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莆仙戏脸谱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8:13:26

莆仙戏脸谱研究论文

1看莆仙戏 小时候,爸爸妈妈在乡下工作,到了晚上只有家里的一台电视可供欣赏。有一天晚上,妈妈忙着批改作业,我没事干吵着闹着要出去玩。爸爸就用自行车驮我去村里看莆仙戏。 我们来到了大戏台旁。戏台前人山人海,十分热闹。来看戏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妇女、小孩,最开心的要数小孩了,个个欢呼雀跃,你追我赶。戏台上,演员们穿着一件件花花绿绿的古装,唱着动听的莆仙曲调。有的手里紧紧握着长矛,有的扛着大刀,正在互相“打斗”, 还有的头上画着五花八门的脸谱,摆动着各种姿势:有的站、有的蹲、有的爬、有的滚、有跳的、有坐的……呀,太有趣了。 我看得津津有味如了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尿急时,我转头找爸爸,发现爸爸一直在打哈欠。爸爸见我看他,急切地问:“好看吗?下次再带你过来……” 现在我才慢慢明白了爸爸为什么打哈欠还陪着我看戏,是无私的爱。我感受到了,你用心体会了吗? 2.看莆仙戏 今晚陪老爸看莆仙戏春草闯堂真的太经典了,1点多了,没有一点倦意,演员个个是百里挑一,剧中我个人感觉非常优秀的演员有:演功老到的胡进知府、节奏感幽默感很强的抬轿两小兵、唱功一流的李相国......我没看好主角,他们因为故事情节才突出的,这场戏我觉得换了主角依然会做到完美,但是换了这些配角我难以想象。就好像下级领导跳槽了地球照样转,优秀工人下岗了反而影响特别大。这场戏里的故事情节非常实际。至于莆仙戏你们要选的话最好选经典作,新作我一直没看好,那些新人就知道挣钱,演唱功一般就上台,有后台的先上台,基本不会脸部表情也上抬,有关系的不用从小兵开始演,导演很不一般,因为靠关系和人民币就能聘一流演员,后台伴奏我也没十分看好,虽然比十音八乐听起来要强,可比以前那些古老之作差太多了,感觉以前很严格很规矩,本来应该用大学生的现在中学生都勉强上台伴奏去了。。这些年看莆仙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百分5估计都没到,那是为什么呢?有人认真考虑过吗?戏用来演,不是用来挣钱,不能糟蹋“最古老的剧种”希望莆仙戏的明天会更好。。

莆仙戏概述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解放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其中,《琴挑》、《三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秋风辞》、《新亭泪》、《晋宫寒月》、《叶李娘》、《状元与乞丐》、《江上行》等优秀剧目誉满全国剧坛。剧种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和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朱石凤、黄宝珍、王少媛等。 莆仙戏的起源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的历史 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苹,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苹"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唐咸通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见宋沙门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见《旧唐书.音乐志》,丰富多彩的杂戏和歌舞表演。 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宋时莆田文士方梅叔,是个"岁得束修及青云贵人馈遗以自肥"的塾师,也"买歌伎数十人",尽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娱宾客"(见宋王迈《瞿轩集》卷十一《莆阳方梅叔墓志铭》)。蔡京一家,在宋时多居官显要,在京常"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见宋周晖《清波杂志》)。其家乡仙游赤岭子侄,每宴亦令歌会歌舞,据调查赤岭现今流行的"十番",有"大乐"和"小乐"之别,规范严谨。乐员演奏时需张"凉伞",穿礼服,据说是宋代官家宴乐之遗响,(见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县戏曲调查资料》)。莆仙戏的表演特色 莆仙戏的表演据所发掘的资料证明,它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表演艺术。唐咸通年间(860-870)莆泉巷《言谈录》载:"承隋唐之后,兴化百戏兴焉"。到公元954年《连江里志》记:"蔡太师作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僮于四肢为肉头傀儡戏。"莆仙戏的表演艺术继承了迈子余年遗留下来的古南戏传统表演,莆仙戏《目连》等传统剧目里的表演就保持着宋杂剧、傀儡戏的综合艺术面貌,被称之谓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大棚目连戏之剧本,曲牌,声腔,鼓板,表演身段,动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两椅,脸谱,化装,服装和戏帽以及道具与傀儡目连戏等一模一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这是莆仙大棚目连戏全面搬演傀儡目连戏的遗迹.莆仙戏目连戏中的表演,有”目连挑经”,罗卜的”三步一拜”,刘四贞的”十八拔”,刘贾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节弯”,聋哑的”公背婆”等.从主角到配角,从人物形象到表演规格,都运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并综合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结合的规范化,历代流传,相继不绝.莆仙戏演员的基本功,总称为”傀儡核”,手部动作”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脐”的艺术规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净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当演员要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喜用"雀跃步",怒用"双摇步",哀用"双掩面",乐用"双体肩"俱以形象表达,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戏的演员基本功仍是继承傀儡戏的表演特色。莆仙戏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艺术传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戏的影响。《双鞭回两锏》中秦叔宝与尉迟恭在互相激烈对打时,秦持双锏,尉拿单鞭,运用傀儡的打法,双打、双钩、双上、双下、与傀儡表演形式,动作和身段一模一样。又如《苏武与李陵》中,苏武手持节杖,走老人步,配合"三节弯"的身段形象与李陵登台"望故乡"作"跌脚"、"摇步"、"趋保"、"魁斗吊"等。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再如《吕蒙正算十八罗汉》中,吕蒙正与两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与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谐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戏的艺术。 莆仙戏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现在,莆田市在荔园路兴建莆仙大剧院,以复兴我们古老的莆仙戏!目前,莆仙戏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的30年光影流转 2008年初,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莆仙戏名演员、从艺半个多世纪的黄宝珍老人榜上有名。黄老的唱腔堪称莆仙戏剧界的一大代表,她先后演出了《孟道休妻》、《春江》、《叶李娘》等50多部剧目,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女旦形象。在黄老的记忆中,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两次参加国庆献礼可以算是其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时期。1959年,莆仙戏《团圆之后》、《三打王英》剧目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分别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时隔20年后,1979年,莆仙戏《春草闯堂》又一次赴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再次受到好评如潮。除了这两次参加国庆献礼活动外,其实在改革开放以后,莆仙戏还曾有过多次晋京的经历。1981年,莆仙戏《状元与乞丐》应调晋京演出;1985年,莆仙戏《秋风辞》晋京参加全国戏剧观摩演出;1986年,莆仙戏《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再次晋京展演。这些剧目饮誉京城,轰动全国,并连获大奖,为莆仙戏在中国剧坛赢得重要一席,也为莆田市赢来了“戏曲之乡”的称号。“文献名邦”之文化精华30年来,莆仙戏在传统保留剧目5000多个的基础上,又迎来戏剧精品创作生产的高潮。上世纪80年代,涌现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群。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被专家称为闽派戏剧。莆田市先后有30多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头奖。其中,《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鸭子丑小传》都获得过全国剧目评比头奖,《江上行》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莆仙戏《春草闯堂》,300多个剧团移植排演《状元与乞丐》。《团圆之后》、《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一个剧种有3个优秀剧目同时列入全国20大剧目,这在其他剧种里是不多见的。在全国第17届戏剧演员“梅花奖”的角逐中,莆仙戏名旦王少媛荣膺殊荣。2007年,她作为福建省文艺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了党的十七大。同时,莆仙戏的学术研究也应运而生。30年来,共结集出版的《莆仙戏史论》、《莆仙戏剧文化生态》、《莆仙戏艺术丛书》等10多部研究专著,近400万字,为进一步弘扬莆仙戏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启动“申遗”工作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8月,经莆田市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启动莆仙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2008年11月,莆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莆田市莆仙戏申报世遗工作的实施意见》。目前,莆田市正按实施意见拟定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及工作要求全面展开基础工作。此外,对莆仙戏优秀传统折子戏及名老艺人的表演艺术的复排、录制等保护工作任务完成过半。

