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6:27:5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论文

这个问题,我也在探讨中。

收费的要不要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前沿挑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这部分人的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其长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的主要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也迥然不同2、他们的“城市梦”也比他们的父辈更执著,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愿意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3、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面临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的前沿而又现实的挑战突出表现在:(1)他们的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自身不同特点,导致他们追求目标、偏好等不同,因此,仅仅将农民工视为同质群体的传统研究方法不能了解当今农民工劳动市场的供求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新生代农民工因为他们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点与厂商需求之间存在“缺口”而出现“民工荒”现象。(2)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胜过第一代农民工。在心态和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即使在城市中无法生存时,还有回乡务农的最后一条退路。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非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实现真正立足,但也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成为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真正的“两栖人”。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劳动权益的保护,而且需要社会失业救急网络的保障。(3)他们的市民化问题如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是更需要市民化也是更容易市民化的群体。他们更加渴望城市的文明,意识和行为已接近于城市人,但因为个人、制度和市场等多方面原因依然滞留在农民工队伍中。随着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累积到一定时期和规模时很有可能引发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编辑本段]与第一代农民工区别人们的印象多是“大包小包、一头乱发”,但在本报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民工招聘会”上,出现了不少与此大相径庭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年龄普遍在25岁以下,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不时地从包里掏出名牌手机;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就业观。 “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第一代农民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一代农民工的目光则投向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在城里买房,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因为有着更多的企盼,他们找工作时也往往更“挑剔”。“虽然我来自农村,但这并不代表我对生活质量没有要求。我同样需要娱乐,需要交友,需要上网来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王玉明今年23岁,初中毕业,一家招工单位对他有意向,但因为单位地处偏僻,上网、外出都不方便,他一口回绝。“我有技术,不愁工作,我要进大企业工作。我原来那家单位管吃管住,但早晨馒头、咸菜加白开水;中午一年到头都是炒白菜,这样的生活,我不能忍受。”这是一个第二代农民工对找工作一直持观望态度。许多用工单位很需要这些人,但也对此表现出了相当的担忧。“现在不少年轻人,在工厂有点不高兴,什么也不想,马上走人。”一家企业招工负责人曾说,用人单位有一部分认为,第二代农民工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敬业精神差。 [编辑本段]歧视与城市融入“民工”是“农民工”的简称。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农民本来是一种职业,然而在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带有身份的色彩。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使本来就人多地少的农村有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当城市工矿产业改革迈开脚步时,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其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对农民入城,既欢迎又有些排斥。农民进入城市大多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挣钱最少的工作,的确填补城市职业的许多空白,给城市居民带来许多方便,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涌入城市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对他们产生一种拒斥意识。入城务工人员所受到的经济上、政治上的待遇,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相比确实也是“二等工人”。他们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就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还把他们当作另类工人管理,甚至有的城市规定限制他们进入某些行业就业。这些现象,不仅明显违反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等一系列权利;而且背离了现代社会通行的文明准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平等规则,伤害了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尊严,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妨碍城市发展的正常化进程,甚至对目前的贫富两极分化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给人们直接的感觉,就是它放大。那个例子要归纳进去。

