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4:25:31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链接: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

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在语文教学的整体结构中,言语表现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以表现为本,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才能达成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旨在优化学生阅读感悟,体悟作者情思,探寻深层意义,借助学生的表达叩问文本,进入文本语境和文本对话,概括文本主旨,激活学生阅读想象,发展学生语言心智,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一、揣摩词句语段,领悟言语内涵由于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是一个综合而完整的语言艺术品,都蕴含着各种表达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词句、语段进行反复品味、揣摩,探究文本语言意蕴,透过文本语言窥见文本作者蕴含于文本的思想,领悟了文本的精髓,即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又让学生感悟文本词句丰富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文本作者的表达技巧,在对主互动中使学生的个性、表达能力获得培养。如在《泉水》教学时,有一位教师这样实施教学步骤: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一边朗读一边思考:看看泉水遇到了谁?教说了哪些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探究交流,要求学生找出泉水说的话,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交流之后再大声朗读,看看有什么样的感觉?接着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泉水说的四句话。泉水说:“来吧,来吧!我们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感悟了泉水一路上对人们所说的四句名话,分别写出泉水的“多”、“清”、“甜”、“美”的特点,同时也体会到它们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每句话都用了两次的叠词,如“来吧,来吧!”“照吧,照吧!”“喝吧,喝吧!”“唱吧,唱吧!”。教师又利用课件出示不用叠词的话与泉水说的这四句话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叠词的作用,它能更大程度地表现了泉水的特点与品质。在学习了第2~5自然段的内容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反复体味每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何相同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拔:“泉水流到哪儿?碰到了谁?泉水又是怎么说的?”学生在揣摩研读中,感悟了课文在表达上多次运用叠词,结构方式相同,强调了泉水那种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精神。二、立足言语材料,读写有效结合小学的每一篇选文都是文质优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语言,结合文本中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要认真揣摩、品悟,学习这些语言的表达方法,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既可以深刻感悟文本内涵,又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锤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因而,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语言的形式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和仿造,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促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效地内化、建构。如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有一位教师紧扣文中:“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几个语句,引导学生解读这些语句的内涵以及语言结构方式后,要求学生借助这一段的内容仿写一段话。学生经过一番构思,纷纷动笔写出一段又一段精彩绝伦的语句:“你看,秋天把金黄色给了稻谷,金黄的稻谷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子,闪呀闪呀,送给人们富裕的希望。”“你看,秋天把火红色给了高粱,火红的高粱就像一串串玛瑙,摇啊摇啊,摇来了丰收的喜悦。”“你看,秋天把淡黄色送给了蜜柚,淡黄色的蜜柚就像一个个孩子的笑脸,笑啊笑啊,笑出农民伯伯的心声。”……学生在仿写过程中能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仿写之中,产生各种情绪体验,运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尽情表达出来。又如在教《这片土地是神圣》一文时,有一位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角色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说:“如果你是环保志愿者,你要向人们宣传环保意识,你应该怎样与印第酋长西雅图一样发表演说的呢?你又会怎么说?”学生认真地品读课文语言,对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演讲稿运用的语言进行精心地选择、组合和改造,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话语情境中去,写出了各种形式不一、言辞丰富、感人肺腑的言语,这些言语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深切热爱地球上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花草,以及呼吁人们对土地水源环保的关注。三、巧用文本创生,引导写法迁移教师和学生通过研读、品悟文本内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研究了解文本作者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文本表达方法,这就要求老师要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使学生对文本深化理解,丰富阅读感受,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因而,教师利用文本空白处进行填补,对文本进行补充扩展,或拓展延伸,由说及写,拓展文本,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课文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下面接着从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两个方面具体描绘桂林的美,文章的结尾部分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及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口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会并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迁移这一写法,以《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为题,写一篇赞美家乡山水的习作。

叶圣陶 先生说过:阅读文章首先应通读全文,再知文章之大概。阅读是学生亲身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领悟理解。教师在学生能流利朗读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整体的认知。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此,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 注重学生质疑,帮学生找到阅读重点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驱动力。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从设置疑问开始,先激发学生提出疑问,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而进行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这样阅读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将相和》一文,学生根据题目就能提问:将是谁?相是谁?和字在课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其次,可就重点段提问。如《草船借箭》写借箭经过,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诸葛亮是在什么时候才去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为什么要选那个时候去借箭?为什么诸葛亮要将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后,为什么又调过来?此时,曹操的军队采取什么措施?让学生大胆想象,假如你是诸葛亮会选时候去借箭,为什么还可抓重点词句提问。总之,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大有益处。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它不是电视剧,可通过画面达到观众的共鸣,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读通,读懂,读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有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读边演等),并要求初步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找出重点段落,标出优美词句,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激励评价树立坚定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多点耐心,多点微笑,多点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主动求知,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我们必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思想,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维,乐于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性转变!

文档介绍: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doc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论文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一、培养阅读能力要先加强词句训练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例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

