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中国地质科学院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16 05:31:33

中国地质科学院学位论文

2008年全院共发表论文753篇,包括SCI检索期刊论文166篇(2007年133篇),EI检索期刊论文6篇,ISTP论文5篇,国外一般期刊论文6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1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136篇,出版专著27部。与2007年相比,SCI检索期刊论文增长,反映高水平论文呈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单,《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中国科协宣布2008年度中国科协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论评》所刊论文共有六篇获奖,其中,我院有四人获得优秀论文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等7个刊物已实现网上办公功能,《中国岩溶》和《地质力学学报》正在建设中。以我院刊物为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岩石学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学期刊网”框架搭建成功。初步实现了地学科技期刊网上检索、网上办公、数据库共享等功能,初步做到了科技期刊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得到了地学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界的热烈欢迎,也为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资源共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地质学报》(英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在2007年度的《SCI》统计中,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216,在被入选的76种中国期刊中位居第4名;在《SCI》公布的267种地学科技期刊中位居第68名;每年有110余种国外刊物引用本刊文章,其水平已达到和接近发达国家地质学会会刊的水平。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7篇,共1272页。其中2、3、4、5期登载的是《中国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的论文,其内容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地学界取得的主要进展,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同行介绍汶川地震的科学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关注。从2009年第1期起,本刊全文在世界著名出版集团Blackwell公司网站全文上网发行。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三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扩展版),总被引频次为1876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13名。2008年本刊作为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优秀单位,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精品科技期刊总结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全文在中国科协网站上发表。2008年度发表论文187篇,共1814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981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29位。2008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7篇,消息报道17篇,通讯资料4篇,共计864页。

《地质论评》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8年底与兄弟刊物一起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7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277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73位,进入百名大关,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度发表论文106篇,共836页。

《地球学报》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φepa TИBHЫЙЖyp Ha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361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1名。2008年度发表论文73篇,共793页。

《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其韩院士。《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90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43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586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2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96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6篇,共48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 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533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47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62篇,共392页。

《中国岩溶》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309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561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388页。

《地质力学学报》(网站正在建设)

《地质力学学报》

目前查找国内学位论文可通过以下几个数据库: 目前查找国内学位论文可通过以下几个数据库:1.清华同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已经订购,文摘,全文) .清华同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已经订购,文摘,全文) 知网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 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 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 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每年收录全国 300 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 硕 、理工 ( 士学位论文约 28000 篇。 收录范围包括理工 A(数理化天地生) 理工 B(化学化工能源与 (数理化天地生) 、 材料) 、理工 (工业技术) 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 、农业 材料) 理工 C(工业技术) 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 、 、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 学 、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 2.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数据库(免费 文摘) .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数据库( 文摘)3.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免费 文摘) .主要收录了 1984 年至今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 年至今我国高等院校、 院及研究院所发布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论文 学科范围涉及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 院及研究院所发布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论文。学科范围涉及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并 兼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万余篇。每季更新。 兼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每年增加论文 6 万余篇。每季更新。4.CALIS 高校学位论文库(免费 文摘) . 高校学位论文库( 文摘) 目前有大约 25 万条学位论文文摘索引。已有 万条学位论文文摘索引。 家大学签订了参加项目建设的协议, 多家建立了本地学位论文提交和发布系统。 约 80 家大学签订了参加项目建设的协议,有 70 多家建立了本地学位论文提交和发布系统。5.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集团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 (免费 文摘,未订购) . 文摘,未订购)所收论文主要是科技理工类硕士论文较多,也 所收论文主要是科技理工类硕士论文较多, 有经济、法律、和外语、艺术类等论文,但数量较少。 有经济、法律、和外语、艺术类等论文,但数量较少。因他的数据来源是国务院学位办规 定收缴的理工类全国硕士论文,收藏的数量有 40 多万篇。 定收缴的理工类全国硕士论文, 多万篇。6.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免费 文摘 目录) .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 目录) 学位论文 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 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 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也 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惟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 多年来, 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惟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20 多年来,国家图 万种。此外,该中心还收藏部分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 书馆收藏博士论文近 12 万种。此外,该中心还收藏部分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博士学 位论文和部分海外华人华侨学位论文。 位论文和部分海外华人华侨学位论文。7.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提供题录及部分文摘信息 .北京大学学位论文 提供题录及部分文摘信息 提供题录及部分文摘信息) 主要收藏自 1981 年以来各届 毕业生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和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万多种, 毕业生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和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共约 2 万多种,并以每年数千 种的速度逐年增长着。 种的速度逐年增长着。8.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学位论文(部分全文,请先选学校,输入繁体字 .台湾地区部分高校学位论文 部分全文 请先选学校 输入繁体字) 部分全文, 学校,本系统收集全球利用 OAI 介面所提供的 博硕士论文书目资料,并提供超连结至原单位撷取全文和其他更详细的资料, 博硕士论文书目资料,并提供超连结至原单位撷取全文和其他更详细的资料,截至 2008-09 -17 为止共有 206,060 篇论文。 篇论文。

1964年3月生于河南省桐柏县,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科技处处长1985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博士学位(学位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并获得资助2006年获得国土资源部青年科技英才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库

毛 翔 李江海 王 洛

(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

作者简介:毛翔,男,研究生,E-mail:@。

摘 要:本文收集了北疆地区已报道的136处晚古生代火山机构,其中准噶尔盆地周缘23处,主要集中 于博罗科努山、博格达山以及克拉美丽山,涵盖破火山口、火山穹窿、层状火山、锥状火山等多种火山机构 类型;准噶尔盆地内共发现、识别出火山机构85处,主要分布在西北缘克百断裂带、三处凹陷(三南凹陷、 滴水泉凹陷和五彩湾凹陷)及六处凸起(夏盐凸起、三个泉凸起、滴北凸起、滴南凸起、滴水泉凸起和北三 台凸起)。盆内火山机构分布主要受海西期断裂系控制,大致沿着NE、NWW两个方向的断裂展布,并在断 裂交汇部位最为发育。由于后期改造,晚古生代火山岩普遍遭受剥蚀,且发生强烈变形和风化剥蚀、淋滤改 造,在目前深层地震资料条件下,难以识别出完整的火山机构。不同区域的火山机构破坏、改造方式不同: 在车排字凸起玄武岩区、石西凸起安山岩区以构造破坏为主,在北三台凸起以风化剥蚀、淋滤为主(与其在 石炭纪长期处于陆上环境相关),在五彩湾以埋藏为主。准噶尔盆地晚古生代火山机构分布集中的位置在泥盆 纪—早石炭世以海相环境为主,而晚石炭世—二叠纪以陆相环境为主,盆地和周边火山岩反映了自水下向水 上、陆缘向陆内转换的喷发环境变化趋势。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火山机构;沉积环境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al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Paleozoic Volcanoes in Junggar Basin

Mao Xiang,Li Jianghai,Wang Luo

(Institute of Oil and Gas,Peking University;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llects and analyses the 136 Paleozoic volcanoes in north Xinjiang,including 23 volcanoes on the edge of Junggar Basin,which are clustered mainly in Boluokenu Mountain,Bogeda Mountain and Kerameili can be divided into 4 classes,such as calderas,volcanic domes,layered volcanoes and volcanic are also 85 volcanoes in Junggar Basin,which are primarily in the Ke-Bai fractured zone of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3 depressions(Sannan Depression,Dishuiquan Depression and Wucaiwan Depression)and 6 uplifts(Xiayan Uplift,Sangequan Uplift,Dibei Uplift,Dinan Uplift,Dishuiquan Uplift and Beisantai Uplift).The volcanoes inside the basin are principally controlled by Hercynian Fault Systems,along NE and NWW trending faults and most developed in the interjunctions of the long modification by late-stage weathering and leaching made the volcanoes difficult to identify from the seismic data under current regional diversity of the volcanoes' damage modes and alteration styles is rather large:in the basalt area of Chepaizi Uplift and the andesite area of Shixi Uplift,tectonic is the primary damage mode;in Beisantai Uplift,weathering and leaching are the main factors(this might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this area was in a continental environment for a long time in Carboniferous);and in Wucaiwan Depression,Burial is the governing of the areas where the Paleozoic volcano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belonged to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and continental environment from late Carboniferous to volcanic rocks both on the edge and in Junggar Basin show a variation trend of the eruption environment from undersea to continental and from continental margin to intracontinental.

