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债券违约保全措施文献综述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0:00:16

债券违约保全措施文献综述论文

发行人和投资者经过协商,在债券契约或募集说明书中,可以设置一些特殊性条款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例如:(1)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是指发行人或其合并范围内子公司在出现其他债务违约,且达到一定金额或超过净资产一定比重的情况下,本次债券也视同违约。适用该条款后,债券持有人有权在发行人出现其他债务违约时,及时启动投资者保护机制,通过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要求发行人提供适当担保、协商变更本次债券相关约定并承担相应违约责任、宣布债券加速到期、提起仲裁或诉讼等,避免本次债券的偿付严重劣后于其他债务而对投资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2)财务指标承诺条款。财务指标承诺是指发行人在募集说明书中对债券存续期内的某一项或几项财务指标做出承诺,如最高资产负债率、最低净利润率、最高对外出借资金规模等。如相应阈值突破或未按期披露,则视同本次债券违约,债券持有人有权启动投资者保护机制,按照协议约定要求发行人回购债券或者提前偿付债券本息等。该条款应根据发行人的不同特点而选择适用,如:对于报告期内债务负担较重的发行人,可以要求设置最高资产负债率、最大对外担保比例条款等,对于盈利能力较差且现金流压力较大的发行人,可以要求设置最低净利润率、最高对外出借资金规模条款等。另外,在使用财务指标承诺条款时,还应要求在《债券受托管理人协议》中明确受托管理人有义务检查发行人上述承诺的履行情况并督促其按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3)事先约束条款。事先约束是指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高级管理人员自愿对债券存续期间重大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如:发生向股东分红、改变主营业务、大额投资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高风险行业等特定情形时,需事先经债券持有人会议通过后方可实施。如发行人违反前述承诺,则视同本次债券违约,债券持有人有权启动投资者保护机制,按照协议约定要求发行人回购债券或者提前偿付债券本息等。同时,债券持有人可以要求发行人在募集说明书及《债券受托管理协议》中承诺在债券存续期间配合受托管理人对相关事先约束条款的履行进行监督。

关于债券市场的论文

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在市场上赢得广泛关注,对于深化债券市场改革、推动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利率市场化建设等均有积极意义,市场主体对此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这一交易方式推出后,截至9月底,债券远期交易累计成交60笔,金额亿元,成交较为清淡,这说明,目前金融市场形势下,国内机构仍无法借助远期交易获得投机、对冲或者套利的操作机会。尽管国内将逐步推出西方成熟市场的各种基本工具,但市场表现说明“引进”产品在国内仍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磨合以及被选择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思维模式下,金融市场的行为模式和交易方式。

一、债券市场金融工具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主要存在预发行,回购及逆回购、期权及期货、本息剥离工具等金融工具,这些工具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例如,债券发行前活跃的预发行交易能够提前度量市场需求,便于发行人、承销商对债券的定价;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帮助交易机构实现短期融资;债券的期货及期权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在流动性市场中建立分散化的对冲策略;本息剥离工具产生的零息债有助于实现现金流的重组,满足不同投资群体对不同现金流结构的需求。

近儿年,通过研究西方成熟市场运行状况,国内债券市场逐步引进了一些金融工具,目前已扩大到(质押式、买断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本息剥离工具、远期债、远期交易以及即将推出的预发行交易等工具。从市场表现看,质押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工具存在时间最长,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管理头寸的基本手段,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各交易品种中交易量排名第一,2004年交易量将近10万亿元。买断式回购与质押式回购类似,能够向市场参与者提供融资渠道,在国内债券市场基础券种较少、尚未建立连续拍卖发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2004年交易量仅为1200多亿元。由发行人主导开发的本息剥离工具,由于国内市场流动性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参与者的有效需求,交易稀少,国家开发银行也仅试探性地操作了一次。远期债主要为了解决国内资金供给与利率的季节性波动较大的问题,这一安排最早在财政部发行国债时启用。目前,市场资金较为宽松,人民银行在央行票据发行中使用这一制度,用以熨平公开市场操作对资金市场的冲击。而即将推出的债券预发行制度,能够帮助确立价格发现机制,缩短承销时的分销周期,减小承销商的资金占用。

二、远期交易手段及国内发展现状

远期交易是金融市场运用较为普遍的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与现货交易的根本区别在于延迟了标的交割时间。广义上的金融远期合同,包括远期利率协议、期货、互换和期权。在国内债券市场,远期交易在大概念上包括远期债、二级市场的远期交易和即将推出的预发行制度,而曾经出现的国债期货交易由于当时的监管及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被监管机构叫停后尚未恢复。

按照交易方式、场所的不同,远期金融合同可分为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种方式,其中,期货和期权这两种交易方式都已制度化、标准化,通常按照集中竞价方式分别在期货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安排上市交易;远期利率协议、互换通常在场外交易,在西方市场基本不属于期货交易法律所管辖的范围。在美国,债券远期交易的场外交易(柜台买卖)制度,源于1974年的商品交易法修正案(CommodityExchangeAct),这一规定通过将国债远期交易排除在期货交易的适用范围外,使远期交易得以在场外进行。而日本债券远期交易的制度化,是在1992年日本证券业协会实施债券远期交易规定后才开始的。在市场建设方面,国内远期交易基本与国际接轨,银行间市场的远期交易由人民银行监管,属于场外交易的组成部分。

在西方成熟债券市场中,远期交易作为一种必要和正常的交易机制存在着。一般来说,远期交易最主要的经济效益在于提供了避险手段,并为市场参与者增加了买卖时机的弹性;而市场主管机构、机构内控部门最关注的是市场中买空卖空的投机气氛是否太浓,且随着交割期限的延长,是否会增加价格波动引发的`市场风险、以及违约交割带来的信用风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为有效规避自身的买卖风险,交易双方都会审慎选择交易对象,并且定期重新审核机构间往来的授信额度,因而,对交易风险的控制必然会使远期交易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交易的代理也集中在几家大机构手中。

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在市场上赢得广泛关注,对于深化债券市场改革、推动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利率市场化建设等均有积极意义,市场主体对此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这一交易方式推出后,截至9月底,债券远期交易累计成交60笔,金额亿元,成交较为清淡,这说明,目前金融市场形势下,国内机构仍无法借助远期交易获得投机、对冲或者套利的操作机会。尽管国内将逐步推出西方成熟市场的各种基本工具,但市场表现说明“引进”产品在国内仍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磨合以及被选择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思维模式下,金融市场的行为模式和交易方式。