心理上,生理上,生活上。。。种种问题应接不暇!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论文

《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他们和社会那条鸿沟》关于农民工在湖北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摘要]在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现象比较普遍,他们的生存状况普遍较差。我们小组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更多的了解中国现在农民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民在城市的生活,民工的生存状况已经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自身素质不高造成维权意识不够、没有技术只能普遍从事苦力工作、生活质量不高、精神世界空虚做了他们平日里过节,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细则。还有了解了他们孩子上学问题,知晓劳动法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调查后了解是因为城市要发展,城市建设需求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着这正好应了农民的心,很多人觉得种田没出路,农村不可能一年四季都有地种,农闲的时候,闲在家,不如出去找活干。到城市打工收入比较客观。不过与之俱来的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个寒假,我们小组简单的做了几项调查。关于农民工孩子上学的处理问题多年前自己在县城读书,那时就听说很多同学跟着父母到外省去上学,但是,很多都要求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还逼迫家长写上自愿为学校捐款的纸条。这分明就是给农民工一个难题,无疑给他们增加了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本来是迫不得已到城市去打工,但是孩子在家又没人照顾,心里担心加想念,更怕孩子没人管教,学坏了,最终挣了钱误了孩子的塑材成人之大问题。于是想着把孩子接到身边来,但是孩子不上学又不行,可教育是一种资源,如果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免费对外地开放,势必造成本地孩子的教育资源不足。因此很多学校对外地民工孩子就学设置了障碍,这就明显的给农民工又添加一难题!不过,我听说很多大型工厂有申请过办学校,专为了工人的孩子,看来他们对农民工还是有点关心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么没人性!但是这样的情况还是少数。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通过几年来对身边看到的一些农民工的了解以及我们这次调查的结果,我们了解到建筑工地上都是搭建临时居住和办公场所,用石膏板和钢架建造的,基本上是宿舍的样子,上下铺的。不过呢,这些是建筑公司出钱,无需工人掏腰包。居住条件还是比较符合。但是呢,以前的工人很苦,有的地方农民工干活晚上干到11点,然后再到用帆布支起来的帐篷里忍受夏天的酷热和蚊子和冬天的寒冷和凄凉,第二天早上还要忍受住前一天的酸通睡眼惺忪的4点多就要爬起来,吃的是啥呢?是一大锅没有多少油的挂面汤,很多人是根本不想吃啊!但是你不吃也是要干活的,干不好可能还要被开了。有些农民工是几个合住一间房,用以减轻租房费用的负担;而在工地打工的绝大多数农民工()是住在工地的,有些条件较好的工地造临时宿舍,有些工地则是根本没有宿舍,直接让员工住在新建房的地下室里,虽我前面提到过有些建筑工地给提供住宿单位,但是,能给农民工能提供住宿是单位只占招工人数的20%左右。这就导致那些农民工除去吃、住开销,一年下来的节余并不多,还要再寄回家一些,剩余的就少之又少了。关于农民工生活条件问题农民工虽说在社会的地位不高,但是他们也为城镇做了不少贡献,现在国家对农民工越来越重视,在农村,交通不便,医疗业不方便,虽然辛苦了一点,但是每天都有钱,只要劳动就有钱,比在农村来的直接。并且要多些。生活还是有改善的,有时候可以一家人租一个房子住,一家人也算过的比较好。但是在城市生活,他们经常因为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许多人的精神上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精神处在“亚健康”危机。不过,对于农民精神上的“亚健康”危机,政府已经引起重视。从文化局送片进工地,到文明办评选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再到市总工会为民工建图书室,买电视机,政府各个部门已经开始为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努力。在子女就学问题上,所有的农民工都一致认为应该让他们上学,可见时代的变迁已经让人们“读书无用”的观点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不过,子女就学问题也是农民最重的负担之一。有的民工认为经济因素会或将会影响子女的就学。我们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位清洁工,月收入只有500块钱,几乎全部用来供儿子读书。而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不惜借债来交昂贵的赞助费,这样的负担可想而知。还有一位民工的孩子,因为没钱交费,读到初二就辍学出来打工。现在杭城虽然有不少民工子弟学校,但可能是由于经费问题,或是教学质量不如其他学校,或者户籍的问题,导致了不少民工的孩子要交赞助费、做借读生。这无形之中大大加重了民工的经济负担,体现了杭州在接纳外来打工者时仍然有些不公平。尽管中国的国情是教育资源稀缺,但由于应届学生人数在不断减少,加之杭州的经济实力,希望能够为民工子女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减轻民工的负担,使他们更加专心工作,避免农民工世世代代素质低下的问题。想到这些都心酸,不过现在还是改观了很多,农民工的懂法律的多些了,加上国家的照顾,现在农民工的生活总算好多了。虽然这些努力是探索性的,但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小觑的。因为长期以来,城市的管理者,对于农民工都是“只管手脚,不管头脑”,他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防范农民工的犯罪行为上,放在“严查、严管”上,而对于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等精神世界的问题则很少过问。这样的“防范式管理”导致了许多弊端:其一,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一旦被忽视,无法诉求,就有可能成为一些过激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诱因;其二,防范式的管理有着诸多副作用,尤其是当少数素质低下的管理人员借管理之名为自己或为自己所在的小团体谋取私利时,这种管理方式就蜕变为一种侵犯外来民工合法权益的工具。关于城市是如何接纳和对待农民工问题当前城市对农民工实行的实际上是“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做法,主要表现在:允许农民进城打工,经济上进入,但不承认他们在城市的社会成员资格,进城农民不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歧视性政策等。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不可避免地会给城市管理带来新问题,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应有新的理念和措施。我们小组在调查当中,发现了几点问题,并且对此提出看法。要逐步改变把进城农民工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的状况,妥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至少可以分成三大块:一块是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已经工作多年,也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他们的生活风险和工作风险实际上跟市民没有太大的差别了。第二是流动性质的农民工。他们既没有市民化,又不是单纯的农民,这类农民工人数特别多。第三块是季节性的农民工。由于农民工构成的复杂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不能搞一刀切,应当根据农民工的需求与目前的条件,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积极探索多种保障形式,根据农民工的需求和改革条件的成熟度,分步骤地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要允许和鼓励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尽快融入城市,完成身份的转换。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适时到位的服务,帮助进城务工农民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过去害怕和限制农民进入城市有当时的背景,主要是农产品供应不足,城市又不能提供就业机会。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有新的认识、新的政策和管理方法。 第五,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涉及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重新分配的问题,城市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需作相应的调整。进行这种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对促进城市社会安定和谐、健康发展,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现行的城乡分割制度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直接体制性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因为户籍制度至今并没有根本改革,所以,虽然农民转入了二、三产业和城镇,但他们的户籍仍是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没有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经济上,农民工从事的是重、苦、累、脏、险的劳动,但没有得到应有报酬,农民工和正式工人同工不能同酬;在政治上,农民工干了工人的活,但没有得到工人的身份;在社会方面,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多年,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融不进城市社会,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城乡分割制度下出现的农民工现象,应该是权宜之计,不应演变成一种长期的制度。农民工这种制度使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显然,它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相容的。农民工问题表面看是要解决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在就业方面的不合理限制,使农民工享有应有的公共服务等问题,而实质则是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工人队伍、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的问题。关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从工种看,一般都以苦脏累、无技术特长的工作为主。如建筑工地、普工、缝纫工、清洁工等。依据社会分层理论,以职业划分,这类工作属于无技术而又收入不高的最下层。尽管社会的分工呈现金字塔型,此类下层工作将占大部分,但农民工自身的问题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大原因:知识水平低,职业技能低,素质修养又低。这从民工受教育程度(表1-3)可以看出:虽然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约有的外来农民工是文盲,约有的农民工是小学文化水平。所以,工作难找,就业困难,工资水平不高,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用正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幸的是,当问及“有没有想过接受再教育”这个问题时,大部分青年民工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都苦于没有钱、也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不过在对城建局的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的每个区都开办免学费的民工学校,而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文化、法律)培训。还是那句话,农民工书读的少,知法懂法的人少,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利用合法的权利来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有近一半的农民工()并不了解自身享有的合法的权益,尤以在工地打工的。为主。有些人认为只要老板比较好,发生事情就会负责任的。这种缺乏必要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以情代法的心理,导致了包工头拖欠工资、延长工时等不法现象,也使政府的一些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关于维权的方式,有很多人表示不知道,而选择找有关部门的有44%,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找到一位三轮车工,他表示他对劳动保障局等政府部门已经失去信心。原因是他有一次去银行存300元钱,被银行职工扣下,也曾经去市政府门口示威,但政府毫无反应。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姑且不论谁对谁错,因为也没有办法了解。但这其中,一方面是自己选择方式的不恰当,如果用合法的方式、适当的途径去投诉,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而另一方面,这也是政府的工作还不到位的表现。还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农民工在菜市场卖点东西,由于是外地人,能力薄弱,我眼睁睁的看到那个管菜市场的人把他的货砸烂了丢在地上,我采访他时问他为么不报警,他说,他完全不相信那些当官的人了,以前报过几次,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人家当地人还是帮当地人,像他们没钱没势力,就只能被人欺了。我好是心痛,恨那些当官的人,竟然如此对待外来农民工。农民工的生活质量较差,住房、子女就学问题仍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现时的流动新力军,以蚁簇形式话跃于城市各行各业。其中大部分人从事加工服务业。在各地,习惯将非本地户籍的流动打工簇统称为农民工。农工民和其它一个流动人群官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无论流动到那官员都是当地的主人。无法切身感受到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辛酸。而农民工则被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后代。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口。也就是过去的留守儿童或者流动儿童中的大部分长大后的新一代。80后出生的农民工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分界线。他们走的还是父辈的路子——进城寻梦.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区别是他们比上一代农民工他们的父辈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许多。再不是当年大字不识几个的群体。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上有了质的转化。着重追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他们意识到了自已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开始寻找属于自已的合理社会地位。然而!现时主要制爪他们的还主要是他们的权利、义务和被认同这个问题上受到侵害。同时这些侵害也正在教下一代农民子女走到与政府相对立的面上埋下仇恨的种子!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例如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教育,国民感、同工同酬等。画饼充肌是解决不了的。

这个问题,我也在探讨中。

中文论文 《移民建镇的制度创新》,《管理世界》,2000(1) 《产业结构趋同、制造业空间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世界》2005(4) 《中间选民理论在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制定中的运用》,《管理世界》,2007(4)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世界经济》,1998(4)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其机制》,《世界经济》,1999(12) 《非自愿性移民安置: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软科学》,1999(9) 《从产业成长的视角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国软科学》,2003(11) 《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中国软科学》,2005(11) 《中国城镇建设投资制度安排与创新》,《财贸经济》,2001(5) 《农民工代际差异对医疗保险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8(7)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8(3) 《异质人力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人口科学》,2007(4) 《养老保险便携性损失与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8(4) 《农民工的身份定位与流向决策》,《中国人口科学》,2010(6) 《不一致的意愿与行动:农民工群体性事件探悉》,《中国人口科学》2012(2)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 《论中国农民工市民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 《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基于核心资本变迁的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7) 《迁徙条件、生存状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进路》,《改革》,2013(4) 《重新重工业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 《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经济学家》,2009(10) 《我国中部六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解分析》,《技术经济》,2012(12) 《山西省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技术经济》,2013(1)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考察》,《武汉大学学报》,2003(4) 《从前三批新试验区的探索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改革方向》,《武汉大学学报》,2009(3)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 《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及其创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6)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及相关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08(5) 《制度创新与人口控制》,《人口研究》,1991(6)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理论思考和政策选择》,《人口研究》,1996(3) 《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人口研究》,2004(5) 《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的农民工市民化》,《人口研究》,2005(4) 《公平与效率视野下的高考移民观》,《人口研究》,2006(6) 《农民工的隐性失业》,《人口研究》,2007(6)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人口研究》,2008(6)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人口研究》,2010(2)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财政研究》,2010(2) 《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范式转型与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澳门]《亚澳论坛》2011(4) 《制度安排与城市化》,[台湾大学]《人口研究通讯》,1999(1) 英文论文 On the process of peasant workers’ transformation to urban residents,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Vol 6, , 2008. The Second Generation Peasant Workers’ New Features and Transformation to Urban Residents, in Y. Ma, M. Taube and D. Cassel (eds.),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Europe: Development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Labor Market, Metropolis-Verlag, Marburg, 2011, pp231-248. A Discussion on the Transition of Deveopment Paradigm As well as China’s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Energy Procedia, Volume 5, 2011, pp587-592. Low-carbon Economy:Theoritical Study and Development Path Choice inChina, Energy Procedia, Volume 5, 2011, pp487-49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dian Voter Theory to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for the Citizenization of Peasant Workers--An Empirical Study on 436 Peasant Wokers in Wuhan,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pp150-167, , 2008,3(1):150-167. Second Generation Peasant Workers and Their Citizenization,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ume 17, Issue 1, January 2007, pp6-12. A Study on Challenges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toChina’s Banking After WTO Entry,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March, 2001.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 , 251-65, New York, 1998.