Key words:Junggar Basin;Volcanoes;Sedimentary Environment

引言

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境内,北以中蒙边界的阿尔泰山为界,南到博格达山、依连哈比尔尕山一 线,盆地呈三角形,东西长1120km,南北最宽处约800km,面积380000km2,为中国第二大盆地。盆 地海拔介于500m至1000m,大致上呈东高西低。

准噶尔盆地所属的古亚洲洋构造域在晚古生代处在古亚洲洋洋盆向北漂移,洋壳逐渐消减、陆壳尚 未完全形成的转换时期,地壳活动性强、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岩地层的分布约占整个盆地面积的三分之 二。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带、东准噶尔陆东—五彩湾克拉美丽等地区晚古生界火山岩地层 中的油气勘探中取得的大量突破表明,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已成为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层。火山机构是岩浆到达地表的通道,其规模、分布特征对于研究火山岩和火山岩储层具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因此,厘清准噶尔盆地的火山机构分布及其发育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晚古生代火山活动时期准噶尔盆地的构造背景与沉积环境,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如:靳军 等[1]、吴晓智等[2]对整个准噶尔盆地甚至整个北疆地区石炭系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赵霞等[3]、吴 小奇等[4]、王方正等[5]从地球化学角度对准噶尔盆地的五彩湾、陆梁等地区的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等。但是,现有的针对火山机构分布的研究多局限于准格尔盆地内的局部区域(如,文献 [6~8]),全盆 范围的研究则多针对于火山岩的分布[2,9],尚没有针对整个准噶尔盆地范围内火山机构特征、分布及 其发育环境的研究。本文从收集前人在准噶尔盆地范围内报道的火山机构入手,系统地总结了全盆 范围内火山机构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前人相关火山活动期间的沉积环境研究,对火山爆发环境进行 了分析。

1 地质背景

准噶尔盆地属哈萨克斯坦板块及其边缘活动带东延部分,位于中亚构造域(古生代)与特提斯构 造域(中新生代)之间,是塔里木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蒙古板块、阿尔泰造山带的交汇部位。盆 地西北缘为中生代逆冲构造带、南缘为新近纪逆冲构造带,东北缘古生代造山带是推断盆地腹地构造单 元性质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从大地构造上看,准噶尔盆地处于中亚晚古生代两大巨型马蹄形岛弧火山岩带之间的增生楔杂岩之 间,为洋盆最晚闭合部位,相对于增生楔沉积,岛弧杂岩带具有刚性特征。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叠合盆 地,主要经历了古生代末期岛弧增生、陆块拼合、中生代初热点型伸展,以及新生代南缘前陆盆地发育 三大构造演化阶段。

2 准噶尔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火山机构分布

北疆地区共发现、识别出晚古生代火山机构136处,位于周缘23处,位于准噶尔及三塘湖盆内 113处(图1)。

准噶尔盆地周缘火山机构分布及其特征

在准噶尔盆地周缘共报道火山机构23处,主要集中于博罗科努山、博格达山以及克拉美丽山,此 外吐哈盆地南部还有一些火山机构呈Ⅴ形分布。准噶尔周缘发现的火山机构涵盖破火山口、火山穹窿、 层状火山、锥状火山等多种(残余)火山机构类型。

图1 北疆火山、石炭系-下二叠统火山岩分布图(火山岩分布据文献[10];火山分布据文献[6~8,14~17])

破火山口包括爆发破火山口和塌陷破火山口两类,分布数量较多,常具有以下特征:(1)破火山口 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心下凹的盆地;(2)面积1 ~5km2;(3)破火山口内出露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 呈环形分布;(4)内部岩层产状平缓,并向中心倾斜,外围产状变陡;(5)常有1个或数个火山通道,但 多被充填,火山颈具有环带状构造;(6)破火山口在平面上呈圆形、椭圆形或环形磁异常;(7)破火山口 内的火山碎屑岩常发育强烈的围岩蚀变,并且分带;(8)塌陷破火山口内分布有塌陷角砾岩。

准噶尔周缘火山穹窿以黑尖山特征最为突出:(1)岩层呈环状分布,向外倾斜;(2)顶部倾角平缓,一般为10°~20°,向边部逐渐变陡;(3)在穹窿顶部中央一般存在1个到几个火山通道,但多被充填,通道直径约1km;(4)在通道周围存在断续环状分布的火山角砾岩。此外,阿奇山地区的红山爆发岩钟 也是一种火山穹窿构造。

准噶尔周缘古火山机构大多经历严重的风化剥蚀,很多都只保留了火山通道与火山颈,因此火山通 道与火山颈是本区内最为常见的古火山机构,其特征如下:(1)多位于破火山口中心或火山穹窿顶部; (2)形态上多为圆形、椭圆形或近圆形;(3)直径一般200~500m,但直径几十米与近千米的也有发现; (4)通道周围环形、放射状裂隙分布;(5)通道四周常有蚀变带;(6)岩体柱状节理发育,某些可见斑状构 造和流动构造;(7)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陡立。

准噶尔盆地内部火山机构分布及其特征

通过野外调查、文献调研和地震解译,在准噶尔盆地盆内发现共识别出火山机构85处,主要分布 在西北缘克百断裂带、三处凹陷(三南凹陷、滴水泉凹陷和五彩湾凹陷)及六处凸起(夏盐凸起、三 个泉凸起、滴北凸起、滴南凸起、滴水泉凸起和北三台凸起)。

由于后期改造,石炭系火山岩普遍遭受剥蚀,且发生强烈变形和剥蚀风化淋滤的改造,在目前深层 地震资料条件下,难以识别出完整的火山机构,不同火山机构之间明常有断层发育。不同区域的火山机 构破坏、改造方式不同:在车排字凸起玄武岩区、石西凸起安山岩区以构造破坏为主,在北三台凸起以 风化剥蚀、淋滤为主(与其在石炭纪长期处于陆上环境相关),在五彩湾以埋藏为主。

