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发布时间:2024-06-29 09:20:38

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核心期刊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是

中国知网对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介绍

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核心期刊 CA Pж(AJ)

怎么叫要稿费?应该是有稿费.但是首先要交审稿,其次是要交版面费.最后是给作者发稿费.不过好象交得多,发得少.

截至2013年12月,中北大学共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中国兵器工业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工程中心15个,包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防科技工业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 ,中澳联合研究中心1个,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 中澳联合研究中心(1个):电力工程中澳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镁合金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精密塑性成形国防先进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技术依托单位)、国防科技工业民爆制备工艺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成员单位)、物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与罗克佳华共建)、中国兵器无损检测诊断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北方风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北方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深圳市金之彩科技有限公司 国家级研究所(1个):中北大学国家区域创新战略研究所 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山西中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电子测试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地下目标毁伤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中国兵器工业实验室(1个):传爆药性能检测中心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动态测试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高射速武器国防特色学科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镁基材料深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微纳惯性传感与集成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仪器科学与动态测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山西省集成精密成形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山西省现代无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微米纳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超重力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铸造新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光电信息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工程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防火防爆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自动化检测装备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起重机数字化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有色金属液态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激光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深孔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动态测试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信息探测与处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超重力化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煤电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北大学“创新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施耐德联合实验室、位置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 十一五规划以来,中北大学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254项,各类项目总数360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近22亿元,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96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近600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30余部。 2010年至2013年,中北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达70余项,国家863项目12项,国家973项目10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8项。在国防科研方面,承担总装备部预研项目400余项、科工局国防项目100余项,其中我校牵头负责的科工局重大专项2项、总装演示验证项目1项,086重大项目1项。此外,2012年,该校刘俊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2013年,刘有智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电子测压蛋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1年 祖静 第一单位 新型三轴加速度惯性传感器与实时数据压缩储存动态测试系统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4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多功能反应装甲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6年 刘天生 第二单位 XXX发射药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8年 肖忠良 第一单位 纳机电矢量水听器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0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电子衍射测晶体结构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1年 王建邦 第二单位 防大口径穿破甲弹装置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3年 刘天生 第一单位 弹载全弹道动态参数快速存储测试系统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5年 祖静 第一单位 可燃药筒粘结在线无损诊断方法设备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2001年 路宏年 第一单位 可燃液体爆炸试验装置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2001年 张景林 第一单位 XX粘贴质量在线无损诊断的方法及设备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999年 王明泉 第二单位 粘接强度检测系统 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涉密 涉密 第一单位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尼龙11树脂 一等奖 涉密 胡国胜 第一单位 火箭扫雷系统 二等奖 1990年 刘天生 第二单位 XXX(涉密)传爆药安全性试验方法 二等奖 1996年 张景林 第一单位 XXX(涉密)子母弹 二等奖 2001年 王坚茹 第一单位 某模块化、系列化技术研究 二等奖 2011年 熊继军 第一单位 某大构件轻量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2011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化工废气超重力净化技术的研发与工业应用 二等奖 2011年 刘有智 第一单位 包覆材料厚度超声检测技术 三等奖 1996年 路宏年 第一单位 火箭发动机脱粘检测系统 三等奖 涉密 涉密 第一单位 某框架温成形技术 三等奖 2006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6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XX(涉密)关键制造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 徐宏 第一单位 XXX(涉密)黑匣子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 