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与父亲荣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21:28:12

与父亲荣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的爸爸中等身材,不胖不瘦,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大大的眼睛。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常常动不动就说一些“你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成为祖国接班人。”比如说:有一次,我因为急着想看电视,就马马虎虎地把作业写完了。吃完饭,爸爸开始检查作业。看着看着,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你这道题算错了,怎么那么粗心呀。”说完,他又接着检查起来。没过一会儿,他又连着查出两个错误。爸爸这下发火了,冲着我大声嚷嚷:“你怎么老出错?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别粗心,别粗心!你怎么就是改不了?”说着,他使劲摁了一下我的头。我偷偷地看了他一眼,只见爸爸一脸怒气,好可怕啊! 我只好乖乖的去订正作业了。这就是我的爸爸,他是我一生中最亲近、最敬佩的人。 我爱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作文500字:前些日子,父亲自呼和浩特回来,从机场为我带回了几本有关建筑的书。我爱建筑,对于这件事,父亲一直记得很清楚。小时候,对于将来的一些古怪的想法,父亲从不将它们放在心上,唯有建筑,那是我第一个较为正式的梦!捧着手中的两本书,摩挲着那凹凸不平,而极有质感的书页,心中洋溢着一种温暖。我几次从书店门前经过,几次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书,又几次由于囊中的羞涩而将书放回书架上。然而这次,我真正地捧起了这本书,这本曾经渴望,而现在真正属于我的书。这是父亲为我买的书!他在繁忙的工作中竟还忘不了女儿最初的梦!一阵喜悦后,却不知怎的,继而一阵感伤,甚至是悲哀。父亲的工作是繁忙的,那繁忙甚至挤掉了他关爱女儿的时间。尤其是在父亲从北京调到了武汉后,父女间,一个月都难见上一面。父亲如今可以做的,只有在回京的路上,匆忙为女儿挑选几本她喜爱的书,以慰藉她的心灵。父亲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在精神上关爱女儿,只有用物质来堆积起他对女儿的爱。父亲是爱我的,我又何尝不知道?小时候,母亲告诉我,我出生的那个寒冬,天格外的冷。刚出生的我,被一场重病萦绕着。父亲奔波在风雪中,为他那在襁褓中的女儿四处寻医。那时的父亲还很潦倒,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元,而他花在女儿身上的心思远比现在多得多。有时候,我会偷偷地想,倘若现在的父亲仍是十七年前的那个在大学里教书的穷酸书生,成日趴在书堆里钻研马列主义,偶尔拿起粉笔与本科生大谈马克思的资本论,周六、周日抽出时间来陪女儿逛逛书店……我知道,我这样想是极其自私的,对于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像父亲这样出色的男人,是不甘于一辈子窝在一个大学里教书的。我的爸爸作文500字:虽然有时候,父亲常会与我和母亲追忆那段逝去了的年华,并由衷地感慨,如若退休后依然可以像从前那样,时而写写文章,时而邀学生来家饮茶畅谈,时而与家人在书店里徜徉……该是多好!父亲有时还会对我们说,人活着完全没有必要这么累的,完全可以放松了心情,比如清早起来可以在学校里跑跑步,中午可以睡上一觉,晚上还可以在校园里散散步……父亲说这话时,完全是以一种憧憬的表情。而我听了之后,心里有一点点的高兴,又有一点点的失望,因为我早料到,父亲在说完这话的第二天,依然会依照着他曾经地生活方式,早上起来,匆匆吃完早饭,赶向办公室,中午回来,吃完午饭,又匆匆离开,而晚上又要工作到深夜。从前,我总抱怨父亲给我的爱太少。他从来都没有为我开过一次家长会,甚至还不知道女儿在年级里的哪个班。但现在,我明白抱怨并不能解决任何的问题,对于父亲的细微的爱我只有用心去体会。父亲不是个善于用言辞表达爱的人,所以,对于我来说并不能体会到父亲的爱的深沉。但当我明白了父亲有多么爱我之后,才发现正是因为这爱的深沉,父亲的爱才无处不在。记得小时候,我很调皮,常惹得父亲生气。那时,父亲总是将手高高举过头顶,并生气地说,你要是再闹,爸爸就打你了!我听了这话之后,依旧调皮,因为我知道,父亲的手根本不会向我打来。我不知道,这是溺爱,还是疼爱,但总归是父亲爱我的一种方式。有时我会认为,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地一餐饭、父亲从武汉打来的一通电话、临考前父亲对我的嘱咐……这些都无不洋溢着父亲对女儿的爱。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这才是人间至高的爱,这才是爱的升华!作为女儿的我,却该以什么样的爱回报父亲呢?我和父亲一样,是个不善于言爱的人。女儿可以做的也只有在父亲下班回家时接过父亲手中的皮包,递上一杯暖茶,送上一双拖鞋……可父亲,女儿这样的爱,你能感受到吗?

家庭 教育 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改进了教育 方法 ,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开心(化名)的个案分析,从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 措施 ,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家长;教育观念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 爱好 。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2.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 说说 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 春节 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 文化 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3.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身教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教的主要内容应是德育;婴幼儿时期是家教的关键期;家教场所随意化可以遇物则教,遇事则诲。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存技能的复杂化,在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机制有所分化,功能形成互补。家庭生活包括人类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存的活动,以亲子、血缘为纽带的交往活动,日常生活的观念活动,其特点是直观性、重复性、 经验 性和习惯性。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以言传的形式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与这种智育相比,德育更具生活化的特征。而家庭教育的生活性,也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延续传统,重视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主要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亲代对子代在道德发展方面的全部影响和作用。德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知善,更是希望孩子行善。就 儿童 道德学习、道德发展而言,家庭所独具的生活性机制,还有家庭所承载的礼俗的德育功能也与家庭德育融为一体,构成家庭独具的德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的关键期

中国家庭历来重视早期教育,《易经·蒙》写:“蒙以养正,圣功也”。根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潜意识的影响尤为重要,而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量远大于意识所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的早期经验影响人的一生。

人在婴儿以及幼儿时期,家庭对儿童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几乎具有独揽性的价值。人类较之其他生物而言,从出生到能独立行走乃至独立生存的时期较长,在这个时期对养育者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

父母和长辈要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联系和互动,与孩子建立亲密温和的依恋关系。蒙台梭利认为,婴儿时期是一个创造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个未来的个性被确定下来;婴儿的精神世界与所处的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流,因此成长中的婴儿需要外界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这个时期有如神助,婴儿的心灵得到神秘力量的激发,……这种无声无息默默的、内在的爱的激发,必将留下高贵的品质,并将伴随儿童一生。[1]

三、家庭教育场所的随意化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组织形式来看,教育大体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大类,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的。教育场所的随意化,需要父母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善于发现可供教育的素材,遇物则教遇事则诲,适时对子女进行教育。古代有很多以言行一致、身教统一、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动子弟,成功教育的名人。如唐朝皇帝李世民,虽日理万机,仍然抓紧点滴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弟。尤其是废承乾、立李治为太子之后,更是“遇物必有诲谕。”例如,吃饭时就问:你知道饭吗?李治说不知。于是就教育他不夺农时:“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李治骑马,就问他:你知道马吗?他回答不知。便教育他不尽民力:“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李治乘船,又教育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李治在曲折的树下休息,又教诲他:“此木虽曲, 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 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为君道德教育, 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作为贤明君主所必需的素质。这几则短短的事例,也充分反映李世民的高超家教艺术。[2]

四、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身教,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源自《后汉书·第五伦传》:“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在本文中,也可作示范理解。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身教,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从家教的主要内容来看,德育的生活化的特征需要身教的影响;家教的关键期方面,婴幼儿的生理特征离不开身教;家教场所的随意化更需要言行一致、身教统一。

马卡连柯说过,“父母监督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是首要的、最主要的教育方法!”还告诫父母:“你们自己的行为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要以为只有当你和孩子谈话,或教训他,或嘱咐他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你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孩子,即使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和别人交谈……你们怎样快乐和忧伤,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父亲和母亲本人以身作则是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反面的榜样,那么任何特殊的努力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你在家里很粗暴,或者爱吹牛,或者常酗酒,那么你就别想教育孩子了;你已经教育了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糟。”[3]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2]马镛著:《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3][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摘要】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

【关键词】礼仪教育礼仪意识家庭教育

柏拉图曾指出,“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青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今天,首先要接受最需要接受的礼仪教育。本文仅就家庭礼仪教育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

1.崇礼重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崇礼重礼,古今中外皆然。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

当今社会是高度开放的社会,也是高度协作化的社会。任何单一的个体都必须与其他的个体或群体交往、合作。任何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不仅使人生厌遭人唾弃,无助于建立世人间健康有序、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必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与团结”。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这样写着:“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2.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也在家庭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要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的人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的人。而作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在家庭里,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能够把已习得的礼仪要求,通过平时家庭成员间在共同生活中的相互接触、交流、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养成必要的礼仪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准备了良好的礼仪素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条件。

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有力支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社会的人,都必须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我们一切习惯的渊源。个体能否成功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所悦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接受的家庭礼仪教育。

庭礼仪教育架起了个体与社会的坚实桥梁。社会个体化再到个体社会化,其间联结的纽带就是家庭礼仪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只是给孩子多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养成礼仪习惯,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在共同的进步中发展中更进一步地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在这方面,家庭礼仪教育以其独特的即是首发站又是终点站的家庭的地位,无疑是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3.家庭礼仪教育看平时,重养成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看平时,重养成,自然是家庭礼仪教育实施的应有之义。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以礼带礼,突出家长表率作用。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为家长,我们的那些做父母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 文明礼仪 ,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如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都让她亲手送到垃圾箱里,不随意往地上乱扔。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等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作为家长,那些做父母的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以无胜有,营造家庭文化氛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孔子的话其实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为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误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点不良品格,都可以从他幼年的环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认为,创设彬彬有礼,愉快活泼,和谐协调,相互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的主要条件。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建议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亲情的幸福家庭,这正是孕育良好礼仪素养的摇蓝。

以练导行,强化孩子礼仪意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习惯,我们提倡重复和练习养成。”作为家长,必须向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训练,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礼仪重复、练习。

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是发展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在文明、礼貌、得体的交往中,我们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在对礼仪的思考、感悟中,抱着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公民道德建议实施纲要》等的具体要求,切切实实地深入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吧!

