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金锁记论文答辩稿

发布时间:2024-07-07 08:43:20

金锁记论文答辩稿

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 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2.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教材中介绍的其他作品。其独特风格的基调是"苍凉"。在教材中,特别分析了《金锁记》如何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了极致。大家也可以参考前面对这三部作品的介绍加以论述。 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较少表现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独特之处。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香港与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在这一点上,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与同时代甚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我们注意到,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或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或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甚至于还留过洋,但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而她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沽的筹码。其次,我们还注意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旧式女性也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3.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以及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的缺陷。 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

呵呵,我也正在写关于《金锁记》中意象的论文呢,写好了,和你说说吧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哪里有什么意象?分明只有一个闺中寂寞的老怨妇,折磨虐待自己的孩子以发泄对生活的怨恨,此外她还努力勾引丈夫的兄弟,但最后失败了。

金锁记母亲形象比较分析论文答辩

曹七巧得不到情欲受到压抑,得不到传统家族的认可,没有美满的婚姻,她的疯狂让她间接破坏了儿女的婚姻大事,算不上一个好母亲;司猗纹同样是得不到传统家族的认可,有着失败的婚姻,以至于她后来渐渐变得扭曲,她想要掌控别人的人生,但是最起码她没有控制儿女的婚姻,没有曹七巧的疯狂变态。

钟爱玲《金锁记》内的母亲形象曹七巧,这个形象可谓是遭到了无数人的贬损。在张爱玲的笔下,母亲形象异化是基于她取材的社会现实。她小说中的姜公馆是有现实原型的,现实中的人是真真正正的将小门小户出来的儿媳一步步逼疯的,就像文中的曹七巧被姜季泽所欺,被姜公馆的仆人所瞧不起。这些都构成了她后来性格大变的原因。

