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美学原理主题论文我眼中的美

发布时间:2024-07-04 18:34:25

美学原理主题论文我眼中的美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二)美与美感 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外观的幻觉”[2]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什得注意的提法: 第一、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二、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 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少许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少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 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合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部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少许起这些快感状态所寓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 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司和模仿对主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 。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 ,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 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三)由美感而产生的美学构想 由费希纳开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学所提供的所有启发就在于此。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人类真实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学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作为讨论一切美学问题的最本原的基础,那么关于美的客观存在的假说,立即就成为一种奢侈,而且绝对是一种碍手碍脚的奢侈。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不复是美的所谓本质,不复是关于美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是美感的本质,美感过程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审美地感知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美学已经从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转化成了一门关于“美感”和“审美”的科学,美学的立足点也就从本体论层面上迅速地转移到了认识论层面,从对本体的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对认识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还有,我们在阅读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经历的怪诞无比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 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历代美学家们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根本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美感,却似乎很少来谈论那些被称之为“美感”的人类的具体感受本身。 第二章 由美学而发的审美感受 (一)审美感受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 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因为在审美的领域里真正值得争辨的不是感受的真伪,而是某种感受是否属于审美的范畴,应该将哪些心理感受归之于审美的范畴之内,而又应该将一些怎样的心理感受剔除出审美的领域。然而这样的讨论,早就已经超出了趣味的差异。 这样的分歧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分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出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争辨,就象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人为了打破回教徒对东西方贸易的封锁,四处寻找通向东方的海路,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的他们始终都未能真正到达传说中那个神秘而诱人的黄金之都,然而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从每个方向前进的人们却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而因为理论基点的不同出现的争论,则象是那个古老的盲人摸象的传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说它就象是一块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导出他们不同的理论,于是难免会从中产生出关于大象形状的“柱子学说”、“蒲扇学说”,甚至可能更振振有辞的“平板主义”。 然而就像要解决摸象的盲人们的争论,我们有可能做到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他们各自的理论出发点之后,比较这样几种不同的出发点对于完整的大象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就象某个三段论如果最终推导出了荒唐的结论,而它的推理过程本身又正确无误的话,我们就应该到它的前提中去发现与寻找错误的根源。一个自完备的理论体系如果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很有可能其错就在它的理论出发点。 (一)审美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三、)对美学的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后,曾占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话语开始衰落,美学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学而转向审美文化的实证研究,或是仍在传统模式内以生命本体置换实践根基从而倡导生命美学或后实践美学。然而,美学基本理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最终还在于思想范式的转换。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就是这一转换的初步成果,它无疑是90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在批判传统和当代美学的缺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它们共同的病因在于语义含混、概念不清,对于美学陈述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讨论美学问题时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由此,他提出以语言分析作为对美学痼疾的“较好的诊疗术”,其所谓的“元美学”(metaaesthetics)实质上就是语言分析美学,“它以一般的美学陈述为对象,以更高层次的语言对美学陈述作语义和逻辑分析”。根据他提出的诊治方案,首先要从审美和美的分析转变为用语的分析,从而把美学陈述或语句作为解析对象,进而还要考察美学陈述的内在逻辑问题。显然,这一方法论来自于欧美的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它体现出将这一思维范式具体落实到美学领域的本土化的努力。在具体操作中,作者先是从美学概念的分层(对象描述层、心理描述层、艺术技巧的评价层、审美评价层和美学原理层)入手,考察了这种鉴赏性概念的语义上的模糊性多义性、不可定义性,以及随审美心理而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接着,又着手对不同的审美命题分别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所有审美对象描述句都带有主观情感性,都非客观准确描述,越是不可证实就越有审美特性;审美心理描述句不能把个人的内省经验的描述普遍化。如此等等。 毋庸质疑,《元美学导论》深受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它突破了以往美学原理研究(深受黑格尔主义浸渍)仅囿于人文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力图在语言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建出元美学的理论轮廓,为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结论: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样的研究,永远不可能看到随着人本身的变化,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又纯粹的学问。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爱美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研究美的能力和天才。审美和美学根本就是两回事,审美本质上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现象,而美学则是对这种生活现象作哲学的追问。美学最初隶属于哲学,后来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美学是跨学科,涉及到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种学术门类,作为研究,它需要深厚的学术修养,特别是哲学的功底。但现状却是,到处都有美学,美学研究的队伍之庞大和美学著作以及文章之多,让人望洋。有服饰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教学美学、文化美学、装饰美学、体育美学等,各种大的美学门类中又可以划分为更为具体的小的美学门类,如体育美学中又具体有足球美学、篮球美学、舞蹈美学、围棋美学等。现在似乎只差“吃饭美学”、“解溲美学”之类的了。但读这些美学论著,我们除了看到一些美学的术语和概念以外,根本就看不到哲学。我们看到,有些甚至写了多本美学专著的学者,对哲学其实一无所知。有的美学论著谈的根本就是一些简单现象以及对现象的体会,不过借用了美学的外表,实际上根本就无深度可言。这里附带谈一下我对实践美学的认识。我认为,实践美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国内其它美学派别相比,最具有理论阐释功能,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缺憾。弥补实践美学缺憾的关键,我认为并不是宣布要“超越”或“否定”它——任何想超越和否定它的美学学者,尽可去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而不必靠“超越”、“否定”的舆论迫使实践美学的“引退”——而是实践美学自身的学科定位:它究竟是给审美实践以指导的社会科学美学还是建立在实践哲学基础上的人文思辨美学。目前的实践美学是具有科学品格的,譬如,在对审美发生规律的揭示上,实践美学的科学性是无可替代的;在文化审美价值生成的阐释上,也是有阐释力的,当然需要对“本质力量对象化”所造成的“泛美主义”加以适当限定(详见后文)。但就实践美学的整体学科特征来看,我个人认为,它更接近于思辨美学。实践美学中不仅有“积淀”、“有意味的形式”等难以证真或证伪的思辨概念,而且,“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的人化”也成为以实践为本体思辨展开揭示“美的本质”与“规律”的逻辑起点或理论基石。这使实践美学所揭示的美的本质与规律,同样具有极大的审美阐释盲区。 当然,对于思辨的实践美学来说,这并不是缺陷,或许正是其纯正学术品格的体现。譬如说视觉对称美,只是源自人的两眼结构,显然毫无学问深度可言,而如果用思辨的语言,将其解释为“有意味形式”、“自然向人生成”或“实践劳动创造”等等则显然深奥的多。但对于要走向科学的实践美学来说,这却是严重的缺陷,但它并不能靠对现有体系的修补来解决,而是要靠新的体系建构和对“美的规律”的充分揭示来实现。这却是很难的。笔者从事社会科学美学研究,自知才疏识薄,用了几乎15年时间也没有穷尽对“美的规律”的把握。因此,看到有些先生能在一篇论文揭示美的规律,而且附带将真、善、美规律统统网尽,我只有像当年福楼拜对乔·治桑所表示的那样,羡慕之余,只能自愧弗如[7]。 从价值属性谈审美价值 从价值学角度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正如朱立元先生指出的,的确不是美学新说;但引进价值概念后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是事实。究其原因,我想大半不在美学自身,而在价值学。数十年来,哲学界对价值学深入研究后,竟得出几乎与二千前年柏拉图“美是难得”的同样的结论:价值是哲学理论中“最深奥、最烦难的领域之一”[8]。我这样说,也决没有否定价值学美学的意思,而只是说,美学学者在运用价值概念时要多一些谨慎。像陆梅林先生认为价值是“物的物质属性”的观点,今天在价值学研究中便已被大多数学者所否定。否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不符合马克思的“说法”,而是因为其学说本身难以自圆。像商品价值,它“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9],怎么能说成是“物的物质属性”呢?朱立元先生认为价值是“关系范畴”,是目前哲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我则认为价值的存在论本质是一种系统属性,是一种结构性和获得性系统质,如商品价值,只有在商品交换系统中才存在。当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可以共存,彼此间的论争也不属于美学范畴;无论我们引进怎样的价值理论,关键是要能解决美学的理论困境。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之中同样不应当有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马克思生前虽然在一般语义上用过“价值”概念,但他从未从哲学角度研究过“价值”;马克思著作中的“价值”,主要是经济学的价值。这与西方学术史上哲学“价值学”较经济学“价值学”诞生较晚的轨迹是基本一致的。因此,陆先生所谓“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看来”云云,是欠严谨的。而朱立元先生引用的马克思那段论“价值”的“经典语录”也有误,“‘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这也是‘价值’的种概念”[10],并不是马克思原话,而恰恰是马克思转述他所要批驳的瓦格纳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这一“误读”,是十多年前郝晓光先生首先发现并更正的。其后,李德顺先生在他的《价值论》中又有详尽的考证。马克思不同意把“商品价值”作为这种“价值”属概念的原因很清楚,因为这种作为种概念的“价值”实际上是从“使用价值”演绎出来的等值概念,瓦格纳企图用这种推演将“商品价值”变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派生物,以抹煞“商品价值”的特殊社会本质。因而,无论这一表述多么合乎我们对价值的理解,也不能拿来作为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定义[11]。但十多年来,由于学科隔阂,美学界经常有人将其作为马克思的“价值”定义习惯性地转引,这里顺便更正,以免继续误读下去。 其实,这段话是不是马克思的原话,并不影响它的真理性。李德顺先生自己也认为哲学价值更接近于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他的“价值”定义也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属于价值“效用”说。因此,上述“误读”,也不影响朱立元先生对价值和审美价值论述和他对陆梅林先生的批评。而正如朱先生指出的,陆先生同样也认同价值“效用”说,陆先生甚至直接把“使用价值”概念作为“价值”的定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价值“效用”说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无法涵盖作为价值“特殊”的“商品价值”,更无法充分解释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一些学者在运用效用价值探讨审美价值时,甚至陷入了阐释的循环:客体具有审美价值,所以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而客体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则是因为它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求。这样的“美学研究”,确如赵汀阳先生所说,“没有用处”。同时,审美应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超功利性,这也是各派美学的共识,而效用价值恰恰是指物的功利价值。尽管效用价值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但毕竟不应成为审美价值尤其是文化审美价值的主体。正因如此,价值“效用”说使我的审美价值系统研究,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为此,我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观点中受到启发,提出了文化价值与文化效用价值共存的“价值二重性”观点。 大家知道,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能的文化实践活动,都是自觉的意志行为,都有着既定的实践目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客体、创造客体的文化效用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和对象的文化价值。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创造力合目的性的付出,体现出主体的文化效应价值;作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创造出客体的千差万别的文化效用价值。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从另一方面看,则是对人类创造力本身的确证,它体现出主体的文化价值;作为性质相同的人类创造性活动,它对象化形成客体的文化价值。客体的效用价值不完全等同于主体的效用价值,更不完全等同于主体或客体内含的文化价值。而主体的文化价值对象化为客体的文化价值,并由客体文化价值加以对象性确证,因此,这两者是完全等值的。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我这里所谓的“文化价值”,就是客体所“对象化”、“物化”的“人的本质力量”,它同样源自《巴黎手稿》,而且应当成为科学的实践美学中应有的概念,因为它既是对“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价值描述,又可以解释文化审美价值的客观性。的确,人们欣赏实践创造文化客体时,主要并不是欣赏它的效用价值,而是欣赏它所内含的主体创造性——人类的力量、技术、学识和智慧。尽管离开效用价值,很多文化客体将失去审美价值,但客体的审美价值却与其效用价值没有直接关系。那些模仿名家足以乱真的赝品,并不影响对外行观众的审美效果,但在行家眼中,它却一文不值,因为其中缺少人类最宝贵的文化独创性。当然,引进“文化价值”概念,并不能完全克服实践美学固有的理论阐释盲区和误区,这不仅因为前文化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12]无法由它阐释,而且因为,所有的文化客体皆具有文化价值,但显然并不都具有文化审美价值。这的确是实践美学的一大理论缺憾,甚至连坚持实践美学的杨恩寰先生在承认“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确有混淆“物质生产实践与审美实践”弊端的同时,也认为“这个命题不完全适合表述实践和审美实践”[13]。其实,正象现实的物质实践和审美实践之间并不存在堑沟一样,文化价值与文化审美价值之间也不存在质的绝对差异。差异只存在于文化价值的量的或程度的方面。这个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异,也就是制约文化价值向文化审美价值转化生成的一种价值差距或价值尺度。 我们知道,人类的文化实践在创造水平上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同一主体、同一专业领域中的实践活动,主体每次的文化价值创造或实现水平也是绝不相同的。象同一木匠制作的家俱,其工艺难度和技术发挥水平总是有高下之差异的;象同一作家创作的小说,其形象塑造与语言表达水平也是有优劣之区分的。这些客体所物化的主体创造本质或客观实现的文化价值水平显然是不同的。文化审美价值作为对人的创造性本质的肯定,显然只能以其中价值实现水平最高的客体为审美对象。而作为创作者本身,无论木匠还是作家,通常也是知道这种差异的,他们自己也总是将那些水平最高的作品作为“代表作”,以其为美。而那些大路货、大流作品,寻常价值实现水平的客体,创作者自己也不会宣耀,也不以为美。由“本质力量对象化”所产生的“泛美主义”,便可由这一概念所消除

