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日本寿司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6 21:37:27

日本寿司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你可以用百度搜一下 有很多的说到饮食,不仅是以大米为主食、蔬菜、鱼与肉为副食的日本式餐点,而且西欧中国餐点一般也很普及,在日本可以品尝到丰富多样的餐食。日本是一个优质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卫生设施也很完善,所以自来水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饮用。现代的日本文化更是多彩多姿。女孩子们在学习自古以来的日本传统文化,如茶道、花道的同时,也跳迪斯科。观览市区、古老寺院和高层建筑相邻而建的情景并不稀奇。故而现代的日本文化是结合了古老的、新兴的、西洋的和东洋的文化而形成。 日本人普遍爱食用生鱼,因而盖着生鱼片的寿司是日本国内最流行的食物。 日本料理非常讲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过多调料,以清淡为主。对菜肴的色面尤其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样非常精致的盛器来装食物,对食物的形状、排列、颜色搭配也都有很细腻的考虑。看着那一道道精细得有如风景画一般的日式料理,初到日本的游客往往不忍破坏那份美丽。 饮食习惯 日本的冷面是放在竹制盘上,用筷子夹起一口的数量放在冷汤里进食。有些餐馆没有附上汤匙,日本人习惯拿起来喝汤。 夜生活 日本人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内的娱乐中心区,到处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总会。 日本的酒类啤 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馆,吸引大量游客。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那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过量而醉。威 士 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称(Mizuwari)烧 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 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 标准的日本菜: Sukiyaki:祸置于餐桌上,在祸汤内不断放入牛肉片,蔬菜,豆腐等等,且煮且食。天妇罗(Tempura):在麦粉中加入鸡蛋和冷水,拌成麦粉浆,然后把虾,鱼,蔬菜等等,放入锅内油煎。 寿司(Sushi):在有醋昧的饭团上,加以各种生鱼片。 生鱼片(Sashimi):生的鱼片,用酱油佐食。 怀石菜(Kaiseki):被认为是日本烹调技术的精华。利用蔬菜,鱼介,海草等精制而成,味道异常鲜美。 串烧(Yakitori):一串串的鸡肉或肝脏,巨火烘熟。 炸猪排(Tonkatsu):猪肉片在面包屑里一滚,然后用油煎 ! 日本菜的拼摆 日本菜的拼摆独具一格,多喜欢摆成山、川、船形状,有高有低,层次分明。有人用插花来比喻日菜的拼摆,叫做“真、行、草”。“真”为主, “行”为附,“草”为装饰、点缀。摆出的菜要有主,有次,有点缀。一份拼摆得法的日餐菜点,犹如一件艺术佳作,色泽自然,色调柔和,情趣高雅,悦目清心,给人以艺术享受,使人心情舒畅,增加食欲。 日菜的刀法和切出的形状与中餐、西餐不同。日菜的加工多采用带棱角、直线条的刀法,尽量保持食品原有的形状和色泽,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原料。用不同季节的树叶、松枝或鲜花点缀,既丰富了色彩,又加强了季节感。 例如:秋季喜欢用柿子叶、小菊花、芦苇穗等,突出秋季的特点。 同时,拼摆的数量一般用单数,偶数的“二”可以用,“四”是绝对不能用的,原因是“四”与日语“死”的发音相同。一般多采用三种、五种、七种。 各种菜点要摆成三角形,如果三种小菜即采用一大二小。五种则采用二大三小,看起来是三角形。

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三强.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J].中国电视,2009(07).

[2]聂欣如.动画可以成为纪录片吗?[J].中国电视,2010(02).

[3][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4]朱思晔.当代法国喜剧电影中的'法式幽默[J].世界电影.2012(6):188.

[5]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6]谢勤亮.《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二:

[1]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77-79.

[2]焦道利.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以《故宫100》为例[J].中国电视,2015(1):82-85.

[3]李汶羲.短篇幅纪录片之美--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2):100-102.