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可以买些课外的图书给孩子看看 不要强制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二、列出清单的阅读习惯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三、晨起早读的阅读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四、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五、有的放矢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六、写读书卡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七、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参考文献:张培秀。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国校外教育,2012(01)。浅谈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在语文教学的整体结构中,言语表现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以表现为本,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才能达成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旨在优化学生阅读感悟,体悟作者情思,探寻深层意义,借助学生的表达叩问文本,进入文本语境和文本对话,概括文本主旨,激活学生阅读想象,发展学生语言心智,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一、揣摩词句语段,领悟言语内涵由于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是一个综合而完整的语言艺术品,都蕴含着各种表达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词句、语段进行反复品味、揣摩,探究文本语言意蕴,透过文本语言窥见文本作者蕴含于文本的思想,领悟了文本的精髓,即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又让学生感悟文本词句丰富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文本作者的表达技巧,在对主互动中使学生的个性、表达能力获得培养。如在《泉水》教学时,有一位教师这样实施教学步骤: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一边朗读一边思考:看看泉水遇到了谁?教说了哪些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探究交流,要求学生找出泉水说的话,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交流之后再大声朗读,看看有什么样的感觉?接着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泉水说的四句话。泉水说:“来吧,来吧!我们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感悟了泉水一路上对人们所说的四句名话,分别写出泉水的“多”、“清”、“甜”、“美”的特点,同时也体会到它们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每句话都用了两次的叠词,如“来吧,来吧!”“照吧,照吧!”“喝吧,喝吧!”“唱吧,唱吧!”。教师又利用课件出示不用叠词的话与泉水说的这四句话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叠词的作用,它能更大程度地表现了泉水的特点与品质。在学习了第2~5自然段的内容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反复体味每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何相同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拔:“泉水流到哪儿?碰到了谁?泉水又是怎么说的?”学生在揣摩研读中,感悟了课文在表达上多次运用叠词,结构方式相同,强调了泉水那种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精神。二、立足言语材料,读写有效结合小学的每一篇选文都是文质优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语言,结合文本中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要认真揣摩、品悟,学习这些语言的表达方法,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既可以深刻感悟文本内涵,又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锤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因而,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语言的形式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和仿造,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促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效地内化、建构。如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有一位教师紧扣文中:“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几个语句,引导学生解读这些语句的内涵以及语言结构方式后,要求学生借助这一段的内容仿写一段话。学生经过一番构思,纷纷动笔写出一段又一段精彩绝伦的语句:“你看,秋天把金黄色给了稻谷,金黄的稻谷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子,闪呀闪呀,送给人们富裕的希望。”“你看,秋天把火红色给了高粱,火红的高粱就像一串串玛瑙,摇啊摇啊,摇来了丰收的喜悦。”“你看,秋天把淡黄色送给了蜜柚,淡黄色的蜜柚就像一个个孩子的笑脸,笑啊笑啊,笑出农民伯伯的心声。”……学生在仿写过程中能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仿写之中,产生各种情绪体验,运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尽情表达出来。又如在教《这片土地是神圣》一文时,有一位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角色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说:“如果你是环保志愿者,你要向人们宣传环保意识,你应该怎样与印第酋长西雅图一样发表演说的呢?你又会怎么说?”学生认真地品读课文语言,对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演讲稿运用的语言进行精心地选择、组合和改造,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话语情境中去,写出了各种形式不一、言辞丰富、感人肺腑的言语,这些言语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深切热爱地球上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花草,以及呼吁人们对土地水源环保的关注。三、巧用文本创生,引导写法迁移教师和学生通过研读、品悟文本内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研究了解文本作者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文本表达方法,这就要求老师要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使学生对文本深化理解,丰富阅读感受,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因而,教师利用文本空白处进行填补,对文本进行补充扩展,或拓展延伸,由说及写,拓展文本,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课文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下面接着从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两个方面具体描绘桂林的美,文章的结尾部分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及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口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会并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迁移这一写法,以《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为题,写一篇赞美家乡山水的习作。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研究论文

