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羌族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17:31:33

羌族论文文献

羌族概况 羌族,现有人口万人。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少数人与汉、藏、回等民族人杂居。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分5种土语。大多数羌族人通汉语。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过去羌族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 羌族历史: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羌族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一部分羌族人信仰藏传佛教。 羌族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为主。羌族人生活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主要产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洗礼,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羌族人民的农业生产和其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水利水电的发展最为突出,他们生活的山区小型水电站可说是星罗棋布。 有关羌族的网站:

论文格式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规范材料目录1.文献综述2.提纲3.中文摘要、关键词4.英文摘要、关键词5.正文6.参考文献7.总结与体会8.谢辞9.附录(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论文主标题文献综述大理学院文学院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 学号:×××指导教师:××× (职称)前言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一、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二、说明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三、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四、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说明争论焦点的焦点所在。五、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主题主要综述材料来源,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比较、评述各种观点的异同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主题部分的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在逻辑上要合理。行文结构上,可以进行纵向综述,如按年代顺序对某一专题的历史发展进行综述;也可进行横向综述,如按文献与论文主题的关系由主而次进行综述,或将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类综述,或将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还可进行纵横比较综述。总之,综述的目的在于了解某一专题的研究历史,分析当前研究现状,提出展望性意见。总结对全文主题进行概括,重点评议,提出结论,得出自己的见解。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衬托出做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参考文献[1](句段涉及论题)梁启超著.国之美及其历史[M].方出版社,1963年版,第131页.[2] (专著涉及论题)隋树森.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5年3月第1版.[3] (章节涉及论题)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第212-213页.[4] (论文涉及论题)张如倩、张启成.古诗十九首创作时代新探[J].徐州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第35-38页.年××月××日(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主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一般不宜超过30个汉字字符。)提纲(小二号,楷体,加粗,居中)前言(四号,黑体,居中)正文(四号,黑体,居中)分标题一 四号,黑体 小四,宋体 小四,宋体 小四,宋体……分标题二 四号,黑体 小四,宋体 小四,宋体 小四,宋体……分标题三 四号,黑体 小四,宋体 小四,宋体 小四,宋体……结论(四号,黑体,居中)(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主标题大理学院文学院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 学号:【摘要】(中文)概括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300字以内为宜。内容摘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关键词】(中文)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5个词汇作为关键词。(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主标题(英文:小二,Times New Roman,居中)Sun Lichun, Student No. 2004107074,Specialt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2,Grade:2004,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ali University(说明:以上为小四,Times New Roman,居中)【Abstract】(英文)以250个实词为宜。【Key words】(英文)(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主标题大理学院文学院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 学号:前言说明选题的缘由,国内外对本课题已有的研究情况的评述,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及方法,成果和意义的概述。正文课题的提出,理论论证,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结论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参考文献反映毕业论文(设计)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向读者提供的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学生查阅的文献原则上不少于15篇。行文中在引用的地方标号(一般以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编号以方括号括起,放在右上角,如[1]),然后在全文末单设“参考文献”一节,按标号顺序顶格一一说明文献出处。(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总结与体会学生要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新知识的学习、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所受到的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感受。对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说明:“总结与体会”不少于1500字。(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谢辞以简短的文字对课题与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如指导教师、答辩及评阅教师、提供资料的单位及个人、同学等)表示自己的谢意。(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附录1、文献综述: 份2、手写提纲: 份3、历次修改稿: 份4、调查资料: 份5、一些有参考价值、但不宜放在正文中的内容: 份(注意:该内容单独成页)范文自然崇拜:人与自然对话的语境张强【专题名称】宗教【专 题 号】B9【复印期号】2003年04期【原文出处】《江海学刊》(南京)2003年03期第50~56页【作者简介】张强,1956年生,文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内容提要】 在人与自然对话的语境中,拜物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因子。在万物有灵向自然崇拜过渡的叙事话语中,其叙述语言一方面接近了自然崇拜的所指和能指,另一方面又通过神话语言把追究自然的话语蕴含在初民的价值观中。神化自然和将自然人格化为崇拜自然提供了先决条件。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的前提,万物有灵是从图腾崇拜到自然崇拜的中介语言。自然崇拜对图腾崇拜中心话语的取消主要表现在张扬万物有灵的“元语言”方面,其“元语言”由深层浮向表层,使以图腾崇拜为标志的中心话语在接近自然崇拜——权力话语时成为可能。【关 键 词】自然崇拜/人与自然/对话/语境一在人与自然对话的语境中,神话具有特殊的意义。黑格尔认为:“从客体或对象方面来看,艺术的起源与宗教的联系最密切。最早的艺术作品都属于神话一类。在宗教里呈现于人类意识的是绝对,尽管这绝对是按照它的最抽象最贫乏的意义来了解的。这种绝对最初展现为自然现象。从自然现象中人隐约窥见绝对,于是就用自然事物的形式来把绝对变成可以观照的。这种企图就是最早的艺术起源。”(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页。)茅盾在给神话下定义时说:“所谓‘神话’者,原来是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等等。”(注: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茅盾评论文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42页。)宗教与神话的不可分割性使神话成为了人与自然进行对话时的最有意义的话语。关注神话,将神话与宗教拧结在一起几乎成了研究者们的共识,恩格斯在他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曾将神话包容在宗教观念之中,针对印第安人的宗教观念(神话)和崇拜仪式,恩格斯指出:“他们已经给自己的宗教观念——各种精灵——赋予人的形象,但是他们还处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所以还不知道具体的造像,即所谓偶像。这是一种正向多神教发展的对大自然与自然力的崇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8页。)神话在起源上与宗教的同步性,有时使人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这种情况的存在恰好说明了神话语言的深层闪烁着自然崇拜的文化因子,它对宗教信仰之语义的启迪则规范着人与自然对话时的语境。这一语境的出现是历史的因然,当它把人与自然的对话锁定在关注自然的方向时,这时它又以信仰的形式培养着人的宗教情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但是除自然力量外,不久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这种力量和自然力量本身一样,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释的,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着人。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在更进一步的发展阶段上,许多神的全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355页。)黑格尔也指出:“只有艺术(指神话)才是最早的对宗教观念的形象翻译。”(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页。)也就是说,神话的自然本色是以自然崇拜为内在的语言结构,这种语言结构经过显现,则成为了初民们与自然进行对话时的最有意义的话语。当自然崇拜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宗教与神话的互渗不但使它们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它把人置于自然力(异己的力量)支配之下。这虽然是神话无可奈何的选择,但神话对宗教的依存却壮大了自己。从万物有灵到萌生自然神的观念,从关注自然神(敷衍自然神的故事)到确认支配神,从确认支配神到确证一元至上神,从确证一元至上神再到人神合一,创造出英雄神的神话,神话语言的发展与壮大是与原始宗教息息相关的。进而言之,这是一个多语的时代,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年代,想象和幻想的空间不但为人提供着丰富的语言词汇,传达着想说的意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力的加强也在不断地提高着人类认知自然的质量。在人与自然对话的语境中,拜物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因子。当人类刚刚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的时候,主体意识的难以确证往往使他们把自己视为自然的附属物。然而,正因为人有了拜物的意念,神话才有了酝酿和发生的语言土壤。迷信神灵的突出表现是关心自然超过对自身的关心,由此而萌生的宗教情感则使人在自然面前表现出诚惶诚恐的情状。在宗教情感的作用下,人在宇宙万物面前的无知虽然使他们难以自信并丧失自我,然而透过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话语,却又可以看到人驾驭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要求。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一追求虽说是不自觉的,但它却表达了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企图。拜物培养了人的宗教情感和中心话语,其话语对自然的神灵化大体上有两个指向,一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神话语言,以神话追究自然,与自然进行着富有成效的对话;一是以神灵信仰为原点,在阐释自然的过程中留下自然的烙印。在这中间,由拜物培养起来的宗教情感则起到提示和规范对话语境的作用。随着这种话语形式的加深,人与自然的对话也就不再停留在同一语言层面和水平上了。特别是人对自然因果关系的发现,则使人产生了整合和梳理神话语言的历史要求。自然崇拜的核心是拜物,拜物作为人类的第一个情结(complex),当它以敬畏的方式打量和揣测自然时,遂产生了想说的意念,随着这种心理机制由深层转移到表层,人对自然的读解则以话语的形式表现出来。细绎其话语发生的语境,我以为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第一个语境是以万物有灵的“元语言”(metalanguage)追究自然(注:所谓元语言(metalanguage),按照语言学家的阐释,是指“用来分析和描写另一种语言(被观察的语言或目的语[Object language])的语言或一套符号,如用来解释另一个词或外语教学中的本族语”。参见哈特曼、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黄长著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页)。这里借用“元语言”一词来谈论万物有灵的意义,是指它在神话的话语系统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即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发现自然崇拜中的原型,进而以此来考察自然神在自然崇拜的话语系统中的意义。)。万物有灵以想象和幻想的方式神化了自然或自然力,作为原始思维的成果,它不但是人类神秘自然的起点,同时也是启迪神话——普遍语言的重要语境;第二个语境是自然神的观念,在稳定神灵信仰的前提下,自然神的观念不但描绘着神化的自然或自然力,而且以特定的话语梳理着自然神的故事,随着自然神故事的不断发现和拓展,这一语境也就变得丰富起来了;第三个语境是祭神理念的形成,通过祭祀、举行祭祀仪式和选择祭祀的场所,祭祀不但培养着人的宗教情感,而且还将人崇拜自然的语言行为加以规范化,并把人神(本质是自然)沟通的途径以程式化的语言固定下来。这三个语境的拧结便极大地丰富了人与自然对话时的语言,而这种语境的丰富便生成了以自然崇拜为特质的权力话语系统。在这一权力话语的系统中,自然神观念的出现是其关键。何星亮指出:“自然神观念是自然崇拜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元素,其他文化元素都是在自然神观念的基础上衍生的。任何一种自然崇拜,都是先有神的观念,然后才会产生祭祀仪式、祭祀场所、偶像、禁忌等。”(注: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0页。)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语境,才创造出人与自然进行对话时的特殊氛围,才使人在自然的状态中展示追究自然的才能和见识。二自然崇拜昭示着人对自然及生命的无限遐思,在万物有灵向自然崇拜过渡的叙事话语中,叙述语言对自然崇拜的接近,一方面触摸到自然崇拜的所指和能指,另一方面又通过神话语言把追究自然的话语蕴含在初民的价值观念中。如果要追溯这一话语的源头的话,则应该说是万物有灵的“元语言”在起根本性的作用。“元语言”是培养自然崇拜权力话语的基本语境,当“元语言”承担起人的“多语”要求时,其叙述对自然崇拜这一权力话语的接近,一方面造就了自然故事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则使人与自然的对话走向了单一。因为图腾崇拜对自然神的超越,是把某一自然物或自然力的崇拜转换为与自然对话时的中心话语。而对中心话语的寻找,则使人表现出“失语”的特征。也就是说,受认知能力和阐释能力的限制,初民们对自然的追究不再以泛灵为集体表象,而是叙述为对某一类自然物或自然力特别依赖的情感话语。这一情感语言反映到人与自然对话的方面,则是建立起图腾崇拜的中心话语机制。美国民俗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在鄂吉布瓦方言中,有‘图腾’一词——实际上往往读作‘多丹’——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例如,狼的图形便是狼氏族的图腾。”(注:〔美〕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纯等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62页。)泰勒亦认为,灵魂不但可以“继续存在和生活在死后的人的肉体上”,而且还能够“进入另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够进入动物体内甚至物体内,支配它们,影响它们”(注:〔英〕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16页。)。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原始人那里便产生了体外寄魂的思想行为。今天所能见到的体外寄魂主要有三种形式,即人的灵魂可以分别寄居于动植物、自然物(如日月星辰)以及人造物(如刀斧、房舍)之中。这一提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乃至马昌仪指出:“灵魂寄存于体外,可说是无处不在。大至日月山川、猛兽凶禽,小至蛇虫鼠蚁、针头线脑,处处都是灵魂寄居之所在。大致说来,不外乎动植物、自然物、人造物几种。”(注: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186页。)万物有灵是培养体外寄魂语汇的温床,经过生成转换,初民们在寄魂物体的基础上便产生图腾崇拜的要求。图腾崇拜对万物有灵的阐释是特别地关注某一自然物,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使万物有灵的“元语言”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叙述原则,另一方面图腾崇拜的中心话语又把一般的叙述还原到个别。从表现上看,图腾崇拜只是对万物有灵的回复,但它所显示出来的轨迹恰好说明了图腾崇拜的中心话语来源于万物有灵的“元语言”,即它所表达的语言和追究的语义依旧集中在人与自然对话的方面,也就是说,图腾崇拜的话语虽然依旧可以包容在万物有灵的“元语言”中,但其话语实现的途径却离不开体外寄魂这一基本语汇。原始思维是以集体表象为特征的,神化自然和将自然人格化为导向崇拜自然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图腾崇拜对自然崇拜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人类以联系的观点对待自然万物时,在神话语言中便出现了支配与被支配的语汇,大神从众神中的提升,一方面标志着人类对自然有了深入的理解语言,另一方面它也向人提出了建立有序的自然世界的语言要求。在这一基础上,与某一氏族成员发生密切联系的自然物或自然力便成了氏族格外关注的对象,乃至氏族成员认为这一自然物或自然力与氏族有着特别的关系。如在羌族中流传着这样的图腾神话:羌人被相邻的部落打败后,逃到了岷江的上游。在这里,他们碰上了身材奇伟的葛人,葛人纵目大嘴,齿若马鬃,拖有尾巴,他们一再地袭扰羌人,使羌人民不聊生。这时,羌人的首领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神灵告诉他说:用白石投击葛人,葛人就会死去。于是,羌人的男女老少一起去寻找白石,用白石攻击葛人,终于战胜了葛人。(注:马春文:《羌人的白石崇拜》,《民族文化》1985年第3期。)白石在紧要的关头保护了羌人,因此,羌人把它视为自己的保护神,进而确认它与氏族间存在着血缘关系。这种图腾神话的表达便成了人与自然进行对话时的新话语。图腾是氏族具有标志性的族徽(原始氏族的本质是家族),由于这样的缘故,氏族成员往往把它画在自己的居住地以及使用的器物上,或者是自己的服饰以及身体上,进而以虔诚的态度祈求它保佑自己及整个氏族的平安。作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图腾与氏族成员所发生的亲近关系,实际上也在勾勒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中心话语。与自然神观念相比,图腾的意义,是以更加肯定的口吻确定和培养氏族成员的宗教情感。就是说,图腾作为氏族成员的集体信仰,其鲜明的特征是,图腾在氏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但左右着氏族的命运,而且还起着保护氏族全体成员的作用。

