲成为近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穆斯林不仅在科学的认知和实践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被视为“伪科学”的“秘术”,他们也曾换而不舍地予以探索。伊斯兰教的“秘术”主要包括炼金术、相术和占卜(如泥土占卜)等。它们之所以被归类为“伪科学”,是因为它们使用的是神秘的象征语言。炼金术是最主要的秘术,而传统的炼金术实际上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完整方式,既包括对·宇宙的看法,这一般与冶金术有关;又包含对灵魂的认识,这往往涉及精神心理疗法。所以炼金术一度又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和一种方法。炼金术以“相互兼容”的理论为基础,认为万物的存在方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一事物与它事物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不光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可以转换,本性也可以改变。所谓炼金术,是指在一种以点金石为象征的精神力量面前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的一种秘术,但物质改变的前提是人的内在精神的转变。从表面上看,炼金术与物质世界,特别是与矿物和金属密切相关,可以说化学的发展史离不开炼金术;但从本质上讲,炼金术并非原始化学,亦非纯粹的心理学,它是利用炼金术过程中形成的矿物金属等物质的变化,来促进人的灵魂的转变。 伊斯兰炼金术体现了一种关于本质的哲学,它与古希腊赫尔墨斯神智学的一般哲理,与关于矿物和金属转变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于本质哲学的理论是以亚里土多德的形式质料说为基础,认为宇宙万物来源于四种原质和四种原素。四种原质分别为热、冷、干、湿,四种原素为水、土、气、火。四种原质通过相互转换,结合为两种本原,即硫和录。不过,这里所说的硫和汞并非通常意义的矿物质,其含义类似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阴阳,二者结合乃有宇宙万物。譬如,按照炼金术的理论,硫和汞两种本原以不同比例相融合,在某种神秘因素作用下,便可产生各种不同的金属矿物。这四种原质、四种原素和二种本原的相互关系. 伊斯兰教历史上,穆斯林学者对炼金术的效能曾长期争论不休,褒贬不一。正统的宗教学者大多反对炼金术和一般的秘术,而多数自然皙学科学家和医生,尽管他们也不相信一般金属能变成黄金,却接受了炼金术的基本观点;亚里土多德学派一般也都蔑视炼金术,而照明学派则持肯定态度。如伊本·西那就曾明确表示,他不相信炼金术上能把普通金属变为黄金,然而他却赞同炼金术关于金属构成的理论,他的名著《治疗书》中关于金属构成的学说,便是以炼金术的硫汞融合的理论为基础。 伊斯兰炼金术继承了古代东方的炼金术传统,主要是以亚力山大为中心的赫尔墨斯神智学和中国的炼金术。穆斯林最早的炼金术上是倭麦亚王子哈立德·伊本· 叶基德。8世纪初,炼金术甚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贾比尔·伊本·哈扬(721-776),他是十叶派六世伊玛目贾法尔·萨迪克(699—765)的弟子,其著作被伊斯玛仪派奉为经典。贾比尔的《七十本书》和《平衡书》,一直被视为伊斯兰炼金术的基础理论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关于炼金术最重要的文献。著名的穆斯林医生兼炼金术上拉齐,开创了炼金术的新时代。他被誉为将炼金术发展为古代化学的奠基人。拉齐对化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对物质的分类,即将所有物质分为矿物、植物和动物三大类。他还曾对很多化学变化过程,如蒸馏、缓烧、过滤等作过详细的描述。作为一名医生,他对化学医学也很有兴趣。传统医学史上,他是将酒精分离出来并用于医疗实践的第一人。 炼金术与苏非神秘主义关系更为密切。苏非神秘主义提倡信仰者个体精神上的修炼,放对有改变人的灵魂功效的炼金术格外重视,苏非主义表述这方面教义的很多术语都直接来自炼金术。时至今日,不仅炼金术的语言在苏非信徒中仍广为流行,在某些苏非教团中还盛行炼金术活动。此外,苏非主义所采用的精神心理疗法,与炼金术也有密切关系,这种疗法将炼金术视为一种关于灵魂的科学。 炼金术与伊斯兰艺术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传统、的穆斯林诗歌和音乐,不仅深受苏非神秘主义的影响,还与炼金术观点融汇贯通。这是因为据说炼金术可对人的灵魂产生影响,使其发生转变,而诗歌与音乐等艺术则与人的灵魂转变关系密切。此外,在伊斯兰建筑和工艺制品的造型艺术中,如书法和几”何图案的表现形式,都离不开和谐,炼金术所讲的“平衡”、“协调”,在色彩的和谐、结构的匀称及其象征意义方面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如果不了解炼金术对色彩效果、艺术造型等美学思想的影响,就无法欣赏帖木尔时代的清真寺建筑和萨法维时代的地毯、壁毯等艺术精品。炼金术是联接伊斯兰艺术的工艺技术与宗教精神和象征意义的桥梁,也是理解伊斯兰艺术内韵的一把钥匙。 古代的伪科学无非有以下几种:宣称可以将其他元素转化成黄金,宣称用一种药物治愈所有的疾病,宣称可以用某中仪式延长人的生命,或是直接制造出生命。 简单来说,中世纪的炼金术是企图用某种药物或仪式,将人的精神与力量进化到更高的层次。说到这点,最早研究炼金术的,是中国的道士与埃及的祭司。中国的炼金术介绍很多,总是用药炼丹,据称就可以延年益寿,抑或点石成金。但所谓的铅汞丹黄之术未能揭示生命本身的规律,火药倒是应运而生。在埃及,炼金术的秘密也掌握在少数僧侣手中,希腊化的时代来临后,亚历山大利亚图书馆的典籍上有相关的记载。但托勒密王朝的子民只是欧洲统治者的后代,象形文字的奥秘早已失传,拿破仑的远征与罗塞塔方尖碑上的突破是三十个世纪之后的事情。终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随着地震变作一堆废墟,古王国的秘术永远蒙上了阴翳。 随着泛希腊文明的繁荣,人文精神也蓬勃发展,那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年代。亚利士多德是位炼金术士,他认为,物质是可以通过规律合成的。根据他的学说,世界由四种基本元素构成:水、土、火、空气。物质社会的所有形态都由这四种元素根据不同的比例组成。因此,只要施加外部的影响与催化,泥土亦可变成黄金。 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占星术也引用了这种元素的说法。他们认为,宇宙中的所有天体——太阳、月亮、星辰,都对地面上的人类活动有所影响。因此,后世的炼金术士们认为,只有在各种天体处于特定位置的时候,炼金仪式才能取得成功。在公元八九世纪的时候,希腊的炼金术被传入了阿拉伯,游牧民族简化了亚利士多德的理论,认为,所有的金属都由两种元素构成:硫磺与水银。中国的炼丹术也同时以火药的形式传入阿拉伯半岛,延年益寿的仙丹倒变成了一千零一夜中青春泉的传说。波斯的医师将这些理论系统的整理成册,被中世纪的炼金术士频繁的引用。 