农村城市化农民工问题研究论文

本科时1983年公开发表1篇论文1984-1995年,发表30篇论文1995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Xiao huimin Zhang zhengheOptimal Control of Dynamic In-output Systems Model & control 国际刊物 EI张正河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粮食输出研究经济经纬1995年4期张正河物业管理的发展与问题探讨经济经纬1997年1期张正河赵慧清企业管理咨询与企业标本农村经济与社会1997年下卷张正河赵慧清政府与企业—父子关系的诀别郑州经济1997年11期张正河改变农民行为的方法研究郑州工作1997年12期张正河农村咨询产业的困境与出路农业技术经济1998年2期张正河河南省农民饮食状态分析河南农村报1998年4月张正河乡村城市化要素聚集和时空序列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5期张正河国际合作通则和新时期农业合作经济问题1998年7期张正河谭向勇小城镇难当中国城市化主角中国软科学1998年8期张正河论农村生产要素的准城市化状态农村社会经济1998年下卷张正河谭向勇论中国乡城人口迁移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1期白军飞张正河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农村改革与发展1999年1期张正河Rural Urban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小城镇发展国际会议1999年6月张正河论农村人口和资金的准城市化经济问题1999年8期张正河东小西大是中国城市化的选择中国城镇发展战略研讨会1999年张正河后发城市化的优劣势和初始条件经济学家2000年4期张正河谭向勇杨建仓21世纪初中国农业投资重点项目调研世界2000年9期张正河可持续发展与居民点演化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9期张正河论农村生产要素的准城市化经济学家2001年4期张正河 河南省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郑州晚报理论版2002年4月Zhang Zhenghe Marketing system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Xinjing and Gasu, World Aquaculture 2002 April 2002张正河论家族企业的致命伤光明日报2002年6月Zhang ZhengheSocial-Economics Impact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on China Rur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 USA.张正河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整治海峡两岸公共行政改革研讨会2003年1月张正河 我国牧草产业综合开发分析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3年4期戎承法张正河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农业技术经济2003年6期张正河中国农垦综合开发的主导产业选择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3年5期田桂山张正河中外农技推广评价考核指标世界农业2003年7期张正河美国政府农业公共政策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年7期张正河 中国牧草产业市场与经营动物科学与医学2003年9期张正河我国农村产权改革设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3年10期张正河村官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论文2003年12月张征张正河技术标准对成果转化的障碍分析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优秀论文集2003年张征张正河农业标准化的经济动力研究世界标准化研究2003年张征张正河等推进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策略研究世界标准化管理2003年增刊张正河中国牧区基层决策权结构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1期戎承法张正河主要粮食作物要素配置效率衡量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4年1期张征张正河等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推动机制的理论研究农业质量标准2004年2期张征张正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4期黄映晖张正河DEA方法在小麦要素效率配置中的应用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5期张正河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财经周刊2004年6月张正河城中村的土地整理中国财经时报2004年6月黄映晖张正河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变动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6期张正河模式分析法在农业开发评介中的应用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4年10期张正河以公共政策角度分析中国民工复旦大学2004年11月张正河农村家庭决策权代际传递与效率研究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年会论文2004年11月张征张正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第十五届(2004年)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年会论文集张正河 从七头黄牛到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民日报2005年1月1日卢向虎张正河我国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与对策调研世界2005年3期张正河 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思考 调研世界2005年4期句芳 张正河 我国粮食增产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评论2005年5期王永刚 张正河 中国食用植物油的供需状态分析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年5期张正河 空心村宅基地的整治与增值 中部崛起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5月卢向虎 张正河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内涵初探 调研世界2005年8期张正河 中国基层权力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全国可持续发展大会2005年8月张正河 以公共政策角度分析中国民工 中国公共管理评论2005年9期常江 张正河 影响生产决策的两大因素:年龄与教育 农村·农业·农民 2005年10月杨虎峰 张正河 企业区位再选择能力研究 经济师2005年12期张正河 杨虎峰 北京远郊县区聚集分析:统筹城乡发展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张正河 杨虎峰 产业化过程中契约和违约行为分析 三农问题新探索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张正河 杨虎锋 产业化过程中的违约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农村经营管理2006年1期Zhang Zhenghe NGOs’ Successful model in Northwestern China Rural Livelihood Projects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国际研讨会2006年2月王永刚 张正河 世界油料及植物油生产\贸易格局分析 中国油脂2006年1期卢向虎 张正河 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1期王永刚 张正河 我国花生国际贸易结构比较分析与优化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1期张正河 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研究 调研世界2006年1期王永刚 张正河等 我国油料及植物油贸易发展与价格整合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3期贾大猛 张正河 农民合作社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基于对吉林梨树县百信农民合作社的实证调查 学海 2006年5期张正河 家庭决策权下移与农户经济效率 收录在《新重农主义》远东出版社2006年9月张征 张正河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改革分析中国土地2006年3期贾大猛 张正河 合作社影响下的村庄治理 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3期苏保忠 张正河 行政管理改革思路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4期张正河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趋势 科技与企业2006年10期卢向虎 张正河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资产股份化问题研究基础调研世界2006年11期句芳 张正河 设施农业的效益边界初探 农业经济2006年11期句芳 张正河 浅议黄灯理论 技术经济2006年11期张正河 城乡差距的表象、原因 人民日报财经版2006年11月21日李文陆 张正河 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评述 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2期李文陆浅析现代交通运输对集聚的影响 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期 张正河 王英辉李文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S形”发展差距态势的实证研究 技术经济 2007年3期 张正河 王英辉句芳 张正河 贾大猛 政府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资效应分析 经济与管理2007年4期张正河NGO及其在中国西北农村发展运作分析(载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书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句芳 张正河 都市农业到底具备多少功能 北方农业2007年2期苏保忠 张正河 农村养老中的家庭支持力研究 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年3期李林张正河产业结构与中国省际城市化进程差异分析管理现代化2007年3期张正河 现代农业的国计民生 领导之友2007年3期张正河 中国城市化专家谈 中国发展观察 2007年8期李玉恒 张正河 浅析传统农业折射下的中国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10期句芳 张正河 高明华 创新培训理念、培育新型农民的几点思考 技术经济2007年11期苏保忠 张正河农村养老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和边界分析 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12期苏保忠 张正河 西方国家农村养老制度及启示 当代经济2007年12期句芳 张正河 我国农户兼业时间影响因素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1期苏保忠 张正河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养老的困境与路径选择改革与战略2008年1期张正河 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中国科技投资2008年3期句芳 高明华 张正河 中原地区农户非农劳动时间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3期苏保忠 张正河 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其对农村养老的启示当代经济2008年11期张正河 承包权流转不会一蹴而就 中国土地2009年2期柳岩 张正河 农业科技推广主体间差异比较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3期张正河 农民工准城市化背景下耕地流转困境研究 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年3月张正河 苏保忠 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路径选择 甘肃行政学报2009年5期张正河 准城市化下空心村解决思路 中国土地2009年8期王健 张正河 我国中小企业双S区域划分与效率研究 中国软科学2009年9期张正河 农民工准城市化背景下耕地流转困境研究 学术研究2009年9期高明华 张正河 关于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途径 城市问题2009年10期张正河 发达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共性特征分析 中国科技投资 2009年11期张正河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龙头企业与小企业产业集群研究 中国农业产业化年会论文集2009年11月张正河 食物综合安全战略下农业科技的支持方向 中国非传统安全中粮食问题研究论文集2009年11月张正河 快速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发展战略思考 以书代刊三农中国2009年张正河 中国产业集群问题与对策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2期张正河 定单农业:悖论与突破 2010年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高层论坛(长春)张正河 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战略与策略 农村金融研究2010年11期张正河 快速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发展战略与策略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11期张正河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村庄发展战略 新华文摘2011年3期张正河 我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调查分析(上、下)中国种子(国家内参)2011年5、6期王小兵 张正河等 中国区域节能减排能力测度与政策推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6期张正河农业生产方式变迁与科技供求主体分析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9期张正河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经济日报 2011年11月7日