没看过你的文章怎么给你写提纲啊大姐?!!我读《金锁记》的一些感受 《金锁记》是一部描写主人公被物欲和情欲逼成心理变态的经典中篇小说,惊心动魄地表现了金钱对人的奴役。女主人公曹七巧本是开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她的哥嫂因贪财把她嫁到姜公馆的生着痨病的二少爷,从此开始了她一生的悲剧。七巧是可怜的,她是金钱婚姻、封建等级观念、伦理道德的牺牲品。可悲的是她却同样用金钱锁住她的女儿和儿子。 七巧嫁到在当时有钱有势的姜家,当然没有人瞧得起她。要不是因为二少爷是残废,七巧是绝不可能嫁到姜做少奶奶,就是姨太太也是没可能的。她为钱而舍情,身心煎熬而至变态。等到她分了家有了金钱支配权时,她把钱作为报复不公平命运的利器,唬跑了情人,毒杀了媳妇,离间了女儿的爱,一级一级走进了没有光的所在。她在痛苦中也挣扎过,她也有爱,她的的确确爱过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也渴望得到他的爱,哪怕只是部分的,可他们的身份却不允许!在曹家那样一个封建大家庭里是绝不允许乱伦的。季泽虽在外面粘花惹草逛窑子,却不要七巧。因为他怕,怕传出乱伦的笑话。七巧只能是无奈,不住得压抑自己的情感。等到季泽去找她时,她早已被金钱逼得变态不会去爱了。她只要守住她的钱!在她眼里唯有金钱才是可靠的,她不再相信任何男人除了她的儿子!当然她的灵魂已经扭曲了,精神已经麻木了。 后来的她极其尖酸刻薄让人厌恶,她在报复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给她身边的人无限的痛苦。也许她并没想过要报复自己的儿女,但却成了牺牲品,他们一生的幸福就断送在她手上,她是他们一切悲剧的根源!尤其是她的女儿长安,一段美好的婚姻就被她活活拆散了,我们同情长安,但我更同情七巧!她所受的痛苦绝不比长安少啊。 小说结尾写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揭露七巧的故事不仅仅是她的故事,像她那样被金钱、伦理道德、封建等级观念迫害的人大有人在,她的悲剧也许还会在无数人身上重演。《金锁记》并不是作者凭空想出来的,每个人物在现实中都原型。据说“姜公馆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李公馆为原型的。七巧脱胎于李国杰天生软骨的三弟媳妇。七巧的儿女长白长安有张爱玲表哥李玉良、康姐姐的影子。有人说张爱玲把李家不为人知的丑陋一面写进了历史,世世代代还要接受批评。可见小说来源于现实,揭示的是一个社会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发贴时间:2006-11-5 13:59:36 作者:严思 我读《金锁记》的一些感受 《金锁记》是一部描写主人公被物欲和情欲逼成心理变态的经典中篇小说,惊心动魄地表现了金钱对人的奴役。女主人公曹七巧本是开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她的哥嫂因贪财把她嫁到姜公馆的生着痨病的二少爷,从此开始了她一生的悲剧。七巧是可怜的,她是金钱婚姻、封建等级观念、伦理道德的牺牲品。可悲的是她却同样用金钱锁住她的女儿和儿子。 七巧嫁到在当时有钱有势的姜家,当然没有人瞧得起她。要不是因为二少爷是残废,七巧是绝不可能嫁到姜做少奶奶,就是姨太太也是没可能的。她为钱而舍情,身心煎熬而至变态。等到她分了家有了金钱支配权时,她把钱作为报复不公平命运的利器,唬跑了情人,毒杀了媳妇,离间了女儿的爱,一级一级走进了没有光的所在。她在痛苦中也挣扎过,她也有爱,她的的确确爱过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也渴望得到他的爱,哪怕只是部分的,可他们的身份却不允许!在曹家那样一个封建大家庭里是绝不允许乱伦的。季泽虽在外面粘花惹草逛窑子,却不要七巧。因为他怕,怕传出乱伦的笑话。七巧只能是无奈,不住得压抑自己的情感。等到季泽去找她时,她早已被金钱逼得变态不会去爱了。她只要守住她的钱!在她眼里唯有金钱才是可靠的,她不再相信任何男人除了她的儿子!当然她的灵魂已经扭曲了,精神已经麻木了。 后来的她极其尖酸刻薄让人厌恶,她在报复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给她身边的人无限的痛苦。也许她并没想过要报复自己的儿女,但却成了牺牲品,他们一生的幸福就断送在她手上,她是他们一切悲剧的根源!尤其是她的女儿长安,一段美好的婚姻就被她活活拆散了,我们同情长安,但我更同情七巧!她所受的痛苦绝不比长安少啊。 小说结尾写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揭露七巧的故事不仅仅是她的故事,像她那样被金钱、伦理道德、封建等级观念迫害的人大有人在,她的悲剧也许还会在无数人身上重演。《金锁记》并不是作者凭空想出来的,每个人物在现实中都原型。据说“姜公馆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李公馆为原型的。七巧脱胎于李国杰天生软骨的三弟媳妇。七巧的儿女长白长安有张爱玲表哥李玉良、康姐姐的影子。有人说张爱玲把李家不为人知的丑陋一面写进了历史,世世代代还要接受批评。可见小说来源于现实,揭示的是一个社会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发贴时间:2006-11-5 14:02:38 作者:严思 解释一下 不好意思范老师,前面一篇黄晓丹的帖子是我写的,我发错了所以又重新用我自己的名字发了一遍,请谅解 发贴时间:2006-11-5 14:06:24 曹七巧怎么能够进入姜家的门,在书中始终是个谜,而这个谜却改变了曹七巧的一生。根据小道消息(二房的丫鬟小双说溜了嘴)是媒人介绍来的,但是媒人偏偏就介绍曹七巧呢,她只是一个开麻油店的下贱姑娘,根据姜家的社会地位,媒人根本想都不可能想曹七巧这个人,而是介绍一些家境比她要好一点的姑娘才对,因此我认为曹七巧说是她哥哥把她卖了是可信的,曹大年可能就是为了攀亲,贪图姜家的钱财,而如此做了。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姜家为什么就要了曹七巧呢,我认为他们看重了曹七巧长有一定的姿色(季泽看着她,心里也动了一动),曹季泽是过惯风流之人,他看得上眼的女人,看定有一定的美貌。其实曹七巧也是一位受害者。 她的梦想是非常单纯的,她跟每一位少女一样,只想要一个真心待她的男人。可是她哥哥出卖了她,她的丈夫拖累了她,她自己喜欢的男人(姜季泽)不了解她,正如舒婷所说那样:“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更重要的是,她在姜家根本得不到尊重,他们都不要与她交往。她在姜老太太和其他两房面前讨好,仅仅只想于他们打好关系,提高点自己的地位,可是事情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她受到了全府里人鄙视与冷漠。可以说她采取的方式错了,但便不可以说她这个人错了。其实她天性并不是为钱才来姜家的,她的美丽的青春却被别人断送了耗费在了似水的岁月里了,她只想用一些东西补偿自己,让自己有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她特别看重家里人能来看她,虽然她也知道她的一生毁灭是与这些人有关的,所以她看重了钱,也确实她最应该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她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乖戾和守旧,这与中国传统思想对地层人民的影响是最深的最牢固的(那些王公贵族们虽然也在其中,但是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毕竟要强些,而且都懂得趋炎附势;奴仆们是只要这些不威胁到自己,也乐意接受它们的)有关,也与她的经历有关,因此她把旧东西保留了下来。可是毕竟它们是旧的,它们可以通过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新思想,新观念正在向人们走来,成为了一种新思潮。在社会发展着,向上的积极的事物在不断地出现,这些新事物是容不得旧的腐朽的东西继续存在的,因此新的与旧的必须来个彻底的了断(芝寿死了,娟姑娘也死了,童世舫离开了长安)。 曹七巧是旧时代的受害者,继承者,执行者,她的灾难是深重的。她犹如一朵凄美的玫瑰,虽然失色,伤害人,但教会了后来者起来反抗。 发贴时间:2006-11-13 19:41:26 作者:叶珍珍 曹七巧—— 一个身陷生命泥淖的女人 汉本051 叶珍珍 05013080 看完张爱玲的《金锁记》,想起张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而张爱玲正是站在悲凉的基石上以其苍凉的笔调,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丑陋。就连“月亮”这个美好的意象在小说里都浸染了一丝诡异和阴气。这部篇幅并不长的小说却涵盖了曹七巧的一生,从一个和同龄少女一样有着青春温情回忆的曹大姑娘变成了一个恶毒、心理扭曲的老太太,这个过程短暂而又漫长,苦涩而艰辛。 月亮还是三十年前的那个月亮,而人却早已面目全非。相信七巧曾经也拥有过美丽的青春年华,在那些流光溢彩的日子里做着五彩斑斓的梦。曾经也不乏追求者,诸如朝禄、丁玉根、张少泉等人。而当她戴上黄金的枷锁之后,生命的光泽开始黯淡,属于生命的正面的能量渐渐消散。她用了一生作为代价,守住了金钱却失去了作为人的那份纯真和美好。每天对着丈夫那无生命的肉体,她承受着外人无法理解的苦楚。以至于她的嫂嫂的那句“姑娘受委屈也不止这一件”恍若打进她的心坎里去,使她嚎啕。不管是她嫂嫂的这句话是出自真心还是假意,都给了她短暂的温存。在那个外表华丽的大家庭里又有几许温情存在?这份哀伤和苦楚只有她独自去尝。 七巧的人生境遇是无比惨淡的,且不说妯娌,就是丫鬟都是瞧不起她的。嫁进姜家的日子里,她的青春的律动受到了抑制,而爱情对于她更是遥不可及的。生命对于她已转向虚无,她也清醒地意识到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她并不愚钝,有着疯子的审慎与机智,一切的一切把她逼至不堪的境地,以致身陷生命的泥淖,愈陷愈深,终至沉沦。她的命运依稀与《雷雨》中的蘩漪有些许交集,而不同的是她是个连情欲都无法担当的人,后者却是个敢爱敢恨的人。七巧是可悲的,硬是在金钱的枷锁中结束了那一点温柔的记忆。当她揭穿姜季泽情感谎言的那一刻,她身上仅存的一点点对人性美好的憧憬也随之流走。她对她的人生彻底绝望而又找不到宣泄的出口,自此一个彻底的疯子诞生。 当她以其变态的方式去折磨自己的骨肉,以其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割刺着骨肉至亲时,让人质疑母爱这一人类最高尚最伟大的情感。文中长安两次重大的牺牲,两次委曲求全,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读后甚是心酸。七巧毁掉自己人生的同时也毁掉了长白,长安的幸福。 曹七巧,一个身陷生命泥淖的女人,她本身是个悲剧,却制造着更大的悲剧! 被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的《金锁记》,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颠峰之作。 