此刻的欧洲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故,罗马的陷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黑暗与蒙昧重新笼罩整片大陆,希腊体系的人文科学自此凋敝。直到12世纪,阿拉伯的移民涌进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与西西里,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欧洲人重新对炼金术或者说东方的神秘主义哲学产生兴趣。希腊语的手抄本通过叙利亚语或阿拉伯语的中介又被翻译成拉丁语。1455年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地流传着一本书,名字叫Corpus Hermeticum,赫姆提卡文集,其名字引起了很大争论,有人认为来自古埃及的月神透特,有人认为来自希腊神话的赫尔姆斯。不管怎样,书中提到了大量炼金术、占星术、魔法符号与用具,还有古埃及的种种仪式,简直是古代的AD&D。其他阿拉伯学者的论文不仅有哲学的理论依据,还有大量的应用实例。最多被提到的有两位:阿诺德·威拉诺瓦(1240-1313),蒸馏术的发明者;罗杰·培根(1214-1294),详细记载了黑火药的成分处方,和单筒望远镜的制作工艺。 让我们来看看炼金术士的小屋。典型的实验室应该是黑暗、潮湿、四处摆放着不知名的药品,散发着可疑的烟雾。许多炼金术士在家工作,以节省资金,同时也避开外人打扰。有些人选择厨房,可以利用现成的炉火。有些则蹩到阁楼上,以便晚上进行的活动不会被好奇的邻居所发现。这些矮小的权宜之所常常塞满了各种形状古怪的仪器、手稿、头骨、动物标本。为了精神上的祷告,通常还有小型的祭坛。所有这些摆设与其说是代表着科学技术,不如说是神秘主义的象征。为了炼制丹药所进行的工作是最原始的化学实验,炼金术士是最早尝试将各种元素分离开的先驱。白磷的提炼,盐酸的合成就是中世纪的产物;同时他们用到的器皿,蒸馏液体、分析金属的设备以及种种控制化学反应的方法,至今还在使用。 加热是每个炼金实验必须的条件,不管是加热液体还是溶解铅块。为了保持一定的温度,炼金术士们发明了水浴,学理科的朋友在高中一定作过这样的实验。带定时器的炉子体现了精巧的工艺,大英博物馆中有一台1616年制造的恒温箱,那个时代的人已经懂得双金属片的制造。 传说中的城堡深处总是有这样的实验室,这也是事实。从地中海沿岸的国王,到波罗的海的乡下贵族,都把炼金术士看成是通往财富的捷径。贪婪往往伴随着腐败,于是学者中也是鱼龙混杂,欧洲并不缺乏高明的和吹牛者,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很好的写成一部浮夸的编年史。但是,正如不是每个实验室都能产生弗兰肯斯坦一样,炼金术士的努力大多徒劳无功。如果不能够兑现诺言变出黄金来,付出的代价是掉脑袋。性子暴躁的红胡子二世专门打造了一个绞架,用来吊死失手的倒霉蛋。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因此败坏了名声,因为从业者为了保住性命多多少少用到了不光彩的手段。从15世纪到17世纪,炼金术的书籍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故弄玄虚的符号与公式随处可见。 一部分聪明的炼金术士开始转移权贵的焦点,他们宣称可以炼制强身健体的灵药,炼金术因此走上医药研究的道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菲利普斯·奥列斯·帕拉萨尔斯(1493-1541),他不同意当时流行的说法,即病患源于自身机能的紊乱与失调。认为,疾病存在于外部的某种载体上,寻找等待着机会侵入人体。药物可以帮助抵御这些疾病,这是最早关于病菌的设想。此外,他还首次提到实验中得到的“银灰色”物质——锌,并第一个用“酒精”(alcohol)来称呼从葡萄酒中蒸馏出的液体。 文艺复兴带来了炼金术的黄金时代,为了复兴罗马的荣光所进行的革命,彻底的洗刷着整整十多个世纪的沉寂,艺术与科学界都产生了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成果。宗教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新教在16世纪上半叶完成了重组。此刻的炼金术由三块组成:部分科学、部分艺术、部分宗教,也随着复兴的节拍踩着轻快的舞步。科学研究者正式从炼金术士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业。此前的炼金术士在追求贵金属的同时产生的副产品,即他们所作的实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另一部分则专门研究占星术,低级者如吉普赛人的算命把戏,高级者或可称为数字命理学。20世纪中叶盛行的精神病理研究还用到了炼金术士的唯心论和招魂术。 先来讲占星家,正如艺术的目的是追求至美一样,对于具备着真正睿智远虑的占星家来说,如何在精神修为上达到更高层次,远远胜过财富与虚名的诱惑;超越铅块一般沉重驽钝的肉体的限制,让思想如同黄金般璀璨成熟,比其物理上的实现更为重要。与希腊罗马时代不同,他们不像犬儒学派那样苦修,亦不像斯多葛学派那样夸夸其谈。他们对着阁楼的天窗,隐隐把握着宇宙的整体性,验证着星空的不断变动,安守着心中永恒的道德准则。 占星家将其事业看成是完善二元论的神圣艺术:完成自身心灵净化升华的同时,用宇宙的运动变迁来解释人世间的实践活动。由于文艺复兴中开放的学术气氛,他们也开始挑战古代的权威,抛开人类自身去探求自然的奥秘,完成由大入微的转变。(苏格拉底在广场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被称为哲学上的大问题。) 这种崇高的目的毫不疑问使其成为殉道者,终其一生都没有看到自由王国的大门洞开。当一部分人成天孜孜以求盛满黄金的坩埚时,真正的学者在失望中被埋进乞丐一般简陋的坟墓。 再来讲现代化学的奠基者,他们继承了最早炼金术士的职能。先介绍尼古拉·弗雷曼,一位14世纪巴黎的炼金术士,他及其门徒对物质的构成一无所知。当时所有人认为,所有的物质存在都由四种基本元素组成,一如亚利士多德的理论。元素比例不同,形成时的冷暖干湿各异,因此有了不同的形态。 从这种理论出发,金属的转化就有了可能。弗雷曼在他的书中写到,所有的金属都来自地球内部,天然的熔炉将各种元素搅拌混合,其进程由某种更高的存在决定,或可归结成神的意志。神的境界总是完美,因此,只要混合的元素在地球深处呆上足够长的时间,最早或许是铁或铅,慢慢就变成黄金白银。但是,总有被过早开采出来,地球上的金属因此显现不同的形态。而炼金术士的使命,就是继续造物者未完的工作,并加速金属的“进化”。今天的人读到这些,也要佩服他们壮大的构想力。 所有的炼金术士对他们的成果都讳莫如深。13世纪的炼金术讲座上,所有的人要先起立:“以我的灵魂宣誓,如果对别人显露今天看到的,即会受到永久的诅咒。”一位叫巴塞尔·瓦伦丁的教士写道:“只能仰望,若是传扬一点天国的奥秘,灵魂将沦落最深的地狱。” 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或者是贪婪,炼金术士们将自己的方程式紧紧的保藏;其次是教会,他们认为炼金术是对造物者的干涉与亵渎,炼金术士从事魔鬼的艺术。更有高尚者认为,自己的方程式可以成功,一旦落入居心不良者手中,将为祸社会,因此要埋藏起来。很矛盾的想法,既然这样为什么带着虔诚的热情去钻研,但想到今天核物理的成就,现代人亦没有资格取笑他们。