浅谈生活中的美学 一谈到美学,人们往往会产生距离感,把美学等同于不食人间烟火、束之高阁的晦涩理论,认为它远没有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来的真实。其实并非如此,以往,我也认为美学十分神秘,里面蕴藏的玄机只有大师方能参透,当我走近它,一步步了解这门学问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美就在身边。它“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鲜活的生活中,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找到美的影子。翻开生动的生活画卷,形形色色的人过着形形色色的生活,体现着形形色色的美。不论是穿衣戴帽,还是居家旅游,或是与人交往,无不渗透着美的因素。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如何穿出自己的个性始终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古人所谓的“冠冕堂皇”中的“冠冕”就是特殊的“帽子”。古制男子二十为弱冠,行过冠礼之后方为成年,身为帝王的便可亲政,平民百姓则可继承祖业、参与家族事宜。冕则是皇帝登基时戴的“帽子”,标志着新王继承大统,至高无上。窥一斑而知全豹,光是小小的帽子就隐藏着许多学问,再不用说上衣下裳了,这背后的学问恰恰是美学要研究的内容。人的性格千差万别,言谈举止自然不同,或桀骜不驯,或温文尔雅,观其言行,可知其内心,所谓“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可人”。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周代开始,我们的民族就开始按照各项礼仪从事各种活动,当然美学活动也不例外。一个人的谈吐和社交时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古人崇尚儒雅,教人与人为善,所谓“仁者爱人”,为人处事讲究“温、良、恭、俭、让”,这些做人的准则无不透着一个“德”字。在古代,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对于这个人是否“美”人至关重要。历代的儒学大师都论述过“比德”,从孔孟到荀子,到董仲舒,再到刘向、许慎、白居易等等。美学包罗万象,除上述以外,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游山玩水,自然美映入眼帘,驻足观赏,便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也就是美学中所讲的审美主、客体二者关系;买房装修,主人都会挖空心思为自己营造一个舒适、个性、有品位的家,这就涉及到了形式美的因素.