浅析债券投资的风险及防范摘 要 债券投资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各种债券进行的对外投资,是一种风险性投资,其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投资者必须全面认识各类风险,并采取多种方式规避风险,力求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益最高。 关键词 债券投资 风险 防范 债券投资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各种债券进行的对外投资,它是证券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债券按其发行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指债券预期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及变动幅度,债券投资的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与债券投资相关的所有风险称为总风险,总风险可分为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1 债券投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不可分散风险 不可分散风险,又称为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某些因素给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政策风险、税收风险、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债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引起债券价格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政府对本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通常有一定的规划和政策,以指导市场的发展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政府关于债券市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应该是长期稳定的,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引导债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税收风险 对于投资免税的政府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税率下调的风险,税率越高,免税的价值就越大,如果税率下调,免税的实际价值就会相应减少,则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对于投资于免税债券的投资者面临着所购买的债券被有关税收征管当局取消免税优惠,则也可能造成收益的损失。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市场利率的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债券是一种法定的契约,大多数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会吸引一部分资金流向银行储蓄等其他金融资产,减少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下跌;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一部分资金流回债券市场,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债券价格将上涨。同时,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则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其利率风险也相对越大。 通货膨胀风险 由于投资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债券价格也会上涨,投资者的货币收入有所增加,会使他们忽视通货膨胀风险的存在,并产生一种错觉。其实,由于货币贬值,货币购买力水平下降,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也会下降,当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时,就会造成有时候即使我们的投资收益在量上增加了,但在市场上能购买的东西却相对减少。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到超过债券利率水平,则债券的实际购买力就会下降到低于原来投资金额的购买力。 可分散风险 可分散风险又叫系统性风险,是指某些因素对单个债券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回收风险、再投资风险、转让风险和可转换风险。 信用风险 当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为信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公司债券中,公司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支付本金和利息,则债券投资者就会承受较大的亏损,就算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良好,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它存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可能性,若真有这种可能,该公司的还本付息能力就会下降,那么就会发生它不能按约定偿还本息,从而产生了信用风险。 回收风险 对于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债券票面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而发行公司提前收回债券,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从而产生了回收性风险。 再投资风险 由于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将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0%,短期债券利率8%,为减少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6%,就不容易找到高于6%的投资机会,从而产生再投资风险。 转让风险 当投资者急于将手中的债券转让出去,有时候不得不在价格上打点折扣,或是要支付一定的佣金,因这种付出所带来的收益变动就产生了转让风险。 可转换风险 若投资者购买的是可转换债券,当其转成了股票后,股息又不是固定的,股价的变动与债券相比,既具有频繁性又具有不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在经过这种转换后,其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将会增大一些,可转换风险因此产生。2 债券投资风险的防范 合理估计风险的程度 在进行投资之前,投资者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各种信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分析投资对象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1)从宏观方面,必须准确分析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变动情况;了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趋势;关注银行利率的变动以及影响利率的各种因素的变动。 (2)从微观方面,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其次要对影响国债或公司债券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公司债券的投资者来说,充分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状况、发展前景和经营管理水平、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其中公司的信用等级状况可由专业的债券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完成,其余的各种因素必须依靠投资者在充分掌握相关信息后,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的结果。 全面确定债券投资成本 确定债券的投资成本也需要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开展,债券投资的成本大致有购买成本、交易成本和税收成本三部分。 (1)债券不是免费的,我们要获得债券还须等价交换,它的购买成本在数量上就等于债券的本金,即购买债券的数量与债券发行价格的乘积,若是中途的转让交易就乘以转让价格。对附息债券来说,它的发行价格是发行人根据预期收益率计算出来的,即购买价格=票面金额的现值+利息的现值。对贴息债券,其购买成本的计算方法为:购买价格=票面金额×(1-年贴现率)。 (2)债券在发行一段时间后就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转让,如在交易所进行交易,还得交付自己的经纪人一笔佣金,不过,投资人通过证券商认购交易所挂牌分销的国债可以免收佣金,其他情况下的佣金收费标准是:每一手债券(10股为一手)在价格每升降元时收取的佣金起价为5元,最高不超过成交金额的2‰。经纪人在为投资人办理一些具体的手续时,又会收取成交手续费、签证手续费和过户手续费。 (3)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税收成本,虽然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是免税的,债券交易也免去了股票交易需要缴纳的印花税,但我们投资公司债券时要交纳占投资收益额20%的个人收益调节税,这笔税款是由证券交易所在每笔交易最终完成后替我们清算资金账户时代为扣除的。 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债券的投资收益包括利息、价差和利息再投资所得的利息收入。这仅仅只是其名义收益,即投资债券的名义收益=面值×持有年数×债券年利率+价差+利息,这里的价差在债券溢价发行的时候应该是负值。但实际上,收益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概念,它必须综合考虑物价水平的变化,或者说成通货膨胀因素,所以,当我们来计算实际收益时,还必须剔除通货膨胀率或价格指数,即实际收益=名义收益/价格指数,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债券投资收益。 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 所谓把握合适的债券投资时机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即自己单位或个人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数量,一般而言,我国大部分单位能够支配的长期资金十分有限,能用于债券投资的仅仅是一些暂时闲置的资金。采取期限短期化既能使债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又能取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由于所投资的债券期限短,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转让,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采取这种投资方式能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需要密切注意利率的变化,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但若是进行短期投资,就可以迅速的找到高收益投资机会,反之,若利率下降,长期债券却能保持高收益。 选择多样化的债券投资方式 所谓债券投资方式多样化,一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别投资于不同种类的债券,如国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等。各种债券的收益和风险是各不相同的, 如果将资金集中投资于某一种债券可能会产生种种不利后果,如把所有资金全部用来购买国债,这种投资行为尽管非常安全、风险很低,但由于国债利率相对较低,这样做使得投资者失去投资公司债券所能得到的高收益;如果全部资金用来投资于高收益的低等级公司债券,收益可能会很高,但缺乏安全性,也很可能会遇到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最终连同高收益的承诺也可能变为一场空。而投资种类分散化的做法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稳定收益的目的。二是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上,投资者手中经常保持短期、中期、长期的债券,不论什么时候,总有一部分即将到期的债券,当它到期后,又把资金投资到最长期的证券中去。假定某投资者拥有20万元资金,他分别用4万元去购买1年期、2年期、3年期、4年期和5年期的各种债券,这样,他每年都有2万元债券到期,资金收回后再购买5年期债券,循环往复。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操作方便,能使投资者有计划地使用、调度资金。 总之,债券投资是一种风险投资,那么,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对各类风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其加以测算和衡量,同时,采取多种方式规避风险,力求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投资收益最高。参考文献1 詹姆斯·C·范霍恩.现代财务管理(第十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 伯恩斯坦,达摩达兰.投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 张先治. 财务分析[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 荆新. 财务管理学(第三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希望对您有帮助。

煤炭企业债券违约研究论文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每一轮经济的调整,及产业结构的更新,大量债务便成为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国家和地区的包袱,有人说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债务时代,随着债务的延伸和扩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致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或经营发生亏损,出现暂时资金短缺,难以按时偿债,导致我国公司的债务重组活动日趋频繁,因而债务重组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由此引起经济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字 :债务重组 清偿债务 公允价值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一、债务重组的背景介绍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应该能够随着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善于经济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不可控制的一些因素,企业可能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难以偿还债务。按照我国法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到期偿还债务时向法院申请破产,而作为债务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要求企业破产以偿还债务,此时可以通过协商使债权人做出某些让步,使债务人减轻负担,因此债务重组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就应运而生了。

二、债务重组概述

1.债务重组的定义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也就是说,只要修改了原定债务偿还条件的,即债务重组时确定的债务偿还条件不同于原协议的,均作为债务重组。

2.债务重组的主要方式

(1)以资金清偿债务。债务人常用于债券的资金主要有:现金、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债务转为资本。债务转为资本是站在债务人的角度看的,就债权人则为债务转为股权;就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转为股本;对其他企业而言,转为实收资本。

(3)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

(4)以上方式的组合。如以转让资产、债务转为资本等方式的组合清偿债务。

3.债务重组的原则

(1)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均不得确认债务重组收益。

(2)债务人以低于应付债务的现金资产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债务人受让的现金资产低于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3)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用以低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的税费之和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4)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人应将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分额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

三、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

(1)债务重组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新债务重组准则中,在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方式下进行债务重组时,修改债务条件通常会修改债务偿还期限,这就涉及到“时间”,资金是具有时间价值的,在不同的时间,资金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在确定重组后的债务的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而不是采用现值,将把实质上属于债务重组范围的排除在外,使债务重组的损益确认不真实。

(2)错误的认识债务重组的作用

许多企业都错误的任务债务重组可以解决企业的所有债务问题,所以许多债务人企业纷纷进行债务重组,因为债务人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获得较大的收益,而且摆脱债务负担,许多企业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而进行债务重组。

(3)债务重组为企业管理层贪**败提供了条件

在重组的过程中,由于目前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从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到重组日组织实施都由经办人员一手操办,便将抵债资产变卖,用于一些不正当的开支,甚至债权人企业把原可以有希望收回的债权也按债务重组处理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发展甚至是我国的经济发展。

(4)债务重组成为粉饰报表的手段

许多企业钻法律的空隙,利用债务重组粉饰报表,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使报表使用者蒙受损失,不能准确的掌握企业的实际的经济状况,会导致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与债务重组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尚无建立一套完胜的规范企业重组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不少企业钻了空子,假借债务重组逃脱大量的债务。