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以为最重要的还是把视线投向新领域,研究新问题。不要以为研究经典作家没有研究过的问题就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不错,经典作家论述过的问题我们还有很多并没有吃透,有的论述还需要深入发掘,重新理解,这当然是一项重要工作。但是更重要更迫切的还是研究经典作家没有研究或者没有深入研究过的问题。在政治和经济问题上,我们常常明确地指出哪些问题是经典作家没有研究过的,为什么惟独在哲学问题上就不可以这样说呢?列宁正因为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研究过的问题,毛泽东正因为研究了马、恩、列没有研究过的问题,邓小平正因为研究了马、恩、列、毛没有研究过的问题,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难道不是事实吗?当然,我们不能轻率地断言某某问题经典作家没有研究过。例如有的论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研究过“人”,我看这是活天冤枉。全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哲学)就是为了彻底改变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处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创立的,怎么能说它没有研究过人呢?但是确有经典作家没有研究过或者没有深入地系统地研究过的问题,却是事实。这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还没有提出、或者没有尖锐地提出这些问题。现在时代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都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而且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论著已经汗牛充栋,正在影响着全世界。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在经典作家研究过的问题范围内翻来覆去地做文章,认为这些新问题不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予理睬,不提出自己的看法,那就会大大削弱甚至丧失自己的解释力,变成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的褊狭理论,变成落后的哲学,就说不上发展,也说不上坚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大拓宽了研究的领域,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二)当前世界哲学研究的问题多如牛毛,我们都不能不关注,不能没有发言权。但是,哲学问题的最深刻的根源毕竟还是社会的实际生活,不管哲学家本人是否意识到了都一样。有些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却未必那么迫切,甚至还不到提上日程的时候。例如后现代、后工业社会的许多问题就是如此。我不是说不可以作超前的研究,但总还要有轻重缓急之分,不必跟着人家亦步亦趋,人家“热”什么我们就“热”什么。我以为当前最需要花气力去研究的还是对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振兴有重大关系的哲学问题。我仍然相信理论的生命之源在于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并且不是局部的表层的需要,而是普遍的深层的需要。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无一不与哲学有关,无一不需要从哲学的层面提供理论的向导。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就未免轻重倒置了。例如,在世界格局大变动、我国社会大转型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特别是我们的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被弄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他们有那么多的疑团、困惑和苦闷,那么希望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希望得到一种合理解释这些矛盾现象的方法,他们求助于哲学,我们这些以哲学为职业的人能够没有一种责任感,不想或多或少尽一点微薄之力吗?我看近年来许多同志的研究就是在这种强烈的社会需要的驱动下开展起来的。人学和价值哲学的研究就是如此。研究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会不会降低哲学的水平?很可能会,但不是必然会。这第一取决于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哲学问题的精度如何,第二取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如何,第三取决于宣传的方式如何。过去多年来把哲学当作具体政策的辩护工具,弄成政策图解,搞得极其简单化、绝对化、庸俗化,以至于造成全民学哲学而又全国主观主义大泛滥的荒谬局面,这段惨痛历史要引为子孙万代的教训,再也不能重演了。我们不会再走这样的路。我们要走的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路。我们会以世界的眼光和时代的眼光来解决生活提出的哲学问题,磨练出既高瞻远瞩又精细严密的理论,为中国、也为世界哲学作出自己的一份独特的贡献。(三)我觉得我们搞哲学的同志对科学的负面作用似乎讲得多了一些。毫无疑问,科学万能论是错误的。科学有它的局限性,并不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决不是唯一合理的思维方法;科学的不合理的应用已经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灾难。这都是事实。哲学指出这一点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科学毕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是为人类造福的有力武器。它的功能也是无可替代的。西方某些学者把科学说成灾难之源的怪论千万不可附和。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血迹斑斑,并不是由于科学太先进,而是由于科学太落后。现在我们的祖国站起来了,可是数以亿计的人还迫切需要科学启蒙;我国科学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不仅使我们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而且连安全都受到威胁。我们现在应当着力强调的还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而不是大讲科学的“缺点”。在大家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时候去讲吃得过饱、身体太胖的危害性,提出“减肥”的办法,自然也并无不可,因为这种理论如果确实符合实际,也是一项有价值的成果;但恐怕毕竟不是当务之急,而且有点文不对题。哲学当然不应当是科学的侍从和跟班,但也不应当是科学的训导员;它应当是科学的朋友。过去苏联和我国都发生过哲学硬充科学的“指导者”和“裁判者”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再也不能重复了。(四)哲学对人类、对民族确实太重要。它既是民族精神的升华物,又是民族精神的铸造者。一个没有哲学思想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没有脊梁的民族,是不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伟大足迹的侏儒。轻视哲学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但是哲学和科学一样,也不是万能的,也要把自己摆在适当的位置。哲学有自己的崇高使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必因为受到冷遇而自惭形秽或愤愤不平;但也不必把自己抬得至高无上。研究哲学的人不可无“为万世开太平”的气度和胸襟,但不可真以为有“为万世开太平”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可能“为万世开太平”。能够回答时代提出的哲学问题,把人类的智慧向前推进一步,为人类留下一些有永恒价值的思想财富,这就已经是了不起的功绩了。哲学是反思的学问,这种性质注定了它难免做黄昏起飞的枭鸟,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做高鸣报晓的雄鸡,做“事前诸葛亮”。要做好“事前诸葛亮”,先得老老实实地做好“事后诸葛亮”,否则高谈不免流于空谈,热闹一阵也就烟消云散了。(五)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如何?我实在没有能力说清楚。我想这也不是哪一位高手提出一套精密的方案,或者开一个会议作出一个权威性的决议,大家就会一体遵循,齐步向前的。而且如果真是这样,倒又成了死水一潭,毫无生气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力又被窒息了。在哲学这个最需要个性和灵感的精神世界里搞“计划经济”是行不通的。事实上还是只能各人按自己的理解去“走”,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里去探索问题。这些看似不大整齐的足迹汇集起来,“路”也就踩出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也就逐渐成形了。不过,从大家的发言看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融会中外,自创新局,似乎还是一种共识。也许大家将来踩出来的就是这样的“路”。

