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与随风飘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5 05:21:18

与随风飘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樱花的含义:幸福、热烈、纯洁、高尚、淡薄等。

樱花热烈、纯洁、高尚。严冬过后是它最先把春天的气息带给日本人民,每年3月15日至4月15日为日本的“樱花节”。花开时节,人们携酒带肴在樱花树下席地而坐,边赏樱、边畅饮,真是人生一大乐趣。“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

拓展资料:

樱花(学名:Cerasus sp.):是蔷薇科樱属几种植物的统称,在《中国植物志》新修订的名称中专指“东京樱花”,亦称“日本樱花”。樱花品种相当繁多,数目超过三百种以上,全世界共有野生樱花约150种,中国有50多种。全世界约40种樱花类植物野生种祖先中,原产于中国的有33种。其他的则是通过园艺杂交所衍生得到的品种。

樱花原产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山地区,在世界各地都有生长,主要在日本国生长。花每枝3到5朵,成伞状花序,花瓣先端缺刻,花色多为白色、粉红色。花常于3月与叶同放或叶后开花,随季节变化,樱花花色幽香艳丽,常用于园林观赏。樱花可分单瓣和复瓣两类,单瓣类能开花结果,复瓣类多半不结果。

据文献资料考证,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已在中国宫苑内栽培。唐朝时樱花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院。当时万国来朝,日本朝拜者将樱花带回了东瀛,其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樱花象征热烈、纯洁、高尚。被尊为日本国花。

樱花,起源于中国。据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被人工栽培后,这一物种逐步传入中国长江流域、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岛。秦汉时期,宫廷皇族就已种植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汉唐时期,已普遍栽种在私家花园中,至盛唐时期,从宫苑廊庑到民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烘托出一个盛世华夏的伟岸身影。当时万国来朝,日本深慕中华文化之璀璨以及樱花的种植和鉴赏,樱花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了东瀛。

参考百度百科资料链接:樱花

樱花是爱情与希望的象征,代表着高雅,质朴纯洁的爱情。樱花宛如懵懂少女的,安静得在春天开放,满树的白色粉色的樱花,是对情人诉说爱情的最美语言。心中的某个人,就如那场寂寞的樱花雨,缓缓消失在时光的深处,留下永恒的记忆。

扩展资料:

日本最美赏樱地推荐:

第一名 青森县弘前公园(鹰扬园):青森县弘前市弘前公园的樱花有着“日本第一”的美誉,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这里会举行“弘前樱花节”,吸引着众多日本游客和外国游客。去年就有约251万名游客在樱花节期间造访弘前。

第二名 奈良县吉野山(中千本):奈良县吉野山每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美景。春季,这里是著名的赏樱地;樱花花落后,则是紫阳花盛开的季节;夏季,吉野山被一片新绿覆盖;秋季可看红叶,冬季则可观雪景。

第三名 兵库县姬路城:排名第三的是日本首个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姬路城。春樱绽放时,姬路城优雅的白色大天守与城周围的樱花、蓝天映衬在一起,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家。

参考资料:樱花(蔷薇科樱属植物)_百度百科

悲秋探源——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结摘要:“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之一。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悲秋”情结的产生,发展到不断深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诗歌的情感内涵、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心态有着很深刻的联系。关键词:悲秋情结;中国传统文化;情感内涵;文人心态“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悲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不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被一种持久而坚韧的文化气质所笼罩,尽管在这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过战国百家争鸣的活跃、魏晋任性适意的通脱、唐宋的繁盛蓬勃、明清的局促衰落,但时代风气的转换,似乎没有改变古代文人一些代代相沿叙的精神追求,没有改变伴随着这种精神追求而来的种种矛盾心态。相反,这些精神追求在继承中踵事增华,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古代文人与秋天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历来就有文人悲秋的说法,“一叶落而知秋”、“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一、“悲秋”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中国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哺育出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魅力源于灿烂的传统文化。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则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秋天似乎是属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这个季节代表了他们的苦痛,也代表了他们真实的追求和真实的无奈,所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自觉不自觉地承继着这种“悲秋”的情怀,也自觉不自觉地被这种情怀感动着。1.中国古典诗歌的悲秋情结与自然观的联系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观就是一种生命态度,其极致,指向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伦理和自然性的哲学塑造着中国人的灵魂,自然性的哲学,给中国人提供无限的自由,自然观影响着诗歌的发展。感悟伤怀,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于一起,正如王夫之所说得“景者,情之景也;情者,景之情也”。(参见《姜斋诗话》)中国文人的悲秋意识贯穿于自然事物的描写中,溶注于生活景象的摹状中。对于诗人,自然既是一种情感语言,也是一种生活态度[3](p3)。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借助蟋蟀、蝉、柳等自然景物与生活景象的描写,或表现逝者如斯的生命感怀,或传达死亡断灭的人生感伤与人生愁绪的无限感慨,而对"悲秋"题材的超越则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观有很大的联系。中国作为内陆的农业国,“自然经济”形成了其自足的农业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本质,即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肯定人的自然生命。在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中,人心向自然界依赖、亲近,心与物之间由感应到融会,是诗的品格,也是中国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3](p3)。中国先哲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息息相通的整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庄子》)“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是自然之“道”,这个“道”指的是自然界万物的自然性,也就是自然的运行状态——自然而然。从自然发展的角度看,秋天是一个百卉俱腓、众芳摇落的季节,秋景秋事秋情,都为一“气”所化,故宋玉曰:“悲哉,秋之为气也。”秋气乃阴盛衰杀之气。人感秋气而衰,原是自然之理。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主要是通过物质性的“气”的作用来达到的。正如《吕氏春秋》所云:“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则宫动,鼓角则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客观自然之秋与主观人心之悲,其实也是一种“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悲秋情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时代与个人经历的统一,但它根本上还是人的自然性与对象世界的自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秋季既是万物成熟、喜庆丰收的季节,如王安石在《赠刘景文》中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还绿的秋天;秋季也是秋风萧瑟、千树落叶、万花凋谢的季节。自古诗人墨客把秋天描绘得多么萧瑟、凄凉,一说到秋天,总与凄凉、忧愁、郁闷等连在一起,“秋”好象与“悲”“愁”总有不解之源,正如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所言:“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它既用析字法把“愁”析为“心”与“秋”,又似说出了“愁”与“秋”的一种内在的关系。中国古典诗歌的境界就是自然之境,是人的生存之境,也就是自然哲学追求的“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间并无绝对的分歧,自然是内在于人的存在物,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调谐。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达到一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是中国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坐忘自然,万物归怀,人消融于大自然之中,与自然灵魂合为一体。诗人把自己彻底忘却,万思归一,化为万物万象,便能触摸到自然的底蕴,把握宇宙生命的脉动,获得自然本体的认识。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生于斯,死于斯,歌于斯,哭于斯的生命所在,离开了自然,人无以生存。人为了生存,农业便成了供给人们衣食的必须,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因遵循自然规律而形成的农耕文化。2.悲秋”情结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进而影响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影响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构成。因为自然遵循的规律,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是一个有规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由此而形成了四季等自然观念,即所谓《易传》所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4](p260)自古以来,时序的更替,季节的变化,草木的荣枯盛衰,气候的冷暖寒暑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的形成。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自然界万物由盛转衰的季节;对于文人来说,他们的感受是后者。传统农耕生活的习俗和观念习养并赋予了秋以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死意味,使秋与逝“同行同构”,形成了古代诗人触秋伤悲,以秋抒情的心理定势和审美反应。秋天衰败零落的景物,凛冽萧杀的气象,寂寥凄清的山河令古代文人感到人事的忧劳,生命的流逝以及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由此而联想到人的生命就像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也有由盛而衰的客观规律,从而体悟到人的生命的脆弱。面对人生的悲剧性的概叹往往是在秋的触发下产生的。从文化心理角度来看,还是由植根于中国人的农耕文化心态所决定的。自然是永恒的象征,它以无限的丰富性和深邃性,使人类为此倾注绵绵不觉的情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诗经》的名句中就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自然去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根本。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构成因素不外情和景两面,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乃是中国诗歌的最高艺术境界。二、“悲秋”情结与诗歌情感内涵的关系自然的丰富意象形态与人的心灵的丰富情感构成了互感与交融,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与其内心情感的对应。庄子齐物论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不是纯然外在的客体,物象和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的联系,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映照、感应的关系。诗人为了表现哀怨,寂寞的丰富感情,往往要借助丰富的自然意象形态。1.“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诗人表现其哀怨不平之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是比兴寄托抒泄其怀,或是览古、吊古在历史兴亡的感叹之中寓其身世之悲和失意之痛,或是悲秋伤春述其哀愁,或是伤别离愁羁旅而陈情告哀等[5](p101-112)。宽泛的说,咏古托寄、悲秋伤春等等都属咏怀。我国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秋天是气候由热变冷,植物由盛变衰的季节,古代诗人又生活在那个容易感到悲哀的古代社会,所以他们每每感物兴怀,逢秋天而悲寂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刘熙载说:“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即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但悲秋之传统并不起自宋玉。《诗经》中已有由秋天引出的伤悲之声。《小雅•四月》有“秋日凄凄,百卉俱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这由秋天引出的就是时代的苦难,但时代的苦难与秋日的悲凉还没有融合在一起。在屈原的作品中,秋与人的悲伤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关联,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诗人的哀伤。如《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确实能称得上“写秋景入画”“千古言秋之祖”的,还应该推宋玉的《九辩》。《九辩》首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发端,次言秋风萧瑟,草木花叶陨落,枝叶枯槁。这既是对何以悲秋气的进一步发挥,又贯穿了自伤之情。“坎禀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宋玉点出悲秋之由,乃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悲秋实是自悲,将秋天悲凉的画面落实到自身的遭遇和不平。《九辩》以伤为主,曹丕的《燕歌行》则是以思为主。秋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悲秋是悲怨之作的表现模式之一。在北方,人们对自然物的变化有了较早的认识和思考,由大自然的生命规律联想到人生自我。“只有在有了一个把秋作为整体现象和季节意识之后,自然中的衰败景物才可能变为对人生短暂深切领悟的标志。”[2](p94)悲落叶于劲秋,万木凋零的深秋景象,容易触发人的愁思,如同“伤春”“惜花”蕴涵了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一样,“秋思”的情节多了“悲”“愁”的苦涩味和孤寂的凄凉感。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一生曾写过大量的伤感词,其中以哀婉萧瑟清秋晚景的作品居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杜甫的《登高》寓忧时伤世之怀于其中,但还是以悲己为主。通观全诗,诗人悲秋是在悲其自身的穷途抱恨、衰颓愁苦,其意十分清楚。全诗的意象和由诸意象组成的画面,突出的也是哀怨萧瑟之情。人与景物情感之间的共生互发,互相交织,也是以人之情感为主。就悲秋而言,诗人之怨愤与愁绪积于心中,当秋天来临时,而与物互生共发,于是就有了悲秋之歌。中国古代文人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这驱使他们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可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入世往往如履薄冰,精神压抑,命运坎坷。于是,萧瑟肃杀的秋天被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由此,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将这种失落心态用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2.“悲秋”情结是传统诗学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方式秋歌,是由秋天诱发的情感而形成的诗歌。先秦的《礼记•乐记》最早从心物交感的角度来论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质在人心之感于物者也。”强调的就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钟嵘《诗品》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样一种心物交感过程中的感物兴会、情以物兴的诗之生成方式就是诗的意象思维的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更加深入一步地阐释了心物交感、“睹物兴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是“情以物兴”,作者的情因物的感触而起兴,在观察或接触外境万物之时,物引发作者的感受、诱发他的想象,物是起主导作用的。另一方面是“物以情观”,从“物”的角度看,它不仅仅为了表达自身,而且是作为“情”的体现者而出现的。感物的意象生成作用,决不仅仅是“物”本身,而且它的指向与根本意义还在于物所蕴蓄或所激发的情思。“秋天的悲伤,就是对时光流逝而没有能够完成任何可感知的事业的悲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解释“物节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由此看来,悲秋是一种情景相契、人与境同的境界,是自然、社会、心理的有机融合,是诗人的不幸遭遇和内心思想的外化。“悲秋”文学意识是抒情文学中“情”与“景”的关系:情是作家内心之情,景是作家眼中之景。然“一切景语皆情语。”[6](p225)作家笔下的景物已不是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而是染上作家感情色彩的景物。正如陆机所言:“遵四时以叹逝,占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7](p170)所以,在“悲秋”文学作品中,并不是秋景本身就具有“悲”的色彩,而是来自于作家情感深处的悲秋意绪。境由心造,对景物的好恶,一般是由观者的心境而定,要想真正达到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那是不容易的。“诗言志”的诗歌,是诗人抒发自己感情的平台,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选取意象的角度就不同。以宋玉的《九辩》为开端的悲秋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抒发情感母题,被后世文人延续下去。古代诗人爱秋,只是秋在他们的笔下有落花流水东风残,也有飞燕归来绕画梁,正所谓各有千秋,对景思情自悲欢,诗人悲秋,文人伤秋。古人多悲秋,和他们的爱情多坎坷,人生多失意有关,但同样面对秋天,刘禹锡在他的《秋词》里就表现出了另一种人生境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秋天在他的眼中,没有风雨、没有落叶、有的只是晴空、彩云如春天般美好,晴空之下,一鹤振翅冲天而飞,便引发他的一腔豪迈,无限诗情!“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突破,本诗才一反传统文人悲秋的情绪,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胸怀成就了不同的秋,呈现了秋应有的多姿多彩,或黯淡,或浓郁;或凄清,或热烈;或哀伤、寂寞;或热情、欢快。秋以它特有的风韵丰富着人的心灵,美丽着人的情怀。秋始于露气变白之时。春夏为露,秋冬为霜。老子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在春夏,露是以清绿覆盖润泽万物,草木因其润泽而成茂盛丰腴;“梧桐尚覆阶前春,秋信先残水面花”,露色变白,它覆盖在万物之上也就变成焦虑,变成晶莹无力的忧伤。对秋有不同体会——万物成熟之时,而诗人则从焦虑与忧伤角度,看到是草木因这忧伤所染而变色,秋的美丽也就建立在了感伤上。历代文人中悲秋也罢,喜秋也罢!这都是由他们的心境来决定的!人有悲,人可以咏其悲;历史的盛衰兴亡不断循环也有悲。悲是人的基本情感。其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其二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两者在功能上是相遇的、互感的。人之所以能伤情、诉情、融情于历史的兴亡和自然的春秋,不仅在于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而且更在于历史盛衰兴亡中文人所持有的心态。三、悲秋情结与文人心态有很大的联系。中国古典诗词中始终笼罩着浓郁的悲愁情调,这种悲愁情调的背后所蕴涵的是文人对生命的意识以及身世悲凉之感,为了摆脱忧愁,文人们常通过饮酒和流连山水以寻求解脱,但通常又陷入更大的悲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既有唐朝时的兴盛,也有明清时的衰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其中,悲秋题材是许多文人偏爱的。这其中又有各种原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有的衰叹年华的流失(“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参见《东城高且长》));有的感到的是深重的负疚感(“乾坤含创虞,忧痍何时毕”、“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参见《宿江边阁》));有的感到无可排遣的孤独。这些都可以解释为现实和理想无法调和。文人们往往理想较高,一心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事,可往往一付出番热情却得不到实现。不管在什么社会中,理想都不可能全都可以实现,那种美丽的如世外桃源一样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总不会一帆风顺,即使暂且迎来繁华,也终究会被悲秋所代替。这与古典诗词中的悲愁情调所反映的文人心态有很大的联系。1.生命意识能典型地反映中国文人的文化心态无论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是在历史文化典籍中,生命意识都是最早的也是最强烈的意识。对生命的认知、把握方式和生命价值的实现途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悲秋文学成为古代文学中最具个人意识特征的一个类别,其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能较典型地反映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心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切努力必须在这一生中完成,而此生的时间却一去不复返。秋首先唤起的是人生一次性的自我意识。大自然的季节变更和生命的律动总能引起他们强烈的生命感动:春去秋来,花开叶落,燕鸟辞翔对于多愁善感的中国诗人来说是一种生命暗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过程中,古人总结经验,庄稼植物按季节更替,呈现出春生、夏荣、秋凋、冬残而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在屈原《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诗人在自然的观照下,发现自我生命从生长到衰亡的过程与四季的一次运行过程正好相同,而残败凋零的秋季正象征着人衰亡的过程。同样,人们也发现在结构相同的生命运行中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生命本质差异,即四季是可以周而复始的而生命却难复返。一个循环的终结揭示了人类自主的意义:假如说自然界是恒久自新的,人却并非如此[1](p22)。诗人很容易产生“生命流逝,时光不再的无告之哀。”[8](p103-105)“秋”预示着人人畏惧而且不可避免的衰亡,预示着转眼即逝的时间过往,引起人们对生命莫名恐惧的原因正是因为人的生命推移过程与四季更替的形态在内部结构上的相似性。中国古代悲秋文学的情感主题是光阴虚掷、岁月蹉跎、老而无成的感慨。秋预示着物之成也蕴含着人之成,所以当人生的努力结果与秋之成相反时,人便不能不感觉到沉重的失落。秋之物象流动与人的生命行程相吻合,使得以秋为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古代文人大多以苦读求仕博取功名为理想,但由于封建政治自身内在机制的原因以及文人过于理想化的追求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许多人又难以实现理想,在现实面前不断遭受挫折和打击。因而,文人与秋,秋与文人似结下了不解之缘,表现在作品中,便有了“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天引暮愁”的“秋日杂感”,在文学评论中也就有了“秋士见阴而悲”之评语。生命价值可以有多种理解,也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如儒家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认为政治价值并不是唯一的生命价值,而个人自我完善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式。但是求取功名却是中国古代文人自我实现的现实道路。《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遇秋而生的悲情实际上是利用有限的生命有所作为,在生命受阻不得其用时的结果。实现政治理想建立丰功伟业背景中的悲秋文学,凸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以家国观念为首的生存价值超越死亡的生命意识。2古代文人的家国观念对“悲秋”情结的影响我国古代文人大多以秋为主题,以悲为基调,这不是在做所谓的文字游戏,而是他们饱经人生坎坷的悲秋心态的曲折反映。中国古代文人因身处危逆境况(失意、离别、羁旅、流放、死亡等),在面对秋天的景致时,感物伤怀,悲从中来,悲秋诗由此产生。“悲秋”模式展现了古代诗人独特的感伤世界,它包含相思、漂泊、怀远、感旧、不遇、失意、伤逝等种种人生的哀与愁。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而相思怀归之情素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表现相思之苦的诗句“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常见的以秋写别离之痛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在“寒蝉凄切”中刘永抒发了“执手相看泪眼,竟天语凝噎”的痛别伤离之情,悲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秋清节!”(刘永《雨霖铃》);还有以秋写漂泊的孤寂:“独此他乡梦,空上明月秋。”(骆宾王《宿山庄》)。当草木枯黄、落叶纷飞,一切随风而逝,触动了落花流水的感伤,于是“悲秋”也就自然成为文人墨客抒情咏唱的一大基调。无论是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还是汉武帝刘彻在其“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飞”的诗中,借秋景流露和表现对光阴易逝的感伤与无奈。“清波收潦日,华林鸣籁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这是南朝诗人萧悫在《秋思》一诗中对秋色的感悟;唐代“大诗豪”刘锡禹有首名诗曰:“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由此千古文人悲秋情怀可见一斑。古代文人群体多思存高远,志向宏大,他们视达政济世为正途。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以实现“安社稷”、“安黎民”为理想。但事实上,他们命运多阻,人生艰难。由“家”到“国”不仅存在自然距离,而制度距离往往是最难跨越的。再加上人生选择的单一化,从一开始就决定的古代文人选择“仕途”的悲剧性。怀才不遇,壮心未酬,再加上天涯沦落,世态炎凉,岁月蹉跎等种种人生苦涩汇集成一种感伤情结,使文士不遇成为古典诗词中一常见的悲情动机。如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心态的一个层面。宋玉的《九辩》中表现了复杂的情绪,诗人从不同角度对萧瑟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坎坷不幸的遭遇和一生事业无成的悲秋情怀。他诉说自己失职后身临恶境的原因,以及自己一片忠诚得不到理解,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他不愿与世俗合污,心中充满失意的悲哀和无穷的烦闷。最后,只得凭幻想超越现实,遨游太空,终以摆脱自己悲惨的境遇和胸中的痛苦。文中描述的友朋离别,世路艰难,盛年早逝的复杂感情似乎很难用单纯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来概括,在混乱无序的伤感背后,是对繁华飘逝的无可把握的悲哀。所谓繁华是对人生旅程上各种合乎理想的顺境的概括,可以是仕途的顺利、人生抱负的得以施展,也可以是指对人世间一切温情亲爱的体尝。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流逝,正如繁花似锦的春天必然要被肃杀的秋天所取代。因而悲秋情绪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怀才不遇心态的汇集所在。这些文人中大多数是在政治中不得志或游居他乡的游子,这时的他们只能借以“悲秋”为题来感慨人生苦短,命运的多艰,月落乌啼总是使人伤感,秋风萧瑟,落叶缤纷,更是一种悲凉!心灵的寂寞更是一种难以述说的痛苦,文人怎么能不在这个悲凉的秋天里借题发挥呢?纵是铁马金戈,豪情万丈的辛弃疾也免不了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其实文人悲秋之愁,源于文人壮志未酬之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人不仅为自己愁,而且为国家愁,为人民愁,“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这是一种高尚的愁,一种文人才有的愁,一种支撑了文人风骨的愁。悲秋情结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深化,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的一种情感,也是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结。古代文人对“秋”的普遍偏爱往往与他们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在强烈的生命意识的驱使下,他们所具有的以家国观念当首的生存价值而导致的“悲剧性”,更加深了“悲秋”情结植根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由此观之,“悲秋”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情结,也就不足为奇了。(指导教师:雷炳锋)参考文献:〔1〕郁白,全志刚.悲秋:古诗论情[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C].刘小帆这一代人的怕与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3〕王玉宝.中国诗[M].海燕出版社年版〔4〕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5〕陈玉林.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C].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丛书年版〔6〕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蕙风词话.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8〕董贵杰.唐代“悲秋诗”初探[J].学术交流,1998年版