猜你喜欢:

1.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

2.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3. 家庭教育感悟范文

4. 浅谈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5.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精选

前几天,我家又添了一块由省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监制的“光荣之家”门牌。这块闪耀着金色光芒的牌子是我家的又一块光荣之家门牌。这是父亲在国庆70华诞之际,收到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之后,又得到的一个光荣“传家宝”。这些的“传家宝”是父亲的荣耀,也是我们的光荣。 我的父亲在1947年新中国成立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军。他参加了解放石家庄的战役,后升为排长。在1948年昌平战斗中因战负伤,被评定为革命伤残军人,成为国家重点优抚对象。后退伍到发电厂工作,一直在电厂工作到退休。 记得我小时候,我家门上就钉着一块“光荣之家”的红色牌子,家里墙上的相框里有一张父亲和电厂警卫班战士的合影照片,有许多父亲的奖状,还有一块立功奖章。因为我年龄小,所以也看不懂上面的繁体字,只听妈妈说这是父亲的荣耀,我也因此为父亲有这么多奖章奖状而感到特别骄傲,常常在小伙伴面前夸耀父亲,父亲成了我小时候最崇拜的人。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民政部门、武装部或者单位的领导每逢年过节,都要来我家慰问父亲。当时慰问,一般都是上门给送一张慰问信、几张年画,有时候给一本挂历。在那个年代,挂历可是一种“奢侈品”。 有一年,区人民政府又给父亲发了一个铝制的“光荣之家”的红色牌子。当时是端端正正地钉在门上。我每次从这个门出来进去,就抬头望着这块红色牌子,心里充满了正能量。后来搬家后,这块牌子就一直保存在我的书柜里。 2018年,为弘扬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社区向父亲发放了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光荣之家”门牌,表达党和政府对老人家的重视和关心,让“鱼水之情”融入整个社区。 2019年国庆节前,社区主任对老父亲进行了慰问,为老人家佩戴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父亲戴着这块红底金字的纪念勋章感慨万千,他说想到自己在战争年代的铮铮岁月,看到现在祖国繁荣强盛感到非常幸福与荣耀。 父亲是国家重点优抚对象,也是单位现在唯一一名建国前的老党员、老革命伤残军人,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对党忠诚,不忘初心,助人为乐的品格一直教育和影响着我们。 看着他的纪念章、光荣牌,这些“荣耀”,是党和政府给予老革命的崇高荣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同志的关心和关爱。对我们一家人而言,标志着军人父亲的光荣传统,这种荣耀,给予我们正义与力量。我一定要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我家这位光荣的老党员、老军人、老革命健康快乐!

家训宜早,始自婴孩 颜之推认为,人生的奠基阶段在幼年时期,因为幼年可塑性较大,因此他十分强调及早施教,甚至应该从胎教开始。在《教子》篇中说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导习之矣。”可见《颜氏家训》中对早教的重视程度之高。而之所以早教效果比较好,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也就是说,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勉子自立,读书致用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反复的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切不可荒废学业,任何人都要努力的学习,其言道:“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之推还强调读书是立身之本,他经历了乱世沉浮,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告诫子孙要立足于社会,就要把书读好,读书是求取名利的正道和大道。“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耳身。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同‘技’)在身。’伎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对于学习的内容,颜之推认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当然对于佛学也不要忽视;然后要学习书法、数学、医术、绘画、琴瑟、下棋、 射箭 、投壶等“杂艺”,这些要兼习却不专精。颜之推还劝诫子孙年幼要读书,但年纪大了也不能不读书,人的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 3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涵盖了多个领域,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主张,这些内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时效性,对当代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及早施教,勿失良机 在上一节介绍《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已经提到,颜之推认为“家训宜早,始于婴孩”,重视早教,甚至从胎教开始。之所以重视早教,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这对我们当家时代的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教育要尽早开始,按照孩子发展的阶段。早教的第一个阶段是胎教。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胎儿有接受教育的潜在可能因此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就可以开始教育,母亲在怀孕期间就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等对胎儿进行熏陶。早教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要给予各种感官刺激来发挥潜能,同时要抓好婴儿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寓爱于教,严慈相融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颜之推主张爱教结合,反对只爱不教,“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并指出了溺爱对子女的危害,认为溺爱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然而当今很多家庭,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溺爱有加,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孩子。因此颜之推认为对待孩子要严慈相融。首先对孩子要慈爱,同时该严格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这样孩子才会尊重和信服自己的父母。如果只严格,那么孩子就会害怕父母,在此环境下孩子只会变得胆小懦弱;如果只爱而不教,父母对其听之任之,那么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肆无忌惮,这两种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均爱诸子,平等对待 颜之推在《教子》一篇中特别强调做父母的对待子女不能偏爱,要平等对待。父母一旦有了偏爱的情况,就可能会造成子女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是仇视,不管是受宠和被冷落,都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当今的多子女家庭中也依旧存父母偏心的情况,有的父母偏爱幼子、有的父母偏爱男孩儿……均爱原则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启示,面对不同的孩子,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舞台,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身为家长要尽力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为孩子创造一种机会,一种成长的机会,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孩子一视同仁,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董晓捷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7.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8,135,287. [3]武海燕.《颜氏家训》对于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2(12):49. 家庭家教家风论文篇三: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性别角色的同一性,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以及幼儿的社会交往等能力,父亲角色应当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其独特价值,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幼儿家庭教育中面临着父亲角色在功能实现上的“缺失”,认知观念上的“误区”,行为扮演上的“极端”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家庭以及父亲本身有着必然的联系,确立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正确位置,不仅需要社会建立健全亲职教育的体系,家庭建立和谐良好的氛围,还需要父亲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促进角色成长。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 儿童 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 入职 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 职场 ,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作者:刘艳珍 宋晓晓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1. 家风家教的征文1500字 2. 家训家风家教心得体会6篇 3. 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 4. 家风家教的励志日志 5. 有关家风的经典散文随笔 6.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心得体会