(1)准西北缘爆发相、火山通道相主要分布在主断裂一带,大体反映了火山机构的位置,火山岩性 以安山岩-凝灰岩、玄武岩为主,亦沿主断裂分布,远离主断裂方向火山岩逐渐被沉积岩代替[6]。(2)北三台凸起火山机构由地震相反映出的具有长期继承活动特点的火山通道相所揭示,石炭系井下钻 遇岩性主要为火山岩和碎屑岩,火山岩岩性主要为绿色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灰色凝灰岩、沉凝 灰岩,蛋青色玄武岩、玄武质火山角砾岩,紫色英安岩,肉红色流纹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碎屑岩主 要为黄色凝灰质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7]。(3)陆西地区实测得到7处火山机构[8],火山岩在石炭系-下二叠统大面积出现,整体上以碱性岩为主,由西北部的基性逐渐向南东过渡为中酸 性,火山岩岩相呈北东—南西向的条带状分布,西北部以喷溢相的基性火山岩为主,向东南依次过渡为 爆发相火山岩、喷溢相中性火山岩,向北西方向再次出现了爆发相火山岩,该地区东南角是喷溢相的中 酸性火山岩[18]。(4)陆东—五彩湾地区由于后期改造,石炭系火山岩普遍遭受剥蚀,且发生强烈的变 形、变位,在目前深层地震资料条件下,难以识别出完整的火山机构,石炭系被沉积碎屑岩分隔为划 上、下2套火山岩层序,上部火山岩层序自下而上发育基性、中性和酸性火山岩,下部火山岩层序目前 还缺乏研究;其中滴南凸起上一系列纵、横向叠置的火山岩体,主要沿滴水泉北断裂和滴水泉断裂呈串 珠状分布,火山口常位于EW向与NE向基底断裂交汇处,由此推测火山机构多表现为沿断裂的裂隙式 喷发,常经历多次喷发,形成多期次火山岩序列[17]。

构造地貌对火山分布的影响

准噶尔盆内古生代火山分布主要受海西期断裂系控制,中生代断裂对火山机构的抬升有重要影响。火山机构大致沿着两个方向的断裂展布:西北缘为北东向,盆地中北部为北西西向,盆地东部为北东向 展布,断裂交汇部位,火山机构最为发育(图2)。

图2 准噶尔盆地内部火山机构-断裂分布图

构造、地貌对火山机构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一般而言,断裂带控制火山机构的分布,如车排子凸 起红车断裂带、陆东隆起、夏盐凸起的东西两侧以及玛湖凹陷、马朗凹陷、五彩湾凹陷和滴南凸起;地 貌影响熔岩的流动,如准西北缘。

3 准噶尔盆地火山发育环境

以现有文献资料为基础,对盆内火山岩的年龄进行了调研,发现盆内火山岩以石炭纪为主,其中又 以早石炭世为主(图3),同时也发育一些泥盆纪及二叠纪火山岩。从测年数据上看准噶尔盆地及周边 部分地区的古生代—早中生代火山岩年龄分布比较广泛,但以325~350Ma最多,其中335~340Ma为 其峰值(图3,表1)。

图3 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测年年龄分布图

表1 准噶尔火山岩年龄列表

续表

准噶尔盆地泥盆系—下石炭统以海相喷发火山岩为主(晚古生代火山机构分布集中区域在此时— 般为浅海到海陆交互环境,图4上),而上石炭统—二叠系以陆相喷发火山岩为主(晚古生代火山机构 分布集中区域在此时一般为海陆交互—陆上环境,图4下)。盆地和周边火山岩反映了自水下向水上、 陆缘向陆内转换的喷发环境变化趋势。

图4 北疆早石炭世(上)、晚石炭世(下)沉积环境—火山分布图

晚古生代,随着海西地槽封闭,本区海水逐渐向东南方向退去,至早二叠世,盆地东北缘以冲积 扇—河流环境为主,西北缘为残留海环境,南缘以局限海环绕为主;中二叠世中期受北方槽区海水入侵 影响,在盆地东部形成了广阔陆缘近海湖泊环境,至中二叠世晚期,北方海开始东退,湖泊范围缩小,局部隆起遭受剥蚀;晚二叠世初期以河流—洪积扇环境为主,晚期地壳沉降,整个盆地东部皆显示为— 个水进沉积序列,盆地腹部、西北缘等其它地区以洪积扇—河流沉积环境为主。

早石炭世西伯利亚与哈萨克板块碰撞后,东、西准噶尔开始发生较大规模海侵[19]。这一时期的火 山活动主要集中于准噶尔盆地北部阿尔曼太—克拉美丽缝合带后缘的滨浅海—次深海环境和乌伦古裂陷 区的海陆过渡环境。早石炭世晚期,海侵范围扩大(图4上)。该时期晚古生代火山机构分布集中的几 个区域,盆地西北缘处于达拉布特—克拉美丽残留洋边缘,北三台凸起、三南凹陷处于陆上,滴水泉凹 陷、夏盐凸起、三个泉凸起、滴北凸起和滴水泉凸起处于陆表海—滨浅海环境,五彩湾凹陷处于河湖环 境,而滴南凸起则处于陆表海与河湖环境的过渡位置。由此推测,早石炭世火山活动可能主要集中于陆 表海—滨浅海环境,其次为陆上—河湖环境。

晚石炭世早期,准噶尔盆地西北部、东部有限洋盆闭合,盆地西侧、南侧被潟湖—陆表海环绕,博 格达三叉裂谷、北天山洋地区为北疆仅有的深海及洋盆环境。西准噶尔达尔布特、东准噶尔克拉美丽山 前与中央隆起带表现为陆内伸展构造环境,山前中—酸性火山岩沿断裂带广泛发育,中央隆起带沿继承 性深大断裂发育中—基性火山岩,形成海陆过渡相与滨海火山岩沉积组合[2]。晚古生代火山机构分布 集中的区域在该时期除盆地西北缘处于海陆过渡环境外,大部分处于陆上环境。由此推测,晚石炭世准 噶尔地区的火山活动大部分处于陆上,而前期早石炭世形成的火山机构在此时大部分已开始遭受风化剥 蚀。晚石炭世晚期,准噶尔区整体抬升,除西准噶尔托里以南、南准噶尔依连哈比尔尕—博格达山、克 拉美丽山前南坡等地区外,海水大面积退去[2]。

二叠纪时期,准噶尔地区处于西伯利亚和塔里木两个火山岩省之间。早二叠纪,准噶尔盆地周缘海 槽已基本闭合,盆地内形成多个巨大的坳陷和多个隆起区;进入中晚二叠纪,沉积范围扩大;二叠纪末 期盆地处于较为平坦状态,二叠系顶部以较为稳定厚度在盆地中广泛展布[2]。

4 火山岩油气储层实例分析

滴西地区是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储层发育的重要区域之一,对滴西地区14口取心井共计约482m 岩心进行研究,发现该区发育有玄武岩、玄武安山岩、正长斑岩、二长斑岩、粗面岩、流纹岩、熔结凝 灰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熔结火山角砾岩、火山角砾岩、火山沉积岩等岩性。对巴山组火山岩进行全 碱-二氧化硅图(TAS图版,图5)分析,发现该火山岩主要由基性和酸性岩构成双峰结构,中性岩不 太发育,该结构显示其具有典型的裂谷火山岩特征。

根据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的岩性定名,对研究区单井进行测井岩性解释,确定出井控区域岩相类 型,以岩性识别为基础,以井震结合为方法,建立了不同岩相地震相模式和测井相模式,然后,通过对 均方根振幅、波形分类等多种属性的综合分析,圈定出了特征不同的相带,最后综合考虑钻井单井相划 分以及地震剖面相划分的结果和时间切片上识别出的火山口位置,做出了滴西地区火山岩相平面分布图(图6)。

研究区熔岩流呈扇形分布,顶端衔接喷发中心、向下游分叉,向低洼区流动,与沉积渐变;早期流 纹岩靠近火山中心分布,流动不远、中期安山岩受北缘断裂叠加、晚期玄武岩聚集受西缘低洼部位控 制。空落亚相环绕火山残留的中心分布,火山喷发中心依次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迁移。总体而言,研究区 岩相整体呈现西北部以中-基性溢流相为主,中部以爆发相和火山沉积相为主、东南部以中-酸性溢流 相为主的分布特点,不同井区主要岩相类型不同、特征明显。