[4]刘烨.微纪录片的特征与叙事策略--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7):273-274.

[5]宁一中.从“经典”到“后经典”: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解读之一[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1):70-78,90.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三:

[1]李莉.纪录片中的动画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姜浩.纪录片中的动画与动画纪录片[J].中国电视,2014,01:86-90.

[3]臧飞.后现代语境下动画纪录片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4]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1-03-31.

[5]清史研究--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及日期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钟里满.清史研究--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思蓓.《电视人文纪录片的怀旧趣味》[J].《浙江传媒学报》,2012年2月.

参考文献格式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

(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寿司,大约在西元三世纪由中国沿海地方传至日本,原先只是以盐腌制的咸鱼,后来改为以米饭腌鱼,制成后将鱼与米饭一起食用,这即是现今寿司料理的前身。虽然寿司最早来自中国,但在千馀年发展之后,却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

“寿司”其实就是咸鱼的意思,在日本古代写作“鮨”(すし),而“鮨”正是指咸鱼,“寿司”(すし)也同样是“鮨”字在日语里的读音。日本古代时候的寿司,是用盐和米腌制的咸鱼,味道十分作呕,因为那时的食品很难保存,制作出寿司也是不得已为之,只是出门在外,或者行军打仗时用来应急的食物,并不是什么风雅的东西。

扩展资料:

寿司流派

日本寿司分两大派别:一、江户派,握寿司;二、关西派,箱寿司(大阪的最有名),相比之下,握寿司更让大家喜爱。由于不使用任何模具,全靠寿司师傅手工握制而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米的颗粒圆润,同时有效的保持米的醇香。

其中,“握寿司”,在整个料理领域里,应该可以算是非常独特的一门。最主流、也最讲究的,当属“握寿司”。不同的鱼材,刀法、厚薄、甚至调味、做法便有不同。就像品酒顺序必定是由香槟、白酒、到红酒、甜酒或烈酒一样,吃寿司在先后顺序上也有讲究。

就像纪录片《寿司之神》里讲的一样,握寿司的好坏,全掌握在师傅的手里。小野二郎制作的握寿司,上面的配料,在师傅手上腌制或是烘烤的时间是可以精确到秒,切片的厚薄可以精确到毫米。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塑造了握寿司无法动摇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寿司

寿司的起源:寿司起源于中国。

在过去的时代,人们把鱼肉卷在醋浸过的米饭中,这种方法用数天就可以发酵完。米饭则被扔掉,留下鱼肉食用。然而,由于旱灾和食物短缺,人们在吃鱼的同时也开始连同把米饭都吃掉,于是,今天所熟知的寿司便诞生了。

但到了19世纪,一位名叫洋平的著名日本厨师正在筹办大型的晚宴时,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出足够多的鱼来招待客人们,于是他便从冷藏库里取出一方未经发酵过的鱼肉,决定碰碰运气,就用它来招待客人。

他发现冷冻过的鱼肉居然保留住了其本身的味道,而细菌则都被杀死了。基于这一发现,洋平发明了两种寿司:一种叫做江户寿司,另一种叫做大阪寿司,因大阪这座城市而得名。

扩展资料:

数现代日本寿司,除“握鮨”外,尚有两种“卷鮨”与“箱寿司”。“卷鮨”是把饭、青瓜、吞拿鱼、鸡蛋与腌萝卜等材料用紫菜包着。“卷鮨”又分为太卷与细卷,顾名思义,大小之分也。

寿司往往和热乎乎的绿茶一起搭配食用。(餐馆)会供应免费的Gari(即细条、醋腌的生姜),在每口之间食用,用来提鲜。一般有两种酱汁佐用:一种是酱油,可以倒在大多数种类的寿司上调味;另一种是浓稠的甜汁,用于搭配鳗鱼寿司食用。山葵(一种绿色的日本辣芥末)可以使寿司的味道更辛辣。

