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生理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2024-07-05 19:00:56

生理学报主编

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是美国人,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爱迪生将他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上; 而在衣着方面, 从不过多考虑.当他还是没出名的穷小伙子时, 有一天, 他在纽约大街上遇到一位朋友.”瞧你身上这件大衣已经破成这个样子, 应该给自己买一件新大衣啦! ”朋友说.”用得着吗?在纽约没有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几年过去了, 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次, 他又在纽约大街上又遇到了那位朋友.”哎呀呀, 爱迪生先生! ”那位朋友惊叫起来, ”这回呀, 你无论如何也要换一件新大衣了! ””用得着吗?”爱迪生还是毫不在乎地回答, ”在这里, 人们都已经认识我了.”

国际学术杂志“Progress in Neurobiology”编委(2000~),“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neces”顾问编委(2000~),“辞海”副总主编(2000~),《中国科学》编委(1998~)。亚大地区生理学联合会(FAOPS)秘书长(2006~)。曾任《生理学报》主编(1988~2002),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1998~2002)。《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1998~200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1999~2004)。杨雄里现任国际学术杂志ProgressinNeurobiology编委、《辞海》副总主编、亚太地区生理学联合会秘书长。他还曾任《生理学报》主编、亚太地区生理学联合会副主席、科技部“攀登项目”(脑功能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杂志》主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

罗宗洛,1898年8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家庭为小康商人。6岁丧母,由祖母、继母抚养长大。1905年至1911年在家乡上私塾。1911年在杭州安定中学学习,次年转学上海南洋中学,该校师资优良,学风朴素,1917年毕业,校长王培荪鼓励他到日本留学。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专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并获得浙江省官费资助。1919年分配到仙台市的第二高等学校理科学习。日本的高等学校是进入国立大学的过渡性学校,教学严格,他在3年勤奋学习中,英语、德语及理科各科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2年第二高等学校毕业,报考札幌市北海道帝国大学(现名北海道大学)农学部植物学科,当年北海道大学尚未设置理学部。他不喜欢繁华热闹的东京,那里中国留学生多,朋友来往多,妨碍专心学习,所以决定到北海道去求学。入学第二年,罗宗洛就师事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坂村彻教授,从此,他便以植物生理学为终身事业。坂村彻讲课条理清楚,善于启发,督率学生学习和实验操作一丝不苟,要求严格。罗宗洛向坂村彻当面提出要求到他实验室学习,坂村彻提出一个条件,说北海道气候寒冷,一年有半年左右冰天雪地,暑期是北海道的黄金季节,不能离开实验室。从此,师徒朝夕相处,共同度过了七个寒暑。1925年3月大学本科毕业,接着他申请入该校的大学院当博士研究生,研究玉米幼苗对铵和硝酸根的吸收,4年多完成了博士论文。1930年6月北海道帝国大学教授会全体通过他的博士学位申请,获得农学博士。他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帝国大学得博士学位的第二人,当时日本各大报都报道这个新闻。 罗宗洛受广州中山大学之聘,于1930年2月回国,任该校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旋因感到校风不正,于1932年离开中山大学到上海暨南大学理学院任教授,兼中华学艺社总干事。从1933年起转赴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授,在系内建立了具有现代化设备的植物生理实验室。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迁到四川重庆沙坪坝区,他把家眷安置在成都,自己在重庆继续任教。当时重庆政治腐败,罗宗洛在中央大学又受排挤,乃于1940年应聘到浙江大学生物系担任教授。生物系设在贵州湄潭县城西郊外,风景优美,但工作条件很差,他一面教课,一面因陋就简,在一个小祠堂筹建了简易的植物生理实验室。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开展研究工作。1944年夏,罗宗洛被聘为设在重庆的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抗战胜利不久,1945年10月他被派到台湾接收台北帝国大学(现为台湾大学),1946年接收完毕后任代理校长。同年10月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从重庆搬到上海,他仍任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宗洛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1953年该研究室扩建为植物生理研究所,任命他为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7年他被选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日本植物学会名誉会员。为了推动我国的植物生理事业,1963年他跟汤佩松、殷宏章等共同发起创立了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被选为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长,并担任《植物生理学报》主编。他还曾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等职。 罗宗洛1930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时,该校的实验设备,教学条件等非常困难,但他极其认真负责,对程度不齐的学生,编写详细的讲稿,同时千方百计筹措实验设备,终于在短时期内为开设植物生理实验创造了既简陋又实用的初步条件。为了罗致人才,1930年春即电聘在法国留学的张作人任生物系教授,但并不认识他。当时张作人的老师想留张作人为助手,张作人也想多学点之后回国。罗宗洛去信告诉他,国家正在危急存亡之际,我们的责任不在于科学上零零碎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赶快建立国家科学教育的基础。我国生物学还不曾有良好的基础,希望你回来,一同为此事努力一番。张作人向他的老师转达了罗宗洛的一番话,老师听了以后,频频点头,并叙述普法之战后,法国是怎样建立科学基础的。翘起大拇指说,你有这样的同僚,我没有理由留你,你回去吧。1932年夏,罗宗洛辞职到上海真如暨南大学任职时,校长郑洪年曾答应为罗宗洛建立研究实验室拨款,但终于未能实现。罗宗洛只是每周教两堂普通生物学。 罗宗洛1933年接到中央大学聘书,夏天举家到南京。他在中央大学的教学任务很繁重,同时要教3门功课,生物系的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学和农学院的植物生理学,但条件优越,经费比较充裕,逐步购置了研究用的仪器设备和药品,建立了植物生理实验室。罗宗洛带领助教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动手做在我国具有开拓性的植物离体根尖培养研究工作,并通过工作培养年轻人才。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后,尽管抗战时期工作条件十分困难,日军飞机时常来轰炸,他还是和助教、高年级学生五、六人在一起,开展植物激素、微量元素的研究工作,进行文献报告。1940年到浙江大学任教时,他开了生物系的植物生理、农学院的植物生理和学生的实验课程,同时开展微量元素的研究。在湄潭浙江大学工作4年期间,师事他的学生很多。罗宗洛讲课所用的教材,是自己编写的,而且逐年增加新的材料。生物系一学年的植物生理学教材中,上学期专讲植物细胞生理学(普通生理学),与一般植物生理教科书完全不同,下学期才讲植物生理学各论,讲不完的部分印发讲义。他讲课时全神贯注,讲解清楚,引人入胜,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他对实验课十分重视,实验讲义也都是亲自编写的,实验前大家都认真看过,对实验的操作都有严格要求,藉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做实验时,他在身边随时注意他们的基本操作,不对则随时纠正。为了让学生多学些化学,1941年他和化学系商定让生物系选化学课的学生参加他们的实验课,使用的器材和药品由生物系自己解决。他规定的定期举行的文献讨论会,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能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他在大学任教时,始终坚持做研究工作,认为做研究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他说:“一位教书先生如果不做研究,大学课程是不可能真正教好的。他可以读很多书,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综合评论来,但是给内行看了,就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罗宗洛培养学生,总是着重培养他们日后能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罗宗洛一生直接、间接培养了一大批植物生理学科学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知名的科学家和教授,一部分人至今还在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内发挥骨干作用。