莆仙戏是人创造的,十分无聊

莆仙戏 【概述】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起源】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历史】 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 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 ,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频,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频"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唐咸通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见宋沙门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见《旧唐书.音乐志》,丰富多彩的杂戏和歌舞表演。 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宋时莆田文士方梅叔,是个"岁得束修及青云贵人馈遗以自肥"的塾师,也"买歌伎数十人",尽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娱宾客"(见宋王迈《瞿轩集》卷十一《莆阳方梅叔墓志铭》)。蔡京一家,在宋时多居官显要,在京常"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见宋周晖《清波杂志》)。其家乡仙游赤岭子侄,每宴亦令歌会歌舞,据调查赤岭现今流行的"十番",有"大乐"和"小乐"之别,规范严谨。乐员演奏时需张"凉伞",穿礼服,据说是宋代官家宴乐之遗响,(见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县戏曲调查资料》)。 【艺术特点】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据宋莆田刘克庄致仁家居时的诗文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楚汉刘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的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伴奏乐器主要是鼓、锣、笛(即筚、篥)。演出时很受欢迎,出现所谓"抽簪脱 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盛况(见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 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 四十三).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 有八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五十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三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二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角色】 莆仙戏的行旦脚色原先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七个,故称"七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八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一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表演特色】 莆仙戏的表演据所发掘的资料证明,它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表演艺术。唐咸通年间(860-870)莆泉巷《言谈录》载:"承隋唐之后,兴化百戏兴焉"。到公元954年《连江里志》记:"蔡太师作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僮于四肢为肉头傀儡戏。"莆仙戏的表演艺术继承了迈子余年遗留下来的古南戏传统表演,莆仙戏《目连》等传统剧目里的表演就保持着宋杂剧、傀儡戏的综合艺术面貌,被称之谓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大棚目连戏之剧本,曲牌,声腔,鼓板,表演身段,动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两椅,脸谱,化装,服装和戏帽以及道具与傀儡目连戏等一模一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这是莆仙大棚目连戏全面搬演傀儡目连戏的遗迹. 莆仙戏目连戏中的表演,有”目连挑经”,罗卜的”三步一拜”,刘四贞的”十八拔”,刘贾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节弯”,聋哑的”公背婆”等.从主角到配角,从人物形象到表演规格,都运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并综合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结合的规范化,历代流传,相继不绝. 莆仙戏演员的基本功,总称为”傀儡核”,手部动作”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脐”的艺术规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净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当演员要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喜用"雀跃步",怒用"双摇步",哀用"双掩面",乐用"双体肩"俱以形象表达,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戏的演员基本功仍是继承傀儡戏的表演特色。 莆仙戏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艺术传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戏的影响。《双鞭回两锏》中秦叔宝与尉迟恭在互相激烈对打时,秦持双锏,尉拿单鞭,运用傀儡的打法,双打、双钩、双上、双下、与傀儡表演形式,动作和身段一模一样。又如《苏武与李陵》中,苏武手持节杖,走老人步,配合"三节弯"的身段形象与李陵登台"望故乡"作"跌脚"、"摇步"、"趋保"、"魁斗吊"等。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再如《吕蒙正算十八罗汉》中,吕蒙正与两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与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谐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戏的艺术。 【现状 】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莆仙戏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京剧脸谱研究论文

大家好,我是京剧脸谱。

各路朋友,老少爷们儿,请听咱说一说……瞧,咱刚一张嘴就有人说咱是北京天桥的把式。这呀,也难怪,咱的名儿就叫京戏脸谱,咱和京戏分不开,京戏又怎能和北京城分开呢?

咱和京戏的交情可算深到家了。自打一有京戏,咱就跟着他,无论风吹雨打,总和他相依为命,形影不离,也算“铁”了!

嗨!说起来呀还真有些感慨:当年老百姓是真爱听京戏也就喜欢上了咱。好多的“票友”都磨着演员们给他们“勾勾脸”,即把咱画到脸上来过过戏瘾。可在过去,唱戏的是下九流,咱呢,也跟着“掉价儿”。今儿不同了,京戏是国粹,咱也就成了艺术珍品——扬眉吐气了!

今儿个,咱就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京戏的角儿分生、旦、净、末、丑,咱呢也就分成了这几类。

你瞧,那鼻梁子上总有片白的脸不是挺逗人吗?那是丑角的脸,也叫“小花脸”。“小花脸”又分文丑与武丑,模样差不多。

像那些演生角的,咱就得变变,因为他们有老生、小生和武生(末角儿算老生一类)。这些角儿的脸可不像“小花脸”, 得通过脸的不同显示出岁数、性格、人物的不同。净角儿呢,称“花脸”,都是些性格粗暴或刚烈的人物,咱要是千人一张脸,那就没什么劲了。说实在的,咱的真正魅力还就在净角儿上。您不是总也忘不了豹头环眼的张飞,脸墨黑、额上一弯明月的包公,红胡子蓝脸的混世魔王程咬金,蚕眉凤目、面如重枣的关云长吗?

凡是在您心中留有印象的戏剧人物,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还不是咱在“装门面”?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说到旦角儿,她们分青衣、花旦、花衫、老旦、刀马旦、武旦。这些角儿的演员本身就天生丽质,咱再大显身手,就更使她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让您流连忘返。

无论是谁,想要画画咱,也得琢磨一番。虽然看了现成的谱儿,若不根据演员本身的脸型和模样,画出来就不像。对于演员来讲,你行头再好,作派再棒,脸要是不像呀!总好像张僧繇没给龙点上眼睛。

像“花脸”(净角儿)就得剃个光头,因为这脸得勾到头颅的中缝处。否则一戴上行头,总让您觉着是个窄脑门儿,显不出豪气。如果要勾个山大王的脸,得上面稍窄下面稍宽,就是常说的“倒大脸”,否则显不出霸气。

若是花旦,不连鼻翼,不贴鬓发,您就会看见一张扁鼻梁的大脸盘儿,显不出秀气。

所以说,咱也不简单,还有那么一套。可是这些不是一句半句说得完的,只能给您说个皮毛。

现在,连外国人都对京戏感了兴趣。咱也跟着沾光,一下子身价百倍,正所谓“越具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可咱心里边儿总有个缺憾,那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喜欢京戏的不多,喜欢咱的就更少。

咱多希望青少年朋友们能热爱国粹,千万别丢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宝呀!因为咱毕竟还是中国人创造的。

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妾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星期天,我在家做语文《新课标同步练习》,我读了一篇文章——《青春无美衣》,让我感慨良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倔强,不服输的个性,让作者在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时候,没有自嘲,反而因此而奋起。她就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

文章中,最具有哲理性的句子是“青春无美衣,我并不遗憾”。漂亮的衣服可以把女孩子们装扮成一朵花,而我曲折的经历赋予我坚韧、纯朴、勤奋的品质,会使我成为一棵树。

花总有凋谢的时候,而松树却可以长青。 是的,一个人可以凭自己的容貌和家境让人羡慕不已,而当你无法拥有这一切的时候,你只能凭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否则,你就会永远被人看不起!容貌并不能够代表你所有的一切,它只不过是你的外表,它就是所谓脸的美,但就算你有了漂亮的脸蛋又能怎样呢?只是会有更多的人喜爱这美丽的外表。

以前我们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丑,班里很多人都不搭理她,都有些讨厌她,有些人还会骂她。而她好像还不明白青春无美衣其中深刻的道理,对自己不好,对自己更没信心,对自己只有自卑。

虽然她没有美丽的脸,没有漂亮的外表,但他还有一颗对人真诚、善良的心。有人伤心,有人哭了,她如果认识你,她一定会上前问你为什么哭?怎么了?和这个恰恰相反的人,及少部分都有可能美丽的脸蛋,但却不知道其中暗藏了多少心机。