文中着重描写了曹七巧这个悲剧人物。由社会底层嫁入富贵之家,该是高兴的吧,从此便可脱离物质的贫穷,但是丈夫的残废,又使她陷入了更悲惨的境地,想爱却不能爱,精神的贫乏远远胜于物质的贫穷。长期的压抑生活,直接导致了她后来人格的畸形与变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读完通篇,我想大家一定注意到了文中对细节的生动刻画。比如在小说最后,七巧把手腕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年轻时丝毫推不上一分的镯子在年老之时居然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就好比一把黄金枷锁,套住了一个女子三十年的寂寞与无奈。只此一句话,曹七巧一生的悲惨命运,纤毫毕现! 汉本053 郑欣怡 05013091 快乐与悲痛 快乐与悲痛只是一念之差,就跟富有与平穷一样,你富有不代表你快乐,你平穷也不见得你痛楚。七巧就在这一念之间走错了。虽然她大半辈子都戴着黄金的枷,生活在自己的虚荣心下,但也是个值得怜悯的人。哥哥的贪慕虚荣把他单纯的妹妹——七巧送进了渐渐衰败的姜家,而且还是个瘫痪的。就这样断送了她一生的幸福,她也从一个单纯的少女变成了金钱下的奴隶,变得让人厌,也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拿来消遣的话题。 眨眼间,七巧成了姜家的二奶奶,虽然如此,但由于娘家的关系,经常给人在背后议论,七巧明着不说,但她都清楚;嫁了不想嫁的,想爱的又得不到,常在人前笑,人后哭,真是悲哀啊,渐渐得也变得事故起来。最初为金钱而锁住爱欲,结果却锁住了自己。难道她天生就爱财吗,难道她没想过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吗?不见得,从最后对她的描写就可看出,“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其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七巧和他们其中一个结婚了,虽然穿得是布衣麻鞋,吃得是粗茶淡饭,但他们会过得很幸福,恐怕已经儿孙绕膝,享天伦之福了······只是她明白的太晚了,即使她也是身不由己。 另外,她爱姜季泽,却得不到,内心承受着极大的痛楚,而当季泽来找她的表白的时候,她为了维护自己的钱财把他赶走了,不管姜季泽是否真心。虽然在听他表白的一刹那是欣喜的,而当他走后,她便在帘后默默掉泪。人生即如此,很多事都在自己一念之间,快乐与悲痛在于大家是怎么看的。 汉本053 许琴燕 05013119 一把锁锁住一个女人 汉本051周莹05013077 初识张爱玲是她的《十八春》,我并不怎么喜欢。直到读了她的金锁记,我开始喜欢她的文字,她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当时的都市女性的喜怒爱乐 。 在我看来曹七巧是她笔下人物形象塑造较为成功的一个,这欲爱不能的可悲女人在金钱的枷锁中痛苦挣扎,爱的人不敢爱她,其余的人都轻视她,在姜府这个大家族里似乎没有她的一席之地,她开始用刻薄的言辞来武装自己,包裹自己,关起了情欲的门,也关起了她爱人的心,没有了爱,她变得对谁都尖酸吝啬,吝啬地对待儿女,哪怕是一点点的母爱她都未曾给予,幸福对她而言只是一个名词,她得不到的幸福也不能让自己的儿女得到,她要他们和她一样没有欢乐没有微笑,她一步一步地带领她的至亲走入她的幽暗世界,并用锁锁住了他们----长白的麻木和长安的妥协证明这点,他们恍如是七巧的玩偶,长白媳妇的隐私是她消遣的谈资,长安婚姻失败的沉郁是她的最大安慰。这样,她的心灵才有了平衡的支点,把自己的不幸同样附加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这是她所选择的。在她的世界里只剩下金钱,这是她唯一能抓住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她用金钱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金钱锁紧了她的价值观。天下难见得这样的父母,不是期许儿女幸福,而是期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包括自己的亲生骨肉)得到,可见她的精神世界和正常的价值观已经崩溃得一塌糊涂,这种畸形的变态的心理让人不寒而栗,不知道该是同情呢还是批判?她还是个人吗?那个曾经敢公然挑逗自己所爱的姜季泽的曹七巧,在经历种种事故后,她变得太多太多了,这是一种长期的积怨透过另类的方式发泄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变态畸形,没有人能把她从自我的枷锁中解救出来,因而她也无法得到灵魂的救赎。 在对季泽的感情上,是那么的苦楚和辛酸,当那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下落时,那种时间的流动仿佛持续了更为久远的深沉,那是一颗被刮得伤痕累累的人心啊,它在滴血一滴两滴化作漫长的光阴流逝在她的记忆里。在这种无奈的压抑中她痛哭流涕,眼泪冰得如珍珠一般,她远望着他的背影似又不是,她不再追逐,因为难辩真假,她累了……七巧的内心活动和神态变化很好得揭示给读者,这使我猛然觉得七巧是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的形象不再停留在畸形变态中,她是一个女子,一个陷入爱但又不敢爱的女子。 当看到自己的身子已萎缩得如同柴棒般,她忆起了自己曾经的风华正茂,伤感的情绪总能牵动起读者的同情怜悯之心,那些曾经逝去的年岁,那些年少时的爱恋与这迟暮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眼角的一滴眼泪挂在腮边,在睡梦中她是否也忆起他的初恋? 在张爱玲笔下总会有这样的擦肩而过,女主角也从此走向歧路,那种被生活被世俗被命运捉弄的无可奈何总让人嗟叹, 通篇看下来,只觉的心中有些微微的不畅,又好似有一个郁结,情绪还是未能平复下来,那种杂乱的心情一时不知从何落笔。写出来后倒有一种淋漓酣畅之感。 发贴时间:2006-11-17 19:24:20 作者:娄月 金锁锁住了什么 汉本053班 娄月 05013108 读了张爱玲的《金锁记》,开始并不懂张爱玲为什么取其名,后来才理解作者的用意,金锁到底锁住了什么,是一个女人的青春,自尊,一生的幸福,也许还有理想。七巧可怜的命运完全掌控在别人的手里,她能做什么,她的力量是那么渺小。。。。。。 读了全文,文中呈现的是尖酸刻薄的七巧形象,后来乃至发展为变态的心灵扭曲的形象。我认为和他命中出现的男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她是男人权利与欲望的牺牲品,七巧的命运中主要出现了三个男人,那个她这辈子唯一爱过的姜季泽,还有让她葬送了一生青春的姜家二少爷,她的丈夫,还有就是她的儿子。文中着墨不多的七巧的大哥是直接把她推进痛苦深渊的制造者。他为了金钱把七巧嫁给有骨痨病的姜家二少爷。可怜的七巧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从而,折射出在封建社会下,女性的地位是多么的微弱。可能也是作者的意图。文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曹大年来上海看七巧时,她面对,姜家老太太的不理睬,一段骂词,颇为经典,“皇帝还有草鞋亲哪”,有人会说七巧不自量力,其实是她自尊的表现。她也渴 望被人尊重,渴望亲情,渴望爱情。虽然她怨她的哥哥,但是她还是会送东西给他们,因为这份亲情。所以她又是性情中人。七巧嫂嫂的那句“姑娘受的委屈也不只这一件”的话却深深的打进她的心坎里去。七巧的委屈没有人知道,只有她自己默默的承受,在那个家族中,她又是那样的被轻视,她的苦无处倾诉,导致了她说三道四,无事生非,排遣 内心的苦处。 对于姜季泽,“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七巧也有爱情,可是,那个社会不允许她爱,她的地位不能让她和其他人一样获得爱情。每个女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七巧不能,姜季泽这个花花子弟根本不会对她付出真情的,她只是他利用的工具,“她记起了想她的钱的一个男人”是多么的可悲。所以更加导致了她人格的恶化,心灵的扭曲。 七巧的儿子他的儿子长白跟季泽学会了堕落,使她又一次感到了恐慌。她以给长白娶媳妇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让儿子与一个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她处处亲近长白,要长白给她烧烟泡,陪她通宵聊天,要长白讲小夫妻的性生活以取乐。曹七巧不能让这最后一个男人从她身边溜走,也不能让任何别的女人快乐。媳妇终被残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鸦片烟自杀了。这是多么令人心悸的母亲啊! 我想在七巧的后半生中,欲望的驱使是她的人格更加丑陋,年轻时的她的命是掌控在别人身上,现在她自由了,她要把她得不到的东西都夺回来。这个唯一任他摆布的男人,她要极力的控制。以至于后来她的欲望越来越大,连她的女儿的幸福也不能放过。 金锁就是一把无形的枷锁住了她的灵魂,使她困在狭隘,变态,丑陋的牢笼里。 汉本053 沈清 第一次听到“金锁记”这三个字的时候,感觉应该会是一个蛮浪漫的故事:作者会用一把金锁来贯穿全文,这把金锁会是一件传家之宝,主人公是一位漂亮的小姐,她因这把金锁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但是看完张爱玲的《金锁记》后,顿时让我有一种不敢相信的感觉。 曹家用金子把曹七巧的爱情、自由、灵魂通通压住。她与三爷相爱但不能在一起,她的丈夫疾病缠身也许某一天就弃她而去了,她娘家的人还时常来向她要好处,她也因为娘家没钱没地位而被曹家上上下下都看不起,她用吸毒来麻痹自己,也常常说一些讽刺性的话来让自己过得不那么低微。然而七巧的命运也并没有因她的丈夫、婆婆相继死去而改变(因为她有了自由),她生了一女一男,这本应是件好事(古代有种说法:生一女一子拼一“好”字,家庭必定幸福美满),但她的女儿长安24岁生了痢疾并吸上了毒品,因此而失去了爱情;她的儿子长白却成天花天酒地,这种命运,死对于七巧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但是在我看来,七巧的悲剧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不应该就因为这样而自暴自弃,毕竟人生很漫长,应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才对。曹家只是用金子把七巧压住,而七巧却用一把锁把自己紧紧地拴在了曹家。 现代小说家深雪的《第8号当铺》中提到,在八号当铺里,可以实现你的所有欲望,只要你肯典当金银珠宝、地契、楼契,哪怕是你的四肢、内脏,还是运气、智力、理智、快乐、幸福、爱情,甚至价值昂贵的灵魂……七巧已经没有了最珍贵的灵魂,她还要其它东西来做什么,曹七巧,我不同情你。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可谓是被金钱异化的最为典型的母亲形象。