植物生理学报主编

殷宏章,1908年10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兖州。祖父殷谦在清朝道光年间考中举人、进士,曾在广西、河北任“知府”、“知县”。父殷有济为前清举人,曾在山东几个地方任过县长,擅长书法。生有子女9人,殷宏章是长子。读书是殷家的传统,殷宏章从小就受熏陶。8岁时入天津直指庵小学,1922年考入南开中学,正值中学改为6年制,因考试成绩优秀,被直接编入初二年级,读了1年,改在家中与弟妹一起聘请老师受教。1年后,即1924年,考取了天津南开大学预科。他用不到3年的时间学完了6年的中学课程。1925年,他入南开大学理科,先攻数学、化学,后对植物学发生兴趣,于1929年在生物系毕业,得学士学位,被留校任助教。任教期间除照顾学生普通生物学实验外,经常翻阅图书期刊,了解近代生物学进展及生命科学哲学问题,常去清华大学研究院参加学术讨论。1933年在北平清华大学当研究生,以后回到南开大学任讲师。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随Went教授选题研究。Went是荷兰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者,殷宏章用两年时间取得了博士学位,其后在该校生物物理研究室和生物遗传研究室做些光合作用和遗传方面的研究。完成博士工作后,清华大学留学公费时限尚有一年多,他利用这段时间,在美国浏览了20几个州,参观了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此时加州理工学院邀请他留下工作,但国内抗日战争已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他无心留下,1938年赶回昆明,受聘出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同时又在汤佩松创设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学组兼任研究员,开展一些生长素应用、生化合成、植物生长测定等工作。1944年他被约为第一批“交换教授”到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年,开展磷酸化酶的研究。1945年回国。1946年学校从昆明迁回北平,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继续做些淀粉形成方面的工作。1948年应罗宗洛教授之约,赴台湾大学讲课几个月。同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当时国民党统治腐败不堪,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殷宏章夫妇及子女5人一家生活甚是艰难,为了摆脱困境,应英国J.李约瑟博士的邀请,于1948年12 月赴印度新德里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亚科学合作馆科学官员,协助该地区国家开展科研工作及合作交流事务,工作了3年。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殷宏章深为兴奋。这期间他一直密切注视着国内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常与中国驻印使馆康茅召联系,谈及国内建设情况。与此同时,他接到北京大学聘书及罗宗洛教授的来信,邀请他回国工作。1951年秋,他携家眷回国休假,经香港、广州、上海到北京,目睹国家新生,人民工作、生活愉快,社会安定,与出国前迥然不同,恍如隔世,更感到国家发展科技需要人才,便向联合国辞职,不再去印度,留下为祖国服务。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所研究员,同时协助罗宗洛教授进行植物生理研究室的建设工作。1953年植物生理室从实验生物所划出单独成立研究所,他出任副所长,1978年到1983年任所长,1983年3月后任名誉所长。在回国后的长时间里,他主要从事研究工作和研究所的学术领导及业务管理。他曾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二、三届理事长;《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主编;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四、五届人大代表。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定义 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分支学科。意义 植物生理学是植物学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也可看作普通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植物的基本组成物质如蛋白质、糖、脂肪和核酸以及它们的代谢都与其他生物(动物、微生物)大同小异。但是,植物本身又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如:①能利用太阳能 ,用来自空气中的 CO2和土壤中的水及矿物质合成有机物,因而是现代地球上几乎一切有机物的原初生产者。②植物扎根在土中营固定式生活,趋利避害的余地很小,必须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并演化出对不良环境的耐性与抗性。③植物的生长没有定限,虽然部分组织或细胞死亡,仍可以再生或更新,不断地生长。④植物的体细胞具全能性,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体细胞经过生长和分化,就可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因此植物生理学在实践上、理论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编辑本段发展简史产生 植物生理学的起源一般都追溯到16世纪荷兰人范埃尔蒙的实验。他把一条柳枝栽在盆中,每天浇水,5年以后柳枝增重30倍,而盆中土的重量减少甚微,因此他认为植物的物质来源不是土而是水。这是第一次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理现象。到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英国的J·普里斯特利,荷兰的J·英恩豪斯等人陆续发现了光合作用的主要环节,证明绿色植物能在光下将空气中的CO2和土壤中的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O2。意大利人M·马尔皮基,英国S·黑尔斯,法国J·B·布森戈,德国J·von·李比希,英国C·R·达尔文等人分别发现或阐明了植物中的物质运输、水分吸收与蒸腾、氮素营养、矿质吸收、植物的感应性和运动等现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1800年,瑞士的J·塞内比埃撰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植物生理学》。走向微观 19世纪后期德国的J·von·萨克斯首先开设了植物生理学专门课程。在他和他的学生们努力下,植物生理学从植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由于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和普通生理学的进展以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兴起,使植物生理学深入到细胞水平。30~40年代进入细胞器水平,如以离体的线粒体、叶绿体来分析呼吸和光合等作用的机理,50年代以后,更深入到大分子的组合,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离体酶系的作用,以至电子传递系统机理等纵深方面,跨入分子水平或亚分子水平,成为分子生物学的一个方面。就研究的时间尺度而论,从范埃尔蒙实验的5年缩短到几天,几小时,现在则缩短到秒级,毫秒(10-3秒)级,微秒(10-6秒)级,纳秒(10-9秒)级甚至皮秒(10-12秒)级了。走向宏观 植物生理学发展的另一端是走向宏观。由对植物个体,扩展到群体、群落的研究。因为无论是在人为的农田或自然界中,植物都是聚集在一起,很少单株生存;农业生产也常是以土地面积为单位,而不是按单株来计算产量。因此必须注意群体的结构和活动;植物体与外界环境及其他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通风透光、土壤水肥供应情况以及共生和互斥的现象和机理。