熊继军 第一单位 涉密 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大型复杂铝铸件热工艺过程仿真及新工艺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大型铸件内部缺陷检测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王召巴 第一单位 顶防护轻型反应装甲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高效弹药及高射频低后坐发射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 薄玉成 第一单位 战略导弹再入过程动态数据测试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 刘俊 第一单位 复合传感器及微型集成测量系统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某导弹遥测匹配装置自动检测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XXX(涉密)产品结构内视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韩焱 第一单位 XXX(涉密)抛撒角速度及角速度测试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马铁华 第一单位 侵彻过载测试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火箭发射动力学—起始扰动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包覆状态无损检测技术及设备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王召巴 第一单位 单管大口径机枪低后坐浮动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涉密 第一单位 钝感传爆药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坦克动力系统零部件动态设计技术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 涉密 第一单位 破甲弹药尾翼等温成形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军用发动机关键零部件CAD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轻武器动态优化、仿真及可靠性技术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 涉密 第一单位 XX(涉密)再入过程动态数据测试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3年 刘俊 第一单位 创伤弹道研究专用激光测速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 李仰军 第一单位 等温挤压技术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XX(涉密)飞控数据实时检测存储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 刘俊 第一单位 弹用集成硅微加速度计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靶场设备导弹前框瞬态高温测量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 周汉昌 第一单位 XX(涉密)寿命可靠性研究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0年 周桂春 第一单位 XXX(涉密)飞行姿态测量系统 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0年 任勇峰 第一单位 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导弹数据记录设备 一等奖 2001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高能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与技术 二等奖 2002年 韩焱 第一单位 难加工零件温冷近净成形与改性技术 二等奖 2002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炮射导弹测试弹技术 二等奖 2005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直齿圆柱齿轮精密塑性成形工程化应用研究 二等奖 2005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基于数字平板探测器的工业DR/CT成像检测技术与系统 二等奖 2006年 韩焱 第一单位 激光打孔 二等奖 2009年 涉密 第一单位 山西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共5项)科研成果 奖项 获奖时间 获奖者 备注 生物动力系统的建模与研究 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0年 靳帧 第一单位 微传感器轴心差角四点法与双弹头冲击差分法静动态特性测试技术 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9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车辆用镁合金大型承力构建控制成形技术及装置 山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0年 张治民 第一单位 XX-xx(涉密)弹载数据记录装置 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 张文栋 第一单位 可调谐脉冲激光波长和入射方位相干探测装置 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 张记龙 第一单位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2月, 中北大学图书馆有中外文图书和电子图书291万册,中外文期刊24627种。馆藏文献包括数、理、化、外语等基础学科和工程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兵器工程、自动控制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测试技术及仪表、交通、环境科学等应用技术学科,同时收藏了人文社科、管理科学、体育等文献资料;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32种,包括CNKI学术期刊及优秀硕博论文库、万方数据及万方学位论文、超星数字图书馆、重庆维普、SDOL、Ei等中外文电子数据库。 学术期刊 据中北大学出版中心网站2015年11月信息显示,中北大学共编辑出版有《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测试技术学报》、《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等4个学术刊物。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79年,是中文核心期刊,前身为《华北工学院学报》,期刊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刊登内容,设应用基础研究、机械与动力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化工与环境工程、电子与电子信息、材料科学与管理工程等栏目,曾获国家教委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司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中国教育部优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多次获山西省高校学报一等奖、山西省一级期刊、兵器工业总公司优秀期刊三等奖等诸多荣誉,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等全文收录。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北大学主管、主办的社科综合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中国国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设政治理论、哲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学理论、外语研究、语言文字学、经济与管理、法学研究、体育理论、民俗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等栏目。 《测试技术学报》创刊于1986年,是由“中国兵工学会”与“中北大学”合办,是“中国兵工学会测试技术学会”会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2年起,《测试技术学报》连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2009年《测试技术学报》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设声与超声测量、在线测试、测量仪器、ADC、DAC和数据采集、实验技术与标准、动态测试系统、环境测量、数据压缩、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电磁测量、微波测量、测控技术与总线技术、噪声与振动测量、遥感、遥测与遥控、VXI仪器、无损检测、光电测试、生物测试、量子测试、分析测试、材料测试、软件测试、火炸药测试、传感器技术、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等栏目。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测试科学与仪器》)创刊于2010年,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北大学主办的英文类国际性学术期刊,旨在报道国内外最新测试与仪器技术动态,关注测试与仪器科学技术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从事信息获取与转换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学术观点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北大学学报会拒吗:主要看你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个人能力强素质佳就不会被拒,当然也需要良好的品德