由于寿司的大受欢迎和食用它所带来的健康益处,这种食物可能会在将来的数百年里继续风行下去,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寿司 (日本传统美食) 百度百科

纪录片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香凝.《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孔晓飞.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美学探略[J].小说评论.2008(S2)

[3]刘璐.论电影音乐对人物情绪的营造[D].天津师范大学2013

[4]陈媛.CEPA前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安颖.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蓝晓璐.浅析地产三维动画影视广告片中的编导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张妮.微电影的'传播分析[D].湖北大学2013

[9]李桂珍.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0]刘孟德.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徐克电影[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1]徐小勇.《1942》影视元素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2]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3]兰子君.电影人专题片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张怡.浅析纪录片的平铺直叙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曾美静.李玉电影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积燕.移民形象与主体性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移民人物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7]颜静如.中国电影里的哑女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8]肖锐.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9]孙皓.电影音乐大师及其名作[J].音乐世界.2001(10)

[20]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

[21]刘寻.像一把刀子[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美〕克里斯·安德森着.蒋旭峰冯斌墙静译.免费[M].北京:中信出版社,.

[2]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

[3]〔美〕克莱·舍基着.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一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马忠君.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5]李思屈.传媒产业时代的审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6]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7]A"L·李斯着.岳扬译.实验电影是与录像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英〕苏珊·海沃德着.邹赞张柏李明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陈祖继刘彤于宁.微影筑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0]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1]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里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2]樊育志.广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3]高小康.狂欢世纪一一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英〕罗素着.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

[15]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

[18]罗兰·巴特.董学文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

[44]刘飞.网络微视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5]赵楠.微电影广告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46]邢静.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崛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7]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8]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康初莹

[53]金月成.杂揉中的美学革命:微电影的认同困惑与价值重估[f1l.当代电影,2013,5:134一136.

[54]蔡一星王灵东.论微电影之剧本创作[f1].当代电影,2013,6:169-172.

[55]蔡澄.议程设置理论观照下的微电影探析[f1].当代电影,2013,6:175-178.

[56]刘晓妍梁世庆.微电影拍摄用光初探[f1].当代电影,2013,6:182-184.

[57]陈少波.微电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视觉文化擅变[f1].当代电影,2013,10:198一200.

[58]张炜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f1].现代传播,2013,7:101-103.

[59]刘明江"先审后播"对视频网站过错认定的影响[f1].电子知识产权,2013,4:87一91.

[60]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f1l.艺术评论,2012,11:27-32.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2010

