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幺宁博士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2024-07-04 03:16:56

幺宁博士论文答辩

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技巧及注意事项

博士硕士要想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艺术。

(一)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

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二)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

首先,学员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前所述,有的高等学校规定:在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可以准备一定时间后再当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即使像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那样,老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员准备时间,要求当场作答。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三)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员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断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

(四)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与之展开辩论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

(五)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他。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学员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六)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在弄清了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等。

(七)要讲文明礼貌

论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的过程。答辩人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老师和专家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应该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有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有礼貌地退场。

此外,毕业论文答辩之后,作者应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搞清楚通过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还存在哪些不足,作为今后研究其他课题时的借鉴。另一方面,要认真思索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加深研究,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所提高。

毕业论文(作业)答辩是审查毕业论文(作业)的一种补充形式。一般来讲,专科毕业论文不参加答辩,其论文成绩就是毕业设计的成绩;本科以上(含本科)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

所以其毕业设计的成绩,是由文章成绩和答辩成绩组成。最后由评审小组、评审委员会鉴别评定。

对于论文的准备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博士论文的审稿答辩流程涉及多方面的人和流程,存在很多不确定、难控制的因素。就笔者所见和所经历来看,论文的审稿答辩流程耗时在4~6个月(即一个学期,学位委员会也只在学期的始末各有一次学位颁发)。

完成标志 :完成撰稿、排版,并与导师及副导师完成修改和整理,导师同意送预评审。

完成标志 :《预答辩情况登记表》填写完毕,特别是专家签字部分,并根据要求修改论文。

完成标志 :收到评审结果,并上交评阅书,自己留存扫描件。

完成标志 :答辩通过,获得签字后的答辩决议。

完成标志 :完成研究生院学位办和学院教务员处的材料提交(电子和纸质),完成财务报销单提交。

论文陈述可以很好地组织和发展论点,并为读者提供关于论点的“指南”。

论文陈述包含以下内容:

1、陈述你对这个主题的主要观点

陈述观点时一定要表达一个主要思想,并陈述你的立场或看法。关于主题,需思考:

2、给出几个支持主要观点的理由

理由要写清楚,一定要用符合逻辑的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这个理由。

3、给出一个与主要观点相反的观点

一个好的论文陈述要承认论点存在另一面。所以,同学可以在论文陈述中给出一个反论点。

论文陈述写作示例:

1、首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例如:互联网对教育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吗?

2、其次,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立场。例如:互联网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最后,发展你的答案。例如:互联网使用的负面影响被其对教育的诸多好处所抵消:互联网有助于学生和老师更容易地获取信息、接触不同的观点,以及这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

杨振宁博士论文答辩视频

杨振宁是二战以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大家也许会觉得很诧异,但事实上就是如此!一直以来科学家都跟普通大众保持距离,假如我们对科学的保持不明觉厉、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并不影响我们踏踏实实过完一生,但如果你知道了他们的“英雄事迹”,你对他们的态度也许就会180度大转弯!

尤其是杨振宁,因为闯入大家视线、关于杨振宁的新闻,都是各方带有私有观点,如何从一个正面的态度去理解杨振宁的成就,其实很简单,罗列下他的学术成就就可以了!

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只是排到他学术成就的第三位

宇称不守恒说的是弱力中不对称的现象,早先科学界对于对称的信仰是不可动摇的,而诺特定律则从数学层面证明了这个对称犹如犹如能量守恒一样可靠,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6年发现弱力不守恒现象时科学界普遍对这两位年轻人的研究持不信任的态度,一直到吴建雄以钴60原子核的衰变验证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才在科学界炸开了锅!

从1956年杨李二人发现宇称不守恒到1957年十月获得诺贝尔奖,只有短短12个月,这在诺贝尔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这个发现对于科学界的意义!在所有对称中,仅仅只有弱力的那么一点点不对称,造就了宇宙这万物世界,就像微波背景辐射中几乎就是均匀的,但就是这万分之一的不均匀性,成就恒星与星系的诞生,这个意义特别重大!

我们聊完了宇称不守恒,下面继续说说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方程,因为在杨振宁的成就中,最伟大的成就要数杨米尔斯方程,随后则是杨巴克斯方程,然后才是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两个方程又是咋回事?为什么更伟大的成就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方程

最早杨振宁在导师泰勒门下攻读博士的毕业论文中就有规范场论的方向,他抛开了泰勒给他制定的论文方向,自行选择了四个目标:

伊辛模型

Bethe 假设

规范场

核反应中的角分布

四个方向中三个都被卡死,杨振宁以最后一篇《核反应中角分布》在泰勒门下毕了业,虽然杨振宁毕业了,但毕业论文时定的那几个方向却并没完,杨振宁毕业后一年与李政道一起完成了将二维伊辛模型拓展为三维,继而引发了学术界的研究,最终功力最深的昂萨格以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规范场就是杨米尔斯理论就是一种基于SU(N)群的规范场论。1954年杨振宁和罗伯特·米尔斯创立了杨米尔斯理论,将原本可交换群的规范理论拓展到不可交换群,以解释强相互作用,不过却受到的泡利的质疑,因为杨米尔斯理论中量子必须质量为零以维持规范不变性,而在当时,质量为零的粒子并没有发现。杨米尔斯理论无法解释为何b量子点质量问题,因此论文并未受到重视,连杨振宁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理论有啥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科学界开始用对称性破缺机制,杨米尔斯理论成为了从零质量粒子中获得质量的粒子解释的重要工具,而杨米尔斯理论的重要性才刚刚开始!

1967年温伯格和格拉肖在引入规范对称的自发破缺,将电弱统一理论建立在了杨-米尔斯场论,引入希格斯机制,提出了具有U(1) ×SU(2)规范对称性的电弱理论。

1972年弗里兹希和盖尔曼提出了具有SU(3)规范对称性的杨-米尔斯理论, 建立了量子色动力学。

至此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两大支柱:电磁力和弱力的电弱理论和描述强力的量子色动力学建立,简单的说杨米尔斯理论是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

Bethe 假设则是后来著名的杨-巴克斯方程,它起源于一个统计力学问题,要与是与一个四价顶角相联系的一个R矩阵与晶格的行与行转移矩阵对易,杨振宁在60年代用Bethe Ansatz方法求解带有d函数相互作用的一维量子N体问题和各向异性海森堡自旋链,提出了杨-巴克斯特关系。

从杨米尔斯理论和杨巴克斯方程的研究中,先后有7个诺贝尔奖出自杨米尔斯理论的研究,还有6个研究杨米尔斯理论和杨巴克斯方程而获得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1994年杨振宁被授予鲍尔奖时的颁奖词在现在看来仍然有些肉麻“这项工作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产生类似的影响”,不过这个评价并非言过其实,因为杨振宁和牛顿爱因斯坦一样,其影响将是巨大而又深远的!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远不止此,以上只是他最著名几个成就作为案例来说明下杨振宁在科学界的地位,当然我们不了解也没关系,这和咱日常生活大都连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一旦我们了解了,很明显将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您将认识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科学世界!