在语文教学的整体结构中,言语表现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只有以表现为本,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才能达成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旨在优化学生阅读感悟,体悟作者情思,探寻深层意义,借助学生的表达叩问文本,进入文本语境和文本对话,概括文本主旨,激活学生阅读想象,发展学生语言心智,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一、揣摩词句语段,领悟言语内涵由于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是一个综合而完整的语言艺术品,都蕴含着各种表达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词句、语段进行反复品味、揣摩,探究文本语言意蕴,透过文本语言窥见文本作者蕴含于文本的思想,领悟了文本的精髓,即使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又让学生感悟文本词句丰富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文本作者的表达技巧,在对主互动中使学生的个性、表达能力获得培养。如在《泉水》教学时,有一位教师这样实施教学步骤: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一边朗读一边思考:看看泉水遇到了谁?教说了哪些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探究交流,要求学生找出泉水说的话,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交流之后再大声朗读,看看有什么样的感觉?接着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泉水说的四句话。泉水说:“来吧,来吧!我们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泉水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感悟了泉水一路上对人们所说的四句名话,分别写出泉水的“多”、“清”、“甜”、“美”的特点,同时也体会到它们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每句话都用了两次的叠词,如“来吧,来吧!”“照吧,照吧!”“喝吧,喝吧!”“唱吧,唱吧!”。教师又利用课件出示不用叠词的话与泉水说的这四句话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叠词的作用,它能更大程度地表现了泉水的特点与品质。在学习了第2~5自然段的内容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反复体味每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何相同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拔:“泉水流到哪儿?碰到了谁?泉水又是怎么说的?”学生在揣摩研读中,感悟了课文在表达上多次运用叠词,结构方式相同,强调了泉水那种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精神。二、立足言语材料,读写有效结合小学的每一篇选文都是文质优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语言,结合文本中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要认真揣摩、品悟,学习这些语言的表达方法,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既可以深刻感悟文本内涵,又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锤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因而,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语言的形式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和仿造,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促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效地内化、建构。如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有一位教师紧扣文中:“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几个语句,引导学生解读这些语句的内涵以及语言结构方式后,要求学生借助这一段的内容仿写一段话。学生经过一番构思,纷纷动笔写出一段又一段精彩绝伦的语句:“你看,秋天把金黄色给了稻谷,金黄的稻谷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子,闪呀闪呀,送给人们富裕的希望。”“你看,秋天把火红色给了高粱,火红的高粱就像一串串玛瑙,摇啊摇啊,摇来了丰收的喜悦。”“你看,秋天把淡黄色送给了蜜柚,淡黄色的蜜柚就像一个个孩子的笑脸,笑啊笑啊,笑出农民伯伯的心声。”……学生在仿写过程中能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仿写之中,产生各种情绪体验,运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尽情表达出来。又如在教《这片土地是神圣》一文时,有一位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角色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说:“如果你是环保志愿者,你要向人们宣传环保意识,你应该怎样与印第酋长西雅图一样发表演说的呢?你又会怎么说?”学生认真地品读课文语言,对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演讲稿运用的语言进行精心地选择、组合和改造,巧妙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话语情境中去,写出了各种形式不一、言辞丰富、感人肺腑的言语,这些言语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深切热爱地球上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花草,以及呼吁人们对土地水源环保的关注。三、巧用文本创生,引导写法迁移教师和学生通过研读、品悟文本内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潜心研究了解文本作者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掌握文本表达方法,这就要求老师要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使学生对文本深化理解,丰富阅读感受,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因而,教师利用文本空白处进行填补,对文本进行补充扩展,或拓展延伸,由说及写,拓展文本,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课文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下面接着从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两个方面具体描绘桂林的美,文章的结尾部分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及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口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会并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迁移这一写法,以《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为题,写一篇赞美家乡山水的习作。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作者:毛宝太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万发镇学校出生年月:1976年11月 职务:教师 职称:中教二级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工具,语文学科中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发展思维、感悟生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事在必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语文课上。经多年教学经验总结:“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书中的内容感兴趣,让学生在喜欢文学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读书,从而扩大阅读面,也就增加了阅读量,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有选择性,要选择对身心健康有益的书籍,并及时作好监督,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见议:一、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习惯在于培养,重复形成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对于学生自主阅读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主动读书的良好习惯。1、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主观努力是学有成效的根本原因,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爱上读书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进入情境,才能使学生手不释卷,才能对学习与读书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一要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对未来有个明确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些就只有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二要为学生制定阶段性目标,依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短期目标达到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再鼓励他们再上新台阶。三要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多记笔记,多思考,达到与书中人物心灵相通,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有了收获,达到了初步的心理满足,老师再加以认可和鼓励,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就容易形成了。2、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天文地理,中外历史文化,古今各大文学家与思想家、教育家的著作,还有科普知识,社会实践,生态环保等多方面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要指导学生拓宽视野,博览群书,提高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教材,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二、指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有效的阅读方法1、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有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过于盲目与随意,有书读就行,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这样不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因此,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有效的读书计划。如:一、每天什么时间读书,每周读多少,以及月计划,学期计划,年计划等。二、先读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吸引人,容易产生兴趣的书,在此基础上读一些励志类、美文类及中外名著等书籍。三、在校期间与假期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等,都要有详细的计划,教师也要加以指导。2、指导学生学会合理的阅读方法合理的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果,有助于学生对所读的名著及美文的理解,加深感悟。阅读文章时要做到积累,达到读有所获。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重提高阅读速度,要求初中生达到每分钟500字左右,第一遍要精读,理解文章及著作大意,得其要领。第二遍要略读,对文章中部分精美语句再次体味,融会贯通,变为己用,掌握文章所要所达的中心,达到与作者共鸣,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3、做好读书笔记每一篇文章都有精彩之处,如格言警句,优美段落,要求学生将其摘录下来,积累起来。这对理解文章及写作是十分必要的,还要对有教育意义、哲理深刻的文章写读书笔记,概括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悟,有效地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读写随笔及时检查,在同学间交流探讨,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加强监督指导,实行“三位一体”评价1、教师评价好孩子是夸大的,教师要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及时的鼓励、表扬等评价,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2、学生评价同龄人在一起沟通是最容易的,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把自己的阅读方法及学习心得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彼此借鉴,相互评价。达到共同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3、家长评价教师要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并对孩子的进步给出及时鼓励与表扬,做的不对的地方更要及时批评指正,做到有效监督评价。总之,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指导学生运用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加强监督指导,做好“三位一体”评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切实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为延伸语文课堂开拓一条新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二、列出清单的阅读习惯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三、晨起早读的阅读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四、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五、有的放矢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六、写读书卡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七、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参考文献:张培秀。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国校外教育,2012(01)。浅谈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论文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研究

链接: 

通过童话、寓言、儿歌等内容,力图从孩子发展领域所涉及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创造力、观察力、注意力等方面为孩子将来学好语文打基础。