第一部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第二部分写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写成果

北川羌民崇拜神灵。所信仰的神共有30余种,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界诸神,即太阳神、山神、、地神、火神、羊神和其他牲畜神等;二是家神,即角角神(历代祖先),有的地方还有媳妇神(主持家务劳动、照料父母有功者);三是劳动工艺神,如柱柱神(房屋建筑神)、石匠神、石匠妻子神(辅助石匠砌屋有功)、铁匠神、木匠神等;四是地方神(社神),在一些村寨有自己的寨神,有的是狗,有的是羊。诸神中天神和太阳神最崇高,是主宰万物、保护人畜、给人类以光明和温暖的神,旧时早晨和临近黄昏时,羌民都要烧香和烧柏枝祭祀。山神、树神、羊神亦备受崇拜。山神保平安,每年必须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树神(又称生命神)能遮盖神体,保护人入森林的安全,羌民对神林、神树严加保护,且要按期祭祀。我县青片乡上五村的神林,太洪、白坭、都坝、贯岭等乡境内的神树,至今挺拔郁茂,受到羌民的敬仰。羌族尚白,"以白为善",崇拜白石(乳白色的、羌语称"阿渥尔")。因而,所信仰的诸神,除火神以锅庄()为标志,树神以神林、神树为代表,羊神以两羊角为象征外,其余均以白石为象征。白石所代表的神灵以供奉的地点相区别,如供在小塔和房顶上的白石为天神、太阳神,供在山上的白石为山神,供在正房屋角的白石为家神等。旧时走亲访友时,常将白石作为最珍贵的礼物相赠。羌族执行人神交往的是,羌语称为"许"、"",或尊称为"阿巴许",都坝河流域的羌人又称其为"着"。只限男性充任,不脱离农业生产。分为上坛、中坛和下坛。上坛与神打交道(神事),不杀牲,主持祭神仪式;中坛与人打交道(人事);下坛与鬼怪精灵打交道(鬼事),除害、招魂、送鬼,自己动手杀牲。使用的法器有猴皮帽、猴头、羊皮鼓、神棍、师刀、令牌、铜锣、铜镜、铜印、羊角卦、兽齿卦等,均被视为极神圣的物品,尤以猴皮帽、猴头最为贵重,不许人乱摸乱动。羌族端公的巫术,除经、咒外,还有预卜(羊髀卜、白狗卜、鸡蛋卜)、送鬼(送茅人)、踩红锅(踩烧红的铁锅)、舔铧头(舔烧红的铁铧)、吐油火(喝烧烫的菜油吐火)、炭火洗脸等。羌族端公大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是羌族文化的传承人,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大凡祭山还愿、招魂、治病、卜葬送亲均由其操作。羌族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代,北川境内的羌族人戈基人,与从西北大草原南迁来的党项羌人,实现了大融合,成为今日羌族之先民,古羌人勤劳智慧、骁勇善战、能歌善舞,成为了羌族在人类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北川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片石青石板砌成,谓之"",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近、现代,渐改为木质结构为主,其中最富有特色。羌民族的基本色调以蔚蓝色、青色和白色为主,男女均着过膝盖长衫、腰带、衣领、衣袖、裤脚边都有挑花刺绣图案。其饮食以本地所产玉米、荞麦、青稞、小麦、洋芋等杂粮为食,喜饮,民间膳食和风味小吃,堪称一绝。羌人能歌善舞,演唱的民歌有情歌、苦歌、喜庆歌、、酒歌和山歌等,羌族舞蹈以"沙朗"最为流行,羌人以农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即,是羌族最隆重的节日,多在丰收时节举行祭山会,以宰羊祭山,祈求佑护。羌笛、、、羊皮鼓、唢呐等是羌族喜庆时常用的乐器。羌民最信奉的神灵有30余种,诸多神灵皆以白石为象征,同时对大禹敬若神明。这是素材,你可以更改一部分之后写一篇议论文。

羌族舞蹈的论文题目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下面是学术堂最新整理的关于舞蹈的论文题目:1. “不动行不成,形成仍在动”——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动感与艺术形象2. 朝鲜族舞蹈和韩国舞蹈风格比较浅析3. 川剧艺术中舞蹈语态的挖掘与继承4. 从生活到舞蹈创作——谈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5. 傣族舞蹈文化浅析6. 当代巴渝地区舞蹈创作中的巴渝舞文化意蕴7. 对非物质文化铜梁龙的体验式学习8. 汉代舞蹈风格研究9. 汉代袖舞的整理与研究10. 汉族秧歌队现代审美意识11. 龙舞艺术所表达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意识12. 论群众舞蹈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3. 论文化修养和传统精神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渗透14. 论舞蹈教育中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作用15. 蒙古族舞蹈文化浅析16. 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要素研究17. 试论民族舞蹈创作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8. 试论赏识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19. 试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艺术审美20. 铜梁龙舞的舞蹈语态与审美风格