在世界上尤其是物理学界,杨振宁是泰斗级别,在中国,他只算一位科学家,不算民族英雄,钱学森,邓稼先才算民族英雄

分类: 资源共享 解析: 杨振宁,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1964年加入美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94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1954年,同米尔斯博士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还与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 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同年,获纽约市长颁赠的"自由奖章"。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1994年,他获得了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1994-1995年度国鲍威尔科学成就奖(bower prize)(25万美元奖金和一座英尺高的金质奖牌)。 1971年以来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工学院、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1995年7月22日,他受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博士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5年6月9日,在中国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访问时谈到他1957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时,他说,当时他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在领奖仪式上,他用中国普通话说"我虽然是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获199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1922年 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 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 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 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 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 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 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 抵美国 1948年 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 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 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 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 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 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 1986年 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 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 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杨振宁(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男,安徽省合肥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是最早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中华民国)籍人士和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另外一名是李政道)。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杨振宁 - 简介杨振宁,男,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4岁认字3000多个,5岁会背《龙文鞭影》,少年时代就读厦门市演武小学,北京教会学校崇德中学等。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在此期间他受教于王竹溪,吴大猷等物理学家。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是埃德华·泰勒(英语:Edward_Teller)。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富有成果的合作。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英语:C. N. Yang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在1971年重回中国大陆访问,是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后最早回大陆访问的美籍华人学者之一。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此后杨振宁为提高中国的物理研究水平作了许多工作,多次回国讲学,为被政治运动所破坏的中国物理学界带来了当时国际物理研究的前沿知识。1980年代推动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他还促成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奖项的设立以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科教领域的发展。1980年 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Rumford),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7年杨振宁推动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吸引高水平的中青年学者从事前沿研究,聘请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到清华工作。1997年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杨振宁的结发妻子是原中华民国陆军中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翁帆再一次步入婚姻殿堂,他们目前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杨振宁是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宁夏大学周学勤博士论文答辩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维摩经. 佛道品》(博士头像照,从眼神可知,读书的确有些痴呆了!)2012年10月4日,博士楼308套间中那间只能容下两张床和两把冰冷座椅的屋子里,一位女士正废寝忘食的手捧一本砖头厚的素皮书埋头啃读。这种场景在博士楼极其平常,实在勿需多加言墨。不过,从读书者的立场,这一景象倒是极有纪念的价值。这位读书人便是我,这本砖头厚的书非专业学术之典,却名《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花了一整天的时光细细品完,意犹未尽的我还进入QQ空间写下了4000余字的名为“只为途中与你相遇——读《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的读后感。这似乎是极大的不务正业了,倘若住着博士楼却看着闲书真正是该要批评的了。但正是这一次的闲读经历真正开启了我的博士生涯之旅。而书中那句“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也恰如其分的映照了博士求学路上的欢喜忧愁!(翻出当年的QQ空间记录,如是,2014-10-4)有幸踏入张门,在刚刚好的光景里游入那片“巨海”,予我“无价宝珠“,惠及终生。恩师张传燧先生才气横溢,智慧超群。他对教育领域内的诸多研究不但彰显了其博学敏思的气质,更表露出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情怀与热爱。三年博士生涯,先生给予了我全方位的指导。在课程学习上,先生依照我的学科背景给我制定了详实的读书计划,叮嘱我在阅读时要纵横古今、对比中外、理实相生;在论文写作上,先生更是逐字批阅,手把手的教我如何立题、如何构思、如何取材、如何成文…….。细细数来,三年间,我的不下十篇的学术小文无不经过了先生认真详实的审阅与修订。记得在写作《张士一情境教学理论初探》一文时,因为涉及众多民国史料,我一度想在脚注和参考文献部分打些马虎眼,不曾想,慧眼先生破获了我的心机,不但令我补齐所有文献,还对我严加呵斥,那副炎炎夏日下指着我鼻子吹胡子瞪眼的场景如在眼前,好生难忘……!当然,还有太多的记忆片段留存心间,言难成也,唯留待以后的岁月回悟与感激,伴我将来人生!(激扬文字者,俺博导张传燧教授也!)(张师国学思想深邃,更具知行合一之精神,每年必领一众美女帅哥博士岳麓山,爱晚亭开讲,颇有意味!)这片巨海除了恩师的引教与传智,还有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的各位导师们对我的启迪与教诲:辛继湘教授、周庆元教授、刘要悟教授、石鸥教授、李三福教授、刘旭教授。他们的学识、激情、睿智、执着无不时时感染和激励着我。正是有了这些智者们在各个方面的指引与教导,我才逐步形塑并建立起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认知与理解,让我能在一定程度打破自己英语教学的学科限制,在学术研究之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当然,在教科院这片巨海中,还有其他对我的学习与生活给予了关心的燕良轼教授、刘铁芳教授、刘德华教授、易红郡教授等我应郑重道声“谢谢”,你们春风雨露般的微笑与理解让我在稍显艰辛的学术之路上得到激励,催我奋进。资料室的刘老师,科研办的宋老师、周老师和李老师为我们的各项学业提供了最贴心的安排与帮助,深表感激。正是畅游于这片巨海,让我并不充盈的人生获得了太多至宝与珍品。无悔入这巨海,畅然游这巨海,珍藏这片巨海,至永远!(答辩前一晚,我完成论文答辩准备并一气呵成写下博士论文后记竟至凌晨六点,通宵未睡,清水洗脸后直奔答辩台,于是乎,我的答辩照和博士服照皆素颜到底!对形象颇有要求的我,至今有些遗憾!)(三大女侠与答辩主席黄甫全教授合影!可惜未能找到与答辩委员会合照。有意思的是,俺年长妹纸们八九岁,不过玩起来也是可以一起疯的,关键俺们三铁约三年毕业,如约!) 然,珍宝可得,智宝不易。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到修改,每一步都包含了烦恼大海丢给我的种种考验与险阻。虽有导师的细心指点,有其他导师们的热心建议,对于论文选题我始终心怀忐忑。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英语教学经历的大学教师,我对中国本土的英语教学一直怀有一种特别的期待和感受,当终于下定决心进行论文写作时,我的烦恼也开始伴随。到各地查询资料、拜访专家、整理提炼观点、反复打磨框架、多次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我虽为人母,曾尝孕艰,但论文的形成与出炉真可与之一比了。所幸,一路下来,导师一直把最大的力量赐予给我,把最大的信心传递给我,把最好的祝福发送给我,让我扫去很多阴霾和不愉,杨帆前行。300多页的论文见证了我在无数个不眠之夜敲下的行行言语,成为滴滴“智宝”!论文虽基本完成,但我将在这一视阈作更多探讨,希冀窥探到更多本土英语教学的智慧与财宝,真正做一个融英语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反思型行动者和研究者。(着博士服的我们!感谢那位随手拍,这里面的每一位于于我都是贵人,她们启迪我太多,同行路上有情友情,珍存!)         (放飞吧,博士帽子们!)吾家有女正成长!求学三年,女儿也一路相伴,渐渐成长。为了方便对女儿的照顾,我选择了把女儿放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伴着女儿成长。然而,学业与家庭岂有容易兼顾之理。因为忙,因为没有时间,刘偲宝贝(小名眺眺)2岁4个月便进入幼儿园,我三年读书中她换了三个幼儿园,六岁不到便在陌生的城市进入小学。可是,女儿是多么的乖巧和善解人意啊。她总是乐呵呵的告诉我,能够跟妈妈住在岳麓山脚下,即便租住的房子又小又潮,爸爸不能时常相伴,熟悉的小伙伴不在身边,她依然觉得是多么的幸福!每当我匆匆将她送到学校,她总是跟我说,“妈妈,不急,要快乐每一天!”回忆起我们娘俩经历过的种种:一起登岳麓山,一起游橘子洲,一起在桃子湖捉鱼,一起在小径观察蚂蚁,一起到处找桑叶养蚕,一起在西湖边听波涛拍案……多么美妙的回忆,多么珍贵的时光!谢谢你,我的宝贝,你就是大自然的精灵,你给了妈妈无限神采飞扬的日子,给我艰辛的求学岁月增添了太多欢乐的片段!可是,妈妈又是多么内疚啊!因为忙,我没有时间陪你去游乐场,来长沙三年竟然没有带你去过一次你说了无数次的“酷贝拉”角色体验馆;因为忙,我无暇给你讲睡前故事,幼小的你早早就学会了不要妈妈陪的乖乖独自睡觉;因为忙,我总是没有耐心听你讲完那些有趣的学校轶事,还不停催促你早点睡觉,好给我自由时空做我所谓的学术与论文;因为忙,我甚少带你去商场买漂亮的裙子和你喜欢的恐龙玩具,总是在网上胡乱买上几件,买一堆的没有细究的儿童书籍让你阅读,以便不打扰我的写作;因为忙,在我即将答辩的前日,六一的前夕,我亦没有顾得上给你买一份节日的礼物,更不能去你的学校参加亲子活动……!种种件件,涌上心头的内疚敲打着我的心,终化成滴滴热泪烫了我的脸颊,淋湿了敲字的双手。宝贝,无论是“谢谢”还是“对不起”都不够表达妈妈的歉意,但妈妈坚信,快乐的日子已经在向我们招手,妈妈愿意在未来的旅途中牵着你的小手坚定向前,迎向我们更美好的人生!(读博期间,我选择把眺眺放在身边,她读小学,我读博士。白天给她洗衣做饭陪读辅导,每晚九点她按时入睡,俺开启夜读时光,整三年!她亦陪我经历博士期间所有来来往往。此张照片是带她去上海开会所拍!)(教科院前,桃子湖畔,永远的挂念与怀想,谢谢那片绿,那些花儿,丰盈了我的博士生涯。) (总算有个摄影师给我精修了一张博士照!紫水晶手链陪伴我三年,可惜搬家时不慎丢失,惜。)笔墨还需指向我年迈的父母以及各位支持我、帮助我的家人和朋友。你们在我每一个苦难时刻的伸手都让我铭记在心,谢谢你们!感谢我的同窗邹慧明、刘楠、曾强、马建军、谭千保、张曙光等,感谢我的同门李卯师兄、姜新生师兄、田景正师兄、张青师兄、张绍军师兄、王兴界师兄、黄元国师兄、石雷师兄、刘正军师兄、范瑛师姐、曾健坤博士、范春香博士、李小花博士、林晓鸽博士等,你们对我的关心与照顾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多种温暖,与你们共同奋斗的岁月将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有你们,真好!(博士答辩后的感言,我记得没有哭,只是不知所以的高兴!可我知道这几句话分量太重!博士论文完成时,肩颈针灸治疗也陪伴我两年!)纵使时空交错,岁月沉淀过往,向未来的征程依然明光璀璨,机缘无限。 一段博士求学路,一生情缘珍惜时。就是这样的岁月,或安然居于一隅,划过无数夜空;或匆然奔于两地,踏过万里行程,时光的故事永远与空间交融,时空里的我就在这已近数千日的隧道里来回穿梭行走,成为行走的花。(博士期间,有幸参加了很多学术会议,得到很多智宝!感恩。三年博士,我发表CSSCI论文7篇,省级课题2项立项,提前一年毕业,满满收获!)王国维有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未来的路已然开启,我将继续笃定前行,希望岁月静好,人生更加充盈!最后,以一首论文写作之余的小词结束这篇后记,再重温下那无数个曼妙夜月的心境吧: 麓山夜话一则 近子时,小虫窗外啾啾。可惜一片清幽都付与深周。欲共青竹低诉。怕青竹贪睡,不解伤情。苍山不语,沉寂对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寻梦人,共虫儿吟,欲借黑夜抹愁痕,换他个朝阳怀拥个秋!(我更愿用这样的方式结束,毕业晚会上与帅博楠合唱一首歌《选择》,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依然会充满激情的投入让我酸楚满怀又极具魅力的博士岁月!)                                                                                                                                        陈艳君  2015年5月29日凌晨6时于长沙岳麓山南“眺眺小屋”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研究生答辩时间 为2023年5月6日至5月21日。