[16]王h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2009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和取材的陈旧,使得很多及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录片并没有被观众接受。文献纪录片如果想走近电视主流群体,就必须在受众观赏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讨出更加贴切现在社会的表达手段。关键词:文献纪录片;受众观赏;表达手段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逐渐成为一种影像语言性的文化产品,这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事件、民族特色等多方面的纪录,而文献纪录片则是这其中最严谨最能反应历史性的一种纪录片,也因其对文献史料要求的真实性谨慎性,使得大部分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看起来死板而教条,在观众的接受过程中,这种死板教条的印象有时甚至让降低了观众对于文献纪录片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史料价值的珍贵性。一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从电影纪录片过渡到电视纪录片,又逐渐分离出的一种纪录片类型,文献纪录片不仅传承了纪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珍贵文献的价值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纪录片都是现有影像资料、文本资料、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纪录、演绎和剖析,从而达到纪录历史、反应历史、还原历史的目的。所有纪录片都具有文献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是文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是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文献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法国《电影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这种广义的文献纪录片概念赋予了所有纪录影像以文献价值。中国承袭了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上将“汇编性”纪录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这种狭义的“文献纪录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以上两种定义或过于宽泛,以至于忽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质;或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新态势,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纪录片已逐渐包罗各种题材样式,构成了以“非虚构”为根本属性的影像集合,是与故事片并列的片种;另一方面,文献纪录片不再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编,口述、扮演、情景重现、动画等手段都可以表现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而这种文献的组合是“作者的主观意图要靠调动材料自身的意义和组合后的含义来完成,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求细、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发上,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隐藏作者的主观叙述。”①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但是文献纪录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特色还是其历史性,文献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务于类型,而所拍摄的内容的必须绝对真实,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历史性与文献性,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让观众没有产生虚假的感觉,形成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和对现实的历史性纪录的有机结合。所以文献纪录片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当指那些具有重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二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文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献性”,“文献”二字正是对纪录片“纪录”功能最有力的注解。百年来虽然有多种理论观点、众多学术流派和不同创作倾向,但是纪录片以“纪录”作为主要功能这一点始终未变。无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对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来说,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文献纪录片是民族和国家的一部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纪录片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质,因此,在观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可触摸到社会思想趋势和时代文化思潮,其价值的凸显是“以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架高沟通的桥梁”②,所以说,文献纪录片同时具有社会思想认知价值。电视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具有较高的品位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视野更开阔。文献纪录片往往采取宏大叙事策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高度把握主题,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第二,时空开合大。历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时间和空间跨越;而反映当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常常注意把当下的一些价值取向放到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献纪录片往往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在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等文献纪录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当今电视媒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改变了电视被娱乐之风裹挟的生态格局,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塑了电视文化的尊严。三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纪录片通常最终都是要求达到对人的刻画,即也应当注意细节对人,对周围环境的刻画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不管是哪一类纪录片,他的成功与否最后都取决于对细节的拥有量和对细节的处理”③,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产品,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与电影、戏剧、小说一样,同属文艺作品的范畴,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它又不同于文艺作品,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特殊规律。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离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题材从政治宣传走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宏大叙事、空洞说教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不断在各种历史记录当中寻找被记录对象的细节,重视对文献的挖掘,从那些从来没有面世过的资料里找寻和收集,形成一种“揭秘”的效果。观众在被那些从未知晓的信息所吸引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渗透于其中的观念。并对这些细节加以整理,表现,这既是纪录观念的变化,也是技术的改进。中国大部分的文献纪录片选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题材,揭秘历史真相,或呈现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或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解读今天的社会。但不同的是西方文献纪录片从19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政府或主流意识形态集团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量缩减,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主的商业片成为主流,突出故事性与市场价值;同时坚持主流价值观。中国文献纪录片先前单一关注政治领域而忽视文化领域是明显的。我们从过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记录的重心放在无产阶级领袖这一群体身上,而对文化精英缺乏关注。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张洁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影视与传媒大 众 文 艺174摘要:在电视节目泛滥的今天,综艺娱乐类节目几乎成了大哥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视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众更需要看到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鲜血液的出现。2011年1月,湖南卫视重力推出解读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非常靠谱》,节目形式新颖,风格幽默娱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作为一档新生的节目,《非常靠谱》也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非常靠谱》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急需改进的缺陷,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关键词:非常靠谱;电视节目;文化;娱乐2011年伊始,综艺大台湖南卫视就发布声明,表示今年湖南卫视将有几档新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强调今年湖南卫视的主题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在其热力推出的《非常靠谱》、《好奇大调查》、《给力星期天》、《喜剧之王》这几档节目中,以解读姓氏文化为节目内容的《非常靠谱》节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非常靠谱》节目介绍《非常靠谱》于2011年1月3日开播,由湖南卫视资深主持人汪涵挑大梁,每期节目中都会请到几位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到场组成“摆谱团”,对每一姓氏背后的故事展开挖掘,每期到场的观众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为止,一共做过7期节目,分别是刘姓专场、姜姓专场、欧姓专场、许姓专场、伍姓专场以及开春特别企划节目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非常靠谱》旨在解读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为包装,晒百家姓里的人杰、绝活、故事等,晒祖宗、晒历史、晒文化,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姓氏历史的同时找到共鸣,为自己的姓氏而骄傲。该节目制作人徐晴表示:当下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大多与解读历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读还属冷门。电视观众看解读历史的文化类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谱》可以参与。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后,《非常靠谱》一直处于停播状态,5月10日湖南卫视发表声明,《非常靠谱》将于5月16日正式回归。二、《非常靠谱》如何“靠谱”从契合当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一点上来说,《非常靠谱》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人历来讲究认祖归宗,血脉相承,而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常成为了血缘之间隐形的纽带。另外,《非常靠谱》节目名称中这个“谱”字指的是家谱、族谱。家谱和族谱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另一方面,从节目形式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创新之处。1.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多元化社会,传统文化式微、流行文化喧嚣。《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道德经》、《庄子》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阅读并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把文化弄丢了的时代。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节目实在是太少了,还不及娱乐节目的一半,能去收看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观众更是屈指可数。《百家讲坛》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成功过的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历史节目,最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线,请来一些学者专家做讲座,收视率甚微;直至出现了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等等这些人之后,《百家讲坛》才随之火了起来。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会讲历史会讲故事,娓娓道来,十分传神。从《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学究的姿态来讲历史讲文化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但是不代表历史就是枯燥的说教,换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效果会更好。《非常靠谱》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融合。主持人汪涵和摆谱团的专家们在讲述姓氏文化的历史时经常会调侃,也会通过一些flash的小短片对姓氏历史上的名人做简短的介绍,增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比单纯的讲述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2.主持人与摆谱团的智慧《非常靠谱》还在策划的时候,汪涵就直谏台长,要求做该节目的主持人,甚至连该节目的名称都出自于汪涵的创意。汪涵自己说,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却是个非常安静的人,平时喜欢看书、研究古玩,非常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非常靠谱》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汪涵量身定做的,也是他从娱乐节目向高端文化节目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因此,在最初汪涵主持这档节目的消息传出时,他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观众都在猜测,那个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这样文化类的节目吗?而节目播出之后,汪涵凭借自己的实力给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节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发的这种魅力,使得整个节目既有文化气息又通俗易懂。该节目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由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非常靠谱》是否靠谱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00)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文明的变迁与过度,中国人民在数千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这样生命中的闪光点,不仅是可以指导中国人前进的明灯,也是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上都有所欠缺。中国文献纪录片近年来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突出体现在手法多元,如真实再现、电脑动画等,叙事上开始追求故事化、悬念感,剪辑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电影语言陈旧依然是纪录片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理论依据是纪录片的真实性依托于纪实手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注释:①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年第11期.②金元浦.谭浩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705-706页.③ 陈汉元.《纪录片的类别》.《电视研究》.1998年04期.影视与传媒