金絮其外,败絮其内。也许他们也会慰问在哭着的你,可心里却早已笑开了花。

你的脸,你的容貌是父母给的,就算你去做整容手术,那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靠自己,才能铸就成更辉煌的一页。

记住一句:青春无美衣. 冷眼看“面具” 屈凝 小时候.最喜欢看川剧中的“变脸”,那台上的演员能在瞬间变换出许多的脸。令人心驰神往,感叹不已。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那“变脸”便停留在回忆的空间里。后来也见过许多的类似“变脸”的面具,但却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新鲜感和亲切感。

面具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随处可见活生生的面具。舞台上的道具,小弦手中的玩具……处处都少不了它。

一提起它,小孩子的脸上便多了几分欢笑,因为它实在是吸引人。 但是,还有一种面具也逐渐走入人们当中,他看不见摸不到,只能用心去感受。

这就是人人谈及人人都摇头的“假面具”。 “假面具”的诞生无疑是人类的一种灾难,它只会教人去学习如何虚伪,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人情杀手”。

现如今的社会几乎每人都戴“假面具”.可殊不知这样不仅仅自己活得太累,而且也伤害了别人的感情。一旦戴上这张面具,人人都会变得冷酷无情. 真实的面具改变的只是人的面貌,而虚伪的面具往往改变的是人的心灵。

在这张面具里所包裹的是被丑化了的灵魂,一颗被污染的心。虚伪的人永远只会以“假面具”的形式出现在人群中。

现在的面具已变成了虚伪的代名词。体味世态炎凉,倾听秋风落雨,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尔虞我诈、互相争夺,这是我们旁观者再怎么捶胸顿足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关于“脸”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小时候,看电影《林海雪原》,一眼就认出了穿匪服,说匪话,深入坐山雕老巢的杨子荣。

他身上透出的正气与威仪,逼迫着我少小的心灵,让我明白,好人自有好人的形象,无需表白与标榜,冥冥间就会闪射出来。 虽然,“人可以衣装,佛可以金装”,通过外在的包装会改变形象,但内在的、骨子里的“底气”仍是无法包装的。

还记得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小品《主角和配角》,陈佩斯抢演朱时茂的主角八路军,让朱时茂演配角汉奸,然而不管陈佩斯怎么穿那身八路军军服,举手投足间流露的尽是匪气与歪气,而朱时茂哪怕穿一身汉奸服装,给人的感觉也是打入汉奸队伍的“地下党”。 这就是形象。

无需装饰,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为人、人品、身份。这有些象京剧中的脸谱,尖眉子菜刀脸,脑门勾个圆光是弄权害人的宦官;圆形眼花鼻窝,脑门上一个红色舍利圆光是僧人。

就连脸谱色彩也有固定的形象意义,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黄表阴狠。观众只需要看一眼脸谱就能明白舞台形象的性格、品格、身份甚至地位。

脸谱是观众对舞台人物形象的一种认同。 这种认同也由舞台渐渐深入到日常生活,人们凭借生活经验,将一类类人的形象脸谱化。

颐指气使,爱理不理是官吏;左顾右盼,看人说话是商人;步履矫健,一脸威仪是军人;温文尔雅,谈吐得体是教师;卷着裤腿,脸色黝黑是农民……而后,又根据这些“形象化脸谱”去判别、衡量身边的人,从而确定如何与其交往、合作。 有一回,我去一所学校找同学,按照门卫老师的要求,办好了一切手续,然而就在我准备进校的时候,门卫老师又突然叫住了我,神色慌张地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来这里干什么,我详细地告诉了他,但门卫老师一会低头看看我填的单子,一会又朝我脸上、身上直看,一定要我拿出可确定身份的凭证,不然还是不能进学校。

好不容易等到一个熟人,好说歹说,给作了担保,才进了学校。身后,门卫老师还和我的熟人嘀咕:“这人一脸流气,头发老长,我哪敢放进去?有事,你可要负责!……” 我才明白,原来是我的“形象。

脸谱艺术欣赏—脸谱艺术综述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大家看到的脸谱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

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物,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哇,你画的脸谱真好看!”“你这画的是‘四不像’”……美术课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们在学画脸谱呢!

高老师一本正经地告诉同学:“画脸谱要注意脸型和五官,脸部应该是上大下小。”说着,老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画了两个有点重叠的圆,颇像灯泡儿。接着,老师几笔一勾,一双“虎视眈眈”的眼睛就好了。然后,一个大鼻子、一对小小的耳朵和一张微微翘起的嘴又被老师镶嵌在脸谱上。最后,高老师又添了几条弯曲的花纹,一张栩栩如生的脸谱就完成了。

看着那色彩斑斓的脸谱,我的手也痒痒了。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先画一个大圆,再画一个小圆,可我画的园歪歪扭扭,只得修改。好不容易“磨”出个圆,却呈扁平状,根本就是个不规则的图形!唉,又得重画……

终于勉强将脸型画好,画五官我又碰到了难题:位置该怎么确定?大小怎样?不管如何,我决定孤注一掷。我先用线条勾出五官的位置,然后将形状小心翼翼地描出来。可五官的对称也是个难点,我虽然用直尺划了条对称轴,但眼睛却一高一低。我只得擦了重画,涂涂改改,费了好大的劲才将五官完成。

最后画花纹。这花纹的花样可多了,弯曲的、笔直的、连续的、间断的……既要美观,又不能拥挤。我在脸谱的额头处画了四条弯曲的花纹,可以显现出额头的突出,接着我又在眼睛旁边凹下去的部位设计了弧形的图案,最后在嘴巴旁边勾了几条弯曲的图形。

大功告成,看着自己画的脸谱,我心里满是喜悦。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脸谱的作用,是通过脸谱的色彩、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品质、身份、特长、相貌等。表现这样丰富的内容大体上是采用两种手法:一是颜色的变化组合,二是图案的构成。

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脸谱的构图大体有这样几种:

整脸,基本上以一种颜色为主体把脸涂满,然后再用一种颜色勾画出五官。

三块瓦脸,用线条勾出眉、眼窝和鼻窝,在额部和两颊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

十字门脸,这种画法大都是从鼻梁向上画一条色柱并与左右眼窝相连,在脸部中间形成十字形。

碎花脸,正额有一完整主色,其余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种类丰富,构图形式多样,线条复杂而细碎。

象形脸,这种脸谱大部分是神话中的精灵神怪,它是用额头案勾出装饰性的鸟、兽、鱼、虫等图案,表明它是由什么动物化为人形的。

歪脸,一般表现心术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过伤的人,所以五官歪曲变形。

京剧剧目中,还有不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这些戏中的角色多为神妖,他们脸谱的门类,属于“神仙脸”或“象形脸”。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过于孙悟空。他是一只从石头中迸出的猴子,后得道成精,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磨难,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脸谱属“象形脸”,图案表现出猴子的面部特征;但他后来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脸”的特征,即眼窝处涂成金色。额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门弟子。

除以上例举的脸谱门类外,还有“太监脸”、“英雄脸”、“小妖脸”等。

关于京剧脸谱,还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脸谱,但也不尽然,钟离春就是一例。此女传说为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故又称钟无盐,她能征惯战,颇具男子气,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剧中采用了勾画脸谱的处理方法。而无盐毕竟是位女杰,故额上绘有莲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让我感动的京剧名人——梅兰芳》 北京市顺义区光明小学五年级四班3233363533e58685e5aeb9336 周晟萱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艺术大师,生于北京,曾担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从其祖父梅巧玲到梅兰芳已是三代京剧旦角。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大量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被誉为“美神”。

从1919年到1960年,他多次出国进行访问演出,并被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梅兰芳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是宗师级人物,在为人方面也堪称楷模。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闻名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要他为日本“天皇”服务。

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诡计后,便决定举家南迁,赶赴香港,摆脱日寇纠缠。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带家眷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他除每天练太极拳、打球、学英语、看报读书外,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绘画上。

梅兰芳这种幸福的生活才过不到半年,就又失去了。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担心日本人再让他唱戏,最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蓄胡子,罢歌罢舞,退出京剧界。