北川羌民崇拜神灵。所信仰的神共有30余种,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界诸神,即太阳神、山神、、地神、火神、羊神和其他牲畜神等;二是家神,即角角神(历代祖先),有的地方还有媳妇神(主持家务劳动、照料父母有功者);三是劳动工艺神,如柱柱神(房屋建筑神)、石匠神、石匠妻子神(辅助石匠砌屋有功)、铁匠神、木匠神等;四是地方神(社神),在一些村寨有自己的寨神,有的是狗,有的是羊。诸神中天神和太阳神最崇高,是主宰万物、保护人畜、给人类以光明和温暖的神,旧时早晨和临近黄昏时,羌民都要烧香和烧柏枝祭祀。山神、树神、羊神亦备受崇拜。山神保平安,每年必须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树神(又称生命神)能遮盖神体,保护人入森林的安全,羌民对神林、神树严加保护,且要按期祭祀。我县青片乡上五村的神林,太洪、白坭、都坝、贯岭等乡境内的神树,至今挺拔郁茂,受到羌民的敬仰。羌族尚白,"以白为善",崇拜白石(乳白色的、羌语称"阿渥尔")。因而,所信仰的诸神,除火神以锅庄()为标志,树神以神林、神树为代表,羊神以两羊角为象征外,其余均以白石为象征。白石所代表的神灵以供奉的地点相区别,如供在小塔和房顶上的白石为天神、太阳神,供在山上的白石为山神,供在正房屋角的白石为家神等。旧时走亲访友时,常将白石作为最珍贵的礼物相赠。羌族执行人神交往的是,羌语称为"许"、"",或尊称为"阿巴许",都坝河流域的羌人又称其为"着"。只限男性充任,不脱离农业生产。分为上坛、中坛和下坛。上坛与神打交道(神事),不杀牲,主持祭神仪式;中坛与人打交道(人事);下坛与鬼怪精灵打交道(鬼事),除害、招魂、送鬼,自己动手杀牲。使用的法器有猴皮帽、猴头、羊皮鼓、神棍、师刀、令牌、铜锣、铜镜、铜印、羊角卦、兽齿卦等,均被视为极神圣的物品,尤以猴皮帽、猴头最为贵重,不许人乱摸乱动。羌族端公的巫术,除经、咒外,还有预卜(羊髀卜、白狗卜、鸡蛋卜)、送鬼(送茅人)、踩红锅(踩烧红的铁锅)、舔铧头(舔烧红的铁铧)、吐油火(喝烧烫的菜油吐火)、炭火洗脸等。羌族端公大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是羌族文化的传承人,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大凡祭山还愿、招魂、治病、卜葬送亲均由其操作。羌族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代,北川境内的羌族人戈基人,与从西北大草原南迁来的党项羌人,实现了大融合,成为今日羌族之先民,古羌人勤劳智慧、骁勇善战、能歌善舞,成为了羌族在人类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北川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片石青石板砌成,谓之"",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近、现代,渐改为木质结构为主,其中最富有特色。羌民族的基本色调以蔚蓝色、青色和白色为主,男女均着过膝盖长衫、腰带、衣领、衣袖、裤脚边都有挑花刺绣图案。其饮食以本地所产玉米、荞麦、青稞、小麦、洋芋等杂粮为食,喜饮,民间膳食和风味小吃,堪称一绝。羌人能歌善舞,演唱的民歌有情歌、苦歌、喜庆歌、、酒歌和山歌等,羌族舞蹈以"沙朗"最为流行,羌人以农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即,是羌族最隆重的节日,多在丰收时节举行祭山会,以宰羊祭山,祈求佑护。羌笛、、、羊皮鼓、唢呐等是羌族喜庆时常用的乐器。羌民最信奉的神灵有30余种,诸多神灵皆以白石为象征,同时对大禹敬若神明。这是素材,你可以更改一部分之后写一篇议论文。

舞蹈论文选题选择:

下面提供一些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云南音乐舞蹈图像视觉化的民族音乐形态和结构特征;

2、体育舞蹈审美教育功能探;

3、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以新世纪我国高校舞蹈创作为例;

4、试论呼吸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5、浅谈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

6、关于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7、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

8、中国唐代舞蹈的发展对当代中国舞蹈的影响;

9、普通高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

10、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11、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2、游旅景区土家族摆手舞蹈表演项目的开发与体验;

1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4、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形体舞蹈教学;

15、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路径初探;

16、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17、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

18、浅谈理工院校大学生舞蹈艺术团现状及发展对策;

19、谈谈民族舞蹈教学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

20、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与教学;

21、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2、中国舞蹈考级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23、论本土舞蹈的文化特征与传承发展;

24、浅析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5、回族舞蹈动态如何融入数字媒体艺术。

关于羌族文化的主题项目论文

羌族酒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古羌文化中包含着酒的醇香。从古到今,羌族历来就有自身独特的酒文化风格,并对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给华夏儿女的生活增添了五彩缤纷。

羌族人喜欢饮酒,也善于饮酒,饮酒是羌族人的一种民间风气,大到宗教祭祀、还愿、冠礼、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修房造屋,小至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劳动、招待贵宾、朋友聚会等都以酒来助兴。酒涉及到羌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发挥着它的独特魅力。

羌族人逢酒必歌,有酒必舞,歌声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咏意,羌人的萨郎舞就是酒、歌、舞的一种融合。歌咏情、舞展志、酒助兴,萨朗中充满了酒的奔放。酒、歌、舞再加上悠扬的羌笛声,构成了一幕幕即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生活情调的歌舞剧。从古至今,酒、歌、舞的一种融合。歌咏情、舞展志、酒助兴,萨郎中充满了酒的奔放。酒、歌、舞再加上悠扬的羌笛声,构成了一幕幕即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生活情调的歌舞剧。从古至今,酒、歌、舞几乎成为羌人生活的一种需求,或者说是一种存在的方式。歌词中包含着歌唱羌山大地、歌颂英雄人物、歌唱劳动、爱情等。歌声中渗透着欢乐自由,但总有一种让人挥之不尽的忧伤,使听者仿佛又听见悠扬的羌笛声夹杂着凄冽的寒风越过高山草地从遥远的地方飘来。

羌酒是砸酒、麦酒、蜂蜜酒和面蒸酒(醒槽)的统称。这四种酒中砸酒适用最广泛,不论什么场合都在使用,具有普遍性,羌民们几乎每家每户常年都备有,而其余三种酒不具有普遍性,只局限于某些特殊的礼仪式家庭才具有特殊性。

羌民族的酒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括酒的酿制(“酒道”)等,而且还包括“酒”,即饮酒歌舞、开坛词及与酒有关的民俗民风、祭祀、还愿、冠礼等人生礼仪和民俗礼仪活动。

北川羌民崇拜神灵。所信仰的神共有30余种,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界诸神,即太阳神、山神、、地神、火神、羊神和其他牲畜神等;二是家神,即角角神(历代祖先),有的地方还有媳妇神(主持家务劳动、照料父母有功者);三是劳动工艺神,如柱柱神(房屋建筑神)、石匠神、石匠妻子神(辅助石匠砌屋有功)、铁匠神、木匠神等;四是地方神(社神),在一些村寨有自己的寨神,有的是狗,有的是羊。诸神中天神和太阳神最崇高,是主宰万物、保护人畜、给人类以光明和温暖的神,旧时早晨和临近黄昏时,羌民都要烧香和烧柏枝祭祀。山神、树神、羊神亦备受崇拜。山神保平安,每年必须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树神(又称生命神)能遮盖神体,保护人入森林的安全,羌民对神林、神树严加保护,且要按期祭祀。我县青片乡上五村的神林,太洪、白坭、都坝、贯岭等乡境内的神树,至今挺拔郁茂,受到羌民的敬仰。羌族尚白,"以白为善",崇拜白石(乳白色的、羌语称"阿渥尔")。因而,所信仰的诸神,除火神以锅庄()为标志,树神以神林、神树为代表,羊神以两羊角为象征外,其余均以白石为象征。白石所代表的神灵以供奉的地点相区别,如供在小塔和房顶上的白石为天神、太阳神,供在山上的白石为山神,供在正房屋角的白石为家神等。旧时走亲访友时,常将白石作为最珍贵的礼物相赠。羌族执行人神交往的是,羌语称为"许"、"",或尊称为"阿巴许",都坝河流域的羌人又称其为"着"。只限男性充任,不脱离农业生产。分为上坛、中坛和下坛。上坛与神打交道(神事),不杀牲,主持祭神仪式;中坛与人打交道(人事);下坛与鬼怪精灵打交道(鬼事),除害、招魂、送鬼,自己动手杀牲。使用的法器有猴皮帽、猴头、羊皮鼓、神棍、师刀、令牌、铜锣、铜镜、铜印、羊角卦、兽齿卦等,均被视为极神圣的物品,尤以猴皮帽、猴头最为贵重,不许人乱摸乱动。羌族端公的巫术,除经、咒外,还有预卜(羊髀卜、白狗卜、鸡蛋卜)、送鬼(送茅人)、踩红锅(踩烧红的铁锅)、舔铧头(舔烧红的铁铧)、吐油火(喝烧烫的菜油吐火)、炭火洗脸等。羌族端公大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是羌族文化的传承人,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大凡祭山还愿、招魂、治病、卜葬送亲均由其操作。羌族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代,北川境内的羌族人戈基人,与从西北大草原南迁来的党项羌人,实现了大融合,成为今日羌族之先民,古羌人勤劳智慧、骁勇善战、能歌善舞,成为了羌族在人类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北川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片石青石板砌成,谓之"",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近、现代,渐改为木质结构为主,其中最富有特色。羌民族的基本色调以蔚蓝色、青色和白色为主,男女均着过膝盖长衫、腰带、衣领、衣袖、裤脚边都有挑花刺绣图案。其饮食以本地所产玉米、荞麦、青稞、小麦、洋芋等杂粮为食,喜饮,民间膳食和风味小吃,堪称一绝。羌人能歌善舞,演唱的民歌有情歌、苦歌、喜庆歌、、酒歌和山歌等,羌族舞蹈以"沙朗"最为流行,羌人以农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即,是羌族最隆重的节日,多在丰收时节举行祭山会,以宰羊祭山,祈求佑护。羌笛、、、羊皮鼓、唢呐等是羌族喜庆时常用的乐器。羌民最信奉的神灵有30余种,诸多神灵皆以白石为象征,同时对大禹敬若神明。这是素材,你可以更改一部分之后写一篇议论文。

