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题

发布时间:2024-07-07 14:43:53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1、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7、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8、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9、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10、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11、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2、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4、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15、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6、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7、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8、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19、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20、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最佳题目数学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大班额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其评价方式的研究以“智慧放手”的教学特色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评价模式研究小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与评价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课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基于读懂学生错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研究依托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实验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模型思想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这里搜集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1、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2、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3、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4、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15、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16、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17、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18、年、月、日19、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20、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21、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22、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23、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24、提高认知水平,培养自学能力25、圆的面积”的教案26、圆柱的认识2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数学教学方法28、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29、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30、小论文巧算圆的面积3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32、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3、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计算法则教学34、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35、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36、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37、营造探究氛围一例38、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39、《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40、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41、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42、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4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44、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46、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47、借助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48、对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48、多通道促进数学课堂公平50、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51、对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52、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式课堂结构的认识53、对新课程中估算教学的几点想法54、谈小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55、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口头评价56、让新理念成为把握教材的支撑点57、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58、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5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60、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题目

很多小学 教育 论文的题目偏离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的实践性不强,研究对象过于宽泛。那小学教育的论文要怎么选题呢?下面是我带来的小学教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一) 1.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 2.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 3. 海峡两岸小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 4.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 5. 关于小学校园 安全教育 问题的若干思考 6.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较 7. 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浅析 8. 厦门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9.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 10.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1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12. 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13.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4.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15.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16. 初探新课改下的 家庭教育 与小学生厌学的关系 17. 小学语文教师“口语交际”课专业素养问题初探 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二) 1.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 2. 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3.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 教学 方法 之比较与思考 4. 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5. 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方案的分析与思考 6.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小学童话教学的审美教育 7.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的用人艺术研究 8. 中小学科学教育人 文化 的思考 9.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 10. 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11. 创建个性化语文教育 12. 新课程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3.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浅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15.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16. 课堂的问题与处理 17. 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三) 1.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 2. 论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 3.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 传统文化 教育 4. 小学语文教育中审美问题探讨 5. 行走在“大语文”教育之路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再思考 6. 论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7. 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与 反思 8. 让 儿童 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训练 9.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10.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 2. 小学教师职称论文题目 3. 浅谈小学教育的论文 4. 有关小学教育方向毕业论文 5.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题目大全 6. 关于小学数学教育毕业论文题目

1、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7、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8、不拘一格育“鸣凤”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9、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10、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11、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2、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3、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4、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15、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6、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7、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8、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和谐愉悦19、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20、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这里搜集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1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11、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12、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13、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14、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15、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16、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17、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18、年、月、日19、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20、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21、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22、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23、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24、提高认知水平,培养自学能力25、圆的面积”的教案26、圆柱的认识2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数学教学方法28、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29、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30、小论文巧算圆的面积31、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32、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3、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计算法则教学34、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35、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36、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37、营造探究氛围一例38、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39、《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40、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41、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42、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4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44、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46、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47、借助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48、对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48、多通道促进数学课堂公平50、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51、对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52、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式课堂结构的认识53、对新课程中估算教学的几点想法54、谈小学应用题教学如何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条件55、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口头评价56、让新理念成为把握教材的支撑点57、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58、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59、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60、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最佳题目数学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大班额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其评价方式的研究以“智慧放手”的教学特色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评价模式研究小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的培养与评价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课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基于读懂学生错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研究依托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实验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模型思想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优秀课题论文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就会收到预期效果。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应用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 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 “现实数学”的思想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生活相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这种意识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财富。

关键词 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渐形成数学应用的意识是学生将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二是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二,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第三,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的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究竟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1 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较强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过程少一些纯数学问题,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以《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准绳,用以指导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航灯。其次,积极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数学素养;再次,在平时的业务培训及自学中,有意识地学习有关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内容,用以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2 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就小学生而言,他们已有的生活常识、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许多数学知识,如概念的产生、计算法则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等,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而今使用的教材版本多,内容丰富、呈现方式也极具生活化,充分体例现了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进行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之前,精心设计课前活动,让学生在课前活动中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不仅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数学,同时,也为学生知识的构建积累必要的经验。这样的学习,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以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数学的应用价值不可能会有很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而且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它的应用价值。