图5 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TAS图解(据新疆油田资料)

图6 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优势岩性-岩相分布预测图

5 结论

(1)北疆地区共发现、识别出晚古生代火山机构136处。

(2)准噶尔盆地周缘共报道火山机构23处,主要集中于博罗科努山、博格达山以及克拉美丽山,涵盖破火山口、火山穹窿、层状火山、锥状火山等多种火山机构类型。

(3)在准噶尔盆地盆内发现共识别出火山机构85处,主要分布在西北缘克百断裂带、三处凹陷(三南凹陷、滴水泉凹陷和五彩湾凹陷)及六处凸起(夏盐凸起、三个泉凸起、滴北凸起、滴南凸起、 滴水泉凸起和北三台凸起);这些火山机构分布主要受海西期断裂系控制,大致沿着两个方向的断裂展 布,西北缘为北东向,盆地中北部为北西西向,盆地东部为北东向展布,断裂交汇部位,火山机构最为 发育。

(4)准噶尔盆地晚古生代火山机构分布集中的位置在泥盆纪—早石炭世以海相环境为主,而晚石 炭世—二叠纪以陆相环境为主:盆地和周边火山岩反映了自水下向水上、陆缘向陆内转换的喷发环境变 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靳军,张朝军,刘洛夫,等.2009.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构造沉积环境与生烃潜力.新疆石油地质,30(2): 211~214.

[2]吴晓智,齐雪峰,唐勇,等.2008.新疆北部石炭纪地层、岩相古地理与烃源岩.现代地质,22(4):549~557.

[3]赵霞,贾承造,张光亚,等.2008.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环境.地 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5(2):272~279.

[4]吴小奇,刘德良,魏国齐,等.2009.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岩石 学报,25(1):55~64.

[5]王方正,杨梅珍,郑建平.2002.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基底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环境.岩石学报,18(1):9~15.

[6]李军.2008.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 论文.

[7]周路,靳利超,雷德文,等.2008.北三台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地震响应及分布规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30(6):5~10.

[8]雷天柱,石新璞,孔玉华,等.2008.溶蚀在形成碱性火山岩优质储集层中的作用——以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石炭系 火山岩为例.新疆石油地质,29(3):306~308.

[9]何登发,陈新发,况军,等.2010.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及勘探前景.石油学报,31(1):1~11.

[10]吴晓智,齐雪峰,唐勇,等.2009.东西准噶尔火山岩成因类型与油气勘探方向.中国石油勘探,14(1):1~10.

[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会.新疆通志·地质矿产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矿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50万地质图.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矿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00万岩浆岩图.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14]张超,董丽霞,徐达,等.2005.新疆巴里坤县老爷庙、额仁山一带晚古生代火山岩.新疆地质,23(3): 225~229.

[15]朱志新,李少贞,李嵩龄.2005.东准噶尔纸房地区晚石炭世巴塔玛依内山组陆相—火山沉积体系特征.新疆地质,23(1):15~19.

[16]邢秀娟.2004.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纪火山岩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王绪龙,赵孟军,向宝力,等.2010.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烃源岩.石油勘探与开发,37(5): 523~530.

[18]孙国强,赵竞雪,纪宏涛,等.2010.准噶尔盆地陆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相.天然气工业,30(2):16~20.

[19]刘训.2005.从新疆地学断面的成果讨论中国西北盆—山区的地壳构造演化.地球学报,26(2):105-112.

[20]谭绿贵,周涛发,袁峰.2007.新疆西准噶尔卡拉岗组火山岩40Ar-39Ar年龄.地质科学,42(3):579~586.

[21]周涛发,袁峰,杨文平,等.2006.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二叠纪火山活动规律.中国地质,33(3):553~558.

[22]徐新,陈川,丁天府,等.2008.准噶尔西北缘早侏罗世玄武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新疆地质,26(1):9~16.

[23]Ji'en Zhang,Wenjiao Xiao,Chunming Han,et and age constraints of deformation in a Late Carboniferous accretionary complex in Western Junggar,NW Research,19(4):958~974.

[24]郭丽爽,刘玉琳,王政华,等.2010.西准噶尔包古图地区地层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岩石 学报,26(2):471~477.

[25]白国娟,陈刚,王志维,等.2009.准噶尔盆地北部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内蒙古石油化工,6:124~127.

[26]杨高学,李永军,司国辉等.2010.东准卡拉麦里地区贝勒库都克岩体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地质意义.大 地构造与成矿学,34(1):133~138.

[27]苏春乾,姜常义,夏明哲,等.2009.北天山东段阿奇山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岩石学报,25(4):901~915.

[28]陈石,张元元,郭召杰.2009.新疆三塘湖盆地后碰撞火山岩的锆石SHRIMPU_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25(3):527~538.

[29]谭佳奕,吴润江,张元元,等.2009.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特征和年代确定.岩石学报,25(3):539~546.

[30]苏玉平,郑建平,Griffin William L,等.2010.东准噶尔盆地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及Hf同位素研 究.科学通报,55(30):2931~2943.

[31]朱永峰,徐新,魏少妮等.2007.西准噶尔克拉玛依OIB型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研究.岩石学报,23(7):1739~1748.

[32]谭佳奕,王淑芳,吴润江,等.2010.新疆东准噶尔石炭纪火山机构类型与时限.岩石学报,26(2):440~448.

[33]张元元,陈石,郭召杰等.2009.东准噶尔扎河坝地区古生代晚期火山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25(3):506~514.

[34]王瑞,朱永峰.2007.西准噶尔宝贝金矿地质与容矿火山岩的锆石SHRIMP年龄.高校地质学报,13(3): 590~602.

[35]安芳,朱永峰.2009.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组凝灰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报,25(6): 1437~1445.