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

不经意间,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是不是该好好写一份工作总结记录一下呢?为了让您在写工作总结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整理的学院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过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学院20xx~20xx学年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圆满完成,现就过去一年的工作予以总结,提出新学年的工作要点。

一、完成研究生招生任务,招生专业和人数大幅度增加

20xx—20xx学年是学院研究生招生专业增加最多的一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批准后,增加了两个硕士点,四个博士点;建筑系开始了首届三个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全院硕士招生专业增加到16个,博士12个。

学院进一步规范了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程序,加大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建筑学专业考试和阅卷等方面都认真做好周密的组织工作,制定了“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xx年研究生调剂与招生规定”和“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xx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施方案”,利用校园网及时公布研究生招生、复试和录取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在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招生较顺利完成招生计划,招生人数再次超过本科生。

20xx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21名,博士研究生35名,工程硕士与高校师资专业硕士7名,招生总数163名。博士和硕士具体分布如下:

土木系:66名,其中博士20xx名,硕士48名;

力学系:42名,其中博士11名,硕士31名;

建筑系:15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14名;

岩土中心:33名,其中博士5名,硕士28名。

目前学院在校研究生总数为46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20xx名,硕士生333名,工程硕士21名。

二、研究生导师队伍壮大,指导力量得到加强

20xx—20xx年度,经学院教师申报,院学位委员会评审,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我院增加了8名硕士生导师,3名博士生导师,为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增添了新鲜力量。

三、规范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环节,毕业生论文评价较高

学院对研究生的培养管理环节进一步规范,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必修和选修学分以及选题报告的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研究生都及时通知导师进行了更改或补充。

