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幼儿攻击性的行为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3 12:49:11

幼儿攻击性的行为研究论文题目

题目的话很多,你可以参考中国论文援助中心一、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1儿童认知(或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2选择性注意中返回抑制的时间进程研究综述3任务难度对儿童返回抑制时间进程的影响4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和动机研究(如成就、归因等)5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和情绪研究6 心理学中的意识理论和研究7 心理学中的智力理论与研究8 心理与语言9 心理与文化10 心理与社会(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区、传媒、网络等)11心理学数量化方法的优缺点评估 12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 13心理实验的逻辑在心理学方法中的作用 14多元统计分析与心理学研究 15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16论心理学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17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的科学化评估 18教育与心理实验研究的科学化评估19职业心理素质的诊断与评估 20职业培训中心理学问题 21职业指导课程设计的初步构想 22中学生的意志力训练方案 23个性与智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24中学生职业分流的心态调查二、教育心理学1运用快速阅读策略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2低年级小学生听说能力训练的教学实验研究3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4学习有困难学生(初中)一般能力倾向的研究5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6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与自信心关系的研究7大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的研究8新兵常见的入伍动机与教育对策的研究9肥胖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特征的研究10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应付方式发展间关系的研究11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认知间的关系研究12青少年问题应付方式、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13依恋类型与学生心理健康14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 15中小学生零花钱状况调查 16中小学生中“擂肥”现象的调查 17大、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 18大、中、小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19大、中、小学生电子游戏行为的特点研究 20大、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21大、中学生价值观调查 22大、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调查 23中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研究 24中小学生中课外补习班现象调查 25大学生寝室交往的人际动力研究 26当前青年择业倾向调查 27城市(或农村)人口生活满意感调查 28 大学生家庭观念研究 29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 30校园暴力事件调查 31 家庭暴力事件调查 32生活价值观的代际比较33论智力高而成就低的原因 34论青年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35开发青年智力为什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6论青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如何发展青年的创造力? 37论青年情绪情感的和特点与心理卫生 38论青年的焦虑及其调节 39青年的自我评价成熟与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 40论青年自尊心的特点 41论青年自我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42论友谊在青年期的特殊意义 43论当前我国青年友谊、爱情观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44论我国当代青年道德发展的特点 45论我国当代青年人生观的特点及影响青年人生观形成的心理因素 46论形成青年违法犯罪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47论违法犯罪青年在个性意识的倾向性方面的特点 48论青春期性心理特点与性教育 49对当代大学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调查50对当代大学生自杀动机和原因的调查 51对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干预策略研究 52对当代大学生生逃课现状、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53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如何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生宿舍文化 54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自尊发展特点 55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发展特点三 、临床心理学1中学生(或某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体因素及应对方式的关系2青年择偶观的性别差异3青年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4糖尿病患者的人格特点及其分析5糖尿病患者心身关系的分析6高血压病患者的人格特点及其分析7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身关系的分析8人格、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的研究9心理控制感量表在神经症患者中的应用分析10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的研究11遭遇创伤时间后的心理改变研究12影响个体挫折承受力的心理特征13宽恕的心理机制14青少年爱滋病高危行为的心理防御机制15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四、老年心理学1思维方式对老年人应对行为的影响2自我效能对老年人生活幸福感的影响3老年人的个性特征与长寿4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主客观标准5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因素6社会心理素质与晚年健康7老年智力资源开发的前景与策略8应激与老化五 、管理心理学1激励理论及其应用2学习理论及在企业中的应用3交警工作倦怠的成因极其对策的研究4路口信号灯变换时间与违章抢行发生概率关系的研究5公共场所突发事件语音报警参数的研究6团体依恋及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7教师(或其他某种职业的)职业兴趣与工作绩效的关系8彩民的人格特点及其分析六、人格心理学1人格中的动机研究取向述评 2依恋理论对人格研究的影响 3内隐人格理论述评 4创造性人格研究 5(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6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 7自尊的心理学研究 8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 9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10潜意识的心理学研究 11攻击性的心理学研究 12性别差异的心理学研究七、社会心理学部分 1关于影响人们对他人作判断的主要因素的研究 2关于归因的偏误的文化特征研究 3关于归因的两难推理的研究 4关于社会偏见的研究 5性别岐视的现状及成因的相关研究 6自我预期与社会期望的相关研究 7自我概念及其成因的相关研究 8自我表现的社会心理技能技巧的研究 9自我监控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10应对压力的社会心理策略研究 11人际交往的年龄特点研究 12人际交往的性别特点研究 13伴侣关系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异同 14婚姻承诺增强的决定因素 15婚姻关系恶化的决定因素 16控制错觉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17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式 18竞争行为与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19关于态度改变模式的时代特征的研究 20社会压力的种类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 21从众行为的时代特点研究 22服从行为的时代特征研究八、变态心理学部分 1论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2社会文化与心理变态之我见 3心理过程障碍的访谈研究 4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5性禁锢、性放纵、性教育 6神经症的特征与研究进展 7成瘾行为的病理机制研究 8违法犯罪访谈研究 9自杀整合干预综述 10论儿童品行障碍的早期预防 11迷信行为的社会调查研究 12论心身障碍的交互作用机制 13重性精神病的社会康复 14变态人格评估研究 15论心理变态的预防模式九、学校心理辅导部分 1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2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3辅导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4 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5学校心理辅导研究进展综述 6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考 7论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模式 8谈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素质 9学校心理辅导方法的比较研究 10学校心理辅导评估技术探讨 11学生学习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学习动机、策略、考试焦虑、学习困难等) 12校园生活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情绪、休闲、消费、人际、性、危机干预、网络使用等)13择业与生涯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 14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15中外学校心理辅导比较研究