张爱玲金锁记论文题目

这位兄台是写论文吧,最好是找找张爱玲的一二部小说看看,论角色还是选取23个为好.

王安忆谈《金锁记》一个苍凉的故事衍生出多个艺术版本就在王安忆将自己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改编成话剧之后不久,这位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再一次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戏剧界关注的焦点。记者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位女导演的协助下,采访了正忙于排练的王安忆。王安忆介绍说,话剧《金锁记》将参加即将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定在10月19日。王安忆认为,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之所以能成为名篇,并非故事情节多么跌宕起伏,而是因为出色的语言张力以及对封建制度犀利的批判性。《金锁记》讲述了女主人公曹七巧富有悲剧性的一生。曹七巧本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泼辣而富风情,却不幸被贪钱的兄嫂嫁到大户人家,因出身低微,备受歧视与排挤,在瘫痪的丈夫去世后,曹七巧分得一份遗产。但是长期以来的种种压抑、煎熬与旧式大家庭气息的熏染,已使她人性扭曲,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只知一味敛财,了无亲情,甚至戕害儿媳,断送女儿的婚姻,变得极其自私、乖戾、刻毒。作品有层次地展现了曹七巧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过程。记者:目前电视剧《金锁记》正在播出,这个电视剧版本大大地丰富了张爱玲原著的故事情节,对主人公曹七巧的少女时代进行了一番美好的描绘。但您在改编原著的过程中恰恰相反,开场便把婚后性格开始畸变的“曹七巧”和盘托出,没有一个从单纯的少女性格渐变的过程,是否会让一些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难于理解和接受?王安忆:我认为张爱玲的小说本身就很通俗,并不难理解,相信观众也可以读懂舞台上的《金锁记》。再者,对于曹七巧的少女时代,原著中本来就着墨不多,我只是想表现她的性格的变异和命运的悲剧性。记者:电视剧《金锁记》的故事很好看,但不是张爱玲小说的韵味。导演说,小说读者与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与角度不同,如果完全按照原著拍,电视观众肯定看不下去。您改编的《金锁记》更侧重于展现原著的哪些方面?王安忆:原著衍生出的不同艺术形式,一定是各有侧重的。《金锁记》被多角度地演绎是不可避免的。张爱玲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各自优长汇于一身,将小说推向大俗大雅的境界,从而形成自己的魅力。我认为《金锁记》吸引我的是世俗性,是人间烟火气。这使得她的小说从晦暗中明朗起来,世俗性其实也是人性,是大众的人性。张爱玲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很大,但又不是一味沉迷在男欢女爱的主题中,她很冷静,很敏感,所以《金锁记》这部小说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我的版本中批判性是强于张爱玲原著的。当然故事性与戏剧性也会兼顾到的。两位才女重铸《金锁记》王安忆与黄蜀芹分别是当代文坛、影坛才女。二人此番联袂排演《金锁记》备受瞩目。其实,两位才女的父亲曾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同事。王安忆的父亲是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导演、作家王啸平,黄蜀芹的父亲则是被西方戏剧界称之为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齐名的戏剧大师、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黄佐临先生,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写意戏剧观,对戏剧界的影响至今不减。因为话剧,两位老艺术家的女儿再续前缘,共同排演《金锁记》。记者:您改编《金锁记》的初衷是什么?王安忆:我很喜欢戏剧,喜欢它在空间中展开与实现的虚拟方式。但我个人写作的特点比较含蓄。所以,我要写戏剧,必须先到别人的东西里借一个“核”,这就是戏剧的“核”。记者:改编《金锁记》,您遇到的挑战是什么?王安忆:我改编剧本最大的挑战便是将藏着的推到表面,黄蜀芹导演给我最重要的提示就是这一切都要正面表述。还有,人物的纠缠回合要多。我理解这就是戏剧性。而我向来是倾向于含而不露,写小说本来就容易伤于纤巧。所以这次写作也可给予我一次练笔的机会,练的就是“强烈”。记者:话剧《金锁记》您改了几稿?王安忆:改了三稿。第一稿是按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写,与原著差异比较大,现在的这稿基本是按小说的顺序来写的,比较忠于原著。记者:张爱玲对《红楼梦》很有研究,读过《金锁记》的人会感觉到小说的语言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在改编过程中,对于这点,您是如何把握的?王安忆:《金锁记》里原有的人物语言我几乎全部调动起来,当然还需要增加、加强、夸张。小说的语言与戏剧完全不同,小说是叙述性的,是客观的表意表情,而戏剧却是主管。我要学习各种人的说话风格,还要有较为响亮的节奏,我不知道是否做到了。记者:黄蜀芹导演称赞您改编的剧本非常好,戏剧冲突很到位。对于黄导这部话剧“处女作”,她强调话剧的本质,即话语本身所带来的戏剧张力。她加强了演员的形体表现。您对导演与演员的表现还满意吗?王安忆:满意。我认为,由于黄蜀芹强调话语冲突和形体表现,全剧高潮迭起。演员在表演上都下足了功夫,无论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女演员吴冕、这次跨行上阵的京剧名角关栋天,还是一批年轻演员,他们的表演整体感觉恰到好处,并且丝丝入扣。