西方哲学中国化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更在于为西方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论文 范文 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论文摘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 。“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

关键字: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 要了解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必然先得了解其人的生平。笛卡尔简介:

勒奈·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另译笛卡儿,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土伦省莱耳市-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创立了“欧陆理性主义”(ContinentalRationalism)哲学。 生平笛卡儿出身于一个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是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在他8岁时笛卡儿就进入拉夫赖士(La Fleche)的耶稣会学校接受 教育 ,受到良好的古典学以及数学训练。1613年到巴黎学习法律,1616年 毕业 于普瓦捷大学(Université de Poitiers)。毕业后笛卡儿决心游历欧洲各地,专心寻求“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因此他于1618年在荷兰入伍,随军远游。1621年笛卡儿退伍,并在1628年移居荷兰,在那里住了20多年。在此期间,笛卡儿专心致力于哲学研究,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他在荷兰发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了《 方法 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哲学原理》等。1649年笛卡儿受瑞典女王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但不幸在这片“熊、冰雪与岩石的土地”上得了肺炎,并在1650年2月去世。 1663年他的著作在罗马和巴黎被列入禁书之列。1740年,巴黎才解除了禁令,那是为了对当时在法国流行起来的牛顿世界体系提供一个替代的东西。说Rene Descartes(笛卡尔)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大概也不过分。德国存在哲学大家Heidegger(海德格尔)曾说:“自从Leibniz(莱布尼兹)以来,德国思想界所达到的,Descartes的基础理论的(各种)主要发展(变化),丝毫没能超越这个基础理论,而恰恰展开了它形上学的广度,而为十九世纪创造了前提。但是,在笃信 经验 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们眼里,Descartes却有一个致命的把柄被人抓在手里,那就是他那句回荡了几个世纪的 名言 :“我思故我在”。这句被Descartes当作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名言,在过去的东欧和现在的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我们读书论坛就有一位网友特意为自己起了“我在故我思”的笔名,以示对唯物主义的坚定信念。

笛卡尔的主要科学哲学思想:笛卡尔的哲学开始与科学,他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天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笛卡儿对数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笛卡儿成功地将当时完全分开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了一起。在他的著作《几何》中,笛卡儿向世人证明,几何问题可以归结成代数问题,也可以通过代数转换来发现、证明几何性质。笛卡儿引入了坐标系以及线段的运算概念。笛卡儿在数学上的成就为后人在微积分上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后者又是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石。在物理学方面,笛卡儿也有所建树。他在《屈光学》中首次对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论论证。他还解释了人的视力失常的原因,并设计了矫正视力的透镜。力学上笛卡儿则发展了伽利略运动相对性的理论,强调了惯性运动的直线性。笛卡儿发现了动量守恒原理。他还发展了宇宙演化论、漩涡说等理论学说,虽然具体理论有许多缺陷,但依然对以后的自然科学家产生了影响。

笛卡尔之思与在。(cogito,“意识”或“语言”)(being,“ 有”或“是”)?“思”外之“在”是否只是“思”为自身所建构的逻辑基础和合理性根据?如果“思”外有“在”,它如何在“思”中显现、如何被言说?如果“思”外无“在”,我们的意识为何能自觉到自身的非自足性而去寻索一个“思”外的存在论基础?如同康德所言人性中潜存着形而上学的本能冲动,言说不可言说者成为哲学的千古悖论。古代哲学撇开其显现方式而直接断言终极实在,笛卡尔则居于二者之中。人们一般认为笛卡尔确立了人类理性而摧毁了上帝的权威。的确,笛卡尔之后的很多西方近现代哲学家只能在自明的意识范围内谈论“在”的问题,但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的副标题是:“展示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灵魂与身体的差异”。他在第三、第五沉思中以“上帝”的名号探讨终极之“在”,这种探讨与第一、第二沉思的反独断论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现象学存在之思。当笛卡尔确立了近现代哲学的自明性原则而步入自我学之后,他没有像其后继者一样停留在那里,而是很快跨越了出来。

在此,笛卡尔所走的第一步是把近现代哲学引上自我主体的路向,这一步的任务是清除独断的终极实体和上帝存在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上帝和灵魂这两个问题,应该是借助于哲学的论证而不是神学的论证去阐明的基本问题。”(Descartes,1986,p. 3)如同黑格尔所评说的,怀疑一切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要义。现在让我们追寻一下笛卡尔式的怀疑的思路。笛卡尔按照认识的顺序而怀疑,笛卡尔首先揭示了感官的欺性:“有时候塔从远处看是圆形的,而从近处看则是方形的„„我发现外知觉的判断是错误的„„任何我曾经认为在我清醒时所拥有的感性经验,我都同样可以在睡梦中拥有。”(Descartes,1986,p. 53)笛卡尔花了较大的篇幅讨论睡梦的问题。经验实在论认为我们通过感觉经验可以达到客体实在,认为一旦我们感觉了,我们就是感觉到了某种引起我们感觉而又处于感觉之外的对象客体。但我们每个人都在睡梦中感觉过并不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尽管在梦中我们坚信其实在性。对梦的思考给东西方哲学大师们以极大的启示。“庄周梦蝶”更是逼近本体论思考:人们皆以为庄周为现实,蝴蝶为梦,庄子反问之,为何不能是蝴蝶为实而庄周为梦?“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还是“蝴蝶之梦为周与”?笛卡尔和庄子一样,也认为从意识的直观性而言,笛卡尔说:“于是我决定把一切曾经进入我的心智的事物都认为并不比我梦中的幻觉更为真实。”而追问“无”,即是言说不可言说者。在逻辑和语言终止之处,维特跟斯坦的“神秘”、海德格尔的“诗”开始进入哲学话题。笛卡尔顺着安瑟伦的思路进入信仰之思而探讨终极的“在”,也就有着逻辑的必然。笛卡尔没有直接强言不可言说的“无”,而是通过描述剖析“有”的非自足性而间接地言说“无”,因此他的终极之思亦是现象学之思。 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更让他运用于自然科学之中,然后又相互理解由此及彼。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

1. 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

2. 必须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3. 思想必须从简单到复杂;

4. 我们应该时常进行彻底的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东西。

笛卡儿将这种方法不仅运用在哲学思考上,还运用于几何学,并创立了解析几何。笛卡儿第一步认为怀疑就是出发点,感官知觉的知识是可以被怀疑的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所以他不会说“我看故我在”、“我听故我在”。 从这里他悟出一个道理:我们不能怀疑“我们的怀疑”意指 我们无法怀疑的,是我们正在“怀疑”这件事的“怀疑本身”,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我们的“怀疑”。 而当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他却感到疑惑,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笛卡儿将此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里他得出结论,“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笛卡儿还试图从该出发点证明出上帝的存在。 笛卡儿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个完美实体――即上帝――必定存在。 从所得到的两点出发,笛卡儿继续推论出既然完美的事物(神)存在,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之前的恶魔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个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许这样的恶魔欺人们,因此我们可以确信“这个世界真的存在”,而且数学逻辑都应该是正确的。现实世界中有诸多可以用理性来察觉的特性,既它们的数学特性(如长、宽、高等),当我们的理智能够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该事物一定不会是虚幻的,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