1、高校生囤积行为的特征及其执行功能研究2、内外源性注意对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影响3、投资者情绪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关系研究4、奖赏提示对自我面孔识别优势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5、自我参照加工对态度形成的影响6、从表征认知到共生认知7、工作记忆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8、项目经理的情绪智力对项目绩效的影响-社交能力的作用9、眼动仪在景观设计及公园导游图中的应用研究10、积极情绪对孤儿的面孔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11、外显与内隐情绪启动对认知失调的影响研究12、大学生自我分化、希望与职业同一性的关系研究13、儿童期虐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4、社会排斥、自尊对嫉妒的影响15、大学生无聊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抑郁与学业倦怠的中介作用16、高中生羞怯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社会支持与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17、认知研究中的MPT模型及其应用18、家长式领导、工作心理控制源、积极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19、医务人员组织氛围、心理资本、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20、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学习规范意识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来源:学术堂)

据学术堂了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这里最新收集了20个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2、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广西监狱警察敬业心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性研究4、儿童文学对低龄儿童焦虑心理的干预5、青少年心理弹性、癌症症状困扰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6、云南鲁甸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7、高校辅导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研究8、远程开放教育的教材改革与开发实践--以《成人心理健康教育》为例9、心理咨询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10、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贫困人员的心理特征探析11、浅析人居环境中人的心理对植物的需求和影响12、关注职工心理 提升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水平13、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4、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心理疏导15、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三者机制16、心理咨询技术在基层派出所治安调解中的应用17、浅谈敬老院老年人心理护理策略18、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19、临床检验人员心理健康现状探讨20、信访工作中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幼儿攻击性的行为分析 | 要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行为一、 攻击性的行为概念:幼儿攻击性的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的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对幼儿攻击性的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教育有攻击性的行为的幼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生活中,年轻的父母不仅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而且食物也优先供应孩子,甚至不让孩子与他人分享,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家长的娇宠放纵,极易导致孩子为所欲为,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二、幼儿攻击性的行为原因:(一)教育方式不恰当。过分放纵和过分专制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的攻击性的行为。因为过分放纵,会养成孩子自以为是,自我专横的个性特征。他们习惯于大人满足其各种要求,习惯于一切事物都围绕着他转,把他当成“太上皇”来服侍。一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殴打大人。而大人的忍让、放纵,更使孩子学会不断的任性和具有攻击性。这种习性又会带进幼儿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也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过分的专制,则会导致儿童严重的挫折感,并引发攻击性的行为。一些心理学家就认为,攻击行为就是针对心理挫折的一种反应方式。如果一个人在满足其需要和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干扰或障碍,这时他就会作出攻击性的反应。例如,儿童的行为受到大人的阻止,使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目标不能实现,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就可能引发其攻击性行为。调查表明,少年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明显的,其中对父母的攻击远远多于对他人的攻击,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少儿观念格格不入,而父母往往凭借自己的地位与权威,要求少年儿童按照他们的要求、观念行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大的干预和限制,这往往使少年儿童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产生攻击行为。(二)不良的学习。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这种学习分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两种。(1)直接学习——强化。当孩子的攻击行为得到奖励或“默认”(正强化)时,他便从攻击行为中得到了“好处”,从而在今后去重复它。例如,孩子在与别人争抢玩具时,采取攻击行为(打、推倒对方等)获得了玩具,成人不加理睬——默认,孩子以后就会更多地采取类似的攻击行为。在外打架的孩子,如果父母不管甚至夸奖“真是好样的”,“在外就是要厉害点,免得受人欺负”。孩子受到这类夸奖,就会更爱攻击。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如没收抢到的玩具,进行批评、惩罚(负强化),使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不是从中获得“好处”而是获得批评、惩罚,那他以后就会很少有攻击行为,以避免批评和惩罚。例如:我们在工作中常出现这样情况,一名幼儿在与同伴玩闹时不小心被撞倒,被撞倒幼儿起身就踢打他,在老师问原因时幼儿回答:“爸妈告诉我谁欺负我就打谁”。(2)间接学习——模仿。儿童喜欢模仿,他们无时不在模仿成人的语言、动作、活动、为人处事的方式等。