论张爱玲的小说迅雨(傅雷)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然而天下比较重要一些的事故,往往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出现。史家或社会学家,会用逻辑来证明,偶发的事故实在是酝酿已久的结果。但没有这种分析头脑的大众,总觉得世界上真有魔术棒似的东西在指挥着,每件新事故都像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有这情形。“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除了这类不着边际的话以外,读者从没切实表示过意见。也许真是过于意外怔住了。也许人总是胆怯的动物,在明确的舆论未成立以前,明哲的办法是含糊一下再说。但舆论还得大众去培植;而文艺的长成,急需社会的批评,而非谨虑的或冷淡的缄默。是非好恶,不妨直说。说错了看错了,自有人指正。——无所谓尊严问题。我们的作家一向对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五四以后,消耗了无数笔墨的是关于主义的论战。仿佛一有准确的意识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区区艺术更是不成问题。其实,几条抽象的原则只能给大中学生应付会考。哪一种主义也好,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样像样的作品。而且这一切都得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战争与和平》的原稿修改过七遍;大家可只知道托尔斯泰是个多产的作家(仿佛多产便是滥造似的)。巴尔扎克一部小说前前后后的修改稿,要装订成十余巨册,像百科辞典般排成一长队。然而大家以为巴尔扎克写作时有债主逼着,定是匆匆忙忙赶起来的。忽视这样显著的历史教训,便是使我们许多作品流产的主因。譬如,斗争是我们最感兴趣的题材。对。人生一切都是斗争。但第一是斗争的范围,过去并没包括全部人生。作家的对象,多半是外界的敌人:宗法社会,旧礼教,资本主义……可是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外来的苦难,至少有客观的原因可得诅咒,反抗,攻击;且还有廉取时情的机会。至于个人在情欲主宰之下所招致的祸害,非但失去了泄忿的目标,且更遭到“自作自受”一类的谴责。第二斗争的表现。人的活动脱不了情欲的因素;斗争是活动的尖端,更其是情欲的舞台。去掉了情欲,斗争便失去了活力。情欲而无深刻的勾勒,便失掉它的活力,同时把作品变成了空的僵壳。在此我并没意思铸造什么尺度,也不想清算过去的文坛;只是把已往的主张缺陷回顾一下,瞧瞧我们的新作家为它们填补了多少。一 金锁记由于上述的观点,我先讨论《金锁记》。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情欲(Passion)的作用,很少像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从表面看,曹七巧不过是遗老家庭里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末不足道的渣滓。但命运偏偏要教渣滓当续命汤,不但要做儿女的母亲,还要做她媳妇的婆婆,——把旁人的命运交在她手里。以一个小家碧玉而高攀簪缨望族,门户的错配已经种下了悲剧的第一个原因。原来当残废公子的姨奶奶的角色,由于老太太一念之善(或一念之差),抬高了她的身份,做了正室;于是造成了她悲剧的第二个原因。在姜家的环境里,固然当姨奶奶也未必有好收场,但黄金欲不致被刺激得那么高涨,恋爱欲也就不至压得那么厉害。她的心理变态,即使有,也不至病入膏肓,扯上那么多的人替她殉葬。然而最基本的悲剧因素还不在此。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她心中偏偏来得嚣张。已经把一种情欲压倒了,缠死心地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复燃,要求它的那份权利。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可怕的报复!可怕的报复把她压瘪了。“儿子女儿恨毒了她”,至亲骨肉都给“她沉重的枷角劈杀了”,连她心爱的男人也跟她“仇人似的”;她的惨史写成故事时,也还得给不相干的群众义愤填胸地咒骂几句。悲剧变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还有什么更悲惨的?当七巧回想着早年当曹大姑娘时代,和肉店里的朝禄打情骂俏时,“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她的丈夫,那没生命的肉体……”当年的肉腥虽然教她皱眉,究竟是美妙的憧憬,充满了希望。眼前的肉腥,却是刽子手刀上的气味。——这刽子手是谁?黄金。——黄金的情欲。为了黄金,她在焦灼期待,“啃不到”黄金的边的时代,嫉妒妯娌,跟兄嫂闹架。为了黄金,她只能“低声”对小叔嚷着:“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为了黄金,她十年后甘心把最后一个满足爱情的希望吹肥皂泡似地吹破了。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沐浴在光辉里”,一生仅仅这一次,主角蒙受到神的恩宠。好似项勃朗笔下的肖像,整个人地都沉没在阴暗里,只有脸上极小的一角沾着些光亮。即是这些少的光亮直透入我们的内心。季泽立在她眼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呵!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念便使她暴怒起来了……这一转念赛如一个闷雷,一片浓重的乌云,立刻掩盖了一刹那的光辉;“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被爆风雨无情地扫荡了。雷雨过后,一切都已过去,一切都已晚了。“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完了,永久的完了。剩下的只有无穷的悔恨。“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留恋的对象消灭了,只有留恋往日的痛苦。就在一个出身低微的轻狂女子身上,爱情也不会减少圣洁。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没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脑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她的痛苦到了顶头,(作品的美也到了顶),可是没完。只换了方向,从心头沉到心底,越来越无名。忿懑变成尖刻的怨毒,莫名其妙地只想发泄,不择对象。她眯缝着眼望着儿子,“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多怆痛的呼声!“……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于是儿子的幸福,媳妇的幸福,在她眼里全变作恶毒的嘲笑,好比公牛面前的红旗。歇斯底里变得比疯狂还可怕,因为“她还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凭了这,她把他们一起断送了。这也不足为奇。炼狱的一端紧接着地狱,殉体者不肯忘记把最亲近的人带进去的。最初她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情磨折了她一世和一家。她战败了,她是弱者。但因为是弱者,她就没有被同情的资格了么?弱者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我们便有理由恨她么!作者不这么想。在上面所引的几段里,显然有作者深切的怜悯,唤引着读者的怜悯。还有“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十八九岁姑娘的时候……喜欢她的有……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也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这些淡淡的朴素的句子,也许为粗忽的读者不曾注意的,有如一阵温暖的微风,抚弄着七巧墓上的野草。和主角的悲剧相比之下,几个配角的显然缓和多了。长安姊弟都不是有情欲的人。幸福的得失,对他们远没有对他们的母亲那么重要。长白尽往陷坑里沉,早已失去了知觉,也许从来就不曾有过知觉。长安有过两次快乐的日子,但都用“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自愿舍弃了。便是这个手势使她的命运虽不像七巧的那样阴森可怕,影响深远,却令人觉得另一股惆怅与凄凉的滋味。Long,long ago的曲调所引起的无名的悲哀,将永远留在读者心坎。结构,节奏,色彩,在这件作品里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下列几点: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七巧,季泽,长安,童世舫,芝寿,都没有专写他们内心的篇幅;但他们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两次叔嫂调情的场面,不光是那种造型美显得动人,却还综合着含蓄、细腻、朴素、强烈、抑止、大胆,这许多似乎相反的优点。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的场合,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例如童世舫与长安订婚以后:……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着一点对方的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空旷的绿草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还有什么描写,能表达这一对不调和的男女的调和呢?能写出这种微妙的心理呢?和七巧的爱情比照起来,这是平淡多了,恬静多了,正如散文,牧歌之于戏剧。两代的爱,两种的情调。相同的是温暖。至于七巧磨折长安的几幕,以及最后在童世舫前诽谤女儿来离间他们的一段,对病态心理的刻画,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彩文章。第二是作者的节略法(racconrci)的运用:风从窗子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已经褪色了,金绿山水换了一张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也老了十年。这是电影的手法: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隐隐约约浮上来了。巧妙的转调技术!第三是作者的风格。这原是首先引起读者注意和赞美的部分。外表的美永远比内在的美容易发见。何况是那么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正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字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老早摆在那里,预备来叙述这幕悲剧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像在这篇里那样的尽其效用。例如:“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些凄凉。”这一段引子,不但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不但心理的观察那么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了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假如风格没有这综合的效果,也就失掉它的价值了。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没有《金锁记》,本文作者决不在下文把《连环套》批评得那么严厉,而且根本也不会写这篇文字。在扯了满帆,顺流而下的情势中,作者的笔锋“熟极而流”,再也把不住舵。《连环套》逃不过刚下地就夭折的命运。四 结论我们在篇首举出一般创作的缺陷,张女士究竟填补了多少呢?一大部分,也是一小部分。心理观察,文字技巧,想象力,在她都已不成问题。这些优点对作品真有贡献的,却只《金锁记》一部。我们固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只产生杰作,但也不能坐视她的优点把她引入危险的歧途,更不能听让新的缺陷去填补旧的缺陷。《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以题材而论似乎前者更难处理,而成功的却是那更难处理的。在此见出作者的天分和功力。并且她的态度,也显见对前者更严肃,作品留在工场里的时期也更长久。《金锁记》的材料大部分是间接得来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时代,环境,心理,都距离甚远,使她不得不丢开自己,努力去生活在人物身上,顺着情欲发展的逻辑,尽往第三者的个性里钻。于是她触及了鲜血淋漓的现实。至于《倾城之恋》,也许因为作者身经危城劫难的印象太强烈了,自己的感觉不知不觉过量地移注在人物身上,减少客观探索的机会。她和她的人物同一时代,更易混入主观的情操。还有那漂亮的对话,似乎把作者首先迷住了;过度的注意局部,妨害了全体的完成。只要作者不去生活在人物身上,不跟着人物走,就免不了肤浅之病。小说家最大的秘密,在能跟着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生活经验是无穷的。作家的生活经验怎样才算丰富是没有标准的。人寿有限,活动的环境有限;单凭外界的材料来求生活的丰富,决不够成为艺术家。唯有在众生身上去体验人生,才会使作者和人物同时进步,而且渐渐超过自己。巴尔扎克不是在第一部小说成功的时候,就把人生了解得那么深,那么广的。他也不是对贵族,平民,劳工,富商,律师,诗人,画家,荡妇,老处女,军人……那些种类万千的心理,分门别类的一下子都研究明白,了如指掌之后,然后动笔写作的。现实世界所有的不过是片段的材料,片断的暗示;经小说家用心理学家的眼光,科学家的耐心,宗教家的热诚,依照严密的逻辑推索下去,忘记了自我,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还要走多少回头路,白花多少心力),陪着他们身心的探险,陪他们笑,陪他们哭,才能获得作者实际未曾的经历。一切的大艺术家就是这样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的。这些平凡的老话,张女士当然知道。不过作家所遇到的诱惑特别多,也许旁的更悦耳的声音,在她耳畔盖住了老生常谈的单调的声音。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无论哪一部门的艺术家,等到技巧成熟过度,成了格式,就不免要重复他自己。在下意识中,技能像旁的本能一样时时骚动着,要求一显身手的机会,不问主人胸中有没有东西需要它表现。结果变成了文字游戏。写作的目的和趣味,仿佛就在花花絮絮的方块字的堆砌上。任何细胞过度的膨胀,都会变成癌。其实,彻底地说,技巧也没有止境。一种题材,一种内容,需要一种特殊的技巧去适应。所以真正的艺术家,他的心灵探险史,往往就是和技巧的战斗史。人生形象之多,岂有一二套衣装就够穿戴之理?把握住了这一点,技巧永久不会成癌,也就无所谓危险了。文学遗产记忆过于清楚,是作者另一危机。把旧小说的文体运用到创作上来,虽在适当的限度内不无情趣,究竟近于玩火,一不留神,艺术会给它烧毁的。旧文体的不能直接搬过来,正如不能把西洋的文法和修辞直接搬用一样。何况俗套滥调,在任何文字里都是毒素!希望作者从此和它们隔离起来。她自有她净化的文体。《金锁记》的作者没有理由往后退