方案③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比较,学生发现:第一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紧接着让学生尝试(四人小组合作):将三盒这样的糖果包装成一包,怎样才能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学生在动手包装时我提出了要求:请你一边包装一边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知道哪种包装方法最节约包装纸吗?

如此的数学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更真切体会到了数学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同时,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 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平台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粉刷墙壁”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以下面的步骤进行:

(一)、测量计算

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有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长和宽; 2、分别测量教室的长、宽、高; 3、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

小组合作(二):

1、如果想粉刷除地面以外的五面墙,“粉刷墙壁”测量数据记录表(200 年 月 日)

那么要粉刷的墙面积是多少? 2、计算后完成下面的表格。(如左图)

(二)、购买涂料

如下图,某种涂料分大桶、小桶两种规格包装,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千克,此时粉刷教室共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5 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

信息技术的社会化,数学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 “现实数学”的思想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数学就应通过熟悉的数学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并逐步具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体验学习就是在课程实施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准确的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教与学的互相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体验学习的应用。

1 联系生活――体验学习的基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联系生活,教室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含义,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是,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生活 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反映实际情况。再如“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常见的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的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变化,然后提出圆柱和圆锥变化的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前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与原本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2 亲历实践――体验学习的手段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时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快乐。因此,教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二年级要进行《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我组织了一次《数学在我们的游玩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出示游乐园的价格表后问学生,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由于方案不同,计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有位学生说想玩转马两次,碰碰车两次,自控飞机两次,一共要3×2 + 4×2 + 6×2 = 26(元)。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我也可以这样玩,但我只要付16元就够了,因为我可以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坐碰碰车和自控飞机。紧接着,我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张30元得游园券设计出游玩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10种方案,从而打开了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 经历“错误”――体验学习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免出现不同的错误,这些错误在体验学习中也是宝贵的,通过这些不同的错误,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解释形成答案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然后,教师对这些错误逐个分析、归纳,认真总结“错误”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师既摸清了学生对问题认识不清的根源所在,学生也从老师的点拨中得到启发,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经历“错误”体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错误”的感慨和成功的愉悦。例如在教学第十册《求平均数》时,课本有一道习题:“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805吨;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鱼64吨,这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有的学生对这道题列式为805÷13 + 64,而有的同学列式为(805 + 14×64)÷(13 + 14)。显然,第一列式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我就让人为第一列式的同学阐述自己的原因,其实,他们错误地认为上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和下半月的平均每天捕鱼数相加,就是这条船这个月每天的捕鱼数。然后,我根据这些“错误”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获得“错误”的体验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老师灌输给他们的“答案”更有说服力,学生对此类题目印象更深。