不会。曾用名:《太原机械学院学报》、《华北工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79年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不上班。《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673-1646CN14-1329/C)是由中北大学主管主办的社科综合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连续3年荣获“山西省一级期刊”称号,本学报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国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该办事处一周双休,周末不上班。

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

10201是北华大学院校的代码,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校简介

北华大学(Beihua University),简称北华,坐落在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吉林省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吉林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学校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首批成员高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共建高校。北华大学是吉林省唯一举办林学、林业工程等涉林一级学科的高校。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12年12月,学校获批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4年10月,学校获批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东、南、北三个校区和一所附属医院,占地面积269万平方米(含教学实验基地),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馆藏图书万册;设有28个学院,1个工程训练中心;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15个,本科专业89个。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吉林师范学院

1906年,清政府在吉林崇文书院创建吉林省初级师范学堂。

1952年8月,学校迁到江南(今吉林二中校址)。

1966年7月,吉林师专与四平师专合并,仍称吉林师范学院。

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吉林师范学校恢复为吉林师范学院。

吉林医学院

1928年,孙宗尧创办吉林私立助产学校。

1947年12月,被国民党吉林教育厅接收,改名为“吉林省立助产学校”。

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省人民政府将原吉林省立助产学校和华英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接收。

1949年6月,改名为“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9月,校址迁到崇文胡同,即现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所在地。

1958年,升格为吉林医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

1959年6月,又调整为吉林省吉林医学专科学校。

1973年11月,恢复为吉林医学院。

吉林林学院

1952年,吉林林业学校创建,校址在长春市何家屯。

1953年10月,学校迁往吉林市江南。

1958年3月,吉林林业学校改名为吉林省林学院。

1960年5月,吉林省林学院更名为吉林林学院。

1964年3月,吉林林学院改建为吉林林业工程学院。

1972年,吉林省林业技工学校、吉林省林业干部学校和吉林省林业学校三校合一,成立吉林省林业学校,校址在吉林市江南泰山路32号。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在吉林省林业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和改建吉林林学院。

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

1920年9月,吉林省立职业学校成立,原址在吉林市德胜门外,北山脚下。

1935年,吉林省立职业学校改为吉林省立吉林工科两级中学。

1946年,吉林解放后,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领导,改名吉林工业专门学校,选定江北人造石油工厂住宅区作为新校址(现北华大学北校区)。

1952年秋,学校改由重工业部领导,改名为吉林工业技术学校。

1958年,学校创办了吉林电气化学院。

1959年6月,经冶金部批准,升格为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学校。

1984年10月,吉林冶金电气化专科学校改名为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领导。

合并组建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北华大学。

2004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吉林农垦特产高等专科学校与北华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吉林特产学院。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5月,学校将原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和临床检验诊断实验室、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物医学研究所等整合,成立北华大学医学部。

2012年12月,学校获批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承担“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两项改革试点工作。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4年2月,国家确定学校为教育部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10月,学校获批为全国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高校,承担“林学类卓越农林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

2015年,学校被遴选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4月2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函签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北华大学协议书》。9月27日,北华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网络学院正式成立。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510人;共享4名两院院士,153位校外高级专家作为兼职或客座教授,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2人,“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层次)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具有长白山学者、省高级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高层次人才百余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3月,学校设有1个医学部,28个学院,1个工程训练中心,有本科专业88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13个吉林省级“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10个吉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9个吉林省品牌专业,1个吉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吉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吉林省精品课程31门,吉林省优秀课程60门;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机械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林、医学检验、林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木材科学与工程、药学、护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林学、医学检验技术。

吉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机械类、园林、医学检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临床医学、林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英语、医学检验。

吉林省品牌专业:林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药学、临床医学、机械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医学检验技术、历史学、园林。

吉林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吉林省级“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机械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园林、医学检验、林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药学、护理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

吉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吉林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木材科学与工程、园林、临床医学、护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植被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北华大学-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农学)、北华大学-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广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医学)。

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三师为统领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林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程能力核心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森林资源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吉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与测试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临床医学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森林植被与生态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汽车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经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涵盖10个学科门类;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38个专业领域),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7个吉林省重点学科,2个吉林省中之重学科。

学位授予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翻译、农业推广、临床医学、林业工程、制药工程、全科医学。

重点学科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林学一级学科、森林培育二级学科。

吉林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电气工程、林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风景园林学。

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林学、世界史.