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三强.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J].中国电视,2009(07).

[2]聂欣如.动画可以成为纪录片吗?[J].中国电视,2010(02).

[3][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4]朱思晔.当代法国喜剧电影中的'法式幽默[J].世界电影.2012(6):188.

[5]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6]谢勤亮.《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二:

[1]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6):77-79.

[2]焦道利.微纪录片的叙事美学--以《故宫100》为例[J].中国电视,2015(1):82-85.

[3]李汶羲.短篇幅纪录片之美--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2):100-102.

[4]刘烨.微纪录片的特征与叙事策略--以《故宫100》为例[J].新闻世界,2013(7):273-274.

[5]宁一中.从“经典”到“后经典”: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解读之一[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1):70-78,90.

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三:

[1]李莉.纪录片中的动画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姜浩.纪录片中的动画与动画纪录片[J].中国电视,2014,01:86-90.

[3]臧飞.后现代语境下动画纪录片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4]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1-03-31.

[5]清史研究--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及日期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钟里满.清史研究--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思蓓.《电视人文纪录片的怀旧趣味》[J].《浙江传媒学报》,2012年2月.

参考文献格式

(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

(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论文集(文献类型标识:c)中析出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a)[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主要责任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文献类型标识:d)[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国际、国家标准(文献类型标识:s)[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发布年。