美学原理社会美论文

论历史美学与美育的基本范畴历史美学是以普通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历史学中客观存在的审美素材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社会美、历史人物美、历史自然美、历史艺术美以及历史著述美等为主要领域,来研究历史美的本质与因素、历史审美与美育、历史美与现实美的关系及其创造等审美关系问题的学科。历史美学与历史学既有联系又有明显不同。历史学为历史美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历史美学则为历史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提供了审视历史的另一双眼睛。历史学包含了历史科学和历史美学,历史美学则是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美育是应用美学理论的教育实践,在具体实施中,既要服从美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规律。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美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历史美学可以指导人们自觉地运用历史进行美育。首先,是历史社会美。历史社会美是指历史上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方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的一切历史事物所具有的美。当历史上的一种社会形态或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处于上升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统治者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关系基本和谐,这就是一种社会的优美。如西汉前期的文景之治,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摇薄赋、减轻刑罚,表现了一种清雅恬淡之美。又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政治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煌煌大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表现了一种富丽辉煌之美。历史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斗争。人类正是在这些斗争中不断地使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从而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创造着历史的壮美。那些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阶级、进步力量在斗争中展现出自由自觉的创造力,他们本身是美的。有时候斗争胜利了,正义战胜了邪恶,人民为之欢欣,历史回响着英雄的赞歌。有时候斗争失败了,邪恶吞噬了正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而流血牺牲。他们的精神感人肺腑,他们的失败和牺牲,意味着有价值的、可宝贵的东西被摧毁,表现出悲剧性的崇高美。在他们的身后,树立起人类解放道路上一座座壮美的丰碑。其次,是历史人物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人物美在历史社会美中据最突出的地位。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人物数百个,这是我们进行历史美育的重要内容。历史人物美主要表现于其进步性、人民性、正义性和爱国主义。比如,在中国历史上,伏羲神农教人渔猎耕稼是美的;大禹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是美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顺应历史潮流振国兴邦是美的;商鞅吴起王安石锐意变法革除积弊是美的;陈涉吴广登高一呼解民水火是美的;孔孟老庄以睿智启人教化万民是美的;屈原贾谊李杜苏辛不朽诗文惊天地泣鬼神是美的;苏武持节牧羊、祖逖击楫中流、岳飞英勇抗金、郑成功收复台湾是美的;李时珍遍尝百草著录药典为民除病祛殃是美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是美的,关天培为国尽忠的行为是美的“;六君子”慷慨就义的豪气是美的;孙中山奔走呼号百折不挠的精神是美的;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们身上,更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之美、大公无私的心灵之美、铿锵豪迈的语言之美、英勇献身的行为之美。这些历史人物是人类社会几千年大浪淘沙产生出来的精英,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作为人的整体的人格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还有一些典型的反面人物。他们站在历史潮流的反面,阻碍或延缓历史的进程。他们是丑恶的,是作为真善美的对立物得存于史册的。在历史教学中揭露历史上的丑,反衬历史上的美,是历史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任务。第三,是历史自然美和艺术美。在我们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历史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材料。历史自然美是指与人类历史进程有关的自然或“第二自然”的美。如那养育人类古老文明的泱泱大河是美的;那宜于耕种的冲积平原是美的;人类制造的最古老的石器工具所具有的曲线和对称是美的。历史艺术美主要是指作为历史知识重要组成部分的工艺史、美术史、音乐史、文学史、建筑史中那些典型代表作品的美,这类内容不胜枚举。第四,是历史著述美。历史著述美是历史美育的重要方面。图文并茂的历史教科书,那精美的插图、生动的文字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美感。历史教师的教学作为一种历史的“述”,也应遵循美的原则,正确处理历史的真与美的关系。历史教师研究历史美学自觉地调动历史审美情感,就能赋予历史以血液、生命和灵魂,给历史教学带来活力和生机,使之感奋人心,陶冶性灵,从而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因为有了缺陷,才有了欲言又止的含蓄,才有了千变万化的自由,才有了包罗万象的内涵。人生也是这样。许多实现了无法实现的梦想,刻画出人生路上的山川海洋。热爱生命,包括热爱你的缺陷。缺陷也是一种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它包括外表美和内心美;有好的外表,并不代表有美的内心。风景美是美,人美是美,人心美也是美,但最重要的是,宽容,也是一种美。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误会或纠纷,它往往需要宽容。宽容、磨难、幸福是人生的必经之旅,所以,如果人们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谅解,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有两个人,一个是小偷,另一个是被偷钱的人,而那个小偷是第一次偷东西,我们跟他讲做人的道理,或许他以后就不会再误入歧途,他也许还会感激你,因为你给了他第二种做人和生活的方式,我们不追求完美无缺,但我们应尽量做到完美无缺,我们能这样就已足够,我们学会了宽容别人,也不枉费到这世上走一遭,我们这样又何乐而不为呢? 多余的责备和打骂,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它只会加深一个人的仇恨,有时,宽容别人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宽容别人能够挽救一个人的思想;宽容别人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由此可见,宽容在人们自学成才中是多么重要。然而,宽容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多么的缺少。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我们现实中,往往有一些人为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闹,这又是何必呢? 我们不应该总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理解,而应该想想,我们有没有做到去宽容和体谅别人,我们不能事事先想到别人,但我们应该尽力,尽自己的能力去宽容别人,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 善待别人就等于善待自己,我们都需要宽容,因为宽容能点石成金,人心都是肉长的,没有哪个人的心是石头做的,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需要,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需要呢? 所以说,宽容是一种美,这种美是真实的,可靠的,不容怀疑的。

二、我国当代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 1.美在主观说 代表人物为吕荧、高尔泰。主张美是一种主观的观念,早在1953年,吕荧指出“美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高尔泰则明确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主观派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直接触及到了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密切相关的性质,触及到了审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但是坚持美是人的心灵的产物,认为美是由美感产生的,这从根本上颠倒了美和美感的关系,混淆了美和美感的界限,违背了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的原理,陷入了主观唯心论,所以在当时讨论中主观派影响不大。在文革时没有效力,在新时期与解放思想有相同之处,故比较活跃。 2.“美在自然说” 代表人物为蔡仪,主张美是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是不以欣赏者、审美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后来蔡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美在典型”说,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实际上“美在自然”和“美在典型”讲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美在自然是说自然事物本身就存在美,不管你承不承认它。“美在自然”“美在典型”的观点突出地强调了美的事物的客观性,故称之为客观派,但是这派观点虽是唯物的却是机械的,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内容。 3.“美是主客观统一说” 代表人物是朱光潜。认为美是心与物的统一,美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如果给美下一个定义,可以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种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形象”吸收中国的主要范畴“意象”引用,即“美是意象”。美与客观事物是有关系的,但又不完全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只是提供美的条件,它必经过主观意识的影响作用。因此美的意象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说力图克服主观派和客观派的片面性,理论上似乎比较辩证和全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认为客观事物只是提供美的条件,它本身并不美,它之所以成为美,只是由于适合了主观意识,经过了主观加工和情感的移入,因此起主观作用的还是主观。他所谓“主客观统一”是在主观上的统一,所以此观点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主观论,依然是主观唯心的,后加工为“实践”,但仅为精神的实践。 4.“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 代表人物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这种客观性并不是一种纯自然属性的客观性,而是一种社会存在的客观性。美就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美是人类客观的社会生活的产物。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美,美的本质反映的就是社会的本质,人类学的本质。在人类社会之前,宇宙、太空、大千世界是无所谓美丑的,正如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这样一来说美是客观的,就与主观说、主客观统一说区别开来,跟唯心主义美学划清了界线,同时又说是美是社会的,美的客观性就是美的社会性,就与自然说区别开来,跟机械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观点的阐发。说美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实际上就是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来获得生存,将自己的才能、智慧、目的、理解等本质力量物化到对象世界中,使原始的自然成为一种“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成为马克思说的“人类的非有机的躯体”,因而也就成为人类可以在它上面“直观自身”,从而感受到了自由,享受到愉快的美的对象。人类物质的社会的实践就成为美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美学学派成为实践派美学。 这派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美的起源问题,克服了主观派、自然派和主客观统一派的理论缺陷,将美的本质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上,比较接近美的本质,符合美的规律,因而被视为国内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和肯定,影响深远。但这派观点在理论上也存在着不足:一、实践派美学在解释社会美时较有说服力,但在解释自然美时显得牵强,尤其是把自然事物的美简单归为社会性,否定了自然事物本身的物质要素和属性在美的构成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二、笼统地说美是社会劳动实践的产物,也失之于这一命题的内涵过于宽泛,无法说明有些劳动产品是美的,而有些劳动产品是不美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说,自从近代工业化进程以来,人类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破坏了人所寄寓所依托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这是一个悖论,生态美学将取代实践美学成为美学的新课题,科学发展观不以GDP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三、人类的劳动实践往往具有明确的现实的功利目的,是偏重于“善”的价值的一种活动,都是为了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最基本的劳动实践活动,而美的东西往往没有明确的现实的功利目的,都不是直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生存需要的对象。 所以实践派美学容易混淆“美”的事物与“善”的事物、“真”的事物的界限,无法回答美之所以为美的独特本质。总之,实践美学相对来说有较多的合理成分能够解决美的产生美的起源问题,但仍存在不少缺憾,特别是美的起源与美的本质混为一谈的问题,因而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探索。 5.美是和谐与自由 此观点由周来祥先生提出。第一,美在审美关系。美作为一种特殊对象并不笼统地存在于一切主客观中,而是存在于人与对象间的特定的审美关系中,主体以一种情感的感受的本质力量把握对象,对象向主体呈现为美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美的本质就客观地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形成的特定的审美关系中。美在审美关系的规定也就意味着美不单纯是一种对象的属性,而是一种关系属性,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与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对象性属性。在审美关系中,主体用情感的感受的本质力量去把握对象的美、关照对象的美,因而一方面虽然包含了对于对象的某种认识,包含一定的理智因素,但在把握方式上却是非概念的、直觉的和体验的,因而是不受制于对象的客观性、必然性的,非概念地符合着规律性,这样不仅对象是自由的,主体也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审美关系虽然也包含了主体的某种实践欲求和一定的意志目的,但是对待对象的方式是非功利的、超然静观的,因而是不以牺牲对象的利益为代价的,是无目的的符合着目的性,这样不仅主体是自由的,对象也是自由的。所以,在审美关系中,主体和对象之间本质上不存在矛盾和冲突,都是和谐的、自由的。审美关系是和谐与自由的本质决定美的本质也是和谐与自由的。美是和谐与自由既是一个逻辑规定、综合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流动的范畴。和谐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发展的、流动的状态,是美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向趋势,因而它在内部结构上、在发展的某个阶段上可能有时会存在着某些不和谐、对立冲突的因素,甚至有时候是丑的因素,但总体性质和基本趋势是和谐。 三、总体思考 纵观整个美学发展史,美是和谐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马克思都以和谐为美,和谐是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共同理想。在古典时期,是原始的和谐,朴素的和谐,强调杂多的统一,多为形式上的和谐。在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其产品的异化,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必然和自由的异化导致艺术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随着异化现象的逐渐消失,必然出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必然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出现向古典美复归的新型的对立和谐统一的美。这种美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否定之否定,是超越素朴的和谐的美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个提出了美是和谐问题,但他们仅仅给予以自然科学的数的规定。柏拉图和理性派美学试图把形式的和谐和客观的理念及先验的理性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把形式的和谐和生物有机体的统一性思想相结合,经验派美学则在美的现象特征上和生理、心理的感受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探讨。但总的看来,他们还都把美归结为一种客观的属性,或者是物的自然属性,或者是先验的理念或理性的属性。狄德罗提出了美是关系说,才萌发了把物和人联系起来的新动向。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开始,企图调和经验派和理性派的对立,把经验派的自然、感性、客体等方面,同理性派的人、理性、主体等方面结合起来,并把这种结合的本质规定为和谐的自由,是人与对象的一种自由的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把美和人及人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美论的最高水平。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把美的和谐自由与人的和谐与自由的本质相统一。人的和谐与自由的本质又根源于社会生产实践的普遍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人和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便成为美的本质的一个最简单、最抽象、最科学的规定,它是人类创造的美的最早的历史形态(逻辑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也是适合于一切社会、一切美的形态的最抽象的最一般的规定。 这样美是和谐的思想便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上无概念无功利地实现了自由,既不依附于对象,也不依附于主体,而是在联系两者之间的审美关系上,从而更达到了一种和谐。