精 吃不饱和吃饱了撑的 锐

与童年的消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本文着重从“童年”的诞生,“童年”消逝的原因和表现谈论尼尔·波兹曼对于“童年”“儿童”的看法,并进一步分享笔者个人对其观点的看法。         大约是在以前笔者就已经接触并阅览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而今为了进一步领悟并表达出对于该书的感想,故而重读了此书。文章不长,凭笔者的阅读速度很快就能够读完,于是在粗读之后,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条理清晰,例证丰富。         通篇阅读下来,笔者最深的印象就是“童年”这一概念从无到有在到面临消逝的这一循环。在内容方面,《童年的消逝》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及“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逝”,分别讲述了“童年”这个概念诞生的条件和表现以及“童年”消逝的原因和体现。而在叙述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行文中,尼尔·波兹曼采用了大量的例证,例如列出具体的数字数据、形象生动却又意蕴丰富的寓言故事、个人对于其他学者的经典言论的看法……读起来非常有趣。因而接下来,笔者将着重讲述自己所感兴趣部分的内容与君共赏。尼尔·波兹曼从开篇其实是通过“童年的消逝”这一现状引入从中世纪开始讲述“童年”的发展史,不过笔者能力有限,将自行进行重新排序。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尼尔·波兹曼的研究分析下,希腊人并没有明确的童年意识,但却预示了“童年”这个概念,至于具体原因书中自有解答,笔者也会在后文有所略微的提及。而罗马人却在借用希腊的某些思想的情况下超越了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比如罗马艺术体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年龄意识,又比如他们将成长中的孩子与羞耻观念联系起来——该点与尼尔·波兹曼“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的观点不谋而合。可惜的是,随着罗马的覆灭,这一切有关的概念就烟消云散了,古老的传统文化被神秘化,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黑暗而又漫长的中世纪。         在中世纪,童年的概念虚无缥缈,你看不见也摸不着。尼尔·波兹曼在文中其实有提到——“儿童”在中世纪表达的是亲属关系,和年龄无关。在那时,只有特定的人群才会识字,更多的普通大众只是知晓口语方面的传播;在那时,字母复杂多样得让你眼花缭乱,难以理解;在那时,印刷术还没有诞生,很少有能够流通于市面的书籍,也更别提文字教育的概念。在原文中,尼尔·波兹曼这样说道: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就没必要明确区分。因此得出了在口语世界里不存在成人和儿童的概念,这也是中世纪的童年在7岁就已经结束的原因所在——7岁的孩子已经能够驾驭语言,会理解,懂交流,晓秘密,已经没改能够明辨是非的差别,这也是为何天主教将7岁认定为是理性的年龄的原因。但是就真的如尼尔·波兹曼所认可的那样,读写能力就能够评判“童年”的划分么?笔者对此仍旧存有一定的疑虑,并认为读写能力只能是影响儿童与成人“心理”与否的部分因素。毕竟笔者也认为外表的生理特征也是评判的标准,虽然该看法也是明显略失偏颇的,但是笔者也认为他的考虑着重于心理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实质上并不够全面,更详细的笔者会在后文会有进一步的探讨。         在15世纪的中叶,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尼尔·波兹曼提出了一个非常理论化的观点——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的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印刷术的出现助长了书籍这一纸质媒介的传播,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作家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然后渐渐地,读者与作家产生了多方面的共鸣,这里的读者自然是不分年龄、包括所有阅览书籍的人。除此之外,欧洲文明还重新创造了学校这一概念——未成年人必须接受教育,识字学习、进入印刷世界才能变为成人。英尼斯强调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所思考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而在此文中尼尔·波兹曼特意强调了传播技术改变人的兴趣结构这一观点,认为“印刷给予我们自我,是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考和谈话。”正是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再加上知识差距作为动因,童年也随之开花结果。而童年形态的具体化,也使家长与孩子重新定义,因此现代家庭形式也随之成型。         也因此,在尼尔·波兹曼看来,童年的消逝正是因为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缺失以及羞耻心的消失[ 羞耻心即儿童应当回避成年人的秘密,比如性秘密,笔者对此并不想描述因而略过]。而童年的消逝具体到现代生活中的变现则有“童装”的消失、“儿童游戏”的落寞、在视觉媒介的广告中儿童被成人化商品化的消费等等。在行文的后半部分,尼尔·波兹曼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于童年的影响。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的发展,电报的出现由于很难分辨受众的区别开始使信息从声音层面上变得无法控制,而电视这一视觉媒介则导致了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崩溃。我们都知晓光的传播速度是明显快于声音的传播速度的,我们“看”电视,在辅以声音的图片信息的侵袭下毫无还手之力,接受到许多杂乱无序而没有过滤的信息,更甚者会为了收视率发掘利用某些禁忌来吸引受众。电子媒介无法保留任何秘密,也因此,电视很快地侵蚀了儿童与成人的分界线。在尼尔·波兹曼看来,现在社会有诸多成人化的儿童,而他对其的定义是——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是的,简而言之就是成人化的儿童是成年人,已经无法称之为是儿童了,也因此童年也许会不复存在。         那么,在前文笔者有提到,笔者除了尼尔·波兹曼提出的以心理和能力来划分儿童与成人外,还认可生理特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心理和生理的统一才能够作为划分承认与否的标准,毕竟当今社会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完全不符的也大有人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重物质的笔者眼中更看重生理的发育,以一般人的眼光来看,也有成熟懂事的儿童,也有患有智商低下病症的成人,在这里的划分自然是以体表特征的。而所谓“成人化的儿童”其实是电子媒介约束力度不够造成的牺牲品,例如广告中以少女被设计成成年人的隐秘色情的暗示来吸引诱惑更多的受众从而增加收视率促进商品的消费。         如果说是电子媒介的约束力度不够,那电子媒介究竟该如何规范呢?相信当前很多国家都有进行该方面的审核过滤,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该种情况得到了削减却并没有完全遏制。更多的,笔者认为还是应当由作为大众传播的受众的我们主动积极的进行检举披露,约束自己,由小积大。         保护儿童的纯真,其实也就是保留我们自己最美好的初心。 参考文献: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原文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生前在纽约大学执教,他首创了传媒生态学专业,终身致力于传媒批评与后现代工业社会批判。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读后感 ,欢迎阅读!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

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 方法 ,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现在 儿童 面前,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秘密”。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 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这是最卑鄙、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仿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仿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察觉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当成人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开放时,他们必然效仿成人的犯罪活动。”“儿童邪典片”事件充分佐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电子媒介宣传的背后都是受利益的驱使,为了点击量的增加,为了产品的销售量、为了获取收视效益等等,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一些人却把道德底线的标尺一再降低,只为服从于眼前的盈利。

如果说这类互联网上的“有毒信息”所导致的犯罪活动是可见的,那么它对儿童心灵上的毒害则是不可见的,又是无法估量的。谁能判断年幼时被灌输的思想,引导的行为,会在哪一天彻底消失还是再次以某种形式再现呢!