这样植物生理学就与生态学接壤,并发展出了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生态生理学这两门分支学科。近代进入定量及模拟阶段 近代植物生理学家的研究工作,已部分进入定量的阶段,在引入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后,开始了对植物生理活动的数学模拟。因为植物几乎是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唯一成员,所以在探讨生命起源、开发能源、宇宙航行、地球外生命以及仿生模拟等问题时,植物生理学也是必不可缺的。最早记录 远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的甲骨文中就有涉及植物生理活动的关于农业耕耘施肥的记述。其后在《氾胜之书》(约公元前100),《齐民要术》(533~544),《天工开物》(1637)等专著中更有许多阐述。明末《天工开物》的著者宋应星(1587~1660)在与范埃尔蒙差不多同时所著的《论气》一书中曾说:“气从地下催腾一粒,种性小者为蓬,大者为蔽牛干霄之木,此一粒原本几何?其余皆气所化也。”已明确指出了植物利用空气来生长。植物生理在中国的发展史 中国比较系统的实验性植物生理学是从国外引进的。20世纪20年代初,钱崇澍、张珽留学回国后,开始讲授植物生理学;李继侗1927年起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罗宗洛自1931年起先后在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研究院,汤佩松自1933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农业研究所等处建立了植物生理实验室。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常为国外文献所引用。他们所教育的第一、二代学生,现在是国内本学科的主力。30~40年代由于抗日战争和战后国内的动乱,各大学及研究所颠沛流离,植物生理学亦与其他科学一样未得充分发展,专业队伍总共不过30人。1949年以后,植物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很快,在有关植物生理学的各个领域里,都程度不等地开展了工作,尤其是在光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有重要意义的结果。目前,在中国设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各大地区的植物研究所及各高等院校中,设有植物生理学研究室(组)或教研室(组);农林等部门设立了作物生理研究室(组)。中国植物生理学会自1963年成立后,已召开过4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并出版了论文集。许多省、市、自治区陆续成立了地方性植物生理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了《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两刊物,北京植物生理学会主办有不定期刊物《植物生理生化进展》。编辑本段学科内容 现代植物生理学研究一般分为以下10个方面。光合作用 ①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特殊功能。它们有光合色素,能吸收太阳光。色素在 光合作用受激发后发生电荷分离,电子经过一系列的载体传递后,引起氧化还原反应:在一端分解水分子,放出氧气;另一端还原辅酶Ⅱ,同时造成质子(氢离子)转移,形成叶绿体中类囊体膜内外的电位差和氢离子浓度差,推动腺苷三磷酸(ATP)的合成。这样 ,将光能转变成还原辅酶Ⅱ与ATP中的化学能,最后经过一系列的酶反应,把从空气中吸入的CO2固定并还原成碳水化合物。植物代谢 ②植物代谢。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合成代谢——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比较简单的有机物通过一系列酶反应,组成更复杂的包括大分子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酶、纤维素等,构成植物身体的组成部分;或贮存物如淀粉、蔗糖、油脂,以供其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另一方面是分解代谢——把大分子的物质水解(或磷酸解)成为简单的糖磷酯 ,再经过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ATP和还原的辅酶(NADH或NADPH)。植物呼吸 ③植物呼吸。同动物一样,植物也进行呼吸,但没有像鳃、肺那样专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器官。分解代谢所形成的还原的辅酶或几种简单的有机酸,经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呼吸链),最后把吸入的氧气还原成水。电子传递和末端氧化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电子传递同时偶联着ATP的形成,供应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植物水分生理 ④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的生活需要大量的水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和代谢过程,绝大部分是在阳光照射下,气孔(器)开放、进行光合作用时,从叶面蒸发出去的。陆生植物适应于蒸腾作用对水分的需求,演化出各种结构。由发达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通过木质部的导管或管胞输送到地上部的叶和其他器官。进入大气时所经过的气孔能控制水分的散失。在干旱地区的植物,更有减少蒸腾的特殊构造和代谢方式。植物矿质营养 ⑤植物矿质营养。除CO2和水外,植物还需要多种化学元素。需要量较大的氮(N)、磷(P)、钾(K),是农业上常需以肥料形式施加的元素。需要量次之的为钙(Ca)、硫(S)、镁(Mg)、铁(Fe),是构成植物体内生活物质包括某些酶的必要成分。此外还需一些微量元素,如锰(Mn)、锌(Zn)、硼(B)、铜(Cu)、钼(Mo)等。植物体内运输 ⑥植物体内运输 。植物没有血液循环系统 ,但制造有机物质的光合器官(叶子)位于地上,吸收土壤中无机养料和水分的根系处于地下,生殖器官(花、种子、果实)等则要从两者取得营养物质的供应。适应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和各种器官之间物质运输的需要,植物演化出两种特殊的通道,即主要输送水和溶于其中的矿质元素的木质部,和主要输送有机物的韧皮部中的筛管。生长与发育 ⑦生长与发育。生长主要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膨大,发育是通过细胞的分化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制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季节性。在寒、暖、雨、旱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的植物常有休眠期。种子多在冬季或旱季到来之前形成,在休眠状态下度过不良环境。从营养生长(叶、茎、根的生长)向生殖生长(分化花芽、开花、结实)转化的过程常与自然环境的年度变化相偶合。植物有一系列感受环境变化的机制,光周期现象是其中之一。植物的细胞具有很大的全能性,身体许多部分的细胞,离体后在人工培养基中,都可以脱分化而长成愈伤组织。在适当的情况下,又可以再分化,形成根、茎、叶等器官以至长成完整的植株。植物激素 ⑧植物激素。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各器官间的生理活动,除随营养物的供求关系相互制约以外,大都是通过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来相互调节和控制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植物激素,它们在某些部位形成,转移到另一些部位起作用。如最先发现的生长素就是在生长顶端形成,促进下面的细胞伸长。