虽然笛卡儿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既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笛卡儿强调思想是不可怀疑的这个出发点,对此后的欧洲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思故我在 所产生的争议在于所谓的上帝存在及动物一元论(黑猩猩、章鱼、鹦鹉、海豚、大象 等等都证实有智力),而怀疑的主要思想,确实对研究方面很有贡献。

因为一个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许这样的恶魔欺人们,因此我们可以确信“这个世界真的存在”,而且数学逻辑都应该是正确的。现实世界中有诸多可以用理性来察觉的特性,既它们的数学特性(如长、宽、高等),当我们的理智能够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该事物一定不会是虚幻的,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虽然笛卡儿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既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这种终极存在的观念,不可能来自于外在经验,也不可能来自于自我的创造,因此追寻终极观念的来源,“唯一的可能性选择就是它被天赋在我的心灵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笛卡尔的这段话:“我用‘上帝’这个词来指其观念存在于我心中的那个‘在’,我无法达到这种‘在’所拥有的所有完善性,但却能以某种方式在我的思维中达到它。”

参考文献

罗素《西方哲学史》

刘华《存在哲学》

King,Magda,2001《剑桥名人史》

西方哲学论文范文二:西方哲学史论文——东西方哲学比较浅谈

从古希腊先哲们开始,西方哲学就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这种层层递推的思维必然导致数学的发达,于是毕达格拉斯主义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西方哲学的中流砥柱,西方人思维的特点,逻辑性强、规则性强、进攻性强、思维严密、对自然知识和终极真理的追求有无法遏制的狂热等无一不是由此衍生出来的。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恰恰相反,在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把儒学、道学、佛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安静、圆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不断净化,最终达到出于宇宙融于宇宙的境界。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家不需要科学的确定性,因为他们想知道的只是自己;同样的,中国哲学家不需要科学的力量,因为他们想征服的是自己的心灵。对他们而言,智慧的内容不是知识,其功能也不在于增加自己的财富。”

简言之,西方哲学的目的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东方哲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前者必然以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扩张、不断的进攻、不断的破坏来达到目的,以无法遏制的欲望作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唯一动力;后者强调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和谐静谧、天人合一,以知足长乐为座右铭。

古希腊哲学对西方世界最大的影响莫过于留下了逻辑概念,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今天所羞愧的,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并没有这个遗产。然而这种严密的逻辑概念又怎样呢?其基础不过是同一率(A是A)、矛盾率(A不是非A)和排中率(A不能既是A又是非A,也不能即不是A又不是非A),这一理论对西方人影响之深以至于他们无法理解“X既是A又是非A”,并且对逻辑的追求也一发不可收。中国哲学里占主导地位的是与西方相反的悖论,即不追求清晰的逻辑关系,对混沌状态的接受程度比较高。西方哲学把重点放在思想上,指望通过不断的逻辑推理找到终极真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究其原因就让我们从东西方哲学的产生条件进行对比: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的阶段,产生的过程也许不是明朗的,相反却有可能是模糊不清的。这就需要去探寻事物产生的源头,从头开始,厘清事物发展的脉络并且试图预期事物的未来发展,哲学也不例外。在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古希腊是不能抛开的一个必经环节,古希腊哲学就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并且经历过古希腊哲学、__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等阶段,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哲学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先后出现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两次转向,近代西方哲学所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方面,而现代西方哲学则开始向人本主义转变(当代的哲学特征并不明显,以后现代命名的宽泛的 文化 更分布在文艺批评、人类学以及一些边缘的问题研究,但仍然处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阶段),尽管在古希腊之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不尽相同,但其承继的仍然是古希腊的哲学精神——都表现为对各种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和对确定性的追求;而中国哲学的产生,并不象西方哲学那样可以找到明确的起点,也没有出现类似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试图截然与传统分开或创立新的传统。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是从《易经》开始甚至可以上溯到更早的阴阳五行等观念,而此后中国哲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论依据往往都来自于这些传统观念。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各种学说的前后相继性很明显,各个学派所讨论的问题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伦理方面,即都表现为对人的关怀和规范。

哲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作为西方哲学初始阶段的古希腊哲学如此,中国哲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古希腊典籍的缺乏,资料不齐全,所流传下来的往往是一些传记学家或者是哲学家的零碎记载形成的残篇,这对于全面了解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以及中西哲学的对比有很大限制。以下所进行的主要是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产生之初的条件对比,以此试图揭示中西方哲学在源头之处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两个哲学的方向和发展,最终达到两者相互的交流和融合:

第一,自然条件:古希腊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没有如同多数文明古国那样有丰饶的土地,但是却适合 种植 果树,其尤为盛产的是葡萄和橄榄,其生产的葡萄酒和橄榄油多数用于对外出口,因此从根本上说,古希腊还是农本经济,而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商品经济。在陆路交通不畅和不具备如同中国那样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往、交流,互通有无,所以,古希腊在海上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明(例如对亚细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等当时先进文明),学习和汲取它们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并且对之进行批判、改造和综合,从而形成具有古希腊特色的哲学-科学文化。在自然因素这一条件中,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古希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为中国与古希腊的自然条件不同,首先,中国有着广袤而丰腴的土地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农业比较发达,经济的交流主要通过内陆各个国家(甚至只集中在几个诸侯国)之间的互通有无,而不必也难以(因为尽管中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太平洋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是无法跨越的)通过海上贸易交往来实现经济发展。其次,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同一地域的文化往往具有相似性,例如在中国的周边国家的文化要么没有根本区别(如印度文明),要么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卫星国”,虽然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面向自身的“内在文化”,这样的外在条件使中国文化的视野被限制在一个类似的传统环境当中,成为一种内向型文化。再次,中国的文化是当时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往往难以接受和认同落后文化,而落后文化却能较好地接受、认同先进文化(如古希腊、日本等),因而,在这种诸多的自然条件影响下,造成古代中国与其他不同的文明交往较少,进而引进其他文明的先进文化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和完善的文化结构。这些自然条件使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