本科用万方、研究生硕士阶段用知网、基本要求是30%以下,严格的重点的211工程重点大学是20%以下,希望能帮到你。关于知网相关抽查规定:有规定的,可以进行第一次修改,修改之后通过就可以答辩,如果第二次不通过就算结业,在之后4个月内还要交论文或者设计的。这个是在抄袭30%的基础上的。 如果抄袭50%以上的话,直接结业 在之后4个月内还要交论文或者设计的。1.被认定为抄袭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总字数比例在30%至50%(含50%)之间的,需经本人修改。修改后经过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参加学院答辩。再次检测后仍不合格的,按结业处理。须在3 个月后提交改写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合格后再参加答辩。2.被认定为抄袭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且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总字数比例超过50%的,直接按结业处理。须在4 个月后提交改写的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合格后再参加答辩。知网系统计算标准详细说明:1.看了一下这个系统的介绍,有个疑问,这套系统对于文字复制鉴别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呢,比如数据,图表,能检出来吗?检不出来的话不还是没什么用吗?学术不端的各种行为中,文字复制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目前本检测系统对文字复制的检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图表、公式、数据的抄袭和篡改等行为的检测,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且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本检测系统的进展并多提批评性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按照这个系统39%以下的都是显示黄色,那么是否意味着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呢?最近看到对上海大学某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发表的两篇论文有抄袭行为,分别占到25%和30%. 请明示超过多少算是警戒线?百分比只是描述检测文献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并不是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只能这么说,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数越多,存在抄袭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属于抄袭及抄袭的严重程度需由专家审查后决定。 3.如何防止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成为个人报复的平台?这也是我们在认真考虑的事情,目前这套检测系统还只是在机构一级用户使用。我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流程。同时,在技术上,我们也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最大可能的防止恶意行为,包括一系列严格的身份认证,日志记录等。 4.最小检测单位是句子,那么在每句话里改动一两个字就检测不出来了么?我们对句子也有相应的处理,有一个句子相似性的算法。并不是句子完全一样才判断为相同。句子有句子级的相似算法,段落有段落级的相似算法,计算一篇文献,一段话是否与其他文献文字相似,是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出的。 5.如果是从相关书籍上摘下来的原话,但是此话已经被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也抄了进去,也就是说前面的文章也从相关书籍上摘了相同的话,但是我的论文中标注的这段话来自相关的书籍,这个算不算学术抄袭?检测系统不下结论,是不是抄袭最后还有人工审查这一关,所以,如果是您描述的这种情况,专家会有相应判断。我们的系统只是提供各种线索和依据,让人能够快速掌握检测文献的信息。6.知网检测系统的权威性?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并不下结论,即检测系统并不对检测文献定性,只是将检测文献中与其他已发表文献中的雷同部分陈列出来,列出客观事实,而这篇检测文献是否属于学术不端,需专家做最后的审查确认。第一步:初稿一般重复率会比较高(除非你是自己一字一句写的大神),可以采用万方、papertest去检测,然后逐句修改。这个系统是逐句检测的,也就是说你抄的任何一句话都会被检测出来。这种检测算法比较严格,从程序的角度分析这种算法比较简单。因而网上卖的都很便宜,我测的是3万字,感觉还是物美价廉的。(注意:1 这个库不包含你上一届研究生师兄的大论文,修改一定注意. 2 个人建议如果学校是用万方检测,就不要去检测维普之类的 先把论文电子版复制一份,保存一份。看检测结果,其中一份复制的备份论文,把检测出重复的部分能删了先删了,把不能删的,15字以内改一改,最好是加减字符,不要改顺序,改顺序没太大用,参考文献删掉一部分,不能删的话,先改下,英文文献可以15个字符换一个词。把修改过的上交,重新过系统检查。保存的原论文稍做改动上交纸质版。那个系统很麻烦的,很多没看过没应用过的文献都能给你加上,可见中国人抄袭的功夫,都是互相抄,但是为了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表述的准确性,不要随意改动,上交的纸质版,一定要斟酌,一般检查完就不会再过检测系统了,所以纸质版的不用担心。第二步:经过修改后,重复率大幅下降了。这时你可以用知网查了,知网查重系统是逐段检测的,比较智能。检测后再做局部修改就基本上大功告成了,我最后在网上用知网查是4%,简单修改后,在学校查是。注意:记住,最忌讳的是为了查重,把论文语句改得语句不通、毫无逻辑,这样是逃不过老师的,哈哈,大家加油!

一般高校开出来的报告或许可以学校自己人评职称用,但是不能在其他学校使用。

地质学报和中国地质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2厂 定额补助 四川省西昌市长安北路 机械加工、选矿设备的制造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队 定额补助 成都市温江区柳城大道西段6号 地质矿产、固体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勘探、探矿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地质灾害治理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 定额补助 崇州市金带街199号 为国家建设提供地矿勘查服务.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以反映地质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地质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兼顾地质学方法和技术等,涉及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矿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区域地质学以及地质勘探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及其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刊号:CN11-1951/P,ISSN0001-5717,多次荣获《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百种杰出期刊》等20多项荣誉称号,现被《CA》、《GeoRef》等国内外20多家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地学界最重要的核心期刊之一。查看更详细内容可上中国地学期刊网—无需注册,直接下载论文全文(OA刊物)。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奖期刊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国外:science、nuture,EI(The Engineering Index),这三个是研究生的论文发表的硬性杂志。一般看出版单位,一般是中科院、地大、北大这些学校出的相关报刊质量高些。当然中石油、中石化等一些能源公司的出版刊物也有相当高的份量。给你一份2011年地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石油勘探与开发 2.43地理学报 2.31矿床地质 2.09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86地质学报 1.783石油学报 1.701中国沙漠 1.691岩石学报 1.561地球物理学报 1.56地理研究 1.483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434地球学报 1.374中国科学D 1.354第四纪研究 1.323岩矿测试 1.319地质力学学报 1.30地理科学 1.281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252干旱区地理 1.239石油实验地质 1.18自然资源学报 1.165煤炭学报 1.119古地理学报 1.086沉积学报 1.077天然气工业 1.006

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下载

研究生读三3年,硕博连读6年级自动化学院2022年上半年研究生工作提示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具体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为做好学院2022年上半年研究生工作,现提示如下:一、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及学位申请根据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本学期2016级直博生、2018级博士研究生、2019级硕士研究生拟申请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学位。请导师和研究生查看学院网页发布的《自动化学院2022年上半年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学位申请工作的通知》,并依据通知完成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相应环节的申请和审核。拟申请延长基本修业年限者,2022年3月25日前提交《自动化学院研究生延长基本修业年限申请表》至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信息楼326室)。2015级博士研究生、2017级硕士研究生即将达到最长修业年限。根据2021年9月研究生院网页发布的《关于对即将到达最长修业年限研究生进行学业预警工作的通知》,有毕、结业意愿的学业预警研究生应于2022年5月底前完成毕、结业相关环节的各项工作。提示:研究生应在校内公开的学术活动场所举行学位论文答辩,须提前1周通过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涉密学位论文除外)在研究生院网页发布答辩公告,公告信息(时间、地点、答辩委员会组成等)须完整、准确,线上进行的须写明具体登录方式。答辩秘书审核本组研究生在研究生院网页发布的答辩公告信息完整、准确后,至少提前1周以答辩组为单位提交学位论文答辩海报和公告信息(时间、地点、答辩委员会组成等)至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二、2021级博士/硕士研究生选课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依据个人培养计划(提交学院的纸版研究生培养计划表须与本人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致),结合研究生院网页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春季)相关选课通知(研究生院主页→通知公告),在选课系统开放期间登录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网上选课。网上选课系统开通时间:2022年1月24日9:00至每门课开课2周内。网上选课结束后研究生打印学期选课课表,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作为本学期选课依据。三、《研究方向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课程考核2022年6月15日前,研究生完成《研究方向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的公开报告,由专家组给出评语和课程成绩。硕士研究生提交课程报告至各系(所)研究生工作负责人处,截止时间:6月20日;博士研究生公开报告结束后1周内,由本组秘书收齐纸版课程报告审核后,提交至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具体要求如下:1.2021级硕士研究生(不含硕博连读生)公开报告,报告前研究生需完成一份万字左右的课程报告。引用的参考文献资料应60本(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至少应在三分之一以上。报告装订顺序: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考试成绩登记表(1份)-报告(含参考文献)。2.2021级提前攻博生/申请考核生(基本修业年限:4年)公开报告,本学期完成第2个研究方向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报告。报告前研究生需完成第二份2万字以上的课程报告。引用的参考文献资料应120本(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至少应在三分之一以上。报告装订顺序: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考试成绩登记表(2份,第1次报告-第2次报告)-第1份报告(含参考文献)-第2份报告(含参考文献)。学院提交课程报告至研究生院培养处,培养处以2次成绩的平均分登载《研究方向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博士)》课程成绩。3.2020级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基本修业年限:6年)公开报告,本学期完成第2个研究方向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报告。报告前研究生需完成第二份2万字以上的课程报告。引用的参考文献资料应120本(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至少应在三分之一以上。报告装订顺序: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考试成绩登记表(2份,第1次报告-第2次报告)-第1份报告(含参考文献)-第2份报告(含参考文献)。学院提交课程报告至研究生院培养处,培养处以2次成绩的平均分登载《研究方向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博士)》课程成绩。提示:(1)硕士研究生:专家组由3-5名导师组成,另设秘书1名,由校内中级职称及以上教职工担任。秘书至少提前1周报送公告信息(时间、地点、专家组组成等)至学院研究生办公室。(2)博士研究生:专家组由3-5名教授组成,另设秘书1名,由校内中级职称及以上教职工担任。秘书至少提前1周报送公告信息(时间、地点、专家组组成等)至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四、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本学期2019级直博生、2019级硕博连读生(录取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应完成学位论文开题。开题需登陆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具体操作指南详见系统首页发布的《博士学位系统操作指南汇编》,查看学生用户“学位论文开题申请”和导师用户“学位论文开题审核”。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引用的参考文献资料应120本(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资料至少应在三分之一以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按照《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规定(2020年修订)》文件执行(下载方式:研究生院主页→管理文件→学位→文件汇编)。开题小组组成要求:由5或7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博导、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原则上博导人数不少于一半,设组长1人,由博导担任,指导教师本人不能担任组长。另设秘书1人,由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的校内职工担任,负责开题具体工作(包括会议组织、会议记录等)。提示: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须提交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设在校图书馆)进行查新,并获得查新结果。研究生须提前1周通过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涉密学位论文除外)在研究生院网页发布开题公告,公告信息(时间、地点、开题组组成等)须完整、准确,线上进行的须写明具体登录方式。开题组秘书审核本组研究生在研究生院网页发布的开题公告信息完整、准确后,至少提前1周以开题组为单位报送公告信息(时间、地点、开题组组成等)至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开题报告结束后2周内,由本组秘书收齐纸版开题报告审核后,提交至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五、2020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研究生须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手册》,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计6个学分。2020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应于2022年8月底前完成,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第1周,研究生应提交《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手册》至各系(所)研究生工作负责人处,具体要求如下:1.各个实践阶段指导老师(校外)签名处,要求手写签名并加盖指导老师所在单位公章;2.第15页最下方“校外导师签名”处,要求手写签名并加盖校外导师所在单位公章。六、其它部分未在2021年下半年按期完成《研究方向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报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的研究生,须于2022年3月31日前完成第一个研究方向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报告(2个报告分次进行,至少间隔2个月)或按照研究生提交的《延期开题申请表》(导师审核同意)的拟开题时间完成开题并提交纸版开题报告。