四、完善我国债务重组的措施

(1)运用公允价值的同时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根据谨慎性原则,对于那些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可靠取得的非现金资产,以及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益,同时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现值计量。

(2)合理的确定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

由于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到外部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暂时性的经济效益低下或陷入财务困难,但其所处的行业是夕阳行业,前景比较好,有外力相助就可以摆脱困境,他们才是债务重组的对象。

(3)加强监管力度

债务人可以通过实施债务重组获得债务重组收益,也有可能进行利润操控,进而达到给报表使用者传递错误信息的目的,因此需要有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防止企业出于不正当目的而进行关联交易搞假重组。

(4)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加强会计监督

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对单位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在较大程度上可以使会计人员摆脱与所在单位的利益关系,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债务重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公正性。

(5)调整企业会计监管政策

目前,我国对证券市场中公司的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行为均有会计监管要求,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确定上市公司新股发行资格的唯一核心指标。因此,公司为了增发或配股往往通过操纵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或分母达到目的。从众多利润操纵的案例可以发现,操纵营业利润较难,而通过债务重组操纵非营业利润则很普遍。对此,应通过调整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政策,规避企业利润操纵。

五、债务重组的发展前景

我国进入资本市场以后,泡沫经济的成分与日俱增。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每一轮经济的调整,及产业结构的更新,大量债务便成为企业,金融机构乃至国家和地区的包袱,有人说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债务时代,随着债务的延伸和扩大。人们对债务的认识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于是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债务重组便成为一门新兴的行业,债务不再是包袱,也可以包装成商品进入资本市场,运用多种凡是讲债务进行重组,在债务中能找到财务和商机和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债务重组也逐渐盛行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海清.谈债务重组的界定,财务通讯1999(9)42-43;

[2]周艳.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债务重组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11);

[3]向荣欣.论公允价值在新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管理观察 2010(1);

[4]贺云龙.谈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J],会计之友2007(9):

关于债券市场的论文

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在市场上赢得广泛关注,对于深化债券市场改革、推动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利率市场化建设等均有积极意义,市场主体对此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这一交易方式推出后,截至9月底,债券远期交易累计成交60笔,金额亿元,成交较为清淡,这说明,目前金融市场形势下,国内机构仍无法借助远期交易获得投机、对冲或者套利的操作机会。尽管国内将逐步推出西方成熟市场的各种基本工具,但市场表现说明“引进”产品在国内仍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磨合以及被选择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思维模式下,金融市场的行为模式和交易方式。

一、债券市场金融工具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主要存在预发行,回购及逆回购、期权及期货、本息剥离工具等金融工具,这些工具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例如,债券发行前活跃的预发行交易能够提前度量市场需求,便于发行人、承销商对债券的定价;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帮助交易机构实现短期融资;债券的期货及期权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在流动性市场中建立分散化的对冲策略;本息剥离工具产生的零息债有助于实现现金流的重组,满足不同投资群体对不同现金流结构的需求。

近儿年,通过研究西方成熟市场运行状况,国内债券市场逐步引进了一些金融工具,目前已扩大到(质押式、买断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本息剥离工具、远期债、远期交易以及即将推出的预发行交易等工具。从市场表现看,质押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工具存在时间最长,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管理头寸的基本手段,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各交易品种中交易量排名第一,2004年交易量将近10万亿元。买断式回购与质押式回购类似,能够向市场参与者提供融资渠道,在国内债券市场基础券种较少、尚未建立连续拍卖发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2004年交易量仅为1200多亿元。由发行人主导开发的本息剥离工具,由于国内市场流动性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参与者的有效需求,交易稀少,国家开发银行也仅试探性地操作了一次。远期债主要为了解决国内资金供给与利率的季节性波动较大的问题,这一安排最早在财政部发行国债时启用。目前,市场资金较为宽松,人民银行在央行票据发行中使用这一制度,用以熨平公开市场操作对资金市场的冲击。而即将推出的债券预发行制度,能够帮助确立价格发现机制,缩短承销时的分销周期,减小承销商的资金占用。

二、远期交易手段及国内发展现状

远期交易是金融市场运用较为普遍的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与现货交易的根本区别在于延迟了标的交割时间。广义上的金融远期合同,包括远期利率协议、期货、互换和期权。在国内债券市场,远期交易在大概念上包括远期债、二级市场的远期交易和即将推出的预发行制度,而曾经出现的国债期货交易由于当时的监管及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被监管机构叫停后尚未恢复。

按照交易方式、场所的不同,远期金融合同可分为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种方式,其中,期货和期权这两种交易方式都已制度化、标准化,通常按照集中竞价方式分别在期货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安排上市交易;远期利率协议、互换通常在场外交易,在西方市场基本不属于期货交易法律所管辖的范围。在美国,债券远期交易的场外交易(柜台买卖)制度,源于1974年的商品交易法修正案(CommodityExchangeAct),这一规定通过将国债远期交易排除在期货交易的适用范围外,使远期交易得以在场外进行。而日本债券远期交易的制度化,是在1992年日本证券业协会实施债券远期交易规定后才开始的。在市场建设方面,国内远期交易基本与国际接轨,银行间市场的远期交易由人民银行监管,属于场外交易的组成部分。

在西方成熟债券市场中,远期交易作为一种必要和正常的交易机制存在着。一般来说,远期交易最主要的经济效益在于提供了避险手段,并为市场参与者增加了买卖时机的弹性;而市场主管机构、机构内控部门最关注的是市场中买空卖空的投机气氛是否太浓,且随着交割期限的延长,是否会增加价格波动引发的`市场风险、以及违约交割带来的信用风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为有效规避自身的买卖风险,交易双方都会审慎选择交易对象,并且定期重新审核机构间往来的授信额度,因而,对交易风险的控制必然会使远期交易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交易的代理也集中在几家大机构手中。

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在市场上赢得广泛关注,对于深化债券市场改革、推动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利率市场化建设等均有积极意义,市场主体对此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这一交易方式推出后,截至9月底,债券远期交易累计成交60笔,金额亿元,成交较为清淡,这说明,目前金融市场形势下,国内机构仍无法借助远期交易获得投机、对冲或者套利的操作机会。尽管国内将逐步推出西方成熟市场的各种基本工具,但市场表现说明“引进”产品在国内仍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磨合以及被选择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思维模式下,金融市场的行为模式和交易方式。