科研机构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有39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1个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吉林省博士后科研创业基地,14个吉林省级创新团队,10个吉林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98个校内科研平台。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解铜电气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长白山药用动植物活性多肽研究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林业与生态环境实验室、吉林省木质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分子医学实验室、吉林省分子老年病医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生物大分子功能开发与应用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吉林省长吉图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色文化(吉林市城市文化)研究基地、吉林省特色文化(长吉图旅游文化)研究基地、吉林省长吉图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高等教育质量研究中心、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中心。

吉林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电力电子装备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五味子开发及产业化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智能机械装备控制系统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抗衰老保健技术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吉林省采育林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中药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中心。

吉林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病理生理实验室、神经免疫与临床免疫学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心血管病实验室、临床检验实验室、神经病学实验室、整形外科实验室、医学影像实验室。

吉林省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电力整流装备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长白山药用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吉林省林木加工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1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16年,学校共荣获吉林市科学技术奖25项。其中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6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11月,北华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万册,涵盖林、医、师、工、管、文等多学科,其中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余册;馆藏中外文期刊6349种107091份,电子期刊22809种;馆藏古籍图书、港台文献、建国前精装报刊和地方文献等3万余册。有各类专业数据库44个。

学术期刊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创刊,源于北华大学合校前的4家学报:《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创刊)、《吉林医学院学报》(1974年创刊)、《吉林林学院学报》(1985年创刊)和《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年创刊),设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林业科学栏目和工学的相关专栏。

期刊2012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3年被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期刊加入了德国《数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英国《农业和生物科学评价中心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及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等多家国际科技文献数据库。201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北华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2000年创刊,其前身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为:吉林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来源期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来源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61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出国留学650人。与英国、芬兰两所大学开展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江原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是国家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接受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临床医学(英语授课)本科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资格校。

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主办: 北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吉林省吉林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4822CN: 22-1316/N邮发代号: 12-18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吉林林学院学报》与《吉林医学院学报》合并创刊时间:2000本刊为北华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它以反映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人才、推动科学发展为使命。所发表的学术成果力争带有创见性、前沿性和现实性。本刊由学校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组成编委会,对学报的办刊方向、宗旨与质量进行审定。《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特色:1.栏目品牌化本刊善于捕捉学术前沿信息,就学术热点、焦点、亮点及时广泛组织专家学者进行集中讨论。建有学者库,拥有庞大学者作者群网络,借助这一优势构建稳定且颇具影响的学术平台,打造特色栏目、品牌栏目。2.编辑“学者化”把握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信息,追踪学术热点、焦点,了解并结识相关学者,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是本刊选用编辑的基本条件。目前,本刊拥有两个较为成熟颇有影响的特色栏目,即“语言规划与现代化”和“东亚研究”。 北华大学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北国江城——吉林省吉林市。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前身四所院校均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办学历史,北华大学传承了四校办学积淀的底蕴,萃取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精华,学校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北华大学学报(包括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创刊于2000年,是北华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8年以来,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与“双百”方针,坚持“质量第一、学术第一、开放创新、打造精品”的办刊原则,努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连续、集中、及时地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和学术热点、焦点问题,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气氛,繁荣学术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人才的成长。在北华大学党委和校行政班子的领导和支持下,在编辑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学者的支持下,《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取得了不斐的成绩,连续获得:吉林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优秀主编奖”,《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等奖项。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北华大学ISSN:1009-5101CN:22-1319/C地址:吉林市吉林大街15号邮政编码:132033 主 编:郑 毅编 辑:李 丽李红光赵俊梅于蓬蓬李开拓王 坤英文编辑:马 颖《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刘和忠副主任:郑毅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源期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据不完全统计,除三大数据以外,近年来,我刊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33篇,排在省属高校学报前列,在全国综合性大学排名中也取得了很好的名次。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北华大学主办、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FD)统计源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吉林省一级期刊。双月刊,逢双月出版,121页,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发政治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语言文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学科学术研究论文。此外还不定期开辟区域文化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等专栏。欢迎国内外学者向本刊投稿。按编排规范对作者的来稿有如下要求:?1.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字以内的摘要,3-8个关键词。?3.该论文若为基金项目,请注明名称、批号。?4.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请写在当页地脚,用数字加圆圈标注置于说明文字后,以区别于参考文献。?5.参考文献以在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并置于方括号中,列于正文末。正文中同一文献如出现多次,用同一序号标示,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和各种未定义类型文献,请标出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论文集中析出文献需写出起、止页码)。(2)期刊,请标出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请标出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4)电子文献,请标出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日期。(5)外文文献所列项目和次序与中文文献要求相同。?6.英文题名、英文作者署名及通迅地址、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与中文一一对应,置于参考文献之后。7.投稿方式:(1)作者在投稿时,请把电子文本(word)发,同时应在“主题”栏注明属哪类稿件,如,文学、史学,等等。(2)也可按照不同的学科发送到各自的信箱(详见各栏目编辑介绍)。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8.勿一稿多投,否则后果自负。稿件审阅时间为2个月,如2个月内没有收到稿件处理意见,请您自行处理。9.稿件文责自负,但编辑部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北华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社科院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它不是核心期刊。