羌族的“羌”字,在汉文献中解释为牧羊人,故字型从羊从人。羌人就是从事畜牧并以养羊为特色的民族,其文化也具有浓郁的牧羊民族特色。羌族过去的服饰,男子一般包青色和白色头帕,穿自织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蓝色长衫,外套车皮褂子,脚着草鞋。或有少数人穿布鞋或牛皮鞋,裹羊毛或麻织的绑腿,束腰带。妇女喜缠青色、白色头帕,或于头顶置瓦状的青布一叠,然后以两根发辫缠绕其上作髻,身穿拖至脚背的麻布或棉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裹绑腿,衣服袖口和襟边均绣有鲜艳美丽的花边,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的梅花形图案银饰,腰系绣花围裙和飘带,戴较人的耳环、项圈、簪子、银牌等饰物。绣花鞋有状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帮上绣有各色云彩图案,俗称“云云鞋”。

羌族的主食有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荞麦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豌豆、杂豆等,佐以圆根叶子和白菜泡制的酸菜。常烹制的食物有王米粥加蔬菜、烤玉米或麦麸馍馍、蒸玉米面、以玉米面为主拌合大米的“金裹银”和以大米为主拌合玉米面的“银裹金”。杀猪后,内脏为年节的菜肴,猪肉切割成小块,风干后成为“猪膘”,存放得越久就越珍贵。男女老少都喜欢饮用自酿的用青稞、大麦煮熟后发酵而成的咂酒。饮时启坛灌入开水,插亡细竹管,轮流吸饮,完后再添水入内,直至淡而无酒味为止。羌族食品中以玉米饺团、土豆糍粑、蕨菜、野菜、腊肉、咂洒最有特色。

羌族以其独特而精湛的建筑技艺著称于世,其中以碉楼、石砌房屋、索桥和栈道等最为有名。羌寨的建设既是其建筑技术的具体表现,又作为羌族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早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有记载,羌族先民“皆依山而居,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住房均就地取材,用石块、黄泥砌成,擅长砌石墙,住房多呈方形或长方形,二至三层,底为畜圈,中间住人,顶为晒场,以独木截成锯形楼梯上下。住房中心为“锅庄”,即火塘之上置一铁或铜、石质的三足架,用于炊爨。火种终年不息,有“万年火”之称。锅庄上方是供奉祖先的神位,平时全家聚会、饮食、接待客人、节日歌舞以及祭祀祖先等都在锅庄的旁边进行。一般聚族而居,三五十家聚集成为村落。寨中建有石碉楼,方形,底大上小,高达数丈。羌碉以功能分有战碉、哨碉、界碉、风水碉、官寨碉,以形状分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碉等,以质材分有石碉、夯土碉、木碉。石砌楼房利用地形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宛如城堡,蔚为壮观。

溜索、索桥和栈道也是羌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溜索是一种古老原始的渡河方法,即用一根竹缆横跨河川两岸,利用倾斜之势,人悬于溜筒上,从此岸滑向彼岸。索桥是在桥的两岸砌石为桥洞门,用几根或十余根竹绳并列,绳头固定于两岸石础或木柱上,竹索上铺有木板以方便人们通过。

羌簇建筑技术的另一个成就是掘井、筑堰、淘滩、善治水。 羌族家庭以个体家庭为主,儿子长大成婚后要分家。家庭内实行父系家长制,盛行一夫—妻制。结婚仪式复杂而隆重,订婚过程有“开口酒”、“小订酒”和“大订酒”。结婚有“女花夜”、“正宴”、“谢客”三个形式。 羌族丧葬以前有火葬、土葬等。火葬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但现在多盛行土葬。

羌族有自己传统的民族节日,大多与农事活动和宗教信仰有关。

一个善良的人

善良的人心灵就像一泓清水,它可以给一个人洗净任何的烦愁;像一棵白桦树,那般洁白质朴;像苍松一般,那么地挺拔;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白玉一般纯洁。李高令便是一个这样的人。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一个出租车司机,名叫李高令。他不但态度和蔼,服务周到。还对人们嘘寒问暖。有人看到下水道被掀开了,就绕道而行,他却停下来盖上;有过路的老人行动不方便,他就下车去搀扶;有人患急病住院没带钱,他悄悄付上;有人故意刁难别人,他上前制止。……默默地献上一副炽热的心肠。

为了激励自己多做好事,他特意在车窗上镶上雷锋那笑容可掬的肖像,旁边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我激励的格言:“每一个人都有偶像,那是一颗心中的太阳。若问我驾车驶向何方,我正追随雷锋走过的路。”

他被人们所称赞,是因为他那颗乐于助人而又善良的心,使他施以爱心,不求回报。我一定要向他学习这种善良的精神。这种善良难道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烦恼,内心的束缚吗?

走进牟托羌寨

最灵动有序的季节,当数五月.在树树缀红珠,街街淌玛瑙---樱桃成熟的时候,却意外走进一处胜地---牟托.

其实,牟托只是无数个羌寨自然村其中的一个.不认识它时,牟托模糊的只是一个影子,甚至连影子也不是.世人追赶时尚的脚步太快,对牟托的注意,实在太少.然而牟托的魅力终究是要显现出来的.

因为青铜器的发现,牟托首次被世人注目.

牟托寨的后面半山上,有一块很大的台地,在这个和寨子一样普通的泥土的深层,因为一次并不美好事件的暴露,却意外在此发掘出大批西汉时期文物.有许多精美的玉器,铜器.其中一枚青铜镂空鸟形饰品尤为漂亮,至今国内没有发现第二枚相同的,作为国宝,已经送往北京博物馆收藏,可见它的珍贵.出土的数量和品种的繁多,让人联系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更让人费解的是在一绝壁的崖窝里,藏匿大量戟,剑,刀等古代兵器.武器是不能和战士分离的.这些武器为什么没有再和它们的主人在一起?

古人总是这样,留给我们太多的悬念,让人难以猜测.过往的事,手指轻轻一捻,几千年的光阴,瞬间就留在身后,待要看清它时,再也清晰不了,却又感觉到远古的力量,泣血疾走,滚过几处残基断墙,隆隆而去。.阳光在云层的空隙中投射下来,时而浅黄,时而橘红,让心迷离在与之息息相关的神秘符号中.

牟托是被水推进冲积成扇形的缓坡地带.此段岷江像一张弓,"弓背"沿着它擦身而过,再呈S型呼啸而去.寨子建在冲积带中央,周围是浓郁的樱桃树,核桃树,和对岸山上的萝卜寨遥相对望.

寨子的最高处,一座碉房傲视着全寨,虽然破败的只剩下了一堆乱石,仍感觉到一段远去时代的缩影----它是温姓世袭土司的宅子."温"是皇帝赐的汉姓.像这样上百年的石砌碉房,百分之九十都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房与房相连,由下而上,它的结构,就是一座座军事堡垒,不但墙体厚实,每一条巷子都壁垒森严.

有多少村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消失和改造.那些传承千年的民俗地方文化,包括乡土建筑,是集祖先的血气和精气培育滋养出来的,"失去乡土建筑,就是失去大半部历史".不论工业社会怎么发展,我们的血,还是要回归到祖先的怀抱.当我们沉浸在某种情感时,牟托真正的魅力是在它古老并不腐朽,清新而又传统的提升,演绎的至善至美. 触摸一下发黑的木门和门前的龇牙裂嘴的"泰山石敢当",时光的流逝和现代的步伐,还有一个幸运的空间,能够容忍不被打扰的思想.所以牟托是幸运的.

谈历史

-

我不敢说历史是什么,我只能说历史像什么。

历史像一条满满的海滩,古人是海滩的缔造者,而我们是一个个悠闲地过客,我们在历史的海滩上散步,又想拾起点什么

于是我们知道了秦前的战乱纷飞、群雄争霸;汉朝的文景之治、丝绸之路;盛唐的公主出嫁,歌舞升平;宋末的骨肉分离,词人思瘦;还有大元并不属于我们的莫斯科,我们的祖宗通过郑和下西洋将恩泽遍洒蓝色星球,我们还看到了史上最贵的一把火怎样烧掉天朝上国的尊严,烧毁半个中国的骄傲,烧痛我们后辈人的心,月光下破碎的斑驳是那些琉璃的泪吗?

我们就在这条海滩上一步一步的前行,拾起古人留给我们的记忆,岳飞、秦桧同样应该被记住,就像石头钻石同样硌脚。

人累了,天黑了,海滩却同样在那里,我不敢说明天也不敢信明天,但愿明天的海滩有更多下陷的足迹。

历史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大自然来作词,人类来谱曲,农民和领袖同样唱得出转音,只不过秦始皇转的大一点,陈胜转的小一点,五线谱写满了前辈们足够的功底,让他们一直从离骚唱到东方红,有花美的霓裳羽衣曲,也有悲凉的骊山怀古,还有黄河大合唱和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每一个词都是历史的赐予,每一个音符都是感人的触摸,在音乐的灵魂里我读出了历史的发展壮大,80后华人的历史不止只唱到R&B,中国人的历史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不敢说明天也不敢信明天,但愿明天的歌谣可以让更多的人传唱。

历史不是谁写给谁看得而是谁来书写的,古人写下了万里长城,近现代人写下了万里长征,我们应该写下更多可以万年来辉煌,历史是伟大的。

关于羌族的碉楼:

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 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抢救羌族文化行动势在必行:代表羌族文化精华的羌寨在北川地震中很多都垮塌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于今日的北川来说,羌笛今后还有没有人会吹,有多少人会吹,至今还是未知数。“谁也没想到北川会遭此劫难。这次大地震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无一幸免,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名专家也在地震中遇难。羌族文化这次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抢救措施,中国羌族文化有可能成为绝响。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化可能从中国消失”,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面色凝重地说道

我认为,对于古代的一些著名文物,我们应该传承下去。如果是一些技巧和美德,我们也应该将这些好的事物发扬光大,让更对的人去接触它,不要让它成为历史,消声遗迹。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的祖先通过对生活的研究,发明出来的,也是一份心血,我们不能让这些心血白白浪费了。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而中国人,我相信中国人是纯洁的,配有这个拥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且,中国人还是有这一颗爱国的心!