永煤债券违约事件案例研究论文

永煤控股“意外”爆雷后,多只煤企、城投、地方国企境内外债券发生持续暴跌,投资者对部分企业的信用质量产生质疑,永煤违约引发蝴蝶效应。01 暴跌近日,永煤控股违约后,一些煤企被牵连,旗下债券发生明显异动。其中,平煤股份发行的 “13平煤债”已经连续两日下跌,11月12日跌近8%报78元;冀中能源 “16冀中01”跌近6%报元;阳煤集团甚至取消了20亿公司债的发行。“13平煤债” 历史 趋势债券大跌后,平煤股份将紧急召开投资者会议,表示已经为本月末“18天安煤业MTN001”准备全额回售所需资金,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正常,现金流充足。除了波及煤企,永煤控股债务违约的影响还在向城投、国企等企业扩散,蝴蝶效应就此展开。11月12日,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和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美元债持续下挫,创出史上新低;除此之外其在岸市场债券价格也一路下跌,其中“19云投01”下跌约10%至89元,稍早一度触及82元的纪录最低。“19云投01” 历史 趋势 另外,本就处于舆论中心的紫光集团债券继续暴跌,其中“19紫光02”、“18紫光04”、“19紫光01”等均跌逾30%,盘中二次临停;同时清华控股公司债“16清控02”也盘中二次临停,跌超30%报40元;“16清控02”1上交所固收平台显示成交价39元。市场人士认为,如果风险事件不能有效缓解,弱资质地方国企的风险继续出清,投资人信心还会继续受到冲击。由于这些地方国企债券发行量很大,在市场上持仓机构较多,一旦市场投资机构形成一致的风险偏好预期,很有可能在卖出债券的过程中引起踩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已启动对永煤控股等相关机构的自律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若发现相关机构违反自律规则的,交易商协会将予以严格自律处分;如相关机构存在涉嫌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等违法行为的,交易商协会将移交相关部门进一步处理。02 2100亿债务压顶有人说,作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省级煤炭企业集团,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以下简称“豫能化集团”)能眼睁睁看着子公司永煤控股倒下见死不救?其实豫能化集团的债务情况更糟糕。据官网介绍,豫能化集团是一家国有独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产业主要涉及能源、高端化工、现代物贸、金融服务、智能制造和合金新材料等。豫能化集团拥有大有能源()和九天化工(新加坡上市)两家上市公司,以及一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濮阳绿宇泡绵。豫能化集团官网 近年来,受煤化工板块盈利能力下降影响,豫能化集团经营性业务利润亏损大增,其利润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2019年及今年前三季度,豫能化集团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亿和亿元,亏损严重且未分配利润持续为负。盈利能力 截至今年三季末,豫能化集团总资产为亿元,总负债亿元,净资产亿元,资产负债率。近年来,豫能化集团的财务杠杆一直维持在很高水平,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债务风险较高。 财务杠杆水平 分析债务结构发现,豫能化集团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总负债的75%,债务结构不合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流动负债高企,豫能化集团的流动资产一直无法覆盖前者,其最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和,短债偿债能力指标持续恶化。 截至今年三季末,豫能化集团流动负债有亿元,主要为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其一年内到期的短期负债有亿元,短期有息负债合计亿元。相较于短期债务,豫能化集团的流动性异常紧张,目前其账上货币资金有亿元,不能覆盖短期负债,现金短债比为,短期偿债风险巨大。在备用资金方面,截至今年3月末,豫能化集团银行授信总额为2253亿元,未使用授信额度为超千亿,看似财务弹性良好。银行授信情况 除此之外,豫能化集团还有非流动负债亿元,主要为应付债券和长期借款,其长期有息负债合计超400亿元。在存续债券方面,目前豫能化集团共存续21只债券,规模达亿元,其2021年需要兑付和回售的债券规模超200亿,面临很大债券集中到期压力。存续债券到期分布 整体来看,豫能化集团刚性债务有亿元,以短期有息负债为主,带息负债比为75%。 有息负债高企,豫能化集团每年财务费用支出惊人,2018年至今其财务费用分别为亿、亿以及亿元,对利润形成严重侵蚀。在偿债资金方面,豫能化集团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其融资渠道较为多元,除了发债和借款,还通过租赁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股权融资、股权质押以及信托等方式融资。尽管融资渠道多元,但豫能化集团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常年为净流出状态,说明其外部融资环境已恶化。筹资性现金流 作为河南省最大省级煤炭集团,豫能化集团在资源获取、剥离企业办 社会 以及协调金融机构实施债转股等方面得到了省政府大力支持。2017年以来,豫能化集团与多家金融机构签署了大规模债转股协议,已累计落地170亿元,并且其债转股资金期限多为3~7年,较大程度缓解了资金压力。总得来看,豫能化集团无论从债务负担、财务杠杆水平以及流动性压力方面看,均超过子公司永煤控股,并且受永煤债务违约影响,其已被评级公司断崖式下调评级至BB,外部融资环境急剧恶化,进一步削弱流动性。03 千亿债务违约2018年以来,在金融和政府债务严监管下,外部融资环境发生变化,前期大量融资,激进扩张的企业债务到期、资金周转困难,爆发债券集中违约的现象严重。今年以来,我国信用债市场已发生119只债券违约事件,违约规模合计亿元,虽违约债券数量较去年下降不少,但违约规模却相当。 历年违约分布 从债券违约行业来看,综合行业依然遥遥领先,今年该行业有48只债券违约,规模546亿元,占据了半壁江山。受市场风险偏好下降、规避情绪加重的影响,民企特别是中小民企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因此在集中违约周期中民企占大多数。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还出现AAA高评级、千亿资产规模国企违约事件,比如华晨控股和永煤控股,其所处行业均处不景气周期。 从单只违约规模看,天房集团的“15天房PPN001”违约规模达亿,为最大单只违约规模债券,其他违约规模超过30亿的债券有5只。和以往相比,2020年房企债务压力不小,“三道红线”压顶再融资受限,今年违约债券中有5家房企,涉及12只债券。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在疫情影响下,企业经营受到重创,债务违约有加速趋势。一些看似“大而不倒”的企业竟然快速扑倒,甚至有“逃废债”的嫌疑,那些倒下的巨头将在债务重组的漫长过程中艰难化债。