总之,体验数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感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创良好教学平台 促学生自主发展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本文通过“创设质疑平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创设交流平台,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创设想象平台,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个性。 「关键词」:教学平台 自主发展。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平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设质疑平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平台,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1、批判性质疑。 心理学家认为:“疑,最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善于批判地接受,才会善于质疑。如:在学习“圆柱与球体的认识”时,通过认识,学生已经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我有意板书:“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疑问:“腰鼓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它是圆柱体吗?”从而更加深了以圆柱体的认识。 质疑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予以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时,很多学生提出:“5米比4米多1米,也可以说4米比5米少1米。那么为什么能说5米比4米多25%,就不能说4米比5米少25%呢?”经过讨论,弄清了虽然相差都是1米,但与之比较的单位“1”的量不同了,所以结果也不同了。 质疑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在初学平均分应用题时,有学生提出:“老师和书上说的都正好分完,可是五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能不能分?”我为学生批判地思考问题感到惊喜。我鼓励全体学生讨论。结果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每个同学得分两个半苹果”,另一种认为“两人分得两只,剩下的一只谁都不吃”。我告诉学生两种方法都对,都是即将要学到的数学知识,还特别表扬了提问的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都得以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几点体会。 一、开讲生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授中激趣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设疑引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 :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问的问题及对策新村完小 张子文在当今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往往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时候教师的提问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致使教学有效性、实效性、高效性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具体表现如下:1.难易失调 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要么过大,要么过小。过大时,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常使全场沉默无言,教师不得不把问题分解,化难为易,使学生重新入轨。再者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畅,把教学内容肢解成许多小问题,师生一问一答,教师问得从容,学生答得流畅,整齐划一,实质上很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严格讲不能叫做问题。也正是这些虚假问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思维通道,限制思维的方向和路线,带有去“问题化”的倾向。以上两种情况都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其停在无法思考、不用思考的状态下,自然谈不上启迪、诱导和开发了,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越俎代庖 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考虑和讨论的时间,就让他们回答,学生答不上来。此时教师不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思考的角度,换个说法矫正学生的思路,而是急急忙忙讲出答案,把学生应该做的工作取而代之。结果自己劳神费力设计的问题不解自破,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其学习情绪,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惰。时间长了,大家都不愿意回答问题,越是难题越是如此,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害无益。3.口头禅现象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充斥课堂。学生回答“是”能代表发自内心的认同,学生回答“对”,能表明其思维的清晰明朗。这样的问题只能折射出教师教学的肤浅,高明的教师是用心沟通的而无需通过“是不是”“对不对”来寻求自我满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小学会察言观色,试想:学生不回答“是”“对”又能怎样说呢? 4.去数学化 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尤其是不恰当的情景创设,造成的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导致教学始终在数学的外围盘旋,没有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没有了“数学味”。 要提高问题设计与提问的质量,教师应在授课前和授课中分别做好三个把握,上课前的三个把握为: 1、把握好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出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2、把握好学生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把握好课型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新授课上,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新知识。练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度和坡度,复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授课中要注意三个把握: 1、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半圆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剪开,重新拼合,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老师只需设计两个问题即可:(1)请大家认真观察,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有哪些联系?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比较宽松的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学生要说的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抓住两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是在语言条理上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二来。这样便有利于学生理解,发现形变面积不变,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原来圆的半径。(2)完成上述的发现后,老师可以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么,圆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由于学生明确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全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空间距离” 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学生无需思索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蔽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学生的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学生与问题的空间距离。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 首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老师提问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可以平缓一些,态度和蔼一点,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多加鼓励,让他别着急,一想再回答。只有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这样的给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个问题与不同的学生之间心理距离是不同的,老师提问也不能“一刀切”,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让优秀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一般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让人人学有所得,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如:在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可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1)阅读课本,你能按课本图示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吗?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后进生做答)(2)阅读课本,你能根据操作实践,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中等生回答)(3)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优等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能够各有所获。 再次,好的问题不但具有开放性,还要兼顾差异性。开放性,即目标是聚合的,思维是发散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差异性,即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让四年级的学生写数学的小论文,对于学生的成绩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四年级数学 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要:新课改出台后,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也作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之下采取有效的 教学 方法 和策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问题。本文以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为对象,深入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转换身份角色、注重学生数学 逻辑思维 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角色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突出地体现出义务 教育 所具有的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也呈现出蓬勃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逐渐对“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示认可和推崇,切实践行了新课程改革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小学四年级起着连接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作用,是学生能否建立起学习的兴趣,顺利向小学高年级过度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是摆在所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要敢于并善于做出教师角色转换

长期以来,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作为小学教师,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要的是敢于做出自身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上要进行创新,重视学生能力、 学习态度 以及 创新思维 的培养。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探讨,实际动手操作,相互帮助,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核心的观念。