是一篇关于<金锁记>的论文,可参考下,这个没有现成的,主要还是要通读原文,有时间的话再多读几篇她的名作,如<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和白玫瑰>,以及读一读关于她的评论,然后总结出她的写作特点,再结合<金锁记>来进行阐述。希望对你有用。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论文

是一篇关于<金锁记>的论文,可参考下,这个没有现成的,主要还是要通读原文,有时间的话再多读几篇她的名作,如<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和白玫瑰>,以及读一读关于她的评论,然后总结出她的写作特点,再结合<金锁记>来进行阐述。希望对你有用。

这么点分要8000字

论张爱玲的小说迅雨(傅雷)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然而天下比较重要一些的事故,往往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出现。史家或社会学家,会用逻辑来证明,偶发的事故实在是酝酿已久的结果。但没有这种分析头脑的大众,总觉得世界上真有魔术棒似的东西在指挥着,每件新事故都像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有这情形。“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除了这类不着边际的话以外,读者从没切实表示过意见。也许真是过于意外怔住了。也许人总是胆怯的动物,在明确的舆论未成立以前,明哲的办法是含糊一下再说。但舆论还得大众去培植;而文艺的长成,急需社会的批评,而非谨虑的或冷淡的缄默。是非好恶,不妨直说。说错了看错了,自有人指正。——无所谓尊严问题。我们的作家一向对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五四以后,消耗了无数笔墨的是关于主义的论战。仿佛一有准确的意识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区区艺术更是不成问题。其实,几条抽象的原则只能给大中学生应付会考。哪一种主义也好,倘没有深刻的人生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决不能产生一样像样的作品。而且这一切都得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战争与和平》的原稿修改过七遍;大家可只知道托尔斯泰是个多产的作家(仿佛多产便是滥造似的)。巴尔扎克一部小说前前后后的修改稿,要装订成十余巨册,像百科辞典般排成一长队。然而大家以为巴尔扎克写作时有债主逼着,定是匆匆忙忙赶起来的。忽视这样显著的历史教训,便是使我们许多作品流产的主因。譬如,斗争是我们最感兴趣的题材。对。人生一切都是斗争。但第一是斗争的范围,过去并没包括全部人生。作家的对象,多半是外界的敌人:宗法社会,旧礼教,资本主义……可是人类最大的悲剧往往是内在的外来的苦难,至少有客观的原因可得诅咒,反抗,攻击;且还有廉取时情的机会。至于个人在情欲主宰之下所招致的祸害,非但失去了泄忿的目标,且更遭到“自作自受”一类的谴责。第二斗争的表现。人的活动脱不了情欲的因素;斗争是活动的尖端,更其是情欲的舞台。去掉了情欲,斗争便失去了活力。情欲而无深刻的勾勒,便失掉它的活力,同时把作品变成了空的僵壳。在此我并没意思铸造什么尺度,也不想清算过去的文坛;只是把已往的主张缺陷回顾一下,瞧瞧我们的新作家为它们填补了多少。一 金锁记由于上述的观点,我先讨论《金锁记》。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情欲(Passion)的作用,很少像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从表面看,曹七巧不过是遗老家庭里一种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末不足道的渣滓。但命运偏偏要教渣滓当续命汤,不但要做儿女的母亲,还要做她媳妇的婆婆,——把旁人的命运交在她手里。以一个小家碧玉而高攀簪缨望族,门户的错配已经种下了悲剧的第一个原因。原来当残废公子的姨奶奶的角色,由于老太太一念之善(或一念之差),抬高了她的身份,做了正室;于是造成了她悲剧的第二个原因。在姜家的环境里,固然当姨奶奶也未必有好收场,但黄金欲不致被刺激得那么高涨,恋爱欲也就不至压得那么厉害。她的心理变态,即使有,也不至病入膏肓,扯上那么多的人替她殉葬。然而最基本的悲剧因素还不在此。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情欲在她心中偏偏来得嚣张。已经把一种情欲压倒了,缠死心地来服侍病人,偏偏那情欲死灰复燃,要求它的那份权利。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可怕的报复!可怕的报复把她压瘪了。“儿子女儿恨毒了她”,至亲骨肉都给“她沉重的枷角劈杀了”,连她心爱的男人也跟她“仇人似的”;她的惨史写成故事时,也还得给不相干的群众义愤填胸地咒骂几句。悲剧变成了丑史,血泪变成了罪状;还有什么更悲惨的?当七巧回想着早年当曹大姑娘时代,和肉店里的朝禄打情骂俏时,“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她的丈夫,那没生命的肉体……”当年的肉腥虽然教她皱眉,究竟是美妙的憧憬,充满了希望。眼前的肉腥,却是刽子手刀上的气味。——这刽子手是谁?黄金。——黄金的情欲。为了黄金,她在焦灼期待,“啃不到”黄金的边的时代,嫉妒妯娌,跟兄嫂闹架。为了黄金,她只能“低声”对小叔嚷着:“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为了黄金,她十年后甘心把最后一个满足爱情的希望吹肥皂泡似地吹破了。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沐浴在光辉里”,一生仅仅这一次,主角蒙受到神的恩宠。好似项勃朗笔下的肖像,整个人地都沉没在阴暗里,只有脸上极小的一角沾着些光亮。即是这些少的光亮直透入我们的内心。季泽立在她眼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呵!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念便使她暴怒起来了……这一转念赛如一个闷雷,一片浓重的乌云,立刻掩盖了一刹那的光辉;“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被爆风雨无情地扫荡了。雷雨过后,一切都已过去,一切都已晚了。“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完了,永久的完了。剩下的只有无穷的悔恨。“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留恋的对象消灭了,只有留恋往日的痛苦。就在一个出身低微的轻狂女子身上,爱情也不会减少圣洁。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没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脑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她的痛苦到了顶头,(作品的美也到了顶),可是没完。只换了方向,从心头沉到心底,越来越无名。忿懑变成尖刻的怨毒,莫名其妙地只想发泄,不择对象。她眯缝着眼望着儿子,“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多怆痛的呼声!“……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于是儿子的幸福,媳妇的幸福,在她眼里全变作恶毒的嘲笑,好比公牛面前的红旗。歇斯底里变得比疯狂还可怕,因为“她还有一个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凭了这,她把他们一起断送了。这也不足为奇。炼狱的一端紧接着地狱,殉体者不肯忘记把最亲近的人带进去的。最初她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情磨折了她一世和一家。她战败了,她是弱者。但因为是弱者,她就没有被同情的资格了么?弱者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我们便有理由恨她么!作者不这么想。在上面所引的几段里,显然有作者深切的怜悯,唤引着读者的怜悯。还有“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十八九岁姑娘的时候……喜欢她的有……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也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这些淡淡的朴素的句子,也许为粗忽的读者不曾注意的,有如一阵温暖的微风,抚弄着七巧墓上的野草。和主角的悲剧相比之下,几个配角的显然缓和多了。长安姊弟都不是有情欲的人。幸福的得失,对他们远没有对他们的母亲那么重要。长白尽往陷坑里沉,早已失去了知觉,也许从来就不曾有过知觉。长安有过两次快乐的日子,但都用“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自愿舍弃了。便是这个手势使她的命运虽不像七巧的那样阴森可怕,影响深远,却令人觉得另一股惆怅与凄凉的滋味。Long,long ago的曲调所引起的无名的悲哀,将永远留在读者心坎。结构,节奏,色彩,在这件作品里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下列几点: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七巧,季泽,长安,童世舫,芝寿,都没有专写他们内心的篇幅;但他们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两次叔嫂调情的场面,不光是那种造型美显得动人,却还综合着含蓄、细腻、朴素、强烈、抑止、大胆,这许多似乎相反的优点。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的场合,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例如童世舫与长安订婚以后:……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着,很少说话,眼角里带着一点对方的衣裙与移动着的脚,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气,这单纯而可爱的印象,便是他们的栏杆,栏杆把他们与大众隔开了。空旷的绿草地上,许多人跑着,笑着谈着,可是他们走的是寂寂的绮丽的回廊,——走不完的寂寂的回廊。不说话,长安并不感到任何缺陷。还有什么描写,能表达这一对不调和的男女的调和呢?能写出这种微妙的心理呢?和七巧的爱情比照起来,这是平淡多了,恬静多了,正如散文,牧歌之于戏剧。两代的爱,两种的情调。相同的是温暖。至于七巧磨折长安的几幕,以及最后在童世舫前诽谤女儿来离间他们的一段,对病态心理的刻画,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彩文章。第二是作者的节略法(racconrci)的运用:风从窗子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已经褪色了,金绿山水换了一张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也老了十年。这是电影的手法: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隐隐约约浮上来了。巧妙的转调技术!第三是作者的风格。这原是首先引起读者注意和赞美的部分。外表的美永远比内在的美容易发见。何况是那么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的文章!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正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字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老早摆在那里,预备来叙述这幕悲剧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像在这篇里那样的尽其效用。例如:“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些凄凉。”这一段引子,不但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不但心理的观察那么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了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假如风格没有这综合的效果,也就失掉它的价值了。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没有《金锁记》,本文作者决不在下文把《连环套》批评得那么严厉,而且根本也不会写这篇文字。在扯了满帆,顺流而下的情势中,作者的笔锋“熟极而流”,再也把不住舵。《连环套》逃不过刚下地就夭折的命运。四 结论我们在篇首举出一般创作的缺陷,张女士究竟填补了多少呢?一大部分,也是一小部分。心理观察,文字技巧,想象力,在她都已不成问题。这些优点对作品真有贡献的,却只《金锁记》一部。我们固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只产生杰作,但也不能坐视她的优点把她引入危险的歧途,更不能听让新的缺陷去填补旧的缺陷。《金锁记》和《倾城之恋》,以题材而论似乎前者更难处理,而成功的却是那更难处理的。在此见出作者的天分和功力。并且她的态度,也显见对前者更严肃,作品留在工场里的时期也更长久。《金锁记》的材料大部分是间接得来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时代,环境,心理,都距离甚远,使她不得不丢开自己,努力去生活在人物身上,顺着情欲发展的逻辑,尽往第三者的个性里钻。于是她触及了鲜血淋漓的现实。至于《倾城之恋》,也许因为作者身经危城劫难的印象太强烈了,自己的感觉不知不觉过量地移注在人物身上,减少客观探索的机会。她和她的人物同一时代,更易混入主观的情操。还有那漂亮的对话,似乎把作者首先迷住了;过度的注意局部,妨害了全体的完成。只要作者不去生活在人物身上,不跟着人物走,就免不了肤浅之病。小说家最大的秘密,在能跟着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生活经验是无穷的。作家的生活经验怎样才算丰富是没有标准的。人寿有限,活动的环境有限;单凭外界的材料来求生活的丰富,决不够成为艺术家。唯有在众生身上去体验人生,才会使作者和人物同时进步,而且渐渐超过自己。巴尔扎克不是在第一部小说成功的时候,就把人生了解得那么深,那么广的。他也不是对贵族,平民,劳工,富商,律师,诗人,画家,荡妇,老处女,军人……那些种类万千的心理,分门别类的一下子都研究明白,了如指掌之后,然后动笔写作的。现实世界所有的不过是片段的材料,片断的暗示;经小说家用心理学家的眼光,科学家的耐心,宗教家的热诚,依照严密的逻辑推索下去,忘记了自我,化身为故事中的角色(还要走多少回头路,白花多少心力),陪着他们身心的探险,陪他们笑,陪他们哭,才能获得作者实际未曾的经历。一切的大艺术家就是这样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的。这些平凡的老话,张女士当然知道。不过作家所遇到的诱惑特别多,也许旁的更悦耳的声音,在她耳畔盖住了老生常谈的单调的声音。技巧对张女士是最危险的诱惑。无论哪一部门的艺术家,等到技巧成熟过度,成了格式,就不免要重复他自己。在下意识中,技能像旁的本能一样时时骚动着,要求一显身手的机会,不问主人胸中有没有东西需要它表现。结果变成了文字游戏。写作的目的和趣味,仿佛就在花花絮絮的方块字的堆砌上。任何细胞过度的膨胀,都会变成癌。其实,彻底地说,技巧也没有止境。一种题材,一种内容,需要一种特殊的技巧去适应。所以真正的艺术家,他的心灵探险史,往往就是和技巧的战斗史。人生形象之多,岂有一二套衣装就够穿戴之理?把握住了这一点,技巧永久不会成癌,也就无所谓危险了。文学遗产记忆过于清楚,是作者另一危机。把旧小说的文体运用到创作上来,虽在适当的限度内不无情趣,究竟近于玩火,一不留神,艺术会给它烧毁的。旧文体的不能直接搬过来,正如不能把西洋的文法和修辞直接搬用一样。何况俗套滥调,在任何文字里都是毒素!希望作者从此和它们隔离起来。她自有她净化的文体。《金锁记》的作者没有理由往后退