虽然违约债券可以获得展期,但这只是为避免交叉违约和信用塌方争取时间。豫能化集团仍需在断臂改革与债务违约之间进行一场自救“赛跑”。 如果将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煤控股)比作一只蝴蝶,那么公司债券在11月10日违约所引发的效应,对300公里以外的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豫能化集团)来说,可能将是一场风暴。 从二者关系上看,豫能化集团持有永煤控股股份,永煤控股也是豫能化集团的核心骨干企业。如今,永煤控股债券违约,直接波及豫能化集团,后者信用等级由AAA被降至BB,其存续期债券陷入交叉违约风险。 作为河南省最大国企,豫能化集团能眼睁睁看着永煤控股违约而“见死不救”?事实上,在8月份为永煤控股偿还10亿元债务后,超500亿元短期债务压顶的豫能化集团,可能已没有条件继续慷慨解囊。 永煤“求援未果”:豫能化超500亿短债压顶 实质违约10余天后,在主承销商光大银行、中原银行的召集下,“20永煤SCP003”持有人会议于11月23日连夜召开。作为发行人的永煤控股,并没有再次等来豫能化集团的援助。 事实上,在23日晚间的“20永煤SCP003”2020年度第一次持有人会议上,讨论和通过的内容也主要是“关于同意发行人先行兑付50%本金,剩余本金展期270天,展期期间利率保持不变,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并豁免本期债券违约的议案”,并没有提及和豫能化集团有关的内容。 “我们当然希望(豫能化)集团能够有一定动作。”上述永煤控股人士坦言。事实上,就在3个月前,豫能化集团还曾通过发债方式,为永煤控股提供了偿还“2020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以下简称20永煤SCP001)的兑付资金。 在“20永煤SCP001”即将到期之前,豫能化集团在8月14日公布的《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显示,本期中期票据发行拟募集资金10亿元,所募集资金拟全部用于偿还子公司债务融资工具。而这个需要偿还的子公司债务融资工具,就是永煤控股“20永煤SCP001”。 对于为何由豫能化集团发债代偿,永煤集团并未说明。不过,对于身为一家国有独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乃至河南省最大国企的豫能化集团来说,永煤控股确实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永煤控股在发债资料中提到,公司作为豫能化集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为豫能化集团的第一大子公司,截至2020年6月末,永煤控股总资产占豫能化集团总资产比例超过50%。 在“20永煤SCP003”于11月10日到期之前,因流动资金紧张,永煤控股未能按期筹措足额兑付资金。没有继续向核心子公司施以援手的豫能化集团,也因永煤控股的违约受到波及——信用等级由AAA被降至BB,其存续期债券也陷入交叉违约的风险之中。 “他们的资金情况我不掌握,但到期的债务也比较集中。”上述永煤控股人士透露。事实上,和永煤控股一样债务沉重的豫能化集团,可能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豫能化集团的2020年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共有货币资金亿元,而流动负债为亿元,主要为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其中短期借款为亿元。 据中金公司统计,永煤控股、豫能化存续债券体量接近500亿元,而且母子公司全部公募债券合计265亿元均设置了交叉保护条款。其中,永煤共15只150亿元,豫能化共10只债券115亿元。 “如果确认交叉违约,可能导致企业短期集中兑付压力进一步加大。”中金公司称。 与此同时,作为永煤控股的控股股东,豫能化集团还从永煤控股拆借了大笔资金。上海清算所网站10月16日披露的《永城煤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度第六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永煤控股其他应收款(不含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为亿元,主要为与豫能化集团及其下属单位之间的往来款,资金拆借规模较大。 虚胖的“世界500强”:利润主要来自投资收益 从目前来看,在核心子公司爆雷问题上,未及时“施救”的豫能化集团,或许也有自己的顾虑。 身在伊犁的宁凯(化名),对于河南本部的消息了解并不多。但作为豫能化集团二级子公司永宁煤化的一个部门负责人,对集团层面的财务困难,多少还是有所耳闻。 这种困难,甚至影响到职工工资的发放。“前一段资金情况紧张一点,七八月份以后开始逐步正常。”11月中旬,宁凯表示,“今年五六月份,集团公司有一批贷款到期,造成公司资金链紧张,并影响(了)五六月份工资的发放”。 目前来看,虽然渡过了年中的偿贷关口,但身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省级煤炭企业集团,豫能化集团的债务压力并未见明显改善。上海清算所披露的资料显示,截至今年三季末,豫能化集团总资产为亿元,总负债为亿元,净资产为亿元,资产负债率达。 从财务状况看,豫能化集团的高负债率,已成为近年来的常态。公司2020年度第三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显示,豫能化集团近三年(2017~2019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和。 对于负债率高企的原因,豫能化集团方面提到:近年来由于发行人(即豫能化集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以及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引起发行人的借款规模呈上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发行人整体的资产负债率。 如今,对豫能化集团来说,高负债率已是其在发债中必提的一个风险因素。其在最近一次发债中提到:未来,随着发行人的业务开展带来的资本支出,发行人的资金压力将进一步扩大,如果发行人的资产负债率不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发行人将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豫能化集团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12月,豫能化集团员工数为万人,拥有煤炭产能8000多万吨、化工产品产能合计1000万吨,拥有大有能源等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集团位居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第484位、中国500强企业第119位、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第7位、中国煤炭企业50强第11位。 然而,这家外表光鲜的公司,其盈利靠的并不是规模庞大的产业。发债文件显示,近年来,受煤化工板块盈利能力下降影响,豫能化集团经营性业务利润亏损大增,其利润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 财务数据显示,2017~2019年及今年前三季度,豫能化集团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和亿元,亏损几乎呈现逐年增大趋势。 豫能化在发债时提及:煤炭业务是发行人业务板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周期景气度波动等不利因素有可能影响发行人业务盈利能力,发行人面临归母净利润持续为负的风险。 从目前情况看,盈利不见好转的同时,这家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却在持续恶化。 2020年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截至三季度末,豫能化集团的流动负债为亿元,占总负债的。在一位财会人士看来,这种债务结构并不合理,流动负债越高,代表企业短期内需要偿还的负债就越多,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资金压力也越大。 由于流动负债高企,豫能化集团的流动资产一直无法覆盖流动负债,其最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和,短债偿债能力指标持续恶化。 此外,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豫能化集团还有非流动负债亿元,主要为应付债券和长期借款,其长期有息负债合计超400亿元。有息负债高企,也让豫能化集团每年的财务费用支出惊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其财务费用分别为亿元、亿元及亿元,对公司利润形成严重侵蚀。 此外,在偿债资金方面,豫能化集团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其融资渠道较为多元,除了发债和借款,还通过租赁融资、应收账款融资、股权融资、股权质押以及信托等方式融资。 不过,在一位不愿具名的注册会计师看来,尽管融资渠道多元,但豫能化集团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常年为净流出状态,说明其外部融资环境已恶化。受永煤控股债券违约影响,其债券评级已被评级公司断崖式下调至BB,更可谓雪上加霜。 煤化工“失血点”:700亿资产持续亏损 年关临近,按照永煤控股内部人士的说法,即便工资已经拖欠数月,但他们的当务之急,已经放在了“全力保债券”。事实上,在永煤控股深陷债务沉疴之际,与其在财务上深度捆绑的母公司豫能化集团,显然早已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企业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企业,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早在今年3月24日,豫能化集团召开化工板块亏损源治理动员视频会,豫能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银志在讲话中指出,三年内仍然不能实现扭亏的,就要毫不犹豫关闭退出、挂牌出让,彻底从根源上止住“失血点”。 公司官网信息显示,豫能化集团是经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分别于2008年12月、2013年9月经过两次战略重组成立的一家国有独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主要涉及能源、高端化工、现代物贸、金融服务、智能制造和合金新材料等产业。 结合豫能化集团披露的相关发债信息,刘银志所指的“出血点”,就包括化工板块。本月初,《河南商报》引用一位河南能源(即豫能化集团)改革小组成员表述称,“河南能源(即豫能化集团)煤化工板块700多亿的资产,一直在亏损。” 然而,长期以来,化工板块每年产生的巨额亏损,已严重拖累豫能化的业绩。在8月份的一份发债文件中,豫能化集团提到,煤炭行业周期性较强,公司煤炭板块获利能力仍具备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同时公司另一重要板块化工板块持续亏损,2019年,化工板块毛利润为亿元,2020年一季度化工板块毛利润为亿元,存在最近一期营业利润、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的风险。 与此同时,豫能化集团近三年一期(2017~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和万元。 简单对比两组数据不难看出,化工板块显然已是决定豫能化集团整体盈利与否的关键因素。 发债文件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近三年及2020年一季度,豫能化集团化工产业分别实现收入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毛利率分别为、、和,毛利率水平较低,盈利能力较弱。 对于煤化工业务,豫能化集团也顾虑重重,其在8月份的一份募集说明书中提到:煤化工业务上游为煤炭生产行业,下游为钢铁、化工等行业,上游煤炭作为资源性产品,受供给侧改革影响价格呈回升趋势,成本增加,下游受宏观调控及市场竞争等影响,销售价格压力较大,公司的煤化工业务存在着盈利较弱的风险。 政府注资150亿之后:豫能化集团能否断臂求生? “毕竟那么大企业,整个集团也接近20万人,资金紧张应该只是暂时的。”虽然远在新疆,但在宁凯看来,类似于5、6月份债务集中到期,豫能化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 不过,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不如大刀阔斧的改革有效。从目前的信息来看,豫能化集团也确实正在酝酿一场整体改革。 来自权威渠道的信息显示,今年9月底,河南省副省长王新伟牵头成立的债务化解小组已进驻豫能化集团。 从各方的信息来看,豫能化集团的改革,首先放在了剥离化工资产上。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河南省最大的工业企业,豫能化集团化工板块有35家主要化工企业、94套化工装置、18个种类的产品,产能近1000万吨,占河南省化工产业四分之三。2019年,豫能化集团位居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第7位,非央企的第2位。 《河南商报》报道显示,豫能化集团上马化工板块,初衷是实现多元化的业务价值,但是由于主要产品是甲醇等基础化工原料,化工40%是和房地产联系到一起,受房地产市场影响大。其次,当豫能化集团入场时,基础化工原料已经供应过剩,后续更是不断有企业布局。 豫能化集团于2017年成立了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工新材料公司),豫能化集团将旗下所有化工企业打包纳入该公司。启信宝显示,该公司控股化工企业14家,并对53家企业拥有实际控制权。 豫能化集团11月2日在上海清算所发布的公告显示,化工板块的剥离具体为:化工新材料公司的股权将被分为4个25%,分别剥离至鹤壁市政府、永城市政府、濮阳市政府和河南装备投资集团。 几乎同时,作为豫能化集团的核心子公司,永煤控股旗下的化工资产,也在划入化工新材料公司后被一并划出。 11月2号,永煤控股发布了资产无偿划转事项的公告。从公告来看,除了将已持有的中原银行全部股份划出外,永煤控股主要将旗下亏损较大的煤化工公司剥离至豫能化集团旗下的化工新材料公司。 从股权关系来看,除了中原银行,其他划出的煤化工公司均为永煤控股并表的一级子公司;从划出标的的经营情况来看,龙宇煤化工、永银化工均为资不抵债企业,净利润为负,对永煤控股的盈利造成较大的侵蚀。 根据豫能化集团2019年12月31日的审计报告,无偿划出报表的资产合计涉及的总资产为亿元,占集团2019年度合并报表总资产的;无偿划转资产2019年实现净利润亿元,占集团2019年度合并利润表净利润的。 在多位债券和资本市场人士看来,近期豫能化集团和永煤控股的资产剥离、政府增资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改变,这些都说明公司已经开始了自救之路,且河南省的支持相继落地,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全力保住债券不进一步违约,进而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 然而,“造血”能力的恢复又谈何容易。在对化工资产进行剥离之际,豫能化集团所依赖的煤炭业务,当前并非处于景气周期。中诚信在评级报告中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煤炭下游主要行业开工率不足,煤炭市场价格整体呈下行态势,将对煤炭企业盈利能力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永煤控股债券违约事件还在继续发酵。永煤控股24日晚间披露,违约债券“20永煤SCP003”获得展期。但前一日(11月23日),“20永煤SCP004”、“20永煤SCP007”均未能按期足额兑付,再次触发了存续债券的交叉保护条款。