具体而言,要实现教师角色转化,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切实转变数学教学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和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指导,教学效果必定会有显著的改变。二是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素养,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数学教师不能针对数学教学而只讲数学教学,实际上,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当包括专业知识素养、 文化 知识素养和教育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也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要求。为此,数学教师要以继续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拓宽自身获取文化知识资源载体的 渠道 ,提升自我的知识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综合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快速成长。三是要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向引导者,作知识平等的交流者和朋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敢于改变传统高高在上的身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合作学习。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通过教师主导者向引导者身份的转变,逐渐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四是要由教学的灌输者转变为服务者。为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去。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要善于倾听与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质疑,建立起批判性思维。

通过笔者的试验,教师经过上述角色转化后,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课堂参与性更强。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四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体现了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是切实符合新课改要求和改革理念的。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和重要任务,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之一。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就开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一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各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阶段都担负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尤其是作为承上启下的四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训更显重要。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进行,例如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可以从认识物体大小、长短、多少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则可以从学习十以内数的加、减着手等等。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等方式,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二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数学思维能力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不管是在开始的复习中,还是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或是在组织学生练习习题中,都要结合具体教授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这是比单纯得出答案更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三是要在数学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贯穿思维能力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等内容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从数学教学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在教授每一个数学概念时,都要注重通过实例或者实物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寻找出共同点、不同点,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的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又显得极为重要。思维能力一旦较好的建立起来,对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创新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实践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和创造,有力地摆脱了数学的枯燥乏味,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始,马玲译.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姚艳琼.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4)

[3]周洪伟.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J].成功:教育,2010(8)

【摘 要】作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 学习方法 之一,合作学习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在课堂上,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着形式化、泛化的倾向,因此,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及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特点,给合作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目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功效,仅流于形式,如何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功效,本文结合现状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况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相关文献表明,合作学习按照主要取向归结为四类: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数学合作学习是指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下,课堂上遵循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互动等方式,共同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情感等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指:从结果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显著进步;从过程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长远影响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说过: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他充分肯定了实施合作学习的意义:一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 相学 习、互相帮助,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生氛围,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展现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及和谐的学生氛围等,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都是根据座位进行分组的,教师在座位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性格差异等,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给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基础,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综合考虑课程类型、所涉及知识领域及学生当时的学习氛围等因素。学生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通过互相讨论实现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真正参与其中,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独立进行思考。

(四)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

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把合作学习简单的看成是小组学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找准定位,要么是过多干预,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要么是不给予适当的指导,导致部分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效率不高。此外,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合作意识及合作技巧的掌握也是影响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

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

合作学习要想有效的开展,要保障有良好的环境,包括开展合作学习所取得的认可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需要有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学校和社会要为合作学习投入一些教学设备,保障物质需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配合,完成学生合作学习的预习及复习任务。

(二)教师和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

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把握合作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具备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分组策略等因素。学生要想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进行 课前预习 ,搜集相关资料,提前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倾听、思考、质疑的能力。

(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才能融入讨论,参与合作探究,才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学生只有真正的独立思考,才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才能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从而实现共享成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

合作学习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感受集体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就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个性、背景等差异,努力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实力相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还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操控能力,小组讨论气氛不热烈时,及时予以指导,发现有“搭车”的成员,及时给予个别帮助,小组讨论气氛过于热烈时,及时予以提醒,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技巧,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并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的出现,一定能够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阐述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6.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2.