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不仅长得像父母,就连说话的神气、腔调、手势、动作甚至某些性格都与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的孩子由于模仿电影和电视中的武侠、神仙、妖怪,或从屋顶、墙头飞身而下,或喝药、上吊等以致丢了小命。同样,儿童通过模仿也可以学习到攻击行为。他们如果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在类似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像过去所见的一样,采取攻击行为。(三)身体状况因素:一般认为,儿童的身体疾病,睡眠不足和营养不良等健康状况,会引起孩子的烦躁不安,令他们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个子的矮小或身体的虚弱,可能使孩子经常遭受别的同伴的欺负,当他忍无可忍时,可能会奋起反抗,并付之武力来威胁其他孩子,显示自己不再是懦弱无能,不再甘心受欺负。这也是儿童产生攻击性问题行为的原因。在判别孩子的行为是否属于攻击性行为时,要注意与正当防卫行为相区别。通常那种当自己的利益、生存、安全受到威胁,荣誉、尊严或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产生的攻击行为是一种正常的防御反应,我们称其为良性攻击行为或正当防卫。这种良性攻击行为对于儿童的自我保护,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正当防卫的意识和行动。但是如果攻击行为偏离了自卫的目的,超出了自卫的范围,发展成经常性的,有意的并导致物品的损毁,造成他人肉体的伤害和心灵的痛苦,就成了攻击性问题行为。(四)家庭环境的影响(1)父母感情不合,经常吵架,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发育,使他变得暴躁、易怒、不合群,因而容易产时攻击行为。(2)家长脾气暴躁,经常与他人发生口角和争执,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模仿成人。三、正确对待幼儿攻击性 的 行为了解孩子的攻击原因后,成人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正确处理呢?1.了解和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对于长期压抑,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挫折而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先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老师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对是非曲直要注意不能用自己的想象,而是要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来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愿望及需要。在沟通时,要尽量听孩子说,并注意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话,待孩子讲完以后,老师和父母再对其所讲的内容,与孩子进行交流。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就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他们一些不合理的需求,也要心平气和地与其讲清道理。2.正确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最好是让他多与那些用理智处理问题的孩子接触,交朋友。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若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身于无攻击行为的楷模之中,可以减少其攻击行为。老师或父母在遇到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用理智的非攻击性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矛盾与冲突,而忌讳去打骂孩子。有暴力内容的影视节目,制止孩子去看,或跟孩子一起看,帮助孩子分析暴力行为的复杂动机与后果,讨论使用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3.奖励与惩罚的正确应用。在矫正孩子攻击行为的过程中及时地奖励与惩罚也很重要。对孩子正确的行为,如帮助别的孩子等,应马上给予奖励,如口头赞扬,允许他看电视或玩一会儿游戏机,带他去一次公园,或做他特别喜欢吃的东西等。不过在运用奖励的方法时应注意奖励的大小应与孩子正确行为的难度相适应。同时,对其不良行为,则应给予及时的隔离或惩罚。当然,惩罚的手段也必须是与孩子的心理惧怕相一致的。另外,应用“代币制”来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4.强身健体。对于患了疾病,身体虚弱的患儿则应加紧医治,加强锻炼和营养,适当地休息,改善身体状况,使他们健康、快乐,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科学研究证明,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过多地摄入糖都会产生攻击行为。但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过多地摄入糖则有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倾向。所以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应合理地限制糖的摄入量。5.培养自控能力。矫正孩子攻击性行为最根本的一点还在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攻击行为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使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攻击、伤害他人是不行的,逐步学会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攻击行为。第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即让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学会体验受害者的痛苦。心理学家称此为“共感性”即从他人的角度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的感情、感受的能力。研究表明,这种共感能力越高,对他人的攻击性就越小,也就是说共感性能有效地抑制攻击行为。对孩子共感性的培养,关键在使孩子知道其他人也会疼痛、痛苦,帮助他们把自己对疼痛和不快的感觉与别人处在这种状态时的感受加以对比。简言之,就是教会孩子把自己对疼痛、不快的感觉扩大到别人身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我们极力使儿童注意到成人和小朋友的疼痛感受是怎么样的,那么我们自然会卓有成效地培养起儿童的同情心。”总之,对有攻击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榜样。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多给予鼓励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行为产生的。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幼儿攻击性行为论文题目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当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若干问题》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了不少教育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此作一个粗浅的梳理。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下对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论文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当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若干问题》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了不少教育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此作一个粗浅的梳理。