希望这份文件可以帮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结题报告唐山市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立项号 : 课题名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负责人: 彭志英 所在单位:迁西县罗屯镇东寨小学结题报告关键词 学生 培养 阅读能力 习惯 兴趣 技巧结题报告摘要 本次结题报告从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的界定以及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理论依据几个方面阐述了在农村小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研究对象阅读能力的调查问卷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本次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在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方面:不仅优化了语文课堂模式,而且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学生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了阅读兴趣,教给了阅读的技巧,找到了适合农村学生的阅读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进步、有了提升。在提高了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总是囫囵吞枣地读,不去思索;还有很多学生依赖于老师课堂上的讲解与分析,学完课文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农村的学生,考试最怕做的就是阅读题,每次做试卷的分析时,我总是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一块的失分率是较高的。究其原因:1、是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少。2、阅读的目的不明确。3、没有主动深入地去读文章。4、阅读方法不对等。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去完成阅读任务,毫无自主学习的动力,最终导致学生死读书,我提出“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课题。让农村孩子在阅读中,学会主动去获取知识,增长见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人,能积极地、自觉地参与阅读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二、理论依据及意义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本课题就是要求语文老师,更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百科名片》对“自主阅读”解释为“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篇目。”我们这里谈的“阅读”指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感悟、阅读鉴赏等方面的内容。研究的意义:1、通过本研究,让语文老师从理论上理解阅读的含义、在课堂中渗透阅读方法、途径等,找出适合农村学生的阅读方法。2、通过本研究,总结出一些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操作性较强的方式、方法。3、通过本研究,提高学生自主参与阅读的能力,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帮助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使用教材,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一)研究的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让小学生在语文学科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保持“乐阅读、主动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持续发展地阅读”,形成一种自身的能力,并保持这种健康良好的阅读状态。1. 阅读兴趣的培养2. 阅读习惯的训练包括: 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写读书笔记的习惯。3.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4、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适合本班学生的阅读方法。(二)、课题研究的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高年级学生。(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调查、分析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实际现状。实施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个案研究,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尤其是自主阅读的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自主阅读能力培养以来教学实效、学生评价、教师感想以及各个方面的要求和建议。探索提高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困惑和困难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2、研究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需求及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3、探究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并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探索法2.问卷调查法:通过观察、、测试等手段对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能力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3.个案研究法:有选择地收集一些有典型的案例,围绕研究主题进行研讨。捕捉研究中的亮点,即时予以记录。(五)、课题研究步骤及过程1、准备阶段(2015年3月—5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语文阅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和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和分析,确定符合本校学生的课题,研究制定课题方案,填写申报书。2、实施、研究阶段(2015年6月—2016年6月):(1)2015年6月,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加强阅读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运用到教学中,各班创建图书角,建立班级小书柜。同时进行四年级的阅读金点子交流。(2)2015年9月,各老师根据所带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具体的阅读计划、方案(包括:阅读情感,阅读习惯,阅读方式方法等)开展读书活动主题班会。把“书香飘校园”活动落到实处。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3)2015年10月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法。尤其是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方面。(4)2015年11月主要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如:韩文学老师的阅读指导课《如何写读书笔记》(5)2015年12月向学生推荐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材料的同时,引领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进行广泛阅读。大幅度提高课外阅读量。同时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如:大学区的中华经典诵读,四、五、六年级的读书小报,学生的优秀作文展。阅读展示课《苏珊的帽子》(5)2016年元月各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读书总结活动,比如:故事会、讲故事、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持久性。课题组成员针对本学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探讨。3、总结阶段(2016年7月—2016年8月)(1)进行课题研究成效总结分析。(2)系统地整理资料,撰写论文、教育叙事故事。(3)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课题总结、鉴定、验收等。4、撰写结题报告。(2016年9月)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一)、隐形成果1、学生方面:(1)学生兴趣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针对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现状,课题研究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阅读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教师每天检查,督促学生去阅读,经过一段时间家校的配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基本养成,每天都能自主去阅读,从不愿意读书到我要读书,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阅读的书籍也变得丰富多样,识字量,阅读量有了质的飞越。(2)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有了一套科学的阅读方法、技巧。通过问卷调查,各老师发现了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发现要提高阅读的能力,方法最关键。各位课题组的老师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识字量,制订了本班的阅读计划,把阅读方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学中,并有独立的阅读课,教会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去阅读各类的文章,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摸索,掌握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3)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带动作文水平的提升。学生以前最怕的就是作文和口语交际,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有作文课,学生往往不知道该些什么,如何去写。在开展了“我爱读书、我要读书”的活动中,学生积极阅读,课堂的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口头表达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多样性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在通过要求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落,学生的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带动了作文水平的提升。(4)语文成绩的稳步提高。课题研究转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语文成绩呈上身趋势。(5)阅读带动行为,学生更加知礼仪、懂感恩。书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迷茫的双眼;书籍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懵懂的心灵。阅读可以明理,阅读可以开拓视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从读书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生从书中知道了礼仪,懂得了感恩,明白了互助。班级中同学们之间打架、骂人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互帮互助的风气已然形成。这是意外的收获。2、教师方面(1)、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我从理论上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增强了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实践性,转变了教学理念,从做好一个授课型的老师转变成一个研究型的老师。(2)、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操作,我初步摸索出一套关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阅读方法和技巧,解决了学生阅读中存在的困惑,有效的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带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数和质量明显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成绩呈上升趋势。(3)、促进了学校的教研工作。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我教学理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大为改观。而且经常与同事的交流,带动了学校的教研工作,给学校教研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使学校的教研面貌焕然一新。(二)、显性成果:1、学生方面:(1)、中华经典诵读中才华的精彩呈现。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长久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激情,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时时感觉到阅读的魅力,学生在参加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广大博深,增强了自信。学校的朗诵《中华少年》获得镇教育办学生组的一等奖,获得县中华经典诵读二等奖。(2)、优秀读书笔记的展示。本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同时通过对优秀读书笔记的展示,帮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争胜心,在我校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读书笔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稳步提高。(3)、优秀作文投稿。学生的优秀作文被推荐到各类的作文大赛中,其中刘佳杰、周文颖两位同学在书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王欣、魏亚杰两位同学的作文获得了三等奖。(4)、读书小报的制作。为了保持学生读书的热情,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最显著的就是四、五年级读书小报的制作,小报的内容丰富,有读书感悟、读书名言、优秀文章等。同时,优秀的作品在全校展览,既树立了榜样,表扬了优秀学生,又激发了其他同学的争胜心。2教师方面(1)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2)在教研组的活动中,我通过多种途径亮出自己课题研究的成果,多次开设课题研究课,“立靶子,树典型”,不怕犯错,大胆实践,请同仁们批评指正,以促进课题研究的开展。我的三节语文课分别以公开课的形式,在教研组内交流、研讨。我讲授的《灯祭》在县优质课评比中,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3)课题研究离不开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每次的研究课活动后,我都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得失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将这种反思用教学后记、教学感悟等一些有效方式记录下来,及时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教育教学论文。一年多来,我听课后、上课后的反思撰写了十多篇;编制教学课例、案例三个;教育故事三篇;撰写教学论文两篇。五、存在问题及改进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下的问题:1、阅读的依赖性。学生读书开始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没有形成习惯。更谈不上兴趣,读书不认真,敷衍。2、教给了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多数学生还是依照自己的方式去阅读,对老师的好办法置之不理。3、阅读的肤浅性。对于读书笔记,学生摘抄的多,感悟的少。小部分学生只读不写,读起来也走马观花,粗略阅读,起不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对于摘抄的好词好句,只是摘抄下来就完事了,不会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4、阅读的单一性、片面性。对于书籍的阅读,内容没有选择性,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样的书,不知道读什么样的书好,只是读自己喜欢的漫画书或者一些侦探书、武打小说,书的类型过于单一,对于文学书籍和有教育意义的书读之甚少,造成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5、缺乏交流,缺乏探讨。学生读书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各读各的书,对书的内容不交流,不探讨。不仅不和家长交流也不和同学交流。6、读书没有持久性。有的学生对于读书,刚开始特别的有新鲜感,过了一段时间,课外书籍就扔到了一边,看也不看一眼。对于在阅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的应对措施:1、有计划的阅读。各老师针对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生的自身情况,制订了本班的阅读计划,同时创建了班级图书角,定期开放学校图书馆。在开始阶段由老师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当学生爱上了阅读,再有学生自己选择阅读。2、阅读时间巧安排。各班每周都有阅读课。在课上,老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科学阅读。每天早、午饭后有定时阅读时间。双周周四下午学校的图书馆向学生开放。3、阅读的持久性。为了让学生长久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激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时时感觉到阅读的魅力。比如:阅读心得交流,读书手抄报,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读书征文等。4、书籍的选择。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让学生阅读,避免读书的盲目性,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5、阅读方法的指导。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有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同时,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借鉴,互相促进。6、阅读方式的选择。阅读的单一性也是学生阅读兴趣缺失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阅读方式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读,在读中交流、探讨;可以采取亲子读,让父母和学生一起读,在读中感受家的温馨;可以采取自荐读,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好书,鼓励其他学生读……让学生时常感到耳目一新,天天有新奇,天天有阅读的兴趣。参考文献 1、怎样阅读各类文章2、小学语文阅读技巧3、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4、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之我见5、语文实践活动6、我的课外阅读教学

