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论文参考文献陌拜

发布时间:2024-07-03 12:45:23

论文参考文献陌拜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参考示例:

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辛希孟. 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5] Gill,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M] . London: Macmillan,1985.

B.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7]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 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62-67.

[8]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99: 62-6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书写格式:

(1)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

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2)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我们写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根据我自己写论文的经历来看它的意思是指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借鉴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等等一些资料,然后把它标注在在毕业论文的末尾。

一、那论文的参考文献具体是指什么呢?

二、我们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三、我给大家讲一下参考文献格式:

1、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2、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M]——专著,著作

[C]——论文集(一般指会议发表的论文续集,及一些专题论文集,如《xxx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如知网),但它也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你看到的电子期刊仅是其电子版

[D]——学位论文 :不区分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R]——报告:一般在标题中会有"关于xxxx的报告"字样

[S]—— 标准

[P]——专利

[A]——文章:很少用,主要是不属于以上类型的文章

[Z]——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可用字 母"Z"标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DB/OL] ——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很显然,标识的就是该资源的英文缩写,/前面表示类型,/后面表示资源的载体,如OL表示在线资源。

四、经验总结

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尤其是我们的毕业论文,说多了都是泪呀,这都是根据我自己当年写毕业论文的血泪史,总结出来的结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

拜伦式英雄论文参考文献

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的论文

[论文摘 要] 浪漫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各国人们在表达心中对于未来美好理想的作品中都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本文试从比较中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问题入手,分别从社会理想,生活理想,人物理想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以及其原因。

[论文关键词] 浪漫主义 社会理想 生活理想 人物理想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浪潮主要是产生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十九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其源头可以追述到古希腊时期。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要比西方早几百年,有很多理论体系并不完善,但其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浪漫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展望未来美好理想。中西方浪漫主义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他们心中对于未来的美好理想,但在大方面相似的同时,他们又各具时代特色和国域特色。

一、社会理想——脱离人间的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乌托邦

中国关于社会理想的描述,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存在。屈原在《离骚》中,展现了其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是为人们塑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自耕自食,不问政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的唐代诗人李白,更是在《梦留天姥吟留别》里,借梦境表达出自己所向往的仙人之境,一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在其小说《巨人传》里,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蓝图——特莱美修道院,反映了当时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美好、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德国作家歌德的《浮士德》里,浮士德用生命建造的海滨乐园则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所梦想的理性王国的蓝图。

可以说,中国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脱离人间的桃花源,并没有具体展现;而西方作家笔下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乌托邦,虽然是描绘的未来世界,但是却是描绘具体,蓝图清晰。这是由于当时时代所造成的。中国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统治时期,社会长期停滞,缺乏先进思想指导,因此古典浪漫主义作家很难具体描绘未来乌托邦社会,只能采用托古改制、游历仙境等间接方式展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西方由于有很多先进的社会思想作指导,因此他们有可能具体展现乌托邦的理想社会,使读者读后能受到莫大的鼓舞。

二、生活理想——超自然的曲折幻想和坦率自信的'直接追求

西方作家所描述的生活理想多是关于个人主体的幸福。文艺复兴时期,他们多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幸福。在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中,就有大量是以歌颂生活、爱情为主题的。到了十九世纪,这种追求个人爱情幸福的生活理想逐渐升华成一种反封建、争取自由的事业理想。雪莱的长诗《伊斯兰的起义》塑造的革命夫妻莱昂和茜丝娜就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

中国作家对于生活理想的描述,更多的不是爱情,而是将笔触放到了追求功名利禄、叙述人伦上。这并不是说中国文人的生活理想中没有爱情,《牡丹亭》和《孔雀东南飞》中那种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但在这些爱情故事当中也会掺杂一些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像《西厢记》中,莺莺的母亲不同意女儿和张生在一起,直到张生考取了状元才默许这段婚事。

因此对于生活理想中的爱情,中国不如西方影响深远。这是因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爱情婚姻历来是由父母、媒人包办,青年男女受到封建制度和思想的压制,几乎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歌颂自由爱情的作品较少。

除了生活理想的内容、题材不同之外,中西方作家对于这种理想的表达方式也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作品表现生活理想时多是曲折含蓄,往往采用一些超自然的方式,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有的采用打破生死界限的浪漫主义手法,使生前不能在一起的男女情侣,死后能够得到幸福,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有的作品在结尾处加入一段幻想,来表达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如《孔雀东南飞》。还有一些作品是通过鬼神的力量帮助弱者达到伸冤雪恨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们心中的生活理想,像关汉卿的《窦娥冤》。

而西方作品表现生活理想更加直接了当。往往是一种主人公坦率自信的去争取自由幸福的个人生活理想。

中西方作家之所以表现方式不同,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分不开。中国由于资本主义不发达,封建社会各种制度对人们的压制,束缚了人们对生活理想的大胆追求,所以人们只得采取那些曲折含蓄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生活理想。而西方浪漫主义作家生活的时代,封建主义逐渐没落,资本主义发展,作家对于战胜封建势力、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所以他们能够用直截了当、大胆热情的笔触去构建美好生活的蓝图。

三、人物理想——性格单一的超人和个性化的普通人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理想人物大概可分为三种类型:

1.积极向上的叛逆英雄

他们积极向上,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热心与力量。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为了摆脱现有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目标,敢于与魔鬼缔约,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还是显示出其英勇的胆识。这也表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有胆有谋的可贵品质。还有雪莱笔下的普罗米修斯为了建立没有纷争和压迫的大同世界,敢于与封建暴君斗争,这也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斗争精神。

2.拜伦式英雄

他们敢于反抗现实,但是又摆脱不了身上固有的恶习,不愿与人民群众为伍,由于脱离群众,而陷入到忧郁和孤独的状态之中。最典型的是拜伦创作的一系列人物。这种英雄人物身上所带有的特点,是资产阶级革命性已经消失、无产阶级革命尚未成熟的时代的叛逆者身上所特有的性格。

3.“世纪儿”

他们对现实不满,有理想但是却对未来缺乏信心,因此终日无所事事。像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笔下的勒内、缪塞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里塑造的沃达夫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这一时期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表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

中国古典浪漫主义作品中对于理想人物的塑造,虽不如西方类型清晰,但是却也有较为鲜明的代表。以下举两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1)屈原在《楚辞》中化身的灵均

屈原在《楚辞》中通过灵均即“我”,表达了很多高尚的品格,例如坚忍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孙悟空