[3]杜和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J].教育艺术,2007(6):68.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学四年级为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年级 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

1 引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支点,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楔合点。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却一直是众多教师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小学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小学四年级数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内容量和难度上都有所增加,极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起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本文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浅要的探讨。

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

相对于小学1~3年级的数学教材来说,四年级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注重算法的多样化,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丰富、系统、逻辑严密的数学知道需要学生有更好的知识基础与 抽象思维 能力,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通过迁移类推来探索新的知识,逐步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加强了数学知识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借助于实际活动和生活情境来理解、感受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灵活活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第八册教材,则将小数的相关知识作为了重点,逐步引起入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和计算理解能力,整体来看困难程度与复杂程度都有所提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与判断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从年龄特征来看,小学四年级学生是个性差别最大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接近中学生指标,一部分学生则还稍显迟缓同一二年级学生相当。在生理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心理发育较快开始变得老成,其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成熟,已经开始阅读成人书籍,而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还明显落后。这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呈现整体增强趋势,开始根据自己的 兴趣 爱好 做出自主的选择,独立自主能力更强,但其爱好还不够稳定,并不如成人一样具有稳定的自主选择能力。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四年级数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环境改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生理与心理日渐成熟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注意多从平等、民主、和谐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教师教育观,让自己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设计数学活动,包括如制作班级学习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让优生帮助差生等,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其次,要从整个学习氛围上下功夫,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注意思想教育不是讲大道理,只有学生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的道理,才会真正对学生思想造成影响。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数学学科的知识显得较为枯燥泛味,极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在内容、难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使得学生学习压力更大,更容易失去兴趣。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情境创设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不良习性,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设计教学时就充分考虑,如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中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枯燥单调的讲解中去接受知识。此外,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可操作、熟悉的情境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去动手测量、亲自演示,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极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成功壮大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小学四年级学生更是如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竞争心理不断加强,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能极好的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多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中主动积极的投入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以是在课堂上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各个角度去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也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区别对待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 结束语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其影响不仅是在校期间,还影响着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终身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深入的把握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深入的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并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王莹.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之我见[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09)

[2] 张飞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2011(06)

[3] 秦福秀.对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几点探讨[J].学苑教育,2011(05)

1. 数学小论文范文

2. 数学小论文的范文

3. 小学生数学日记优秀范文 四年级

4. 小学生数学教学小论文范文

5.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 文化 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 智力开发 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 方法 ,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 总结 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标 生活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 教育 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兴趣 爱好 、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 儿童 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论文篇3: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思维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 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 渠道 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 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 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 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