第二,社会条件:由于古希腊自然因素的阻隔使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个城邦被自然而然地隔离开来,这也就有利于各个城邦独立自由发展,多种政体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依照城邦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出现,并且创造了诸多形式的政体,有僭主制、寡头制、贵族制、共和制、民主制、君主制等形式。这种状况“实在得益于这一地区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以及希腊人政治组织能力下的相对割裂的地理环境”。在多样性的环境里能促进相互之间的比较和思考,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在相互比较中形成新、更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一些较为宽松的城邦里形成了古希腊著名的民主制,这种民主制总体上为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自由思想和相互 辩论 可以允许合法存在,它允许甚至保护公民自由思想的权利,有利于使一些背离传统的或与时下流行的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一些权贵常常邀请一些“社会名流”进行聚会、探讨,极大地促进思想的多样性,一部分人试图开辟另一些道路或者对传统进行批判——而不是简单继承,用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对传统(主要是巫术和神话)采取超越成为可能,由此形成古希腊哲学的新的传统:超越传统。

因此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因此城邦制和民主制为古希腊哲学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在中国,虽然较早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由巫术、仪式直接继承下来的敬天、祭祖的传统思维,在宗法制度的制约下,产生了以家庭为中心,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以求得身心内外谐调的价值取向,在大一统的国家内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的中国文化,并通过国家权力来强力推行,使思想传统较早形成和比较一致。另一方面,较严厉的思想钳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尽管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哲学的繁荣时期,但是这已经是在传统定型的前提下继承下的发展),能够进行讨论、研究和辩论的空间较小,多数思想家把传统思想当作政治行为、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使中国哲学整体朝向伦理(政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无法超越传统,都是在传统所限定的范围内展开,他们的学说也试图从古代的 传说 和古籍中寻求证明,用以支持自己的学说,这也表明了中国哲学对传统的态度并不是采取积极的批判,而是继承和诠释,这种态度被强化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继承传统。

第三,经济条件: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资料日益丰富,使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脱离物质生产劳动,而从事脑力劳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来自于“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务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因此,在古希腊,探讨政治和哲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后获得了物质前提,只不过多数人主要思考政治问题,有一部分人则转移了注意力,把对政治体制和政治规范以及对人和社会的关注转向对自然和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用理性而不是经验去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惊叹于自然的各种现象的奇妙,“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成说明”。并试图寻求在各种自然现象后面的非神的、恒定的原因,试图用理论来论证其合理性,注重概念的明晰和逻辑的严密,进而产生古希腊独特的哲学-科学 思维方式 。但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应当比古希腊时期更为繁荣,可拥有物质满足前提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如同古希腊那样对自然“惊异”呢?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中国 传统文化 重视经验的作用。在中国的各种理论当中,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伦理道德都需要具有可实践性,就是哲学也不例外,因此,中国的古代科学一直具有丰富的实用技术和各种发明创造,但却缺乏科学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士人阶层)也同样处于物质满足的前提下,但是他们在社会地位上并不是独立的,必须依附于权贵,被权贵豢养,因而需要为权贵的争权夺利斗争服务,因此士人关注的焦点放在政治斗争、权利斗争中,而不是如同古希腊的哲学家那样关注自然等对现实“无用之事”。

相反,在古希腊,哲学家与权贵的关系一般来说是平等的,人格是独立的,甚至有的哲学家本身就是贵族,因此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思考。在中国相对例外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都不是为贵族服务的士人,他们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也最为相像,都提出了关于本原(甚至更进一步提出“道”的一般性本原的规定性)的观点和较为丰富的辩证法观点,但他们所形成的道家文化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反而在中国文化关注人事的大方向决定下,道家最后也变成主要地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他们虽然也探讨自然,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的自我修养,而不是找到世界的本原,从而形成与古希腊哲学的不同的发展方向,最后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宗教。再次,古希腊哲学把自然当作一种认识对象,而中国从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影响下形成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敬天、孝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较大影响,其中的是“敬天”的思想尤为重要,“敬”在于相信和畏惧,也就把天当作一个不可怀疑具有神圣地位的东西,至于这个“天”是神还是其他的什么,在中国传统思想看来是不证自明的,没有必要也不用去关心,所以“天”并没有西方神话和宗教那样的神的巨大力量,也不具备事物本原的至上地位,虽然万事万物都是从“天”产生,但是却需要阴阳变化、五行化生才能产生万事万物,因而没有形成如同古希腊哲学那样的绝对性思维方式。总而言之,中国文化在面对自然事物时,总是避开了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关注,更多地落到现实当中,通过经验解决现实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古希腊哲学重在“是什么?”,而中国哲学则探讨“怎样做?”。

以上所探讨的是中西方哲学的不同思想比较以及中西方哲学在产生之初的条件的相互对比,从中看出中西方哲学在方向上和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但从对比中找出两者的差异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中西方哲学融合的新的立足点、结合点,从而形成一个坚实的基础,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西方哲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西方哲学论文