可是,日本人却强行要求梅兰芳演出。梅兰芳只得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的上海老家。

梅兰芳坚持不为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的故事,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日的决心。梅兰芳先生的这种民族气节为世人所敬仰,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京剧角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2010年11月16日,经由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对贫穷的夫妇,一样善良的心灵,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约而同、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

《穷人》这篇文章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那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最后把他们抚养成人的故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成人之美之人,是出自对别人的尊重和关心,对别人的缺点善良的指出;对别人的为难尽力相助;成功时不居动自傲,而是想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感恩。

当桑那拉开帐子的那一刻,无言的感动潮水一样包围了你我: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他们用行动解释了什么才是真、善、美。让我们像渔夫和桑那一样用爱心去世界,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内蒙古乌海市海区六小六年级:许可

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脸谱与服装的配合构成了舞台上净、丑角人物的外观,再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就形成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唤起观众的心理共鸣。眼睛、面部是情绪、心理的窗户,因此脸谱是观众的视觉中心,脸谱对唤起观众审美心理的美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京剧脸谱是京剧人物角色的面部绘画,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中国的脸谱艺术设计又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源于现实生活却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表现。了解京剧脸谱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法,从艺术造型和内在精神上探索脸谱元素对平面设计的意义和启迪。关键词:戏曲文化;脸谱艺术;现代平面设计一、京剧脸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众多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于一体的舞台艺术——中国戏曲。京剧,又称“皮黄”,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它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时有“国剧”之称。所谓戏曲脸谱是指戏曲人物角色行当中“净”行的面部绘画。京剧脸谱吸收了微、汉、昆、戈、梆等古老剧种脸谱的长处,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脸谱系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京剧脸谱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即通过脸谱的造型和颜色、图案,开宗明义地告诉欣赏者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伦理特征。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色彩上,脸谱有其特有的色彩体系,对色彩运用有一定内容和含义;在图案上,它丰富多变,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每个部位的图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论;在描绘着色方式上有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不同色彩、图案、描着方式构的变化组合形成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本论文主要从京剧脸谱的美术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二、京剧脸谱的艺术特征(一)脸谱色彩京剧脸谱是戏曲脸谱中用色最多的剧种,它的色彩运用十分讲究,用不同的颜色搭配以求美观,同时塑造戏曲人物性格特征,所以色彩在脸谱中不仅有视觉的愉悦之情,也有精神上的传达之意。人物脸谱的色彩最初只有红、黑、白三种,为了明确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又在原有的三色上衍生出黄、蓝、紫、绿、金、银等,这些色彩将写实与象征融合在一起,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张脸谱中用色众多,一般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它是角色性格和品质的标识,其余颜色为辅助色,起到装饰效果。中国人自古有着红色情结,传统观念中与喜庆、温暖、冲动联系起来,它在脸谱艺术中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积极热诚,红脸角色一般为赤胆忠心、忠勇正直的人,典型代表有关羽、黄盖。黑色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神秘和危险,被人认为是一种消极而沉重的色彩,充满不可知和不确定性,它代表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白色象征阴险疑诈,树立反面形象,如曹操。其余色彩在脸谱艺术中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如蓝色喻意刚强骁勇,桀骜不驯;紫色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绿色表现勇猛、莽撞;黄色暗示凶狠残暴;金银两色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二)脸谱描着方式脸谱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不同的描着方式产生不同的脸谱效果,恰当选用有助于戏曲人物性格的塑造。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面部,整色为主,概括出眼目口鼻的轮廓,再加重五官纹理实现。这种描着方式给人带来凝重威武的感觉,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描染手段。它像真性高,大多是还原小说、评书所描述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所揉的红脸。勾脸是指先用毛笔勾画眉目面纹,绘出各种图案后填充色彩,这种方式变化性大,可以让脸谱看上去色彩斑斓、内容丰富,贴金敷银后更显五光十色、华丽无比,如《西游记•金钱豹》中的金钱豹。抹脸是用毛笔蘸白粉或浅色颜料把脸涂抹成白色,可以是整张脸也可是局部,以涂粉于面来表示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诈狡猾之性,是一种饰伪性脸谱,又称粉脸,如《三国演义》的奸雄曹操。破脸是用揉、勾、抹得描着方式绘出左右图形不对称的脸谱,形容面貌丑陋或性格反面,是一种以贬意为主的脸谱。(三)脸谱图案脸谱图案非常丰富,大多都取形于现实生活中的某物象,然后加以夸张表现,使其图案化、装饰化。脸谱图案大体上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一般脸谱的谱式是将眼睛、额头和两颊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夸张表现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拿眉型图的绘制来说,可根据戏剧人物性格来设计出柳叶眉、螳螂眉、飞蛾眉、火焰眉、云纹眉、剑眉、宝刀眉、寿字眉等等形形色色的眉毛样式,这些眉毛,既有一定的生活依据,又在现实原形的基础上夸张化,使其充满浓郁的装饰趣味和形式美感。脸谱图案的设计往往是为了还原表现小说或评书所描述的人物,辅助塑造角色性格特征,增加人物角色的记忆点。如包拯清正廉洁,黑额头上有白月牙;赵匡胤的龙眉表示为真命天子;雷公脸谱中有一雷电纹等等。这些脸谱图案变化多端,极为丰富,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可趣味性。脸谱艺术非常讲究章法,将点、线、色、形有规律地组织成装饰性的图案造型,不同色彩、图案、描着方式构的变化组合形成脸谱谱式,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三、京剧脸谱艺术表现手法对现代平面设计的意义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是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新观念的介入,现代平面设计趋于多元化,因此产生了新的设计需求。基于京剧脸谱装饰性显得非常突出,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已广泛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上,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出现在招贴设计、标志设计、服装设计领域中,展示了它较强的生命力。在现实设计中,可根据脸谱的艺术特征提炼出对现代平面设计有意义的元素加以创新,如提炼脸谱的色块进行抽象化,形成装饰性强且具有脸谱特征的图案运用到书籍装帧或服装设计上,具有传统艺术和现代气息交融的设计效果。根据脸谱图案提炼出丰富多变的脸谱图案,以线条概括,可运用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标志设计中,它不仅仅要对传统脸谱进行引用,而且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文化开始以这种更快更新的渠道传播,在设计领域中,计算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脸谱艺术设计时,可借助计算机将不同谱式的脸谱矢量化,如QQ表情那样,创新设计出一系列趣味性强的个性脸谱,用颜色、图案的组合塑造性格和表情状态,如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等都可作为性格识别标志。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将脸谱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的一种方式,使脸谱艺术与现代设计接轨,了解这种传统文化的人也会更多。四、结束语目前,脸谱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一些平面设计作品中,几乎是一种对脸谱式样的简单搬用和脸谱尺寸的简单缩放,生搬硬套的痕迹随处可见,这样使得脸谱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丧失了时代个性。因此,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研究意义与目的在于寻找脸谱艺术中色彩、图案、旋律等与现代平面设计元素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脸谱文化揉进现代设计的观念里进行创新设计,使脸谱艺术在当今时代中更加鲜活,同时让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借助平面媒介得到真正的弘扬和继承。参考文献:[1]程宇宁.从京剧脸谱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04,(3)[2]焦继顺.京剧脸谱符号文化特点解析[J].四川戏剧 2007,(05)