随后相继发现许多其他激素,如脱落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除去通过化学物质而调节控制之外,植物中也能有迅速的物理的信息传导,如电位的变化。抗逆性 ⑨抗逆性。不同植物对不良环境的耐性和抗性的差异很大,有的能在极干旱的条件下生存,有的能抵抗低温。品种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在自然界中,不同生境中植物的分布很大程度上是由它们对不良环境的抗御能力决定的。在农业生产上,扩大作物的种植,了解抗逆性的生理机理,有助于采取措施以提高抗逆性,或为育种工作中抗逆品种的筛选提供生理指标。植物运动 ⑩植物运动。生活在水中的低等植物,有些具有特殊器官如鞭毛,可以游泳,作趋光运动。陆生植物虽然着生位置固定,却并非完全不能运动。根有向地(重力)性,叶子有向光性,是通过生长来运动,称为生长运动。有些植物能做机械运动,如睡莲的花昼开夜合;合欢的复叶晚间闭拢;含羞草和食虫植物猪笼草等,动作更为迅速。编辑本段应用与展望 植物是地球上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物的主要生物。它们的生理活动对人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应用 农业以栽培植物为主体,要控制作物的生命活动,增加产量并提高质量,就需要了解植物的生理活动。如对植物的矿质营养的知识是合理施肥以及肥料工业的基础;对植物的水分关系的分析能为灌溉提供方案;了解了植物对光周期或春化作用的需要,不仅能解释气象条件如何决定物候期和预测引种成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用人工照光或遮暗,和春化处理等办法来控制开花的季节;激素的发现,使人们得以合成,促进插条生根,疏花疏果,诱导、加强或解除休眠,促进或抑制生长等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除草剂则是生长调节物质的高剂量应用,节约了大量除草的劳力;光合、代谢、运输、抗性等生理机理的研究为选种、育种提供了筛选指标;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技术的发展,为加快纯种的繁殖,改良与创造新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数次农业及粮食的国际会议讨论中,曾提出10余项迫切的研究任务,其中①光合作用与增产;②生物固氮;③矿质吸收;④对不良环境的抗性;⑤对竞争性生物系统的抗性;⑥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激素等都属于植物生理学的范畴。其余几项,如遗传工程,细胞工程,菌根及土壤微生物,大气污染,病虫害的控制,也与植物生理学有关。所以植物生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的知识基础。展望 环境保护,防止污染,也涉及植物生理学研究。如用植物固沙防风、净化水源等。70年代提出,由于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燃烧量大,空气中C显著增加以致影响气候,增加植物光合来吸收C是对策之一。 最近更突出的问题是新能量来源的开发。由于古代留存的化石燃料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各国对于寻求可以更新的能源均很重视。现时地球上捕获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途径还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每年能固定3×10^21焦耳,虽然它只是落在地球上日光能总量的千分之一不到,但已经10倍于世界上每年的能量消耗。提出的办法如:①利用现有的植物残渣制成沼气,在中国很多地方已经推广应用;②使植物产物发酵制造酒精,在某些国家已大量生产;③利用不适于耕种的土地栽植产油脂或碳氢化物的植物以提取燃料;④利用藻类或离体的叶绿体在光下产生氢气;⑤用提取的叶绿素及人造的无机半导体物质来模拟分解水来放氢,这些都是从植物生理学研究发展出来的。太阳光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能用来产生氢作为燃料,氧化燃烧后又成水,可反复使用,且不会造成污染。编辑本段结果与分析 1.《植物生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统计分析 目前《植物生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共计四门,主要开发时间在2003~2004年间甚至更早。而近两年来并无新的精品课程获批。课件类型以PPT格式居多,也有Authorware、Shock wave flash或PDF格式的。 2.《植物生理学》其它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统计分析 根据“百度”检索的结果,截止2008年7月,国内院校建设《植物生理学》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院校共18所,其中综合性大学4所,农林类院校8所,师范院校6所。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和格式来开发的,课程的主要模块一般都包括:课程概况(简介)、教学队伍(主讲教师)、教学资源(理论教程、实验教程、教学大纲、习题训练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介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以及试题测试和授课录像等。 这 18门的课程的形式相对比较多样,既有静态网页形式,也有动态网页形式;既有独立开发的教学系统,也有基于商业化开发的教学支持系统。但是,主要的课程模块,如教案、课件以及题库提供的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教案和题库主要仍然以Microsoft Word文档(DOC格式)或超文本(html格式)提供,作为授课核心内容的教学课件绝大部分仍然以PPT形式呈现,只有个别课程以AW或方正奥思等交互性比较强的软件开发。 从四个国家级精品《植物生理学》课程以及其他的省级、校级《植物生理学》精品课程的总体情况来看,采用静态网站技术和动态网站技术的各占一半左右,课件类型相对多样,但是更多的仍然是以Powerpoint(PPT)形式提供。目前,利用PPT文稿制作电子课件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途径。但是,PPT作为演示性工具,其制作的课件往往是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顺序一页一页显示,呈现的往往是一种单一线性结构。虽然PPT 有超级链接功能,但面对多张幻灯片制作的课件甚至是整个一门课时,其交互性往往不能达到我们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教学的效果。该软件的好处是易学易用,对制作人员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到目前为止,即使在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中,PPT仍然是首选的课件开发软件之一。 到目前为止,虽然《植物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已经开展了5年多的时间,但是要使该课程上到一个新的台阶,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努力,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有所突破:①课件开发的平台应更加智能和多样化;②课件的内容应更加充实,目前相当部分的课程还停留在教材电子化的程度上,课件主要还是文字和图片的堆砌, 缺乏有效的组织;③练习(试卷、试题)呈现的智能化程度不够,目前所有精品课程的练习基本上都是以DOC格式或是html格式直接以文本的形式提供的,还鲜有智能组卷、判卷的系统。编辑本段同名图书基本信息 作 者: 潘瑞炽 主编 《植物生理学》第五版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五版:出版时间: 版 次:2 页 数:321 开 本:16开 最新版本为第六版。 第六版:出版时间: 字 数:510 000 页 数:335 开 本:16开 纸 张: I S B N : 978-7-04-023974-4 包 装: 平装编辑推荐 植物生理学内容非常丰富,但作为大学教材就必须精简扼要,取舍适当。