小时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从事小学数学 教育 工作多年了,你是否也有一些教学工作 经验 要分享的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希望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篇1:浅谈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 教学 方法 ,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 故事 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 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 辩论 。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 一年级数学 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 学习态度 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 想象力 ,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篇2:小学数学多样化作业如何设计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意味着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课堂教学如此,作为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之一的作业也应如此。但平日那种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作业已使学生成为一个“机械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受到压制。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改变原有的作业观,认识到作业也应顺应课改要求,展现出全新的形态。 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新课标理念指导作业改革,从注重人的未来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角度去考虑,来提升数学作业的设计理念。认识到作业不仅是做习题,而且要做与习题有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创造。使作业成为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和了解科学的载体,使作业成为学生开发潜能、体现个性和培养能力的场所,作业才能真正发挥最佳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堂观下与之匹配的新作业观呈现给学生的应是开放的、整体的和多元的。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开放的内容,采用有效的策略,促进知识的整体优化。那么多样化作业设计如何切入呢? 一、操作性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小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内容主要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板块。研究图形的位置、特征、公式计算等内容时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让学生亲手制作,通过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并在课堂上对其作品进行展示。这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这类作业又可细分为手工类、美工类和拼图类作业。 1.手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有启发性的 提示语 ,比如可选用哪些较方便的制作材料,大体的制作要求等。如:在学习《角的认识》前,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签、小棒或硬纸条等,通过动手制作来体验角的特性 2.美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大小自定。并提醒画图时注意确定比例。在正确画图的基础上还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由发挥。例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业就是:自行设计一张公园导游图,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间的线路。结果,学生在上交的图中除完成老师规定的要求外还画上了便利店、洗手间等人性化设施。由此,在完成过程中真实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拼图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要求先动手拼一拼,再把拼后的作品粘贴在纸上或结合拼的过程在纸上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描述出来,让过程性的知识留下痕迹。例如,学习了图形的拼组后,家庭作业就是:请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并把结果贴在纸上,写出发现的结论。学生通过尝试,很清楚明了地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作业,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了解形体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量与计量的内容。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认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相对比较贫乏,造成学生对量的观念的正确建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光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因此,我们需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观念的认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自己应对这些量的观念有正确、清晰、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时应做到人人练习、多多练习,加强实践,增加感受。例如,学习了《克与千克》后,家庭作业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实物,估一估,称一称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着400米的操场走两圈半。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体验,促进理解。 诸如此类的作业,旨在以各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帮助理解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其他内容中的一些小调查。小学数学中统计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统计观念与随机意识。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了解知识形成的来胧去脉,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设计此类题时,教师应对相关的统计专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而且应事先考虑到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响对正确知识习得的无关因素。如: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后,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身高和体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并算出爸爸和妈妈的体重,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诸如此类的练习,训练了学生找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联想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精神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查阅性作业——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同时,此类知识往往是数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蕴含了人类的千年智慧,体现了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数学的 文化 价值,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达到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篇3:试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 措施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 儿童 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 总结 几个步骤: 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 ②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 ③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 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例如 ①10x5x210÷5x210÷(5x2)10÷5÷2 ②8÷4+8÷48÷4x8÷48x4÷8x4 ③32—8÷432÷8x432+8÷4 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感性材料之后,首先让学生说了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柱,然后,又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 “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 逻辑思维 能力的发展。 例如应用题教学:果园里有梨树45棵,比桔树少9棵,桔树有多少棵?启发引导学生按下列要点讲清算理:根据哪个条件知道“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知谁求谁”梨树比桔树少9棵换成另外的说法,应该怎样叙述?要求桔树多少棵,实际是求比几多几的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对这些问题综合连贯的回答,小学生就能较准确地用口头表达算理,经过反复的讲练,不但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深化思维。

教育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学好小学数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回归生活的小学数学启蒙教育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极其有效的教育途径,当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疑问之时,便可以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概念来解除生活中的疑难,数学便随之而出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发现、去感受、去运用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蒙教育;回归生活

一、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我们这个生活大环境中,处处留有数学的身影,身边多彩的事物都可为我们提供所需的数学信息。例如,背书包回家途中会发现车、行人、植物、建筑的数量信息,在教室中学生会发现桌、椅、黑板、同学的数量信息。这些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老师注意去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去观察,就会让学生得到锻炼,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及 记忆力 都将得到非常有效的锻炼。学生在锻炼的同时,也就切切实实地寻找到他们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数学,这就会使学生对身边的数学产生学习兴趣,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二、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感受数学

引领学生去建立数学的概念,让学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从不同的出发点去观察、描述身边的事物。因为生活是万象的、多彩的,数学也是同样的,并是具体而抽象的。例如,数字1可以指新的一天,又可以指一间房、一朵花、一道题。数学自身就没有较具体的实际意义,可是当他与其他事物相互结合,就会有较为全新的意义。在学生的眼中,他们目睹的生活中的事物如房子、鲜花、汽车等等,当变为数学概念之时,就成了3间房子、4朵鲜花、5辆汽车,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就有了新的意义,学生观察周围世界的角度或方式都将发生改变,数学就会随之而进入学生的大脑之中,成了学生观察与动脑思考的主要方式,使小学生在生活中充分感受数学的存在。

三、引领学生于生活中去运用数学

当我们的学生如能将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与他们身边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意的观察,许多数学问题就会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怎样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在路旁植树、给教室的墙壁进行粉刷等等。这时,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概念进行分析、理解,进行简单的实际运用,去解决简单的问题。同时,数学概念也能随之而定下来,让我们的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在应用数学概念及其简单运算解决学生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数学便产生了。所以,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数学的产生总是伴随着解决问题而产生,这是学习过程中一件较为美好的事情。数学的规律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的发现规律便是自身的一个个体验。