脸谱的发展跟中国戏曲的发展是不可分隔的。起源于历史上的“代面”。据《旧唐书》记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代面”即“假面歌舞”的出现,这应是脸谱的鼻祖。贵州的“傩戏”面具就是脸谱的活化石。随着戏曲的发展,戴面具演出时不利于演员面部表演,艺人们直接用颜料在面部勾画、化妆,就逐渐形成脸谱。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用各种颜色在演员面部所勾画行成的特殊谱式图案。净、丑是采用脸谱作为面部化妆的主要角色,部分生、旦角色也使用脸谱。脸谱是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特征,以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脸谱是种象性美术创作,是舞台美术整体中的固有组成部分。脸谱是把由思想构成的眉目口鼻花纹和脸膛颜色组织起来,涂画在演员脸上以使人产生美观感知的图案。脸谱是随戏的形成而产生的。各种人物大部分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脸谱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 京剧脸谱是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形成后,逐渐形成的。京剧脸谱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很多地方戏曲剧种的脸谱。在地方戏曲脸谱基础上加以取优废劣。经过几代著名演员和戏曲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改革,形成现在的京剧脸谱。京剧脸谱也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脸谱大系中的分支,有脸谱通性及其本身特性。京剧脸谱借鉴了徽、汉、昆、秦、各剧种经验。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全部舞台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离开舞台和戏中的人物,脸谱也就失去其根本意义。戏中净、丑勾脸与生角抹彩、旦角拍粉是性质相同的面部化妆手段。须与行头,切末面具等人物风格谐调,并与唱、念、做、打、翻等表演形式协调,因此演戏是前后台戏曲艺术工作的集成。一个脸谱的谱式,一出戏中脸谱的配合,均须涵蕴于这个整体舞台艺术之中,这就是脸谱艺术的整体性。 京剧脸谱是戏曲脸谱中用色最多的剧种,所谓脸谱色彩是指脸膛的主要色彩而言,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粉红、褐、赭、金、银等色,各具秒用,以丰富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目中复杂的人物形象,出现于舞台上。京剧脸谱着重在形、神、意等方面,表现多种人物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而且着色变化有致,勾绘精巧,富有图案美,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对戏中人物肤色夸张的描绘,是对戏中人物性格的夸张。脸谱上的面纹常用有其它色彩,有烘托主色的作用。一般来说,红色的代表忠勇、正直;黑色的代表勇猛、直爽;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油白色代表自负、跋扈;蓝色的代表刚强、骁勇;绿色的代表顽强、侠义;黄色的代表凶暴、沉着;灰色的代表老年枭雄;紫色的代表智勇刚义、刚正威严;金银色代表神、佛、鬼怪、精灵。京剧脸谱用色也不是绝对的,有灵活性。如:红色在表现三国戏中人物关羽时,代表其赤胆忠心。但在《法门寺》中太监刘瑾虽为红色脸是代表其养尊处优,权压朝臣;如:《水浒》戏中人物晁盖虽是“黄色三块瓦脸”在这里就不是代表其凶暴、沉着,而是代表其面部肤色发黄,印堂勾画一个椭圆红光,一看就知是位堂堂正正起义的老英雄;如:《八大锤》中的金兀术用的金色,并非是神仙、精灵,而是代表其姓金。这个脸谱完全是《望文生义》的解释,不能说明这个脸谱的真实意义。 北京的泥塑彩绘脸谱起源于清代末期。究竟是谁把京剧舞台上的脸谱变成了泥塑彩绘脸谱的呢?人们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花脸桂子”。在北京泥塑脸谱发展史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清光绪二十五年(1894年)前后,住在北京西城的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诗善画,也是一位酷爱京戏的票友。靠吃“禄米”即俸禄为生,在闲玩的时候,他看到庙会上有泥捏制的泥人,突发奇想,用胶泥做了一脸型模子,翻做了一些泥坯,晒干以后,仿照舞台上的脸谱着色给泥坯勾画上色,脸谱做成以后拿给自己要好的朋友观赏,朋友都觉得挺好。桂先生就把脸谱分给了自己的朋友,一来二去,天长日久人们都知道他会做泥塑脸谱了。于是上门求绘的人逐渐多起来,在京城小有名气。因为姓桂的最擅长绘制“净角”脸谱,所以人们称他为“花脸桂子”。辛亥革命以后,取消了旗人钱粮“禄”的旧制。“花脸桂子”为了设法谋生,就在家里做泥塑脸谱送到庙会上去出售。起初送几个货样,交给了白塔寺的李记杂货摊,很快就卖光了。以后不管送多少,都能随时卖出去,总是供不应求。李记商店不仅因此得利,而且因售泥塑脸谱在北京出了名。从此泥塑京剧脸谱作为北京民间工艺品开始在京城流行,由于泥塑脸谱活跃了市场,京剧泥塑脸谱迅速发展。做脸谱的人多了起来。较有名的继“花脸桂子”之后京城先后出现了白如霖、汪稔田、李荣山、赵友三、赵永年、李克明、马成子、唐景昆、韩启泰、双起翔、杨玉栋等名家。泥塑脸谱主要是艺人们在家里手工制作,然后拿到庙会或经营艺术品的铺子里去卖。刘曾复说:在老东安市场有个工艺品店“松竹梅”(邢静安创办)的小店就经营泥塑脸谱。解放初期做泥塑脸谱的几位老艺术家组成合作小组,以后又成立了北京彩塑厂,后来划归到特艺三厂。到了九十年代初三厂因经营不景气而停产,以后我为把脸谱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于一九九五年创办了北京兴鑫工艺品厂,专业生产开发京剧泥塑脸谱同时也开发石膏、纸等不同材制的脸谱并为泥塑京剧脸谱注册了“京蝠”商标,脸谱注册商标国内还是首次。 傩起源于原始宗教。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的威胁没有抗御能力,一遇天灾人祸,只能用傩祭,这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的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邪逐魔,弭灾纳祥。傩面具的艺术风格,虽浑厚、粗犷,但工匠制作时不乏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划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 小楠立冬节气到来的时候,田有亮先生在湖广会馆又喜收了一名跟随他学习脸谱绘画的弟子——战友京剧团的杨强。田有亮先生在给我的短信里说:“现在已有六位徒弟,再收一位战友京剧团的杨强,共七位。较有成就的有孙世梁、侯宝华、庄健三位。”时年六十一岁的田有亮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少时幸得翁偶虹先生(原中国京剧院著名编剧,曾编创《野猪林》,《大闹天宫》、《红灯记》等百余部剧作)开蒙,初涉脸谱画艺,年稍长,拜翁偶虹先生为师,专习此艺三十余载。其代表作有《中华国粹脸谱集锦》、《水浒英雄一百单八将全图》、《二十八星宿脸谱》、《百鸟脸谱》、《百猴脸谱》等,其中《中华国粹脸谱集锦》含纳了包括地方戏剧在内的2000余帧脸谱。田有亮先生告诉我,脸谱是戏曲化妆的特殊手段和独特的面部造型艺术。根据史料记载,脸谱由唐代乐谱中所载面具和参军戏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翁偶虹先生论证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这样随着历史的演变,经过历代戏曲演员的长期实践,脸谱艺术家逐步将各种人物画脸的图案加以完善,归纳分类订成谱式,画出五颜六色的图案,每人一谱。所谓“花”而有“谱”,这就是脸谱的形成。京剧是国粹,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京剧各行当演员经过化妆,由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脸谱使人可以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近年来,随着田有亮先生的艺术成就日臻高至,其声名远及海外,应邀在中央电视台讲解脸谱掌故,更有许多作品刊登发表,传播弘扬京剧艺术,传统文化。 中国京剧脸谱文化博大精深,而脸谱的彩妆运用之妙更是存乎一心!“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关系如何?是不是戏曲中的每个人物都需要勾画脸谱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每个人物都要勾画脸谱,脸谱的勾画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类来进行。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 “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 “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 “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 “旦”人物个性主要*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 “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有《将相和》的廉颇、[图10 廉颇(京剧《将相和》)]《铡美案》的包拯等,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也由架子花脸扮演。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 《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脸谱与戏曲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的关系,可用图简要表示如下:戏曲中的角色行当最初是用于表现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职业,后来逐渐扩展到表现人物的品德、性格、气质等方面。角色行当具有类型化特征,而且对角色的区分带有明显的善恶、褒贬的道德评价在里面,如公正忠孝者为端庄的正貌,*邪可恶者刻画成丑形。面部化妆和服装是区分人物角色的可视的直接表征,如果说服装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那么面部化妆,尤其是脸谱化妆更多表现的是人物的性格、气质、品德、情绪、心理等方面。通过脸谱对人物的善恶、褒贬的评价是直接的,一目了然的。如曹操勾白脸表示*诈,关羽勾红脸表示忠义等。脸谱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但从根本上说,它始终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脸谱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特性的认识,只有在观看戏曲演出过程中,结合服装和表演才能充分理解、认识。脸谱与服装的配合构成了舞台上净、丑角人物的外观,再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就形成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唤起观众的心理共鸣。眼睛、面部是情绪、心理的窗户,因此脸谱是观众的视觉中心,脸谱对唤起观众审美心理的美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五颜六色,变幻无穷,内涵丰富,就连许多西方艺术大师都觉得中国戏曲脸谱“奇妙极了”。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者;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著的人物.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脸谱毕业论文