潘瑞炽教授长期从事植物生理教学和研究,他所编著的《植物生理学》第五版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逻辑性强,在第四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修改和增补,特别是补充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前沿性内容,例如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成花多因子途径、自交不育的分子机制等,容纳了学科的不少新发展,与时俱进。可以预期,第五版的推出将对我国的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做出显著贡献。 ——沈允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潘瑞炽教授主编的《植物生理学》第五版仍然体现了前几版既现代、又纂础,既全面、又简练,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特点。虽然是写给大学本科生的,但是其内容丰寓、概念清晰、理论联系实际、文字表达简洁明了和有利于自学的特点,使之也适合作为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读本,研究生应该在这本教科书的基础上去提高。 ——童哲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潘瑞炽先生学识渊博,理论基础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由他精心编著的《植物生理学》第五版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传统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发展趋势,新增了不少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成果。取材广泛,文旬精练,逻辑性强,是适应当今教学要求的一部成熟的优秀教材。 ——陈善娜教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五版内容简介 教材要不断更新,反映科学的新成就,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本书第五版幸蒙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因此,在第四版(2001年出版)的基础上,本书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近十多年来,以植物为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而且深入,从基因水平到性状表达,从细胞分裂到开花结果,更深入地说明植物生命活动的内在变化。因此,本书扼要介绍细胞生长、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成花多因子途径等问题的分子生物学新进展。第六版内容提要 《植物生理学》第六版本书在基本保持第五版体系的基础上,修改或重写部分内容,适当增加本学科的新成就,对分子生物学知识和生化过程亦加以介绍。增设若干窗口,介绍独立的新的问题;每章之后新设名词解释和思考题。全书共分3篇13章,第一篇植物物质生产和光能利用,内容包括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光合作用;第二篇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内容包括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第二篇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内容有细胞信号传导、植物生长物质、光形态建成、植物的生长生理、植物的生殖生理、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植物的抗性生理。目录 绪论 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内容和任务 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植物生理学的展望 小结 思考题 第一篇 植物的物质生产和光能利用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 第一节 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一、植物的含水量 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 三、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一、扩散 二、集流 三、渗透作用 第三节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一、根系吸水的途径 二、根系吸水的动力 三、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 第四节 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和部位 二、气孔蒸腾 三、影响蒸腾作用的外、内条件 第五节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一、水分运输的途径 二、水分运输的速度 三、水分沿导管或管胞上升的动力 第六节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一、作物的需水规律 二、合理灌溉的指标 三、灌溉的方法 四、合理灌溉增产的原因 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第一节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一、植物体内的元素 二、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三、作物缺乏矿质元素的诊断 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生物膜 二、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和机制 第三节 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根部对溶液中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二、根部对被土粒吸附着的矿质元素的吸收 三、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 四、植物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第四节 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分布 一、矿物质运输的形式、途径和速率 二、矿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第五节 植物对氮、硫、磷的同化 一、氮的同化 二、硫的同化 三、磷酸盐的同化 ……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篇 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五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第三篇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第八章 模特生长物质 第九章 光形态建成 第十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第十一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第十二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第十三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参考文献 索引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还有这个网站