该刊常设栏目有语言、文学、史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教育教学等10个。特色本刊精品专栏暨全国文科学报特色栏目有两个:“语文现代化”和“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

拓展资料

投稿要求

该刊实行开放式办刊,该刊对来稿有以下要求,来稿《投稿指南》如下:

1、来稿格式规范,项目齐全,按顺序包括: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基金项目、作者简介;英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和电子信箱。

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加副标题。

作者姓名:署真名,多位作者之间以逗号分隔。

作者单位:单位全称(到二级单位),单位所在省、市名,邮政编码。

摘要:概括陈述论文主要内容或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150-300字。

关键词:选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基金项目:若是课题或项目成果,请标注项目种类、名称和编号。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成果,本刊将优先发表。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和单位所在城市及邮编。不同单位的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单位(如工作单位和学习单位),要分别注明,用序号和分好隔开。

正文:层次结构分明,论述严谨,用语精当。正文层次标题序号采用:一、(一)、1.、(1),不宜用①。字数8500以上。

参考文献:位于正文之后。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排列序号与正文中的引文序号一致。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引用,参考文献一般不得少于8项。

关于引文页码:若一个文献只引用一次,页码标注在文末参考文献条目的末尾,正文中引文序号后面不不标注页码;若同一文献引用两次及两次以上,则正文中的引文序号相同,在每个引文序号后面分别标注引文的起止页码。电子出版物和报纸等文献无须标注页码。注录格式详见下文的“排版格式说明”,或下载本刊提供的论文模板: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用圈码标引。采用脚注形式,不要尾注。

英文内容:包括题目、作者、工作单位和中文摘要、关键词等的英文;作者姓名,姓和名分开写。复姓连写。双姓中间加连接号。姓和名首字母大写,双姓两个首字母都大写。如Huang Xiaoshan、Dongfang Shuo、Gheng-Yang Guoshen。

文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表的序号和表题写在表的正上方,表格用三线制;图的序号与图题居中写在图下方,图中文字用印刷字。

数字: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图表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千位以上数字小数点左右每隔3位空1/4格,5位以上数字以“万”、“亿”作单位。

2、稿件采用word文档形式,并在我刊投稿系统(网址)上注册投稿。

3、稿件应为未公开发表过的,经学术不端软件检测引用率不能高于20%。文责自负,但编辑部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

4、勿一稿多投, 否则后果自负。投稿在1个月之内未收到刊用通知者,请自行处理,电子来稿一律不退。

5、该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有关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支付于作者。如作者不同意论文入编数据库,请另投它刊。

来稿注明:联系人详细地址,邮编,电话和电子信箱。

本刊地址: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滨江东路3999号,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132013

本刊电子邮箱:       电话:

参考资料来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指南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c

理工版属于一级,文科版好像是二级,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核心期刊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是

中国知网对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介绍

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核心期刊 CA Pж(AJ)

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没有区别。中文核心就是北大核心的另一个名字吗,所以两者视同一个意思。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学术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