对毕业生的论文答辩资格和答辩情况都进行了严格审查和监督,硕士和博士论文都按15%的比例抽查外审,学位论文水平整体评价较高。

20xx~20xx学年学院共毕业研究生xx名,其中博士学位xx名,硕士学位xx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x名。

在学院抽查由校外专家评审的xx份硕士学位论文中,8篇论文的校外专家评阅成绩全在90分以上,占总数的50%。全院xx名硕士毕业生中,评阅和答辩成绩均在90分以上的论文有28篇,占总数的30%以上。

学院xx名博士毕业生的论文中,专家评阅的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的有15篇,占总数的65%。

四、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的修订,特色课程大幅度增加

修订新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是20xx—20xx学年学院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事关学院各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大事,学院先后召开了各系、所负责人和各学科带头人会议,根据研究生院的相关要求,制定了切合实际、突出特色、适合学院发展的修订原则。经过各学科带头人和学院研究生导师的辛勤工作,学院学位委员会的反复审查修改,按时、按质完成了所有招生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任务。

土木系和岩土中心完成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四个硕士点、两个博士点培养计划的修订,新制定了两个硕士点、四个博士点的培养计划。力学系完成了力学一级学科下的全部硕士和博士招生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建筑系新制定了四个硕士专业的培养计划。

全院各专业在调整和编写新的培养计划的同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为研究生开新课的积极性,为制定高质量的培养计划奠定了基础。在调整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新一轮的培养计划全院新增加硕士课程近40门,博士课程近30门。这些课程都体现了我院教师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和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反映出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特色,将为提高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五、全面总结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完成工程硕士自评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监督管理,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实施方法",要对全国各专业领域的招生单位进行评估。研究生院对我校参加评估的各专业进行了部署,要求首先在校内进行自评。

根据研究生院的安排,学院组织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导师对招收工程硕士以来的情况按评估要求进行了全面总结,从以下七个方面完成了自评报告,即:

1、培养单位概况(包括学科建设水平、师资队伍及基础条件);

2、工程硕士招生情况(包括考生来源、生源质量);

3、课程教学情况(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

4、学位论文与培养质量(包括论文选题、科学研究与指导、论文答辩和质量、培养人才质量);

5、管理工作(包括管理机构、规章制度、档案管理);

6、体会(包括收获与经验、存在的问题);

7、综合评价。

经学校5位自评专家认真评分,我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情况平均得分分,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研究生院决定,我院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硕士培养将申请参加第二批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工作。

六、学院研究生培养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生科研和学习场所紧张,部分研究生课程修完后,没有专门的地方开展研究工作,导师的办公空间严重不足。

2、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力度不够,招生报名和上线考生严重不足,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远远低于学校平均值。

3、高水平的学位论文缺乏,研究生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学院对优秀博士生的关注和培养力度不够,毕业后的继续跟踪支持也不够。

4、部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的精力不够。

根据以上工作总结和目前仍存在的问题,20xx-20xx学年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要点如下:

1、进一步做好研究生的招生工作

做好20xx年的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和管理工作,充分发动学院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招生宣传,利用校园网扩大对外宣传,力争报考人数比去年大幅度提高,第一志愿上线人数达学校平均水平。做好研究生入学命题和复试工作,确保研究生招生质量,完成招生任务。

2、继续完善新增博士点、硕士点培养方案

20xx~20xx学年是各专业新的培养方案实施的第一年,特别是新增加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有大量新课要开设。学院将严格审查新开课程,对培养方案中不完善的部分及时进行修改,对有问题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

3、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好毕业生的论文评审工作

20xx~20xx年度将有毕业的博士生40名左右,硕士生约110名。学院将完善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规范论文评审和答辩程序,提高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质量。

4、力争改善研究导师和研究生的工作环境

学院将利用学校对研究生宿舍和导师办公室调整的契机,尽力争取改善我院教职工的办公条件,特别是建筑系的导师和研究生还没有工作场所,学院将努力向学校申请解决。

5、进一步规范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审查程序,建立选拔优秀论文机制

选题和论文审查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有个别导师并不重视,学院将建立研究生选题报告和论文审查规范条例,建立选拔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机制,加大优秀博士论文的培养力度。

工学院2015年5月25日时间:5月27日早上8:30(星期三) 答辩委员会主席:杨晋 答辩委员会委员:吴晓红、杨天林、倪刚、李学强、刘万毅、杨金会、顾培明、高作宁、冀永强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论文答辩

论文陈述可以很好地组织和发展论点,并为读者提供关于论点的“指南”。

论文陈述包含以下内容:

1、陈述你对这个主题的主要观点

陈述观点时一定要表达一个主要思想,并陈述你的立场或看法。关于主题,需思考:

2、给出几个支持主要观点的理由

理由要写清楚,一定要用符合逻辑的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这个理由。

3、给出一个与主要观点相反的观点

一个好的论文陈述要承认论点存在另一面。所以,同学可以在论文陈述中给出一个反论点。

论文陈述写作示例:

1、首先,从一个问题开始。例如:互联网对教育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吗?

2、其次,表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立场。例如:互联网对教育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最后,发展你的答案。例如:互联网使用的负面影响被其对教育的诸多好处所抵消:互联网有助于学生和老师更容易地获取信息、接触不同的观点,以及这是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

对于论文的准备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博士论文的审稿答辩流程涉及多方面的人和流程,存在很多不确定、难控制的因素。就笔者所见和所经历来看,论文的审稿答辩流程耗时在4~6个月(即一个学期,学位委员会也只在学期的始末各有一次学位颁发)。

完成标志 :完成撰稿、排版,并与导师及副导师完成修改和整理,导师同意送预评审。

完成标志 :《预答辩情况登记表》填写完毕,特别是专家签字部分,并根据要求修改论文。

完成标志 :收到评审结果,并上交评阅书,自己留存扫描件。

完成标志 :答辩通过,获得签字后的答辩决议。

完成标志 :完成研究生院学位办和学院教务员处的材料提交(电子和纸质),完成财务报销单提交。

博士论文答辩流程:

一、前期工作。

1、录入论文发表情况。

博士学位申请人要求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或者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我院认可的学术期刊目录请见附件),各种论文的接收、刊登证明都不符合要求。

论文发表在我院目录以外的书刊上的学术论文,需导师对该论文的学术水平予以评价,并向学位分会提出认可申请。若申请获通过,可抵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要求。

作者单位必须是报考的学校。发文不符合学校要求,也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可获得毕业证书,两年内论文刊出,可重新申请学位。

二、论文答辩审批。

1、论文指导教师登录校内门户,录入、打印指导教师评语。

2、学生在校内门户录入、打印答辩申请书、科研统计表(含发文复印件)等材料。

3、答辩委员组成由导师或教研室主任提出初步名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五人或以上组成,指导教师如果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至少应由六人组成。答辩委员会应以校内专家为主,并包含至少两位校外专家。