在这次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上,传递火炬时就在要到北京时,突然一个ZD份子扰乱火炬传递!于是这时,残疾姑娘用自己的身体牢牢的护住了火炬。尽管她残疾了,但是她的心却不残疾!她是多么的单纯啊,只是一心想着保护火炬,却没有想到自己会怎么办!

中国人是团结的。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时,四川发生了一次惊动全世界的大地震!这次的地震让多少人死亡啊!但是人们面对死亡并没有低下头!而是更加勇敢的在面对,人民子弟兵不畏惧“地震”,他们甚至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在救人啊!但有一个人名子弟兵退缩了吗?他们不但没有退缩,而且在和时间赛跑!希望可以多久一点人,再多久一点人。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只能坐在路边睡觉,只能吃面包白开水!!但他们还是没有退缩,因为他们是人民子弟兵!

中国人是有爱心的。在这次大地震中,尽管我们不能过去探望四川人名,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也在到处募捐着,也希望可以帮上他们什么。很快,募捐了上亿!我们把这笔钱寄到了四川,我们也欣慰的笑了。

很快,四川重建起了家园。在我们的帮助下,没有一年,四川人民有过起了和以前一样的,安详的,快乐的日子。这件事更加像外国人民证明了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爱心,而且团结的大家族!没有什么可以打垮我们大家族!

“四川大地震”才刚刚过去,台湾的“莫扎克”又来捣乱了。

中国人还是大度的。虽然和台湾有很多不和,但这次我们并没有计较什么,而是把台湾当成了我们的自家人,慷慨的帮助他们,并且帮他们度过了难关。我们并不是想从他们那得到什么,只是单纯帮助他们!

团结,爱心,大度。组成了我们中国。

中国,或许在以前,甚至有过圆明园被放火,被抢了好多东西。那是八国联军攻打我们中国。我们中国记住了这个耻辱,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深深记在我们心中。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中国!我们记住了当时的耻辱,发奋图强,渐渐的,发展有望,变成了一个强大的中国!或许,没有当初的南京大屠杀,也不会有现在那么强大的中国啊!

奥运是的那句话“中国加油!奥运加油!”,深深的铭记在我的心头!中国加油!我情不自禁的喊了起来!中国加油!!

我始终相信着,中国是最棒的!中国就像一头睡着的雄狮,但他一但醒了,谁也抵挡不住!

中国加油!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醒的,你会用你的实际行动来向世界证明,你是最棒的!!

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舞者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

动作没有严格地规范,变化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形式,参加者人数不限,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进行。

羌族长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人们为适应山地环境所进行的劳动方式和行动往来的体态,逐渐升华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在不同节日或礼俗活动中,有相应的舞蹈和歌曲,歌曲的名称即该段舞蹈的名称。

舞蹈组合虽因曲而异,但基本动作多相同,一曲一舞,不断反复,舞毕又换新曲,直至尽兴。所用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明通俗,易于演唱和记忆。

每段舞蹈的起步和结束步,有严谨的规范要求;中间部分,舞者可自由变化,使所有参加者都能尽情发挥。 羌族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并形成:“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

这种舞蹈动律是随舞者移动重心,胯向两侧斜前方顶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腰胯以上至肩部(胴体)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从而形成“ S ”型的优美体态。这种别致的动态和韵律,即前述羌族特有的“一顺边”之美。

它贯串于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以“萨朗”表现得最为突出。 。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

羌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为主。羌族人生活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主要产地。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洗礼,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羌族人民的农业生产和其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水利水电的发展最为突出,他们生活的山区小型水电站可说是星罗棋布。

近了,近了!我靠在车窗边,仿佛听到心在呐喊。日思夜想的家乡,正在越来越靠近自己,一幅幅图景,逐渐清晰起来,一个个回忆的点滴,迅速勾画出轮廓……

夜风微寒,卷着些雪花,在我面前飞舞。我凝望这睡梦中的小城,有一股难言的激动。故乡,我回来了,你,还记得我吗?仿佛是天,仿佛是松柏,用低沉的声音回复我:记得,当然记得……

伫立在雪地中,任雪花打湿头发,打湿衣襟。故乡,好久不见。

几年前随父母外出求学,很少再回来,城市的霓虹灯闪烁变幻,华美莫测,可是为什么,每次眺望霓虹,看不到星辰,总是有些怅然若失呢?也许,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假象万籁俱寂的夜,能看到篱笆深黑的剪影,能听见几声隐约的犬吠;也许,想念的是故乡繁星点点的夏夜,还有门前那丛染上月华的清竹;也许是难忘故乡的雪,惦念秋日里开得一树一树的桂花。也许这里,才是我的归宿,不论飞得多高多远,总会回来,因为忘不了,这里,是那么多,那么多的回忆。

与走在羌塘草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科普专栏

气象灾害对

高原农牧业

影响知多少?

如果把青藏高原比作地球上的

巨大宝石,

那么气象及次生灾害就是

笼罩在这块宝石上,

挥之不去的阴影。

青藏高原是生态非常脆弱的地区,

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

提高和人口密度的增加,

青藏高原成为

灾害发生的高风险区,

这极大地影响和威胁着

当地农牧业。

常见灾害有哪些?

雪灾、干旱、大风、冰雹、雷电、强降温

这些都是常见的气象灾害,

山洪、滑坡、泥石流这些地质灾害

都是常见的气象次生灾害。

两者的危害性有何不同?

气象灾害的危害面积较大,

农牧业灾害经济损失严重;

而山地灾害活动则表现出

突发性、季节性、准周期性和群发性,

对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安全影响较大。

青藏高原为何多灾害?

青藏高原海拔高,

自然条件与同纬度其他地区差别很大,

空气比较干燥、稀薄,太阳辐射很强,

气温较低,而且由于高原上

地形复杂多变,

导致气候变化剧烈,自然灾害频繁。

比如,

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对流强烈,气温低,气温日变化大,

因此经常出现雷暴和冰雹天气。

又比如,

高原上的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

干湿季分明,降水量很少,

因此一旦发生强降水,

诱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影响很大。

再比如,

高原终年在高空西风急流控制下,

常出现大风。

青藏高原灾害之“最”

这些灾害,可是有几个之“最”呢!

小本本记下来!

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

雪灾

灾害

雪灾是青藏高原发生频率最高、

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

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雪灾发生。

多发区

雪灾在青藏高原有两个高发中心,

一个是西藏山南地区,

另一个,

则位于青海南部和四川西北交界地区。

危害

雪灾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牧区冬春季节,

给当地农牧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带来很大的威胁。

冬春季节,

青藏高原牧区经常出现

频繁的降雪天气过程,

加之雪后强降温,

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雪灾,

其危害极其严重。

在青藏高原上,

雪灾影响面积通常

可达20~30万平方公里,

甚至更广更大。

因降雪时间长、强度大、温度低,

积雪会覆盖草场,

并且在表面结一层冰壳,

不易融化,

使得家畜无法出牧,膘情会急剧下降,

甚至大量家畜在饥寒交迫中死亡。

积雪不但覆盖了草场,也阻断了道路,

给减灾救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牲畜在严寒中无法觅食,

还要承受风雪的袭击,往往会大批死亡,

尤其是幼畜和怀孕的母畜,

有时甚至导致很多牧户在几天内所有牲畜全部死亡。

同时,大雪常常封路、封山,

给交通运输、邮政通讯、防灾抗灾等

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国发生次数“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

大风、雷电和冰雹

多发区

青藏高原是我国大风、雷电和冰雹

等强对流天气多发区;

其中,阿里大部、那曲大部、青海西南部

以及果洛与甘孜交界地区

均是我国大风日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那曲中北部、阿坝西北部

成为北半球同纬度地带

雷暴日数最多地区;

青藏高原同时也是我国

冰雹发生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

危害

大风、雷电和冰雹灾害

主要集中发生在6~9 月,

这些灾害往往也会对当地人员和财产

造成比较大的损失。

大风

大风常将刚生长的作物吹走或掩埋,

甚至使农田覆盖上

20 ~30cm 的沙土层。

对生长中后期的作物,

则会造成大片倒伏,

产生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大风及风沙对畜牧业的危害也很大,

会使牧草的生长受到影响,

降低产草量和牧草品质。

同时,大风还会加剧土壤蒸发,

加重干旱,吹蚀表土,引起土壤沙化。

连续的大风天气还会

导致家畜抵抗力下降,容易染上疾病。

雷暴

雷暴经常同其他破坏性天气同时发生,

虽然持续时间短,

但对农牧区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

冰雹

冰雹会使农作物受到损伤,

破坏作物正常机能或打落果实,

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冰雹对牧草的危害也非常大,

严重时会影响牧草再生,

破坏牧场设施,

危及出牧群众和家畜的安全。

同时,冰雹过后,会使土壤严重板结,

造成草原植被损伤,

破坏生态平衡,诱发草原病虫害。

夏河扎油乡冰雹使农作物受损

此外,干旱和强降温也是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干旱

多发时节

青藏高原降水主要来自

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5~9 月为湿季,

10 月到次年4 月为干季,

8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于湿季。

因此,青藏高原经常发生大面积的干旱,

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

多发区

西藏那曲南部、日喀则北部、

拉萨周边地区,昌都东北部及青海、

四川与西藏交界地带是两个旱灾多发区。

这两个地区年平均干旱的频率

在50%以上,

即平均不到两年就会发生一次干旱。

危害

青藏高原上的干旱可以分为春旱和夏旱,

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

对农作物及草原牧场的影响都比较大,

还经常会引发大面积的病虫害。

春旱

由于青藏高原上的灌溉设施

相对比较落后,

大多数地区是靠天吃饭,

一旦发生春旱,

会严重影响春播作物的

播种、出苗及前期的生长发育。

春旱还会造成牧草返青期推迟

或延缓其生长速度,

导致牲畜食物匮乏、饮水困难。

夏旱

如果雨季开始偏晚,

那么青稞、小麦在拔节之际

就得不到足够的水分,

会影响作物的早期生长,

同时,也会推迟牧草的返青,

不利于及时放牧和抓膘。

雨季中的间歇性干旱,

一般发生在盛夏时期,

太阳辐射强烈,蒸发旺盛,

而此时又正逢春播作物

抽穗、灌浆的需水关键时期,

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使穗、粒数减少,

同时也会使秕粒数增加,

造成严重减产。

干旱导致临潭蚕豆、土豆受灾

强降温

强降温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

11 月至次年3 月,

往往在大雪以后冷空气南下时产生,

可以在24 小时内。

降温10 度以上,

此时家畜正处于半饥饿状态,

一旦遇上降温天气,

可能造成大批家畜生病或冻死,

尤其是母、幼畜死亡更为严重,

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洪涝、滑坡和泥石流

多发区

青藏高原滑坡泥石流

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

藏东南、川西地区和青海东部地区,

尤其是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

三江地区、横断山脉地区

和湟水河流域;