教育部门倡导的新课标的实施,使小学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多的变化。这次改革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曙光,像是一盏指路灯,让教育有了方向和目标。数学教学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最重要的是使其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小学数学在小学教育阶段是一门任务很重的学科,而且也是教授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因为数学语言很抽象,没有感情色彩,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深层理解的能力,学习起来很容易没有热情。新课标的颁布,让教师得到了很多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体验。

一、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采用分组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旧式的教学思想,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和根本。课堂上,教师应当扮演的是协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伙伴”,而不是学习的监督人,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信心。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与学生一同进入和感受数学的神奇,而不是当一个旁观者,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分组教学是一种十分实用、简单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自愿结成一个小团队,以此为单位来参加教学活动。教师运用提问答题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择几个关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整合大家的想法来对知识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别人的意见,打开自己的未知一面,促使学生能够多面发展。

二、加强师生合作交流,增强课堂的和谐氛围

上面说到开展小组合作的讨论形式,增进学生相互交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同样重要,融洽的师生交流可以解除学生的焦虑情绪,让他们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虽然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但是教师仍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参与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助手。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加入其中,抛掉原有身份,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帮助自己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在互动中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因为不确定或是被取笑,而将自己隔离在活动外。教师多与学生互动,建立友好的关系,为课堂的和谐气氛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氛围里才能没有压力地学习,能够快乐地学习。

三、要看到学生的多面特质,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人的发展都不相同。教师要能够认清这一点,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完美,要试着看到学生的不同特质,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如果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对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多发现学生的不同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比如,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对画图很有感觉,说明这些学生的 想象力 强于他人;有的学生对算数题特别在行,能够很准确地得出答案,而且比别的学生计算快;有的学生对应用题擅长,说明他很有逻辑头脑。对于学生自己擅长的一面,教师要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能增加学习数学的动力,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

四、开展实践教学,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可以带入到生活当中,换句话说,学校教育要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很多数学的定理都是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有一个很著名的从生活实践中找到解决方法的 故事 。 传说 有一个国王召见阿基米德,让他来鉴定金子的纯度,苦想多日也找不到解决方法,在他洗澡时,发现身体进入水盆里的水位高于身体未进入时的水位。他联想到可以把东西放到水里,通过计算溢出的水得到答案,从这个生活实践中得到了检验金子真假的方法,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伟大的发现。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动手的作业,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而不只是学习抽象的数学课本文字。比如,安排一个帮助家长购买盐的课外作业,规定一定的数量,让学生计算需要花费的金额。或是收集家里的水电收费存单,根据金额算出家里使用水电的情况,还能够算出一年的用电用水数量。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点滴事情,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五、运用先进技术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以前的教学工具,像挂图、卡片都是静态的,对数学教学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但是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设计,可以给学生带来有声音有动画的学习体验,能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活力。这种氛围的营造下,学生能够自主去学习知识,教师也能高质量地轻松地完成授课任务。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一些三角形形状的多样图形,像道路两边上车辆提示牌、一些房屋的屋顶、埃及的金字塔等,通过大家熟悉的一些事物形状,再加上多媒体动画的设计来认识和学习三角形。教师有效地应用先进技术能够帮助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轻松地教授。综上所述,教师仅有教学和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更要有适合让学习者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最可怕的是教师空有学识却不能传授给学生,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就不能称之为教师了。新课标下,教师要摒弃以前的落后教学方法,学习其他优秀的教师的教学 经验 ,再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教师要跟着发展的要求一起向前进步,这样才能把我国的学校教育做得更加优秀,学生们学到真的本领。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精选相关 文章 :

1. 关于小学数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小学数学小论文范文

3. 关于数学的论文范文

4. 初中数学论文范文精选

5.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6.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大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