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下对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摘要:生活中,幼儿做出攻击行为是很常见的事情。对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加以矫正,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后天的攻击性性格,使其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紧张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那么如何对待这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作为多年从事幼儿教学工作的老师,想先从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入手,深入探索如何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关键词:攻击;引导;帮助孩子刚入幼儿园,老师们常会遇到这样情形:有的孩子常常会无故的争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抢不到就去踢打别人,任老师怎么哄、怎么劝都不行,有的还会和老师闹,抓、咬老师,样样都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一定要得到他们想要的玩具。而有的孩子却觉得攻击别人会使自己开心,有自豪感。往往老师刚批评完他,一转身,他又去抓打别的小朋友了,并乐此不疲……那么究竟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它们的形成又有哪些因素。在看来,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包括对别人采用言语上的攻击(贬低人、怪叫、大声叫嚷)、身体上的进攻(踢、踹、打、咬),当然也可以指侵犯别人的权利的行为(如使用暴力抢走属于别人的东西)。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幼儿自私、利己、任性,在遭受挫折焦躁不安时或处在不良环境中,无人及时教育、引导,从而发生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一个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不管是对班级小伙伴而言,还是对老师而言,都很让人头疼。小朋友们不愿意和他分在一个活动小组一起做游戏,因而他常常会被小伙伴们孤立,从而更易烦躁不安,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就需要老师想办法积极引导他、帮助他,并帮他改掉攻击别人的不良行为,教会他如何和伙伴们相处。那么,作为老师,究竟应该如何去做。一、教育方法要科学而恰当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当他遇到问题时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去表达自己一时的不良情绪,所以就会任由自己的性子来。在他们看来,攻击别人是表达自己情绪的唯一手段。作为孩子的老师,平时就应该多留心这些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幼儿,当发现该幼儿做出攻击行为时,应该立即上前制止,并帮助孩子用科学而恰当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记得那次组织孩子在建构区活动时,朱浩源刚搭好的“楼房”被蔡孟轩推倒了,朱浩源很生气,就想去攻击蔡孟轩,这时就把他们两人都带到一边。先批评蔡孟轩的行为是不对的,并让蔡孟轩向朱浩源道歉,然后再和朱浩源谈心:蔡孟轩推倒楼房是不对的,这时不要打他,可以大声指责他或叫他重新搭好“楼房”给,或者告诉老师,让老师帮。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及时教育,有效的阻止了朱浩源的攻击行为。平时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朱浩源谈心,主动的去关心他,满足他内心要求被老师关注的愿望。当他一整天都没有攻击其他小朋友时,就会摸摸他的头说:“今天朱浩源没有打人,真棒。”如果一个星期内他都很少再攻击别人,就会在星星榜上给他加上一颗星星,以此来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他渐渐很少攻击别人了,小朋友们也愿意跟他一起玩了,而且他自己也更愿意亲近老师了,还会跑过来和老师说悄悄话。二、以榜样的言行去影响教育班有个王建豪小朋友刚进小班时,时常会无故攻击别人,于是在班上选出了几名口语表达能力强,又通情达理的小朋友:汪澍涵、刘睿珂、刘锐等,让他们和王建豪坐在一起,玩游戏时和他一起玩,鼓励他们主动与王建豪交朋友,以他们自身的良好言行帮助他学会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往,为他树立一些榜样。而小朋友们发现他有攻击性行为时,也会主动上前制止并立即请求老师的帮助。一段时间后王建豪渐渐的不再攻击别人了,还常常能看见他在伙伴中开心的笑脸,现在居然还和刘锐成了好朋友。三、帮助家长改变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中,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之一。记得有一次,沈宇的爸爸来园接孩子回家,班级有一个女孩告诉他爸爸:“今天沈宇又打人了”。他爸爸啥也不说,上去就给沈宇几个嘴巴,打过后还生气地说:“今天不带回家了,自己看着办。”说完拔腿就走,也不问事情发生的原因,也不给儿子解释的机会。为此,利用家访时间和沈宇爸爸深入的交流了几次,告诉他恐吓、打骂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反而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使父子之间产生隔阂、关系紧张,最后就会导致孩子故意不听家长,故意的攻击其他小朋友。为此,还与家长达成共识:一起帮助沈宇改掉攻击性行为,用耐心和爱心对他进行教育,避免一味的打骂。所以,当孩子发生攻击行为时,不妨建议家长静下心来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耐心的和孩子交谈,并告诉孩子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错了,就要积极引导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勇敢地向小朋友道歉,并教孩子日后如何和周围的小朋友友好相处。如果是别的小朋友错了,那就要鼓励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他们。四、避免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诱导在玩区角游戏时,由于老师疏忽,常常因为给孩子提供的操作材料不足,从而引发了孩子之间互相争抢操作材料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比如:两三个孩子为了同一块积木和一辆小汽车,互不相让,此时,如果老师没有及时的发现并加以制止,那么孩子们很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因而,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为孩子提供较为宽敞、安全舒适、操作材料充足的游戏活动空间,以此来减少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导。其次,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提醒家长选择合适的影视作品,尽可能减少孩子接触不良传媒的机会,避免孩子模仿其中的打斗场面。总之,孩子就如一张白纸,是纯洁的,要用合理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用彩笔绘出最美丽的成长过程。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深深的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帮助他们改掉攻击性行为,和他们的家长共同努力,一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和品德是共同的责任。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论文