低危险区主要分布在

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等高原腹地。

尕海镇加仓村阴山牧道冲毁

山洪使拉仁关乡则岔村尼玛小桥

严重倾斜,成为危桥

危害

青藏高原上的洪涝与地质灾害

相比我国东部地区来说,

发生的频率不算很高,

但由于坡度大,地质条件不稳定,

所以一旦发生,危害巨大。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山高坡陡,

强降水形成的洪水汇流时间短,

所形成的洪水虽然短暂,

但强度很大,

经常形成山洪暴发,破坏建筑物,

淹没农田,并使人、畜伤亡。

被洪水冲垮的河堤

洪涝导致郎木寺寺院护坡坍塌

危害为什么那么大?

产业结构单一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青藏高原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

大多以牧业为主,

种植业和加工业都不发达,

农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

地形限制

受地形的制约,

人类密集活动区多位于

地势较为平坦、交通方便的河谷地区,

这些地区也是滑坡、泥石流

和山洪的危险区,

一旦灾害发生, 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发生在河谷中的丹巴泥石流

防灾意识薄弱

青藏高原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民众防灾减灾意识不强,

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高。

我们可以做什么?

1

开展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估,

提高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2

重大工程应注重源头避灾,

切实重视灾害勘察, 准确判识潜在风险。

3

确定合理开发度, 适度利用资源,

确保安全、持续发展。

4

建立涉灾部门协调机制,

增强民众灾害风险意识,

提高灾害风险管理水平。

出 品: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人类福祉的综合评估课题组)

指导老师:董孝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制 作:钟燕川(四川省气候中心)

张玉芳(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王庆莉(甘孜州气象局)

参考文献:

[1]高懋芳,邱建军.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08):101-106.

[2]崔鹏,苏凤环,邹强,陈宁生,张镱锂.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J].科学通报,2015,60(32):3067-3077.

牛是辟地的功臣,也是各种怪的神兽。而在人间,牛又是皇室贵族的更高祭品,同时它也是农耕的牲畜。在十二生肖中,牛虽然位居第二,但是牛却自带王者之气。说起十二生肖,提起牛气,都是以属牛的人为先,因为他们似乎一出生就是牛人,据说牛年出生的人带有天生的霸气与侠客气息。

一、“丑”与“牛”的完美搭配

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千百年来牛是人们最为亲密的伙伴之一。牛虽然力大无比,但是总给人一种忠厚老实的印象,它们对饲料的要求要低于马和羊,但却任劳任怨地进行着高产作业。

十二生肖中,牛对应的地支是“丑”,所以我们习惯称其为“丑牛”。当然这里的“丑”不是美丑的丑。在甲骨文中,丑的字形像是要抓东西的手一样,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认为,地支的丑就是手的意思,同时许慎还认为丑指的是预备之意。

丑字对应的是农历十二月,这时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可以说丑时预示着春季即将到来。而预备之意如果扩展来解释,可是代指古代准备时的前期工作,而在商代时,牛又是重要的祭品,作为祭品的牛自然就与丑字有了 。

牛在古人的心里代指力大无穷之意,司马迁的《史记》就记载,商纣王力大无穷,有九牛之力,古人都知道牛的力气巨大,所以也习惯用九牛来称呼力量强大的人。

二、对牛的驯化与“崇拜”

其实从牛的分类来看,今天的黄牛、牦牛、水牛等都是经过人类驯化之后家牛的一种,而家牛的祖先是未被驯化的野牛,野牛是一种身体庞大,且反应力超群的动物。这就有点像今天地区的野牛,这种野牛生活在羌塘草原,即北无人区的高寒高海拔地区,野牛生性暴躁,且速度极快,具有非常强的攻击性。当它们看到疾驰在高原上的汽车时,经常会进行攻击性的行为。

生活在羌塘高原的野牛

所以在牛未被驯化的时代,野牛的强壮与凶猛是很多动物无可比拟的,尤其是牛的两个犄角就是它们的攻击武器。在苏美尔人的史诗《吉尔美什》中记载,牛能够制造与海啸。而《史记》当中记载,炎帝就是牛首人身的模样,说明古人对牛很早就有了崇拜。

据史料记载,商代之后,牛开始渐渐被人们所驯化,同时随着圆形轮子战车的传入,牛车就诞生了。后来牛车就成为了很多人的代步工具,不过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牛的驯化,可能在距今4000至5000年前的就已经完成。商代之后牛车的出现,可能恰恰说明,当时的人们对牛的驯化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唐代牛车佣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各国事业的开展与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牛拉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而此时人们开始越来越倚重于对牛的使用,同时对牛的崇拜也不断加深。在上海博物馆中珍着一件重要的文物:牺尊。这是西周人喝酒的器具,这尊牺(牛)的鼻子上挂着一个铁环。这种牛戴鼻环的技术证明当时的人们对牛的驯化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了。

上海博物馆的文物牺尊

有句老话说的好,牵牛要牵牛鼻子,而那些不牵鼻子的牛则非常难以驾驭,更别说让它们认真耕田了。随着牛耕技术的发达,到了汉代出现了二牛抬杠的生产技术,而此时牛开始被赋予新的意义。汉代之后牛开始与春天有了较多的 ,立春之时,很多地方都有“鞭春牛”的习俗,以此来表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与对牛的敬重。

鞭春牛

三、辟祛灾的“开元铁牛”

牛作为春耕的主要生力军,形象也慢慢深入人心,立春代指春天的来临,意味着气象焕然一新,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对牛的崇拜更是日益加重,牛渐渐被赋予了好运之意,一到春天,当时一些农村就有抢牛头的习俗,古人相信抢到牛头的话,就是一年好运的开始。

当然牛的作用可不止与好运、春耕有关,1989年的夏天,在今天山西运城的蒲城县就发现了著名的黄河铁牛,蒲城地区水流湍急,是黄河水灾频发的重要区域,水患经常会冲毁沿岸的桥梁与农田。于是人们就开始在黄河故道旁放一只铁牛,而铁牛的作用就是祛灾消害。

这个铁牛是唐朝开元年间所立,相传当时的兵部尚书张悦上奏,认为蒲津渡的黄河桥年久失修,而蒲津关又是长安重要的军事屏障,为了永保长安到河东地区的交通不受水患的影响,于是就花大力气在这里铸造了铁牛,并亲刻“开元铁牛”四个大字。渐渐地,铁牛就被赋予了辟祛灾,保护一方平安的意义。后来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兴起了在河边或江边铸牛的习俗,其目的就是希望牛可以永保一方水土不受水患的侵扰。

山西运城的蒲津渡旁的黄河铁牛

人们常说,牛年是十二生肖中最顺的年份,在很多地方依然还流行着“牛马年好耕田”的说法,它预示着丰收的年景与未来一年的风调雨顺,所以2022 年的牛年我们期待着霉运走开,好运连连。

文史君说

在千百年的生肖演化过程中,牛一直都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为密切的伙伴。牛虽然被赋予力大无比之意,但其性格却是忠厚老实,并且总是任劳任怨干着各种农活。人们对于牛的驯化起源于,到了商周之际牛已经被大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后来随着牛的广泛运用,人们开始赋予牛精神的崇拜,牛渐渐成为好运与避灾的代名词,而在牛年出生的人,似乎也自带这种牛气与好运。

参考文献

中国地理编辑部:《中华遗产》(生肖专刊下),2022 年第1期。

中国地理编辑部:《中国地理》(春节增刊),2010年特刊。

杨宽:《中术史概论》,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六讲》,大学出版社,2022 年10月。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海出版社,2001年11月。

郑振满:《与秩序》,厦门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

( :浩然文史·禹贡行者)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 作品,未经 !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 络搜索,如有 烦请 ,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 ,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我们的!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更好的支持!