孙悟空成为人们心中理想人物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它是一个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的叛逆形象,这主要体现在它取经之前。取经之前,孙悟空偷吃蟠桃、大闹天空,将一个叛逆者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也客观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暴君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它是一个智慧无穷、降妖除魔的英雄形象,这主要体现在它取经途中。救王妃、公主,帮百姓、僧人……这些英勇行为都深深的印刻在我们脑海里,这也客观的反映了广大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智慧、侠义、勇敢并存的英雄。

中西方作家虽都在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心目中的人物理想,但是他们笔下所塑造出的英雄人物,却并不相同。

西方绝大多数是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中小资产阶级民主阶层的代表。他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虽然是理想人物,但是并没有超凡入胜,他们拥有一般人的缺点和优点。所以说,西方塑造的浪漫主义理想人物大多是个性化的普通人。

中国浪漫主义理想人物和西方相比,性格比较单一。大多数是受到各个时代人民普遍推崇和敬仰的时代英雄。他们的主导性格鲜明突出,但是却缺乏各自的个性。所以说,中国塑造的浪漫主义理想人物多是个性单一的超人。

虽然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和西方成熟的浪漫主义体系相比,显得并不完善,但是其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今后的发展还是奠定了基础。中国浪漫主义作家通过自身对当时时代社会的体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与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有民族特色的理想天堂!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勃兰兑思:《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4]郑克鲁:《外国文学作品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叛逆拜伦式英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叛逆”。他们的叛逆不仅仅是针对于具体的权威与暴政,而且还会指向社会准则与习俗,最终,这种叛逆还会上升为对抽象的命运的叛逆。而对于命运的叛逆又常常被具体化为或是投射到现存的权威与暴政的反抗之中。例如,哈罗德以远游的方式叛离社会;曼弗雷德以死亡向人类的宿命发起挑战;该隐则激烈地叛逆意识形态的权威——上帝。 同时,与古典文学中的英雄不同,拜伦式英雄带有某种非英雄性,如拜伦式英雄身上的忧郁、傲慢,自我同一性;例如,《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有着这样的诗句:“(哈罗德)时常在他狂欢无度的时候,奇特的痛苦会突然使他蹙紧眉间,似乎是记起了不共戴天的夙仇,又仿佛心底潜藏着失恋的哀怨。”应该说,拜伦式英雄的叛逆是高度个人性的,他以自身的个性与情感去挑战一切。如哈罗德独自叛离资产阶级社会;曼弗雷德独自背负起所有自身和人类的罪孽,并独自以毁灭来抗拒命运。他们表现出拜伦式英雄的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形象。他们的孤独是不可避免的,是自我放逐的一种必然结果。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以浓郁的抒情基调、强烈的主观性、主人公的非凡品质、感情的夸张、异国情调、驰骋的想象力等特征获得了自己的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诗叙事并不遵循情节的自然顺序,而是选择最鲜明的情节,从命运的关键处切入,以爆炸性的方式展开;形象塑造上也一再赋予主人公以自己的特性,让主人公在走入极端的情感和意图中显示孤傲叛逆的性格。 悲剧性拜伦式英雄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悲剧的含义是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拜伦式英雄悲剧性在于其理想主义的努力的失败,他们往往怀着满腔热情,夸父逐日般地奔向永恒的理想,但最终还是不免会失败,甚至毁灭个体生命。他们悲剧的根源仍在于其个体性。个体性意味着有限性,他们试图以有限的个体去穷尽宇宙的奥秘,摆脱自身乃至人类的悲剧性处境,并达到自由和完整的境界,这本身就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按基督教的教义去解释,这是一种原罪——傲慢。恰尔德·哈罗德等形象表现的万念俱灰、悲观绝望的情绪,正是拜伦同样情绪的体现;而曼弗罗德至死不向天国妥协,最后孤独死去的描写,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世界悲哀”的哲学,可以说是拜伦对所谓理想世界绝望心情的反映。《曼弗雷德》的写作受到了歌德《浮士德》的启示。像浮士德一样,曼弗雷德对科学知识失去信心,同时非常不满现实;他又不同于浮士德,他摒弃宗教,拒绝跟魔鬼订约。他不管任何外在的黑暗力量的威胁,绝对依靠自我,决不放弃尊严、自由和意志,在无止境的失望和深深的罪疚痛苦中,他否认一切现存世界秩序而只求遗忘和死亡。《曼弗雷德》表达了拜伦“世纪悲哀”的哲学,主人公曼弗雷德则成为“拜伦式英雄”最成熟的形象。当然,拜伦也承认人的本质的内涵是自由。但是他凭借自己的聪明已经领悟到,在他所生活的制度里,人的自由本质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理想的世界”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因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以消灭人的自由为代价的。拜伦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绝望与悲哀,与其说是他的消极,还不如说是他的深刻。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事实,愈来愈证明拜伦预感的正确。拜伦式英雄的无一例外的悲剧性结局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他们的勇气、真诚与责任感的一种表现,折射出人类的激情与理性。 反映自我“诗如其人”。拜伦的诗歌一定程度地反映着他的性格心理特征。崇尚自由、反抗一切形式的压迫,是拜伦思想的突出特征。自由思想在诗人身上是一种有血有肉的东西,它有时是一种愤怒的情绪,有时是反抗的力量,有时是热爱的感情,有时则是思考的品性。在同欧洲的基督教正统教义、伪善道德、封建贵族制度、君主政体和一切形式的暴政的斗争中,它作为一种激动人心的感召力深深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历史和未来。与这种思想紧密相连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而且正是后者赋予了自由思想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拜伦不止一次地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失望悲观和孤独高傲的天性。正是这种忽视人民的作用的思想,使拜伦创造了一系列“拜伦式的英雄”。这些主人公都与社会对立,是具有反抗性格的叛逆者,但大多数是个人反抗。他们高傲孤独,没有人民的支持,结局是悲惨的。毫无疑问,“拜伦式英雄”的实质是拜伦个人的写照,是他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升华。 拜伦式英雄在生活经历、人格表征、世界观和政治思想上都折射着拜伦的影子,身子打着拜伦深深的烙印,血管里流着拜伦的血,思想里闪着拜伦灵魂的火花,是披着拜伦式英雄外衣的拜伦。拜伦式英雄身上折射出的鲜明的双重人物性格正是拜伦本人思想和性格中的双重性的外在表征。拜伦在其诗歌中塑造出的一系列理想化的拜伦式英雄中所折射出的双重人物性格正是拜伦理想和现实错位的一种折射,体现了现实和他人生的理想矛盾。