答辩委员会主席应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名单在答辩前不予公开。

4、答辩秘书在学生网中录入答辩委员会名单、答辩时间与地点。如需添加校外专家名单,请将专家信息(姓名、职称、工作单位、性别)邮件发给教务老师。该名单答辩审批时需由教务老师在系统中审查,由分会主席确认、审定(评阅专家与答辩委员重复率不多于1/3)。

注意:答辩委员会名单在答辩前不可公开,答辩审批工作必须由秘书完成。

5、学生根据评阅意见修改论文后,在校内门户-研究生院-学位办-提交论文电子版文件(整合成单一pdf文件)上传论文,提交不成功者建议生成pdf小文件进行压缩。

6、答辩秘书按照学位审批材料封面顺序打印、整理相关材料,与学位论文一本,在答辩前至少3个工作日,交至教务办公室形式审查,再报送院系研究生负责人和交分会负责人进行答辩审批。

7、答辩秘书在校内门户或邮件查询审批结果,审批未通过需根据审批意见进行补充、整改,如同意组织答辩,在学院教务处领取审批材料及表决票。

8、答辩秘书/导师使用学院OA系统预借答辩教室。

三、论文答辩。

1、组织答辩。

答辩秘书按照答辩流程组织学位论文答辩,作好详细记录,向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发表决票(发放表决票前填写研究生姓名),并负责监票和统计表决结果。将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的评语及表决结果写入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录入系统再打印)。

请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并将答辩表决票粘贴在系统打印的粘贴页上以备存档。

2、答辩委员会决议。

答辩委员会审查研究生的学位(毕业)论文,就是否同意毕业、是否同意授予学位做出的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2/3)同意,方得通过(如果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同意比例为3/5,低于2/3,则不能通过)。

并对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给出评语,评语不可太简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再次表决,全体委员三分之二或以上同意,可在半年后两年以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

院士博士论文答辩

目录

1 工作:广博精深 2 作为导师和教育家的为人和风格 3 修身齐家:作为子女、丈夫、父辈 4 柯尔莫哥洛夫和其他同辈理论家的交集 5 柯尔莫哥洛夫中学 6 致谢 7 参考文献/进一步阅读材料

数学大师柯尔莫哥洛夫是一个高尚、厚道的好人,“不修边幅的温厚的君子形象”(伊藤清语)。他不是希尔伯特(柯尔莫哥洛夫非常崇敬)那种缓慢型天才,而是聪敏中的最敏捷的那种。他的学生、Wolf奖得主Sinai:“…his enormous intellectual power and great energy…”。他是一个充满个人魅力的导师,培养了约70位博士,包括著名的盖尔方德、西奈、阿诺尔德、Levin(因NP获图灵奖;另外快排的发明人、图灵奖得主Hoare也曾是柯老的联合培养学生)、 奥布霍夫、莫宁等大师级别的学生,超过20位成了院士。

60年代中期开始(写完Kolmogorov complexity那篇文章左右),柯尔莫哥洛夫把精力和心血主要贡献给了数学教育,创办了著名的柯尔莫哥洛夫中学,亲自编写教材、授课(每周达到26小时),挖掘培养了大批高手,多人已成了院士,解决庞加莱猜想的佩雷尔曼就是这里的毕业生。

记得前几年看过一本小册子,丁玖老师在《混沌分形漫谈》一书中,把柯尔莫哥洛夫与我国的孔子相比。的确,他们都有若干位伟大的学生,几十位杰出的学生,成千上万受其教诲和影响的其他学生,都创办学校取得了成功。另外还有一点:都有非常强壮的体魄,战斗力惊人。

众所周知,柯尔莫哥洛夫研究领域宽广,几乎遍及一切数学领域(恰恰没有华罗庚先生最喜欢的数论),包括:概率论及随机过程、数理统计及其应用、泛函分析、拓扑、微分方程、湍流理论、动力系统与经典力学、信息论、混沌、函数的距离理论、描述集合论、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武器的)火力理论、演算学与自动机、函数论、近似理论、算法概率论、遍历论、诗韵中的统计学等。他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被应用于数学本身的发展和开辟新的领域,而且在物理、 化学、生物、地球物理大气物理、冶金学、晶体学、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等学科中都有极重要的应用。如果一个研究方向不够一些人口中的“高大上”,柯尔莫哥洛夫就可以凭一人之力把该领域脱胎换骨成体面的学科,并建立一个学派,带领其他人去播种、收获、扩建。

列一个表格,来感受一下什么叫广博精深:

要了解柯尔莫哥洛夫的工作,那么可以打开springer出版的三卷选集:第一卷《数学与力学》,致力于确定性现象;第二卷《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涉及随机过程与混沌现象;第三卷《信息论与算法论》,其基本思想是:序和随机及混沌之间并无明确界限。物理系背景的,可以看看为了纪念柯尔莫哥洛夫百年诞辰出版的Kolmogorov's Heritage in Physics。其中Self-Similar Random Fields: From Kolmogorov to Renormalization Group 讨论了柯尔莫哥洛夫在动力系统方面的遗产对重整化群的影响。(Sinai:”Sometimes it is stressed that the powerful renormalization group method in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quantum field theory that is based upon the idea of scale invariance has as one of its roots the Kolmogorov theory of turbulence ”)

业余看过很多科学家的回忆录,以及在博士期间的无数茶歇和组会中,从几位导师那里听到了更多的理论家的故事:有很多是高尚的导师,也有像父亲一般关怀弟子成长的,但我仍觉得柯尔莫戈洛夫与学生们之间的友爱温馨是老师-朋友-父亲的最佳叠加。

在柯大师的几十位学生中,现有超过20位成为了俄罗斯/苏联科学院的院士。

盖尔方德院士(Galfand,巨人级别,沃尔夫奖):“数学是一个整体,这是科尔莫哥洛夫老师教给我的……数学仍能够被看成一个整体,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尔莫哥洛夫。”

西奈院士(Sinai ,1956级,沃尔夫奖)回忆自己与老师Kolmogorov 1959年的一次旅行(还有同一级的Shiryaev(院士)):“……我们徒步行进了30公里,我问Andrei他是否累了,他回答说如果有点吃的,他可以再来一遍(当时柯尔莫哥洛夫56岁!)……我们之间的年龄差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好像我们在与同龄人旅行,只不过更有经验和充满好奇心。……当我们沿着大峡谷行进时,Kolmogorov教我们在山间水畔潜水。不久前,Alik Shiryaev成为了Kolmogorov在斯泰克洛夫研究所的同事。站在水边,Andrei对Alik说(当然是开玩笑):跳进去,Alik,要不然我就炒了你。”

Sinai: “[KAM的工作中] 柯尔莫戈洛夫引入 quasi-regular 系统的概念,现在大家都称之为K-system。其实有段时间内,大家是用Kolmogorov system这个称呼的。但Kolmogorov自己倡导K-system这个简称。这是柯尔莫戈洛夫伟大的谦逊的例子之一,俄语中quasi-system拼写的首字母是K。”