二十年发展变迁!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工保网

依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文件内容:

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652万人,比上年增长。如此庞大的数字注定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角色,长期备受社会关注。事实亦是如此,“农民工”这一敏感词汇一直是国家与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有关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的热点事件更是每每掀起舆论热潮。

目前,当下国内的农民工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农民工职业技能素质一般;农民工流动性大,无法有效缴纳社保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国家近年来持续保持着相关政策的完善与推进,如:农民工全面实名制、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社保全国联网、建筑农民工转型建筑产业工人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加快了农民工合法社会权益保障工作的进展,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条件也有了显著提高。

相较改革开放之初,甚至“农民工”这一群体形成之初,国内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条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追溯过往,我国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工作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政策历程?以时间与阶段特征区分,主要分为:起源初始、初步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发展三大主要阶段。

1

80年代

政策初起源初始阶段

国内“农民工”群体的出现源自于80年代初。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后出现大量过剩劳动力,这部分人员开始规模化的向城市涌入,成为早期农民工的雏形。当时,国家的回应是拒绝农民工出现,政策全面限禁农民自有流动、自由择业。

这样的政策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与当时国内经济发展形式有关:轻工业发展缓慢,多项事业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国内就业机会远远无法满足当时的就业人数。相关数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镇闲置劳动力达到200多万人,一旦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更是雪上加霜。

契机出现

虽然中央限制农民进城务工,但在经济规律作用下,农民仍然自发涌向城镇。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开始调整轻重工业发展战略,城乡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方面,农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开始提高,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开始再次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镇;另一方面,1983年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认为农民可以进城务工,这对城乡发展有促进意义。

故此,1984年,国家一号文件首次允许农民在自行解决口粮后进城务工经商。

2

1984-2010

政策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看做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政策的初步形成与发展阶段。国家逐渐开始重视数量巨大的农业劳动力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国内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一些初步保障农民工社会权益的政策制度也开始逐渐形成。

1

1984年

国家重视乡镇企业发展对于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同时要求工厂与农民签订合同。

2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深化社会财富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待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得到了一定保障。

3

1997年

国务院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意见的通知》,将民工管理工作纳入常态化、制度化发展轨道,强化民工输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建设。这是国家针对农民工群体而发布的首个关于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内容的正式文件,也是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政策的初步形成。

4

1999年

国家技委六部门发布《关于印发<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规范中介市场,有效保障了进城农民工求职权益。

5

2000年

中央在制定“十五”规划时提出,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人员职业培训,规范中介机构市场行为,完善职工失业保险制度建设,促进劳动者积极就业。这对于促进农民工在城镇就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切实保障了农民工社会权益。

6

2002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农村工作会上,强调要清理针对务工农民而设置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问题,健全劳动合同制。

这一阶段,农民工群体的人口红利优势不断展露:吃苦耐劳、薪资要求低、数量庞大。这对于当时国家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这一阶段,国家对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权益保障工作开始越发重视。最明显的表现,当属2003年两件对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进程有着重要影响事件的发生。

01

首次提出“农民工”词汇

2003年的农村工作会上,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强调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以解决欠扣工资、保障劳动安全、加强职业培训为工作要点。而且,首次提到“农民工”这一词,将进城务工的这部分农民群体称作农民工,这越发表明着国家对于这个新群体的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历史地位从此得到充分肯定,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政策也基本形成。

02

总理为农民熊德明讨薪

2003年10月,总理在重庆云阳县走访三峡库区移民时,偶尔碰见刚刚割完猪草回家的当地村民熊德明,并为她丈夫李建明讨薪。随后在“总理为农妇讨薪”的示范效应下,全国迅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欠风暴”。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严打拖欠民工工资行为。熊德明当年还被评为年度经济人物。

此后7年间,国家分别在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加强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工作的政策推进与政策完善。从取消歧视性规定到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社会保障、工资增长等制度,我国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政策逐步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3

2010年-至今

政策进一步发展阶段

走过初步发展阶段,农民工的社会权益保障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仍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权益保障制度体系,同时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工作也随之面临新的挑战。

这一阶段,国家的政策方向主要以:鼓励农民工创业、完善农民工社保制度、加快农民工转型产业工人、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四个重点为主。

鼓励农民工创业

2012年,中央印发一号文件,要求下大力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资金支持;2015年,国务院提出构建大众创业相关指导意见,鼓励返乡农民工参与互联网经济融合发展创新活动,并提出结合经济发展形式与需要,为返乡农民工积极谋划创业方式;2016年,国务院提出要激发重点群体创业活动,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建立多层面的创业平台,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完善农民工社保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维权意识低,经常出现企业拒缴漏缴社保的现象。但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农民工社保缴纳政策,在农民工重点从事的各个行业领域相关规定中,对社保缴纳一项不断严格规范。同时大力推进四库一平台、农民工全面实名制、社保全国联网工作,进一步保证加强保证农民工的社保缴纳情况。

2018年,人社部联合五部门印发《关于铁路、公路、水运、水利、能源、机场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将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保障。明确提出,杜绝“未参保,先开工”甚至“只施工,不参保”的现象。

加快农民工转型产业工人

加快实现农民工转型产业化工人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的一项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政策。由于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职业技能素质不高的传统农民工将逐渐被淘汰,因此加快农民工转型产业化工人就显得势在必行。

2017年2月,国务院提出改革建筑用工制度,以专业企业为建筑工人的主要载体,逐步实现建筑工人公司化、专业化管理;2017年12月,住建部发布文件指出,要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提高建筑工人素质,建设建筑产业工人大军;2018年,河南、四川两省开展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试点工作。

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

长期以来,农民工工资的拖欠问题一直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13年,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落实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恶意欠薪制度;2014年,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与城镇劳动者同工同酬,实施实名制工资卡建设工作,进一步保障农民工工资权益;2017年,国务院“十三五”通知,提出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工资保障机制建设。

尤其,在农民工数量比重较大的建设工程领域,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保险,以信誉度、偿付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保险公司为承包方兜底,通过风险把控,促进承包方的合同履约义务,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到,我国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工作正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尤其为适应经济发展,为农民工谋求未来,国家在规划上新提出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化发展,这将对农民工群体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国家在政策上始终保持对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体系制度的重视,真正切实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社会权益。

通过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工作的政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权益是如何一步步进入政策视野,进而形成国家战略层面规划。同时,这些政策衍变历程也在客观上展现出改革开放几十年,农民工群体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与贡献。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农民工”不只是一个词,更是一段值得尊重的发展历史。

▎本文系工保网原创作品,作者龚保儿。部分内容综合自互联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若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回复“转载”!