特约 | 黄湘源

资本市场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视为圣经,但在公司治理上,却总有人无视“护城河”的概念,近期发生在华晨 汽车 等一系列上市公司的案例,必须引起人们的深思。

债务违约是“护城河”消失的必然表现

巴菲特曾在一封致伯克希尔股东的信中指出:“一家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企业,必须拥有一条能够持久不衰的‘护城河’,从而保护企业享有很高的投入资本收益率”。“我们一直在寻找那些拥有坚固‘护城河’的城堡”。虽然巴菲特并没有提出多么高深和奥妙的理论体系,但“护城河”三个字已明确说明,企业享有高投资收益,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的一定是基于产品特性、销售能力的品牌优势以及保障企业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经营机制和基础管理。很多企业就像转瞬即逝的烟火,最终在市场竞争中烟消云散,华晨即是如此。华晨自家经营的品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在长期举债度日而没有一项根本性改革措施可以实施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与宝马合作的“华晨宝马”相关产品赚的微薄的利润。曾经以2020年前成为第一个进入世界500强的卓越 汽车 集团为阶段性目标的华晨,最终以积累高达65亿元的债务违约无力偿还而宣告了破产。

华晨 汽车 等债券的相继违约,一方面正如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所指出的那样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相关企业“护城河”消失的必然表现。永煤控股债券违约之前一直在向资本市场和投资者释放公司资质良好的信号,同时相关资信机构也给出了AAA的评级,认为其违约风险极低,直到债务爆雷那一刻,人们才知道看上去一点也不差的财报,实际竟然布满了地雷。永煤控股的业务构成中煤炭约占50%,所贡献的利润接近90%,约40%的毛利率在行业中也属中上等水平。但除此之外的非煤业务则不仅占比较高,盈利能力也弱不堪言,其中化工业务的毛利率自2018年的约20%已跌至仅2%的水平。受此拖累,公司归母利润在2018年便出现了亏损,2019年亏损扩大到亿元,今年一季度又亏损了亿元。此外,除下属亏损的化工子公司占用资金外,永煤控股相当一部分资金还被母公司豫能化内部关联方所占用,但对于这些被占用资金的去向和用处,豫能化和永煤控股却均未能作出具体的说明。

上市公司“护城河”的建设要不断加强

注册制推进步伐加快,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这与巴菲特在“护城河”理论中作为衡量投资终极目标所提出的“投入资本收益率”概念也是一致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像华晨和永煤控股一样的企业,无论是发行和增发新股还是不断发行债券,无不是为了圈钱而为。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在下决心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同时,之所以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当成当前的一项重中之重的中心任务来抓,就是因为上市公司如果没有靠得住的“护城河”,直接融资所得非但有可能因用非其所而达不到支持创新发展做大做强企业的目标,相反,如果融得越多,反而越是有可能被用到盲目扩张、违规理财,甚至大股东侵吞占用或者减持套现上去,如此一来造成资金严重浪费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从一时的辉煌走向破产没落的可能性。类似华晨、永煤控股的雷,与其说是在他们为了盲目扩张而扩大融资的时候所埋下的,不如说早在企业的“护城河”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和融资扩张欲望膨胀速度的时候就已经给埋下了。资不抵债不过只是引爆地雷 信管 的导火索罢了。

无论从更好地发挥直接融资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还是从消除企业资不抵债的风险隐患出发,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都没有过时,也不可能过时。在当前贯彻落实金融委提出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战略部署的过程中,结合对华晨和永煤控股所发生债券违约事件的反思,对巴菲特“护城河”理论作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上市公司治理实践的领悟,无疑比什么都重要。资本市场发展根本的出路在改革,而改革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从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出发,全面推进注册制,促进IPO常态化和退市制度落实,并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加强上市公司“护城河”建设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投入资本收益率”的不断提高。这并不是空话,也不是套话,而是对于上市公司无比重要且迫切的现实需求。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债券违约论文属于什么研究方向

比较简单。偿债能力通常从短期偿债以及长期偿债能力来分析。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周转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清算价值比率。利息支付倍数。除此之外,选题的基本要求是近几年的公司,因此这类公司必须近几年的数据存在问题。很多同学在论文写到一半发现数据没有办法获得,或者近几年的数据没有问题导致论文重写也屡见不鲜。个人建议写偿债能力比较突出的企业,其实很多企业都可以去写。比如我之前帮助很多小伙伴找了很多偿债能力有问题的企业。

属于一级文献,一级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

债券违约预警模型概况研究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规避银行风险不到位

健全的银行内控机制能够有效的对银行风险进行规避,在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金融事件中,都体现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存在问题,造成重大损失。建立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是银行发展的关键。大部分银行有针对自身发展特点的内控规章制度,但是这种机制在不合理的激励约束下,在支行行长的权利过大,造成相应的监督机制不能够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在电子化控制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造成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效果,阻碍了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②。

(二)经营管理的方法落后,无法满足业务需求

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影响下也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是没有很好的进行落实,很多银行都是吸收更多的存款,却忽视了成本,这与外国银行追求效益的目标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种经营管理的落后,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并不健全,使得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分业模式对商业银行造成限制

为了降低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了分页的经营模式,但是这种方式却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这种分页的经营模式,使我国商业银行难以满足企业所需的国际水平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服务,使一些企业选用外国的银行作为自己的支持后盾。

(四)员工的专业水平不高,易造成风险

银行的许多工作人员只是单纯的完成数字任务,认为只要完成了任务就能够保证银行发展。忽略了员工素质对整体的发展提高作用。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适合银行发展的内控体制

在经营管理的改革中,建立健全内控体系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支行行长的权利要进行适当的控制,行长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盲目行使权利。要强化支行的内控体制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使支行的内控逐渐的科学化。

(二)改变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因此要在这一目标的趋势下,不断地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加强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进行精细的分工,对银行上下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经营管理理念,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改变经营管理模式还要积极吸收国外的有利经验为自己所用,并且不断地进行创新③。

(三)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于员工的岗位特点,进行系统、针对的培训,对于员工的工作银行要进行明确划分,使银行的岗位得到具体的落实,并且岗位责任有人可寻,对员工要进行奖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机制,使员工意识到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性,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做到用员工之所长,谋银行之发展。

三、结语

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能力较弱,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对于一些金融风险起到规避的作用,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在银行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深入。论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对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论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商业银行目前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上的问题,结合大数据应用,从精准营销、客户关系管理、风险控制和用户信用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大数据;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1.商业银行业大数据应用的特点

2017年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分别在《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商业银行要引入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银行业务创新,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大数据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在银行业运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