在拜伦式英雄的身上,拜伦寄托了他的灵魂,借着拜伦式英雄的躯壳,拜伦实践了他心中的所想,他游历了欧洲和东方,记录了所见所闻和所感,借拜伦式英雄之口,拜伦说出了他的思想、追求、抱负以及他对他所处的世界的看法,借着拜伦式英雄的外衣,拜伦抨击了社会的种种罪恶,歌颂了和激励了为自由而战的各民族人民的解放斗争。同时也正是借着拜伦式英雄,拜伦表现出了他在政治上、思想上、人生观、世界观和性格上的双重性。而这种双重性却来源于拜伦的理想和现实的错位。这种理想和现实的错位造就了拜伦式英雄的性格上的双重性。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这种英雄热情的理想实质是一种带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色彩的英雄主义,它既具有个人主义的因素,又有着人道主义的诉求。西方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要求以自然状态的自我为中心来确立人生态度,充分发挥人的自主自决的主体精神,反对一切对人性的约束与压迫。拜伦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不论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把个人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拜伦早期的诗作中,无论是海盗康拉德、“读神者”该隐,还是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哈洛尔德,均以脱离群众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无不带有个人主义的特征。 但拜伦的英雄主义并不是纯粹的个人主义,他对个体自由的崇拜也不是单纯的自我崇拜。在《唐瑛》中诗人表现了深广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作品的主人公唐璜自始至终都有一颗同情、善良和博爱的人道主义的心。他爱山川大海,爱纯洁的女人,爱被压迫和被凌辱者,爱整个人类,他的爱深广博大;同时他又憎恨制造战争、引发流血、导致贫穷和苦难的暴君,他的恨也深入骨髓。在《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诗人列举了1809年塔拉维拉之役,表明了态度。他严历谴责了拿破仑的侵略战争,指出这种战争是拿人民的鲜血和生命向战神献祭: 死神葡甸着,在计算他的收获。因为今朝三个强国集合在他跟前,送来他最心爱的东西一一血的贡献。诗中拜伦对西班牙上层贵族也作了辛辣的讽刺。国难当头之时,他们竟还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这里除了贵族,人人都称得上高贵,只有堕落的贵胃,‘甘心做敌人的奴才。同时他还呼吁希腊人起来反抗,自食其力争取民族解放: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啊!你们知否?谁要获得解放,就必须自己动手,必须举起白己的右手,才能战胜?高卢人或莫斯科人岂能对你们公正? 因此拜伦的英雄主义并不是纯粹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为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与自由民主的理想,拜伦的英雄热情的道德观倡导的是自由、独立和平等,重点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和人的参与,这与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的社会伦理观念相统一。而且拜伦对于唯我主义也表示过厌恶,他在《唐璜》中就曾对贝克莱主教的唯我主义进行过批判。 纵观拜伦的一生,他才华横溢却张狂放荡;身体有缺陷但内心强大;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倾向却又对处于弱势无援地位的工人怀有深切的同情;厌恶社会却又怀有美好的社会理想,并坚持不懈地为之战斗。具有英雄热情的拜伦同其诗歌中的人物一样充满了矛盾而复杂的因素:既有个人主义又有人道主义,既有撒旦精神又有博爱思想。这使拜伦的人生与个性充满了传奇性、浪漫性和时代性。 拜伦式英雄代表着时代的精神,是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浪漫主义思潮等共同作用的产物。他反映了19世纪初期英国和欧洲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理,对社会的失望情绪和对现实的反抗精神。拜伦式英雄同时又是拜伦个人思想和生活的写照,表现出了他的个人英雄主义特征。一方面,他是个人主义者,强调个人性;另一方面,他是英雄,敢于以个体的力量来对抗环境与时代。拜伦式英雄是文学作品中的“统辖性人物,即同时代人寄予崇拜与同情的范型。” 唐磺是拜伦笔下最后的一个“拜伦式英雄”。这个身穿西班牙服装的英国贵族青年的“暴发户”,是一个勇敢漂亮调镜风流的纹给哥儿,他与其它“拜伦式英雄”的区别,在于不直接同社会发生冲突。恰恰相反,他是靠妥协,顺应环境的诱惑,任其摆布。唐磺的冒险经历是“爱情”通向政治,靠美貌获取有权势的贵妇的青睐,平步青云,摇身一变而成为社会要职的高等官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唐磺这个形象所体现的思想与构成长诗基调的对现实社会的辛辣讽刺,恰恰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明显地反映了拜伦勋爵的思想矛盾性和复杂性。 唐磺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在客观上仅仅是对堕落的贵族上流社会生活与道德的暴露。值得注意的是,拜伦对于突然发迹的贵族唐瑞的讽刺与批封,是远逊于对他的赞赏。这就不能不使人认为:唐磺这个人物是多么鲜明地反映出拜伦的贵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与艺术趣味。同时,也使读者看出拜伦对过去通过反抗取得个人发展的道路最后的放弃。难怪有些人认为拜伦和雪莱不同,拜伦是倾向于实际的。既然作者本人尚且如斯,顺理成章,唐磺这一形象,也就表明了另一种个人发展的形式,这就是向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腐败生活与道德妥协,适应上流社会的实际统治者的权势无限制地发展个人的利欲和要求。唐磺的归宿,说明了作者后期对社会的善恶抽象的理解。已为冷静的思考所取代,而过往的浪漫激情已向现实的“务实”观点而转化。在当时欧洲反动势力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神圣同盟的暂时压力面前,使拜伦无法在幻想中自我陶醉,而唐磺的道路和他所采取的务实态度,同青年时期拜伦的热情巳相距甚远。即使作者的最初创作意图,是想使他的主人公、最后出现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但根据唐磺这一形象自身的发展逻辑推理下去,唐磺是很难扮演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风流人物,因为务实的现实主义远胜于浪漫主义的激情。 唐磺真的能成为大革命的赞助者吗?这一点恐怕连拜伦本人也无一定的把握。春风得意的唐磺,到那时对革命所抱的敌意,也恐怕不会亚于英国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一个人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像拜伦这样敏感的诗人,他是知道自己的,这恐怕也是拜伦中断长诗的一个潜在因素吧!所以,唐磺这个形象、较之以前的“拜伦式英雄”均要更鲜明。更具休地说明拜伦世界观的极端个人主义性质。从哈洛尔德—康拉德—曼弗雷德—唐磺的发展线索来看,“拜伦在三十六岁逝世是一种幸福。”革命导师马克思对拜伦所作的“反动的资产者”的断言。的确是对拜伦发展史的真切结论和至理名言。 有人将拜伦比喻为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安泰”,因为“安泰”只要接触到大地母亲,就得到巨大的力量。拜伦也是如此,只要他接触人民运动,拜伦的思想和创作就有巨大的动力,否则就孤独、忧郁、仿徨、悲观。这个比喻多么贴切,遗憾的是拜伦和他的理想中的“英雄”,正因为没有靠拢大地母亲,所以才成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叛逆者。其悲剧是纵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惜无“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摩拜单车攻略论文参考文献