厦门市农民工生活与工作状况调查分析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12-22 16:06:00 ] 作者:李莹杰 编辑:studa20【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工作。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主要利用调查问卷对厦门市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做了深入了解并运用统计方法对其展开分析。最后,根据农民工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关键词】农民工 调查问卷 生活状况 工作状况一、导言农民工是指那些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兼有农民身份和工人职业身份的劳动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使单位面积耕地上所需劳动力的数量急剧减少,每个农业劳动力耗费在其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上的劳动时间越来越短,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这就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和家园进城务工,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大军,潮水一般涌向城市、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他们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但是目前由于存在许多体制性的矛盾,无法充分吸收富余转移的农民工,就出现了许多农民工问题,如工资拖欠、权益受损等等。作为城市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民工现已成为社会关注一大热点问题。因此,有必要及时有效地反映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现状。本次调查就是应时所需,针对城市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工作状况、个人需求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发放。调查对象主要是福建省的农民工,其中又以厦门地区为主,因为该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外资企业、私营企业数量多、农民工人数比较集中。这样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对研究和解决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实发问卷176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69份,有效率为。二、调查问卷分析1.基本情况在此次调查中,以性别来看,男性农民工115人,女性农民工54人,分别占和。以年龄来看,18岁以下的农民工有4人,占被调查的农民工数的;18岁~30岁的农民工有82人,占;30~45岁的农民工有69人,占;45岁~60岁的农民工有14人,占。以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水平的最多,有81人,占;其次是高中或中专的41人,占;小学的占,而较少是大专以上和识字不多或文盲。由此得出以下有关农民工结构的结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在增加;有文化的人去务工,没文化的人去务农;大部分农民工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职业流动经历。由调查结论不难看出现阶段农民工的基本特征:一是女性农民工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说明在城镇发展的带动下,农村中的一些观念也发现了变化,一些“女在家织布男在外干活”的想法已不再固不可破,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开始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打工。二是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三是农民工相对农业劳动者来讲是文化较高者,相对城市劳动者来讲是文化较低者,这一高一低使农民工的素质提高存在动力和空间。农民工的年龄和文化特征表明他们是农村劳动力中最富竞争力的部分,也使留守农村的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降低。这种情况的存在,短期内会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受到影响。但长期来看,农民工大部分将回到农村,务工生涯对他们的锻炼和提高将变为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推动农村建设的发展。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这么大规模的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流动,为农村的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锻造和提高着我们民族的人口素质。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农民工是农村的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另外,调查中还观察到,一般来城市的都是一个人,较少是家庭成员一起来;这说明农民工进城打工并没有打算长期居住,并没有想将全家迁到城镇,而家庭重心仍在农村,这也是农民工流动性大的一个原因。而在工作单位方面,有的农民工是在个体企业打工,其次是国有和外企,工作性质也是以服务生和建筑工业的居多。正是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单位使得农民工权益没有受到很好的保护。2.生活状况农民工月收入与福建省和厦门市人均月收入比较

额 同求 给我分吧 一个学校的 鄙视毛概的老师 山艺的 555555555

新时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一、农民工就业困难的主要表现形式(1)求职上岗难农民工求职成功率很低;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找工作时屡屡上当,有的财物,有的陷入传销集团失去人身自由,有的甚至被拐买;有的在试工期内就失业等。(2)频繁失业和长期失业有的农民工上岗时间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两三个月以上,失业、找工、上岗、再失业交替,以短期工为主,频繁失业,生活窘迫。(3)就业质量低农民工获得到的工作多集中在“脏、苦、累、险”岗位,工作强度大,工资偏低,安全保障不足,劳保条件差,福利待遇低;用人单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不平等的“格式合同”,农民工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二、农民工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分析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笼罩下,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社会现象非常突出,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大量岗位空缺,另一方面是大量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农民工就业更加困难。涉及农民工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一)农民工职业素质差,职业竞争实力低(1)观念陈旧,生活方式落后农民工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小农经济意识和“小富即安”观念根深蒂固,就业观念落后,不能主动迎接挑战,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和企业工作要求;农民工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打有很深的农村烙印,落后于城市,难以被市民认同接纳。(2)文化程度低,无技术技能专长农民工普遍受教育年限不足十年,缺知识少技能,多数人无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他们生活和工作压力大,因此无时间无精力无机会接受再教育和再培训,直接造成职业竞争能力持续低下的状态。(3)职业信息不灵,缺乏求职技巧农民工职业信息不灵,缺乏求职技巧,求职经验不丰富,又缺少城市人脉关系。致使他们盲目流动,“听说”哪里好找工,哪里工资高,就蜂涌而去。他们求职往往是投亲靠友,从而造成同乡亲友间的恶性竞争,由此也造成了农民工求职难上岗难和长期稳定工作难的状况。(4)法治意识薄弱,维权能力低农民工法治观念薄弱,他们不仅不懂法,不知道应该如何利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公民权利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还常常违法,不少农 一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用人单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天经地义,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地区和城市,用人单位面对蜂涌而来的求职者,往往选择“人才高消费”策略,加大了农民工就业的困难。有的企业长期试工,一面频频裁人,一面长期招工,这种现象在一些技术含量低和靠订单生存的加工企业尤为明显,农民工往往成为受害者。有的企业将第一代农民工的管理方式套用到第二代农民工身上,导致劳资矛盾尖锐,劳资纠纷频发,管理成本剧升,企业不愿多聘第二代农民工。(三)农民工就业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农民工缺乏全面及时有效的职业指导,是农民工就业困难的一大重要原因。(1)职业指导师队伍还未成规模。(2)职业指导的专项制度和长久;制还未建立起来。(3)农民工未得到职业指导服务(四)其他因素全球金融危机,大批“三来一补”加工出口型企业生产订单减少,大量农民工因此失业。三、解决农民工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一)对农民工进行科学分类,建立农民工职业指导档案系统,制定分类指导策略。(二)对农民工实施职业指导对农民工实施多元化职业指导,帮助农民工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帮助农民工制定和实现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农民工提高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三)协同用人单位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提供服(四)建立为农民工开展职业指导的专业队伍和专项制度综上所述,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衍生出来的农民工队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2亿多人的庞大队伍,涉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所有的产业行业,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使个体职业素质较低的农民工群体就业更加艰难。在此形势下,农业劳动生产率将有更大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将会更大走出乡村的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将更加了突出。农民工就业问题已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是关乎“和谐社会”是否能真正实现的重大社会问题。对农民工实施全面及时有效的职业指导,是解决农民工就业困难强有力的举措。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教育体制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要求的是适应工作岗位、专业知识过硬的全面发展的高校毕业生。但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来看,大学教育中还存在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专业设置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学专业设置重复,导致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人才紧缺,而部分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致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无法适应工作岗位。(二)就业市场方面2015 年全世界经济都是低增长的状态,导致整体就业形势不乐观。尤其企业效益增长缓慢,用人成本增加,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裁员降薪,从而促使就业难度增加。另外,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单位不能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非常满意的工作单位。就业市场的恶性竞争是导致就业难的又一因素,不合理的人才引进竞争机制,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变得苛刻,高标准、高要求地去招聘人才,很多毕业生应对不了如此激烈的竞争。(三)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很大程度上与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密切相关。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中,不积极进行创新、创业的尝试,反而认为自己是精英人才,应该成为公务员、国家财政供养人员 [1] 。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导致很多毕业生不走出去找工作,而是等着国考、省考,导致考生数量居高不下。另外,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也是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分析(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被市场经济形势下的用人单位所吸收,教育应该面向市场化、国际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设置学校专业,使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高等教育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在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去 实习、观摩生产,这样,学生就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另外,高校去行政化也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学生就业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第一位,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二)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作为一个社会难题,需要社会、政府、家庭、高校多方参与,共同攻克,其中政府统筹应该是主导力量。高校同时应该承担起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的主要责任,力争在就业观念、就业基础教育、基本能力培训上下功夫,多投入;做好“顾问”,在指导和服务上更趋精细和完善;在就业质量提升上紧盯就业率,促使更多学生有事做;远眺就业层次,让更多有潜力的优秀学生有更好的事做 [2] 。如同高校不能改变当前就业的窘况一样,学校定然不能推卸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责任。所以,高校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做实、做细。(三)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无论是教育体制改革,还是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身素质。只有学生自身本领过硬,才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在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参与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锻炼个人的社交能力,因为无论是写作、口头表达,还是待人接物都是社交来工作中所必备的。