与亲生父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教育论文篇3 浅谈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策略 [摘要]单亲家庭的学生多会表现出悲哀和无助感。这与学校、家庭和同龄人都有关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的实际行动、同龄人的团结友爱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状况;学生教育 单亲家庭,这一社会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单亲家庭的形成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夫妻双方的离婚、配偶的死亡等。本文所指单亲家庭子女也包括因夫妻两地分居而长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的孩子。 一、单亲家庭学生现状及心理特点 一个家庭以单亲的家庭形式存在的现象自古以来便有。然而,从真正意义上对单亲家庭以概念的形式提出却源于西方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离婚率迅速上升。因离婚而最终造成的单亲家庭大量涌现,其比重也在逐渐增加。由于单身父母在生活、经济、心理等各个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单亲家庭子女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遭受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对于这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乃至政府的相关部门纷纷开始关注。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将近25%的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的子女在父母离婚后的半年里,常常有强烈的恐慌、愤怒等情绪发生。并且,有近50%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出现哭闹等不良的情绪反应,甚至还有些孩子会对他人产生敌意或攻击的心理。而将近34%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其父母离异后容易患上抑郁症。总的来说,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存在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第一,抑郁逆反心理。表现为:从不向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过分地自我封闭,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他们常常会把父母的离异作为参考,以此评价人和事,因此不轻易相信别人,从不表达自己的内心,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 第二,怯懦自卑心理。表现为: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认为命运可以被自己掌握,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无奈和辛酸,对待任何事物都没有情趣和激情,极少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放任懒散心理。表现为:由于个别家长补偿式的极端娇惯,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放纵,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差,自学能力差等。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行为懒散,精神涣散,无视管制,经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打架等现象。 二、造成单亲家庭子女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因素的影响 受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单亲家庭子女一直以来便被众人视为比较弱势的群体。尤其是在学校,当一个学生是以单亲家庭子女的身份出现时,某些教师常常以不良的心态对待,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方式更为粗暴或者采取强制性的制裁手段。为此,教师在对此类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使得事情再次升级,而最终促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加深。而另一方面,对于单亲家庭子女而言,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或是缺乏父母对其学习状态的监督,他们常常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在学校中,由于我国教育水平有限,部分地区的学校由于教师所要顾及的学生人数较多,很难顾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从而导致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困难而无人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进一步造成其学习状况的恶性循环。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部分的单亲家庭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责任。尤其是离异家庭,在离婚的时候父母由于某些情绪因素影响而没有理性地处理好子女的相关问题。比如,对自己的子女置之不理,甚至是将自己的子女当作婚姻不幸的出气筒,从而更容易对子女的心理状况造成不良影响,使子女产生深深的抛弃感及抑郁等不良情绪。 (三)同龄人的影响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社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乃至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成绩,加之,学生班级职务以及学生自身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不同人群的“分层”。而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子女而言,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部分单亲家庭子女无心向学,成绩不理想,甚至思想品德不端正。因此,对于生活在普通家庭的子女而言,这些学生明显与他们处于不同的“层次”。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而言,这显然存在一定的歧视性和攻击性,容易引起单亲家庭学生的自卑感和孤独感,对其学习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 综上所述,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单亲家庭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项内容。 (一)家长的积极配合 首先,在父母离婚的“战争”中,孩子的心灵已经非常脆弱,作为父母首先要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以非常的呵护;在学习上也要非常关心,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学什么,忧虑什么,希望什么。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感到心情愉快,从而在学习上也会努力。 其次,在单亲家庭中,孩子不是缺乏父爱就是缺乏母爱。在一般家庭中,父母是有角色分工的。所谓“严父”加“慈母”就是较普遍的类型。而单亲家长要一肩挑起两副担子,自己要把握平衡。 最后,在应试教育仍盛行的今天,分数仍然是衡量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有些父母就以分数高低作为奖罚的标准。实际上,父母要正确认识分数与能力的关系,正确认识智商和情商的关系。摆正了素质与分数的关系,奖惩才不会失当。 (二)学校的实际行动 首先,学校可以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测试,并根据相关的测试水平以及学生在学校的实际表现状态来为单亲家庭的学生建立相关档案,以便对学生有效监护。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单亲家庭学生的不同心理情况,及时给予他们相应的心理辅导。 其次,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积极参加各种班级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可在班级内组织朗诵、歌唱、舞蹈等各种比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优点,并借助这些活动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能够在众多同龄人的面前展现自我的价值提供机会。同时,对于部分有能力组织活动的单亲家庭孩子,班主任可以将活动的组织权交给他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还可以培养这些单亲家庭孩子的责任感。 (三)同龄人的团结友爱 同龄人的价值观会对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极大的影响。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从而在班级中容易出现不受同龄孩子欢迎的情况。为此,在班级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就显现得极为重要。 首先,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应该根据他们自身的特殊状况进行特殊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加强班级、宿舍的综合性的建设,鼓励孩子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学生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歧视和攻击,让更多的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同龄人乃至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情感缺失。 (四)社会的高度重视 对于部分单亲家庭子女而言,在其遭遇家庭的破裂时,由于父母的关心甚少,他们往往在生活上会遭遇到各种困难。为此,相关的部门首先应该加强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保障工作,保证单亲家庭子女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等。 其次,应该动员全社会关心和爱护单亲家庭的子女。可以通过媒体、文艺作品等方式来呼吁全社会来为他们提供需求,从精神上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最后,要根据单亲家庭的实际情况,为单亲家庭的子女开展一些相关的咨询活动,并要求相关的司法部门加强对离婚者的要求,尤其是要重视对离异家庭子女抚养和监督的工作。 总的来说,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具特殊性。在学校中,他们也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为此,家长要担当起子女教育的重任;学校要关心、呵护单亲家庭的学生;社会要呵护我们祖国的花朵;教育工作者更要多关注他们,担当起教师“传道授业”的重任,让单亲家庭孩子也能像每一个同龄的孩子一样,拥有同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魏知超,邹庆宇.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2). [2]刘媛,姜潮,林媛,李纯,赵岩.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徐建平.对单亲家庭女子教育的建议[J].现代家教,1998(9). [4]员丽萍.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培养[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单亲家庭教育论文篇4 浅析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摘要】中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这些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有的自卑、敏感、行为举止怪异、暴力倾向,有的孝顺懂事,心智成熟,独立自强,这种种的表现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单亲父母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单亲孩子的优点与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帮助单亲家庭正确地引导孩子。 【关键词】单亲 性格 问题 优点 建议 中国的离婚率已经连续七年逐渐上升,不断攀升的离婚率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婚姻的破碎,家庭的解体,或许对成人来说是一种解脱,但对孩子来说,无论如何进行弥补,都将是缺了边的月亮,那么做为一个单亲父母,当你的婚姻不得已画上句号时,如何将离异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些都是每个单亲家庭、单亲父母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在性格和脾气方面大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我所带领的三年级一班,共有42名学生,其中,父母离异的有6人,寄养或领养的有3人。这几个孩子,有优秀的地方,也有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自卑、敏感 每当暑假过后回到校园,孩子们总是热衷于谈论爸爸妈妈带自己去哪里旅游了,买了什么样的好东西。每每这时,含含常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或是时而露出艳羡的目光,或是时而低头不语,发愣出神。我知道,这孩子又想爸爸了。她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出车祸去世了,就剩下母亲一个人照顾她。母亲在超市打工,所挣不多,自己带着孩子在这边租房子住,生活很是拮据,很少看到含含穿新衣服。每次听到“爸爸”这个字眼,她便眉头一紧,露出淡淡的哀伤,有一次,在班里独自落泪。同学们谈论的很多问题,她都插不上嘴,慢慢地就很少和其他孩子一起聊天了,她总是略显孤僻。 二、对异性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老师,菲菲亲左晨亮了!”又是菲菲,这个令我头疼的孩子。她的家庭很特殊。妈妈和爸爸离异,她被干爸干妈收养。她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干爸干妈对她呵护疼爱有加。进入小学后,她又被亲生母亲接了回去。离开了干爸,又接触了这么多同龄的男孩,这些男孩们活泼、友善、优秀,令她很是喜欢,并且喜欢用拥抱和亲吻表达这种喜欢。先是缺少父爱,后来的干爸对她特别疼爱,这样的经历促使她产生了对异性感兴趣的倾向。 三、爱说脏话,有暴力倾向 麟麟,这个小男孩,急性子,下课和放学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爱说脏话,嘴里总是说屎啊、尿啊的;爱打架,总是容易和别的孩子打起来,每次都是别人受伤。每次他闯祸之后,我除了生气,更多的是难过,因为我知道,这孩子小时候目睹了太多爸爸妈妈之间的争吵与打架。从他的日常表现来看,我认为很多打架伤人他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和小朋友们推推挤挤的过程中,不自觉得就伤了别人,闯下了祸,甚至在和他最好的伙伴一起玩时,他一推,另一个男孩就撞破了额头,缝了好几针。每次看到自己闯的祸,他都不禁流下来眼泪。 四、行为怪异,想吸引更多目光 菲菲有个外号,叫作“小喇叭”,班里的任何风吹草动,她都会发挥她那特有的高音嗓门,在全班广而告之。她在上课时的一些表现,总会吸引大家的眼球。上一年级时,菲菲有次拿了自己的压岁钱包来到学校,里面有很多张一百或五十面值的人民币,她将这些钱分给了小伙伴,想交更多的朋友。她总是显得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这孩子有性格,更是因为缺少亲生母亲和父亲关爱的她,想通过这些不寻常的举动,获取关注。 以上种种,仅仅是家庭特殊的孩子性格不好的典型表现,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单亲孩子都有问题。我认为,单亲家庭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和心理上的问题,但并不是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必定有问题。事实上,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很优秀的。 一、孝顺、懂事、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长大了一定要给姨姥姥、姨姥爷做好吃的东西,买新衣服,孝顺他们。”这是张雨同学的一篇 日记 里提到的。张雨并不是单亲孩子,但是父母却常年在外打工,将他丢给了姨姥姥和姨姥爷照顾。“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啊,就得特别小心,出了什么差错,不好交代啊!”这对憨厚的中年夫妻总是这样跟我讲。张雨的父母虽然不负责任,但所幸的是,他的姨姥姥、姨姥爷对他关爱有加,不仅在学习上,生活上更是如此。这孩子虽然有些内向,但是却十分懂事,每每谈到姨姥姥和姨姥爷,脸上总是露出幸福的神采。 二、生活自理能力强 “我们思渝啊,特别乖巧懂事。每天早早就自己起床梳洗了,很爱美,自己挑衣服、扎辫子,把自己收拾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才出门。我工作比较忙,每次她放学回家,不仅自己完成作业,还帮我收拾屋子,我回到家,还跟我讲学校里的事,逗我开心。”这位母亲,脸上泛着幸福和自豪的光芒。她的孩子的确特别优秀,让人省心。 这些孩子的性格里,不管是有问题的方面,还是好的方面,都和家长的性格、为人处世、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离异的家庭已经不完整了,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能够为孩子做到的,就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教育方式,给孩子传递正面的能量,让孩子尽可能健康地成长。我给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1.离异的家长要自信自强、不要心生怨怼,总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2.不要将孩子作为泄气的对象,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方。 3.不要因为内心觉得亏欠孩子,就过分溺爱。 4.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多种 兴趣 爱好 。 单亲家长既要挣钱养家,还有抚养孩子,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任何时候家长都不可只顾挣钱,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及时疏导。 单亲家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庭成员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生活,只要端正心态,正确地引导,单亲的孩子一样可以成才,一样可以健康成长。 孩子的心灵,正如荷叶上的露珠,虽然美丽可爱,但也脆弱,一不小心,就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单亲家长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这晶莹但却脆弱的露珠。 猜你喜欢: 1. 浅谈家庭教育学相关论文 2. 单亲家庭孩子教育论文 3. 单亲家庭教育学论文 4. 单亲家庭教育子女心得 5. 浅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