1.钱德玲著:《变截面桩与土的相互作用机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钱德玲著:新型挤扩支盘桩的数值模拟及其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钱德玲主编: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模拟题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钱德玲主编:《土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钱德玲主编:《基础工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专利:混凝土地基板板底脱空处理方法和处理设备,排名第二7.钱德玲主编,《工程地质及土力学》,安徽省教育厅主持出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历年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时间从十月上半月。2014年学位论文外审抽查系统开放时间:10月8日-10月13日。此外中国地质大学不用新系统进行匿名抽查的学院,硕士研究生应根据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

1] 王重鸣,陈民科. 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J]. 心理科学,2002,25 ⑸ _4 . [2] 朱晓妹,王重鸣. 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⑴ _5 .[3] 刘小平,王重鸣. 组织承诺及其形成过程研究 [J]. 南开管理评论,2001,4 ⑹ _5 .[4] 刘小平,王重鸣.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组织承诺及其形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 ⑴ _5 .[5] 刘小平,王重鸣,Brigitte Charle-Pauvers等. 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模拟实验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2,10 ⑹ _4 .[6] 王重鸣,郭维维,Michael Frese等. 创业者差错取向的绩效作用及其跨文化比较 [J]. 心理学报,2008,40 ⑾ _9 . DOI:.[7]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感知风险分析——展望理论在创业融资决策领域的应用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 ⒅ _3 .[8] 王重鸣,唐宁玉. 虚拟团队研究:回顾、分析和展望 [J]. 科学学研究,2006,24 ⑴ _8 .[9] 蒋勤峰,田晓明,王重鸣等. 企业动态能力测量之实证研究——以270家孵化器入孵企业为例 [J]. 科学学研究,2008,26 ⑶ _8 .[10] 刘帮成,唐宁玉,朱晓妹等. 基于社会文化差异的在华外资企业组织学习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 ⑺ _5 .[11] 田晓明,蒋勤峰,王重鸣等. 企业动态能力与企业创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270家孵化企业为例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8,26 ⑷ _8 .[12] 张炜,王重鸣. 高技术企业创业智力资本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⑹ _5 .[13] 朱晓妹,王重鸣. 员工心理契约及其组织效果研究 [J]. 管理工程学报,2006,20 ⑶ _3 .[14] 颜士梅,王重鸣. 战略联盟与并购:两种企业组织方式的比较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2,20 ⑶ _4 .[15] 王重鸣,邓靖松. 团队中信任形成的映象决策机制 [J]. 心理学报,2007,39 ⑵ _7 .[16] 刘帮成,王重鸣. 影响跨国知识转移效能的因素研究:以在华进行跨国创业企业为例 [J]. 科研管理,2007,28 ⑹ _11 .[17] 吴冰,王重鸣. 小型创业企业生存分析 [J]. 科研管理,2007,28 ⑸ _5 .[18] 刘帮成,王重鸣. 技术能力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组织动态能力观点 [J].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 ⑴ _5 .[19] 张炜,王重鸣. 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⑷ _6 .[20] 刘帮成,王重鸣. 国际创业模式与组织绩效关系:一个基于知识的概念模型 [J]. 科研管理,2005,26 ⑷ _8 .[21] 颜士梅,王重鸣. 并购式内创业维度及其特征的实证分析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⑶ _8 .[22] 任旭林,王重鸣. 基于认知观的创业机会评价研究 [J]. 科研管理,2007,28 ⑵ _4 .[23] 王重鸣,田茂利. 技术创业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J]. 科研管理,2006,27 ⑹ _5 .[24] 林士渊,王重鸣. 国际创业高管团队结构因素及其有效组合研究 [J]. 技术经济,2007,26 ⑾ _7 .[25] 吴冰,王重鸣,唐宁玉等. 软件企业创业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J]. 科学学研究,2007,25 (z2) _5 .[26] 金杨华,王重鸣,杨正宇等. 虚拟团队共享心理模型与团队效能的关系 [J]. 心理学报,2006,38 ⑵ _9 .[27] 苗青,王重鸣.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⑶ _4 .[28] 马可一,王重鸣. HR捆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 [J]. 科研管理,2004,25 ⑴ _5 .[29] 王重鸣,田茂利. 战略性人力资源计分卡构建和实施框架研究 [J]. 科研管理,2006,27 ⑷ _8 .[30] 何志聪,王重鸣. 企业成长与公司创业精神的培育 [J]. 科研管理,2005,26 ⑶ _4 .[1]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商业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31 ⑺ _8 .[2] 金杨华,陈卫旗,王重鸣等. 管理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⑹ _3 .[3] 韦雪艳,王重鸣. 民营企业家创业压力源的结构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J]. 软科学,2009,23 ⑶ _3 .[4] 韦雪艳,王重鸣,段锦云等. 变革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创业压力源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J]. 软科学,2009,23 ⑾ _6 .[5] 唐宁玉,王重鸣. 虚拟团队学习效能研究: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J]. 心理科学,2007,30 ⑴ _6 .[6] 吴冰,王重鸣,唐宁玉等. 高科技产业创业网络、绩效与环境研究:国家级软件园的分析 [J]. 南开管理评论,2009,12 ⑶ _10 .[7] 韦雪艳,王重鸣,段锦云等. 民营企业二元社会网络模式及演化特征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⑵ .[8]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伦理型领导研究前沿探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 ⑵ _6 .[9] 曾照英,王重鸣. 关于中国创业者创业动机的调查分析 [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 ⑼ _3 .[10] 唐宁玉,王重鸣. 虚拟团队学习和团队效能及组织效能问关系的实证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 (z1) _6 .[11] 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等. 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29 ⑽ _8 .[12] 颜士梅,王重鸣. 创业的机会观点:存在、结构和构造思路 [J]. 软科学,2008,22 ⑵ _4 .[13] 胡剑影,蒋勤峰,王重鸣等. 女性企业家领导力模式实证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 ⑹ _6 .[14] 徐建平,王重鸣. 创业精神的区域文化特征: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 ⑿ _5 .[15] 王重鸣,刘帮成. 技术能力与创业绩效:基于战略导向的解释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⑹ _7 .