内在美 心灵美

美学原理论文

艺术真实,是多年来在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中被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建国以来曾发生过多次争论,可惜,全部讨论仅仅停留于哲学认识论范围,而未进入体现艺术特征的审美层次。因而,艺术真实的本体论特征并未得到充分的揭示。笔者认为,艺术真实不只是作品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而是在由创作主体到作品本体、再到鉴赏主体这一动态实现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效应。作品本体的真实性的潜在要素是这一动态过程的中介环节。文艺作品的本体真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自参照”系统。这是由艺术本体的两个基本特征规定的。一个特征是主体性。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造活动的结晶,即使是自觉地摹仿、再现生活的艺术,都是高于生活的作品。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二)美与美感 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外观的幻觉”[2]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什得注意的提法: 第一、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二、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 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少许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少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 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合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部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少许起这些快感状态所寓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 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司和模仿对主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 。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 ,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 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三)由美感而产生的美学构想 由费希纳开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学所提供的所有启发就在于此。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人类真实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学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作为讨论一切美学问题的最本原的基础,那么关于美的客观存在的假说,立即就成为一种奢侈,而且绝对是一种碍手碍脚的奢侈。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不复是美的所谓本质,不复是关于美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是美感的本质,美感过程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审美地感知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美学已经从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转化成了一门关于“美感”和“审美”的科学,美学的立足点也就从本体论层面上迅速地转移到了认识论层面,从对本体的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对认识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还有,我们在阅读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经历的怪诞无比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 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历代美学家们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根本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美感,却似乎很少来谈论那些被称之为“美感”的人类的具体感受本身。 第二章 由美学而发的审美感受 (一)审美感受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 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因为在审美的领域里真正值得争辨的不是感受的真伪,而是某种感受是否属于审美的范畴,应该将哪些心理感受归之于审美的范畴之内,而又应该将一些怎样的心理感受剔除出审美的领域。然而这样的讨论,早就已经超出了趣味的差异。 这样的分歧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分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出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争辨,就象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人为了打破回教徒对东西方贸易的封锁,四处寻找通向东方的海路,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的他们始终都未能真正到达传说中那个神秘而诱人的黄金之都,然而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从每个方向前进的人们却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而因为理论基点的不同出现的争论,则象是那个古老的盲人摸象的传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说它就象是一块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导出他们不同的理论,于是难免会从中产生出关于大象形状的“柱子学说”、“蒲扇学说”,甚至可能更振振有辞的“平板主义”。 然而就像要解决摸象的盲人们的争论,我们有可能做到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他们各自的理论出发点之后,比较这样几种不同的出发点对于完整的大象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就象某个三段论如果最终推导出了荒唐的结论,而它的推理过程本身又正确无误的话,我们就应该到它的前提中去发现与寻找错误的根源。一个自完备的理论体系如果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很有可能其错就在它的理论出发点。 (一)审美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三、)对美学的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后,曾占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话语开始衰落,美学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学而转向审美文化的实证研究,或是仍在传统模式内以生命本体置换实践根基从而倡导生命美学或后实践美学。然而,美学基本理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最终还在于思想范式的转换。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就是这一转换的初步成果,它无疑是90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在批判传统和当代美学的缺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它们共同的病因在于语义含混、概念不清,对于美学陈述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讨论美学问题时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由此,他提出以语言分析作为对美学痼疾的“较好的诊疗术”,其所谓的“元美学”(metaaesthetics)实质上就是语言分析美学,“它以一般的美学陈述为对象,以更高层次的语言对美学陈述作语义和逻辑分析”。根据他提出的诊治方案,首先要从审美和美的分析转变为用语的分析,从而把美学陈述或语句作为解析对象,进而还要考察美学陈述的内在逻辑问题。显然,这一方法论来自于欧美的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它体现出将这一思维范式具体落实到美学领域的本土化的努力。在具体操作中,作者先是从美学概念的分层(对象描述层、心理描述层、艺术技巧的评价层、审美评价层和美学原理层)入手,考察了这种鉴赏性概念的语义上的模糊性多义性、不可定义性,以及随审美心理而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接着,又着手对不同的审美命题分别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所有审美对象描述句都带有主观情感性,都非客观准确描述,越是不可证实就越有审美特性;审美心理描述句不能把个人的内省经验的描述普遍化。如此等等。 毋庸质疑,《元美学导论》深受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它突破了以往美学原理研究(深受黑格尔主义浸渍)仅囿于人文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力图在语言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建出元美学的理论轮廓,为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结论: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样的研究,永远不可能看到随着人本身的变化,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关于美学原理的论文题目

审美作用于艺术设计,而且艺术设计反作用于审美。如果你把这两点论出来这个题目就OK了。估计字数能达到6000字以上。

高校美学原理是师范生对审美理论认知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师范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性。美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至关重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美学原理论文范文: 论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美学原理论文如下:

论文标题: 论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摘要: 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 :景观 视觉 美学评价

一、 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色彩指标

明暗对比是表达三度空间幻觉的强项,这首先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明亮度,形成的阴影里无质却有形,并有大小深浅之分,能对景观画面的相对均衡起到一定的作用。由色彩的明暗度相差而构成的明暗对比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色彩对比形态。

冷暖对比是色彩结构中对人的感情产生最大影响力的色彩对比,如人们看到红橙色联想到火光,而觉得热;看到蓝色联想到冰天雪地,感受到冷。这类色彩的变换使人的色彩感情像在波浪中起伏的小船,随着冷暖色彩倾向性而上升和跌落。

补色对比是最鲜明的色彩结构。补色对比反映出人的色彩视觉的内在需要被完全满足,故而补色对比具有永恒的色彩和谐价值。当人们眼睛疲劳的时候,欣赏一处由不同色彩结构构成的美丽风景,在得到美的色彩享受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调节了人的色彩视觉机能。

色彩纯度对比表现出单色性色彩本质的秩序感。纯度即颜色的饱和度、彩度、鲜明度,反映色质饱和程度的等级。色彩纯度对比就是以高纯度的颜色同稀释后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同一种纯度色相,由于面积不同,对于人的感情影响力也产生巨大差异,所以面积对比被认为是一切色彩对比的重要形式因素,而面积对比的主要依据在于各种颜色的明度。

2、形状指标

形状指标应包括外轮廓线和形状面积。人们认识物体,首先看到的是物体边线形成的外轮廓,因为边线外轮廓将这一物体与其他物体划分开来。 外轮廓线有粗细、曲直、浓谈、虚实之分,加上角度、方向的配合,就可以经过交错、排列灵活地表达各种景观不同的主题,并能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对于凹进或成曲线状的景观来说则很难确切把握其边线、外轮廓,因为这些物体结构的形状并不都是由该物体实际边线呈现出来,因为如此,所有物体真正形状是以它的基本空间即基本体积所构成,也就是它的面积构成了它的形状。形状面积只有大小的对比,不同性质区域面积大小的不同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质感指标

质感是物体的表面物质特性给人的感觉。质感具有丰富景观画面视觉效果的功能。质感在视觉景观中意味景物的表面特征,不同的质感可以相互衬托,产生视觉的张力,尤其是视觉质感差异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容易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粗糙灰白的砾石地上几颗珠圆玉润的红樱桃,反比把它们放在丝质台布上时更加晶莹夺目。

三、建构科学合理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

景观美学评价体系最后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才有实际的意义和效果。因此,要建构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景观评价数据。由于景观美学评价涉及到评价主体与客体的诸多因素和一套复杂的指标体系,要保证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操作的合理性,就必须在科学性与文化性中找一个平衡点。而这一平衡的技术支持就是遥感技术、图形分析处理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采集评价指标时,减少人的因素;在统计过程中,也减少人的因素。

建议分步评价方法,保证景观的文化性。分步评价方法即先进行景观的科学审美评价,然后再进行人文评价。由于景观的美学评价是一个主观性十分强的活动,要保证其客观性,仅有科学性的审美评价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人文评价来保证景观的文化性不受到科学性的破坏。

建设开放式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景观美学评价不只是一个专业问题,也是一个民族和大众的问题,所以应该把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纳入评价体系,让民众的声音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建设开放的评价体系,对景观审美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N].解放日报,2004-7-25.

[2]王玉婷.关于视觉造型艺术中的色彩对比美[J].美与时代, .