简单汇总表论文。如: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一直在家里研究的热点和国外,尤其是近期国内治疗网瘾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在过去的内部和外部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问卷和描述的一些采访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和原因做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般状况和导致的任何文本。 。以下是网瘾的现状和原因的文献综述。网络成瘾综合征于1994年由戈登·布雷在纽约的精神病学家。临床患者的过度依赖在互联网上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或伴随生理损坏。 年度会议的美国心理学相关研究报告统计,上网人群占6%的网络成瘾综合症,年轻的人都是网络成瘾综合征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 2005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说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戏剧后,多达数万数以千计的家长写信给导演:“这就像我们的家庭的故事。” 2008年,美国有关机构表示,网瘾的范围将被列为一种精神疾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美国高达1/10的瘾。美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的结构,成瘾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头痛顽疾。 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称为世界第一,超过75%的全国互联网染上网瘾的互联网用户的逐年增加。在韩国,网瘾被称为“网络中毒症。据韩国教育部公共管理和安全性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00万的人患有网络中毒症在韩国,%的人患有这种疾病,年轻的互联网用户从年龄来看,令人担忧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网络中毒,38%的学生开始接触到入学前与网络。一位韩国心理医学专家指出,学生患有网络中毒症,开始逃学去网吧,或躲在家里上网玩游戏,更严重的,甚至离家出走,因为他们的父母限制上网。如果你不重视这种精神疾病的社会将受到极大伤害,因为“网络中毒症患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他们有时反社会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爆发,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成瘾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 网络成瘾存在于中国的年轻互联网用户不要。 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5%以上,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每年翻一番,一些年轻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差,个性发展是不全面的结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共同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动员社会各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年网络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对社会的高度重视。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年),”网瘾年轻人总数的%,并有13-17岁的互联网用户中的13%的倾向网瘾比例达到了%,18 - 23岁占%,30-35岁的占12%。初中%的失业人员,无固定职业的职业会计占21%,%的高中生占%,可见最成瘾的青少年网民是学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网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现象。 台湾金车基金会的调查发现,74%的受访者在台湾的学校出现了网络成瘾的迹象,70%,主要由于网络断开感觉不好或不安,44%的上网时间比预先估计的很长一段时间,上网时间越来越长的比例为26%,26%使用互联网类医治情绪,25%有问题,想上网。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多数青少年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中断,或麻醉神经的行为。 网络成瘾研究专家已经开始进行深入研究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在其“战争序列化成瘾:网瘾不是孩子的正常生活的一种表现。出生的子女是一个空白的纸,他需要接受教育,需要有人在前面的道路给予指导瘾不是孩子出生错误。指出,网瘾的原因,具体的方向,也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 BR />教授陶染的第七届网博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网瘾不只是一种精神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关注,网瘾青少年的大脑产生很大伤害,对青少年的身体和成瘾的陪同下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成瘾性药物。 2。原因家庭因素李涛,张兰君的研究发现,有显着的差异,网络和非成瘾网络成瘾倾向的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的少的温暖,理解,更高的拒绝和严厉的惩罚,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王,甘一群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希真芳,章晓阳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的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显着差异,男生网络成瘾倾向家庭预测的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里可以上网,父亲惩罚严厉,单父母,父亲预测因素的女孩网络成瘾的母亲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家庭接入互联网。闫春梅,杨风魑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在IAD,父亲是负责集团表现出过分干涉和保护,母亲负责组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上述方面是显着的差异。高伟,黄女士的素食主义者证实,在对照组的网瘾青少年和青少年各种因素在家庭环境中,包括家庭结构,父母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教育,态度和文化的他的父亲,母亲文化,父亲的职业,母亲显著差异的职业,网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与低识字水平(小学,初中及以下),家长不恰当的态度对待教育(严厉的惩罚,视而不见,溺爱,金钱奖励),对贫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敌意),显着高于对照组。作者认为,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伍号盛,张在调查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家庭,不同类别的学校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着的差异。生活在核心家庭(只有父母和孩子与家人一起生活)和扩展的家庭(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青年环境发生网络成瘾的机会,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分别为和0。 58倍。研究猿臂涛,周历,教育程度越高的父亲,和他们的孩子,网络成瘾率越低的,可能是由于对父亲在家庭中的有尊严的地位和教育为主,较高的教育水平的父亲对子女的沟通,指导,帮助其互联网的健康,导致网络成瘾率较低的越南重点。 2。教育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发现,至少有14%的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在高等院校,网络成瘾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只重分数,教学不孕不育应试教育,让孩子们缺乏理想的厌恶学习,一旦进入在线游戏和在线对话上瘾的沉迷。不需要吗?琮迂纹文汪哩辛证明,由于紧张的关系,应试教育,研究和考试的压力,为了逃避生活,或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让青少年在网上找到一种寄托。 3。社会问题超指出,在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的研究是一个净化和监管不力的网络环境。许多节目制作商和网吧经营者的道德,素质低,导致在网络环境中的污染和咖啡厅规范性。法“明确规定,不向未成年人开放的网吧,但还是有些网吧为了谋取巨额利润,让未成年人进入,甚至有的还专门在一部色情电影来吸引年轻人。网络的网络亚文化网络亚文化,罗齐指出,在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互联网的文化,但其中一些与负因素,甚至有反社会倾向的文化成分组逗留的网上虚拟社区网络为主要方式的生活,喜好追逐网络色情,网络暴力黑色的乐趣在线联系,或抵制或抵制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行为约束社会认知的总和。出发,从网络和青少年的个人网络成瘾的研究。莫拉汗 - Morahan - 马丁,马丁·舒马赫(舒马赫)277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孤独和网络进行使用相关的。孤独的人感到孤独,抑郁或焦虑,会更到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寻求情感上的支持。阿美蔡 - 汗博格和本 - 阿兹(阿米海汉堡与本 - Artzi,2003年)的女性网络成瘾的研究,孤独寂寞的女人,沉迷于网络,而不是网络成瘾。,神经质,寂寞的女人往往更多地利用社会服务在互联网上。杨贝克抑郁量表研究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与网络成瘾,结果发现中度至严重的抑郁症和网瘾相关的抑郁症可能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之一。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的研究发现,低自尊有较高的网瘾,并推测互联网吸毒者可能是因为不良的社会技能,自信心低,从而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逃生的手段,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网络。另一方面,约翰(约翰·苏勒尔,1996年数字化,人际关系和团体的人际交往的空间,时间和方式,使可扩展。舒勒他的人性在网络空间这个新的社会领域独特的心理经验总结的九大特点: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的匿名的个人身份,地位平等;超越时空界限;时间延长和集中的永久记录,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奇妙的体验变化;体验黑洞。??正是这些特性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某些网络用户,让他们沉溺其中。杨(年轻)ACE模型解释了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模型A,C,E,,匿名(匿名),便利性(便利性)和Escape(逃避现实)的英文缩写。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它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的需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而无需担心他们将拥有一定的损害;方便的互联网用户他们想要做的足不出户,逃避现实的是,人们可以在网络中找到了安慰和感情支持杨认为,这是上述特点,在网络上引起人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周倩的角度看,“传播游戏的快感的“探索上网成瘾的问题,网络用户在使用的网络会产生”快感“的沟通,这种快感会吸引用户的网络过度使用和网络成瘾。研究发现,上BBS,E - mail和网络游戏成瘾者比非成瘾者花费更多的时间,所有的变量预测网瘾,“网络使用乐趣意义上的”网络成瘾现象的最好的预测。丽娟,赵鑫的研究表明,网络能够满足众多需求的年轻人(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容易使青少年形??成对网络的依赖,依赖于网络的原因,如考试失败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学习负担,学业压力和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生活事件,学术问题,外部环境,如学校和家长对青少年施加压力,年轻人更热衷于在网络上寻找慰藉。战略:1。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吸收新的思想 2。改善教育,防止家庭暴力和冷暴力。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观察的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人,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B?听孩子诉说,了解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 C。青少年在每天的日常户外活动,使旅游类之旅 BR /> D扩大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面,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他们的责任感 3。以外的其他方式来帮助他们自己来解决互联网的问题网瘾,例如精神科医生

家训宜早,始自婴孩 颜之推认为,人生的奠基阶段在幼年时期,因为幼年可塑性较大,因此他十分强调及早施教,甚至应该从胎教开始。在《教子》篇中说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导习之矣。”可见《颜氏家训》中对早教的重视程度之高。而之所以早教效果比较好,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也就是说,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勉子自立,读书致用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反复的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切不可荒废学业,任何人都要努力的学习,其言道:“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之推还强调读书是立身之本,他经历了乱世沉浮,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告诫子孙要立足于社会,就要把书读好,读书是求取名利的正道和大道。“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耳身。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同‘技’)在身。’伎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对于学习的内容,颜之推认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当然对于佛学也不要忽视;然后要学习书法、数学、医术、绘画、琴瑟、下棋、 射箭 、投壶等“杂艺”,这些要兼习却不专精。颜之推还劝诫子孙年幼要读书,但年纪大了也不能不读书,人的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 3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涵盖了多个领域,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主张,这些内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时效性,对当代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及早施教,勿失良机 在上一节介绍《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已经提到,颜之推认为“家训宜早,始于婴孩”,重视早教,甚至从胎教开始。之所以重视早教,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这对我们当家时代的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教育要尽早开始,按照孩子发展的阶段。早教的第一个阶段是胎教。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胎儿有接受教育的潜在可能因此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就可以开始教育,母亲在怀孕期间就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等对胎儿进行熏陶。早教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要给予各种感官刺激来发挥潜能,同时要抓好婴儿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寓爱于教,严慈相融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颜之推主张爱教结合,反对只爱不教,“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并指出了溺爱对子女的危害,认为溺爱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然而当今很多家庭,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溺爱有加,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孩子。因此颜之推认为对待孩子要严慈相融。首先对孩子要慈爱,同时该严格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这样孩子才会尊重和信服自己的父母。如果只严格,那么孩子就会害怕父母,在此环境下孩子只会变得胆小懦弱;如果只爱而不教,父母对其听之任之,那么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肆无忌惮,这两种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均爱诸子,平等对待 颜之推在《教子》一篇中特别强调做父母的对待子女不能偏爱,要平等对待。父母一旦有了偏爱的情况,就可能会造成子女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是仇视,不管是受宠和被冷落,都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当今的多子女家庭中也依旧存父母偏心的情况,有的父母偏爱幼子、有的父母偏爱男孩儿……均爱原则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启示,面对不同的孩子,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舞台,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身为家长要尽力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为孩子创造一种机会,一种成长的机会,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孩子一视同仁,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董晓捷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7.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8,135,287. [3]武海燕.《颜氏家训》对于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2(12):49. 家庭家教家风论文篇三: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性别角色的同一性,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以及幼儿的社会交往等能力,父亲角色应当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其独特价值,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幼儿家庭教育中面临着父亲角色在功能实现上的“缺失”,认知观念上的“误区”,行为扮演上的“极端”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家庭以及父亲本身有着必然的联系,确立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正确位置,不仅需要社会建立健全亲职教育的体系,家庭建立和谐良好的氛围,还需要父亲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促进角色成长。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 儿童 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 入职 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 职场 ,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作者:刘艳珍 宋晓晓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1. 家风家教的征文1500字 2. 家训家风家教心得体会6篇 3. 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 4. 家风家教的励志日志 5. 有关家风的经典散文随笔 6.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心得体会