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作者:毛宝太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万发镇学校出生年月:1976年11月 职务:教师 职称:中教二级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工具,语文学科中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通过阅读各种书籍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发展思维、感悟生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事在必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语文课上。经多年教学经验总结:“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书中的内容感兴趣,让学生在喜欢文学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读书,从而扩大阅读面,也就增加了阅读量,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有选择性,要选择对身心健康有益的书籍,并及时作好监督,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见议:一、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习惯在于培养,重复形成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对于学生自主阅读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主动读书的良好习惯。1、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主观努力是学有成效的根本原因,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爱上读书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进入情境,才能使学生手不释卷,才能对学习与读书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一要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对未来有个明确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些就只有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二要为学生制定阶段性目标,依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短期目标达到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再鼓励他们再上新台阶。三要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多记笔记,多思考,达到与书中人物心灵相通,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有了收获,达到了初步的心理满足,老师再加以认可和鼓励,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就容易形成了。2、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天文地理,中外历史文化,古今各大文学家与思想家、教育家的著作,还有科普知识,社会实践,生态环保等多方面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要指导学生拓宽视野,博览群书,提高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教材,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二、指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有效的阅读方法1、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有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过于盲目与随意,有书读就行,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这样不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因此,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有效的读书计划。如:一、每天什么时间读书,每周读多少,以及月计划,学期计划,年计划等。二、先读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吸引人,容易产生兴趣的书,在此基础上读一些励志类、美文类及中外名著等书籍。三、在校期间与假期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等,都要有详细的计划,教师也要加以指导。2、指导学生学会合理的阅读方法合理的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果,有助于学生对所读的名著及美文的理解,加深感悟。阅读文章时要做到积累,达到读有所获。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重提高阅读速度,要求初中生达到每分钟500字左右,第一遍要精读,理解文章及著作大意,得其要领。第二遍要略读,对文章中部分精美语句再次体味,融会贯通,变为己用,掌握文章所要所达的中心,达到与作者共鸣,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3、做好读书笔记每一篇文章都有精彩之处,如格言警句,优美段落,要求学生将其摘录下来,积累起来。这对理解文章及写作是十分必要的,还要对有教育意义、哲理深刻的文章写读书笔记,概括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悟,有效地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读写随笔及时检查,在同学间交流探讨,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加强监督指导,实行“三位一体”评价1、教师评价好孩子是夸大的,教师要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及时的鼓励、表扬等评价,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2、学生评价同龄人在一起沟通是最容易的,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把自己的阅读方法及学习心得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彼此借鉴,相互评价。达到共同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3、家长评价教师要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并对孩子的进步给出及时鼓励与表扬,做的不对的地方更要及时批评指正,做到有效监督评价。总之,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指导学生运用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加强监督指导,做好“三位一体”评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切实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为延伸语文课堂开拓一条新路。

叶圣陶 先生说过:阅读文章首先应通读全文,再知文章之大概。阅读是学生亲身参与阅读实践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领悟理解。教师在学生能流利朗读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整体的认知。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此,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 注重学生质疑,帮学生找到阅读重点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驱动力。教师的课堂设计可以从设置疑问开始,先激发学生提出疑问,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而进行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这样阅读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将相和》一文,学生根据题目就能提问:将是谁?相是谁?和字在课文里的意思是什么? 其次,可就重点段提问。如《草船借箭》写借箭经过,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诸葛亮是在什么时候才去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为什么要选那个时候去借箭?为什么诸葛亮要将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后,为什么又调过来?此时,曹操的军队采取什么措施?让学生大胆想象,假如你是诸葛亮会选时候去借箭,为什么还可抓重点词句提问。总之,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大有益处。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读是关键。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它不是电视剧,可通过画面达到观众的共鸣,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读通,读懂,读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有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读边演等),并要求初步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找出重点段落,标出优美词句,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激励评价树立坚定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多点耐心,多点微笑,多点表扬和鼓励.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主动求知,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我们必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思想,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维,乐于思维,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性转变!