生态学报主编

发表论文180余篇,著作10余部。曾担任美国生态学会亚洲分会主席(1999-2000),美国景观生态学会学术年会主席(2001),美国景观生态学会常务理事(2001-2004),美国环境保护部生态学项目科学顾问(2004-2005)。自2005年始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报》(Landscape Ecology)主编,以及EcologicalEconomics,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Frontiers of Energy and PowerEngineering in China, Research Letters in Ecology,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2006年获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 AAAS)“杰出国际合作奖”。2007年被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AAA Fellow)。2009年美国Leopold Leadership Fellow。2010年获美国景观生态学会 “杰出景观生态学家奖”(Distinguished Landscape EcologistAward)。2011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杰出科学成就家奖”(Outstanding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ward)。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获得者(2001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外杰出人才(2003-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05-2009),浙江大学光彪教授(2006-2009),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特聘兼职研究员(2007-2010),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2008-),内蒙古农业大学特聘教授(2006-);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华东师范大学和宁夏大学客座教授。《现代生态学讲座系列》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主任 。

吕永龙, 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三世界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1,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1981年起,先后在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农业工程学士、系统工程硕士和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前主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科学顾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专家组(IRP)成员,国际科联科学计划和评估委员会(ICSU/CSPR)委员,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正式成员2,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3, 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等。Science姐妹刊物Science Advances副主编3,美国生态学会与中国生态学会合办国际刊物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创刊主编4,创建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Transdisciplinary Journal of SCOPE并担任副主编,《生态学报》责任副主编,并担任多个国内外核心刊物编委。3他长期从事区域生态风险与环境管理、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与调控对策、系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40多篇,其中Science、Nature等SCI收录140多篇,发表中英文专著16部。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次,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BHP Billiton导师科研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SCOPE杰出成就奖等。

是。该学报包含的也比较多。

当然是啦,这个杂志是生态学研究领域最高的期刊,所有高校和研究所都会把它定位一级学报的。

心理学报主编

论文的写作规范

论文的写作有一套成型的规则,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应该根据这个规则来操作。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文的写作规范,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

科学研究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按照一定的形式来表达,而论文则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科研论文只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才有可能使该研究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人了解和利用。

科研论文的.写作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如果每个人都熟悉并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来写作,那么,研究者撰写论文的难度就会降低,读者也能够更方便地判断论文的完整性、创造性和清晰性,研究同行之间也可以更便捷地进行交流。