1、摩拜单车,是由胡玮炜创办的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互联网短途出行解决方案,是无桩借还车模式的智能硬件。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能快速租用和归还一辆摩拜单车,用可负担的价格来完成一次几公里的市内骑行。2、2020年12月14日23时59分,摩拜单车停止服务,全面接入美团,更名为“美团单车”。温馨提示:以上以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5-2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膜拜我微信扫没押金,车子比小黄车舒服轻松,小黄车特么押金退不了,我都不敢骑了,留几块钱等着退押金。

他通过押金来赚钱。仅以1000万辆投放为假设,每辆车锁定8人,每人300元押金,沉淀总额资金将达240亿,类似一个储蓄所,然后他再拿这笔钱去投资或进行其他的金融活动来获得利润——这是最经典的互联网金融的玩法。

骑摩拜较多,先说说摩拜的优点,开锁更方便,尤其冬天,不脱手套可以划屏,但是很难按或拧准小黄车的密码;车辆设计更合理,比较结实,我有过连找10辆小黄车都是故障车的经历。再说说摩拜的缺点,开锁及开锁计费时对网络的要求似乎略高,我用移动4G信号才能较正常地使用,小黄车用电信3G信号尺够了;另外第一版摩拜因为用齿轮传动,骑着太费力;摩拜的押金较高,小黄车与芝麻信用挂钩,差不多就是不需要押金了;摩拜轻骑的挡泥板太短,雨天或湿地骑的话后背溅泥一塌糊涂,不过我没在雨天骑过其它车型,这个不算比较,只是客观事实。说说运营方面,摩拜有积分及举报不良行为的机制,没有小黄车那么大公无私的感觉,但我倒觉得比较适合目前的国情,小黄车的损毁程度及自有化程度过高了,经常看到被卸了二维码牌的小黄车,只能叹息,目前还是有很多人不那么诚信啊。摩拜一开始也有违停及私锁举报,不过现在似乎用红包车代替了违停举报,毕竟锁车后被人恶意移动也难免的,改为红包车变罚为奖更为人性化。所以我比较看好摩拜,它的车辆设计、运营方式环环相扣,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没有对用户过高的期望,是适合过渡期的好产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论文参考文献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名篇,徐静蕾的中国版同名电影据此改编。这篇解读的文字最早在我的华尔街博客里贴过(2006-1-19),今天搬过来的同时修改了标题。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看到。 她是他的邻居,就住在他的对面,三年的时间不短,尽管她那时还是个小孩,十三岁;他和她一起吃过饭,一顿浪漫的晚餐,十八岁;几年后他和她不止一次上过床,还留下了他们的儿子。男人始终没有把这些不同的人整合成一个人,对他来说每次和她相处的都是不同的人,直到读完她的信,他对她的记忆都不能完成这样的整合,“他两手哆嗦,把信放下。然后他长时间地凝神沉思。他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一个邻家的小姑娘,一个少女,一个夜总会的女人,可是这些回忆,朦胧不清,混乱不堪,就象哗哗流淌的河水底下的一块石头,闪烁不定,变换莫测。阴影不时涌来,又倏忽散去,终于构不成一个图形。他感觉的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可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他仿佛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他都梦见过,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然而也只是梦见过而已。” 在女人看来,陌生的意思是指他从未接纳她,把她看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她每次都盼望着她能认出她来,每次都让她失望,他认不出,而她又不做任何解释,不主动与他相认,更不会去主动表达她对他的爱,这是为什么?女人从见到他的第一面就爱上了他,这一爱就是十八年,忠贞不二的爱,而这个男人,出入花间柳巷,风流成性,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爱的差别么?女人的爱就是这样盲目,这样不可理喻么? 充满蜜意的目光,既脉脉含情,同时又荡人心魄,又成了那种把对方紧紧拥抱起来的勾魂摄魄的目光,这种目光从前第一次把她唤醒,使她一下子从孩子变成了女人,变成了恋人。她,十八年来天天都想着他,他的模样,他的笑容,他的目光,他的话,都深深地刻在她的脑海里。而他,竟然连自己的邻居,和自己上过床的女人都不记得了,每次和他相见都把他当成不同的女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隐喻----男人只对新鲜的女人感兴趣。 她说她“卖身”了,其实她根本就没有卖身,此“卖身”非彼卖身。她说“卖身”是指背叛了自己的爱情,尽管是不得已,但她在心底不能容忍,把这称之为“卖身”。他只不过是勾引了有钱的男人,这些男人后来都疯狂的爱上了她。“我认得的这些男人,对我都很体贴,他们大家都宠我、惯我、尊重我。尤其是那位帝国伯爵,一个年岁较大的鳏夫,他为了让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你的儿子能上德莱瑟中学学习,到处奔走,托人说情——他像爱女儿那样地爱我。他向我求婚,求了三四次——我要是答应了,今天可能已经当上了伯爵夫人,成为提罗尔地方一座美妙无比的府邸的女主人,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因为孩子将会有一个温柔可亲的父亲,把他看成掌上明珠,而我身边将会有一个性情平和、性格高贵、心地善良的丈夫——不论他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催逼我,不论我的拒绝如何伤他的心,我始终没有答应他。” 一个把爱和性结合在一起的人,过着无爱的性的生活就叫着“卖身”了,一个把性和爱可以分开的人会这样看么?这是男人和女人的一个重要差别,在这种意义上男人和女人彼此陌生。 在她看来,他在她的意识中存在着就足够了,这种存在就是一种拥有的形式,这种拥有不需要通过他的反应和认可来确证。这样的拥有虽说不上完美,但已足够让她幸福。这是一种怎样的爱?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仅在男女之爱的圈子里转悠,似乎很难找到答案,跳出来之后,你会发现这里面有一种母爱的成分。又是一种陌生,女人的爱是不是都有一种母爱的成分呢? 女人之不对男人表白自己的爱,着实让人疑惑,更让人觉得不合情理,其实她是怕被拒绝,为了不被拒绝就干脆不给对方拒绝的机会。还有,谁不想被人追求啊,女人就更不用说了,她无数次想引起男人对她的注意,她当然成功了,他的美貌没有人能够拒绝,只要能被他需要,哪怕是被误认为自己是风尘女子也在所不惜;似乎当她表现得像个淑女的时候,他对她不屑一顾,而当她浪荡的时候,他就像只苍蝇似的凑了过来,难道他只对这号人感兴趣,好像是的,他在十八年间哪里有正经恋爱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人不懂男人,男人对女人的确是陌生的,男人永远亏欠女人的,每一个男人都该深深地忏悔,对自己的女人。