1. 《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合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2.《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独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3.《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联合考察报告集》(合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4.《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合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5.《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独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6.《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独著),文物出版社,2003年。7.《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自然历史卷·合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8.《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第一作者),学苑出版社,2006年。9.《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独著),文物出版社,2007年。10.《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独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11.《北京先秦考古》(独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12.《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谱系与文化交流》(独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13.《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与早期中国》(独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 1. 《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3-4期。2. 《什么是民族考古学》,《东南文化》1993年2期。3. 《大汶口墓地分析》,《中原文物》1994年2期。4. 《禹征三苗探索》,《中原文物》1995年2期。5. 《河南驻马店市杨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10期。6. 《中国上古时期三大集团交互关系探讨——兼论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1期。7. 《河南驻马店市党楼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5期。8. 《西山古城兴废缘由试探》,《中原文物》1996年3期。9. 《苗蛮集团来源与形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4期。10. 《试论豫东南地区地考古学文化与古农业形态》,《中原文物》1996年4期。11. 《王湾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1期。12. 《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1期。13. 《试论豫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14.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15. 《先商文化探源》,《中原文物》1998年2期。16. 《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龙山时代环境考古》,《考古与文物》1998年2期。17. 《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考古》1999年3期。18. 《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期。19. 《斜腹杯与三苗文化》,《江汉考古》2002年1期。20. 《涿鹿之战探索》,《中原文物》2002年4期。21. 《先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先秦考古)。22. 《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集,2003年7月。23. 《朱开沟文化研究》,《考古学研究》(五),2003年8月。24. 《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4期。25. 《论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江汉考古》2004年1期。26. 《先秦时期长城沿线陶器遗存的北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2期。27.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有关问题的分析》,《考古》2005年3期。28. 《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谱系》,《新疆文物》2005年3期。29. 《论早期中国文化周期性的“分”“合”现象》,《史林》2005年增刊。30.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疏理》,《文物》2006年1期。31. 《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2期。32. 《距今5000年和4000年气候事件对中国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9~163页。33. 《老虎山文化的扩张与对外影响》,《中原文物》2007年1期。34. 《半山类型的形成与东部文化的西迁》,《考古与文物》2007年3期。35. 《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4期。36. 《试论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春秋》2007年5期。37. 《试论作为长城“原型”的北方早期石城带》,《华夏考古》2008年1期。38. 《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39.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40. 《大汶口文化的立鸟陶器和瓶形陶文》,《江汉考古》2008年3期。41.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沿线游牧民族的地下世界》,《南方文物》2008年4期。42. Different Traditions of Flexed Burials in Ancient China. Chinese Archaeology volume 8, . 《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1期。44. 《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2期。45. 《全新世黄土:早期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文物报》2009年4月24日。46. 《重读<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09年3期。47. 《试论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48.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49. 《晚期红山文化南向影响的三个层次》,《文物研究》第十六辑,黄山书社,2009年。50.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51.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考古》2010年11期。52. 《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53.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6期。54. 《龙邱庄文化的北上与大汶口文化的形成》,《江汉考古》2011年1期。55. 《以考古学为基础,全方位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严文明先生聚落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11年1期。56. 《略论北京昌平白浮M2墓主人身份》,《中原文物》2011年4期。57.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58. 《重建中国远古史的创举——读<中国远古时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1年卷(总第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9.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3期。60.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61. 《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江汉考古》2012年2期。62. 《5000年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南道》,《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6期。63. 《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3期。64.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2013年1期。65. Han Jianye. “The Painted Pottery Road” and Early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ABSASIS-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 3(2012): 25-42. 《中国古代钱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北大核心期刊有: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学术月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等,含73个学科类目。

论文评价体系相关知识:北大核心期刊指的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国内论文评选的重要参考之一。除此之外,国内论文评选体系还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共有三个分版,即《自然科学版》、《人文科学》(后改为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医学版》,历史悠久,其中,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55年12月,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医学版创刊于是1959年,在国内外均有重大影响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主编:程郁缀刊期:双月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编辑部主办:北京大学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ISSN:1671-167X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主编:赵光达《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建于1955年12月,是北京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北京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校友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北京大学18个理科院、系、所的30名教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学报被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CA,SA,MR,GR以及EI等收录,是国内自然科学综合类学科的核心期刊,在国内的被引用率、因子影响等在综合类学术期刊中都名列前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