[16] 袁登华,王重鸣. 目标激励对创业行动效能影响的情景模拟实验 [J]. 心理学报,2005,37 ⑹ _7 .[17] 张炜,王重鸣. 企业孵化器创业机制的理论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 ⑾ _3 .[18] 段锦云,王重鸣. 框架效应发生机制的辨优启发加工 [J]. 心理学探新,2011,31 ⑴ _6 .[19] 王重鸣,邓靖松. 不同任务情境中虚拟团队绩效过程模式 [J]. 心理学报,2005,37 ⑸ _6 .[20] 倪宁,王重鸣. 创业学习研究领域的反思 [J]. 科研管理,2005,26 ⑹ _6 .[21] 孟晓斌,王重鸣. 创业精神模型的构思与测量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8,31 ⑴ _4 .[22] 倪宁,王重鸣. 从资源配置到知识创造 [J]. 科学学研究,2005,23 ⑸ _6 .[23] 马可一,王重鸣. 组织压力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3,26 ⑸ _3 .[24] 杨建锋,孟晓斌,王重鸣等. 家族企业特征对其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探讨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 ⑷ _8 .[25] 邓今朝,王重鸣. 团队多样性对知识共享的反向作用机制研究 [J]. 科学管理研究,2008,26 ⑹ _4 .[26] 颜士梅,王重鸣. 知识型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一个基于SHRM观的分析 [J]. 科研管理,2002,23 ⑹ _6 .[27] 陈卫旗,王重鸣. 人-职务匹配、人-组织匹配对员工工作态度的效应机制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⑷ _3 .[28] 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等. 企业组织变革中的动态能力多层适应性探析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 ⑵ _9 .[29] 杨建锋,王重鸣. 类内相关系数的原理及其应用 [J]. 心理科学,2008,31 ⑵ _4 .[30] 刘帮成,王重鸣. 跨国知识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实践作用机制研究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 ⑸ _8 .[1] 杨建锋,王重鸣. 薪酬策略与公司竞争战略的匹配机制研究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⑸ _5 .[2] 杨建锋,王重鸣. 效度概化的理论研究述评 [J]. 心理学探新,2008,28 ⑷ _5 .[3] 庞涛,王重鸣.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研究进展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 ⑶ _4 .[4] 肖永松,王重鸣. 人力资源系统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测量误差: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⑶ _5 .[5] 赵晓东,王重鸣. 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构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 ⑵ _8 . DOI:.[6] 严进,王重鸣. 两难对策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 [J]. 心理学报,2000,32 ⑶ _5 .[7] 陶祁,王重鸣. 管理培训背景下适应性绩效的结构分析 [J]. 心理科学,2006,29 ⑶ _5 .[8] 段锦云,王重鸣,钟建安等. 大五和组织公平感对进谏行为的影响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⑴ _4 .[9] 梁建,王重鸣. 中国背景下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J]. 心理学动态,2001,9 ⑵ _6 .[10] 王重鸣,邓靖松. 虚拟团队中的信任机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2 .[11] 严进,王重鸣. 群体任务中合作行为的跨阶段演变 [J]. 心理学报,2003,35 ⑷ _5 .[12] 蒋勤峰,王重鸣,唐宁玉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策略之探索性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⑸ _4 .[13] 沈超红,王重鸣. 创业绩效结构探索与合约解释 [J]. 南京社会科学,2011,⑴ .[14] 周劲波,王重鸣. 论管理学在当代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和意义 [J]. 科学学研究,2004,22 ⑶ _4 .[15] 倪宁,王重鸣. 组织创业学习的焦点问题——以万向公司的创业历史为例 [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 ⑴ _8 .[16] 龚志周,王重鸣. 虚拟团队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J]. 心理科学,2004,27 ⑵ _3 .[17] 赵晓东,王重鸣. 产业集群背景下创业者社会网络结构演变实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⑶ _4 .[18] 王重鸣,徐小军. 中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结构的实证研究 [J]. 心理科学,2007,30 ⑵ _5 .[19] 刘帮成,王重鸣. 跨国创业导向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基于知识的视角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⑴ _7 .[20] 颜士梅,王重鸣. 并购式内创业中的人力资源整合水平和模式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 ⑴ _12 .[21] 严进,王重鸣. 两难情景下任务结构与价值取向的效用特征转换 [J]. 心理学报,2002,34 ⑸ _5 .[22] 范巍,王重鸣.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4 .[23] 韦雪艳,王重鸣. 虚拟团队类型及其对领导效能的影响机制 [J]. 软科学,2007,21 ⑴ _4 .[24] 刘小平,王重鸣. 不同文化下企业员工组织承诺概念的调查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 ⑶ _4 .[25] 张炜,王重鸣. 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者组合模式与胜任特征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 ⑶ _5 .[26] 颜士梅,王重鸣. 内创业的内涵及研究进展 [J]. 软科学,2006,20 ⑴ _5 .[27] 王重鸣,阳浙江. 创业型领导理论研究及发展趋势 [J]. 心理科学,2006,29 ⑷ _4 .[28] 陈林芬,王重鸣. 网络消费者行为与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关系 [J]. 消费经济,2005,21 ⑶ _5 .[29] 陈学军,王重鸣. 绩效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1,24 ⑹ _2 .[30] 李国军,王重鸣. 组织创新的研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6,29 ⑸ _3 .[1] 姜红玲,王重鸣,倪宁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创业特质探索研究 [J]. 心理科学,2006,29 ⑷ _3 .[2] 陈松林,王重鸣. 基于知觉论和特质论的信用研究 [J]. 心理科学,2006,29 ⑶ _2 .[3] 符健春,黄逸群,潘陆山等. 履历资料测评技术回顾与展望 [J]. 人类工效学,2009,15 ⑶ _5 .[4] 王重鸣,邓靖松. 虚拟团队沟通模式对信任和绩效的作用 [J]. 心理科学,2005,28 ⑸ _4 .[5] 段锦云,王重鸣. 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究 [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08 ⑵ .[6] 张中杰,王重鸣. 认知决策中锚定效应的量子模型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10,16 ⑴ .[7] 莫申江,王重鸣. 国外跨组织领导研究前沿探析 [J]. 管理学报,2011,08 ⑵ .[8]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者的认知意焦点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J]. 现代管理科学,2009,⑻ _3 .