[3] 俞孔坚. 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1 :14-17.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二)美与美感 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外观的幻觉”[2]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什得注意的提法: 第一、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二、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 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少许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少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 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合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部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少许起这些快感状态所寓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 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司和模仿对主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 。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 ,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 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三)由美感而产生的美学构想 由费希纳开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学所提供的所有启发就在于此。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人类真实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学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作为讨论一切美学问题的最本原的基础,那么关于美的客观存在的假说,立即就成为一种奢侈,而且绝对是一种碍手碍脚的奢侈。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不复是美的所谓本质,不复是关于美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是美感的本质,美感过程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审美地感知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美学已经从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转化成了一门关于“美感”和“审美”的科学,美学的立足点也就从本体论层面上迅速地转移到了认识论层面,从对本体的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对认识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还有,我们在阅读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经历的怪诞无比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 这样的问题,我们从历代美学家们汗牛充栋的文献中,根本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美感,却似乎很少来谈论那些被称之为“美感”的人类的具体感受本身。 第二章 由美学而发的审美感受 (一)审美感受 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 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因为在审美的领域里真正值得争辨的不是感受的真伪,而是某种感受是否属于审美的范畴,应该将哪些心理感受归之于审美的范畴之内,而又应该将一些怎样的心理感受剔除出审美的领域。然而这样的讨论,早就已经超出了趣味的差异。 这样的分歧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分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用一个也许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出于趣味不同而产生的美学争辨,就象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人为了打破回教徒对东西方贸易的封锁,四处寻找通向东方的海路,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的他们始终都未能真正到达传说中那个神秘而诱人的黄金之都,然而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从每个方向前进的人们却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而因为理论基点的不同出现的争论,则象是那个古老的盲人摸象的传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说它就象是一块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导出他们不同的理论,于是难免会从中产生出关于大象形状的“柱子学说”、“蒲扇学说”,甚至可能更振振有辞的“平板主义”。 然而就像要解决摸象的盲人们的争论,我们有可能做到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出他们各自的理论出发点之后,比较这样几种不同的出发点对于完整的大象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就象某个三段论如果最终推导出了荒唐的结论,而它的推理过程本身又正确无误的话,我们就应该到它的前提中去发现与寻找错误的根源。一个自完备的理论体系如果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很有可能其错就在它的理论出发点。 (一)审美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国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同时,还要看主体能否在理智的作用下将普通情感升华至审美情感。一个具有欣赏水平的人,能感知和体验各种媒介的审美现象,甚至能将日常信息转换成审美信息进行体验。 在美术欣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集团的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三、)对美学的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后,曾占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话语开始衰落,美学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学而转向审美文化的实证研究,或是仍在传统模式内以生命本体置换实践根基从而倡导生命美学或后实践美学。然而,美学基本理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最终还在于思想范式的转换。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就是这一转换的初步成果,它无疑是90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在批判传统和当代美学的缺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它们共同的病因在于语义含混、概念不清,对于美学陈述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讨论美学问题时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由此,他提出以语言分析作为对美学痼疾的“较好的诊疗术”,其所谓的“元美学”(metaaesthetics)实质上就是语言分析美学,“它以一般的美学陈述为对象,以更高层次的语言对美学陈述作语义和逻辑分析”。根据他提出的诊治方案,首先要从审美和美的分析转变为用语的分析,从而把美学陈述或语句作为解析对象,进而还要考察美学陈述的内在逻辑问题。显然,这一方法论来自于欧美的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哲学,它体现出将这一思维范式具体落实到美学领域的本土化的努力。在具体操作中,作者先是从美学概念的分层(对象描述层、心理描述层、艺术技巧的评价层、审美评价层和美学原理层)入手,考察了这种鉴赏性概念的语义上的模糊性多义性、不可定义性,以及随审美心理而不断创新的开放性。接着,又着手对不同的审美命题分别进行语义分析,从而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所有审美对象描述句都带有主观情感性,都非客观准确描述,越是不可证实就越有审美特性;审美心理描述句不能把个人的内省经验的描述普遍化。如此等等。 毋庸质疑,《元美学导论》深受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它突破了以往美学原理研究(深受黑格尔主义浸渍)仅囿于人文主义一脉相承的传统,力图在语言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建出元美学的理论轮廓,为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结论:千百年来人们很少真正从具体的人的真实的感受出发来研究美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这样的研究,永远不可能看到随着人本身的变化,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可是,我多么希望,我们所说的美学,不仅仅是艺术家眼中的美丽,它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平常百姓啊!审美活动则是象征地面对世界、超越世界.

我眼中的新时代为主题论文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这歌声,是新中国__年的苦难辉煌;这歌声,从你的人民心底里流淌出来;这歌声,诠释着新时代的幸福奋斗观。关于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我准备了以下 文章 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1】

1949年10月1日,我们永远忘不了这一天,这是五星红旗和太阳一起缓缓升起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义勇军进行 曲谱 写了中国新的命运!

在华夏民族上下5000年的灿烂历史里,我们仍然记得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在法西斯的枪炮声中,中国经历的艰难岁月。幸而,在东方华夏民族的反抗呐喊中觉醒,在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下,在194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焕然一新,重振雄风。中华人民又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开始了新的征程。改革开放的近40年里,我们发展经济,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__年里,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他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讶。而我们作为华夏儿女更是喜悦的。如今,生活中到处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千门万户。

曾经的沿海小村庄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发达地区,西部落后的城市现在也在“西部大开发”的旗帜下中迅速发展。农民们开始学习知识,生活当然也变得越来越富裕。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农村是生机勃勃的。祖国的经济不断迈向高处,祖国的变化更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的。

__年来,中国做出了许多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青藏铁路,堪称外国专家都完成不了的顶级难题,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我们做到了;2003年,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依靠中国智慧的千年飞天梦,我们做到了;2007年,中国第一个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向太空,为“绕月探测”任务点下了开始,我们做到了。2008年,中国还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向世界证明了中华儿女那一颗永不言败奋发向上的进取之心,我们做到了!

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七十年的扬弃和继承,在我们奋斗的新时代里,中国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中国在新一代的领导人的带领下,奋发图强。我们信心满怀,我们牢牢抓住每一个个机遇,众志成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2】

我们__年风雨兼程,__年春华秋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新中国成立__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亿万中国人民共享伟大祖国繁荣发展成果。

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顾新中国__年,各个领域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和根本优势。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还是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充分释放出中国经济的活力,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一条根本 经验 ,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经历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的严重冲击,使中国经济始终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党中央运筹帷幄、把舵航向,科学决策、沉着应对,则是最根本的保证。

__年弹指一挥间,__年出发再向前,中国和中国人民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展望未来,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定将取得更加辉煌的发展成就,为世界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有益于世界。与库摩和潘维廉一样,许多国际友人记录、亲历了新中国成立__年来的历史巨变表明,中国始终积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未来,中国也必将让世界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人类的中国。

不仅如此,我国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揭示的客观规律。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不能再走的尽头,代之以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中国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

惟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以政策呵护,用汗水浇灌,靠市场支撑,中国互联网经济给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强后盾,也必将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3】

当阅兵仪式开始之时,那整齐划一的步伐踏在心间,我知道我的祖国已经足够强大。天上的飞机呼啸而过,又不禁打湿了眼眶,周恩来同志的话又浮现在我脑海里“飞机不够飞两边,再不够飞三四遍”。这盛世如您所愿,这盛典万众期盼,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江山不老,祖国长青!

回望这七十年,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十年探索、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世界震惊,中华大地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正在朝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形成;“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中国不惧欺凌;三中全会之后,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局面。

斯人远逝,国耻必雪!目前我军的武器大多都是自主研发,自力更生,守卫祖国的蓝天大地大海。在祖国强盛的背后,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我们为此自豪。

作为 教育 人,都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不是简单地交给学生知识技能,而是在奠定一个国家的基石,塑造一个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都要把责任放在心头,牢记时代使命,用我们的辛勤劳动托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__年的风雨、__年的岁月;__年的辉煌、__年的光芒;__年的弹指一挥间、__年的沧桑已古稀。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新时代!