农民工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群体,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他们为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不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年龄的增长,农民工这一群体逐渐形成。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一代农民工已经逐步为农民工所取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在新的时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却面临种种问题,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引起我国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此,如何解决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本论文在深入研究我国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现状、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解决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就业歧视。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平等就业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工政策已经趋向相对公平,但是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农民工在就业准入、从事行业、劳动工资、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和职业发展方面遭遇到了歧视性对待。

收费的要不要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为解决“三农”、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经济社会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了一条新路,但由于当前国家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农民工返乡创业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农民工返多创业的现状和原因等做了详细地分析,找出了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主要困境,并从政府和农民等两方面提出了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扶持 1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分析 (1)投资方向主要是发展工商经济。 目前返乡创业的农民以第一、二代农民工为主,这些农民工大多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务工。因此,他们回到家乡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同时利用打工期间获得的见识、本领、资金、信息、社会资本等,发展工商服务业,投资商品性的农业经营,主要是兴办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兴办二、三产业。 (2)大多数人选择在小城镇居住。 农民工回乡创业不是单纯的回农村原户籍所在地创业,大多数创业者把企业办在了家乡的集镇和县城,近70%是在小城镇居住。 (3)部分农民工被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成为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也有部分人担任村干部或参加村民议事会及村民理财小组。 由于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天然联系,农民工回乡创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加快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从战略高度对待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在全社会营造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氛围。 2农民工返乡创业原因分析 返乡创业是劳务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劳务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作为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我国的“民工潮”和劳务经济已经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民工跳出农门到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去务工或经商。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在务工或经商的过程中,一些农民工变成了管理者或者老板;第三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业,大量地从“打工者”嬗变为“创业者”。 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沿海经济特区的开放,农民工形成了单向性的“外向”型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原本就存在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市民和农民之间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壁垒,既体现在经济制度和政策上,也体现在精神和心理上,增加了农民工在城市稳定落脚的成本。在城里农民工不能获得稳定就业,加上城市人对乡下人的歧视和排斥,以及经济待遇的不公平,而使农民工选择返乡发展。 返乡创业投资环境的改善 2004年、2005年中央连续二年下发的两个“一号文件,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尤其是出台的许多“惠农”硬措施,使农村的创业环境更稳定、更优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招商引资条件的优惠,再加上外面投资风险和创业成本的增加,使相当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也愿意选择返乡创业。 乡土观念和“根”文化的需要 大量农民工有故土情结和情系家乡的情感需要。大量创业人员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和荣誉去打拼、去贡献,主动捐资公益事业,并响应家乡政府的号召,在家乡投资办企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并就近吸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这些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有助于其成功创业。 农民工自身创业条件的具备 经过几年的外出务工。一般农民工每年都能挣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收入,再加上在外结交的朋友多了,见的世面大了,学到了一技之长,思想观念上就自然地会发生变化,创业意识就会增强。这些农民工通过“打工大学”接受到了先进的科技文化,有了发展现代产业的冲动和信念,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都是促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础。 3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境 创业资源的短缺 首先是资金短缺,融资难是不少返乡创业人员反映的首要问题。现在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而且贷款手续非常复杂,周期很长,难以解决返乡创业者的融资之渴。其次是土地制约。随着这几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增多,有些地方供地指标也开始捉襟见肘,对很多想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企业而言用地成了一大制约。最后是人才短缺,不少返乡创业者是初高中毕业,办企业存在盲目性,自身经营管理知识也比较薄弱,又很难吸引人才,迫切需要指导。另外由于内陆欠发达地区生活与人文环境较差,服务业不发达,即使是在同等的工资待遇下,很多年轻劳动力也更趋向于外出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 政府扶持政策的缺失 有的返乡创业者反映政府效能不高,虽然很多地方领导给予高度重视,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部门和个人执行政策有偏差,服务意识不到位,甚至还存在吃拿卡要、推诿拖延办事的情况,不利于企业更好创业。如创办企业中是税费减免优惠不明显,甚至当前大部分内陆地区还没有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税费减免政策。见了“世面”的农民工回到当地,可能会与当地官僚习气、无视市场规律的做法产生冲突。但冲突矛盾解决的过程,其实也推动了当地投资环境的优化。返乡创业农民工呼吁,今后国家能农民工创业中农遇到的问题。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农民工创业更多政策支持。 创业投资成本高 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差的问题,尤其是县、乡(镇)两级,基本上都存在路、水、电、通信、交通和能源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在企业用地、用水、用电和证件办理等方面设置障碍,使有的投资项目迟迟难以落实。直接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额外投资成本增加、交通运输成本升高和产品交易周期拉长等问题。 4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建议 为返乡创业提供融资优惠政策 要加快信贷改革与创新步伐。首先,鼓励和引导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中小金融机构等,并把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其主要目标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其次,坚持支持其它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或巩固其已有营业网点为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服务。再次,考虑设立行业协会基金担保公司。 政府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担保和信贷补贴。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专项扶助基金,为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担保。同时协同金融机构为返乡创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利息差额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 为返乡创业提供资源使用优惠政策 国家可以参照农业反补贴的办法,加大对返乡创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对于返乡创业,特别是创办为解决当地就业、“留守儿童”、“留守媳妇”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科技效能型经济实体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政府要在用地、用水和用电等问题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例如,可以考虑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土地资源和用水、用电等创业便利,其差价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 为返乡创业充实人才等资源 由国家财政拨款为返乡创业业主及其员工提供免费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拓宽培训领域,进一步充实和提高培训师资队伍。另外可积极采取外联式发展模式。主要可以通过与大学社会实践合作吸收大学生进企业实践,并积极吸收人才指导企业更好的发展。如可通过政府部门与各个大学协调,以大学生下基层挂职锻炼的合作方式,实现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机会和企业获得人才资源的双赢,同时还应该与社会各界合作利用外方所拥有的资源来弥补自身急需同时又紧缺的资源。 为返乡创业提供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农民工返乡创业处于起步阶段的,政府必须实施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政策,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先引导和扶助尽可能多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尽可能多的经济实体,支持与鼓励其中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坚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多做小”与“做大做强”两条腿走路。等这些经济实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承担税负的能力时,再按国家标准对其进行税收征缴,使其纳税能力与收入水平相适应。 为返乡创业创建良好硬件环境 国家要加大对内陆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突出抓好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小城镇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如积极创建“工业园”、“返乡创业园”和“返乡创业一条街”等创业基地,不断增强小城镇的创业项目承载能力,减轻返乡创业者的额外投资压力,同时降低人居园区的门槛。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民工总量中有7%~10%基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1400万~2000万人具有了创办企业的能力。可见未来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潜力巨大,建立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发展的制度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全方位探索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发展的制度,深化对劳务经济战略思想的认识,变“输出劳务挣钱”为“引回人才发展”。另外我国应出台《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促进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上引导和规范,逐步建立“政策吸引、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和法律保障”相结合的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发展的机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探索制度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议论文