(6)专利(文献类型标识:p)[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8)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文献类型标识:z)[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非遗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1. 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2.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 周耀林、王三山、倪婉主编.世界遗产与中国国家遗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5. 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6. 中国文化遗产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与纪录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和取材的陈旧,使得很多及其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录片并没有被观众接受。文献纪录片如果想走近电视主流群体,就必须在受众观赏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讨出更加贴切现在社会的表达手段。关键词:文献纪录片;受众观赏;表达手段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逐渐成为一种影像语言性的文化产品,这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事件、民族特色等多方面的纪录,而文献纪录片则是这其中最严谨最能反应历史性的一种纪录片,也因其对文献史料要求的真实性谨慎性,使得大部分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看起来死板而教条,在观众的接受过程中,这种死板教条的印象有时甚至让降低了观众对于文献纪录片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史料价值的珍贵性。一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从电影纪录片过渡到电视纪录片,又逐渐分离出的一种纪录片类型,文献纪录片不仅传承了纪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珍贵文献的价值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文献纪录片都是现有影像资料、文本资料、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纪录、演绎和剖析,从而达到纪录历史、反应历史、还原历史的目的。所有纪录片都具有文献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是文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是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文献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法国《电影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这种广义的文献纪录片概念赋予了所有纪录影像以文献价值。中国承袭了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上将“汇编性”纪录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这种狭义的“文献纪录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以上两种定义或过于宽泛,以至于忽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质;或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新态势,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纪录片已逐渐包罗各种题材样式,构成了以“非虚构”为根本属性的影像集合,是与故事片并列的片种;另一方面,文献纪录片不再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编,口述、扮演、情景重现、动画等手段都可以表现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而这种文献的组合是“作者的主观意图要靠调动材料自身的意义和组合后的含义来完成,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求细、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发上,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隐藏作者的主观叙述。”①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但是文献纪录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特色还是其历史性,文献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务于类型,而所拍摄的内容的必须绝对真实,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历史性与文献性,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让观众没有产生虚假的感觉,形成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和对现实的历史性纪录的有机结合。所以文献纪录片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当指那些具有重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二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文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献性”,“文献”二字正是对纪录片“纪录”功能最有力的注解。百年来虽然有多种理论观点、众多学术流派和不同创作倾向,但是纪录片以“纪录”作为主要功能这一点始终未变。无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对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来说,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文献纪录片是民族和国家的一部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纪录片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质,因此,在观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可触摸到社会思想趋势和时代文化思潮,其价值的凸显是“以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架高沟通的桥梁”②,所以说,文献纪录片同时具有社会思想认知价值。电视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具有较高的品位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视野更开阔。文献纪录片往往采取宏大叙事策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高度把握主题,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第二,时空开合大。历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时间和空间跨越;而反映当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常常注意把当下的一些价值取向放到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献纪录片往往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在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等文献纪录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当今电视媒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改变了电视被娱乐之风裹挟的生态格局,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塑了电视文化的尊严。三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纪录片通常最终都是要求达到对人的刻画,即也应当注意细节对人,对周围环境的刻画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不管是哪一类纪录片,他的成功与否最后都取决于对细节的拥有量和对细节的处理”③,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产品,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与电影、戏剧、小说一样,同属文艺作品的范畴,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它又不同于文艺作品,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特殊规律。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离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题材从政治宣传走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宏大叙事、空洞说教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不断在各种历史记录当中寻找被记录对象的细节,重视对文献的挖掘,从那些从来没有面世过的资料里找寻和收集,形成一种“揭秘”的效果。观众在被那些从未知晓的信息所吸引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渗透于其中的观念。并对这些细节加以整理,表现,这既是纪录观念的变化,也是技术的改进。中国大部分的文献纪录片选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题材,揭秘历史真相,或呈现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或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解读今天的社会。但不同的是西方文献纪录片从19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政府或主流意识形态集团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量缩减,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主的商业片成为主流,突出故事性与市场价值;同时坚持主流价值观。中国文献纪录片先前单一关注政治领域而忽视文化领域是明显的。我们从过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记录的重心放在无产阶级领袖这一群体身上,而对文化精英缺乏关注。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张洁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影视与传媒大 众 文 艺174摘要:在电视节目泛滥的今天,综艺娱乐类节目几乎成了大哥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视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众更需要看到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鲜血液的出现。