我们无法改变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进度,只能守护自己的这方小小天地,就像波兹曼说的“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既然学校尚未消亡,真正的“儿童”在校园里也将永远存在。在 教育 这方最后的净土上,我们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号召家长和社会,指引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如何辨别虚拟与现实中的真真假假,明明暗暗。让儿童成为“儿童”,让“秘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被揭晓。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2

什么是儿童?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有个大致的概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儿童范围是指0到18岁,而医学上是指0到14岁。不同的范畴对儿童范围的划定固然不同。然而这些数字无法帮助我们表达童年的概念。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出发,给儿童和成人划定了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个特点区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发育完全。 2、身体是否能完全服从于 理性思维 的支配。3、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点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克服人类天性的能力。至于什么是人类天性?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虽然我们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动物,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不过是动物里面很普通的一种。吸收和排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持生存,这是动物的天性。性欲,人类和其他动物皆有,这是我们赖以繁衍的手段。不过人类在这点上比其他动物特别的地方在于:人类把这种手段升华为生活的情趣,并把性欲衍生为权利欲,占有欲之类的一系列欲望(_朋友称之为原欲)。我觉得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社会属性(什么能制造并运用工具和能用语言交流之类的都可以归之为社会属性)。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说和其他动物的天性是一样的。第三点我们都是亲身体会的,这因为小时我们没有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学校这种机构来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们更快成为成人。

作者在书中的重心是分析当代社会如何通过把这三个概念混淆来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

罪魁祸首还是电视。首先,电视每天24小时不断播报内容,使得其必须不断寻找话题。而高度的时效性和娱乐性使得电视不能在同一话题停留太久。于是乎,很多儿童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性话题,暴力,犯罪,政治阴谋等会使儿童接触后不知所措的“成人秘密”被大量地灌输给当代的儿童。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生理上的界限。再者,电视作为“图像革命”和“电力革命”二者的完美结合,使儿童和成人都习惯于不假思索的信息获取。电视鼓励感性的思维而非理性的思考。褪去了理性光环后的成人的思维和儿童还有什么区别?在电视机面前人人平等,成人和小孩都习惯在电视面前哈哈大笑。

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我妈妈的同事有个儿子,才上初中的年纪,就懂得在大人面前卖弄成熟。他看见大人不会出现以往孩子的羞怯,反而在夸夸其谈自己如何懂得处理朋友关系,如何懂得利用身边的人来成就自己。他说:“朋友是身边最好的资源,要不时给好处他们,他们才会感激你,要多结交有钱有前途的朋友,这样对自己将来出去社会才会更有利。”我听到后简直心寒。一个十三四岁的儿童,就学会用这么功利的角度来看待朋友关系,小小年纪世界观就已经被严重的扭曲,很难想象他长大后会变成怎样。我稍微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环境:衣食无忧,上贵族学校,父母没空陪在身边,天天看电视过日子。他的父母还挺有“眼光”,觉得动画片太幼稚,干脆给他看时事政治等成人的内容,还让他提前“了解”世界,他还“了解”得挺到位!

这些早熟的“伪成人”们可能真的知道自己所说的,所做的一切。但是经历过青春洗礼的人都会明白,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眼神中散发出来的目光永远是美丽而让人怀念的。而这些新一代的“伪成人”却似乎失去了怀念童年的机会。这就是社会发展的代价,一些无法用经济学解释的沉重的代价……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最近看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对于家里有人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有关"童年"的历史,包括"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我获得的的收获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这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提到过,童年作为社会结构的想法在中世纪并不存在。它是在16世纪才产生的,而现在正在日益消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变了模样。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思维也在慢慢变化。他们不再在空余的时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游戏,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玩消消乐和 斗地主 ;也不再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拿起手中实实在在的书本进行翻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软件。经常,我们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小学生化妆比赛"、"小学生追星阵营"等等关于现在儿童的"日常"活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所谓的童年渐渐消失?

尼尔·波兹曼在这本书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有力的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在各种媒体(尤指电视)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童年,如尼尔·波兹曼努力揭示的,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中,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由最初的中世纪里没有儿童成长发展的概念,直到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局面。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以及社区的本质。于是乎,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学校也开始创办起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并且将儿童视为一种投资甚至炫耀成本。这个时候,童年在此发展到了峰,儿童被划分到与成人有了本质的区别。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4

《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尔·波兹曼,他是世界的媒体 文化 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二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和以发生的理论。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而第二部分作者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产生的历史,童年的发展和命运,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在消逝。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说明了印刷术、书籍和电视对童年所起的影响和作用。而电视,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是人发明的,发明的当初并没有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电视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在现在看来,这一现象似乎更明显。

而书中所显示的媒体对时代对儿童的限制和影响,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嚣的消费时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大众文化的批发复制链条上,儿童是被忽略的一环。大众文化是拒绝启蒙、消解启蒙、对抗启蒙的文化。

所以我们我能有什么方法能让童年不消失呢?

答案就去慢慢的寻找去吧!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5

除了人为"催熟"儿童,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也正在渐渐提前消逝。我曾从事教师工作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淡漠而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没权威……这让人困惑的境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翻开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我找到了关键的答案——一览无余的媒介。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的深刻见解,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颇具创意的论题: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如今电视、电脑日益繁盛,特别是电脑,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子媒体迅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内容,海量的"怪力乱神"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头脑,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成人的权威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学业太重,家长望子成龙让孩子压力过大,罗大佑《童年》歌词里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的童真情趣在日渐远离,"捉迷藏"之类儿童游戏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谁还看见九岁以上的儿童玩抛石子、滚铁环、跳橡皮筋这样的游戏?孩子的主要娱乐是看电视、玩电脑,充斥电视屏幕的战争、婚恋、魔幻题材的电视剧,无益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电脑里的暴力游戏、八卦新闻和各种丰胸之类的 广告 比比皆是,这些都在暗淡着童年纯真的天空。

童年在提早消逝,成人们请不要再拿儿童来"消费"了,而应好好探问——拿什么来拯救孩子们的童年?净化媒介信息,设置儿童观看专区,减轻孩子学业压力……努力保护孩子充满好奇、幻想、纯洁、烂漫的童年净土。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5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范文5篇

★ 最新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范文5篇

★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 送给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好书