以上就是与牛年最旺的生肖是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生肖的分享。看完什么年哪个生肖好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1,羌塘草原

羌塘草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西藏面积最大的纯天然草原!这里有多样的地貌戈壁、草原、湖泊、山川和美丽迷人的景色。

2,那曲高寒草原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那曲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地区, 南接拉萨、林芝、日喀则三地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

3,藏北高原大草原

藏北高原大草原是指西藏北部辽阔的高原,在那曲境内主要指羌塘大草原。 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它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

4,鲁朗五寨景区

鲁朗五寨景区位于鲁朗林海内,是国家规划中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的生态明珠。景区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5,邦杰塘草原

邦杰塘草原是林芝第一纯牧草原风光,周围雪山连绵起伏,绿草成茵,犹如遮天的绿地毯,蔚蓝的天空映衬着朵朵白云,绿绿油油的草甸上点缀着一团团雪白的羊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邦杰塘草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朗花海牧场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北草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那曲高寒草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羌塘草原

无语~看草原请去内蒙古~拉萨没有大草原的说~西线更是荒凉,草都没几根~东部那些林区,也没有草原,顶多有个高山草甸~~~

苗族家族史论文参考文献

浅析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美特征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浅析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美特征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擅长歌舞, 特别是苗族飞歌在演唱的语言特点、共鸣以及呼吸方式上都存在浓烈的民族特点, 而且自身的表现形式也极具特色。本文主要对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和形式美的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苗族飞歌;演唱特点;形式美;特征;

引言:

苗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 苗族文化虽然丰富, 但是没有文字, 所以歌也成为了苗族历史的传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苗族的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苗歌。歌不仅是苗族人恋爱的媒介, 同时也是苗族节日、婚庆以及劳作等多方面的调节和装饰, 可以说苗歌是苗族人的精神支柱。特别是苗族飞歌, 由于其旋律优美、亲切自然, 曲意与自然和人相通, 听后会使人难以忘怀。当前对苗族飞歌研究的专家、学者比较多, 而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是在声乐演唱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为了弥补研究中的空白, 本文主要从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以及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

(一) 歌词和曲调的关系更紧密。

从苗族飞歌的内容方面分析来看, 其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飞歌与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具有直接联系。在飞歌中包括苗族人民的生活、农耕以及婚丧嫁娶等内容。苗族飞歌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依词而唱, 进而传达出字里行间的情感和含义, 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情感。从形式上分析来看, 苗族飞歌一般都为30句, 可以分为三字、五字、七字以及八字句, 最常见的为五字句, 这种形式的歌曲句子短小, 演唱更方便, 同时在节拍以及节奏上都有固定的格式, 曲调的长短和快慢等都是固定的形式, 也可以在原来的曲调上进行适当的发展。[1]在苗族飞歌中, 一般首句都比较快, 后面越来越慢, 而且拖音比较严重。同时次句中也是先快然后逐渐减慢, 在减慢的过程中会越来越低, 越来越长。第三句以及第四句采用中等速度进行演唱, 然后逐渐加快, 到高潮部分进行快速连唱, 在最后采用拖音唱法。

(二) 旋律特色鲜明。

苗族的飞歌在旋律上比较独特, 它的旋律是五度相生律制, 也是我国五声音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徵调最多。同时也有的飞歌虽然在前部和中部出现调式交替的情况, 但是在乐曲结束的部分往往是以徵调为最后的结尾。这种调式与苗族语言和多年来形成的演唱风格具有直接的关系。此外, 苗族的飞歌在节奏的长短以及快慢等方面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 所以在记谱的过程中也存在固有的模式。

苗族人民通过在这些固定的格式上的创作和发挥, 使苗族飞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 飞歌的调子一般都比较高昂, 而且气势恢宏, 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及敢于与困难斗争的精神, 进而展示出苗族人民永不服输的精神和气质;第二, 旋律起伏大, 节奏自由散漫, 在句中气息和休止自由结合, 能够体现出苗族人民的自由性格;第三, 歌曲中的滑音多, 在句头采用起腔的方式, 在句尾则采用甩腔的方式, 体现出苗族声乐的魅力。[2]

苗族飞歌中, 清水流域的飞歌代表性最强, 其中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歌手比如阿桑、阿泡, 他们都是苗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歌手, 并将苗族飞歌的特殊演绎方式展现给全国的观众, 比如在解放初期, 一首《毛主席来了》为我们展示了苗族飞歌的特点, 这也是苗族飞歌第一次展现在国家的舞台上, 随着这首歌的广泛传播, 苗族飞歌也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这首歌曲的曲风豪放, 在演唱的过程中情真意切, 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徵调飞歌形式, 在整个乐曲中只出现四个音符:1、3、5、6, 其中5为整个曲调中的稳定音, 是整首曲调中的支撑。在整首乐曲中, 最大的特点就是从3走向到降3, 这也是该曲调中最大的特点。从这首歌的旋律分析来看, 整首歌曲为一个典型的四句体结构的歌曲, 整首曲调都是围绕第一句的旋律开展的, 一句和二句的材料是完全相同的, 第一句是1、3、5上行的大调性特点, 第二句旋律则降到3, 和1, 5形成一种柔和的、细腻的情感表达特点。[3]通过这两种情感色彩的交替, 给人一种古朴与现代结合的美感, 能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歌手在演绎飞歌的过程中, 那些小三度级进拖腔形成了上翘下滑的特点, 由于苗族土语在字头的发音中语气比较夸张, 所以在飞歌的开腔中会存在装饰音, 而且为通过拖腔长音能够导致声带发生震动, 进而产生波音, 体现出苗族人民的洒脱、豪爽中透出几分细腻的性格。

(三) 苗族飞歌的'演唱形式。

苗族人民都喜欢唱歌, 而且都会唱歌, 所以从声乐的方面来看, 苗族飞歌的个性化比较强, 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具有自己的风格。从其演唱形式方面来看, 飞歌的演唱方式更多, 可以进行齐唱、独唱、重唱和对唱。而且飞歌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声部的方式, 部分地区还融入了平腔和高腔山歌。在演唱方法上,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是原生态的唱法, 苗族飞歌都是采用苗家的方言以及自然的演唱方式进行演绎, 在演唱的过程中不需要伴奏, 偶尔会加入一些打击乐, 具有浓厚的原生态特点和民族地方 (下接第58页) 特色。所以飞歌也是一种地道的原生态唱法, 在演唱的过程中舒适自然, 主要是抒发心情, 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细腻和热情, 声音由弱到强不断的变化, 情感跌宕起伏, 在演唱到结尾习惯加一句“喔火”, 进一步突出歌曲的情感。

(四) 苗族飞歌曲调结构特点。

苗族飞歌的曲调有很多种, 而且每种曲调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唱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同时在情感的表达上往往都采用高亢的唱法, 结构主要采用二片式结构, 其中上片为乐曲的歌头, 主要由两个乐句构成, 在节奏上更加自由, 而且唱法简单、舒缓。在曲调的开头往往以一个短小的“呃”声作为引子, 比较缓慢、悠长;下片则为乐曲的收尾, 这部分曲调的节奏鲜明活泼, 而且具有较强的跳跃感。歌曲的结尾处一般都习惯采用渐慢的方式唱拖腔, 通过这种方式与上片的节奏互相呼应, 形成一个完整的曲调形式, 这也是对整个曲调情绪的总结, 使飞歌更加古朴、清新。同时不同地区的飞歌形式也不同, 但是结构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 苗族人民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 注重即兴发挥, 形成苗族飞歌的特色。

二、苗族飞歌的形式美特征

苗族飞歌与其他的民族歌曲相同, 在内容的表达上以及形式上都比较统一。苗族飞歌的演唱不是为了唱歌而唱歌, 同时唱歌也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扬, 所以在苗族飞歌中展现的内容都是真、善、美。通过对苗族飞歌的总结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包括对美好爱情的反映、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日常生活以及礼仪的表达、人民疾苦的展现、生产的过程、生活知识的反映以及历史故事的讲述等。

苗族飞歌的形式美不仅体现在音乐方面, 同时也体现在音乐的形态和形式上。从飞歌传统的组成形式来看, 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美, 第一内容形式美, 其中体现出一定的教育功能与现实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第二, 自身的形式美, 很多歌曲都是受自然的启发, 也是飞歌原生态的表现, 其中经常包括一些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鸟鸣声等, 这些声音都远远超过艺术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苗族飞歌从音乐、民俗、历史以及语言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苗族地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被迫改变, 但是苗族的民歌却因为植根于肥沃的文化沃土中得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苗族飞歌的演唱特点及形式美特征的分析, 能够体现出飞歌的魅力, 也进一步证明苗族飞歌还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玉浅谈苗族“飞歌”的分类及其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 2015, (7) :82-82.

[2]王珊铭浅谈苗族"飞歌”的发展及演唱特点[J]. 黄河之声, 2014, (10) :16-18.

[3]姚敏浅析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J]音乐大观, 2013, (5) :68-69.

1苗族的服饰

精美绝伦,享誉世界,它不但记载了苗族的历史,也传承了苗族的情感,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其挑花、刺绣、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十分精湛。上衣多为大领或大襟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

在服饰上绣有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图案,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等,或栩栩如生或抽象写意,内容多反映苗族同胞对祖先的追思、对故土的眷念、对民族历史的记忆、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等。

妇女的银饰也像她们的服饰一样花样精美、款式繁多,有头饰、手饰、身饰和衣帽饰等。穿戴银饰是苗族重要节日或婚嫁喜庆不可缺少的装束内容,而尤以黔东南地区苗族妇女的盛装“银衣”最为光彩夺目,华丽耀眼,其佩戴银饰数量之多,为苗族之最美,格外引人注目。

2、饮食文化

苗族广泛的分布格局,庞杂的众多支系,一定程度上使苗族形成了最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而这些不同的饮食风格也有一个共同的饮食特征,那就是苗族同胞在口味上偏好酸辣菜系,如贵州黔东南一带苗族的酸汤鱼就颇为盛行,客人可以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欣赏芦笙伴奏、苗家米酒。

此外,糯米食物如糯米饭、糯米饼、甜酒等,都是苗族同胞的最爱。在一些偏远的苗族地区,还有吃虫的习俗,有蜂蛹、天牛幼虫、草鞋虫、水蟑螂等,吃法多样,十分新奇。

独特的苗族饮食文化不仅表现在食物的偏好上,还表现在各种独特的席间礼仪和食物的吃法上。

用传统工艺酿造的米酒是苗族同胞的最爱,酒席种类繁多,分别有拦门酒、满月酒、酬劳酒、嫁别酒、慰问酒、分家酒、平伙酒、歃血酒、陪葬酒、议榔酒、半路酒、交杯酒、转转酒等。苗族同胞爱好喝酒或为祭祀祖先,或表达喜庆,或联络亲情,席间载歌载舞,十分热闹。