2011年1月,湖南卫视重力推出解读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非常靠谱》,节目形式新颖,风格幽默娱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作为一档新生的节目,《非常靠谱》也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非常靠谱》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急需改进的缺陷,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关键词:非常靠谱;电视节目;文化;娱乐2011年伊始,综艺大台湖南卫视就发布声明,表示今年湖南卫视将有几档新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强调今年湖南卫视的主题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在其热力推出的《非常靠谱》、《好奇大调查》、《给力星期天》、《喜剧之王》这几档节目中,以解读姓氏文化为节目内容的《非常靠谱》节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非常靠谱》节目介绍《非常靠谱》于2011年1月3日开播,由湖南卫视资深主持人汪涵挑大梁,每期节目中都会请到几位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到场组成“摆谱团”,对每一姓氏背后的故事展开挖掘,每期到场的观众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为止,一共做过7期节目,分别是刘姓专场、姜姓专场、欧姓专场、许姓专场、伍姓专场以及开春特别企划节目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非常靠谱》旨在解读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为包装,晒百家姓里的人杰、绝活、故事等,晒祖宗、晒历史、晒文化,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姓氏历史的同时找到共鸣,为自己的姓氏而骄傲。该节目制作人徐晴表示:当下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大多与解读历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读还属冷门。电视观众看解读历史的文化类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谱》可以参与。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后,《非常靠谱》一直处于停播状态,5月10日湖南卫视发表声明,《非常靠谱》将于5月16日正式回归。二、《非常靠谱》如何“靠谱”从契合当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一点上来说,《非常靠谱》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人历来讲究认祖归宗,血脉相承,而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常成为了血缘之间隐形的纽带。另外,《非常靠谱》节目名称中这个“谱”字指的是家谱、族谱。家谱和族谱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号,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另一方面,从节目形式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创新之处。1.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多元化社会,传统文化式微、流行文化喧嚣。《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道德经》、《庄子》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阅读并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把文化弄丢了的时代。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节目实在是太少了,还不及娱乐节目的一半,能去收看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观众更是屈指可数。《百家讲坛》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成功过的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历史节目,最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线,请来一些学者专家做讲座,收视率甚微;直至出现了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等等这些人之后,《百家讲坛》才随之火了起来。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会讲历史会讲故事,娓娓道来,十分传神。从《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学究的姿态来讲历史讲文化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但是不代表历史就是枯燥的说教,换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效果会更好。《非常靠谱》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融合。主持人汪涵和摆谱团的专家们在讲述姓氏文化的历史时经常会调侃,也会通过一些flash的小短片对姓氏历史上的名人做简短的介绍,增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比单纯的讲述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2.主持人与摆谱团的智慧《非常靠谱》还在策划的时候,汪涵就直谏台长,要求做该节目的主持人,甚至连该节目的名称都出自于汪涵的创意。汪涵自己说,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却是个非常安静的人,平时喜欢看书、研究古玩,非常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非常靠谱》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汪涵量身定做的,也是他从娱乐节目向高端文化节目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因此,在最初汪涵主持这档节目的消息传出时,他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观众都在猜测,那个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这样文化类的节目吗?而节目播出之后,汪涵凭借自己的实力给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节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发的这种魅力,使得整个节目既有文化气息又通俗易懂。该节目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由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非常靠谱》是否靠谱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00)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文明的变迁与过度,中国人民在数千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这样生命中的闪光点,不仅是可以指导中国人前进的明灯,也是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的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上都有所欠缺。中国文献纪录片近年来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突出体现在手法多元,如真实再现、电脑动画等,叙事上开始追求故事化、悬念感,剪辑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电影语言陈旧依然是纪录片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理论依据是纪录片的真实性依托于纪实手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注释:①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年第11期.②金元浦.谭浩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705-706页.③ 陈汉元.《纪录片的类别》.《电视研究》.1998年04期.影视与传媒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的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论文格式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关于纪录片海洋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宁波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2、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3、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4、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5、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6、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7、中国海洋文化景观分类及其系统构成分析8、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9、"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的土着生成与汉人传承论纲10、舟山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的思考11、海洋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2、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13、中国海洋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开发14、浅谈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15、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16、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17、论潮汕近代民居建筑的海洋文化内涵18、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设计表现海洋文化初探19、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20、论中国历史上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征