★ 能启发思想的励志书籍推荐

★ 家长必读的教育书籍推荐

★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

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真的真的很好读,比那些xx书有意思简单趣味性强且通俗易懂,如果感兴趣的可以花2-3个小时将其读完,由于存在个人的读书任务和读书报告的要求,所以我读的稍微慢了一些,但是还是比别的书读的要快很多,先是我的读书笔记和批注,然后就是我的文章:《童年的消逝》中蕴含的童年期道德教育思想。 《童年的消逝》中蕴含的童年期道德教育思想《童年的消逝》是作家尼尔·波兹曼的一本描述童年概念自产生到消亡的历史进程,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时代原因的著作。作者在书中论述到童年一词并非古已有之,它的产生是由于印刷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然而童年概念逐渐转化为年龄概念,人们忽视了其概念背后蕴藏的其实是儿童在知识和道德层面和成人的界限。电子媒体的发展消除了知识差距,人们开始有同等的机会接受到各种信息,因此造就了童年的消逝。童年时期是一个人独特的不可忽视的成长和发展阶段,在童年期,儿童的道德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依据《童年的消逝》一书,从作者对童年概念的分析出发,围绕道德教育即德育这一主题,深入挖掘作者对于儿童人性论的基本假设,在人性论的基础上解释道德教育在整个历史时期中的重要性及德育方法和手段演进。根据童年产生和消逝的原因,总结童年道德教育的德目,最终探讨在童年时期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和责任归属问题。 一、童年期道德教育的人性假设 童年期是独属于人类的一种概念,用来描述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于儿童来说,从小就进行德育非常重要,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高尚道德的人,道德教育活动也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因此,尼尔·波兹曼的道德教育理论必然是建立在其人性观的基础之上的,为此,首先对尼尔在书中阐述的人性假设产生较科学而系统的认同,才能更好了解其对于童年期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观点。 人性论古往今来都是哲学伦理学家们研究探讨的重要话题,围绕人的本性的三个核心问题是:人性来源于何处、人性是什么和人性应该的取向,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人性论,而是通过梳理历史上的哲学教育思想流派关于儿童的观念展开的。 书中引用了清教徒罗伯特·克利弗和约翰·多德在1621年出版的著作《虔诚的家庭管理》中写的一句话:“躺在摇篮里年幼的孩子,既任性又让人怜爱。虽然他身体娇小,却有使坏之心,完全可能作恶....如果这星星点点的火花任其燃烧,必会越烧越旺,直至烧毁整座房子。我们接受改造,才成为好人,因为我们并非生来就好,而是教育使然。”尽管卢梭反对这种论调,而且他的意见颇具影响力,但是,多少世纪以来,儿童接受的始终是旨在使他们“变好”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使他们压抑天然的充沛精力的教育。当然,儿童从不觉得他们喜欢这样的常规训练。也就是说,尽管社会上各有各的关于人性的看法,但是长期以来大家都秉承着的人性本恶,而教育则是趋人向善的工具。69 尼尔·波兹曼也阐述了自己对于人的本性是怎样的观点,对于儿童的本性,书中有句话这样说到:“人们有时会忽视,书本学习是不自然的,因为它要求儿童、青少年精神高度的集中和镇定,而这些恰好跟他们的本性是背道而驰的。甚至在“童年”的概念出现之前,我们可以假定,年轻人的习性比成人更好动和精力充沛。因此也就是说童年的概念出现和起源,是印刷媒体的产生促成的,但是童年的概念以及人们对儿童本性的认同是说儿童天生是活泼好动的,是难以管教和控制的,这种人性论早就了人们控制儿童的教育方式,但它往往抑制了青年人好动的天性。在一个没有书籍和学校的世界里,青年人的旺盛精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但是,在一个有书本学习的世界里,这样旺盛的精力需要大幅度地予以限制。安静、一动不动思考、严格控制各种身体机能,这些都受到高度的重视。正因为如此,所以在16世纪初,校长和家长开始强加给儿童相当严格的纪律。儿童的天然本性开始被视为不仅妨碍书本学习,而且是邪恶性格的表现。因此,为了获得令人满意的教育结果和净化的灵魂,“天性”不得不被征服。控制和征服人的天性的能力,成为成年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目的;对于有些人,它是教育的绝对必要的目的。68 因此,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尼尔波兹曼也和大部分人一样认为人性本恶,儿童的天生的个性是邪恶性格的表现,儿童好动天性如果不加以知识的净化和教育的控制,最终会导致恶的扩散,因此在儿童期和童年的时候就进行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童年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在童年期道德教育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二、童年期道德教育的历史形态 在人性本恶和儿童天性是邪恶的人性观的指导下,教育就称为了改造人,驱人向善的工具。善恶本是道德维度的评价标准,那么也应该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或者纠正,尼尔波兹曼通过梳理童年的历史,列举了童年期道德教育的两大历史形态,可以为道德教育的措施和方式提高借鉴。 1.希腊对于童年期道德教育的看法 希腊人对童年的看法模棱两可,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是迷惑不解,但是他们一心一意的热衷于教育。柏拉图就探讨过美德和勇气是否可以被教育出来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可以。因此希腊人发明了学校这个概念,学校的意思是闲暇,他们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但是希腊人在管教方法是一种折磨,希腊人在如何管教未成年人方面并不具备现代人认为是正常的同情心和理解,对于管教儿童的方法问题,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受虐儿童。父母缺乏同情儿童必要的心理机制,柏拉图提出收拾不听话的儿童的方式提出要用棍棒和恐吓,像对付弯曲的树木一样,将他们扳直,尽管他们有学校,尽管他们关心如何把美德传给青年,但是希腊人对儿童心理学或者儿童的养育概念仍然大惑不解的。 尼尔波兹曼对于希腊时期对于童年道德教育的论述和解释是说,虽然大家都认为人性本恶,儿童天性好动邪恶,但是美德和勇气是可教的,也就是德行可教,但在教育方式上,希腊人除了学校这种适合天生文明的人的教育方式外,对于儿童来说,一般都是采取打骂的道德教育手段,一旦德行有亏就该用暴力的手段将其更正。 2.罗马对于童年期道德教育的看法 罗马人对于童年期的突出贡献在于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在以往是没有现代人所谓的羞耻心的。昆体良说,羞耻的概念部分地存在于相信有秘密存在,可以说,成人与儿童的区别在于成人知道某些生活的层面,包括种种奥秘、性秘密、矛盾冲突、暴力和悲剧,这些都被认为不适宜儿童知道,若将这些东西不加区分地暴露给儿童,确实是不体面的。所以儿童需要被保护,养育、接受教育并且免于知晓成年人的秘密的观念就在罗马得以延伸开来。 因此,罗马人对于童年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历史贡献,就是对童年的概念上引入了羞耻,这一突出的和成人不同的内容。正因为对儿童羞耻心的重视,才被认为一些成人秘密不适合儿童接受,因此道德教育就会将反面的暴力等因素隔离在外。 3.中世纪后对于童年期道德教育的看法 如果是希腊罗马时期是童年概念的萌芽阶段,中世纪确是扼杀了童年,在中世纪由于读写能力消失,教育的消失和羞耻心的消失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和道德教育的忽视,在中世纪强调的禁欲主义控制下没有对儿童的德育。但是在中世纪后,随着印刷术的出现,童年和成年的分化又一次出现了,这个时代进入学校上学就是儿童和童年定义实现的方式。这个时候却产生了对学校和教育的不同看法,认为学校教育培养出的是高尚的野蛮人,高尚体现在知识层面,但是野蛮却体现在道德层面。卢梭认为,人类若想生活得靠近自然呢,必须鄙视书本和阅读,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但是书本不会教我们德行。由此可见中世纪后的道德教育也被忽视了。 三、童年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在人性假设部分解释的很好,但是道德教育不是具备时间限制的,他是有阶段性的教育,在《童年的消逝》更多的关注的是童年期的道德教育。而童年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由童年期的显著特点决定的。 童年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在第三章中谈到,儿童越来越成为受尊重的对象,它是一个特别的产物,有它不同的本质和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与成人世界分离并受到保护。但是儿童被从其他人群中分离出来,并非因为他们据信有不同的本质和不同的需求,他们据信有不同的本质和需求是因为他们已经被从其他人群中分离出来了,他们被分离因为他们的文化中他们要学习如何读书写字,如何成为那个印刷文化要求的人。识字能力需要受到重视,就会有学校,凡是有学校就会有童年概念的发展。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有文化的成人而实际设立,因此童年就不再是年龄和生物需求,它有史以来成为一个成长阶段出现变得日益重要,以前是依靠阅读能力分班,后来分班和分年级则是依靠实足年龄。也就是说年龄对于一个人成为人的重要性很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是根据相关年龄即童年所处的特定时期而来的,童年期使成人与儿童分离,童年期实施道德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为一个善的人很重要。 四、童年期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 1.现代学校 学校对于童年期的道德教育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毕竟从学校产生后,学校就成为了教育的实施主体,无可否认在学校也还是会存在着道德教育的实施,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他还要培养政治人,商人和宗教人等不同的人的类型,这些都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需要,而无论培养哪一种类型的人,道德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因素。后来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童年期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也变得更多元化,不仅仅集中在现代学校中。 2.家庭 当童年的形态变得具体以后,现代家庭的形式也开始渐渐形成。创造现代家庭的是正规学校的发明和扩展,社会要求儿童接受正规教育导致价值儿童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因为家长期望和责任越来越重大,而且含义也与越来越丰富,父母演变成了监护人、看管者、保护者、养育者和惩罚者、品德和品味的仲裁者。 对于家庭来说,同样作为童年期道德教育的主题,永无止境的道德说教文学像潮水一样侵入家庭的净土,家庭被赋予各种新的教育和宗教功能,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家庭成为教育机构,不单是因为家庭必须保证儿童接受学校教育,而且因为它不得不在家提供辅助教育、 家庭的重要性也体现在童年期童年期也是一个阶级概念,阶级是属于家庭的一个属性。对于高阶级来说,多余的钱使他们能够把孩子当作炫耀性消费的对象,所以童年最初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想法,部分地是因为中产阶级能够负担培植这个概念,经过一个世纪以后,这个想法才慢慢传入社会较低层阶级。童年要求社会必须有一个将人划分为不同阶层的基础,因此出现知识差距也是原因之一,但是在经济条件下也是存在阶层差异。如果家庭条件差这会导致家庭会忽视儿童的童年属性,从而忽视道德教育,欧洲大陆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相信,缺乏教育和年轻人犯罪之间有某种因果关系,儿童所犯下的罪行严惩不贷,没有丝毫恻隐之心 一视同仁,所以家庭对一个孩子的道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儿童权利机构 我们承认家庭在童年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可是在十八九世纪,尤其在英国,比较贫穷阶层的成年人经常不能对儿童发展出或是表现出我们认为正常的爱心和责任。据德莫塞的假设,很可能是许多成人根本就缺乏对儿童产生柔情的心理机制,也可能是因为经济能力低下,结果限制了这种感情的存在。无论如何,众所周知,家长经常把孩子不仅当作他们的私有财产,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而且当作动产,他们的健康、幸福可以以家庭生存的名义被消耗掉。在18世纪,认为国家有权成为儿童的保护者的观念不仅新鲜,而且甚至激进。然而,逐渐地,家长至高无上的权威被人性地修改了,这样,所有的社会阶层都被迫和政府形成合作,共同承担养育儿童的责任。“儿童权利”的观点,排斥成人对儿童的监督和控制,并提出一种证明童年瓦解的合理性的“哲学”。它主张,“儿童”这个社会分类本身就是不公正的,社会应不惜一切力量使儿童免受各种各样的约束。儿童的权利机构也需要将儿童从家庭和学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同时也承担起童年期道德教育的主体责任。 五、童年期道德教育的内容尺度 1.羞耻观念 羞耻观念早就了成人与儿童最为典型的差异,对于童年期道德教育来说羞耻观念五一是最重要的。古代还是现代,在东方还是西方,都知道性里面包含着某种怒意,谁也不敢肆意煽风点火。如果我们要保持清醒,就必须对它保持一种神秘感和敬畏的态度。”虽然切斯特顿在此说的是性冲动,但他的观点所涵盖的意义更加广泛。我认为,他的观点是对弗洛伊德和伊莱亚斯有关文明的进程的观点所作的不错的总结。如果对各种冲动没有控制,尤其是对意在侵犯和即时满足的冲动的控制,文明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经常处在被原始的冲动所控制的危险中,包括被暴力、兽欲、本能和自我。羞耻是野蛮行为得以控制的机制,如切斯特顿所认为,它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围绕着各种行为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这些行为包括思想、语言,由于常常被隐蔽在公众视线之外,它们变得非常神秘和令人畏惧。由于隐蔽,它们变得神秘;由于神秘,我们可以管理它们。在有些情况下,成人之间甚至不会表现他们知道那些秘密,必须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和忏悔室去舒缓自己。但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控制儿童对那些事情的了解是必须的。当然,自从中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暴力冲动、性冲动和自我中心对儿童尤其危险,因为人们假设儿童尚不具备足够的自制力。因此,羞耻感的无可估量的价值构成了儿童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中珍贵而微妙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儿童沉浸在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里,心中充满神秘和敬畏的感情;他们最终会了解这个世界,但要通过成人分阶段地教他们如何将羞耻心转化为一系列道德规范。从儿童的观点来看,羞耻心给予成年力量和权威。因为成人知道,而儿童却不知道,哪些话是可耻的,哪些话题是可耻的,哪些行为被认定必须在私底下进行。在这一点上,我希望表达得格外清楚。我并不认为羞耻的内容是由社会的信息结构所造成的。羞耻的根源不在于此,它存在于历史的深处,在于一个民族的恐惧,但这远不是本书的范围和目的所能涵盖的。 在一个社会里,有法律要求人们在公共沙滩上裸体,那么暴露身体的某些部位的羞耻感很快会消失殆尽。因为衣服是保密的一种手段,如果我们把保密的手段剥夺了,那么我们也被剥夺了秘密。类似地,当维护乱伦、暴力、同性恋、精神病这些秘密的手段消失了,当这些秘密的细节变成公共话语的内容,可供在公共领域里的每一个人检查,那么对这些问题的羞耻感也会随之消失。曾经是可耻的事情现在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或“心理现象”。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一定会失去其阴暗和难以捉摸的性质,同时也会失去一些道德力量。 2.自我控制 当识字文化和印刷文明使秘密广为人知的时候,它同时也为获得秘密制造了障碍。人们必须接受严格的学术教育,才能有资格理解书本上更深奥的秘密。人们不得不缓慢地、按部就班地、甚至痛苦地进步,与此同时,人的自我约束和概念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丰富和扩展。自我控制,作为智力和神学的准则以及成年的一个特征,变得很重要,它也相应的反映在道德和行为上。 首先印刷将信息和送信人分开,由于印刷创造了一个抽象思维的世界,由于印刷要求身体服从于头脑,由于印刷强调撕开的美德,所以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元性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印刷赋予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但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其他部分的问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途径。 童年的消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电视媒介的发展,诚如是电子媒体降低了获得信息的门槛,但电视上会经常播放一些不适合童年年龄段人的内容和信息,虽然电视有时候会警告家长“下面的节目包含成人内容,不适合儿童观看”,但这样做只是会保证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儿童会观看。这样儿童就很容易不受限制得就去接受到更多的秘密。作为一个儿童缺乏相应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在秘密面前迷失了自己的,对还未建立自身道德性的处于童年期的人来说,其道德养成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因此培养儿童童年期的自我控制也是重要的德育内容之一。 3.礼仪举止 如果说羞耻观和自我控制是内在的道德条目,那么礼仪举止就被认为是外在的道德行为。由于羞耻感的逐渐衰退,行为举止的意义自然也相应地降低。羞耻心是克服冲动的心理机制,行为举止则是这种征服的外部社会表现。从餐桌礼仪,到语言行为,到穿着礼仪,这一切都企图揭示人们学会自治的程度,同时也在向人们传授自治的方法。如前面所指出的,举止或礼仪直到印刷术发明以后才开始以较复杂的形式在百姓中出现。这主要是因为识字文化既要求、也促进了高层次的自我控制和延迟的满足感。人们也许可以说,举止是类似于识字一样的社会产物。它们都要求身体服从于头脑,都要求相当长的学习发展过程,都要求成人集中精力教授。正如文化创造了有等级的知识秩序一样,礼仪创造了有等级的社会秩序。儿童既要有识字的能力,又要懂得举止得体才能赢得成年。但是,当今的信息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识字文化已不再是人类发展结构的动力,礼仪的重要性一定会随之衰退。礼仪可以演变成为是一种社会公德,不赌博,不随地吐痰,假如有更尊重的人在场时不随意不随意擤鼻涕,这些都是好的礼仪举止,同时也是好的道德行为。伊拉斯谟诱发年轻人的羞耻感,没有羞耻感就不能成为成年人,因此他把年轻人比作野蛮人。因为在童年发展过程中,人们产生了儿童是未成形的成人需要接受文明教育,需要以成人的方式接受训练。学校的书本向他们揭示了知识的秘密,礼仪书则揭示了公众举止的秘密。 六、童年期道德教育的方法手段       道德多数组织和其他原教旨主义组织在保存童年方面究竟出了多少力? 这个有时被称作“道德多数组织”的团体,在我看来,比其他任何组织更清楚地意识到新的信息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它试图安排从经济上抵制某些电视节目的赞助商,它努力恢复对性的抑制和尊重感,它尝试建立坚持严格礼仪标准的学校,这些都是旨在保存童年的积极活动的范例。当然,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有效地达到目的,因为它的力量太弱小,起步也太迟,实际上,也不能解决一个纯粹需要信息环境重组才能解决的问题。但我相信,这种努力还是值得称道的,而且,谁知道,也许它可以减缓童年瓦解的脚步,这样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适应童年的消逝。 End. Written by:陈豫章

与消逝的美好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中国在逐渐强大,打开大门引进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中国已经跟随着世界的潮流,走在了风头浪尖。的确,我们跟上了别人的步伐,而我们民族的根呢?似乎又失去了……中国古代有无数的传世名作。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唐诗宋词,流芳千古;四大名著,熠熠生辉……这些都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可如今呢?“美女作家”“少年作家”层出不穷,一篇篇穿着华丽外衣的文字活跃在文坛。而一些作家,辛辛苦苦创作了半生也还是一无所成。于是,为了新作,也难免“为赋新词强说愁”了。让我们想想鲁迅,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着,用自己的笔杆呐喊着。他彷徨过,不是为自己“破帽遮颜过闹市”的落魄,而是为国民都如“阿Q”式的愚弱。他不追随社会中的乌烟瘴气、不正之风,而是挺起了脊梁,继续做一名“战士”。这才是我们民族的根,不是今日我们所谓的快餐文学、华丽文字,而是真正剖析社会、反应时代的文字。在我们国内,曾经一度掀起了韩流、日流。然而正当我们为外国文化而痴迷时,自己的文化根基却动摇了。当听到韩国将端午节注册为自己的节日时,我们才如梦初醒:端午节是我们的节日。可我们凭什么这么说?端午节、粽子只成为礼盒中无人问津的东西;登高、龙舟更是难得一见;至于能不能想起汨罗江中的屈原就更加无从知晓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别人行动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平时多关注一点自己的文化?一位匈牙利诗人说:“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或许正是如此。走向了世界,却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发展了,进步了,可我们决不能丢掉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无论走多远,发展有多好,至少应该铭记自己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正如高飞的风筝一般,即使它飞得再高再远,即使风再大,只要有那一根绳子拉着,它就不会随着风四处飘荡,它就不会在无依无靠中迷失方向。不要等到风筝线断了,不要等到我们的根被自己亲手掘起时才如梦初醒。让我们放慢那盲目追随的脚步,回过头来,稳重地、虔诚地呵护自己的文化,把根留住!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消逝与科技的进步:

毕业 论文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效,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大家知道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本科毕业论文致谢 范文 ,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致谢"↓↓↓

★ 毕业论文致谢200字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毕业论文致谢老 师 ★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一:

致谢

在这篇论文的完成之际,感谢我的导师对我的指导和鼓励,感谢学院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同学对我的帮助。

在学习这段时间里,感谢导师对我在学业和生活方面的关怀和照顾,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她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研究,也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感谢同学和朋友对我的帮助,大家一起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 感谢亲人在我读研期间对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使我能顺利完成学业。最后对在这篇 文章 中引用到的文献作者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各位同学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对我的关照。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二:

致谢

时间飞逝,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过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的。

本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写作期间,指导老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都使本人受益匪浅。在此,向指导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深深的敬意。感谢在大学生期间教过我的所有老师,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将使我受益终生。感谢这几年里陪伴我的同学和室友们,是你们使我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三:

致谢

时光如梭,四年大学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这四年的学习生活教会了我很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个在此期间关心我的,鼓励我的老师和朋友,以及给予我帮助与鞭策的每一个人。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四:

致谢

我选择了周老师的课题,作设计的过程中,我有许多不懂得地方,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一步步的解决问题完成论文,在完成过程中老师指导我去怎么选择资料,如何去利用网络资源,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_的实用价值,更深的理解数字调制技术的调制原理。对键控方式的调制原理也理解的更加透彻。这都是老师的功劳。老师一次次为我解答思路及仿真上方方面面的问题。对论文的要求及答辩时间的改动老师都及时地联系我,通知我。在作毕业设计中,没有老师的帮助我是不可能完成的。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经过我的努力和周老师的耐心指导毕业设计顺利按时完成,它是对我们把本科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一次系统的检验。

通过这段时间的亲身经历,我感觉自己学到了:收集、整理资料、共同协作、分析及处理问题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我真诚感谢这期间老师给予我的全力帮助,细心指导以及对我的严格要求,是她在我遇到问题时,不辞辛苦帮我解决,感谢她在设计和任务安排上长时间的指导。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还从老师身上学到好多东西:周老师热心工作的精神感动了我们,她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工作中要脚踏实地,在学术上要严谨,在思维上要活跃,在学业上要勤奋刻苦。还有,在设计过程中感谢给我提供便利的条件,使得我们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最后感谢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五:

致谢

从开始写作至论文最终定稿,总共花费了我一个月以来所有的业余时间,虽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完成这样一篇论文的确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我内心深处却满含深深的感激之情。感谢__单位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感谢__班所有的任课老师,感谢班主任老师__,是你们让我能够静静地坐下来,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更多的营养,从而能够为自己进一步的加油充电。通过论文的撰写,使我能够等系统、全面的学习有关 财务管理 新型的、先进的前沿理论知识,并得以借鉴众多专家学者的宝贵 经验 ,这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和我为之服务的企业,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由于本理论水平比较有限,论文中的有些观点以及对企业实力的归纳和阐述难免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欢迎老师和专家们指正。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六:

致谢

本论文实在导师__教授和__研究院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禁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 方法 ,还是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七:

致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__高工、__教授、李__老师、__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实验室的......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__大学......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_年的学习期间,得到......等师兄和师弟妹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学位论文的,同窗之间的友谊永远长存。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八:

致谢

时光飞逝,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回想自己这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在想想此刻的自己,四年以来我身边一直有老师有同学有室友陪伴着,而此刻,安静的宿舍里就剩下我一个在这默默敲击着键盘。相伴的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你们总不能一直陪伴着我,分离的时刻早晚要到来。谢谢大家在过去的时光里的细心相伴。

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___副教授,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渊博的专业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吴老师工作繁忙但也从不忘对我的论文进行细致的指导,为我的研究指明方向,耐心的审阅我的论文,为我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没有吴老师的指导,我的论文不可能顺利完成。

在校学习期间,还曾得到许多老师的谆谆教诲和热心帮助,令我不胜感激。无论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还是人生的解惑,老师们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无微不至体贴关心我们的辅导员_老师,还有负责教务工作辛苦劳累的_老师,祝我将永远不忘师恩,铭记于心!

我还要感谢身边热心善良可爱的同学们,在炎热的暑假,我们为了完成论文并肩作战,有你们在我身边,再棘手的困难都可以顺利解决,再炎热的天气也可以快乐度过,我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互相帮助,关爱彼此,四年的时间培养了我们深厚的友谊,你们是我奋斗路上最坚强的后盾,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无论我身在何方,他们都用最无私最关切的爱鼓舞着我,家人永远是最温情的存在,他们的支持和包容,促使我健康成长,感谢我的父母辛勤劳动,为我提供好的生活,感恩父母!

谢谢所有帮助和支持我的人,也祝愿所有同学们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未来!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九:

致谢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即将走完大学生涯的第四个年头,回想这一路走来的日子,父母的疼爱关心,老师的悉心教诲,朋友的支持帮助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渐渐长大,也慢慢走向成熟。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无私帮助和关爱的老师们,特别是我的导师__老师,班主任_老师、__老师,专业课_老师、_老师、__老师,学院__老师。谢谢你们这四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从你们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做人。

其次,我还要真诚地谢谢__学姐,在这四年当中,你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在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你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我的成长同样离不开你们。

再次,我还要认真地谢谢我身边所有的朋友和同学,特别是___同学,__同学,谢谢你们,你们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我的大学生活因为有你们而更加精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没有人比你们更爱我,你们对我的关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给予我的理解、鼓励和支持,你们是我不断取得进步的永恒动力。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十:

致谢

在攻读本科的这四年里,我有着一向关心着我的教师们。四年来__教授、___教授、___教授、___副教授、___讲师的悉心指点,以及给予我的真诚指导和无私帮忙,非笔墨所能表达,只能铭记于心默默祝福。

同时,十分感激我的同学们,在学习期间他们给了我许多帮忙。四年的时光因为有了大家的陪伴而显得分外珍贵。那里要异常向__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__位同学表示感激,是他们使我愉快地度过四年本科生生活。

还要向一向以来支持我完成学业的亲爱的家人表示感激。不论是读研期间还是最终的论文撰写期间,家人的关爱与鼓励总能温暖我,使我无惧一切困难,全力以赴的向着我的梦想前行。

最终,向在百忙之中评阅本论文的各位专家们献上我最衷心的感激!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十一

时光如影,四年的财大本科生生活进入尾声。相遇即是缘分,怀念在学习的路上,在运动健身的路上,在与老师同学小伙伴一起的路上,幸福愉快地度过这段日光。回望这段岁月,有欢笑有失落,有煎熬有惊喜,有收获亦有缺憾。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瓶颈,再豁然开朗,反反复复思考和尝试过后才有更深一步的体会。

首先,感谢我的本科生导师张红英副教授。四年的时光里,导师不仅在生活中给予了悉心的关怀,而且在学习上和思想上更是孜孜不倦地给予指导和教诲。

在论文的表发、毕业论文的选题及写作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老师严谨的态度和治学要求、敏捷的思维、丰富的学识、乐观的品格值得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学习。

要感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校研会的老师和同学们,给我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本科生生活,体会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感谢各位学长学姐,特别是卜星、姚伊伦、鲍梦琦学姐和鲍江民学长。感谢我的室友李尚敏、王引晟四年来一起对学习、生活、价值观的分享与探讨,目睹了大家的进步与成长。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父母亲,感谢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你们对我学业和生活的支持,谢谢!

最后祝愿我校的老师桃李满天下,同学们工作顺利,家人身体健康。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十二

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黄老师寻求帮助,而黄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这几个月以来,黄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黄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韦芳、谭冬柳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感谢培养 教育 我的__学校,__浓厚的学术氛围,舒适的学习环境我将终生难忘!祝母校蒸蒸日上,永创辉煌!祝校长财源滚滚,仕途顺利!感谢对我倾囊赐教、鞭策鼓励的__大学_系诸位师长,诸位恩师的谆谆训诲我将铭记在心。祝恩师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感谢论文中引文的原作者,他们都是法学界的名师大家,大师风范,高山仰止。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十三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俞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俞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玉树临风的同学,她在本次设计中勤奋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并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工作,此次设计的完成将变得非常困难。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xx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工学院和我的母校—北京林业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本设计的完成是在我们的导师xx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设计顺利的进行。从设计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设计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郭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还要感谢和我同一设计小组的几位同学,是你们在我平时设计中和我一起探讨问题,并指出我设计上的误区,使我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把设计顺利的进行下去,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这样顺利地结稿,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十四

时间的消逝总是在不经意回首间被暮然发觉,这两年多的时间也毫不例外。

仿佛是昨日才刚入校门,对本科生生涯才刚开始期待,现如今已临近毕业大关,不由得思绪万千。

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印象便是我的导师张红英老师。感谢张老师在我的研究生期间,给予我学习上的悉心指导和鼓励,生活上的无私帮助和关爱。在我论文写作中提出了很多建议,倾注了张老师大量的心血,本论文至此顺利完成,始终离不开张老师辛勤的汗水。在近四年的本科生生活中,张老师不仅无私地教授我们做学问的方式方法,更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此,谨向我的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还要感谢会计学院所有的老师,对于我来说,专业方面的知识都是全新的,而这些老师所给予我的帮助使我以更快的速度缩小了差距,老师们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也让我终生受用。

感谢我的室友邓诗云、李新房、李远,一起在图书馆奋斗到底的战友刘洁屹、吕碧露、李怡倩、唐滢滢,我的同门沈之之、孔骋涛、王书源,在论文实证方面给予过很多帮助的李尚敏,以及我的同学和朋友,你们的陪伴使我的生活多姿多彩,你们的鼓励让我在困难面前振作坚持,你们无私的帮助让我温暖、让我感动,你们的优秀鞭策着我与你们一同不断进步。

归根结底,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家人以及密友们,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无条件的关怀、信任和支持,你们是我奋斗的源动力。

承载着在财大的点点滴滴,带着对所有人的感激,我即将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我相信,下一站,同样精彩。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十五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幸运自己成为了浙江 财经 大学会计学院的一份子,更加幸运能做邓川老师的学生,也因此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门兄弟姐妹们。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我却在这里收获了很多很多,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导师邓川教授。邓老师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并引导着我。每一次有关学习的交流,邓老师都认真、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修改,力求做到更好。特别是历时一年多的毕业论文,让我有极其深刻的感触。在选题阶段,邓老师连续加班好几晚耐心、细心地与我们讨论论文的逻辑、思路等,带我们走出迷茫;此后,在论文数据的收集、SAS软件的学习、文献的搜集、模型变量的确定等等方面,邓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每次的论文进展汇报中,与邓老师有关论文情况的讨论都让我对论文的进行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与动力;在论文遇到瓶颈时,连续一个礼拜我就像放学后还被留在学校补作业的小学生那样在邓老师办公室做相关研究,邓老师边工作还要一边及时地给与我指导;因为论文初稿成稿时间比较晚,邓老师在完成学校课程之后又非常认真、细心地帮我修改论文至深夜,之后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帮我检查论文。

除了在学习上,邓老师还在为人处世、 言行举止 方面不时地给与我真诚而又恰当的提点,这是我从邓老师那得到的另一种重大收获,让我终身受益。邓老师的品德、专业水平以及对我们的付出,使我对邓老师充满了感激,这两年多来对邓老师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谢谢”,也因此,我对邓老师充满了敬畏。真心感谢邓老师!

另外,我还要感谢在论文开题答辩和预答辩时给与我意见和建议的于永生老师、郭华林老师、王成芳老师、张红英老师、朴哲范老师、孙刚老师,以及论文盲审中与正式答辩中的所有老师。谢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父亲和母亲,谢谢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教导之恩,以及对我学业的一路支持。谢谢!还要感谢杨文莺师姐、孙金金师姐对我学习上的帮助,谢谢!感谢朋友一直对我的支持与鼓励,谢谢!

希望邓老师还有其他老师们都桃李满天下,愿大家都能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衷心感谢大家!谢谢!

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4篇

★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范文5篇

★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精选3篇

★ 大学毕业论文致谢3篇

★ 毕业论文最后的致谢词10篇

★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5篇

★ 最新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4篇

★ 本科生论文致谢范文6篇

★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4篇

★ 毕业论文的致谢范文6篇

与随笔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论文中所有参考到的文献。那么,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下面我来教你写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选择参考文献时应该注意的因素

通读备选参考文献并掌握研究范围

在最终确定你需要的参考文献之前,务必摸透每一篇文献的精髓。在信息化尚未如今天这般发达之前,论文作者一般需要亲自前往图书馆翻阅装订厚厚的过刊,并搞到副本之后方能决定最终需要的参考文献,最痛苦的莫过于还得通读全文。

不过,现在在线数据库资源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很多软件或者平台(比如EndNote、RefWorks或者 Mendeley)将可能需要的参考文献直接下载到自己的账户当中即可。

但不幸的是,很多论文所选择的参考文献和作者所讨论的课题相关性不大,有时甚至不存在相关性,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有一个早期的调查(Paper Trail Reveals References Go Unread by Citing Authors. DOI: )指出,论文作者真正通读过的参考文献数量只占所有参考文献数量的25%。

这种情况会对读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说,读了你的论文的人会误认为那些与你所讨论研究课题不相关的参考文献有参考价值,因此这些不具备针对性和相关性的参考文献就被引用到了下一篇文章当中。

好好的文献本来与你无冤无仇,不适当的引用的话,你就会成为始作俑者。

使用正确的`引用格式

确保参考文献信息的完整,要包括作者姓名、期刊名以及分页等。与文献的原始发行版本进行比对,以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数据库中原版信息条目有误且被引用之后,这些错误信息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

常见的引文格式有APA、CELL、Chicago、Harvard、MLA、Nature以及Science。下面我们就同一篇文章,列举出这七种引文格式。为了阅读便利,我选了一个较短的文章标题。

论文题目: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APA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CELL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and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Chicago格式

Sitko, Rafal, Beata Zawisza, and Ewa Malicka.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November): 33–43. doi:.

Harvard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doi:

MLA格式

Sitko, Rafal, Beata Zawisza, and Ewa Malicka.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2013): 33–43.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Web.

Nature格式

, R., Zawisza, B. & Malicka, E.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2013).

Science格式

1. R. Sitko, B. Zawisza, E. Malicka,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2013).

自引的管理

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引用自己发表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数量。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的文章被引用的重要性,因为以前发表的文献提供的信息包括早期发现、实验程序以及与目前工作相关的分析。自引也可以帮助期刊的编辑、审稿人以及读者确定你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不仅仅是前期工作的增量推进。

但是作者自己发表的论文不应该占据所有参考文献的支配地位,将自引数量保持在20%至25%以下是比较理想的程度。自引使用过渡的话,你对h指数的功利心便昭然若揭。

比如一位教授的论文引用情况为,共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共被引用为455次,其中他引达432次,也就是自引为23次,他引率超过95%!应该说这个他引率很高。显然,过高的自引率不好,但是,过高的他引率就一定好吗?