我国已经对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1)制订了一些国家标准,如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等。但由于这些标准是从多个学科整体上规范学术论文,而每一学科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现有的国标还不可能对心理学中的一些特殊情况作出规定。在我国目前心理学论文的出版中,还存在许多方面不够统一的问题。各心理学期刊对摘要、表格、插图、统计表达、参考文献等论文格式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异,致使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参照,这给论文作者及其向期刊投稿带来一些麻烦。鉴于心理学期刊的出版现状,有必要编写一本我国心理学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1)。

2001年3月26—29日,全国各主要心理学期刊负责人在江西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心理学学术期刊主编联谊会”,研讨如何办好心理学学术期刊等问题。会议期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侯杰泰教授提出,美国心理学会有《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影响很大,中国心理学会也应该出版与之类似的手册,以规范和指导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学生的心理学论文写作。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在陈永明教授(时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的首肯下,由《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编辑部邱炳武博士牵头,以《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为蓝本,参考我国期刊出版的有关规定,着手编写《中国心理学会论文写作规范》。《心理学报》主编林仲贤研究员、《心理科学》主编杨治良教授、《心理发展与教育》副主编邹泓教授、《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辑部主任程灶火教授、《心理学探新》主编漆书青教授都同意亲自或委派他人参与这一编写工作。

2001年4月,经协商,由程灶火、郭力平、邱炳武、解军、叶金辉、庄景春、邹泓(按汉语拼音排序)组成本书编写组,按照《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的结构分头编写。其中郭力平负责编写“文稿的内容和组织”部分,解军负责编写“思想的表达”部分,邹泓负责编写“统计和数学方法”部分(屈智勇、刘艳、赵霞、高琨参与了这一部分的工作),程灶火负责编写“表格”部分(王力参与该部分的工作),叶金辉负责编写“插图”部分,庄景春负责编写“参考文献部分”,其余部分由邱炳武负责编写。最后由邱炳武根据我国期刊出版的要求,对全书的结构进行了统一的调整和修改。在本书初稿完成后,又邀请心理学各领域的专家以及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的专家对本书进行了审查,为本书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本书的撰写者是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编辑和研究人员,我想该书的出版将会为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有些规定还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征求意见,因此,书中一定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商榷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为以后更完善的再版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 次

1 论文的质量和类型…………………………………………………………………………()

论文的质量……………………………………………………………………………()

论文的类型……………………………………………………………………………()

论文的撰写……………………………………………………………………………()

2 研究报告的结构……………………………………………………………………………()

标题……………………………………………………………………………………()

作者及所属机构………………………………………………………………………()

摘要、关键词和分类号………………………………………………………………()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3 结果的表达……………………………………………………………………………………()

表格……………………………………………………………………………………()

插图……………………………………………………………………………………()

数据统计………………………………………………………………………………()

数字……………………………………………………………………………………()

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及书写规则…………………………………………………()

字母的大写和斜体……………………………………………………………………()

标点符号………………………………………………………………………………()

4 论文的投稿和出版……………………………………………………………………… ()

论文的投稿…………………………………………………………………………()

稿件的处理流程……………………………………………………………………()

清样的校阅…………………………………………………………………………()

出版的伦理道德……………………………………………………………………()

5 中国心理学学术期刊简介…………………………………………………………………()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

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探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心理与行为研究………………………………………………………………………()

《心理月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注,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5488/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6796,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协助广大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提高专业理论研究水平,为推动中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而服务。主管:国家体育总局主办/出版单位: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国内刊号:CN11-5488/R国际刊号:ISSN1673-6769主编:焦林芳编辑单位:《心理月刊》编辑部编辑部地址:北京体育馆路8号周编辑:

本答案原文来自心理学之家,由心理学之家提供。 1 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迷信院心理研讨所主办,迷信出版社出版,主要宣布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程度的心理学科技论文。《心理学报》是政府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讨程度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只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名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2 心理迷信 《心理迷信》(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中心期刊。《心理迷信》片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效果,论文触及心理学各个范畴,反映国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讨效果和最新停顿。 3 心理迷信停顿 《心理迷信停顿》(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静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迷信院心理研讨所主办,主要宣布可以反映国际外心理学各范畴研讨新停顿、新意向、新效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讨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迷信停顿》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迷信文献计量评价研讨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迷信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该刊还被中国社会迷信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迷信中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迷信数据库研讨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迷信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 4 心理开展与教育 《心理开展与教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季刊,政府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开展心理研讨所承办。是国际独一的开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宣布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范畴的高质量研讨报告与论文。下设5个栏目:认知与社会性开展、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安康与教育、理论讨论与停顿、研讨办法与工具。《心理开展与教育》创刊于1985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朱智贤教授曾任该刊主编,现任主编为林崇德教授。该刊为全国中文中心期刊,是中国迷信文献计量评价研讨中心认定的《中国人文社会迷信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还被中国社会迷信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录为《中国人文社会迷信中心期刊》,被南京大学社会迷信数据库研讨开发中心选录为《中文社会迷信引文索引》统计源期刊。 5 使用心理学 《使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浙江省心理学会和浙江大学主办。主要登载心理学使用研讨和使用基础研讨的论文、评述、研讨报告和学术静态。特别欢送认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会意理、心理测量、医学心理、心理卫生和询问、体育运动心理、文艺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学在其他范畴的运用等方面的文章。 6 心理学探新 《心理学探新》(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季刊。1981年创刊。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和史”及“学校教育心理学”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协办。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迷信研讨评价中心选为《中文社会迷信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该刊着力宣布心理学理论研讨、实证研讨和办法研讨的探究性文章。主要内容为:心理学理论和史研讨、认知心理学研讨、开展和教育心理研讨、心理测量和心理学研讨办法、使用心理研讨、心理学教学变革。主要面向专业心理学职业者和广阔专业心理学喜好者。 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国际刊号:ISSN 1000-6729,国际刊号:CN 11-1873/R。创刊于1987年2月,初为双月刊,2002年起改为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国迷信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大学肉体卫生研讨所。1991年起被归入R74神经病学和肉体病学类学术中心期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触及学科包括肉体病学与肉体卫生学、安康心理学、儿童开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是跨学科的学术期刊,片面反映我国心理卫生范畴的研讨现状和学术程度。年发行量在10万册左右。不只拥有国际相关范畴的批量作者,威望的专家评审队伍,还有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域的作者和特约编辑。该刊多年以来被美国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 PA),美国肉体卫生文摘(Mental Health Abstract, MHA),美国ULRICH国际期刊,及英国皇家图书馆收录。在国际被支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和中文学科技材料目录《医药卫生》。在全国期刊评选中,该刊延续4年获奖,1998,1999,2000,2001年均取得中国科协专项赞助,属择优支持的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 8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3年创刊,季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香港大学心理系协办。该刊属政府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迷信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迷信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PsycINFO Database)活期收录本刊宣布论文的英文摘要,曾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期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主要宣布使用心理学的论文及相关的基础和理论研讨效果,内容包括心理询问与医治、心理与教育测量、神经心理、安康心理、病人心理和儿少学习和行为成绩等。主要面向的读者为临床心理学职业者、心理学职业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它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职业人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刊号为ISSN 1005-3611, CN 43-1214/R, 国际外地下发行,国际邮发代号 42-122,国外发行代号 4619-QR。 9 心理与行为研讨 《心理与行为研讨》(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3年创刊,季刊,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讨中心主办。现任主编为沈德立教授。《心理与行为研讨》主要宣布认知心理、开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心理学史与根本理论、心理测量与研讨办法、管理心理等心理学研讨的论文。主要面向心理学教学科研职业者、教育职业者、社会职业者和医学职业者等。除了以上引见的8种期刊外,我国的心理学学术期刊还有《安康心理学杂志》、《四川心理迷信》。我国还有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香港出版的《华人心理学报》(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ety)。

国内心理学期刊排名1、心理学报《心理学报》(ActaPsychologica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Database)所收录。2、心理科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3、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

应用生态学报主编

高中毕业的彭镇华于1951年9月考取安徽农学院林学系;1956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经全国统派留苏学生统一考试录取,于1960年秋赴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在著名植物解剖及生理学教授雅申科博士指导下,通过《应用显微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32P、45Ca、14C在松、槭幼苗组织中的分布与运输》论文答辩,如期完成学业,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64年7月学成回国,在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林业研究所所长。1996年3月奉调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镇华从事森林生态、国土环境治理、植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等教学科研40年,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共获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他曾获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他任林业部、卫生部“兴林抑螺”工程顾问、全国山区综合开发专家组成员,曾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绿化奖章等多项表彰。1995年至今任《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1995 年任安徽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安徽省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996 年任全国核农学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任中国林科院木材科学茅以升科研专项奖励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注重与生产实际结合,注重高新技术应用,注重技术集成与创新,是组织中国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的力量进行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开拓者之一。

彭镇华教授,1964年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大学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林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应用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研究》副主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生态工程、城市森林、土地利用、林木遗传育种等。主持完成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等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等。出版专著11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彭镇华教授荣获首届梁希科技一等奖,2001年被授予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称号。2004年被授予“全国十大英才”称号。论文与著作1 彭镇华.中国新林种:抑螺防病林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 彭镇华等.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论文选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3 彭镇华.兴林灭螺论文选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4 彭镇华.大别山五针松及起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5 彭镇华.中国杉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6 彭镇华.以林代芦,灭螺防病,治理和开发三滩.安徽农学院学报,1990,(增刊)7 彭镇华.以林代芦,灭螺防病的复合效益研究.见:国际血吸虫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8 彭镇华.从长江中下游“兴林灭螺”和“低丘滩地”开发两项目谈整治与开发相结合.见:王志宝主编.森林与环境.中国高级专家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9 彭镇华.林农复合系统汛期前后钉螺密度变化及其防治对策.应用生态学报,1994,5(4):425~ 彭镇华.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见:王志宝主编.森林与环境.中国高级专家研讨会——兴林灭螺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1 彭镇华.杉木起源研究.安徽农学院学报,1984,11(2):23~3212 彭镇华.大别山杉木主要自然类型的研究.安徽农学院学报,1987,14(1):35~44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