小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世纪的教师,必须站在教育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的。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新课程标准》所透露的信息来看,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培养能力而言,自主学习是发展潜能的桥梁;从教育实践来说,自主学习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将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并将此种意识形成为一种具有长期性特征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育质量,最终促进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家长文化层次比较低,又忙于生计就很少时间来指导学生在家的预习、复习等,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多,不会阅读课外书籍,不能有效获取课外知识以拓展知识结构和知识面,更谈不上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学校在教学上还存在着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难以实现。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在学校更全面地、更好地实施新课程,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新的教学指导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教给孩子终身享用的知识与本领,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必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我们农村的孩子更是面临着:父母在外打工,无人管;家长文化不高,无法辅导;再加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十分被动,以至厌学。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培养农村学生自主学习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创设情景,使学生萌发自主学习的愿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富有好奇心,善于模仿,他们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儿童的注意力又较容易分散,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力并能持久。因此,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农村的孩子社会交往活动很少,生活视野比较封闭,个性心理较内向、害羞。教师应以平等的尊重、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以贴近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学生的需要,从他们的世界出发去打开学生知识的大门。使学生有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能给孩子春雨润物般的熏陶,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提倡自读自悟、自学自得。二、授人以渔,挖掘学生潜能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挖掘其潜在能力。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需求,终生受益。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要通过交往互动,师生间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展。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感到“和谐和自由”,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会不断得到巩固、增强。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以心理上的、学习中的自由,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自由,有支配学习时间的自由,有选择学习伙伴的自由。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自由,有利于学生调整好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学习中,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充分参与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尽量多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自始至终在整个学习的全过程中参与,让每个学生能全员性参与,让学生全方位参与。特别是善于发现中下等学生的学习长处,尽可能多给予其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时享受参与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当学生进入自由的充满情感的学习状态时,就会不断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和想象能力,就会自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味情感,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其语感、想象、思维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理解与感悟的交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融。面对求知欲很强的学生,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发展出健康活泼的个性。例如学完《颐和园》一课,让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知识,画示意图,并作导游,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路线与绘图相结合、有的在路线图上配上景点说明。再加上学生们的绘声绘色的导游词,学生的创造才能通过这样有情有趣的教学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二) 教给学习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农村孩子见识少,基本上没有家长辅导,又不懂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首先掌握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课文?怎么学习?其次师生共同制订学习目标。最后学生按学习目标去学习,去交流。学生根据“自读提示”以自学为主,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方法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学习、思考,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知识,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样以来学生总结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在这种方法中,小组合作学习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建立村学习小组,要求以村学习小组,在一起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预习、复习。让学生们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鞭策以帮助外出打工家庭、知识水平有限的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情绪,能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目的在于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使学生兴趣浓厚,借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培养学生由问题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台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辩论等,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如:(辩一辩)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课堂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采用快速抢答的形式来学习。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二、(演一演)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3、(访一访)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如教学完《晏子使楚》后安排了小记者活动。选一位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向扮演“晏子”、“楚王”、“大臣”的同学提几个问题。当记者的同学只有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才深刻;被问的同学也只有熟悉课文中的人物,说话才机灵、流畅,才有哲理性。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文教完后进行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 活动方式很多,但要不拘一格,具体选择哪一种应有针对性;活动原则应突出开放性、主体性、挑战性;活动目标应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诸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课堂教学活动多多益善,因为它好比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 三、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自觉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坚持不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时,我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的名言是,“只要举手的就是好学生,只要回答问题就会有进步”。并注意捕捉学生的创造性火花,记载并给予热情的鼓励,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课外,我常走访村学习小组辅导学习,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如:每次作业,要求学生相互检查。作文草稿,学生先自改、互评,查寻自己的疏漏,养成细心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画、摘,每人都有摘录笔记,每周进行笔记传阅。不断积累新知识,及时解决新问题。习惯的力量是一种自然的力量。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语文教师持久地培养,语文课上,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动化。 四、积极评价策略,增强孩子信心小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老师的表扬能积极推动他们的学习。运用富有灵活性的表扬语肯定学生,他们会因此而继续努力。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老师的评价如“很有自己的见解”、“你肯动脑筋”、“分析得很准确”、“读得真仔细”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但教师母爱般的关怀,能激励学生自信地学习。平时,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课堂上表现最活跃的学生和进步的学生,经常给予积极的鼓励。特别是有点淘气顽皮的学生,他们的逆反心理极强,但他们却需要真正发自内心的母爱般的关怀。因此,每当这些学生哪怕是表现出一丁点的进步,我都会依在他们的身边,轻轻地拍拍他们的肩膀或是投去一个肯定的眼神来鼓励他们,让他们对学习充满自信,激发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维系学生参与的热情,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催化剂。教师评价的时机要适当,要及时地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积极的热情的肯定,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信心,提高学好语文的热情。同时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要做出不同要求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跑道上不断前进。教师的评价要以肯定、鼓励为主,同时注意评、导结合,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多变,适当地还可以运用微笑、点头等体态语言,表示对学生的期待与欣赏,另外评价者还可以是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对自己、对同伴的评价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氛围的宽松与自由,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热情。 总之,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真实体现。我们的农村教师只有让课堂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农村学生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也许就会多十分活力,而其学习能力也许会百倍的提高。

数学论文范文参考

数学论文范文参考,说到论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一些论文,很多时候论文的撰写是不容易的,写一份论文要参考很多的文献,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数学论文范文参考。

论文题目: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充满教育契机的、富有挑战性的新气象,在注重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下,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重点,这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的智慧,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之下,才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意想象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知识性的体验,创设出最佳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小学数学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育视角由原来的“要我学习”转为了“学会学习”,教师在对小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展现出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数学课堂在学生的主体行为下显露出智慧的光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方式和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发挥出小学生自主探索和自由发现的天性,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及反思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呈现出对新异、生动的事物有强烈好奇的兴趣,而且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尚存在些许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反思。

(一)情境教学中过多地引入情境,丧失了教学目标

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引入时,过多地运用了情境,而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突发奇想,要用“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课堂导入情境,学生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开展了斗智斗勇的想象,却忘记了教师是在上数学课。又如:在一年级《加减混合》的数学计算中,教师想用“春游”作为情境导入数学课堂,可是在运用情境时过多地介绍了风景,使学生沉溺于风景的想象中而偏离了数学课堂的传授目标,缺失了数学教学目的。

(二)成人化的想象对小学生缺乏新奇的吸引性

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课堂的情境创设时,用成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进行设想,忽视了童趣和纯真的眼睛,简单的情境创设平淡无奇,缺乏挑战性。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用“一个星期有几天”来进行问题式的课堂导入,这对于学生而言缺乏新奇,对乘法口诀也缺乏记忆。