我的毕业论文要不要。。

金锁记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用短短两年多时间成就文坛一生辉煌的张爱玲,以她天才的书写在沦陷的十里洋场的废墟上盛开了一朵奇异的蔷薇。在《金锁记》里,她看似漫不经心其实精雕细刻了一个多余、复杂的人物——曹七巧,这一形象颠覆了对“母亲”的经典阐释,解构了女性仁爱的言说。“‘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洛神不过是个古装美女,世俗所供的观音不过是古装美女赤了脚,半裸的高大肥硕的希腊石像不过是女运动家,金发的圣母不过是个俏奶妈,当众喂了一千余年的奶。”[1]也许受幼年时期母爱缺失的影响,这尖刻的言辞之下是张爱玲对女性神话的消解。在中外文学史上,父慈母爱、手足情深历来是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高扬“孝悌”大旗,吟咏人伦亲情。然而,经年建构的华屋美厦却在张爱玲“苍凉的手势”[2]中轰然倒塌。作者以悲悯的情怀阐释了特殊场域中母爱缺席、亲情沦丧的残忍,以曹七巧的可怜、可悲、可恨、可叹留给后学一个难解之谜,表现出作者对人性的失意,对女性的失望。“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丢了半条命。”作者对七巧变态母爱的铺陈,表面看来是指斥,黄金牺牲品的曹七巧竟然把更深重的枷锁架设在一对儿女的脖颈上,使他们生命的青草地荆棘丛生、温情尽失,是何等可恶?而圣洁的亲子关系被还原成普通的人际关系,披着的是道义慈爱的华服,里面却缀满自私、阴骘、虚伪、冷酷的虱子,又何其可悲!所以,过往的众多评论者均从性恶的角度阐释七巧,认为她“做了情欲的俘虏”[3],“心狱的女奴”,被看作是“戴着枷锁舞蹈的女人”[4],是“母亲形象的错位与异化”[5],是“人性的毁灭”[6],是“天使的坠落”[7]等等。《金锁记》也因此被视为一个人性原罪的故事,一个金钱报复的故事,一个禁锢情欲的故事,一个疯狂物欲的故事,一个害人害已的故事!但笔者认为,通过文本细读可以看出,张氏在刻画七巧时是怀着深沉的悲悯和同情的。她以纤细、敏感的笔触揭示了在男权话语霸权时代女性被边缘化、被妖魔化的假象,昭示出女性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公命运,是一曲旧时女性的挽歌!西蒙·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写道:“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变为女人的”。曹七巧是特殊文化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怪胎,在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礼法束缚的封建社会,她出身平凡,幼失父母,哥嫂势利,不得不消隐灵魂、贱卖青春,也由此造成她爱不能得,恨难以舒,在极度压抑中不断磨蚀、异化自己的人性。不管是在娘家孤苦无依、操劳任怨的少女生活,还是在婆家饱受的冷语白眼、欺凌损害,她都不可能有宣泄的对象和场所。尽管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她的粗俗取媚、蛮横无理,甚至她的悲苦无助、孤独苍凉,但我们分明感到她只是一个多余人,一个游曳在深宅高院的身体无依靠,精神无皈依的模糊影子!没有自己的地位,没有做人的尊严,最多只是作交易的筹码,被嘲弄的对象。丈夫早逝后,在那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里,她唯一能抓住的只有那对不是她想要的儿女了。在他们身上她的希望与绝望交织,痛苦与欢乐并存,怜爱与毁灭相生。她给了他们最自私最残酷的爱、也带去最没有生趣没有未来的生活。一方面,她象一只可怜的母鸡用无力的翅膀庇护着幼稚,害怕他们受到外界的任何一点伤害;另一方面,她又无法忍受任何人夺走他们,即便因为幸福。他们只是她苦难生活的见证,是她无望未来的慰藉,是她身份能被认同、情感可以寄托、仇怨得以消解的指向。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泼辣刚健疏于礼教的个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童年的生活、情感体验会影响他的终生,甚至会决定他的气质、性格、命运。如果七巧出身贫寒人家,性格内向懦弱,安于庸常生活,她也可以有衣食无忧、平凡宁静的一生。但偏偏她不是!她生于市井小贩之家,是麻油店西施。自幼父母故去,跟着势利、世俗的哥嫂长大。柜台前机械的笑脸,高声的吆喝,麻利的操作;大街上寒碜的穿戴,打情骂俏的戏乐几乎是她的全部生活。在她身上既有少女的本真,也有商人的世故。“黑腻的柜台,芝麻酱桶里竖着木匙子,油缸上吊着大大小小的铁匙子……隔着密密层层的一排吊着猪肉的铜钩,她看见肉铺里的朝禄。朝禄赶着她叫曹大姑娘。难得叫声巧姐儿,她就一巴掌打在钩子背上。”犹如旷野中一株自由生长的小草,先天营养不足,后天又饱受风沙侵蚀。七巧既没有受到学校、家庭严格的礼法教育,更缺乏少女应有的规范和约束,因此性格倔强暴躁,行事自私任性,说话尖酸刻薄。正是因为这些性格缺陷使其处世不能通盘考虑,做事易走极端,往往只关注个人的得失,不计任何后果。所以她顶撞兄嫂,觊觎妯娌,讥讽小姑,打骂仆人。全然没有传统女性那种温、良、谦、恭、让的德行。在那个男权中心时代,她的所作所为只能是悲剧温床,情爱的毒瘤。于是她被亲情贱卖,成为势力兄嫂与豪门结亲的贺仪;被爱情搁置,被所爱的废物一样的小叔子出卖;被儿女仇恨,那对不是她想要的儿女内心只有对她的诅咒。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七巧的家庭背景和灰色环境所形成的好胜猜忌、任性泼辣使她既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又是其牺牲品。二披枷婚姻强加的怨怼婚姻本是俗世男女的避风港,自由恩爱和谐宁静应是全部内容。但曹七巧的婚姻却披着黄金的枷锁,灌满了卑微与怨怼,沉郁与愤懑,注定是出正在上演的悲剧。她虽是小户人家的女儿,但漂亮任性,泼辣热情,心性高傲。内心虽也有对未来的迷茫甚或恐慌,但毕竟是充满向往的。“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但对幼失双亲、跟随势利哥嫂长大的封建礼法制度下的她,是不可能有机会掌控自己命运的。“女性需要三样东西:自尊、经济能力和生育自由。”[8]但男权社会中女性是没有话语权的。封建的伦理道德剥夺她们的自由,束缚她们的心智,玷辱她们的肉体。不管愿意不愿意,和千千万万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子一样,七巧被卖进了破落的大户人家,做了因患软骨病成为没有生命的肉体而不能正常婚娶的姜家二少爷的妻子,如同一棵成长的树苗折断在肃杀的秋风里。在这座弥漫衰亡气息的院子里,七巧少女的梦想,妻子的渴望,母爱的光辉都被扼杀了。由于她娘家寒碜,她在姜家备受忽略和嘲弄,没有尊严,何谈关爱?甚至连丫头都可以瞧不起她。“小双冷笑说:‘她也配!我原是老太太跟前的人,二爷成天的吃药,行动都离不了人,屋里几个丫头不够使,把我拨了过去’。”虽是破落人家,姜宅仍是要体面的。七巧的缺少教养,说话不着边带给她的是婆婆的漠视、妯娌的疏离、小姑的冷眼、佣人的讥笑。她没能获得一个正常女人在婚姻生活中应得的尊重、快乐,尽管她被用青春做代价完成了交易。她能做的就是让自己象刺猬一样,不断去刺伤别人,力图保全自己。三无能丈夫带给的尴尬与恶心在那个讲究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在那个夫贵妻荣的男权话语时代,婚姻是女性栖身的处所,丈夫是生存之根本。但同时婚姻也是门当户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谓爱情完全是贫民女子在奢侈晚宴上借来的华服,可望不可及。而姜曹联姻完全是出于利益和利用的需要。姜家想用婚姻锁住七巧,让她心甘情愿做免费的女仆、生育的机器;曹家则企图通过婚姻获得金钱的补偿、地位的攀附、门第的提升。七巧本是充满活力的正常女人,而她所嫁的却是因得软骨病只能瘫在床上的丈夫。“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我那三岁的孩子高哪!”没有温情与爱抚,更不可能有交流与倾心,既不能给她以妻子的荣耀,也没法带给她世俗的快乐。她只是丈夫的佣人,多年来她除了衣不解带的服侍他就没别的。“每个人都有情欲,悲剧的因素不仅在于外界的威胁,更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因此悲剧不是人们可能会遇到的偶然,而是人人必将面对的必然。情欲与生命相始终,悲剧因此无休无止,不断袭来,一步一步将人引入更加悲惨的境地。”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人的情欲被压抑,压抑到无意识深处,人就会得精神病。“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她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七巧丈夫的无能、无味让她产生彻底的绝望和难以言说的痛苦,情感的缺席、尊严的丧失、生命的错位,让她不堪重负。长期的郁结不能得到排解,最后是歇斯底里的发作,象一只关进囚笼受伤的母狼,呲着獠牙,闷声嗥叫,伤人自伤。“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在万般苦楚无奈中,母爱的神话退场、解构了。恋子、妒女,七巧只有以另类的方式宣泄着愤懑。