高他引率可表示所开展研究工作受到关注或认可度较大,但同时也可能表示其研究工作的离散性大或系统性差。

因此,他引率可能并不是越高越好,至于多高的他引率才比较好,这可能与发表文章的数量和研究内容有关,难以定量推算,但从感性上说,对于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如几十篇以上)的作者来说,如果他引率高过95%,可能说明其工作的系统性不够好,如果他引率低于50%,可能说明其工作被别人认可度不高。

在“新”与“旧”之间取舍

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在开创性论文和目前渐进性论文之间做平衡和取舍。

时代久远的文章提供了概念的起源,会给创造概念、方法和分析的作者一定的信誉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近期发表的论文则体现了这个领域内的研究兴趣。

这里要为大家提个醒:如果你选择的参考文献全部都发表于十年前,则意味着你想研究的课题已经被淘汰了。

要最好是要参考文献的。绝大部分做研究与写论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的。

最好是要参考文献的。绝大部分做研究与写论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的。

与桂花飘香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周末早晨,与家人到江边散步。我们走在江边的小径上,迎面飘来阵阵淡雅的花香 秋风轻拂,送来阵阵的暗香,再也无法隐藏了。这香甜的花香是那桂花飘香,浓郁素雅,让人忘记了忧愁。伴随着这清香,去寻找那桂花树,真的是未见桂花先闻其香。 秋天正是桂树花盛开的季节,那娇小的小黄花挂满枝头。一阵轻风吹来,花枝轻轻摇曳,散发出幽香,时浓时淡,令人陶醉。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曾经写过一首咏物诗词,名为《鹧鸪天·桂花》,词曰: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的诗词,充分表达了词人李清照对桂花的赞美与崇敬之情。桂花虽然朴实无华,但馥香自芳。词中的桂花也是李清照的写照。 词中的大意是这样的:桂花淡黄而清香,形态轻柔。它生活在幽静、不惹人注意的地方,却留给人们芬芳的花香。它无须像名花那样具有浅绿、深红的颜色,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与桂花相比,梅花肯定嫉妒它,菊花也应羞惭。在那装有华丽的护栏的花园里,只有桂花在中秋时节的花木中冠盖群芳。大诗人屈原也太无情义了。他在《离骚》中赞美过许多花,为何没有提到桂花呢? 词中的开头“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风韵与众不同。它的颜色“暗淡轻黄”,并不娇艳,和许多名花比较,桂花没有华丽的外观,从来都不用外貌来取悦于人。 在社会上,桂花的声望也是一般般“情疏迹远”,没有得到太多的宠幸,也没有人给它太多的追捧,但它的性情温柔,花香幽远,就如一位恬静的少女,具有动人的风韵。 它情怀疏淡,隐居在深山中,将浓郁的芬芳带给人们。这如同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情操,赢得人们敬佩。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百花丛中,总是以“浅碧深红”为美。那些名贵的花都是颜色姹紫嫣红,可是桂花都不具备这些外在美,它有的是清香的内在之美。词人在此处使用了“何须”二字,把桂花与各种名花区分开来,突显出桂花的色淡香浓、情疏迹远、品质高尚,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梅花艳丽,具有傲经风霜的内在美;菊花是世人公认的“君子之花”,具有内外之美。这两种名花与桂花相比较,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嫉妒与羞愧之心。经过这样一番的对比,词人认定桂花是秋季花中之冠。 词中最后的“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里的“骚人”指是屈原。屈原的人品与德才,是世人所景仰的先贤。屈原在《离骚》中,曾经赞美过许多的名花香草,来比喻君子的修身美德,但是却不见提及过桂花。李清照对这位先贤“可煞无情思”的抱怨,更突显出词人对桂花的崇敬之情。 桂花飘香,清香幽远,沁人心脾,令人忘记了烦恼与忧愁。桂花虽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仅有的是朴素的外表。它默默无闻地盛开,用其独特的方式感染人们。花期虽短,但余香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秋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桂花那份秋日的花香!

桂花飘香

人随风过,自在花开花又落,不管世间沧桑如何;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香暗飘过。

——题记

花开了,花也会谢。

正是金秋,前几天走在校园中,萦满身的,是空气中无处不在的香。任你是怎样一个迟钝的,后知后觉的、没有情趣的,又或者是工作繁忙,行路匆匆的人,只要你走在校园西面的这条小路上,你就不能不被这阵阵袭人的香气吸引,你就不能不做到用力地,大口地呼吸,让花香由鼻而入,直沁心脾。除非,你没有嗅觉。

八月桂花香。

校园花圃中,桂花正开得旺盛。这桂花的香,不似梅的“暗香浮动”,也不似莲的“香气益清”,它热烈,芬芳,是一个正热恋的女子,吐露着最浓烈的情思。用马老师的评语,这花的香,只有一个词可以恰当地形容——馥郁。我的感觉,香气,也是甜的。

每天吃午饭,行走在这样一条香气四溢的路上,那一刻的感觉便是,幸福。校园也因此觉得可爱起来。

桂花其实是外形很平凡的花。米粒大的黄色的花,细碎的,密密的,一丛丛地藏在绿叶间,要不是有香气招引着人的眼光,只怕是很难引人注意的。我也仅知道,桂花有金桂银桂之分,想必,颜色黄一点的,是金桂了。此外,对桂花的认知,也就寥寥了。

在我的印象中,古代的文人雅士们,也多以喜花爱草来颐养性情。如陶渊明之于菊,周敦颐之于荷,林靖和之于梅,郑板桥之于竹。古代的文化中,和花草有关的佳话为数不少,吟花咏草的佳句也比比皆是。孤陋如我,也能脱口而出一些菊花桃花荷花之类的佳句,相信,吟咏桂花的应该也不在少数吧。可惜,搜遍我的脑海,实在是见识浅陋,只勉强想到了柳三变《望海潮》中的一句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这首描写杭州繁华富庶的词,竟引得当时的金主完颜亮看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传说真实与否无须深究,至少,光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就够人浮想联翩的了。

但似乎,桂花的花期并不很长。前段日子还是香气浓郁,这两天,便隐隐约约起来,只怕,再过两天,香气便会消失了吧。

也知道,花开了,花终究会谢。

可是,桂花谢了的时候,我想我不会有太多失落。

因为,桂花的香,是可以留存下来的,可以留在食品上,也留在心灵上。

更何况,花谢了,花还是会再开。

桂花飘落在林荫小道湿润的泥土里,我慢慢的走到桂花树下,许了一个愿。

秋风吹过,带着桂花和我的愿望,缓缓的从我的视野里消失。今年的桂花树没有变,跟儿时的那棵一样,还是那么高大,只是桂花树下的人。

当我还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时,外婆告诉,桂花树是最神圣的树,也不允许我去摘一朵桂花。每当清晨,太阳微微泛红的时候,外婆就会从院子里拿出一把大扫帚,弯着腰,认真的清扫着桂花树下的落叶,扫罢后,外婆就会轻声地吆喝着:“孩子,快起来吧,今天桂花太美了,你闻,多么香啊…… ”我伸着懒腰,跑了出来,外婆对我微微一笑,抚摸着我的额头。

我仰着头看着那棵桂花树,葳蕤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的摇摆,就像外婆那一缕缕泛着银白色的头发,慢慢地摆动着。这一幕,就像那石版画一样,深深的刻入了我的脑海之中…… 当时间的摩天轮在一点一点的转动着,那棵桂花树依旧是那么的挺拔,仿佛时间也无法带给它苍老的面孔,外婆老了,我长大了。

桂花树下,外婆和我在树下欣赏着秋天美丽的风景,外婆的头发全白了,就像那棵桂花树的树干,也显得有些苍老。外婆轻轻地捡起一朵被风吹落到地上的桂花,系在我的头发上,外婆笑着告诉我,这棵桂花树就是我的了。

夕阳下,大雁的队伍整齐的飞向南方,我坐在桂花树下,直到看着它们的影子从我的视线中消失,外婆温柔的说,大雁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旅行了。 一朵朵桂花飘到了我的身上,也飘到了外婆的身上。

外婆小心翼翼的把花朵从身上取下来,夹到了的记事本里。 桂花树依然是那么高大挺拔。

但是,当时间一点点往今天倾斜,桂花树也是注定要干枯的。桂花树已经老了,那干枯的树皮也掩盖不住岁月的沧桑了,桂花的香渐渐微弱,最终从外婆的口中得知,那棵桂花树前不久刚刚被城管的人所锯断了。

外婆的心一下子空出了许多。她总是在我面前提起那棵陪伴她走过人生四十多年旅程的桂花树。

外婆好像忽然年迈了许多,走路也开始弯腰驼背,眼睛也看不清楚了。 直到120的警笛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我揉着睡意正浓的双眼,母亲正慌慌张张地去扶外婆,母亲说,外婆病了。 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的母亲,在外婆面前也显示的那么脆弱。

那一刻我呆住了,往常只是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那一刻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我的面前,我一动不动的站着,母亲已经没有精力去安慰我了,她穿着拖鞋就跑了下去。 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曾经试想过这一情节,我也安排好了我的角色——当一个坚强的孩子,不能哭。

可是,这一切来的太突然,以至于我还没有思想准备。 家里空荡荡的,我放声大哭,眼泪告诉我,外婆真的太老了。

所有对外婆冷眼相对的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这时候我想说我很后悔,可是这两个字在现在看来已经没有用了。 我走到外婆的房间里,打开那个外婆珍藏了40多年的记事本,里面的桂花也枯萎了。

泪水打湿了整片花朵,那桂花太像外婆了,我不由自主地触摸了那多桂花,是的,桂花枯萎了。我想如果那棵桂花树还在的话,也该到了凋零的季节了吧。

桂花美,桂花香,桂花飘呀飘。 耳畔响起我最熟悉不过的话,这是外婆最爱念叨的一句话了。

我默念道:桂花美,桂花香,桂花飘呀飘。我的泪水如泉涌一般,夺眶而出。

我轻轻翻开那夹有桂花的一页,把桂花拿出来,走到了阳台打开的窗户边,看着那片桂花随风飘荡,它缓缓地飘向外婆的方向,飘向下一个秋天…… 渐入深秋,夜晚已觉清凉。在桂花飘香的的夜晚,父亲收到来自美国的一封电子邮件。

多年前他的一位同窗好友即将回国探亲。 那天,父亲换了件新衬衣,早早去了机场,离别多年的谭叔叔一出机场,鼻间流动婉转着的桂花香,使他一路奔波与疲惫消失的无踪影。

华灯初上时分,父亲载着谭叔叔一家人行驶在南二环上,沿线繁华靓丽的灯火将西安装扮的璀璨夺目。临近雁塔立交时,桥墩下一名乞讨者倦曲的身影在车灯下一晃,便消失在黑暗中了。

据说,谭叔叔在美国打拼多年,早年以微软工程师身份起家奋斗。后成为卓有成就的华裔科学家。

名留校友名人榜。 不多时,我们在曲江南岸的阅江楼坐定。

窗外南湖水岸美景,如梦如画。父亲尽显地主之谊,准备了一桌丰盛的美食。

老友相聚,觥杯交错。知心的话儿像开闸的水。

推窗凭栏,窗外桂花香气缭绕。 夜深了,在离席之际,谭叔叔很认真的将吃剩的饭菜一一打包带上,父亲怔在一旁,大为不解。

如今的谭叔叔,是一位著名的IT专家,拥有一家自己的大企业,不至于如此节俭吧。 车沿原路返回,车行至雁塔路立交时,谭叔叔让车停在路旁,他推开车门,带着饭菜,快步向桥墩下那个倦曲的身影走去。

原来他将饭菜带给那个乞讨者。 我们一时无语,路上,谭叔叔打破沉默,说他初到美国时,只身一人,为了生存,曾挨家挨户推销产品,他的推销进行的很不顺利,有一天,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在走投无路时,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慈祥的长者,笑着递给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当时,谭叔叔和着自己的眼泪把它喝下去,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

此后,他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

桂花秋天的时候格外迷人。树上的花非常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令我在疲倦的时候解除疲劳,仿佛坠入花海,进入彩色的梦里,让我流连忘返。

金秋十月,有一种花盛开了,在十里之外,就能闻到它的香气。这是什么花呢?告诉你吧,这是桂花。桂花一共有三种,有金桂、银桂和四季桂。在秋天盛开的花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桂花。

漫步在桂花树下,我仔细地打量着桂花树。只见那树干高大挺拔,灰白色的树表面上还有一些凹凸不平的黑色的小疙瘩呢!用手一摸,树显得特别粗糙,桠枝密集而坚硬,树冠像一把碧绿的大伞,又像一个挺立着的站岗的士兵,在那里忠于职守。

远处看去,满树树叶是碧绿的,仿佛是一片片从天上飘落下来的碧绿色的云。走近看,树叶是椭圆的,叶脉都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像人的血管,能给桂花树输送营养。用手轻轻一摸,叶子硬硬的,表面光光的,还沾满了灰尘,每片叶子的边缘上有很多小刺,如果我们不注意,就会把手指扎破。一簇簇,一串串金黄色的桂花,和小米粒差不多大小,像一颗颗金黄色的小芝麻,一朵朵黄色的小花有四片花瓣,把花蕊包得紧紧的,像怕别人碰它似的。凑近一闻,一股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总想一下把桂花的香味闻个够。

我走到桂花树下,一阵秋风吹来,树上的桂花都纷纷飘落下来,香气扑鼻,像夏夜里闪闪发光的星星,这时,我情不自禁的大声喊:“哇!下桂花雨啦!下桂花雨啦!”桂花雨洒了一地,仿佛在地上铺了一块金黄色的地毯;走在上面软软的,香香的;舒服极了。听大人们说:“家乡的人用落下来的桂花做了枕头。他们把落下来的桂花扫在一起,然后用簸箕把桂花里的细树枝选出来,丢了,最后把桂花晒干,装在枕头里,又香又软,而且还有明目的作用呢!”桂花除了做枕头明目外,也可以做食品用。总之,桂花的用处有许多许多。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诗:“人闲桂花落,鸟鸣山更幽。”金秋十月,开着那金色的桂花,十里飘香,给秋天带来了香,给大自然带来了美。