简单的汇总表的论文。如:青少年上网成瘾已经回家的热点,在国外,尤其是近期国内治疗网瘾的广泛关注,在这篇文章中内部和外部的研究,根据文献回顾,问卷,并介绍了一些面试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原因做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般状况和原因的任何文字。 。以下是文献综述中的地位和网瘾的原因。网络成瘾综合征于1994年由戈登·布雷在纽约的精神病学家。临床病人的过度依赖在互联网上导致了显着的心理异常或伴随的生理损伤。 年度会议的美国心理学研究报告统计,上网人口占6%的网络成瘾综合症,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征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学生,以满足网瘾的标准。在2005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描述,网瘾青少年戏剧高达数万成千上万的数以千计的家长写信给导演:“这就像我们的家庭的故事。” 2008年,美国该机构表示,网瘾的范围将被列为一种精神疾病。有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美国高达1/10的瘾。在美国的教育和医疗保健的结构,网瘾已成为一个国家头疼的顽疾。 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在世界上被称为第一,超过75%的全国互联网染上网瘾的互联网用户每年都在增加。在韩国,网瘾被称为“网络中毒症。据,公共管理和安全性的韩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亿人患有网络中毒症在韩国,%的人患有这种疾病,在年轻的互联网用户的年龄,令人担忧,越来越多的学生网络中毒,38%的学生所接触到的网络入学前,一位韩国心理医学专家指出,学生患有网络中毒症,开始逃学去网吧,还是留在家里玩游戏,更严重的,甚至离家出走了,因为他们的父母限制互联网,如果你不重视精神疾病的社会将会大大受到伤害,因为“网络中毒患者往往是性格孤僻,不适合的社会生活,他们有时反社会情绪的爆发,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网瘾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 网络成瘾在中国的年轻互联网用户不存在。 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5%以上,并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每年增加一倍,一些年轻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差,个性发展是不全面的结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共同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年轻人,并动员社会各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网络问题,应该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社会。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年),年轻人上瘾总数的%,和13%的13-17岁的互联网用户倾向瘾比例达到了%,18 - 23岁的占%,30-35岁占12%,初中%,失业人数,占21%的专业会计没有固定的职业,%的高中生占%,显示最年轻的互联网用户,沉迷学生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网瘾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现象。台湾金车教育基金会的调查发现,74%的受访者在台湾的学校,有迹象显示,70%的网瘾,主要是由于网络断开感觉不好或不安,44%网上所花的时间比原先估计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互联网越来越多的时间中所占比例为26%,26%使用互联网类医治情绪, 25%,要到网上去。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最年轻的人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中断或麻醉神经行为。互联网已经开始深入研究网络成瘾,上网成瘾研究专家成瘾研究专家教授陶鸿凯战争序列的成瘾:网瘾的表现是不是一个孩子的正常生活。出生的孩子是一个空白表纸,他需要接受教育,指导瘾是不是孩子错误的诞生需要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网瘾会导致特定的方向,但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BR />陶教授染色第七届网博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网瘾不只是一种精神专注于青少年网瘾的青少年大脑产生一个很大的伤害,身体的年轻人和网瘾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的陪同下,能使人成瘾的麻醉品。 2。原因家庭因素李涛,张兰六月的研究发现,有是在网络上的显著差异和非成瘾上网成瘾的养育风格,养育风格的大专学生少的温暖,理解,更高的拒绝和严厉的惩罚,一个重要的原因,网络成瘾。要王,甘组的研究确认这一点,席真芳,章晓阳表现出显着差异,网络成瘾组和A组的非网络成瘾教育的父母,男生网络成瘾,家庭预测因子的母亲拒绝否认,家庭互联,父亲惩罚严重的是,单一父母,父亲预测因素的女孩网络成瘾的母亲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家庭接入到互联网。闫春梅杨风山小精灵的研究显示,父母的教育中的IAD,的父亲是负责本集团的业绩负责本集团的不必要的干扰和保护母亲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上述方面有显着的差异。高伟,黄女士素食主义者证实的网瘾控制组青少年和青少年各种因素在家庭环境中,包括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他的父亲,母亲文化的教育,态度和文化,他父亲的事业,母亲的显著与不同的职业生涯中,网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父母文化水平低(小学,初中及以下),家长不恰当的态度对待教育(严厉的惩罚,视而不见,溺爱,金钱奖励),差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敌意),显着高于对照组的贫困家庭教育,环境和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号盛武,张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家庭,不同类型的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显著差异。生活在核心家庭(父母和儿童与家庭生活)和扩展的家庭(祖父母,父母和孩子与家人一起生活)青年环境网络成瘾,其他家庭的年轻人类型分别研究是和倍。猿臂涛,周里,在更高的水平教育的父亲,他们的孩子,上网成瘾率较低,可能是由于的尊严的父亲在家庭的地位和教育教育 BR />德州大学奥斯汀基础,教育程度愈高的父亲对子女的沟通,指导,帮助其互联网的健康,导致在一个较低的网瘾越南重点 2。心理学家发现,至少有14%的学生网络成瘾网络成瘾问题的标准仍然存在,在高等院校中,我们只重分数,教学的不孕不育应试教育,孩子们缺乏理想的厌恶,进入网络游戏和网上对话上瘾的沉迷,不是吗?丛文王一哩鑫证明,由于紧张的关系,应试教育,研究和考试压力,为了逃避生活,或实现的迂回模式自我实现感,让年轻人找到一个在线的寄托。 超指出,在网络安全系统的研究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净化的网络环境,缺乏监督。许多程序员和咖啡馆的经营者的道德,素质低,导致在网络环境中的污染和咖啡厅规范性法律明确规定,网吧不向未成年人开放,但仍有一些网吧为了谋取暴利,让未成年人进入,甚至一些专门的色情电影来吸引年轻人。网络的网络亚文化的网络亚文化,罗绮指出,在这项研究并不意味着文化的上网本,但一些不利因素,甚至反社会倾向的文化成分组滞留在网上的虚拟社区行为的网络为主要方式的生活,喜欢追逐网络色情网络暴力黑色好玩的网络联系,或抵制或抵制共同的价值观?的主要制约因素的总和。社会认知。从网络和青少年的个人网络成瘾的研究。莫拉汗 - Morahan - 马丁,马丁·舒马赫(舒马赫)277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单独和与网络相关的。孤独的人感到孤独,抑郁或焦虑,和更多的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消极的情绪调节,并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一个美才 - 汗博格和本 - 阿兹“(阿米海汉堡本 - Artzi,2003),女性网络成瘾,孤独的女人,沉迷于网络,而不是网络成瘾的社会服务,神经质,孤独的女人经常使用互联网。杨贝克抑郁量表抑郁症和网瘾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度至严重的抑郁症和成瘾有关的抑郁症可能是一个上网成瘾的主要因素。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的研究发现,更高的成瘾性,低自尊,并推测上网成瘾可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技能,低自信,充分利用网络的特性,逃生的手段,导致在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倾向的网络。另一方面,约翰(约翰·苏勒尔,1996年数字化,人际关系和团体的人际空间,时间和方式的可扩展性舒勒他的人性在网络空间领域的新的社会独特的心理体验的九大特点: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性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久记录的时间和集中,易于设置了大量的人际关系;美妙的体验变化,遇到一个黑洞。?正是这些特性构成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一些网络用户,让他们沉溺其中。杨(年轻)ACE模型解释的理由为网络成瘾模型形成一个,C,E,Anonymous(匿名),方便(便利)和Escape(逃逸)的英文缩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需要说的话,你可以通过网络,而无需担心他们将有一定量的伤害,留在家里的便捷的互联网用户他们想要做什么,逃避现实,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的舒适性和情感上的支持杨认为,这是上述特点导致人沉迷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周钱的角度来看网络上的,传播的游戏的快感“,以探索网络成瘾的问题,网络用户在网络将拥有的”乐趣“的沟通,这样的快乐会吸引用户的网络的过度使用和网络成瘾。研究发现,花更多的时间在论坛上,é - 邮件和网络游戏成瘾者比非成瘾者,所有变量的预测瘾“网络使用乐趣”的最佳预测指标的意义网络成瘾的现象。杨丽娟,赵新研究表明,网络是能够满足的年轻人(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容易使年轻人塑造的众多需求呢?依赖于网络的依赖于网络,如考试失败的原因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学习负担,学业压力和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生活事件,学术问题,外部环境,如学校和家长的年轻人施压年轻人更热衷于在网络上寻找慰藉。策略:1。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吸收新的思想 2。改善教育,防止家庭暴力和冷暴力。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年轻人每天的日常行为观察,C在每天的日常户外活动的年轻人,了解年轻人的思想动态 B?听孩子讲明白,为什么孩子们的沟通沉迷于互联网。旅游行程BR /> D扩大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面,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他们的意识的责任 3。人以外的人,帮助他们上网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成瘾,如精神科医生

与父亲刀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家训宜早,始自婴孩 颜之推认为,人生的奠基阶段在幼年时期,因为幼年可塑性较大,因此他十分强调及早施教,甚至应该从胎教开始。在《教子》篇中说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导习之矣。”可见《颜氏家训》中对早教的重视程度之高。而之所以早教效果比较好,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也就是说,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容易分散。勉子自立,读书致用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反复的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切不可荒废学业,任何人都要努力的学习,其言道:“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颜之推还强调读书是立身之本,他经历了乱世沉浮,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告诫子孙要立足于社会,就要把书读好,读书是求取名利的正道和大道。“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耳身。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同‘技’)在身。’伎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对于学习的内容,颜之推认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当然对于佛学也不要忽视;然后要学习书法、数学、医术、绘画、琴瑟、下棋、 射箭 、投壶等“杂艺”,这些要兼习却不专精。颜之推还劝诫子孙年幼要读书,但年纪大了也不能不读书,人的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 3颜氏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颜氏家训》内容丰富,体系庞大,涵盖了多个领域,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主张,这些内容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时效性,对当代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及早施教,勿失良机 在上一节介绍《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已经提到,颜之推认为“家训宜早,始于婴孩”,重视早教,甚至从胎教开始。之所以重视早教,是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虑散逸”。这对我们当家时代的家庭教育的启示是,对孩子的教育要尽早开始,按照孩子发展的阶段。早教的第一个阶段是胎教。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胎儿有接受教育的潜在可能因此在孩子没有出生之前就可以开始教育,母亲在怀孕期间就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等对胎儿进行熏陶。早教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要给予各种感官刺激来发挥潜能,同时要抓好婴儿发育的关键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寓爱于教,严慈相融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颜之推主张爱教结合,反对只爱不教,“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并指出了溺爱对子女的危害,认为溺爱会毁掉孩子的一生。然而当今很多家庭,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溺爱有加,家长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这样只会害了孩子。因此颜之推认为对待孩子要严慈相融。首先对孩子要慈爱,同时该严格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这样孩子才会尊重和信服自己的父母。如果只严格,那么孩子就会害怕父母,在此环境下孩子只会变得胆小懦弱;如果只爱而不教,父母对其听之任之,那么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肆无忌惮,这两种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均爱诸子,平等对待 颜之推在《教子》一篇中特别强调做父母的对待子女不能偏爱,要平等对待。父母一旦有了偏爱的情况,就可能会造成子女之间的不和谐,甚至是仇视,不管是受宠和被冷落,都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当今的多子女家庭中也依旧存父母偏心的情况,有的父母偏爱幼子、有的父母偏爱男孩儿……均爱原则对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多启示,面对不同的孩子,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不同的发展舞台,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身为家长要尽力去发现孩子的长处,为孩子创造一种机会,一种成长的机会,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孩子一视同仁,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董晓捷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7.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4:8,135,287. [3]武海燕.《颜氏家训》对于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2(12):49. 家庭家教家风论文篇三: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摘要: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性别角色的同一性,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以及幼儿的社会交往等能力,父亲角色应当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其独特价值,然而现实却是中国幼儿家庭教育中面临着父亲角色在功能实现上的“缺失”,认知观念上的“误区”,行为扮演上的“极端”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家庭以及父亲本身有着必然的联系,确立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正确位置,不仅需要社会建立健全亲职教育的体系,家庭建立和谐良好的氛围,还需要父亲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促进角色成长。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 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 儿童 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 入职 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 职场 ,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作者:刘艳珍 宋晓晓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孙元升.父亲缺失类型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5]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1. 家风家教的征文1500字 2. 家训家风家教心得体会6篇 3. 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 4. 家风家教的励志日志 5. 有关家风的经典散文随笔 6.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心得体会