Dynkin(1945级,后期到了美国,美国科学院院士):“柯尔莫戈洛夫从来不在人面前说任何人的哪怕一句坏话。”

阿诺尔德(院士,沃尔夫奖):“想听懂柯尔莫戈洛夫老师的课简直是不可能的,但它们充满了奇思妙想。”

阿诺尔德回忆KAM:“当Kolmogorov建议我自己选个题目时,我想一定要选一个跟他的工作完全正交的领域。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的工作涉及那么广博的领域。……我对着23个HIlbert问题,一个一个整理到笔记本上。其中第16问题,… If you write the Fourier series for the mapping of a circle equivalent to a rotation, you immediately get the problem of resonances and the small denominator problem for the rotation number…此时,Kolmogorov刚好在莫斯科大学开设了一门讲授哈密顿系统小分母技巧的课程,后来发展成现在的KAM理论。所以,我想自己完全独立做题目的尝试是彻底失败了(so my attempt to invent something independent was completely unsuccessful )。”

阿诺尔德评价柯尔莫戈洛夫作为系主任和导师:

”柯尔莫戈洛夫老师度过了伟大而幸福的一生。

柯尔莫戈洛夫、庞加莱、高斯、欧拉、牛顿:五代人将我们与科学黎明时代分开来。

普希金曾经说过,尽管方式完全悬殊,但他对年轻人和俄罗斯民间文化的影响比整个教育部的影响更大。 柯尔莫戈洛夫对数学也有同样的影响。

我在学生时代就认识了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 他当时是莫斯科大学数学与力学系的主任。 那时正是数力系和俄罗斯数学的全盛时期。 柯尔莫戈洛夫和Petrovskii院士的领导的首要的,数力系因此达到了以前从未达到过的强盛,以后也很难再达到了 。“

Nikolsky院士(柯大师早年的学生):“我想,[科尔莫哥洛夫]所有的学生都会因为被这个伟大的数学家带到一起来而感到幸运,他又是如此秉持和看重不装腔作势、同情、公正。“

格涅坚科院士(Gnedenko)回忆说:“对于柯尔莫哥洛夫的所有学生来说,与柯尔莫哥洛夫一起做研究的岁月是终生难忘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每个周日的郊游,柯尔莫哥洛夫邀请他所有的学生(研究生或本科生)以及别的导师的学生前来参加郊游活动,在郊游的过程中,我们讨论当前的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还有一些有关绘画、建筑和文学方面的问题。”

Nikolsky院士回忆起柯大师在卫国战争(德军压境,人们从莫斯科撤离到喀山,湍流的工作就是在喀山时期完成的)的一件事:”1941年8月,卫国战争开始后不久,我被派出莫斯科,前往马洛亚罗斯拉夫以西,挖掘一个从北向南延伸数百公里的坦克防御。全然不知自己的命运将往何处,就在离开之际,我通过学院秘书向柯尔莫戈洛夫提交了一些关于我博士答辩的材料。但不幸的是,德国人在10月初突破了我们的坦克防御,有关坦克的工作停止了,我最终来留在了莫斯科。数学研究所的一些成员还在,还没有完成撤离,柯尔莫戈洛夫当时也在莫斯科。但10月16日爆发了恐慌:人们认为德国人将马上攻陷这座城市。我得知柯尔莫戈洛夫和我们的主任Sobolev院士在前一天晚上匆匆离开了莫斯科:10月15日晚上,他们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们必须立即前往Pavelets站,只携带随身行李--一列专列正等着将他们从莫斯科送到喀山(Kazan)。十月下旬,Anatolii Ivanovich(5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和我也来到了喀山。

在喀山的第一次会议上,老师邀请我晚上到他家喝茶。他和他的朋友亚历山德罗夫院士、姨妈维拉在一个拥挤的地方住着,房间的一角被两个书架区分开来用于研究:许多伟大的发现正是诞生在这个书架后面的角落里,并在各国学术机构的特别收藏中永垂不朽。那天老师喝完茶,走到书架后面,回来——你们猜——居然带着我的手稿,这让我感动不已。他说这些材料完全足以写成一篇博士论文,并建议我中断手头的博士研究开始准备答辩(我本打算再读两年),--当时正逢战乱,这件事更显得难能可贵。不仅如此,老师对Anatolii Ivanovich随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两个月后,我们俩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

然而回想起来,在这艰难的岁月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10月15日那个难过的晚上,老师匆匆离开了他在莫斯科的家时,不忘把我的论文初稿放进他的行李箱,他本可以在那里多放一条暖裤的——许多人都是这么做的。而这也仅仅只是柯尔莫戈洛夫对学生温暖的人道主义关切的一个例子。我们所有人(并不在少数),都将终生铭记我们的老师(our Teacher),直到生命的尽头。”

A. G. Vitushkin院士(是一位盲人数学家,柯老的博士生)描述他在初识柯大师时:“我问柯尔莫哥洛夫我的两篇文章能投给 Doklady 杂志 吗。刚听完结果的形式后,柯尔莫哥洛夫惯常的“嗯…”着沉思了一下,然后说“结果是对的,我知道如何推导了。”啊!我简直有点丧气。亚历山大洛夫院士也恰巧在一旁,他安慰我说“别灰心,柯尔莫哥洛夫只是什么都知道。一周后我去问柯尔莫戈洛夫的决定,又惊讶了:他已经逐字逐句帮我改了,并且在打字机上敲了一份。 ”

Yaglom院士(柯大师战前的博士生,湍流方向):“由于我也是柯尔莫哥洛夫的学生,盖尔范德经常问我同一个问题“我和柯尔莫哥洛夫谁是更伟大的数学家?”我要么回答“柯尔莫哥洛夫”,要么说“你给的集合(盖尔方德,柯尔莫哥洛夫)是部分有序的,但不是完全有序的”。盖尔方德当然是一位数学巨人,但柯尔莫哥洛夫更加强大。”

科尔莫哥洛夫是温暖的、关怀的,但也是鞭策的。Shireyaev院士写道:” Students of Kolmogorov, and they are numerous indeed, stated on several occasions how lucky they were to be his pupils. However, they always added that it also was a huge responsibility. There was constant pressure to get as much as possible done so that during the next meeting with Kolmogorov they would be able to tell him about their progress. One of my friends characterized his attitude about Kolmogorov as "panicked respect.“

柯尔莫戈洛夫的名字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是沿用了《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宝尔康斯基公爵的名字——这是她母亲的遗愿(逝于难产),柯尔莫戈洛夫的姥爷家其实也是贵族。柯尔莫戈洛夫的两位姨妈收养了他。尤其是维拉姨妈,爱他视如己出,并终生未婚。柯尔莫戈洛夫也把她视为自己的母亲,让她感到骄傲、并孝敬、陪伴她直至养老送终(维拉姨妈在87岁老去)。