“幼儿攻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要收集、阅读:教师的影响;同伴的影响;幼儿园的物质条件方面。

幼儿攻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家庭氛围:一个经常争吵、挑剔、不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父母之间的冲突关系到孩子的攻击性和犯罪行为,如果子女经常目睹父亲打母亲,这个孩子有可能模仿这一行为,转而去攻击别人。

离异家庭的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显著差于完整家庭的儿童,容易表现出自卑、怯懦、冷漠等性格缺陷,并且具有不良的社会行为,如与同伴打架、攻击欲望特别强烈等,这部分孩子之所以具有攻击性,一方面与模仿父母之间的攻击行为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幼儿攻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了的教育行为,教养方式大致来说分为三种:民主型、放任型、强制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培养出不同的子女,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具有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很少有行为问题。

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由于采取忽视的态度,当孩子偶尔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放任自流而不是加以制止,于是便助长了幼儿攻击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强制型的父母对孩子严格实施规则,孩子的行为一旦不符合规则,父母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和不亲切,他们很少考虑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当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若干问题》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了不少教育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此作一个粗浅的梳理。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下对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

摘要: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关键词:成因,性行为,影响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个体攻击的研究多聚焦于小学以上阶段,面对于幼儿甚至更早期的儿童的攻击问题研究还不够。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特点又有哪些? (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和年龄差异。一般讲,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是否提供模仿的样例密切相关。经验表现,向儿童提供攻击性行为的样例,也就是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对象,不仅会增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甚至会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奖惩手段的不同而发生性质上的不同。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则会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减弱攻击性行为的强度。因此,奖励和惩罚是增强或抑制儿童攻击性行的有效手段。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随攻击性行为的反馈而发生态度上的变化。研究发现,对攻击者攻击性行为的消极反应会强化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对攻击者攻击行为的积极反应会制止攻击者的攻击行为。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和手段性攻击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前者比后者要严重得多。 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习惯性攻击性行为和偶发性攻击性行为。前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后者则只是一般的行为问题。 从动机角度可以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有的时候,儿童的攻击行为是这两种的混合。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幼儿的天性 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外在表现上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 2.家庭氛围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学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 3.幼儿园教育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幼儿教师的教导在幼儿的身心上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师的消极评价会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幼儿园活动的设置也会是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4.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及网络媒体成为人们尤其是儿童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所以,媒体也会对幼儿园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5.幼儿的经历与个体发展 儿童自身的因素也会对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儿童自身的性格、气质以及与同伴的关系,与其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其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作为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影响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3―6岁是幼儿塑造个性的关键期,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家长应格外重视这一阶段孩子性格的培养。如果任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展,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幼儿正常社会化的进程。当一个攻击性特别强的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首先他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很差!具有着极其强的攻击性的人很难融入到社会中,他们不会与人交往更不懂的为人处事之道!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在与成人、同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日益复杂化的基础上,幼儿的言语能力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但本研究发现幼儿的言语攻击较少。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大班幼儿的言语能力尚未充分发展,思维的发展制约语句结构的发展,他们不能够很熟练地掌握运用口头言语并用它解决发生的争端,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发生冲突时不能及时地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攻击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幼儿会选择采用身体攻击的方式实现目标。 在工作中与孩子接触中,我发现班级中有攻击性特别强的孩子!