收费的要不要

仰望高空,不畏挫折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这显然是在批评那些“深居坑中者”,他们总是拘泥于自古留下的黄土,却不曾想过,仰望高空能看到更为广阔的天空。 “深居坑中者”害怕失败,畏惧挫折,更别说仰望高空,他们宁愿在“坑里”活着,终不能成大器。因此,但凡有所建树者,他们仰望高空,不畏挫折! 爱迪生发明电灯,经历了无数挫折与磨难。他把1600多种耐热材料一一进行实验,一次次失败打击着他,他跌了爬,爬了又跌,始终与磨难抗争着,他坚信仰望高空,方能获胜。就在第1001次实验时,他成功了,从此电灯照亮了夜晚黑暗的大地。 人人都有梦想,人人都可以仰望高空。在“圆梦计划·北大100”项目中,广东省有1715名新生代农民工毅然参加考试,他们的梦想是去北大读书,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他们没有放弃,勇敢地追求,最终有100名农民工被北大免费录取。试想,如果这些农民工因为众人的嘲讽和环境的限制就放弃了求学之路,那么他们现在还能自由漫步在北大校园与教授交流思想吗?正是他们在仰望高空的同时,不畏挫折,不懈地追求理想,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既然要“仰望高空”,“跌进坑里”是不可避免的,但“仰望高空者”从不畏惧“跌进坑里”。他们从“跌进坑里”中得到教训,并且总结和思考,因此下次他们不会跌入同一坑里,他们一步一步前进着,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多,为成功之路奠定重要基础。即使跌入最深的坑,当他们仰望那“高空”时,奋斗的烈火仍在心中燃烧。 正如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所说,“我碰到了不可胜数的障碍,跌倒了,然而我一次次坚强地爬起来,逐步上去。每前进一步,我的勇气就增加一分;每爬得高一点,我的眼界就开阔一些。次次奋斗的结果都是一个胜利,而沿着这胜利连接起来的云梯,我就一定能达到那光辉的云端,那碧天的深处——我希望的绝顶。” “仰望高空”能使你追逐理想,而“不畏挫折”便是使你在“仰望高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动力。仰望高空,不畏挫折,你便能发现成功早已在你身边。人是拥有理想的智慧动物,而理想则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比无实更加美好的事物,纵现人类五年千年历史,就是一部追求理想的历史。这其中,有微笑、有眼泪、有成功、有失败、有顺利;有挫折。而眼泪、失败、挫折,恰恰是通往理想的必经之路。 我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失败与挫折,成功,才那么美好。而没有理想的懦失,虽然避开了失败,但永远没有成功!”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理想的高于现实性,挫折往来的频繁,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避开它,而是如何直面它,如何解决它。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若想学会走路,就必须要忍受摔跤的痛苦。一个合格的战士,若想学会如何保家卫国,就必须经过超人的训练。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这些挫折与磨砺就必须面对,正如文中黑格尔所说:“只有那些永远的躺在坑里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你若想破解天空的奥秘,就必须承担掉进坑里的风险。”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挫折又是我们最好的帮手,而这便取决于你是否可以把一块绊脚石变成一块垫脚石。高尔基说过:“我要感谢我苦难的童年,正是它成就了我日后的事业。”高尔基在俄语中是“痛苦”的意思,而他本人就像笔下的海燕一样,在暴风雨中高傲的飞翔,磨砺着自己。很多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但有的人却目光坚定,有着无与伦比的恒心、毅力,他们在挫折中磨炼性格,在失败中铸就辉煌。 世界上有一种剑,其名回龙泉,它要经过烈火的淬炼和冰水的考验才会变的锋利无比,金石为开。 世界上有一种鸟,其名曰凤凰,它在衰老之后,要经过烈火的涅槃才可获得新生。 世界上有一种珠宝,其名曰珍珠,它的闪亮美丽,是要一个蚌,用柔软的肉,日积月累的磨合而形成。 每一个深坑中都泛着点点的星光,这正如梅花的清香由冬天铸就一样。贝多芬在鼎盛时期失聪,但他没有沉沦,他心无旁骛,扼住命运的咽喉,终成伟大乐圣。霍金年少的时候全身瘫痪,但他感谢上帝给予他一个好的头脑,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刘伟因为触电而失去双臂,但他感谢上帝给了他一双灵活的脚,他用脚弹出了精彩的乐章。有人曾采访过他,他说:“每个人都会在理想的路上遇到挫折,要么赶快去死,要么,精彩的活着。”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可以低头看路,但你失去了仰望星空的机会;你可能躲避风雨,但你失却瞻仰彩虹的机会;你可以选择不作茧自缚,但你失却了破踊成蝶的机会。 星空常常从深坑中泛涉出来,不要躲避挫折,不要害怕挫折。 上帝为你关了一扇窗,一定会为你开一扇门。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O(∩_∩)O,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更多的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把务工当作学习、提高,适应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从农民到工人乃至更高层次的命运转变。看不到个人前途: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更注重追求人生价值。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进城打工是为了生存,而是渴望跳出农门实现自身价值。他们把打工作为练就技能、增长才干、开阔眼界、发挥潜能、积累经验以图自己创业的手段,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他们在城市中彷徨,不知道何去何从。同工作伙伴关系紧张:新生代农民工年龄低,对自己权利利益非常注重,在面对不平等时缺乏忍耐性。而他们的工作伙伴也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情况很容易发生。而且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默默无闻,他们更多的是有自己的价值观,愿意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在价值观上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容易激起矛盾。通过对新老农民工在生病时的反应进行交互分析使我们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生病时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坚持不看或自己买药去私人诊所看,他们更多的是直接去医院。具体数据见上表,由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 这是他们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显著特点。