顺便提一句关于柯尔莫戈洛夫一件有趣的事:天生是左撇子,小时候开始练习右手,最终两只手都可以从事书写等精细活动。

1910年,维拉·雅科夫列夫娜(Vera Yakovlevna)和她的养子搬到了莫斯科,在那里,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加入了私立的Repman预科小学(在十月革命后更名为第23级小学)。 柯尔莫哥洛夫多次提起过这所小学的美好融洽氛围,这是由一群思想民主的知识分子建立的。就学费而言,它也是最便宜的之一(虽然他们家物质上是丰裕的,但一家人信奉托尔斯泰主义:工作、劳动,道德自我完善)。

1942年,柯尔莫戈洛夫与安娜( Anna Dmitriyevna Kolmogorova )结婚,安娜是他小学就认识的同学和好朋友。安娜的儿子 Oleg Ivashev-Musatov 因此成为了柯尔莫戈洛夫的儿子(son-in-law)。

柯尔莫戈洛夫:“If there existed a better world, in which people were reunited with the dead for eternal life, of course I would most of all like to meet my grandfather and grandmother who raised me, whose love and kindness have been more than sufficient for my entire life.” “And, of course, I woul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by beloved teacher”

Shiryaev院士:“…在沙滩上,柯尔莫戈洛夫听到我10岁的儿子对一个女孩说她说谎了。柯尔莫戈洛夫纠正他说:男孩子不能对女士那样说话。你可以说:我恐怕你可能偏离了事实。”

在生命的最后6年,柯尔莫戈洛夫饱受疾病的困扰(眼疾、帕金森),他的博士学生、大学教过的学生、柯尔莫戈洛夫中学的学生,自发地去帮助柯大师的妻子和医护人员去照料他、陪伴他,数年如一日,阿诺尔德描述这段时光时说“... 跟老师在一起的时光总是愉快的”。

柯尔莫哥洛夫和冯诺依曼,两个同是1903年的超级巨星,同样级别的广博精深,研究兴趣又重合了部分。他们分别在东、西方,但有个有趣的交集:195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柯尔莫哥洛夫做了opening lecture(内容就是著名的KAM),冯诺依曼做了closing lecture,也可见他们二人的崇高地位 (两人的相像容易让人想到我们的迪克叔叔和朗道)。但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冯诺依曼又参与过曼哈顿计划和政治,两位巨人没有直接交流。

与苏联理论物理大高手朗道:朗道非常尊重和欣赏柯尔莫戈洛夫的工作(二人分别是苏联最伟大的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包括概率论,尤其欣赏柯尔莫戈洛夫在湍流和KAM方面的工作。但也表示柯尔莫戈洛夫的概率论在物理里面没什么用场。但最近一些年,概率随机方向的学者拿下了几次沃尔夫奖和玻尔兹曼奖,又如202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的1小时报告,其中35%是柯大师的领域或报告人是再传弟子,让历史继续裁判吧。

伊藤清(沃尔夫奖得主)在《柯尔莫哥洛夫的数学观与业绩》写的非常感人:“当我得知苏联伟大的数学家,84岁的A N Kolmogorov教授于1987年10月20日离开人世时,我感到像是失去了支柱那样悲哀与孤寂。在我还是学生时(1937年)读了他的名著《概率论的基本概念》之后,便立志钻研概率论,并持续了50年之久。对于我来说,柯尔莫戈洛夫就是我的数学基础。……

柯尔莫戈洛夫在数学的几乎所有领域中,都提出了独创的思想,导入了崭新的方法,他的业绩是非常辉煌的。然而,我见到他时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不修边幅的温厚的君子形象,这也许正是伟大数学家的形象吧。

柯尔莫戈洛夫的论文我自认为基本上都好好地读过了 ,在撰写本稿时,我又对他整个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直接或间接的调查。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得不叹服。”

诺维科夫院士(Novikov,菲尔兹+沃尔夫奖得主) 视柯尔莫戈洛夫是自己的老师,对自己影响颇大,他在《Memories of A N Kolmogorov》写道“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majority regard Kolmogorov as the greatest mathematician of our time …not interfering with the scientific affairs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but offering them every kind of help in difficult situations. He supported me by helping in various undertakings…

机器学习理论的奠基人Vapnik院士说:”Kolmogorov是我的英雄“,他也是柯尔莫戈洛夫奖(Kolmogorov medal)2018获得者,推荐看看YouTube上他的演讲。Vapnik最著名的工作——描述机器学习方法capacity的VC维,受启发于Kolmogorov在复杂性方面的工作(epsilon capacity等)。

在伯克利工作的统计学家Neyman曾多次邀请柯尔莫哥洛夫访学,柯尔莫哥洛夫也乐意去美国看看,但最终没能成行。Lehmann在《Reminiscences of a Statistician-The Company I Kept》记述了这件事:“An event planned for the second year of my term to which I was looking forward with great excitement was an extended visit by Andrei N. Kolmogorov,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greatest living mathematician . ... Neyman knew Kolmogorov well and had repeatedly tried to bring him to Berkeley for a visit, without success. This time, the situation looked very promising. In fact, the university catalogue for the year 1974–75 lists Kolmogorov among the visiting faculty. What made me so confident was that some months before he was due to arrive, Kolmogorov had sent a vanguard in the form of his young colleague, Igor Zhurbenko,.... All these preparations went well, but unfortunately at the last moment Kolmogorov experienced severe health problems and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

许宝騄(许多人认为在我国,许先生与华先生、陈先生齐名,当年并称“西南联大三杰”)把数学家分成三流,他说: “第一流的数学家,是有天才的,他们能开闯新的领域,如柯尔莫哥洛夫, 冯.诺依曼,维纳这一类人,这些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第二流数学家是靠刻苦学习而成的,认真消化整理前人的东西,在这个基础 上有所创造发现,象欣钦这样的数学家就是这一类的,他写的《公用事业理论的数学方法》、《信息论基础》等就是消化整理的结果。这种工作对后人影响较大, 年青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较快地进入科学的前沿,中国缺少一批做这一类工作的 人。第三流的数学家只在某一、二个问题上有一点贡献,不能象第二流的那样有系统的工作。剩下的就是不入流的数学家了。”

那个著名的典故:1963年学生会议,美国统计学家雅各布·沃尔夫维茨(Jacob Wolfowitz):“我来苏联的一个特别的目的是确定柯尔莫哥洛夫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研究机构。”

………

这所学校从全国招收有数学、物理天赋的学生,完全免费。对家境贫寒的学生还发给补助,尽管一些年代俄罗斯经济上困难重重,但这点直到现在都没变。柯尔莫哥洛夫中学的学生成才率相当高,这点是有目共睹的,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经有几个当年的学生成了科学院院士。

有本书叫Kolmogorov in perspective,他的学生回忆了他的许多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在苏联十分危险的民族主义时期,为了给犹太裔学生争取权益,柯尔莫哥洛夫戴上自己所有的勋章,去政治人事部门做游说和斗争,为学生撑开保护伞(我国钱三强先生在特殊时期也是这么做的)。

给中学生推荐柯尔莫哥洛夫主编的小册子(各章作者都是大家,网上有电子版、也有卖中文版,译者也均是我国高手,行文流畅):《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感谢Shiryaev院士允许我翻译他的长文 Kolmogorov, Andrei Nikolaevich,即下面参考文献1。

1 1989-Shiryaev院士- Kolmogorov, Andrei Nikolaevich,长文

2 《Kolmogorov in perspective》 其中除了若干位学生的回忆文章,还有Kolmogorov写的长文Newton and Contemporay Mathematical Thought和Memories of P S Aleksandrov

3 《Golden years of Moscow mathematics》,整本书一半多都提到了Komlogorov!