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却是一个尘封多年的秘密。她用一封信,写下这一世的深情,只怕不能传达给他。而他,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知道她的名字。                          0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这本书写于1922年,是战争时期的产物。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述背景,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以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打动每一位读者。正是因为这样,茨威格被称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心灵捕手”。高尔基评价这本书“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这篇小说篇幅并不长,但是故事却曲折多变,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作者通过信件的方式,让女主人公的全部心理活动一一展露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走进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陪她一同或喜或悲。看着她给R先生的信,一位历经沧桑却始终充满爱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02作家R先生,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也没有地址的信。在信中,一个陌生的女人在临终前用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但是,R先生并不知道,他竟然是这个故事里的男主角。 故事发生在很多年前,十三岁的女孩遇见了新搬来的R先生。他的出现,满足了她对于一切美好的想象 ,于是她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个彬彬有礼的绅士。那时的她一定不会想到,从哪一天开始,她的一生都将会紧紧和这个男人相连。 后来,因为搬家,她离开了那里。此后,她所有的努力,都是尽全力再一次回到他的身边。在她一生中,确实有三次,她和他相遇,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认出过她。因为爱,她愿意一个人抚养他们的孩子。可不幸的是,这个孩子和她,因为流感而相继去世。临终前,她终于鼓足勇气,向R先生吐露心声。并嘱咐他,在每年生日时,送自己白玫瑰。因为那个每年送他白玫瑰的人,以后再也不能送他花了。                             03泰戈尔曾经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爱你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13岁是的相遇,让那个人成为了她一生的牵挂。是的,她的一生,都是属于他的。三次相遇,都得不到一份可以地久天长的承诺。她得到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漫长的等待,然后是失望。可是即便如此,她从未怨恨过他,始终无条件地爱着那个连她名字都不记得的人。 她不愿意让这份爱成为他的负担,于是默默承担起抚养他们俩孩子的重任。她可以带着孩子去找他,但是她没有,她不想因为这份爱,强行夺取属于她的自由。她可以选择嫁给富裕的公爵,从此衣食无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必为生活而烦恼。可是为了他,她心甘情愿放弃所有的一切。她只是单纯地觉得,如果她因为生活嫁给了别人,那就意味着背叛了这份感情。 生活贫穷的她,连给孩子看病的钱都付不起,只能无助地看着他死去。她的职业很卑微,但她却不愿意放下自己的尊严,接受任何人的爱。对他的爱,是她唯一的坚持。                         04在电影《小时代》里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没有物质的爱情,终究只能是一盘散沙。”因为这句台词,《小时代》遭到了很多人的抨击,说这部电影太过物质。可是真实的生活呢?难道不是这样吗? 越来越多的时候,爱情里融入了太多的复杂的东西。车子、房子、金钱……不排除最简单质朴感情的存在,就像三毛和荷西,她的作品里,唯一对于浪漫的描写,不过是她与荷西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两个人在冬日的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可是这样的感情,真的太少太少。 小说人的女主人公,用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地爱着R先生,一次次的心碎,都无法阻挡她的这份执着。她的执着,让人感动,也让让心痛。                         05铁凝第一次见冰心,冰心问她“你现在结婚了吗?”30岁的铁凝回答“还没有。”冰心告诉铁凝“要等。”一直觉得,那是一种特别好的状态,不因为年龄的原因而做出违背内心的决定。确实,有的时候,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好像只有默默去等待,去接受。 可是,我们真的会等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吗?女主人公等了一生,她一直满怀希望的等啊等,但最后等到了什么呢?她只能在无奈中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生命一点点的消逝,在临终前,才鼓起勇气吐露心声。 所以,亲爱的女孩们,你可以等,但是也不要停止去追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高尔基 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内容简介; ​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了她潜隐了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 ​由于父亲早逝,女孩与母亲过着深居简出,小市民的穷酸生活。随着时光的沉逝,女孩开始厌弃她与母亲的现实生存状态。女孩十三岁时,邻家搬来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作家。对于一个生活天地非常狭小的女孩来说,在另一个大世界里颇有名气、英俊潇洒的作家是一个奇迹,对于女孩来说作家是一个诱人的谜,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把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全部精力一股脑用来窥视作家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孩与迎面走来的作家差点撞了个满怀。无人生阅历的女孩不知道作家对他身边的女性一概投去的那具有吸引力的、既脉脉含情又让人销魂的、天生诱惑者的目光和他那惯有的对女性温柔殷勤的态度并不意味着爱慕,她以为作家的柔情只是给她一个人的,于是从那一刻起女孩的心便永远属于他了。 ​女孩原先在学校里学习不太认真,但自从作家来了以后,女孩的生活整个变了样。成绩由的中等一跃成为第一名;阅读上千本书,且每天读到深夜,因为她知道作家是喜欢书的;突然坚持不懈地练习钢琴,因为她认为作家是喜欢音乐的;她生怕作家会因为她那条旧学生裙打了一个补丁而瞧不起她,因此每次上楼的时候,总是用书包挡在那个补丁上。 ​女孩16岁时因母亲改嫁举家迁往异地。她在单相思的苦恋中度过了青春时光。当她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少女的时候,童年时对作家的崇拜和暗恋迅速发展成为炽热的爱恋。为了将来能和他在一起,成年后她独自回到维也纳,每天晚上悄悄来到作家住宅的周围徘徊,默默关注他的行踪。起初她只想看作家一眼,碰见他一次。一次的偶然机会,作家兴冲冲地横过马路来,把挑逗的目光投向她时,她却胆怯羞涩地逃开了。但是她的内心却是多么希望他能注意她、认出她、爱上她。一天晚上,作家终于注意到她了,然而从作家好奇地、饶有兴趣地注视少女的神态中,她立刻意识到作家没有认出她就是当年那个邻家女孩,这是女孩第一次遭受到没有被认出的命运。 ​在日复一日望眼欲穿的痴情等待中,容貌出众的少女终于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们渡过了销魂荡魄的三夜,那浓情蜜意的缠绵和缱绻令她心醉神迷、终生不忘,但她却没有诉说对他的爱情,而是希望作家把她搂在怀里的时候,心里能激荡起某个模糊而遥远的回忆,然而作家还是没有认出她这个当年的邻家女孩。 ​当少女意识到作家喜欢对所有女人滥施爱情,却不愿作出任何牺牲的时候。她不想让作家觉得自己是个累赘,甚至因此而恨她,于是在贫民医院里生下孩子后,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因为少女无意识中的欲望就是寻求作家对自己的认可,她要让作家想起她的时候没有一丝忧虑,使自己成为他所钟情过的女人中独一无二的一个,让他永远怀着爱情和感激来思念她。 ​为了能让他们的孩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长大后像作家一样跻身于上流社会,她不惜委身于一个个有钱的男人,但又拒绝倾慕者们的求婚,为的是不受婚姻的牵绊,保持自由之身,幻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到作家身边。在随后的岁月里,她和作家常常在剧院里,在音乐会上,在公园里,在大街上相遇,她的内心一次次发出深深的呼唤:"认出我吧,认出我就是你邻家的女孩!就是那个少女!"而作家投向她的目光永远是没有认出她的神情。 ​万般无奈之下她想起作家曾在那激情三夜之后送了几朵洁白的玫瑰花给她,于是此后每逢作家的生日,她都会派人给作家送去一束玫瑰花,只为了唤醒作家对那三夜的回忆,能继续重复她的欲望。在陌生女人与作家最后一次见面的舞会上,作家本能的、充满激情的目光使她浑身灼烫如焚,于是她扔下为她提供优越生活的军官跟着作家又一次渡过了销魂之夜。 ​次日清晨,女人用桌上的白玫瑰暗示作家,盼望他能想起些什么来,她的目光在呼喊:"认出我吧,最后认出我来吧!"而此刻作家心目中的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部更加陌生,因为几分钟后作家小心地把几张钞票塞进她的手筒里,那一刻她的心彻底碎了,仿佛瞬间坠入了万丈深渊。 ​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陌生女人"对作家的唯一要求是在每年作家生日的时候,为自己买些玫瑰花来供在花瓶里,就像她曾经为他做的那样,只为了能继续悄悄地活在他心里,就像过去她曾经活在他身边一样,然而可悲的是,直到"陌生女人"在失去孩子的凄凉和病痛中孤独地死去,作家始终都没有认出那个与他几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欢爱的女人就是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把她当作欢场中的卖笑女郎,无数风流艳遇中的一个。 ​读完"陌生女人"的绝笔倍,作家只朦胧地感觉到了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却始终没能确切地回忆起她的形象。 ​人物介绍; ​陌生女人 ​陌生女人的生活轨迹从谋求独立倒退回情妇的生存状态。她在17岁时拒绝了富裕继父的经济援助,返回维也纳后从事店员工作。这条道路意味着职业生活与经济独立,却只能持续到孩子的出生。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和受教育机会,她成为富有男人的情妇。身体的不忠与内心的忠实相结合,如此复杂的情形将陌生女人生活道路的转变美化为母亲的牺牲模式,这无疑是在继续传播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的性别俗套。 ​作家R 男主人公是维也纳的唐磺,喜欢"轻松、游戏、不沉重的一切",生性风流,是个极端健忘的花花公子。 ​创作背景; ​1922年1月,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平静地等待着战前世界的各种主义浪潮离去,追忆昨日世界的种种问题,反思自己的创作,开始了最为重要的十年创作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他思想转折期的代表作。这个文本是茨威格所处的变革时代的精神危机的文学表达,同时也是茨威格在浪漫主义退潮后对其以自我为核心价值的怀疑和反思。 茨威格在生活中也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这两封来信让茨威格有了灵感。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成茨威格的"自传"。 ​作品鉴赏; ​有人认为,茨威格用孩子的眼光来写成人的情爱是为了描绘儿童的心理,这话没有错。但是,之所以这个描绘是有价值的,不仅源自写实,更重要的是,他在探讨一个深有传统的关于成长的话题。这种源自德语世界的启蒙小说类型不仅是茨威格所崇拜的歌德的小说母题,也几乎可以说是德国浪漫派的典型小说类型,是启蒙小说的同义词。 ​但是,茨威格并未通过游历和冒险来屉现一个少年如何经历世事最后达到完善的人格,或者得到何以为人的启示;也没有一个更高更完善的世界等着孩子去发现或者创造,没有一个更崇高更完满的人生等着孩子去经历。在茨威格的预设里,孩子所面对的那个他们也将要踏人的世界是一个自在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由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组成的成人世界,它有着自然的运行规则并且始终在那里。但孩子在还未长成时是不明白这些规则也不知道它的存在的,他们被隔绝在现实世界之外,生活在另一个由浪漫幻想和成人的隐瞒而构造的温室里。 ​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本而言,这个女人的家庭是非常不幸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深居简出不与人来往,邻居的家庭问题严重。她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成人世界,也无从了解正常的两性关系。这一切都加重了女孩子与成人世界之间的陌生。 ​但是,R作家的出现第一次打破了这种隔绝的生活,让由两性关系组成的成人世界凸显在了女孩的面前,就像命运一样,强拉她坠入深渊。在这里,孩子与成人的主题不仅仅被表现为孩子向成人生长的心路历程,这个主题由于陌生女人始终坚持让R作家认出13岁的她而变得更为复杂--孩子在成长与拒绝成长中纠结--这部小说因此比以往任何一部小说都更为丰富地描绘了自我与他者相互争斗的状况。 ​这个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孩子与成人。茨威格把陌生女人描述成一个不断要求对方认出自己的单恋者。她不求物质上的回报,不求肉体上的贪欲,她只是对他的存在感兴趣,就像她只对自己的存在念念不忘一样。可见,陌生女人始终承认他者的地位,她的自我恰恰需要通过他者才能给予定义,她的悲剧并不是自我无法同化他者为自我,而是自我无法与他者联系在一起,又能同时保持自我和他者的独立性。 ​所以,她的死亡并不是自我的胜利,恰恰是面对命运的无奈和自我救赎的失败。通过死亡,她对自我的自足性与他者共存的纠结的确认同时满足了,这是她要的失败,死亡意味着自我毁灭--让存在的变成不存在的--所以自我的存在,与他者的共在,在死亡面前,都变成了无意义,死亡给了她最后救赎的同时,也给了她最后的失败。因此,她的精神危机并没有通过她的死亡来得到解决,而恰恰是通过她的死亡变得分外鲜明了。 ​艺术手法; ​在读了这篇小说数遍后,读者不禁会想,这样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这个女人对R先生有着超乎虔诚的痴迷,痛苦到极致,绝望到极致,从未改变,从未放弃,从未怨愤。然而,读者怀疑的只是这种感情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却从未怀疑否定过它在那个陌生女人身上的存在感,那是因为茨威格在刻画他们扭曲的心灵时,对他们的表达和叙述方式却没有任何古怪荒诞,他只是平淡地讲述不平淡,在风平浪静的平和下隐藏着惊涛骇浪式的情感,描绘其中合情合理的混乱,略有夸张却从不荒诞不经,这样极致的感情少有却并非没有,让读者毫不犹豫地信服。 ​更重要的,也是茨威格虽为人所欣赏的是,在他把一颗颗淌着脓血的绝望心灵剖开给众人看时,从不是纯粹地为了展示而展示,他倾注了虽温柔的同情,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后的光明,字里行间充盈着爱与人性的力量,最黑暗的地方仍旧有最纯粹的爱情。应该称之为理想主义,茨威格式的理想主义。在那个陌生女人倾诉苦一生唯一的爱情时,茨威格非常成功地用技巧将这份情感晕染地更加浓烈真实,真实得让我们觉得它甚至可以战胜绝望带来的一切痛苦,可以战胜现实的所有欲孽、罪恶与铜臭。 ​另一方面,反而因为这种刻意扭曲、暗带夸张的心灵倾诉,让这份感情拥有了超脱俗世的感人力量,愈是纯粹,愈是难得,愈是不求回报,毫无保留,直至令人为之潸然泪下。 ​茨威格的小说多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述者,这样就佐证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真实酣畅的传达,更具有感染力,而第一人称的叙述必然会带来主观抒情色彩的过于浓郁以及小说情节的薄弱,茨威格却成功地将二者进行了协调,他在刻画内心时,从未忽视过故事情节的建构。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是整封信的开头,既是标题也是称呼,这是封从一开始就透着奇怪的信,甚至有点儿莫名其妙,于是R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心也被激发了,整封信中多次出现"我的儿子昨天死了"这句话,这样的反复出现的线索将一个可怜女人的一生穿起,组合,解释,说着最终让她提笔写下这封信的原因,更表达出一个母亲热烈的爱。女主人公的自述共有五段,每一段都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她爱情发展的一个阶段,而这每个阶段都是以"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作为开始,从主人公对儿子之死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引到某个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中,各个阶段之间的间隔与停顿清晰合理,就好像生命体的呼吸一样,一呼一吸之间有着超脱般的安宁平静,却又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小说在充沛的情感和清晰理性的结构设置之间找到了一个奇异的平衡点,明明是女主人公在儿子死亡这种致命打击之下的絮语,却又完整地讲述清楚了她一生的故事。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好词好句: ☺但在那些年月里,我整下午整下午地坐在那里等候着你,手里拿着本书,心绷得像根琴弦,你一走近,就颤动不已。我每每走近你,心都会紧张,可是你并没有察觉到,就像你不会察觉到你口袋里手表上紧的发条一样,这根发条忠诚地为你记录着钟点,追随着你的脚步,但你却听不到它的滴答声。也许在成百万秒中你只匆匆瞥了它一眼。 ☺我现在写下的都是些荒唐可笑的事儿,是一个少女奢侈的幻想。我应该为这些事感到害臊,可是我并不为此感到害臊,因为我的爱从来没有像那个时候那么纯洁和炽烈过。我可以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告诉你我当时是如何和你一起生活的,尽管你几乎没见过我的面。 ☺我的生活似乎碎成了一片片的。 ☺如果我告诉你在这个我住了两年的小城市,我认识的街道还不到十条,你会相信吗?忧伤愁苦是我的乐趣。我拒绝社会,拒绝任何的快乐,见不到你,我便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沉迷其中,以此为乐。而且,我不会让任何事情分我的心,影响我那只为你而活的强烈渴望。 ☺我完全不可能爱除你之外的任何人,哪怕是随意地在脑子里想也不不可能,以至于对其他男子稍有好感对我而言似乎也是种犯罪。我对你的感情依旧强烈,只不过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情欲的觉醒有了些变化,变得更加炽烈,生理上的欲望更强,而且明显更像成熟女人的爱情。当年隐藏在那个懵懂小孩和那个按你门铃的少女心里的东西现在成了我唯一的渴望。我想把自己给你。 ☺往事涌出,我如遭电击——那种饱含爱怜、充满诱惑的目光,即刻间使人沉迷其中,为之失魂。几年前,你用这种目光将我这个女孩子唤醒,使我变成了女人,陷入爱情的女人。 ☺现在我懂了(你教我的!)一个少女或一个女人的脸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一定是变化多端的。因为它通常只是人情绪的反映,这种反映会像镜子中的影像一样转瞬即逝。男人很容易忘记一个女人的长相,因为女人会改变它的光影和轮廓,在不同时候穿的服饰又会将其衬托成不同的样子。经历多了,女人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 ☺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你感到惊讶。我现在才知道,一个女人即使是热切地想把自己献给一个男人,通常也要装出勉勉强强的样子,假装惊慌失措或者气愤羞恼。她一定要等到男人再三哀求,说出一通虚假的甜言蜜语,山盟海誓之后才会同意。我知道,只有职业娼妓才习惯于一口答应这样的邀请——要么是妓女,要么就是天真纯朴、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女孩子。你怎么会知道,就我而言,如此直白的答应只不过是我长久以来的渴望的吐露,是持续了一千多个日子的思慕的迸涌。 ☺那栋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浸透着我的激情;每件东西都象征着我的童年时代和年少的憧憬。在那扇大门后我千百次地等候过你;在这座楼梯上我倾听过你的脚步声,在那儿我第一次看见你;透过这个窥视孔,我曾看着你进进出出;在你门前的小地毯上,我曾经跪在上面;钥匙开锁的声音对我来说总是你出现的信号。