数据容量大。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业务开展,使得银行业“天然”拥有海量数据,商业银行的主要数据是围绕柜面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等产生结构化数据。商业银行推出的电子金融服务系统,使得一些非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开始产生,包括指纹和人脸识别等。数据结构复杂,移动互联的发展促使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爆发式增长。数据资产化,利用价值大。商业银行在稳健经营中对数据的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利用好银行已有的海量数据,应用在客户识别、风险识别和产品营销等不同场景下,更好地实现数据资产的增值。

2.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SWOT分析

拥有的优势(Strength)

成本控制优势。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商业银行能够实现现有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大大降低了物理网点的工作人员数量,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随着云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技术的成熟,云计算系统中的数据均保存在“云”端,减少关于IT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成本。

营销效率优势。商业银行通过本身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客户进行静态特征、行为特征、倾向预测三个层次的刻画,构建客户体系,进行营销活动的精确推送。通过分析客户上下游相互关系,了解客户间业务等往来情况,发掘新的潜在客户,确定交叉销售目标,提高了客户服务效率及营销精准度。

风险管理优势。银行在传统风险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为大数据挖掘、传输、存储与安全应用提供了相对成熟的基础环境。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风控工具应用到风险控制工作,提升风险控制效率和精准度。

存在的劣势(Weakness)

业务同质化。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业务是贷款业务,少有针对客户需求设计开发的特色产品。因此,大数据的应用范围可以深入其他能够盈利的业务,如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利用大数据优势,找准银行的自身业务定位,打造差异化的竞争模式。

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各家商业银行均拥有自己的系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几乎不存在分享机制,导致大数据基础建设效率低、数据利用率低、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各银行只能描绘客户在本行的交易画像,不能展示出客户的金融全貌。

拥有的机会(Opportunity)

强化优势。商业银行传统所具备的安全、稳定、诚信等优势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进一步巩固强化。在风险管理中进一步利用大数据,提高银行自身的安全性。在营销方面,不断完善客户画像,了解客户真实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成本控制方面,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力成本、设备成本和运营成本也将不断降低[2]。

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大数据时代,银行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核心需求,利用大数据建立数据模型,为其定制专属于消费者自己的金融产品,提升用户的体验满意度。

面临的威胁(Threat)

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加剧。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资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支付便捷、普惠性等特点。互联网企业加快布局金融业,对整个银行业的核心业务产生冲击,挤占了原本属于传统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数据的安全性问题。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量的大幅增加导致了数据的严重失真,大量无序低效的无用信息混进数据库形成垃圾数据,增加信息误读的风险。其次,商业银行运用云平台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一是网络系统与存储中心可能存在漏洞引起技术安全风险;二是海量客户信息与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风险。

3.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优化策略

精准营销

大数据应用更强调相关关系释放出的潜在价值。商业银行拥有海量数据,可利用聚类分析,挖掘出更多数据中含有的潜在特性,帮助商业银行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大数据挖掘中的关联分析相关关系,发掘新的潜在客户,确定交叉销售目标。大数据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挖掘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和定制化价格。根据对海量数据的分析预测,建立相应策略模型,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特征,实现创新式的营销、无缝多渠道的销售、个性化的服务[3]。

客户关系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客户管理十分重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脱媒现象加速,碎片化金融产品抓住了市场需求,提供差异化产品的同时也剥夺了银行的客户资源。因此,运用大数据挖掘方法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精确的客户关系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与其他行业或大数据公司形成合作关系,以获取客户出行、交易习惯等数据,进行客户信用评分,当客户提出需求时,商业银行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判断。商业银行还可利用大数据更精准地预测客户流失概率,并对相应超过客户流失概率阈值的客户实行定制化客户挽留措施[4]。

风险控制

银行业作为高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控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扩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数据源并处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各类数据,构建大数据风险管控平台,全面收集客户的数据。注重内外部数据的融合,整合银行内部积累的金融信息,同时,获取外部数据或公共信息等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建立风险管控模型,可以借鉴国内外同业的做法,设计符合实际要求的模型,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训练,输入实际的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合理地改进模型的配置参数,提高模型的准确度[5]。

信用管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商业银行要构建人工和数据相结合的模式,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集合内外信息资源,形成覆盖所有机构、所有客户、所有产品的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控制网络,提高信用风险预警水平。利用大数据,实现贷款业务的贷前、贷中和贷后全过程管理。强化贷前风险识别,在客户审批阶段,依托行内信用数据库、评级系统及反欺诈平台,提前对客户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进行精准判断;强化贷中审批自主化,大数据信贷审批系统以风控评分卡模型的自动审核为主,加以人工审核进行辅助的模式;强化贷后风险监测,商业银行要建立信贷投放、资产质量等多维度的信用风险日常监测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韩雪峰,朱青,马文捷.商业银行应用大数据的安全风险防范研究[J].江苏商论,2017(11):88-92.

【2】齐贵柱,齐苑博.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研究[J].财经界,2019,500(01):128-129.

【3】屈波,王玉晨,杨运森.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研究--基于SWOT分析方法[J].西部金融,2015(1):41-45.

【4】严文枢.关于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的思考和探析[J].福建电脑,2014(7):68-69.

【5】信怀义.商业银行大数据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16(8):26-28.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机遇中,我国各行各业得以迅猛发展,其中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举世瞩目,取得了许多长足的进步。但是,机遇与挑战通常是并存的,在银行业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之间的角逐也逐渐激烈起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风险与不足,与此相关的经营管理体制也未能及时的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若是想在如此激烈的角逐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对其管理中存在或者潜在的风险加以预测并且进行防范。本论文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一些成功经验,提出对风险的预测以及防范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风险 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银行出现的不良贷款率较高

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风险种类十分多,但是主要对银行经营造成影响的是银行资产的质量风险。而对于资产的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贷款的质量,许多银行存在的风险大多是由不良贷款引发的。依据近过去几年的数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于国外的主要商业银行还是偏高的,因此得出不良贷款率仍旧是造成我国银行资产质量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不同种类企业的还贷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存在一定难度,这给银行贷款的发放与回收带来困难。对于部分经营能力较强、企业规模大并且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这部分企业绝大多数已经具备上市的资格,在相关行业中具有稳定地位。因此,在商业银行放贷中十分抢手,银行也十分愿意向其发放贷款。但是,相对的一些企业经济效益并不是十分理想,对于银行的贷款不能及时返还,造成银行信贷资金的危机,使其流动性受到限制。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速的下降,大量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

(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

在银行经营管理风险中,员工是主要的操作人员。但是,由于不少员工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水平不足,也成为影响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员工的总体水平是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但是我国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更有甚者,有部分员工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利用个人的职位谋取或者侵犯银行利益,在进行工作的同时,出现了挪用公款、贪污等违法行为,对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其次,就是银行员工的个人工作水平以及经验不足,对经营管理岗位的需求无法满足,缺少长远发展的眼光,不能应对随时出现的风险,成为阻碍银行发展的因素。

(三)个人信用系统的不完善

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个人信用系统的不完善。银行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信贷,为了能够让个人信贷能够及时的返还,银行一般是要对贷款人的个人信用进行审查,对于一些没有良好的个人信誉的客户,将不会同意其贷款要求。但是,从银行业务对于个人信用的审查流程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个人信用审查的不严格以及相关的贷款信用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如今信用系统中涉及贷款人的各种信息以及身份证明并不能对贷款人的信用情况进行真实有效的反映。个人信用系统的不完善以至于出现对贷款人的可支配资金、可抵押的资产或是其收入情况不能全面掌握,或是贷款人出现一些伪造信息的情况。个人信用系统的不完善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银行的贷款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及时的收回,从而对整体运转系统造成影响。

二、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防范策略

(一)资产配置进行优化,降低不良贷款率

对资产配置进行优化,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这不仅能降低银行风险爆发的概率,还会银行业务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首先,要提高资产的质量,就要对资本的运作水平进行提高。要对银行业务中长期贷款进行科学的设置,使银行的流动性得以保障。其次,对金融科技的创新能力进行强化,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贷款过程中,收集、分析各类数据,使银行能够精确的了解贷款过程中各种信息,使不良贷款率降低。最后,对于出现的不良贷款采取相应的手段,对其进行约束,并且对审款、放款、贷款等流程进行严格把控,增强信用贷款的管理,推进银行经营的进步以及银行业务的发展。