传统孝道之现代转换陈秀鸿(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 福建福州350025)摘要: 传统孝道具有二重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批判继承传统孝道, 倡导孝敬父母, 对调节代际关系, 实现家庭和睦,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推陈出新, 实现现代转换, 建设新型家庭美德。关键词: 传统孝道; 二重性; 建设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十分强调反映亲子伦理关系以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孝道”, 认为其是儒家伦理道德之首, 是几千年来为社会普遍宣扬、普遍奉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效果上看, 孝是一种管理手段, 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道德的内在约束相统一, 为“修齐治平”的目的服务。在当前我们进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家庭美德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种种事实表明, 传统孝道仍有保留和发扬光大的价值, 实现其现代转换势在必然。一传统孝道荡漾着二重性的色彩。正是这一色彩使得传统孝道历经各个朝代、各种意识形态而不衰,使得对它的批判继承发掘成为可能。它既表现了人民大众敬老养老的优良道德传统, 又被统治阶级所利用, 作为欺、愚弄人民大众的精神鸦片。首先, 从道德范畴上看, 孝具有二重性。在阶级社会里, 任何一种道德范畴或道德行为准则的提出, 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正如恩格斯说的:“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 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1]当然我们在强调道德的阶级性时, 并不否定道德具有全民性的成分和因素。道德不可能只具有阶级性而无全民性; 或相反, 只具有全民性而无阶级性。这是由道德的最深层本质决定的。一切阶级社会的道德都是具体的阶级意义与一般意义的统一, 孝亦不例外。从阶级意义上看孝。例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2]即所谓孝, 就是不要违背“周礼”。这是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的, 完全压抑了子女的进取精神与创造能力, 是对子女自我意识和人身价值的根本否定。如果今天再提倡“无违”, 显然不合时宜。又如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2]在经济横向发展的今日社会, 不可能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的人都已是社会的人, 而不只是家庭的人。他们不仅要对父母尽责, 更要对国家尽责。再如封建社会某些孝子典型的树立,包含着许多愚昧残忍的东西, 背离了人的正常心理,在社会上培植起一股愚孝的风气, 带有浓厚的宗法性、阶级性。诸如此类, 均属孝概念的特殊意义, 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等级性, 成为压抑青年人之独立性、创造性的工具, 是传统孝道发展的异化状态。首先从一般意义上看孝。传统孝道中包含着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即其不仅仅适用于一个社会、一个阶级或一个时代。例如传统孝道中的养亲、尊亲、敬亲思想不论哪个阶级、哪个时代都需要。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演讲中说:“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 讲到孝字, 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回故乡韶山时曾深有感慨地说:“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 不信神鬼。但生我者父母, 这还是要讲的”。又如“陆绩怀橘以孝母”、“李密陈情报母”等折射其对父母恭敬有加, 眷爱情深。再如木兰代父戍边等, 则反映了奋不顾身救父辈于危难的孝行, 千百年来为人们所颂扬。如此等等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有裨益,我们要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发扬。其次, 从孝的功能与作用上看, 亦具有二重性。一方面, 封建孝道体现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的地主阶级道德原则, 是为封建专制服务的。自西汉始, 统治阶级就把孝道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以孝治天下, 形成系统的孝道。不仅认为“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即所谓移孝作忠, 忠孝合一,而且提出“三纲”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归纲”。在宋明时期有所谓“天下无不是底父母”,“天下无不是底君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完全是一种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毫无原初平等、民主意味。这是封建等级制度强化在伦理道德关系上的反映, 把忠君、孝亲引向愚忠愚孝的歧路。传统孝道成为统治阶级捍卫本阶级利益的道德武器, 成为麻痹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 孝作为一种家庭或社会伦理规范, 其功能与作用有值得肯定的东西。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只有家庭稳定才会社会安定, 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方面具有任何其它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植根于亲子间的血缘亲情, 不仅调节父子关系, 也调节兄弟关系, 成为维系家庭的凝聚力。传统孝道还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的社会之爱, 提倡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这对于培养人民大众的群体意识、责任意识, 稳定社会秩序, 治理国家等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传统孝道做出正确评价, 并使之古为今用。二孝敬父母, 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从以上传统孝道的二重性分析可知, 传统孝道既有糟粕, 又有予以保留并且发扬光大的价值。我们既不能沿袭传统孝道来进行现代家庭美德建设, 也不能割断家庭伦理发展的历史凭空去创造什么新规范, 而要既深入批判、坚决破除封建宗法制、等级制的内容, 又继承发扬、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尊老敬长等优良传统,使传统孝道创造性地转换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孝道。具体说来:第一、批判继承传统孝道养亲的合理内核, 让赡养父母成为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起码要求养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 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赡养。赡养父母, 早在西周就是孝的主要因素。《尚书·酒诰》中周公说:“姝土嗣尔股肱, 纯其艺黍稷, 奔走事厥长上。肇牵车牛远服贾用, 孝养厥父母。”指出为养父母, 应尽力农事、商务活动。孔子把养亲作为庶人的重要孝道, 指出:“用人之道, 分地之利, 谨身节用, 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3]而且要求“事父母, 能竭其力”[2],“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3]。孟子也把物质上侍奉父母作为孝的重要内容。在他看来,“惰其四肢, 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 博奕好饮酒, 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 好货财, 私妻子, 不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4]。扬弃古之养亲其维护宗法制度的目的, 养亲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根据时代需要赋予其新内涵,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一些家庭中, 有的成年子女以反对封建为借口, 虐待父母, 遗弃父母, 这是极端错误的。封建社会曾把赡养父母涂上一些神秘色彩,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剥去“孝”字上的虚伪的外衣, 发扬亲子间真诚的爱。谢觉哉同志在《爱父母》一文中曾尖锐地指出:“必须严厉地斥责那些把反封建反资产阶级思想做不养父母借口的人是无良心和无耻。要告诉青年们: 侍奉父母不是封建, 不是资产阶级思想, 而是人类的美德。”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时至今日, 养亲不仅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家庭美德, 更是每个公民应尽义务。第二, 尊亲敬亲, 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传统美德强调必养且敬, 认为作为子女, 不仅要给父母以衣食供奉的物质之爱, 更要给之以尊重、关怀使其心情愉快的精神之爱。“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2]赡养父母和尊重父母是相辅相承的两个方面, 二者缺一不可。对待父母, 只敬不养不为敬, 只养不敬伤其心。孔子认为要以敬的态度赡养父母, 关心父母的健康, 以敬爱的心情和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父母。其学生曾参进一步发挥老师敬亲的观点, 指出“孝有三,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5]敬亲是子女对父母的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 是孝道中比养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 随着当前我国现代家庭格局的核心化、小型化发展趋势, 以及空巢家庭的日益增多, 养老敬老问题更加突出。敬亲并非顺亲。敬和顺看似一字之差, 却反映了两个时代不同的道德观念。虽然传统孝道也并非不辨是非而被动地一味依从, 主张父子有争君臣有争,“事父母, 几谏”, 然而“见志不从”, 也只能“又敬而不违”,“劳而无怨”而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意志仍成为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可动摇的法则, 违背之即为不敬不孝。这应该说是中国道德传统中的糟粕。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父( 母) 子( 女) 关系亦不例外。我们今天讲尊亲敬亲是以平等为前提的, 相互尊重, 彼此信任。作为晚辈, 不是绝对服从长辈意志, 而是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感情。一位83 岁老人在手记中这样写道:“晚辈和长辈之间, 真正的赠予机会似乎不多, 却每天都有。这种赠予可能只是一句和善的话语, 或者是一封问候的信函。但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真诚融汇进去。”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正是这种注重情感性的新型孝道, 与偏重角色性、权威性的传统孝道有着根本差异。为人子者不仅要在物质上自愿地赡养父母, 更应注意精神上的赡养, 给予父母更多的关心和敬重, 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与满足。第三、树立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和为父母争光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孝道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义务, 而且还要求他们要立德、立言、立功, 以达到“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6]的目的。显亲扬亲、光宗耀祖是传统孝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子女们跻身仕途, 努力求取功名, 以承父志, 实现父母亲对儿女的殷切希望, 从而为父母祖宗争得荣誉, 进而张扬父母、祖宗的生命。传统孝道认为孝虽自小家( 庭) 始, 却不能于小家( 庭) 终, 而要进一步扩展到整个国家。尽孝忠君被视为封建社会男子的最高德行。孝道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超出家庭伦理范畴的广泛社会和政治意义。今天重新审视“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及移孝为忠等, 固然不可否认其带有功利色彩的尊老敬宗观念,及“以孝治天下”以至塑造孝忠于君的顺民从而保证封建王朝安然无恙的目的, 但是它把对父母的爱同对国家的忠相统一, 主张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建功立业, 为社会做贡献, 这是值得我们继承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子女必须为父母争光, 但能否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是其能否为父母争光的关键, 也是孝与不孝的标准。我们反对借孝敬之名而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行为, 也反对借为国家为集体之名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行为。养亲、尊老敬老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 也不单纯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而是社会主义家庭领域中的公德, 是全体公民应尽的义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成年子女应自觉树立起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和为父母添光彩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所要大力提倡的新型孝道。第四、实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的和谐统一在封建社会中, 所谓孝子, 必须遵守所有的封建道德; 同样地, 今天的孝子也毫不例外地要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道德, 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机地统一起来。一般说来, 一个从小在家庭中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人会比较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会比较容易地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一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逐步提高的社会公德水平, 以及在长期职业生涯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又会为其全面履行家庭美德奠定坚实的基础。难以设想, 一个置社会公德于不顾者, 一个毫无职业道德的玩忽职守者, 在家会是一个尽心尽力养亲尊亲的孝子。反之也难以设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养不敬的人会尊重别人, 会遵守社会公德, 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尽管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存在差别与矛盾, 但应力争达到三者的高度和谐统一。三孝敬父母是全球性的永恒的主题。邓颖超同志在《尊老敬贤是时代的风尚》一文中说:“古往今来,那些尊老敬贤、爱老养老的贤人君子, 为世人所传颂, 成为道德的楷模。今天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些优良传统, 而且应该发扬光大, 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让全社会的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批判继承传统孝道, 倡导孝敬父母, 对调节代际关系, 实现家庭和睦, 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倡导孝敬父母不是怀古倒退, 而是对封建传统孝道的扬弃由于传统孝道的许多内容悖逆人性, 违反历史进步的规律, 扼杀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 因此自“五四”以来遭到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批判, 这是进步的表现。但是在批判过程中又把孝的合理部份给否定了。例如已故学术界老前辈杨伯峻先生就对《孝经》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 认为这部书内容陈腐、文字简陋, 实在不值得一读。这与“左”的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有人惯于把孝与封建社会联在一起, 把孝与封建混为一谈, 视孝为一切愚味落后的根源。这就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 以为倡导孝即是复辟封建专制制度,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固然学术界一度视孝为禁区, 不少人怕抓辫子、打棍子、戴帽子而不敢涉足, 但铸成民族性格的孝道思想并不因此而窒息。它作为人类的伦理道德, 会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只不过会因历史的发展、变迁而相应地在内容上有所增减, 但敬亲尊亲的思想永远不会变。今天提倡的“孝”, 是对传统的扬弃和超越, 它是建立在父( 母) 子( 女) 人格平等前提下子女对父母的道德责任, 是现代家庭中调节父( 母) 子( 女) 关系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 也是老人们得以安享天伦之乐的伦理保障。第二、倡导孝敬父母, 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所必要的目前, 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一点四五亿, 超过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 且每年以百分之三点三的速度增长。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权威性预测,到2025 年, 中国老年人口将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 居世界之首。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新旧体制交替。尽管社会养老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然而, 市场经济的波动性以及新体制的不稳定性使社会养老将难以取代家庭养老, 预计在今后半世纪, 家庭养老将继续发挥作用。尤其在农村, 依靠家庭养老更是老年保障的重要形式。赡养、尊敬自己的父母, 而且推己及人, 关心和爱护全社会的老人,大力发展老年人社会保障事业, 这是每个青年人必须回答的试卷, 也将有效地解决目前家庭美德建设中存在的缺陷问题, 有效地解决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第三、倡导孝敬父母, 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然也还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亲子关系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庭的变化, 传统孝道中的许多积极因素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与破坏, 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扭曲现象, 如长幼地位颠倒, 小辈依赖父辈,“养儿不防老”等。这些现象与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相悖, 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立。虽为少数, 却不仅使做长辈的感到精神上的痛苦, 使不少家庭缺少友爱和睦的气氛, 也破坏了社会风气。鉴于此, 在采取法律手段的同时, 还要从道德观念出发, 大力弘扬孝敬父母的美德。“孝”有能力把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家庭精神文明水平提高了, 必然能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 从而进一步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 大力弘扬孝敬父母并用法律把“孝”这一传统美德肯定下来, 培养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建立平等、文明、和谐的现代家庭关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第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反过来, 它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养亲敬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另一方面, 敬老爱老风气盛行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秩序。一个孝子, 他不仅要遵守家庭美德, 而且要遵守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把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服务与为父母添光彩相统一。试想, 一个社会诸如此类的孝子多了, 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也就提高了, 从而带来社会环境的安定祥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必然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3] 汪受宽.孝经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4] 金良年.孟子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 杨天宇.礼记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 周月明.三字经[M] .成都: 天地出版社, 2005.