(三)课堂教学中“数学味”的弱化和缺失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利用各种情境创设导入教学,却没有及时地将情境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弱化了数学学科所应有的“数学味”,使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降低。如:在《统计》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通过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和记录,可是学生们却停留在小组成员间体重的比较讨论等内容,而没有真正进入到数学统计知识的学习之中来。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为前提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自主地有选择地学习,并创造性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内化,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质量

自主学习的方式是积极主动的方式,是小学生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方式,它在激起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转化为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出学习的内在动机,并将之内化为学习习惯,真正提高数学知识吸收的主动性。

(二)为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关键阶段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用他们自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发现的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策略,为后续数学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多数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很好奇,也拥有自主发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对其自主发现的能力挖掘越多,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容易产生知识性的迁移。

三、自主性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宗旨,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自主参与的环境下,实现多种形式的自主性学习,在不同的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习方法。

(一)数学课堂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合适而有效的数学情境导入,是进行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用宽松、愉悦、智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具体方法如下。

1、以生活为教学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迁移。生活是无痕的,生活对学生的体验是最深刻的体验,而“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又是紧密相联和息息相关的,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知到数学的价值,可以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数学情境的生活度越高,学生内在的生活体验越容易被激活,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就越深。例如: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进行人民币的购买情境,把不同的物品贴上不同的价格标签,再由分组的学生进行不同面值的假人民币的购买情境,使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字的变换。[1]

2、 以游戏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游戏环节是小学生最乐于参与和互动的环节,数学教学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环节,使小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探索的成功体验。如:在小学50以内的加法练习中,不是单纯让学生进行数字的相加,而可以采用“邮递员送信”游戏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标有不同两位数的信箱,并准备不同加法练习题的信封,选择几名学生作“送信邮差”,将这些信封和信箱匹配,学生在争先恐后的选择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它犹如一块无形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增强了趣味性和主动性。

3、以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小学生都酷爱故事,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故事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用创意的思维想象,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10以内的数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建立起数字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可以引入故事进行形象的学习:在0~9的数字王国里,数字9发现自己是最大的,于是就很神气和骄傲,它对其他数字说:“你们都是小不点儿,都比我小,所以你们都要听我的。”其他的数字为了消灭它的嚣张气焰,商量好让数字1和0组成一个新的两位数,数字9看到后低下了头,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再也不狂妄自大了,和大家成为了好朋友。学生们在教师故事的讲述中,也展开了对数字的思维和想象,认识到了10以内数字的基数、序数意义,进行自主性的认知学习。[2]

作为工科类大学公共课的一种,高等数学在学生思维训练上的培养、训练数学思维等上发挥着重要的做用。进入新世纪后素质教育思想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如果还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以现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和理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数老师以课后实验着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使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

一、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 一) 教学观念陈旧化

就当前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而言,高数老师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思考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过于重视,一切以课本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门充满活力并让人感到新奇的学科,由于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落后,课堂教学之中没有穿插应用实例,在工作的时候学生不知道怎样把问题解决,工作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让学生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 二) 教学方法传统化

教学方法的优秀与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高数老师在授课的时候都是以课本的顺次进行,也就意味着老师“由定义到定理”、“由习题到练习”,这种默守陈规的教学方式无法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独自学习、思考的能力进一步下降。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和谐课堂氛围营造以及使用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学习。

二、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对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数学建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国内出现很多以数学建模为主体的赛事活动以及教研活动,其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还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品质,培养踏实的工作精神,在协调学生学习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等上有突出的作用。虽然国内高等院校大都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或者培训班,但是由于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所以课程无法普及为大众化的教育。如今,高等院校都在积极的寻找一种载体,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让学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最好的载体则是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作为工科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其必修课的性质,把数学建模引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具有较广的影响力。把数学建模思想渗入高等数学教学中,不仅能让数学知识的本来面貌得以还原,更让学生在日常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数学建模要求学生在简化、抽象、翻译部分现实世界信息的过程中使用数学的语言以及工具,把内在的联系使用图形、表格等方式表现出来,以便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实际的学习数学建模之后,需要检验现实的信息,确定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通过这一过程中的锻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客观的辩证的运用数学方法,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将建模思想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 一) 在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

在高数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公式,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计算的技巧进一步提升之余,还要和建模思想结合在一起,让解题难度更容易,还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为了让学生对公式中使用建模思想理解的更透彻,老师还应该结合实例开展教学。

( 二) 讲解习题的时候使用数学模型的方式

课本例题使用建模思想进行解决,老师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很好的讲述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使用数学建模。完成每章学习的内容之后,充分的利用时间为学生解疑答惑,以学生所学的专业情况和学生水平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例题,完成建模、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 三)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一般而言,在竞赛中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竞争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充分的利用资源并广泛的宣传,让学生积极的参加竞赛,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在竞争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也会努力学习,改正错误,提升自身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数学主要对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等数学中应用建模思想,促使学生对高数知识更充分的理解,学习的难度进一步降低,提升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当前,在高等教学过程中引入建模思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高校高等数学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以便于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凤艳,杨永艳. 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 02) : 119 -120.

〔2〕 李薇.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实践与改革,2012 ( 04) : 177 -178,189.

〔3〕 杨四香. 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 30) : 89,95.

〔4〕 刘合财.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J〕. 贵阳学院学报,2013 ( 03) : 63 -65.