年,卷(期)。根据查询百度百科可知纪录片作为参考文献的格式是年,卷(期)。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关于纪录片的论文参考文献

年,卷(期)。根据查询百度百科可知纪录片作为参考文献的格式是年,卷(期)。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关于纪录片海洋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宁波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2、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3、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4、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5、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6、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7、中国海洋文化景观分类及其系统构成分析8、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9、"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的土着生成与汉人传承论纲10、舟山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的思考11、海洋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2、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13、中国海洋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开发14、浅谈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15、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16、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17、论潮汕近代民居建筑的海洋文化内涵18、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设计表现海洋文化初探19、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20、论中国历史上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征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香凝.《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孔晓飞.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美学探略[J].小说评论.2008(S2)

[3]刘璐.论电影音乐对人物情绪的营造[D].天津师范大学2013

[4]陈媛.CEPA前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安颖.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蓝晓璐.浅析地产三维动画影视广告片中的编导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张妮.微电影的'传播分析[D].湖北大学2013

[9]李桂珍.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0]刘孟德.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徐克电影[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1]徐小勇.《1942》影视元素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2]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3]兰子君.电影人专题片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张怡.浅析纪录片的平铺直叙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曾美静.李玉电影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积燕.移民形象与主体性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移民人物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7]颜静如.中国电影里的哑女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8]肖锐.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9]孙皓.电影音乐大师及其名作[J].音乐世界.2001(10)

[20]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

[21]刘寻.像一把刀子[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美〕克里斯·安德森着.蒋旭峰冯斌墙静译.免费[M].北京:中信出版社,.

[2]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

[3]〔美〕克莱·舍基着.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一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马忠君.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5]李思屈.传媒产业时代的审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6]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7]A"L·李斯着.岳扬译.实验电影是与录像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英〕苏珊·海沃德着.邹赞张柏李明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陈祖继刘彤于宁.微影筑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0]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11]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里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2]樊育志.广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3]高小康.狂欢世纪一一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英〕罗素着.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

[15]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

[18]罗兰·巴特.董学文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

[44]刘飞.网络微视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5]赵楠.微电影广告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46]邢静.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崛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7]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8]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康初莹

[53]金月成.杂揉中的美学革命:微电影的认同困惑与价值重估[f1l.当代电影,2013,5:134一136.

[54]蔡一星王灵东.论微电影之剧本创作[f1].当代电影,2013,6:169-172.

[55]蔡澄.议程设置理论观照下的微电影探析[f1].当代电影,2013,6:175-178.

[56]刘晓妍梁世庆.微电影拍摄用光初探[f1].当代电影,2013,6:182-184.

[57]陈少波.微电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视觉文化擅变[f1].当代电影,2013,10:198一200.

[58]张炜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f1].现代传播,2013,7:101-103.

[59]刘明江"先审后播"对视频网站过错认定的影响[f1].电子知识产权,2013,4:87一91.

[60]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f1l.艺术评论,2012,11:27-32.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2010

[16]王h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2009

正常引用,像参考文献一样。出自纪录片中的一句话属于引用,引用也是学术论文论述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引用了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会对文章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文章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可以为你的观点提供切实的证据,使你的论证站得住脚。引经据典可以用来支持你的论点和用在论文里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