这方面的资料也较多,1,标题: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积极影响期刊:《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z1期作者:刘潇潇2,标题:5-7岁幼儿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期刊:《心理科学》-2001年5期作者:万明钢王亚鹏王舟3,标题:祖父母教养特点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者:裴丽颖2005-山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等等。就这些吧,需要的话,可以编辑写作。希望我们的答复能够帮到你。

与父亲味道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父亲的味道作文800字

父亲的味道作文800字,作文的水平是在一次次锻炼中提高的,关于这个主题相信你已经文思泉涌,作文的难点就在于写出新意,好的作文用词不在优美更在准确,收获一片喝彩的作文是很少见的,作文的写作手法有很多,下面就是父亲的味道作文800字的优秀范文参考。

父亲,是一本我终身无法读完的名著。父爱,是一片我永远也飞不出的天空。父亲的味道,是别样的感动。——题记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世界上最爱我的男人。他贯穿了我整个生命,他见证了我所有的喜怒哀乐,他有一个特殊的称呼父亲。

父亲没有多少甜言蜜语,不会鲜花浪漫。可就是那么实实在在地,默默地,为我付出。那样一点一滴的爱,汇聚成大爱,无私。

由于上初三,我与同学一起住在了离学校近的租房里,只有每周六才能回家一次。而我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在一段时间内,不可以用沐浴露否则就会全身不舒服。所以,每周六下午我总要带上我的专属沐浴露回家。又是一周六,要洗澡之际,才发现没把沐浴露带回家,正在懊恼时,却意外的发现了浴室中的那瓶“力士”。一定是父亲!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原来,在许多不注意的小细节中,早已暴露了父亲那颗爱我的心。我甚至可以想象父亲在超市买沐浴露时极力回想牌子的那种认真模样,想起时的惊喜和满足,和带着沐浴露回家时的情景。

晚上,父亲轻轻的敲开了我的房门。随便问了几句,转身欲走。我悄悄地抱住父亲,撒娇地说:“谢谢老爸,我就知道你最好了!”父亲呆愣一下,竟露出孩子般羞怯的神情。随便地应了一声便夺门而出。

今天才发现,父亲是这般可爱。

那瓶“力士”散发着独特的味道,香气芬芳了我整个青春。父亲的爱在不经意间被我嗅到,或许,在以后的日子中,我时常会忆起那熟悉的味道。

每次到了绝望之际。便会仰头望天,想起父亲那日渐苍老的容颜,想起父亲那些天对我倾诉的种种,更想起父亲那无数爱中的点滴——那沐浴露的味道!便会重新昂起斗志。

往事被我轻轻一碰,今天的阳光就有了那年的味道。因为有父亲的爱为我护航,我可以安心的走过那些个春夏秋冬。

父亲的味道是青春的味道。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是朱自清父亲的背影,他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不善言辞的朴素而深厚的父亲形象。

升入初三后,我和父亲的对话越来越少。巨大的学习压力如怪兽般张牙舞爪地向我扑来。我忙得喘不过气来,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

“儿子,我们出去锻炼一下吧......”“哪有时间!明天数学测验!唉!”我不耐烦地吼着。沉默、窒息的气氛充斥着整个房间,我攥紧笔的手轻轻抖了一下。我该这样吗?他是我的父亲呀。

当我又站在起跑线上时,小时候与父亲赛跑的情景浮现在眼前:那时小区金桂盛开,飘香四溢。幼小的我已经能跑能跳了。“爸爸,我们比比谁跑得快,好不好啊?”“好啊,1、2、3——跑!”一声令下,我迈开双脚,大步奔跑......“爸爸!我赢了!”“真好!你战胜了爸爸!”爸爸轻松地笑着,那时我以为战胜了爸爸就战胜了一切。现在我才明白,父亲让我取得了人生的第一次胜利。今天,我决定与父亲认真的比赛一次,赢了他!

我大步流星地跑在前面,盼望再次战胜他。正当我想超越父亲时,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父亲一边大口大口地喘气,一边费力地向我挥动手臂,他的脚步越来越慢,但仍竭力向我跑来......曾几何时,他的脸上添了几许皱纹;曾几何时,他的脊背不再像以前那样挺拔;曾几何时,他的脚步不再是那么矫健;又曾几何时,父亲润物无声,而粗心的去我,从未察觉!望着父亲的背影,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回家吧,锻炼一下是不是头脑清醒多了?”爸爸的语气和目光充满了慈爱,“真好,你赢了。”我的眼眶湿润了,心中不是滋味。

父亲将他十几年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我,可我对他一次次默默的关怀与陪伴视而不见。甚至我从未想过,这些年来他有怎样的改变。

记得,或记不得;说得,或说不得,父亲都在那里。那是一个我们一生下来就能看到的人。可要真正读懂他,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有各种不同的味道,妈妈的.味道甜如蜜,外公的味道总是又酸又甜,外婆的味道则是深沉无私,然而爸爸的味道却总是默默无闻却时刻含有着甜。

记得四月份的时候,妈妈曾经去了浙江一周的时间,那段时光是只有我和爸爸的时光。从那时起,我便闻出了爸爸的味道。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我和爸爸五点半就爬起来了,爸爸把我寄托在干妈家里,他要去上班了。在走之前,爸爸对我说:“你一定要听干妈的话,不要给干妈添麻烦,等会儿干妈去走人家,你就去我那里吧……”我听了连忙点头,为了不让爸爸牵挂我,我就很听话地点着头。爸爸摸了摸我的头,骑上摩托,还不忘回头再看我一眼,我连忙对爸爸一笑:“别担心了,我会听话的,骑车慢点。”爸爸骑上车,三步一回头,直到消失在路的尽头。

中午过后,我去爸爸那里了,我身上穿着一身白衣服,一进去老爸就让我出去。理由是:里面太脏容易弄脏我的衣服。我于是便在门口看着他。一会儿,他开始切瓷砖了,满屋都是灰尘,他又让我别站门上,灰对身体不好。我仿佛看着灰尘不怀好意地向他笑着,心里莫名的难受,爸爸总是在为这个家付出……我不禁伤心了,爸爸看到我的表情,好像明白了什么,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刚要摸我的手突然在空中一顿,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又跑去洗手,然后摸了摸我的头说:“吃点水果吧,那里有呢。”说着指了指那边的盘子。我跑过拿了一个果子,想喂他,他却说自己不饿,不肯吃。

我吃着水果,看着爸爸的背影是那么的高大。

爸爸下班了,我坐在他的车上,他骑车是那样的认真。夕阳只剩下一抹余晖,爸爸双手握着手把,头发在空中飘飘扬扬,衣服脏乱不堪,连穿在脚上的鞋子都破了洞,他却依然在穿。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和妈妈每年都会买些新衣服,而爸爸却不穿坏坚决不买,但每每看到一件好衣服,都会给我买下,我的心里此刻沸腾了。我有真正的去了解过爸爸吗?他的无私为什么我在今天才发现呢?或许是母爱太激烈太闪耀了吧!使我忘记了另一给人对我的爱了吧。

我想,这就是爸爸的味道,全天下爸爸都独有的味道了吧!