壮丽奋斗新时代论文【4】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__周年。__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__年来,新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__年来,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并肩携手,与国际社会风雨同舟。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理念日益成为国际共识,中国方案正在形成全球行动。__年的风雨兼程,一种新型社会制度在中华大地生发澎湃活力,让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站上现代化发展的崭新起点。

__年,我们走出一条强国之路——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连铁钉和火柴都需要进口”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__年,我们走出一条幸福之路——35岁到77岁,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倍还多;粮票、布票走进历史,移动支付随处可及;“骑着毛驴上北京”写就不老 故事 ,“坐上火车去拉萨”飞扬新的诗意。__年,我们走出一条自信之路——“东亚病夫”的屈辱一去不返,中国护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成为最“燃”宣言;蓝、绿、灰“老三色”勾起唏嘘回忆,来自东方的现代风韵令世界愈发着迷。__年,我们走出一条开放之路——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的开怀一笑似在眼前,鸟巢上空已是焰火漫天;丝路驼铃犹在回响,中欧班列正驶 出国 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普遍赞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博大胸襟。

纵观当今世界,我国正面临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__年的积累,让我们处于一种主动态势,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始终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放松。我国人民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展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满怀,让我们紧紧抓住眼前的历史机遇,万众一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随着时光匆匆流去,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招手。同时也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走进我们的新时代主题 作文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走进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1

最近,我常常听外婆讲他们年轻时候的生活趣事。

_年前,家里除了电灯,基本上没有什么电器设备。外婆每天早晨五六点就起床,抹把脸,便抱着一木盆子的衣服到河边洗衣服,用的是涩涩的硫磺皂和沉重的棒槌。也没有洗衣机,只能把湿哒哒的衣服晾在竹架子上。然后提着菜篮去买菜,来回都是靠走的,能骑上自行车的人家已经很幸福了。菜场也没有这么多,大家都到通济桥头去赶集。哼哧哼哧地来回一趟,半天功夫就没了。到家做饭还要用土灶,烧一捧稻草,铲一下菜,一顿饭前后忙得满头大汗。下午又要下地干活,拔草,除虫,种菜,都是人工的,没有一样自动化设备。晚上也没有电视可看,只能大家伙三五成群地聊聊天,隔三差五地,还要停电……

听着外婆讲这些事,我的头就嗡嗡地响,只有一个感觉,懵!这样的日子,我根本无法想象,如何度过枯燥而繁琐的每一天啊?瞅瞅我的周围,电视、电话、电饭锅、电脑、电冰箱……带电的设备,我一口气能报上十几样,这些对我来说一点也不稀奇。再看看我的房间,漂亮的小床,可爱的书桌,琳琅满目的文具,种类繁多的课外书……多么温馨的小天地啊!我来到阳台,朝下看去,满大街都是汽车,公共汽车、地铁、共享单车任我挑选;出门旅游高铁、飞机遍布全国各地;手机、平板上电影、电视想看就看。生活是如此地精彩!

就像这次我和妈妈去苏州,妈妈先在手机上买车票,订旅馆;到了苏州找路用导航,逛累了,骑上共享单车遛一圈;想吃美食上“饿了吗”点外卖。要啥有啥,幸福感爆棚。我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现在的生活,高铁、网购、共享单车、一样都不能少。我不禁感叹:我爱你们,新四大发明!

妈妈说:“你是在享长辈们的福啊,那些科技发明,电器设备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无数的爷爷奶奶们努力工作了一辈子才取得的成果。现在,爸爸妈妈这一辈接上来,正在为建设国家而奋斗。再过二十年就靠你们了,只要一代代不断传承发展,我们国家就会越来越富强,越来越幸福。”我暗暗地告诉自己,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要努力学习,为以后能创造一个更幸福的时代而奋斗!

走进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2

1979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飞速发展。转眼间,我们的祖国已度过了改革开放_周年,中国的科技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_年前,很多穷人一日三餐都吃不饱,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白米饭,就已经很奢侈了。平均每户分得二十多平方米的一间房,一件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可现在不一样了,在中共产党的号召和带领下,我国有13多亿人过上了小康生活,吃得饱穿得好,顿顿都有鱼虾肉,天天都有新衣穿,家家住上宽敞明亮的小套房,甚至是小洋楼。

中国的科技也是突飞猛进,神舟5号、中国桥、中国高铁、中国船……都凝聚着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最让中国人骄傲的是由南仁东为总工程师,建造直径500米,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简称FAST。它可以观测脉冲星,中性氢,黑洞等这些宇宙形成时期的信息以及捕捉来自外星生命的信号。现在,我们的生活也处处都是高科技,购物、出行、办事,只要带上手机,各种二维码扫一扫、面部刷一刷便能搞定,非常方便。

站在城市的最中心,放眼望去,一幢幢醒目而又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原本2米宽的泥泞小路变成20米宽的沥青路,两旁绿树成荫,生态公园里的清新空气让人忘记疲惫;依山傍水的亭台楼阁,让人心旷神怡;人工湖碧波荡漾,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我不禁赞叹:“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我的家乡!”

十九大的声音传进了我们的耳朵,告诉我们: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_年的峥嵘岁月,_年的坎坷沧桑,_年的风云变幻,_年的潮起潮落,_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凭借着中华儿女的勤劳与智慧,我们“听党话,跟党走”,中国就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走进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共享”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理念。

在20__年共享单车的横空出世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共享书店、共享 篮球 等等一系列的共享资源正在进入人们的视线。从刚开始共享资源(单车)的无人问津,各种售后制度不完善、不实行,共享资源改装、拆锁、占为己有到现在马路上到处可见“Mobike”、“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成为人们最常用的出行方式,人行道靠外的自行车停车位上整齐地摆放着一辆辆共享单车,旁边还设有志愿者在一旁指挥着……这些都无不体现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属于“共享”的时代。

“共享”——一个全新的理念闯入我们的脑海中,一起共享一件物品这个行为看似十分普通,其实却蕴含着保护地球的想法。共享一件物品,让它重复利用,节约了许多资源。一支业余的10人篮球队的队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时段的篮球练习,如果没有了共享篮球,则每人一个,至少需要10个篮球,但如果是共享篮球的话,则10个人只需要一个球,轮流使用即可,这样就少了9个球!这样,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资源出现在我们身边,人们若是都去使用、利用共享资源的话,我们将节约出超乎我们想象的地球资源,让地球充满生机!

对于我们来说,平价低廉的共享资源无不是一大福利,而且整个操作流程十分方便,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共享资源上的二维码,共享资源立刻自动解锁,按照时间开始计费,在使用完之后,只需在手机上点击确认并付费,成功之后,共享资源又被自动锁上了。不过,大家一定要谨记将使用完的共享资源,如共享单车放回到指定位置,不给工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同时,我们也不要因自己的私欲作祟,而去私自擅自去改装,作为自己的物品,甚至去拆锁或是恶意破坏,而是要去善待它、珍惜它、合理利用它。

共享新时代,在这烦忙的时代中的一股清流,一条纽带,把我们维系在一起,一起去保护我们这个地球!

走进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4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共享”产品一推出,马上得到了热烈反响,“共享”成为新时代人们口中熟知的词汇。

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共享”产品已经引起了轰动,新时代的人们马上喜欢上了这种快捷又便利的产品,把“共享时代”推上了_。

共享产品确实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而其中欢迎的就属“共享单车”了。

单车时代中,“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两大商家分庭抗礼,随即又出现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共享单车系列。现在的人们,有短途行程时,都会选择共享单车,而用它作为长途的交通工具的人也不在少数。很多人会说:“共享单车现在到处都有,完全不必担心找不到,而且不论骑多远的路都很便宜,还经常搞活动,让我们免费骑行既实惠又方便。”这确实是对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共享单车是十全十美的吗?

对于上面的问题,答案是“不”。共享单车其实是有利有弊的。由于商家们竞争激烈,提高自己品牌产品使用量的 方法 之一就是增加商品数量。随即,城市道路的两旁都被共享单车占满了,已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这一来,交通堵塞是常有的事情。一旦有单车倾倒,或即使是数量太多,人们的行走就极为不便。在上海一些地铁站口,或者空地上,都有共享单车“包场”的想象。而许多地方,共享单车都大批的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难以通行。虽然有些热心人会把歪倒的单车扶正,但毕竟“杯水车薪”,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有“共享单车”的带头,其他各种各样的“共享”产品纷纷涌入市场,比如说“共享书店”“共享篮球”,都各有千秋。但同共享单车一样,他们都是有利有弊的。“共享”产品的不足就是:有些不自觉的人会把使用过的共享产品随处乱放,导致地面肮脏,环境遭到破坏,交通不便等。但这些不足归根结底不是由产品本身带来的,而是人们自己造成的。所以,只要公民们自觉遵守 规章制度 ,就能让“共享”这个新时代的产品为人类造福。

“共享”产品是新时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只要人们能正确地使用它,就可以尽情享受“共享”带来的便利,共享新时代的绚丽。

走进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5

四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扑鼻香!