观!画里画外相观,画里人,脸谱相观。世人看我太可笑,我看世人亦可笑。世人看我太荒唐,我看世人亦荒唐。一个字就可以,字多了反而不好。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这有一篇,,,,浅析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如何通过美术教学加强美术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智能,提高审美和绘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行产品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工业设计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隶属于艺术设计学。它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其核心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审美的角度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还要考虑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工业设计的这些特性,就要求工业设计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对产品美学功能的鉴赏力,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进行产品设计。美术教学是培养工业设计人员具备完美的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性的表现能力,使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从感观角度对产品进行全面把握的重要教育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多的要求产品能够给他们带来视觉的享受。这需要我们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其扎实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但是,从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学生的造型、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构思能力以及具有审美性的表现能力是目前工业设计美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怎么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思维,促进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到处都有美的事物存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它们。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生理、教育与生活环境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的人对于美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很多事物中都能发现美,并产生很明确的审美体验。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创造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敏感性。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形象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1]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类。艺术类学生有较好的绘画基础,有较好的艺术氛围,他们在审美能力和表现技法上要高于工科学生,而工科学生在入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在这些方面明显要差一些。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可开设内容不同的欣赏课程,帮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鉴别与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在欣赏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不是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想象与再创造。在欣赏教学中,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也要融入学生感知意念,加强对美的互动交流。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虽然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不同,但多给他们感悟艺术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在欣赏教学中注意联系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相融合之处,联系与艺术设计的形式要素相通的地方来进行欣赏讲解。如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巧妙地将中国书画中“意象”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京剧脸谱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等,在欣赏中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 [next]二、通过美术教学,加强美术技能训练,提高美术能力在具备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后,学生还需要有一定的美术语言来表达设计构思。美术技能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在对形、色、体、质的概括和处理上会比较得心应手。对于有一定绘画基础的艺术生来说,可以改变传统的素描、色彩课程,变其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在进行素描训练时,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入课题内容,如对实体进行拆分切割,用微观特写手法表现对象,对拆分的形体进行描绘,追求肌理纹样,图形特征、质感量感的变化。这些训练不但能够使学生理解物体的大小、厚薄,还可以懂得物体实质和内部构造的关系,对将来进行产品设计很有帮助。还可以采用“半写生半创作”“意向开拓”、“命题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些训练侧重设计素描,穿插传统素描,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想象和表现力,有助于艺术与设计的联系,有助于创造力的开发,让学生力求做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感知错觉走向理知精确。[2]对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就要从最基本的形体的结构训练入手。通过结构素描来分析物体的形态结构,找出其形态与结构的关系、节奏韵律和构成规律,从对形态认识和理解到创造,达到培养和提高造型能力的目的。首先让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知识,作画步骤、透视原理、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等。教师可通过边给学生作范画,边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快速入门。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绘画,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应正确引导,向学生讲解结构训练与设计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后期可侧重设计素描的训练,着重表现形体的结构、材质。三、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一定程度来讲,设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设计不但要创造打动人的视觉形象,还要创造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达方式。一个设计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决定了它是否具有价值和生命力。人们之所以会提出对某一对象进行设计的要求,往往是希望看到新的形象、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或信息传达方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主动的在设计中求新、求变。同时,人的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基础。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倍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是通过教育来促进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将制作力等同于创造力,以为让学生从无到有地画出一幅画或制作出一件雕塑和工艺品,就培养了创造力。照着对象,模仿他人,或自己寻找契入点,都可以完成一件作品,但其中的意义却相差甚远。我们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不能仅只是使学生能精确的描绘出客观对象,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所创造,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出自己表现美的方式以及自己对某一事物的个性化理解。在美术教学中,应按照联想、想象、创造的思考顺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命题创作绘画、默写等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课程中可适当增加学时,来达到训练目的。在讲授美术知识时,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采用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释的具体做法;在美术技能指导中,应允许学生进行自由表现技法。教师应从“主宰”的位置上走下来,正确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侧重传授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应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表现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能够为今后进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next][2]王诗群.美术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Peking Opera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dentity, is the feudal ethical concept of value and aesthetic products, is our country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cial makeup, highly abstract, stylized decorative language reflects the ancient world outlook, values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Opera elements in font design innovation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mainly summarized the Peking Opera elements in font design method. Trying to Chinese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font design integration and extension of new font design work. The facial makeup art in the modern era of more fresh, whil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opera with plane media to get the real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关键词没翻译~打字累..求最佳又不会的可以问我,我姐姐就是学这个的

脸谱的论文题目

这个题目蛮好的,需要认真搜集相关材料加油..........

邮箱给我吧,我们网上是没有的!

不喜欢这种嫁接型的论文光写写意就够1500字了~

大家好,我是京剧脸谱。

各路朋友,老少爷们儿,请听咱说一说……瞧,咱刚一张嘴就有人说咱是北京天桥的把式。这呀,也难怪,咱的名儿就叫京戏脸谱,咱和京戏分不开,京戏又怎能和北京城分开呢?

咱和京戏的交情可算深到家了。自打一有京戏,咱就跟着他,无论风吹雨打,总和他相依为命,形影不离,也算“铁”了!

嗨!说起来呀还真有些感慨:当年老百姓是真爱听京戏也就喜欢上了咱。好多的“票友”都磨着演员们给他们“勾勾脸”,即把咱画到脸上来过过戏瘾。可在过去,唱戏的是下九流,咱呢,也跟着“掉价儿”。今儿不同了,京戏是国粹,咱也就成了艺术珍品——扬眉吐气了!

今儿个,咱就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京戏的角儿分生、旦、净、末、丑,咱呢也就分成了这几类。

你瞧,那鼻梁子上总有片白的脸不是挺逗人吗?那是丑角的脸,也叫“小花脸”。“小花脸”又分文丑与武丑,模样差不多。

像那些演生角的,咱就得变变,因为他们有老生、小生和武生(末角儿算老生一类)。这些角儿的脸可不像“小花脸”, 得通过脸的不同显示出岁数、性格、人物的不同。净角儿呢,称“花脸”,都是些性格粗暴或刚烈的人物,咱要是千人一张脸,那就没什么劲了。说实在的,咱的真正魅力还就在净角儿上。您不是总也忘不了豹头环眼的张飞,脸墨黑、额上一弯明月的包公,红胡子蓝脸的混世魔王程咬金,蚕眉凤目、面如重枣的关云长吗?