秋天到了,校园里的桂花也开放了,它的香气非常迷人。

桂花的根十分粗壮,深深地扎在泥土里面,每个大的枝干上长出了许多小的枝干,枝干上长满了叶子,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油亮油亮的,更显得青翠欲滴了,叶子是椭圆形的,在桂花树上长了许多密密麻麻的小花朵,犹如一颗颗黄色的珍珠,花朵形状各有不同,有的含苞欲放,有的是个小花骨朵儿,还有的已经绽放了,从远处望,桂花树犹如一顶绿色的大伞,供人们休息乘凉,又像一个巨型的大蘑菇生长在草坪上,又如同一个小女孩在翩翩起舞。桂花的用处可多了,可以做桂花糕、桂花酒,还可以泡茶喝呢!桂花开的季节就是秋天。

很多果子和稻谷,全部成熟了。而在这一个五谷丰登的季节里,桂花也开了,也在散发着自己的香味、宣扬着自己的个性。

桂花树起着养育桂花的作用。远远望去,真像绿叶的宝塔、翠叶的世界,绿色的原野。

走近桂花树,看树干上的那些树皮,就像老人的脸一样。桂花枝起到让桂花生长的作用。

枝条宽的有3、4厘米,细的只有小拇指那么宽,有的比铅笔还小呢。这些枝条有的直冲云霄,有的斜指前方,还有的垂直下落,真像一位仙子,在翩翩起舞。

桂花很香很美。颜色黄、白都有。

形状像“十”字,味道苦苦的。当有人摇动桂花树树干后,那些桂花就会像小伞兵一样降落在地上,把原来不显眼的地面上铺上金黄色的地毯。

桂花近近地闻,并不怎么香,但如果远远地闻,花香就会很浓。这种感觉走了十多小步后就没有了。

桂花真迷人。

中秋节到了,桂花又开了.在姥爷住的院子里,有一片比我年龄还要大的桂花林,妈妈常带我去闻那桂花的香味.她说世上最朴实又最典雅的花就是桂花了.它小小的花瓣却会散发出迷人的悠长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而在桂花开的最迷人的时候,那股子香气,也确实令人魂牵梦萦.桂花便成了妈妈最喜爱的花了,然而我却不以为然.最近,我读了女作家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作者对桂花香味的“魂牵梦索”,让我对桂花有了种好奇.带着这种好奇,我又找来了《桂花香飘云天外》、《杭州:飘落一身桂花雨》等有关桂花的文章,想看看人们为什么对桂花如此喜爱.“香气浓郁的花‘或清或浓,不能两兼’.然而,桂花却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它清芬袭人,浓香远逸,它那独特的带有一丝甜蜜的幽香,总能把人带到美妙的世界.” “满树金黄细小的花儿,点缀着红叶娇艳的季节.更有那浓郁的芳香,‘一味恼人香’袭人心怀,沁人肺腑.又在芳香中带有一丝甜意,使人久闻不厌.”…… 好美的语句,好美的花,文章对桂花的描写是那样的神奇,如此的有神话色彩,读着读着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就仿佛来到了一个仙乐飘飘的梦境里,融化其中,享受着美好的气息.慢慢地,我对桂花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觉.“桂花分金桂、木樨、银桂、丹桂……”我装着老道的样子对妈妈说着,牵着妈妈的手,在中秋月下,走进老爷楼下的那片桂花林.远远的,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起来了.那是什么?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银色的彩带,缠绵的飘呀飘,飘落下来,飘到了地上,桂花虽然没有琦君故乡那么多,然而我却真的感觉就像琦君所说的,成了“金沙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一片片黄黄的、小小的花瓣,带着浓郁的香味,飘到了我和妈妈的头发上、身上、鞋上.我伸开双臂惊呼“桂花雨!妈妈,这就是桂花雨!原来书上说的都是真的……多么浪漫,多么奇妙,多少梦幻啊!”我仰起头,桂花落在了我的脸上,轻轻的,细细的,带着花香,抚摸着我的脸,对我诉说着.桂花,曾经并未使我心动,也未使我心欢,可是当我走进它,聆听漫天花之语时,它的无言,早已胜过了有声.而在走近的那一瞬间,它告诉了我它所有的美丽,同时,它也向我倾诉了它所有的情感,它告诉我它的香气怡人,它对我诉说它的舞姿缤纷……这怎不让人兴奋,我沐浴了一场桂花雨.那天晚上我的梦里全是它.。

夏去秋来,秋姑娘悄悄来到了人间。她带来了凉爽的天气,带来了黄蝶飞舞,还带来了在秋日里悄悄绽放的桂花。

桂花树亭亭玉立在我家门口。它枝繁叶茂,青绿色的叶片中间,一朵朵可爱的小桂花好似害羞的小姑娘,在茂盛的枝叶中若隐若现,有时躲起来,有时露出半个脸,好像在与我们捉迷藏呢!虽然它是那么小,那么不起眼,可是它那浓浓的香味能让整个小区变得香味浓浓的。那香味很香很香,香中还有一丝丝的清凉味,让我们都很喜欢。有时,桂花还好像在用香味告诉我们:“秋天到,秋天到,天气变冷,要多加衣服哦!”桂花就是秋天的预报者!

我最喜欢的花就是桂花。每当秋天来临,只要周六或周日有空,我就会来到桂花树下。我有时会望着一朵朵小桂花,静静地闻着它浓浓的香味,有时,我会围着桂花跑,一阵风吹过来,那桂花树枝轻轻摇晃,好像在向我点头问好。还有时,我会拾起掉在地上的几朵桂花,放在手心里,细细观察它,那桂花有六、七片花瓣,好看极了。然后我吹一口气,桂花就在蓝天上飞舞,把香味带给远方。现在,我越来越喜欢桂花,桂花甚至成了我的好朋友。

啊!可爱的桂花,我太喜欢你了,谢谢你用你的香味给我带来了那么多美好的时光!

远远的,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起来了.那是什么?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银色的彩带,缠绵的飘呀飘,飘落下来,飘到了地上.它小小的花瓣却会散发出迷人的悠长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而在桂花开的最迷人的时候,那股子香气,也确实令人魂牵梦萦.桂花其实是外形很平凡的花.米粒大的黄色的花,细碎的,密密的,一丛丛地藏在绿叶间,要不是有香气招引着人的眼光,只怕是很难引人注意的.桂花清浓两兼,它清洌幽芬,浓香远逸.使人天香生净想,摘了一树桂花,放在掌心.桂花树上满缀着密实的金黄花蕊,空气里处处浸润着甜甜的袭人芳香,教人忘了这秋的轻寒,若不是这香,你无法找着这小花.一些对桂花的描写,希望可以帮到你。

这几天,我们在沁人心脾的香气中陶醉了.不用问,这准是十里飘香的桂花了. 今天,我们循着香味来到桂花树前,我迫不及待地奔到桂花树下,仔地观察起来,它是金桂,像满天的晚霞.桂花不像梧桐那么高大,也不像黄杨木那么矮小,它枝繁叶茂,流香溢彩,远远望去,像一个大圆球. 它的树干特别奇异,没有主干,在松软的泥土中长出六根树干,像几只手,树干上有着细细的枝条,细的有手指那么细,粗的也有手臂那般大小,看到这儿,我已经被它的奇特外型给迷住了. 桂花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色呈墨绿,叶脉清晰可见,叶子有力有厚实,看上去,使你感到很舒服. 花是整棵树中最美的.它长在枝上,黄的花瓣很小巧,一朵花由四瓣合成,只有一粒米那么大,里面是黑色的花蕊,像一个个倒着挂的金钟.桂花总是一团团,一簇簇地生长,构成了一个花园,我看着看着,不禁想到它们如同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说悄悄话. 突然一阵微风吹来,几朵花簌簌的落下来,近看花枝摇动起来,像在对我们招手,远看,又像在朝我们点头.这时一只凤蝶被迷人的景象吸引住了,围着桂花树绕了几圈,又像桂花树下的草地飞去,我低头一看,只见绿油油的草地上,星星点点地点缀着金黄色的花,颜色搭配的十分和谐,像满天的繁星. 我望着桂花树,闻着扑鼻而来的桂花香,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一般,所有的烦恼和忧愁一扫而光. 桂花树真诱人,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赏桂花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秋,是桂花香味弥漫的时节。校园的桂花也不例外,香气扑鼻。

远看,那桂花树似一块绿色的浮云一般。近看,一些桂花色浅,好似银子一样,名叫银桂,它们像在跳团体舞抱在一起;有的金桂一条一条倒挂在树上,像根根金条;还有的丹桂羞红了脸,涨得都快跟夕阳一样红了。整个校园散发着独有的气息——那,是桂花飘香。

风微微地那么一吹,桂花纷纷落下,顿时,满地金黄一片,辽阔无垠,金灿灿的。

我拾起一些桂花,他细端详着它们:发现它们有的舞裙华丽,有七八片花瓣;有的则舞裙简单,只有那么四片花瓣。我轻轻一吹,桂花们便跑上天去冒险了,可不知如何它们又跳伞回到地上,仿佛在说:“不好玩,不好玩!”

这时,老转过头来,亲切地问大家:“你们可知道桂花的用处吗?同学们。”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可以做成桂花卤,桂花糕,还有桂花茶等等。”老师笑着向我们点了点头。

桂花,你虽然笨拙,可你的香气味儿的确万分迷人!我永远爱你!

今天,妈妈带我和小弟弟一起来到满觉陇赏桂,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赏桂呢?因为妈妈说:“这里是杭州桂花开得最早的地方,也是桂花最多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到这里来赏桂”

我们来到了满觉陇的海华满陇酒店,一下车就是扑鼻而来的桂花香,香气袭人,我也一下子精神起来,感到特别地舒心。细细的金黄色的桂花开满了枝头,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跑到桂花树下,一阵风拂过,桂花随风飘落在我们的身上,就象下起了“桂花雨”,我们陶醉在阵阵的香味中,这种感觉不知有多好!

后来,我和弟弟提议一起来做一杯桂花茶吧!我们先用自己的帽子轻轻地打了一下桂花树枝,很多桂花飘落下来,我俩就蹲在树下细心地把小小的桂花捡起来,原来这里的桂花有两种颜色,一种是淡黄色的,另一种是金黄色的,最后我们带着香气回到酒店房间,用刚才捡来的桂花放到茶杯中加入温水,一杯带着轻香的桂花茶就做成了,我俩还美美地品了自己亲手做的桂花茶。

在这金桂飘香的日子里,我领略了杭城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啊!

秋天到了,这也是桂花开放的季节。我们校园里的桂花树也开花了,校园到处弥漫着桂花的香味。

上课时,桂花的香味飘入教室,使大家精神了许多,中午吃饭时,桂花香飘入食堂,把饭菜的香给比了下去,米饭吃起来仿佛又一股桂花的香味。

大家一闻到桂花香,就跑去欣赏桂花。

从远处望去,桂花树枝繁叶茂,宛如一片碧绿色的云。

凑近看,绿叶下躲着害羞的小桂花,它们有的成群结队,恰似金黄色的绒球,有的则独自一人,仿佛天上的星星,这些桂花都尽了全力发出迷人的香气。

一阵风吹过,桂花树下,下起了“桂花雨”,有些桂花紧紧地抱着树枝,不想离开桂花树妈妈,有些桂花飘到远方去探险,让更多人知道秋天来临了,有些桂花一不小心掉了下来,它看着大树妈妈,好像在说:“妈妈,再见!”

就在这时老师笑眯眯地问大家:“桂花香味真是迷人,有谁知道桂花还有哪些好处?“

我还没开口,就有一位同学兴高采烈地说:”桂花可以泡茶!”

另一位同学说:“桂花还可以做糕点。“

我说:”桂花 还可以做饭呢!“

老师说:”桂花有这么多好处,但最可贵在于,自己虽然很小,却把最完美的一面奉献给人类,最重要在于它开花为的不是个人,而是让人欣赏。

我想:桂花”为人民服务“还不求回报真是个”大好人“!

桂花!你是多么的美,多么的香,你把香气奉献给了大家,自己却掉入大地,我要向你学习。

“哇!好香的桂花!”“看,这是金桂,那是银桂!”……校园里不时传来这样的声音,你知道吗?我们在赏桂花呢!

桂花的.叶子是绿色的,叶子上布满了叶脉,叶脉有长有短,向阳的一面凹了进去,背阴的一面凸出来,叶脉即像四通八达的道路,又像我们的血管。叶子有大有小,真是好玩。看着叶子,我注意到桂花,桂花是金黄色的,这一团,那一簇,从远处看,就像满天的小星星,走近点,再近点,仔细地瞧瞧,一朵朵桂花就像一个个黄色的小喇叭,告诉人们秋天来了。我抬起头,踮起脚,伸长脖子,贪婪地呼吸着夹杂着桂花香的空气,真是让我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上课铃声响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桂花树,一阵清风拂过,桂花树好像在向我招手。

能在这芳香四溢的校园里读书、游戏、真是快乐呀!

作文评语:

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文章以同学们赏桂花的情景开头,自然地引入了对桂花的描写,很有新意。作者分别写了桂花树的叶子、桂花的形状和香味,让我们对桂花有了全面的认识,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秋正是金,前几天走在小花园中,是满身的空气中无处不在的香。任你是怎样一个迟钝的,后知后觉的、没有情趣的,又或者是工作繁忙,行路匆匆的人,只要你走进小花园里锻炼身体或是在里面玩,你就不能不被这阵阵袭人的香气吸引,你就不能不做到用力地,大口地呼吸,让花香由鼻而入,直沁心脾。除非,你没有嗅觉,八月的桂花香就在几天前的中秋节就有了。听大人们说在月亮照耀下赏桂花是很漂亮的,所以就在周五得下我就与几个小伙伴说好明天晚上一起在楼下的小花园里赏月亮和桂花。

第二天的晚上6:00到了几个小伙伴都被爸爸妈妈关在家了做作业。于是我便把妈妈叫了下来。妈妈刚到楼下月亮便露出它那美丽的,洁白的笑脸。我们俩坐在花坛边上看着月亮,欣赏着桂花。这时妈妈问我:“你知道桂花有什么用处?”