源源一个男孩 一直行为表现充满攻击性行为!早餐后带孩子到操场做早操,在孩子们排好队等候音乐播放的时候,我发现源源和航航你一拳我一脚地打个不停,就过去问他们在干吗?两人异口同声地说练拳击。我说快排好,音乐要开始了,就走到队伍前面准备带操,还没等音乐响起,一个女孩子的哭声就传到我耳边:老师,你们班的源源用哑铃砸我,原来是中班的佩佩小朋友。班上其他孩子马上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我从不跟源源玩,因为他老打人。我最不喜欢他,他欺负别人,经常把小朋友弄哭,听后,我有些生气:这孩子,怎么能这样?一怒之下,先让他给佩佩道歉,然后就把他拉到身边,想等做完早操后再跟他交流。可他在我身边刚站了一会儿,又和然然打起来了我不禁叹到:这孩子,攻击力是真的很强!这是一个攻击性行为特强的孩子,纵观全园,其他班也有类似攻击性行为强的孩子。这些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大多数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由于经常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老师的欢迎,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将来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措施 (1)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与移情能力。第一,社会认知水平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密切的关系。第二,有研究表明,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其攻击性行为是负相关的关系。 (2)帮助幼儿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策略与技能。当儿童遇到无法解决的社会性冲突与矛盾时,应教他们多向老师和家长请教,或者成人主动利用价值澄清、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谈话活动、情景表演、故事讲述等,组织儿童参与讨论、学习、观察,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榜样,鼓励儿童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 (3)引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心理宣泄法。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要使幼儿学会对他人和自己没有伤害的幻想攻击活动等进行适宜合理的宣泄。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也可以使其被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还有助于减少和避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4)及时奖励和表扬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其实,很多时候儿童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当成人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时,儿童就会意识到这种方法并不能达到目的,因此他们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最终引起成人的反感,这时候儿童就会终止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此外,也可以采用暂时隔离的方法,消除强化因素,矫正攻击性行为。 (5)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教师在安排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同时要提供充足的玩具,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要素。 (6)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努力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给儿童以心灵慰藉。第一,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转变其教育观念,对儿童不能过分宠爱,要培养他们责任感、同情心和自立意识。第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如果家长换个角度看待儿童,发觉其闪光点及其潜能,在教育儿童时多给儿童鼓励,让其感受到表扬与关心,这是教育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极其有效地方法。 (7)正确运用惩罚方式。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缺点相比较正常儿童来说可能会多一点,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适宜的惩罚方式,注意就事论事,不要将其上升到道德领域。 (8)正确运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儿童应在成人的指导下观看对儿童有益的影视作品。 总之,幼儿个体素质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与家长要正确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针对其原因采取措施。教师与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待儿童,尤其是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根据其心理特点,尊重其发展规律,发现其闪光点,挖掘其潜力,正面教育为主,多给予儿童关心、表扬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多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树立其科学的价值观,同时,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因人而异的进行教育。这样就会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转变为积极向上的行为,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立,高觉敷,张民生,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901-1906.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论文的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新颖的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2、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3、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4、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5、某一心理学大师的人格与学术贡献述评6、用质的方法(如心理传记法、叙事法、访谈法等)研究一个心理问题或一种心理现象7、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对心理学的价值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9、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渊源与背景10、论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目前学计算机 还是挺不错的好就业,计算机分很多专业如平面设计,UI设计,互联网营销,电竞,动漫,都是非常好就业的专业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下面是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论文的写作思路:

一、引言部分:

介绍攻击性问题的背景和意义,说明该问题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并说明本文旨在探讨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及相应解决方案。

二、攻击性的概念及类型:

对攻击性的概念和类型进行概述和分类,以便为接下来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三、中班幼儿产生攻击性的原因: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格式相关书籍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