凡是在您心中留有印象的戏剧人物,除了演员的表演之外,还不是咱在“装门面”?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说到旦角儿,她们分青衣、花旦、花衫、老旦、刀马旦、武旦。这些角儿的演员本身就天生丽质,咱再大显身手,就更使她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让您流连忘返。

无论是谁,想要画画咱,也得琢磨一番。虽然看了现成的谱儿,若不根据演员本身的脸型和模样,画出来就不像。对于演员来讲,你行头再好,作派再棒,脸要是不像呀!总好像张僧繇没给龙点上眼睛。

像“花脸”(净角儿)就得剃个光头,因为这脸得勾到头颅的中缝处。否则一戴上行头,总让您觉着是个窄脑门儿,显不出豪气。如果要勾个山大王的脸,得上面稍窄下面稍宽,就是常说的“倒大脸”,否则显不出霸气。

若是花旦,不连鼻翼,不贴鬓发,您就会看见一张扁鼻梁的大脸盘儿,显不出秀气。

所以说,咱也不简单,还有那么一套。可是这些不是一句半句说得完的,只能给您说个皮毛。

现在,连外国人都对京戏感了兴趣。咱也跟着沾光,一下子身价百倍,正所谓“越具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可咱心里边儿总有个缺憾,那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喜欢京戏的不多,喜欢咱的就更少。

咱多希望青少年朋友们能热爱国粹,千万别丢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宝呀!因为咱毕竟还是中国人创造的。

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妾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星期天,我在家做语文《新课标同步练习》,我读了一篇文章——《青春无美衣》,让我感慨良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倔强,不服输的个性,让作者在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时候,没有自嘲,反而因此而奋起。她就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

文章中,最具有哲理性的句子是“青春无美衣,我并不遗憾”。漂亮的衣服可以把女孩子们装扮成一朵花,而我曲折的经历赋予我坚韧、纯朴、勤奋的品质,会使我成为一棵树。

花总有凋谢的时候,而松树却可以长青。 是的,一个人可以凭自己的容貌和家境让人羡慕不已,而当你无法拥有这一切的时候,你只能凭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否则,你就会永远被人看不起!容貌并不能够代表你所有的一切,它只不过是你的外表,它就是所谓脸的美,但就算你有了漂亮的脸蛋又能怎样呢?只是会有更多的人喜爱这美丽的外表。

以前我们班有一个女生长得很丑,班里很多人都不搭理她,都有些讨厌她,有些人还会骂她。而她好像还不明白青春无美衣其中深刻的道理,对自己不好,对自己更没信心,对自己只有自卑。

虽然她没有美丽的脸,没有漂亮的外表,但他还有一颗对人真诚、善良的心。有人伤心,有人哭了,她如果认识你,她一定会上前问你为什么哭?怎么了?和这个恰恰相反的人,及少部分都有可能美丽的脸蛋,但却不知道其中暗藏了多少心机。

金絮其外,败絮其内。也许他们也会慰问在哭着的你,可心里却早已笑开了花。

你的脸,你的容貌是父母给的,就算你去做整容手术,那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靠自己,才能铸就成更辉煌的一页。

记住一句:青春无美衣. 冷眼看“面具” 屈凝 小时候.最喜欢看川剧中的“变脸”,那台上的演员能在瞬间变换出许多的脸。令人心驰神往,感叹不已。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那“变脸”便停留在回忆的空间里。后来也见过许多的类似“变脸”的面具,但却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新鲜感和亲切感。

面具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随处可见活生生的面具。舞台上的道具,小弦手中的玩具……处处都少不了它。

一提起它,小孩子的脸上便多了几分欢笑,因为它实在是吸引人。 但是,还有一种面具也逐渐走入人们当中,他看不见摸不到,只能用心去感受。

这就是人人谈及人人都摇头的“假面具”。 “假面具”的诞生无疑是人类的一种灾难,它只会教人去学习如何虚伪,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人情杀手”。

现如今的社会几乎每人都戴“假面具”.可殊不知这样不仅仅自己活得太累,而且也伤害了别人的感情。一旦戴上这张面具,人人都会变得冷酷无情. 真实的面具改变的只是人的面貌,而虚伪的面具往往改变的是人的心灵。

在这张面具里所包裹的是被丑化了的灵魂,一颗被污染的心。虚伪的人永远只会以“假面具”的形式出现在人群中。

现在的面具已变成了虚伪的代名词。体味世态炎凉,倾听秋风落雨,这个世界本来就存在尔虞我诈、互相争夺,这是我们旁观者再怎么捶胸顿足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关于“脸”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小时候,看电影《林海雪原》,一眼就认出了穿匪服,说匪话,深入坐山雕老巢的杨子荣。

他身上透出的正气与威仪,逼迫着我少小的心灵,让我明白,好人自有好人的形象,无需表白与标榜,冥冥间就会闪射出来。 虽然,“人可以衣装,佛可以金装”,通过外在的包装会改变形象,但内在的、骨子里的“底气”仍是无法包装的。

还记得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小品《主角和配角》,陈佩斯抢演朱时茂的主角八路军,让朱时茂演配角汉奸,然而不管陈佩斯怎么穿那身八路军军服,举手投足间流露的尽是匪气与歪气,而朱时茂哪怕穿一身汉奸服装,给人的感觉也是打入汉奸队伍的“地下党”。 这就是形象。

无需装饰,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为人、人品、身份。这有些象京剧中的脸谱,尖眉子菜刀脸,脑门勾个圆光是弄权害人的宦官;圆形眼花鼻窝,脑门上一个红色舍利圆光是僧人。

就连脸谱色彩也有固定的形象意义,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黄表阴狠。观众只需要看一眼脸谱就能明白舞台形象的性格、品格、身份甚至地位。

脸谱是观众对舞台人物形象的一种认同。 这种认同也由舞台渐渐深入到日常生活,人们凭借生活经验,将一类类人的形象脸谱化。

颐指气使,爱理不理是官吏;左顾右盼,看人说话是商人;步履矫健,一脸威仪是军人;温文尔雅,谈吐得体是教师;卷着裤腿,脸色黝黑是农民……而后,又根据这些“形象化脸谱”去判别、衡量身边的人,从而确定如何与其交往、合作。 有一回,我去一所学校找同学,按照门卫老师的要求,办好了一切手续,然而就在我准备进校的时候,门卫老师又突然叫住了我,神色慌张地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来这里干什么,我详细地告诉了他,但门卫老师一会低头看看我填的单子,一会又朝我脸上、身上直看,一定要我拿出可确定身份的凭证,不然还是不能进学校。

好不容易等到一个熟人,好说歹说,给作了担保,才进了学校。身后,门卫老师还和我的熟人嘀咕:“这人一脸流气,头发老长,我哪敢放进去?有事,你可要负责!……” 我才明白,原来是我的“形象。

脸谱艺术欣赏—脸谱艺术综述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大家看到的脸谱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

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物,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哇,你画的脸谱真好看!”“你这画的是‘四不像’”……美术课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们在学画脸谱呢!

高老师一本正经地告诉同学:“画脸谱要注意脸型和五官,脸部应该是上大下小。”说着,老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画了两个有点重叠的圆,颇像灯泡儿。接着,老师几笔一勾,一双“虎视眈眈”的眼睛就好了。然后,一个大鼻子、一对小小的耳朵和一张微微翘起的嘴又被老师镶嵌在脸谱上。最后,高老师又添了几条弯曲的花纹,一张栩栩如生的脸谱就完成了。

看着那色彩斑斓的脸谱,我的手也痒痒了。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先画一个大圆,再画一个小圆,可我画的园歪歪扭扭,只得修改。好不容易“磨”出个圆,却呈扁平状,根本就是个不规则的图形!唉,又得重画……

终于勉强将脸型画好,画五官我又碰到了难题:位置该怎么确定?大小怎样?不管如何,我决定孤注一掷。我先用线条勾出五官的位置,然后将形状小心翼翼地描出来。可五官的对称也是个难点,我虽然用直尺划了条对称轴,但眼睛却一高一低。我只得擦了重画,涂涂改改,费了好大的劲才将五官完成。

最后画花纹。这花纹的花样可多了,弯曲的、笔直的、连续的、间断的……既要美观,又不能拥挤。我在脸谱的额头处画了四条弯曲的花纹,可以显现出额头的突出,接着我又在眼睛旁边凹下去的部位设计了弧形的图案,最后在嘴巴旁边勾了几条弯曲的图形。