3、建筑文化

苗族居所是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被喻为民族文化的“不动产”。

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苗族建筑各具特色,贵州中西部地区苗族房屋多为木结构,多以瓦、茅草、杉皮、石板盖顶;海南和云南昭通地区的苗族在过去常用长形茅草或树干交叉搭成“杈杈房”;湘西一带多为石屋。最具苗族特色的建筑要数吊脚楼,正如宋祖英歌词描述的那样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能勾起儿时的回忆。一般吊脚楼都建在斜坡上,把地基削成“厂”形的土台,之下用作猪圈或存放食物。

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少数吊脚楼建在水边,柱子立在水里,房子的主体悬于水面,宛如高脚丝鹭在水中觅食。毫无疑问,吊脚楼是苗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典范。

4、节日文化

苗族的传统文化以苗年、鼓藏节、“四月八”、龙船节、爬坡节等节日形式年年往复,代代相传。苗年是苗族祭祀先祖和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老年人轮流宴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青年人则参加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等活动。鼓藏节也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届时将要杀牛以祭祀祖先。

“四月八”是为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苗族英雄亚努。龙船节主要是观看龙舟竞赛,还有斗牛、赛马、踩鼓、跳芦笙、游方等活动。爬坡节还有三月坡节、四月八坡节、六月十九香炉山坡节等。总之,俗话说得好,苗族同胞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可见,这是一个何等欢快、自信,对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的民族。

5、制度文化

“议榔”制度在苗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它是苗族同胞特殊的自治机构,是苗族同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互助合作,保持民族团结的一种政治形式。

议榔主要通过议榔会议实现。议榔会议由一村一寨或几村几寨联合举行,上百苗族同胞参加,各种意见经归纳总结后提交议榔大会讨论,形成榔规。

用榔规来管理社会。比如,榔规规定,同村同寨的所有苗族同胞都能拥有耕田,需按时劳作,保护劳动成果;严惩偷盗、打架斗殴等恶性,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禁止与外族通婚或跟同姓人氏通婚。

榔头是民选的民意代表,负责就会议内容到各寨征求意见。村寨领袖“理老”是负责调解矛盾纠纷,用传统的道德规范和榔规对民众进行教育。在过去,对违反榔规情节恶劣者,在得到众人的认可下,“理老”享有最终裁决权,拥有施以包括赔礼罚款乃至沉水活埋等极刑的权力。

至今,榔款制度依然是连接苗族文化的坚强纽带,在苗族文化的传承发挥着支柱作用。

参考资料

[中秋习俗]苗族的跳月与侗族的偷月亮菜--文化--人民网

唐朝前期,苗族分布的区域向西退缩至今川、黔、湘、鄂连接地带,集中居住区域则是今湘西、黔东连接地带。

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苗族中与汉族直接接触较多的部分是分布在今川、黔、湘、鄂连接地带的部分。唐朝和五代的统治者们通过任命当地苗族中的上层分子为羁縻州刺史的方式,来对苗族人民进行统治。

唐朝时期设置的锦州、溪州、巫州、叙州等,都是苗族的聚居区。这一带的苗族中的上层分子便充当了羁縻州刺史。

五代十国时期,楚国马希范有溪、锦等州,仍以溪州彭士愁等为刺史,“立铜柱为界”此时,湘西、黔东一带的苗族已经进人阶级社会,所以唐朝和五代十国的统治者们能够通过苗族内部的统治者们来对苗族人民进行统治。 然而,溪、锦等州苗族内部的氏族或村社组织,依旧明显地存在,所以各羁縻州刺史统辖的是许多氏族或村社。

深人西南腹地的那部分苗族,也是随地组成氏族或村社,既受同区域内大民族统治阶级的支配,又保持自己本民族村的相对独立性。如定居在南诏东南部边境的那部分苗族,就是既受南诏统治阶级的支配,又保有自己政治、经济结构的特点,所以他们向南诏统治者们提出要求“立边城自为一国 。

宗教与教育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

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 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

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 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 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

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

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

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

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

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 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

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

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 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

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

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 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

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

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

苗。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苗岭山麓、清水江畔,是国家民委、国家体改委批准的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发实验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全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也是全国41个"绿都"之一.凯里设治已有500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曾有"小京州"美称。几百年来,生活在凯里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凯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一个多民族大花园,被誉为"苗岭明珠"。凯里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被确立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中心.凯里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境内有瑶林仙境般的渔洞溶洞,有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香炉山,有如诗如画的清水江,还有数不清的苗族村寨。

凯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生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仅医药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类就达400多种,拥有煤、铁、铅、锌、重晶石、铝钒土、石英石、硅石岩等矿藏,其中硅石中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8%,名列西南之罐。

另外,黔东南州里还有雷山、榕江、黎平和从江几个少数民族风情颇为原始古朴的县。其中雷山县以苗族居多,其余三县都以侗族为主,以侗寨为其特色,花桥和鼓楼则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当您看到了鼓楼,您便知道自己已经来到了侗寨。

参考文献:中国鼠标旅游网(。

编辑本段[民族简介] 史料载,为蚩尤部族后,蚩尤者,炎帝属也,于炎黄一统后背而南下,入百越进入今天的湖南、广西、云南一带居住。

苗族(Miao nationality ),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

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编辑本段[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

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

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

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

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

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

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

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

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

其中,黔东南的吃牯。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

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

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

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

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

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

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

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 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

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 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诗歌。有控诉土司压迫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

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

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 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

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著有《荫语山房诗稿》。

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 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

民国年间雷山县著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压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 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音乐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

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

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厚,拍节分明,矫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一种,为青年男女所唱。

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放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

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心情愉快,即兴独唱,也有多人合唱。 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

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著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

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

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盘水苗族的悼歌曲调更为著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著名的歌师。

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

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并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体系,是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 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西南、西北、边疆和贫困地区,使当地的民族医 药和民间医药得到宽容宁静的藏身之地。以云南省为例,云南地处祖国西 南边陲,居住着26个民族,海拔从1 000米到2 000米,蕴藏着6 559种中药 和民族药资源。

特别是具有热带气候特点而又不受台风影响的西双版纳, 有丰富的南药资源,如稀有的龙血树(血竭)、儿茶、诃子、苏木等。近些年来 又引种成功了砂仁、丁香、肉桂、白豆蔻、胖大海等,砂仁产量已占全国产量 80%以上。

云南的道地药材三七,属五加科植物,除有类似人参的作用外, 还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压、软化血管、预防癌症、延缓衰老等作用,产量 占全国的80%以上。 优质的天麻、云茯苓、云当归、云木香、云黄连都是传统 的出口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云南的猪苓、山慈菇、石斛、重楼、灵芝等 都是著名的野生优质药材。其中很多是傣药、_药、藏药等民族药,正在成 为许多学者研究开发新药的目标。

在我国西部其他民族地区,特别是藏、蒙、新、桂、宁5个民族自治区和贵、川、青等多民族省,都有和云南相似的特 点,民族医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西藏、青海都把民族医药的开发列为本 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贵州省近几年民族药(主要是苗药)的 生产已占全省医药生产的40%以上。

苗族,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及中西部广 大地区,属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气候。所用药物达数千种之多,常用者约400 种。

代表药物主要有大血藤、小血藤、腊梅根、见血飞、海桐皮、接骨木、白龙 须、骨碎补、马鞭草、杠板归、抱石莲、三角枫等。 青藏高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藏药资源,储量大,而且大都为青藏高原所 独有。

据初步掌握,在青藏高原地区有藏药植物科682属2 200多种; 其中,菌类14科35属50种;蕨类30科55属118种;苔藓类5科5属5种, 还有藏药动物57科111属159种;藏药矿物80多种。 为了发挥藏区的藏药 优势,先后在西藏、青海、甘肃成立了藏药制药厂30多家,年产值达5亿多 元。

有些藏药产品已经远销日本、印度等10多个国家。其中青海金诃藏药 集团开发的“七十味珍珠丸”等4种藏药成为我国唯一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 管理局(FDA)认可的产品。

这就让世界走近藏医药,让藏医药走向世界,并 对其进行有益的探索开启了充满希望的大门。 蒙药是在蒙古民族传统医药学基础上,汲取了藏、汉等民族以及古印度 医药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立的医药体系,在我国民族 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蒙古族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蒙医药学家和著名 的蒙药典籍,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8世纪的《识药晶鉴》是蒙药的奠基篇,收载 蒙药390种。 同时代的《药物识别》,全书分为四部,共收集药物678种。

19 世纪初,古布拉通尔吉用藏文编著《本草图鉴》,收载蒙药879种,成为今天学 习和研究蒙药的主要经典。现代蒙药发展较快。

据统计,•我国现有蒙 药2 230种。 中国民族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随着我国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必将 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促进我国医药文化的繁荣和医 药产业的兴旺,同时为各国替代医学提供更广泛的选择,为世界传统医学的 发展提供经验,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作出更大的贡献。

苗族的文化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学和艺术。

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多以口头传说流传至今。诗歌一般是五言体,间有七言体或自由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一般曲调简单,变化不大,节奏也不太严格,篇幅长短不拘,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苦歌、反歌、情歌和儿歌等。

如《老人开天地》、《九十九个太阳和九十九个月亮》等就是讲述苗族历史的古歌,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与自然界的斗争情景。苗族的诗歌和古老的传说故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也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

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此外还有芒筒、飘琴、口弦琴、木叶和各种箫笛。

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猴儿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国内外赞赏。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丽多彩。

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解放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并向国外出口。苗族的传统银饰多种多样,包括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凿精工,也享有盛名。

苗族人民创立自己的医学,把人体的疾病分为内科36症,外科72疾,治疗方法20余种。石启贵先生著有《苗医验方》、《畜医指南》。

陆科闵著有《苗族药物集》。19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师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出死胎。

治骨折、蛇伤、毒箭射伤、刀枪伤,苗药医有神速之效。苗药多用生药,现采现用。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苗族--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