第一代乡籍工普遍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新二代乡籍工的目光则投向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2021年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1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五个特点   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自我,更注重权益保护,更注重发展前途……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既和过去的农民工一样面临共同的问题,同时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和新诉求。   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年2月20日发布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面临的困难以及助其发展的对策,希望唤起全社会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目前全国约1亿人。报告显示他们有五个特点:   ——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为,比传统农民工高个百分点。拥有中专(中技、职高)、大专(或高职)、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重分别是过去农民工的倍、2倍与倍。尽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长,但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   ——过半未婚,生活经历简单。处于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尚未结婚,而传统农民工中已婚比例为93%;务工前他们的生活经历更简单,外出务工前“在学校读书”。   ——多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七成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前往东部就业,高于农民工整体水平。的外出务工动机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出来见世面的比重为6%;而传统农民工中的人是为了“赚钱养家”。   ——多聚集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调查显示,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在第三产业就业。从行业分布来看,的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在制造业。   ——绝大多数从业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国企就业比重近期有所攀升。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聚集度,为。从发展趋势来看,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较2009年有所增强,分别上升了和个百分点。   新生代农民工六大问题亟待破解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劳动权益保障等一些共同的问题,但其面临的问题又有特殊性。   ——整体收入偏低。据调查,他们平均月收入为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元)的;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低元。   ——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低于城镇职工百分点。合同签订质量较差,执行情况差。的合同对于月工资数额没有具体约定。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后,未持有正式的合同文本,这为他们与用人单位一旦发生争议时认定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埋下隐患。   ——工作稳定性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后更换工作的平均次数为次。且每年变换工作次,是传统农民工的倍。他们更倾向于采取主动与用人单位结束合同的行为。换工作中,主动提出结束合同。的主动辞职是因为工作“没什么发展前途”。同时,他们更换工作的意愿更强烈,的人表示近期有换工作的打算。职业发展空间小,无法满足实现自我发展的愿望,导致他们工作满意度较低。   ——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为、、、和,分别比城镇职工低、、、和个百分点。总体看,他们的社会保险接续情况较差,对于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知情程度不高。   ——职业安全隐患较多。调查显示,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高温、低温作业问题,的人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36%的人工作环境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存在粉尘污染问题的为,但是用人单位为其采取防护措施的比重低于传统农民工。其保护条件堪忧,职业病检查、安全培训落实较差。   ——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和企业能够紧紧相融。的人表示他们关心企业发展,但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他们的达。认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关系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关心职工疾苦”,而传统农民工认为是“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过大”。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企业管理者的关怀和关注。此外,职业培训不理想、加入工会比例较低等因素,也成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不利因素。   四项措施助新生代农民工发展   春晚舞台上,一首来自农民工的《春天里》引发社会热议。专家认为,要学会倾听且真正弄懂农民工的呼声,解决问题才会有的放矢。薪酬问题是农民工关注的主要问题。对此,中国工运研究所所长吕国泉建议:   首先,要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增长、共决机制,加强对其工资的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和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预防和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要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集中的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区域谈底线、行业谈标准、企业谈增长”的薪酬工作格局。在行业集中度较高、小企业密集的地区,积极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努力提高协商覆盖范围,使之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   其次,要推动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落实,扩大农民工参保面。重点加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农民工的参保工作,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实现社保关系顺利转移和接续。多渠道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保障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后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住房权益。   再次,可鼓励各地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结合“十二五”规划,力争全国每年至少解决400万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   最后,要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加大维权力度,增强工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2   一、农民工规模、分布及流向   (一)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增速回落明显   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农民工增量比上年减少297万人,总量增速明显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在农民工总量中,在乡内就地就近就业的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比上年增加103万人,增长;到乡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比上年增加81万人,增长。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506万人,比上年减少204万人,下降。   在外出农民工中,到省外就业的农民工7594万人,比上年减少81万人,下降;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9672万人,比上年增加162万人,增长。省内就业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56%,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二)西部地区输出农民工人数增加最多,东部地区输出农民工略有减少   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输出农民工10410万人,比上年减少20万人,下降,占农民工总量的;中部地区输出农民工9538万人,比上年增加88万人,增长,占农民工总量的;西部地区输出农民工7918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增长,占农民工总量的;东北地区输出农民工970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增长,占农民工总量的。   (三)在东部、东北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减少,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继续增加   从输入地看,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15808万人,比上年减少185万人,下降,占农民工总量的。其中,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农民工2188万人,比上年减少27万人,下降;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5452万人,比上年增加65万人,增长;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4536万人,比上年减少186万人,下降。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6051万人,比上年增加139万人,增长,占农民工总量的。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5993万人,比上年增加239万人,增长,占农民工总量的。在东北地区就业的农民工905万人,比上年减少9万人,下降,占农民工总量的。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   (一)女性和有配偶的农民工占比均提高   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女性占。女性占比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中女性占,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女性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在全部农民工中,未婚的占,有配偶的占,丧偶或离婚的占;有配偶的占比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有配偶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有配偶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二)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逐年提高   农民工平均年龄为岁,比上年提高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近五年呈逐年提高趋势。从农民工的就业地看,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岁,其中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岁,其中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三)新生代农民工中超半数为“80后”   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老一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占;“90后”占;“00后”占。   (四)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比继续提高   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小学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大专及以上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在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在本地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就业状况   (一)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比重过半   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一是从事传统服务业的农民工继续增加。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从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二是 脱贫攻坚 开发了大量公益岗位,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中就业的农民工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月均收入稳定增长   农民工月均收入3721元,比上年增加236元,增长,增速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和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收入增速与上年持平;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和个百分点。   (三)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快于本地农民工   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4107元,比上年增加302元,增长;本地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3340元,比上年增加167元,增长。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比本地务工农民工多767元,增速比本地务工农民工高个百分点。   (四)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加快   分区域看,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955元,比上年增加278元,增长,增速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568元,比上年增加237元,增长,增速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522元,比上年增加172元,增长,增速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在东北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298元,比上年增加44元,增长,增速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   四、进城农民工居住状况   (一)人均居住面积继续提高   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比上年增加平方米;户人均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及以下的农民工户占,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城市来看,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均有提高。其中,500万人以上城市中,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比上年增加平方米;50万人以下城市中,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比上年增加平方米。   (二)享受保障性住房比例提高   在进城农民工户中,购买住房的占19%,与上年持平。其中,购买商品房的占,与上年持平。租房居住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单位或雇主提供住房的占,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在进城农民工户中,享受保障性住房,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公租房,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自购保障性住房,与上年持平。   (三)居住设施不断改善   在进城农民工户住房中,有洗澡设施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使用净化处理自来水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独用厕所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能上网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拥有电冰箱、洗衣机、汽车(包括经营用车)的比重分别为、和,分别比上年提高、和个百分点。   五、进城农民工随迁儿童教育情况   (一)3-5岁随迁儿童入园率提高   3-5岁随迁儿童入园率(含学前班),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26%在公办幼儿园,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城市来看,入读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比例相差不大。500万人以上城市中3-5岁随迁儿童有入读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0万人以下城市中的比例为。   (二)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儿童在政府支持的民办学校就读比例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儿童在校率,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从就读的学校类型看,小学阶段随迁儿童在公办学校就读,与上年持平;在有政府支持的民办学校就读,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初中阶段随迁儿童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10%在有政府支持的民办学校就读,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三)本地升学入园难、费用高问题仍需关注   进城农民工家长对随迁儿童教育的评价中,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对所在学校师资的评价中,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的农民工家长反映在城市上学面临一些问题,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本地升学(入园)难、费用高依然是进城农民工家长反映最多的两个问题。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儿童,家长持此观点的分别是和;对于3-5岁随迁儿童,持此观点的分别是和。   六、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合情况   (一)进城农民工城镇归属感较为稳定   在进城农民工中,38%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镇的“本地人”,与上年持平。其中,已定居农民工中该比例为,对所居住城镇高度认同。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的归属感越低。在500万人以上大城市中,该比例仅为 %,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从对所在城镇的适应情况看,表示自己非常适应,表示比较适应。其中,已定居农民工中,该比例分别是和。   (二)进城农民工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在进城农民工中,参加过所在社区组织的活动,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其中,经常参加,表示偶尔参加。参加过人大代表选举,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加入工会组织的进城农民工占已就业进城农民工的比重为。在已加入工会的农民工中,经常参加工会活动的占,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偶尔参加的占,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新生代农民工调研报告3   近日,杭州市上城团区委一份《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新鲜出炉。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但仍觉得融入杭城有一定的困难。   去年开始,上城团区委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就其生存现状等开展调研。据统计,目前在上城区工作、生活的18至30周岁新生代农民工约为万人。   主持调查的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龚逾慈介绍,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的“亦工亦农”,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步向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工商业者转变。   希望工作更加体面   “新生代民工,不愿意被称为打工仔。”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罗悦讲起自己尴尬被拒的经历,十分感慨。一次,她正在华日冰箱集体宿舍作问卷调查,遇见3位年轻人。他们一看罗悦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问卷表,十分不爽,其中一位年轻人说:“我们月收入也有五六千元,大小也是个车间主任,怎么还叫农民工?”当场拒绝接受调查。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期望值都较高。对于如何称呼他们,被调查对象一边倒地支持叫“新杭州人”。诸如“打工仔”、“打工妹”等叫法不受欢迎。   调查显示,的被调查对象年龄处于21至30岁之间,20岁及以下的仅占。文化程度方面,均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达25%。   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几乎涉及城市生活的每个方面。从事人数较多的行业为电子电器业、机械制造业、住宿餐饮业和商业零售业。   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从事脑力与体力结合的工作。他们希望在工作中得到锻炼、获取经验。少数新生代农民工自己做生意,仅占被调查对象的2%。   融入城市困难不少   参与调查的大三学生时美娟印象深刻的是,农民工住宿条件相当艰苦。她在望江公寓发问卷,这里居住的不少农民工在四季青市场卖衣服。一间三四米高的房间被隔成两层,下面一层有两张高低铺,上面一层,放了两张床。屋里很凌乱,且气味较重。房租便宜,每人每月约100元。   调查显示,月工资在1100元以下的约占被调查对象的,1500元至2000元月收入的达,一半左右月工资超过2000元。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杭打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比例为。同时,他们也把来杭工作看作是增长见识、学好技术、改变命运的机会,近4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杭州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调查显示,9成以上的被调查对象,通过租赁房屋和单位房屋解决住房。只有的人在杭拥有属于自己的商品房。   在华日集团工作的陈先生来自江西,他在九堡拥有一套9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陈先生中专毕业后来杭,如今已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妻子、孩子也从江西老家搬来。经过10余年的奋斗,陈先生一家渐渐融入了杭城的生活。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觉得,想真正融入都市生活还有很多困难,主要是没有归属感、机会不平等、得不到承认和自身条件不足等方面。   鉴于杭州房价高、工作压力大以及家庭牵挂等因素,尽管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未来寄予很高的期望,但仍有近半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定居杭州的打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