大功告成,看着自己画的脸谱,我心里满是喜悦。

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

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

脸谱的作用,是通过脸谱的色彩、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品质、身份、特长、相貌等。表现这样丰富的内容大体上是采用两种手法:一是颜色的变化组合,二是图案的构成。

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

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脸谱的构图大体有这样几种:

整脸,基本上以一种颜色为主体把脸涂满,然后再用一种颜色勾画出五官。

三块瓦脸,用线条勾出眉、眼窝和鼻窝,在额部和两颊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

十字门脸,这种画法大都是从鼻梁向上画一条色柱并与左右眼窝相连,在脸部中间形成十字形。

碎花脸,正额有一完整主色,其余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种类丰富,构图形式多样,线条复杂而细碎。

象形脸,这种脸谱大部分是神话中的精灵神怪,它是用额头案勾出装饰性的鸟、兽、鱼、虫等图案,表明它是由什么动物化为人形的。

歪脸,一般表现心术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过伤的人,所以五官歪曲变形。

京剧剧目中,还有不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这些戏中的角色多为神妖,他们脸谱的门类,属于“神仙脸”或“象形脸”。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过于孙悟空。他是一只从石头中迸出的猴子,后得道成精,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磨难,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脸谱属“象形脸”,图案表现出猴子的面部特征;但他后来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脸”的特征,即眼窝处涂成金色。额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门弟子。

除以上例举的脸谱门类外,还有“太监脸”、“英雄脸”、“小妖脸”等。

关于京剧脸谱,还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脸谱,但也不尽然,钟离春就是一例。此女传说为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故又称钟无盐,她能征惯战,颇具男子气,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剧中采用了勾画脸谱的处理方法。而无盐毕竟是位女杰,故额上绘有莲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让我感动的京剧名人——梅兰芳》 北京市顺义区光明小学五年级四班3233363533e58685e5aeb9336 周晟萱 梅兰芳是中国京剧艺术大师,生于北京,曾担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从其祖父梅巧玲到梅兰芳已是三代京剧旦角。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大量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被誉为“美神”。

从1919年到1960年,他多次出国进行访问演出,并被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梅兰芳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在京剧艺术方面是宗师级人物,在为人方面也堪称楷模。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闻名世界的京剧第一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要他为日本“天皇”服务。

梅兰芳洞察到日本人的诡计后,便决定举家南迁,赶赴香港,摆脱日寇纠缠。他一边给日本人带口信说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带家眷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香港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他除每天练太极拳、打球、学英语、看报读书外,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绘画上。

梅兰芳这种幸福的生活才过不到半年,就又失去了。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梅兰芳担心日本人再让他唱戏,最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蓄胡子,罢歌罢舞,退出京剧界。

可是,日本人却强行要求梅兰芳演出。梅兰芳只得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的上海老家。

梅兰芳坚持不为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的故事,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日的决心。梅兰芳先生的这种民族气节为世人所敬仰,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京剧角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2010年11月16日,经由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对贫穷的夫妇,一样善良的心灵,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约而同、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

《穷人》这篇文章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那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最后把他们抚养成人的故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成人之美之人,是出自对别人的尊重和关心,对别人的缺点善良的指出;对别人的为难尽力相助;成功时不居动自傲,而是想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感恩。

当桑那拉开帐子的那一刻,无言的感动潮水一样包围了你我: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他们用行动解释了什么才是真、善、美。让我们像渔夫和桑那一样用爱心去世界,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内蒙古乌海市海区六小六年级:许可

京剧脸谱毕业论文

是,有收藏价值

个叫尤陵的女孩,死前15岁,被活埋至死了成了猛鬼,凶手是余霍。这是她想让别人知道的!请把这消息传达给10人,或5个群。她会报答你的,让你喜欢的人喜欢上你。如果不发,你晚上做梦一只梦到她死前的活埋情景,等你结婚那天,你人会消失,并在15天后发现他死在你们家你家的院子里,也是被活埋的!这是情连锁信,5天内必须帮她传达给别人。对了,不准会一个叫尤陵的女孩,死前15岁,被活埋至死了成了猛鬼,凶手是余霍。这是她想让别人知道的!请把这消息传达给10人,或5个群。她会报答你的,让你喜欢的人喜欢上你

这有一篇,,,,浅析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如何通过美术教学加强美术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智能,提高审美和绘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行产品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工业设计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隶属于艺术设计学。它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其核心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审美的角度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还要考虑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工业设计的这些特性,就要求工业设计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对产品美学功能的鉴赏力,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进行产品设计。美术教学是培养工业设计人员具备完美的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性的表现能力,使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从感观角度对产品进行全面把握的重要教育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多的要求产品能够给他们带来视觉的享受。这需要我们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其扎实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但是,从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学生的造型、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构思能力以及具有审美性的表现能力是目前工业设计美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怎么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思维,促进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到处都有美的事物存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它们。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生理、教育与生活环境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的人对于美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很多事物中都能发现美,并产生很明确的审美体验。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创造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敏感性。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形象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1]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类。艺术类学生有较好的绘画基础,有较好的艺术氛围,他们在审美能力和表现技法上要高于工科学生,而工科学生在入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在这些方面明显要差一些。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可开设内容不同的欣赏课程,帮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鉴别与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在欣赏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不是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想象与再创造。在欣赏教学中,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也要融入学生感知意念,加强对美的互动交流。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虽然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不同,但多给他们感悟艺术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十分有利的。在欣赏教学中注意联系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相融合之处,联系与艺术设计的形式要素相通的地方来进行欣赏讲解。如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巧妙地将中国书画中“意象”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京剧脸谱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等,在欣赏中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 [next]二、通过美术教学,加强美术技能训练,提高美术能力在具备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后,学生还需要有一定的美术语言来表达设计构思。美术技能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在对形、色、体、质的概括和处理上会比较得心应手。对于有一定绘画基础的艺术生来说,可以改变传统的素描、色彩课程,变其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在进行素描训练时,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入课题内容,如对实体进行拆分切割,用微观特写手法表现对象,对拆分的形体进行描绘,追求肌理纹样,图形特征、质感量感的变化。这些训练不但能够使学生理解物体的大小、厚薄,还可以懂得物体实质和内部构造的关系,对将来进行产品设计很有帮助。还可以采用“半写生半创作”“意向开拓”、“命题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些训练侧重设计素描,穿插传统素描,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想象和表现力,有助于艺术与设计的联系,有助于创造力的开发,让学生力求做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感知错觉走向理知精确。[2]对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就要从最基本的形体的结构训练入手。通过结构素描来分析物体的形态结构,找出其形态与结构的关系、节奏韵律和构成规律,从对形态认识和理解到创造,达到培养和提高造型能力的目的。首先让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知识,作画步骤、透视原理、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等。教师可通过边给学生作范画,边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快速入门。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绘画,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应正确引导,向学生讲解结构训练与设计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后期可侧重设计素描的训练,着重表现形体的结构、材质。三、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一定程度来讲,设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设计不但要创造打动人的视觉形象,还要创造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达方式。一个设计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决定了它是否具有价值和生命力。人们之所以会提出对某一对象进行设计的要求,往往是希望看到新的形象、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或信息传达方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主动的在设计中求新、求变。同时,人的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基础。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倍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是通过教育来促进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将制作力等同于创造力,以为让学生从无到有地画出一幅画或制作出一件雕塑和工艺品,就培养了创造力。照着对象,模仿他人,或自己寻找契入点,都可以完成一件作品,但其中的意义却相差甚远。我们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不能仅只是使学生能精确的描绘出客观对象,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所创造,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出自己表现美的方式以及自己对某一事物的个性化理解。在美术教学中,应按照联想、想象、创造的思考顺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命题创作绘画、默写等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课程中可适当增加学时,来达到训练目的。在讲授美术知识时,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采用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释的具体做法;在美术技能指导中,应允许学生进行自由表现技法。教师应从“主宰”的位置上走下来,正确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侧重传授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应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表现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能够为今后进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next][2]王诗群.美术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传统京剧走向现代化这个题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