4 《The Kolmogorov Legacy in Physics》,有pdf

5 《Kolmogorov's Heritage in Mathematics》 ,有pdf

6 《The Honors Class Hilberts Problems and Their Solvers 》 Benjamin H. Yandell,有pdf

7 Nikolski院士-The Great Kolmogorov,文章

8 1988-Tikhomirov-The Life and Work of A N Kolmogorov,长文,俄语

9 1988-Arnold-A few words on Andrei Nikolaevich Kolmogorov

10 伊藤清-柯尔莫哥洛夫的数学观与业绩

11 龚光鲁教授-柯尔莫哥洛夫,纪念文章

12 潘玉林博士-流体力学风云录-东邪柯尔莫戈洛夫,非常有趣的文章

13 Excerpts from Kolmogorov’s Diary,柯大师日记英译节选

14 Selected Works I、II、III卷

15 关于KAM的一本科普书,《The KAM Story A Friendly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Classical Kolmogorov-Arnold-Moser Theory》,中文版叫《KAM的故事》

我国学生能容易看到的柯尔莫戈洛夫写的书 :

《Introductory Real Analysis》

《Measure, Lebesgue integral and Hilbert Space》

《函数论与泛函分析初步》

《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英文版 Mathematics-Its Content, Methods and Meaning,1、2、3卷

《概率论导引》,是初等概率论,不涉及测度论

本文无意也无力去评论哪位科学巨人更伟大或最伟大,而只是想呈现我心目中的英雄,并尽量形象立体、丰富一点。

学习和工作原因,多年之前就知道了英雄的伟大名字和辉煌业绩。另一方面,2020中美贸易战和疫情后,西方媒体的攻势和舆论控制,使我更加想了解苏联杰出科学家的经历和贡献,他们的学问和高尚品格显然应该获得更多的了解。舆论控制能力强大的西方造神了一些所谓个性化的科学家并推销附属价值观,在我国得到了不匹配的流行。

本文最先发于知乎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须知

这是一篇关于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须知,由应届毕业生求职网我收集整理,欢迎浏览!

夏季毕业的博士论文评审、答辩时间为5月6月,春季毕业的博士论文评审、答辩时间为11月-12月。具体时间按照研究生院要求确定。

一、匿名评审论文的提交:

博士学位论文在获得导师认可,并通过学院对论文的形式审查后,方可提交评审论文。审查工作需在匿名评审论文装订之前进行,并且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审查情况表”,其中学院意见将反馈给导师,学位论文通过审查后,导师方可组织进行相关工作。

1、 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匿名评审的论文,逾期将不予受理。

2、 评审论文要求提交7篇,匿名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使用统一格式的封页;字体、字号与排版格式、幅面大小应与正式论文相同,评阅后的学位论文可重新装订,制作成正式格式论文。供评阅的论文中不可包含致谢、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随感、杂论等任何透露本文作者和导师姓名的信息。

3、 匿名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与封页统一格式的扉页;

②中文摘要(大约1000字,一页为宜)

③英文摘要(2200字符,一页为宜)

④目录

⑤正文

⑥参考文献

⑦与论文相关而不带有个人色彩的学术内容的附件。

二、论文评阅:

1、每篇博士论文需聘请有关学科的5名专家评审,其中校外专家至少2名。评审专家名单以及送审工作由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根据学校的要求完成。评审意见返回后,教务办公室通知各系主任、导师以及博士生本人。

2、按《北京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几项要求》的规定:“ 5位评阅人中如果有1人不同意答辩,则需另聘1位论文评阅人进行评阅,论文评阅人有2人或2人以上不同意学位 论文答辩,则该论文不能答辩,本次申请无效。”(见《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文件选编》修订本)

3、评审通过的博士论文,将由工作小组为其组织论文答辩。评审意见否决的,将视情况作结业等处理,可在两年之内再次申请学位一次。

三、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通过者,将由教务管理部门向研究生院提交答辩申请。答辩申请工作由学生本人以及答辩秘书配合进行,博士生本人还应提交两篇发表于核心刊物的.文章(一式三份)。博士生应根据评审的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论文,并且按照要求打印装订,向教务办公室提交4本。

答辩前一周,各系主任在征求导师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好答辩委员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五至九人组成,成员的半数以上(不含半数)应当是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其中必须包括两至三位外单位的专家。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

论文答辩工作的要点如下:

1、 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答辩前2-3天,答辩秘书应到教务室领取各种材料,包括:

A、 答辩材料袋。答辩审批相关材料;博士生培养计划;综合考试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位论文评议书;博士论文表决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袋内暂无,下载打印);授予博士学位人员信息表;毕业研究生登记表。

B、 填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答辩费用支出单”,并到学院会计室预支。

C、 领取答辩桌签。

D、 安排答辩场所。因我院现无答辩专用场地,希望各导师尽量自己解决。

2、 答辩委员会职责:

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研究生的学位(毕业)论文,组织论文答辩,根据我国学位条例要求的标准。对学问水平、研究生答辩情况进行评议,就是否同意硕士学位做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得通过。讨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的评语。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但有补充修改的基础,答辩委员会可以做出在两年被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的决定。

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将答辩委员会对博士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的评语以及表决结果写入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并请答辩委员会主席审核签名。

学位论文答辩必须有详细的记录,记录人员和答辩委员会主席审阅无误后签名。

3、 答辩程序:

A、 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主持答辩会各项议程;

B、 导师将要介绍研究生学习成绩以及科学研究的主要情况;

C、 研究生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约半小时)

D、 答辩委员会成员以及答辩会参加人员提问,研究生答辩;

E、 答辩会休会;

F、 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主要议程:

宣读导师以及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

评议论文的水平以及答辩情况;

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讨论并通过对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的评语;

签署《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G、 复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决议书以及投票表决结果

H、 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四、答辩完成以后的后续工作:

答辩秘书需在答辩后三天内完成答辩材料的整理工作,及时提交教务办公室,并且及时提交电子版答辩报告书等。学生需配合答辩秘书整理相关材料,并及时提交电子版论文、个人信息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