——题记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经_年了,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来深深感触改革开放的变化呢?相信_年来的每一种变化,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No1藏在衣橱里的思想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打开了奶奶的衣柜。哇,怎么都是一些老、旧衣服,咦?还有许多妈妈的穿过的旧衣服呢!我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便跑去问奶奶:“奶奶,你的衣柜里收这么多旧衣服干嘛呀?”奶奶笑了笑对我说:“你这孩子,奶奶都一把年纪了,要那么多新衣服干嘛呢?我只要穿的舒服、暖和就行了。你妈妈这些衣服都还能穿呢,她就要拿出去扔了。怪可惜的,我舍不得,所以就收在我的衣柜里,我在家里可以随便穿……”。听了奶奶的话,我若有所思:我可不能像你老人家这么穿衣服……作为新时代的追梦者,我希望我自己的衣服可以穿出我自己的风格,我要穿的休闲、舒适、轻巧,还要穿出酷酷的阳光感,让别人可以透过我穿的衣服就可以了解到我的性格和 爱好 。

No2厨房里的交响乐

“砰”的一声。菜刀重重地落在了案板上。唉!爷爷奶奶又开始吵架了。“老头子,过来,你这买的什么白菜,什么土豆,到处都是虫子蛀过的,你自己来处理吧,我今天不做饭啦。”爷爷也不甘示弱地说:“不就是有几个虫子蛀的洞吗?他们比那些新鲜的蔬菜便宜多了,咱家没那么多钱,你就凑合着做吧。”正在这时,爸爸回来了,他走进厨房,一边慢慢放下手中买回来的蔬菜,一边和爷爷奶奶说:“你们二老歇着吧,今天周末,我来做午饭。”说完就一头扎进厨房开始工作了。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半个小时后爸爸叫我们吃饭啦。今天餐桌上的菜品可真丰富呀,清蒸鲈鱼、麻婆豆腐、酸辣白菜、香菇油菜……妈妈给我们每个人盛好了大米,还告诉我们,要少吃大米多吃蔬菜,这样才能营养均衡,有利于身体健康。一顿愉快的午餐就这样在一家人的笑声中结束了。

No3消费新时尚

还记得四年级那年的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王者荣耀的游戏玩得正起劲呢,妈妈的一声“河东狮吼”,我赶紧收起了手中的平板。“崔酒浩,你昨天晚上十一点干什么了?我银行卡里的钱怎么少了600?”听了妈妈的话。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昨天晚上?昨天晚上我玩游戏的时候,特别羡慕别人的游戏装备,所以就按着提示乱点一通,不知怎么就有了两挺“冲锋枪”。难道妈妈是在说这个吗?不对呀,我只是随意输进去的一个银行卡号和一个妈妈的微信支付密码,这个和她的钱有什么关系呢?看着妈妈特别生气的样子,我只好怯生生地把我刚才想到的这些都告诉了妈妈,妈妈更恼火了,直接了拿起了拖鞋要收拾我,我吓得抱住了爸爸的腿,爸爸蹲下身子抱住我对妈妈说:“孩子还不懂这些,你消消气,别钱找不回来了,你再吓着孩子!”于是,那天爸爸告诉了我许多银行卡和微信支付码背后的知识。我才懂得我随便点出去的是爸爸和妈妈的血汗钱,别提有多后悔了……一机在手,消费不愁,科技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这几年比起我四年级的时候消费就更方便了呢,连爷爷奶奶他们出去买菜、逛超市都不带现金了,拿个手机对准二维码一扫,一切就轻松搞定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听,20__年,十九大结束后,国家走进新时代的强音已经奏响。同学们,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和着新时代的强音,走进真正的属于自我的新时代!

走进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6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骑车走人。大街上随处可见这样的一个场景,共享单车在全国各地也是铺天盖地蔓延开了。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雨伞……越来越多的共享资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人们于是步入了一个新时代————“共享时代”

共享资源给人带来了便利。以身边的共享单车为例,很多人喜欢开车出行,可是在拥堵的市中心,这是一个很不理想的出行方式,加上如果路程较远,家里没有自行车,地铁公交又比较繁琐,那么这个时候,你小区门口的那排共享单车会帮到你不少忙。你只要带个手机,随时随地都能使用这份共享资源,方便又有效。共享资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就共享单车而言,它的出现,使很多人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改变,开车改为了自行车,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尾气排放,又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何乐而不为之。当今生活中慢慢增加的共享资源着实给大家带来了大大的便利,出门在外突然下雨了,共享雨伞就在你身边。闲余时间想畅游书海,共享书店就在你附近,书的资源多关键还省钱。诸多的益处让共享这个理念被人们慢慢接受,我们的生活也迎来了新时代。

共享资源还能体现国民素质。“共享”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大家一起分享资源。在这个共享资源刚刚起步阶段里,存在着一小部分没有真正理解共享资源意义的人,肆意破坏这些公共资源,偷偷把这些资源占为己用,更有甚者把资源拿回家的,但是有目共睹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现象已经大大减少,可见共享资源在推广和使用的过程中提升了国民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共享资源虽然给人们带来便利,却也带来了一定的污染。每个月都会有大批大批受到损坏的共享资源成堆地出现在垃圾场上,造成一种新“污染”。我认为那些制造,开发共享资源的公司应该对现状及时采取相应改善 措施 。我们使用者更要懂得不要恶意地去破坏,要共同维护这些宝贵的资源。

“共享时代”促进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新时代,新发展,当共享资源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同时,我们也要融入这个新时代,尽力去维护共享资源,将共享发挥到极致,做到减少损坏率,减少污染。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一起创造新的未来!

走进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7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题记

中国梦是我们新时代发展的动力,它开启了我们富强中华梦想的新征程,我们的国家正向着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前进。而正值青春、朝气蓬勃的我们是未来我们中华民族复兴梦实现的主力,所以,做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梦想,紧跟我们的中国梦,开启我们的青春新时代!

在中国梦大环境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唯有如此,才会有前行的动力。

想我们的祖辈那一代,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新中国,他们将鲜红的热血洒满了这块祖祖辈辈都生存过的土地。为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他们牺牲了太多太多,正是有他们的舍身取义,才有了我们如今幸福安康的生活,试想,如果没有他们为了新中国这一梦想激励,他们不去拼搏争取,也许,我们此时还生活在旧中国的水深火热之中呢。所以,我们不能忘了祖辈们的付出,也要牢记我们此时生活的来之不易,树立更大的理想与抱负,开启新的征程。

再想我们的父辈们,他们为了建设四化努力奋斗,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大好的青春年华就在祖国日益强盛中渡过了,他们没有怎么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为了新四化建设的梦想,他们无怨无悔,在苦难的岁月里磨练了自己的意志,锻炼了自己的本事。我们的国家有如今的发展与他们这一代人的奉献是离不开的。他们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做为继承他们志向的我们也要用我们自己的青春去谱写新的时代,未来的梦想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开启新航程,就在此时。

中国梦,我们的梦。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们不仅仅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在这日益蓬勃的新时代我们不能无所事事,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奋发图强。向中国梦进发!

那么,我们该如何用自己的梦助力新中国的梦呢?

要想实现伟大中国梦,首先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要锤炼高尚品格,准备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梦想从学习开始。古人说:“学习如弓弩,才如剑镞”,我们要自觉加强学习,多读书,多了解现代科学 文化 知识,不断汲取新鲜的养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终无用,要学会学以致用,深入实践。

让我们在这青春新时代张开理想的翅膀,带着我们的青春梦想和伟大的中国梦翱翔在碧海蓝天!

梦之蓝,中国蓝。让我们携手共同开启青春新时代,梦想新航程!

走进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7篇相关 文章 :

★ 2022建功新时代主题征文10篇

★ 奋进新时代争做追梦人主题征文精选范文5篇2020

★ 逐梦新时代一起向未来作文精选10篇

★ 2022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这十年满分作文7篇

★ 2022逐梦新时代一起向未来主题作文10篇

★ 《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主题征文(精选7篇)

★ 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征文最新7篇

★ 2019中学生关于共圆中国梦 奋进新时代主题征文8篇

★ 2020关于你好新时代话题作文范文5篇

★ 你好新时代主题800字作文范文5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2年我们的新时代主题 作文 ,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1

“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啊!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我们的家乡——晋中也走进了新时代。以前,人们居住的是简陋的平房;食的是糠、麦一类的粗粮;穿的是色彩单调的布衣服;出门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路也是凹凸不平,一到晚上,因为没有路灯,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而如今,我们的城市变得好似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映入眼帘的不再是一座座低矮的平房,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我们的食物不再是那些令人难以下咽的糠,而变成了营养丰富的 炒菜 浓汤;我们的衣服不再色彩单调,而变得花纹鲜艳;要出远门也不必担心,现代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不仅仅是自行车,还有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等等许多种供你选择;行走的路不再坑坑洼洼,以前尖锐的石子路已换成了今天的柏油大路,路旁的路灯一到晚上就开始工作,再也不用担心会在走夜路时 摔跤 了。

不仅是这样,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也变得越来越多。以前什么都没有,甚至一片开阔的地方。无聊的孩子们就坐在小河边投投石子,摸摸鱼虾,自己寻找快乐。而现在不同了,假如你觉得没趣,那么你就到工人俱乐部去观看那里著名的音乐喷泉;如果你厌倦了你平淡无味的生活,那么你就到天河娱乐城去享受你的人生。还有绵山、后沟、梅苑山庄等许多旅游胜地等着你去参观游览。说起榆次老城,以前的它更是贫困至极。以前,老城里居住的人家都很贫穷,只能勉强支撑自己的家庭所需。老城经历过许多磨难,但是,老城不仅被保留了下来,而且成为了晋中的一大著名景点。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正如歌中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战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 故事 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最后,我祝愿我们的金色晋中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2022年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2

经常听到爷爷奶奶哼唱一首歌–《春天的故事》,歌曲悠扬动听,歌词诉说中国母亲历经沧桑,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展现给祖国人民一幅幅繁荣、富强的新画卷。