我回答道:“桂花的用处可多啦:桂花可以泡茶,可以做桂花糕,可以当香料,还可以当中药。”

就这样我们再谈桂花的用处时走上了楼,我也知道,花开了,花终究会谢。可是,桂花谢了的时候,我想我不会有太多失落。因为,桂花的香,是可以留存下来的,可以留在食品上,也留在心灵上。更何况,花谢了,花还是会再开。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每当我读起这首诗的时候,就想起那虽然不起眼,却能散发着阵阵清香的小花--桂花。桂花树没有松树那样高大挺拔,桂花也没有玫瑰花那样鲜艳娇嫩,但它却把清幽的香气洒向人间。

桂花树的枝干笔直笔直的,粗如碗口,有一米多高,是褐色的,上面有许多折皱。树皮很硬很粗糙,像给桂花树穿了一件威武的披甲,为它遮风挡雨。桂花树像一把撑开的伞,树杈长得连在一起,枝上又生枝,细细的枝头长满叶子,绿油油的,闪着亮光。

桂花树长年郁郁葱葱,它的叶子长在树杈上。春天,叶子是嫩绿的,经过阳光长时间照耀,逐渐变成深绿色,两边有锯形小齿,摸着有一点儿扎手,叶子长得非常茂盛,一片搭在另一片上,似乎不留一丁点儿缝隙,夏天还可以在树下乘凉。叶子上还有许多密密的纹路,就像我们的指纹。

桂花树的花更是美不胜收。花朵虽小,但香气浓郁,清雅高洁,香飘四溢。那由四个小花瓣组成的花朵,或淡黄色,或鹅黄色,中间的花蕊是深一点儿的土黄色,一簇簇,一团团,从远处望去,就像一些碎金子撒在绿叶间,午后的阳光照上去,亮闪闪的,又像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一阵微风拂过,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淡淡的,甜甜的,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气,真是“桂树开花十里香”呀!

我喜欢美丽的桂花树,更爱它的无私奉献与默默无闻。每到八月桂花飘香时,我都要约上几个好朋友去赏桂花。

金秋十月爽,丹桂飘香,我和妈妈一起去天井湖公园欣赏桂花。

走进公园大门,一阵花香扑鼻而来,那香味浓郁,而且还带着甜味。我拉着妈妈的手,情不自禁地跑到桂花树旁边。这公园里的桂花树还不少。桂花叶浓绿,而在这浓绿中夹杂着一簇簇的黄色,我走进一看,这就是桂花,那么小,像一颗颗小星星,可爱极了。

突然,一阵风儿吹来,那小小的桂花像天女散花似得飘落下来,慢慢地洒落在地上,像铺了一条花毯子,美极了。我禁不住蹲下身子,把那小小的桂花捡起来放在手中,又凑上前去,用鼻子允吸了它们的香味。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们正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凑在一起在说悄悄话呢!

走在公园的小路上,到处都沉浸在桂花的清香之中。听妈妈说,桂花的作用可大了,能入药,能制酒,还能制成香甜可口的桂花露。我迫不及待地摘了几朵金黄的桂花,心想:我可以把这些桂花放在书本里,每次我一打开书,就会闻到一股桂花的香味。

真希望桂花一直开下去看,不要凋谢!

放学回家,妈妈叫我帮忙收衣服。我推开阳台门,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走进去,整个阳台都弥漫着桂花香。我收的每一件衣服,都好像被香薰过了一样。我朝下看去,只见楼下挺立着一棵桂花树,远远望去,只见到满树翠绿的叶子。我不禁心生疑惑:哪儿来的桂花香呢?我急匆匆地叠好衣服,便跑下楼去探个究竟。

来到桂树前,抬头望,它枝繁叶茂,在碧绿的叶片中间,一朵朵娇嫩的桂花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在枝叶中若隐若现。有时躲起来,有时露出半个脸,好像在和我玩捉迷藏呢!细细看去,只见一根根淡绿色的杆子上戴着一顶顶金黄色的帽子。一根根树枝上,这儿一从,那儿一簇,都是金桂,它们在绿叶地掩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桂花不像花中之王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不像姹紫嫣红的玫瑰那样娇艳欲滴,也不像亭亭玉立的荷花那般仪态万千,桂花充其量算得上是小家碧玉,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微风轻轻吹来,桂树摆动起了自己的“手臂”,一些金桂争先恐后地落了下来,下起了桂花雨。一些顽皮淘气的桂花跳到了我的头发上、裙子上,或许是想给我装扮装扮,又或许是想搭个顺风车去旅行,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我深深地陶醉在迷人的花香中不能自拔,出神地站在那里。

直到妈妈在楼上喊起来:“辰辰,回来吃饭啦!”我才回过神来,恋恋不舍地回到家。妈妈吃惊地说:“你是去洗了个桂花浴吗?”我走到镜子前,哭笑不得,原来我满头满身都沾上了桂花。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今天放学,老师带着我们,去看那不起眼的桂花树。

刚走到大厅,一阵阵清香随着风扑过来了。

“啊,好香啊!”

“太好闻了。”

“真香啊!”

大家纷纷议论。

因为香,而留意树,普普通通的桂花树!桂花树长得并不高大,但树干挺拔,树枝扶疏。浓密的树叶,像一把雨伞;厚厚的叶子,粗糙不堪;淡淡的绿,有点老化。这样一棵不起眼的树,很难让人相信会开那么细柔的花,且蕴含迷人的芳香。那些花儿,点点淡黄,羞羞答答,躲在密密的树叶后面惊奇地张望这个世界。此时,它并不急急地展露自己,先是散发缕缕芳香,告诉人类——我来了!

晨露滋润着,阳光温暖着,秋风抚摸着。它不再藏着、掖着,而是拥着、挤着,纷纷探出脑袋。一团团,一簇簇,争先恐后,恣意绽放。渐渐的,叶子挤在了一边,桂花热情洋溢的脸生机勃勃,感染每一位师生。

唉,又得走了,再见了桂花。

金秋,桂花开了,香气弥漫了整个校园。到大课间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赏花。

桂花树枝繁叶茂,远看似一朵碧绿色的巨型蘑菇,从地面长了出来;像一把撑开的巨大雨伞,为花宝宝遮风挡雨;还像一朵从大地上升起的巨型绿云。

走近看,桂花又是一番景象:有的一个个地挨在一起,就仿佛一个黄乎乎的小灯笼挂在雨伞上;有的胆小如鼠,藏在里面玩躲猫猫;还有的红通通的,好似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我知道,它的名字叫丹桂。

风一吹,桂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子从树上跑下来,躺在地上睡大觉。我捡起一片闻了闻,一股浓香散发出来了。仔细一看,桂花有四片花瓣,像一个迷你小风扇。每一片都很小巧,像黄色的米粒。

桂花的作用可大了,可以作成桂花糕、桂花酒、桂花茶……桂花开放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给人观赏。

我欣赏着桂花,想起了我们敬爱的老师。记得教师节庆祝活动上有这样一首歌:《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的窗前》,赞美的是老师的无私奉献。他们既不像著名的主持人那样家喻户晓,也不像明星那样引人注目。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如果将来我能取得一些成就,那我就要说,是老师为我铺就了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

今天,秋天在下雨,老师带我们去了小院子里,欣赏桂花。

一走进小院,我闻到了一阵芬芳。两三棵桂花树骄傲地站着,枝头茂密而茂盛,就像大蘑菇一样。树上点缀着金色的小花。那棵大树给秋天增添了光泽,微弱的气味渗透到我的鼻子,我屏住呼吸,啊!香气打在人的心上,立即清爽,清新,融化并享受美丽的呼吸。

当我来到树下时,气味变得更浓烈,芬芳中散发出些许甜味,我不会厌倦很长时间。闻起来好香。一阵风过去了,金色的桂花随风而落。就像金色的蝴蝶在彼此缠绵,飘扬下来。告诉她喜悦和悲伤。我冲了桂花,真漂亮!

老师送了一个杯子给大家拿起桂花。

桂花掉在地上,就像在地上铺了金色地毯。踩它实在难以忍受。我忍不住蹲下,深情地抚摸着它。感动了,但不舍得捡起来,试图在那一刻永远停止美妙的大自然。

但是桂花真美,诱人的香气散发出来,一个人不禁拿起它,放进杯子里,环顾四周。已经没有声音了每个人都被埋在里面,就像鸡啄米一样。伸出手,寻找最好的桂花。这时,我做出了反应,我一直在寻找一个。似乎我不知道疲倦,也似乎不痛。每个人都那么美丽又香。

有时我的手发麻,我抬头看了看四周,却发现杯子里的所有人手里都拿着桂花,于是他们又把它们捡起来了。

这时正下着雨,雨中的桂花有朦胧的美,就像成群的金色星星一样美丽。

桂花美丽,院子更美丽!

桂花树没有青松的高大,也没有杨柳的婀娜多姿,它总是那么不起眼,默默地生长。

正值桂花飘香的时节,我漫步在小区的花坛边,一股浓郁的香味,飘荡在空中,真是未见其花先闻香。伴着花香,我来到了桂花树前,眼前的桂花树只有两米左右,满树的叶子郁郁葱葱。走近叶片,我发现每一片叶子都是椭圆形的,表面深绿,反面则为草绿色。叶丛中躲藏着一簇簇桂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我轻轻摇动花枝,桂花像雨点一般纷纷落下,我的身上也散发出了清香,我兴奋地喊:“啊,我身上也‘长’出了桂花!”桂花落在头发上,像给我带了一顶帽子;落在肩上,像在跟我说悄悄话。我捡起一朵小小的桂花,放在手心里。我发现桂花的花瓣很小,只有四片,但每一片花瓣都很美。我把桂花放到鼻子边,闻一闻,那种香味不像满树的桂花那么浓,它只有一丝清香,香味虽然很淡,但是它却很迷人。

我站在树下,深深地吸了一口这香甜的空气,啊!我的心里仿佛吃到了甜滋滋的桂花糕一样。我不由得想起了杨万里写的:“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这首赞扬桂花美的诗句。

有的人喜欢亭亭玉立的玉兰花,有的人喜欢千姿百态的菊花,有的人喜欢品格高尚的荷花,而我喜欢金灿灿的、香气扑鼻的桂花。

我们校园的操场两边就有两棵桂花树,桂花树虽然没有广玉兰树的高大挺拔,也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但它却长年都郁郁葱葱,十分惹人喜爱。远远望去,它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傲然挺立在大地上。它的叶子翠绿,中间宽平,两头尖尖的,表面很光滑,也很厚实,叶子两边还有锯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十分茂盛。

桂花虽说没有玫瑰那样娇艳,也没有牡丹那样富贵,但桂花盛开时节,不说香飘十里,至少整个校园没有不浸没在桂花香气里的。桂花的花朵很小,只有米粒那么大。它是由四片花瓣组成的,这些小花紧紧挨在一起,就像许许多多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桂花不仅花美,而且很香,深吸一口气,香气扑鼻,沁人肺腑,令人陶醉。

桂花的用处可广啦!桂花晒干后可以泡茶喝,可以酿造桂花酒,让人神清气爽。可以做桂花年糕,做桂花莲子羹,吃起来又香又甜,使人回味无穷!给我们的餐桌又丰富了一道美食,还可以做桂花卤和桂花蜜……

我喜欢迷人的秋天,但我更喜欢秋天的桂花。

每当中秋过后,我家小区院子里的桂花就开了,整个小区弥漫着桂花的香气。尤其是下雨天,穿行在小区那条桂花路上,感到惬意极了。

那天,雨细密密地下着,我撑着小伞走在那条美丽又清香的桂花路上,看着雨点打在桂花身上,一朵朵小花飘落在雨中。我随手捡了一朵桂花,仔细地看了看,只见那花朵层层包裹,美丽鲜艳,色彩明丽。我低头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子。深深地吸了一口香气,我感到整个人都舒畅起来。桂花的香不同与别的花香,它是那种淡淡的幽香,若有若无。闻着闻着,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美丽的花园世界。这个花园世界里种满了桂花,在这些桂花树中间,架着一张桌子,我和朋友们喝着香香的桂花茶,吃着甜甜的桂花糕,在桂花树下荡秋千、踢足球……

雨下大了,豆大的雨点打在伞上,把我从桂花世界中拉回来了。雨水把桂花树冲洗得明亮、洁净。可怜的小花们,被雨点打落了一地,星星点点散在地上,看着他们飘落的样子,我觉得好可惜。

第二天上学,路过那条桂花路。一夜风雨,地上落满了一层层的桂花,很美丽。我喜欢桂花,它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清香,给我带来了美丽心情。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在桂花盛开的中秋佳节。我和爸爸到赏桂胜地—满觉垄去赏桂。 到了满觉垄,眼前都是桂花树,漫山遍野,望不到尽头。桂花树上,都开满了花,很美,有金黄色的,有淡黄色的、一簇簇,一团团,挤在绿叶间,数也数不清,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地上也落满了桂花,厚厚的一层,像给大地铺上了一条金黄的地毯。一走进佳花林,立刻被扑面而来的香气包围了,清爽香甜,使人心醉。

赏桂的人真多,人山人海的。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抽鼻子,使劲地嗅着佳花的清香。爸爸一边走一边告诉我:“这金黄色的叫金佳,那淡黄色的叫银佳。”我都一一记着。到了石卧洞,我看见农民伯伯挑着一筐筐桂花,就问爸爸:“这有什么用处呢?”爸爸说:“桂花桂树有很多用处,除了供人们观赏以外,桂花还是一种香料,可以做糖桂花,放在各种食品里,可香呢。桂树皮是烧菜的调料,还可以治病。”为了证实他说的话都是真的,爸爸还特地领我到“桂花厅”吃了一碗又香又甜的桂花藕粉。 走出了桂花树林,身上还带着清香。我想,大概是因为佳花的美、香和它的用处,才被选为市花的吧!愿杭州的桂花开得更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