(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员工的综合素质与银行能否顺利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根据这一实际状况,银行应当对员工的综合素质引起重视,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建成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第一,在招聘中进行严格要求,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严格的考察与测评,既要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考评,还要对其职业道德素质以及道德水平进行测评,使其能够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以及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其能动性,积极的承担自己的责任。第二,对银行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提供外出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使其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不断的积累先进经验。第三,在金融市场风云变幻中,银行也必将随之变动。因此,要求员工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的行情,通过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开拓自己的眼界,提高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度。第四,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考评,严格对其行为进行把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进步。

(三)建立健全信用系统

建立健全信用系统对推进银行经营管理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是信贷业务能否良好展开的必要保障。在贷款业务的进程中,信用系统能否建立健全对贷款人的信用审查部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银行在信贷业务中要完善信用审查环节,对其工作流程严格把关,对贷款人信息进行精确严格的问询,保证其信息的准确性。第二,在建立健全信用系统的过程中,要求银行员工在工作时,要对贷款人的信息填写进行具体的指导,并且明确的对其进行提示,要求其填写关于信用贷款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其可抵押资产、收入来源、总体资金以及贷款资金的用途等详细信息。第三,对于贷款人填写的信息,银行后期应该进行仔细核查,并定期对其进行追踪,使信用系统的健全得以保障,从而降低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带动我国银行发展的同时,我国银行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下,银行的经营管理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风险。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的存在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银行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对已出现的或是潜在的风险采取解决措施或是提前预测,有效的规避风险。只有提高对风险认识的敏感度,才能对出现的风险坦然面对,继而能够使银行能够顺利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关于债券市场的论文

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在市场上赢得广泛关注,对于深化债券市场改革、推动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利率市场化建设等均有积极意义,市场主体对此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这一交易方式推出后,截至9月底,债券远期交易累计成交60笔,金额亿元,成交较为清淡,这说明,目前金融市场形势下,国内机构仍无法借助远期交易获得投机、对冲或者套利的操作机会。尽管国内将逐步推出西方成熟市场的各种基本工具,但市场表现说明“引进”产品在国内仍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磨合以及被选择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思维模式下,金融市场的行为模式和交易方式。

一、债券市场金融工具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主要存在预发行,回购及逆回购、期权及期货、本息剥离工具等金融工具,这些工具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例如,债券发行前活跃的预发行交易能够提前度量市场需求,便于发行人、承销商对债券的定价;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帮助交易机构实现短期融资;债券的期货及期权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在流动性市场中建立分散化的对冲策略;本息剥离工具产生的零息债有助于实现现金流的重组,满足不同投资群体对不同现金流结构的需求。

近儿年,通过研究西方成熟市场运行状况,国内债券市场逐步引进了一些金融工具,目前已扩大到(质押式、买断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本息剥离工具、远期债、远期交易以及即将推出的预发行交易等工具。从市场表现看,质押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工具存在时间最长,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管理头寸的基本手段,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各交易品种中交易量排名第一,2004年交易量将近10万亿元。买断式回购与质押式回购类似,能够向市场参与者提供融资渠道,在国内债券市场基础券种较少、尚未建立连续拍卖发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2004年交易量仅为1200多亿元。由发行人主导开发的本息剥离工具,由于国内市场流动性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参与者的有效需求,交易稀少,国家开发银行也仅试探性地操作了一次。远期债主要为了解决国内资金供给与利率的季节性波动较大的问题,这一安排最早在财政部发行国债时启用。目前,市场资金较为宽松,人民银行在央行票据发行中使用这一制度,用以熨平公开市场操作对资金市场的冲击。而即将推出的债券预发行制度,能够帮助确立价格发现机制,缩短承销时的分销周期,减小承销商的资金占用。

二、远期交易手段及国内发展现状

远期交易是金融市场运用较为普遍的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与现货交易的根本区别在于延迟了标的交割时间。广义上的金融远期合同,包括远期利率协议、期货、互换和期权。在国内债券市场,远期交易在大概念上包括远期债、二级市场的远期交易和即将推出的预发行制度,而曾经出现的国债期货交易由于当时的监管及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被监管机构叫停后尚未恢复。

按照交易方式、场所的不同,远期金融合同可分为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种方式,其中,期货和期权这两种交易方式都已制度化、标准化,通常按照集中竞价方式分别在期货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安排上市交易;远期利率协议、互换通常在场外交易,在西方市场基本不属于期货交易法律所管辖的范围。在美国,债券远期交易的场外交易(柜台买卖)制度,源于1974年的商品交易法修正案(CommodityExchangeAct),这一规定通过将国债远期交易排除在期货交易的适用范围外,使远期交易得以在场外进行。而日本债券远期交易的制度化,是在1992年日本证券业协会实施债券远期交易规定后才开始的。在市场建设方面,国内远期交易基本与国际接轨,银行间市场的远期交易由人民银行监管,属于场外交易的组成部分。

在西方成熟债券市场中,远期交易作为一种必要和正常的交易机制存在着。一般来说,远期交易最主要的经济效益在于提供了避险手段,并为市场参与者增加了买卖时机的弹性;而市场主管机构、机构内控部门最关注的是市场中买空卖空的投机气氛是否太浓,且随着交割期限的延长,是否会增加价格波动引发的`市场风险、以及违约交割带来的信用风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为有效规避自身的买卖风险,交易双方都会审慎选择交易对象,并且定期重新审核机构间往来的授信额度,因而,对交易风险的控制必然会使远期交易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交易的代理也集中在几家大机构手中。

债券远期交易的推出,在市场上赢得广泛关注,对于深化债券市场改革、推动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利率市场化建设等均有积极意义,市场主体对此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这一交易方式推出后,截至9月底,债券远期交易累计成交60笔,金额亿元,成交较为清淡,这说明,目前金融市场形势下,国内机构仍无法借助远期交易获得投机、对冲或者套利的操作机会。尽管国内将逐步推出西方成熟市场的各种基本工具,但市场表现说明“引进”产品在国内仍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磨合以及被选择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思维模式下,金融市场的行为模式和交易方式。

1、利率风险。利率是影响债券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利率提高时,债券的价格就降低,此时便存在风险。债券剩余期限越长,利率风险越大。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差的债券使得投资者在短期内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卖掉债券,从而遭受降低损失或丧失新的投资机会。3、信用风险,是指发行债券的公司不能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或偿还本金,而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损失。4、再投资风险。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会有再投资风险。例如,长期债券利率为14%,短期债券利率13%,为减少利率风险而购买短期债券。但在短期债券到期收回现金时,如果利率降低到10%,就不容易找到高于10%的投资机会,还不如当期投资于长期债券,仍可以获得14%的收益,归根到底,再投资风险还是一个利率风险问题。5、回收性风险,具体到有回收性条款的债券,因为它常常有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常常是市场利率下降、投资者按券面上的名义利率收取实际增额利息的时候,一块好饽饽时常都有收回的可能,我们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就会遭受损失,这就叫回收性风险 针对利率、再投资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可采用分散投资的方法,购买不同期限债券、不同证券品种配合的方式;针对流动性风险,投资者应尽量选择交易活跃的债券,另外在投资债券之前也应考虑清楚,应准备一定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毕竟债券的中途转让不会给持有债券人带来好的回报;而防范信用风险、回购风险,就要求我们选择债券时一定要对公司进行调查,通过对其报表进行分析,了解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公司的以往债券支付等情况,尽量避免投资经营状况不佳或信誉不好的公司债券,在持有债券期间,应尽可能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了解,以便及时做出卖出债券的抉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五十五条 公司以实物券方式发行公司债券的,必须在债券上载明公司名称、债券票面金额、利率、偿还期限等事项,并由法定代表人签名,公司盖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