我老爸的味道,让我闻起来挺多也挺怪的,它们就如生活一样,具备了酸甜苦辣呢。你们想不想听听我爸爸的味道是怎么样的呢?让我来悄悄告诉你们吧。

第一:酸

酸是一种感动。每当我在人生的道路中遇到挫折的时候,爸爸就会给我无形的帮助,帮我渡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有一次,我摔了一跤,见到爸爸的时候,赶快向他诉苦。可是老爸却只说了一句话:“男子汉大丈夫不怕困难,这些小事算什么。”他说完这些就走了。我听了不禁流下了眼泪,可我又见到爸爸在转弯处的时候,悄悄地望了我一眼。我立刻想到了一篇文章《拐弯处的回忆》,里面写的就是父亲在拐弯处回过头来看着自己的儿子。这与我爸爸的情况一模一样。于是我知道,尽管爸爸没有给我安慰的语言,但其实他是很心疼我的。所以,爸爸他那拐弯处的回头深深一望,也永远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第二:甜

每当我考试一百分的时候,爸爸的甜味道就来了。什么遥控车、PSP、Q币等等以及一些我喜欢的东西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一大堆的食物就会塞满冰箱,爸爸还会带我到各处去玩,玩得我流连难返。呵,爸爸的“甜”味道真好。

第三:苦

虽然考试好就会幸福地享受到爸爸的“甜”味道,但是如果考试不好,只有没完没了地说。每当我考试失手的时候,爸爸就会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并且给我说一些大道理。可刚讲完,我走了一两步,他又要说:“等一等,我还要跟你讲一些你要

注意的问题。”我只能又回到他身边,继续听他说下去……哎,就是聋子也会被他说得受不了的,真苦啊。

第四:辣

哈哈,我爸爸尽管是一个电脑迷,但却是一个电脑痴。他不会打字,不会上网查找东西,可他却非要学。我明天才教他上网查找资料,可今天又忘记了。一清早就又对我说:“儿子,我又忘了怎么样上网查找资料了,快来教教我。”爸爸的电脑痴真是让我无可奈何啊。

这些就是我爸爸给我的味道,你们说,我爸爸的味道是不是很独特,或者是每个爸爸都是这个味道呢?你们能不能也告诉我,你爸爸是什么味道呢?

烟草味儿···偶尔是烟味儿混杂着动物皮毛的味道···比如穿皮夹克时候···

《闻一闻父亲的味道》1、文章以“闻一闻父亲的味道”为题记叙了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余两件事。2)一位经常带着酒味的父亲从来不耽误接孩子。4)“我”父亲带伤指导我们成功做出美味咖喱鱼。2、文章写了多位父亲的味道,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不同的“味道”:1)高雅的文化味道;2)醇郁的酒味道;3)咸咸的汗水的味道;4)鲜美的咖喱鱼味道。相同的味道:父爱的味道。3、文章在写第一位父亲时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具体说说其作用。先抑后扬。文章开篇就点出了同事“生性懒散”的特点,后面紧接着他“不但按时上下班,还捧着一本《唐诗三百首》摇头晃脑地背个不停”,前后一抑一扬,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同事在女儿的夸奖下的巨大变化,体现了他对女儿话语的在意和对女儿的爱。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文中【A】【B】两处划线句。【A】“今年的试题难不难啊?作文是什么题目啊......”他接二连三地问,问得很仔细。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细致的刻画出了农民工对参加中考的女儿的关心。【B】鱼端上桌的时候,父亲尝了一口,点点头,向我们竖了竖大拇指,说,简直一模一样!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父亲在尝了我们做的咖喱鱼虽然和他做的有差别后,依然对我们大加赞赏,体现了父爱的包容。5、本文以“闻一闻父亲的味道”为题有何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揭示文章主题。(以“味道”为线索,揭示了父爱的主题)

华为荣耀手机论文参考文献

首先是华为,华为的定位的是高端手机,在近阶段华为号称是已经替代了苹果,到底有没有替代大家也知道,他是国内手机市场最大的厂商之一,每年在投资研发手机的资金在数亿元,投资是相当的大,华为手机分为很多系列,p系mate系nova系等等,不管是分再多系列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手机的产量提高销售量,其实在他们推出的多部手机都是有着相似的配置,只不过是在一些的配置方面略有不同,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最低的底线,那就是处理器以及所有配置都定位在高端范围之内。

而荣耀手机则不同,他们使用的配置大多数都是华为使用过的,不仅是处理器,在摄像头以及芯片上都没有能够做到像华为一样使用最新的,这可能就是两者的一个差距,更新手机的速度上到时非常的相似,荣耀同样分为好几个系列,v系数字系note系等等,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这是两个手机硬件问题存在的差异,总的来说,华为性能更加的优越,而荣耀则是相比低端一些。

第二个是外观造型不同,华为手机在早些年一直坚持的就是独特的设计风格,就像是苹果一样比较的板正,外观并没有什么颜值可言,网友称华为更像是一块砖头一样,不仅如此,早期的华为手机下方有着非常大的下巴,返回键功能键都在下吧上面,但是近几年他们做了大胆的革新,不仅放弃了板正形的独特设计,还使用了流行的曲面屏以及刘海屏,让华为的颜值一下子挺了上去,他们在屏幕上做了很多文章,指纹解锁,面部识别等等。

而荣耀手机外型与华为就不一样了,从一开始荣耀就比较提倡大屏幕,他们的手机虽然有着像华为一样的下巴,但是他们的屏幕更大,造型方面圆润很多不再像是华为那样死板了,与华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荣耀指纹解锁,他们将大部分手的解锁功能都放在了后面,只有很少数的手机是放在了前面的home键位置,这是与华为最大的差别,不仅如此不管是前者摄像头的位置还是后置摄像头的摆位都与华不一样。

价格方面,华为对自己的定位是高端市场,所以不管是性能还是做工都非常的出色这样自然有高昂的成本作为代价,所以华为的手机价格偏高,刚刚推出的mate20的价格就让人胆寒,爆出她的价格比苹果手机还要贵,在价格方面华为一直都压着荣耀手机,即便是荣耀在推出最新的手机,他也不会超过华为手机的价格,毕竟在上级市场的定位就不一样。

而荣耀手在国内市场的定位是中端手机,它的定位与小米相似,是为了满足大多数的人群,在这个方面小米做的就非常的不错,他们抓住了中端的市场,强调一个毫无意义的相加比名词,让他们在国内大卖,荣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小米的发展势头,这也是荣耀在价格上如华为的差距。

在选择手机的时候你会遇到各种的问题,不管是选择高端机还是中端机,一定符合自己的意思,如果你喜欢拍照,那么你就买一个在拍照功能方面比较强悍的手机,如果你买一部手机玩游戏比较多那你就买一个性能方面比较强的手机,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手机。

荣耀10和荣耀8X手机对比参数如下:1、屏幕:荣耀10屏幕尺寸英寸,屏幕色彩为1600万色,分辨率:FHD+1080x2280像素,屏幕清晰,玩游戏、看视频更爽。荣耀8X屏幕尺寸是英寸,屏幕色彩:1670万色,精彩全面屏,视觉新享受,屏幕分辨率是:FHD+ 1080x2340 像素,超大的屏幕玩游戏、看视频更爽。2、拍照:荣耀10后置摄像头:1600万(彩色)像素+2400万(黑白)像素,F/光圈,支持自动对焦(深度对焦/相位对焦/反差对焦),前置摄像头:2400万像素,F/光圈,支持固定焦距,自拍更加细腻。荣耀8X后置摄像头:2000万像素(f/光圈)+200万像素(f/光圈),支持自动对焦(相位对焦/反差对焦),前置摄像头:1600万像素(f/光圈),支持固定焦距。照片拍摄,拍照更加清晰。3、性能:荣耀10采用EMUI (基于安卓系统),性能较高的麒麟970+八核处理器,多应用同时运行无压力,游戏运行更流畅。荣耀8X采用海思 麒麟710 (Hisilicon Kirin 710 )八核处理器,让性能大幅提升,强悍性能驱动酣畅体验。4、电池:荣耀10电池容量:3400mAh(典型值),标配5V/充电器,兼容充电,支持(超级快充5V/),理论充电时间约小时,系统优化,功耗更低,电池更耐用更持久。荣耀8X使用3750mAh(典型值)大电池容量,标配5V/2A充电器,理论充电时间约小时,续航时间长。可以登录华为商城了解更多的手机参数,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选择。

会有不同的配置,品牌不一样,也会有不同的标志,技术不一样,涉及到的领域不同,产品系列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科技体验感。个人感觉是值得入手的,这款手机的性价比也不错。

华为手机已经与荣耀手机分家,是不同公司的品牌,所使用的处理器不一样,他们之间的知名度不一样,推广度不一样,价格不一样,功能不一样;我认为荣耀手机是值得入手的,因为荣耀手机的价格一般都不会很贵,而且性能方面都非常出众,作为曾经华为的一个附属品牌,在做工以及技术方面都采用华为的技术,而且目前的荣耀手机也搭载了新的鸿蒙系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