[9] 周劲波,王重鸣. 基于价值特征的决策模型研究 [J]. 心理科学,2005,28 ⑹ _6 .[10] 李效云,王重鸣. 中小企业领导愿景的结构和内容 [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 ⑵ _4 .[11] 马可一,王重鸣. 中国创业背景中的信任 [J]. 南开管理评论,2004,7 ⑶ _6 .[12] 苗青,王重鸣. 企业家能力:理论、结构与实践 [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⑴ _3 .[13] 刘帮成,王重鸣. 影响FDI在中国的模式因素分析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⑴ _7 .[14] 李效云,王重鸣. 企业领导愿景的内容和结构研究 [J]. 软科学,2005,19 ⑶ _3 .[15] 马可一,王重鸣. 创业合作中的信任-承诺-风险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⑷ _5 .[16] 李效云,王重鸣. 领导愿景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⑵ _4 .[17] 李德忠,王重鸣. 管理评价判断模型与策略获取 [J]. 心理科学,2005,28 ⑴ _2 .[18] 李效云,王重鸣. 愿景式领导的关键特征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⑶ _4 .[19] 曾照英,王重鸣. 创业融资决策领域与消费行为领域的感知风险对比分析 [J]. 上海管理科学,2008,30 ⑷ _4 .[20] 苗青,王重鸣. 组织创新前沿: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 ⑵ _4 .[21] 符健春,王重鸣,孟晓斌等. 创业者领导行为与企业绩效:创业企业发展阶段的调节效应 [J]. 应用心理学,2008,14 ⑵ _12 .[22] 唐琳琳,王重鸣,孟晓斌等. 多层次承诺影响技术员工离职意向的比较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8,14 ⑴ _5 .[23] 杜红,王重鸣.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展望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2 ⑹ _7 .[24] 柯年满,王重鸣. 现实工作预览研究综述 [J]. 心理科学,2004,27 ⑸ _3 .[25] 邓靖松,王重鸣. 虚拟团队的两种新型薪酬方案 [J]. 商业研究,2003,⑷ _3 .[26] 苗青,王重鸣. 内隐知识:战略决策的一个视角 [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 ⑹ _5 .[27] 陈学军,王重鸣. 内隐绩效模型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作用研究 [J]. 心理科学,2004,27 ⑵ _2 .[28] 谢小云,王重鸣,忻柳春等. 共享心理模型的前因变量研究:群体合成特征的视角 [J]. 应用心理学,2007,13 ⑵ _8 .[29] 严进,王重鸣. 群体讨论过程中信息策略的变化 [J]. 心理科学,2004,27 ⑴ _4 .[30] 王重鸣,严进. 团队问题解决的知识结构转换研究 [J]. 心理科学,2001,24 ⑴ _4 .[1] 金杨华,王重鸣. 人与组织匹配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J]. 人类工效学,2001,7 ⑵ _4 .[2] 韦雪艳,段锦云,王重鸣等. 基于交互作用理论的民营企业家压力应对机制 [J]. 上海管理科学,2010,32 ⑶ .[3] 陈学军,王重鸣. 内隐绩效模型对绩效评估一致性的效应分析 [J]. 心理科学,2003,26 ⑵ _3 .[4] 范巍,王重鸣. 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5] 刘燕,王重鸣. 知识型员工主动离职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6] 刘燕,王重鸣. 内隐领导理论:影响因素、结构及其研究效度 [J]. 人类工效学,2007,13 ⑴ _3 .[7] 柯年满,王重鸣. 多层次团队决策理论及其进展 [J]. 心理科学,2003,26 ⑶ _2 .[8] 王重鸣,徐小军. 中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07,13 ⑵ _5 .[9] 袁登华,王重鸣. 心理实验设计的程序化思路 [J]. 心理科学,2002,25 ⑶ _3 .[10] 邓靖松,王重鸣. 经济全球化时代员工适应力的开发 [J]. 商业研究,2003,⑽ _2 .[11] 王重鸣,洪自强. 差错管理气氛和组织效能关系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 ⑸ _1 .[12] 杜红,王重鸣. 经理人员成就动机与不确定性任务决策的实验研究 [J]. 心理科学,2003,26 ⑴ _2 .[13] 杜红,王重鸣. 外资企业跨文化适应模式分析:结构方程建模 [J]. 心理科学,2001,24 ⑷ _3 .[14] 袁登华,王重鸣. 品牌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障碍与出路 [J]. 商业研究,2002,⒀ _2 .[15] 范巍,王重鸣. 个体创业倾向与个性特征及背景因素的关系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5,11 ⑴ _3 .[16] 王重鸣,陈学军. 投资决策风险的周边组织因素和多阶段评估 [J]. 心理科学,2002,25 ⑴ _3 .[17] 任旭林,王重鸣. 基于创业的承诺升级研究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⑵ _3 .[18] 莫申江,王重鸣. 转型时期民营企业组织伦理构思的案例研究 [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2 ⑹ _14 .[19] 李国军,王重鸣. 评价中心结构效度研究的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⑶ _3 .[20] 林士渊,王重鸣. 跨文化领导模式在跨国创业不同阶段的效能转化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06,12 ⑶ _7 .[21] 谢小云,王重鸣. 评价中心测验构思效度研究进展 [J]. 人类工效学,2006,12 ⑴ _3 .[22] 苗青,王重鸣. 20世纪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理论综述 [J]. 人类工效学,2003,9 ⑴ _5 .[23] 王重鸣,邓靖松. 信任形成过程的映像理论观点 [J]. 应用心理学,2005,11 ⑴ _6 .[24] 梁立,王重鸣. 启发式在警觉任务中的交叉复合作用 [J]. 心理科学,2000,23 ⑴ _5 .[25] 陈松林,王重鸣. 薪酬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 [J]. 人类工效学,2005,11 ⑷ _3 .[26] 王重鸣,成龙,张玮等. 囚徒困境决策中分离效应验证性与机制研究 [J]. 应用心理学,2010,16 ⑵ .[27] 沈超红,王重鸣. 敏捷性与创业绩效关系的边界条件研究 [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 ⑹ _9 .[28] 李德忠,王重鸣. 核心员工激励:战略性薪酬思路 [J]. 人类工效学,2004,10 ⑵ _3 .[29] 王重鸣,姜金栋. 外派人员与组织的期望匹配模式对绩效的影响 [J]. 应用心理学,2005,11 ⑷ _6 .[30] 洪自强,王重鸣. 工作情景中差错概念与差错取向因素分析 [J]. 心理学报,2000,23 ⑸ _5(万方数据库搜索,先提供150篇,未完待续……)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设有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该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求真、务实、创新、服务为办刊宗旨;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根本办刊方针,以“广纳百川、兼容并蓄”为根本办刊理念,实施品牌战略;坚持匿名送审制度、坚持双审通过录用制度、坚持专家审读制度;目标是努力办成有鲜明特色、有理论水平、有借鉴意义、有可读价值的学术刊物。历史:公元2000年创刊定位:多学科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广受学界尊敬的新锐文科学报使命:推动资源环境研究,打造绿色品牌学报方针:开放办刊,匿名双审排名: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第7位荣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承诺:公平选稿,提供一流学术服务栏目:四大常设栏目——资源环境(下设“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资源法”子栏目)、管理与经济、新闻与传播、高等教育;不定期推出的重点栏目——生态美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政治学、玉文化、环境史等;团队:刘传红(主编)、冯伟莉、朱蓓、周振新、燕祥(按姓氏笔画为序)地址:430074中国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