每当爷爷奶奶翻看着那一张张老照片总是说起他们过去的生活:因为当时生产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所有的物品都必须凭票购买。那时家家户户兄弟姐妹众多,粮食不够吃,平常几乎都是食不果腹。一年到头就盼过年换上新衣,饱饱的吃上一顿鱼肉。一直到爸爸出生的年代,要是谁骑一台“凤凰”牌自行车从村口过,一群孩子就会围在后面追,可拉风了。更风光的是:那时全村没有几家有电视机,如果谁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就会搬到院子里,跟看电影似的,左邻右舍全搬着凳子过来看,来晚了还没有位置……每次我就跟听故事一样,觉得不可思意,脑子里努力思索着那都是些什么样的画面呀。这时就会听见他们总念叨:“还是现在政策好呀,生活好啦,什么都不缺,以前天天盼过年,现在天天是过年。”

是啊!在悠悠的岁月长河里,中国“母亲”历经沧桑,自1978年—_年这_年的时间,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逐渐绽放,我们的祖国“母亲”有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个领域收获硕果累累。

那些改革的践行着,和领行者难道不是早就谱写了一幅幅日新月异的蓝图呢?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每家每户都有电脑、彩电、冰箱……人们在饮食方面更加讲究:以健康为理念,口味清淡,营养均衡,以前因粮食不够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成为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一条条高速公路横贯神州大地,道路上出租车,私家车越来越多了;和谐号动车、地铁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让人们的探亲访友、出行更便捷。网络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购物方式,只要轻松在手机下单,坐在家里就可以收到自己心仪的物品。而移动支付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吃个早餐,买个水果,甚至是到市场商贩那买把青菜,随处都是二维码,用手机一扫,轻松支付……

中华民族就像一位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必须为守护我们幸福的家园和创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为见证下一个40年的辉煌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年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3

“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这么美的诗句正是对大别山的盛赞,此刻,我正坐在大巴上向大别山挺进!

车窗外一路的绿意黯然,山鸟叽叽喳喳的高歌。走在这平坦又宽阔的县道上,远离城市的喧嚣,不禁使人心情愉悦。一旁的导游阿姨问:“你们知道这座山名字的由来吗?”“不知道!”我们齐声道。导游阿姨笑了笑说:“大家一定觉得这儿的路不错,但你们知道吗,以前这儿都是山路,走出大山就要半天,到哪儿都得用脚,让人来了一次就不想来第二次,一别永别,所以叫大别山。现在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崎岖不平的山路修成车轮下的大道了。”望着车下的路我若有所思。

下车我们到达了金寨县天堂镇,我抬头望着碧蓝的天空。不远处一根高高的旗杆上五星红旗飘扬着,在这绿树环绕的村子显得格外醒目。我好奇的问导游:“阿姨,那是什么地方?”“这是我们镇的希望小学。因为照顾革命老区,我们这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免费的。”阿姨骄傲地说。我还从导游那知道,其实90代年之前,这儿的很多孩子还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更上不起学。当导游阿姨说到自己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领取从全国各地寄来的衣服和文具的时候,眼眶有些湿润了。因为一张金寨县“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照片,引起全国的轰动和关注,之后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全国的普通市民,从花甲老人到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希望工程的捐赠者。我感慨只有我们这样伟大的祖国和国民才建起这样一个造福后代的工程。导游阿姨帮我捋了捋头发说:“你们现在多幸福啊,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做贡献啊!”我坚定地点点头,感动地望向五星红旗!这一路我还了解到大别山各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多。

午饭后我们开始进入山中。我们玩了刺激的漂流和滑索道,观赏了高山碧影的美景和飞珠溅玉的瀑布,这美景让我难忘,对我而言感触更深的是国家在发展的同时贫困山区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祖国的富强让人民更加幸福,为了明天的辉煌作为少年的我们也将更加努力去追逐我们的新时代!

2022年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4

盼望着,盼望着,国力昌盛起来了,人民富起来了,我们走进了新时代。

在新中国成立_周年的天安门广场上,天空碧蓝如洗,一群白鸽飞过头顶。“_”响礼炮鸣响。每一响中都见证着过去的历史,每一声都是向前冲的号角。纵观华夏上下五千年历史,哪朝哪代有今日之盛。安我心者,国之所在。今日强大的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实乃令世界惊叹。_年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抗战史,多少仁人志士的热血洒在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生而无愧,死而无憾;建国初期之艰难岁月,又有多少前辈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才有今日的辉煌。新时代终于到来,让我怎么不欣喜。

我听父亲述说:当年他们是吃不饱,穿不暖,幸好地域环境好,也没疾病,但也正因为如此,与外界沟通十分困难,整个村庄贫穷得连养头猪都要出全村力量。但他们相信,有一天,他们能走出大山,进入城市生活。于是,全村供出所有力量,财力,培养了第一位走出去的大学生。从那开始,陆续走出了很多人才。当父亲当兵时,村里通了第一条路,也送出了更多的怀有远大志向的年轻人。_多年过去,当我回到原来的小村庄时,根本不会感觉是个农村。五层楼的平房,旁边一大块土地全是稻谷和蔬菜。只有那些偶尔出现在眼帘的残破小木屋,才能让我觉得这曾经是个贫穷的小村庄。

农村都如此,城市变化就更大了。新时代来了,很多政策改变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就说我家小区吧,本是个小小区,为什么是小小区?因为它实在太小了,呈圆形,面积不超过400平方米,中心是一块小树林,只有五棵树。在过去,小不算什么,脏,乱,臭才是它的特点。我家楼下有处垃圾堆,热,发臭;下雨,发臭。无人打理,除了每个月来收次垃圾。以前被埋底下的旧垃圾腐烂发臭,但却被盖住了,一翻,臭味散发空中。但现在不同了,我们小区弄了十几个垃圾桶,还有分类,每天都有专门的人来检查看垃圾分类的如何。每天一早就把垃圾收走了,并不会发臭腐烂,整个小区也重新装修了一番,变得整洁有序,小而精致才是我们小区的特点。清晨楼下有人在晨练,晚上有人在跳舞,这是一个让人身心很愉悦的小区了。

何其有幸,我是一名中国人!何其有幸,我生长于中国的新时代!此时,我想起《那年那兔那些事》短片里的一句话:今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愿种花家。

2022年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5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人类将进入一个生活便利的新时代。

走在大街上,很少遇见行人,他们都飞到了天空中,天空中,是飞机的海洋。人人都坐在自己的私家飞机上,他们正在天空旅行,天上的云朵,和他们正一起跳着舞呢!地下,又是许多地铁在地下行走着,人们在每个地方,都会安装一个升降梯,直接把你送入地铁中,每一个地方,包括所有的湖泊,都十分畅通,人们想去哪儿,就可以去哪儿,真是一个交通十分便利的时代啊。

世界上,看不到地平线,全是高楼大厦,我们再也不用爬楼梯,直接让飞机把我们送上每一楼,每一层,不会再被小偷偷东西,防盗网是隐形的有电的,门,是生物智能指纹解码锁,每一家不再需要那些任劳任怨的保姆,每一家,都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器人,你想喝饮料,它可以帮你做,你想吃饭了,它会帮你做,你不想洗衣服了,它也可以帮你洗。

新时代,可以免费参观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只要你想去,你就可以免费去。我们还在火星木星上种花草树木,让他们也变得像新时代的地球那样生机勃勃。每年,去其他星球的人,还可以在那里住一段时间,每天都有电子警察保护他们。

在新时代里,我们拥有了新式教室,春天,为了防止病毒传染,每个人的座位都是全封闭的,有一个呼吸管会放在教室外面,让我们吸入新鲜空气。

夏天,我们为了防止蚊子,还开了一个防护罩,防护罩的外面,全部喷了花露水,门外还有电子班牌,这个班的所有资料都会记录在里面。

秋天,我们窗户打开了,外面的叶子全部飘了进来,一个机器手会把落叶捡起来,把它夹进书里做标本,让我们留下深刻记忆。

冬天,寒风刺骨,教室里开了暖气,老师会将所有的窗户开启融化模式,所有的窗户就不会在有雾了。

在新时代里,家家都有一台时光机,它能让你看到未来,让你更加立下志向,它能让你看过去,让你深思熟虑,好好反省,时光机还能让你看到世界的过去,让你感到惋惜,它能让你看到未来,让你对世界又有了许多设想。

随着世界的进步,我还有一些希望,我想让大地更加生机勃勃,新时代继续发展,还要人们过得更开心。新时代真是发达!

2022年我们的新时代主题作文相关 文章 :

★ 2022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主题作文

★ 2022青少年关于做新时代的筑梦人主题征文5篇

★ 2022新时代青年节作文800字精选10篇

★ 2022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主题作文10篇

★ 2022年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优秀作文

★ 2022高中生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论文800字

★ 2022年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作文最新

★ 2022新时代好少年强国有我作文5篇

★ 2022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这十年征文十篇

★ 2022梦想于担当主题作文10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