2. 哲学论文

3. 西方哲学:思维与直观综合

4. 西方哲学:本质与实存

5. 大学选修哲学论文

毕业论文魔兽世界

不知LZ喜欢什么类型的,鬼吹灯OL很好```

看看这两个吧

《魔兽世界》资料片之玩家测试报告 升到70级的过程中+从60-70级的任务中你可以收获900G+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游戏设计人员设计了足够多的任务来避免无聊的重复SOLO(很不错)+血量的上升相比现在的血量/等级程度来说幅度要大多了,结果我现在用的是纯DPS的天赋都能拥有7000的血量。+大部分任务都是可以SOLO的(话说MIAOM今天晚上帮人做任务和开地图很忙,哦错了是E大)+地狱火半岛由东瘟疫和西瘟疫大小的地图组成。(好大。。)+原始的16格行囊目前没发现有提升。+出现20格的背包了。+在ALPHA的时候,要升1级(不靠休息奖励)需要大概9小时。+你刚到70级的时候也许还穿着7件T3,但放心,1个月的RAID副本生活后你会换得一件都不剩。+你能再买一个额外的银行空格了(才加这么点)+钥匙扣的大小似乎还是现在的这两个等级,以后会不会有更大的出现还不清楚。崭新的装备+装备贬值现在非常明显。你开始玩1到2个小时内就能把套装给替换掉了。+任务给的蓝色奖励要比你曾经的那些副本里的职业套装好一些(或差不多),而那些职业套现在和绿色装差不多了。+低等级任务给的垃圾绿现在和MC/BWL等级的装备的属性加成差不多。AQL等级的话也不过是难些的任务或是高等级的怪的掉落,NAXX等级的装备则是稍微需要去5人副本努力下就可以拿到了,当然现在刚到67级的不少人都还在穿T3,因为耐力加成还不够(T3的耐力比较多),但我到70的话还会穿几件T3呢?说实话,单纯堆属性的情况下最多3件吧。如果为了套装奖励可能多一点。新的装备太。。。猥亵了?(的确样子都不咋地,现在外域到处是难看的高属性人物。。。),特别是那属性(很棒的。。)外加,现在很多皮架都是专门加AP+敏捷这种组合方法。+65级的蓝色任务奖励是60-62的DPS的单手武器。+估计在68-70级的时候才需要更换NAXX等级的装备。+我已经换掉了7件装备了,大部分都是很老的那种(古拉巴什矮人摧毁者,迅击戒指,黑龙之爪等等)+最初的2个副本实在很容易,而且它的掉落和BWL等级的差不多。+但一个地狱火堡垒(外围)最后BOSS掉的治疗项链是克苏恩掉的那个属性的85%+如果是暗伤装你估计一开始就得换。我用一个绿色的任务奖励就把我的耳语秘言腰带换掉了。猎人+杀戮指令享受公共CD+1级奥射仍能获得相当于20%AP的伤害加成+宠物变NB了啊,加了兽王天赋后,作者的猫头鹰有7K血,9K的护甲以及160的DPS,注意,是NOBUFF+宠能获得大概相当于你远程AP的20-21%数值的AP,获得你的抗性20%+你再也不可能获得2K的AP了,全套的T2和满天赋后,我大概有1450的AP包括我自己的BUFF+一个牛头人猎人能获得(这他喵的意思是:,对应4种天赋)的额外血量,大概有26%的额外血量。(血牛血牛。。。)法师+水元素正如之前的消息一样:600+的冰球,远距离可发动的冰霜新星,1700的生命值+法术反制现在加入了公共CD体系,唤醒则未知(话说唤醒不是有公共CD咩)牧师+天赋中circle of healing(就是那个取代不息之环的天赋)可以对小组外成员使用+忍辱负重(戒律系41点天赋)效果可以被驱散+每个牧师的吸血鬼之触和吸血鬼的拥抱可以同时在同一目标上作用+2级治疗术的治疗效果加大了+在测试中所有的治疗天赋是可以同时作用并且对治疗效果有效例如等级10恢复基础 :970装备加1000效果 :1970强化恢复(15%):2265心灵治疗(10%):2492术士+地狱守卫正如你想象的那样(这老美说话真是无趣。。)。有一个比蓝胖子更好的嘲讽技能但是它的护甲较少并且狂怒技能并不能正确的重合。丫还是比较废柴,相对来说更适合PVP因为他有一个非常不错的拦截技能+地狱守卫的狂怒技能效果是一个可被重叠的DEBUFF并且增加守卫本身的AP。它使地狱守卫可以横扫攻击,另外有一个50%躲避AOE的被动技能(是不是这么翻译?),除非BLZ想把这个移掉。德鲁伊+目前来说,如果你有撕裂的话你可以将爪子和耙从你的技能条中移除了,我打起来和摸差不多+生命绽放这个天赋太强了,当然也可能是我的奶装效果比较多+召唤树人目前来说是个渣天赋+你可以在胖鸟和生命之树形态下使用激活+变形后仍能使用自然之握+生命绽放只要你施法便可以一直存在,HOT最高!当你觉得无聊的时候就能关掉+树形态在PVP中是不受欢迎的,对于小D的混合性来说它很多余,在5人副本中是无关紧要的+平衡天赋不再废柴了,无论在SOLO还是副本中都很有用,我用野性天赋,我朋友用平衡天赋,我们的升级速度是差不多的+生命之树在副本中非常有用,但是在SOLO和PK中无意义。相对于树形态,恢复天赋的治疗辅助能力更+好,不过我的一个DRUID朋友可以做到每跳1K的治疗盗贼+解除陷阱灰常有用(可以看看人们的反馈)+我唯一能记起来用到解除陷阱的地方就是在地狱火半岛FB中一个小怪会扔地雷,和矮子副本中类似但不一样的地方是:与其说“我必须做这个以便继续”不如说“看吧,我能这么做”+(盗贼仍是当DPS之王么?)安心吧,贼的PVE输出远远的要超过撒满,同时,某几个技能真的,的确,确实,实在,有用了。。。(笑你妹!)。贼的31到41的战斗天赋比较X蛋所以我觉得应该加强,当然这他喵的还要看BLZ怎么想。目前为止我发现唯一可以替换掉的就是猎人,反正丫们副本需求量很大+贼们仍然比那些综合职业的DPS要强,小D,撒满,还有,恶,骑士。不过捏,法师将看到很多将他们DPS提高的不可思议的BUFF(-________________-)战士+怒气标准化貌似以后才能显现用处。武器天赋有加强,狂暴不变或者有所削弱,防御天赋则得不到什么保证(这句什么意思?)+猛击貌似被BUFF了,不过我忘了,不好意思。。。+直到DEVS在论坛上发了个帖子前,怒气标准化这个技能在ALPHA时候一直没人注意+总的来说,战士的DPS似乎更平稳了,当然你更换装备后能得到改进+在ALPHA中,怒气的获得并没有调整,相反,他们被NERF了,双持所获得的怒气量大概减少了30-35%+玩家报告在ALPHA中即使他们使用烂武器甚至没有武器时,他们仍能看见怒气值的获得。如果要让怒气被标准化的话我觉得一个伤害较低的玩家在攻击时应该获得更多怒气,但目前并不是这样萨满+萨满的图腾召唤的元素很差,攻击100~200一下.暂时还没有其他能力。+新的石咬技能是附加在每次攻击上的伤害,攻击力很低,能造成较大的仇恨,比想象的大得多。+风怒的情况见lan_pk大大的贴。大家搜索LAN——PK或者去资料片区看吧(-口-)!+双手武器可以附上不同的SHAMAN武器附魔+风怒的攻击不能多次触发萨满之怒+武器BUFF现在是30分钟+水盾不收任何天赋,装备加成+大地之盾可以受15%到20%的治疗效果加成,其他我还没测试。+自然守卫的TEST未完成,因为我们的TANK实在是太棒了我根本都没去想过这技能(丫的。。。)+萨满的装备,增强/元素,分开了,奖励都会考虑到两种萨满的需要,比如地狱火副本的很多任务就分开奖励了。PVP+PVP城镇-叫做哈尔拉,实在太棒了!绝对不合理,绝对荒谬,绝对震撼,绝对华丽的战术,绝对绝对的冲击!一切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出现在绝对不可能的地方!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关于“赞美哈尔拉!”的帖子了[原文是指“赞美哈拉(praise halaa)”故意模仿赞美安拉(praise allah)](你看不懂双关的话我BS你=。=)实在是说不出的好。+PVP-现在,因为耐力已经超越伤害到一个夸张的等级了。所以1V1不再是爆发性伤害而是一场同等装备下的1分钟以上的战斗拉。商业技能+超级生命/魔法(是2种产品)药剂注射器是一种等效于20个药水的道具。它需要20个合适的药瓶和其他材料来制作,当然CD时间和平时是一样的,不过单个使用次数是20而已。+地精火箭发射器。5分钟CD,5秒施放,50码距离,他可以造成960-1440的伤害同时使敌人昏迷3秒,同时你自己也会被击倒。+你大概需要100个符文布来冲急救到330,然后用一种很广泛掉落的新布料(名字我忘了)去冲到375。+装备分解现在需要225的技能,所以不会再有1级的碎片商了!+现在不少附魔都有等级限制了,比如十字军,15敏,100生命。同时也就不容易有高等级玩家帮助低等级玩家获取高级优秀装备的事了。+增加了一种炼金术的新特性。它允许你在制造药剂的时候自然地“探索”到新的配方。+堕莲花,可以用来创造新的试剂,和雨燕草类似,你可以从那些有规律刷新的草药点上随机地采取到它(共生型)而不是那从那种单独的植物上获取。+其他一些草药学的小变化:你可以从特定的怪物身上得到草药,打开特定的怪物卵还可以在你获取东西的同时给你BUFF,有时在从怪物卵上拾取东西的时候还有可能获得一些拾取绑定的消耗品。+草药学:堕落花簇可以在采集一种堕落草(felweed)的时候随机掉落。它是一种吸收750-1250伤害的护盾型消费品(全类型伤害通用)+一种新的采集点--火焰(或者叫别的啥名字=。=)。你可以通过草药学来采集,虽然你不能实际地获取什么材料,但你会得到一种可以增加火伤的消费品(我想是80左右?)或者是可以让你的武器在一定时间内附加火系效果(具体是加伤害是还随机触发不清楚)+珠宝加工,开始囤积一些非绿色(难道有灰色-口-!)的矿石和水晶以及宝石吧。现在把你能收集到的矿石和多余的宝石都囤积起来。这种专业早期需要大量的铜矿。+现在还不知道XX元素,血藤,熔火之核有什么新的用处。。。+珠宝加工:当使用“探矿”技能(从矿石里得到制造用的材料)的时候,你常常会得到“灰(反正就这个意思,怎么说都行=。=)”(比如瑟银灰,堕铁灰之类),总之是个卖店的垃圾。外加,现在只有60%的可能得到产品。(技能等级和产品等级原因吧=。=)我曾见过双珠宝(类型不同),但没见过2个一样的。+珠宝加工最高等级(260-300)需要一些烦人的世界掉落的材料(比如魔精,水/大地/死灵精华之类)。让我冲这个部分的等级的时候非常辛苦。+就我所知,现在所有的专业的300以上的产品都只用BC的材料来做。飞行坐骑+专家级骑术-需要等级70,骑术(150) 允许玩家使用需要骑术为225的飞行坐骑 价格 800G+大师级骑术-需要等级70,骑术(225) 允许玩家使用需要骑术为300的飞行坐骑 价格 5000G派别声望为了和孢子收集者(和蘑菇差不多的东西)势力的声望从冷淡到中立,你有3个选择:1)不断地杀沼泽领主和真菌巨人,每个10点声望。2)收集10个成熟的细菌胞子来上交以获得400点声望(可重复,而且这东西在外域很容易获得)3)上交10个沼泽领主的卷须来获得400点声望,由沼泽领主或者真菌巨人掉落(概率10%左右)对于塞纳里奥吃人议会探险队来说,你既可以杀每只5点声望的纳加,到友善,也可以交10个不明植物部件(该区域所有非人型怪掉落)获得400声望(可重复),这个任务可以得到一个小包包括:2组卖店垃圾,1组可食用植物,还有高于50%的机会获得一个“一种未探明的植物”的包。将会激活一个可重复的任务。和你旁边的NPC说话可以获得500的声望。和孢子收集者不一样,这个任务可以至少做到崇敬,而孢子收集者每到一个新的声望等级就有新的任务。虽然依然需要你去FARM但时间少多了。我从冷淡到尊敬只用了1天的时间,只需要不断地重复任务。而且这些任务材料都是我在做其他任务的时候顺便拿的,还不包括做主要任务得到的声望(通常是4位数的声望!)