四爱不能得的心痛与郁结“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10]。如果说姜宅是暗无天日的坟墓,在七巧绝望生活中唯一的一丝亮光就是三爷季泽。“季泽是个结实小伙子,偏于胖的一方面,脑后拖一根三脱油松大辫,生得天圆地方,鲜红的腮颊,往下坠着一点,油湿眉毛,水汪汪的黑眼睛里永远透着三分不耐烦。”这个风流任性的败家子季泽,是姜宅唯一健康的成年男性,也是七巧可怜的情感寄托,这看似一种无奈,又该有着怎样的悲哀!她对季泽一往情深,将他幻化为自己的爱恋对象,渴望得到他哪怕些微的回报,希望自己的情感荒原能开上一株野花,干涸的心灵获得些许慰藉!但季泽呢,“季泽看着他,心里也动了一动。可是那不行,玩尽管玩,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然而浪子难掩轻佻本性,季泽虽不存半点诚意,仍真真假假的去勾引七巧。这犹如镜花水月的春梦一场,只害得七巧憧憬顿生,欲罢不能。如果人活着心死了也好,怕的是心活着人却没指望,结局只能走向疯狂!整整十年,七巧也许希望能用被贱卖的青春换来后半生的衣食无忧,也许不甘心无端付出没有回报,而也许更主要的是希望见到季泽,虽然她知道他只是暗影只是浪花,她等待的是梦一场。十年后,当七巧终于送走了独撑家业的婆婆,送走了无能的丈夫,好不容易争得了一点家产,季泽来了,来诉说衷肠:“你知道我为什么跟家里的那个不好,为什么我拼命的在外头玩,把家业都败光了?你知道这都是为了谁?”一瞬间,七巧情滔荡漾,难道十年的守候终成正果?但象机警的豹子一样,多年的等待,数不清的煎熬养就的敏锐让她瞬间明白了季泽的心思:他只是想要她卖掉一生才换来的仅仅可以维持她和一对儿女生存的钱!他哪里有真情?有的是利用和欺!幻灭和绝望将七巧推向疯狂、畸形的报复。以后的七巧只作了守护金钱的女巫,儿女幸福的杀手。她心里全没有爱,有的只是占有、掠夺。她以变态的方式“保卫”儿女不受侵害,仇恨甚至掠杀每一个闯进他们生活的人。哥哥嫂子“站不住脚”;侄子“卷了铺盖”;儿媳妇芝寿死了、绢儿自杀了,儿子长白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女儿长安断了结婚的念头,走进没有光的所在。五孤独暗窟中伤口的舔舐因为儿子的重疾,姜家需要一个健康的仆人;因为病人不可能娶到门当户对的妻子,姜家只能用金钱购进服务的工具,一个能全心护理又可传宗接代的女人。幼丧双慈的七巧被卖进了姜家,走进了森严的封建礼教堡垒。在这个家里,七巧如暗夜幽魂,红颜换上了绿光,消弭了青春与生气。丈夫是一堆终年瘫在床头的朽肉,看着恶心,想起伤心;婆婆大权独揽,强撑门户;兄弟妯娌明争暗斗。就连丫鬟都拿她当笑话。没有尊重,没有信任,没有关爱,甚至没把她当正常女人!这对泼辣、要强的七巧不仅是屈辱,更是人性的扼杀。于是,她只有用低俗的谈吐,失措的举止来发散自己的不平。她故意处处与人作对。对刚过门的弟媳说话夹抢带棒,对未婚的小姑子冷嘲热讽,对威严的婆婆阳奉阴违,对丫鬟非打即骂,甚至拿家什出气,刮地毯,摔东西。不得已企图用鸦片麻痹自己。可以想象,白天她还可以通过攻击别人寻到报复的快感,而当黑夜来临,曲终人散,她独对面团似的丈夫时,该有着怎样的悲怆与绝望!而她除了偶尔在哥嫂来时哭诉一番,尽管哭诉获得的不是同情而是抢白,就没有任何理由和机会埋怨。更凄绝的是她还不得不与丈夫生下了两个苍白瘦弱的孩子!“真的,连我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 越想越不明白!”。孩子本应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生命的延续,母子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血肉亲情。但对七巧而言,孩子却是耻辱的印记,是仇恨的种子!尽管他们流着她的血,喝过她的奶,但七巧不爱他们,在内心深处藏着的只是解不了的怨毒。所以,当需要的时候,孩子是她要价的筹码,是她孤独的陪伴;当她不需要时,他们就成了她消遣谩骂的对象,寻求心理平衡的支点。她以捉弄取笑他们为乐,以占有支配他们为快。她不是母亲,只是主人,她所谓的· 48 ·第4 期爱有太多的附庸。因为,他们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最多算是暗夜的咀嚼。六财富守望时爱与恨的争锋因为黄金,七巧被哥嫂卖进了姜家,没有感情没有尊严地活着,上上下下都不拿她当人看。好容易熬到今天,终于有机会得到些许家产,找寻一点安慰。所以分家时,七巧调动她全部的情感与心智,生怕吃了亏。分家过程中,七巧打滚撒泼,以未成年的儿子做招牌,用过世的丈夫为托词,以近乎无赖的方式圆了多年的梦。虽然她明知孤儿寡母还是被欺负了。但值得安慰的是她的守候终于有个结果了,他们可以租房另过了,可以昭示本性施展拳脚了!但没想到首先打她田产主意的,竟然是她曾托付真情的浪子季泽。在他败光家业后,打上了七巧的主意,企图用爱的手段温柔地凌迟、宰割她。七巧以为多年的守候就要有结果了,满是欣慰和喜悦!但多年在金钱炼狱里磨出的机智敏锐让她瞬间明白季泽的居心。原来他只是想她卖掉一生换来的钱!绝对不行。为此,七巧毅然赶跑了季泽,也断了自己最后的念想。因为钱,她放弃爱情,割断亲情,贻害儿女。她只有紧紧抓住钱,才觉得安全,只有钱不会鄙视她、抛下她。这辈子,她付出太多,到最后,穷得只剩下钱了!“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被认为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0],曹七巧也是作者最钟爱最满意的人物形象。长期以来,评论者大多站在男权角度解读七巧的性恶,指斥她的贪婪、自私、冷酷,笔者以为这样的评价实在有违作者初衷。七巧的悲剧仅是那个时代许多不幸女性的缩影,她的可恨恰是可怜!她的情爱路上铺满了用黄金打造的浸透耻辱的尖刺,她的黄金梦魇里满是绝望与抽噎。在无爱的世界,人性的荒原,她孤独地守望,枯萎了青春,结痂了心房,消解了善良,但等来的却是令人窒息的压抑与绝望!她只有收拾起疲惫滞重的行囊,带着唯一的武器——黄金的枷锁,去求索自己的人生之路。“一头挣扎,一头吆喝着,然而她的心直往下坠”。异化的人生境遇最终异化的是人性本身!注释及参考文献:[1]张爱玲.谈女人[J].天地,1944,6.[2]张爱玲.金锁记[A].张爱玲文萃[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3]讯雨(傅雷).读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1944,11.[4]柯常钦.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5]杨爱芹.母亲形象的错位与异化[J].齐鲁学刊,2004,05.[6]王静.人性的毁灭——谈张爱玲小说金锁记[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4.[7]邓寒梅.天使的坠落[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6.[8]约翰·奈斯比特.女性大趋势[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9]余斌.张爱玲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10]夏至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Broken

熊秋菊. 一曲美丽而苍凉的哀歌——论《半生缘》的审美风格[J]. 沧桑, 2006,(02) . 秦军,王旭.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生[J]. 黑河学刊, 2006,(01) . 陈坤. 母爱的缺失——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审母”情结[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胡晓虹. 谈《半生缘》的自然主义色彩[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 徐娜. 浅析《金锁记》中女性的命运[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5) . 尹正纯. 张爱玲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分析[J]. 保山师专学报, 2008,(06) . 张英. 浅析张爱玲读者接受心理特点[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闫云霄,马芳. 电影《半生缘》改编的遗憾[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 高园园. 谈《半生缘》的舞台表现手法[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5,(03) .

基本都是有情爱的。只有一个是很极端的,曹七巧,金锁记里面的住人公。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讨论重点。海内外,张的名声,一部分就是这个人物撑起来的。其他的还有本来有,又失去了的:茉莉香片里的聂传庆(男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沉香屑:第二炉香里的愫西散戏里的女主人公。(丧失了爱)同学少年都不贱里面的几个女人都又点不正常我想到的久这些了。张的文章里面缺失是少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