我的童年时代,我年少时的激情都定格在这几平米大的空间之中。这里有我的整个一生,过去的一切如一场巨大的风暴向我席卷而来,因为一切都如愿以偿了,我和你走在一起,和你一起,走进你的,也是我们的房子。 ☺想想吧(我这话听起来很是无关紧要,可是我不知道其他更好的表达了),一直到你的房门口,一切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就是我以前生活的那个沉闷、平凡的世界。而在你房门口,则开始了我幼稚幻想中的魔法世界,阿拉丁的王国。想想吧,我千百次地用我炽烈如火的目光盯着我现在飘飘然走过这扇门。你会模模糊糊地察觉到——也只是模模糊糊地察觉到而已——这重要的时刻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抑制羞涩的痕迹,害怕会泄露我爱你的秘密。这肯定会吓你一跳的,因为你只喜欢轻松自在、悠然自得、洒脱不拘的生活。你害怕被卷进别人的命运之中。你喜欢将你的爱自由地给予所有的女人——但不愿意作出任何牺牲。 ☺他就是你,你的再生。你身上特有的玩笑戏谑和严肃认真的双重性格在他身上也越来越明显,而他越是像你,我就越是爱他。他学习很好,所以他可以像个小喜鹊似的滔滔不绝地说法语。他的作业本是全班最整洁的。他是个多么英俊强健的小伙子啊!夏天我带他到格拉多海滩玩的时候,女人们都会停下来摸摸他金色的头发。他在塞默林滑雪橇时,人们都会扭过头来看他。他是那么地俊俏,那么地文雅,那么地惹人疼爱。 ☺我说这话时想必非常激动,因为我的腔调使你动容了。你也站起来,注视着我,带着些讶异,又充满了温柔。你抓住我的双肩,说道:“美好的东西是忘不了的,我是不会忘记你的”。你目光专注地望着我,仿佛要把我的形象永远印在你的脑海里一样。当我感受到你这道穿透人心、探究着我整个生命的目光时,我禁不住幻想你无视我的魔咒终于要打破了。“他要认出我了!他要认出我了!”我整个灵魂因期待而颤抖起来。 ☺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死了。再也没有人让我去爱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了,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呢——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认出我是谁;你走过我身边,犹如跨过一条小溪;你踩到我身上,犹如踩在一块石头上;你总是无所顾忌地走你的路,却让我永远地等待着。曾经我以为把你抓住了。我抓住了你,你这飘忽不定的人,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可他是你的儿子。一夜之间他就这样残忍地扔下我,悄悄地走上了他的旅途,他已经忘了我,永远不会回来了。 ☺我又是孤零零一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孤单。我一无所有,没有任何来源于你的东西。没有孩子,没有一个字,没有一句话,在你的记忆中没有一丁点位置。倘若有人在你面前提到我的名字,对你而言也只不过是个陌生人的名字而已。既然我对你来说已经死了,我又为何不乐意死去呢?既然你已离我而去,我又何必不离去呢? ☺我无法再写下去了。永别了,亲爱的,永别了。我把所有的感谢都给你。过去的一切都很好,不管怎么样,很好。我对你会一直心怀感激,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我很高兴把一切都告诉你了。尽管你不能完全理解,但你现在知道了,我一直以来是多么地爱你,而且我对你的爱从来不会成为你的负担。我很欣慰我不会负你。你光鲜亮丽的美好生活不会有什么改变。亲爱的,我的死不会给你带来伤害。这使我感到很安慰。 ☺可是有谁,哦,谁还会在你的生日给你送白玫瑰呢?花瓶会空的。再也不会有那丝来自我生命的气息和芳香一年一次地萦绕在你的房间里了。我还有最后一个请求——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为了我,请做这件事吧。每年你过生日的时候——一个人想起自己的那一天——去买些玫瑰花,插在花瓶里吧。请这样去做吧,就像别人一年一度为逝去的爱人做一次弥撒一样。我已经不再相信上帝,因此不想别人给我做弥撒。我只信你。我爱的只有你。 ☺我只信你。我爱的只有你。我只希望在你的心中继续活下去——一年就只活那么一天,温柔地、默默地活着,就像我一直以来活在你身边一样。请这样做吧,亲爱的,请这样去做……我对你的第一个请求,也是最后一个……谢谢,谢谢……我爱你,我爱你……永别了…… ☺是的,他对邻家的女孩,一个少女,一个舞厅的女人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记忆——可是所有这些记忆都是朦朦胧胧、混乱不清的,就像哗哗流淌的溪水底下的一块石头,闪烁不定,变幻多端。那些影像在他脑中不时地闪现,但构不成整个画面。他感受到了丝丝涌动的记忆,但他还是想不起来。似乎所有这些影像他都梦见过,常常梦到,并且梦境非常鲜活——然而这些也只是虚无缥缈捉摸不定的梦中的幻影而已。 ☺他的目光落到了书桌上的那只蓝色花瓶上。瓶子是空的。多年来,在他生日这一天,瓶子都没有空过。他悚然一惊,似乎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打开了,阴冷的风从另外一个世界穿过这扇门吹进了他紧闭的房间。他感觉到了一种死亡,感觉到了一种不朽的爱。某种情愫涌上他的心头,他脑中想起了那个死去的女人,无影无形,却充满激情,犹如远方传来的乐声。

与晨拜国清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庙占地面积万平方米。 2、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影响远及国内外。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沿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3、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该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

国清寺还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寺,影响程度远至国外,鉴真东渡时就曾经来朝拜过国清寺。在唐朝时期日本的最澄大师以及空海大师就曾来到国清寺学习天台佛法,回国后在日本的京都创立了佛教。天台宗后来更是称国清寺为祖庭,多次来华学习,促进中日的友好交流。寺内存在的摩崖、碑刻、佛像、法器等珍贵的文物,这些都见证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史,在中外佛史发展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学是哲学的最高境界,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学术发展有着极其甚远的意义。所以人们常说,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楼主还需要看看佛教发展史,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

千年古刹国国清寺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由这个地方把天台宗传到了韩国和日本,所以日本人把它尊称为祖庭,每年都有许多日本人来此参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