浅谈高中数学文化的传播途径

一、结合数学史,举办文化讲座

数学史教育对于了解数学这一门学科起着重要作用、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因为数学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危机;数学史也是数学家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斗争记录,讲座中介绍重要的数学思想,优秀的数学成果,相关人事,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中每一步艰辛的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懈努力的意志和正直诚实的品质、比如,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向学生介绍“数学历史上三次危机”、“百牛定理”的来历、“哥德巴赫猜想与进展”、“数学悖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杨辉三角及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概率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史等;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大奖、数学界的名题,如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华罗庚数学奖、波利亚数学奖、高斯数学奖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将激励学生个人的发展愿望、此外,介绍数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无理数的产生引起的争论及代价、无穷小量是零非零的争论、康托尔集合论的论争等等,启发学生体会到,坚持学术争论有利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二、结合教学内容,穿插数学故事

数学故事引人入胜,能激起学生的某种情感、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与数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在讲到相关内容时,穿插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家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不失时机地通过数学家的故事来启迪学生、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价值教育;在新课引入中,可以从概念、定理、公式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数学名人趣闻轶事,概念的起源,定理的发现,历史上数学进展中的曲折历程,以及提供一些历史的、现实的真实“问题”引入新课,一个精彩的引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和思考弹性,使数学成为一门不再是枯燥呆板,而是生动有趣的学科、例如在讲欧拉公式时,介绍欧拉传奇的一生,欧拉解决该问题时的奇思妙想,特别是其双目失明后的贡献,用数学大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讲解析几何时介绍“笛卡尔和费马”两位数学家在创立这门学科过程中的主要贡献,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解析几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数学家的成长经历,感受数学名人的执着信念,汲取宝贵的数学精神;在讲到相关内容时,介绍华罗庚、陈景润、苏步青、杨乐、陈省身、丘成桐等中国近现代数学家的奋斗历程和数学成就,让学生在感受数学家艰辛劳动的同时激发起民族自豪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例解数学问题

作为工具学科的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师必须考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把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将某个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才能使数学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帮助学生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活动中可以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创设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可以列举其在贷款购房中的应用;从“条形码”、“指纹”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深入浅出地解释抽象的映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映射,钥匙对应锁、学号对应学生等;在讲概率时,列举其在彩票方面的应用等;在讲“指数函数”时让学生了解考古学家是怎样利用合金的比例来测量青铜器的年代;在讲“双曲线方程”时,可结合工业生产中的双曲线型冷却塔、北京市修建的双曲线型通道和法国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让学生体验双曲线方程的应用价值;另外,分期付款问题、数学成绩与近视眼镜片度数的关系、银行存款与购买保险哪个收益更高、住房按揭、股市走势图、价格分析表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四、结合其他学科,共享文化精华

科技发展迎来了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实现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最大限度地达到文化共享、可以通过以人物为线索、以数学题材为线索、以史料书籍为线索、以数学符号为线索、以现实生活为线索等多种途径挖掘数学文化资源;可以将封闭的教材内容开放化,把封闭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分解成若干“小板块”,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将书本知识拓宽到书外,与其他文化知识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当老师讲些“活数学”或者把数学与哲学、美学、经济以及其他文化艺术相联系时,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例如,讲“统计”时,可结合遗传学和法庭依据DNA、指纹印或性格分析等;讲解三角函数内容时,可以介绍三角学的起源与发展,说明对航海、历法推算以及天文观测等实践活动的作用;讲反证法时,向学生详细讲述伽利略是如何更正延续了18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运动的错误断言;在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时,可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联系;在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联系;讲三视图的概念时,可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联系;在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时,可与成语相联系(“守株待兔、滴水成冰、飞来横祸”是随机事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黑白分明、瓮中捉鳖”是必然事件,“水中捞月、海枯石烂、画饼充饥”是不可能事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

五、结合课外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数学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课堂时间进行数学文化教学是不足够的,课外活动也要凸显数学文化、要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网络、报刊等各种渠道了解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以某种形式拓展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可以通过举办数学文化知识竞赛,推荐与数学相关的有价值的作品,供学生课外阅读,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再通过撰写读后感、数学作文并组织学生交流等多种形式,使数学文化的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书籍类有美国数学家西奥妮帕帕斯写的《数学的奇妙》,陈诗谷、葛孟曾著的《数学大师启示录》,李心灿等著的《当代数学精英(菲尔兹奖得主及其建树与见解)》,张景中院士著的《数学家的眼光》《新概念几何》《漫话数学》《数学与哲学》等这些作品通俗易懂,都是传播数学文化,教学展现数学魅力的好书、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就某块内容或专题提供一些参考文献或选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课外读物、因特网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事迹,了解他们的成才过程、对数学的贡献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将收集到的故事编印后分发给学生交流,体会数学文化、例如就“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这一专题,由“直观———验证———猜想———证明———应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追随着大数学家欧拉的足迹进行探索研究,不仅能掌握关于多面体的欧拉公式的来龙去脉,了解欧拉传奇的一生,还可以体会发现的艰辛,学习治学的态度,掌握研究的方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增长了数学文化知识,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让数学充满智慧与生命、

六、结合教学评价,纳入数学考试

虽然高中数学教材已经进一步改进,更大程度上体现数学文化内容,实验教材在每一章节或模块的始尾都有数学文化方面的介绍,但还都是阅读材料,教师认为学生能看明白,而学生认为考试不考,在教学中,往往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师生对此部分内容都未给予足够重视、平时注重的是对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呈现重数学知识,轻文化素养;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要让师生切实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应该以评价的方式促进高中数学文化的教学,可以把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根植于高考的试题之中,常规的考试中适当涉及常识性的数学文化内容、这样,高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就会自觉地将数学文化的内容尽可能与高中各模块的内容相结合,逐步地、系统地进行数学文化的传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递,还要重视数学文化内涵的传播,要树立数学文化观: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两个功能即科学技术教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不同,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形式应更为多样化和灵活化,这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其次,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努力营造数学文化氛围;再次,提升数学文化品位,在整合资源和优化课堂与活动方面下功夫、教师要善于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合适而巧妙地渗透和传播数学文化,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熏陶,让学生不但是一个科学人,还是一个文化人,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与实施。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一、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二、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例如,我在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价值。 三、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6+6+6+6+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6*4+4 (2)6*5-2,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做7*4。我热情表扬他大胆创新,同学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不知不觉地参与辩论。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及课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各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四、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我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合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依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例如:在教“带余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筐里有50个橘子,(1)平均分给8个同学,每人几个,还多几个?(2)最少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分给9个同学?(3)拿走几个就可以平均分给7个同学?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上等生做第3题。鼓励相邻几个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的向上一个层次递进。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