想想论论是可以的,但是首先要避免进入 免费=变相高收费 这个俗套

悲惨世界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1. 论艺术真实 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4.论艺术直觉 5. 论艺术虚构 6.论典型 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13.论审美变形 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论朴素美 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20.论审美现代性 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22.论诗歌语言 五、现代文学部分 1.冰心小诗研究 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5.《故事新编》研究 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12.《腐蚀》的艺术特征 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31.胡风的诗和诗论 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36.瞿秋白杂文论 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42.试论高觉新形象 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45.苏青小说研究 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49.论徐志摩的诗 50.论闻一多的诗 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52.论穆旦的诗 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54.论沈从文的《边城》 55.萧军小说研究 56.论田汉的戏剧 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58.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 《吕氏春秋》与杂家 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 《战国策》名篇研究 18. 老子的思想 19. 《老子》的艺术特色 20. 《庄子》的艺术特色 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30. 曹操与诗文革新 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47.谢灵运与山水诗 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62.唐诗的精神风貌 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 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65.论李贺诗的怪诞 66.李贺诗与屈原赋 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71.杜牧的史论诗 72.论韩愈散文的“气” 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75.唐传奇与佛教 76.唐传奇与道教 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 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90.唐代散文家研究 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95.苏洵散文研究 96.论苏轼的“超然” 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103.论杜牧的咏史诗 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106.苏轼各体词研究 107.苏词的风格 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111.论咏物诗 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 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123.明代散曲与民歌 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125.《郁离子》研究 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128.《花间集》风格论 129.《花间集》题材论 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134.《水浒传》风格论 135.《水浒传》接受史 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7.张平《抉择》的意义 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3.汉语词义的演变 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民间文学部分 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3.当代笑话论 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17. 论洪水神话 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19.论神话的影响 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21.论×地的人物传说 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23.论×地的英雄传说 24.论×地的历史传说 25.论×地的地方传说 26.论×地的风俗传说 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28.论×地的劳动故事 29.论×地的家庭故事 30.论×地的爱情故事 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32.论×地的嘲讽笑话 33.论×地的幽默笑话 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42.论×地的民谣 43.论×地的民歌 44.论×地的山歌 45.论×地的民间小调 46.论×族民歌 47.论×地的劳动歌 48.论×地的农民苦歌 49.论×地的长工歌谣 50.论×地的工人苦歌 51.论×地的妇女苦歌 52.论×地的讽刺歌谣 53.论×地的情歌 54.论×地的仪式歌 55.论×地的儿歌、童谣 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57.论×地的政治谚语 58.论×地的劳动谚语 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60.论谜语的历史 61.论×地的谜语内容 62.论×地的谜语分类 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64.论×地歇后语分类 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66.论×地相声 67.论×地快书、快板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1.论汉字的性质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24.形声字起源试论 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26.《说文》省声研究 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35.主谓间“之”字探源 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赞(101)评论转载(202)分享(116)复制地址编辑

外国文学肯定有的,一般本科段要掌握外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史

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杂文)不错,或者是现在读者的阅读倾向

我毕业论文就是《从<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相关资源很多可以借鉴你还看过《悲惨世界》吗?看过的话答辩就更轻松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